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的现代诗范文

时间:2023-12-01 02:05:16

自己写的现代诗

自己写的现代诗篇1

模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模板二: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欣赏诗歌,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诗,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诗,从中体会到了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别收集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了现代诗和古诗。我尽情的欣赏这些诗人千古传颂的作品,我新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柳永、高适,还有唐宋四大家关汉卿、郑关祖、白朴、马致远。我又认识了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桂文亚、雨果、狄金森等。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凝集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还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题材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在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是比作沙漠,我觉得我只得到了一粒小沙子;如果把诗比作细雨,我只得到了一滴小雨滴;如果把诗比作天空中的星星,我只得到了群星中最小的一颗。我要继续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感受诗歌的无限乐趣

模板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秉承中华诗歌优秀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写的古诗让我们过目难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们的现代诗使我们难以忘怀。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我们组织小组收集、分类诗歌,学习、创作诗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进入了诗歌的店堂,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我们在收集分类诗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乐。在诗歌朗诵会中,我的诗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为自己身在一个拥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过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活动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古诗对仗工整、韵律严格:现代诗语言自由,形式洒脱:儿童诗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还明白了诗歌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读懂古诗的方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活动依然在我记忆深处。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自由徜徉,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3.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了这个活动。我们分好了小组,计划好每个人都干些什么,要怎样做之后,便开始匆匆忙忙地去准备。

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打开了我的百宝箱书柜。我就拿起了一本《古诗70首》来看。里面蕴含许多精彩、与众不同的诗。打开这本百宝书,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古时诗人作诗的诗味。李白的《赠汪伦》表现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民冒风波危险、辛苦捕鱼的生活画面。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写出了宋代家夏天农忙的情景......

我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创作了几首小诗,每一首小诗中都感受到天真活泼的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诗歌是很优美很有旋律的。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生动。我还知道了许多学习方法:了解诗的深刻含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有丰富想象力地去写诗歌......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是个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

第六单元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诗海拾贝》,另一个是《与诗同行》。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主要写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外国诗。《与诗同行》这一部分主要写儿童诗、诗歌故事等内容。在诗歌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好知识。

在这次综合性的学习当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举行诗歌知识竞赛、每六个人分为一小组制作一个小诗集。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而且还学会怎么把诗歌分类;这样会更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应为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想象力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带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

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

4.各种是个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只是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自己写的现代诗篇2

关键词:于坚;当代诗歌;诗学观念;诗歌;二元对立因素

当代中国的诗坛上,云南诗人于坚的诗歌写作与诗学观念都是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存在。在于坚的诗学观念中,隐含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因素,并深刻影响着他的诗歌写作。然而,由于二元对立模式“非此即彼”的思维缺陷,于坚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写作之间,实际上最终建立起了一种悖论,其诗学观念因而也就不适合作为一种单一的标准,用来评判当下中国诗人们的诗歌写作了。

在《棕皮手记1996》一文中,于坚探讨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一书中文译名的译法,他认为:“《追忆逝水年华》不如《寻找失去的时间》译得好。年华一词,不具时间一词的中性,让人以为追忆的是某种有意义的生活,闪光的生活,所谓过去的好时光。失去的时间,不在于它的意义,不是年华,而是那些无意义的部分,正是隐匿在年华后面的灰暗的无意义的生活组成了我们几乎一辈子的生活。”[1]10笔者以为,这一段富有哲学意味的表述恰似一扇门,打开它,我们就可以在于坚的诗学随笔及批评文章中,发现一系列二元对立因素的存在,进而理解于坚的诗学观念。

(一)有意义无意义

通过对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寻找失去的时间》)一书中文译名的讨论,于坚事实上已经发掘出了“有意义”与“无意义”这一组二元对立因素。于坚认为:“真正的生活乃是无意义的生活” [1]10,“对于历史毫无意义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对于个人最有意义的东西。” [1]12而“《寻找失去的时间》是对无意义生活的回忆,这与我们所知道的回忆是不同的。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明白普鲁斯特”[1]10。因此,他主张在写下的文字里寻找失去的无意义的时间,而不是追忆“逝水”一般的有意义的年华。基于此,于坚的《棕皮手记1996》一文里出现了以下一组二元对立因素。

(二)历史日常生活

在从其个人的文学观念出发,对“无意义的生活”予以肯定、进而否定“有意义的年华”的基础上,于坚进一步将“日常生活”与“历史”对立起来,他指出:“历史的方向是形而上的。而生活则遵循着形而下的方向前进。……历史的形而上方向遮蔽着人们对活生生的生活的意识。” [1]11由此,他反对书写有意义的、形而上的、对存在实行遮蔽的“有结论的历史”,提倡写作无意义的、形而下的、有细节的日常生活,在他看来,“具体的形而下的写作活动,可能是能够使我们真正地回到过去的方法” [1]12。“历史”与“日常生活”,是我们可以在于坚的诗学批评中见到的又一组二元对立因素。

(三)集体记忆私人记忆

与上述两组二元对立因素有关,“集体记忆”与“私人记忆”也是于坚诗学观念中一组重要的二元对立因素。其中,“集体记忆”与上述“有意义的历史”紧密相连,“私人记忆”则与“无意义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在于坚的内心或者说诗学观念里,生长着这样的焦虑:“记忆变成了仅仅对集体的所谓闪光的时刻的储存,这种储存又支配着作家们的能指。这样,从相同的价值认同出发的记忆,统一所有人的记忆,人们实际上成了没有记忆的人”[1]11,而“没有私人细节的记忆实际上只是遗忘” [1]12,所以,“历史的记忆方式是对存在的遮蔽” [1]12。于坚指出,为了不遗忘,就必须“进入被历史遗忘的时间中去” [1]12,在写作中反对“集体记忆”对“私人记忆”也即存在的遮蔽。

(四)知识写作神性写作

20世纪90年代末,在与“知识分子诗人”的论争中,代表“民间诗人”发言的于坚在上述三组二元对立因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炼出了“知识写作”与“神性写作”这样一组二元对立因素。于坚明确提出:“诗人写作是神性的写作,而不是知识的写作。在这里,我所说的神性,并不是‘比你较为神圣’的乌托邦主义,而是对人生的日常经验世界中被知识遮蔽着的诗性的澄明。”[2]13-14

这一段话,于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的文章里说了很多遍,我们可以在《棕皮手记:诗人写作》(《中华读书报》,1998年9月23日)、《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代序)》(《1998中国新诗年鉴》,杨克主编,花城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于坚的诗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等文章里一再发现,于坚数次原封不动地、认真地把这一段话镶嵌进这些文章里去,来表达他对其所谓的“把诗歌变成知识、神学、修辞学、读后感”[2]13的“知识写作”的抨击与不妥协。

联系到于坚在1999年“盘峰诗会”前后相关文字里对自己诗歌处境的近乎不满的描述,我们也许可以认为,一种强烈的被官方和所谓主流话语遮蔽的焦虑长久以来一直在困扰着于坚,促使他发掘出了上述一系列二元对立因素,并对其中的后一类因素,如无意义、日常生活、私人记忆、神性写作等作了几乎不加限制的肯定,同时毫不犹豫地对其中的前一类因素,如有意义、历史、集体记忆、知识写作等,进行了否定。也许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越来越坚定甚至偏执的选择、坚持和张扬最终形成了于坚诗歌写作的特点。

在一系列的诗学批评文章中,于坚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以“此岸”对抗“彼岸”的诗歌意识,指导着他的诗歌写作,影响着他的诗歌视角和诗歌姿态,以及其诗歌具体的操作方式,其诗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从80年代早期写的以云南高原为背景的诗作,到80年代中期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写作,再到90年代以来关注语言作为存在之现象的诗作”[3],明显的,于坚诗歌写作轨迹的演进与其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前所述,于坚对上述一系列二元对立因素中的后一类因素,如无意义、日常生活、私人记忆、神性写作等,进行了发掘、坚持和张扬,而这样的发掘、坚持和张扬势必影响到他的诗歌写作。于坚的诗歌因而更关注私人生活中的细节,更关注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的琐屑之处。非常自觉地,于坚试图在他写下的诗歌里消解被强加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所谓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通常是被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体”所赋予的。因此,在具体的写作上,于坚的诗歌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种不同寻常的实验,于坚说:“我主张一种具体的、局部的、片断的、细节的、稗史和档案式的描述和度的诗。”[4]他说,我希望的是“清醒的,不被语言所左右的,拒绝升华的中性的写作”[1]6。

在这样一种自觉的、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如洪子诚先生所指出的,于坚的诗歌在诗歌取材、诗题上出现了一种“系列”与“符号”方式(如《作品第××号》,和《事件》系列)[5]219,这样一种中性的诗题模式,显然与他要求诗歌回到“日常生活”、“私人记忆”有关,并由此形成了其诗歌“朴素、直接的口语写作” [5]219倾向,在《罗家生》、《尚义街六号》、《女同学》以及《芸芸众生》组诗里,于坚的诗歌呈现出了对于日常生活和世俗经验的大面积敞开,而这些诗歌里所体现出来的口语化的觉醒与坚持,在长诗《档案》的写作里更是达到了极致,“《档案》模仿了一种档案式的文体格式。全诗300多行,通过对一位活了30年的人的档案的展览,呈现了他的‘出生史’、‘成长史’、‘恋爱史’和‘日常生活’的过程”[6]443。大量中性的词语的简单堆砌和不厌其烦的排比,反而造成了一种意外的张力,真实地定义并且客观地叙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折射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留下的深刻印迹。

于坚在此间接、直接引用艾略特的诗句,表明这六行诗句里所说的“那个作者”,正是对于中国诗人的写作曾产生重要影响的艾略特。若稍加引申,“那个作者”当喻指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写作”诗人们的西方诗人。

(2)“间或也用英语交谈”一句,系引用“知识分子写作”一方的代表诗人王家新文章的原句。1998年,王家新曾在《“中国”到什么地方去了》(《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20日)一文中,叙述了他和西川、欧阳江河同法国当代“新抒情诗派”诗人让-米歇尔莫普瓦(Jean-Michel Maulroix)会谈的过程,文中有“间或,我们也直接用英语交谈”这样的句子。于坚在此引用此句,有着明显的讥诮意味,暗示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这些知识分子诗人的诗歌丢失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汉语。

(3)“会吸引了这么多平平仄仄的读者”一句中,“平平仄仄的读者”当喻指中国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们。而“这么多”一词,虽系引自查良铮译《荒原》的原文,但在这短短的六行诗句里,已是第三次出现,频率之高,显然已不是简单的引用,而带有某种讥诮的意味了。

综合以上诸点,可以发现,《飞行》中的这六行诗句,实则是暗喻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诗人”的写作受到了西方诗歌太多的影响,而于坚则以饱含讥诮的口吻对此表达了轻蔑与不满。姑且不论于坚在这六行诗句里体现出来的不满是否饶有价值,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已经不是于坚所坚持的度的、中性的写作了,而是升华的、充满了隐喻的、有结论的写作了。我们惊讶地发现,于坚的诗歌在这里走向了他自己的诗学观念的反面。这时候,在我们面前的于坚尖刻、不安、大有深意,但是离他自己所倡导的诗歌标准却越来越远了。

本文最后想总结的是,拒绝隐喻,拒绝升华,拒绝书写有意义的、有结论的历史,拒绝呈现集体记忆的诗歌努力,作为于坚个人诗歌写作的一种选择和坚持,在当代诗坛上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但是,于坚这一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却应避免作为一种绝对的单一标准,用来评判当代诗人(包括于坚自己)的诗歌。如果于坚因为自己诗学观念的独特价值,就不假思索地借此为矛,刺向不同道路上的诗歌写作者,对其他诗人写作道路的选择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那么,无论是对于他自己的诗歌写作,还是对于整个汉语诗坛而言,都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不论于坚最初的动机是什么,在写于1998年的《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一文中,于坚以不容辩驳的姿态给“知识分子写作”定性,指其是“对诗歌精神的彻底背叛”[2]7,指其是“平庸、萎缩、僵硬、小聪明、没有生殖器官的令诗歌蒙羞的垃圾”[2]9,多少显得有点偏激,不能令观者信服。可以说,于坚诗学观念中存在着的这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虽积极而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写作,但是由于这一思维模式自身简单、粗暴的先天缺陷,却也不可避免地会带着于坚和他的读者走向他自己的反面,令其陷入奇怪的悖论之中而不能自圆其说。无论如何,这大约是于坚二元对立的诗学观念不得不始终要面对的、难以回避的一种尴尬。

参考文献

[1]于坚.中国当代先锋诗人随笔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于坚.1998中国新诗年鉴[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3]谢有顺.于坚的诗:站在诗歌的反面[N ].南方周末,2001-04-26(18).

[4]于坚.磁场与魔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1.

[5]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柠.1999年中国新诗年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7]李振声.季节轮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8]王光明.以个人方式包容世界——90年代的中国诗歌[J].花城,2002(1):197-208.

[9]伊沙.于坚:喧嚣内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0]柏桦.从主体到身体——关于当代诗歌写作的一种倾向性[J].当代文坛,2005(5):44-47.

[11]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12]王晓生.于坚诗歌的意义[J].理论与创作,2007(3):67-68.

[13]于坚.于坚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自己写的现代诗篇3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恩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中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借此衬托自己除夕之夜独处旅馆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又如意在写自己思念亲人或友人,不写自己而从对方落笔。杜甫的《月夜》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今夜郡州月,闰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天宝十五年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都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本是写诗人自己的怀家之情,而诗面表达的是妻子的忆夫意,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全诗之情缠绵而不颓唐。清人评价这首诗“悲婉微致,精丽绝伦”,确不为过。

还如,欲写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借“柳条藤蔓”牵扯着自己的衣襟,“黄莺”在挽留中凄然啼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使用对写法,一般有以下一些特征和作用:

1.诗歌中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写有利于深化感情。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或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收到“信增情感”的效果。

2.“落笔对面”可以弥补直抒胸臆时的一泻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富有意境,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样曲折达意,委婉抒情,言在彼而意在此,能在常情常理上翻出新意。清人浦起龙谈及此类诗歌时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两句话形象描述出了对写法的特点。

有的诗歌还将对写法与直接抒情结合起来,或者用对写内容与直接抒写的内容互相映衬,让诗歌有了“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韵味,使情感曲折而浓郁。如白居易《频梦微之》: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诗人说对方不知“因何事”思我,致使“我”昨夜成梦,这样写,两相结合,更能表现诗人与朋友之间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构思可谓精巧。又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直接抒情,后两句采用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使情感曲折有致,浓郁鲜明。

【现场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答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中三、四两句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答题。

邯郸冬至冬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试从整体上鉴赏这首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运用对写法(主客移位法)借助想象虚写情感。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从友人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惜别之情。

自己写的现代诗篇4

IT和诗,这两条看似平行互不搭界的线,在2 6岁的代腾飞身上却顺理成章地有了一个交点――“IT诗人”。目前任职于成都一家著名IT公司项目经理的他,曾主导了多个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目前经管的PDA掌上支撑系统项目则在成都电信营业厅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青春飞扬》。

代腾飞大学时代曾任编码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加过国家“863”计划科研课题及下一代ADSL标准的研究,曾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区一等奖。目前在公司任项目经理和党支部书记的代腾飞,谈到第一部诗集《青春飞扬》,提到最多的便是“文理结合”。他引用温总理的话一言以蔽之,“文学艺术可启发科学思路”。

他说, 出版这本诗集的目的, 就是想将自己的职场生活以及事业道路上的感悟与读者分享,“知识结构文理皆备,大脑获得平衡才能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更正确,更容易获得成功。”

IT和诗,相得益彰

代腾飞文理结合的思想始于高中阶段。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全校数一数二的尖子生,高中时数理化成绩依然是全校的佼佼者,语文学科则相对有些薄弱。其高中语文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师找到代腾飞,主动为其补习语文,引领他多看文学方面的书籍,并耐心开导:只有文理结合,将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我的第一首诗《志出乡关》就是那会儿写的。”代腾飞言语间充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那时他并没有要发表的想法,只独自品尝着将情愫抒之以诗的感动。

高考填报志愿, 代腾飞所有的志愿里都填了计算机专业,“当时很希望去清华大学学习”。阴差阳错,他被调剂到了另一所大学的计算机学院。与其他遇到同样情况的学子相似,彼时的代腾飞内心迷茫而抑郁。诗歌恰如贴心老友,倾听着他的理想,慰藉着他的心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写诗,而且写得不错,这样的事情显然不多见。代腾飞很快为许多人所熟知,不少同学信任地托付以“终身大事”,恳求他情诗以博女友芳心。众人的“推波助澜”,使代腾飞写诗的兴趣更加浓厚,偶尔也会去学校BBS上发上几首。

大学毕业后,代腾飞选择了他喜欢的IT行业。初涉职场,他开始发奋学习专业技术,虚心向前辈及同事请教。天道酬勤,工作两年代腾飞即被提升为公司项目经理,随后参加并主导开发了多个大型软件项目。这些经验对他来讲十分宝贵,不仅使其业务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更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为公司的项目经理, 项目的设计、管理任务的分配以及与客户沟通等职责都属于其工作范围,不可谓不忙,代腾飞就像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的多线程处理器,运行得游刃有余。他说,IT行业容易带给人浮躁,写诗则可以转换思维,放松大脑。代腾飞的诗歌中浸透着收获成功时的快乐和工作不顺时的痛苦。他将苦与乐尽诉笔端,展示了IT职场特有的生活片断:工作中因为攻克某个难题而兴奋不已,通宵达旦与同事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还有这个行业所不可避免的,每天面对计算机的枯燥。上班途中,下班后回到住处,每逢灵感闪过,他便记在手机或本子上。

“我写诗都是有感而发,从不强迫自己。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今后也不会。”面对成名后是否会不得不写的疑问,代腾飞坚定地说。他的诗歌遵循其倡导的“散灵说”,写诗强调个性、真情和创新,不拘于古代诗歌格律,重视抒发灵感以及情与感、意与境的融合;内容方面则主张文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必贵古贱今。

翻开《青春飞扬》, 诸如《I T 生活》《挂着QQ只为等你》等诗歌有着浓郁的IT生活气息,恰如其分地将现代生活融入到了历史悠久的诗歌体裁。

他坦承,写诗令他在精英汇集的IT行业与众不同。这个男孩显然懂得,当今社会人才济济,一个有特点的人更易自我推销。

“不论IT行业的工作,还是诗集的出版发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相当重要。”他说,从这个角度讲,二者相得益彰。

自己就是自己的偶像

中国有句古语,“三十而立”。作为“80后”,作为一个渴望自主创业的年轻人,代腾飞希望在深爱的计算机软件领域能有所成就。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担任更具挑战性的职位。问及IT界有无他的偶像,代腾飞笑道:“自己就是自己的偶像。”他认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自己的偶像,定下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

代腾飞并不避讳曾经创业失败的经历。一次是2003年刚到成都时和朋友一起创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打开市场,努力付诸东流。另一次则是由于合作伙伴之故未能如愿。这些经历对他来讲,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他感慨,创业之前一定得深思熟虑,千万别盲从。但是即使失败了,也不要害怕,准备好各方面资源从头再来。“不论在IT行业还是IT诗歌方面,今后的创业一定会成功。”他自信地微笑。

在谈到“IT诗人”的未来时,代腾飞说:“中国教育界一直提倡文理结合,复合型人才将更受欢迎。”他显然不是关在屋子里的诗人,《青春飞扬》中《也感山西黑窑洞》《天桥被汽车撞翻有感》等小诗体现了诗人不仅注重内心自我,更关注民生社会的济世抱负。作为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别人打游戏的时间他会用于看新闻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

代腾飞认为“IT诗歌”不会夭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的诗歌源自现实生活。诗集《青春飞扬》收录了代腾飞创作的约300首诗歌,分为励志篇、人生感悟篇、游感篇和情感篇等四个篇章,记录了一个IT学子在其青春路上奋斗的历程,内容涉及工作、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语言朴实而感人,不见辞藻的堆砌和粉饰,唯有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要飞得更高

IT行业无疑要求相当的理性思维,诗人则需要感性的情怀,当“I T”和“诗人”这两个似乎不相关的词语组合到一起时,便“碰撞”出了代腾飞刚柔相济的性格。家境贫困使他早早领悟人生艰辛,但他相信“爱拼就会赢”。工作后,他毅然挑起了养家的重担,尽其所能孝敬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自然而然渗透到他实现自我、兼济天下的人生目标中,代腾飞写诗的视野放得更宽,处处可见他胸怀天下的感情流露。

代腾飞写诗之初只为自娱,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朋友意识到其诗歌文理结合,对他人将会有很好的启发和影响,便鼓励他将高中至今写就的诗歌整理出版,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青春飞扬》。

《青春飞扬》发行后,社会反响很热烈。不少有理工科背景,但爱好诗歌的朋友致电代腾飞,与之交流思想,著名书法家李秋月先生题词予以支持,四川某报还将他聘为签约作家。他透露,IT诗刊目前已在北京大学着手成立,第一本诗刊将逢北大110周年校庆之际与世人见面。

代腾飞信奉“ 读万卷书, 行千里路”。他说,游览自然美景能开拓视野,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采访临近结束时,代腾飞即兴用自己的名字作了首诗:

代郎才俊志更坚,

腾霄寰宇气冲天。

飞龙乘云洒才智,

自己写的现代诗篇5

1、明确立意。无论是写古诗还是现代式,立意都是开始写一首诗前就需想好的。也就是说在写诗前,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才能展开来写。

2、讲究平仄。在古诗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平声对仄声是古诗里一个普遍的规则,除了个别立意独特的外。而现代诗则比较自由,一般不会要求平仄。

3、要有韵脚。一首诗可以只有一个韵脚,也可以有多个,这样读起来也会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这一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是需要的。当然,也不能可以去追求押韵,导致诗歌拗口。

4、虚实相对。太写实的诗歌会缺乏意境。因此,一般都会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法。这样诗歌才会给人如梦如幻的奇妙感。

5、句式变化。一般的古诗由四句或八句组成,但抒写范围是可以无限大的,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那样才不会使诗歌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现代诗歌也是一样,要富于变化。

6、讲究意境。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如果诗歌意境好,则完全可以忽略平仄、押韵、虚实等问题。现代诗更是如此。

自己写的现代诗篇6

关键词:安德鲁•姆辛 “桂冠诗人” 平民身份

Abstract: Andrew Motion’s seeking for the poet laureate a public identity is in accord with the contemporary time spirit, and it is historically inevitability. Though he hasn’t got a perfect result in setting up a new model for later poets laureate, he is no doubt offering them quite a lot of reference.

Key word: Andrew Motion; poet laureate; public identity

2009年5月1日安德鲁•姆辛正式从“桂冠诗人”职位上卸任,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终身制并完成十年既定任期的“桂冠诗人”。离任之前,姆辛撰文回顾了自己任期内的种种快乐和遗憾。他说任期限制使他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最终还能“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在接受任命时,女王和布莱尔首相笑着跟他说,“你不必作任何事情。”这句安慰似的话却让他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他知道他不可能真的什么也不做。他也知道这个职位并不像他的许多前辈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荣誉,他说,“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战斗的动员令。”“我不需要什么督促就得让自己忙碌起来。”

姆辛说他当初同意接受这个职位的首要原因是他认为“桂冠诗人这个头衔应该从过去那种朝臣式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变得更能适应新时代潮流,以有益于诗歌的发展。” 所以,诗人上任伊始便把将“桂冠诗人”平民化确定为自己这一任期的目标。怀着这个目标,姆辛说,他在内心将这个职位分解为两部分:写的部分和做的部分。

在姆辛所谓的“写的部分”中,当然包括那八首皇家诗:一首关于爱德华王子的婚礼,一首关于王太后的百岁诞辰,一首关于她的死,一首关于玛格丽特公主之死,一首关于威廉王子的18岁生日,一首(被谱成曲)关于女王执政50周年纪念日,一首关于查尔斯王子和卡美拉•帕克•鲍尔斯的婚礼和一首关于女王的钻石婚纪念日。可是,为王室写诗给他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压力。一方面,他发现很难平衡王室与民众的关系。“明明知道国民当中的大部分要么压根不希望有这么一个王室的存在,要么对他们表现得非常冷漠,又让我如何去衡量和评价他们?”可见,王室与国民之间的严重隔膜注定了“桂冠诗人”尴尬处境。鉴于此,姆辛曾努力寻求摆脱这种窘境的办法。他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我写一些皇室的重要事件, 不仅仅是为写事,而是在写事的同时,考虑到了人们共同遇到的问题……我总是不忘济慈的一句话‘我们憎恨诗歌为我们规定明显的模式。’”

所以,他试图将王室拉近民众、拉近现实生活。比如,《贺王太后百岁诞辰》一诗中诗人写道:“在我的梦中,您的生日/更像一场婚礼,/八月的天空?/混淆了五彩的纸屑/不,那不是五彩的纸屑。”而2005年在查尔斯王子结婚纪念日,他更是表达了自己的体验:“我把您的消息带到户外,默默地/在我家花园中散步。”这些诗中没有了皇家的辉煌和庄严,却隐约透露出一种普通生活的恬淡与闲适。再比如:2003年6月为威廉王子21岁生日写的那首Rap虽然显失水准,并一度引发嘘声一片,但究其目的,也不过是想拉近王室成员与普通生活的距离,并不能真的代表他的水平。可是,也许是姆辛太过相信自己的感觉和能力,所以,他根本没意识到他的这种诗歌对王室来说是一种轻慢,而对平民来说又显得滑稽。不但女王等王室成员对待这些诗歌态度冷漠,公众也很少报以欣赏的眼光。姆辛自嘲地说:“当我写完这八首诗……把它们送到新闻部……新闻编辑认为诗里所写或诗本身并不是值得报道的题材,然后他们拿起电话联系尽可能多的不喜欢这首诗的人,然后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报道:‘桂冠诗人’又写了一首歪诗。”终于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时,姆辛不禁心酸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在我所进行的任何一种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比起这项工作更困难……我怎样才能在不拘小节(这可能显得傲慢放肆)与逢迎拍马(又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之间寻得一条适当的道路?”于是,他公开说为王室写作是“出力不讨好。”一语既出,又让他陷入了一个质疑的漩涡,逼得他不得不临到任期终了,还反复辩解以阐明自己的本意:

六个月前……到处有报道说我认为成为“桂冠诗人”的整件事是出力不讨好……我非常气愤。我从来不是说成为“桂冠诗人”的整件事是出力不讨好,我从来也不奢求得到王室的感激……我是想说,被迫写皇家诗的事是出力不讨好的,因为无论它们是好是坏,这些诗都可能会被当成笑料。

通过这个辩解中流露出的一丝沮丧和不满情绪可以想见姆辛其实是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宣示“桂冠诗人”这个早已不合时宜的职位所必然面临的境遇――你不能同时赢得王室与国民双方的欢心,如果你非要这样做,则注定会两面不讨好。

姆辛肯定不是第一位有此体会的诗人,但他肯定是第一位在公开场合表露这种心迹的桂冠诗人。透过先前公开的宣扬和后来迫于压力的辩解,读者势必感觉到,比起来自王室的冷落,姆辛更为在意公众的舆论。因此,姆辛告诫他的下任,除非王室中发生的大事与国家大事相关联时,不要随意为王室写诗。不但要在为王室写作方面慎之又慎,还要借助“桂冠诗人”的特殊身份,通过各种便利的渠道来稳固自身。他坚信这是巩固“桂冠诗人”地位的最好方法。

所以,任期内的姆辛仍然把自己更主要的目标确定为为公众写诗,以此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姆辛的所谓的“写的部分”中更大数量的是那些为平民所写的诗歌,如:为新闻事件而写的诗歌和受那些关注普通生活的人们或组织的委托而书写的诗歌。他在诗歌中为救赎军描写无家可归者的境遇,写儿童热线中提到的威胁和恐吓,写“今日播报”节目中播报的口蹄疫情,写帕丁顿区发生的火车脱轨事故,写“911”恐怖事件,还受BBC之托采访哈里•帕奇这位参加过“一战”的110岁老兵,等等。这些所谓民众的诗歌被姆辛看作是“桂冠诗人”的义务的一部分。他说:“我把自己视为城市的呼号者,开启罐头的刀,诗歌的摇旗呐喊者,要为各种各样适合我的大事写诗。”2000年,他在英国广播电台做了为期四周的星期三主题诗歌朗诵,不但朗诵自己的诗,也朗诵其他著名诗人的诗。他把向公众普及诗歌视为他的责职。

通常,一旦“接受任务”,姆辛都会认真地完成。不过他认为,只要这些受委派的事件与个人的情趣相一致时,创作也能发挥到最佳。他以采访老兵哈里•帕奇为例,说他自青少年时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感兴趣。他的祖父在法国作战的地方离哈里•帕奇他们的战地不远,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在同一地点作战。所以,他对哈里•帕奇充满真挚的情感,丝毫也感觉不出像是委派的任务。于是,他形成了自己的习惯,他说,“一旦某个主题被提出,我会在内心反复斟酌他,直到它展现出令我觉得亲切的某个方面。如果它不出现,我便说我做不了。坦率地说,我不明白一个抒情诗人在忠于自己的同时还会用什么别的方法写出被委托的东西来。”于是,一切委派的写作务必要与诗人个人的感觉联系起来,这成了他的一条指导原则。

至于那些源于自己的激情和良知而写成的诗歌则更代表了诗人的平民情结。比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姆辛写了一首题为《改朝换代》(Regimechange)的反战诗歌,发表在2003年4月3日的《卫报》上。诗歌借古喻今,感怀曾经拥有无上荣光的伊拉克历史古迹已因战乱和死亡黯然失色,可谓一首当代的“伊拉克哀歌”。姆辛当日接受BBC广播4台的采访时说,这首诗是他的政治宣言,意在“激烈地反战”。他对BBC说,他不同意“桂冠诗人”不应介入政治的说法。此前,在2003年1月9日,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之前,莫申已经写了一首质疑美国战争动机的四行短诗Causa Belli(拉丁文,可译作“战争的原因、动机和借口”),诗中甚至还以大写的“爸爸”一词,饶上了布什总统的父亲老布什。另外,为呼应当时全球针对美国攻打伊拉克计划而日益增长的反战运动,一本名为《101首反战诗》的和平诗集在英国出版,作者为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诗人,姆辛为诗集写了序言。姆辛的这些行为在英国的“桂冠诗人”中少有先例,多少显得有些“大逆不道”。但纵观姆辛上任前后的种种不寻常的举动,这便不足为奇了。正是在这样的创作中,姆辛才有了回归到原来的自我的感觉。

但是,姆辛借以更好地树立其平民形象的渠道是通过他的实际行动――即:他心目中的“做的部分”。十年任期内,他留给公众的印象好像是做的事情比写的诗歌还要多。他利用“桂冠诗人”的特出身分,利用一切机会为文化和公益事业,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奔走呼号。他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不断地接受媒体的委托,采访公众人物和公共事件,并就此进行创作;他首倡一些规模宏大的项目,为不列颠文化事业的发展摇旗呐喊。比如,2007年前后,英国国内由于经费削减、采购困难等原因相继有近四十家图书馆关闭。刚被任命为图书馆协会主席的姆辛为此感到十分担忧。他强烈抨击这种行为,说它是“极其目光短浅和得不偿失。”他向当局和民众强调到图书馆免费阅读图书、查阅资料和上网的重要性。他的评论与先前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挽救学校图书馆的呼声相汇合,掀起了各地抗议关闭图书馆的浪潮,并重新掀起了又一次全国范围的读书热潮。

同时,为诗歌摇旗呐喊成为了他生活中能够看得到、听得见的重要部分。他努力使其更加有组织、体系化。他还和他的朋友理查德•科令顿(Richard Carrington)一起创立了一个“诗歌档案”(Poetry Archive)。这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诗人图书馆。之所以考虑建立这样一个大型诗歌网站,是要打破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制约,为诗歌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姆辛他们这一新的举措很快的到众多读者的肯定,点击率之高出乎预料。姆辛把网站的成功归功于他的特殊身份,他说,“如果我没有被誉为‘桂冠诗人’的话,我绝不可能来创建这样一个‘诗歌档案’,也绝不可能去筹措资金。”

姆辛卸任了,他以对“桂冠诗人”身份的新的阐释和实践来昭示一个新的时代。他追求“桂冠诗人”的平民化道路既符合时代的精神,又是历史之必然。也许姆辛对新型“桂冠诗人”身份的阐释还不是那么周全,他寻求中间道路的实践也许还不是那么成功,但他无疑为后世“桂冠诗人”提供了许多借鉴。

参考文献:

[1]Motion, Andrew. “Yet once more, ye laurels.” Guardian. 21 Mar. 2009.

[2]李 践:《“英国桂冠诗人姆辛访谈录”》,《当代外国文学》,2002.2。

[3]Editorial: “In praise of ...poets laureate.” The Gu-

ardian, 11 Sept. 2008.

[4]罗 池:《“安德鲁•莫申:英国桂冠诗人的新形象”》,《诗生活月刊》(网络版),2002.9.

自己写的现代诗篇7

关键词:车延高 意象 眼睛 当代性

车延高2005年开始诗歌、散文创作,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500多首,2007年获《十月》杂志“三年度文学奖”,2008年获《诗歌月刊》“全国十佳诗人奖”,《诗刊》“年度十大优秀诗人奖”,2009年获《诗选刊》“全国十佳诗人奖”,2010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先后出版诗集《日子就是江山》、《向往温暖》、《把黎明惊醒》等。车延高是一位多产的诗人,《车延高自选集》共收录诗人诗歌417首,其中出现眼睛意象的多达131首,有的甚至出现在诗歌题目之中,由此可见诗人对眼睛这一意象的偏爱。诗人对每一双眼睛都有自己的解读,每一双眼睛都包含诗人的想象力和情思。

一.情人的眼睛

在车延高的诗歌中,童年时期的情人眼睛是清澈、干净的。笔者以《你的眼睛捉我的眼睛》这首诗为代表。就这个标题来看,“你的眼睛捉我的眼睛”,给人的感觉是眼睛里面伸出一只手,从“捉”字看眼睛已经动词化,描写的是一种动态,你的眼睛捉我的眼睛,实际上是你的眼睛伸出一双手捉我的眼睛,我的眼睛也伸出一双手捉你的眼睛,这就是一种想象力,在诗人的想象当中,你的眼睛里伸出一双手,我的眼睛里伸出一双手,这只有童年时期的童话心理才能想到这一点。诗人写到“一张缺了两颗门牙的笑脸,一对摆动的牛角辫”,这都是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而这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又传递给自己的记忆,这时诗人描写的眼睛就是录像机,它记载了那么一段童年的情景。后面“那时你的眼睛没有井水深”,这是诗人用眼睛来作的比喻,那时你的眼睛没有井水深,实际是写在童年时代孩子具有的一种天真、单纯,诗人用眼睛把一个女孩子的天真、单纯、心底的清澈描写出来了。“眼睛是灿烂的”,这都属于童年时代人的心灵的干净,导致了她的微笑,她眼睛里传出的眼神都是灿烂的,眼睛是灿烂的另一种含义就是每一个微笑都是灿烂的。“眼睛是灿烂的,可以把水照亮”,就是说在诗人笔下当一双眼睛非常干净时,他不仅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他眼睛本身的干净就是一种美好。当眼睛传出的眼神是一种美好,它就可以把水照亮。“喜欢让眼睛跟在你的身后”,把对这个小女孩所有的关注全部集中到一双眼睛上去,这就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捕捉具有打动人的地方,喜欢让眼睛跟在你的身后就把他所有的情感,所有对这个女孩美好的向往全部集中在眼睛上,我们说眼睛是聚神的地方,写到这儿诗人就把女孩的美交呈现给了读者。

如果说诗人笔下童年时期的眼睛是清澈和干净,那青少年时期的情人眼睛则是深情、专注、温柔,甚至让人窒息的美人的眼睛。在诗歌《这张脸》中,“这张脸,和上帝恩赐。离灵魂近,离现实远”,诗人并没有从正面描写情人的美貌,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那是一张怎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脸,把情人超凡脱俗的美表达得酣畅淋漓,从而引出下文中,“正遇回眸,温柔的眼神发号施令,明知是致命的一击,可痴心太痴”。眼睛可以发号施令,这是诗人的想象力。这时的眼睛是温柔的、致命的,明知致命也让人奋勇直前,可还是痴心不改只为博得美人的欢心。在《早熟的青涩》中,诗句“来自一双情感如潮的眼睛”,这时的情人的眼睛是充满感情、深情、专注的。

二.底层人的眼睛

车延高在诗歌中除了描写情人的眼睛,他还写了许多底层人的眼睛。在诗歌《怕乡亲盲目羡慕的眼神》中,二强子怕乡亲羡慕的眼光,是怕乡亲对他的误解,好像进了城的人,就自然会成为有钱的人,成为有地位的人。在村里待着的人并不知道打工的人在城市里面,并没有自己的根,他离开了自己的土地,所赚的钱都是一种血汗钱。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他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回乡时自己作为一个从城里回来的人,又要给自己一种虚荣的面子,所以说每次回来给三亲六眷都带点东西,用去自己不少的花费,但别人不知道,看到这点东西还以为你小气,其实就是这点东西也是在城里省下的。诗人在写怕乡亲羡慕的眼神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这时候的眼睛是一双深入社会底层去观察发现的眼睛。诗人的眼睛只有深入社会底层,具有对底层人的深切体察和同情,才能发现这种社会现象。这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公务员,希望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让自己虽居庙堂之高,但并不处江湖之远。

在这类描写底层劳动人名的眼睛的诗歌中,诗人通过眼睛要表达对底层劳动人名勤劳善良的品质的赞美。例如在《勤快女人的享受》中写道,“到黎明,用第一抹亮色揉醒眼睛”,“第一抹亮色”表明女人在天刚刚亮就起床,此时男人还在酣睡,也和后面女人在河水中洗衣物相呼应,突出了村庄里女人的勤劳。在《祈祷黎明的露珠中》,“我代表泥土,跟着早起的农民。给崇拜劳动的眼睛介绍汗水”,这里的眼睛是农民勤劳善良的眼睛。在这类诗中,诗人要表达的不是对底层劳动人名的同情,相反作者是对底层劳动人名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汗水过上丰衣足食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人名勤劳、善良、质朴品质的赞美。

三.诗人的眼睛

在车延高诗歌中,诗人还多次写到自身的眼睛。在《想用眼睛和你的眼睛摔跤》中,诗人的眼睛代表一种力量,代表一种征服力。这种征服不是一种强权,不是我要打败你,而是一种美好和另一种美好通过主观努力的一种走近。“我”眼睛里包含的是一种向往和深情,这种向往和深情要和你实现一种交融。这种交融是靠一种品质对另一种品质的征服,一种人性的善对另一种人性的善的征服,一种美对另一种美的征服,这种征服实际上就是一种交融,是两颗心灵的碰撞和结合。这时的眼睛是深情的、渴望交融的眼睛。

在诗人诗作《一双眼睛给我留下》中,“一双眼睛给我留下”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诗人希望通过眼睛观察这个世界,把发现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的权力留下;另一方面是在诗人的眼里他看世界的一切,眼睛看到普通的东西都可以看到一种美,蚂蚁是美的,野花也是美的。那么首先诗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有人说悲愤出诗人,其实不一定是悲愤出诗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可以写出唯美的诗。诗人甚至可以把疮疤看成鲜花,疮疤的结成就预示着伤口已经愈合,这种愈合的结果对人生而言,就是走过了最痛苦的时期,紧接着疮疤掉落以后,一切又将复原,回到一个本原,这就是一种美好,所以在诗人眼里疮疤也是鲜花,关键在于你的眼睛怎么看,你的眼睛怎样教育你的心灵。诗人在多首同类型诗中通过眼睛表达对大自然、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爱。

四.眼睛意象的当代性

中国古文学中也有很多对眼睛意象的描写,中国传统标准以杏仁眼、丹凤眼,灵动有神韵的眼睛为美,美人的眼睛如秋水、秋波,灵灵有神、楚楚动人。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眼科周继红古人写眼睛是直接对眼睛进行描写,概括起来无非是形容一个人的美,把眼睛具体到一个物象上,所以没有对意象进行放大和延伸。而车延高诗歌不是局限对眼睛进行具体描写,而是用眼睛来形象地,用带有想象的动作和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怀,借眼睛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李白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月亮,月亮是天的眼睛,而读车延高的诗,他用得最多的是眼睛,眼睛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动物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人每一次写到眼睛,它所产生的情境、画面和想象都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一双眼睛背后都有诗人的一种灵感和想象力在支撑。

车延高诗歌中的眼睛,都有它各自特定的内涵。有时眼睛可以拥抱(《眼睛可以拥抱》);有时眼睛可以走路,“很想活在童话里,用眼睛走路”(《我听到了海的呼吸》);有时诗人的眼睛具有改造力,把河铺成路(《那双眼睛会回来》);有时眼睛是井、是源泉,是泉水的发源地,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情感的大河(《我怕再次溺水》);有时诗人的眼睛是一种画龙点睛的眼睛,“在李清照的句子里读寻寻觅觅的眼睛”,这时眼睛是李清照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去庄周的梦里做梦》);有时眼睛是一双呵护的手,“跟在身后的眼睛”,可以想象小时候父母亲跟在我们身后,怕我们摔倒的情景;有时诗人所说的眼睛是跳出红尘的,在另外一个空间观察社会的一双眼睛,”用蜜蜂的眼睛看蝴蝶舞蹈“(《站在他们的梦里》);在“小的时候,我活在好奇的眼睛里”,这个时候的眼睛指童年时代我看这个世界的心情,在童年时我的好奇心大于一切。从此可以看出,车延高眼睛意象与历代文学作品中眼睛意象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车延高眼睛意象的当代性。

自己写的现代诗篇8

关键词:陶诗;日常生活;诗化;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09-02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陶诗的风格有其平淡质朴,清新自然的一面,也不缺乏其沉郁豪放的一面,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真”。所谓“认真无所先”,淘诗的叙事、写景和抒怀,无不以“任真”为先,处处真意淋漓。陶渊明善于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词语来描绘田园的风光景色,字里行间表达出他深刻的生活体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可以领悟到他的人格与思想魅力,陶渊明以这种真诚、笃实、纯朴的行为及诗作独树一帜。这样的陶诗,这样的陶渊明不仅仅在中国古代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被奉为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典范,尤其对现如今社会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仍有指导意义。

一、从陶诗的类型分析陶渊明对田园的热爱和对政治的关心

陶渊明的诗歌通常分为两类,田园诗和咏怀诗,其中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直接表达了他对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除田园诗外,也不乏优秀的咏怀诗篇,如《杂诗十二首》(其一)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咏荆轲》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这两类诗是陶诗的主体,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陶渊明的志趣和他退隐后所关心的事情,而这些又都是陶渊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诗作,陶渊明将日常生活诗化并且达到很高的造诣。

(一)田园诗和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并非生来即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年轻时的他学富五车,也曾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鸿鹄之志,但是,由于他生不逢时所处社会皇室王朝更替不断,庶族寒门出生的陶渊明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他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最终,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从此开始了他的隐居躬耕生活。

陶渊明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用质朴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写自己的劳动,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透漏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侧面反衬出对官场的厌恶。陶渊明将田地、草屋、树、山、飞鸟,花,这些随处可见的意象用简单的语言组织起来,构成一幅美丽舒适的画面,使他的文章处处充满浪漫的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下采摘,悠闲自在,不经意间抬头喜见南山绝妙的景色。一中平常事的物,一个简单的动作,在陶渊明的笔下却是那样富有诗意,这两句诗将作者闲适的心情,田园生活带给他的惊喜描写的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几句诗写出了陶渊明在年少时就没有迎世媚俗的本性,生性喜欢简单自然。无奈做官后的生活实在有违自己本性,因此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就像束缚在笼中鸟怀恋旧时山林,池中鱼思念故时深渊。“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写出了他久处于争权夺利,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以及重新回归田园自然后的欣喜。

(二)咏怀诗和坚忍的性格

陶渊明的诗作中除了广为人知的田园诗,也不乏的咏怀诗。读这一部分陶诗,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在对现实强烈不满中表现出的刚健和豪放的风格。

例如《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首诗中陶渊明借助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赞叹荆轲的英勇壮举,同时对他的刺杀的失败表示遗憾惋惜。陶渊明将家喻户晓的平时生活中人们经常讲述的历史故事,用诗的形式写出,其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便是陶渊明真性情的流露。也是他家族气质的一种流露。陶渊明的咏荆轲、咏夸父和咏精卫、刑天,不为五斗米折腰,回绝太守馈赠的粱肉等一系列“带性负气”的诗歌和行为无不打上了家族气质的印记。

陶渊明将自己性格特点寓于日常的各种事情之中,如饮酒作诗,采菊见山,,读书感怀等,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抑或所见所感描述的通俗简单且淋漓尽致,陶渊明的嗜酒如命、对政事的愤慨激昂、以及他性格喜怒等全部通过诗化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后有与诗人面对面交谈之感,共鸣强烈。将自己的生活入诗,将简单变得诗意,这才形成了陶渊明的诗作独特的特点。

二、从陶诗的艺术特色探讨陶渊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

陶渊明得诗作总将写作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方面,这是他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所致,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写就什么样的诗歌。而陶渊明总能将这些再普通平常的简单事物赋予绝妙的诗人感受,又不乏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从陶诗的艺术特色来探讨陶诗为何能够给我们这种感受。

前人常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在平淡中告诉世人一些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朴素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绮丽的风格。陶渊明归田以后,长期生活在平凡朴素的农村,游于斯,乐于斯,所见之景为村落、山岚、清溪、草木、农田、飞鸟……所交游之人为江州下层官吏、农夫、野老。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比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等,这一切照实说来,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甚至连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都很少,仅仅是白描。陶诗的特点在于在平淡的背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热烈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溶入丰富的感情,化为心灵的光辉,再以朴素平淡清新自然的语言,映照在诗作中,萌生出深邃的哲理,树立了一代哲理诗的风范。

(一)清新的笔法

初读陶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陶诗清新的笔法。陶渊明刻画自然风景、日常生活,绝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变幻的修辞,而是原物还原,清新自然,这给当时以玄言诗为代表的诗界注入了一股清新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讲述了作者劳动的场景,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清新朴素,不带半点修饰。同时这首诗写出了劳动的艰辛,但在艰辛之中有快乐,因为作者不用为五斗米折腰,不必忍受黑暗的官场,暗含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腐败官场的讽刺。

(二)细腻的描写

陶渊明生活在田园中,从文人化身农夫,日常生活的一草一木都能在他的笔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的活灵活现,赋予生命的气息。“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浊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拄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的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一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诗人润色,便有了如此情趣,表现了诗人善于观察并总结日常事物的本领,通过自己细腻的描写,将他们赋予美,种种事物更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后想亲自经历一回这样的事情,令人回味无穷。

(三)质朴的语言

陶渊明的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被代代文人所铭记,与他质朴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陶渊明生活在田园中,又加上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身份,使得他可以通过文人的笔触将田园生活刻画出来,而简单的生活环境又促使他通过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的辞藻,白描的手法将田园景色描绘出来,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春秋好天气,登山作诗,路过邻家,把酒言欢,农忙各自回家,闲下来即相互思念。思念即披衣串门,说笑起来都不考虑时间。在大多数人看来平淡枯燥的生活在陶渊明笔下却如此富有生机,他用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却琅琅上口,总能用简单的文字在读者面前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

三、陶诗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每一首诗都有其成诗的背景,作者或结合自身经历或结合历史事件,用自己的语言将所感所想描述出来,用精炼的语言汇集成精妙的文字,以期达到表达自己心静甚至教化世人的愿望,很多诗歌能够流传千古,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妙的文字,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因为其有着跨越年代,穿越时间的意义,陶诗就是这样的一类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诗,或许陶渊明在作诗时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境,并没有想到会流传千古甚至有此效果,但是正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后人在陶诗中发现了陶渊明伟大的人格和陶诗所传达出的深刻含义,并认真研学,最终使陶诗的意义最大化。

陶渊明之所以被称为田园诗派的鼻祖,陶诗被称为田园诗的典范,与陶渊明个人魅力和陶诗的风格有关。如果不深究陶诗所表现出的深刻含义的话,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陶诗的平淡质朴,清新自然,这也是陶诗最具有识别度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与陶渊明的生活阅历和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少年时的陶渊明胸怀大志,试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在芝麻小官上作出一点业绩,但终究因不能忍受官场的种种而辞官还乡,归隐田园。一句“但使愿无违”道出陶渊明渴望退隐的希冀,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田园生活的平静安宁使得陶渊明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切回归自然,顺其自然,自此即使生活艰难,他也变得快乐许多。

陶渊明洒脱,超凡脱俗,我们由他的诗作可以看到他晶莹剔透的鲜明而独立的人格,生命存在的本身就自成目的,这正是陶渊明生命意识中关键而独特的存在,假如一个人的生命自身不自成目的和不具有价值,那么他与前代、同代和后代的联系中也不可能获得价值,不论这种联系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不论时人后人是赞美还是唾骂,都不能赋予或抹去生命自身的目的和价值。身处现代,依然有类似古人的无奈,陶渊明所追求的自在简单,仍是今天的我们在一直寻找的理想的状态,我们何不学习一下陶渊明任真自得,削尽浮华尽显本色呢?陶渊明的诗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将自己的生活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了生活的诗化,这种人格与艺术素养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龚斌.陶渊明传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廷箴.我说陶渊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上一篇:青春同路人范文 下一篇:白袜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