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5 18:43:51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经济产业升级;环境保护;艺术设计

一、关于经济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一)水污染更加严重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代社会中,很多行业的生产都会使用到水资源。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水。由于历史原因的遗留,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所以社会上的某些私营业主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不会积极地去做好污水的净化工作,或者是自身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污水处理。在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很多传统产业都开始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地,而污水的排放很大程度上也将会进入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长此以往,水污染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能源的消耗将会增大

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体系是比较科学和完善的,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就比较差,不管是电力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还是水利设施建设等,都还比较薄弱。而在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伴随着产业的转移,中西部地区又将会开始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是某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也将会带来能源问题。

(三)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实情况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但是生态环境系统却保护得比较好。而在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产业转移也将会导致中西部地区进行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城市化的水平也将加重。而这种现象,必将会对原本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二、关于经济产业升级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艺术设计行业也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在经济产业升级的影响之下,艺术设计也将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旨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跨界融合将会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体现

从本质上来说,所谓的跨界融合,其实是生产模式的一种创新。在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也在深入推进,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持续升级。因此,艺术设计行业也将会向市场进一步细分,与其他的建筑行业、家居行业服装行业等进行有机结合。在物质生产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当中,单一化的艺术设计也无法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因此,艺术设计也会直接被转化为经济的商业模式,实现各种跨界融合的新的产业模式,从而确保艺术设计产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将会进行一定的改革

在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艺术设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要想更好地培养艺术设计人才,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也将会进行一定的改革。从实际情况来看,开展以项目为核心,带动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与相互促进的“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提高教学效果。

(三)在艺术设计的教学方面会注重创新思维设计的训练

从本质上来说,创新思维设计训练,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体量、归纳的过程。但是,在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这种训练也是提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并且,在这一种训练方法当中,结合产品进行应用的设计,以课程为单元形式来形成完善的设计系统,也是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在实际情况中,设计理论的应用性也需要不断加强,并且将作品的实用性、艺术性、创新性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某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遵循着以往的只注重灌输知识,以作业作为模拟设计的效果的考察方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然后以成绩的好坏作为判断学生优差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教师所设置的教学实践模式中应该着重强调设计实务。

结束语:

背影教学设计篇2

在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行业的转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室内设计行业也不例外,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转换思维,谋求转型。大学的室内设计课程应思考如何将互联网思维与未来的室内设计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结合,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转型。在对未来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人们的认知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明对设计的定义,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理解,对设计的不同定义与诠释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1]。只有对室内设计进行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才能够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并组织有效的与时代相呼应的课堂教学。

一、互联网与室内设计的联系

作为知识的教授者,教师仍属于信息源,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的传播方式已经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转变。因此,教师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思维模式,学生的被动与疑惑不再是教师建立权威的基础,知识传播已经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变得多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教师应明确自己身处的环境,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同时进行相关研究,以探索出转变教学的具体方法。

二、室内设计因互联网而变

随着互联网时代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而带动了传统行业的模式的转变。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于生活体验的要求与个性化的追求更重视,工业化时代的空间设计已经无法与现代进行比较,因为人们对设计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下面临的室内设计方面的问题就是主要有怎样巧妙的进行室内设计,从而满足甲方的需求,使其获得的空间是符合当今人们的行为习惯的,怎样提升人们的个性化体验[2],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这都是室内设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面对网络时代下的新问题,室内设计工作者必须重新对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且符合时展规律的知识结构。现阶段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仍存在较多工业经济时代的影子,大部分课程并未真正与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相联系,未产生较多变化。大部分还是有关于基本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在知识结构方面已经无法与网络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很好的衔接。

三、互联网背景下转变室内设计教学的方法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教师的职能已经逐渐变成怎样引导学生收获更多符合时代要求且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体系,教会学生以创新的思维与创意新颖的设计来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结合互联网推进教学,以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满足学生高标准的学习体验。二是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多种形式(示范、提问、答疑等)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与精神品质。

设计思维的转变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室内设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知识构成产生了异于工业时代的转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要更加重视对于设计的知识方式与设计思维方面的教学,而不仅限于传播基础的设计知识;三是指导学生进行跨领域的学习,将各个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建立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四是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解放、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互联网时代下的室内设计教学措施

(1)在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传授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解放学生思维。由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发展方向逐渐趋于扁平化,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和便捷。另外,在全球性的慕课资源的冲击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3]。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就应适当减少,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主动获取各种资源,并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与探究。

(2)室内设计教学课程应围绕市场与时代需要来进行调整,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在学习室内设计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引入市场营销的相关课程,从而使室内设计实现与市场更有效的衔接。这样才能使教学体系更具时代精神与动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行业动态来调整教学方案,探索更有利于学生需求与社会需要的教学策略。

(3)重视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开发,解放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玩转创意,这也是每一位合格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实际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较弱的,由于基础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想象力与个性化已逐渐减少。为了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想象力方面的启发,引导学生设计更具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增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与开发,尝试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4)注重对跨界学科的学习与应用,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的联系之外,各类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更为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完善的多元化人才,因此各大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应加强同人文与科学教育的链接,从而探寻更多的创意点[4],不断满足现代人对室内家居设计的需求,使教学体系应紧跟时代潮流与市场需要进行调整与完善。

五、结语

背影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高校服务;满意度;问卷量表;家庭背景;差异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80-03

一、背景介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的逐步加深,学生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已成为我国政府和高校高度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中也可发现,学生满意度评价过程是确保高等院校活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有利于推进高校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通过对高校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高校教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高校教育评估提供了重要指标,也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作为享受学校教育服务的顾客对所接受的教育情况的一种反馈。具体地说,它指学生将自己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收获跟自己预先期望进行比较,所产生的高兴、愉悦或是失望的一种心理感受。尽管某些学生的评价难免有偏颇之处,但总体来说,学生对高校服务质量的评价客观上反映了高校的现实,将对高校不断地自我调适,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高校学生满意度,建立高校学生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找到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改善学校教育服务质量、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满意度已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1966年美国教育委员会使用CIRP(Cooperative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测量入学新生的满意度。目前常见的学生满意度问卷量表有大学生体验测量表(CSEQ)、大学生期望测量量表(CSXQ)和新生调查表(ESS)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95年由Noel-levitz制定的SSI(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量表,发展至今已形成规模体系,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背景会影响其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家庭的经济水平、所处的地域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会客观上影响学生对高校提供的服务的认识和感受。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会对高校提供的同一个服务持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少,为此,我们将研究学生家庭背景对北京高校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本文以北京16所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考虑北京高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调查问卷量表,在对大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对高校教育服务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从而测得学生家庭背景对北京高校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这将对北京乃至全国高校教育服务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满意度问卷量表设计及样本概况

1.满意度问卷量表设计。在本研究中,满意度问卷量表根据高校学生教育消费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问题设定参考了美国SSI评价指标。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SSI测量表被广泛的作为测试学生满意度的工具,此量表中包括了近100个问题,覆盖了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各个层面。但是,在我们的满意度问卷量表中,结合北京高校的特点进行修改和补充,我们设计了52个调查问题。问卷量表的指标设计分为感知质量、学生感知价值、学生满意度和学生忠诚度等一级维度,其中在感知质量下设环境氛围、教学设施、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学生制度、后勤服务、学生支持7个二级维度。具体评价指标共计52个,个人信息指标6个,包括年级、性别、家庭月收入、城乡来源、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选用应用最广泛的7级Likert量表,利用程度递进选择方式,设有从满意到不满意7个等级,相应赋值为7、6、5、4、3、2、1,分值越大表示认同程度越高,即“7”代表“很满意”,“1”代表“很不满意”。

2.样本概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北京的16所高校(其中大部分为211高校)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了2200份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2053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1894份,有效率为92.3%。回收后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性别情况:男生76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6%;女生112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9.4%。生源地情况:生源地为城镇的111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8.8%;生源地为农村的78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1.2%。

三、满意度受学生家庭背景的影响及分析

在以下的研究中,根据问卷量表中个人信息指标的设计,我们探讨学生的家庭月收入、生源所在地以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等对高校满意度的影响。用SPSS方差分析对满意度受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果显著性水平

1.家庭月收入对高校满意度的影响。从表一可知,学生家庭月收入不同对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环境氛围、教学设施、后勤服务、学生满意度、学生忠诚度这些因子受到的影响较大,且基本呈现出家庭月收入越高学生满意度越高的趋势。进一步研究感知质量下的7个二级维度中,环境氛围、教学设施和后勤服务这三个主要涉及高校硬件条件的指标的显著性较大,而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学生制度、学生支持这4个主要涉及高校软性条件的指标的显著性较小。这一结果可以解释为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可以靠多付出金钱来改善高校提供的硬件方面的服务质量来满足自身需求,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面临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难以平衡的困境而对高校服务产生更多的负面印象。

2.生源地来源的不同对高校满意度的影响。根据表二的数据显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生源地来源的不同对后勤服务、感知价值和学生忠诚度的影响不显著,对师资水平和学生支持的影响较为显著,对其他因子有一定影响;第二,对于生源地有显著性影响的指标,大体呈现出来自城镇的学生对高效服务的满意度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特点;第三,在影响显著的指标中,师资水平呈现出与其他指标相反的特点,即来自城镇的学生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为4.859,低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满意度4.891。

3.父母教育水平对高校满意度的影响。我们把父母的文化水平分成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或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研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高校满意度的影响。(表格略)我们发现父亲的教育水平和母亲的教育水平对学生的高校服务满意度产生了较为一致的影响。其中,环境氛围、课程设置、学生满意度受父母双方的教育水平影响较大,后勤服务受父母双方的教育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其他因子也会受父母教育水平一定的影响,且大多呈现出学生的满意度随父母教育水平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此外,数据显示母亲的教育水平对学生忠诚度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学生忠诚度的影响相反,但F值为0.906仅略小于1,因此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可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对高校满意度的各维度基本存在着显著性的影响,而且大体呈现出家庭背景越优越,对高校教育的满意程度越高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给出以下解释:第一,针对高校提供的有些不到位或缺失的服务,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可以有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来弥补这一缺失;第二,针对学校提供的有价格差异化的服务,例如学校的食堂、浴室等,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更有条件来选择自己的所需,而家庭背景差的学生会降低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第三,家庭背景较为一般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对高校的期望值一般较高,而进入高校后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落差,造成对高效服务满意度的负面评价。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高校服务的满意度,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和各高校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家庭生活情况较为贫困及家庭地处偏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卉.我国高校学生满意度指数测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24-126.

[2]常亚平,侯晓丽,刘艳阳.中国高校大学生求学满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82-87.

[3]田喜洲,王晓漫.在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7,(5):126-128.

[4]刘俊学,李正辉,等.大学生求学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程度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91-97.

[5]鲍威.学生眼中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高校学生教学评估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4):16-22.

[6]韩志玉.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6,(6):61.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受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高校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课题(CIA100160)资助。

背影教学设计篇4

教学PPT课件通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能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1]但长期以来,教学PPT课件缺乏设计感,课件制作不够精致,与商业PPT相比差距明显。商业PPT大多是通过复杂绚丽的动画、丰富的设计元素、众多的图片素材来传递需要展示的主要内容。其设计者专业的美术素养和设计能力使其PPT作品具有无与伦比的设计感。而教学PPT课件的设计者通常为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美术与设计基础较薄弱,且教学PPT通常制作量巨大,制作周期有限,这些因素使得部分教学PPT课件设计感较弱,展示教学内容的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利用较短的制作周期显著提高教学PPT课件的设计水平,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教学PPT课件设计的中心理念

人脑最容易接受的信息首先来自图像,其次是文字、字母和数字,所以教学PPT课件设计的核心是将精练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形象化。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主要指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图片、动画等媒体资料具体地展示出来;教学思路的形象化则是指通过逻辑关系图表、版式设计和PPT动画将授课内容的内在逻辑展示出来,使教学思路有迹可循,直观展示。教学PPT课件设计的中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图示理,以图涵迹”,即以结构原理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原理,以逻辑关系图表展示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将PPT内容图示化和图表化,即将抽象的文字、无法明确表达的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的图片或者表格,再结合精练的文字显示,遵循“用图不用表,用表不用文”原则。这里所说的图,泛指能够启发学生领悟,帮助学生理解关键知识点的图片;这里所说的表,泛指能够表述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各种表格或图形。在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信息量的合理配置,经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而短时记忆是长时记忆的基础[2],为了保证短时记忆的效率,单张PPT经形象化设计,展示教学内容要点、难点的信息组块不宜超过6个。为了突出主题,要避免不同层次内容的干扰,每张幻灯片最好只显示同一层次的内容,且图文不宜充满整张幻灯片,应适当保留空白区域以凸显教学内容。[3]

遵循形象化和简洁化的中心设计理念,可以使PPT课件更好地协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PPT课件设计方法

1.版式设计

教学PPT课件版式设计包括总体结构层次设计和单页版式设计。

(1)总体结构层次设计

条理分明、逻辑清晰是优质的教学PPT课件的主要特点,结构层次分明的课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及时掌握学习要点。教学PPT课件完整的结构层次应采用“封面―目录―过渡页―内容―封底”的顺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封面是教学课件的第一印象,版式新颖、色彩合理的封面将给人以深刻印象,引发强烈期待,能提升学生对课件本身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目录仅在讲授内容的章节标题较多时使用,起到总揽所有讲授内容的作用,但将目录页项目设置为超链接的方式并不可取,最好能在每个章节间加入过渡页。过渡页幻灯片相当于章节目录复现,在显示过渡页时使用动画或者对比排版把要讲授的内容标题突出显示。这样既可以避免使用超链接时容易发生操作失误,造成结构层次展示混乱的缺点,又可以通过重复使用目录页,重现章节标题,使学生在了解整?w结构的基础上,产生阶段感,保证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内容页主要用来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其设计应遵循PPT设计的中心理念,且讲究多个页面的整体排版,整体版式设计应连贯、有序,并保持相似性。为了保持版式的相似性,必须确保以下三点:一是页面中同类型图文内容位置基本不变,质感保持一致;二是注意色彩统筹使用,各页面素材的配色应尽量统一,且不宜超过三种;三是注重设计风格统一,按照PPT内容选定装饰元素,并使其在各个页面反复出现,在感官上形成统一,保持整体感,增加设计感。封底通常采用和封面相似或一致的设计,在教学课件中可以省略,用课后作业显示页面替代。

(2)单页版式设计

单页版式设计应遵循如下四个主要原则。

①聚拢原则:意思相近的同等级图文元素应尽量靠拢在一起,可以用线、框、色块、面等装饰性要素将相近元素进行视觉区分,使学生迅速注意到它们属于同一整体,加快理解。

②对齐原则,即确保某两个元素基于某一位置的直线对齐。常用的对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4]:

左对齐――最为常用,正统但缺乏个性;

右对齐――整体感、关联性强,常用于主副标题对齐;

中对齐――严谨、保守;

底对齐――用于有底座的对象,稳重;

上对齐――标准、规范,常展示用于多个对象;

一体对齐――文字区块与图片对齐,整体感强。

③均衡原则,在选定对齐原则后,需要在页面规划中兼顾画面均衡原则。画面均衡指的是当眼睛在观察某一区域时,视线会自然指向该区域的中心点。在这个区域内物体的不同放置位置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应(如图1)。图1(a)中的圆点大幅偏离中心使人紧张;图1(b)中的圆点稍微偏离中心,使人心里变得不明确;图1(c)中的圆点与中心重合,这种就给人平衡的感觉,没有紧张感,画面感觉稳定。在对PPT页面中图文元素的安排和规划时,也应将视觉重心放在页面中心位置上,这样可以产生平衡感。

如图2所示,图2(a)所有图文元素居左,页面虽不平衡,使人紧张,但显得活泼;图2(b)居中的版式使页面布局平衡、稳定;图2(c)视觉的中心点在中心位置,但中心位置的元素布局本身不平衡,紧张活泼。在教学PPT课件的版式设计中,正文内容宜多使用平衡排版,这样能使学生在长时间注视PPT时,心理没有紧张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当页面内容较少无法做到平衡时,可以考虑增加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装饰,以平衡页面中心;当页面内容较少又需要引起学生注意时,则可以采用不平衡排版。

④对比原则:从PPT页面中获取知识的知觉选择实际上是指从背景中分拣对象的过程。背景与对象的差异度决定了分拣知识点的效率。要想清晰地感知对象,其与背景的差异度应在学生的差别感觉阈限之上。[5]感知是认知过程的开端,能为记忆、思维等更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奠定基础。因此,在排版时应利用颜色、形状、大小等刻意增加不同层级元素的差异度。例如,对比关系的内容展示最好使用五五分排版,两侧宜采用不同的背景色,但排版风格应尽量一致,避免杂乱的内容影响学生认知,产生阅读障碍。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针对PPT中最常见的图片和文字素材,其排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全文字排版。

尽量精简PPT中的文字,删除多余的副词、形容词等,保留句子的主干甚至只保留关键词,并尽可能将文字内容图示化。字较少时,排版要注意突出重点、错落有致;字较多时,排版要注意规整匀称、合理布局。

②全图排版。

页面内容全部通过小图、中图或全屏幕大图来表达。小图通常需要一次性展示多张,排版强调布局排列;中图排版强调排列,注意对齐和对称;大图排版强调图片冲击力。

③图文混排。

图文混排是教学PPT课件最常用的排版方式,因为图文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6]图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避免采用可有可无的装饰性图片,特别是动图,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图文混排的排版方法主要有四种。

上下型构图:是常见构图方式,将版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配以图片,另一部分配以文字,图片和文字的对称轴对齐,其特点是安静平稳,稍显呆板。

左右构图:将版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将图片配置于一侧,另一侧配置小图片或文字,两侧如增加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以提升现实效果和设计感。

对角线型构图:活泼的构图形式适用于表达元素较少的情况,可以凸显强调效果,排版时要注意视觉中心的均衡。

网格化构图:适用于多图排版,通常采用色块辅助,点、线、面简单组合,对页面进行垂直和水平的分割,形成类似棋盘格的布局,文字与图片相对独立,插入棋盘格,使组合后的图文呈现理智的秩序化条例。

2.颜色搭配

在制作PPT时选择颜色的最基本原则是保持整体色调一致,视觉舒适,通过局部色彩对比,提升辨识度。使用呼应内容的主题色形成统一的PPT风格,教学课件中蓝色、绿色以及银灰色是较常用的背景色。教育、科技主题多用蓝色;绿色多用于环保、农业主题;银灰色代表机械制造,常用于理工科课程。选择背景色的首要考虑因素是PPT课件的演示环境。如果光线较暗,应该选择深色背景配浅色或白色文字;如果光线明亮,则应该选择浅色背景或深色文字。[7]为了保证较好的视觉效果,也保证学生的专注度,背景尽量不要选择花哨的图片,首选纯色背景。纯色背景首选冷色,并注意与图文元素的颜色兼容,尽量避免使用暖色背景,因为暖色背景容易造成视色错觉,即出现重影或者残像。

目前的教学环境大多是学生较多的大班课堂,而且教室通常照明较好,光线明亮,使用的都是中低档投影仪,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看清黑板,并观察到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学PPT课件宜采用冷色系浅色背景搭配深色文字,如蓝色背景、白色文字和线条。每页PPT使用的颜色应尽量一致,且不宜超过三种,切忌用色过多。颜色最好选择邻近色,即从色环中选择三个连续的颜色。使用邻近色可以突出PPT主题,风格化课件,提升设计感。强调重点内容或含义相对的文字内容可以使用强对比的互补色,即在色环中选择位置正对的颜色。

3.字体选择

在制作PPT时字体最好选择无衬线的字体,如黑体、微软雅黑、幼圆等,这些字体笔画粗细一致,显示清晰整齐,容易阅读;而有衬线的字体,如宋体、行楷、隶书等,因为笔画有装饰,粗细不一,所以显示不够清晰,影响阅读效率。阅读效率较低的艺术字体,如方正大黑、魏碑等,在大段正文中不能使用,只能在点缀美化标题和关键词句时使用。PPT课件字体的使用不要超过3种。英文字体首选Arial和Times New Roman。

根据不同页面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字号大小。封面、封底的大标题宜选用54号字左右;章节标题选择32~36号字为宜;正文文字选择24号字;解释说明的文字选择20号字。字体的选择还要考虑课件演示场所,如教室大小、屏幕尺寸等。文本框内字体应对齐,太长段落可以分为小段,各段落之间注意留白,搭配协调。

4.动画使用

使用PPT动画的目的是强化视觉指向,展现内容逻辑。利用动画可以将同一页面内的多个图文要素按照既定的顺序和特殊的方式进行显示。内容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动画显示顺序来展示;强调动画可以规划学生的视觉重点,吸引学生的视线,产生视觉指向,强调重点内容。在选择动画效果时应师法自然,即动画的动作过程应尽量与自然界内事物的运动过程相似,即符合常见的物理法则,如碰撞反弹规则,物体透视规则等。独具创意的动画尽量使用复合动画,又称为“汉堡包”动画,即在需要显示的图文要素中综合使用进入动画、强调动画和退出动画。利用不同动画之间的衔接和动作时间配合,产生独特的创意和别具一格的动画效果。页面之间的翻页动画应谨慎使用,因为翻页动画过多或者不恰当容易影响课堂节奏。

结语

背影教学设计篇5

一、高中历史课堂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现状令人担忧。

1.教师方面

众多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当前的历史教学非常困难。举例说明,某位教师在复习鸦片战争这一教学知识点过程中,当问及学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影响时,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茫然的状态,另一些学生虽然也零零散散说出来,但是回答的内容根本不具体,有些学生甚至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当成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对知识点体现出混乱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呈现无人回答、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现象。

2.学生方面

高中历史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很多学生表示历史课堂就是勾画重点(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影响),然后背这些知识点就行,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在认真听课,而是在背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课堂产生压抑、沉闷、无聊心理。

二、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原因分析

对于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

1.历史课程的特点

无论是我国的历史还是外国的历史都存在时间久远的问题,因此历史中主要人物、重要事件的发生以及相关的意义都需要现代的人们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强化,以此达到铭记的目的,但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过于遵循“死知识”“平淡历史”,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2.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很多历史教师一直秉承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和“死记硬背”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问题的引导而是直接让学生勾画重点课下背诵,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潜意识认为学历史就是“背”,没有一点乐趣。

3.学生的知识理解及梳理方面

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因此背下来的知识属于短期记忆,学生在背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历史网络图,没有注意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各方面的联系。背不了知识在课堂上回答不了问题,因此课堂积极性也不会高涨。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体举措

改变高中历史课堂以“背”为中心,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需要教师对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教师课前设计好历史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问题”一词,因此提出有针对性、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问题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以此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其次,教师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并提出质疑,以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清晰度、奇趣性等问题,切不可过难或过于平淡。

2.教师课堂上创设好历史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抛出有效问题,同时还需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融入历史情境的同时体现历史情感,从而加深对历史文本的理解。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有多种手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与音频,使学生快速进入历史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用讲历史故事、学生表演等形式为历史问题的提出创设情境。

3.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课后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

历史课堂上,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这也是以问题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以同桌、小组或者全班合作等形式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如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标志、鸦战的关键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对事件的具体影响等。教师不仅要学会设计问题,同时还应该组织、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索与讨论,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内容的记忆。

背影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广告学;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5-0006-01

在广告学教学实践中,利用新媒体背景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建立全新的广告学教学体系,能够促进广告学教育工作为学生的个人就业提供帮助。积极讨论新媒体背景带来的影响,明确广告学教学的细则,是推进广告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一、关注新媒体背景,更新广告学教学方式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主动学习,其效果远远好过被动接受。在广告学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学习内容的收集者与新知识的探究者。打破广告学专业教材对专业内容的限制,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大胆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知。学生真正参与到广告学知识的学习中,才能了解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使用方法。比如在学习有关于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并搜集与整理网络视听资源,促进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本内容。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于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接触最新鲜的传播方式,促进学生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个人广告学学习的影响。

第二,利用互动教学法组织教学。交互性,是新媒体技术的重要特征。在广告学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互动教学法组织教学,能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日前,手机成为学生的必备交际工具,而微信与微博也成为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平台。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微信账号与微博账号,每一位学生都会利用手机上网。当新媒体技术已经影响学生实际生活时,老师要反思自己新媒体技术应用程度与应用水平。在教学中,重新定位个人角色,通过教学角色的转变,成为新媒体平台上的活跃者。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支持的教室,于互联网中与学生交流,完成作业修改、问题指导、一对一对话等活动。将师生的互动过程存储在云空间中,方便学生查询以及老师课后反思,能够让广告学教学活动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更加自在,更加先进。

二、关注新媒体背景,更新广告学教学内容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当代广告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还是超文本内容,都让教材的地位被憾动。教师,要认识到广告学行业发展的趋势,利用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打造全新的广告学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广告学学习视野,推进教育进步。

第一,重视新媒体广告设计内容的增加。在传统的广告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只顾着讲解课本,讲解传统的传媒方式,像电视机广告设计与无线播音台的广告设计等。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新课程的开发,将网络广告纳入到广告学教学体系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户外广告设计与植入式广告设计等。在讲解有关于传统媒体的章节,老师要重视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的介绍,更加引入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全新的移动新媒体,促进当代广告学学习者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全新传播平台与传播形式。学生都是这些平台的一线应用者,促进学生总结这些新媒体广告信息平台的特点与使用策略,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灵活。比如,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微信验证码植入广告为例,组织学生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相匹配的广告内容与广告形式。

第二,利用新媒体创新案例。在广告学教学中,老师有必要引入成功的广告案例,促进学生对广告的基本形式以及不同形式所对应的广告效果进行分析。新媒体技术催生了很多新型的广告形式,比如,在很多手机应用中,广告层出不穷,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像百度网的手机客户端中会有旅游广告,腾讯新闻手机客户端中会有英语教学软件的广告。在许多电影中,会有手机游戏广告,一些手机游戏以电影人物为原型,借助电影的口碑宣传自己。将不同的案例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认识到广告学与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还能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广告学教育发展服务。

三、关注新媒体背景,更新广告学教学结构

改变广告学教学结构,重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多多组织实践学习活动,让广告学学习者动手去设计广告,成为广告的创造者,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感受,促进学生在习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广告行业工作能力。

第一,组织丰富活动优化教学结构。在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的教学部门应当认识到广告学知识与广告行业、新媒体行业之间的关系,号召老师拟定主题,举办广告设计大赛。学校内部的广告大赛,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广告学相关课程中更好地学习,更有动力地探究。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也应当将广告人才培养视为重任,组织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鼓励学生以学院为单位、学校为单位参加,让实践成为学生个人提升中的一部分。

第二,提供实习机会优化教学结构。在新媒体背景下,学校要重视校企联合。利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当代学生有顶工实习的机会。新媒体广告设计的优势有很多,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广告公司访问、广告市场调研以及科研合作、就业培训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去认知新媒体技术,有利于学生个人新媒体意识的建立,将新媒体技术视为广告学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利用实习促进教学结构更新,是广告学教学的创新之举,也是培养时代化人才的选择。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广告学教学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广告学教学工作中,把握好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利用新媒体促成广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丰富,才能让广告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教学体系全面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才能让广告学教育工作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晓静.新时期我国高校传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新闻传播. 2015(03) 

[2] 蔣晓丽. 新闻传播学教学实践的几点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 2012(11) 

[3] 蔡雯,罗雪蕾. 新闻传播学案例教学现状调查——对海外高校案例库建设与案例课程设计的观察与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9) 

背影教学设计篇7

>> 浅谈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全球化与中国 试析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竞争与全球视野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精神生产全球化的生存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类型电影的发展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设计人才的培养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经贸人才 全球化与主妇化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与阶级政治 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全球化的困境与出路 全球化与今天的戏剧 全球化的“赢家”与“输家” 全球化的喜与悲 全球化背景人文类型变迁的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涉外银行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其中与外语类院校密切相关的包括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国际化,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国际化,学生和校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本校教师接受海外教育的比例,本校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学习交流机会的多少,毕业生在海外留学、就业、发展情况,及在国外的分布情况,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项目的多少,与跨国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多少,教育输出(海外办学、教师海外讲学等)的情况,教职员工出国、进修、访学情况,教学、科研人员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等。可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外语类院校发展趋势。鉴于此,我们结合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以切实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提升人才质量。

第一,科学规划学科发展,参与国际评估体系,增强国际影响力

外语类院校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对接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合理规划学科发展(如设立外汉翻译硕士或博士二级学科等)并积极参与国际评估体系(如THE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增强国际影响力。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例,针对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A类)评估体系中的主要国际化指标,如学科的国际影响度、国外知名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学术带头人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如获国际重要奖项、国际学术机构中的任职、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数、国际顶级期刊编委等)、与国际机构联合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情况等,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国际对话能力强的高端人才,提升科研成果的水平,提高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于2012年自主设立了全国首个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二级学科,侧重面向社会现实的、跨学科的宏观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

第二,建构国际化课程体系,丰富国际合作形式,提升人才质量

为了提高国际化人才质量,外语类院校有必要建构国际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方案,同时发挥其与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广泛合作交流优势,创建海外合作基地。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结合国际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开设专业课程、语言课程、国际化课程、人文通识课程、信息素养、科学素养类课程,并吸纳国外前沿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其中科学素养(尤其是数字素养)课程对于文科类院校学生而言,也具有必要性。新西兰高等学校自201 1年开始将官方统计课程纳入研究生学位课程,内容包括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抽样调查、人口统计学、时间序列、国民核算账户等常用统计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同时要加强双语课程建设,鼓励学生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准化职业资格证书,如BEC商务英语证书、WBSA国际商务策划师等。另一方面,要扩大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除了传统的互换学生、互认学分等方式外,还应开发暑期学校、短期实习、学术研修、孔子学院志愿者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培养国际意识,提高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能力。Cabrera和Unruh(2012)指出异国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学生反思不同的文化,培养合作能力。Zhang(2012:62-66)也指出国际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和异域文化互动,培养自己的文化适应性和批判性思维。当然,也有必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吸纳更多海外留学生到外语类院校攻读相应学位,或者设立实习基地、开展暑期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三,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发挥引领作用,增强学术辐射力

在国际化背景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外语类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发挥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建构人才数据库,增强学术辐射力。除了正式招聘高层次海外华人学者、学科带头人之外,还应该创新机制,采取双聘制、兼职制、特聘教授、学术顾问、海外访学制、博士后驻中心制等,引入国外优质专业或者学术团队,加大海外师资比例,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国际化教学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开展学术研讨、拔尖人才或者团队培养等校本教研活动,并与海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密切合作,实施教师国外高访、暑期研修、国际合作科研等计划,切实培养师资的国际意识,提升其参与国际人文交流等项目的活跃度,提高国际化水平。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1年7月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2年4月成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2年11月成立)均实施了岗位计划、海外留学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

第四,提升教研成果层次,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推介国际化改革成效

在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国际化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至关重要,而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互动又为教研提供了客观保障。外语类院校有必要鼓励广大教师在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提升教研成果水平,产出标志性成果,借助SSCI、AH&CI等刊物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推介改革成效。具体而言,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在行动研究基础上,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建构相应教学模式和评估模式,建设精品课程,并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涉及的教师、课程、评估、科研等问题开设专题网站,开展远程教学和成果推介活动。外语类院校之间开放相关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各院校之间的教师开展跨校合作,与跨国公司等企业等横向联合,实现人力、数据、网络通信等资源的共享,促进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各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6、结束语

背影教学设计篇8

专家 中秋

现代作战飞机虽然普遍装备有雷达系统,但正常飞行安全仍然需要目视环境支持。根据拥有现代仪表系统的高速喷气飞机的设计标准,飞行员在座舱里的眼位基本处于平显的中央位置,前向下视角度主要受座高和机头外形的限制,后座飞行员则受前座座椅靠背的限制。双座战术飞机如何为两名飞行员提供较好的工作和观察条件,必须在整个机体设计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法。本篇从教练机和战斗机角度谈谈双座舱布局要考虑的因素。

座舱布局的技术因素

中:根据国外飞机设计的标准,飞机设计必须保证飞行员前向和前侧视野。按照航空设计手册的数据要求,运输/轰炸机的前下视野要达到170:战斗/攻击机的低阻力要求比大型飞机高,但座舱前下视野也要在11°~15°范围。现代教练机普遍采用双座布局,包括并座和串座两种。如果采用串列双座布局,后座越过前座的视野垂直角度也要达到50。并座布局的教员和学员在舱内并排,教员可以直观地观察学员的操纵动作,两名飞行员的部分仪表可以通用,教员和学员前视观察条件基本相同,有利于教员对学员进行细致指导。并座布局对飞行训练有利,但两名飞行员并排需要较大的机体截面,对飞机的阻力控制不利,普遍用于低速初级教练机或大型飞机训练机型,不适合跨/超音速教练机使用。俄罗斯开发的苏27KUB采用并座布局,但其设计目标中很大部分着眼于多用途,这与苏24和苏-27IB的用途类似。

串座布局大都选择前学后教的座舱类型,两名飞行员串列坐在机身内,各自具备独立的驾驶和显示系统。串列双舱在轴向上的截面尺寸小,有利于降低飞机的结构重量和阻力,是现有战术教练机的基本座舱布局方式,下面也以串列双座布局作为主要分析目标。

专用教练机训练的是生手飞行学员,教员带飞和姿态监控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专用教练机的后舱教员的座位要明显高于前舱,训练等级越低,后座前视角度要求就越高。教练机在气动设计上较偏重于提高升力,正常飞行条件下所需要的迎角相对较小,有利于两个驾驶舱获得相似的前向目视条件。专用教练机的前/后舱仪表和控制设备,除了后舱有超越控制有限设置外,两个驾驶舱没什么区别。

专用教练机大都采用小机头,机头位置只安排体积有限的设备。通过机头和机身的直径差异,使驾驶舱得以采用前低后高的纵向布局。根据公开资料,专用教练机的后座高度差多在0.15~0.35米之间,如美国的T-2和T-38差0.25米,西班牙c101中高级教练机、意大利$21 1中级教练机、意大利MB-339高级教练机分别为0.325、0.28和0.325米,日本的T-2和T-4教练机则为0.28米和0.27米。日本T-1教练机在设计上参考了美国的T-33教练机,较大的机头限制了前后座高度差。L-29虽然机头尺寸不大,却控制了机身尺寸。这两个型号的后座高度差分别只有0.12米和0.15米,后座的前向视野受限。

专用教练机的后座前向视野要求存在一个范围,驾驶舱前后高度差越大,驾驶舱段的阻力也越大。飞机的机头不能无限度缩小,必须在整体设计上妥协。根据数据标准对比,T-38、T-45和米格-AT的前向目视俯角分别为11°、15。和17°,椅位高度差为0,25、0,35和0,4米。座舱位置越靠前,俯视角和后座高度差越大。高速性能最好的T-38为满足减阻要求,不得不减少前视角和后座高度差。这还是对机载设备要求很低,基本不需要考虑火控雷达的教练机,如果是需要设置机头雷达的双座战斗机,前、后座的前向目视俯角必然受更大限制。

学员完成专用教练机训练阶段后,在技术操作方面已达到飞行员标准,进入部队后适应作战飞机的阶段叫改装,即改换装备。机体与作战飞机相同的双座教练机被称为同型教练机,基本都选择对飞行性能影响低的串列双座布局。

同样采用串列双座布局的中/高级喷气教练机和战斗机同型教练机,在座舱设计上是否存在区别?

中:两者在设计目标上有区别。

中/高级喷气教练机是培训飞行学员的实飞装备,作为学员技术熟练和经验积累的训练工具。教员的作用是传授和监控学员的动作,教员舱飞行员前向视野要与学员类似,以便教员能够直观了解学员的飞行状态。后座的座舱显示和操纵系统也与前舱相同,教员可以判断前舱学员的仪表状态并进行超越操纵。教练机的前/后舱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舱。教练机最容易出危险的阶段是在着陆过程中,着陆的位置和姿态错误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结果。中/高级教练机的教员如果没有好的前视环境,不能很好地监控飞机的着陆。

同型教练机是作战飞机的双座型号,其学员并不是需要严格控制的新手,而是具备完整飞行技术能力的合格飞行员,带飞的主要目标是使新飞行员熟悉装备。这意味着教员并不需要监控前舱的全部数据,新飞行员基本能完成正常飞行的操纵,教员只是讲解或对前舱操纵状态进行控制和调整,避免前舱飞行员因不熟悉装备导致操纵误差。同型教练机的带飞重点是熟悉新装备的飞行特性,后舱不需要与前舱完全一致的设备,也不需要有与前舱一致的前向视野,设计标准比专用教练机也要相对灵活。

座舱布局的战术意图

双座同型教练机与单座战斗机的装备比例是否体现不同战术意图?

中:同型教练机早期应该算是简单的增加用途。通过增加一个座舱使作战飞机具备带教功能,又不会影响平台本身的基本性能和用途,成本增加和性能降低幅度也控制在要求范围内。早期双座机靠增加背脊、减少燃料甚至减少设备来满足双舱要求,性能所受的影响则用整体效能来弥补。正是因为双座机不可避免要影响性能,功能又比较单一,因此在装备量上受到很大控制,双座同型教练机往往只有单座型装备量的1/4~1/5,甚至降低到1/6仍能满足需求。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航空兵装备成本的增加,双座同型教练机越来越难以满足单一用途大机群的规模要求,双座机在带飞训练的同时也开始承担起双座战斗机的其它任务。F-4“鬼怪”Ⅱ算是最早的多用途战斗机,双座舱设计虽以对空作战为主,但通过越南和中东战争中的频繁参战,也体现出增加武器操纵员对多用途的作用。飞机性能的提高和机载设备的发展,使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成为可能,独立武器操作员很快成了必需。

EF-2000和“阵风”的单/双座型装备比例已基本相当,承担多用途任务的目的超过了训练要求。欧洲联合研制的“美洲虎”是教练/攻击通用平台,其教练型的前舱依靠占用前部设备和雷达舱实现双座布局,后座相对前座的高度差达到了0.38米,虽然有效控制了双座舱的阻力,却也失去了应用大尺寸雷达的条件。“美洲虎”双座型仅在必要时用于执行战术攻击任务,无法安装大型设备对战斗力的影响不大。

苏联的米格25是强化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其双座教练型同样是将前座安排在前设备舱位置,通过设置独立的前舱保证气动效果,却完全失去了米格25原本的截击能力。米格-23作为重视飞行速度的战斗机,机体布局很难保证后座有足够的高度差,为了在设置双座舱的同时保持雷达舱,补偿后座前视角度的潜望镜成了后舱标准装备。

随着多用途战斗机装备需求的出现,以F-15E为代表的双用途战斗机开始装备,双座舱不再局限在带飞教练,而是更多体现专业武器操作员的功能。双座型的教练价值并没受到影响,但多用途功能强化了双座机的地位,双座机在机队中的装备比例迅速增加。“阵风”这类新机的双座型比例已经相当于单座,双座舱设置的根本目标变化最终影响了总体装备布局。米格29的双座型是受益于多用途的典型。早期的米格29UB采用双舱布局时,为降低对飞机平台性能的影响,前舱很大部分占用了机头电子设备舱的空间,为此将单座型的雷达换成了小型的测距器。虽然平衡了双座需求和内部空间,但没有火控雷达的米格29UB失去了全天候和中距空战能力,只剩下在昼间执行近距格斗的空战能力。米格29UB的改进措施对教练机的影响不大,苏联空军也能保证低战斗力教练型的足够装备规模。随着大规模战争危险的降低和装备规模的减少,新型米格-29改进型侧重于多用途发展。米格29SMT/M和米格-35的设计中,双座舱的位置明显向机体后段移动,通过降低后座前向视野的方式,换取了保留与单座同样的机头和雷达系统的条件。

尺寸和空间的限制

轻型战斗机机体空间限制更大,对双座设计是否存在更大影响?

中:以中巴联合研制的FC-I轻型战斗机为例,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依靠JL-9承担训练任务,但双座型战斗机的带飞价值是难以忽视的,增加一个座位也可以提供比较高的灵活性。FC-1已经确定发展双座型,但FC-I是起飞重量10吨级的轻型机,仍然遗留了原本米格-21的特征,平台存在机体小和空间不足的问题。米格-21的教练型虽然设备并不多,但有限的机体仍然造成了紧张的空间限制,尤其是中机身油箱与后座舱的矛盾非常紧张。增加后座后,设备和燃料不得不放到背脊中,全天候米格21也采用了同样的大背脊结构。F-5系列是美国研制的“国际型”战斗机,其二代型号F-5E是单座超音速战斗机,但在研制双座教练型F-5F时,为了在保证基本飞行性能的同时设置双舱,只能将机体的长度增加了1.2米。可见小机体在双座舱设计时的难度之大。

苏联战术飞机双舱设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西方同类飞机的米格-2IU的串座,虽然也有比较大的背脊,但双舱的高度差很小,后舱靠潜望镜获得好的前向视野。另一种是米格25/29的双座教练型布局,通过减少甚至取消机头的雷达天线空间,在机头前位置设置半埋的学员舱,教员舱仍然维持在单座类似的位置,通过减少设备来避免气动变动对性能的影响。

西方战斗教练机采取的措施大体相似。法国“幻影”F1的总油量仅有4300升,双座型增设的后座就占用了450升燃料的空间。F-16为了增加后座驾驶位,不得不挤占部分机体后设备舱和燃料空间,教练型采用了加大尺寸和长度的水泡座舱,虽然机体重量只增加略超过200千克,却减少了537千克的燃料载荷。强化多用途能力的F-16双座型,为了恢复燃料和设备条件,将部分设备移到座舱后新增的背脊中。F/A-1 8的机体空间比F-16充裕,但F/A-18B的燃料载荷仍然比F/A-18A低6%,约300千克。机体内部空间问题是双座机面对的重要制约。同时,中、轻型战斗机的机体长度小,从驾驶舱到发动机段之间的距离小,增加双座后的后座已经接近发动机前端,需要采用过渡段满足气动整流需要,从后舱到机身之间过渡也会促进背脊的产生。EF-2000的机体长度较小,座舱后的突起比较明显。相对而言,机体较狭长的F/A-18则在轴向显得空间充裕,机身的变化不大,只是明显增加了座舱盖的高度和长度,减阻和减重效果相对更加有利。F-15拥有更加充裕的内部空间,在开始设计阶段就预留了后座舱的空间,增加后座对机体结构基本没有产生影响,结构重量增量也控制在接近座舱本身的幅度内,是双座系列化改进中难得的正面典型。

FC-I与米格-21相比,在双座设计上的局限性如何?

中:FC-1的机体空间虽然比米格21要充裕得多,但轻型战斗机燃料和设备空间紧张问题同样存在,RD-93-的长度也比同类的EJ-200/F-404大。FC-I基础设计上并没考虑到双座型,飞机尺寸就那么大,如果在单座飞行员舱位后增加后座舱位,必然要占用后设备舱和机体主油箱空间。双座FC-1要保证战斗力,就必须维持基本燃料载荷,减阻、增容要求使FC-1双座型也存在大尺寸背脊。双座FC-1模型的机体背脊布局与Jl-9接近,结构和气动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直接,对飞行性能的影响也是这个规格战斗机设置双座必然的代价。

后座舱的前视要求是教练机的硬指标,但要在单座机上改造双座机的难度很大。根据公开数据,中国航空系统在研制歼-6的双座教练型时,面对后座舱高度受机体限制的问题,采取了前低后高的方法尽力争取后座空间。歼教-6前座飞行员头靠高度降低了40毫米,后座椅位高度增加了70毫米,合计取得的后座高度差勉强超过0.1米。歼教一7的双座舱布局与歼教-6大体相似,尺寸有限的机体同样限制了座舱高度差,像米格21U即使采取加大背脊的措施,后座也不具备有效的前视角度,歼教-7存在同样的问题。为满足后座前视要求,歼教-7采用了苏联战斗教练机标准的潜望镜,后舱教员通过潜望镜提供的条件,能将视线中心线扩大到机头25米位置,在有限角度内与前座视线大体重合。

战斗机改装设计双座舱时,增加后座和座舱盖的重量和阻力是必须的代价,但机体整流和空间限制产生的背脊结构,所增加的阻力和重量则是附带的代价。F-15和F/A-18那样无背脊的双舱布局自然对性能最有利,但很多机型受到内部空间和气动限制,必须增加背脊来弥补增加后座舱的影响。如果不考虑内部空间的限制,后舱的高度就是背脊高度的标准,为了限制背脊对结构和气动的影响,势必要对后舱的高度做出限制,换言之就是必须限制后舱的高度差。很多双座战斗机的后座前向视野不佳,没有飞行训练功能的型号甚至放弃了后舱前视要求,如米格31后座就几乎不具备有效的前视条件。

双座目视条件对整体布局的影响

苏27的同型教练机苏27UB在外形设计上与其它重型战斗机的同型教练机差异很大。请谈谈其设计原因。

中:苏27UB相比其它类似机型的双座教练机,最大差异就是突起的后舱形成的驼背。对比美国类似标准的双座型F-15B/D,苏-27UB的双舱尺寸远大于直接的串座,前机体设置双座所需结构空间和重量也更大,增大机体的体积势必增加阻力。苏27UB基本重量比苏-27S增加了超过1吨,平飞阻力也有明显增加,但动力性能却无改善,致使整个飞行性能指标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以爬升率为代表的机动性指标降低最明显,性能衰减比例要超过西方同类三代机的双座改型。

苏27UB串列座舱的大背脊布局对结构和气动的影口向都很大。按俄罗斯公开的资料数据,苏27UB航程比苏-27S降低了近15%,爬升率降低了约12%,盘旋半径则增加了6%,综合性能削减远比F-15A/B的对比明显。苏-27UB为什么要设置如此特殊的后舱呢?这就要从苏27系列的整体布局说起。苏-27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那个下俯的机头,鹰隼样的机头给观者很强的视觉冲击。但从飞行气动角度可以知道,这样的角度在飞行中会产生巨大的阻力和偏转力矩。苏-27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从机头位置向后去观察机翼和进气道,可以发现从进气道下沿到机翼弦线,都处于与机头轴线基本平行的状态,这就说明苏27在正常平飞时机头是水平的,而中/后段机身和机翼带有固定的迎角,利于平飞时形成足够大的升力,这也是苏27气动设计与采用类似布局的米格29的主要差异。米格-29之所以采用占用机头的双座舱,是因为这个型号的内部空间本身就很紧张,单座驾驶舱后的空间只能留给宝贵的燃料,只有牺牲对专用教练机价值略低的火控雷达。

苏27平飞状态的机头轴线也是处-于水平状态,是否会影响前向视野?

中:是的,这使苏27的前向视野没有地面停放时那么好。苏27的前向俯视角度在同代机中并不算好。根据平飞数据对比,同样平飞状态下的F-15/F-16的前向目视俯角均为150,苏-27则只有13.5°。苏27平飞时的前机体呈前高后低的状态,为了不影响机头雷达设备,苏27UB大幅抬高了后舱高度,但在平飞时后舱仍没有足够的目视高度差,后舱4°的前向视角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目视条件,不过比起需要靠潜望镜观察的米格29要好很多。

苏联前线战斗机采用大规模装备和大规模使用的世界大战标准,米格29的机体和发动机寿命远比苏27低,机载设备和成品也更为简单廉价。作为前线战斗机,米格-29UB这样没有全天候和拦射作战能力的战斗机,仍然能够承担昼间空中优势任务,低成本也可以装备数量更加充足的战斗机,双座教练机的作战功能仅是增强机队的规模,简化设备对整体战斗力的影响很小。

苏27是装备苏联防空军的高性能战斗机,自然有着与尖端技术相适应的成本,装备规模很难达到满意的标准。作为国土防空战斗机使用时,苏27S要直接面对攻势护航的F-15A战斗机,空战性能不能不好。但防空军战斗机最大的对手是轰炸机,是美军B-52、B-1B这些飞机。苏27UB的飞行性能比苏-27S差,对付F-15会困难些,对付轰炸机却没什么难度。苏联防空军研制高机动远程防空战斗机时,要求在无雷达引导时独立作战,这就需要为机组增设专门的雷达操作员。苏30最初的设计就是防空军的专用拦截机,利用苏27UB的双座舱配置雷达和武器操纵员,机动性能的下降不会影响国土防空的拦截功能,附加的空中加油设备则可抵消航程降低的缺陷。

按照国外同类同型教练机的座舱分析,后座教员的前向视野都不好,尤其是在带迎角着陆过程中,部分型号完全不具备前向观察条件,需要靠潜望镜或前座平显摄像机提供支持。EF-2000虽然机体布局与苏27UB不同,但大尺寸座舱盖和突起的背脊的作用相同。“阵风”双座型也存在整流的背脊,只是向后收缩的幅度要明显大于EF-2000。早期战斗机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教练型的装备比例也不算高。现代战斗机的机载设备复杂,机体内部空间更加紧张。尤其是多用途战斗机装备思想被广泛接受后,先进战斗机双座型的同型教练机色彩大幅度减少,作战机组的配合功能要求得到强化,战斗机双座型的设计方法也开始逐步趋同。

苏30MK作为苏-27的多用途改进型,后舱的主要功能是武器操纵。多用途也必然会产生结构增重,但苏30MK作为以出口为主要目标的机型,没有条件像米格29M那样在结构上大动干戈,直接利用苏27UB/30的机体最为经济。苏27的气动底子始终是优势,苏27UB就算降低后的飞行性能也大体上过得去。苏27UB只是单纯的给苏27S增加教员舱,苏-30MK则是利用苏27UB的机体改造多用途战斗机,强化外挂载荷并引入部分苏24的武器。苏30MK是俄罗斯专门为出口开发的机型,直接利用苏27UB设计就是为了简单便宜,争取进度以获取用户,也方便使用苏27的国外用户维护保养。苏30MK不是俄规划中的多用途战斗机项目,整体设计完善度不如苏27M和苏271B,如果俄罗斯设计师有必要的时间和资源去细致发挥,苏-30MK可能不会直接采用苏27UB的座舱布局。

如果排除时间和经济因素的限制,按照多用途功能应如何设计苏30MK?

中:例子还是有的,那就是昙花一现的苏33UB。苏-33UB是为俄海军开发的舰载教练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重型舰载教练机。苏33UB采用了与苏34相似的并列座舱,但与内部空间大得出奇甚至宣称有卧铺和厕所的苏34相比,苏-33UB的座舱布局算得上是局促紧张,也没安装苏34座舱那套钛合金防护装甲。苏33UB保持了与苏33/27S相似的雷达罩和中段机体,只在座舱部分增加了机头中段的直径,安置了与苏24布局相似的两套座椅。

上一篇:运动会100米加油稿范文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