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和尚打伞范文

时间:2023-09-21 04:40:29

歇后语和尚打伞篇1

[关键词]歇后语;关联;概念整合;推理

[DOI]10.13939/ki.zgsc.2016.22.276

1 引 言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黄伯荣,廖序东,1997)。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侧重于表面的静态模式,很少涉及理解中的动态认知机制。所以,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解读歇后语,探讨歇后语的抽象认知过程以及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2 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

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是两大主要认知语用推理理论。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角度对明示推理交际作的系统阐述,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并将关联原则定义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Wilson1995)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在任何给定语境中,言语是关联的,交际目的是成功的交际,而这个基本前提是言语需要具有关联性。Sperber和Wilson指出,人类的认知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所以,听话人只会关注具有足够关联的话语,并构建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关联性是一个依赖认知语境的概念,话语的理解过程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概念整合的思想。“心理空间”是人们思维或交际中为局部理解或行为而构建的小的概念组合(Fauconnier,1985:187)。意义构建是概念整合网络中四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和整合的结果,这四个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由独立认知域的信息构成;一个类属空间――由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映射而成;一个合成空间――由两个输入空间内的部分元素投射生成,不单是两个空间共有的结构。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取部分结构形成新显结构,新显结构不是输入空间元素的简单相加,它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有自身结构和组织。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构成一个网络。如图1所示(实线表示对应关系,虚线表示映射关系)。

新显结构不直接来源于输入空间的投射,而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方式产生。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概念整合是部分的跨心理空间映射和有选择性地对合成空间进行投射,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能将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认知活动。

3 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解读歇后语的前提是关联,关联能引导我们补足语境信息在对歇后语语面和补足的语境信息进行概念合成的基础上,有选择、部分地将输入空间中具备最佳关联的一些成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再经过组合、完善、扩展得出新显结构,达到对其真正表达意义的准确解读。为此,本文尝试提出歇后语解读的模型,如图2所示。

下面举例说明对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1)阎王爷怀孕――一肚子鬼胎。该歇后语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阎王爷是掌管阴间的神,通过关联,每种形式的生命都与人类相关,而怀孕与孕妇关联。所以建立两个输入空间:阎王爷和孕妇。孕妇空间框架中含有:怀孕者、胎儿及孕育关系;而只有在合成空间里,阎王爷才能拥有孕妇“怀孕”的框架。因此推理出:阎王爷一旦怀孕,孕育的是阴间的生命形式――鬼,而孕妇是阳间的生命,孕育的是阳间的生命――胎儿。经过概念整合得出新显结构:阎王爷孕育的是阴间的生命――鬼胎,引申为不好的或对人有害的主意,则该歇后语的解读为:一个人脑子里都是坏主意,即一肚子鬼胎,从而动态地建构了该歇后语的意义。

(2)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该歇后语的语面“和尚打伞”,通过关联,与“和尚”相关的信息(如男性、信佛、光头等)激活并提取,而“打伞”是为了挡雨或蔽日,同时也有遮住天空的含义。该歇后语语面凸显“和尚”这一特殊群体,关联理论引导我们在“和尚”和“打伞”之间寻找最佳关联,经过认知推理得出只有“光头”与“打伞”能形成最佳关联,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出“无发无天”,而“无发无天”通过关联会激活存储于记忆中另一成语“无法无天”,结合该歇后语的使用语境,得出引申义为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4 结 语

歇后语言简意赅,对歇后语的阐释需要补充语境信息进行认知推理,将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整合。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具有互补性,前者借助后者的分析手段,用概念的跨空间映射、投射和整合揭示联想和推理过程,而后者引入前者的关联原则来描述概念的跨空间映射和整合过程。因此,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结合有助于解读歇后语的抽象认知过程,实现歇后语动态意义的建构。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 Space[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85.

[2]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158.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17.

歇后语和尚打伞篇2

十个歇后语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蚕豆开花——黑心;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打破砂锅——问到底;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虎落平阳——被犬欺;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来源:文章屋网 )

歇后语和尚打伞篇3

今天,老师要教新课,就是歇后语,老师说:“今天上歇后语,就来一场歇后语大赛吧。可以用歇后语表扬或批评别人。好,开始!”

一开始,林子森对梁振宇发出表扬:“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梁振宇一听,心里很高兴,但又一想:他平时又对我很毒,这次肯定是假惺惺的。说道:“尼姑捡到一把梳子——没用!”全班哄堂大笑。林子森一听,火了,心想:我说他好,他反而说我坏,不给他苦头吃吃,他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了。便说:“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梁振宇一听,更火了,因为他是个尖子生,大多数都是表扬,很少听到批评。他立刻对林子森怒哄:“清洁工挑大粪——前后都是屎(死)!”林子森一听,皱起眉头,头顶上冒烟,两眼直冒怒火:“请狼来做客——活的不耐烦了!”梁振宇也不甘示弱:“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惹的大家笑破了肚皮,就连老师都笑的合不拢嘴。林子森实在没招了,只好乖乖地“投降”。我原想助林子森一臂之力,可是下课的铃声把刚才的高兴全部扫光了。

啊!多么有趣又诙谐的歇后语呀!

歇后语和尚打伞篇4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舞)也不能。阿斗当太子——扶不起来

常见的歇后语

霸王的弓——越拉越硬

霸王请客——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宝玉的爹——假正(贾政)

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下雨不打伞——临(淋)到头上了

孔夫子的口袋——书呆(袋)子

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响鼓不用重锤——一点就明(鸣)

老鹰捕食——见机(鸡)行事

一个教师一路拳——各有各的打法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一肚子加减乘除——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下雪天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

蚊子叮鸡蛋——无孔不入

铁公鸡——一毛不拔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关公舞大刀——拿手好戏

佘太君挂帅——马到成功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狸猫换太子——以假充真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楚河汉界——一清二楚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比喻自己人由于互不了解发生了冲突、误会)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一餐吃个大胖子---谈何容易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

背着八面找九面---没见过十(世)面

上午栽树,下午取材---心太急了

手榴弹的脾气---一拉就火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

荆柯刺秦王---图穷匕现

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小葱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

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

抓着荷叶摸藕---追根到底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狗捉老鼠---好管闲事

大花篮提水---有力使不上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

鸡蛋里挑骨头---专找岔子

水银洒地---无孔不入

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歇后语和尚打伞篇5

常见的歇后语有哪些精选10句:

1)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3)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4)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5)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6)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7) 光棍佬教子——便宜莫贪

8) 财到光棍手——去无回头

9)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10)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常见的歇后语有哪些大全:

1)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2) 吃人参——候补(后补)

3)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4)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5)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6)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7)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8) 十两纹银——定(一锭)

9)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10) 唐僧的书——本正经(一本真经]

11)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12)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13) 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14)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15)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16)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17)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18) 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19) 炉子翻身——倒霉(倒煤)

20)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21)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2)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3)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24)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25)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26)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7)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28) 光棍佬教子——便宜莫贪

29) 财到光棍手——去无回头

30)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31)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32) 礼义廉——无耻

33)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34)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35) 茅坑里扔炸 弹——激起民粪(愤)

36) 阎王爷嫁女——鬼要

37)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8)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39)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40)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41)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42)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43)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44)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45)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46) 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47)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48)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49) 和尚的房子——妙(庙)

50)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51)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52)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53)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54)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55)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56)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57)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58) 麻布袋草布袋——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59)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60)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61)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62)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63) 灯盏无油——费心(费芯)

64)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65)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66) 黏窝窝掺黄莲——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67) 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68)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69)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70)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71)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72)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73)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74)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75)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76)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77)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78)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79)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80)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81) 酱缸裏泡石头——言难尽(一盐难进)

歇后语和尚打伞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20-01

歇后语是一种最具我国民族特色的俗语,它以通俗易懂、活泼俏皮、含蓄深刻的特点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且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简称为“引注关系”。本文试就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修辞功能进行分析论述。

一、歇后语常用的修辞方法

1.从内容上来看,歇后语主要运用了比喻、双关这两种修辞方法,但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夸张、拟人、映衬、析字、摹声等修辞方法。

(1)比喻。比喻是构成歇后语最基本的方法,歇后语中的比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取材广泛。歇后语前一部分形象化的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各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鬼魂和各种器物。比如,以动物为题材的有“大牯牛的口水——拖得长”,“癞蛤蟆的脊背——点子不少”等;以瓜果蔬菜为题材的有“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麦田里的韭菜——难分色”等;以历史典故、戏曲、小说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孙二娘开店——进不得”等。②想象丰富。这首先表现在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不同的歇后语来。比如,以“和尚”为喻体的歇后语就有十几条,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和尚的房子——庙﹙妙﹚”,“和尚坐岩洞——没事﹙寺﹚”,等等。此外,歇后语的想象丰富还表现在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没见过的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站在黄河两岸握手——差远啦”等,这类歇后语虽不合实际,但因说明部分的准确到位,能揭示一定的道理,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双关。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另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指用一句话关涉两件事,这类歇后语可分为语义双关型和谐音双关型两类。其中,语义双关型的歇后语后一部分是运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而不是本义或字面义,来达到“双关”的目的。例如,“酸味十足”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是“酸味很浓”,在“不熟的葡萄——酸味十足”里,字面上用“因果实不成熟而酸味很浓”的意思,实际上则是用“说话内容迂腐,引用古书词句,咬文嚼字,酸不溜丢”这样一个引申义;“吹不得,打不得”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物体易碎易坏,不能吹也不能打”,比喻义是“做事情左右为难”。“豆腐掉在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这里用的是“赞扬也不好,批评也不好,左右为难”这个比喻义。谐音双关的歇后语后一部分是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来表达意思。这种歇后语表面的意思是次要的,里面内涵的意思是主要的,听起来语意深厚,意味深长。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尽是书”是孔夫子家的特征,这是表面意思,但此歇后语是借助“书”与“输”同音来表达“较量时屡遭失败”的内涵。谐音双关又分为音同相歇和音近相歇,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冻”和“动”是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为音同相歇;“一、二、三、五、六——没四(事)”,“四”和“事”是声母、韵母、声调有不同的地方,为音近相歇。

(3)夸张。有的歇后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通过言过其实地渲染某事物或情景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起到诙谐幽默的喜剧效果。这类歇后语分两种:①扩大夸张,如“一口吞个星星——想头不低”,“嗓子眼里吞面杖——直出直入”,“一根头发破八瓣——细得厉害”,等等。这种歇后语故意将“引子”部分无限扩大,并且语言风趣,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缩小夸张,如“笔管里睡觉——细人”,“床底下放风筝——飞不高”,“香签棍搭桥——难过”,等等。这种歇后语故意将“引子”部分无限缩小,将事物形象凝缩,从而以小见大,突出事物的特征。

(4)拟人。有的歇后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栩栩如生,把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可憎可爱。例如,“夜明珠喘气——活宝”,“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蚂蚁打呵欠——好大的口气”等。有些歇后语用动物拟人,使人联想到社会上某一些人的形象,如“猫哭老鼠——假慈悲”,“井底之蛙——见识浅”,“麻雀子开会——叽叽喳喳”等。

(5)映衬。映衬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似、相关的事物衬托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生动。例如,“俏媳妇戴凤冠——好上加好”,用华美的凤冠衬托俊俏的媳妇,使媳妇越来越好看了。相似的还有“绿绸衫上绣牡丹——锦上添花”,“红糖拌蜂蜜——甜上加甜”,等等。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作背景来烘托主体,如“十八亩地种一颗谷——独苗”,用“十八亩地”作背景来反衬“一颗谷”,突出地表明了“独苗”这个意思。相似地还有“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黄鼠狼掂根文明棍——想充人物”等。

(6)析字。不少歇后语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通过加减、离合汉字的笔画与部位来表情达意,这类歇后语往往构思奇妙,妙趣横生。如“王字少一横——有点‘土’”,“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两个山字一撂——请出”,“十字加两点——斗(抖)出弯来了”等。

(7)摹声。有些歇后语的注释部分为了增强表达的形象性,运用拟声词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声音,收到了活灵活现的语言表达效果。例如,“秤锤掉在井里——噗通(不懂)”,“吹鼓手抱公鸡——嘀嘀咕咕”,“黄鼠狼戴牛铃——叮当(担当)不起”,“修锅匠补碗——吱吱吱(自顾自)”, “老鼠闹新屋——吱哩喳啦”等。

2.从词语的组合形式上来看,歇后语有时运用了对偶、反复、顶针、回环、叠字等修辞方法。

(1)对偶。歇后语中的对偶运用较为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分为如下四种:①“引子”部分对偶,例如,“吹笙的会摸眼,打牌的会摸点——干哪行有哪行的门道”,“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等;②注释部分对偶,如“吃着甘蔗爬梯田——一磴比一磴高,一节比一节甜”,“八月十五捉个兔子——有你也过节,没你也过节”等;③“引子”部分和说明部分构成对偶,如“破了鞋帮——漏了底儿”,“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等;④“引子”部分和说明部分均为对偶,如“拔萝卜栽葱,撵狐狸来狼——一茬比一茬辣,一伙比一伙凶”,“水底捞月,天上摘星——想得到,办不到”等。歇后语中运用对偶,使得它们形式整齐,音律和谐,内容凝练集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2)反复。反复这一修辞格在歇后语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这里我们分析的是注释部分的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具体分类如下:①AABB式,如“日头晒山芋——干干脆脆”等;②AAA式,如“三个土地庙——妙(庙)妙(庙)妙(庙)等;③ABAB式,如“扳倒醋坛,咬了青杏——酸透,酸透”等;④ABABAB式,如“二十七注钱摆三处——久闻(九文)、久闻(九文)、久闻(九文)”等;⑤ABXAB式,如“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一代)不如一袋(一代)”等。

(3)顶针。歇后语有时还运用顶针这一修辞格,如“观音斋罗汉,罗汉斋观音——互相帮助”是“引子”部分运用顶针;“滚水煮饭焦——你不靠我,我不靠你”是注释部分运用顶针。歇后语运用顶针这一修辞格,表达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歇后语结构整齐、简洁,并形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由于篇幅有限,其它修辞格就不细述。

二、歇后语的修辞功能

天香楼主在《歇后语堪称绝妙好词》一文中提出,“歇后语是一种高明的形容,泼辣的讽刺。”徐亚杰的《古士大夫之歇后语》一文中认为,歇后语有“闻其声,不待其尾而辨之”的修辞效果。温端政认为,“歇后语最基本的修辞作用,就在于通过它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形象、感情等色彩,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并在此基础上使语言具有诙谐性和讽刺性的特色。”的确,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说话、交际,准确、娴熟地运用歇后语,既能为文章或说话内容增色,又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歇后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这使得它具有如下修辞功能:

1.形象性。歇后语的形象性是指通过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形象色彩,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例如,“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单独使用“坏透了”虽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但说法很抽象、模糊,在前面加上“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就使别人明白是怎么个坏法,意思表达就形象化了。再例如“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大眼瞪小眼”的说法很普通,但前面加上“张飞穿针”,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张飞显著的外貌特征之一就是眼睛大,张飞眼(睛)大,针眼(儿)很小,“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组合在一起,那种滑稽、好笑的景象就跃然纸上了。

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歇后语的诙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风趣、戏谑、含蓄、幽默。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凤姐形容宝玉和黛玉的关系用的是“黄鹰抓住鹞子的脚——扣了环了”,“扣了环了”表面上指黄鹰和鹞子的爪距相对紧扣,不易撒开,实际上比喻宝玉和黛玉亲密得不肯分开,通过双关的两重意义,说得很含蓄,听起来却很风趣。

3.讽刺性。有很多歇后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谑、贬斥的感情色彩,具有讽刺性。例如,“脱裤子放屁——多一道手续”,具有强烈的讽刺味道;“头上戴袜子——能出脚来了”采用了反语,讽刺效果更强;“秋后的蚂蚱——还能乍几乍?”含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兔子尾巴——长不了”,则带有一种诅咒的口吻。歇后语的讽刺性,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以其不拘一格的形式、诙谐风趣的内容、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歇后语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是不能用的,在科学论文、总结报告、法律条文里都不宜用,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用语中也不能滥用,正如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所言,“歇后语、俗语,都可以用,但用得太多就没意思。”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歇后语和尚打伞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猜猜谜语、歇后语,听听笑话,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让他们渐渐喜欢上学习语文,还能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字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非常吸引孩子。导入新课时,进行一个猜谜语活动,能让学生们迅速集中注意力,迅速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生机盎然。

比如,在教授《荷花》一文时,用了这样一个谜语导入课题: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浆。学生们眼珠儿滴溜溜地转,在动脑猜的同时,脑海里也要浮现出“水、粉红、随风摆、绿”这些场景画面,那对荷花的形象特点也有了粗略地了解。小学课本里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这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猜字谜活动,既能让学生记得牢字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趣味和快乐。猜字谜,让孩子去观察和思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比如,在教学“其”字的时候,我让学生们猜字谜:横着两根柴,竖着两根柴,二娃子跳进去,八娃子跳出来。这就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其”字的字形,也把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二、笑话“连篇”,活跃气氛

语文课,讲究课堂生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那样,有时会让课堂在一个环节上“卡壳”,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或尴尬。这时,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扭转乾坤,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思维轨道上去。

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沙滩上童话》一文中,有位同学把课文中有句话读成这样:“我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于是我们趴在沙滩上,从四面八方挖着地(de)道。”《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中,“为了能平稳地走路,航天员都穿着鞋底带钩的鞋子,好牢牢地钩住带网格的地板。”此句中 “地”字的读音,更是让语感差的同学有些摸不着头脑。指名读时,学生一不小心读错这个字的读音,就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不好掌控。

在此情况下,我因势利导。顺着这个情况,给同学们讲了个类似的笑话:有一位外国朋友在中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他进一个小餐馆去吃饭,看见餐馆墙壁上写着“小心地滑”,于是,这位外国朋友就小心翼翼地在地板上滑向餐桌。服务员看见了,就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在这样滑向餐桌呀?”外国朋友回答道:“这墙壁上不是写着要“小心地(de)滑”吗?”笑话讲完后,理解了意思的同学哈哈大笑,而没有理解到意思的同学一脸懵圈,一头雾水。这时,我就让理解了笑话意思的同学来讲解那位外国朋友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在地板上滑向餐桌——外国朋友读成了“小心地(de)滑”,而此处对“小心地滑”应该理解为“小心地(di )滑!”。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所有同学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地”字不同意思有不同读音的理解。

三、竞猜歇后语,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

歇后语是我国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事先让同学们自己去收集有趣的歇后语,然后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进行学生们喜欢的“竞猜歇后语”,这既能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增加课外阅读量,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思维能力。诸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鸡蛋炒鸭蛋——混蛋;乌龟打屁——冲壳子;粪池里面开船——(粪涌)奋勇前进;狗粪做的鞭子——(闻)文又(闻)不得,(舞)武又(舞)武不得”,这之类的歇后语,让学生在笑声中思考,在笑声中理解句意,在笑声中明晓哲理,提升智慧。学生如果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偶尔用上一两句,就会显得生动活泼。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有较大帮助。

歇后语和尚打伞篇8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营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上一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沙尘暴阅读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