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英文版范文

时间:2023-11-06 18:14:24

自己英文版

自己英文版篇1

关键词:英文报刊阅读;高职英语;自主学习

始于2012年的慕课已经以海啸之势席卷了现代大学校园,大有代替传统课堂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网络已经为人们的学习创设了立体的学习环境,还注意探索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学习优秀慕课,开设网络课堂,开设英文报刊阅读等(这里以21世纪英文报为例)。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和执行能力强,但是又整体表现出不爱读书和不爱学习。很多高职教师都感觉课堂的理论知识讲解过程比较难捱,主要原因是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是读图和阅读漫画成长起来,习惯碎片化形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参与并伴随了数字社交互动平台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强,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任何知识和信息。与课本比较而言,每周一期的21世纪英文报,主要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文化和知识,介绍国内外教育和英语学习的最新动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妙趣横生的阅读体验中纵览国内外要闻。英文报刊阅读与网络资源的随意使用相比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借助英文报刊阅读课题,我们免费给100位同学发放21世纪英文报纸并开设了相应的辅导课。回顾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五点高职学生阅读英文报刊的特点:

一、偏爱电子阅读方式

年轻人追逐时尚、敢于创新,而年岁较长的成年人往往习惯于原有的沟通模式,接受新生事物速度较慢,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表现出了畏难情绪。数字化时代自然造就了“数字分化”现象,即使是在引领先进文化和知识的大学校园,“数字分化”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产生了焦虑和担忧,毕竟在信息革命带来的慕课浪潮的冲击下,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这就逼迫教育工作者冷静下来思考接下来的调整方法,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逃离课堂,或者成为课堂低头玩手机一族。他们习惯于虚拟世界的打闹戏谑,习惯于在网络上求证和求助,网络信息的立体化传输方式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耳朵、手指甚至整个头脑。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辅助英语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途径,但它的局限性在于教师课前要花较多时间搜寻好的阅读材料,且网上阅读不便于开展全班性课堂英语教学。英文报刊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免费发给学生的报纸好像并不受待见,下课后就被丢弃在教室。这是否说明他们真得抵制看报呢?我们在读报qq群和微信平台发放了问卷,有200多同学表示他们更愿意读电子报纸,因为课题小组同步发送电子报纸,所以他们觉得纸质报纸显得多余。另外他们还觉得传统纸质阅读方式已经落伍,谁也不愿意成为其他同学嘲笑的对象。作为数字信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自然要表现出自己酷炫以及不同一般的方面。

二、热衷流行和追星

跟踪问卷结果显示:针对21世纪英文报刊而言,喜欢第一版和第十二版的同学几乎各占一半。他们的原因是第一版图文并茂,色彩鲜艳,重点突出,导读性强。喜欢第十二版的学生自然是追星的粉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喜欢第一版的同学一般会根据自己一时的喜好进行深度阅读。第1100期的头版的火星哥BrunoMars和范冰冰的照片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关注,他们当时就开始抢起报纸来,并且直接翻到V1和V3版去进一步获取更多信息。可见,明星的号召力远远超过了课程要求。有的同学甚至组织模仿BrunoMars的比赛,看到这样的场景,作为英语老师无疑是无比欣慰的,毕竟,唱英文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同学们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第1126期的Britain’sfinestondisplay得到很多的支持,有的同学是出于喜爱,有的同学则是基于关注新闻自身。

三、认可同学导读

英文报刊阅读课题小组尝试了导读实验,首先是老师导读。教师根据每周的报刊内容选出自己认为值得推荐的内容,并以ppt解读方式发送给同学们,不过却发现响应者寥寥,原因竟然是学生认为自己读报本来应该是愉快的享受,但是老师的解读好像让自己多了一些负担似的。后来结合校园英语角社团活动,由英语学习积极分子给出自己的导读,其他同学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有的会直接给出自己的导读,甚至会针对应该优先阅读某个版面而辩论起来。

四、重视被关注

有的同学在微信学习群里表达自己对于HatsuneMiku(初音未来)的喜爱。在没有看到21世纪英文报第1112期内容之前,指导教师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讨论的是什么。因此,老师在群里发了个信息“弱弱地问一下,谁能具体说说这个日本人是怎么回事?”虽然遭到一些同学嘲笑,但更多的同学积极发言。老师还惊奇地发现,有些貌似木讷的同学其实内心很丰富,在信息交流和师生互动过程中,同学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一是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关注,二是他们觉得自己在老师面前的优越感。

五、执行力和配合性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导读与适时解答,同学们已经很自觉每周领取报纸,在看完头版标题后,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版面阅读、交流和讨论。有心的同学还对于精彩内容进行摘录,并发表自己的感言。虽说高职的同学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弱,但是实践很好地证明了好的阅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他们所需要的是对他们的信任以及耐心,还有对等的交流。英文报刊阅读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英语教学辅助方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它将课堂英语学习延伸到课下,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资源,使学生们在课下也可以获得正确的英语信息输入,从而增强了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

作者:程云艳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晓东.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英文报刊阅读的实践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3(9)P68-71.

[2]吴宾凤.合作学习和对比阅读教学法在英文报刊选读课中的应用——以《21世纪英文报》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6)P87-90.

自己英文版篇2

从莎士比亚到JK·罗琳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不知道他在世时是否想过,自己的著作有一天会成为英国文学的关键词,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走入伦敦国际书展(London Book Fair),你会发现这里永远会给这位英国大文豪留出重要位置。为了使莎翁剧作适合英国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英国的出版社还会出版《亨利五世》、《麦克白》等漫画小说,迎合多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由英国工业与贸易博览会创办于1971年的伦敦国际书展,每年在英国伦敦伯爵宫展览中心(Earls Court)举行,历时3天。作为全球书业最重要的春季盛会,伦敦国际书展与秋季德国的法兰克福书展遥相呼应,已逐步成为拥有40多个国家、1400多个参展商的国际大型书展。从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哈代、王尔德到塑造传奇侦探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创造了热销全球“哈利·波特”系列的JK·罗琳,英国无论是古典作品还是现代文学对世界读者都有巨大的吸引力。除了强大的新老作者阵容,英国诸多强大的出版公司也是如雷贯耳,如: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企鹅集团、培生教育、哈伯考林斯、布莱克维尔科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泰勒与弗郎西斯等。英国的出版公司既传承经典,也善于挖掘新秀。比如英国图书馆协会主席、Bloomsbury出版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奈杰尔·牛顿,就是这样慧眼识珠的伯乐。他曾在一个图书论坛上讲述了自己在英国创办出版企业的经历:“我1986年创办了Bloomsbury,‘第一桶金’是《英国病人》,这部小说得了文学奖,后来被美国买走版权拍了电影,又得了7个奥斯卡奖。这本书之后,公司发展到450名雇员的规模。1994年,公司整合了4家中型出版企业,在伦敦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第一次进入儿童出版领域,就遇到了《哈利·波特》。”遇到奈杰尔·牛顿,JK·罗琳的著作才终结了遭遇多家出版社退稿的命运。而此系列书籍也由此狂销世界各国,创下出版业的奇迹。“有了《哈利·波特》,我们购买了多家出版公司,才发展成为如今的跨国、跨领域国际出版巨头,现在我们公司既出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也出版莎士比亚的经典。”

版权输出强国

一个文化强国,必定是个出版强国。据了解,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出口国之一,也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版权输出国。

在2010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和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主办的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上,英国商务大臣温斯·凯博指出:英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对全英经济的贡献占了6%的份额。而出版业,是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英国注册的出版社有两万余家,活跃的出版社(公司)约2400家,每年出版新书超过12万种,若加上再版的书籍,英国每年印刷的书籍种类超过100万种,年销售图书超过50亿英镑。出版业成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大的子行业。“许多英国作品都在全球出版,40%的作品都能覆盖全世界。”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署长尼克·贝尔德曾透露,2001年到2009年,34个来自英国的作家,为英国带来了200亿收入。

英国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政府自然功不可没。英国政府为向世界推广英国文化,大力支持出版业占领世界图书市场,设立文化委员会,每年拨出百万英镑的图书推广费,鼓励、资助英国出版公司的出口图书,在海外举办或参加各种图书展览。英国投资贸易署每年也向部分英国出版公司提供几十万英镑的图书出口补贴。

英国以版权为产业发展核心。据了解,早在1709年,英国就通过《安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版权进行保护。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和完善,版权贸易已成为英国出版业的支柱。英国对版权的保护和开展国际版权贸易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体系和成功的做法,无论是合同条款的签订,还是具体的运作都比较规范。近年来,英国众多出版商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新兴市场。英国投资贸易署署长尼克指出:当今世界,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东方都已经成为了焦点,而西欧、日本和美国则出现了衰退。“我们应该在新兴市场拥有更好的表现,对英国来说,有40%的GDP都来自艺术品出口,其中就包括图书产业。由于新兴国家对教育类图书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优势,大力推广英语教材和其他图书。”

向数字出版转型

众所周知,数字出版的革命正在给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巨变和前所未遇的挑战。对此,英国出版业正在做积极的应战和转型。

当业内人士问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的首席执行官Peter Phillips为何于2011年年底关闭印厂时,他回答道:一是提高数字化出版;二是交到市场上去印刷,没必要在剑桥自办印刷厂;三是把精力和资源从书的印刷转移到内容上。2012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已将莎士比亚的一些名著,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制作成iPad应用,并提供了语音剧本、评论和其他互动功能。这些应用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探索莎士比亚”项目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在休闲阅读人群中进一步普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出版社还考虑在Android和Windows 8平台上推出类似应用。此后,还将推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和《奥赛罗》等莎士比亚作品的应用,在全球市场的售价均为13.99美元。

自己英文版篇3

学什么(what)

学什么呢,是单词?还是语法?其实都不是。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从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多方面去融汇贯通。用计算机专业术语讲,“学什么”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确定系统边界”的问题。因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若不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定义,恐怕难以有一个可以管理学习目标。无目标的或边界不清的项目往往是失败的项目,在学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问题上也是一样。因此,学生要先根据自己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工作需要界定下学习的目标。关于实际英语水平,可以简单地以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育作为参考,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作为基线,即如果通过了CET4,则表明英语水平为中级,词汇量接近5千,不存在基本的语法问题,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如果没有通过CET4,则表明英语水平为初级,词汇量不足4千,可能存在一些语法问题,读写能力较弱。关于工作需要,可将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对象划分成计算机研发人员、泛IT人员(在IT行业从业的或与IT行业有密切联系的那些非研发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支持服务人员等)。计算机研发人员要掌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要求最高,必须掌握大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术语和缩略语;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语法和惯用法的表达方式和功能;能阅读英文文档和技术资料,阅读熟读在100词/分钟以上;能借助字典翻译专业技术图书;能使用英文编写简单的技术文档和程序注释。而泛IT人员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要求不是太高,只需要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常用术语、缩略语;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语法和惯用法的表达方式和功能;能借助字典阅读英文文档和技术资料,阅读熟读在60词/分钟以上;能使用英文编写简单的文档。在了解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一般要求后,接下来就需要对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或学习方向。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在英语环境中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所以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因此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围绕其就读的专业领域展开。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专业词汇和术语的掌握上;而对于有一定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的学生,则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上,并逐渐习惯使用英语注释程序撰写文档。

怎么学(how)

在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之后,还必须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怎么学”就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把短期的系统学习和长期的日常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做效果最好。短期的系统学习是指集中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而日常的学习则指平时有意识的多接触和使用计算机专业英语,边用边学,逐渐提高水平。在学习时必须记住系统的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借助《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系统的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网络等多方面的英语表达和专业词汇外,还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英语语言本身进行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同于英语考试,无法靠短期的突击来完成。长期的日常学习尤为重要。比如,你为了解决学习中的一个问题,查阅英文的帮助或技术资料。但不少学生不喜欢阅读英文,而喜欢使用中文版的软件,喜欢阅读外文文献的中文版。这实际上就错过了许多日常能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机会。不可否认,读中文肯定比读英文方便,节省时间,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弊大于利。这种对翻译的依赖使许多学生失去了获取一手资料的宝贵机会。其实,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系统学习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后,就完全可以借助字典和翻译软件去使用原文资料和在线帮助,关键在于坚持。

总结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的开放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学生要认清自己的水平,明确自己的目标,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把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结合起来,把技术和英语融为一体,不仅要关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还要注意获取一些其他计算机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找到学习的方法,培养终生学习、在生活和工作中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的效果,从而获得的不仅是英语水平的突破,更是计算机水平的突破。

自己英文版篇4

关键词:义乌商报英语版;地方纸媒;创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家县市级的地方报纸,专门开辟有一个英语版面,6年来从不间断,每周推出一个版,至今已刊出200多期,这不仅在省市级报纸中罕见,而且在部级报纸中当数一朵奇葩,这份报纸就是浙江省义乌市的主流媒体――义乌商报。义乌商报英语版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时尚、大气、原创”的版面风格,成为义乌商报独具特色的耀眼亮点。本文主要是想从义乌商报英语版的创设谈谈地方纸媒如何打造自己的个性特色。

一、经营理念的地方性

如今报纸种类繁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订阅报纸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毫无选择的被动,而是有选择地订阅自己喜欢的报纸。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时代,业界普遍认识到,报纸的传播效果怎么样,富有个性特色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鲜明,地方的差异性,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作为地方纸媒要有地方特性的经营理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等,打造有别于其他同类报纸的不同风格,创造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做大做强自己的地方特色,也是应对强势媒体的不断扩张和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义乌商报扎根在义乌这方商业氛围浓郁的沃土,不断创新发展,追求办报特色,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在中国,用英语来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并不是义乌商报的发轫之作,但是,背靠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义乌商报,开辟出英语版面也是抓住了地方特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商贸业的发展,义乌吸引了大量境外人员。目前义乌常驻外商有1.4万余名,来自19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广泛地分布于义乌各个社区和部分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如江东街道的鸡鸣山等社区就居住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70多个国家的1950名外国人,成了义乌的“联合国社区”。据义乌工商学院人文旅游分院社区专业师生的一项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显示,超七成外商已融入义乌社区生活,超六成外商表示曾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各国外商云集义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果对这个独特的人群,用英语来传播他们需要的各种信息,提供生活服务,无疑为宣传义乌和义乌市场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义乌商报自身来说,充分利用当地众多的外商资源,创设有效载体,既丰富了报纸的内涵,突出报纸的地方个性特色,又有利于扩大报纸的读者面和影响力。

二、报道内容的针对性

不同的报纸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不同内容的版面也有不同的受众,受众面不同,报纸提供的信息也应该有所筛选、有所侧重。现在的读者越来越崇尚有个性的报纸和报道内容,在这信息传播多元化的时代,报纸报道内容如果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服务性等,就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者久而久之就会使读者“移情别恋”。地方报纸更应强化特色报道,加强针对性和服务性,才能站稳自己的脚跟。

义乌商报自2006年1月7日推出英语版第一期,就充分考虑了外商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既要提供各类商业生意上的信息,如市场产品供给、行情变化动态、价格信息、货运渠道、外贸政策、展会信息等,又要满足他们在义乌便利生活的各种服务资讯,如衣食住行游等。通过这个版面的报道,在义外商可以全面了解义乌和义乌市场的各种信息,为采购商品和日常生活带来帮助。

义乌商报英语版在刊发文章的选择上,经历了从摘译到“摘译+原创”的发展过程。创办初期是采取摘译的方法,即选择一些商贸信息、商业资讯和外商在义生活的报道,先是由版面编辑进行摘编,然后请义乌工商学院的英语专业老师翻译成英语,最后刊发。如《义乌圣诞用品出口大幅增长》、《遮阳帽、旅游帽迎来销售高峰》、《宁波――义乌开通集装箱班列》、《义博会迪拜展将于6月14日至16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五十多个国家小留学生义乌求学》、《非洲客商:庆祝自己的节日》等等,都是摘译过去一周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报道,其中在选稿上是有明确的针对性的,即尽可能满足外商的信息需求。为增强版面的个性和可读性,后来逐渐增加了原创文章。如《金砖国家成义乌小商品出口“淘金地”》、《义乌籍驻非外交官谈非洲》、《义乌外商享受方便健康体检》、《义乌小伙娶了洋媳妇》等大量文章,都是先期报纸上不曾发表过的。同时还在版面上开辟了“老外博客”、“城市阅读”、“海外看义乌”等栏目,如《展望迪拜:义乌在行动》、《五颜六色的印度胡里节》、《他在杜阿拉卖番薯酱》、《荷兰机场闻“乡音”》等,都是老外或在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采写的原创文章,内容鲜活,有较强的可读性。

随着义乌大步走向国际化,外贸发展势头强劲,素有“勤耕好学”的义乌商人开始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义乌商报不失时机地进行改版,在2008年把原先的纯英文编排版面改为中英文对照的编排方式,为义乌商人搭建一个通过报纸也能够学习英语的平台。这种做法,无疑使义乌商报的英语版面又增添了许多新读者,不仅仅是外商阅读,不懂英语的中国商人也能浏览了。

《义乌商报》英语版“老外博客”栏目

三、版式设计的时尚化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产品靠包装。”这是一个崇尚包装的年代,一种时尚、个性化的包装,确实可以给产品带来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档次。如今,纸媒的版式设计成为潮流,赋予传统纸媒更多的现代气息,作为地方纸媒也要顺势而动,讲求版式设计包装,让形式更好地服务内容,提升自己的报纸品位。版式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是种创新行为,考验的是设计人员的大智慧,时尚、个性化的版式设计,不仅吸引读者眼球,方便阅读,而且还能为读者带来阅读的艺术享受。

英语版与中文版由于受众的差异、文化的差异、阅读习惯和视觉识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编排特点和要求。义乌商报英语版起初由于受到中文报纸版面编排的惯性影响,难免出现一副过于庄重刻板的面孔,不能引起读者的充分关注。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国外一些纸媒的编排技艺,设计人员成功跳出框框,选择了与国外媒体相适应的编排形式,更加注重了字号字体、图片图表、色彩线条等时尚元素的运用。如对文章中第一自然段的首个字母进行放大处理,标题中字符大小形成反差,强化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并对一些图片的色彩进行特殊手段的处理,做成木板雕刻画的样子,给人耳目一新,有着很深的韵味。由于中英文对照,版面的信息量势必受到影响,因此整个版面文章字号采用了比其他版面小一号的字体,并在行文分栏上也与其他版面不同,其他版面是五栏或六栏,英语版面分成了六栏或七栏,编排基本上采取目前国内国外通行的模块版式。通过这些改革举措,一扫昔日的刻板形象,如今的义乌商报英语版面更具个性,标题清晰、结构简明、视觉清新、阅读流畅,充满时尚气息。

四、策划创新的持续性

一张报纸要张扬自己的特色,首先必须要有个性创新策划的意识,富有个性创新的策划是一张报纸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如今,个性策划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婚庆个性策划、旅游个性策划、产品销售个性策划、房地产个性策划等等。随着报业走向市场,报道策划、版面策划日益受到媒体人的高度重视,个性策划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市场竞争所需,更是自身发展和赢得读者的“杀手锏”。

所谓个性创新策划,笔者认为就是要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是民族的,也越是国际的”。大报实力强、资源充足、办报经验丰富,个性创新策划动力足,而地方纸媒,由于受到资源、市场、人才等影响,个性创新策划的能力肯定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大报相比,但我们只要开动脑筋积极想方设法,树立个性创新策划意识,还是有所作为的。作为地方纸媒的义乌商报紧紧围绕自己的报纸定位,突出“商”字做文章,充分利用义乌外向度高、外商众多的特点,在追求个性创新意识的推动下,英语版应运而生,创造出了一个人无我有、与众不同的新亮点。

要实现个性创新策划,除了有个性创新策划的意识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创新策划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采编人员大胆开拓创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发挥聪明才智。要解放思想,不因循守旧,要学习国内国外的先进办报理念,为我所用。在报社内部形成一种大力倡导个性创新策划的浓厚氛围,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媒体风生水起,给传统纸媒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加强纸媒的创新策划,尤其是富有个性特色的版面策划,必定能够突出重围,实现凤凰涅,赋予传统纸媒崭新的时代魅力。

自己英文版篇5

关键词:英文原版小说 英语专业写作 写作教学

笔者教授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近四年,并年年将英语原版小说的阅读引入写作教学的关键任务中。其主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获得地道的英语表达语言技巧,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及语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英语写作思维方式,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笔者发现,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阅读英语原版小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一、文献综述

语言学家Krashen[1]研究发现,写作水平越高的作者拥有各类书籍、杂志的数量就越多,且更喜欢阅读。也就是说,阅读与写作具有正相关性,且与写作练习相比,阅读练习对写作能力的影响更大。拥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相应的语言输出,并且输入量一定要大于输出量。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遣词造句的语言驾驭能力,从而习得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Widdowson[2]认为阅读是吸收性技能,写作是生产性技能,两者均为典型的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融合在一起,学习者通过阅读可获得一定的写作技能,反之写作也会对阅读起到促进作用。Stotsky[3]也通过研究发现,写作技能较高的人在阅读能力方面也比较高,并且阅读能力较强的人所写出的文章句法更加成熟。

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着手研究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比如,谢薇娜[4]就认为阅读与写作互相关联、互相交融,写作过程即作者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反之,阅读也是模拟写作过程的体现。又如,陈立平[5]也认为阅读与写作既互相独立,又相辅相成,阅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者的语言水平,还可以促使其写作技能的提升。

二、教学实践

我将英语原版小说的阅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范文阅读及讨论

在学习某类型的文章体裁写作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供数篇同一类型的阅读任务。比如,人物描写,可以引导学生摘录英国经典文学名著《飘》里描写Scarlett的相关章节,指导学生尝试通过阅读原著更加深入地了解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又如:“I never give anything without expecting something in return, I always get paid.”则是对郝思嘉性格中现实一面的直接体现[6]。学生可以分组进行阅读,共同讨论,针对范文的大意、作者的行文结构、其中的语言难点等进行讨论。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分组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所提的相关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将各组的难点问题汇集在一起进行总结,重点帮助学生对范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表达方法进行全面了解。

(二)模仿写作

模仿写作是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参考范文的结构特点和描写方法写出同样类型的作文,具体内容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定。如用自己的语言将范文的大意做复述,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信件格式将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表达出来;可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给小说中的人物写信,再以小说人物的口吻给自己写回信;可以将文章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描述自己与书中人物类似或截然相反的经历;也可以针对每个章节发表自己的评论,阐述自己未充分理解的内容,分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某个细节,甚至可以大胆预测下个章节的内容等等。学生完成后再将自己的作品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这样的课堂人物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更好地阅读、分析、体会书中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再次“身临其境”地与其进行“对话”,而这一“对话”的过程,便能使学生提取文中恰当的、出彩的文字表达,将其运用到写作过程中去。

(三)作品评价及练习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自和话语权。在模仿写作阶段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交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先由学生互评,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当然,这样还远远不够。评价不仅仅限于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和优秀习作进行区别分析,教师还应当在表扬好文章的同时,带领学生将好作品和原版小说进行比较,找出学生文章中和小说水平相当的词句及立意,鼓励更上一层楼的创作。因为,小说阅读的价值还应当在写后的阶段得以体现,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品的价值,又使得学习者对自己的进步空间做出期待,体现了写作与小说阅读紧密结合的魅力。

三、原版英文小说应用于教学的几点启示

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加强英文原版小说的阅读训练,可以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原版小说,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将文化背景知识渗入写作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英语词汇、词组、句型、语法知识的理解,对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写作教学中引入原版小说的阅读,还可以制造更多的师生互动机会,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等。然而,根据我的经验,以下几点问题仍需引起教师的注意。

首先,选择原版小说时要与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特点相结合,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相适应,比如Gong with the Wind(《飘》)、Dear John(《分手信》)、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便是能协助写作教学,将写作练习与小说阅读有机结合,并帮助学生完成阅读过程中获取的语言知识的内化的典型小说。其次,教师要进一步改进写作评阅标准,即单纯的语法错误、表达错误并不等于英语写作评阅的关键,教师要基于文章的整体进行评价,注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思想内涵等。最后,要注意学生过度模仿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其二语学习水平相对较低。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用paraphrase(转述)的方法引入,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及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最终增强其实际语言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总结

现阶段,大多数英语教师均已经认识到了英语原版小说阅读在提高学生写作技能水平中的重要性,但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还不能确定英语原版小说对学生写作学习的帮助到底有多大;学术界研究成果还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笔者认为,原版小说要引入课堂,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指定读物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和剖析,而这恰恰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使得推行有一定的现实困难。与其说本文是笔者对原版小说以读促写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效果的展示,还不如说是对原版小说阅读与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影响的反思,而其所能引申的研究论题,如原版小说的选取、特定教学法的选择和教师对学生能动性的激发等话题都有待研究,也令笔者相信,对于小说阅读提高写作水平的相关的教学实践及模式将逐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推行。

参考文献:

[1]何星.从阅读到写作――交互式阅读模式对英语语篇连贯写作方法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6):45-46.

[2]陈靖武,马果成.关于写作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

[3]张新玲.读写结合写作任务研究综述[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75-79.

[4]李志雪,李绍山.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对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十年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11(6):55-58.

[5]陈立平.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6]吴红云.时间限制对EFL作文成绩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1):37 -42.

作者简介:

潘妤,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和英语教育。

自己英文版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材; Around the word ;分析

一、知识与科学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性原则,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

首先,Around the word这个阅读小版块展示的语言知识正确,规范,得体,以正式的书面语为主。其次,这个版块的内容的选择上,涉及面很广,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涉及了科技,自然,文化,旅游,环保等多个广泛的话题,和每个Module的主题切合,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Module 1中,就提到了当下最热门的网上学习:English online,将英语学习与互联网这个大环境结合,是当下的必然趋势,有必要让学生有所了解。第三,每篇文章的字数在70-100字左右,字数分配合理。大部分的初二学生都可以轻松完成。

二、思想文化内涵

英语的学习与英语语系所存在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这从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标准》)中也能够找到佐证。《标准》中表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申,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思想性原则,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以八年级下册为例,该册书总共10篇Around the word,内容分别有互联网与英语学习,美国首都华盛顿,马拉松,古希腊剧院,濒危动物,世界名著,紧急迫降,世界人口问题和水资源,亚马逊森林,西方传统礼物,日本的奇特建筑,内容渗透着世界文化、环保意识,文学素养等等,这个版块,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文化教学素材。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版块,可以提高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文化素养,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编制水平

首先,这个版块的生词量适中,每篇有5个左右的生词,难易程度符合初二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且语法规范,印刷清晰。其次,该板块配有清晰的,与文章相关的插图,让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

四、可行性

首先,在知觉方面,初中生的知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在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通过分析,Around the word这个版块在对提高初中生的认知上,有很好的帮助。通过阅读其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版块进行情境创设,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有个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五、对教材使用者的建议

(1)对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辩证、灵活、实事求是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能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地制宜地总结、分析学生对教材的实际接纳程度,使教材更好地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在完善自身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培养出更出色的英语学习者。

(2)对学生使用教材的建议

学生要实事求是地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学习需求的教材。总而言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可以更有效地学习英语,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

自己英文版篇7

关键词:英语校对 语言基础 知识面 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59-02

校对是书刊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校对的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书刊出版之前,以保证其出版质量。校对工作同编辑工作一样重要,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列宁曾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1]鲁迅也指出:“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2]校对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校对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英语校对工作作为校对工作的一个分支,除了与其他专业校对工作的共性外,还有它自身的一些的特点。它是运用另外一门语言知识来校对出版物中的错误,同时,由于很多出版物中又涉及到中文知识,所以英语校对工作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本文将结合英语校对人员所具备的素质,与读者分享校对工作中常见的英文错误,以求共同进步。

1.1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书刊在出版之前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英语语法中有时态和人称的变化,英语单词的词形随着词性的变化而发生,而这些在中文的语法里面都是没有的。这就英语校对人员以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包括词汇与语法等,才能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找出书稿中的错误,保证书刊完美无缺地呈现给读者。

1.2培养全面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写照,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中英文化中存在着共同点,但也有很大的差异,如饮食习惯、气候、风俗习惯等。如英语里面对别人的尊称不能加个“老”字(old),中文妒忌别人是“眼红”,到了英文就是“the green eyes”(绿眼睛)。如果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使错误一直存在下去,从而影响书刊的出版质量。

1.3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还要涉猎英美国家的天文、地理、科技、文化等。否则当校对中遇到“Charles Dickens”还不知道他是哪个国家,有哪些代表作。此外,英语校对人员也要多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才能确定校对稿件中的真正错误。如中文古诗中的“三月”在译成英文时,按照字面应该是“March”,而考虑到英国的天气,有时却被译成“May”(五月)。所以,英语校对人员要不断学习中英两国的语言和文化,为自己的工作锦上添花。

1.4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外语专业在中国的特殊性,所以英语在有些行业的就业前景良好,收入也相对来说比较优越。但是,由于英语校对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一开始并不能给从业人员带来很高的收入。因此,英语校对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排除工作过程中的浮躁心理,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与编辑一起为书刊的出版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常见英文错误

2.1单词拼写方面的错误

英语单词的拼写错误是校对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由于英汉语的区别,英语在书写时容易漏写或者拼错字母,但汉语除了手写,在电脑上不输入时是不会少笔画的。如 “traffic rulers”应该为“traffic rules”, “he loot one of his aims”应改为“he lost one of his arms”,“luckly”应该改为“luckily”。另外,还有一些英文人名、地名第一个字母在书稿中有时没有大写,如Major Samuel shaw,作为人名的shaw首字母应该大写,所以应改为Shaw。

2.2语法的错误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中有时态、单复数、单词搭配等问题,所以在书稿中出现语法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如“many flower”应改为复数“many flowers”。又如有些阅读文章内容用过去式,但问题却用了一般现在时,如“What do they do on that day?”此外,英文两个独立句子之间应该用连接词,不能直接用逗号来连接的错误也经常在书稿中出现。如The fish smells nice, I’d like to try some.这一句话,由于两个句子都是独立的句子,所以英文逗号应该改为英文句号。此外,还有一些搭配的问题,如“thank you to your help”应为“thank you for your help”,“spent two hours in the housework”应为“spent two hours on the housework”。

2.3知识性错误

知识性错误是出版物中比较难发现的错误,因为它受到校对人员自身知识面的限制。如有一道阅读题中提到的Panyu City(番禺市),众所周知,到2013年为止,番禺已经成为广州市的一个区多年,所以应改为Panyu District。还有一个例子是一道题目:What’s the date today? A. It’s Saturday B. It’s Sunday. C. It’s September 19th.如果是问几号是用date,但是选项是星期几,所以应该把date改为day。此外,英语还分为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校对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区别。如在引进美国Benchmark Education Company原版教材加工的一套书中,编辑加进去的题目中没有注意到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区别,favourite和colour都是英式英语,应改为favorite 和color。

2.4表述不严谨

在校对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因作者的逻辑思维问题而出现题目不严谨或者表述不全面的情况。如一道题目:… a ___ …,选项是A. chance B. opportunity,如果选A那a就没错,可是万一选B,那就得变成an,所以就要把a改成a (an)。还有一道题目――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oo noisy? 该题目画了微波炉、录音机和电脑,如果这三样电器都没有插上电源被使用时,那么它们是没有噪音的,所以应加上“in use”两字,这样题目就更加严谨了。

2.5中英文符号乱用

中英文符号乱用的现象在书稿中经常出现。如 “WHERE DID AMERICANS COME FROM?”中的问号就是中文问号,又如“THE BATTLE AT TRENTON(continued)”的括号应该是英文括号,但原文是中文括号。此外,英文中没有书名号和顿号,在有些书稿中也经常出现,如“狄更斯的《Great Expectations》”;英文的省略号和破折号也与中文的不一样。还有一些英文单词中的连字符号,由于修改时没有换行应该删掉,但由于校对人员不懂而经常被保留下来,如“li-ttle”,如果修改时不换行就应该把连字符号删去。

2.6引文不全

书稿中有些英文引文不全,可能是作者在引用别人的文字时已经有误,但当时无法识别出来,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从语法和语义各方面去考察一个句子的引文是否完整。如《中国珠江文化史》中的一个引文:Peng Yoke Ho, China and Europ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From the Six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ies: ThomasH. C. Lee, China and Europ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1991. [3]这个句子除了单词拼写有误外,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引文不全。经过核对,从“Thomas”开始后面应为“in Thomas H. C. Lee (ed.), China and Europe. Images and Influences in Six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89-201.”

2.7外文人名译文不统一或者译文不标准

如《中国珠江文化史》中的“Afonson Vagnoni”在第1288页翻译为“王丰肃”,在第1333页中又翻译成“王素丰”。又如第“Jacobus Rho”根据《辞海》应翻译为“罗雅各”,而在该书中却是“罗雅谷”。《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外语》校对稿中的“美国犹它州”应改为“美国犹他州”。

总之,英语校对是一名深刻的学问,它涉及到两门语言、多个学科、不同文化的问题。钱钟书曾经说过,“校对非观音具千手千眼不可” [4] ,所以英语校对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基础,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出版物中英文内容的校对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奇.校对的基本理论与实践[J].出版科学,2003(3):28.

[2]同上:29.

[3]黄伟宗, 司徒尚纪主编.中国珠江文化史(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229

[4]淡小荣.浅论校对工作及校对工作者素质[J].攀登,2008(4):208.

自己英文版篇8

人文记忆,对于一个人的思考是有益的。100多年前,有个山寨第一人,叫李鸿章,为了拯救积贫积弱的国家,真是费尽心思。那时的中国就是一个“山寨国家”,没有思想创新和文化创新,只是一味全面模仿正版近代化的列强。在低层次的模仿中,我们耗费了40年,也失败了40年,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山寨版近代化的大清国最后还是被历史淘汰掉了。我们用一百年的屈辱苦难,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文化创新和思想创新,模仿没有出路,山寨版永远胜不了原版!

真正具备创造力和思想力的文化,是平民文化,是草根文化,但并非山寨文化。平民文化人物郭德纲受热捧就说明,平民文化最追求创造力和独创性,最讲究个性化魅力和思想根基。

用亮剑精神,反对山寨!

中国山寨第一人:李鸿章

如果没有人文记忆,那我们就永远不会懂得借鉴历史,有人说山寨文化是个新词儿,我哑然而笑,“山寨”不过是旧酒装了新瓶。

中国主张“山寨”的第一人,那是大清国的李鸿章李中堂,老爷子搞洋务运动(其实是一群老爷子,曾国藩、左宗棠等等),模仿西方强国办兵工厂,办招商局,办煤矿,办铁厂,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这样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手中,跌跌撞撞地开启了。我们今天不能苛求李鸿章和他的洋务运动一定成功,但是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必须更加鼓励思想创新、文化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视野,拿出自己原创的发明。

但是,这一点李鸿章和晚清朝廷没有意识到,结果呢?模仿列强,越模仿,晚清中国就越不能自强。北洋水师――山寨版近代化的舰队,甲午一战,被真正原版近代化的日本海军打出了原形:拿着洋枪洋炮的清军,山寨版的近代化军队,八国联军一战也是溃不成军,他们的实力只能打击大刀长矛的义和团,却就是赢不了真正原版近代化的列强军队。总而言之,我们用一百年的屈辱苦难,换来了一个道理:只有自主创新才会有实力,模仿没有出路,山寨版永远胜不了原版!

我们今天的发展,是站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发展,应该以史为鉴。李鸿章从山寨搞起,整出一个山寨版的大清国,结果呢,还是在国际竞争中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说“山寨”没有前途,不是说教,而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

100多年过去了,如果我们今天还要沉沦在“山寨”里,还要标榜模仿甚至抄袭的暂时性的功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么后果其实是可想而知的,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要知道,我们之所以向历史学习,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不再重演历史。

“山寨”对文艺的伤害是致命的

山寨产品是经济现象,它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就是山寨文化,有的人总想把山寨文化和山寨手机、山寨产品等等割裂开来,其实毫无意义。我一直在极力主张“平民文化”,但,我要说,山寨文化不是平民文化,因为山寨文化是在艺术的低层面上,去作毫无意义的模仿和抄袭,甚至是毫无节制地掠夺他人的创意,剽窃他人的思考,根本谈不上文化创新。在文化艺术领域,创意和构思是灵魂和根基,这种对创意和构思的抄袭和掠夺,无疑让山寨文化比山寨手机危害性更大、影响面更深,它对文艺的伤害是致命性的。

娱乐的“山寨化”绝非平民化,笔者认为那纯属一种创意的浪费。我们可以接受恶搞,人们用恶搞来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也无可厚非。但我们承认恶搞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恶搞说成是高尚,山寨文化并不符合老百姓的真正审美需求。

在文化中,老百姓应该更加自信,而不是自卑

平民也有审美需求,平民也有创造力,这在封建文化里是不被认可的,因为,封建文化的核心是精英文艺,文化和艺术只能属于精英阶层,由精英人士创造,并由精英阶层所享有。这种文化逻辑的必然推理就是,平民没有审美需求,也没有文化创造力,一个人,如果是穷人,那就必须先富有起来,然后才可能会有文化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转型的方向,其实就是由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转型的方向,并且这种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精英文化的形态。

文化的山寨化,在笔者看来,就是一种对民间审美和创造力的心理自卑,这是精英文化典型的后遗症,平民百姓就没有审美需求和创造力吗7不,我深信中国最大的创造力来自民间,最大的审美需求也来自民间。摆脱了封建等级和血统的羁绊后,中国的平民文化必将像精英文化一样,也是充满创造力和高品位的文艺。我们讲多样性的文化,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鸣放不是结果,每个文化人、每个普通人都有权利对鸣放拿出自己的意见,亮出自己的观点,只看不说,不是争鸣。

我们一定要对平民文化有信心,对百姓的审美能力有信心,对百姓的创造能力有信心,离民间越近,那就离文化和艺术的土壤越近,只有真正尊重民间的审美诉求,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平民文化。

山寨文化不是平民文化

山寨的一个核心立论,就是老百姓的文化,而我在上文中已经讲到:平民文化并不是山寨文化,平民百姓也有审美和创造力,千万不要低估了平民的审美需求。其次,山寨还有一个立论,就是老百姓图的就是一个乐,让老百姓快乐,就是好的――这其实是一种诡辩。虽然娱乐有一个“乐”字,但娱乐并不是简单的让人发笑,比如,郭德纲的相声让人捧腹大笑,这是娱乐,而莎士比亚的悲剧让人哭泣悲伤,这也是娱乐。娱乐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但不应该是审美低下的取乐。老百姓也需要具有审美价值的娱乐。

郭德刚代表草根文化,于是成了平民文化的英雄。但是,我们发现他的艺术并不是山寨文化,为什么?因为,郭德纲没有一味地模仿,没有复制前辈的风格,相反他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创造力,并且是遵循了相声艺术的本来规律。归根到底,就是有自己独创的东西,这才是平民文化最生动的一个案例。

目前很多人都被山寨文化刻意宣扬的平民性所困惑,但是,我们可以用郭德刚德相声,当作平民文化和山寨文化的一个分水岭,我们发现,鼓励独创性,鼓励竞争,鼓励个性化的平民文化,才是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平民文化,才能塑造出平民明星,也惟其如此,才会是具有无限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形态。

请回归平民文化

山寨文化不是平民文化,它只是“座山雕”文化,并且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亚精英文化,它并不能真正代表主流平民的审美价值取向,也远远没有平民文化那么有创新力和独创性。真正的平民文化充满了草根的智慧,也是我们渴求的。我们草根要自信起来,要亮出自己的创造力,亮出自己的审美需求,亮出自己的创意,用亮剑的精神去反对山寨文化。千万不要贪图捷径,耍小聪明,无视思想创新,拒绝文化创新,结果搞成了”四不像”。

上一篇:致青春经典台词范文 下一篇:我的小爸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