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0-08 12:09:09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篇1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久久泛起涟漪,脑海里都在浮着那美丽动人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晶莹剔透的球体,上面的蓝色和白色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她就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看完这篇说明文,不禁使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作者深重的笔触揭露了人类破坏地球的丑行,同时说明了一个异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人类再不保护地球,地球的生态环境便会面临着灭亡的严重威胁!

我们的地球,看上去光泽、透明、朦胧,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地球就像母亲一样,毫无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然而,人类却不加节制地开采及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使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在索取地球资源的同时,在肆意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98年的特大洪灾,淹没的、冲毁的房屋及死、伤者不计其数,还使许多人都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人类大量毁坏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

文章中告诉我们: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是那样的渺小,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但是她却是平凡而伟大的,因为她孕育了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命,应该得到人们的保护。但是她却受到了人们的伤害。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是她身上的装饰品;臭氧层,是她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可是,这么美丽的地球,为何人类要破坏她美丽的面容,给她添上一道丑陋的伤疤呢?为何人类要大量制造有害物体,扯碎她美丽的纱衣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长期不断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用品,使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对人类的灾难、威胁。有些不法分子为了金钱,正在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他们不惜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有人偷猎大熊猫,还有人乱砍伐树,几乎每年都要有好几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从1978年至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6888万亩。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难道我们还要这样继续错下去吗?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会越来越少。

地球上还有蓝色和绿色吗?我苦苦追寻,可是一个又一个的答案坦白而又严厉地告诉我:快没有了!瞧!那烟囱里冒出的黑烟,正直冲蔚蓝的天空;那工厂里排放出的污水正流入清澈的溪流中;那一堆堆臭气熏天的垃圾山使人见了便跑;那一排排高大挺立的绿树正在森林中被伐木人用电锯“沙沙”地锯着。动物、花草也一一灭亡。想想以后,当你抬起头时,发现天空不再像以往那样蔚蓝;当你站在山头眺望时,发现森林里不再有树木,那该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情景呢?我能想象得出:人们天天带着口罩艰难地行走在“黄沙满天飞”的大街上,臭氧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得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皮肤病,整日痛不欲生!……不,谁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景,可是,人们啊,之所以会这样都是由你们的贪婪和自私造成的。仁慈的地球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我们,可是日积月累,今天的她早已是伤痕累累,气衰力竭,她已经不能再支撑下去了!而我们也早该醒悟:科学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只要我们尽力挽回,地球还是会重新容光焕发的。只要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太阳能,空气就不会受污染;如果每人都为绿化出一点力,让树木增多,这样,沙尘暴也就不会肆无忌惮的到处乱飞了。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破坏了它,我们别无去处。因此,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去保护地球,建设地球、美化地球,从我做起,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人类的唯一的家园——地球,从此变得更加美丽可爱、生机勃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人类吧!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久久泛起涟漪,脑海里都在浮着那美丽动人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晶莹剔透的球体,上面的蓝色和白色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她就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看完这篇说明文,不禁使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作者深重的笔触揭露了人类破坏地球的丑行,同时说明了一个异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人类再不保护地球,地球的生态环境便会面临着灭亡的严重威胁!

我们的地球,看上去光泽、透明、朦胧,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地球就像母亲一样,毫无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然而,人类却不加节制地开采及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使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在索取地球资源的同时,在肆意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98年的特大洪灾,淹没的、冲毁的房屋及死、伤者不计其数,还使许多人都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人类大量毁坏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

文章中告诉我们: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是那样的渺小,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但是她却是平凡而伟大的,因为她孕育了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命,应该得到人们的保护。但是她却受到了人们的伤害。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是她身上的装饰品;臭氧层,是她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可是,这么美丽的地球,为何人类要破坏她美丽的面容,给她添上一道丑陋的伤疤呢?为何人类要大量制造有害物体,扯碎她美丽的纱衣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长期不断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用品,使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对人类的灾难、威胁。有些不法分子为了金钱,正在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他们不惜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有人偷猎大熊猫,还有人乱砍伐树,几乎每年都要有好几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从1978年至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6888万亩。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难道我们还要这样继续错下去吗?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会越来越少。

地球上还有蓝色和绿色吗?我苦苦追寻,可是一个又一个的答案坦白而又严厉地告诉我:快没有了!瞧!那烟囱里冒出的黑烟,正直冲蔚蓝的天空;那工厂里排放出的污水正流入清澈的溪流中;那一堆堆臭气熏天的垃圾山使人见了便跑;那一排排高大挺立的绿树正在森林中被伐木人用电锯“沙沙”地锯着。动物、花草也一一灭亡。想想以后,当你抬起头时,发现天空不再像以往那样蔚蓝;当你站在山头眺望时,发现森林里不再有树木,那该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情景呢?我能想象得出:人们天天带着口罩艰难地行走在“黄沙满天飞”的大街上,臭氧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得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皮肤病,整日痛不欲生!……不,谁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景,可是,人们啊,之所以会这样都是由你们的贪婪和自私造成的。仁慈的地球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我们,可是日积月累,今天的她早已是伤痕累累,气衰力竭,她已经不能再支撑下去了!而我们也早该醒悟:科学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只要我们尽力挽回,地球还是会重新容光焕发的。只要所有的东西都装上太阳能,空气就不会受污染;如果每人都为绿化出一点力,让树木增多,这样,沙尘暴也就不会肆无忌惮的到处乱飞了。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篇2

以前,我总以为地球大得很,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我们人类可以尽情享用。现在我才知道这种认为是错误的。原来,地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是啊,人类没有节制地砍伐树木,开采矿山,破坏生态平衡。工厂随意地排放污水和废气,污染环境,不仅破坏了地球资源的形成,还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威胁。

就拿我家乡的那口古井来说吧!以前,那口井清澈见底,用它甘甜的乳汁养育着乡亲们,我们也爱到那里洗澡和洗衣服。现在呢?邻居叔叔家的猪死了,就抬到那口井里扔;隔壁老奶奶家里死了鸡,也拿去井里丢;村里的阿姨扫地的垃圾也拿到井里倒。使古井失去了往日的清甜和美丽,弄得满井臭气熏天,井里长满了墨绿色的浮藻,连井里的鱼也死了。现在,那口井再也没有人去取水,再也没有人去那里洗澡和洗衣服了。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能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地球只有一个,需要人类的精心保护。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呵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吧!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篇3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久久泛起涟漪,脑海里都在浮着那美丽动人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晶莹剔透的球体,上面的蓝色和白色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她就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如果人们不断地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就会破碎,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读了这篇课文,我好像听到了地球母亲的哀鸣:“救救我吧。”于是不由陷入了沉思,想起了家乡的小河。昔日的小河清澈见底,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小河两岸的柳树精神抖擞,小鸟在枝头上欢快地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小草用自己星星点点的绿色织成了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上面绣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花的香气找来了许多蝴蝶、蜜蜂,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跳着优美的舞蹈,美丽极了!放学后,我们常常到那里去玩,有的捕蝴蝶,有的捉蚂蚱,还有的在嬉戏、玩耍,开心极了!老人在那儿钓鱼、散步,简直成了我们的乐园。可是现在的小河与以前截然不同。几年功夫,这条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河就被污染得混浊不堪。柳树耷拉着脑袋,变得无精打采,鸟儿飞往了别处。河面上漂着塑料袋……到处都是垃圾,变得臭不可挡,臭气熏天。人们走到那里都要捂住鼻子侧身走过去我就借这篇文章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吧!保护这个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地球妈妈吧!难道你们忍心看到地球妈妈一天天得被破坏吗?你们一天一天得破坏她,不就等于把自己房子的砖一块一块得拆下来吗?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吧!

六年级:小pp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篇4

我打开课本,看见《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使我深深地懂得了地球这位人类母亲的苦哀。在老师讲课的同时,我仿佛听到了地球的痛苦哀鸣:“救救我吧!”

地球现在的年龄大约是50亿岁,重约60万亿吨。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没有任何外来因素的干扰,将永远存在下去。然而,地球无法逃避人的干扰。有诞生的一天,也就有死亡的一日。在地球上陆地的面积仅占地球面积的29%左右。然而,现在这不大的比例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却占据着陆地面积的11%。至于海拔1000米的山地,竟占据着陆地面积地28%以上。共约4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洲的面积。如果加上低山和丘陵,地球的陆地上可以说到处布满了山。

当我读到“我们的地球太容易破碎”时,我心潮起伏,不禁浮想联翩。

警钟已经敲响。如果人们再执迷不悟,地球就会在茫茫的宇宙中消失。

“保护动物吧!”听,地球在哀鸣。“珍爱动物吧!”看,地球在呼吁,让我们共同爱护人类的家园吧!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篇5

地球,听到在这个名字,大家都会感到十分的熟悉,能不熟悉吗?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妈妈,然而地球却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只有一个地球》中一起遨游学习了!

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地球的一部分知识,提高了我们的保护地球的意识,敲起了保护地球的警钟,说明了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学了过后,我不知不觉中深思了很久,也许你会问;“你为什么深思啊?”那我的回答将是,因为以前我也是个破坏地球的罪魁祸首,我经常让花儿们枝折花落,让动物们生不如死……哎!真惭愧!想必其他朋友也是吧.可是学了这篇文章过后,我觉得自己的做法很很很的不对,不过现在我下定决心要从三个方面来保护地球.第一方面;环境方面,我打算不乱丢,不乱吐,不乱画,不乱涂,不乱踩,不乱摘,让地球的环境少一片垃圾;第二个方面;动植方面,我打算不让动、植物们受一点伤害,因为它们都是有条生命的;第三个方面;节约资源,如果你们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无限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地球上的每一件事物,它都是有限的,我所以,保护地球中节约资源也是很重要的,我打算不浪费一滴水,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一滴油,我浪费一度电,不浪费一张纸,不浪费一毛钱…总而言之,什么东西都不浪费.除了我自己要保护地球以外,我还要号召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当我看见有人在破坏地球时,我就会去阻止他们,并与他们讲道理,直到心服口服,以免他们再犯错误.我喜欢红色,因为它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象征,我不喜欢那些被抛弃的白色,更不喜欢那充满臭味的黑色,因为它们是绿色大敌!

人类啊!别再执迷不悟了!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如果它被破坏了,也意味着我们人类从此消失;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篇6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动念于西安。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

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的冲动。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温州苍南,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当然,这一点是深受周益民老师影响的,并非自己的原始发现。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同时我又体悟到,许多课文,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感情才有灵性。如此一来,感情就成了一个场,融入其中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她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种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为了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4.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第二版本:品出语文味

我在想,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些怎样的佐料呢?诵读应该是的,品词应该是的,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诵读占了足够的份量,写话也有了恰当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品词的什么?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否定自我是痛苦的。此时的我,面对着《只有一个地球》,“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心里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煎熬着达数月之久,终于我的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课程设计诞生了。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品读1至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象你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怎样呼吁?《时代周刊》怎样呼吁?我们又该怎样呼吁呢?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5至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孩子:_________

在台州临海,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单就“生态灾难”这一看似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生态灾难”一词,实在是一汪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平平淡淡的四个字,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

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富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象以彰显形象,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着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而教师充满着具有强烈抒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1至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我在广东番禺的一次讲课,遇到了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吴教授谈到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

1.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

2.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3.感悟和质疑的安排,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

4.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的问题就这样被我发现了,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三版本:上一节质疑课

悟则有余、疑却不足,正是大问题所在。两个课时,纯而又纯的感悟,看似通达、实则平庸。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不正是一种“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我突然产生了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的冲动,于是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被催生了。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1)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经很小很小了。

(2)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3)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

【第二课时】

一、激发质疑兴趣。

古人说过: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读书,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限6次提问)。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到底是怎样的威胁呢?

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做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3.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班德瑞的《夜曲》。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 你的孩子:_______

在上虞市城东小学,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闪亮登场。以后又分别在江苏镇江、广东江门、杭州、上海、济南、苏州、汕头、温州、北京等地试讲,并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我的反思如下:

1.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两者是互补的,需要求得平衡。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2.过去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第三版的教学,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我的应对之策是:一、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调整到后来的6个。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三、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作诱饵,引导学生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四、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

3.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象”这一中介。像《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因其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其话语风格是准确、凝练、理智、沉静的。学生要解读这样的话语风格,困难是很大的。理解这样的“文”,难在文的深层意蕴而非表层意思,尽管“意思”和“意蕴”都属于“意”的范畴。我这里谈到的“象”,有形象、表象和想象的多重含义。“文”若不经过“象”的转化,其内含的意蕴是很难为学生所感悟和理解的。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其中有较多的“披文以显象,显象以悟道”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然后再走一个来回,由意通过象再回到文上来,从而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把握文。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篇7

《登上地球之巅》讲的是四名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f岩,最终他们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探险。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呢?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无数的困难险阻就如一只只凶猛的“老鹰”,时时刻刻威胁着“雁群”,但是每只“雁”都齐心协力,不怕牺牲,共同抵御入侵之敌。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集体的。家,是我们最先加入的集体。家人彼此间的爱护、宽容便是一幢大厦的地基;学校这一集体,同学们伸出援手助你解决问题,使你脸上的笑容重现,令这幢大厦不断筑高……家,班级,学校,社会,国家,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都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用它们的真,善,美不断为我们的大厦增砖添瓦。

现在,我们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前线的解放军战士和医护人员以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决心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义无返顾地与地震进行一场艰辛的斗争。他们心连心,用自己珍贵的生命全力挽救受灾的群众,同时也面对着死亡。社会各界的关注,八方的支持,炎黄子孙的万众一心,一首首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歌曲响彻天地之间。此时,没有人敢否认集体的力量,没有人不为此喝彩动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大家斗志昂扬,团结一致。我们坚信,历尽无数历劫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取最终的胜利!

集体的力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积累。任何时候,集体的温暖都是我们所向往的,为集体多出一份力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向大雁学习,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雁群”充满更多的力量,拥有更多的真情。

相关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篇8

定位于点――着眼讲课切入点

师: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要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的词语,该怎么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要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数量的词语,又该怎么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是啊,只有一个地球!养育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饱含感情地抒发了一些问候、感激、赞美的话)

师:作者是怎样赞美地球的,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快速默读课文,把概括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

生:作者赞美地球概括的句子是“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生读出了赞美之情)

生:我画的是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感叹的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生读出了叹息、惋惜之情)

师:能针对这句话提出什么问题吗?看谁提得最有价值,我们就带着谁的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又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

生:课文是怎样来说明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文提问落脚点是他们。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应该是教师讲课的切入点。从上述《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师生的对话是平等、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师首先从课题有感情朗读入手,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感叹,积蓄感情,引出想要抓的中心句,即讲课的切入点。其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及宇航员对地球赞美或评价的语句。最后引导细细品味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感叹的语句,诱发学生提问欲望,激发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去研究,去讨论,去解决问题。

行走于线――优化讨论过程

师:海洋生物馆即将举办鲸的知识展,想聘请解说员,看看谁能当上合格的解说员?(生纷纷举手)

师:别急,别急!要当好解说员还要慢慢地学。先看看虎鲸、须鲸喷水柱时的情景。(师演示动画课件,生上台解说鲸喷水柱的情景。生评议,重点关注内容的说明方法)

师:把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课外资料拿出来,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解说鲸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注意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内容重点是课文中的,还要补充课外的。当一个同学说完后,其他同学要补充、要点评。

(生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于学,教师在于导。教师导的目的是追求问题的最优化和教学的高效性。在上述《鲸》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并不是把要解决的问题一股脑儿抛给学生,任他们自行解决,而是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示范、评议,交流前教师的“温馨提示”,学生学会了学生借用资料、用好资料的方法,明白解说一种事物可以借用课内、课外资料,还应该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他们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语言,语言实践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合作学习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

照顾于面――激发参与热情

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书写题目。(师生书写)你们发现题目中哪个词是课文要说明清楚的?

生(齐):新型。

师:预习课文后,你觉得课文中“新型”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普通。

师:那么“新型”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可以防盗、防碎,还可以消除噪音。

生:新型玻璃与普通玻璃不同的地方还有,新型玻璃可以调节屋内光线,吸收热量。我从课外书中明白还可以防弹,做电视屏幕。

师:你不但会认真读课文,还会结合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这种方法真好!那么课文写了哪五种新型玻璃呢,请同学们默写下来。

(生默写,教师叫一生到黑板上默写,并随后在五种新型玻璃名称下加上点)

师:请同学们猜测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生根据带点词讨论,说出猜想)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些特点及作用来写的?请用心看课文,认真记。

(生自由读、记、批注)

师:大家好,我是×××玻璃,我啦――身上×××,我可以帮人们做×××。现在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组推选3号或4号同学到班上来交流比赛。3号或4号说不好的请组长或副组长教会他们说。

(生兴趣盎然,转换角色,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师提示生运用课文内容及一些说明方法进行自我介绍)

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的,语言文字是灵动的。在上述《新型玻璃》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利用“猜测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自主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全体学生。接着转换角色,带领学生进入童话情境,以新型玻璃自述的形式交流课文内容,在运用中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师采用的方法、选择的话题让所有学生都感兴趣。高质量的活动必定伴随着入眼、入耳、入心的体验。只有触动了心智,启动了思维,才是有效的活动。高效课堂应该是灵动有趣的,达到人人参与,个个会说,全体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横江中心小学)

上一篇:多媒体设计范文 下一篇:车间主任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