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12 11:54:09

歇后语的故事

歇后语的故事篇1

长期对幼儿进行歇后语教学,可以增加幼儿对生活阅历的积累,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入歇后语教学,其意义在于:一是开发记忆力,通过对朗朗上口的歇后语的记忆背诵,从小培养幼儿的记忆力,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文化准备;二是打好语文攻底,很多学生为了写作而背诵许多的歇后语以备引用之用,而学习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幼时诵读。三是获得熏陶和修养,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竹篮打水,一场空。”等。其实幼儿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就能理解这些歇后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理解更深的一层人生哲理,这些都将对幼儿今后的生活有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精炼、含蓄、意蕴深远,让幼儿很难理解其蕴含的意思,而掌握歇后语的大意也正是开展歇后语教学的难点,所以我们只有运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幼儿学习歇后语。在进行歇后语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情境创设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家园之间进行默契配合,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使歇后语教学更好地进行与发展下去。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例如:开展“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教学活动时,老师以观看动画片的环节导入,马上拉近了幼儿的距离感。动画片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对动画故事特别的感兴趣。通过加深理解故事,升华故事的中心思想,让幼儿体会到歇后语的后半截意思,最后举例进一步去阐述歇后语的理解。例如:开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教学活动时,老师很好的以仙人的神器为导火线,利用神器的图片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很快就投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八仙过海的故事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大背景,最后以情境体验的形式,让幼儿开动脑筋用手中的武器帮助自己渡过东海,幼儿很好的学以致用。

二、寓游戏于歇后语活动

幼儿活动是以游戏为主的,游戏也能激发幼儿对歇后语的兴趣,更能帮助幼儿不断的巩固歇后语。在完成歇后语的讲解后,幼儿还处于对歇后语比较陌生的阶段,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游戏的方法鼓励幼儿参与诵读歇后语。开火车的形式,鼓励幼儿有序的接歇后语;抛球的形式,把自交给幼儿,相互抛球谁接到球就由他来接歇后语;问答形式,一个幼儿提问同伴……幼儿在这些简单多样的游戏中,不仅巩固了歇后语知识,更加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对歇后语的兴趣。

三、家园共育,丰富幼儿的歇后语知识

《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的确是这样的,任何活动的生成、组织都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家庭资源是我们幼儿园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合理的运用这一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与利用。我们进行“歇后语诵读”活动,得到了家长的鼓励与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筛选一些适合幼儿的歇后语,在给幼儿讲解歇后语的大意的同时还会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幼儿加深对歇后语的理解。

歇后语教学的开展对教师是个挑战,首先需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在实践中我们的自身文学底蕴和教学能力要不断的提高,这样才能理解歇后语的背景和大意。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幼儿最近发展区,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生活结合,及时调节教学中的失误,相互交流,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

歇后语的故事篇2

关键词:歇后语: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78-03

歇后语是民间根据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创造出来的特殊的幽默语言品类,是幽默的一个分支,是汉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没有与其完全相对应的表达法。而且歇后语涉及面广,由古及今,由天上到地下等不同范畴里,不同食物中由广大群众,专家作者们探究、修饰、创作了琳琳种种,题材繁多,寓意深厚,味道不同,表达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褒与贬等等,或有优秀精神,或有娱乐欣赏价值的作品。因此歇后语的翻译是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我们在翻译歇后语时不仅要了解歇后语的出处和文化内涵,而且还要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歇后语的翻译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同时,歇后语的翻译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1.歇后语的构成与分类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谜面”讲具体的事物,“谜底”是对“谜面”的解释说明或描摹,是表达本意的所在。“谜面”和“谜底”之间常用破折号隔开。从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联系上来看,歇后语可分为比喻性歇后语和双关性歇后语两类。

1.1 比喻性歇后语

它所比喻的事物与使用歇后语的上下文所描写的事物有相通之处。这类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使本意。例如:

⑴狗咬刺猬--无从下手 (A dog trying to bite a hedgehog――no way to make an approach)。

1.2 双关性歇后语

双关性歇后语运用谐音或词语语义上的双关通过联想来表达意义。双关性歇后语又可分为谐音双关性歇后语和语义双关性歇后语。

1.2.1谐音双关性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思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思。例如:

(2) 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Breaking an earthenware pot――(lit) cracked to the bottom.(pun) interrogate thoroughly.)

1.2.2 语义双关性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是后半截出现一语双关,其表面意思是对前半截作解释说明,但其实际意思是表达整个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语义。例如:

(3)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Using a rolling pin to blow a fire――totally impenetrable).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歇后语的文化内涵

2.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歇后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没有与汉语歇后语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要更好的了解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准确翻译歇后语,必须要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经归纳总结,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如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1.2 习俗差异

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 dog(你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2.1.3 的不同

英汉语中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 to hell(下地狱)”。

2.1.4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如“草船借箭――坐享其成”、“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东施效颦”。而大部分的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朵拉纸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2.2 歇后语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歇后语形象生动,比喻新奇。前半部分是形象,后半部分是寓意或双关。明白它的意义往往要经过思索,才会达到理解上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意外之境。许多歇后语给人以诙谐风趣、辛辣刺激的感觉。如“老虎变猪婆――又笨又恶”和“骆驼生驴――怪胎”。因为中英语言毕竟分属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完全对应的喻体与文化内涵相一致的现象只是少数,大量的歇后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只是部分地对应或毫无相同之处,汉英喻体不同,文化内涵亦不同,表达方式迥异,例如:

(4)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When the tiger is away from the mountain, the monkey calls himself the king.)与英语习语“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is king.(盲人国里独眼为王)”意思相近,但文化内涵并非完全等同。

歇后语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历史典故、思维观念和道德标准产生了许多中国式的表达方法,绝大多数歇后语就是这种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折射。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中的“泥菩萨”形象恐怕令英美人难以想象。因此,如果拿let alone anyone else来翻译就不足以表达出文章的文话内涵,前者有“爱莫能助”之意,而后者含义却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再如:

(5)老鼠爬称钩--自称自(A mouse climes onto a steelyard hook――weighing itself in balance/chanting the praises of oneself )句中的“称”是个谐音,既表示称重量weigh又表示称赞praise,用来表示那些没有本事的人自我吹嘘,而英美人区别不了“称”与“称赞”谐音的韵味。

3.翻译的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主张“信、达、雅”,傅雷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r在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前言中说翻译的任务是以最清晰最易让人接受的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虽然这些主张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含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重视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或没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或者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诗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我们在翻译歇后语是也应牢记这一条。

4.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根据歇后语的分类、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标准,歇后语的翻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4.1 完全直译法

完全直译法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完全直译法不仅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上的对等,以保持原文载有的文化价值和形象生动的比喻,从而丰富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手段。“谜面”和“谜底”属于一般事物和情理,其间的关系各民族人民都能理解,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这类歇后语只需直译。如:

(6)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To send the feather of a swan one thousand li――the gift in itself may be insignificant, but the good will is deep.)

(7) 一根筷子吃藕――挑眼(Eating lily root with one chopstick――picking it up by the holes.

4.2 直译加注法

等值翻译很难在所有层面上实现,特别是意义相同,词和形式也一致的等值存在着不少客观的困难,主要因为中西文化渊源差异。英语中几乎不存在类似汉语歇后语的表达形式,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歇后语常采用直译加注法,以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如:

(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Box on the ear was skillfully given by a C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 Kai.)[A fourteenth century novel based on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Chou Yu of the Kingdom Wu had Huang Kai, another of Wu general, cruelly beaten, and then sent him to the enemy camp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enemy.]

4.3 意译

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愿意。以喻义为主的歇后语有的虽有形象,但与喻义关系不大;有的虽然形意并重,但用直译无法表达时,我们就用意译法。如:

(9)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He i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ll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10)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When we pass from the old society to the new one,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worth.)

(11)我们校队近年来可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Our school team has kept losing in the recent years.)

4.4 直译和意译兼用

直译和意译兼用就是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歇后语常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文化烙印,如何把歇后语中负载的文化价值移植到英语中去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有些民族文化色彩浓的歇后语在于形象和风格,翻译时须以忠实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为前提,直译之后再加意译,以显其喻意。

(12)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ChuKeK Liang the mastermind, meaning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13) 我说二三百两银子,你就说二三十两!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When I say two or three hundred taels, you say twenty or thirty! It'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the lips are far apart!

(14)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 The tail of a rabbit can't be long――won't last long.)

4.5 习语套用法

英语里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歇后语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妨借用英语同义习语来译。例如:

(1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16)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17)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我们在借用英语习语来翻译歇后语时应注意他们的修辞色彩,如两种语言的修辞色彩不同,我们就不能套用。如“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就不能译成“No man cries stinky fish”。前者有褒义,而后者则没有。

5.结束语

歇后语的翻译相当灵活,译者应根据所译文章及歇后语的具体情况做到灵活处理。尽管歇后语的翻译灵活,但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时还是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5.1比喻性歇后语的翻译,如果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比喻相通,一般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采用直译法

5.2 双关性歇后语的翻译,由于双关语(尤其是利用谐音构成的歇后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一致的情况,一般采用意译法。

参考文献:

[1]凌利.歇后语词典[Z].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刘学明.汉英习语用法对比研究及应用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侯宁海.英汉习语大典[Z].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6]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汉英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8]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 [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9]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歇后语的故事篇3

张飞穿针有两个歇后语:

1、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眼大,《三国演义》描写他是“豹头环眼”,而针眼极小,故为“大眼瞪小眼”。比喻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的样子。

2、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生性粗鲁,乃山野之夫,所以是个粗粗冽冽的人,而穿针是心细的活,所以粗鲁的人做心细的事,故称粗中有细。

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来源:文章屋网 )

歇后语的故事篇4

歇后语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这种短小的词句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每一则歇后语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而又形象的故事或传说,想了解歇后语背后的传奇吗?让小编为大家揭示吧:

一、庵秋婶打女婢——刚刚好就好

故事:解放前,秋婶出生于书香门第,知书识礼,性格爽朗,思想开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乡里人尊称她庵秋婶。

庵秋婶认为家里的女婢做了错事,必须进行鞭笞责罚,但责罚要有度。若打轻了,不会痛,她不能记取教训;若打狠了,打伤了还得给她治疗,甚至耽误了做工。因此,刚刚好就好。这事很快就流传开了,后来成为人们劝说那些待人处事太过份的人的通俗歇后语:“庵秋婶打女婢(喳某简)——刚刚好就好。”

释义:形容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

二、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故事: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获借贷。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这一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因此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于是,当他重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进肚里,特别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啊!所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最好的上等茶啊!”三爷一听飘飘然,终于答应借贷。

释义:这一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三、快刀斩乱麻—— 一刀两断

故事:在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小伙子吴东胜准备去街上买二斤白菜。突然,看见了一个人群拥挤的地方。他看见人群内部似乎有一个擂台。于是,他使用轻功飞过人们的头顶,落在了擂台的最前方。

原来,台上正站着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与一个膀大腰粗的男子在比解死结。两个人各拿了一个复杂的用麻绳捆的结。粗一看去没什么奇怪,细一看就不得了了,这个大结上至少有90个小结。小姑娘和大汉开始比赛谁先解开结了。吴东胜明白了,这不是比武招亲,也不是比文招亲,而是比巧招亲呢!

没过5分钟,少女就已经把所有的结解开了。而那位中年汉子却才解30多个结。于是,那位少女对大汉说道:“对不起,失败了。”中年汉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擂场。接着,少女又对大家说道:“现在只剩两个结了,如果也失败的话,今天就到此结束了!”

吴东胜早就想好了:这位少女有着一对水灵灵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肤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条。吴东胜又想到:我也要到结婚的时候了,老母亲也还没有看见过我的女朋友呢!于是,他飞上了擂台。

底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东胜上台就问:“有没有规则?”“有,谁先弄开谁就胜!”听了规则后,吴东胜和少女的比赛正式开始。吴东胜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结给砍断了。因此也赢了这场比赛。

释义: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

四、庆仔丢失牛仔——去远了

故事:庆仔是放牛娃,生性好玩,尤其喜欢看戏,简直是个戏迷。他每日早上把牛仔牵到山坡上,将牛绳往树头一拴,就自己玩去了。有一天,邻村做佛生日,唱戏酬神,香烟缭绕,锣鼓喧天,十分热闹。庆仔将牛仔一放就跑去看戏。直到太阳沉西,天色昏暗,庆仔才跑回山坡,不禁大吃一惊,牛仔不见了。庆仔急忙沿着山坡一路找去,逢人便问:“见到我的牛仔没有?”对方反问:“几时丢的?”答道:“大半天了。”对方摇摇头感叹地说:“去远了,没望啦”。结果牛仔没有找着,消息却传遍三乡五里。这就是歇后语“庆仔丢失牛仔——去远了,没望啦”的由来。

释义:形容事情很久了才来处理,本来是可以预见并且采取措施避免的,带有贬义。

五、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

故事:在晋江安海一带,人们若遇到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受到惊吓,就风趣地说:“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解放初期,只有少数政府机关有电话,私家有安电话的,实为凤毛麟趾。人们有急事需要打电话,都要到邮电局去打。猫纠是个开小店做小买卖的老实厚道的商人。因为生意兴隆,货物突然脱销,急需尽快进货,于是猫纠兴致勃勃地跑去邮电局打电话。由于当时设备较差,猫纠又缺乏使用电话的经验,结果“喂,喂,喂!”喊了大半天,一句话也没有跟对方说清楚。然而电话费是以通话时间长短来计算的,邮电局开出的电话费数目之大,使猫纠吓得目瞪口呆。此故事后来便浓缩成为幽默生动的歇后语。

释义:该词常用来形容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而闹出洋相,常带有调侃之意。

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故事:小村子,有一户人家,早上男主人出去干活,家里只有一只猫和一只狗。

每天早上,不诚实的猫一看见男主人外出干活,就在家门前呼呼大睡!这时,老鼠一看见猫在睡觉,就一群一群,悄悄地去家里找东西,弄得家里乱七八糟,家具至少被咬出了五个缺口,那是调皮的老鼠没事干,所以乱咬的。

歇后语的故事篇5

其实,我迷上收集歇后语,还有一段来历呢!

记得那一次,我去大舅公家玩。老远,我就听见大舅公即将高考的小儿子一字一顿地读课文,接着便是大舅公的训斥声:“你这家伙,读起书来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怎么搞的,重读!”我暗暗地一笑,很快来到了大舅公家里。大舅公的小儿子没读一会儿,又可怜巴巴地望着大舅公,可怜巴巴地说:“爸,让我看会儿电视行吗?我读了这么久了。”大舅公皱了皱眉头,看了一眼表,大声喝斥道:“你这小子,才读十分钟就想溜,你还真是猴子的屁股??坐不住啊!”这时,大舅公望见了站在一旁的我,叹了口气,挥挥手叫儿子出去休息。我不住地笑着说:“哈,大舅公,你还真幽默哩!用这么多的??什么来着?”大舅公说:“你说歇后语?唉,我这儿子不真气,老师叫读书,他冒充我签个‘已读’,你说说,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我没太在意大舅公谈论他的儿子的情况,却因此对歇后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为此查阅了很多资料。明白了歇后语,又名缩脚语,是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之一,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一类是运用各种故事;一类是运用谐音的方法使歇后语一语双关。歇后语有很多好处:它不像名言、哲理那么深奥,它可以使枯涩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贴切传神、生动形象,增添语言魅力。

我为了收集歇后语,特地买了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歇后语。记得有一次。楼上的王阿姨与妈妈谈话,有说有笑。王阿姨面露不满地说:“我的那个下属,昨天被提拔成了营销部经理,高我一级,现在可好,整天飞扬跋扈的,还真是公鸡尾巴??翘得高。”王阿姨顿了顿,又说:“恶人有恶报,今天,他公报私仇,被检举了,他现在可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儿咯!”正专心致志做作业的我,一听到歇后语,立刻捧起小本子,飞快地冲到门口,一边记一边念:“公鸡尾巴??翘得高,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害得人家王阿姨怪不好意思的。

现在,我已经收集了很多歇后语,如:喜鹊的羽毛??黑白分明、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耗子掉进水缸??时髦(湿毛)、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因为我很崇拜“一身青袍,羽扇轻摇”的诸葛亮,所以我还收集了很多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如: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诸葛亮焚香弹琴??泰然自若、死孔明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等等。

歇后语的故事篇6

二龙坑的鬼——跟上啦!

北京西城二龙坑,即前清郑王府附近,辛亥后,府邸售与中国大学为校址。此处旧时是一片荒地,俗名“烂死岗子”。凡清贫人家死了人,无力发送出殡,多将死者尸体用芦苇席卷裹埋葬于此。民间有“二龙坑闹鬼” 的传说,有人夜间倘若必须路过此处,须三五成群结伴,又唱又喊以壮胆,其实乃自欺欺人。

西直门到海淀——拉啦!

这是旧时北京人力车夫常说的一句谚语。

原来,由西直门到海淀距离不远,而且是从市内去颐和园的必经之路。人们常借用这句歇后语表达儿童排泄粪便而不知预先告诉家长,却以此诙谐之语道出。

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北京天桥是旧时江湖卖艺人聚集的地方,其所练武艺,五花八门。有吞活蛇者,有吞宝剑、铁球者,有以头开砖者,有练刀枪把式兼卖大力丸者,有摔跤、耍中幡者……其实,天桥的把式并非净说不练,如吞宝剑、吞铁球、吞活蛇乃是真功夫,有时竟在表演时口吐鲜血,其艰苦可见。

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

北京正阳门外迤东有一条街,名叫“打磨厂”。当年在这条街路南有一位中医师挂牌应诊,此人姓董名德懋,医术一般,故有此歇后语之流传。“懂得帽儿?” 乃北京俗语,意即什么都不懂,带有轻蔑的口气。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旧时,北京有轨电车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登车毕,售票员则以铜哨通知司机启行。车将开时,老太太从后面赶来,招呼售票员莫吹哨。此句乃讽刺爱“吹牛皮”者。

活跃于北京人口头上的歇后语,其条目之多,不胜枚举,其历时之久,数百年而不衰;且涉及人物、政治、名胜、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之故事,内容丰富多彩而趣味盎然。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这是康熙皇帝继位后,逐渐流传于京城的一条歇后语。

康熙皇帝为避免皇子争夺帝位而诱致萧墙之祸,一改退位前公布继承人之旧制,而将诏书存放于太和殿匾额后面,直待临死或退位时当众取下宣诏。文武大臣于宣诏前,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不知依傍哪位皇于,在诸多激烈竞争帝位的皇子之间,首鼠两端,莫衷一是,虑及将来仕途而深感无依无靠。

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以及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使。

这两条歇后语,迄今仍被上年纪的老北京人津津乐道。()

宛平城位于北京西南,乃咽喉要道,拱卫京师之重镇。按明清旧制,京师城区分别划归宛平县和大兴县管辖,中轴线以西,皆属宛平县界,以东皆属以大兴县界。

明清两代时,上自皇帝下至朝廷重臣,凡赴西南各省办事者,皆出入宛平城。京官出行,朝廷在此为其饯行,知县须跪迎跪送;外埠封疆大吏进京先在宛平城落脚,知县亦须跪迎跪送,丝毫不敢怠慢,故有“跪着的差使”一说。区区七品芝麻官,为一顶乌纱而常年卑躬屈节,亦良可叹矣!

歇后语的故事篇7

诸葛亮哭周瑜——————假仁假义

歇后语来源:

当年,周瑜给诸葛亮气死,不是真正的死了,只是一时气咽,歇个三天两天就会缓过气来的。诸葛亮神掐妙算,当然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他也不情愿周瑜缓过气来继续跟他作对。他要想办法治死周瑜。这才去给周瑜吊孝。

诸葛亮来到周瑜家里,人家见是仇人来了,都不理他,也不让他进灵堂。诸葛亮就在灵堂外边爬下哭起来,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的,一哭就是一天;他边哭边说如何对不起周瑜,只是说了几句气话,没想到把人气塌了,周瑜的婆姨一看,心软了,想亲兄弟也吵架拌嘴呢,何况二姓旁人呢,就原谅了诸葛亮,请他进灵堂去祭奠。

歇后语的故事篇8

关键词:惯用语歇后语 老舍骆驼祥子翻译

一、歇后语的翻译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歇后语大体上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运用比喻的形式,相当于谜底,后一部分表达真正的含义,相当于谜面。

1“ 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回头啊”她的嗓门很高, 和平日在车厂与车夫们吵嘴时一样。

竹中伸(P144)

「くだったわねえ。お前さんはまるで玉みたように厂

をび出したっきりさっぱりをせないのねえ。

彼女の声は非常に大きく、平素厂で荒くれ夫どもに用事をいいつけるときと同じような子だった。

立祥介(P132)

「おまえもいいなもんだよ。でてったきり、知らんぷりとはねえ。

夫たちとやりあうときと同の甲高い声でそれだけ言うと同に。。。

中山高志(P129

「いいなもんだね。’肉包子’(肉まん)を犬にぶっつけたように、まるでってこないじゃないかね

声の子は非常に高く、日で夫らとわめき合うときとわりなかったが。。。。

“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回头”意为得到好处后有去无回,原文中指祥子尝到了甜头后就消失了,是虎妞责备祥子的话语。从三个上文中三个译者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三个人用了不同的翻译方式。竹中伸和立件详介只翻译了有去无会,并没有体现尝到甜头这层含义,在中山高志的翻译中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式,将原文的意思准确的翻译了出来。

2 有急等用钱的,有愿意借出去的,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竹中伸(P128)

セッパった急を凌ぐために高利を承知で借りて行く。それは丁度周瑜が黄を殴ったのと同じで、一方は殴りたいから殴ったので、一方は喜んで殴られていたのだ。それと同じことだというのである。

立祥介(P119)

急の金に困っている人があればこそ、こちらもしてやるのであって、周瑜が黄を打したようなもの(苦肉の策。『三国の故事)、武士は相身互いじゃないか、と。

中山高志(P116)

大急ぎに金がいる人があり、またしてやろうという人があれば、周瑜が黄を打って大芝居をやったのと同じことで、渡りに船じゃないか。

「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歇后语出现在《三国演义》第46的故事。是中国特有的故事,对于日本读者来说很陌生很难理解。竹中伸将其翻译为周瑜が黄を殴ったのと同じで、一方は殴りたいから殴ったので、一方は喜んで殴られていたのだ。虽然将歇后语里的故事做了大概的解释性翻译,但是对日本读者来说,没有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是很难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的,这样就很难真正理解歇后语的真正含义的。在立间详介和中山高志的译文中,都将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直译了出来,而对歇后语的后半部分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译为「武士は相身互い和「渡りに船。这样用日本原有文化来代替原文难以理解的特有文化,对于异国读者来说可以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3看祥子没动静,高妈真想俏皮他一顿,可是一想他的正直劲儿,又不大好意思了:“你真行。‘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也好。”

竹中伸(P135)

彼が正直一途の一克者であることを想うと、それもの毒なようながして、

「お前さんは本当に石を敲いて渡る人だからね。まあ、それも好いだろうよ。

立祥介(P124)

祥子がなにも言わないので、高は皮肉のひとつも言ってやろうかと思ったが、一途な彼の性格を思うと、それもかわいそうに思った。

「いよ、あんたは。ばか正直にやるだけのことをやってみるのも、またいいだろうさ。

中山高志(P121)

祥子がてこでこもかないのをて、高は本でちょっとからかってみってやろうと思ったが、彼の真正直さを考えてこれもすまぬことだと思い直した。「お前は本当にえらいよ。石部金吉式もだ。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的中文意思指人没有城府,心里有什么说什么,直进直出。竹中伸将其译为「石を敲いて渡る,日文意思为敲着石板过河,深一层的含义为做事极为谨慎,不敢有半点马虎,这和原文的意思相差甚远,可以说是误译。在立祥介的译文中将「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翻译为ばか正直にやるだけのことをやってみる,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可是翻译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直来直去”虽然能够让读者们理解原文的意思,可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译者却没翻译出来。中山高志将原文译为「石部金吉式。石部金吉式是日本人众所周知的人物,「石部金吉式在现实生活中代表一根筋,性格直来直去不会变通的人。这和原文的意思很是符合,同时也在形式上符合原译文,是最佳的译文。

4“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

竹中伸(P151)

するとさんいて、五月く相手はだとするだろうが、妾ゃわざとって泣いていて一言も答えない。

立祥介(P139)

そうすりゃ、相手はだれだってことになるけどあたしは知らぬ存ぜぬでおしとおす。

中山高志((135)

さんきっと根掘り掘りき出そうとするにまっている。あたしは徐庶が曹操の所にれてこられたときのように一言も言わない。『二十九)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在第三十六回登场的人物,是蜀国刘备的参谋。可是因为他的母亲被魏国的曹操所挟持做了人质的原因,他不得不去了曹操的阵营。虽然他入了曹营,可是他依然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操守,从没有为曹操献过一计。从上述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的含义是徐庶虽然进入曹营,可是从来没献过计策。

在三个日译本中,竹中伸的翻译对原文的修改过多,几乎看不到原文的影子,立祥介使用了意译的方法,只翻译了歇后语后面的部分。中山高志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将原文都翻译了出来,并在译文的后面对历史故事加了注解,让读者既明白了文中歇后语的含义,同时保存了原文特有的文化。

二、俗语的翻译

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特有的文化用语,翻译者不但要将文化用语的含义翻译出来,还要将文化用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向异国读者传达出来,才能算是好的译文。人类共通的很多东西都能在俗语中体现出来。虽然文化不尽相同,可俗语能反应人类活动普遍性的一个侧面。汉语和日语也都不例外。如果日语中存在和汉语相同含义的俗语,翻译起来就会很简单。可是,如果在日语中没有对应意思的俗语,翻译起来就很难。而且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俗语比日语的俗语要多的多。

以下通过对《骆驼祥子》三个译本中俗语的翻译进行分析。

1、但是他毕竟是乡下人, 不像城里人那样听见风便是雨。

竹中伸

然し彼は流石に田で、都会人のようにをけば直ぐに雨を予知するだけのカンを持ち合わせなかった。(P24)

立祥介

悲しかなやはり田者で、町方の人のようにはがまわらなかった。(P23)

中山高志

しかし、所彼は田者で、都会人のようにの具合で雨を知るほど明ではなかった。(P30)

俗语和我们平时的用于相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书面语更加精炼,生动。

「听见风便是雨的意思为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 还可以用来比喻那些一听到什么事就跟着咋呼,没有个人主见,人云亦云,本来没多严重的事说的特邪呼的这类 。竹中伸和中山高志将「听见风便是雨译为「をけば直ぐに雨を予知する和「の具合で雨を知る。他们的翻译保留了「、雨,这些形象的翻译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同时将俗语中文化内涵传达为了读者。立祥介将“听见风便是雨”译为「がまわらなかった。「がまわらなかった的意思对什么都不漠不关心。所以可以看出立祥介的翻译是误译。

2、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

竹中伸(P212)

仕であるなしに拘らず嫌疑者は先ず彼だ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立祥介(P193)

死んでも濡れ衣をはらすことができなくなってしまう。

中山高志(P184)

彼への疑いは黄河にびんでも清められないのだ。

“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是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的意思。是中国特有的惯用语。中山高志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原文译为「黄河にびんでも清められない,这种翻译方式将中国特有文化正确的传达给了读者。竹中伸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式,这对日本读者来说更加容易理解原文,但却放弃了原文化。立祥介的译文既体现了原文化,同时准确的传达了艳雯的意思,是最完美的翻译。

3、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

竹中伸(P178)

そうだ、人至るところ青山だ。

立祥介(P163)

あとで悔やんだって追いつかないのだ。

中山高志(157)

ここをぎたらあとはもう一面の砂漠だ。

牛次(P209)

この村を通りすぎたら、もうこれだけの宿屋はない。

あたらチャンスを逃げしたら、もう二度とめぐりあえない。

4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胡一时,叫一群猴儿王八给吃了。

竹中伸(P245)

六十九年酸い甘いもみ分けて来たこのおれ、山猿どもに寄ってたかって食い物にされてたまるかってんだ。

立祥介(P223)

おれともあろう者が、六十九にもなって、あんな犬畜生どもになめられたなんて、られたざまじゃねえや。。。

中山高志(P211)

六十九の今日まで一生利口で通ってきたのに、この期に及んでぼけってしまって猿どもに食われてしまった。

牛次(P267)

かねて明で通ってきた者が、思いがけないドジを踏む。

法にものり。

从例文3,4来看、中山高志采用了意义的方法。“过了这便村没有这店”有机会必须抓住,一旦失去,决不再来。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意思。中山高志将其译为「ここをぎたらあとはもう一面の砂漠だ,正确的将原文生动的再现。同样,例文4的「聪明一世,胡一时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如今且说一个人,古来第一聪明的,他聪明了一世,懂在一时。留下花锦缎般一段话文,传与后生小子。” 意思是聪明一辈子,临时却糊涂起来。指一向聪明的人,偶尔在某件事上犯糊涂。 常用来怪人办了不该办的事 。中山高志用意译的方式将其准确的翻译了出来。

例文3竹中伸将其翻译成「人至るところ青山。「人至るところ青山是人间到处有青山,和原文的意思相差甚远。同样对例文4「聪明一世,胡一时译为「酸い甘いもみ分けて来た和原文的意思也有一定的差距。

立祥介将例文3翻译为「あとで悔やんだって追いつかないのだ,只是翻译出原文的一部分,是片面的翻译。将「聪明一世,胡一时译为「かねて明で通ってきた者が、思いがけないドジを踏む也是同样。

5、刘四爷的眼里不揉沙子。

竹中伸(P242)

立祥介(220)

方の目はたしかなものだった。意

中山高志(P208)

四の目をごまかそうなんていうことはとんでもないことだ。

「眼里不揉沙子出自《红楼梦》第六九回:“奶奶宽洪大量,我却眼里揉不下沙子去。” 比喻容不得人 。竹中伸在译文中将这个俗语的翻译省略了,造成了文化的缺失。立祥介将其翻译为「たしかなもの采用了意译的方式,但是文化的影子一点也看不到。中山高志用形象的翻译将沙子翻译成了芝麻,让日本读者更容易理解的同时,生动的传达了异文化。

6、见两方面都不肯让步,那么,清官难断家务事,有机会便溜了吧。

竹中伸(P254)

双方ともくまでしないとすれば事面倒となること必定、これは、さわらぬ神に崇りなしで、一刻も早くこのからずらかるに限る。

立祥介(P231)

それだけ言って双方は一もあとへひこうとしないところが、いやはや家族内のいざこざは面倒なものでなどとこまかしてひきさがろうという考えだった。

中山高志(P218)

みんなもそのうちに方とも一もらないのをて、これで子の喧に立ち入らぬと考え、この上をてそろっとってしまうのが上策でと考えだした。

「清官难断家务事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难断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意思是家庭中的事情繁琐复杂,清官也无法判明是非。 竹中伸将其译为「さわらぬ神に崇りなし。「さわらぬ神に崇りなし用日文原有的俗语进行了翻译,让日本读者更容易理解。立祥介和中山高志运用了直译的形式,同时准确的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完美的体现了原文的含义和文化。

本论对老舍的《骆驼祥子》的三个日译本中的俗语和歇后语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的出这样的结论:在具有中国古典历史人物的俗语或歇后语中,一般采取意译的方式。对于中国人特有的思考方式的俗语,要考虑日本人收容情况进行翻译。还有翻译者对原文的误译,是译者对原文的派生意义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祥子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祥子老著竹中伸新潮社昭和四十五年五月

[3]『祥子老著立祥介岩波店1980年12月

[4]『祥子老著中山高志1991年3月

[5]《老之歌》(新文学史料)黄酋子 第3 1979年5月

[6]『文学翻译学 郑海凌 文心出版社 2000

[7]『「字本の对比研究董磅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上一篇:好人好事材料范文 下一篇: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