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师傅仨徒弟范文

时间:2023-11-30 09:59:38

一个师傅仨徒弟篇1

也许是上天给的机会,一次偶然事情,改变了众人对猪八戒的看法。

一天,唐僧和仨徒弟一起来到一片荒原,上面没一户人家,只有廖廖无几的几棵参天大树,师徒四人走得又饥又渴,恨不得一屁股坐下歇息歇息,此时已是太阳当空照,大汗淋漓的他们更是火上浇油。

孙悟空对唐僧说:“师傅,我去找些果子解渴。”唐僧说:“好吧,早去早回,八戒,你也去吧!”八戒和悟空一同上路,八戒对悟空说:“师兄,我往南,你往西,我们分头找果子。”悟空说:“那……好吧!”于是他们分头行动。

八戒走着走着,突然看见一位老伯和一老大娘经不住太阳的烤晒,晕了过去……八戒见状,急忙跑过去,扶他(她)们起来,正看见远处的一片瓜地,大西瓜圆溜溜的,一个个朝他笑呢!他跑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摘了一个大西瓜,拿去给他们吃,他们吃完,八戒就离开了。

一个师傅仨徒弟篇2

‘‘主人,有什么事吗?’’某夜率先起话‘‘这不是大师姐吗?还有二师哥,你们怎么来了?主人,到底有什么事啊?’’玄夜温柔的说,跟刚才完全不一样。切,虚伪!某心在心底哼着。某猪也哼:你难道不虚伪啊?‘‘这次,主要是要跟你们说,你们一直都呆在玄家,该出去闯闯看了。’’‘‘所以,小珠,小隐,多住写日子在走吧!’’都位自恋嘴道。被称作小珠,小隐的两人直抽搐,心道:我们能那么快出去接任务,也有你的‘‘功劳’’,谁愿跟你这个‘‘大功臣’’在一起啊?

‘‘原来是这样,那么我们全体都出去还是留一两个人。’’玄冥问,‘‘都出去。’’‘‘啊?我怎么越听就越像一对情人要敢我们这几个电灯泡啊?’’某心临走都不忘调戏调戏自恋狂,没想到,小陌陌也跟着害羞了(偶的师傅)‘‘别胡说。’’说完,一脚把我们仨都踢出去,对我这个最爱也毫不留情,偶将仇恨的目光向自恋狂扫去,没想到,自恋狂不怕死地用手指一勾发梢,‘‘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5人心有灵犀般的白了自恋狂一眼。

在出去的途中,我才知道原来我呆了3年的房子是在山上的。‘‘哇,这是什么?’’某夜指了指汽车,旁边的冥夜点头,‘‘我靠,连汽车都不知道,那么怎么上的课啊?’’我无奈的说出,这叫汽车。‘‘小5,你怎么知道的啊?听说,你三年来只上10节课左右哎!而且,我和2弟刚出山也不知道,你怎么…’’大师姐疑惑地问。‘‘他们以前都不给你们讲的?’’我晕倒。‘‘你们要不要上车?’’某隐接了一个电话问我们。看样子很急。‘‘算了,我们还是自己出去,大姐,你只要给我们地图就行了。’’某夜讨好道。‘‘好怪啊,你们怎么以离开那里,就这么活泼啦?’’我用鄙视的眼光看他们。‘‘那里那么残忍,当然要装装样子咯!’’某冥无所谓的说。‘‘你们都是?’’我再次用鄙视的眼光看他们4人。‘‘差不多。’’对面除了2师兄,大家都不以为然的说。‘‘不然你以为呢?’’大姐用戏谑的语气问我。气死我了,我竟被他们的演技耍的团团转。亏我以前还…。.

‘‘哇,老二居然自己走了。’’大姐尖叫着。‘‘看来我们得步行出去了。’’‘‘可怎么办啊,我忘记回去的路了。’’‘‘那你怎么出基地的啊?’’‘‘呜呜。那次,几乎用光了我所有的脑细胞啊!’’‘‘切,明明是你懒。’’就这样,我们一路吵,一路走,用了几个月才出去。(心;好在有师傅给我的地图。猪:死老头,我要吧你的戏撤了。心他师傅:没事,美女最重要,说完便又在美女脸上‘即把’亲了一口)

当我们回到大姐家,那两人马上开始补知识,大姐是狂骂2师哥,我嘛,睡觉觉咯。

第二天,大姐给了我们每人一张身份证,我叫俞欣欣,4姐叫尹颜,3哥叫袁杨,2哥叫严隐大姐叫白荧荧,名字都是自己取的。当然都那两头猪的债也消了,其实2姐是想靠近我,敢我做朋友,没想到,每次都被我讽刺的很惨,所以就跟结仇了,当初那么生气时因为正在见我之前,看到了叛徒子在打小狗,但又不能出面,所以就借我想给那人一个教训。3哥嘛,是在鄙视那个叛徒。大家知道叛徒是谁了吗?是张妈,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下一跳,但却是是这样的。

一个师傅仨徒弟篇3

三十年,穿梭而过,脚印在身后,视野在身前,左在左边,右在右边,又有什么是在心中?三十年,留驻心底的时光烙印,清晰可见,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符号,它成了一座时光的丰碑,它改变了我们家两代人的命运。

住在如今的四层小楼房里,爸妈爬满皱纹的脸上掩饰不住幸福生活的喜悦,他们老说我们都赶上了好时代。

说来也巧,爸妈是在国家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1978年结婚的。爸爸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四。家里不怎么宽裕,结婚时就一间10平米左右的土砖房。要不是外公开明,母亲喜欢父亲的一表人才,恐怕也就没有我们哥仨了。那个时候,家徒壁立,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爷爷是村里染坊的老师傅,父亲跟他学了这门手艺。其实,父亲结婚时染坊的生意就每况愈下,因为没有多少人爱穿粗糙的麻布衣服,大家爱上了“的确良”。染布的人不多,自然没有多少经济来源。家里也常常出现揭不开锅的“糗事”。父亲是个爱面子的人,他不希望母亲跟着他受苦,可蜗居在小山村哪里有什么好的生财之道。外公疼惜母亲,我们家的现状他知道的,所以经常让舅舅挑些谷子,走上十几里山路送到我们家里。一提起这事,母亲总是半开玩笑地说:“嫁给你父亲,你外公家可算是陪大了!”

不过,这种现状在分了责任田之后,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我们 “三座大山”出来了,嗷嗷待哺的三张嘴把爸妈折腾得要命,我们家老三还因为是超生罚了不少钱,以至于连田地都没分到。五口人,四个人的田地,在我们哥仨长个的“非常时期”,确实害苦了一家人。我发现,我现在的个子矮小,跟我小时候营养跟不上有直接的关系。

房子一直是困扰我们家的大问题。五个人挤在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屋子里生活,那种状况可想而知。很快,爷爷奶奶心疼我们,又在村子的东头盖了一间土坯房,跟叔叔搬去那里住了,把祖上的老屋留给了我们。不过,那老屋也是风雨飘摇,父亲又重新进行了修缮,把正门的前面全部换上了青砖,这就是我18岁以前居住的老屋。

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耿耿于怀”。我7岁的时候,村里所有跟我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学了,唯独我还在和弟弟玩着泥巴。我那时候多希望能背上绿色的解放挎包上学啊,可就因为付不起5块钱的报名费而被学校拒之门外。听母亲说,那5块钱母亲其实攒了好久,可就因为年轻时的父亲有些爱赌,把我的报名费都给赌光了。为此事,母亲还跟父亲大吵了一架。当时,母亲找到三伯家借钱,三妈说钱有就是怕我们家还不起,所以我就因为这样被耽搁了一年读书。这件事情,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父亲也是懊悔不已,说:“我就不信我们活不出个人样来!”

父亲的染坊经历是在1983年结束的。尔后,他认真地干起了农活,侍弄起几亩地。就这么蜗居在村庄里,年轻气盛的父亲心有不甘,他曾踌躇满志地去过省城武汉打工,那次收获不小,挣回了我们家的金星牌黑白彩色电视机。我记得,当时我们家是村子里第四个拥有电视机的人家。为此,我还得意了很长一段时间,晚饭过后总爱招呼那些跟我玩得好的伙伴来家里看电视。不过,这种自豪和优越感的终结是在邻居家狗娃爸买了村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为止。小伙伴个个是见异思迁的主儿,谁家的电视机好就跟谁做朋友,为此我一下子失去了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

读书于我们家也是件大事情。眼看着,我们兄弟仨一个接着一个上学,花钱似流水。越到后来,父母拥有三个传宗接代的自豪感尽失,负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说话都越来越没有底气了。为了打破这种困局,父亲去县城的老同学刘叔叔的农技所请教,科学种田地。父亲贷款,在村子里侍弄了个蔬菜大棚,当年底就有了不错的收入,还完了贷款不说,还有些余额供家里改善生活。渐渐地,我们皴裂的嘴唇也开始光鲜起来,餐桌上也多起了鱼肉瓜果。村子里的人看着蔬菜大棚挣钱,一窝蜂地搞起来,其他村子侍弄大棚的人也有不少。这种营生显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后来蔬菜大棚里的果蔬也越来越不值钱了。父亲也只好另谋生财之道。

18岁那年,我去了北京当兵,大弟也在之后的两年参军,小弟考上了武汉的一所高校,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不小。爸妈除了供弟弟读大学之外,又有了他们的“大动作”,那就是盖一栋楼房,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梦想。在弟弟读大四的那年,爸爸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打工经历,不过这次母亲跟他一起,跑到山西太原的一个工地干了一年,攒下了四层小楼的地基钱。后来,我和小弟参加了工作有了薪水,二弟转改士官后也有了几千元的工资,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我们家的四层小楼终于拔地而起。落成那天,母亲哭得一塌糊涂,终于奔到头了。住在宽敞的新房里,我和爸妈一样总有一种成就感,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努力完成的一项“大工程”啊。现在,母亲总在我面前唠叨:“要是你外公外婆还在一定乐得合不拢嘴,他们在世的时候就担心你们这‘三元大帅’成家没房住,现在每个人两间卧室还有多余的,哪天你们成家了,我就彻底完成任务了……”一个梦实现了,另一个梦在下一个路口等着,爸妈期待的好上加好的生活还在后头!

一个师傅仨徒弟篇4

孪生兄弟出世

1974年10月1日,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乔庙乡的一个农家,诞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因为这天是举国同庆的国庆节,父亲便给这哥俩分别取名为“张建国”“张国庆”。1998年9月的一天,张建国、张国庆正准备下卫河为游客开游艇,一位30多岁的女游客仔细端详了他们一阵,忽然大声嚷嚷道:“大家快看呀,这哥俩多像陈佩斯呀?!”

这一喊立刻像炸了锅,游客们纷纷围着这哥俩看了起来,大家都说像,还有的人说:“如果都理成光头,和陈佩斯简直就是三胞胎!”

这天收工后,张建国、张国庆特意在县城的音像店买了陈佩斯的影碟,回家仔细看了起来。过去他们一直忙于生计,还真没顾上好好看过陈佩斯的节目。看着看着,哥俩不禁笑出了声,他们不仅喜欢上了陈佩斯的小品,而且发现陈佩斯真的和他们相像。

1999年底,他们获悉福建东南电视台有个“明星模仿秀”节目,忽然灵机一动,不妨也“秀”他陈佩斯一把,说不定还能“秀”出一片新天地呢!兄弟俩心一横,将满头浓发剃个干干净净,走上了福建东南电视台的“明星模仿秀”大舞台。没想到一炮打响,他们从此迅速蹿红。

张建国、张国庆兄弟俩的横空出世,引起陈佩斯的注意。一家生产DVD的公司找到陈佩斯协商形象代言合作事宜,眼看就要签约了,商家却另换人选了,取代他的是张建国、张国庆两兄弟!陈佩斯发现,一些本该由他出场的事,都被孪生兄弟“抢先”了;本该让他参加的活动,也被两兄弟“代劳”了。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陈佩斯与妻子商量,把曾经为他写过小品剧本《王爷与邮差》的王宝社拉来,共商“大计”。王宝社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经过他们反复讨论,历时大半年,终于为陈佩斯量身定做了话剧《托儿》。随后,陈佩斯开始排练。结果,话剧《托儿》演出空前成功,陈佩斯在全国巡演200多场。接下来几年,陈佩斯又排演了《亲朋好友好算账》和《阳台》等话剧,反响都不错……

拜师的曲折

张建国、张国庆兄弟凭着陈佩斯的“明星脸”,“闹腾”了几年后,由于表演功底差、文化底蕴不足,开始走下坡路。哥哥张建国认识到,必须尽快充电,才能在演艺圈立足。哥弟俩一商量,凑了一些钱来到中央戏剧学院成人大专班学习表演。毕业后,哥弟俩决定留在北京打拼,以每月400元的价格租下东城区的一个地下室,安顿下来。弟弟张国庆对哥哥说:“听说陈佩斯老师现在演话剧很火爆,不如咱们拜他为师,学几招真本事,也好混饭吃!”张建国表示赞同。

于是,兄弟俩千方百计弄到陈佩斯家的电话,多次打电话去拜师,希望陈佩斯能收他们做徒弟。陈佩斯讨厌他们俩,拜师自然不会答应。打电话遭拒后,张国庆又提议干脆登门拜访,这样显得更有诚意。

经过几番周折,他们终于打听到陈佩斯家的住址,决定登门拜师。为了给陈佩斯留下一个好印象,张建国、张国庆兄弟决定好好包装一下自己。他们特意去理发店剃了个油光锃亮的“光头”,又向朋友借了两套西装穿上。为了显得气派些,张国庆又向朋友借了一辆“奥迪A8”轿车,风风光光地向陈佩斯家开去。他们刚到小区门口,张建国就发现陈佩斯开着“桑塔纳2000”驶出小区,便紧跟上去。

陈佩斯从后视镜中看见一辆轿车紧跟着自己,心里不禁想:这人到底想要干啥……到了一个加油站,陈佩斯将“桑塔纳”拐进去停下,张建国兄弟也将车开进加油站停下。陈佩斯打开车门走出来,他们俩也诚惶诚恐地赶紧下车。三个“光头”齐亮相,加油站里的女服务员惊叫起来:“啊,三个陈佩斯,你们快来看哪!”

这时,陈佩斯也震惊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两个讨厌的家伙,竟然像“牛皮糖”一样粘着自己,甩都甩不掉……更气人的是,自己开“桑塔纳”,这两人竟然开着“奥迪A8”!他终于直通通地问:“说吧,你们究竟想要干吗?”张建国、张国庆兄弟俩激动地说:“师傅,俺们来是想拜您为师,学点真本领!”陈佩斯说:“想跟我学?”

两兄弟讪讪地说:“陈老师,对不起!俺们虽然来自乡村,土得掉渣,却满心真诚。请您相信,俺们说的都是真话。”

2004年6月,张建国、张国庆在参加天津的一个电视访谈节目时说:“虽然我们没能如愿拜陈佩斯为师,但通过VCD碟片跟他学了一些动作。所以,在我们心中,早已将他当成老师了……”这番话让陈佩斯对他们有了印象。

三个“光头”携手打拼

2006年7月底,陈佩斯在电视上看到张建国、张国庆讲述他们艰难的打拼历程,只见他们真诚地说:“这一路走来,我们所吃的苦,所受的累和委屈,是一般外行人体会不到的。我们很想拜陈佩斯为师!陈老师脾气温和,待人忠厚,不会因为小事和别人闹别扭……”

看到这一幕,陈佩斯被打动了。他委托朋友前去探望这哥儿俩。张建国兄弟得知对方来意后,感激涕零地说:“这些日子,俺们想通了,俺们只是学了陈老师一些皮毛,除了光头有点像他,其他的和陈老师比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以后会好好向师傅学习的!”陈佩斯获悉后说:“愿意学是好事,但千万不要走到哪儿,都说我是他们的师傅!”

机会终于来了。2008年6月的一天,在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的一台晚会上,张建国兄弟俩和陈佩斯同时受邀出席。当晚,陈佩斯亮相时,观众掌声雷动。张建国、张国庆兄弟俩抓住机会,赶紧鼓起勇气走上台,给陈佩斯献花说:“对不起,陈老师,我们又来打扰了!”三个光头同时亮相,毫无思想准备的陈佩斯愣住了。

见此情景,为了缓解尴尬气氛,主持人提高声音调侃说:“下面,请陈佩斯的两个‘私生子’表演节目,大家说,好不好?”主持人的惊人之语,使得台下一阵哄笑。观众大声呼应:“好!”陈佩斯只好面带微笑说:“其实,我和他们不认识,更没有到过他们河南的村子,我们只是长得有些相像而已,大家千万不要误会!”

兄弟俩赶紧借机下台说:“是啊,俺哥俩与前辈只是有些相似而已。其实,外形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很想向师傅学些真本事!以前俺们哥儿俩若有得罪与冒犯之处,还望前辈多多包涵!”陈佩斯听着这番真诚的表白,忍不住朗声大笑道:“过去的就过去了,说起来咱们也算有缘分嘛!”两兄弟一听,赶紧双膝跪下,嘴里喊道:“多谢师傅!”陈佩斯嘴上没答应,但扶起他们,让他们一左一右站到自己身边。这时,会场上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2008年7月,北京有编剧为张建国兄弟量身定做了20集电视剧《寻亲》,已经决定开拍了。可当导演、演员和摄影一班人马赶到广东佛岗县汤堂镇拍摄地时,投资方却突然提出撤资,理由是没有“大牌”支撑,卖不出好价钱。对方毁约后,兄弟俩顿时陷入了绝境。弟弟满脸愁容地说:“要不,咱们再去恳求陈老师,看他能不能帮忙?”哥哥摇头道,“不行!咱们等有出息了再去见他!”

终于有一天,弟弟张国庆病倒了,满嘴起泡,浑身发烫。这时,陈佩斯从朋友处得知了两兄弟的窘境,竟亲自来看望他们。陈佩斯说:“看吧,你俩都混成什么样子了,也不通知师傅一声?身体熬垮了,一切都跟着玩完了!”随后,在陈佩斯的张罗下,张国庆被送到附近的医院治疗。

陈佩斯不仅在经济上接济这哥弟俩,还给他们传授舞台经验。2009年春节,张建国、张国庆兄弟接到包头电视台邀请,希望他们能出演一个小品。兄弟俩拿不准,就去请教陈佩斯。陈佩斯若有所思地说:“2008年网络上蹿红速度最快的词,无疑是‘山寨’,既然你俩模仿了我这么多年,不如就演一个《山寨陈佩斯》吧!”在陈佩斯的协助策划下,张建国和张国庆兄弟“整”了个小品《山寨陈佩斯》,“克隆”了一把当年陈佩斯“吃面条”的情景……

此后,陈佩斯又积极帮他们想出路。2009年2月28日,陈佩斯打电话告诉两兄弟:“你们快点过来吧,来我家里!一位著名导演特地找到我,正在筹划咱们三人同演一部26集电视剧!初步设想,咱们将在剧中饰演父子仨……”

这从天而降的好消息,把兄弟俩喜呆了。他们赶紧打车来到陈佩斯家里。张建国、张国庆分别握着陈佩斯和导演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突然,兄弟俩双双向陈佩斯跪下,泪流满面地说:“师傅,谢谢您的大恩大德,俺们哥儿俩这辈子也忘不了!”陈佩斯赶紧扶起两人。在场的导演笑着说:“三个陈佩斯同台演出,可见咱们这部电视剧确实值得观众期待了!”

一个师傅仨徒弟篇5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考查题就很有代表性,不妨从这道题的分析中归纳出一些名著考查的趋势,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寻找到相应的对策。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名著阅读。

(1)保尔・柯察金是长篇小说《 》中的主人公,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 (作者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困难条件下写成的。

(2)试卷开头标注的歌曲名称是“一个师傅仨徒弟”,其实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请结合右侧动画片截图与你的阅读经历,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

②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

一.名著考查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注重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对阅读材料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这一举措无疑是为在教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旨在引导学生向自主阅读的书桌靠拢。阅读建议也会有效地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有没有真正进行名著的阅读,首先看他名著的相关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生活时代、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等等方面的常识是必须要掌握的。例题第⑴题正是体现了基础性的考查原则,考查了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还涉及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经历。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提醒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做一个有心人,记住这些常识性知识。

趋势二:注重趣味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将承载着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相统一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图像、影像等带来的视觉文化开始影响着语文教学。大量涌现的图画印品常常在学生身边出现,同学们也习惯在视觉盛宴中感知美,他们的审美倾向与审美情趣因此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小人书”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对“图”情有独钟,自然引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图”“文”并存的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索。

为了在读“图”时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命题者在第⑵题题干表述部分就提醒学生观察动画片截图,寻找“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学生在读图时,自然会兴趣盎然。而且判断这位“徒弟”是谁。能够根据图画上面的形象,结合平时的阅读经历,变换成与之相关的情节概述。所以第一问就设计了“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的一道题。这样的题型,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而且考查了学生对“美”的画面的欣赏与感悟。不但体现了一份试卷检测的严肃性,同时也体现了特定年龄段所要求的“趣味性”,可谓“趣”味盎然。

趋势三:注重探究性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

不容否认,白龙马在《西游记》里一直是把自己当作唐僧的徒弟的。我们在书中可以找出很多事实加以证明。第30回,白龙马听人讲唐僧是个虎精,心中暗想:“我师父分明是个好人,……必然被妖怪把他变做虎精,害了师父。怎的好?怎的好?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同是这一回,白龙马叫了八戒“师兄”,吓了八戒一跳,他还安慰八戒“哥啊,你莫怕我”,并劝得八戒请来大师兄救师父。第69回,行者要龙马尿治病,龙马又叫“师兄”,行者称他为“兄弟”。不说白龙马自个儿,就是八戒在第23回时不也称其为“弟兄”。他说白龙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行者则叫八戒莫攀他,因为这是“各人的功果”,实际上也间接承认了白龙马是他们的师弟。

他的活动在《西游记》中所占的篇幅不多,性格表现不是很明显、突出。白龙马的刻画不是没有缺点。如形象不够丰满,在鹰愁涧时与西行时的性格不太统一,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有胆略,不会讨欢喜,不会突出个人……他只是默默地干着并非引人注目却又必不可少的事。

以上故事情节,只要是系统阅读了名著的同学都会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探究”一词的注释: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试卷中第⑵题的设计,就是要求学生在某一故事情节或整部名著中“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这就对学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考生必须对名著真正进行了阅读,否则将难以探寻到相应的故事情节;必须具备探索的意识和筛选的能力,否则同样不能解答。这正体现了名著考查的“探究性”。

趋势四:注重关联性

例题第⑵题第二问: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这道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西游记》中有关白龙马的为数不多的几处情节关联起来,前面的故事也许为下文埋下伏笔,后面的故事也许是前面故事悬念的解答。学生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地阅读,就不能弄清前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相互之间的渗透性。如果只是断章取义,只及其一,不及其余,就会失之偏颇了。

当然,名著考查的趋势也许还有其他,但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应着重关注名著考查的四性。学生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还是完成名著的作业,都要建立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二.名著阅读的三大对策

面对名著考查的趋势,在平常的名著阅读活动中,我们又将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呢?

首先,要保证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名著阅读贵在坚持,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或进行专题讲座,激发阅读的浓烈兴趣和强烈愿望;或介绍阅读的方法技巧,告知学生如何进行勾玄提要,做读书笔记;或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因为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这种状态、习惯、兴趣延续到课外,必将带动课外的阅读,学生会因此受益终生。

其次,要经常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有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次数的读书心得报告会、读书笔记展示会等。随着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名著的感悟能力也必然会不断提高。初一阶段,可以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从初二起通过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写读书笔记等形式,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另外,读名著,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读写结合。第一,要勤做摘抄,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文段分类摘抄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在摘抄的形式上,可以采取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可以摘抄内容提要、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还可以既摘抄精彩语段,又对其进行赏析,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第二,如果学生的知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改写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改写能体现出学生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有机会重写名家大作,改变人物命运,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很高的写作热情。

不可否认,考试具有指挥功能。它往往能够引领教师平时教学的方向。因为命题者往往是这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站在一个高度,以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挖掘学科课程的精微要义。我们也只有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之下,才不会迷失方向。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课题:基于学需调查的生态教学设计和操作的实践研究(JK9―L211)成果之一)

一个师傅仨徒弟篇6

乙:干吗?你要找工作?

甲:不是我要找工作,是我的四个朋友要找。

乙:现在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找份工作可不容易。

甲:所以呀,他们都挺着急的。

乙:不过呢,如果他们学历又高能力又强的话,也不愁嫁不出去。你那些朋友是什么学历呀?

甲:他们没学历。

乙:那就麻烦了。现在一般的大学毕业生都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

甲:可是我这些朋友都非同一般,本领超人,都有各自的优势。

乙:是吗,还非同一般本领超人?有什么优势呀?

甲:先说我这第一位朋友,他是慈眉善目、英俊潇洒、脾气温和、满腹经纶。

乙:形象确实很重要。现在有这么一些单位还真是以貌取人。象我这样的找工作就容易点。

甲:第二位:机智神勇、能力超群、侠肝义胆、社交广泛,天上地下山里水里黑道白道人家到处都有熟人。熟!

乙:嚯!真够厉害的。谁呀这是?估计干起工作来也肯定是个硬手。

甲:第三位:塌实厚道、认真负责、忠心耿耿,领导说一他不说二,领导指东他绝不往西。

乙:这位也不含糊!这样的人用着您绝对放心。

甲:不过要说最有实力的还得属最后这位。

乙:还有厉害的那?

甲:只是我这朋友长的实在对不起大家,比赵本山都磕碜。

乙:这到没关系,人不可貌相吗!

甲:这话算说对了!你别看他长的丑,可是特招人待见,有人缘!特别是女同志,对他着迷!前段时间,有人在网上搞了个“女人心中的理想男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我这位朋友荣登榜首,什么周润发、刘德华,早就不在了!大比分落后!

乙:谁呀,有这么大的魅力?你不说他长得挺磕碜的吗?

甲:是呀,磕碜呀。可是人家虽然丑但是很温柔呀,人家对感情忠贞不二绝对专一。在外走南闯北这么些年,碰到的美女数都数不过来,可是人家楞就始终保持一身纯洁,最后还是娶了自己的初恋。

乙:这好象跟找工作没大关系。不过在这个到处充满诱惑的社会,做到这点也够难得的!你这朋友到底是谁呀?

甲:我这朋友呀……,你应该认识呀。他说认识你的嘛!

乙:认识我?不会吧?我怎么想不起来呢?

甲:想不起来了?那他媳妇家你应该熟悉。

乙:他媳妇家?哪呀?

甲:高老庄嘛!真忘了?

乙:高老庄?啊,闹半天你说猪八戒呢?

甲:是呀。他说原来跟你是中学同学嘛!

乙:你才跟他是手足兄弟呢!好嘛,差点把我带猪圈去。那甭问,前边说那几位肯定是唐僧、沙和尚和孙悟空了。

甲:没错。我说的正是翻山涉水两鬓霜花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到西天真经的师徒四人。

乙:那找工作是怎么回事?

甲:是这么回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从西天载誉归来,被记者和媒体纠缠了一段日子之后,都厌倦了奔波劳碌险象环生的生活,便一起退役,想找份工作。

乙:原来如此。哎,按理说,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政府应该给他们安排工作呀。

甲:噢,不好意思,刚才是跟你开了个玩笑。其实他们现在已经有工作了。

乙:是吗?在哪里上班呀?

甲:在一家政府机关。考虑到原来四个人朝夕相处生死与共,单位还为他们专门新成立了一个处。

乙:嘿!不错。什么处呀?

甲:一无事处。

乙:没听说过。这叫什么处呀?看来还真是个新机构。那谁是领导呀?

甲:唐三藏呗,这还用问。

乙:也是,人家唐僧取经时级别就高吗,四个人里,就他有专车。这么说,人家现在是唐处了?

甲:是的是的!

乙:我觉着孙悟空也不错,怎么没提拔他呀?

甲:其实上级对这个一无事处的处长人选还真作了一番斟酌,也担心提了唐僧,悟空有意见。毕竟悟空是业务尖子,急难险重的差使都是人家干的。所以最初也想搞个竞聘上岗。

乙:那怎么最后还是直接任命唐僧了?

甲:主要是有些领导觉得唐僧脾气和蔼,而悟空太暴躁,取经时还打过师傅,这样的同志肯定不好管理,不好领导,所以提出让他再磨练磨练,组织上再观察观察。

乙:咳!脾气算什么缺点呀?谁没点脾气秉性?我偶尔还跟媳妇发点脾气呢。

甲:行。你那点出息就甭提了。

乙:我意思是说,这个理由缺乏说服力。

甲:所以组织跟悟空谈话的时候,又说了三条理由。

乙:咱听听这组织怎么找辙。

甲:大致是如下。第一条,说悟空理论水平太低,不善于做思想工作,只会动手不会动口,要是当了领导容易迷失方向。

乙:可不吗!悟空就知道拿金箍棒做思想工作。

甲:第二条,悟空没在科级职位上任过职,不符合任用程序,不能直接提到处级。唐僧虽然也没担任过科级职务,但是他有相当于科级的技术职称,跟提拔条件比较靠近。

乙:职称?那唐僧什么职称呀?

甲:工程师。相当于正科级职务。

乙:嘔,那他什么专业呢?

甲:经管专业。

乙:经济管理!

甲:不。不是经济管理,是经文管理。

乙:头回听说有这么个专业。

甲:反正他有他没有。最后一条,如果提拔悟空的话,怕八戒和沙僧闹意见。

乙:他们能有什么意见?悟空本领多大呀!

甲:虽然悟空工龄稍微长了一点,但是哥儿仨级别还是一样的吗!虽然悟空的成绩突出了一点,但功劳也不能都算在他一人头上吗!

乙:是呀。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怀,同志们的支持吗!

甲:这位同志理解的还是蛮深刻的嘛!

乙:深刻什么呀?全是套话!

甲:要说这唐处长还真有点雷厉风行的劲头,一上班就给大家分了工。

乙:还得分工?

甲:那当然。明确责任吗!还得跟年终奖金挂钩呢。过去一直分工都很明确的,悟空开路,八戒牵马,沙僧挑担。

乙:现在呢,怎么分的?

甲:悟空,能力强,经验丰富,主要负责外业执法工作。

乙:不错,跟以前差不多。那八戒呢?

甲:考虑他不爱运动,让他负责内勤工作,管管电脑什么的。

乙:懒人有懒命。

甲:沙僧过去管行李,现在管档案。

乙:也差不离。都安排好了,那就开始工作吧。

甲:过去风霜雨雪打打杀杀的时候,大家都渴望一份宁静安逸的生活,到了机关,又觉得有点不适应了。

乙:怎么呢?

甲:太闲在了。人家唐处长是领导,外面应酬多,到也充实。悟空也算可以,整天外面跑,还能找到一点齐天大圣的感觉。八戒和沙僧这哥俩就不行了,从早到晚闷在办公室,浑身不自在。敢情这人呆时间长了也着急上火。

乙:可不机关就这样嘛!

甲:这俩就琢磨干点什么,消磨消磨时光。想来想去,哎,有了!

乙:他们要干点什么呀?

甲:这八戒呀,平时不是守着电脑吗?没事时候他就老上网。后来他发现这短信挺受欢迎,挺有市场,就绞尽脑汁编短信。

乙:猪八戒要当作家了!

甲:这一编可大发了。八戒的短信炙手可热,网上、手机上铺天盖地。

乙:我说手机上尽是些关于猪的短信,读着读着就把你绕成猪了。原来是八戒闹的。

甲:没想到吧?不瞒你说,如今的八戒,人气旺的很咧!一上网都不敢露出真名,不然老有人追着要电话,还尽是女的。

乙:新时代的女性就是这么有追求!

甲:人家八戒还说了。

乙:说什么?

甲:“过去,我们的双手只能摆进餐盘,如今,我们用双手敲击键盘。”

乙:与时俱进嘛!

甲:“过去,我们把俩手都剁下来也就十来块钱。”

乙:可不嘛!一盘猪蹄子也就这个价。

甲:“现在,我只要敲一敲键盘,就赚个万巴千的。”

乙:我就纳了闷儿了,你说同样都是猪蹄子,这价值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甲:这充分说明:知识就是生产力。

乙:有道理。那沙僧呢?

甲:沙僧脑子虽然比他俩师兄慢,但追求一点都不差气。人家听说处里还缺个副处长,但他学历不够,所以正抓紧自学本科呢。

乙:照你这么一说,这几位都各忙各的,没怎么干工作呀。

甲:谁说没干?有时候也忙的不亦乐乎。

乙:怎么个忙法?

甲:你想啊,城里的大小宾馆饭店都快遛三遍了,你说忙不忙?

乙:够忙的!消费水平也够高的!哪来那么多的钱呀?

甲:你以为是自己掏腰包呀?实话跟你说,抢着给唐处买单的人都排着长队呢。

乙:要我看,都是想吃唐僧肉的。这吃请可是违反纪律的!

甲:悟空也这么说。可唐处长并不这么认为,还给大家上了一课。

乙:听听唐处怎么上这个一课。

甲:“啊,这个,作为干部,我们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环境的变化。过去,我们师徒四人端个破碗到处化缘,现在换一换位也是应该的嘛!啊,这也是规律吗,你们忘了?怎么在西天的时候,为了拿到真经,不是把紫金钵都送人了吗?这事,如来佛祖都是认可的嘛!啊,再说群众有求于咱们,又想有所表示,这也是人之常情嘛!拒人千里之外,会让人家说我们脱离群众的!”

乙:要这么说,下了课就直接奔饭店吧!

甲:还别说。这天处里几个人又被一家叫作“百谷精”的客户请到了一家夜总会。

乙:白骨精?听着怎么这么瘮人!

甲:人家是百谷精,不是白骨精!

乙:吓我一跳。

甲:好嘛!这路子喝呀。还别说,唐处长的确是个酒精考验的干部。

乙:唐僧也破戒了?

甲:你以为呢?人家是色、白、啤“三中全会”,海量!对方是轮番轰炸,他是来者不拒。

乙:那就不能少喝点?

甲:少喝?唐窗说了:“不喝就是瞧不起,咱是公仆,不能让人民群众产生距离感,群、群众路、路线还是要、要、要的嘛!”

乙:舌头都快掉地下了,还群众路线呢!

甲:酒宴完毕,这百谷精领来一美女,说是要陪陪唐处长。坐在一旁的悟空岂是等闲之悲,他用火眼金睛这么一照,立刻看出美女是妖精所变,顿时大喝一声“八戒、沙僧,保护师傅”,轮起金箍棒飞将过去,与那美女打斗起来。

乙:您瞧瞧,打起来了不是!

甲:这八戒、沙僧丝毫不敢怠慢,急忙护住唐处长,亮出各自的兵器——痒痒挠和掏耳勺……

乙:你等等,你等等。这什么兵器呀?八戒使的应该是九尺钉耙,沙僧使的是禅杖。怎么变成痒痒挠跟掏耳勺了?

甲:是呀。你说那是过去的家伙,现在他们俩就使这个。

乙:换了?

甲:换了。唐处长说了,现在是和平年代,用不着这些利器

1

了,而且他们的兵器不象悟空的金箍棒,能塞到耳朵眼里,整天拎来拎起的太扎眼。就把八戒的九尺钉耙和沙僧的禅杖动作管制刀具缴到派出所了。

乙:那也不能配这么俩件呀!

甲:“节约开支嘛!”

乙:这唐处长还挺会过。可这玩意能对付妖精吗?

甲:能呀!唐处长说了。

乙:他又说了。

甲:“啊,这个,从表面看,这两件兵器似乎稍微可能也许威力差了点。”

乙:差远了!

甲:“但是如果运用得当,也能达到意外的效果。”

乙:能有什么意外效果呀?

甲:“你想呀,你在挠痒痒和掏耳朵的时候是不是感觉特别舒服?”

乙:舒服!

甲:“就是吗。所以我们可以先用它把妖怪变得温顺起来,然后再擒之。”

乙:这跟耗子给猫当差不多。

甲:再说那悟空与妖怪大战三百回合仍难分胜负,八戒、沙僧见状忙来助战,只见二人挥舞兵器是又掏又挠。

乙:这回妖精老实了!

甲:老实什么呀,反到更精神了,跟服了兴奋剂似的。

乙:火上浇油了不是?

甲:正当难解难分之即,就听唐处长高声喊到:“徒儿莫慌,为师来也!”

乙:他凑哪家份子呀?

甲:你可不要小瞧咱们唐处长,他有一本神功秘籍,没事老偷着炼。

乙:秘籍?

甲:啊。这本秘籍的名字叫《思想工作大全》,据唐处长说所向无敌。

乙:谁用谁知道!

甲:“徒儿,赶快把她引到ktv,看为师怎么擒她!”

乙:要开包房?这不是羊如虎口吗?

甲:是呀。这悟空哪干呀,赶紧用金箍棒在唐处长脚下画了一个圈。那妖精几次无法近身,只得鸣金收兵。

乙:好悬!这回唐处长得好好感谢感谢悟空。

甲:感谢?

乙:是呀。没有人家悟空,他早成麦当劳了。

甲:不但没有感谢,回单位唐处长就召开了紧急会议。

乙: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甲:不是。整顿一下组织纪律。

乙:整顿谁呀?

甲:“太不象话了!没一点组织纪律性,没得到领导指示就擅自出手,闹出事来后果谁负?‘我说过多少次了,叫你不要乱打架,你伤到人怎么办?就算你伤不到大人,伤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你伤不到小朋友,伤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吗!’”

乙:〈〈大话西游〉〉看多了!

甲:“还在领导脚下画圈!谁给你这样的权力?捆住了领导的脚,影响改革怎么办?影响奔小康怎么办?影响……”

乙:打住!人家都是为了你,否则你早成了妖精的下酒菜了。

甲:“妖精?哪里来的妖精?我看全是漂亮美眉吗!”

乙:要不怎么叫肉眼凡胎呢!

甲:“八戒,你看到妖精了吗?”八戒说“我把白酒和啤酒混着喝了,晕了,没看清。我还以为是俩姑娘呢。”

乙:都俩影了,喝的是不少。

甲:“悟静,你看到妖精了吗?”沙僧说“当时那些彩灯把我眼晃花了,我也没看清。”

乙:都不实事求是。

甲:最后,鉴于悟空所犯错误,唐处长代表组织给了三条处理意见。

乙:好人不一定都有好报!

甲:第一条:交一份书面检查,要深刻,要从灵魂深处挖掘错误思想根源。

乙:挖出岩浆来也没错!

甲:第二条:禁止再使用火眼金睛。单位出钱换一副“博士伦”。

乙:孙大圣成近视眼了!

甲:第三条:收回如意金箍棒,上缴派出所。

乙:那悟空使什么呀?

甲:一根绣花针。

乙:好嘛!全改便携式了。这再碰上妖精怎么办呀?

甲:还说呢。这不没过几天,又一客户把大家请去了。

乙:甭问,酒足饭饱之后,又来一女妖。

甲:你怎么知道的?

乙:都奔唐僧肉来的嘛!

甲:这回悟空是分不出人还是妖了,只好眼睁睁看着唐处长把那美眉领进包间作思想工作去了。

乙:自投罗网!

甲:进去没多会,就听里面传出一声惨叫。

乙:出事了不是?

甲:外面这哥仨发现大事不好,抄起兵器破门而入,只见妖精张着血盆大口,再看唐处长,一只胳膊已经没了。

乙:这回思想工作没做好!

甲:这仨全急了,上前便打,没两下,八戒和沙僧的兵器就飞了。悟空见状,操起绣花针在妖精一阵猛刺。

乙:跑这给人家纹身来了。

甲:就在这时,唐处长说话了。

乙:再不说没机会了!

甲:“曾经有一份权力,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

乙:又是台词。

甲:“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话没说完,就听咔嚓一声,唐处长的脑袋不见了。

乙:打110都来不及了!

甲:再看这妖精,不但没跑,还把上衣扔了,光一膀子,八戒和沙僧这么一看,乐了。

乙:乐了?

甲:刚才悟空虽然没把妖精打死,却在它身上刺了四个大字。

乙:字?什么字呀“

甲:警钟常鸣!

一个师傅仨徒弟篇7

答:我认为,能减少伤亡的搏刀观就是好的,把大家都怂恿到鬼门关的搏刀观就是坏的。这一评判标准没什么好商量的,除非你不把大家的死活当回事。利刃与拳脚不同,两个人空手打,顶多是受伤,被打死的情况极其少见,与利刃相搏却直接关乎生死,受伤都是轻的,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搏刀主张,它对于武术爱好者来说,都应该有利于对生命的保护,而非丧失。

说到李紫剑,如果说李紫剑的搏刀观会给读者造成负而影响,那我们一定要基于这么一个事实,即读者因受李氏观点的影响,在歹徒的利刃下纷纷抄起器具,但结果却不如空手搏刀效果好,死伤致残率高于空手搏刀。事实是这样吗?

对于空手搏刀的主张,当我们要评价它是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时,同样应交由事实来回答,如果读者受“空手派”的激励,纷纷去空手搏刀而且大获成功了,死伤致残率低于器物搏刀,我们就得鼓掌说:主张空手搏刀的观点给读者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反之,倘若受此激励去空手搏刀的人们纷纷命丧刀下,则我们不得不严肃地说,该观点给读者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把大家的命都蛊惑掉了,当然是负面影响。还有一点不得不强调,在受“空手派”的激励而去空手搏刀的人里,即使有人能够成功(哪怕受了轻伤但最终搏刀成功者也算在内),但只要成功者仅为极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在空手搏刀中致死致残致伤了,我们仍然不得不严厉地说:主张空手搏刀的观点给读者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且是严重的负面影响。

武林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爱对大众炫耀某种高不可攀的东西,声称这种高在云端的东西才是纯正的武术,认为不照象牙塔的路子发展的武术就是不实用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我认为,实用是相对于大众的,刁难大众的东西才叫不实用,让武术爱好者送死的玩意才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种人在推销所谓纯正武术的同时,往往话里话外地暗示读者:某些搏刀术尽管容易被大众掌握,安全系数也高,但是档次低,算不上纯正的武术,会给读者造成负面影响;大家只有去追求他们所谓的纯正搏刀术,才叫走正道,才叫受了正面的影响。

我就不明白,容易被大众掌握,并能有效保护生命的武术,怎么就档次低、不纯正、会给读者负面影响?

难道那种一百万人练了、却有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送死的玩意。才档次高、才纯正、才叫有正面影响?

我不知道这笔账是怎么算的。

问:陈平秋老先生在他的《空手对刀之我见》一文中声言:“面对利刃,胆量、战术和经验远比技术重要得多。”请问韩老师,您觉得陈先生说的对吗?

答: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这个观点。此外我还认为,不仅是面对锐器(譬如利刃),即便是面对铁棍等钝器,胆量(加上心稳)、战术、经验这些也都比技术重要。

在胆量、战术、经验这些因素里,最难获得的是经验。遍数武林,从普通的爱好者到所谓的武术家,有几个人有过空手搏刀的经历?未曾经历,经验如何获得?

不过,空手对刀的经验尽管重要甚至堪称宝贵,我却反对爱好者们为了获取这个宝贵的经验而去拿更加宝贵的生命去冒险,因为,你获得这种经验的同时,可能意味着你生命的终止。

问:韩师傅,我非常想学“空手入白刃”的功夫,但遭到我师傅一通狠骂,说:“你连空手打空手的功夫还没学会就想空手入白刃,你找死啊?”我很委屈也想不通。我想听一听您的高见。

答:假如有人对你夸口说:他畏惧狼狗但不怕老虎,别看狼狗扑过来他没辙,但到了森林里他有本事把老虎拿下。这话你信吗?你当然不信。

如果把徒手格斗比做对付狼狗,空手入白刃则堪称与老虎搏斗。你现在连拳脚对拳脚的技能尚未掌握(大概器械对刀的训练也没搞过),却雄心勃勃地想去空手入白刃,不是找死是什么?

你师傅骂你,你还委屈?难道你非得让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你爸妈抱着你的尸体哭天抢地,你才不委屈吗?

问:陈平秋先生说:“练过功夫的人,只要心里不慌,面对一两个普通人时,几把刀子当然不会对他构成太大的威胁……”我是练过功夫的,练过六年吴氏八极拳,请问韩师伯,我可以空手对付几把刀子吗?

答:要验证自己是否有本事空手对付几把刀,最有说服力的办法是亲身试一回,让事实说话。不过我劝你别去试,把自己的小命试没了不是好玩的。

如果你非要验证,我给你提供~个折中的方法:去找几个朋友,一人发一木尺当刀子,让他们拿“刀”对你连捅带划,如此测试大约可试出:几把刀子对于你这“练过功夫的人”是不是“当然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

如果说,个例的失败或成功尚不能说明问题(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那么你可以多找一些练过功夫的人,对他们逐个测试。还有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大家也可以搞这个测试。最后大家把测试结果放一块,看在一百个或一千个“练过功夫的人”里,有几个人能空手对付几把刀子(指木尺),同时“命丧刀下”的比例又占多少。

也许有读者说:木尺不是真刀,朋友不是歹徒,此种测试也不等于真的遭遇抢劫犯杀人犯。能说明问题吗?

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不过呢,爷们儿,一个人要是连朋友的几把木尺都对付不了,被木尺捅得一身“窟窿”,换成歹徒、换成真刀(而且是几把真刀),他不更对付不了,更会遭受巨大的威胁吗?

问:韩师爷,从您老以前的文章里得知您反对空手对刀,但我目前拳术器械皆精,下一步想练空手对刀的功夫,韩师爷,您能否给我几句建议?

答:痴迷武术的人,心里大多憧憬空手搏刀,尤其当他的武功修为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憧憬就更加强烈,时不时地要琢磨这事。爷们儿,不瞒你说,我也偶尔做些空手对木刀的练习。

但是你练习我练习,我却不主张大家去练这个东西,道理明摆着,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在拳对拳、棍对刀的实战技能上还是个零,还什么都使不出来。这样的水平,你让他们去练空手对刀,现实吗?万一有人真去空手对刀了,岂不是害了人家。

即便像你我这样爱琢磨空手搏刀的人,遇上事,我仍不主张空手打,除非身边没有一件可利用的东西。刀不比拳脚,一般情况下,拳脚相搏纵使出现失误也不致丧命,刀不然,你稍有不慎,伤着都是轻的。死在刀下的空手汉还少吗?空手搏刀往往没有后悔的机会,所以我奉劝爷们儿,这事不能干。

还是那句话,见刀就抄家伙。

问:韩老师,我从小痴迷空手夺刀,特别想学这种功夫,希望您给我做些指导?

答:世上总有一些奇人,他们超常的能力令人匪夷所思,比如法国的那个“蜘蛛人”,百十米高的大楼,他竟什么工具都不用,就那么徒手往上爬,

绝吗?还有曹雪芹,中国那么多写小说的,但人家曹哥们儿却能把《红楼梦》玩到在中国前无古人至今仍无来者的高度,也是让人傻眼。

很多人说:蜘蛛人、曹雪芹这等人都是禀赋异常,不是普通人能够模仿的。这话没错,天才的成功经验只对天才有效,李书文、李存义是怎么练出来的,跟咱们普通人没有关系。他们的成功经验你参考一下可以,照猫画虎搬到自己身上,则是直通地狱的特快列车。所以,如果有什么人忽悠你说李书文、李存义就是靠某某功法练出来的、就是使某某技法打人的、就是用某某手法空手夺刀的。以此勾引你,你就一口唾沫啐他脸上。他拿人当傻×,他该啐。

说到空手夺刀,我不知武林中是否有人擅长此技,能对徒手夺刀有绝对的把握。如果谁说他具有这等本事,好办,请拿出证据来。偶尔的成功是不能成为证据的,大家知道,遭遇抢劫的出租车司机就有人徒手夺下歹徒的刀,但我们能说这些司机掌握了空手夺刀之技吗?他们根本没练过嘛。三五次的成功也不能拿来当证据,如众所知,有一些普通的警察便有多次徒手战胜持刀歹徒的事例,甚至不止三五次,但我们能据此断定说:这些警察擅长空手夺刀,对利刃具有绝对的把握吗?很显然,这样的结论不成立。

绝对的把握。指具有必然性:面对持刀歹徒,来一次夺一次,遇十回夺十回,屡试不爽,就像拳王打普通人,打一百场胜一百场,没个输。请问,武林中有这等空手夺刀的高手吗?我倒希望有。只是请用事实来证明。

既然整个武林都难说有这么一位,兄弟,你干吗还痴迷这事?傻不傻啊。

假使真有,真能从百万武林人中捞出仨俩奇人,证明他们修成了空手夺刀之技,我劝你也别学。买还有中五百万大奖的呢,你也憧憬这个呀,几千几万地往里扔钱?

当然我不敢说你没有练成空手夺刀的可能性,有,有这种可能。《红楼梦》再好也是人写的,微软公司再崛起神速也是人干的,谁敢说你不是下一个曹雪芹、比尔・盖茨?

如果你是普通人,那么眼界放低一些比较明智,踏踏实实地训练,练实实在在的功夫。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攀登,用几年时间练到使用身边器物打败数名持械歹徒,即是武功大成。

如果你已擅长拳械格斗,那么经过潜心揣摩,认真练习,我不否认你能在“空手搏刀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使搏刀的可能性大于普通人。因为没经过训练的人,往往一见利刃就六神无主,要么就是惊慌失措乱躲乱抓,专门练过的人,可以做到跟对方保持距离、眼睛盯住对方的刀子及上肢、不轻易用手抓刀、选用低腿踢对方的胫骨,及时把握躲闪及攻击的时机、会往对方的死角闪。这些都是他千百次训练过的内容,但即便经过训练,仍不能说有绝对的把握――搏刀能力的提高,只意味着成功的可能性增加了,但不能与绝对的把握划等号。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一个师傅仨徒弟篇8

今天要讲的就是《残冬京华图》里剃头匠的故事。《残冬京华图》里不只有一处剃头匠的身影。在东单不远的是一处理发店,里面几位理发师在忙活着,理发、刮脸,还有一门绝活——捶背,南方也有叫松骨的。理发的老师傅都有这一手,有的还会治落枕、脱臼。捶背、推拿、扳筋、松骨、按头、掏耳,整得你是浑身松软,受用非常。有好事的文人还给理发店做过对联,“虽属雕虫小技,确是顶上功夫。”倒也说得一点不假。据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未起事时做过剃头匠,曾自制一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听起来就脑后发凉,怪吓人的。去理发店的多是讲究体面卫生的有钱人。咱这里说的不是这种理发店,而是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所谓匠是指有一门专业手艺的人,如铁匠、木匠、瓦匠等。剃头是一门手艺,文人称呼他们剃头匠,北京老百姓不叫剃头匠,而是直呼“剃头的”。这种剃头匠有的是挑着挑子,一边是一个小坐柜,上边能坐人,下边有小抽屉,放着一应的理发工具;另一边是一个小炭火炉,上边放着铜盆和水,理发刮脸的时候随时有热水。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正是拿它作比喻。这种剃头挑子常停放在庙会、桥头、胡同口,热天找大树底下背阴凉的地方,秋冬之际安放在墙根背风向阳之处。接待的都是贩夫走卒普通大众。也有一路剃头的师傅,把理发工具包个布包夹在腋下,走街串巷,到老百姓家里为老人孩子服务。剃头的不讲究吆喝,手里都拿着一样专用的响器,来召唤人们理发。把窄长钢板对弯,两头锉尖靠拢,形同镊子,底下焊上一个把手。用的时候左手持把儿,右手用一个钢棍于钢板之间由下向上滑动,冲开两个靠拢的尖头,由于钢棍与钢板之间的摩擦和钢板的颤动共鸣,产生出一种“锵啷啷……”的音响。虽然不甚响亮,却也余音袅袅,半条胡同都能听到,任你是深宅大院也能把主顾唤出来。因此它有一个专用的名字叫“唤头”。 这种东西现在已不常见,只有少数民俗收藏家把他当作宝贝。

《残冬京华图》里把这个打着唤头的剃头匠画得惟妙惟肖,不为别的,他正是画家的儿时玩伴——“骡子”。

“骡子”——不知道他的大号,只是因为他爱打架,打起架来横冲直撞,又踢又咬,粗野得像头骡子。所以玩伴们送他一个外号叫“骡子”。“骡子”一家五口,祖孙三代,租住在大杂院一间小南屋里。他爷爷和父亲都是剃头的,指着手艺走街串巷给人剃头养家糊口。奶奶和娘给人家缝补浆洗,也能贴补家用。虽是贫苦人家,倒也能吃饱穿暖。“骡子”家里三代单传,到了“骡子”这儿,更是“千顷地里一棵苗,好吃不好刨”的独子,爷爷奶奶娘老子视若掌上明珠一般。虽是小户人家,娇养惯纵一点不差。

这年年下,我的二舅和三舅(画家王大观的二哥、三哥)穿着姥姥做的新棉袄在胡同里玩耍,不知怎的和“骡子”发生了冲突,动起手来。都是十来岁的小子,正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时候,仨人在胡同里就打成了一锅粥。要说是打虎的亲兄弟,上阵的父子兵,可顶不住“骡子”凶狠健壮,俩打一个愣没占着便宜。混战之后,二位舅舅灰头土脸不说,身上的新棉袄也被撕咬出了几个大口子,露出了崭新的棉花。那时穷人家的孩子过年能穿上新棉袄实属不易,头一回上身就被撕出了大口子,可算是出了大事。二舅为人老实憨厚,挨了打往家里跑。姥姥一见浑身是土一脸伤痕不说,新做的棉袄也撕破了,知道又是跟人家打架了,不容分说就是一顿好打。三舅自幼为人狡猾,从不吃眼前亏。一见棉袄撕破了,哪敢回家呀,扭头就往“骡子”家跑。一进门就哭着叫奶奶、大妈,你们家“骡子”打我,还把我娘新做的棉袄给咬破了。“骡子”平常在外边没少惹祸,娘老子虽说娇惯,却从来不护犊子。一见三舅一身是土、满脸泪痕,袄袖子上撕了个大口子,露着棉花,就知道是“骡子”干的好事。赶紧过来哄着,紧着说:“骡子”太浑,小兄弟在一起玩,哪能动手啊!等他回来大妈打他给你出气!说着奶奶把棉袄给脱下来,细针密线地缝好,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是补过的。大妈给洗干净了手脸,穿上棉袄。奶奶和大妈一边一个,领着给送回了家。一进门就赔不是,我们“骡子”不听话,把您家老二、老三打了,还把棉袄撕破了。我们穷人家赔不起,给您细细地缝补上了,您可多担待,回头我们好好管教他。我姥姥本就是个热心肠,再加上北京人讲理讲面,立马就说:都是街里街坊住着,您可千万别提“赔”字,那么说就外道了。孩子在一块玩儿,打闹也是常事,您可千万别难为孩子。说着还把人家的针线活计夸赞了一番。自此,一天乌云全飘散,三舅也没挨上打。只可怜我二舅,里外不是人,吃亏带挨打,都占齐了。要不怎么说性格决定命运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半大小子长成了大人,儿时的玩伴各自都有了自个的营生。“骡子”继承祖业,干起了剃头匠,依旧是走街串巷。二舅到车行学徒,学着修理汽车,夏天一身臭汗,冬天一身油泥。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老实人就是受罪的命。不过在那个年头,能学修汽车已经是不错的职业了,得找买卖人家作铺保才能进去学徒。三舅聪明,书也读得好,考进了铁路,在北京火车站做站夫。这在那年头可是铁杆庄稼,铁路制服一穿,别提多神气了。那年头穷人都是租房住,我姥爷又经常失业,家里孩子多,付不起房租就得搬家。我们家四九城搬了好多次家,和“骡子”一家也就慢慢失去了联系。

话说就到了1942年了,正是小日本侵略中国的第5个年头。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也笼罩在一片恐怖与灰暗的气氛中,膏药旗、刺刀枪、大狼狗是北京街头最刺眼的东西。中国的好东西都被小日本掳走了,老百姓连混合面都吃不上。有人得了“霍痢拉”,没等断气就被日本鬼子拉到城外活埋了。这一天,我三舅正在火车站外铁道边查车,忽然听见有人叫“三兄弟!三兄弟!”声音特别耳熟。寻声找去,在紧锁的闷罐车厢门缝里伸出一只手,压低声音喊着“三兄弟!三兄弟!我是骡子!”三舅这才发现闷罐车敢情拉的是一车人!抬头看去,门缝里“骡子”虽然身量五大三粗,可声音相貌依然儿时模样,忙着问:“哎呦!您这是怎么话说的?”“骡子”带着哭腔说:“我一早出来做活,走在胡同里就让日本鬼子抓了劳工了。听说是要送到日本去,我们家还不知道呢!三兄弟,劳您驾给我爷爷、奶奶、爹妈送个信儿吧!我们家还在老地方住。”话音未落,那边有鬼子和警察走过来了,三舅赶紧装着继续查车走开了。回头望着那一节节闷罐车,里面装的全是抓来的劳工,都是像“骡子”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谁没有父母妻子?这一去不要说骨肉分离,到了日本哪还有个好儿呀!心里难过,可是没办法,自己没这份能耐,救不了他们。

到晚上下班,赶紧奔到老院,找到“骡子”的家。这一家人听到信儿都傻了,撕心裂肺地哭啊。三舅没法儿劝,说什么都多余。从此之后直到日本投降,就再也没有听到过“骡子”的音信。就这样生生让日本鬼子把这千顷地的一棵苗给毁了,把这一家子老实巴交北京人一生的希望给毁了。后来听说,“骡子”的爷爷没过多久就死了,奶奶哭瞎了眼睛,他父亲得了疯病,成天价在胡同里找儿子。一家人只靠他母亲缝穷养活,没多久就死的死亡的亡,没了音信。

何止这一家人呀!日本鬼子在中国,在亚洲,烧杀淫掠干尽了伤天害理的事。直到今天,这些日本鬼子仍然狼性不改,不但不认罪,还要占我们的。它们的政客还要求世界上的人们,以后不要叫它们“小日本”。我看这些视人命如草芥,女作游戏,劫掠烧杀无恶不作,只向强权低头,不向良善让步的东西,一天不洗心革面,一天就不具人格。它们只能在人格以下,甚至不如畜生,永远是“日本鬼子”。

上一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下一篇:中国名人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