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歇后语”

时间:2022-10-11 03:02:38

对歇后语,以前我并不很在意,觉得那无非是一些民间流行的俏皮话,充其量体现了生活中的小情趣、老百姓的小聪明而已。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见识短浅,有眼不识泰山了。其实,歇后语中不仅凝结着群众生活的经验,哲理思考,更充满着机智、幽默、讽刺的天才智慧,作为一种文学语言或准文学语言,集含蓄、夸张、象征、通感诸多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于其中,且有一种为文人话语、政治话语、新闻话语所很难企及的形象化、生动活泼、天生的乐观主义和情趣天成的精巧练达,实在是一宗文化于精神的宝贵财富。

以一物起兴,引起主题,这乃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也是以形象化取代或引出抽象“结论”的一种基本模式。我最欣赏的是那话语所传达的特殊语境,及其隐含的人物心态、神态与复杂的可资联想的丰富内涵,而这些,恰恰是“直白说明”所不具备的。歇后语的高品位的文学价值,恐就在此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这是叙述性语言,却以“谐音”为桥梁,架设于一种抽象的社会现象的概括上。对于一个长期处于封闭、保守、缓慢滞后的无变化静态生活环境中的人们,这个歇后语的使用频率是高的。当人们迫切期待着改革、创新的局面出现时,遇到的却是一切如故,依然如我,“外甥打灯笼――照旧”所表达的那种失望与无可奈何的情绪,便是很沉重的了。

优秀的歇后语总在轻俏的调侃和讽喻中隐含着对丑恶的人和事的轻蔑、戏弄以及充满信心、居高临下的精神优越感,这是它的真正人民性之所在,也是某些文人话语中不易取得的一种“民间优势”。“驴屎蛋子――两面光”,辛辣地画出了油滑小人物两面讨好的市侩相;“绣花枕头――一肚子草”,让人想起胸无点墨却故作斯文的花花公子;“聋子的耳朵――摆设”,不是对社会上颇为流行的诸多形式主义的事务有力地的一刺吗?譬如有的“窗口”行业挂在那里的所谓“意见薄”便是一列。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是一种失望;“豆腐掉在灰堆上――吹不得打不得”,则准确地表达了那种尴尬的、无可奈何和进退两难的心态与神态,实在太传神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所处的地位,经常碰到受欺凌、遭厄运的境地,但他们往往并不灰心丧气。“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已经透示出不甘失败的远见了,但还是心平气和的;“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啦”,就充满了一种胜利在望的激情和按捺不住的愤慨了。蚂蚱“蹦”的这一形象,何其生动,又何其轻佻,在这种歇后语的后面,我们往往感受到正义的人民的凛然之气与堂皇之声。

某些歇后语用词不免粗野或俗了一点,当然有不可取者,但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有这么一句:“扶着过河――小心大了”,虽说是有一点“不雅”之嫌,其夸张,其幽默,却又实在令人忍俊不止。其实除了这一层对于过分小心者的辛辣的却并无恶意的嘲讽之外,还有另一层更为深刻的内涵哩。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听到的一种有关此语由来的说法,倒也不妨“姑妄听之”。据说,那是在旧社会某地发大水的时候,人们纷纷逃难。当官的扶着乌纱帽过河,土财主扶着一个大元宝,穷人一无所有,衣裳也没有穿,他只能扶着唯一的“命根子”了。这幽默里既有喜剧的戏弄,又有悲剧的自嘲,便是不能以一笑了之的了。

上一篇:解读地产六巨头动向 下一篇:教育就是“留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