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16:45:22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篇1

那么,究竟怎样观察描写景物呢?

一、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重点

在我们面前,有山川树木、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时序节令……这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最好是选你自己感兴趣、感受最深的景物来观察描写,做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善于观察。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去观察,去描写。也就是说,要想把景物写活,不能毫无选择地把可供描写的地方全都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来,而必须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本质特征的地方,倾注全力加以刻画,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保留其“特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使被观察描写的景物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例如朱自清笔下的景物之所以使人读后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抓住观察描写对象的特点,有主有次,从中辨出“新异的滋味”,获取“独特的秘密”。《绿》中描写的梅雨瀑,作者抓住其重点之处,从“分外的响声”,从“上面冲下来”,“作急剧的撞击”,水花“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直泻而下的气势,以及那飞溅的水花远望像“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的多多白梅,近看像“点点随风飘散”的杨花似的姿态,着意点染了梅雨瀑所独具的雄奇与瑰丽。把读者带进一种轻柔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体会到一种雄伟壮丽的“滋味”与“秘密”。

二、观察描写景物要细致

我们要写出一种景物的特点,做到有重点的同时,还要认真细致地去观察描绘。观察描写时要集中精力,不能东张西望,浮光掠影,要全面。不但要注意观察景物的全过程,而且要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必要时,还要对景物做某些方面法人精雕细刻,适当借助对比、比喻、拟人、摹状、摹声、摹色、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景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朱自清主张“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观察描写就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从严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瑟的原野等等自然景物描绘起,生动地勾勒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荒凉破败、凄惨不堪的景物,为下文写“我”与闰土相见的故事情节提供了典型环境和活动场所,也衬托出“我”寂寞、沉重、悲凉的心境。确实做到了观察描写有详有略,主次分明,细致具体。就拿树木来说,有的顶天立地,如白杨;有的盘龙卧虎,如倒槐;有的清翠挺拔,如松柏;有的弱不禁风,如垂柳;有的遍身荆棘,如刺槐。所以我们在观察描写景物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其主要特征,运用笔触进行细致地描绘,让景物富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美。这样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景物就富有情趣,让人读来惟妙惟肖,心旷神怡,得到美得享受和陶冶。

三、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顺序

我们观察描写任何景物,都要有个顺序。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顺序,没有步骤,观察的事物也是凌乱模糊的。景物的观察描写,必须合乎自然的规律,不能强行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有些同学观察描写景物,三心二意,浮光掠影,随眼看到,随心写来,这山望见那山高,结果让人读后乱七八糟,无头无尾。这也正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流水帐式。常见的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有以下几种:

1.按照空间方位,或定点环顾的顺序观察描写。即按照作者伫立观察的地点作为固定点,仰视俯察,远摄近取。例如《野景偶拾》一文的第六段,作者即采用了这种过程描写顺序,站在山梁上坐着放眼回顾——金红的太阳、天空、漳河水、公路……一一尽收眼底。或“移步换景”,随着作者的游踪,按照空间位置的转移观察描写景物。又如《颐和园》一文,作者就采用这种“移步换景”的记游顺序来观察描写景物的,突出表现了颐和园的古典建筑美、艺术美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2.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观察描写。即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先后顺序来观察描写景物。例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从夕阳落山不久写起,逐步写出“夜色初现”“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夜深了”等不同时间的景物变化。又如《海上日出》一文,作者就是站在大海边,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来观察描写海上日出的雄伟壮观景象的。

3.按照景物的类别观察描写。即在观察描写景物时,按景物的不同属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春》一文就按照景物的类别,分为草、花、风、雨、人五种,分别抓住各自的不同特征,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春天美图。

此外,观察描写景物还可以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上到下,从左到右,或反之。如我们观察傍晚的田野,即可以先看远处的天边,再看头顶的云彩,接着看近处的小路,最后看远处农田里忙碌劳动着的农民。若按这样的顺序观察记叙,加上细致生动的语言描绘,就会在我们面前出现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来。但是无论哪一种写法,都有一个观察角度的问题,抓住观察角度,就容易确定顺序,理清脉络,一贯到底。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篇2

一、加强观察训练,做到心中有物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起作文来笔下才会有景、有物。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景物时,不但注意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还注重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1.仔细观察,把握特征。每次习作前,我都要求学生对所写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既要观察它的整体,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静态(颜色、形状、姿态等),也要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远看、近看、左看、右看等),力求形象生动,特点显著。此外,我还引导他们善于与其他景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有顺序地观察。我要求学生观察景物时,先选好观察点,然后有顺序地观察。如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可以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观察一棵树,可以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学校的花坛,可以按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顺序进行观察。总之,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3.观察要有重点。大自然多姿多彩,美丽迷人。四季交替、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植物,举不胜举的名山大川,还有那美丽的原野等,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观察这些景物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重点,使观察有明确的方向。如学生写《校园的一角》这篇作文时,我引导他们重点观察校园一角中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印象最深的一两处景物,如假山、花坛等,其余的一笔带过,不面面俱到。

4.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通过观察,学生对事物有了一些认识,但这是表面的,如果让他们用书面表达出来,他们也许只会按顺序一一列举所观察到的事物,这样读者读起来就会觉得内容空洞、乏味,就像一棵有树干而没有枝叶的大树。因此,要想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就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观察学校的假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假山上的石头像什么,喷水池喷起的水柱像什么等。有了想象,写出来的事物才会声音动听,色彩艳丽,形态美丽。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景物的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如春天是和风细雨,夏天是狂风暴雨,冬天是风雪交加。又如《黄果树瀑布》这一课对瀑布的声响和形态的描写,突出了瀑布声音大的特点;《黄山奇松》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突出了黄山松的奇特。这些课文紧紧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突出了其独特之处,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三、把握写景顺序,层次分明

层次是文章内容的顺序,也就是表达顺序。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从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由中间到四周进行。总之,把握写景的顺序,描写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三种:

1.时间顺序。可根据季节的不同和一天内时间的变化来写,如写一棵树,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的特点。

2.空间方位顺序。如描写一个建筑物,可以写远处看是什么样子,近处看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3.地点转换顺序。这种顺序也叫移步换景,游记就可以按这种顺序写。《记金华的双龙洞》《参观人民大会堂》等课文就是按这种顺序写的。

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自然界的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的状态。描写景物时要写出它的静态,如颜色、形状、大小、姿态等,也要写出它的动态,也就是景物在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变化。写景动静结合,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印象更加深刻。如课文《第一场雪》先写静态美:“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五、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写出自己热爱的景色,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场雪》中,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他把这种感情蕴藏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中,这就给文章注入了活力,使文章形象生动。

六、想象合理,文辞优美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们写景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给读者美的享受。如《泉城》中,作者从泉的形态美想象到银花盛开、明珠散落;从泉的声音的不同联想到虎啸狮吼和秋雨潇潇。这样描写,景物的内容更丰富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篇3

关键词:语文;环境;作用

一、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环境的描写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详细理解这些环境用法,不但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能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水平。

(一)交代背景,为人物出场作好铺垫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通过生动的环境描写,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埋下伏笔,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便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开头处先介绍了鲁镇酒店的基本格局,接着又交代了喝酒的两类人物,即在柜台前站着喝酒的短衣顾主和屋里慢慢地坐着喝酒的长衣衫顾主。这样的环境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正式出场作了铺垫。

(二)渲染氛围,为人物活动创设环境

事件的发展并不是单一性,直线性,一定会有其客观存在的环境决定着事件的发展,事件的人物特性。相对于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而言,文学作品属于一种静态语言艺术,不能直观的创设出动态的环境氛围来渲染读者,只能通过对场景的文字描绘,将有关的声响,色彩,情境都用文字记录,比拟,使读者可以想象出作品中所描述的环境,通过读者的想象力来演绎动态的事件产生,从而为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埋下伏笔。

(三)展示形象,为塑造人物性格提供平台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然存在着大量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述,作者之所以来描述强调这些环境,主要就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存在合理性,人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立体感,让读者阅读时更能建立事件动态线。

二、引导学生在习作练习中巧用环境描写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对作文的写作都抱有抵触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为应付式。实际上,是因为学生觉得无话可写,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拓展迁移的能力,就能引导学生借鉴前人通过描写的环境来塑造人物,通过描绘景物来营造意境,抒感的写作方法,就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升,写作内容更加丰富。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多看,多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多看就是善于观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生活中无论景物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才能确保文章更加真实、生动。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确定好写作情感线索的前提下,按照主题要求去选择相应环境描写,这样在写景的字里行间便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做到寄情于景。不掺加任何感情的景物仅是美丽苍白的“躯壳”,无法真正地感染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描写时必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使读者嚣雾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美的享受。此外,教师也应让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只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避免学生走人“情不 够,景来景来凑”的误区。特别是在记叙文当中的写人记事上,作者之所以使用环境描写,是为后文烘托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在进行这一类的环境描写时,必须三思而后行,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景上添花”的效果。

(三)赏大师手笔,掌握环境描写写作方法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是大师们巧妙地表达思情情感,揭示作品主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大师们追求作品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展现作品魅力的一种主要技巧。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处巧妙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勾勒环境,“阴冷的 风,苍黄的天,远近横着的荒村”,将故乡冬天毫无生机、萧条荒凉的景致勾勒出来,渲染了一种是悲惨凄苦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凄凉悲苦的心情,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破败萧条的社会现实。由此看来,白描手法对于增强文文章的艺术魅力,突出文章主题是十分有效果的。 因此,赏大师的写作作品,分析写作方法,对于掌握好写作技巧,增强作品的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篇4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不仅要用眼睛仔细观察,还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能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庐山的样子。再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准确写出了溪流经过时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比如:《乡下人家》中“几场春雨过后”,“在夏天的傍晚出散步”,“秋天到了”,采用的就是时间顺序;《观潮》一文对潮水的描写就采用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而写,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融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还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就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爬山虎叶子的不同特点。又如:《鸟的天堂》中作者第一次经过大榕树时,对榕树的描写采用了静态描写;第二次经过大榕树时,则采用了动态描写,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六、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古今中外著名作家成功的写景片断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许多作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景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如:“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纱巾。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绿袍,其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这里的比喻浅显易懂,并且把比喻和拟人结合在一块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加显示了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篇5

关键词:文本;语言;细读;习惯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大多融入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从而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下面我就以小说《孤独之旅》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很出色,为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也表现了杜小康的内心情感。

一、细读对鸭群的描写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这段景物描写很形象、很美。学生在阅读时只读出孤独这种感情,不能读出作者如何衬托这种孤独。

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扇形”水面,鸭群是个大的扇形,船头的是大的扇形水流,每只鸭子形成的水流又是一个小扇形。每天看到的景物都是一样的,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出现,没有尽头,也就意味着他们孤独的生活将一天天重复,意味着内心的孤独永不停息。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正是杜小康内心孤独感的写照。

二、细读另一处对鸭群的描写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这里的孤独,主要是凭借鸭子的感受来表现的。鸭子一直陪着“被抛”的杜小康上路,鸭子们一路上没有感受到“被抛”的无助与孤独,它们的生活哲学是“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白天觅食后,有兴致,就朝着天空叫几声。由此可见,鸭子是没有“家”的概念的。但是夜幕下的大水上,一个无法理解“家”的鸭子感到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游者,那对于最需要家的杜小康该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和漂泊感,作者正是把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投射到鸭子的身上,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杜小康所经历着的那种浸入骨髓的孤独感。

三、细读黄昏炊烟的景物描写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学生对这段景物描写不深入,理解不够真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扣“第一、惟一”这两个词,体会景物描写所表现的芦苇荡的荒无人烟,映衬杜小康茫然而孤单的心理。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杜小康今天与平时观察点有什么不同?(2)杜小康在平时关注什么?今天关注什么?(3)杜小康这样做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回答如下:(1)他平常盘腿坐在船头,看着水面上的鸭子,此时他把目光转向船中。(2)平常杜小康只关心他养的鸭子,他哪有时间去注视船舱里飘起的炊烟,更不会关注是不是第一缕炊烟!今天他关注炊烟和热气,分辨热气和炊烟的区别。(3)杜小康放鸭单调乏味,让平时根本不值得注意和欣赏的炊烟,成为最值得欣赏的风景,也是他惟一可以欣赏的不同风景。

这样思考分析之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抓住生活中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写得鲜活生动、细致入微来表现人物情感的妙处。

四、细读对暴风雨的描写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学生阅读这段景物描写时容易抓住一个“黑”字,理解作者通过对天空、河水、芦苇荡的描写,渲染暴风雨的可怕,展示杜小康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其实作者这里对景物的描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天阴―变黑―下雨―苇断”写的,把暴风雨渲染到极点,作者同样把杜小康心理感受推到极点,他感到是世界末日的到来,从而体会到杜小康在暴风雨中“胆怯―恐惧―坚强”的心路历程。

综上分析,阅读教学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文本,引导学生细致准确地解读语言,品味景物描写语言的妙处,才能使学生感受文学语言打动人心的魅力,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篇6

一般来说,描写包含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一、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展现人物风采。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写人物的这些特征,常常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人物生活经历及其生活状态的认识,并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因此,在写人记叙文中,适当的外貌描写是十分必要的。外貌描写,内容甚多。写作时,我们必须根据作文的内容、写作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某一方面来描写,以此来凸显人物特征。好的外貌描写着墨不必过多,有时只要一两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外貌描写时最忌两点:一是没有特征,概念化、脸谱化。二是语言贫乏,陈词滥调。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善于区别,抓住特征,写出不同点。有时候还可以通过前后照应写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总之,外貌可以通过其特征作直观的描写,也可以间接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来写;既可以用粗线条作轮廓勾画,也可以浓墨重彩地进行细致描绘;既可以作静态描写,也可以作动态描写。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从描写对象的实际出发,用一种自然、真切、绘形绘色的描写突出其形象。

2.动作描写,透视人物思想感情。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这种方法对刻画人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黑格尔强调:“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描写人物动作,离不开动词,我们要做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时善于精选。如表示“看”这一动作,就有远眺、近察、俯瞰、顾后、窥探、端详、瞻仰、参观、瞥见、浏览、观察、注视、盯住、瞄准……细细体会,每个词语都有不同的用处。刻画人物动作时,特别是刻画细腻动作和无声动作时,要注意精选动词,力求描写得准确。此外,在动词前后可以加上适当的限制和修饰性词语,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地描绘出来。如“跳”这一动作,前后所加的修饰词语不同,所描绘的形象就有所区别。“他一咬牙,猛地跳了下去”和“他摆动两手像一阵急风似的往前一跳……”,同样是写跳,但二者的表达效果却显然不同。

3.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性格。语言描写应努力做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把握人物的语言也就把握住了人物的思想和个性。语言描写一般可以采取独白和对话两种方式。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交谈,它是语言描写中运用最多最普遍的手法。语言描写既可以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特征,又可以借人物的语言来说明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间接地描写其他的人、事、景物。

4.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思想活动的描写,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写清心理活动,要注意前有伏笔铺垫,后有交代呼应。二是成功的心理描写,一定要把心理过程描写出来,可以相对集中一些,但不能与叙事相脱离,而且多数情况下,总是伴随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三是心理描写不能模式化,而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进行。四是要对所要写的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让心理描写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和特定环境,要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的方法一般有:(1)内心独白法,即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的方法。人物感情比较激动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心理表白方式,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内心独白必须符合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另外,内心独白毕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特殊方法,要写好人物,还要配合语言、行动等描法。(2)作者描述法,即对人物心理作客观的描绘的方法。一般是用第三人称来描述人物的心理。这是一种动态的写法,即描写人物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情。(3)间接写心法,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或特定景物,间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

好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描绘出独具特色的景物。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形象。主观描写是指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作“寄情于景”。环境描写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的心情。四是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六是深化作品主题。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来进行环境描写,从而使文章更形象生动。

另外,细节描写也是描写的一种方法,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篇7

一、写景类型

1、写实型。作家用文字呈现对自然的感知,是一种对观察物的客观写照。这是最基本的的写景形式。例如:“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水中游鱼来往,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用来造纸的细竹,常年是深翠颜色,逼人眼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好极了……”(《边城》)

2、主观型。作者笔下的草木有灵,山水有魂,自然与人息息相关,作家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例如:“环抱着我的是巍峨的群山,我脚边躺着道道幽谷,一挂挂瀑布飞泻而下,一条条小溪流水潺潺,树林和深山里百鸟声喧――这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我目睹它们在大地的怀抱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少年维特之烦恼》)写景中渗透着作者“神秘”的感受。

3、象征型。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能增加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就是通过对乌云、闪电、大海以及企鹅、海鸥、海鸭、海燕等自然界中的景物描写,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斗争形势,塑造了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二、写景作用

1、烘托人物心情。《社戏》一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夏夜行船、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画面里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这样写,既透出诗情画意,又衬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2、推动情节发展。《智取生辰纲》就是善于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典型。作品好几处着力描写天气炎热,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20处,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10余处。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渲染“热”。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到杨志一再严厉阻拦要歇息,要喝酒解暑的手下人,直到劝阻不住自己也喝酒解渴,以致一起被劫,景物描写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引入和过渡。《读书》一文的作者就是运用简笔描写窗外之景,层层不断地引出新的感悟结构全文的:

窗外、窗内点点桂花香,内心的一点一滴在笔下化作一个个跳跃的字符。在充满桂花香的空气中,任它到处渲泄,不用理性的绳丝牵着,让它随风飘去。于是,我写下了:读书育人。

阵阵香气随风飘来,一只大雁向南慢慢飞去,它这么早就举家南迁了……它要比那些大雁先飞,那样,它才不会落后,于是我想到了“笨鸟先飞”。鸡声刚起,已有两个人提剑而舞,他们将来要做将军.要为国请命,于是我想到了“闻鸡起舞”。我又想到了“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于是我写下了:读书可以使人勤奋。

4、孕育美感。小说《故乡》中,一幅蓝天圆月下的海边瓜地上少年刺猹的美妙图景,把当年的少年英雄闰土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篇8

关键词:北海道 《雪国》 色彩美 探析

作为第一部中篇小说,《雪国》的发表,给川端康成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曾经和《古都》、《千只鹤》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同时也没有深刻而丰厚的社会主题。故事讲述的是纨绔子弟岛村曾经三次来到北海道,和山村艺妓驹子在一起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小说用极尽优美的语言,唯美而细腻地描写了北海道的自然景物,向读者呈现了不同季节、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同时将女性的色彩美和自然的色彩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物和自然、人情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一、关于自然的色彩美描写

雪国并非特指某一个地方,只要是雪多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是雪国。在日本,雪国主要是指北海道一带,自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发表之后,雪国就成了北海道的代名词。《雪国》对北海道的自然风光,人物纯洁和冷寂的美进行了大力渲染,小说的开头,作家用简洁而近乎吝啬的笔墨写道:“穿过县境线上长长的隧道,眼前出现了一片雪景,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黑夜变成了白昼。” 而这就是雪国,开篇既突出了整篇小说的主旨。在《雪国》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是基于写生的,同时季节感非常强烈。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借景抒情,通过表现技巧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日本传统创作的季节感。《雪国》中男人公三次去雪国,每一次都将变换的季节通过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美呈现出来。如秋天的火红、冬天的纯白、春天的嫩绿,这种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优美、而且使小说的风貌更加色彩纷呈。

关于绿色的描写――岛村初次去雪国,正是登山的季节,放眼望去,都是嫩绿,在这个明媚的季节中,绿色是主旋律。而小说中描绘春天最常用的季语就是“蝴蝶”、“嫩叶”、“新芽”等等。

关于白色的描写――在十二月初,男主人公第二次踏上雪国。而初冬时节的主色调为白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季节最独特美丽的景致,在读者面前徐徐拉开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作者是这样描写严寒下的夜景:漫天星斗、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仿佛能听到冰裂声。天地看上去苍苍茫茫,让人感到山峦都是冰凉而透明的。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搭配,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如用天空中耀眼的繁星、黑夜中的白雪等词句,在《雪国》中,曾多次出现这种关于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如“暮色苍茫、远方的群山、皑皑的白雪、夕阳晚照、淡淡的余晖、万丈霞光”等等,对暮色和黄昏中的杉林、滑雪场、小河、村站等进行了大量的渲染,如绘画般地运用了各种色彩,如白色、紫色、黑色等,通过绘制和融合,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关于红色的描写――男主人公第三次去雪国,正是秋意正浓,而这时红色和黄色是主要意象:在这个飞蛾产卵的季节里,连绵不绝的群山被染上了一层秋色,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丘陵上盛开的花朵闪耀着一片银光,而静静流淌的小河,好像是从杉树顶梢上流淌下来一样。这样的秋天,让人感到寂寥和悲伤。岛村最后一次来到雪国,整日无所事事,而眼前呈现的自然景物,更让他感到徒劳、虚无和人世的无常。文章中通过对飞蛾的描写,恰恰能折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另外枫叶象征了日本秋天的色彩美,和富士山、樱花一样,枫叶也是象征性的一种景致。日本人有赏枫和赏樱花的习惯,在雪国中,除了雪白之外,鲜艳的红色是又一种独特的色彩。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为更好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审美取向及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女性的色彩美描写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女性的描写,这也是作者非常擅长的地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小说的世界也正是一个关于女性的世界。而文学界对于川端康成文学之美的研究,更多侧重的是女性审美、自然审美以及日本传统美。在《雪国》中,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几乎是和自然美的描写一起平分秋色,二者共同组成了《雪国》的主旋律。在《雪国》中,塑造了驹子和叶子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丽女性。作者采用了独特表现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如运用官能的、意识流的表达等。在描写驹子的美丽时,他用“洁净的出奇”这样句子,而描写叶子的声音时,他用“优美的近乎悲戚”,驹子的嘴唇“十分柔滑”等等。在文中,作者从色彩的角度,来展现女性独具特色的美。

作为川端美学的一个关键场面,就是“暮景镜”的场面描写,这已经被众多评论家所提及。在开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看到的景致:火车车窗的玻璃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将车内叶子的美丽倩影和窗外流动的黄昏的暮色交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作家将人物和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姑娘似乎是在流逝的暮色中漂浮一样,产生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山野、暮色、灯火、女子朦朦胧胧的脸蛋”,通过这一段景致的描写,完美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车内叶子的脸和车窗外的灯光一起,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这段描写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虚幻而朦胧,作者善于对瞬间的美进行捕捉,灯光和叶子的眼睛重叠的一瞬间,恰恰是女性美和自然美重叠的瞬间。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多样而丰富的色彩,而非一种单一的颜色,同时通过对比和配合,使作品的美感进一步增强。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也是通过对比和色彩的搭配,来对女性美进行衬托。

三、结语

在《雪国》中,处处充满了关于色彩的描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研读的日本文本。文中关于北海道的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读者体验和感受不断变换的四季景物,并将女性美的描写和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色彩来衬托女性的美。由于日本传统文化具有雅致、纤秀和优美的独特风格,所以在诠释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将色彩文化进行凝聚和提炼,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追求色彩艳丽化的意向,而川端康成的《雪国》色彩美的描写,也正是受日本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

[2]吕巍.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化,2009(07).

[3]万丽娜.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J].成功(教育),2009(06).

[4]柴宝芬.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5]陈文静.《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 2009(21).

[6].《雪国》展现的悲与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6]王红梅.川端康成《雪国》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解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上一篇:情感美文欣赏范文 下一篇:一句名言的启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