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2 16:34:47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1

一、首先要了解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概念

主题式情境教学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以往的体育情境教学,虽然也有主题设计,但在教学内容编排中并不注重内容与主题的关联。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内容设计一般采用树形结构框架,使各枝杈部分标题设计都与主干紧紧相连。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在设计和教学操作过程中充分要求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以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周全,而且在操作中要审时度势、灵活把握,激发学生活跃思维,在思中练,在练中思。

二、结合教学主题设计比赛的案例分析

体育课中结合主题设计比赛时,要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如在“篮球运球”教学,教材的设计主题是“提高学生运球能力和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那么,在设计教学比赛时,其比赛就要针对教学设计分为比赛个人的能力,比如熟练程度、创新能力等;在集体比赛比如集体运球接力与集体的运球表演等。改变传统只是集体接力比赛等单调的形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兴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高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比赛,提高学生练习的强度与密度,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就如在篮球教学中,笔者借用运动教育模式,以赛季的形式进行,每周一次的篮球课就是以比赛为主,按照实力分组,将6年级47个学生平均分成10个组,男生6组,女生4组,水平较高的组4人,实力较差的组5人,进行组间比赛。课上的流程一般是整队集合、准备活动、集中技术练习、小组技术练习、比赛、登记成绩、总结下课,比赛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经过一个学期的主题式比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大大提高,特别是放学后学生会很自觉地来到篮球场地进行练习技术与比赛。达到学生的篮球技术与身体素质同时提高了,让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成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的。

三、通过合理运用修改规则来设计主题式比赛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体育比赛更是这样。在体育教学的比赛中,可以运用比赛规则来强化比赛效果。让学生必须按规定动作完成,对不按照要求做的学生,老师要及时提出批评,也可以对表现欠佳的队进行处罚,如适当的加长时间等。教学比赛要不断创新,特别是那些时代感强、新兴的项目、学生有乐趣的项目、传统的项目等,只要有助于学生健康,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可以将其引进到教学比赛中来,同时我们可以把以往比赛中一些复杂、严格的规则进行删减、放宽,使比赛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篮球比赛为例,因为是八年级学生,篮球教学最开始的时候是传接球比赛,只要相互之间能成功进行传接球一次则得一分,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区域抱着球跑,不能推、拉打等侵人动作,防守只许拦不许抢,即拦住持球人的奔跑路线,不能抢对方手里的球,可以抢对方没有明显控制住的球;一段时间之后,修改规则:在原有基础上规定持球人不能持球跑,必须原地持球,可以绕中枢脚转动,接球人位置不限;再一段时间之后,再修改规则:需要运球一段距离,至少拍球三次以上的传接球才能得分,运球没有“两运”的限制,一段时间之后再修改,通过规则的制定,逐步让学生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学会持球转身、学会运球、学会不能两运等等技术和规则。比起一步一步地学技术来讲,这样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学生有兴趣天天盼着打篮球,运动量较大,尤其是相互之间的争吵,这是新课改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好实现渠道,通过老师帮助和引导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引导他们理解友谊第一,学会团结合作。所以说规则的制定非常的关键,对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四、教师设计主题式比赛的注意事项

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比赛公平性与安全性这种理念,就不可能为学生营造出公正、公平的课堂环境,学生也会在学练的过程中时刻被不安全因素所包裹着,学生总是担惊受到老师的不公正的对待和受到同学的不公平的评判,基于此,老师首要在课堂上建立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一人违规,处置一人,两人违规,处理两人,决不能株连其他群体和个体,只有这样的教育原则,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架构起公正、公平的桥梁,从而快乐地、健康地成长、成功。其次老师也要以身作则,作为老师的最大价值就是潜移学生的言行、默化学生的举止。言必行,行必果既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又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人品质和社会公德。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也让学生感受到沉甸甸的爱。许多时候,教育学生并不是靠嘴巴去说,更大的影响力和教育力还有赖于教师自身的身先士卒、严以律己、宽以待生的高尚师德师风。要让学生做到诚实守信、拼搏进取、勤奋踏实、友善团结,教师自己必须先具备这些品质,才能让学生效仿;要让学生态度端正、认真努力地学习,教师就得态度更加端正、上课更加认真、备课更加努力,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首先要做到。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篮球教学;有效性;学生成长

一、有效的多种动作技术的组合练习

篮球运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运动,不仅需要人的有利操作,还需要篮球自身的配合。篮球练习一般是以多种动作技术的组合形式出现,很少表现出一种单一动作。因此,对篮球运动的训练,我们要设计不同的练习组合来进行篮球训练,这样对于篮球技能的训练会有很大的帮助。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练习组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练习组合不是互相分离的,应该是有一定联系的。

例如,可以设计成起动、加速跑、急停、转身。通过移动、运球与传接球的组合,也可以设计跑动运球、跳步急停、转身、传球、接球的组合。设计防守技术的练习组合,也可以采用与进攻技术进行组合。在篮球比赛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那就是设计各个队员的位置,要明确各个队员的任务和责任。通常,篮球队员位置有前锋、中锋和后卫。中锋要在内线区域活动,因此中锋需要练习内线技术。后卫和前锋则和中锋不同,他们主要在外线区域活动,因此要重点练习外线技术。基于此,我们可以适当安排队员的位置,设计成各种各样的组合。这些组合有可能是个人练习,也可能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的组合进行练习。这里要注意几点:①个人练习时,要设计好练习路线。②两人及两人以上组合练习时,要设计好队形,配合方式和时机,每位队员的移动顺序以及完成一轮后的落位位置。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球场中的弧线和直线以及线与线的交点来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方式,或者进行障碍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练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体差异,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质、技能、认知水平以及运动兴趣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式。这里我们就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较好型、中等型、较弱型,再根据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设计适合学生的训练方式。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篮球这项运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授原地运球时,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学生,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训练方式:对于较好型的学生,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原地运球动作要领,体会运球时手的“按”“吸”感觉,要做到动作自如、协调,能较好地完成运球动作;对于中等型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初步体会运球的不同方法。而对于较弱型学生,只要求他们基本掌握原地运球动作要领以及基本控制球的弹跳方向即可。

而教授行进间运球时,又可以这样设计:对于较好型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各种运球方法,运球时能变向、变速、急停急起,加强左右手的控球能力。对于中等型学生,要求能掌握各种直线和曲线运球方法,较好自如地控制行进速度。对于较弱型学生,只要求能基本掌握边走边运球和慢跑运球,做到人球速度基本一致。

教授传接球时,还可以这样设计:要求较强型学生能在有对抗的情况下练习原地、行进间地面反弹传接球,适当提高传球的隐蔽性。对于中等型学生,要求能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基本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地面反弹传球。对于较弱型学生,仅仅要求能基本掌握传接球,初步体会传球时的蹬、伸、翻动作,接球时主动迎球。

三、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因此,身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就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自愿、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学习掌握篮球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好处还不仅仅是这些,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还能使他们从篮球训练中体验到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所以,我们在小学篮球教学时应尽量多运用充满趣味的篮球游戏和活动,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教学评价重视激励功能

在众多学生中,有些学生自身条件比较优越,他们身体素质比较好,有很好的篮球运动天赋。因此,他们能够快速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但是还有些学生其身体素质并不很好,也就不能很快地接受教学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反映,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学习评价时,应该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体质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方式,采取不同的鉴别方法和选拔功能,重点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不能打击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不能用言语去伤害他们。相反,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身优点,看到自身发展的潜能。

结束语: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符合现代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和掌握篮球技术和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l]黄国辉.小学篮球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完善方法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0(15).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3

一、巧妙设计问题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难度、坡度、角度的问题,并以此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设计过渡语

在新课导入部分,教者通过寥寥数语帮助学生完成前后教学环节的过渡。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提出以下一组问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你每天早晨几点钟起床?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刻?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2.设计问题链

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教者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地设计一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一组问题,帮助学生整理出一个完整而有序的解题思路: 和 比,

多 少, 可以分成 和

两部分,求 就要把 与

合起来。

3.设计提示语

在学生思维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说过程、说算理、说方法、说规律,发展思维的流畅性。

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出示“360-70=”,这道题从十位的60里面不够减去70,怎么办?学生经过讨论得出:

先从300中拿出1个百,再用160减去70得90,90加上200得290。

二、适时演示教具、学具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教师适时、巧妙地演示教具,引导学生操作学具,以此为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当学生思维很难完成知识点间的连续过程时,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可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畅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进位加”时,引导学生摆小棒,先摆3捆7根小棒,再摆2捆5根小棒,可以列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算式:37+25=。

然后让学生从单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一捆,从而感悟“满十进一”的算理;最后让学生直接从图中看出一共有62根小棒,再用竖式算出得数。通过操作和感知的协调,使学生理解“进位加”的含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反馈情况,在知识运用过程中,还可适当出示教具,满足个别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三、合理调整注意

科学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能保障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因此,教者应根据学生注意的特点,抓住每节课开头20~25分钟能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当到了复习巩固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则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保持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同时,可以在新授环节结束后穿插与本课有联系的小游戏或实践操作,以缓解疲劳。

四、精心组织练习

精心地组织练习,可使学生在运用中发展思维,提高技能。为了帮助学生整理新知,使之内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教者可以及时组织基本练习予以反馈。

如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新授完成后,完成“做一做”,引导学生自由读题、审题,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解题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为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教师可采用变式题,启发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建模,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出示以下一组练习题:

(1)学校有篮球15个,排球比篮球多4个。排球有几个?

(2)学校有排球19个,排球比篮球多4个。篮球有几个?

(3)学校有排球19个,篮球比排球少4个。篮球有几个?

(4)学校有篮球15个,篮球比排球少4个。排球有几个?

通过练习,学生感受到:选用解题方法,关键不是看题目中的“多”字或“少”字,而是要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题,让学生填条件,提问题。如:

(1)篮子里有16只苹果, 。

(2)饲养场有白兔11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 ?一共有多少只兔?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网球;高校;现状;调查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向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在校的本科生和网球老师发放问卷,学生问卷发放180份,回收剔除后,有效问卷是169,回收率93.8%,教师问卷发放16份,全部回收。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网球场地设施发展现状

网球场地以及器材设施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并对学生的体育心理情感、体育行为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很难想象没有足够的场地与器材等基础设施,学生会对学习网球和参与网球产生兴趣[1]。从表1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三所体院院校的网球场地设施有所区别,沈阳体院和哈尔滨体院较好,并且三所学校都有室内场馆,尤其是哈尔滨体院塑胶场地为10块是体院中最多的。从表2可以看出在网球场地利用程度的评定上,有143人是基本满意以上,占总人数的84%,基本上场地的利用率是比较高的,经常有学生在场地上打球。总体来说这些场地并不能为三所体院的师生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参与网球的环境。

1.2 教师的师资状况

教师是以他的知识、能力、人格对学生施加影响[2]。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训练能力以及运动背景是教师在网球的教学中期主动作用以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训练成果的保证。从表6中可以了解三所体院中网球教师总人数较少,目前并不能满足东北地区越来越来喜欢网球和参与网球的学生的需求,目前只有14名网球教师,对于专业体育院校,网球教师的人数较少;在学历上本科层次的占据了大多数17名教师中有14名,研究生只有三人占总网球教师人数的17%,比重太少,从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的层次来看,近几年对学历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当前三所体院网球教师的学历整体不高,尤其是研究生以及以上的人才有待提高。

1.3 课程设置情况

从三所体院的网球课程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课程开展较少,导致很多学生在没有得到良好的网球运动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盲目的参与网球运动,不但增加了运动中受伤的几率,而且直接导致了网球教学质量的下降,没有充足的上课次数,学生很难对网球运动的熟练和掌握产生良好的适应。在表9网球选项课开展的满意度统计中,满意度认为足够的人数为24,比较足的是31人,一般的是52人,不足的是62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网球课数量的设置感到不足够的人数最多,比率达到36%,下来是感觉数量一般的是30%,只有14%的人认为开展足够,网球课的设置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1.4 学生对网球课程的喜好程度

由表5表明:所选对象180名学生中喜欢网球这个运动项目的占到总人数的86.6%,只有13%左右的学生对网球表现出兴趣不浓厚,如此比重的数据说明网球运动一起特有的锻炼价值和趣味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属性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

由表6可知一周两次以上练习网球的人数为59,一周两次的为71人,一周一次的为28人,两周一次的仅为11人,有此可以看出,一周练习网球在两次及以上的人数为130人,占总人数的77%,是数据中比重最多的,一周一次的是20%,比重较少,两周一次的是6%,喜欢网球的学生人数众多,同时喜欢并且参与练习网球的人数也只最多的。

2.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2.1.1 三所体育院校网球场地整体来说,人均占有量较少,总体来看场地设施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所体院教师师资状况并不乐观,网球教师高学历教低,并且专业运动员出身的教师不足,科研水平较差,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网球运动在三省的体院的开展相对不均衡,开始网球课的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2.2 建议

建议学校进一步的广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为了学校的组织与管理,运用市场机制对高档次的网球场地进行对外的收费管理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泰,匡晋梅.对网球技术教学法的探讨[J]

[2]安垒.辽宁省网球发展对策研究[J]

[3]魏敏.高校网球教学的社会学发现.体音美教学[J]

作者简介

1.王振,(1987—)山东济南人,现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 建设 数学 应用 合作学习 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解决问题 教师

正文:当今社会正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而是要靠团队精神,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赋予学生在未来社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要求做到“生生合作――能与同伴合作;师生合作――能与老师合作”。在运用团队合作学习时,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在数学课上主要以数学科代表为组织者,由数学科代表组织团队的成员把各自的分工明确,这样就形成以数学科代表为核心的组织,这样也对数学科代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数学学得好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面较复杂的,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在上《设计活动方案》一课时我尝试运用了以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这节课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自己来设计出符合条件的活动方案。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是设计一个情景引入环节――玩丢色子游戏,让两名学生到台上演示游戏,游戏结束后问学生“你们会自己来设计这样有趣、好玩的游戏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会(异口同声)。

师:那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设计师吧!

二、合作探索、设计方案

1.活动一:

出示活动要求,以团队为单位(每个团队6―7个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看看谁设计的方案更精彩

师:要在一只口袋里装入若干个大小相同的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球,使得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应该怎么放球到口袋里?

要求:

A: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

B:数学科代表组织团队同学把各自的分工明确,并进行讨论。(要对团队讨论的时间做出规定这样以增强学习的效率,一般以5分钟为宜)

C:讨论结束后学生汇报交流活动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

在进行汇报交流时,为了既能照顾到好、中、差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让各团队能进行适当的竞争,要对汇报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每个团队都是劳纪委员起来把自己团队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这样做又不失公平性,因为汇报的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小,比较能反映出各层次学生掌握的情况。汇报时也要适当的引导,如果有相同结论的团队就不用再起来说,请还有不同设计方案的团队起来汇报。

团队1的劳纪委员:我放1个红球、2个黄球、3个蓝球。

团队2的劳纪委员:我放4个红球、黄球和蓝球共20个。

团队3的劳纪委员:我放10个红球、20个蓝球、30个黄球。

团队3的劳纪委员:我放100个红球、200个蓝球、300个黄球。

……

(交流完了之后,请各团队的其他学生来对比、观察这些方案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说明这放球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那你们能发现这些方案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开始思考)

(这个环节请各团队其他职务的学生起来汇报)

团队3的文宣委员:我发现只要黄球和蓝球的总数是红球的5倍就行了。

师:大家认同吗?

生:同意。

师:验证一下,还有别的方案吗?

生5:我认为只要球的总数是红球的6倍也可以。

师:谁来验证并举例?

……

如果有哪个团队的文宣委员回答不出来,可以请他本团队的数学科代表来帮助他。

同学们在上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各大商场挂出的各种各样的促销广告,过两天圣诞节快就到了,华艺商场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他设计一份促销广告,内容如下:

活动二:华艺商场准备从某电器总营业额10000元中拿出1000元来回馈给顾客,这个商场的经理想请同学们帮他们商场设计一份促销广告。

先请学生起来分析这条信息,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信息里的哪些条件,分析完后再开始让各团队来设计方案,给每个团队一张海报纸,看看哪个团队设计的方案更能吸引顾客的眼球。

……(各团队开始设计,老师巡视并加以指导)

这个环节的汇报请还没有起来回答的别的职务的学生,并且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拿到台上展示给大家看,让全班的同学观察完六个团队设计的海报后,问哪个团队的海报可以在第一时间把顾客的眼球吸引过去,然后再请个团队的队长到台上介绍他们是如何来设计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把自己在运用团队时的思想和操作方式做了个分析,我觉得这样不仅在讨论时强调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在汇报时也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同时还兼顾到了团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的培养。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团队合作在班级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年03期

学生团队建设对物理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您的姓名:戴卫华

电话:13860219123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6

(一)解读教材

教材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无论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偏离了教材的主旨,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墙上芦苇,腹中空,根底浅”。因此,准确地解读教材是实施“用教材教”的关键。要知道,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改编都有它的道理,不很好地领会与实施,其结果便不能走出“教教材”的窠臼。所以要想做到“用教材教”,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应该说,书本上的每一道例题,每一组习题,每一幅插图,每一段变色文字,每一个虚线框……都显示着一种知识,牵引着一条线索,指引着一种方法,隐含着一种思想,教师要通过解读,好好去揣摩,去追溯,去挖掘。只有这样,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到位了,教材才有可能被用好、用实。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到位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教材,把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开发教材

在文本解读之后,教师应确立教学目标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是直接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对之进行进一步开发,系统化为设计案例。

1.思路设计:从教材思路到教学思路。

按照什么思路或顺序开展教学活动决定了整个教学进程的走向和风格。设置和勾画什么思路则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资源的了解而定。教师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如学生的哪些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学生需要按照哪种进程进行学习、能否反映教材所涉及的要素及所暗含的目标,对这些问题的预设往往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

事实上,教材设计时总是预设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基于此种设定设计了教材思路,但教材思路并不完全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教条。这是由于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而文本材料所覆盖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备地呈现出教学思路。再说,教材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并不一定适合教师当时、当地的教学。鉴于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教材时对之进行程序化、动态化的更新、调整、补充、重组,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教材安排了摸球游戏,教材在编排中,是将4只红球、2只黄球直接呈现出来的,教学中如果按教材编排的思路,在游戏前预先告诉学生红球和黄球的个数,再让学生做摸球游戏,这样就使游戏失去了悬念。而我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造,即预先不告诉学生红球和黄球的个数,而是将4只红球、2只黄球先放入布袋让学生摸,根据摸球的结果让学生猜测谁赢的可能性大,并推断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然后再展示布袋中的球,最后验证学生的猜想。这样来设计便使游戏产生了吸引力,也引出了学生对探究的渴望。又如,在教学二年级教材中的《确定方向》时,正值本校去扬州瘦西湖进行春游,于是,笔者便有机地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设计了扬州瘦西湖的旅游线路,让学生做小导游。这样将学生可感、可触摸的数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感到学习很有意思。

2.内容设计:从文本内容到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来看,教材通过结构化、情境化等手段将其融于统一组织中,但这仅是课程内容的一种文本化方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反映的要素,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等,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选择和组织以使之教学化。

就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要素来说,教材通过多种形式、素材等将静态的知识情境化、生命化。教材设计者照此方式设计学生的知识理解过程,从而为教师的相关教学设计提供了模板或提示。但无论如何,教材内容仍是静态的,是一个范例,一个典型,而不是全部,这就需要教师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对之进行教学化处理。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如果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来进行教学,一般是先介绍生活中有哪些是圆形的物体,怎样画圆,画圆以后找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然后再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进行练习。而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则打破了教材呈现的顺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围成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正中间放一个筐子,让学生向这个筐子里投球,比谁投中的次数多。投了不一会儿,学生开始有反应了,认为老师这样安排比赛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与筐子的距离是不相等的,认为应该围成一个圆形队伍才公平。这时便根据学生的要求把队伍围成圆形,但筐子故意不放在圆心位置,这时其中一部分学生便说,筐子这样放还是不公平。老师顺势问学生,那怎样放才公平呢?进而引出了“圆心”。接下来老师又继续追问:“怎样才能找到‘圆心’呢?”在这一投球游戏中,学生亲身感知了圆心、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画圆同样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材料,如竹子、绳子,也可以什么材料也不提供,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最后,把学生带回到教室,再去翻看书本,一起讨论关于圆心、半径、直径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真实的课堂情境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真实的或逼真的学习情境,将学习活动抛锚在真实的知识生成和应用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在实践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有用的知识。

3.活动设计:认知导向下的活动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当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活动选择。具体来说,活动设计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活动环境的选择与设计。环境包括资源环境(物质环境)、学生心理环境(精神环境)。活动与环境要融合,即任何活动须因环境自动生成,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即活动要有情境性。活动情境的创设又要有目的性、合理性以及导向性。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并科学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第二,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要侧重于活动的过程,通过活动要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就是说,伴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的思维要能得到逐步深化。当然,为了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还应适当注意矛盾性、趣味性的展示。第三,活动结果的呈现。活动是人为设置与构造的,是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的,所以活动必然有一定的结果。但结果除了反映一些直接的事实外,其中还需要蕴涵一些能超越活动表面事实、能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即活动要有生成性。

教师要在正确认识教材素材即活动惯性的基础上根据思路设计及内容设计进行活动设计。设计的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能服务于认知需要的活动进行置换,主要是重新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另一是对于不能充分体现功能的活动进行改造,主要是调整活动时机或对之进行再加工。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教材中呈现的只是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来进行实验的,而在教学这课时,笔者并没有像习惯的教法那样,指令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思路去推导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四组不同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等底但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等高但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教学中让学生分别进行实验。这样来处理教材,使教学更有探究性。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 中学地理 科学探究 活动设计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及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均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对于广大一线老师来说已不陌生,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名词:科学探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1]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召开多次会议,要求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中开展科学探究学习。[2]

地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自然地理科学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体验地理研究过程,尝试解决地理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3]

“科学探究”在国内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近年来国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等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而从理论运用到实践,还鲜有人涉及。[4]本课题以地球科学探究为例,研究内容涉及《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两个主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七个基本模式。国内外对“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只局限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等或对某一方面(地球仪、地球运动)的研究,如此全面的、系统的探究活动设计,还不曾有人研究。其中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们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为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2012学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学生做实验对比。

(二)实施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设计科学探究方案。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开展探究活动。

3.用统计法检验活动效果。

(三)实施计划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通过科普讲座、到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参观等活动,丰富师生的科普知识,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利用每周三第八节课外活动,实施地球科学探究活动、科技节展示活动,宣传和展示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实验班级,开展地球科学探究活动,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引进课堂学习,并通过学校和区级公开课,推广和检验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资源和本校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施方案。

1.选取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自然地理,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的必备活动,是初中地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抽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光靠老师讲、课件和教具演示,效果不理想。需要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和相关活动设计指导。但是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缺乏相关活动设计指导,只有一个活动“制作地球仪”,过于简单和枯燥。[5]而且目前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

2.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本课题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为两个主题、四个活动,配备操作简单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研制简易教学用具,设计《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等,见下表。

三、研究的成果

(一)《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

旧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探究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地球仪,另一个是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

新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在原来基础上有如下创新和改造:

1.改造探究材料。新器材包括自制地球仪、《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变化演示盘》、《公转动态示意图》等。

2.删除无关内容。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删掉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活动(应该放在下一节探究地图活动中)。

3.增加探究活动。新的探究活动有两个主题、四个活动,主题一:认识地球仪(活动1―画经纬线,标注经纬度;活动2―制作地球仪);主题二:探究地球运动(活动1―探究地球自转;活动2―探究地球公转)。

4.增加有效指引。原有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只有简单的说明,没有有效的活动指引,增加《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

笔者负责2011年海珠区科普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于2013年已通过验收和结题。

(二)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并开发相关案例。

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6]

四、结果评析

在2012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利用《活动检测》做前测和后测,结果如下:满分100分,前测平均分为56.9分,后测是87.3分,有明显差异。结果分析:初二、初三学生已在初一地理学过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对于抽象的知识,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基本遗忘,所以前测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完成地球科学探究过程后,再做《活动检测》,成绩理想,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入学学生做实验对比,实验班15、17班,对比班11、13班,这四个班学习能力等基本没差异,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11、13班按常规教学,15、17班采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最后进行《活动检测》,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从总分看:实验班15、17班平均分为:84.5分,对比班11、13班平均分为:68.9分,分差15.6分,存在显著差异。从检测内容分析:基础题:一、二、三、四、五、八题差异不大,而较难或抽象的题目:六、七、九、十、十一题分差较大,进一步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有效的,能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不足与展望

(一)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添置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一定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实施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四)学生的成果比较难以体现。除了反映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外,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思路已基本清晰,轮廓初显。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需延续,我们一定会克难奋进,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2]顾绍琴.中学地理科学探究活动研究.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夏志芳,张建珍主编.地理案例教学论[M].2011.12,第六章自然地理教学:在探究中弘扬科学精神.

[4]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5]张建珍,夏志芳,汤瑷宾.中学地理科学探究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地理教学,2013年第10期8-11页.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6]地球和地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课堂;需要;生成;思维;营造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03-01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说真话,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这样的教学“生成”,才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生成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具体想法:

一、精心预设巧妙生成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的生命活力!生成性资源一旦产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科学处理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经验、实践智慧,瞬间判断出生成性资源的价值。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则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二、互动课堂 追寻生成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需要有更多的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氛围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以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出示例题:街心花园中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时,一个学生说:“这一题少了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说是圆形。”教师一愣,立刻发现自己确实少写了“圆形”,坦承了自己的失误后,教师灵机一动:“如果没有‘圆形’这个条件,这一题能做吗?”学生说:“只要确定是什么形状的花坛就可以了。”“花坛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请根据不同的情况解答。”教师索性将这一问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结果,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还意外地通过比较发现,在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

(二)激发自主的生成意识。 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学生能支配学习活动,能自觉地进行调节、控制,促使活动持久而有效。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创新的意识是小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形成的催化剂。

三、抓住机遇凸现生成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例如:生成需要时间,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别怕浪费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在上《可能性》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不透明的布袋中有10个球(分为红白两色,每色个数不同),每小组任意摸一次,看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一段时间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我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因为袋子里都是红球8个,白球2个,在红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改变一下各种颜色球的多少,肯定还会有一样的规律。师:很了不起,有自己的观点主张,就让你再实验几次,进一步验证你的猜想。结果,这位同学换成了红球3个,白球7个,并摸了9次,摸到白球7次,红球2次。这次观察他实验的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白球比红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课堂上,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以事实为依据。二次实验,收获的不只是那个首先有自己主张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更合理。

在这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那位老师并没有被男孩的突如其来而感到无策,而恰恰把他当作了成为突破比较重难点的有利契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也使全班学生受益。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生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一篇:节约粮食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回忆过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