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14 19:32:50

教师节诗句

教师节诗句篇1

关键词:听障生;诗词赏析;节奏关;画面关;诗意美情感美

因听障生既不能听也不能说,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的确存在障碍,那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让听障生爱上古诗词,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读出节奏美

古典诗词都有一定的节奏,语文老师在教授诗词知识时,应先让学生明确何为诗的节奏。诗词的节奏,也就是诗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若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要求听障生不要用手语读,而是用口语进行朗读,边读边体会诗句的节奏。

除了基本的诗词规律外,教师还应教导听障生要学习体会诗词的意思,按照内容进行有节奏的停顿,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划分这句的节奏时,就需要让学生明确:要突出陶渊明劳作的辛苦和归来时扛着锄头的动作,所以,“理”和“荷锄”应该单独作为―个节奏单位进行重点朗读。

二、读出诗意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于古诗词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听障生爱上古诗词,必须要让他们多读,而且是要以能体会古诗词诗意之美为目的进行朗读。针对听障生,一般要按以下步骤逐步深入进行:第一,疏通生字词。如《归园田居》其三,需要为学生疏通的生字词就是“荒秽”、“兴”、“荷锄”等比较难理解的。第二,学生翻译老师补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如此直白的诗句,让学生先自己进行翻译,老师再进行补充。第三,问题引导加深理解。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从第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从第二句中你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品质?第三句中的“道”指什么?为何才提起?第四,回归文本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疏通基本含义后,最后还要回归文本进行朗读,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的诗意。

三、读出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的画面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听障生想象力有限,我在引导学生感知诗句中的画面美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搜集图片。在备课时,我结合诗句内容,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如“种豆南山”、“荷锄夜归”、“道狭草长”,还有陶渊明的画像等。听障生对图片都非常感兴趣,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出每一张图片对应的是哪句诗,学生们都能很快的回答。第二,白描画诗。《归园田居》其三语言朴素直白,每一句诗都是一副非常简单的白描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一座山,山下有一块地,地里种着豆子还长满了草。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完成陶渊明在田间劳作结束后,扛着一把锄头,在月光的陪伴下,哼着小曲往回走的简笔画。教师在授课中将诗和画有机结合起来,听障生也能发挥能动性参与其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第三,简单描述。在听障生充分理解了诗句含义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自己所想到的画面。在授课中,学生们都对“带月荷锄归”非常感兴趣,他们模仿陶渊明扛着锄头往家走,面带笑意,以形象的动作和简单的手语向我展示他们想到的画面。

四、读出情感美

教师节诗句篇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表达想象的画面。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感受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及诗人除旧布新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爆”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暴”字是上下结构,要上紧下松,特别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教师节诗句篇3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品读词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我们的祖国》歌曲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搜集赞美祖国的诗歌。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配乐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教师富有激情地随着画面解说。

2 孩子们,看了刚才的一幕幕,你想说点什么?

3 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为之感叹?你看,我们的金波爷爷和你们一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赞歌——《我们爱祖国》(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 圈出生词,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3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两句诗来写的?读一读,找一找,并做上记号。

4 熟读诗歌,理清思路。如:教师读第1节和第5节,男同学读2~4节,女同学读6~8节。也可以抽学生合作朗读。

三、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 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金波爷爷也不例外,请孩子们默读1~4小节,看看他心中的祖国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学生交流。

3 那么你最喜欢哪几句诗?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读一读。

4 在读这几句诗时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补充。(独立学习—和同桌探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例如:学生说我最喜欢“她是巍峨的烈士纪念塔,她是蓝天里飞翔的白鸽”这句诗。老师屏幕显示这两句诗。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说,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有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我们祖国的儿女有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读到这里,心里感觉怎样?

(3)那请你带着你的体味去读吧!互相评议。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诗句。

5 小结:在金波爷爷的心里,祖国是什么?(老师领读,且屏幕图文并茂,显示妈妈的摇篮、长城、黄河等)学生回答。

6 总之一句话——(屏幕显示第一小节),学生齐读。

7 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国是什么呢?

屏幕显示:读一读,仿写句子。

(1)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2)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3)祖国是( )。

(4)祖国是( )。

8 既然祖国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那该用什么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呢?齐读诗歌的5~8小节。

9 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从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说到哪句屏幕便显示哪句)

10 指导朗读,特别是第8小节。

四、配乐朗读,强化感悟

1 此时我已心潮澎湃,真想为我们的祖国送上一首赞歌。(播放歌曲《我们的祖国》)

2 朗诵全诗。

3 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呢?(可以说心里话、表演、写诗唱歌等)

五、结合课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诵自己搜集的赞美祖国的诗文。

六、自主识字,掌握生词

1 自读勾画的生词。

2 检查自学情况:屏幕显示生词以及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抽生读—评价读得是否准确—齐读。

3 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仔细观察,然后告诉同学们怎样才能记住它。(重点指导:巍、徽、奥)

教师节诗句篇4

关键词: 文包诗 诗意 诗情 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独创的阅读文体,它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内容及情感,用比较好懂的现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诗歌。这种类型的文章,在学习中应该以诗歌为主,文章是为诗歌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把学习课文作为主要任务。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一、读懂诗意

教学文包诗,首先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读懂诗的意思。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其次,让学生阅读全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再次,把文中的诗歌和课文的情景结合起来阅读,想想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诗句的意思的。把二者对应起来阅读和思考,借助课文学习古诗,读懂古诗的内涵。

例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在学生疏通课文的基础上,M老师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

师:(出示诗歌原文)谁起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大声朗读。

师: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教师在诗中标出停顿号)

学生再读。

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答案都在课文中,请你们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画,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读懂了“独”的意思,就是独自一人的意思。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

生:我知道“异乡”是指京城长安。“异客”就是离开家乡的人,这里指王维。

生:“佳节”是指重阳节。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生:我知道“插茱萸”和“登高”是王维家乡重阳节的风俗。

生:“遥”是遥远的意思。

生:“少一人”指的是王维。

师:同学们借助课文,读懂了词语的意思,你能不能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呢?

生:第一句意思是王维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生:第二句的意思是“又到重阳佳节了,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第三句的意思是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兄弟们都要登高望远。

生:第四句的意思是大家都插着茱萸,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能不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

学生练习说整首诗的意思。

由上面的课例中可以看出,借助课文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的任何指导,学生也能自己读懂诗歌的意思。这就是文包诗独特的价值所在。

二、品味诗情

任何诗歌都是诗人有感而发,它寄托着诗人的某种志向,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因此,阅读诗歌,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探寻诗人寄予的情感。在和诗人的倾心交流中,感受那浓浓的情意,接受诗歌中人文的熏陶。这种情感,于诗歌中不易体会出,但是,在文章中,会有很直白的显露。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文本品味诗歌中那浓浓的情感。

还以这课为例:

师:诗人王维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阅读思考。

师:谁来交流?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很“孤独”的情感。

师: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第一段中说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而且已经两年了。那么小的年龄,离开家那么长时间了,一定感到很孤独。

师:还有哪儿看出他孤独?

生: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只有自己一人过节,多孤独啊!

师:是啊,一个是热闹的,一个是冷清的,真是孤独!还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生:我觉得还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师:从哪看出?

生:从“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一句可看出。

生:我还从王维想起以前过重阳节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中,感受到他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不思念,就不会想起那时候的快乐。

师:王维想兄弟们一定在思念着他。其实表达的是?

生:他对兄弟们的思念。

师:这种情感从诗中能看出来吗?

生:我从“独”中能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我从“异乡”和“异客”中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我从“倍”感受到他对亲人思念的情感很强烈。

生:整首诗都能体会出他的孤独、思念亲人的感情。

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把这首诗再读一读。

这样,立足课文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诗中抒发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放到诗歌中,让学生寻找情感的表达点,诗文互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语言

任何阅读课都肩负着学习语言的任务,文包诗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和积累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苏教版教材中所选用的文包诗,在语言表达、行文构思上都值得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的范例。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课文在写李白送孟浩然去江边时,用了“伫立”和“凝望”等词,很值得咀嚼:

师:当白帆远去的时候,李白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李白依然伫立江边,凝望着远方。

师:伫立是什么意思?

生:一动不动地站立。

师:李白为什么伫立江边?白帆已经看不见了啊?

生:从伫立中能看出此时李白很失落,朋友已经远去了,他还不愿离去。

师:伫立中有失落,还有什么?

生:还有祝福,李白一定在心里默默祝福老朋友一路平安。

师:那么“凝视”什么意思?

生:集中注意力地看。

师:他凝视什么?

生:凝视孟浩然远去的白帆。

师: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什么?

生:读出了两人情意的深厚。

师:两个让人感到很静的词语,背后是那滚滚的似江水在奔腾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段话。

文包诗的学习路径还有很多,教学中要因文而异,灵活把握,力争通过学习把学生引向学习古诗的路途。

参考文献:

[1]王凤芳.在“诗”与“文”中架起有效学习的桥梁――以《黄鹤楼送别》为例浅谈“文包诗”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06-05.

教师节诗句篇5

第7课《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学校:XXX小学 姓名:XXX班级 一年级X班

一、教学内容:人教2011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青蛙写诗》

二、教材分析:《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富有情趣,适合儿童学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拼音可以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老师重点纠错即可。小孩子模仿力强,老师的师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刚入学的孩子,对新鲜的事物一定很好奇,所以动画就能吸引他们,通过视频孩子很容易认识逗号和句号。他们的表演欲望也强,分角色朗读很适合他们。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两个偏旁;会写“下、雨”两个字。

2、正确有感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视频中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

五、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认识逗号和句号。

六、教学难点:读好儿化音;会写雨。

七、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吗?你们心目

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儿歌或古诗对吧?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有一只小青蛙也要写首诗送给你们,想看一看吗?(由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入手,引起学生背诵儿歌或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

认识课题中“写诗”两个字,认识秃宝盖。

过渡: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啊?那我们接下来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给学生埋下问题的种子)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全文,生评价。师指导读“点儿”的儿化音。强调“们”轻声的读法。

2、生学老师的样子练读,读准字音。

2、生读课文中圈出来的生字。

3、读带音节生字。

4、读去音节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偏旁四点底。师点拨“串”是象形字,展示演变过程;“们”形声字,右边的门表示声旁,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这种识字方法很方便。

5、新语境识字。(及时复习刚学过的生字,换环境是为了更好巩固生字)

6、学习书写“下雨”。

观察动画“下雨”笔顺。

书空(记忆笔顺)。

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师范写。

生描一个写一个。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生评价。

对照展示的字修改,再各背写一个

律动:青蛙跳舞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逗号和句号

1、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淅沥沥”、“沙啦啦”。

问:这是两个拟声词,你知道是模拟什么声音吗?是大雨还是下雨?该怎样读?

过渡:“听,淅沥沥、沙啦啦,雨下起来了,青蛙说“我要写诗啦!”(青蛙的话齐读)

看图体会青蛙心情,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节。

过渡:青蛙说写就写,瞧,它的诗写成了。课件展示无标点的14个“呱”字。生自读,谈感受。(通过读不带标点的诗,感受读没有标点的句子很累。)

过渡:听说大家不喜欢这首诗,青蛙的三个好朋友要来帮忙,是谁呢?打开书找一找。

指名回答,师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2、学习第二节

问:小蝌蚪要怎么帮忙?找一找、读一读。板书“逗号”生看视频,(小蝌蚪游到诗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逗号)。师生共同圈出青蛙诗中的四个“,”。

师板书“,”。师小结:逗号是一种标点符号,读书时遇到它要停顿一下。

师范读青蛙的诗。(师范读时遇到逗号右手握拳向下拉一下,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读书遇到逗号时要停顿一下。)生跟读。生再谈感受。(学生通过读有标点古诗和无标点古诗初步感受标点的作用)

过渡:小蝌蚪帮上忙了,它高兴吗?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二小节。

3、学习三四节

“水泡泡”和“水珠”要怎样帮忙?找一找,读一读。

板书“句号”、“省略号”。学生独立圈出“。”看视频(水泡泡、水珠游到诗中)认识“。”

汇报:指名到大屏幕上圈,说出理由。

集体订正,板书“。”

小结:读书遇到逗号和句号时要停顿,不过句号停顿时间要比逗号稍长一点。

师再次范读青蛙的诗,生跟读。(这次范读握拳向下拉两次)

“水泡泡”和“水珠”也帮上忙了,有感情读三四小节。

过渡:青蛙的诗因为有了三位朋友的帮忙变得更完美了,你们喜欢他们吗?让我们扮演一下它们吧!(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四、回归全文,情感升华

1、配乐读全文。(回到整体,了解青蛙的诗就是它的叫声。)

2、还记得刚上课时大家的问题吗?现在有答案了吗?

3、小结:是啊,青蛙“呱呱 呱”的鸣叫声,在作者心中就是一首美妙的诗,这多有趣啊!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声音,也有各种各样美丽的风景,它们在你心中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同分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继续学习本课的欲望)

五、作业:

从课外书中找到一首小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九、板书设计:

青蛙写诗

小蝌蚪逗号,

水泡泡句号。

一串水珠省略号……

十、教学反思:

1、整堂课以青蛙为主线,青蛙带着新语境词语从河对岸过来,学生读完,青蛙来到教室同学生一起学写字。学生累了,在同大家一起律动。接着给同学写诗。开始没带标点,学生不喜欢,因为有三位朋友帮忙,学生又喜欢上了这首诗。

2、教学中在识字环节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用形声字和象形字方法在今后生活中认识更多汉字。

3、通过学生读有标点和无标点诗感受标点的作用。

4、在认识逗号和句号环节,通过动画演示小蝌蚪、水泡泡、水珠一点一点游到青蛙的诗中,让孩子形象地认识逗号和句号。并且由师生共同圈出逗号过渡到学生独圈出句号,顺理成章。

5、读有逗号诗时,老师右手握拳向下拉一次,遇到句号时,向下拉两次,学生通过直观的动作,明确了句号停顿时间比逗号长。

6、学生第一次读文是在老师的范读之后,模仿老师读,小孩子最爱学老师,这激发了孩子读文的兴趣。之后三次朗读都是在理解了课文之后,带着感情朗读。最后一次是配乐朗读,孩子们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教师节诗句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个环节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句优美,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许多佳句至今流传。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抓好以下三个环节,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一、初读,解诗题、知背景

首先群读三遍,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概况,以故事的形式,教师将诗人写这首诗时所处的大背景、大环境讲给学生,帮助学生弄懂题目意思,把握诗的内在节奏,培养语感。其次自读三遍,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熏陶和感悟,初步成诵并化为心中之本。如初读《田园乐》这首诗,诗题意思是欣赏田园美景所得到的快乐,写诗人退居辋川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是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诗人王维,青年时在朝廷做官并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因时局动荡而消沉,吃斋念佛。四十多岁时,在蓝田县过半官半隐的生活。留诗约四百首,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人称“诗佛”。

二、精读,抓字眼、明诗意

借助书本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等工具,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再联系前后诗句弄清全诗的意思。通常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一句一句去探究,教师从旁点拨。如教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时,学生自读古诗,并画上节奏符号,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尽”指没有了,“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尽”“闲”两字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诗人借敬亭山之景,抒发以山为伴的惜惜相怜之情,进而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三、研读,想意境、悟诗情

教师节诗句篇7

一、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抒感的载体。诵读就是要帮助学生从语言、节奏、声调中直接感受诗句中所表现的内容,体会到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诵读得越好,学生就越容易与诗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池上》和《小儿垂钓》一课,这两首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在读准“撑”、“艇”、“萍”,学习新词“浮萍”之后,学生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准确、通顺的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在教学“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看”到的画面:究竟是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以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小孩是如何偷采白莲的。教师图片演示这样的场景:初夏时节,荷花在田田的荷叶中盛开,小娃儿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地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然后,教师可选择若干学生个别读,请他们说出童年“偷偷”做过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和自由。

二、仔细品读,感悟古诗意蕴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揣摩诗歌词句的使用,准确把握诗句中极富表现力的妙词佳句,充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领会诗歌字里行间潜藏的意蕴。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诗,品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重音。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分清句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领会诗意后,笔者指出:词的上片描述了一幅秀美、恬静的村居风景,从中你都品出什么?联系整首词说说你对“醉”字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老夫妇是饮酒而醉;也有的提出,老夫妇是被眼前的溪流、青青草的美和天伦之乐所陶醉了。最后,笔者对学生们的回答作了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的居住环境虽然是——“茅檐低小”,但周围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那对白发夫妻完全陶醉在这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中了。当学生领会到“醉”字的言外之意后,我再联系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经历来讲解全词,将恬静优美的乡村田园生活与南宋丧地辱国的现实相对照,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北上抗金报国的忧愤之情。由此可见,细细品味诗中文字,由景入情,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中人物、作者形成深层次的对话,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更加深刻地感悟古诗的意蕴。

三、延伸想象,体会诗歌神韵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的古典诗歌多讲求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如果不能深入地感悟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丰富的意象世界,进入角色,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求更好地体会诗歌神韵。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课,在讲解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就结合课文图片、多媒体与学生们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师:如果我们就是那一株红杏,我们在园内看到了怎样的满园春色?

生:满园的红杏,满园的春色,满园春天的风景。

师:那么红杏你为什么要探出头,偷看外面的风景呢?

生:院墙也挡不住春的脚步啊!整个园子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力量,我们忍不住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通过对话,学生以红杏的身份进行了心灵表白,感受到了诗歌的动人之处,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仿佛置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对诗人由眼前之景带来的愉悦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把想象做细、做实,孩子们自然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走进烂漫的春色,将诗歌的神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真正地理解诗歌、欣赏诗歌。

教师节诗句篇8

一、明确学习古诗文的意义

古诗文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开启传统文化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口口传诵,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我们初中古诗文教学,是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 学习古诗文的表达方法,借以提高现代语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同时,“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二、教学生掌握朗诵古诗文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1.要学生确切理解字、词、句的意义

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不懂得作者所用语言的意义,就不能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朗诵古诗文就要确切理解字、词、句的意义。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还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诵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节奏,表现其节奏美

何为节奏?节奏也叫音步,朗诵时要教会学生按音步停顿,这样才能体现节奏美。划分诗歌节奏可按其意义或音节划分。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分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诗句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赵师秀的《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按音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就能很好地把这种节奏美表现出来。

3.让学生读出古诗文的韵律,表现其韵律美

古诗文讲究押韵和平仄,具有韵律美,朗诵时必须把韵律读出来。表现韵律美是把韵脚稍稍延长,使同一个韵在各句的同一位置上重复,这样,声音就会和谐,就能感到韵律美。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是押韵的,其韵脚是“a”和“ia”,朗诵时应使其落在每句的结尾字上。通过反复诵读,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愁。

4.指导学生领会语言语气的能力

因为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就是通过语气来表现。比如语言有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四种语气。而学生在诵读时,通过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来辨别语气。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也将会迥异。因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21个“也”字的,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朗读时,应通过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还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三、培养积累名句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动机

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无论学期统考或中考,所占的分值都不少。为鼓励学生提高考试成绩,我特别注意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古代诗歌名句。上课时,就利用与当堂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歌名句导入新课。有时把它抄在黑板上,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并做适当的讲解。于是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时,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从而产生学习古代诗歌欲望。利用活动培养朗诵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兴趣,如组织“课前五分钟古诗朗诵”、“古诗默写比赛”等活动,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语感训练。但训练的措施不能太单一,避免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厌倦情绪,还要注意不宜过多采用齐读的方式。

上一篇:让我感动的一件事范文 下一篇:双学双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