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优劣

时间:2022-08-16 11:24:08

[摘要] 在具体使用环境中,根据使用效果的不同,歇后语也有优劣之分。歇后语的优劣可从其反映的生活思想、修辞用语、前后两部分逻辑结构等方面去判断。歇后语的优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环境、时代的不同而改变。

[关键词]歇后语 优劣 语言

通常意义上的歇后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歇后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它来源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广大群众之口,而创造者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阅历习俗、世界观价值观等千差万别,所以,歇后语的队伍中也难免良莠不齐。判断一则歇后语的优劣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去看。

一、从内容方面看

1.好的歇后语应该是内容健康,格调高尚,积极向上的。比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借自然之理描绘人事,通过植物生长的特点不仅展示大自然的生命图画,还形象地表现了人事之理,极富张力。

不好的歇后语则相反,一般由庸俗低级污秽的语言素材构成,或宣扬落后、封建的思想意识。如“城墙上屙屎――好高的眼;出嫁的姑娘――有主了”。前例低级庸俗,后例暗示女人没有独立性,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而有些歇后语感彩不恰当,比如,“盲人学绣花――瞎逞能”。该语带有明显的人身侮辱的性质,容易引起误会。

2.好的歇后语应是通用的。使用歇后语的最基本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够听懂,正确理解其含义。歇后语本身局限性的大小决定了其效果的优劣:局限性小,则该语容易被接受使用;反之,则会妨碍双方的交流。歇后语的局限性大致包括地域性、民族性和行业性。

(1)歇后语的地域性。最常见的就是方言歇后语以及地方文化、事物在歇后语中的体现,如黄牛角,水牛角――各(角)归各(角)(角:谐音“各”,江浙方言);满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满:即小。湖南方言);一嘴食胡椒――胡溜溜(福州方言,很会撒谎的意思)。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语言相对复杂,仅大的方言区就有七个,方言之间千差万别,像这类过于局限于某些地域的歇后语,就不宜在广大范围内使用,就算要用,也要适当地加以注释。

(2)歇后语的民族性。歇后语的创造者不仅有汉族群众,也有少数民族同胞。而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习俗差异就会造成民族特色歇后语在理解上的局限。如“班鱼婆―不识娘;朝鲜人过年――要狗命;火烧不燃摔火筒――怪鬼”三例中,“班鱼婆”是壮族的方言;过年时喜吃狗肉是朝鲜族习俗;“吹火筒”是壮族使用的着火工具。不了解这些民族的语言或习俗的人就不理解这些歇后语的含义。我们鼓励各民族保留自己的独特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间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在本民族外的交流最好还是使用普通话构成的、人所周知的歇后语。

(3)歇后语的行业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语言,这些语言经过加工后,就可以成为行业性歇后语。例如,“木匠弹木线――一分不差”是木匠行业的歇后语,“木线”是该行业里的专业术语;“蟒蛇上树――盘升”是股民创造的当代歇后语,不熟悉股票交易的人就难以领会其表意。

3.好的歇后语也应该是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的,这样才能便于人们使用和传播。比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相对来说,劣质的歇后语则失去了这一特点,比如以下几则歇后语非但读起来拗口,而且整体偏长,不利于记忆和使用:一天三刮络腮胡――他(它)不叫我露脸,我不叫他(它)露头;遇文公施礼乐,见桀纣动干戈――投其所好。

二、从修辞角度看

优秀的歇后语往往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相对来说更具语言美。

有的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设计或描绘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形象,效果诙谐、活泼,因而具有更强的渲染力量。如老鼠钻进书箱――咬文嚼字;有的运用双关,这种歇后语不但形象,而且含蓄幽默,耐人寻味。例如,盐店的老板――咸(闲)人;有的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言过其实地渲染某个事物或某种情形,唤起人们的想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的运用借代的手法,在设喻部分选择形象化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借体替代本体,使语言新颖独特,语义丰富深刻,如歪嘴吹喇叭――一股邪气;有的歇后语运用对偶,使其形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犬守夜,鸡司晨――各守本分;有的歇后语运用对比手法,使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矛盾问题揭示得更加尖锐,如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这些风格各异的修辞手法使得歇后语更加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三、从构造方面看

我们知道,歇后语前后由描绘性语言和抽象说明性语言两部分组成,实际上前后两部分是要表达同一个含义。其前面的“引”和后面的“注”从逻辑上讲应是统一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歇后语“引”“注”之间是否统一,以判断其优劣。

1.看其能否转化成合理的语法上的判断句。例如,“画上的春牛――中看不中用”是规范的,它可以转化成“中看不中用的是画上的春牛”;而“纸糊的驴――大嗓门”则不规范,它转化一下就成了“大嗓门是纸糊的驴”,这个逻辑关系是完全说不通的。

2.看其能否转化成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例如:“鸡骨头熬汤――没有多大油水”是好的,它可以转化成“因为是用鸡骨头熬汤,所以没有多大油水”,这一逻辑是合理的;而“过年吃饺子――都是一家人”则不好,它转化一下就成了“因为都是一家人,所以过年吃饺子”或“因为过年吃饺子,所以都是一家人”,而吃饺子和一家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3.看其“注”所表达的事理是否蕴含在“引”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中的“引”能出“注”,现实生活中黄鼠狼一心只想吃鸡,从来没有祝福。而“一不打鱼二不晒网――观潮”则“引”不出“注”,因为不“打鱼”和“晒网”,也不一定要“观潮”,还可以游泳等。

当然,歇后语的优劣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过去,下面两则歇后语通俗易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而现在,在城市生活长大的孩子,由于见不到类似的生活现象,这两则歇后语便会渐渐失去其优秀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学季.中国歇后语[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夏光芬.关于歇后语[J].语文学习,1978.

[5]王勤.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J].天中学刊,2001.

上一篇: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