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17 02:15:02

背影的教案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加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28-02

引言

人事档案是对个人履历的一种展示,无不体现了思想意识及社会形态的变化。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创造了优质的信息服务环境。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一项服务性工作,加强其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整体,其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的保存与利用。因此,对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实在的作用和意义,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界定及功能

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人事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根据个人经历或素质表现,以个人为单位搜集和保存的便于日后查考的人事材料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事材料的搜集、甄别、整理、保存、查询及传递等内容,是一种服务类工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变,只是通过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引用完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体系,从而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延长人事材料的使用寿命,以便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系列管理活动。人事档案管理将人事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记录了个人的工作历程、政治素养、工作业绩以及职务变化等情况,是个人品牌的重要标识,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有利于指导高校系统化、科学化地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活动安排等工作,严格意义上讲,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教育改革与优化重要的依据和基础,理应得到高度的重视。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及利用效率和质量更高。但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反观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其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意识不强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一项服务性工作,其服务功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利用。但是,某些高校受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信息服务意识不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开发力度明显不足。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把人事档案馆藏数量及面积视为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其工作的重点是人事档案整理与保存,轻视甚至忽视了人事档案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愈加强化,高校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广大教职工及社会其他人员的信息需求。高校人事档案服务意识不强,所引发的重要问题是,高校数字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不足,由于受建设经费的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对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事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人事档案会随着个人经历、素质的增长发生变化,其管理工作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由于缺少高效使用的信息化还软件支持,对人事档案的更新不及时,缺少动态分析与统计环节,不利于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影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二)管理体制落后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保障。但是,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保存散乱、方式陈旧等问题。高校教育涉及到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等主体,他们都有着独特的履历,应该建立与之相符的档案,同时还要加强对这部分档案的利用,以指导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一些高校根据管理部门的划分,将人事档案分别归入到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以及财务处等地点存放,甚至还存有人事档案借阅不还的现象,不利于形成人事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档案信息利用者带来了众多不便。另外,部分高校仍然沿用人工操作的落后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管理工作安排存在交叉重复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同程度的浪费,使得高校管理资源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违背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原则。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求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共享。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规划建设方面的匮乏,使得系统兼容性低,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基础工作薄弱

信息时代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的技术发展时期,高校应该加大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资金、资源投入,包括技术投入、人才投入以及环境投入等。然而,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做得不足。某些高校尚未意识到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人事档案管理建设的认知存在不足,致使相关投入不足,限制了本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一般情况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软件及硬件方面的双向投入才能实现,应该根据人事档案的数量决定服务器的类型及其容量,但是部分高校为了节约成本,以普通微机代替专用服务器,其他相关设备老化,导致数据库系统功能满足不了需求。即使,部分高校引入了一些信息技术软件或手段,却由于不重视人才培训,导致先进技术设备利用率低,仍然阻碍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加强策略

背影的教案篇2

一、导学案使用的原因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限时讲授,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踊跃展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实现这一教学过程,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基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时紧,任务重,采用导学案式的教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并且在我校地理教学中取得一定的实效,为学生顺利通过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地理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展示、生成新知;利用导学案,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课堂反思以及复习备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

为了更好地把导学案与课堂实效结合起来,我一般把导学案分为四大部分,即:学习目标、基础知识、课堂探究和达标巩固。

1.研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师参阅新旧各种版本教材下,生成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2.精设预习问题,自学教材内容

教师能否设置高质量的预习问题是驱动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基于教材,略高于教材。预习问题应该能较为全面地覆盖教材内容,答案也往往能够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当然也有一部分问题的设置要略高于教材,让学生有进一步思考和分析的空间,答案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初步整合和简单分析后获得。当然基础知识部分也可以以填充式的形式出现。

3.巧设探究案例,推动课堂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因此,教师在平时导学案的设计中精选案例,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并提出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4.选取典型试题,实现巩固达标

试题的选取要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巩固基础知识和提升纠错。为使试题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相吻合,对有些常见题目作适当的改编,甚至是原创。

三、导学案的课堂实施

【导学案实例】(截取课堂片段)

地质构造――褶皱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基本形态。

2.掌握正常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理解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在生产、工程建筑上的应用。

【基础知识】(略)

【课堂实录】

课堂探究一:褶皱的形成原理(图片略)

教师:请同学们对照两组图片,结合教材花2分钟完成探究活动一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地表岩层最初形成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实际上,在山区常常可以看到地表的岩层却是倾斜弯曲的,我们把这种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一系列的弯曲变形,成为褶皱。

课堂探究二: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对比图片分析,根据褶皱弯曲方向的不同,可分成哪两种基本形态?

学生组内合作,教师巡视点拨。

生1: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为背斜构造,向下弯曲的部分为向斜构造。

生2:A处岩层结构完整,而C处部分缺失,但两处岩层都是向上拱起,所以都是背斜,同理B、D都是向斜。

教师:背斜、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生3:A处是背斜成山,而C处是背斜成谷;C处向斜成谷,而D处是向斜成山。

教师:我们一般把A、B构造形成的地形成为一般地形;而C、D构造形成的地形称为倒置地形,那么这种倒置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图略)

生4:图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底,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力的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利用PPT,动画展示并验证)

教师:背斜是被侵蚀成谷的,而向斜则因两侧背斜构造被侵蚀掉反而成为山岭,由此可见,背斜可成山也可成谷,向斜亦然。所以,在野外判断背斜、向斜只凭地表形态判断是不可靠的,关键是看岩层走向。

课堂探究三:褶皱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利用PPT动画展示地壳中油、气、水的存储状况)

师生共同探讨:

教师:我们刚才讲过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由于不同岩层岩性不一样,在弯曲变形时的幅度不一样,岩层产生空隙,有利于储存油、气、水等资源。

生1: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生2:修建隧道应选在背斜顶部,此处岩层呈天然拱形,不易形成坍塌,且不易积存地下水。

在我校,地理课堂导学案的使用已成传统,但每份学案并非循环使用,在原有学案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关注考查知识点的变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渠道关注最新资讯,重新打磨课堂探究案例,研究知识点最新考查形式,真正做到课堂上让学生低负高效。

背影的教案篇3

一、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展开了自主学习过程,其也在小组组织的督导下完成相关自学任务。学生自学效果如何更大程度上需要教师进行评估,关键在于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测过程,不仅是对小组组织督导情况的一个反馈,更是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导学案开展合作探究的基础。因为,自学的好坏对课堂中开展的合作探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在后面教学中合理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

检测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时间安排在上课前或上课开始的前几分钟完成;具体方法可用师问生答、生问生答,提问学生口述,由学生板书展示,如了解学生对字词积累的掌握情况等。

二、恰当处理学生的提问

让学生发问是还原教学的本质。因为“学”遇到困难,才需要“教”来解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阅读课文时会遇到什么问题,产生怎样的疑惑,老师应该让他们表达出来。这是教师必须做的。导学案设计中的“质疑问难”环节是一个必要的亮点。

从某种教学理念来说,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如此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我们一贯强调的语文教学的学生立场。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一种自发的意识和既有的状态,未必都是合理的存在。完全依据学生的学情决定教学问题,就会出现人为矮化课程要求的情况。我们的立场是学生的提问并非都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教学内容,但必须放手放学生提出问题。关键是看学生的提问是否有价值,同时学生的提升也是思维的激活,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散思维。建议处理学生的提问既要认真,又要机智。首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的,也要及时鼓励学生或引导转移到实质的教学提问,这样就可以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处理学生的问题要讲究技巧,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学机智。比如,可以将学生提问放在课前的预习阶段进行,让学生按着一定顺序把问题整理出来,交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收集、整理。个别的、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有共性的则交给老师。老师可以提前收集学生的问题,以了解学情,充分备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归类,与教学目标和任务直接相关的问题,可以分出主次,放在课堂讨论;与教学目标和任务关系不大的,则可以延伸到课后解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随时会提出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老师得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三、活动中的点拨、引导、评价和小结

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教师看似悠哉,实则对教师个人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当学生思维受阻时,需要教师给予精当的点拨以解惑;当学生停滞于浅层思维时,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引导来助推;当学生跑偏时,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评价来拨乱反正;当活动告一段落时,需要教师给予简明扼要的小结来理清所得(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不当之处、不到之处教师修正补充)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导学案中有这样的设计:文中的“我”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与父亲见面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个问题时,有一些茫然,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师可提示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有关写父子二人见面场景的段落,并圈点勾画出相应的句子,筛选出主要信息。简单的几句提示,就让学生豁然开朗,快速而精准的找到信息区间。

又如:文中的“背影”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学生有的说三次,有的说四次,然后就没有后文了。基于这种浅显的阅读方式,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背影”出现在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这些“背影”旨在阐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挖掘课文的主题:哪个“背影”让你最感动,谈谈你的理由(导学案中的活动探究板块)。在这个各抒己见的环节中,教师适时的价评,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果被肯定,同时也能及时传达出学生认知的不足,并进行补充。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表演的平台,师生之间既要有语言上的交流,也要有思想上的碰撞。谁也不能唱独角戏,不能有任何的偏离和旁逸,要在导学案教学中真正发挥好教师的角色作用。

背影的教案篇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wish service enterprise's vigorous developmen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 became our country volunteer troop an important forc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not allow to neglect regarding the volunteer individual development's influence. This article through with the wish service which is engaged in carries on to volunteer'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analyzed between both's relations.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 专业教育 志愿服务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sh service

近些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高校志愿者团体迅速成长、成熟,志愿者协会在各个高校相继成立,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群体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对社会个体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对志愿者也当然如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否怀着“学以致用”的初衷,是否从事着“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专业教育1对其在志愿者组织中地位的获得是否有利,专业教育背景与志愿服务又是怎样相互影响?

以往,各方学者对志愿服务有不少研究,但鲜有涉及志愿者的专业教育背景对志愿服务的影响。即便是有提到志愿者个体的教育背景,也是倾向于视其为个人自身素质的一个评价维度,认为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自身素质越好,因此更乐于助人和奉献社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投入精力的程度也就越高2。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的基本假设为:志愿者的专业教育背景对志愿服务的开展有较大影响。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志愿者通常在加入组织时会选择与自己的专业教育背景相吻合或相类似的志愿服务领域;(2)拥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是大学生志愿者在其组织内部获取地位的有利因素;(3)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教育的支持。

笔者从大学生志愿者中抽取典型性个案,进行访谈。笔者发现志愿者的专业教育背景与志愿服务之间确实存在关联。结合基本假设,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结论:

一、 专业教育背景对志愿者服务领域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一方面由专业学习所决定,另一方面由生活环境所决定。专业教育背景对服务领域的选择会有一定的影响:“技能型”的志愿服务项目通常会受到“专业人士”的青睐,比如环保项目、网络项目、青春生殖健康项目等等;“爱心型”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志愿者的专业背景比较分散,比如临终关怀项目、智障残疾项目、民工子弟项目等等。在案例中,有志愿者因为自己的专业是环境科学,而选择与之相关的环保志愿服务项目;有志愿者因为受了医生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对医学健康产生浓厚的兴趣,选择防治艾滋、倡导健康、关注同性恋等志愿服务项目。同时,也有学习金融工程专业的志愿者,选择了一个与其专业领域迥异的项目――宁养关怀,关注晚期癌症病人,对他们给予临终关怀。因为她期待志愿者经历能带给自己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挑战。

二、 专业教育背景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地位的获得具有一定影响

专业教育背景是个人的教育资本,是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较好的专业教育背景对个人地位的获得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个志愿者组织通常拥有少则上百,多则近千名志愿者,这些大学生虽同为志愿者,但也在组织中扮演不同角色,从普通志愿者、副部长、部长到会长,层次逐渐上升。普通志愿者是项目的执行者,而层次更高的志愿者不仅参加活动,而且策划和组织活动。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有时能帮助志愿者迈向更高的层次。案例中,从事环保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就认为“专业教育背景确实是我的一个亮点,它帮助我赢得了部长的职务”。对于这种现象笔者的解释为,较高的专业教育背景能让志愿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科学策划项目,领导组织更好发展。

三、 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专业知识的引导

在志愿服务的最初起步阶段,志愿者们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更加强调志愿服务的实践性。他们用最朴实的情感、最无私的奉献和最坦诚的交流让志愿者群体得以存在,让志愿者组织得以立足,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了。而目前,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单凭“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质朴热情是不够的。志愿服务必须用专业知识来引导,走专业化的路线。志愿服务是一个既求量又求质的活动,为了保证志愿服务的品质,就必须对志愿服务的内容、过程等进行科学调研,确保用专业知识科学引导和推进中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掀起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法] 让・卡泽纳弗著;杨捷译,2003年,《社会学的十大概念》,人民出版社

【2】胡愈宁著,《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之工作分析――以义务张老师为例》,台北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85年

【3】[美] 詹姆斯・p・盖拉特著;邓国盛等译,《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背影的教案篇5

关键词:中职英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方法对策

引言: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梁,英语能力也成为了综合型人才必备的基础技能,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对其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从目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还存有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一)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够明晰

尽管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但是不少英语教师并不会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也不会衡量教学任务的完成状况,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提升,让学生不停地背诵单词和语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长时间下来,学生学习的英语知识只能用来应付考试,实践应用能力并不强,这样就会影响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

(二)学生对英语有厌学情绪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没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他们英语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对英语没兴趣,有一些学生英语跟小学生水平差不多,有一些学生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对,读不准,有一些学生不认得音标,单词的读音只能写汉字来记忆,词汇量很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重视英语,认为只要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没有学英语的内驱力。

(三)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片面

不少中职英语教师依然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学习,课堂互动较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中职英语教学工作缺少英国文化教育的支持。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并不是依靠背诵、记忆就能学好的,英语本身也包含当地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文化背景。为了提升英语学习水平,我们应该重视英语思维模式的培养,思维模式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内容,缺少当地文化背景的支持无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从而影响英语学习质量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岗位需求

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只是简单地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没有深层次地挖掘教学内容,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需求,只是单纯地学习基本语法知识,没有落实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创新

首先,中职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自身价值。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英语学习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英语作为主要的载体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英语能力是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学生若能学得一种外语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走入社会之后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取得更高的工资,有利于工作的提升。这应该是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再次,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要与岗位的需求对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英语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职英语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强化文化知识的传授力度,发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受到原有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的英语语法教学的占比高于英语文化背景的占比,长时间下来,就会制约英语学习质量的提升,英语学习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的激情。英语文化背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包含一些当地文化、信仰,还包含一些当地的法律及生活习惯等知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该协调好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力度,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旅游进一步了解运用英语的国家生活习俗以及信仰等情况,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三)中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中,教师大多选择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制约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提升。在教学的新模式下,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尝试找到解决方案,随后再向老师求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大胆提问,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提出来。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需求制定科学的情景教学方案,还可以通过观看英语电影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情景教学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可以定期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提升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束语

背影的教案篇6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就本科应届毕业生司法考试时间做出了调整。这正是反映了虽然社会上急需高素质的法学人才,但是本科毕业生依然面临着就业难的窘境。司法考试的改革不仅是对社会矛盾的反应,同时也是对司法教学的要求。研究司法教学的改革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学生都是未来发展趋势。

 

一、 司法背景下民法教学的现状和原因探析

 

1司法背景下民法教学现状

 

在司法背景之下,国家不断推出新《民法》,致使民法教学增加了新的教学任务。且司法考试中民法占据非常大的比例,也对司法考试的成绩有着决定的影响,从“得民法者,得司考”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民法》在司法考试中的地位。并且,《民法》涉及的内容可谓是纷繁复杂,结构体系也是非常庞大,所以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民法占据了大量的课时,通常教师需要两个学期课时的安排才能将民法课程内容讲完。

 

毫无疑问,这对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任务。加之《物权法》与《债权法》《专利法》的变动更增添了教学难度。

 

另一方面,目前司法考试一般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仅仅是将以往的考试重点和难点讲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与民法精神背道而驰的。这样不仅忽视了学生对民法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对处理实务的能力。

 

2司法背景下民法教学脱节的原因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无论是民法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教师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快速接受新知识,但是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思维方式和模式逐渐形成了定式,最终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民法教学中的运用,很难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

 

司法考试通过案例结合知识点,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民法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民法凭借着自身内容和体系的庞杂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复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导致教师只能有时间将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无法通过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剖析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属于被动接受者,在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上都有所欠缺。

 

二、 司法背景下民法教学的改革措施

 

1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法律的不断变革和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法律职业的细化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依据现阶段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单位,理论研究部分与司法实践部分主要是两种形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新生学习法学之前就可以根据其个人喜好和就业定位,将法学的教育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的教学模式。不过,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法学本科学生学习的第一学年,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划分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在法学学习的初期,教师应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专业引导为辅。经过一年学习之后,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兴趣,并结合一年的基础学习,再次选择专业方向。

 

就理论型学生而言,应重点培养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实践型学生而言,就需要偏向案例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作出科学的判断。

 

2优化课程设置

 

2008年开始,普通高校第二年应届毕业的法学本科生可以当年就报考国家司法考试,即法学本科教育的时间为四年,但是由于司法考试政策的改变和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的影响,实际的教育时间变为三年。根据这种情况,法学本科教育课程就可以设置“2+1”模式。

 

“2+1”课程设置模式就是在民法本科教育开始两年,按照各高校民法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重点将注重理论和基础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侧重民法基本理论、概念和制度的学习,如此就加强了学生民法理论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为其他法学课程学习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民法教育的最后一年,高校应当根据参加司考的学生的情况,设置一些与

 

司法考试或者与法学事务紧密联系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便于提升学生在司考中的应试能力。

 

3建立健全师资队伍

 

学生的素质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之外,教师的素质同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法学院系的教师队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较少参加司法实务,导致法学教师在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这样就容易出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司法脱节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民法教学的课堂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司法考试的成绩。司法考试改革之后,考试的内容不再只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重视对学生运用司法知识的能力考察,这就要求教师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民法的教学中就需要建立健全师资队伍。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基本的法学素养,进而通过教师的能力来促进民法教学的改革,使教学的内容得以优化。最终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增加学生在司法考试中灵活地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民法考试的大纲是现行民事法律,考察重点包括民法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考察范围既有针对性考察,也有综合性考察。针对司法考试的特点,民法教学就需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应与司法考试的目的一致。具体来说,民法教师备课时就需要熟悉与司法考试相关的内容和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吸收和理解与司法考试有关的知识。经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民法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还可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而,民法教师有必要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课堂中。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事法律规范不断完善,本来就知识丰富的《民法》又增加了更多的新内容,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但是教师主导性的课堂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司法教学与司法考试存在脱节的现象。在司法考试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对民法教学作出改革,可以通过实践型和理论型的分层次培养和“2+1”课程设置模式来改革民法教学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同时民法教学还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过案例教学等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司法考试中运用司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背影的教案篇7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与案例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出来,再稍微延伸一下就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还要学习如何将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因此,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政治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2.有利于活化知识。政治学科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教师若只是满堂灌,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则难以形象揭示并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政治学科知识显得非常晦涩难懂,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则可以活化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3.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虽然说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却早已不放在教师的讲授上了,这样也就无法激起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而应用案例教学法,能给予教师与学生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探讨案例。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会集中,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案例。在新课改背景下,政治学科的教学仍然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探究欲望,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从小到大父母非常宠爱孩子,但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甚至限制孩子外出活动及进行人际交往的案例,并告诉学生:面对这些情况,作为子女,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进行交流。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的背后也是一种爱。应用与教材内容贴切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知识无处不在。2.合理应用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典型的案例,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在应用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解析,切不可以自己的思想左右学生的思维,应注重让学生形成个人的见解。如在学习“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网络的典型案例。首先,讲一讲网络产生、发展的背景。然后,告诉学生:构建网络的初衷其实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衍生了很多腐朽的文化思想。如近年来“王者荣耀”“吃鸡”等游戏的盛行,不少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由此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生活、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地会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游戏,自觉抵制不良诱惑。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政治教师来说,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应用与生活有关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并以此引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如何跨越代沟”的内容时,笔者在给学生讲完教材上的内容后直接引入了生活中的案例:我的邻居与自己的女儿一直相处得很好,原本这位邻居以为自己与女儿并不存在代沟。但是女儿在进入初中后,就寄宿在学校,母女俩的沟通越来越少,女儿也很少主动与母亲说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为了能了解女儿的心思,这位邻居偷看了女儿的日记。女儿知道这件事情后哭闹了很久,母女俩陷入了“冷战”中。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母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跟女儿承认错误,最终母女俩和好如初。通过这一案例的引用,让学生明白了沟通的重要性,为了深入地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他们则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

背影的教案篇8

一、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构成

学生参与度(studentengagement)一般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它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2]。

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特点,问卷设计中将案例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定义为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加入案例讨论小组、在小组中主动发言和积极与同伴辩论的程度。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程度调查,目的是发现目前工商管理本科在校学生案例教学的真实参与程度;第二部分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参与程度问题设计依据利克特量表进行,每个问题分为1~4分(1分表示学生从来不这样做,2分代表学生有时这样做,3分代表学生经常这样做,4分代表学生总是这样做,只有当调查结果在3~4分之间,才能说明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部分问卷是针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影响因素来设计的。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本研究依据反映案例教学效果、适应三方评价(学员、教师和领导),评价全面性及可比性原则,以米斯尔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设计的指标作为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筛选的基础[3-4],结合对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访谈结果,共计收集影响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47项,经初步筛选实测问卷选择了24个适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上述问卷调查选择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及四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第一部分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对问卷第二部分做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案例教学各个阶段学生参与人数的分布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认真阅读案例方面,选择峰值出现在3分,这表明经常参与这一项的人数最多;在加入案例分析小组、主动发言和参与同伴辩论方面,分数的峰值都出现在2上,说明在这三项上有时参与的人数最多。

表1显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案例的参与程度最高,平均分为3.11,属于能令人满意的参与度。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同伴辩论、主动发言陈述观点的平均分分别为2.59,2.51,2.26,说明学生在此三项上都是很少参与。结合表1和图1,说明被调查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上的参与程度总体偏低,这必然导致案例教学效果的低下。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造成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程度偏低的原因调查。研究人员设计的24个影响因素得到赞同的程度如表2所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赞同课堂氛围不热烈、对案例的相关知识背景不够了解和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而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案例的典型性不够、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只有不足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他16个指标的被赞同程度介于20%~50%之间。

对24项案例教学参与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可被分为五类:第一类课堂氛围因素,其中包括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热烈,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加入讨论小组的程度偏低;第二类学生自身因素,性格内向不愿意发言、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信心不足、不习惯参与辩论、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自己没有新奇的想法不敢讲,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发言陈述观点和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第三类案例的难度因素,包括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太多、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够、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案例不贴近生活、案例思考时间太短,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观点的程度偏低;第四类案例的新颖性和典型性因素,包括案例不够新颖、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吸引力、案例的表现形式单一、案例对实践的影响力不大、案例的典型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的程度偏低;第五类沟通因素,包括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和小组成员不具备良好沟通技巧,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及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

结合表1、表2及图2结果可以看出,课堂氛围类因素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氛围不热烈,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加入小组上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9);学生个体因素中各因素的赞同比在40%左右,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发言(平均分2.26)和与同伴辩论上的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1);案例难度、新颖性和典型性类因素的赞同比前两类低,但他们同样导致主动发言及参与辩论的程度低;沟通因素的赞同比最低,因此被调查者在认真阅读案例上的参与度最高(平均分3.11)。

三、结论

上一篇:写给每一个自己范文 下一篇:保健食品质量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