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家庭范文

时间:2023-11-09 11:44:07

自己的家庭

自己的家庭篇1

要自强不息

别不断地自我批评。脑海里整日满载这类消极的声音,只会令你意志更消沉。连你自己都不自重自强,别人又怎么会看得起你呢?

学会宽恕自我

把自己与最没指望的那些人相比,你就会活得悠然自得。对自己好一点吧!

勿理会闲言

学习宽恕那些“有眼无珠”的人。他们体会不到你的好处,只是因为他们对“好”的标准不一样而已。不必为此而怨恨难过。

别乞求怜悯

别妄想摆出一副楚楚可怜相,伤你心的人便会内疚。“你看你把我搞成什么样子,我现在很惨……”你这样哭诉只有使自己更痛苦,更难平复。

怨恨抛脑后

不要把恨意埋藏在心中,应坦然面对怨恨的心情。勇敢面对之后我便会释怀。

要懂得自爱

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喜欢自己。有一天,万一有人对你说:“你被开除了。”你仍能充满自信地去寻找一个新工作。

须禁忌的言行

也许老板刻意将你闲置,因为他可能对你有能力不济的误解,而对你不予重视。

到处说你太闲

这不是在展示你的潜力,而是在展示你的尴尬,或者别人会以为你是自大狂,显示你毋须刻苦工作。

在办公室看招聘广告

这既是在展示你的去意,又是不尊重老板的行为。无论他怎么待你,为了本身的形象和修养,都不要这么做。

阻碍同事工作

这是在展示你的破坏才能和恶意的态度。太过唆和监视般地看着同事工作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未经批准的工作

主动精神有自动自觉的意思,但绝不是肆意妄为。千万不要刻意于展示你的才能而做未经同意的事,切勿轻举妄动。如果以为这么工作,能给老板一个惊喜,那你一定会失望。公司就像足球比赛,不允许越位。

联络公司的敌手

也许你是一片好心,希望替毒板与敌人和好,发挥高超的沟通技巧。但老板有自己的原则,你的行为可能会造成误解。

业务宴会中太多说话

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应以老板为中心人物,切勿把风头抢过来。

自己的家庭篇2

在家中,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刮痧自我保健。最方便的莫过于买一把刮痧木梳,早晚各在头部刮拭30~50下。像梳头式的简单方便的操作就能疏通头部血液循环,起到保健作用。

另外,保健刮痧配合穴位刮拭,可很好地使全身得到保健,起到“未病先防”的效果。对此,我们专程请刮痧理疗中心的老师介绍了一些在家中即可进行刮痧保健的简便方法,大家不妨来跟着学习。

刮痧前的准备

1、刮痧板

最好使用专门的刮痧板刮痧,一般在医疗器械商店可以买到。家庭可用水牛角刮痧板。水牛角本身就是一味名贵的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功效,是一种上好工具。

2、刮痧油

刮痧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排毒驱邪、消炎止痛等作用。

除头部刮痧外,刮其他皮肤部位时都需先涂抹刮痧油后再进行刮痧。如果没有刮痧油用香油也可以,但如果要长期刮痧,还是使用专门的刮痧油为好。

小贴士:

刮痧时一定要使用刮痧油,最好不要用红花油等代替。很多人都以为红花油可以活血化瘀,其实红花油里很多辅药对皮肤有刺激,比如辣椒素,辣椒素对治疗跌打损伤有益,但用作刮痧就会增加对皮肤的刺激,使皮肤会变得粗糙、过敏、起疹子、出现黑斑。

保健刮痧步骤

1、头部保健刮痧

取穴:百会穴及四神聪、头维穴至风池穴、太阳穴

刮拭顺序:先刮百会及四神聪,再刮头维至风池,重刮头维、风池,然后点按太阳穴。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

方义:“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刮痧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有利于增强记忆力。

2、颈肩部刮痧

取穴:风池穴至肩井穴、风府穴、大椎穴、肩穴

刮拭顺序:从上至下依次刮拭。

刮拭方法:补泻兼施。

方义:长期坚持刮拭上述穴位可清除机体代谢产物,起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之功能,使之保持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达到强身健体,缓解疲劳的目的。

3、四肢部保健刮痧

取穴:曲池穴、合谷穴、内关穴、外关穴、足三里

刮拭顺序:经脉循行方向。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

自己的家庭篇3

关键词 家庭系统排列 特殊儿童家长 心态 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1 家庭系统排列理论的概述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课堂,也是解决个体问题的源头。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一生致力于个体问题源头的研究。海灵格对中国文化中的庄子哲学颇有研究,他将道家思想与西方的文化相结合,发展出“家庭系列排列”的治疗理念。“家庭系列排列”理论强调有共同的力量在家庭背后运作,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

人作为生存的个体,都是处于周遭的其他人、事以及物所构成的系统当中,并同时生活在多个系统中。一个小系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在个体所处的系统中,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

家庭是人类延续下一代的产物之一。处于家庭这个系统中的成员相互影响,彼此“牵连”,就像是一颗苍天大树,树干将一个个树枝连起,彼此依存。 “家庭系统成员”不仅包括父母、孩子,还包括其祖辈(一个家庭的成员,往往因为上一代,或者更早的先人的特别情况,而导使自己的成长有特异的影响,而这份影响又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以及被家庭成员剥削或是伤害的人,或是伤害家庭成员的人。如果家庭系统成员之间能够做到相互尊重、施受平衡以及遵守社群中的秩序,那么这个家庭就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能够延续下去。反之,家庭的组织或系统就会遭到干扰。其中的家庭成员就会承受“牵连”去维持自身的平衡。海灵格认为牵连是“重复着一个之前的家族成员的命运”。而很多“牵连”的开始,是儿童早期凭着对父母单纯的“爱”,企图接过父母的问题引起的。例如如果有家庭成员被排斥,那么这个家庭系统就不完整了, 这个成员的能量会扰乱系统中的平静。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就会受困扰,从幼年开始产生欠佳的行为、思想和情绪,并延续在其生命中。

2 特殊儿童家长的心态成因分析

由于特殊儿童身体上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家长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承受着沉重的物质和精神压力。这些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转化为对孩子、对家庭的不满或怨恨等负面心态,这不仅影响了家庭生活质量,而且极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特殊儿童家长的心态表现形式不同,有失落放纵型、轻松依赖型、紧张焦虑型和慌乱无助型等。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可归纳为两点:

2.1 接受但没有接纳

夫妻在孩子出生之前都对这位家庭成员的到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一旦发现孩子是有缺陷时,他们的心态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来说可能会经过七个阶段:否认―自疚―困惑―恼怒―盲目求助―沮丧―接受。虽然在顺序上或是停留时间上各有差异,但是当一切的尝试和希望都落空时,大部分人最终都会接受孩子残疾的事实。

但是“接受”并不等同于“接纳”。一些家长虽然接受残疾,但是仍然坚信会出现奇迹,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过于保护孩子不被伤害,限制孩子出外及交友的机会;更有些抱着认命的心态,在保证孩子生理需求之外就任其发展。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是因为家长还没有完全接纳。这里“接纳”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家长的自我接纳。所谓自我接纳,就是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但是特殊儿童家长会觉得有这样的孩子是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从而从根本上否定自己。另一层是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接纳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残疾的现实,而是理解、倾听和欣赏孩子,真诚地接纳儿童原本的内在。

2.2 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

当压力产生时,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去接受各种压力源的影响,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寻求新的资源去应对各种压力。影响特殊儿童父母压力最重要的一项变量就是应对资源,其中包括社会支持、夫妻关系等各方面。但事实上,特殊儿童家长所获得的应对资源是非常匮乏的。从物质支持上说,虽然残联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补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殊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巨额的康复训练费用和未来孩子的生活保障仍然是家庭的重要负担。从精神支持上看,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度、夫妻感情的幸福度等都会影响压力的产生。特殊儿童的降临无疑为一个家庭带来了压力。首先要面对的是否获得家里长辈的理解。老人家可能无法接受现实,常常埋怨或指责儿子(媳妇)或是女儿(女婿),这样家庭的融合度会降低。其次是夫妻的问题。一般特殊儿童家长有一方都会专职照顾孩子,另一方去维持生计。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出外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往往双方缺乏沟通,互相埋怨,夫妻感情的幸福度不高。

3 特殊儿童家长心态干预指导

根据海宁格的观点,家庭中的成员之所以出现了负面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存在的家庭整体系统出现了问题。只有家庭成员之间融合,这样家庭的能量才就能够恢复。

3.1面对孩子――天下无不是的孩子

孩子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所有的孩子都属于某个特定的家庭系统。家庭和亲族都渴望着连结和平衡,无法容忍成员被排除,否则的话,后人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承受以及延续前人不幸的命运。特殊儿童就是家族命运的承载者。当家长指责或埋怨孩子时,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唯有接纳孩子,才能让家族中的后人不再受到牵连。如何接纳孩子呢?(1)理性的看待孩子。孩子是家长爱情的结晶,无论他(她)是否有障碍,都是我们家庭中的成员。我们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障碍。不要盲目乐观,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值;也不过分悲观,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康复和教育的机会。(2)减少特殊关照。家长出于补偿、内疚或是怜惜,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连穿衣、扫地、吃饭等这些简单的事情也包办;另一方面过多的保护。减少孩子与正常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以免孩子遭嘲笑或伤害。溺爱或过多保护对孩子的发展无利,无形中也给家长自己增加了负担和压力。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他(她)们有发展的潜能,应当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尊重孩子合理的意愿和感受,多创造交往和学习的机会。(3)提供资优教育。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和期望放在儿童弱项的培养上,这样会让你(们)和孩子体会到挫败感。要认识到特殊儿童的缺陷之所以能在某种程度或方面获得补偿,正是因为每个特殊儿童存在缺陷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的潜能。补偿缺陷的更深层的内涵就是特殊儿童潜能的发挥。家长要扬长避短,挖掘和发现孩子的特长,提供相应的资源培养其兴趣,为其优势的发挥提供展现的平台。

3.2 面对家庭――让爱流动

家庭系列排列理论的精髓就是家庭动力。家庭中出现的诸如离婚、遗弃等问题是由于家庭系统中的动力受到破坏。要恢复家庭动力系统就要遵循爱的法则。爱是一种情感纽带,在家庭系统成员之间相互流动着,相互联结着,它是一种隐藏的,但却神奇的力量。一旦爱不能流动,那么维系家庭系统成员间的力量就受阻。让爱重新在家庭或组织中流动,不把伤害再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那家庭成员应该如何做呢?(1)正视问题,共同担负。家有特殊儿童面对的问题会很多,从儿童的生活照料到康复训练,甚至是未来的安置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难题。这道难题光靠家庭成员中某一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产生时逃避、忽略或是推诿,可能在短时间里可以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但是实质上问题仍未解决,累积时间长了,就会成为家庭中难以解决的顽疾,阻碍家庭动力系统的流动。唯有家庭成员共同担负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责权共享方能形成合力,推动家庭能量的运转。(2)减少指责,增加对话。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承受着压力。在家照顾特殊儿童的一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照顾起居和训练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在外打拼养家的一方,也要承担工作和人际交往的压力。家庭中的双方要互相体谅对方的不易,家庭中缺少了任何一方的付出,都会产生滞留的状态。家庭成员应该通过增加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相互指责来宣泄自己的压力。人承受压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一方承担的压力过限,那就可能出现一方能量的停滞。家庭成员不仅要爱孩子,也要关爱彼此,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忽略了对彼此的爱,只有让爱流动起来,才能增加理解和体谅,真正缓解彼此的压力。

3.3 面对自己――释怀和善待

在海宁格的看来,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肩负着家族延续的重任,同时每一位成员都是家庭动力的推动者或阻碍者。家长为了维持家庭系统平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如何才能让这些压力转化为正能量而不是阻碍家庭发展的阻力呢?那就是家长要真正的面对自己,善待自己。特殊儿童家长往往把关注点过多的聚焦在自己不足上,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接受了孩子残障的事实,但是并未对自己释怀,总是自责、怨恨甚至放弃。(1)学会欣赏自己。不要总是关注自己的不足,应该多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给予自己多些正面的积极评价。你并不是罪人,相反你是家族中牵连者,你承担着整个家族的延续重责。(2)善待自己。留一点生活的空间给自己,不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切。在家庭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序位,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序位空间,你压得的太紧对孩子无益,对你的身心更是极大的伤害。偶尔让自己透透气,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回归自己的序位是非常重要的。(3)寻求释放压力的途径。家长可以采用自助和他助两种途径合理调适自己。所谓“自助”就是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缓解压力。如记日记,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记录自己一天的心情故事,这样做一可以释放你的压力,同时也可以记载儿童成长的点点滴滴。还可以通过听音乐、画画、做家务等方式来调适。当自己无法调适的时候,就可以求助于专业人士,通过系统的治疗来帮助你缓释负面压力。你是自己生命的主宰,你紧握着生活的方向盘,只有掌舵的你真正面对和接纳自己,才能驶出困境。

家长在特殊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的心态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学校、社区等也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必须与多重水平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建立有效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海宁格.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唐亮.调整家长心态 促进聋儿康复[J].现代特殊教育,2007(11):39-41.

[3]陈秋生.谈谈开展特殊儿童家长工作[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论文汇编[C],2008:459-461.

[4]张宁生,荣卉.特殊儿童父母的压力与应对[J].心理学动态,1997(2).

自己的家庭篇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对每个家庭来说又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情绪的总和构成了家庭情绪。反过来,家庭情绪又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施加影响,是关系着每个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认识到家庭情绪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时刻关注和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情绪。

    首先,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情绪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看它属于以下三类中的哪一类:

    l、和谐、温馨、轻松、愉快;

    2、基本和谐、稳定、仍有争吵;

    3、长期或经常处于紧张、沉闷、烦恼或家庭主要成员之间争吵不休,甚至对抗或感情破裂。

    如果属于第一类家庭情绪,应该珍惜和注意维护,切不可做有损于家庭团结的蠢事。第二类尤其是第三类,应努力、认真地找出不良家庭情绪的主要原因,并对因施治,不可忽视。

    一般说来,不良家庭情绪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l、主要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关系不和睦、紧张;

    2、主要家庭成员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个性乖戾、暴躁;

    3、家庭缺乏民主,家长专横、武断;

    4、多数或主要家庭成员性格内向、刻板、单调;

    5、家中有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或有重病、难治之症的病人等。

    改善不良家庭情绪应先从消除主要原因入手,主要家庭成员负有重要责任,要从我做起,做搞好家庭成员关系的表率。否则,责人严、责己宽,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家庭关系无法搞好,家庭情绪也不会改善。

    家庭情绪源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做为家长应该想方设法改善家庭成员的情绪,让大家都快乐。快乐的情绪何处来?主要来自每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因为,所谓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当然,这里的需要是指合理的需要,而不是过分或不合理的需要。事实表明,不良情绪的产生多与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关。一个家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能做到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尽力满足亲人的合理需要,那么,这个家庭的整体情绪一般都是和谐而愉快的。

    家庭情绪与家庭精神生活关系密切。凡是精神生活贫乏、单调的家庭,家庭情绪一般都比较沉闷、呆板。相反,精神生活充实、丰富活跃的家庭,家庭情绪则大多是愉快、轻松和温馨的。因此,家庭主要成员应该在改善、丰富自己和家庭精神生活方面下番功夫,这要求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应该充实,培养一些业余爱好,经常开展家庭内的文娱、体育活动,让歌声、琴声、欢笑声充满家庭。

    特别是应该想方设法过好双休日,切不可把星期日当成星期七过。同时,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戒除不良嗜好,不酗酒、不。因为,不良嗜好对夫妻关系和其他亲人之间的关系损害甚大,是家庭不良情绪产生的祸根之一。

自己的家庭篇5

1、父母离异

父母离异后,由父亲或者母亲单独监养子女,这会增强孩子的漂泊感和不安全感,会让孩子对未来的家庭和生活充满忧虑和恐惧,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往往很柔弱,即使表面的坚强也是伪装,对人强势或者附庸两种极端。在与人相处时要么处处抢风头要么关闭心门将自己尘封在自己打造的世界中。其实无论是哪种表现,都是为了寻求安全的庇护,他们渴望有一个自己可以主宰的未来。

2、单亲亡故

由于事故的发生无法掌控甚至无法预知,这类家庭家庭的孩子往往较为早熟,孩子只有直面多舛的命运,大部分孩子提前承担了自己的家庭责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顶替亡者的某些职责,有责任心,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但也可能变成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的寄生虫。一种是让生者过得更快乐的奉献,一种是满足自我欲望的索取。

3、单亲弃家

从孩子的角度上来说,无论如何,抛侣弃子都是无法原谅的行为。作为弃子,大部分会被无奈和愤怒的情绪所左右,对弃己者的仇恨甚至可放大成对所有有违自己意愿的人和事的仇视和敌对。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不能被自己接受的良好教育克服,就会诱发极端的行为,如果有一个正确的心理疏导,也有一部分孩子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发奋自强。

二、危情家庭

尽管现在的孩子所处的家庭很少是包办婚姻的产物,但是由于父母中有一方一直都比较强势、婚后才表现的性格差异或者双方的个人价值取向差异等等原因,仍有很多家庭的情感基础极不稳固。孩子回到家面对的不是吵闹便是冷战,不知所措的茫然和不知所诉的孤僻,使其在日常行为上表现得焦躁、抵触或者沉默、无所谓,对学习毫无兴趣。如果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可能还好些,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都较高而又内战不断,这会极大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如果在早期的成长中有独立自主的潜质因子,特别是在孩子十岁以后,会刺激孩子对家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利于其修身齐家素养的形成与完善,甚至会使父母对生活进行重审,进而使家庭关系得以改善。

三、留守家庭

留守家庭在目前的中国数量庞大,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着家中独自生活或者留给祖辈照顾。这类家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贫困,二是隔代教育。

其实从某个角度看,贫困未必是件坏事,自古寒门多豪俊,在“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的困境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少年不惧穷,尽管在看新闻时我们会为了一本残破的字典或者拥有一个新书包的愿望而倍感心酸,但是“穷则变,变则通”,贫困会让孩子为改变为改变自身境遇自强不息。而当贫困一旦威胁到生存,让必需的文具和一日三餐都成为孩子的忧虑时,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便凸显出来了。而留守家庭很多都在这种品种贫困之中,让孩子过早地感受了生活的艰辛,过早地和父辈一道体味着生活的压力。让一个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孩子吃了上顿愁下顿,这不光是其父母,也是整个社会的失职。

四、孤儿家庭

父母双亡或双双弃家,而又没有亲属照料,社会救助成为孩子生活的唯一源泉。这会使孩子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要么特立独行,发愤图强;要么放仍自流,沦落无度;要么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在这种家庭中,如果孩子有兄弟姐妹,状况会好很多,往往都会朝着光辉人性的方向发展,如果独自一人,多半都会孑孓天涯。

五、寄养家庭

被亲戚或是陌生人收养的孤儿,一种是自强,知恩图报是国人骨子里面的血液,只要收养家庭的环境不至于很恶劣,一般的孩子都会很努力,用自己的优异成长来回报收养自己的家人,也让自己今后不至于成为别人的负担。但是另一种则是性情怪僻,甚至阴线圆滑。怎样发展,有很多因素,但主要的是所在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和引导方式。

六、重组家庭

自己的家庭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 传统伦理思想 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论著以及网络上的各种家庭教育经验层出不穷,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很显然,有些封闭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但是,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蕴含着很多科学的甚至在如今来说还可算得上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精髓,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和发扬光大。如果能够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其各自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一个全新的家庭教育模式,那么,这所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能够出色地完成其教育任务。

1.启蒙教育,以德为本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这句古训告诉了我们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智能至上,特别重视个体的自我教育和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而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智能已逐渐弱化,人们对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智育期待冲淡了对德育的要求,面对如今社会上许多道德退化的现象,我们在无奈遗憾的同时,其实也应该对教育产生深思,而作为第一启蒙教育场所的家庭来说,传承“德育为本”的传统也显得尤其重要。德育,说白了也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作为家长应当明白,子女的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将子女如何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目标的首位。也许各个历史时代的德育的具体内容并不尽相同,但以德教为本的原则不会变。德育为本,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2. 尊老爱幼,家睦邻和

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等观念至为深入,这些观念也是培育家庭和睦气氛的肥沃土壤,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与否关系家庭兴败福祸,因此,家庭和睦是家教思想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传统教育中这种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使儿童从本身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尊老敬长的情感,自然而贴切。先天的血缘关系加上后天的养育关系,使儿童在和睦的家庭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尊老爱幼是一个家庭和睦的必要条件,尊老爱幼可简单地归结为孝与慈这两种思想,孝不仅在于供养,还在于尊敬;“慈”则是长者爱护幼小,孝慈思想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在家里能够做到循人伦礼仪,延展到社会上才会以礼待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母亲具有传统妇女所具有的多种美德,同时,她也要求我们按照她的道德标准处事做人,因此,我们兄弟姐妹虽然各自组建了家庭,但还是在一个锅里吃饭,在母亲的影响下,大家你尊我爱,和睦温馨。我的女儿自出生后就跟我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她从小就知道好东西要先孝敬老人,对待邻里、伙伴,她知道尊敬老人,爱护幼小,是个远近闻名的“小可爱”,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这也使她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形成了一种成长的良性循环,为她良好性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勤奋节俭,自强不息

对于当今很多家庭来说,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们,“节俭”已经成了很陌生的一个词,父母长辈们宁可苦自己也不肯亏待孩子,许多孩子很难体会甜蜜生活的来之不易,对生活中的享受觉得理所当然,他们不能承受物质的挫折与艰苦,更不能承受精神的挫折与艰苦。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自强是我国人民历史经验的总结,不只是为人之道,治家之方,也是兴国之策,也是让一个人愿意坚强面对困难的基础。坚强的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磨砺的结果,这是那些多少有些流于形式的“挫折教育”无法达到的,没有现实不断的磨练是不可能修养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的,而这种高尚的人格才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所在,要使这种人格成为中华儿女普遍的追求,必须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培养。

4.诚信克己、慎言向善

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十分重视诚信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诚实守信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扬。《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主张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要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古人还主张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这些都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良好品质。“民无信不立”,以此来要求下一代的言行,培养诚信的品德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形成了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1.握拳变握手,共同创和谐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虽提倡尊老爱幼,六亲和睦,但这都是以家庭成员各自恪守自己的角色规范为前提的,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稍有不满就挥舞拳头。我们在传承祖先优良传统的同时,不妨将紧握的拳头展开,握住孩子的小手,将居高临下的俯视改成蹲下身的平视,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孩子们从各种开放渠道所接受的信息有时候远远超过了忙于工作的家长们,而且,孩子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掌握新鲜事物的能力和速度也明显高于家长,无论从心理角度还是从生理角度,孩子在信息的学习和运用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勇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必要时放低身份向孩子学习。在一个家庭中,在遵循长辈爱幼、晚辈尊老的同时,长幼同样可以是朋友关系,这样既不失礼数又能有现代家庭气息,使孩子由被动甚至是被迫接受教育变为自动自觉地吸收各种知识,并促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2.激辞变激励,赏识促发展

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但我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却是主张从严教育,对孩子轻则批评重则体罚,即使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出色,也因为怕孩子自满而对赞美惜字如金,而且,由于遵循谦虚的美德,在外人面前更是疏于表述孩子优点,总是尽力挑孩子的毛病。即使在现代家庭里,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不分场合、不计方式地数落孩子的过错,有时候甚至吹毛求疵,认为这样做才是真正为孩子从情感上、思想上、行为上给予的最大帮助,能使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得到身心全面地发展。其实,这种肆意地采用责备、训斥、命令、强迫等令孩子特别反感,只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变得自卑而怯懦。因此,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最想依靠的亲人,家长亟需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将自认为是为孩子好的过激的言辞咽下去,努力寻找孩子的优点,以发现闪光点为突破口,给孩子以鼓励和赏识,来打造孩子自信、自尊的基石,使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挑战!当然,赏识并不排斥批评,只是我们要讲

究批评的艺术,对孩子的错误,给予具体的、委婉的、中肯的建议,使孩子觉得,自己只是在某一时间、在某一件事情上处理方法不对,而不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严格要求孩子固然重要,而保护孩子的自尊更有必要,严中有宽,宽而有度才能让孩子全面协调发展。3.服从变服气,与子共成长

传统家庭教育以培养服从和忠孝思想为主要目标,用传统道德礼教来束缚、制约孩子的自由发展,孩子从出生就接受服从思想的灌输,因此,他们很难有自己的主张,更别说创造力了。现代教育提倡创造性教育,因此,一切阻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旧观念都有必要改革。从孩子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起,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必须依靠成人的努力,除了教育机构的系统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家庭一员,对家庭里的一切都有一份责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商讨和启发式的,这样孩子会自觉接受他们也认同的正确观念;当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有异议时,必须先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确实是要求过分,就虚心向孩子认错,这样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相反的,孩子觉得自己是和家长平等的,他们会对家长更心服口服。如果自己的要求确实有理,那就向孩子阐明理由,让孩子从内心真正接受并去执行。

其次,身教永远胜于言传,我们的先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做为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并将传统的身教言传以更民主的方式传承下去。要求孩子不看电视,自己就不能赖在电视机前;要求孩子讲诚信,自己就必须说话算数;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就不可以不求上进。要想让孩子对自己服气,就必须随时约束自己,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年代,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成长,当要求孩子专心学习时,我们完全可以捧一本书坐在旁边,以专注的学习态度去影响孩子,既树立了榜样又使自己获得了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自己的家庭篇7

关键词:失独家庭;心理困境;社会工作介入

随着失独家庭数量不断增多,失独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失去独生子女,失独家庭的各方面生活都受到严重打击,迫切需要帮助。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助人自助的社会力量,在失独家庭的救助中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一份责任。从失独家庭的现实需求出发,选择适当的社会工作介入路经对服务效果至关重要。

对于失独者来说,心理困境是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源,心理困境影响了失独者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交往,是失独者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解决心理困境是解决其他一切困境的中心点。在中国社会,由于受传统风习的影响,子女之于父母,除了互相满足爱的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外,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很大程度上能满足父母自我实现的需求。此外,与社会上同龄人相比,同为父母,同样生养了小孩,父母的自信和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失去子女后,失独父母与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因为自己没有子女而被别人怜悯和看低,因而自信和自尊受到极大影响,进而会认为生活不再有目标,自身不再有价值。精神需求的无法满足影响了失独父母对满足精神需求的动力,失独父母不再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拒绝接受新的认知,沉浸于痛苦和自责中,对寻求改变采取消极态度。

当前对失独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对微观层面失独家庭内部的实际情况关注较少,但微观层面的问题往往与失独家庭的联系更为紧密和更需要迫切解决的。此外,失独家庭救助主要集中于物质帮扶,但大量调查都显示,失独家庭现在更加欠缺的心理帮扶。因此,对失独家庭的心理帮扶是社会工作者对失独家庭最为核心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发挥作用:

注重家庭社会工作

“失独”问题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失独家庭的健康与否严重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状况。深究失独家庭产生问题的原因,首先,在支撑家庭的核心上,原本作为父母之间纽带的孩子的死亡,导致支撑家庭的主轴――亲子关系倒塌,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从相对积极走向悲观失望;其次,在夫妻角色和责任分工上,孩子的死亡使原本在抚养子女和养活家庭上有明确角色和分工的父母双方不再有明确的两性分工,而是各自为政,自由分工;最后,在家庭权力架构上,夫妻双方不再关注家庭,权利意识淡薄。这一切的变化,导致夫妻双方的互动减少,夫妻关系走向各自独立,家庭关系结构失衡,家庭功能紊乱,家庭的稳定性急剧降低,最终家庭走向解体。有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我国失独父母的离婚率为30%,而我国总体离婚率最高的年份(2012年)离婚率为2.29%(张必春,陈伟东,2013)。可见,失去独生子女是失独父母离婚的直接原因。在婚姻没有解体的失独家庭中,夫妻双方的情感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针对失独父母的心理问题和因家庭结构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联合家庭治疗法和结构家庭治疗法相结合的模式,让父母双方重塑自我价值,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重建合适的家庭结构。

1.重塑失独父母的自我价值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人本主义精神出发,发掘失独者身上的闪光点,并帮助失独者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此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家庭历史生活经验整合的方法,帮助失独者从之前的家庭生活经验中找到自己一直被自己忽视的生命闪光点,也可以根据是读者的特长引导失独者在新的领域取得成绩,让失独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社会工作者还必须帮助失独者重新接受“失独”这个事实,帮助失独者逐渐接受这个事实,梳理其中的责任,放下失独者心中的包袱,与失独者一起创造开启新生活的机会,找到当前生活的中心,或是开发新的生活重心。

2.重建家庭内部良好的沟通方式

萨提亚分析认为沟通的效果由个人自我评价的高低决定,即由个人的自尊的高低决定。自尊低的人容易对自己产生自我形象低的看法,为了掩饰这一自我而产生防御,如口是心非,讨好,责备等等。不良的沟通反映在失独者身上,表现为不需要回应的汇报、表里不一的情感表达、自我责备或是责备对方、漠不关心。而家庭不良的沟通方式又会反过来对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产生不良影响。社会工作者需要向失独父母双方指出他们之间的沟通问题,并声明改善沟通方式对家庭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失独父母双方创造情境,或者提供话题,并且说服双方中较为开明的一位主动发起沟通,帮助失独父母双方进入到正常沟通的轨道。

3.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

合理的家庭结构是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失独家庭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原有家庭结构的破坏,所以重建合理的家庭结构对失独家庭来说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失独家庭找到新的家庭核心轴,重新定义双方的夫妻关系,划分夫妻间的责任和权利,重新找到家庭结构的平衡点。

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失独者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父亲或是母亲的角色,还有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后者的角色不会随着前者角色的消失而消失。当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消失后,失独者应该主要扮演好夫妻间的角色,维护家庭系统的运转。社会工作者可以角色扮演的方法,重现家庭生活中曾发生的事件,让夫妻双方回顾自己过去的经验,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感受和想法。

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部分,外部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内部包括失独者人际关系圈、失独者家庭、失独家庭自组织和失独者自身。这些要素构成了完整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需要整合这些要素,为失独家庭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本,解决生活需要,帮助失独者重建健康的身心,促进社会融入,增强对社会生活的信心。

1.完善外部社会支持网络

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外部社会支持网络是失独家庭获得物质帮扶、生活照料的主要来源,是失独家庭维持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工作者要不断致力于在社会政策层面上为失独家庭整取福利,在基本生活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进行政策推动。养老问题一直是失独家庭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界认为建立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提倡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提供服务,鼓励志愿者加入,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失独家庭养老模式。

2.构建内部社会支持网络

失独者人际关系圈包括失独者的朋友、同事、亲戚等与失独者有情感上的联系并在失独者以往的生活中有过较为密切的人际交往的人群,他们可以为失独家庭带来心理抚慰和一部分的物质支持。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鼓励失独者重新逐渐融入人际交往圈,另一方面也要争取这部分人群对失独家庭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培训,教授他们与失独家庭相处的技巧,利用原有的亲密关系这个优势让失独者更容易接受他们的帮助和安抚。此外,当政府、社会组织等外部社会支持网络无法有效提供救助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失独家庭争取失独家庭的亲戚、朋友、同事等的物质救助和生活照料。

失独家庭自组织在近年来发展迅猛,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等社会支持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失独家庭的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寻求着自救。失独家庭自组织是失独家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发组织并建立起来的互质的组织。失独家庭自组织起源于失独者的抱团取暖,在失独家庭自组织中,失独者面对着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更容易敞开心扉,相互倾诉和相互鼓励。我国目前已有几个大型的失独家庭的自组织,它们的专业性不断增强,为越来越多的失独者提供心理上的港湾,并且招募社会资金为帮助有生活困难的失独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政策在这方面的缺位。社会工作者可以带领失独家庭进入到这类组织中来,在自组织中担任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以专业的技能和方法在自组织内部发挥作用,为失独者的自我成长和自组织的发展保驾护航。

巧妙运用互联网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让它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社交、获取资讯、学习等功能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对于失独者更是如此。

具体来说,互联网对于失独者有三个主要的功能――交往、了解外部世界、学习新知识。首先,在交往功能上,互联网能够让失独家庭自组织超越地域的限制,建立失独家庭QQ群、失独家庭贴吧和网络论坛,让更多的失独者有机会融入到温暖的大家庭中去,在那里获得抚慰,分享信息。其次,互联网极为便捷的咨询获取功能能够帮助失独者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让失独者不至于与社会和时代脱节,为失独者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和社会融入感。失独者也可以利用那个互联网了解跟多的社会政策,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自己争取相应的权利。最后,互联网上极大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失独者填补生活空虚的需要,帮助失独者找到新的生活乐趣。比如,失独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听自己感兴趣的公开课,学习养生知识等,帮助使读者重建对生活的希望,重塑个人价值,增强自尊和自信。

合理使用灵性社会工作

灵性社会工作,即社会工作者灵活使用各种可以启发灵性的工具,引导失独者通过亲身体验、知觉和反思而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内心自由、幸福的境地。

灵性社会工作介入的技巧包括敏感性训练、戒定、觉察呼吸之道、灵性整合、真实地表达、倾听协商、参与行动(运动疗法、艺术疗法、读书疗法、自然疗法等)、倡导行动(社会工作研究、社会政策倡导)、联合行动(个体联合、社区行动)等(陈劲松,2013)。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人本治疗模式让失独者悦纳自己,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改变失独者的不合理认知。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教授失独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有意识的呼吸和冥想,有意识地开发失独者的天赋。社会工作还有一大任务就是帮助失独者摆脱“物性”,当外物改变时失独者仍能保持内心的专注,当失独者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和充盈感,就不会因为外界的环境改变而影响自己的幸福感。此外,在失独者接受帮扶的同时,也可以倡导他们作为志愿者进行公益活动,如在社区进行志愿环保服务,在养老院进行义工服务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明确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劲松.当代灵性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社会工作,2013,(4).

[2] 张必春,陈伟东.变迁与调试: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的维护逻辑――基于家庭动力学视角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3).

自己的家庭篇8

关键词:父母  婚姻观  家庭  影响

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缩影,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家庭除了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功能,还有赡养、消费、情感寄托等功能,家庭关系处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每一对走进家庭的夫妇都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国古代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应该把子女教育成一个热爱家庭的人,有良好的构建自己幸福家庭的能力的人。做到这点,对于建设我国和谐社会将会有重要意义。

一、婚姻观的变迁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因此弄清婚姻的变迁是非常有必要的。“婚姻”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处于迅速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深人和拓展无疑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此,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念逐渐呈现较为多元化的特性,现代人的婚姻多强调感情而非责任,例如出现了同居、未婚妈妈、单身贵族、试婚等各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环境是影响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社会是一个大的影响环境,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婚姻观。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婚姻观会给孩子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婚姻观与父母婚姻观的涵义。

婚姻观从内涵定义为:人们对婚姻生活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家庭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它包括生育观、家庭模式观等因素,婚姻观也包括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忠诚观、性爱抉择观等六个因素。

从主体的角度定义,父母的婚姻观包括父母对自己的婚姻及其评价,对子女婚姻的教育。在不同的婚姻状态,父母对自己婚姻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处理婚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同。例如在核心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家庭美满,但有些认为生活很枯燥乏味,没有激情。甚至在离婚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离婚是一种解脱,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有些父母一直活在离婚的阴影下,无法重新面对生活,去寻求幸福。父母自己不同的婚姻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亲密程度,冷战以及争吵打架的次数,对孩子教育的关心程度,处理家庭重大事件的态度,处理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方式,教育孩子的分歧程度等。孩子从父母婚姻观中得出自己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二、父母的婚姻观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常态家庭包括核心家庭,非常态家庭包括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传统观念下,和谐幸福家庭应是三角结构,即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模式作为基本条件才成为可能。长期以来,非常态家庭被人们看成是残缺或问题家庭。然而,美国教授约翰.德弗雷通过研究指出:家庭的结构并不能说明家庭的幸福与否。在同一家庭状态下,父母对婚姻的处理方式不同,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一)常态家庭下父母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在常态家庭下,父母的婚姻观是有区别的,因而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

上一篇:端午节怎么发祝福范文 下一篇:阳关调歌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