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范文

时间:2023-10-07 01:47:50

诗经赏析篇1

1、原文: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来源:文章屋网 )

诗经赏析篇2

1.诗歌文史知识体系的典型缺失。我不敢说许多老师都存在诗歌文史知识的系统缺失,事实上许多老师都知道诗歌的文史知识,但对诗歌文史知识作过简明梳理的可能要少得多,虽然很多老师也经过了中文本科的学习,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坐下来对诗歌的文史知识作过一个较系统的简明梳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清晰而简明的“缩略图”?老师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学生在诗歌文史知识方面的系统缺失了。这就导致了在诗歌的教与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

2.古诗鉴赏层级化的典型缺失。在日常的诗歌鉴赏中,我们很少思考应该从哪里入手打开古诗鉴赏的大门,很少思考过在赏析某首诗歌的时候关注学生已有的水平,很少考虑过从学生古诗鉴赏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理论)着眼来设计课堂的教学流程,更少把古诗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教学;而实际的情况是师生往往局限于就诗讲诗。就诗论诗,就诗学诗。比如讲到李白的这首诗,我们就赏析李白的这首诗,并兼顾一下诗人简介和写诗的背景,我们始终在做的是诗歌赏析的局部工作,无论这个工作做得多么完美,多么精彩,那也不过是画了一个很好看的眼睛或鼻子而忽略了整个脸,显得大而无当罢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但只在做一个古诗鉴赏的局部工作,而且一开始就对这首诗进行综合鉴赏,而没有指导学生走自主鉴赏的路径,而且这个路径应该具有渐进性、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泰勒[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古诗鉴赏教学理论支撑的典型缺失。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教学中,我们很少想到如何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依据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按照通常的或时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一堂或许很精彩的教学流程,其中不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也不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热闹。但我们往往比较忽视教学设计的理性审视,不能按照教学最优化的方法(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堂课“热闹”是有的,但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而且我们不能把这个诗人和那个诗人联系起来,不能把这首诗和那首诗联系起来,不能把学生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整个鉴赏活动总是在浅表的层面上滑行”(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4.学生在古诗鉴赏中的典型缺失。古典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先入为主,妄加推断。不知从何下手,脱离诗歌本身,全凭主观臆断,导致对诗歌思想内容分析不当,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

(2)就诗论诗,分析不深。缺少诗歌鉴赏的相关背景知识,单从诗句去分析,不能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歌风格等方面去体味,从而不能真正读懂诗歌的深层内涵。

(3)不能迁移,弄错诗意。古典诗歌有很大的时间、空间跨度,并常用典故、意象来表意,许多学生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无法了解它们特定的内涵,在理解上南辕北辙。

(4)用词不当,词不达意。不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形象特点、思想感情等,缺乏相关诗歌鉴赏的名词术语,导致学生很难准确表意。

(5)不着要点,答题笼统。鉴赏诗歌时不能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不会再现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不能正确揭示蕴含在诗句中的感情,脱离诗句本身,大而无当。

(6)弄错题意,答非所问。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在答题时,不会认真理解题意,找准答题角度,匆忙下笔,不仔细读题,所答的内容与题目要求相距甚远。

其实,学生在古诗鉴赏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忽略古诗鉴赏题给出的注释,不考虑作者背景,把诗中的意象盲目地当成象征义,遗漏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答题不全或不点题等等,这些实际上也是古诗鉴赏的技巧性缺失。

正因为在古诗鉴赏教学中存在以上一些典型缺失,从而导致教学的“少、慢、差、费”,费了力气,但效果甚微。笔者认为诗歌鉴赏应从基本常识(基本概念)人手,为诗歌鉴赏奠定宽厚的知识背景,即从诗歌鉴赏的知识规律着眼,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框架。然后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鉴赏训练,每个步骤的训练必须符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从而达到建构高中诗歌鉴赏能力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①周兴建《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与欣赏》,《四川教学研究》1992.4-5。

②李玉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与训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③袁行霈《中国文学的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④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⑥杨小亮《国学经典・诗》,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诗经赏析篇3

古诗词赏析 古典文化 语文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当今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模块。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人们推崇了千百年。我们学校的校本课选取了古诗词进行诵读赏析。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弘扬我国古典文化,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一、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

吉林省通化县马当学校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秋夕》、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1.诵读诗歌,感知情境

学生初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反复诵读,读出情感。最终能够熟读成诵。

2.解析诗歌,进入情境

我国古典诗词大都言约义丰,内容含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是简单生硬的翻译出意思即可。而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要了解诗词的语言,作者的表达技巧,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录音、图片等教具,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所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到古诗词的意境。

3.品味诗歌,深化情境

教会学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教会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教学生注重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透过古诗看诗人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从而领悟古诗词内涵,把握古诗词立意。

总之,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要手段,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方法进行学习。以达到“一课一收获,一首一新得”的目的。

二、古诗词赏析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各地风俗

我校所选取的古诗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这些古诗词的作者在古代文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思想主张。例如,通过李白那豪迈瑰丽的诗学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豪放飘逸的,是金钱如粪土的,处在诗坛之巅的诗仙。通过李清照的词学生们可以看到她巾帼不让须眉,是婉约派的宗主。通过李煜的词学生们知道了他的词是“词苑国色,哀歌绝唱”……

很多古诗词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描写了各地的地域风光或者风俗人情,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够了解各地的地域特征以及风俗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古诗词赏析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1)积累字词和古诗

古诗词中有许多生字生词,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扫清字词障碍。我们班级的学生每学期赏析30首左右古诗词,整个初中阶段就会积累100多首古诗词中的字词。学生积累100多首古诗词,对学生的诗词储备有很大帮助。

(2)有助于对联内容的积累

对联知识是整个中学阶段考试中都有的内容。有些对联是根据古诗词出的,如果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了解其内涵与意义,就会对对联知识有所帮助。

3.古诗词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在赏析古诗词之前一定要反复朗读,朗读古诗词时,对感情的投入要求很高,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阅读现代文或者闻言文时,尤其是诗歌朗诵时,能力也会增强。

4.古诗词赏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和现代诗歌完全不一样,它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种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情境中。那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学生养成不骄不躁的性格。

5.对学生现代文学习有所帮助

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比理解现代文含义的难度大,如果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学生在学习现代文中关于文字内涵、作者情感以及对所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古诗词意思、内涵的理解都会有所帮助。如:《说屏》一课就文白相杂。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及“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都出自古诗或古文。学生在赏析了多首古诗词之后就会轻而易举说出这几句古诗和古文的意思。

6.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在写作文时就会根据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的古诗词嵌入其中,这些古诗句在作文中就会起到画龙点睛或者增强美感的作用。

7.为高考语文中古诗词赏析作准备

高考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赏析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我校的古诗词赏析课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上高中以后赏析古诗词时就不会特别吃力。这样就是提前三年为高考语文的古诗词赏析作了充分准备。

三、结语

诗经赏析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赏析;诗眼;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2701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W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我们的学生对于诗歌并不陌生,可是普遍对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通过找寻诗眼来进行诗歌教学

在一些试卷或作业上经常会有诗歌赏析类的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这类题目其实就是在暗示我们,这个字、这个词(有时候是一句诗)非常关键,这种字词我们常常称之为“诗眼”。那么如何通过寻找诗歌的诗眼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呢?

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句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

有些诗歌是通过一句诗来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这种真切的感受正是诗人杜甫当时的所感、所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找寻诗眼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

二、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让学生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理解诗歌,就要找寻意象。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例如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它通常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通常代表着凄凉失落。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外还有杨柳代表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通过意象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诗眼、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脑海里能够主动浮现诗眼、意象的概念时,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出来,将学生引向另外的一个概念,那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学生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意象这个客观事物、这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在平时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主观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找寻意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观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意境。

诗经赏析篇5

究其缘由,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或值得商榷之处:1、研究内容方面,重外在形式,轻视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研究。2、教学方法方面,重领会背诵,轻视分析归纳。3、教学视野方面,重就诗论诗,轻视同类题材作品的相互比较。谭献说得好“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但要让学生恰如其分地认识诗歌内容,了解和掌握其艺术表现手法,没有简便易行的欣赏方法是不可能的。朱光潜先生也说过“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正是以此为基本方法,试图补就以上不足的。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憎不应该是盲目的,只是觉得好或不好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探究它何以好与何以不好。

一、“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

“意境分析法”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对诗歌题材特点的清醒认识,以分析诗句句式和用词特点为基础,借助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意象、形象等诗歌要素,通过句与句之间内在的结构联系,来分析、归纳和领会具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并最终辅以一定的复习巩固手段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或欣赏方法。

恩格斯在评论文艺作品的时候,首先着眼于内容,着眼于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和作品的思想倾向。“意境分析法”有别于传统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理论,正是把古典诗歌的基本内容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具体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诗句范畴的句式与和用词,属于表现方法范畴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古典诗歌特有的一些表现形式,属于古今之外诗歌共有的意象和形象等要素,属于结构范畴的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诗歌教学与欣赏终极目标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的基本课堂组织方式,是以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言之有据、层次明晰的诗歌结构分析与整合归纳,并适当向学生倾斜,充分照顾学生的理解和领会能力的师生互学互动形式。在长期持之以恒的教学实际中,可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认知交融,于潜移默化中完成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领会和理解,同时逐步接受“意境分析法”模式的方法体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开素质教育的倒车,而是在起步阶段由老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步入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的殿堂,同时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高提供学法积累。“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对诗歌的分析并不是无原则的肢解,而是与整合归纳相配套的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层次清晰的认知过程。其基本目的,立足于丰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的方法与模式,力争促进其多样化发展,采取化繁为简、还抽象为具体的方法,解除人为附加在中国古典诗歌上的无形隔膜,使其如白话文一样通俗可感。

二、“意境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方法体系

“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立足于对各类诗歌内在特性的全新认识,建立有完整的教学与欣赏的方法体系,主要内容可以基本概括为“分析——整合归纳——再分析——再整合归纳”的多次循环过程。

对中国古典诗歌内在特性的重新认识,源自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新分类。我们依据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和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诗作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某种表达方式所处的主导地位,将主流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景诗和咏物诗五大类,并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教学更深一层的二次分类。“意境分析法”教学与欣赏模式借助于对作品的全新分类,试图将题材特点和表达方式作为分析诗歌写法特点的主要凭借物,进一步为归纳主题思想服务。

“分析”是整个教学与欣赏模式的基础,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分析单个诗句的句式和用词特点,以及存在于各个诗句中意象的独特含义,同时判定整首诗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古典诗歌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来认定诗歌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表达方式,并分析这种表达方式所表达的基本诗句内容。“整合归纳”是“分析”阶段的继续,也是诗歌内容欣赏的基本结束。在对诗句各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与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关系,对诗歌意境进行整体性把握,从而完成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认定。

“再分析”阶段选取同类表现方法或同类题材的作品,通过同向印证或逆向对比,加深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再整合归纳”是学生的课后复习巩固阶段,通过背诵、默写、对对子、写诗评、回答相关的课后思考题等方式,结束学生的学习理解过程,完成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转换,力求使学生在长此以往的坚持下,掌握“意境分析法”的基本方法体系。

诗经赏析篇6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笔者根据对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思考,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拟对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试题的走势作一预测。

一、命题展望

笔者将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部分情况整理如下表:

分析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再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笔者推测,08年的诗歌赏析命题将会有如下发展:

1.稳中有变,趋向多元。

①题型

题型的设置上,除了北京卷、浙江卷设置填空题,上海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其余省市均为书面表达题。这与去年、前年(05年北京卷设置选择题;06年北京设置选择题,上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浙江卷设置填空题)相比,基本不变。02年以前,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诗歌赏析的题型,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还各占半壁江山。而事实证明,过多地采用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弊端,难以区分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不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②分值

诗歌鉴赏试题所占的分值仍在6分至8分之间。

③体裁

选整首诗设题,明确考查古诗阅读能力,始于1994年。13年来,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逐渐向多样化发展,“诗词并重,兼顾其他”。如在05年湖北卷中出现了元杂剧选段鉴赏(《汉宫秋》第三折),06年湖南卷要求对《红楼梦》诗词进行鉴赏,07年北京卷更是将《诗经》入题。这也预示着将有愈来愈多的作品类型进入高考试题,如汉魏晋五言诗、乐府诗、元曲、明杂剧等。

④作者

作者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大体上凡属重要诗人都可以进入备选视野,这是诗歌鉴赏试题发展的必然趋势。如05卷中的刘颁、汪元亮、方惟深、徐凝、李德裕、戴复古,06卷中的王炎、谭敬昭、严维、韩琮、魏初、刘过、王罔运、周密、张籍、张维屏,07卷中的高启、周弼、吴激、赵善庆、陈维崧、谢枋得、吴融、李约、林景熙、徐兰、高蟾,这些作者都是大多数考生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尽管这些作者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但并不影响考生对其作品的内容、语言、技法的理解和鉴赏,也就是说,命题者没有从“知人论世”的难度选择和处理文本,而是以能够考查初步的理解、鉴赏能力作为选择和处理文本的标准。

⑤题材

在题材的选择上,日见异彩纷呈(如05全国卷Ⅱ的思乡诗、北京卷的记梦诗、江苏卷的怀友诗、重庆卷的边塞诗、江西卷的思乡怀友诗;06全国卷Ⅰ的题画诗、北京卷的田园诗、湖北卷和安徽卷的送别诗、天津卷的边塞诗;07浙江卷、湖北卷以及江西卷的咏史诗、江苏卷的送别诗、湖南卷的思乡怀友诗,山东卷的边塞诗等),但仍将以写景诗和咏物诗为主。

⑥考查内容

在考点的设计上,不脱离考纲的要求,仍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设置考点进行命题。

以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为例:

如全国卷Ⅱ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分别以“明”和“出”二字,充分显示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的美景。广东卷林景熙《溪亭》诗中“独行穿落叶”一句活画出独自一个人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寂寞情景。这些试题乃是围绕了形象这一考点。

如山东卷徐兰《出关》极写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体现出大气雄浑的语言风格。浙江卷三首同为表现兴亡之感的诗歌,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这些试题均围绕语言风格这一考点。

又如重庆卷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巧用拟人手法,以花比人,描绘出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安徽卷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一词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从而体现出作者猛气犹存、老当益壮,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湖北卷中两首写华清宫的诗都应用了映衬的手法。第一首以宫外的飞血阴云,分外寒冷与宫内的绿树成阴,温暖如春作比;而第二首则是拿昔日的霓裳羽衣,歌舞升平和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形成反差。这些试题围绕表达技巧这一考点。

再如全国卷Ⅰ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诗以“咨嗟”、“休对”、“且将”体现了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借“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感情,又借梅花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借“浮天水”、“无穷树”、“带雨云”等意象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四川卷王安石《葛溪驿》借诗眼“乱”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这些试题则体现了思想情感这一考点。

值得注意的是,命题的选材,近年来从单篇诗歌的赏析扩展到对两首诗歌甚至多首诗歌(07浙江卷三首诗歌的对比鉴赏)的比较阅读鉴赏。往年只有00年上海卷和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出现过此类题型,而近年日趋“升温”。如05年的湖南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06年的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07年的辽宁卷、浙江卷、湖北卷、重庆卷、江西卷。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两首甚至多首古诗进行鉴赏,或比较思想内容,或比较表达技巧,难度较单首诗歌赏析要大,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紧扣考纲,联系教材。

考纲对诗歌鉴赏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综合审美认识活动,在能力考查中属最高层次E类。

历年来诗歌鉴赏命题均紧扣考纲,始终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而且与教材联系紧密,答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在教材中均有出现。如古诗中的表达技巧,重庆卷涉及拟人,安徽卷涉及衬托。又如北京卷中考到的《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教材《诗经》单元中已有涉及。而对湖北卷中两首关于“华清宫”的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无疑会产生帮助。再如诗词中的形象,07广东卷中“孤灯”、“落叶”等意象表清冷寂寞之情,全国卷Ⅲ借“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06湖北卷借“水”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05天津卷“大江东去水悠悠”则充满了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反观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一、二单元涉及的诗词篇目中,如王维《山居秋暝》、李清照《声声慢》、杜甫《登高》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篇。姜夔《声声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锦瑟》均援引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考点设计与教材联系始终是命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此类命题一贯遵循的原则。

二、复习策略

1.用好教材,巩固课内所学,为提高鉴赏能力夯实基础。

笔者认为在组织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专题复习时,首要任务是夯实课内基础,系统复习课内诗歌作品,牢固掌握鉴赏诗歌的重点。

①反复吟咏,把握节奏。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精炼简洁、音韵和谐,值得细心品读、反复吟咏。诵读,是诗歌鉴赏的最基本环节,必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节奏。

②品读“诗眼”。

“诗眼”指的是一首诗中或一首诗的某一句中最传神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很多诗词都是“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因此,品读“诗眼”,有助于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意象,领悟意境,体会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小景,也可以是山川风物,可以是古物,也可以是古人,特别要注意诗人自身的形象。抓住了意象就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如06年江苏卷《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句“残照”、“归鸦”,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07年辽宁卷通过“山”中“果落”、“灯”前“虫鸣”表现悲哀孤独之情。

④研究诗词的表达形式及写作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到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在教材中其实都是有所涉及的,笔者认为,在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罗列并整理常见的表达技巧。整理时可从修辞手法、描法、抒情手法三方面着手。如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双关、互文等,描法如烘托、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生等,而抒情手法常见的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并举一反三,才能做好试题。

2.拓展课外阅读,为提高鉴赏能力增加积累。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以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地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全体学生按学号轮流,每天一位,或朗诵一首诗歌,或鉴赏一首诗歌,或出示一道诗歌鉴赏试题,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增加了学生们的诗歌“储备”。

再如在早自修要求学生朗读课本或读本中的诗歌单元,要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读,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尝试将之背出来。

经常性地在班内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鉴赏能力竞赛,赛前做好动员工作,学生踊跃参加。在愉快地开展语文活动的同时,学生广泛地接触课本以外的作者和作品,增强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经赏析篇7

关键词:诗词鉴赏 阅读 高考

高中语文大纲中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诗词鉴赏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比较费劲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困难。但是诗词知识又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古代有着数量十分庞大的诗词作品,而正是由于如此的丰富,以至于当我们面对这座知识宝库的时候,我们教师往往是力不从心、望洋兴叹、发发感慨。教师尚且如此难以把握,何况学生呢?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上看,我认为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师无法传授给学生鉴赏诗词的一般规律;诗词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即学习容易考试却难;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就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同一首诗,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鉴赏。虽然诗词鉴赏是很自我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只注意个人因素而产生的鉴赏差异,就得出诗词鉴赏没有共同的规律,也不合适。对于循规蹈矩的学生和年逾古稀的教授专家而言,他们眼前的一首诗词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也因为这种不同的存在所以很多人在解读诗词时不过是跟着自己的感觉、依据自己的所知信马由缰地进行诗词鉴赏。

目前高考涉及于语言、修辞、表现手法、情感世界、社会生活、民族精神等不同层次的考点。因此得出从语言到情感,再从诗人到社会的一个鉴赏路线。但是涉及面又广而泛,因此,我们不能仅受助于高考的复习资料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就算学生机械式背会了所有的诗词及知识点,也难以进行鉴赏,因为它太活了。

诗词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展示要求颇高。讲解诗词的开端,要介绍一些背景方面的知识,但是往往教师的指导也含糊其辞,无法正确展现。因为教师本身对诗词鉴赏也不甚了解,错误地把诗词知识当作了诗词鉴赏方法,教师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诗词知识,而不是鉴赏知识。

究竟如何鉴赏一首古诗词呢?鉴赏一首古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词的主旨

这要求我们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这样在理解诗词含义时不至于空穴来风。

二、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

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社会关系构成诗词不同的写作背景。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时代背景去鉴赏,才可能领会到诗词的美妙。

三、联系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韵味

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理解和鉴赏的结果也将互不相同,诗人的写作风格也是诗人的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的表现。

四、联系诗词本身的特点分析领悟诗词的内蕴

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就要仔细品读,逐字推敲,字字珠玑,慢慢把握全诗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把握意象、弄清用典、注意炼字、把握诗眼等手段来剖析诗歌。

总而言之,诗词鉴赏教学不能一蹴而就,一口吃成胖子,它与写作教学一样,需要平时的多练习、多储备,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大量阅读,掌握牢固的诗词鉴赏功底,既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又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文学修养。

诗经赏析篇8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而提高语文成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也是古诗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保留着古诗词曲赏析这一板块,足见对其重视的程度。

诗歌的赏析需要把握诗中的景、诗中的事、诗中的情、诗中的典(故)。诗歌的赏析角度或者赏析点一般比较小,且有较明确的指向。对古诗词曲可从主题思想、感彩、表现手法或重要词句的作用等角度分别进行赏析。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1. 赏“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

①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知人论事,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境。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

②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③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诗人的情感是借助意境来传达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诗中的情景做具体的分析。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梅花”象征的是坚强、高洁。等等。

④要善于联系诗词常识。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常常表现出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婉约词常常表现出凄清哀婉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2. 赏“技” “技”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1 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2 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歌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凉州词》中的“春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2.3 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经常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如:(1)情景结合。诗词中常出现一些写景的句子,写景是为了抒情的需要,抒情需要借助于写景。(2)虚实结合。虚写多指想象之景或梦中情景,结合眼前实景,能增大作品的容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3)先抑后扬与先扬后抑。这种手法在表达上抑扬顿挫,大起大落,增强了感情表达的力度。(4)托物言志与以物喻理。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含蓄。(5)白描。白描手法是用直接、形象、准确的语言来描画人物,刻画人物心情,不事夸张,不用修辞,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6)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使诗的表达更为委婉含蓄。要能够理解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意义。7)烘托。这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8)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9)渲染。诗歌往往对景物、环境等进行笔法浓重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等等。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王昌龄在《出塞》中借汉代李广英勇善战,威镇边疆来讽刺唐王朝用人不当,边将无能的现实。《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3. 赏“妙语” 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中选择最合适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精妙。

(1)从遣词用语的角度推敲、品味作者准确、生动、传神的用词。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自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再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揣摩语言的妙处。诗句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间接抒发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形象感人。

(3)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品味语言。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从蕴含哲理的角度品味语言。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的深刻哲理。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语言。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6)从用韵、节奏、音调的角度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除此之外,还要积累评析语言的一些词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言简义丰等,使评析语言很优美。

总之,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或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关于雨的古诗范文 下一篇:中秋节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