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2-09 08:24:4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1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 三年级 赵林平邮编:273500

后来,有人发现了这个小村庄的幸存者,便先安顿好他们,还从各方面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等他们情绪稳定了就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说:“看见了吧,你们乱砍乱伐树木,破坏了环境,当时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可你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如今洪水毁灭了你们的家园,夺走了亲人的性命,这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啊!今后可要接受教训,好好保护环境,不要再乱砍乱伐树木了;如果真的需要木材的话,那就应该做到‘砍一棵种两棵’,还要有计划地砍伐。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到那时,我们吃的是绿色食品,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大家人人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永远过着真正幸福的生活,那该多好啊!”

活下来的人听到这些话,惭愧地低下了头,还握紧拳头说:“是呀!你说得对,我们一定改正以前的错误。再也不乱砍乱伐树木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做环保模范,请你们帮助和监督!”

不几天,就看见这些人拿着工具与大家一起去种树了。看,他们挖得挖,刨的刨,浇水的浇水,填土的填土,干得可真带劲呀!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渐渐地,漫山遍野都种上了小树,而且小树们还在大家的房前屋后安了家呢。后来大家自发地成立了护林小组,还请来了林业专家指导他们定期浇水、剪枝等。大家都精心地护养着每一棵小树……

几年过去,山坡上再也没有的土地了,而且小树都渐渐长大了,这里成了林的海洋,鸟的天堂。浓绿的树,各色的花,让人们赏心悦目;鸟儿们婉转动听的歌声,更是让人们百听不厌。人们都陶醉其中,过着舒适安逸的幸福生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2

洪水过后,这个小村庄的幸存者又回到村庄,他们看见了他们的村庄:河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味;山上光秃秃的,只有几片深绿色的沼泽地;河里的鱼儿也全死了,发出一阵阵腥臭味。让人们呼吸都不顺畅。这些人叹了口气,说:“唉!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错啊!如果以前我们不会乱砍树木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这时,有一个人说:“光说有什么用啊!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多种树把这里变得比以前更美丽。”

第二天,人们买来了许多小树苗、肥料,人们开始在村里的山上和周围种树,给小树苗浇水、施肥。一年后,一棵棵小树苗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这里也变成了林的海洋。但为了重建村子,人们也需要大量的木材,可人们会砍下一棵树,就种下两课小树苗。又过了一年,漂亮的村子建好了,山上和周围的树林也变得更加茂盛、更加的郁郁葱葱,空气也比以前更清新了,小河的水也变得更清澈了,天空也变得更加湛蓝了,又过了许多年,洪水又来了,比上次更加大,可山上和村子周围的大树们一个个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档主了洪水,好好地保护着这个小村庄。洪水过后,小村庄毫发无损。人们欢呼着:“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帮我们挡住了咆哮的洪水。”

这个村庄也被评为“环保模范村”,每当有人来参观这个小村庄的时候,这些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里的环境真优美,空气也非常清新!”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3

??夜里,会下起雨;雨,会把整个村庄淋湿。

??我在这样的村庄里出生,度过了我十几年的生命,我听说着代代相传的故事,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馒头,我想,如果没有村庄,就没有我。

??村庄的出生是一个传奇,很久很久以前,村庄原是一片咸海,后来海水退走了;再后来的一个雨夜,一个陌生的白胡子老者来到此地;再后来,张氏的子孙就像野草一样蔓延起来。我不知道很久之前的那片海到底存没存在过,但我相信那是真实的。走在村庄的土地上,偶尔会发现一层层白花花的盐泽,在太阳下明晃晃的亮着。小时候,妈妈会叫我们把盐泽刮起来留着腌萝卜用。于是,我会固执的相信,多年以前的那片海不仅存在过,而且直到今天,它也没有离开我们,我想它就在我们的脚下,我相信那承载着村庄、承载着土地、承载着我们的不是岩石,而是一片黑色的海洋。

??在村庄的夜晚,我像婴儿在夜色中被侵蚀,我会做许多离奇的梦。我梦见在一个夜晚,一颗流星会降落村头,。那时的村庄在沉睡着,只有我一个人醒来,我轻轻的走出家门,走上黑色的街道,街道的尽头有一个幻想,寂静的只有我的喘息与足音生存。我走过村庄的尽头,却发现村庄的尽头没有路,没有陨落的流星,只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我惊恐的回头,我的身后也没有路,只有一片黑色的海。海水还没有退却,那个神秘的白胡子老头还没有生育村庄,我是在村庄之前吗?

??我会从梦中醒来,我会记起流星陨落和我到达的那个尽头,那是被我们称做“西沟”的一个地方。西沟是一条小小的河,傍在村庄的身侧,小时候的夏天西沟会涨满了水,我们会从村庄里跑出,跳进西沟尽情的玩耍。我们能从西沟里打捞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看不出模样的化石,腐烂的棺木,还有人的头骨。人的头骨是我最先发现的,当我从水中升起,发现自己手中拿着那样一个东西,我突然感到温暖的西沟在瞬间沦为深渊,自己股下的水骤然凉起来,一种天然的恐惧从泥沙中泛起,漫过冰冷的水传达到我的身躯,我拼命的向岸游去,不敢回头,也不敢再进西沟一步。

??在后来我听说的故事中,有一些就是关于西沟的,抗战的年代,村庄发生过一次惨烈的战斗,许多人死去了,尸体被抛进西沟。我想起当年的那个头骨,他(她)是一个烈士,还是一个汉奸,或者,是一个我从不会知道的日本人?躯体沉入大地,当年的灵魂,今日是否安眠?

??我就这样在村庄里呼吸长大,一如当年的村庄在雨声里哭泣成长,我想去当年的那个老人,他是否和我、和村庄一样曾经哭泣,曾经欢笑,并在满身泥泞中挣扎成长。

??村子的北端有一座小石桥,过了小石桥就是全庄人赖以生存的广阔耕地。每次我都会从这座小桥走过,走向一片忙碌,回归时满载一腹充实,小桥在我脚下默默的发着呆,有些事情总是我不知道的,那些村庄的故事总是隐藏了太多的神秘,包括眼前的这座小石桥。

??那里原先并没有桥,而是一座庙。对于这个典故村子里依然活着的最老的老人也不能说的清楚,他们只知道那里曾有过一座庙,那座庙在他们长大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座桥。不会再有人能说清关于这座桥和那座庙的故事了,老人们已经老了,我们的父辈长大了;我们的父辈老去了,我们就长大了。我和我的父辈们一样都没有见过那座庙,没在佛前上过一柱香去祈求上天的护佑,我们只是日复一日的踏过那座桥,去耕种我们的生活,去播种我们的希望,我们的肩头担着生活,小桥也在日日呻吟,我们走过的心情里没有任何虔诚,泥土里的那座庙宇也永远走不进我们的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我的村庄也是这样。雨水滋润了村庄,也滋润了我们,让我在收获粮食的同时,也收获了思想。于是,在很多年以后,我考上大学,离开村庄一刹那,当我回首遥望,温柔的村庄依然烟雨朦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4

秋日飘落的树叶,如镰刀一般,砸入土地深处。

稻草,拉近了村庄的距离。冬天藏在泥土里,有酒的醇香。

幽深的井,藏在秋的怀抱。村庄的炊烟瘦了,比黄花还瘦,在寒冷的袭击中。

一条河流,也在寒风中吹断了筋骨。

在冷淡凄清的屋檐下,母亲的头发,白了。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以及被冲淡的脚印,在秋日的时光里渐渐苏醒。

黄昏时刻

夕阳,是秋天里收割的一束稻穗。

晚风在稻田里提着金黄的衣裙,轻快地走进村庄袅袅的炊烟里。

乌鸦攥着大地的秘密,拍着翅膀,在夕阳里自由地飞翔。

小道上的身影在光照下无比耀眼。眼神,有着浓郁的感彩,慢慢地打开了村庄一扇绯红色的木门。

黄昏时分,沉默的老牛走在了回家的土路上,曾经的汗水还在田间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风,轻轻地吹,将一个村庄的动荡吹向大江南北。

疲惫的村庄,劳累的西风和流水,驻守在大地的中心,仿佛遥远而潮湿的记忆。

一次又一次,黄昏在村庄的深处轻轻喧响。

月光下的村庄

炊烟里有童年的歌声,我们在古树下享受月光的柔情。

月光,是村庄的象征,在夜空中跳起了舞。

谈情说爱的年轻人,劳累的父亲,五谷中闪亮的镰刀。在这个村庄里,有人在月光下哭泣,也有人在月光下欢笑,或者对月吟诗。

当我的眼睛与月光接触时,看见7诗情:古道,灯笼,少年,小桥,瓦屋。

这是月光下的村庄,悠悠诗情,直到暮色四合。

把酒临风,对月吟诗。

一个村庄,一首诗。一缕微风,一杯酒。

远处有隐隐的山群和默默前行的身影,在月光下,被无限放大,或者缩小。

深秋来临

叶落归根,深秋来临。

一只飞鸦,一条河流,一次深情问候。

驻守在秋天里,路越走越长。

我的脚步越来越轻,像深秋,一片四处飘零的枯叶。

背上行囊,我在月光中行走,抵达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寒冷降临。迷路,迷路,不断地迷路……

我挥一挥手,秋天便深了。这种深,比土地更深,比村庄更深。

河流

一条河流,向着故乡的方向流去。

一条河流在秋天会慢慢地枯涸,慢慢地蜕化,但那些曾经的历史不会腐朽。秋风中的水流声也是最富诗情的。

故乡的炊烟。是一种来自苏格拉底的忧伤。那一刻,它重新获得了自由。

河流枯涸了,水往高处流,流向云之处。在蓝天的深处,河流有着比狼更大的野心。

像随风招摇的稻穗,河流绕着村庄和天空。有人在河里洗衣,低着身子,远处的屋舍升起袅袅炊烟,朝着天空的方向。

夜风吹,河流向东流去……

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离开过村庄。

一条河流,孤独,紧贴着大地。

再看看故乡的风景

回到故乡,不得不再一次看看故乡的风景。

那些在风中飞荡的芦杆,小道上枯黄的杂草,静静躺在河中的石头……

如果可以,我将写下一朵白云在蓝天中的奔跑,我将写下一缕炊烟在衬庄的袅娜……

故乡的风景总是充满一种对世态的旷达,它所不缺的也总是那一种包容万象的心,和甘于寂寞的灵魂。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这是确切不过的事实了。在故乡,这样的画面在这块土地上展现着……古道,李白的身影还在路上飘荡;西风,从一袭长袍中走出;瘦马,是那匹载着唐三藏的白龙马;而小桥,还能数出谁的脚印呢;流水,自远古流到当今,还将流向未来;人家,哦,就是那田间挥汗的人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5

当初,我只是想沿着自己的心路轨迹,无声无息地去记录自己的或是身边的悲欢离合,本只想将自己的感触或是思想,抑或一种美好的愿望写成文字,偶然翻出来自我欣赏,从不敢奢望我稚拙的文字能变成报刊上的印刷体。而有一天当我收到样刊样报的时候,反倒觉得受宠若惊,认为这是给我作品的莫大肯定,给我精神的莫大鼓励。自此,我沉迷于随手而来的文字游戏而乐此不疲,写悲写喜,全凭感觉,写得轻松,写得随意。偶有作品发表,也常自鸣得意。而今天,当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成为我的写作对象时,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和渺小,也深深理解了文友们所谓的“创作”的艰辛。

我的故乡在南阳,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的高度,纵然仰视千年也不可比拟;冯友兰、宗璞、二月河的文学成就,再过一百年,我这个无名小卒依然和他们没有可比性;南阳烙画、南阳黄牛、南阳独山玉石闻名天下;汉画馆、宝天曼众所周知。好了,相信你已经知晓南阳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了。而我家就居住在隶属于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乡村,百度来百度去,也百度不到这个乡村的名字。然而,这里却流传着三国火烧新野的故事,这里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故乡纵使再美好,天天出现在她的身旁,似乎只能是一种奢望。身在异乡,对故园之恋,我将一次次的表白都托付给了蓝天和白云,将一次次的思念都寄予给了清风和明月,细细品味农村生活的一点一滴,在可圈可点的细碎认知里,对故乡夜思梦想,久久无法释怀和无限眷恋的情景,还是早晚从各家各户烟囱里飘散出的袅袅娜娜、扶摇直上的炊烟。炊烟里夹杂着饭菜喷薄欲出的香味,随着微风调皮的吹过,诱人的清香便散发得到处都是。此时的村庄,被炊烟包裹得严严实实,在晨曦霞光的衬托下或黄昏夕阳的掩映下,深深陶醉于农人幸福炽热的情感中。

一个村庄的历史,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元素,总是乡亲们淳朴憨厚的脸旁和亲切融洽的乡音。南阳盆地的乡村,一年四季都是热闹祥和的,我的村庄也不例外。春天里,乡亲们锄草施肥;夏天里挥汗收割;秋天里紧张有序的翻耕,将金色的冬小麦种子播在地里,几场大雪来临,田野里到处一片白茫茫的景象,此时的村庄显得寂寥深邃、静谧安详。在四季轮回日复一日的岁月中,故乡时常变换的是乡亲们千姿百态忙碌穿梭于田间地头、院落巷道的身影,不变的总是飘在空中起起落落的炊烟以及乡亲们眼神里洋溢着的光芒四射的激情。

异乡的树木早已挑起了秋天的战争,果实的先锋队吹完集结号,落叶的大军便浩浩荡荡的扫射,剩下的便是枯枝用骨头的方式固执的坚守阵地了。深秋天凉,适合梦境的无限蔓延。我顺着梦境回到了村庄,村庄刚刚从梦中醒来,像垂挂着晶莹露滴的一株野菜,被朝日照亮。我走过的路蜿蜒在秋天里,如一截发白的草绳,有的荫在两排粗壮的杨树下,像一段笔直的墨线。我见到母亲时,第一眼瞥见的是她头发上未曾有过的一层霜雪,一向疾人快语的父亲此时却没有言语,一个简单的招呼便急急背转脸去。东邻西居,远近亲戚,把热烈的问询和温馨撒满了我家的小院。那温馨的、至真至纯的浓情蜜意直醉得我想哭。父母用轻轻的叹息、试探的眼神、可口的乡肴来抚慰儿子心底塞满的怅然和背井离乡的失落……

每一个村庄都是绵延的河水驻足守望留下的印记,一代一代的村民是河水时隐时现的精魂。随着穿梭于天地间的风的高歌浅唱,便诞生出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故事,构筑成村庄的历史,延续善的血脉,以万物和谐的精神,给予我们深厚的力量,赋予我们炯亮的眼光,具化为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条小巷、一脉乡音。从此,在天地间,人就像飞鸟一样,具有反哺之情,就像羔羊一样,具有跪乳之恩,含着知性的阳光繁衍生息,使世间善河长流不息。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6

一起惊天劫难发生在胶济铁路山东境内的王村段。

火车相撞之前

济南铁路局以文代令,调度令传达混乱

4月27日晚10点50分许,T195次列车开始驶出北京站。

据北京铁路局有关人士介绍,T195次司机吃过午饭后,在北京机务段的行车公寓开始备班休息,晚9点,司机被叫班。

司机醒来后,到调度所将行车的IC卡交给了调度员――调度员将最新的行车线路数据写入IC卡――行车时,司机将IC卡插入机车“黑匣子”,它是整个列车的保护系统,时刻规范机车司机按照IC卡内的数据行车――彼时,IC卡上并无调查组初步结论所称的事故地段限速80公里/小时的指令。

然而,据铁道部一份关于事故初步调查分析的内部通报称,4月23日,济南铁路局印发154号文件(即《关于实行胶济线施工调整列车运行图的通知》),定于4天后的4月28日0时开始执行,这份文件要求事故发生地段限速80公里/小时。

济南铁路局调度所在4月23日下载电子公文济铁运函[2008]154号文件后,24日在调度所网站上下达了《关于学习和落实济铁运函154号文件的通知》,通知除了要求对文件进行学习,还要求各工种就相关情况进行内容碰头,相关工种汇报落实措施。

据官方关于“4•28”事故调查的内部文件显示,根据“济铁运函[2008]154号文件”,施工调度由郑日成草拟,石宁祥审核,郑日成于4月26日12:094158号调度命令――调度命令取消了胶济线上多处限速命令,其中包括王村至周村东间便线(即出事地段)限速的4240号调度命令。据铁道部初步调查结论,“各相关单位在没有收到154号文件的情况下,根据4158号命令,盲目修改了运监器数据,取消了限速条件”。

事实证明,济南铁路局以154号文件代替调度令,而后发现新的调度令跟原来规定的不符后,又新发了几个临时调度令。导致调度令出现混乱。4月28日凌晨2时30分许,济南西调度派班室值班主任陆敏,向值班调度员汇报说2557次机车司机运行至周村-王村下行线,LKJ运监器显示允许速度120公里/小时――2557次机车司机却发现限速标志为80公里/小时,司机按80公里/小时通过。

5分钟后,值班调度员蒲晓军立即通过电话,向济南机务段派班室值班主任吴海春询问有关上述限速地段的限速情况。吴海春说2245客车司机也向机务段汇报这个问题。

官方初步的调查结论显示,蒲晓军问运监器允许速度是多少,吴海春说修改芯片的人不在机务段,属于电务段管。吴海春接着找济南电务段值班调度田树华,向田询问是否见到济铁运函[2008]154号文件?田说不知道。吴海春立即赶往调度台布置上、下行分别预告司机限速80公里/小时,并向值班领导于忠宁主任汇报该情况。并把值班的有关工种行调主任、机调主任、电务调度召集到枢纽调度台共同处理。

凌晨2时40分许,调度员使用GSMR通知后续5025次列车司机运行至该地点,如线路允许速度与实际不符,按80公里/小时运行,司机运行至该处发现确实与实际不符,司机按80公里/小时通过。

2时48分许,调度所主任接到值班主任汇报后,立即打电话找机务处分管运输的副处长尹毓伟,尹处长说LKJ划归电务处管理,又立即打电话找电务处长张秉涛,张处长说核实一下,随后监控室来电话询问情况,了解完情况后说核实一下。打完电话后到调度台了解情况,了解到确实存在监控数据与154号文件附件4不符的情况。

3时许,值班调度蒲晓军通知周村东、王村站值班员分别通知上、下行司机,仍按4240号、4241号命令内容中的限速里程限速80公里运行,并预告司机。

3时50分左右,值班调度员隋福海再询问后续T25次列车司机,在王村-周村东下行线允许速度是多少,司机说未运行该地方不清楚,调度员要求司机在该区间按80公里/小时运行。在列车80公里/小时通过后,司机汇报说运监器允许速度为145公里/小时。

3时55分左右,值班调度隋福海询问:“你好T195次大车,周村东-王村下行线限速有没有?”司机回答:“王村-周村东站间有。”隋福海问:“有这个限速是不是?”司机回答:“有,4241”隋福海问:“4241还是4240?”T195次司机回答:“4240。”因T195次晚点,隋福海补充道:“你路上赶点运行。”司机回应。

4时左右,调度人员通过共同商量,根据154号文件,4443、4444号命令,要求限速关系两端站及济南东、济南、淄博站分别交上、下行各次列车,在上述不符地点限速80公里/小时。

据铁道部《济南局胶济线“4•28”特别重大事故概况及初步原因分析》称,“该命令没有发给T195次机车乘务员,漏发了调度命令”,“王村站值班员对4444号临时限速命令没有与T195次司机进行确认,也未认真执行车机联控。”

然而,据最新的调查结论――值班调度员蒲晓军询问王村站值班员张发胜,限速的命令交没交司机,值班员说限80公里的命令交司机了。

“S”形临时便线后的博弈

“他们得找最近的点,花最少的钱”;出事路段一个多月内3次提高限速

无论是否收到调度令,T195次列车还有最有一根救命稻草――依靠司机的望,发现竖立在路边的限速牌。但事实证明,T195次列车依然以131公里的时速行经限速路段。

这是处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和家庄村地界的一条临时施工便线。这段呈“S”形的临时线路,两个弧形间的距离约为600米。列车经过时,呈现出长蛇般行进的轨迹。

“火车这么拐来拐去,听着哐当哐当的声音,我的心都会咯噔一下,”和家庄村一耿姓村民说,“是条蛇还行,火车这么走让人害怕”。

如此走线,附近村民凭着简单的常识判断都觉得吃惊,而在专业人士看来,这种设计也不合常规。据了解,铁道部第二勘查设计院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临时便线并没有呈“S”形,而是一条更为平缓的线路。然而,在与和家庄村民的博弈中,施工方最终选择了“S”形――不拆迁民房、不占用耕地。

2007年,正式开工建设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从和家庄村中间穿过,几乎呈四方形的村庄由此被从对角切成两半。村里100多亩地被征用,160多户房子被拆除。

“路是越走越宽,我们村减少耕地大约在300亩。”和家庄村支书王隆治称,在胶济线2004年实行电气化改造后,和家庄村民便与施工方产生了摩擦。

据村民介绍,施工方给村民的房屋拆迁补偿,最初是250元/平方米,庄稼地则没有补偿。“被拆迁的,都盖不起新房子”,村民们愤怒了。

2004年7月8日,上百名村民冲上了胶济线,将线路堵住了近两个小时。据称,上百名不明身份的人员袭击了村民,并由此产生群殴。事后,有数名村民被判刑――冲突的结果,是拆迁赔偿提高到了350元/平方米。

“出门前面是铁路,转身看后面也是铁路”,和家庄村支书王隆治说,和家庄村可能创了中国之最,“三条铁路(胶济线老线、客运线及货运线)通过一个村庄”。王称,自从胶济线实行电气化改造以后,和家庄村“变成了一个大工地,运材料的、施工的,整天噪音不断,粉尘飞扬”。

和家庄村与胶济线由此积怨。

2007年1月8日,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该工程工期17个月,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投入使用,客运正线长362.5公里,13个车站,目标速度为每小时200-250公里,采用电力机车牵引。

在和家庄村地段,正是胶济线客运线与货运线的交接点之一,为了实现客货分运,需建起一座名为“大尚庄特大桥”的铁路桥,客运线在桥上通过。

为了不中断交通,施工方在新建铁路桥的路段建设了一条临时施工便线,将该施工路段的胶济线连接。据当地村民称,“他们得找最近的点,花最少的钱”,临时便线本可沿和家庄村通过,但为了避免和村民产生冲突及可能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便线最终绕过了所有民房从和家庄村北侧通行。在和家庄村西边的大尚庄村,负责胶济线该路段的施工方、中铁二十局的一位施工人员的说法佐证了村民的猜测,他说,临时便线在特大桥建成通车以后便会废弃,这样也避免了浪费――由于是施工便线,技术等级较正规线路低,所以需要限速通行。

3月12日,第一趟火车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顺利通过“S”形的临时便线;此后,在一个月之内,该路段的限速提升到45公里/小时后,再次提升到了80公里/小时――4月28日,T195次列车以时速131公里行驶在这条便线上,最终酿成惨剧。(摘自:南都网2008年5月4日编辑:蔡文清)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7

关键词:平淡;质朴;故人;乡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5-01

中国古诗词中,描写乡村景色,表现乡村生活题材的数不胜数,最早从《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田园农事的诗歌,反映日常农业生产,表现田园情感。一直到东晋陶渊明时期,田园诗走向成熟,谢灵运、王维更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山居生活的诗歌。众多田园诗中,真正能勾勒出真实乡村景色,表现乡村生活的,首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清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平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平铺直叙,讲述了一个毫无卖点,平淡无奇的故事,全诗没有一句夸张的句子,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人的情节。它既没有李白诗的豪放飘逸,也有别于王维诗的恬淡宁静,它用最朴实无奇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朴实的语言,平淡的故事,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让人倍感亲切的淳朴真实的画面。画里没有名山大川,没有深山古寺,没有枯藤老树。有的,也只是故人、农家、青山、绿树等平淡无奇的日常景色。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平淡无趣”的诗,却流传几千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语淡”是公认的,那么它的“味终不薄”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的是故人招待诗人,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初读之下,这哪是什么诗,分明是随手写下的一则记事,或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任何悬念,很直白的道来。细细读来,一股真诚亲切之感却油然而生。因为是“田家”,所以没有山珍海味,同样因为是“田家”一盘鸡黍更体现出故人的厚道与好客,鸡黍可能是故人能拿得出招待我最好的佳肴了。这朴实自然的诗句,既表现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友谊真诚,不客套,不拘虚礼。同时,反映出田园生活的清淡。细细品味,平淡之中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温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的是诗人进入村庄时的所见。上句描绘近景,一棵棵的绿树环绕在村庄周围,这里诗人用了“绿树”一词,点出了村庄的整体环境,是明朗的,充满生命力的,整个村子显的是那样清新宁静,使人不觉得有一丁点幽暗、孤僻;下句勾勒远景,“青山郭外斜”,举目远眺,远处青山依依相伴,给人的眼界以开阔感。诗人用平凡而自然的景物,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山村景色的真实与宁静。诗人在这里没有使用田园诗里经常形容山居生活孤寂、宁静的“深山、孤寺、竹林、落花”等词语,也没有陶渊明笔下的“东篱、南山”等给人以超然物外,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而是用了最为普通的“绿树、青山”这两个景物,给整首诗定下了清新与明朗的格调,给人以生命感和真实生活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敢于面对、乐于面对现实生活。正是因为“故人庄”所处在这样清新、自然、明朗的大环境中,所以下一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更加温馨、自然。前面两句所写的是村庄的外景,这两句写的是内景和近景,诗人与朋友在室内饮酒,透过小轩窗,房屋前几块菜地里,种着几样农家日常食用的蔬菜,紧靠菜地的是一小块光秃秃的打谷场,远处青山环绕,村子周围绿树成阴。房屋内,一对老朋友,喝着米酒,拉着家常,诗人看到窗外青葱的菜园和不远处的打谷场,不觉询问起年景的好坏,就这样诗人和故人拉拉家常,话话桑麻,朋友之间的那种温馨、融洽、真诚的氛围体现的淋漓尽致。读到此处,真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很普通、平常的几句话,一幅乡村初秋的景色便跃然于纸上。青山相依,绿树环绕的村庄里,诗人与故人相坐于窗下,把酒言欢。屋外是几块菜地,一个打谷场。我们甚至听到庄外树上的鸟叫蚕鸣声,嗅到了窗边菜地里的泥土味儿,看到了地里劳动着的男女老人和散学归来的儿童。“怡然自乐”不见得一定有,“黄发垂髫”却是真实的。青山、绿树、村庄、农舍、菜圃、谷场、桑麻这些和谐的构成了一幅山村景色图。它不同于桃花源的虚幻,给一种真真切切的真实感。农家特有的环境和与故人和谐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诗人。家常的菜肴,家酿的美酒,乡村的景色,真诚的友谊,朴实的话题,诗人完全沉浸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了。

在这样一个天地里,什么政治失意,什么名利得失都会抛之脑后,不再想起。就连归隐山林这样“高雅”的话题都显的是那样多余和娇情。“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诗人深深被乡村生活所吸引,于是临别之际,向故人表达在重阳之日还来赏的心愿,很直白,没有丝毫拘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诗人与故人之间真诚而深厚的友谊的基础之上的。故人的真诚,诗人的率直,跃然于纸上。读到这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重阳之日,盛开,故人再次杀鸡做食,诗人再次来到故人的家里把酒言欢。一个普通的村庄,一顿农家饭,一对老友对饮,几句家常话题。描写直白,语言简单,文风质朴。连描述的层次也完全顺乎自然,每个句子都几乎没有费力锤炼的痕迹。朴实的农家气氛,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真诚的情谊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是那样的自然、和谐,不炫奇、不卖弄,是那样的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语言风格与描写的内容是那样的和谐一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之中见功夫,平淡之中见真情。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篇8

你所认识的白沙

我们所认识的白沙,大概就只是白沙壁画和白沙古镇一带的区域吧!从地理意义上讲,这里是三元村的范围,这个村庄也只是作为了白沙的一部分存在于大多人的视野里。白沙村落实际上由三元村、街尾村、兴都村、岩脚村这些个小村庄组成,这几个小村庄相依相连的古建筑民居形成一个典型的明清建筑群。白沙古街以西是一座石拱的吉祥桥横跨于青龙河上,河流一直延伸向丽江束河古镇。继续西行,登芝山,方看到丽江五大寺庙之一,明代徐霞客曾流连过数日的福国寺。芝山的东麓是岩脚村,作为纳西族木氏土司最早的祖居地,曾有家院别墅矗立于此。遥想当年茶马古道的辉煌,吉祥桥上马帮叮咚的驼铃声响彻在安静的古镇上,木氏土司气度不凡地活跃在这些秘境般的村落中。

去过的人都知道,白沙古街上常年都能见到白皮肤、黄头发的外国人,操一口纯正的英语或一口蹩脚的中文穿梭在白沙的镇子上。白沙古镇有着很神奇的魔力,最多吸引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人们,因此也认为白沙或是有西洋情节的,自有某种奇妙的文化在吸引着这样一批批不同的迥异的游人。整条白沙的小街没几分钟就走到头了,一路上除却不多的店铺外,还有更多的宁静时光在轻抚你或者烦躁的神经。所以走在镇上,不并担心心情会被打扰,什么一直以来的烦心事啊,或是清晨起来莫名其妙的情绪啊,都在此刻简单消失,亦是能够得到瞬间的安宁。如果在此时此地迷失了又如何,短暂的迷失又能有几时?

镇子上的狗儿其实长得一点不漂亮,只是一样的可爱调皮得让人想爱;有时会有大叔大妈赶着满身肥肉的猪打从镇上走过,会被坐在一旁餐馆里喝茶的你们戏说是在溜猪,于是窃笑;也是有牛的,可是一样也不好看,但太真实。阿奶们还是会对陌生的漂亮女孩投去复杂的眼光,或是在叹息她们奇怪的穿着,自顾自地用纳西语叨句什么。有什么可在意的,朴实善意的心在你问路时就能轻易感受到。这些白沙镇上的物事,填充了白沙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天都是简单的,但又是精彩的。

寂寞村庄

“一斜斜咋暖轻寒的夕阳,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

走出三元村,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路从街尾村散步到兴都村,然后再走向岩脚村。于是来到了其他更加安谧的村庄里,原来这里有一番别样的天地在眼前展开着传奇。大片大片的土地开始不断跳出视野,农田和房舍融洽地构成一个安静的天地。冬天里直指向天空的一排排树木,无风时带给人的坚定感,风过处轻微地点头和世界打着招呼。记忆里那一棵棵的核桃树总在昭示另外一种凋零后的生命力。因为是在冬天里,核桃树叶都掉落了,枝桠光秃秃地指向天空。从树底下眯斜着眼睛看上去,密密麻麻参差不齐的枝干衬着傍晚时分深色的蓝天,仿似幸福就在这样抬头的瞬间定格了。有时觉得是不是遭遇了童话里的浪漫情节,怎么可以如此满足?看到路旁被堆起的草垛,是干枯的松针,是牲口们温暖的垫毯。

从街尾村出来,是一条水泥道,走在路上的时候可以很轻易地就见到整座玉龙雪山,感觉它就在离自己很近的地方。傍晚的光线还在山尖流连徘徊,或者就此让这片村庄被夜色笼罩还颇为不舍。可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月色,村庄还是把夕阳送走,明天的太阳照样会升起,没有什么需要一直担心。迎着霞光是赶着牛羊归家的老农,黝黑的皮肤上是岁月深深浅浅走过的痕迹,安然的背影定格为一纸恬淡的生活画卷。很多人的心愿是往后隐居在乡里,和要好的朋友做邻居,然后养一大群的小动物,傍晚的时候能和那个将一直陪伴自己一生的人散步在两边都是良田的小径上,老的时候可以一起并肩看夕阳……那样就可以很知足。也一直在找寻这样的所在吧,在看到这一帧帧白沙画面的时候,忽然觉得这个地方或者就是那个很多人想要安身的所在。古代那些隐居的仙人也不过这样吧,也就找了这么个地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吧!

小道两旁的荆棘长得茂密,冬天了还是没有完全枯黄,红色黄色间点点的老绿,是仍有绿意在坚强地守护着希望,延续支撑着来年的憧憬。如果是在夏天,那么应该有更好的光景,浓密的深绿展示蓬勃的生命力,望出去是成片的绿,那个时候是绿色泛滥了。这样的村庄,该是四时不同的光景都有着可圈可点的记忆。小路拐弯处,忽觉就有了曲径通幽的观感,或者耳目一新或者一成不变,但那片即将展开在眼前的风景无论哪种都是让那个在拐弯处的我们有所期待吧。道路中间随处可见的牛粪马粪,在这样的郊外看来感觉到的只是原生态而已,别无其他。道路两旁的田地已是点点新绿在萌发,春天已经很近了吧!土路是常有的,也能见到赶着马车载着一家三口的大叔,一路颠簸着消失在土路尽头。

这样的白沙村庄确是寂寞的,自顾守着和平的每一天。鸡犬之声相闻,老了方聚到一起聊聊家常,知足了……水墨画般的村庄,有时更像一首诗,或是陶渊明《归田园居》,或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情境。没有提及的是,白沙街尾村古街昔日茶马古道的风采和历史仍在行走时隐约可见到的痕迹;兴都村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这里承载着太多白沙人安居乐业的梦想;当年的纳西族木氏土司从岩脚村走出去的背影在今天看来仍是那么辉煌,木氏的发源地原来就在这个小小村落。

石头村落

石头村落的房屋很简单,石头村落的故事也很单纯。

石头村落有个美妙的名字“雪嵩村”,它是玉龙雪山下第一村,也有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玉湖”。玉湖,与约瑟夫.洛克的名字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如今玉湖的洛克故居仍不断吸引着或多的人前来拜访。丽江白沙太多的珍贵照片和不朽文章被介绍到西方国家,白沙因此而有着与众不同的西方情结。当年,洛克就是居住在玉湖一个朴实的纳西庭院里开始了他漫长的对于动植物和地理的考察,开始了他对纳西东巴文化的研究。玉湖的故事或者由此开始,从洛克住进这里的那一天就注定会在今天被很多人吹捧并发展起来。

我们想象洛克当年的心情,是被雪山脚下这个静谧的只有自然味道的村庄吸引也被白沙古纳西王国的历史文化牵动,才决定生活到这里。如今的玉湖已不同当年,但相同的还是一样的无嘈杂一样的内涵。洛克看到今天这个简单的石头村落,相信也是如当时的喜欢。成为了那样一个特别的村庄,受到旅游者的欣然前往,这也是洛克很感欣慰的吧!他一直是在惦念着这里,惦记着他心中的那个丽江,那个他曾经的“家”。

玉湖房屋那些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的院墙成为来玉湖第一道优美的风景线,石面粗糙不平,很多呈蜂窝状,不加任何雕饰就这么堆垒在一起,整个玉湖就是这么堆垒起来的吧!连路面也是弹石路,和房屋院墙是适当的搭配。随处都是石头,视觉疲劳了也是甘愿,美好的事物的魅力远不止如此。有些年久了的石墙,表面长出了细小的一层青苔,还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如此别致的一面墙,墙面有生命在不断滋长。玉湖的故事,就是这些石头房屋的故事吧,就是这些石墙和那些青苔的爱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小村落到如今这样一个别致的旅游地,这么漫长的一段故事;从一个破旧闭塞的穷村庄到现在这样一个独特的雪山下村落,一段发展和转折中的故事。

时间“海”

海,历来是宽广浩瀚的代名词,而白沙的那个隐藏在雪山下高海拔地区的文海,确是一个灵气而隐秘的村落。

时间不小心在那里打了饱嗝,于是遗忘了一片诗意的“海”在丽江雪山下,那个春天里迷人的花海。文海,美国《纽约时报》在《世外桃源般的村庄》一文中称赞:人间少有的生态天堂。世外桃源、天堂,可见文海在他们眼中的美好印象。

从白沙古镇出发,经过一段平坦的柏油公路,车子就驶上了崎岖的盘山土路。去文海的路况不太好,只是阻挡不了那个“海”对人的诱惑。文海村坐落在平均海拔3100米的高原牧场上,那儿有个季节性的湖泊文海湖,实则那是一个草原湖泊。春天那儿是美丽的花海,雨季湖泊的水倒影着蓝天白云。听罢,有了向往。听太多有关文海的话题,也牵动起一颗心要驰骋到那儿。车子一直行驶在雪山的庇护下,抬头,是那么近,天也好近了,更蓝地与我们对视起来。山路一旁那些枝干白色的是刺梅,每到7、8月雨季的时候会结满黄色形如桑葚的果实,听说是酸甜可口的。因为附近少有人活动,这些果子成片成片就挂在低矮的枝头,也无人问津,如同美丽的花儿无人欣赏,确实是很寂寞,但自有格调。青松是冬天的卫士,固守着一年最后的绿意。成片的绿中是点点枯枝在争先冒出头儿,不甘于忍受一整个冬季的漠视,还是要迎战严寒的风雨吹打。

文海湖这个季节性湖泊在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里其实只是一片很大的草原和草原中心的小片湖泊,7、8月雨水多的时候草原才能成为一片更大的湖。冬季的文海确实单调了不少,花儿早谢了,草也是一片枯黄,但文海湖的水还是一样映着寒冬深蓝的天。走进那片平坦的草地,除了感受脚下枯草带来的柔软之外,还模糊聆听到大自然壮烈的轰响,起伏的山、细语的湖,牛、马低沉的鸣叫……时间不动声色地行走。世间把文海遗忘在了角落,而我们又将世间一切遗失在了最初。就是那样一片安宁,连马儿吹鼻子的声响也让心情泛不起任何的涟漪。虽然是冬季凋零的荒凉景致,但大地深处一直有在萌动的生命迹象。表面宁静的世界正在酝酿一场盛大的绽放,期待次年更为绚丽的灿烂。春暖花开的时候要再来,花海的世界不止一次在相片中欣赏到,来不及感叹,迫不及待要再次启程。

进入文海村子,乡间小路旁的篱笆密密织织地闯入眼里。那些不规则但显精致的木栅栏将田地围拢起来,可见文海居民的用心;那些用树木枝干和细小竹枝做成的篱笆墙成为文海除了花海之外另一道独特的风景,静默地点缀在村落的良田间。像一把把竖琴,又似一展开的竹简书,或者确实日夜在奏响着专属文海的旋律,又或者迅捷地记录着这里安宁的每一天。是清新的旋律,是纯善的一天天……牧牛的老农、赶猪的阿奶、满载而归的妇女、散步的年轻夫妻、嬉戏的孩童……生活不该被浪费,但真实的一天也可以只有那么简单。在这里行走,最终开始让人怀疑起那是童谣或者梦开始的地方!

惊觉时发现不该是只带着沉溺在美景中的心情,有身着彝族服饰的年轻妇女赶着马儿回家来了,是典型的彝族人民的劳作画面。在以纳西族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白沙,文海却拥有着纳西族、彝族等民族聚居于此。故此,也能在文海村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朴素生活。

春天的文海是广阔的花海,夏天的文海绿染尽了一整个村落,秋天高远的文海蓝天下有着内敛的温柔,冬天如若下雪亦是另外一种洁净之美。应四时不同的节气,文海自有其恰当的表情来予以配合,时间在这里不止是引导着蜕变,同时于人的内心来说又似是静止的。

上一篇:七颗钻石范文 下一篇: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