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1 12:54:15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1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 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 折点。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 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其次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最后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地理教学; 反思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28-001

教学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地理课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目标,由于地理思维方法自身的特殊性,它需要学生进行联系性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到理解,这种理解又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对地理问题的深彻领悟又要靠对问题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后进一步反思地理问题,学会对已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使地理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以下是本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关于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几点经验。

一、逆向性反思

地理知识随社会发展和时事的变化影响很大,所以在对教材内容的传授中要结合社会发展形式或跨学科的联系进行反思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

我在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意义的内容教学中,先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出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差。接着,引导学生对地球的自转进行逆向思维的反思,那假如地球不自转呢?那地球上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可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对此类问题很感兴趣,并且争先恐后的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的说:那会有半个球永远是白天,而另半个球永远是黑夜,永远处于黑夜的半个球植物都会死去,因为没有了生命所需的阳光和温度;又有人说:那处于白天的那半个球被太阳一直照射,温度会不断上升,上升到超过生命所能承受的界限,那所有的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都不能在地球上生存了。通过这样的联想反思,学生们不禁大吃一惊,都庆幸地球是不断自转的。同时更理解了地球自转产生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反思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对地理课充满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深邃的思维品质。

二、审查性反思

在反思性学习研究时,不仅应充分考虑到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将教学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考察,而且要注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宏观上将教学放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考察、审视。

我在授课八年级地理中国的人口这一节内容时,通过让学生讨论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消极影响的分析中让学生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逆向反思:那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同学们又展开讨论:当人口增长太慢,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发展,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停滞、国防兵源不足,甚至威胁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存亡。原来人口增长也不是越慢越好,那人口应该怎样增长才好呢?科学的人口发展观点就显而易见了,目前,为了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符合当前的人口国情的,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反思我国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一直按照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未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新的人口问题,同学们讨论后总结我国的人口政策也不会一成不变的,你要是一位人口专家,你会对人口政策做怎样的调整?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将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会适当放宽,农村地区已经适度的放宽了。最后,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反思我们认识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的思维过程。

三、联系生活和热点问题反思

地理课上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时事形势,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保持高度学习热情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大事件,还要关注一些长期甚至永久性的热点问题,如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日趋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一些中外的重大事件、重大工程,而忽略日常生活这一应用领域,容易形成一个明显的盲区。生活中的地理无处不在,只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触摸”更多真实的地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解决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用地理的视角去审视时事、热点问题。下面是我培养学生注重联系的反思性学习的两则案例:

案例一:2012年春季镇江发生严重的水污染,自来水不能饮用;以及多年前发生的太湖水污染—— 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饮用水危机席卷了无锡整座城市。

另一则消息是奥地利的河水捧起来就能喝:奥地利处处碧水蓝天,空气清新,这是奥地利给人的印象,在首都维也纳,人们引以为豪的是这里的自来水,水是从阿尔卑斯山上通过150千米的管道引来,没有任何污染,数百年来一直不断。20世纪70年代起,奥地利还开始治河行动,严控企业的排放行为,奥地利每条河水捧起来就能喝。

这样的对比更突出了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切反思中国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在反思过程中积极探讨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并让同学们进一步结合节水反思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用水是否按照节水的要求去做,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反思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可见节约用水是何等重要,适度上调水费价格也是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有效措施。

案例二: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好坏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同学们就生活在农村,常见到农民就近在田间地头、道路旁边焚烧秸秆,你们反思这样的做法正确吗?其实,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给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每年秋季,南京周边空气质量下降就是农村焚烧秸秆的结果。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3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 ,望大家喜欢。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总之,还是磨练的少,经验不足。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4

篮球教学应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发展终身体育的必由之路。然而,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还运用竞技篮球训练模式,强调教学的大而全,只关注对技战术的教学,导致学生只懂技战术,难以适应社会和学校多层次的需求。

二、高校篮球教学问题的应对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多开展小型、娱乐为主的比赛。枯燥的学习只会让学生厌倦,专业规格的比赛练习也不会让学生快乐,而一些小型、娱乐为主的比赛却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打球,掌握篮球技战术,在参与中享受到打篮球的快乐。竞赛性和对抗性是篮球比赛的重要特征,通过篮球比赛,学生不但可以培养勇敢、坚毅的意志和作风,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比赛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这些积极因素,采取多样化的比赛形式,如全场和半场、单项技术个人赛、三对三、五对五、寝室对寝室、班对班的教学比赛,甚至可以男女混赛等。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比赛中,能够更好地领会篮球学习的乐趣。具体来说,比赛应该以学生的固有水平为依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形成规范的、标准化的考核制度。

(二)丰富篮球教学的方法

以往单纯地“教师示范,学生苦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社会和学校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教师应该丰富篮球教学的方法,具体如下:其一,游戏教学法,枯燥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厌倦,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与训练中加入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技能,规范学生的动作。在其训练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游戏,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能够磨炼学生的篮球技术。其二,头脑风暴法,这种方法侧重的对提高学生的战略战术意识,其并不局限于以往的技能的训练,而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看作一个重点,不仅关注学生动作的规范,更看作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领悟。一般来说,头脑风暴法,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是引子,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剖析。其三,多媒体教学法,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其中,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此,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安排室内教学课程,创造多媒体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模仿篮球比赛,并进行相应的战略战术讲解,培养学生的全局战略观念,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此外,通过对一些动作的反复播放,学生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得到显著地提升,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篮球学习更上一层楼。

(三)注重篮球教学的沟通

要改进篮球教学,提高篮球教学的水平,就需要加强交流沟通。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但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沟通,还包括教师与学校、学校之间的沟通,只有全面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完善篮球教学。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层面:其一,师生之间的沟通,如今的师生关系已经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向朋友关系转变。为此,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晓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看法,才能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反映来优化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其三,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有各自的经验,加强沟通不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篮球教学上的球场不断。其三,教师与学校间的沟通,学校是篮球教学的生态,为了让学校更好地对篮球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教师应该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将自己的对课程的看法、改进措施反映给学校。其四,学校间的沟通,学校在教学方面有各自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更好地改善篮球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篮球教学质量的好坏和篮球教师的素质和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在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强篮球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不是单纯教学目标的执行者,其还应该拥有自身的观点和看法,成为课程方案的设计者。为了建设业务技能高、素质高的师资力量,高校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优化教师结构。高校篮球教师男多女少,比例十分不协调,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为此,高校应该结合教学需要,适当引入女篮球教师。其二,培训现有篮球教师。高校的篮球教师本科、硕士学历的较多,而博士学历的则比较少,这就导致高校的体育科研能力交底。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外出深造,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高校还可以请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提高教师的技战术教学水平,拓展教师的知识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五)完善篮球的考核评估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不但要考核篮球技能、团队协作精神,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并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篮球学习与训练获得满足感,激发其篮球学习与训练的热情。

(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纵观当前高校篮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指导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为此,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篮球训练、比赛来满足学生的娱乐、健身需求。在课堂上,不但要进行技战术教学,还要加强运动医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运动创伤处理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比赛,通过观看增强学生的篮球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篮球学习的兴趣。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各阶段的篮球技术动作,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技战术动作教学片,让学生欣赏和模仿,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有反复重播、回放、慢放等功能,还能有效地摆脱时空因素对教师的影响,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理解动作结构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总结

篮球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协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运动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还存于一个过渡期,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和缺陷,为此,就需要加强对高校篮球教学的研究。本文分析了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地应对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篮球教学的发展。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5

摘要数学课堂中形成的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其中由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思路常常引起教师极大的关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的障碍却极易被忽视和舍弃。教师对之往往采取防范、回避、视而不见的态度。其实,对学生的错误采取这样的消极对待的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许多教育家都说:课堂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换言之课堂中的许多错误其实都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中碰撞出大大小小的思维冲突的火花。

关键词课堂;教学资源;思维

一、珍视剖析,让学生的思维线索在“错误”中凸显

冯·格拉塞斯费尔说:学生的认知错误其实是了解学生思维的重要线索,是学生思维暴露的最好机会。教师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会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反省正是观念更新一个必要条件。

《江苏教育研究》上介绍特级教师吴玉宪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中,老师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着孩子的错误,老师显得异常珍视,他没有进行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经过商量准备,正方代表举起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半个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答道:“是的。”反方虽口称:“是,是”,却胸有成竹。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片上撕下一块,大声质问道:“这是分成两份吗?这份小的是圆的二分之一吗?”“不是”正方显然底气不足了。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你为什么要说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呢?”真理面前正方不得不服,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告一段落,“平均分”的概念却在正误对话间悄然内化。

二、悉心梳理,让学生的真知灼见在“错误”中绽放

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反映的是学生的真知灼见,是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方法。然而由于学生表达或其他原因一时不为大家所接受,而被误认为错误。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不应一带而过,应让学生静下心来,理清思路,表达清楚,或而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达到认识的深化。

三、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在辨析“错误”中深化

当我们认识到“错误”乃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后,就应该对其合理利用,因势利导,让“错误”去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笔者在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一位教师就很好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因势利导:

小华:我投得准,我投了25球,进了18球。

小军:我投得准,我投了20球,进了14球。

小兵:我投得准,我投了50球,进了42球。

提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谁投得准吗?说说理由!

生1:看三人谁投进的球最多,小兵进了42球,所以他最准!

生2:不对!我们不能光看进球数,因为每人投球总数不同。如果给小军投100次的话,那么他进的球就可能超过小兵。

生3:我认为只要看谁的失球数最少就行了,小华7球没进,小军6球没进,而8球没进,所以小军投得最准!

师:从反面来考虑问题好像很道理!只要看谁的失球数少就行了,那么这个观点能不能成立呢?

生4:我觉得只看失球数也有问题,因为如果一个同学的投的总数少的话,那它的失球数肯定也小。

……

以上片段中,学生通过错误再错误再,最终得出正确的认识,理解了“比率”的意义与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错误,通过对这些错误的讨论辨析,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在这场辨析中得到了深化。

四、故设陷阱,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对“错误”反思

一位老师在执教《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回顾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直入主题,老师说:“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的是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同学们,根据以往的经验,你猜猜看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理所当然地想到:“末位能被3整除的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老师说:“这只不过是我们根据以往经验作出的大胆猜测,你们有办法证明它是对的吗?”学生道“我们可以找出几个末位能被3整除的数,再算一算它们是不是都能被3整除,如果能,就说明我们的猜测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老师道:“这个办法简单有效,各小组合作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在这里老师并没有直接交给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在自己的错误中去反思猜想,这一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验证,有学生道:“老师,我们发现这个猜想不能成立,因为我们找出的数经计算,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却不能。”老师道:“看来,我们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不行啊,那你们能举出自己找到的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吗?”(学生举数,老师板演)。接着老师说道:“观察一下,列举的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又得到了新的猜想: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能被3整除就行。得出了一致的猜想,师生又开始了新一轮计算验证的历程。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竞赛与训练;乒乓球运动;业余运动员;赛练脱节;技能负迁移;心理技能训练方案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118-05

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在学习新技术时常常出现在训练中掌握得很好的技术,一到比赛就使不出来的赛练脱节现象,这也是业余运动员竞技水平出现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以学习直板横打技术为例,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半路出家打了多年乒乓球,他们的技术打法(快攻结合弧圈以左推右攻打法或近台快攻打法的人占大多数)明显比新生代运动员落后很多。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们必须学习新技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多年打球形成的技术动作、攻防转换、打球习惯全都要做相应的调整。而在学习和调整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受到“技能负迁移”的影响,虽然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收效未必明显。本文针对技能负迁移现象,期望为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克服困难掌握新技术做一些探讨。

1 技能负迁移影响业余运动员学习新技术

新生代运动员与半路出家运动员的差距主要是学习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不同,决定了前者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从一张白纸开始,不存在任何的技术干扰;而后者无一例外地会受到原技术的影响。例如打下旋球,练习时能拉出正确的动作,而到比赛关键时刻,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冒头,结果是很容易失误下网,失误次数多了该技术就不敢再用了。原技术会干扰新技术的学习。即过去掌握的技能对于新技能有消极的影响,妨碍新技能的形成。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技能负迁移,也称为运动技能的干扰[1]。这种干扰效应,运动员很难自己解决,必须在教练员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和训练手段加以解决。

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是受技能负迁移影响较大的技术之一;也是比赛中使用率较高,能把下旋球改变为上旋球的过度性技术。有了它,业余运动员就能发挥出近台快攻的特长。因此它是直板横打技术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业余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即使练得很好,可一到比赛就使不出来,笔者分析有两个原因。

其一,受技术层面影响。运动员不明白反手拉加转弧圈球经常失误的原因在哪里。拉球失误了自己不会去调整,再次失误导致自信心下降就不敢用了。常见的错误是重心没有下降,握拍手习惯了打上旋球的引拍位置,即高于球台去拉球,这时球与球拍接触的位置在拍的中部,这个部位是弱旋转区,发多大的力都无济于事(容易下网失误);正确手法应重心下降并向下拉手引拍时低于球台,这个预备动作做好了,击球时球拍与球的下降初期接触,才能碰在球拍的拍头即靠近拍的上部的边缘上(即拍的强旋转区),从而拉出质量好且命中率高的加转弧圈球来。那么,为什么拉球失误的原因常常是“重心没有下降,握拍手习惯了打上旋球的引拍位置(即高于球台去拉球)”呢?原来,学习直板横打以前,反手位的来球,上旋引拍是由后往前挥拍的;而学习直板横打后,拉下旋球必须重心下降、反手略微下垂,即引拍是向下的。“下旋引拍与上旋引拍”两者之间的动作结构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的神经联系,属于两种不同类的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即达到完全系统化的条件反射)。你需要的是下旋引拍,但脑子里还是上旋引拍的观念一时转不过弯来,这就是旧习惯影响了新技能的掌握,也就是产生了运动技能负迁移,使运动员感到不容易掌握新技能,就是“赛与练”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受心理层面的影响。运动员即使掌握了反手正确的横拉技术,在比赛中,如果思想不重视,拉球时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过程上,例如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拉下旋球重心要下降(反手略微下垂,球拍低于球台)”,而是想结果过多(考虑负面的东西太多)或一上台想都不想就急着拉球,结果拉球下网。这与注意力不集中有关。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也是抵抗外界干扰不分心的能力。另一种情况是,在高压力下产生心理应激,想赢怕输的思想抬头(压力大了),自信心就必然会减弱。所以就会出现比赛失误多不敢使用新技术,回到训练中没有压力时,又能拉好了。

2 业余运动员消除技能负迁移影响的训练

2.1 技术层面训练

“直板横打的技术结构主要分成发球、接发球、攻打上旋球和下旋球3大类。

上旋球包括:平挡球、快撕球、拉球、贴球、弹击球、反拉弧圈球;下旋球包括:拉加转弧圈球、拉前冲弧圈球、抢冲半出台球等[2]58。具体练习时应按以上的顺序来训练,为了克服技能负迁移现象,因此直板横打的训练只能围绕程序来进行。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是受技能负迁移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所以我们在训练中就要找到突破点,从反手拉加转弧圈球入手。

直板横打当今有两种模式,代表人物王皓和马琳。如果半路出家的运动员要学习王皓式的横打技术,首先要过技能负迁移关。笔者建议放弃反手原来的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暂时改横板打一段时间。这样,原来直板反手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技术就不会干扰横板(因为横板根本没有这些技术)。训练一段时间后,原直板的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淡化了,再换回直板横打(直板横打进攻性技术与横板基本相同),此时直板横打的进攻技术就基本定型了。这是一种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的有效方法。

如果要学习马琳式直板横打技术,就要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笔者建议要考虑横打与原推挡的运用场合的合理分配,例如吴敬平教练为马琳设计的直板横打模式:第1板防弧圈用推挡,关键时刻的相持用推挡,第1板防守用推挡后伺机转攻时用反面,推挡变直线后对方拉直线时用反面,相持中可以用反面进行,扑正手回反手时用反面,近网遇下旋用反面拧、出台下旋用反面拉(加转)。这同样是一种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的有效方法。

教练员必须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每一个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一个建立神经联系的过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经联系要超过旧的技能需时漫长且困难”[2]7;让他们多了解技能负迁移现像是属于正常现象,在学习新技术当中是不可避免的,要有接受困难的思想准备。笔者总结出“学好新技术克服技能负迁移必须经过4个阶段。A.初始阶段,学习新技能,但受技能负迁移干扰多;B.基本掌握新技能阶段,仍受技能负迁移干扰;C.熟练阶段,基本不受技能负迁移干扰,但关键球或紧张状态时可能还会受干扰;D.成熟阶段,新技能熟练程度远超原技术,不受负迁移干扰,达到收放自如,习惯成自然,新技能动力定型完全建立”。“新技能的动力定型一旦达到了自动化程度,就标志着他的运动技能已经形成”[3]。这时大功告成,完全掌握新技术,形成新的克敌制胜的绝招。在A与B阶段不适宜参加重要比赛,C阶段还可能会输球,D阶段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掌握新技术,就要减少、克服,直至消除旧技能负迁移的影响。而关键在于勤学苦练,使新技术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这时来球一到,不暇思索第一反应就是新技术动作,排除旧技能的动作冒头,从而消除了旧技能负迁移效应。

训练要贴近比赛,赛练要高度统一。教练员可在训练中设计一些结合实战的比赛。实战训练法有很多,以下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1/2台正手得分比赛”,规定在1/2台内进行的比赛有效,遇短下旋球只能拧(搓的话,算输)、遇半出台下旋球只能反手或侧身正手冲(搓的话,算输)、遇出台下旋球只能反手或侧身正手拉加转弧圈球(搓的话,算输),最后得分必须是正手(反手得分不算,需重打)。训练目的是强化反手各项技术使用率的同时也兼顾了正手并突显了正手的杀伤力。

2.2 心理层面训练

1)结合专项运动的表象演练的训练方法。

运动员要达到以上4个阶段的熟练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多练以求新技能尽快达到自动化程度,建议让运动员学习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

训练要点:将直板横拉加转弧圈球进行技术细节分解和动作程序编制,即重心下降至左脚,反手略微下垂”这个环节做好了,后面的“登腿转腰大臂带动前臂、手腕、手指,发力向右前上方挥拍”的成功率就有保障了。

表象内容:放松训练开始发中间偏正手短下旋球(第1板)反手抢拉斜线(第3板)反手斜线相持(第5板)侧身正手冲斜线(第7板)。

实际练习:立即在平常心态下用实际练习完成以上正确的表象内容,如果发球抢拉成功,再做表象一次,使记忆表象更为清晰。想象过程的意念要特别集中于技术动作上,以便形成每个技术环节有较清晰的表象。如果发球抢拉不成功,不必表象。再在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来完成以上的表象内容,假设A运动员与B运动员双方打到决胜局的10︰10,规定遇出台下旋球反手必须拉加转;遇台内下旋短球反手必须拧。此时A运动员接发球台内拧了一板令B运动员直接推下网的侧旋球(11︰10),比赛进入到白热化,此时A运动员手握发球权,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像看电影一样地表象演练上面练习过的成功的表象内容一遍,这样就能有效排除杂念、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增强信心,唤醒起发球抢拉的动作感觉打好发球抢拉战术:发中间偏正手短下旋球反手抢底线长下球(斜线)反手斜线相持侧身正手冲斜线(12︰10)。

训练提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使用新技术(反手抢拉加转球或台内拧拉),是运动员最难迈过的心理关卡。所以教练员如何通过运用表象技能训练让运动员学会调节情绪,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从紧张和焦虑中释放出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是关键。教练员在平时的队内训练和比赛中就要细心观察运动员的表现,要及时捕捉住运动员完成每一个好的发球抢拉加转弧圈球技术并要加以赞扬和让他想象一下刚才成功的发球抢拉技战术,培养运动员今后使用表象的能力和意识:培养想练结合的良好习惯,并要求他们注意用语言描述动作的完成情况。这样,运动员就逐渐学会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应用自己最成功的发球抢拉加转弧圈球技术为蓝本来表象演练,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

训练目的:将表象技术与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技术动作相结合,以清晰的表象带动反手抢拉动作。逐渐形成心、技结合的动作程序。最终达到动作感知分解强化清晰表象巩固提高。

训练要求:刚开始表象练习应以较单一的技术,先进行放松训练并在安静状态下来做,这样易于掌握。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要过渡到日常生活中来做(如乘车时训练表象清晰度,可想象你家中自己的卧室里。用心灵的眼睛产生卧室画面:站在门坎往里看,四周颜色、地面、书桌、椅子、窗户、床上的一切……[4]。随着表象技能的提高,可逐渐增加难度,练习一些较复杂的内容。比如反手拉起加转后先斜线相持压中路形成相持(让对方跟着你的节奏走)后,再伺机侧身正手杀斜线大角。运动员要每天进行1~2次表象训练,每次8~12 min。

2)集中内在注意力的换位思维训练方法。

运动员之所以在训练中已经掌握了的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技术在比赛中成功率还是不高(受习惯势力的影响,多在关键球时又忘了重心下降反手略微下垂,球拍低于球台这个正确动作),是因为注意力涣散之故。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例子:有位摄影师,年年给人拍集体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可是有个问题总是困扰着他:照片上总是有人闭眼。为了统一步调,摄影师按照常规做法,高声叫道:“大伙请注意,我喊一、二、三,喊三的时候我按快门,千万不要闭眼睛!”可是不管怎样强调,咔嚓一声下来,总有闭眼的。后来,这位摄影师换了一种思路,大获成功。他请所有参加拍照的人都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一、二、三,在“三”字时一齐睁眼。果然,照片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都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皆大欢喜。

这个心理学例子实质上是个心理技能训练的内容──内在注意力训练。“闭眼与睁眼”的关系就是上述分析的“下旋引拍与上旋引拍”的关系,也就是注意力涣散与注意力专注的关系。为了验证这个实验的正确性,笔者把本校的校队30位同学按上述类似方法集体训练做前后两种实验:即第一,常规做法。高声叫道:“同学们请注意,遇下旋出台球别忘了重心下降,反手略微下垂喔!”然后一方球员(15人)听教练口令一起发下旋球,另一方球员(15人)拉加转弧圈球。可是不管你怎样强调,总有同学没完成正确动作而拉球下网的。第二,换位思维做法。笔者设计了一个“心、技动作程序”要求他们在拉下旋球前先想一下拉下旋球的动作口诀:“重心下降至左脚,反手(以右手为例) 略微下垂”(心、技结合动作程序是利用“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来集中内在注意力的训练方法。让你不受杂念所扰,是心灵方面的专注。)然后再上手,这相当于“闭眼”的过程。然后对方球员听教练口令一起发下旋球,此时,“全体登腿转腰大臂带动前臂、手腕、手指发力向右前上方挥拍”。这相当于“睁眼”的动作一气呵成。果然,一个下网的都没有,全部成功拉到对方的台面。可见,在这里内在注意力是保证运动员完成正确技术动作(提高命中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以上实验证明,通过集中内在注意力换位思维法能较好地解决技能负迁移影响,达到了抗干扰的目的。

3)在心理素质实景模拟比赛环境下运用认知控制应激训练法。

心理训练处方:A与B先打3局2胜的4分制比赛,假设A以0︰2或1︰2负于B,则比分直接跳到第5局2︰3(7局4胜制的11分正式比赛)落后于B,且第6局6︰9落后,并要求A必须使用新技术(遇短下旋球反手台内拧;遇侧身位半出台下旋球反手抢冲;遇侧身位出台下旋球反手抢拉加转)发球开始打比赛。规定发球或接发球抢攻(第3或第2板)直接得分或第5、第4板以后得分除应得1分外可嘉奖1分(比分跳到8︰9);如发球失误、发球被对方抢攻直接得分或使用上述新技术失败,除应失1分外还需罚1分(比分跳到6︰11)。也就是说这个新技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可想而知使用这个新技术的压力有多大啊!A第7局以1︰5落后接发球开始打比赛(输者需罚跑步800 m)。

4分制比赛规则:开局得到4分后,比分马上跳到9。如果开局比分是4︰0和4︰1,比分直接跳到9︰6,4︰2就跳到9︰7,4︰3就跳到9︰8(2008年中国乒乓球队奥运会前封闭训练中研究出来的新方法)。

参赛队员程度:A运动员与B运动员旗鼓相当。

队员赛前的思考:

A运动员。第6局形势非常严峻,只有拿下这局才有机会再打第7局,而这分又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关键分,此时必须运用好内在注意力确保成功率,决不能保守,要充满信心、积极主动、要用搏杀战术就是抓住对方有可能会出现保守思想这个机会,大胆抢先上手,打出理想的结局。

B运动员。第6局是取胜的关键局,对方要连拿2分才到局点,虽然我比A少打1分到赛点,但如果拿不下这分,双方第6局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接好发球,一定要拿下这1分,决不能手软啊!否则就难说了,有可能打第7局再见分晓了。

教练现场指导:A运动员如顺利拿下第6局教练员要予以表扬,然后告诉他第7局假如开局没打好比分落后时怎幺办?中局如何把比分追上?还有尾局?尾局最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这时双方已经不是比技战术了,而是比谁的心理素质过硬。在比赛进入关键时刻,运动员的头脑往往会出现许多负面想法,此时需要脑袋清晰,教练员要让运动员学会用思维替换法把正面的能激励自己的思维代替负面的思维。例如张继科在50届莫斯科世乒赛团体冠军决赛出任第3号与德国的许斯交手,当时张继科比分落后于许斯,此时此刻的他压力很大,其深层心理中各种负面的不合理信念开始出现了。他想:“我是个新人头一次代表中国队争夺世乒赛团体冠军,我不能输!要是输了的话,教练以后就不信任我了。”这些想法就是负面的思维,如此过多考虑比赛结果和想赢怕输就会造成心理能量过高,同时导致过度的应激从而引起高度紧张和压力,甚至出现焦虑,使技术动作变形,根本无法正常发挥水平。幸亏这一想法刚冒头就被他积极的想法所代替:“我水平比你高;训练时间比你长且从未输过给你;训练对手和教练水平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你强,你凭什幺能赢我。”张继科当时就是这样用正面的思维激励自己提高了自信心,战胜了暂时性的困难,最后战胜了许斯,为中国队再夺斯韦斯林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自信心这方面,张继科就是很好的例证。

训练分析:自信心对一个运动员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信心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熟练的专项技能和心理素质两个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关系应看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差距肯定会有,只要不形成特长与特短的关系,而应是突出与稍逊的关系即可。

自信心的建立是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中、训练中、比赛中去逐渐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言词说教。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善于发现运动员的进步和优点,并给予恰当的鼓励或表扬,运动员自己要经常用暗示的方法,相信自己是个优秀的运动员,将来必定能打出好成绩。这样能使运动员经常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对自己也会有较严格的要求,这样就会在平时训练的点滴进步中不断积累,逐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每一次比赛胜利的保证,而胜利又是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自信心的灵丹妙药,最终成为运动员的一种霸气[5]。

训练目的:在心理素质实景模拟比赛环境下学会运用认知控制应激训练法并通过激烈的4分制(能兼顾开局和尾局),训练运动员对关键时刻的处理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把握。其目的是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磨练运动员在关键时刻敢于使用新技术的意志力,最终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比赛成绩:4(A)︰3(B)( )或3(A)︰4(B)( )或2(A)︰4(B)( )。请在合适的地方打勾。

通过这样的模拟比赛,教练员可以了解到运动员在压力下使用新技术的心理状况,运动员可以体会到心理素质的重要,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技术水平的发挥。

3 结论

通过以上技术层面结合心理层面的训练后,教练员能有效地帮助运动员摆脱技能负迁移的影响。但是心理技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教练员在帮助运动员克服技能负迁移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处理好专项技能与心理技能之间的关系。

解决赛练脱节问题,关键是教练员能否帮助运动员克服技能负迁移的影晌,这就对当今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依赖心理学者、专家来帮助运动员克服技能负迁移,应该由教练员自己来解决。我们建议教练员要进修、学习和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

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教练员要解决好重专项业务能力而轻心理技能理论水平提高的问题。届时,自然就水涨船高了[6]。

2)正确认识教练员在帮助运动员克服技能负迁移中的作用。

首先,教练员要相信心理技能训练能有效克服运动员的技能负迁移。那些认为心理技能训练会浪费运动员的时间,甚至认为心理技能训练是可有可无,存有侥幸心理的教练员,势必在较高级别的比赛中尝尽苦头。其次,教练员在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并根据队员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最后,教练员要善于学习和钻研心理学知识,只有把“专项技能与心理技能之间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对训练过程的把握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浏.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

[2] 吴敬平. 乒乓球直板反胶打法训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 吴焕群,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83.

[4] 刘淑慧. 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28.

[5] 熊志超. 谈自信心[EB/OL]. 运动科学,http://.cn/read.php?tid=20210.

[6] 熊志超. 观第51届世乒赛女单决赛有感[J/OL]. 体育网刊,2011(5):2. http:///gb/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逆向性思维 培养方法

逆向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具有间接性、突变性和反联诘性。

中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讲,还是学生学概念、定理、例题等知识,往往都习惯于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去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对解陈题、同一类问题,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能够迅速解决,是一种正迁移,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则十分不利,学生在新问题、活问题面前,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所以在素质教育以培养创造能力为首要任务的今天,让学生养成“经常进行逆向思维、活性思维”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它摆脱了思维定势,对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以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经常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在问题中渗透其思想。

一、在解题中,将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加以逆用,这是最基本的一种逆向思维

例1:求值:2-6・2+15.2-20・2+15・2-6・2+1

分析:二项式定理的逆用

解:原式=C・2(-1)+C・2・(-1)+C・2・(-1)+C・2・(-1)+C・2・(-1)+C・(2)・(-1)+C・(-1)=(2-1)=1

例2:tan20°+tan40°+tan20°tan40°的值是?摇?摇?摇?摇。

解:tan60°==

tan20°+tan40°=-tan20°・tan40°

tan20°+tan40°+tan20°tan40°=

二、原命题成立,想一想其逆命题成不成立

如:公差d≠0的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S=na+n(n-1)d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想一想它的逆命题成不成立?即如果数列{a}中S=an+bn+c,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由此可得一个重要的结论:若数列{a}的S=an+bn+c,则该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0。

三、正难则反思想的渗透教育

1.反证法。

当直接证明一个结论成立比较困难时,就从结论的反面去思考,假设这个结论不成立,并以这个假设为依据推导出与已知条件或其它事实相矛盾的结论,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即这个假设不能成立,那么原命题就肯定成立。

例3:已知:f(x)=x+px+q,

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分析:直接证显得繁杂困难,而其反面却只有一种情况,用反证法是最佳证法。

证:假设命题不真,则|f(1)|、|f(2)|、|f(3)|都小于,

即|f(1)|<|f(2)|<|f(3)|<?圯-<p+q<- (1)-<2p+q<- (2)-<3p+q<- (3)

得-<2p+q<-,这与(2)式相矛盾,故假设为假,从而原命题为真。

2.分析法。

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只要使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具备,就可判定原命题成立。这是执果索因。

例4:已知a、b、c>0,求证:++≤。

分析:直接证似乎无从入手,考虑用分析法,去探寻更简单、更明显成立的条件不等式。

证:要证++≤

需证:++≤3

需证:++≤3

即证++≤6

即证(+)+(+)≥6①

a、b、c>0

+≥2,+≥2,+≥2

①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3.反推理。

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求,从问题的结论出发,根据结论的特征去找还缺的条件。

例5:设有n个球,甲、乙两人按如下方法做游戏:两人轮流去拿球,每人一次可随意拿一个或两个球,但不准不拿,谁取得最后一个球谁败。如果甲先拿,试就a的值分析甲的胜败。

在这里,如果先直接从n的值出发,顺向去讲将十分困难。考虑从后面逆向反推,甲最后一次取时剩2个或3个球,甲取走1个或2个,剩下最后一个由乙取,则甲胜。

要保证甲最后一次取时剩2个或3个球,则倒数回去的一次乙取时应剩4个球。那么甲倒数第二次取时应剩5个或6个球……

这样逐一倒推回去,甲开始取时,球数n=3k或3k+2时,甲必胜。

具体操作如下:

设n=3k或3k+2个球时,甲相应走2个或1个球,剩下的球数为3k+1。然后乙取,若乙取2个,甲就随之取1个;若乙取1个,甲就随之取2个。总之,甲就取球数与乙取球凑成3,从而使乙取球时,球数都是3的倍数加1,最终使乙取走最后一个。

如果n=3k+1,甲必败。这是因为甲第一次无论取1个或2个球,乙第一次取球时,球数必是3的倍数或3的倍数加2。由前述讨论,乙必胜。

4.直接解决不易时,考虑间接解决。

例6:如图,在一段线路中并联着3个,自动控制的常用开关,只要其中有1个开关能够闭合,线路就能正常工作。假定在某段时间内每个开关能够闭合的概率都是0.7。计算在这段时间内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

分析:直接求,情况较多,包括恰有其中某1个开关闭合、恰有其中某2个开关闭合、恰有其中某3个开关闭合等情况。为此,转而先研究其对立事件的概率。

解:分别记这段时间内开关J、J、J能够闭合为事件A、B、C。由题意,这段时间内3个开关是否能够闭合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根据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这段时间内3个开关都不能闭合的概率是P(・・)=P()・P()・P()=[1-P(A)][1-P(B)][1-P(C)]=(1-0.7)(1-0.7)(1-0.7)=0.027。

于是这段时间内至少有1个开关能够闭合,从而使线路能正常工作的概率是1-P(・・)=1-0.027=0.973。

答:在这段时间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是0.937。

5.反例。

反例,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而又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实验、观察、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猜想,再去验证猜想的结论所提示的规律是否正确。对猜想给出证明或反例是数学家的重要任务。正如美国数学家盖尔鲍姆所指出的,数学是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而数学发现也是朝着两个主要目标――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迈进。

例7:判断下述命题是否成立:

已知T、T分别是f(x)、g(x)的最小正周期,则T、T的最小公倍数是f(x)+g(x)的最小正周期。

分析:T、T的最小公倍数必是f(x)+g(x)的周期,但是否最小,就不见得。反例:先把一个周期分为三段――前两段用相同一升一降的曲线,后一段重合于轴的线段,以此作为f(x)在周期T内的图像;前两段用重合于x轴的线段,后一段用一升一降的曲线,作为g(x)在周期T内的图像。如下图,容易看出,f(x)、g(x)的最小正周期并不是T,而是。

又如数学家费尔马曾猜想,对任何非负整数n,形如2+1的数都是质数。在n=0,1,2,3,4时,这个结论确实是正确的。但是后来著名数学家欧拉举出了一个反例,当n=5时,2+1=4294967297=641×6700417,是合数,于是这个猜想被了。

逆向思维,从反面观察事物,把原问题变换一下处理,从非常规方面下手,由此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或获得新的创造发明。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磨课;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中图分类号:G424.21

“磨课”是最近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老教师常讲:“好课多磨。”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在公开课前,执教者请教学专家或同伴给予选课、备课和上课上的专业指导,这种向专家或同伴研讨的求教,其实就是“磨课”的一种形式,是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是走向成熟的捷径。“磨课”很明显对青年教师是有好处的,接下来我从四方面简单谈谈如何在磨课中让教师“磨”出精彩:

一、“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

对于磨课的教师来说,整个磨课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深刻理解教材,课前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并根据教参仔细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深入本课教学内容,从而使自己弄清教材主次,给课取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在磨课开始,同组教师对同教材的不同理解,使执教者取长补短,达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教学智慧。

二、“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

在磨课的过程中,同伴的互助,专家的指导是离不开的。磨课同时也是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在执教者本人写出教案后,一般要经过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一次次的反复,看似反复却每一次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每次在同伴的研讨中,一串串问题就如清单一样罗列出来,甚至细到哪一个环节上的过渡语,一个关键时的神态、动作,这样在集体的反复观摩、反复修改中找出优点和其中的不足,而在这个同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反思。同时,也可以帮助执教者找出毛病,引导教师更加改进他的教学行为,在这样的相互切磋中促进教师各自的发展,进步的不仅仅是执教者本人,其他参与的老师同样收益非浅。整个磨课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修改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合作交流的一个过程,通过这样过程的磨课,使教师间的合作走向默契化。

三、“磨”出学生的需要

对于年青教师来说,备课,考虑的比较多的是每一个环节,自己应该做什么,学什么,怎样的设计,使自己在一节课上畅通无阻,直至课的结束。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年青教师是在背教案、走教案,而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磨课经历让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学生才是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在注重学生某个知识点产生时,还应考虑学生会有怎样的求知需求,围绕学生的这种需求再去设计适合自己的教案。新课程倡导学生是主体,课堂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课改实施到今天,每个老师心中都装着这样的理念,但要把理念真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却并不如说出来那么简单。有一位老师这么说“回想第一次试教时的情景,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学生思维一时受阻我并没有想办法去引导,而是一味地告诉,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的讲解和师生一对一的问答。过多的给予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思维得不到相互的碰撞,自然也就产生不出耀眼的火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该怎样打破这种局面呢?一位颇有权威的教育家说过一句话:一堂课就是一场球赛,它的精彩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传球的过程。是啊!看球看球,看的不就是队员间精彩的传球吗?课堂中一个个学生正如绿茵场上奋力奔跑的球员,而那一个个善待解决的疑问不就是活蹦乱跳的“球儿”吗?如果这个“球儿”只在师、生之间传递,这场球赛是断不会精彩的,只有经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不断传递,最后的临门一脚才会是大家期盼的精彩射门,所以教师要努力扮演好传球者的角色,勇敢地把一个个“球”抛给学生,让这个“球”在全班学生中传递。虽然这不是最精彩的传球,却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让教师懂得学生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

四、“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

上一篇:营销策划技巧范文 下一篇:余秋雨语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