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关雎》

时间:2022-09-09 03:49:09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首,而《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剖析文本涵义、探讨诗歌主旨、以及从中反观其中所折射的黄河流域文化,特别是周文化的特征等方面,更为全面的理解《关雎》的含义。

关键词:《诗经・关雎》;文本涵义;诗歌主旨;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04-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创作年代大约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除去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共收诗三百零五首。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在这三百零五篇诗歌中《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下面着重从剖析文本涵义、探讨诗歌主旨以及反观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对《关雎》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文本涵义的依据

《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大多认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关雎与河州象征着东方人始终缥缈朦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定调,非常含蓄。但细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能发现更为深刻的文化意蕴,以下主要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对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用意向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意象,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起兴,引申出后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却认为雎鸠成双成对,相和鸣叫是实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触发了君子内在求偶的情愫。淑女外在仪态的幽雅娴静,内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两人的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此作为风化天下的楷模。通过阅读《毛诗正义》,我个人偏向于后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爱情诗所能企及,耐人寻味,值得琢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传曰:“寤,觉。寐,寝也”,郑笺云:“言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已职也;朱熹《诗集传》则说:“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则无以配君子而成其内治之美,故其忧思之深,不能自已。”从中可以略探出两者观点的不同,毛诗郑笺是从咏德的基础对后妃美好性情品德进行了歌颂,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风化天下的内涵;而朱熹则更多倾向于“君子”精心选择、努力求取“淑女”之情,表现的是“君子”对“淑女”缠绵悱恻的爱恋和思念之情。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毛传曰:“服,思之也。悠,思也。”孔疏言:“毛以为后妃求此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郑笺:“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也共之乎!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诚思之。卧而不周曰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后妃的德行是如此的美好,她不仅能替君子分担忧愁,而且还尽自己的能力,去挑选能和自己一起共职事的贤女,为了此事竟反复思忖,卧而不周,可谓“德盛感深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毛传曰:“宜以琴瑟友乐之”;郑笺云:“言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采之者。同志为友,言贤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与琴瑟之志同”。对于此句的文本含义,我以为孔疏说得最为全面,孔疏曰:“作此琴瑟之乐,乐此窈窕之淑女,其情性之和上下相亲,与琴瑟之音,官商相应。无异若与琴瑟为友,然共心同志,故云琴瑟友之。”从中所表达的对后妃的称颂与前文一脉相承,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采是采取而择之,友,即是亲爱之意也”,这种解释也正如前文所说的,更倾向于从婚恋的角度去阅读而所得的观点。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毛传曰:“d,择也。德盛者宜有钟鼓之乐”;郑笺云:“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择之者。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共礼也”。

综观全诗,可以看到,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诗的解释是大相径庭的。毛传郑笺主要从人伦之情出发,目的在于歌咏后妃之德、风化天下,所以对全诗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对后妃美好性情品德进行赞颂的基础上;而站在婚恋观的角度去解释,则表现的是男女从寻求恋爱对象到结为婚姻的全过程,从中歌咏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恋观。

二、诗歌的主旨

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文本含义论述,可以看出《关雎》是一首饱受争议的诗,对于该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大家都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而却又莫衷一是,没有达到共性的认识,将大家的见解综合起来,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咏德诗”、“爱情诗”。

“咏德诗”即认为此诗的主旨是宣扬后妃之德。《毛诗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化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也,用之邦国焉。”《毛诗正义》则解释为:“序以后妃乐得淑女,不淫其色,家人之细事耳,而编于《诗》首,因为歌乐,故于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华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所以风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妇焉。”从这段引文的论述中,可看出周初统治者对于室家之道的高度重视,生动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家国观,既对于统治者自身来说,要统一天下,首先就要从治家开始,《礼记・大学》也说:“欲治其国者,先其齐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由此可见,只有处理好夫妇这一步,在“齐家”之后,才能逐渐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这种思想也可以作为后来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源流。

“爱情诗”则是单纯地认为此诗是歌颂爱情的,是一个青年炽烈地追求采摘荇菜女子的诗,为我们展现了男女从寻求恋爱对象到结为婚姻的全过程,提倡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恋观。它的意义多是从美学的角度上去欣赏这首诗, 正如孔子所评价的一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风范和中和之美。

三、体现的文化特征

《关雎》被列为《诗》三百之首,同时也是十五国风之周南的开篇之作,足以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周”,是国名;“南”是指南方的诸侯国。通过对它的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部分关于周初的文化特征。《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从中可以知晓,对其的推行是统治者施行统治的需要,只有迈出夫妇,“齐家”这一步之后,才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它的文化传播作用就在于歌咏后妃的美德,如孔疏所谓“文王正其家,而后及其国,是正其始也”,然后方能“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正是文王这样的做法奠定了周朝的政权和礼乐文明的基础,充分显示了“窈窕淑女”对于室家之道,对于家国天下的重要性。其次,可以从中读出夫妇人伦也是周人的首重之情,《关雎》其所表现的正是周代重视的男女、夫妇之情,显示出一夫一妻制的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周朝礼乐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使人们在心里上建立起新的婚姻理想模式,即选择忠贞不渝、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以“淑女”配“君子”的婚恋模式正符合人们对此的期盼,从这个层面上将,《关雎》也是对周代社会重视夫妇之情的艺术实录。再次,体现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其中流露出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平静祥和的中和之美,《毛诗序》曰:“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生动地体现了这样一种礼乐文化的内涵,它的特征符合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对其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本文只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当然历来对这首诗的看法都莫衷一是,存在争议。至于这首诗的本来面貌如何,有待专家学者作出另一番的考证。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上一篇:浅谈律诗气韵与艺术时空的构建 下一篇:献身艺术 献身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