热爱生命汪国真范文

时间:2023-10-07 20:32:25

热爱生命汪国真篇1

汪国真,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到90年代,便已出版诗集数十种。

其中,处女作《年轻的潮》于1990年由学苑出版社刊行,初版即发行逾两万册,当年印数高达15万册。此后,又出版《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

汪国真最初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经历过不少坎坷。每一次都在市场的保驾护航下,得到出版方认可。

据其回忆,他写出《热爱生命》后,投稿给北京的一家刊物,未获刊用,转投四川一家刊物,又被拒稿,第三次投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追求》,才于1988年5月前后得到采用。

至于诗集的出版,一样依循这样的路径。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汪国真的许多诗作已然广为流传,但不仅是通过公开发表或出版,而是经由读者传抄。

他的诗歌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等杂志上,许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开始传抄这些作品,渐形成一种风潮。比如有读者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在“最喜欢的诗人”一栏中写下汪国真的名字,并真诚地表示:“喜欢你的诗,它散发的清纯、向上的气息,那没有做作的雕琢,也没有悲观的忧郁。那份真诚,那份美好,不由让人喜爱……”。

时值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各个领域的改革起步,也涉及出版领域。此前出版社并不发愁销路和选题,此后则要考虑生计问题,出书更须先估量市场反应,策划出版畅销书的冲动自此萌生。与此相重合,传抄汪国真诗歌的热潮由北京向全国发散,形成气候,出版社这才应声而动。到1991年,图书市场上已经有了十余个版本的汪国真个人诗集。

汪国真的诗歌广为传颂,其来有自。他能够更贴切地展现年轻人的心绪、愿望、苦恼以及风采,表现出的人文内涵更是达到了更高的社会普遍性。比如他的爱情诗,透射出青春期特有的羞怯和纯真,用“无名小河”喻指恋人间的误会隔阂,以“小桥”比喻心灵的沟通,刻画出初恋的情态。至于诗歌的外形部分,汪国真的诗作具备一种自然淳朴的音乐质感,呈现着诗人情感的激荡。他的诗歌用情绪迎合青少年的心态,用通俗的表现形式稳稳搭在青少年的欣赏水平线上,成为对故作深奥的一种否定。

与普通读者的热捧相对,评论家们对他的作品多有訾议。甚而有人批评其诗“做作”,诗艺则一味模仿台湾作家,且失之于矫情。

热爱生命汪国真篇2

男主人叫汪霖,他捧着礼品心里甜甜的,暖暖的。是呀,这礼品包藏着牵动全世界的一个爱的故事。

千万人的“绝配”

让时间溯回到2005年的炎炎8月。那天汪霖正在富阳市人民医院上班,忽然接到当地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他与美国小女孩凯丽的初分辨配对成功了,眼下要进一步测试。他明白,出于医生的责任感一年前他加入了干细胞资料库,不料一年后竟与一名叫凯丽的美国女孩配上对了。他当时还不知道凯丽其人其事,于是立即上网查找。一查才知道,这次配对是无数地球人遥遥注目的一次配对,是一场环绕地球的爱心接力!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律师琳达和从事图文设计的丈夫欧文,三个子女已各自独立成家,1998年3月当这对夫妇结婚30周年之际,他们来到了中国湖南常德儿童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名叫常伴的弃婴,改名凯丽。小凯丽在美国养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并给养父母带来了天伦之乐。一天养父母带着小凯丽在园林漫步,看到宠物狗迎面跑来,她就对养父母说:“你们给我生个宠物狗好不好呀?”这引得琳达和欧文捧腹大笑。

可惜,温馨的日子不长,过完了5岁生日的小凯丽,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丧失了造血功能,这是一种致命的疾病,这种病只有移植与她配对完全相同的造血干细胞,才能挽救她的生命!

琳达夫妇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女儿的生命:为了给女儿治病,琳达夫妇卖掉了自家的别墅,并为小凯丽建立个人网站,网站首页是凯丽天真可爱的笑容,他们希望全世界都来维护这朵生命的鲜花。琳达夫妇四处寻找适合的骨髓捐献者,查对了美国、欧洲和中国数百万份捐献者资料,搜寻了1000多万人次,可是一无所获,后来琳达来到北京和湖南,希望能找到与凯丽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母;因为他们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拯救小凯丽,可是人海茫茫,他们无果而返。抢救小凯丽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但琳达夫妇从不轻言放弃,接着他们便向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求救,希望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辐射,找到挽救凯丽生命的合适捐献者……

远在浙江富阳的汪霖看到央视和网上的信息,心头一热:琳达夫妇对养女的生命如此珍爱,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竟然都在关爱小凯丽的生命,并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爱的暖流,所有这一切,全都诠释着一个字:爱!如今从红十字会传来的消息,他有望成为救凯丽生命的人,这对汪霖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光荣,也是对于人类之爱一次奉献!他毅然来到红十字会,卷起袖管,让他们从他身上抽取5毫升血液飞运美国。

这份血液运到美国后,有关部门通过高分辨检验,没想到10项特征全部吻合。至此,汪霖终于成了有可能拯救凯丽生命的一个特殊人物!

琳达夫妇在哀伤和失望中忽然得到唯一高配成功者汪霖的消息,真是欣喜若狂,他们立即在凯丽个人网站消息:“经过漫漫三年半的搜寻,遍历世界各地骨髓库,找了1000多万人次,最终我们祈祷已久的捐献方与我们相遇了!我们兴奋得几乎昏厥,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消息一,全球善良的人们都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的汪霖身上。此时汪霖正坐在驶往宁波的列车上,他的手机响了,省红十字会来电告诉他高分辨检验成功的消息,并要求他次日就到省城杭州体检。这回他到宁波,是去看望已怀孕7个月的在鄞州区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张波的。当他把这一切告诉妻子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知之不多的妻子不免有些着急。汪霖忙抚慰说:“我是唯一能够救她命的人,我应该去!”妻子也是医生,懂得救死扶伤的道理,她赞许地点着头,不过,在第二天汪霖急着去杭时,送行的妻子眼睛里还是噙满了泪水。汪霖忙转身安慰妻子:“我心里惦着的是两件事:一边期待着去北京采集造血干细胞救美国的小凯丽;一边等着自己的孩子平安降临,不知道我们的小宝贝能不能等我从北京回来后再出生呀?”妻子一听扑哧笑了。妻子叮嘱他当心身体,吃好一点,汪霖连忙接过话头说:“对,我要加强营养,加强锻炼,因为我一个人关系到两条命,一条小生命在中国,另一条小生命在美国!”

爱心的种子

在汪霖启程之前,富阳市人民医院举行了欢送会,鲜花、掌声、笑脸和家人的叮嘱围绕着汪霖。院长说:“汪霖是我们医院的骄傲。”汪霖说:“时间在与凯丽的生命赛跑,赛跑的交接棒现在传到我手中,我感到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使命!这也许是我生命中最为浓烈的一笔,人间有情,生命无价,我相信爱心能创造生命奇迹!”

到了北京,汪霖同样也受到了红十字会、医院、新闻界的关注。岂止中国,美国也在关注着他,也可以说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他!爱心是超越国度的,拯救小凯丽生命的行动已经波及到全世界。

陆道培医院,这座医院的名字是以院士、中国骨髓移植之父陆道培的名字命名的,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手术就在这里进行。这天下午3时,在母亲和浙江省红十字会有关医生的陪同下,汪霖脸带微笑缓步走进造血干细胞分离室。

已经打过两次动员剂的汪霖躺在分离室的采集床上,他是那样平静,那样轻松。操作医生轻声问:“你就是为凯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汪霖?”“是的。”汪霖回答道。操作医生的眼睛里投射出崇敬的光,轻柔地替他消毒,准确地将两根取血针分别插入他的双臂。血液分离机的记录屏上显示着分离出来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也许是因为气温较高,汪霖的额头上沁出了细微的汗珠,坐在一旁的母亲见了,忙用纸巾替儿子擦汗。

一个温厚的长者走进血液分离室,微笑着注视汪霖。操作医生向汪霖介绍长者即是中国骨髓移植之父陆道培院士特来看望他,接着又对陆院士说:“汪霖做检查、打动员剂和采集都相当配合,而且对药名和剂量非常熟悉,现在我们才知道原来他也是医生,我们为能有这样的同行感到自豪!”

“真了不起!”陆院士颔首称赞汪霖。

汪霖见到闻名已久的陆院士,心里泛起崇敬、激奋的情愫,想说点什么,可此时此刻的他一动也不能动,只能行注目礼。

“有什么感觉吗?”陆院士关切地问。

“没什么不适应。”汪霖轻微翕动着嘴唇。

时间无声地在血液分离机的记录屏上跳跃着,仿佛全世界都在注视着那数字的变化。忽然,手机响了,原来是妻子张波发短信来询问:“老公,已经在采集了吗?你还好吧?”汪霖示意守候着的记者帮助回短信:“一切正常,你放心。”

今天既是汪霖的采血日,也是妻子张波的预产期。汪霖为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女孩的性命,只得离开需要他陪侍在身边的妻子。

三个半小时后,采集结束。母亲连忙用洁白的药棉摁在抽血留下的针口上,在场的医生、记者脸上也都洋溢着会心的微笑。

离开分离室时,记者抓紧时机采访汪霖:“汪霖,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是你人生经历中值得自豪的时刻?”

汪霖沉静地说:“这确实是我值得牢记的时刻,我每天都在写日记,我要把这一重要的时刻记下来,给将要出生的孩子看,让孩子知道出生前夕爸爸做了件有意义的事。”

汪霖母亲也接过话头说:“我儿子做了件大好事,我做妈妈的也为他高兴。”

有个北京记者问:“如果捐赠成功,你和凯丽原来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突然变成有血缘关系的人,您是否想过要见见小凯丽?”汪霖毫不迟疑地回答:“希望我捐赠的爱心种子能使小凯丽重新焕发生机。我只是盼望她能早日康复,茁壮成长,见不见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跨国献爱心能救人一命。”

在向妻子发短信报平安后,汪霖翻开日记本,深情地写道:“躺在采集床上,听着机器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到自己的血液一点点通过分离机,我就在想:小凯丽啊,这次你一定要好起来啊!这里有我的一份心意,还凝聚着那么多人的祈盼啊!

第二天上午,医生又从汪霖身上抽出120毫升造血干细胞,装入采血袋内。

专程从美国威斯康星州儿童医院赶到北京接受救命血的苏姗娜医生,一只手捧着带着汪霖体温的采血袋,一只手紧紧地握住了还在采集床上的汪霖的手,激奋地说:“小凯丽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还在死亡边缘徘徊。现在,汪先生,你捐赠的应该是最适合小凯丽的救命骨髓了,我对此寄予厚望。”

汪霖也紧握着苏姗娜的手,感到这是连接太平洋两岸的握手,流淌着人类之爱的握手,内心虽然热血奔流,脸上仍然平静,说:“爱心是没有国界的,当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向另一个生命发出呼唤的时候,所有有爱心的人都会站出来。”

苏姗娜连声道谢:“谢谢您,汪先生,今天应该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随后不久的造血干细胞交接仪式上,当汪霖在母亲的陪同下缓步走入会场时,场内顿时掌声如雷,记者的照相机、摄像机齐刷刷对准这位跨国捐赠造血干细胞的爱心使者。

中美双方代表在“造血干细胞交接单”上签字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向汪霖颁发了鲜红的“捐赠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一头金发的苏姗娜代表美方讲话:“小凯丽是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她的造血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目前,美国方面已经用化疗法对小凯丽体内的坏细胞进行杀灭,在这个过程中,小凯丽处于一种没有一点免疫能力的状态,她急需汪霖的造血干细胞。在此,我要感谢汪霖先生挽救一个从未谋面的孩子。”说着,她还拿出一封琳达、欧文夫妇写给汪霖的感谢信,高声朗诵,“您的奉献承载着我们全家的未来,给我们带来希望,给我们的孩子重生的机会,您是英雄,是我们永远的朋友,我们永远感谢您!”

生命的礼物

2006年11月下旬,秋风染得枫叶如火。汪霖正和下乡的医生一起在红枫下为农民体检。忽然他的手机响了,汪霖一听,原来是省红十字会告诉他,小凯丽移植了汪霖的造血干细胞后生命有了生机!为了巩固和壮大小凯丽的生命力,美方希望汪霖能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汪霖十分干脆地回答:“行!”

从农村回到家里,汪霖抱起去年从北京回来后出生的已经过了周岁的胖儿子,既像对自己又像对儿子说:“你出生前夕爸爸去北京做了件好事,现在你过了周岁爸爸还要去北京做好事!”儿子牙牙学语喊着“爸爸,爸爸……”,仿佛也在称赞爸爸的勇敢哩。

如果说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家庭成员曾经有过担忧和疑虑,第二次捐献则是全家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只是全家这次该向小凯丽一家赠送什么礼品问题上,有着一场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很快达成共识:一是向小凯丽赠送一个红红的大大的中国结,以表达中国人对凯丽充满爱心的情结,对凯丽全家的心结;二是向凯丽全家赠送新年贺卡,上面有汪霖和这次陪同去京的妻子张波共同拟写的文字:“凯丽,你是坚强的小女孩!你患病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那么多中国人在牵挂你,全世界有这么多人在关心你,我们希望你继续坚强,继续乐观,你一定会有一个红红火火的未来”;三是富阳市人民医院全体员工向凯丽赠送一个琉璃猪,这不仅仅2007年是年,更因为透明的胖猪是个吉祥物,会给凯丽和她全家带去好运。

汪霖在妻子陪同下去北京陆道培医院,汪霖可谓轻车熟路。当盛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袋再次交给又一位美国女医生的时候,汪霖成为全国首位进行两次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当美国女医生接过汪霖一家送给小凯丽一家的新年礼物时,女医生歉意地笑着说:“凯丽一家原本也有礼物要我转交给你们的,因我来得太匆忙,来不及拿了!”汪霖深情地说:“凯丽的病能好,这便是最好的礼物。”美国女医生指指采血袋和礼品盒笑着说:“小凯丽就像一棵树苗有了清泉,有了阳光,她一定会茁壮成长。”“我和凯丽有了血缘的友谊,隔着太平洋的我们中美两个家庭也有了血缘的友谊,我希望友谊之树常青。”汪霖和妻子都笑容满面。“中国人真了不起!”美国女医生朝汪霖竖起大拇指,“我看过二次大战时中国人救护美国飞行员的故事,这次我又目睹您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美国女孩,这真使我感动!”

Chinese Stem Cell Saves American Girl

By Shen Shunjuan

Wang Lin works at the City People’s Hospital of Fuyang, a suburban city about 30 kilometers from downtown Hangzhou, east China’s coastal Zhejiang Province. One day in August, 2005, he got a call from the Red Cross that his stem cell matched with that of an American girl named Kailee. Wang was not surprised and surpri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s did not surprise him because he had decided one year before to be a candidate donor for Kailee after learning from CCTV and online news media that the girl would die of aplastic anemia if she couldn’t have a timely stem cell transplant. Wang was surprised because, he learned, his stem cell was by far the world’s only perfect match for Kailee.

Wang’s surprise was understandable. Kailee, a Chinese orphan adopted, by an American couple Linda and Irving in celebration of their 30-year marriage in 1998 from Changde in central China’s Hunan Province, was afflicted with aplastic anemia at the age of five. The parents had searched globally in the hope of finding a donor for their daughter. They set up a website for help. They even flew to Hunan in search of the girl’s biological parents, but to no avail. Back to the States, they asked the Chinese Consulate in San Francisco for help. The consulate acted. That is how Wang Lin in the city of Fuyang got to know about Kelly and decided to offer his help. He went to the local Red Cross and gave 5cc blood as a sample.

The sample was analyzed in USA and it was a perfect match. Overjoyed, the parents announced at their website that they had finally located a donor in China after a search of 3.5 years and 10 million candidates across the world.

Wang was on his way by train to visit his seven-month pregnant wife, a doctor working in Ningbo, when he learned about his match on his cell phone. He was asked to be in Hangzhou next day for a medical checkup.

Though the couple had talked about the donation and decided to go ahead, the wife was worried about whether the blood donation would affect her husband’s health. Wang said to her in a soothing tone, have two concerns right now. One is to donate blood in Beijing to save Kailee and the other is to wait for our baby to come into this world. Can our baby wait till I am back from Beijing??Upon his arrival in Beijing, Wang Lin found himself a figure in the limelight. At three olock one afternoon, accompanied by his mother and doctors from Zhejiang Red Cross, Wang walked into the room for separ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t Lu Daopei Hospital, a Beijing-based medical institution named after academician Lu Daopei, the father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China.

Two blood lancets went into Wang’s arm, and his blood streamed into a machine that counted and displayed the quantity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being separated. The day also happened to be his wife’s expected date of confinement. In the middle of the blood collection, Wang’s cell phone received a text message from his wife asking if the collection had begun. Wang asked a journalist present to reply to the message. It took three and half hours for the collection to be complete. The next day, Wang Lin donated another 120cc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 doctor from USA had come all the way to witness the blood collection and accompany the blood back. Shortly after the donation was over, a ceremony was held in Beijing for the transfer of the blood. At the ceremony,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representatives signed the handover document and China Red Cross issued Wang a certificate of honor.

Wang Lin’s son was born after he came back from Beijing.

In late November 2006, Wang Lin, on an annual tour to the rural area doing medical checkup for villagers, received a call from the province Red Cross again. He was informed that Kelly survived the aplastic anemia but needed more stem cell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Wang agreed to donate again without hesitation.

If Wang’s family had misgivings about his first donation, they didn’t have any the second time. The family members discussed about gifts for Kailee and decided upon a red Chinese Knot and a New Year greeting card.The staff and employees at the hospital where Wang works also chipped in to present Kailee with a crystal glass pig, an auspicious symbol intended to bring good luck to Kailee and her family in the Chinese Year of Pig.

On March 12, 2007, Wang received a package from New Mexico, America. The package contained gifts from Kailee and her parents: a light-yellow blanket, a small handicraft white horse and a picture of Kailee and her parents. The blanket was hand made by the American family for Wang’s 14-month-old baby; the white horse was an amulet as a blessing for Wang’s family; and the photo was a sign for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

热爱生命汪国真篇3

“最好的青春应该像诗歌一样,激情、浪漫、快乐、富裕幻想,并且充实。这样的青春很美好,令人向往。”汪国真说自己的青春并未如此鲜亮,而是有些灰色。但实际上,谁能一直活跃于聚光灯下,谁又能永远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今年,频频出现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关于汪国真的报道,将这18年前“轰动朝野”的著名诗人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又见汪国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18年前,电视还不普及,人们印象中的汪国真就是《年轻的潮》那本诗集上的一张肖像,金丝眼镜,儒雅的笑容;而18年后,面前的汪国真,还是一样的金丝眼镜,一样的笑容儒雅,如果你不仔细看,你甚至很难发现他眼角的细小皱纹。

这18年,时代的沧桑巨变似乎将汪国真遗漏,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让人疑惑时间是否凝固。如果追寻,你会发现,也许是因为青春的快乐和浪漫一直都在诗人身上活跃,这无意中抹掉了时间的痕迹。

“青年是属于诗歌,诗歌也属于青年,诗歌是浪漫的、激情的、幻想的,这些更多是属于年轻人,更多地属于青春年华。”诗人汪国真,他的青春年华也正像诗歌一样,演奏着抑扬顿挫的悠扬旋律。

扬:“汪国真年”

1991年被称为“汪国真年”。这一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甫一出版,诗集引起的轰动几乎让所有的人惊呆。

“(那时),20多家出版社在组我的稿。《年轻的潮》再版了很多次,其中的一版就达到15万册,正版总共大约有60多万册,盗版是正版的三倍左右。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也出乎喜爱我的读者的意料。”

很短的时间内,汪国真应邀去了40多所高校演讲,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当时场面的狂热令汪国真都不敢相信。

“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医科大学,我第二天去演讲,而在头一天晚上,学生们就纷纷拿课本去占位子。还没到第二天,位子就全占满了。”

而在首都师范大学,由于演讲时学生人数太多,会场人员只好事先在门口摆张桌子,堵住大门,可到后来,学生们竟然把桌子给踩翻了。

那时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汪国真每天安排两场演讲,演讲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冲上前去要签名,汪国真根本走不了,这样往往耽误了接下来的行程。学生会只好事先安排好学生,由他们手拉手围出一条通道,这样,汪国真才能慢慢挤出去。

在与学生们交流中,汪国真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那些动人的诗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您的每一首诗都能够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这些诗歌都是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是我对生活的所思所悟,借用了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所以才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面对学生们真诚的眼神,汪国真也真诚地回答。

读者的热情更是以大量的信件传递给汪国真。

“有一个女军官,给我来信,说她生日那天收到了8份同样的生日礼物――8本同样的《汪国真诗集》!”

而让他记忆深刻的来信还有一封是一个叫维玲的读者写的。

维玲是个高考落榜的学生,本来在班里学习成绩最好,但因高考失误却没考上大学。那时,她情绪极度低落。一天下午,维玲的母亲从外面回来,拿给她一封信,是同学们写给她的。大意是说:“维玲,我们还是特别想看到你的笑容,希望你还想以前那样开朗,在信的结尾我们送给你一首诗,是汪国真的《跨越自己》――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一座高山/也就跨越的一个真实的自己”

看着这首诗,维玲的眼泪顿时涌出。她说,从那时开始,她知道了一个叫汪国真的诗人。“您是我们年轻人的朋友,永远的朋友。”在信的最后,维玲这样对汪国真说。后来,她真的振作起来了。

那时,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上有个栏目――《一句话书评》,其中的一期这样评价汪国真的诗:“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自己的心声。” 还有一句话写道:“众多年轻人的心事,都被这位极富才华的青年诗人一语道出。”以其诗歌的清新洒脱、豁达乐观,汪国真成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偶像。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这样解释了当年的“汪国真现象”。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关注政治斗争,都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他的诗非常特别,述说个人的情感和心声,这在之前是没有的。就像邓丽君的歌,有一种很亲切很柔美的味道,所以风靡一时。”

抑:“热爱生命”

而在风靡一时的前两三年,汪国真的人生还处于迷茫状态。

1988年,汪国真已到了而立之年,是一家出版社的普通编辑。“当时,我的事业没有着落,虽然有工作,也只是一名普通编辑而已;感情也没有着落,还没有结婚。真的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

而那时,他的投稿仍然经常被退。从大学起,他就很爱写诗,写完觉得不错的,就给全国及各省市的刊物投稿。工作以后,他仍然坚持投稿,但因为常常被退,就出现一些风言风语,嘲讽他,讥笑他。

此时的汪国真开始不安,开始怀疑自己。“说不上是人生的低谷,但至少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到了30岁还什么都没有立起来,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压力,很失意,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知音太少。”

无数个夜晚的踌躇之后,一首著名的诗《热爱生命》诞生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这首诗是在有点困惑、有点迷茫、有点失落的情况下,写给自己的心声。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激励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困惑一个回答,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探索。”但没想到,这首写给自己的诗歌,后来却激励了好多人,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年轻人。

然而,这首诗的发表很不顺利。诗作完成后,汪国真自我感觉很好,就投给北京的一家文学刊物,结果被退稿。然后,他又寄给四川省一家文学刊物,依然没有音讯。就在汪国真已对发表不抱什么希望时,这首诗却在青年出版社的《追求》杂志上发表。很快,多家媒体转载。1988年第10期《读者文摘》以这首诗作为卷首语刊载,而几乎同时,另一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杂志――《青年文摘》也转载了这首诗。

汪国真开始走红。向他邀约的稿件和专栏越来越多。

挫: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

随着汪国真的走红,他所受的置疑也越来越多。当时有很多专业的文学刊物,以及许多教授学者,都指责汪国真的诗歌形式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直白,缺乏诗歌应有的意境。

10余年后,汪国真说起这些争议和指责时,只是淡然微笑。“这些争议都不会影响我的生活,也不会影响我的创作。我属于越挫越强的人,不容易向困难屈服,无论顺境逆境,我都会按自己的内心去选择。”

事实上,他也从来都不认同那些对他的批评和指责。

“有人批评我的诗歌没有意境,不够含蓄,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意境。我承认,有的诗是需要意境。给大学生讲课时,我举了两个例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很有意境,这是好诗;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诗有意境吗?没有!但它是一首好诗,没有任何人敢否认;它含蓄吗?它也不含蓄!那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好诗不一定都要含蓄,都要有意境。含蓄和意境不是判定诗歌好坏的标准。”

而面对那些说他诗歌过于简单的批评,他也完全不以为意。

“事实不是这样,像谷建芬、徐沛东这样知名的老艺术家,也很喜欢我的诗歌。而我去演讲的场所主要是高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和阅历也不能说‘简单’。即便是‘简单’,安徒生写童话,都是写给儿童的,但你就不能说他的童话不好,人家是世界级的文豪。评价文学作品好与不好,也不是按照读者的年龄来区分。”

似乎,他也确实有这样的理由自信。

10多年前,蔡国庆给他打电话,要他的地址,说要给他寄稿费。汪国真很惊奇,不明就里。原来,他有一首诗《挡不住的青春》已被知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这首歌作为辽宁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万岁高三(2)班》的主题歌风靡一时。

“当时我并没有请徐沛东谱曲,他只是在杂志上看到这首词,就谱了曲。我想,他应该是喜欢的。我也觉得很荣幸,毕竟他是我很欣赏的作曲家。”

而跟知名作曲家谷建芬的交往则更有趣。诗集出版以后,汪国真收到一封谷建芬的来信,向他索要电话和诗集。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汪国真同志,我在一家报纸上,知道了您的地址,现在给您写封信。您的诗写得很好,很清新,我想我们是能够合作的,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诗集。”

后来,他们成为朋友。一次,谷建芬跟他讲了件趣事:有一天他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汪国真诗集》,边读边往里面夹纸条。爱人问他为何要夹,他说是为了将来谱曲用。爱人随即说,我看你每首都夹了纸条,干嘛还要夹?干脆别夹了!

说到这里,汪国真笑着。对那些批评他的言论,他更不屑了。

“如果我按照批评我的人的思路去写诗,结局就会像那些走不出来的诗人一样。你觉得那是含蓄的、深刻的,但读者不喜欢、不满意,市场不认可你。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你不能自封为诗人。”

“评价作品的艺术标准,一是读者,二是时间。没有读者的作品很难称为好作品,有读者但经受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

让汪国真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诗歌经受住了这两者的考验。有大量读者认可,同时时间跨度也足够长。

他一直保持收藏自己盗版书的习惯。“从1991年到2008年,每年的盗版书我都收藏了。不久前去外地,一下子买到2007年和2008年的盗版诗集。有的地方错得离谱……”说到这里,他语气里分明是兴奋。

而在2000年和2003年,汪国真的诗歌也相继被收入中学课本。“初一和初三的全国统编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他记得很清楚,“如果没有艺术魅力,这些诗歌10年之后早被人忘记了。而现在已经过了18年,却得到专家和成年人认可,这就说明它肯定具有一定艺术魅力的。”

“手抄本和盗版代表一种民间的认可,收入课本就意味着得到专家学者和官方的认可,而正式出版物则两者兼而有之。这说明我的诗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他高兴地总结。

顿:浮躁是青春的大忌

回首当年的青春岁月,汪国真总会提到15岁进工厂的日子。

15岁那年,汪国真没上高中,直接进了工厂。由于工厂要充分利用机床,员工常常得“三班倒”。“当时最头疼上夜班。15岁正是贪睡的年龄,但却要整晚睁着眼睛,不能睡,很痛苦。”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挺幸运,“我还有不少同学下乡插队,那里条件更艰苦。”

在工厂,汪国真一干就是7年。对于这段时光,他很感激。“到社会上历练了7年,有好处。思想和感情更成熟,对社会的认知少了许多学生气,更接近实际。”

在他看来,正是这7年,让他有了日后的辉煌。“在工厂的7年,我了解了普通人的想法。如果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我的思维更多地带有学生气,跟大众会有距离,会妨碍我走向社会。如果没有这7年,我的诗歌不会有那么广泛的受众。”

如今,汪国真已不太写诗,也远离了当下的诗坛。他独处一隅,静心作曲,目前已有几首曲子入选中央音乐学院教材;而不久的之前,他还静心练了几年的书法,并得到中联部礼宾局的国礼聘书。在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一定造诣。

如今的汪国真,淡定如常。曾经的那个时代,青年的汪国真们过早地走入社会,体验到社会生活的艰辛,但无形中也锻炼了他们,磨炼出不屈的意志。“当下年轻人,也许他们不如当年刻苦,却更有活力,更有想法。同时,在众多的选择面前,也充满困惑。”

在汪国真看来,如果当下年轻人把他们的见多识广,和当年青年的刻苦努力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热爱生命汪国真篇4

安享资助:“恋爱账单”埋下噩梦伏笔

2004年秋,一场网络邂逅让重庆某高校22岁的女生汪燕坠入爱河。

那天晚上,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而心情不爽的汪燕,跑到网吧上网发泄,在聊天室见谁就发火,吓得网友们一个个抱头鼠窜。唯独一个网名叫“雷泉”的男网友不仅接招,而且想方设法逗她开心,汪燕觉得这个网友特别好玩,就和“雷泉”互相交换了QQ。

随着后来两人上网聊天,汪燕了解到,“雷泉”的真名就叫雷泉,现年27岁,是广东深圳一家网站的编辑。两人越聊越投缘,经常聊到深夜才依依不舍的下线。令汪燕产生好感的是,雷泉非常细心。他听说汪燕希望买部收音机,第二天就寄来200元。没多久,雷泉了解到汪燕家住重庆的父母双双下岗,汪燕读书的生活费捉襟见肘时,马上汇寄给她400元的生活费。

收到两笔资助之后,汪燕心里热乎乎的。她觉得,一个男人能够资助陌生女网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善良、有爱心的人。汪燕忍不住想一睹雷泉的尊容。当双方打开视频后,两人同时都愣住了:只见身高一米七八的雷泉英俊洒脱,脸庞有棱有形。雷泉也被汪燕俏丽的容貌和凹凸有致的身材所迷到,两人一见钟情。

随后,雷泉热辣辣的电子邮件和滚烫的手机短信,让汪燕每天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红晕。网恋三个月后,汪燕飞抵深圳会晤情郎。雷泉请假两天,牵着汪燕的手进酒店、逛商场,还给汪燕买了一部时尚的数码相机,共花费5500多元。

此次深圳之行让汪燕与雷泉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分手前一夜,汪燕半推半就,将自己的处女之身献给了枕边的真命天子。

之后,汪燕对雷泉的痴恋更加刻骨铭心,除了通过网络与手机互诉衷肠之外,激情翻涌的汪燕数次飞到广东,与男友共浴爱河。来回飞机票和其它开销全部由雷泉埋单。

不久,汪燕珠胎暗结。雷泉寄去了500元堕胎费,汪燕独自到医院妇产科做了人流。

随着感情的升温,双方都山盟海誓永不分手。雷泉除了给女友购买大量的衣服、首饰之外,还定期给汪燕寄去生活费,资助她读完大学本科。更令汪燕感动的是,男友对未来的岳父岳母也慷慨大方。有一次,汪燕的父亲在输了近万元,被债主持刀追上门,放言如果汪父三天内不偿还赌债,就砍掉他的两根手指。汪燕的爸妈吓得四处躲藏,有家难归。汪燕接到母亲的哭诉电话后,也提心吊胆、彻夜难眠,就将家里发生的事告诉了男友。雷泉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银行取出1万元人民币,汇寄给汪燕父亲,帮助这位未来的岳父摆脱了黑道人物的追砍。

汪燕为男友的真情付出而动容,因为雷泉的薪水并不高,至今尚在租房。他节衣缩食资助女友及家人,更加坚定了汪燕非其莫嫁的信心。就在汪燕与雷泉爱得天昏地暗时,一个色狼的出现一下子重创了她的爱情。

2006年春季开学后,有天晚上汪燕独自逛街。在一条偏僻幽静的小巷里,突然蹦出一名持刀歹徒,将汪燕劫持到一间出租屋里。当歹徒持刀威胁正准备施暴时,汪燕灵机一动,对歹徒说:“大哥,霸王硬上弓有啥意思嘛。”色狼一愣,只听汪燕接着说:“不瞒大哥,我刚从医院出来,被检查出患上妇科病。你还是用套吧,否则,把病传染给你的老婆,你就麻烦了。”汪燕说着从包里取出一只递给色狼。

原来,汪燕听说男友这几天准备到重庆看望她,为了再次免受堕胎之痛,她特意悄悄买了一包安全套,想不到第一只安全套居然对色狼派上了用场。

被色狼蹂躏之后,汪燕当晚打电话向男友哭诉。第二天,雷泉提前紧急飞往重庆,不是安慰女友,而是质问汪燕:“你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大喊大叫?为什么还温情脉脉地送安全套给色狼?”

一连三个“为什么”让汪燕委屈的泪水奔流而出:“当歹徒明晃晃的尖刀架在我脖子上时,我整个人都傻了!”汪燕说:“我当时没大喊大叫,是因为我觉得生命比贞洁更重要!”

自己遭遇歹徒劫色,男友不仅不安慰,而且还兴师问罪,让汪燕感到心寒,半个月都不理雷泉。汪燕没想到,随着爱情的骤然降温,几个月后,比劫色更可怕的事件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

隐私博弈:网上剥光“内衣”无路可逃

“劫色”事件后,汪燕重新审视男友,雷泉的形象大打折扣。就在这时她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男友患有严重遗传眼疾,而且一直瞒着她。汪燕觉得雷泉人品出了问题,便委婉地提出了分手。

而雷泉却怀疑女友在校园又有了新恋情。为了驱赶“情敌”,雷泉使出绝招。他在汪燕所在高校的网站上发贴:“我和汪燕情浓意蜜,她傲人的双峰让我入迷,她醉人的体香让我销魂,她腹部的那块胎记美丽得就像一朵绽开的肉花……”

汪燕还是从同学口中得知自己成了校园“新闻人物”。她开始还不信,当打开网页后,顿时呆若木鸡!雷泉从头发写到脚趾,看上去是一封赞美女友的情书,但明眼人一瞧,就知道这封肉麻的情书背后包藏祸心。

“你混蛋,为何要用这种方式羞辱我?”汪燕怒不可遏,并明确提出解除恋爱关系。雷泉慌了神,立即采取两条措施挽救爱情:一方面他给汪燕的爸妈寄去了一封长达6页的信,表白了对汪燕的一片真心,恳求未来岳父岳母劝说女儿回心转意;另一方面,雷泉飞抵重庆,泪流满面地向汪燕道歉。

经不住雷泉的软泡硬磨,汪燕同意继续保持恋爱关系,但提出了一个条件:雷泉必须在2006年12月31日前治愈眼疾。否则就分道扬镳。雷泉表示同意。为此,两人还郑重地签订了一份协议。

然而,尽管雷泉四处求医,但他的眼疾仍然无法根治。为了挽留住女友的芳心,雷泉恩威并施,不停地恐吓、威胁、骚扰汪燕和她的家人。与此同时,他还帮助汪燕联系到了深圳一家就业单位,企望女友毕业后与自己朝夕相处。

2007年7月,汪燕大学毕业后并未到深圳发展,而是与重庆市一家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关系。雷泉终于明白了:女友的心早已不属于他了,强扭的瓜不甜。

回想起自己三年来真心付出,并花掉7万元培育、包装和巩固爱情,到头来还是鸡飞蛋打,饱偿失恋滋味的雷泉心里非常郁闷,萌生了讨回“恋爱投资”的念头。2007年8月上旬,雷泉带着《分手协议书》和“恋爱账单”飞抵重庆,准备与汪燕做个彻底了断。

“天啊,我真瞎了眼,当初怎么会跟你这种小气男人谈恋爱?”惊见“恋爱账单”,汪燕顿时花容失色。只见这份还附着发票的“爱情账单”详尽记录了雷泉在恋爱期间为女友的全部开支共计42笔。雷泉要求汪燕必须在一个月内偿还6万元的“债务”。汪燕气得当即拂袖而去。

然而,讨债的雷泉赖在重庆不走,汪燕无奈只好同意签订

《分手协议》,但在协议书后面加了一条:“雷泉不能再因此事骚扰汪燕及其家人。”

失去心爱的人,如今拿到了具有还款意义的协议书后,雷泉的心里总算找到了一点安慰。然而,一个月后,汪燕并未偿还一分钱的“情债”。雷泉给汪燕发送了数十条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讨债,汪燕的回复只有几句话:“拍拖花钱是天经地义的,我并没有伸手向你索要一分钱,每笔开支都是你自愿的,凭什么向我索要分手费?”为了躲避雷泉的纠缠,汪燕干脆更换了手机号码,并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此举彻底激怒了雷泉,他利用自己做网站编辑的职业优势,采取了致命的一招,让“赖债女友”无路可逃:在互联网上发出“通缉令”,将汪燕的玉照、“恋爱账单”中的购物发票、汇款单、食宿发票等都粘贴在网页上,请求重庆乃至全国网友揪出这个“赖债丽人”。帖子还痛斥了汪燕的薄情寡义,并将两人恋爱期间的暧昧言行都写了进去。更令汪燕无地自容的是,帖子还详细披露了她被的隐私。

一夜之间,汪燕成了重庆乃至全国的“网络名人”。她无论走到哪里,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她。精神几近崩溃的她曾吞下大量的安眠药自杀,幸被家人发现及时捡回了一条命。

随后,鱼死网破的雷泉展开新一轮的疯狂讨债行动,最终将汪燕逼上法庭。

放弃反诉:“爱情学费”渡过情劫炼狱

2007年12月,汪燕的家人、亲友、单位领导、同事以及她就读过的中学、大学的校长,几乎同时收到雷泉寄来的一封厚厚的信件。除了那份“恋爱账单”之外,雷泉还将汪燕的所有隐私全部推销出去。

这封信将汪燕逼进了死胡同。痛定思痛之后,汪燕手持户口簿到派出所改名,打算背井离乡,逃到香港隐名埋姓藏身。然而就在这时,雷泉一纸诉状将汪燕告上法庭。

收到《状》副本和法院开庭传票后,汪燕横下一条心,决定在法庭上与前男友进行最后的博弈。她流着泪在《答辩状》中写道:“跟雷泉拍拖三年来,我为他两次堕胎,全身心地付出。在分手之后,他无数次地对我和我的家人进行骚扰。紧接着,他还通过网络和写信等形式,在社会上披露我的隐私,败坏我的名声,给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汪燕还提出反诉。要求前男友向她公开赔礼道歉,挽回名誉损失,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人民币。为了保全证据,汪燕将雷泉发帖的网页下载后,拿到公证机关进行了公证。

然而,就在递交《答辩状》当天,汪燕突然撤销了对雷泉的反诉。

原来,由于火急攻心,雷泉的眼疾加重,下楼梯时不慎摔了一跤,被送进了医院。回想起前男友毕竟资助过自己,如果此时向他索赔巨额精神损失费,雷泉就没钱治疗眼疾。毕竟相爱一场,何苦以牙还牙赶尽杀绝呢?

开庭这天,庭审双方律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原告雷泉的律师认为,那份《分手协议书》证明了雷泉与汪燕之间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而汪燕则认为,雷泉的“恋爱账单”是他恋爱的成本,也是他自愿赠与,不能反悔并要求偿还。汪燕的律师更是振振有词,认为恋人之间如果要付分手费,那么汪燕也可以要求雷泉支付青春损失费、堕胎费、名誉损失费等等。因此,那份《分手协议》违公德、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不受法律保护。

受理此案的重庆市渝中区法院也颇感棘手,因为办理离婚官司、解除同居关系中的夫妻与情侣财产分割,均有法可依,而“恋人消费清单”究竟由谁埋单,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法院审理后认为,雷泉在恋爱期间自愿捐赠数万元金钱和财物给汪燕及其家人,其后又签订分手协议。该协议有双方亲笔签名,说明是真实的。从内容看,里面并无违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等内容。而汪燕在诉讼期间又没有反诉,也没有确认协议无效,因此,法院认定这份《分手协议》是有效的。2008年春节前夕,法院判决被告汪燕履行协议,偿还给原告雷泉6万元“恋爱账单”。

热爱生命汪国真篇5

汪国真故去,在网络上引发了许多人的真诚悼念。59岁对于当代人来说,应该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这位诗人似乎很久以来就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他的诗也不再具有当年的影响力。但他的故去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发现他的意义和价值,也重新认识他所处的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开始发现,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汪国真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了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然而他的那个时代和他都已经远去,但它们都是中国改革开放这段历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我感慨的是诗人晚年的命运,他常受到诗歌界的嘲笑讥讽,就连他在逝去前回到人们视野中的一次,居然是一个关于他开了火锅店的并不切实的报道。人们也觉得他的诗太清浅,缺乏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好像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迅速地被时代所遗忘。但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他对于我们仍然有其自身的意义。

其实,那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忆的“朦胧诗”或“新诗潮”的诗人们是汪国真的同代人。他也是在“新时期”开始时被社会的开放和新变激发了创作的热情。但他和他们非常不同,他错过了那个“新时期文学”狂飙突进的时代。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最后时期才在一些不属于当时主流文学界的、那时曾经一度流行的青年生活为中心的刊物上发表诗歌。那时其实没有大众文化和“纯文学”的分化,关于“朦胧诗”是否“看得懂”的争论就是文学的新与旧的争论。那时现代主义的文学尝试被认为是整个文学应该接受的新鲜事物,而关于“主体”解放的大叙事其实是个人从计划经济的结构中脱出的主流表达。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是没有多少人知道汪国真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开放发生复杂变化的关键时期,汪国真突然和《渴望》这样的电视剧一起流行了起来,成为90年代初文化的最重要的表征。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出版于1990年的5月,当时就成为了最红的畅销书,他的诗是被青少年抄录引用得最多的。《渴望》主题歌的:“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的平凡的日常生活的发现,变成了那个时代成年人的最爱,而汪国真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也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最爱。

他让那个时代的青年在青春的感伤中流连,发现那些具体的悲欢,感受生命的丰富和日常生活的微妙,他让年轻人回到了个体的感受之中去体味生命。他的诗没有80年代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的维度,但他把大叙述层面上的关切,化为细小真切的浅吟低唱、成为让普通青年理解的小感悟,从而让人们的人生丰富。这其实让上世纪80年代凌空蹈虚的宏大的“主体”化为了真实的“个体”,赋予了当时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具体生活的能力。所以他的诗变成了警句格言流传在青年中就是极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当然汪国真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年轻人有了更成熟的大众文化,不再把他的诗作为自己生活的必须,汪国真又受到纯文学界的轻视。他似乎进入了两面都找不到位置的境地。

但今天看来,汪国真真是被低估了,他的诗虽然清浅,但也有些意味;在文学上未必能成家立派,但在当时文化中的意义却不容低估。他追求把古典的意境和当时的情境结合的路子仍然有一定的地位。斯人已去,过化存神,他的作品和他的时代仍然会激起我们的感慨和追忆。

热爱生命汪国真篇6

炽热而悲伤,这是我从汪峰的歌儿中闻到的,炽热是因为悲伤,悲伤是因为炽热。

我哪儿懂什么音乐分类的理论,也不敢说自己是摇滚发烧友,但我坚信那些在音乐的海洋里立碑标界的人,那些把古典、民谣、爵士、摇滚继续做无止境细分并对名称如数家珍的人,如不是音乐系的高材生,就多有装B之嫌疑。兜了一个圈,只因为脑际闪过多年前一位音乐发烧友流露出的对听汪峰的人乃至听摇滚的人的鄙视。音乐是心的对象,不是脑的。何必听着古典鄙视摇滚,何必读着诗歌鄙视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琼瑶也写,何必。

只要那音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定会流入另外的心灵,不拘形状,不定方向。

还有那么一拨摇滚乐迷,说汪峰不再摇滚了,正在放任自己趋于流行,好像摇滚就是小众的事儿,好像流行乐就一定俗滥。那也要看看他的歌在关注什么,信仰、灵魂、生命、存在、活着、死去……他依然对这些词汇敏感,一次次把它们写进自己的歌中。

记住汪峰,不是因为烂大街的《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而是那首慢慢缓缓燃烧起来的《美丽世界的孤儿》,烧到最后也没有声嘶力竭,是火到旺时的淡蓝色——“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一句词看清一个世界,永无消解的悲伤,你再怎么折腾也是有情众生对无情宇宙,你再怎么攥住各种情不放也改写不了宇宙孤儿的命运。但,汪峰又唱了,“我们要坚强,我们要微笑”,因为“无论我们怎样,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无论怎样,都如此,只好放火烧了那悲伤。

汪峰的音乐是介入现实的,就为这,有人鼓掌,有人摇头。不是直接具体的介入某一个事件,他懂得葆有一段距离,用自己的方式愤怒着、抗争着、希望着、相信着。因为对世界有切肤的痛与爱,才有不得不的喊与啸,才引得千百万人一同喊一同啸。那个喊声不颓废,那个抗争不狼狈,那样的挣扎是对自己和世界的诚实。把温柔之心摊开在坚硬现实面前需要勇气,他因此找到土壤,粉碎之后重新拼接,获得超升的力量。

这时代走得多快啊,这世界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需要有人喊出不满,贡献迷惘,需要有人表达挣扎,让所有愤怒过、迷惘过、挣扎过的灵魂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这样的愤怒不含颓废与堕落,是对严重异化的现实的盘问,是对伤痕累累心灵的抱慰,对美好事物的希求与盼望是它的背景。

汪峰上一次新专辑发行还是2011年秋天,身在洛杉矶的汪峰通过微博了新专辑的第一只单曲《存在》,首日转发量超过六万,这样的新歌见面方式在华语主流乐坛还是首次。崔健说汪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利用好眼前的一切。他是精明的,没有躲避名利场,好在还没有被名利场同化。他从未停止在公众面前露面,有人调侃说这是一个“摇滚致富”的成功人士,好在这个成功人士还能写出点儿激荡人心的歌儿。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已经启动,早有耳闻汪峰加盟了导师团队。新旧导师领着第一季学员刚刚在广州开了嗓,百城百场演唱会着实有点吓人,汪峰真是把自己卷进大热闹中了。当旭日阳刚热火朝天的赶着场翻唱《春天里》时,汪峰及时跑出来叫了一声停,并在博客中真诚的写:“这个所谓的娱乐圈充斥着虚伪,利用,不择手段的你争我抢。到最后为的只是名利,而名利是否会真正属于谁先不得而知,就算拥有了,随后能留给自己骄傲和自豪吗?”

热爱生命汪国真篇7

高觉新与汪文宣在性格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他们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里生长的悲哀、软弱又迷茫困顿的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又都具有忠厚,善良,正直的美好人格,同样性格中伴随着顺从、懦弱、忍让、委曲求全、小心谨慎,梦想以自己的牺牲换取家庭的和睦与安宁,却都无疾而终。在日常行为上,他们是真正的“好人”,却也是好到无用的典型。

一、 高觉慧出走之后的生活道路探究:从觉慧到汪文宣的生活道路探究

(一)高觉慧和汪文宣的内在思想联系

在《家》中,高觉慧是一个激进勇敢而又幼稚大胆的理想主义者,在封建家庭的大染缸里生活多年,他爱国追求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但在他的思想深处仍有传统价值观的阴影,有对封建专制统治扼杀人性的愤怒,但更多的是对长辈们道德污点的鞭挞,而没有真正触及到封建社会的根基,从而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五四新人。

觉慧对革命的热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憎恨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新青年》、《新潮》和《少年中国》。其实这些思想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并且处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而没有实践过。近代中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向西方寻求真理。而纯粹的西方理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这一切都是悬浮于中国社会现实之上。因而,觉慧的一些新思想注定是脱离中国社会现实的,这对他日后生活道路带来一定的影响。

汪文宣因动乱的社会现实摧毁了他的理想,他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得不抱病工作,但是公司还是辞退了他。这一切对他的精神造成沉重的负担,而家庭的不和又使他左右为难,又给他的心灵造成莫大的痛苦。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勇气,最终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通过以上分析,尽管高觉慧身上具有浓烈的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情和斗志,但他内心仍然有传统思想的遗留。因此,在他日后生活道路上,他会有所羁绊和犹豫,他最终会被社会的黑暗现实所吞噬。汪文宣受社会现实逼迫,一步步沦为整日为生活奔波的麻木不仁的受气包,由此可以看出汪文宣的生活道路回答了觉慧离家出走后的道路问题。

二、从《家》到《寒夜》的变迁的内在联系之探究

(一)巴金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的展现

在《家》和《寒夜》的相互联系之中,展示出了高觉新和汪文宣的相似性格,高觉新和汪文宣的懦弱、正直、善良的本性后面,隐藏的是巴金的仁爱精神。他以人道关怀为视角,表达了对阻碍人性发展的旧家庭的深刻批判,同时又蕴藏着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的人的同情与关爱。无论是对懦弱、妥协的高觉新和汪文宣的饱含深切同情怜悯之心,还是对觉慧大胆反叛精神的热烈赞扬,都体现出巴金批判旧制度,抨击黑暗旧社会,渴望光明自由的新生活的强烈美好愿望。

(二)从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到现代小家庭的灭亡揭示出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在《家》中,那个可谓钟鸣鼎食之家最终分崩离析,我们认为是封建旧制度最终崩溃的必然趋势。。在汪文宣建立的现代小家庭中,因为社会的动荡不堪,政治腐败而导致他们生活拮据,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致使这个现代小家庭最终也是家破人亡。从这一内在传递性中揭露出在中国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的这个罪恶的吃人制度摧残的不仅是年轻鲜活的生命,而且极大地阻碍了我们民族的进步,扼杀了整个民族的青春和活力。

(三)从新人“出走—回归”这一现象揭示出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对于新人高觉慧离家出走之后的道路问题,汪文宣则巧妙地回答了觉慧出走后的生活道路。从高觉慧与汪文宣的这一内在继承性以及高觉慧“出走—回归” 这一现象中,揭示出现代新人虽离家出走,但因思想深处根植的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与当时的时代也紧密联系:社会的黑暗以及政治的腐败,面对千疮百孔、贫病交加的旧中国,具有一定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在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的逼迫和知识分子自身的脆弱性,因而会造成他们彷徨、苦闷的心理情绪。他们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首先觉醒,但最终又从前进的道路上败下阵来,沦落为激进的颓败者。这些新人们是个人反抗社会,但最终还是无法生活下去,以妥协告终,从此人生也陷入了颓唐与消沉的困境。

在《家》和《寒夜》中,高觉新和汪文宣有着极为相似的懦弱、妥协性格。高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徒式人物,然而他的思想中却也积淀着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封建思想的阴影。从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到现代小家庭的家破人亡的这一出走—回归现象中,揭示出巴金的深刻思索,善良的好人的坚守与悲凉,反映了黑暗的生存环境对生命的压抑和摧残,折射出悲剧人生的辛酸历程。从《家》的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寒夜》中的现代小家庭的家破人亡的这一出走和回归现象中,可以看到人生的困境和悲剧性,展示出的是在黑暗腐败的社会制度下人的痛苦挣扎与坚守,留下的是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体味。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热爱生命汪国真篇8

护士节文艺晚会主持词篇【一】

余:你用满面的春风,拂去人们的疾苦,

汪:你用可人的微笑,温暖寒冷的心灵,

邓:你用柔情的丝线,缝合病人身心的创伤.

申:你用细碎的脚步,送走太阳又迎来曙光.

余:一袭飘然白衣,是一颗纯洁的心灵,

汪:一顶别致的燕帽,是一项守护生命的重任.

邓:我们有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坚韧信念.

申:从十九世纪末战争最前沿的南丁格尔到当今抗击xx最前线的普通护士,这种可贵的精神一直绵延相传.

余:今天我们迎来了5.12国际护士节,让我们一起给白衣天使送上最美好最真挚的祝福.祝大家:

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汪: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百姓健康意识有了极大的改观,卫生局领导班子决心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为全县人民的健康,团结一心奋力拚搏.

邓:“天使颂”文艺晚会现在开始,首先请欣赏由卫生局领导班子和护士表演的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同一首歌》.

《健美操》

邓: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欢歌和笑语,白衣天使面对的是呻吟和病痛.但是她们把真诚的爱心无私奉献给了每一位患者.

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白衣天使火热的心,领略她们舞动的风姿.下面请欣赏县第一人民医院护士表演的健美操.

《颂天使》

余:护士是天使的化身,人们把你们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对你们美丽、善良、灵巧的概括,更是对你们崇高的敬业精神的赞誉..

汪:护士是友爱的象征,是因为生命在你们双手中诞生;疾病在你们抚慰下消退;痛苦在你们笑容中减轻.你们施予了人间爱心,我们也把祝福回赠给你们.

余:下面请欣赏中医院陈群等表演的《三句半颂天使》.

《向天再借五千年》

邓:拉开人生帷幕的人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人还是护士.

申:是的,无论星移斗转,南丁格尔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的护理人员,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邓:下面请欣赏县妇幼保健院的检验师邓杰给大家演唱一首激昂的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

《江南好》

余: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无数的优秀青年姑娘投身到护理行业,她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救死扶伤,默默奉献.

汪:请欣赏桐君街道卫生院带来的舞蹈《江南好》.

《产房门前》

邓:护士工作集艰辛、劳累和繁琐于一身,虽是绿叶,却从不吝啬对红花的衬托.

申:护士职业融友爱、责任和道义于一身,虽然沉重,却深感光荣而又无怨无悔.

邓:生男生女都一样,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请看富春江卫生院带来的小品《产房门前》.

颁奖仪式

余:在我们众多的护士姐妹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汪:是的,她们以医院为家,以患者为亲人,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准则的敬业精神蔚然成风,为各行业树起了一座亮丽的丰碑,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余:踏着南丁格尔足迹,无私奉献在护理战线的“十佳护士”,经过评选今晚在这里隆重举行颁奖仪式.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有请--------(领导)宣读十佳护士名单.

汪:请“十佳护士”上台领奖(音乐起,第一人民医院护士手捧蜡烛上场)

余:有请颁奖嘉宾

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

汪:为了和平我们的军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冲锋陷阵,为了人民健康我们的白衣天使在病房床头精心护理,细心照顾.

余:你们爱每一位人,对自己却爱的很少、很少;

汪:你们为所有的人,却从不为自己、亲人和孩子.

余:请欣赏汪晓红演唱的歌曲《为了谁》.

《白衣天使》

余:在十九世纪末战争中黑暗的深夜里,南丁格尔手持油灯巡视病房,无微不至的关爱着每一个伤兵,今天又有无数身着白衣的护理工作者踏着南丁格尔这位天使的足迹为人们的健康无私奉献着.

汪:请听县妇幼保健院登月月、缪彩霞表演的诗朗诵《白衣天使》.

《印度舞》

余:病房里我们的白衣天使展现的是她们轻巧熟练的技术,而舞台上我们的白衣天使舞姿轻盈优美.

汪:请欣赏由县第二人民医院郑新含表演的《印度舞》.

《我的骄傲》

邓:县中医院的护士们,从一个个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光荣的护理工作者,她们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搞好治病救人工作.

申:下面请听她们带来的小组唱《我的骄傲》.

《三毛学医》

余:医学护理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

汪:听说三毛也开始学医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幽默小品《三毛学医》.由县第一人民医院张忠良医师和县文化馆乔关玉老师表演.

《时装表演》

邓:工作中我们是清一色的白大褂,可我们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将向大家展现一幅五彩的画卷.

申:请欣赏《时装表演》.

《好日子》

余:“天使”是传说中神仙的使者,是幸福和温暖的象征.我们衷心祝愿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汪:请欣赏县第二人民医院护士表演的舞蹈《好日子》.

《生命进行曲》

邓:无数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们倾听治疗碗盘的协奏曲;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我们感受生存和死亡的交响乐章.

申:看病,发药,打针……我们的工作平凡而普通,可是当面临突发事件和危重病人人们又将会看到什么?请欣赏由桐庐县妇保院应波等表演的情景剧《生命进行曲》

《咱老百姓》

余:你们无法与恋人花前月下,却把患者当成亲人细心呵护;

汪:你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为双亲尽孝,却对每一位病人关怀备至.

余:老百姓感谢你们.请欣赏夏林青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歌曲《咱老百姓》.

结束语:

余:南丁格尔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于护理行业的山峰颠顶;

汪:南丁格尔又似一棵长青的大树,繁衍出护理行业的滴翠绿叶.

邓:红色的五月,南丁格尔精神呼唤我们脚踏实地前行;

申:激情的五月,神州大地荡漾着生命的追求和欢欣.

余:“天使颂”文艺晚会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而真情无限,快乐无境,祝福永远!

汪:朋友们,让我们再次对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医护工作者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邓:感谢为本次晚会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演职人员,感谢参加晚会的所有来宾朋友.

申:祝大家晚安!

护士节文艺晚会主持词篇【二】

一、开场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乙:亲爱的白衣天使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我们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节日。不在寒冬不在酷暑,而是在一年中最美丽最舒适的季节,鸟语花香气候温暖的初夏。

乙:为热烈庆祝第100个国际护士节”,我院护理部组织了这次5·12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暨护士风采展示,以此向全院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福!

甲:请允许我代表在座以及因当班而无法来到我们联欢会现场的全体护士姐妹们,向自始至终关心、重视护士工作和生活的院领导、科主任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衷心的祝愿全体姐妹们节日愉快!

乙:长期以来,院领导始终关心支持护理队伍建设,每当我们取得一点成绩,都会得到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院长为我们致节日贺辞。

领导讲话中……

甲:非常感谢刘院长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期望,我们一定坚定信念、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我们最尊敬的孙主任也为我们带来节日的祝福,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为孙主任致辞。

孙主任讲话中……

甲:非常感谢孙主任给我们的祝福。为了让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护士姐妹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排练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乙:另外,我们的联欢会还准备了有奖问答,请大家踊跃答题,有奖品相送。

二、1、甲:下面请欣赏外一科精心编排的歌舞《感恩的心》。

乙:掌声有请。

2、女声独唱《精忠报国》

甲:请欣赏女声独唱《精忠报国》,妇产科鲍岑娟为我们带来。

3、朗诵《我们都是最美的》

甲:医院的传染科是一般人不愿轻易踏入的地方。在和细菌病毒近距离接触的同时,我们承担着太多的风险,可是,面对危险,面对困难,我们感染科的白衣天使们却能坦然处之,下面请聆听感染科年轻护士宁姗姗、吴学梅的心声《我们都是最美的》。掌声欢迎。

4、《休闲吉特巴》。

甲:是的,我们都是最美的。年轻护士风华正茂,护士前辈亦是风采不减当年,下面就请欣赏护理部选送的舞蹈《休闲吉特巴》。

5、男声独唱《我的中国心》

乙:今天是我们护士的节日,有帅哥来为我们助阵,请欣赏外二科医生何峰为我们演唱《我的中国心》,有请帅哥。

6、《快乐你懂的》

乙: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三个小美女为我们演唱《快乐你懂的》

7、二重唱《 》内科马静闫波

8、儿童快板书《奇奇的日记》

乙:大家还记得一年前我们舞台上那个小傻子吗?自从吸了高压氧,就越来越聪明了,眼看着都能说快板了。说到高压氧,我想给大家补充一点认识,高压氧不仅可以治疗病人,对于正常人,比如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可以快速补充脑能,缓解考前紧张综合征,为高考加油,为未来加分。有面临孩子升学考试的家庭,不防可以带着孩子到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感受一下高压氧的神奇疗效。下面请欣赏小朋友马闻涛为我们带来快板表演《奇奇的日记》

9、独唱《庭院深深》

甲:请欣赏妇产科胡玉红带来独唱《庭院深深》

10、诗朗诵《美丽的五月》

甲:芳菲间歇,夏木阴阴,四季如画,生活如诗。下面请欣赏由五官科为我们带来诗朗诵《美丽的五月》

11、二人合唱《》手术室荆丽丽、陈默。

甲:

12、独唱《 》 儿科唐丽。

甲:

13、街舞

甲、外三科崔谨等

14、女声独唱《星月神话》

甲、

15、诗朗诵《今生只想做个护士》

乙:护士的事业在奉献中成就,护士的价值在奉献中实现,护士的光荣在奉献中赢得,尽管很累,尽管很苦,但是今生我只想做一名护士,请欣赏妇产科为我们带来诗朗诵《今生只想做一名护士》

16、独舞

乙:外一科胡晶晶

17、小品《逗你玩》

乙:有请明光市医院著名的笑星王春艳、王孝臣、张洋洋带来小品《逗你玩》,掌声欢迎。

18、独唱《梦里水乡》

19:朗诵《漫漫人生路 悠悠天使情》

乙:

三、结束语

甲:今天,我们有最美的颂歌;今天,我们有曼妙的舞姿。

乙:让我们铭记这一刻,让我们珍惜这一切

甲: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让我们再次衷心祝愿大家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

乙:也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事业美满,万事如意!

上一篇:指鹿为马范文 下一篇:关于西湖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