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3 01:23:06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引导学生懂得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4.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资料并阅读有关地球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地球)

2.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地球的资料。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地球吧!(完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告诉了我们有关地球的哪些内容?

2.指名反馈。(通过读书,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地球的。)

3.师:归纳起来,就是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的时候发出的一句感叹——(引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4.师:宇航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呢?为什么课题要特别强调“只有一个地球”?相信在课文里你都能找到答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地球的“可爱”

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的“可爱”?请边读边勾画,并作批注。

2.指名反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追问:(1)从外观看地球与其他的星球有什么不同?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先谈对“母亲”、“生命摇篮”的理解,结合课文和课外知识说说对“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理解。(3)课文这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从数字和比喻之中你了解到什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在这漫无边际的宇宙中,地球只是其中一颗不起眼的星球,它虽然不大,但却可爱至极,它孕育了无比精彩的生命世界,那为什么说地球只有一个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一颗星球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是(引说):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地球!

2.为什么说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很容易破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自然资源有限”

1.默读第3自然段,矿物资源面临怎样的危机?

(1)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说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2)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之长及来之不易。(3)从“不加节制”等词语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可再生的资源又遭到什么样的破坏?

(1)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2)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3)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4.指导读出自己的感悟。

5.你还知道地球母亲向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吗?

三、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当我们这颗可爱的星球被破坏殆尽时,我们是否能够选择别的星球移居呢?出示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1)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体会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2)“40万亿公里”到底有多远?如果坐飞机要多久才能到达?(教师引导学生计算。)(3)指导朗读。

2.学生讨论:如果科学家找到了一颗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要移民的话需要做些什么?

3.教师适时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4.齐读宇航员的感叹。

5.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课题为什么要强调指出只有一个地球?

2.齐读最后一段。

3.读写结合: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4.交流反馈。

五、总结

同学们,珍惜地球,保护地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指板书,师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指板书,师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板书设计:

可爱 外表美丽、奉献资源

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

易碎 资源枯竭、失去生态平衡

作者单位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云课堂;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7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国家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文件精神指出:“建设教师和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云课堂”教学突破了现有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与学习方法的限制,使学习资源无限丰富,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笔者通过两年来对“云课堂”(一对一数字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云课堂”(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1 “云课堂”的认识

所谓“云课堂”,就是在学生活动的范围内基本覆盖有线或无线网络,学生人人持有网络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本等),随时随地主动探究,直接访问面向所学知识(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获取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存储个人学习资料,向网络教学平台提交学习作业,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讨论、交流学习内容,接受教师或学习者的点评和指导。学生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生成发展性学习评价。简单地说,“云课堂”就是基于开放虚拟课堂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地说,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虚拟课堂,形成大范围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学习环境,对外开放课堂,引入外部教学能量,探究网络条件下的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常态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过程评价、生成性评价。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环境 学生个人用电脑、教师用笔记本电脑、电子白板、全覆盖的无线网络、教学应用平台等。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对学生的技能要求 会运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网上搜集资料;熟练使用Mythware电子教室,能收发文件,并具备文字编辑的能力,能在学习本上交流自己的想法;能熟练的掌握Artrage绘图软件和照相功能;学习使用FreeMind制作思维导图;学习利用各种软件进行简单的资料整理、展示和图表运用;创建自己的博客,能在小组博客里交流自己的看法;能熟练使用Word和活页笔记本的功能。

2 “云课堂”的设计

获取学习资料 即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通过互联网、学习资源平台等方式,获取全方位的、多媒体的、自分辨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存放于自己的个人电脑上。

【案例点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学生课前活动分为三部分:

1)利用电子课本(教师自己制作,包含课文和相关资料),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阅读资料包了解地球的知识和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

2)小组按提示利用FreeMind制作思维导图(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上传到小组博客与其他小组共享,评价自己满意的小组成果并投票;

3)小组协作,选取其中一项内容学习:调查近年来煤的价格,利用软件协作完成调查表。利用搜索引擎收集其中一种生态灾难及造成的原因,并整理资料。(可自由选择适用的工具进行学习。)

提交学习作业 由以教师教中心向以学生学中心转变,形成主动探究式“云学习”。学生领取学习任务后,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并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然后将作业或学习成果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相应栏目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作业或学习成果很快便会获得老师的指导和点评,学生自己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浏览、评论其他同学的作业,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经过认真思考后对自己的学习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案例点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过程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制作思维导图、调查近年来煤的价格、收集生态环境或者生态灾难的资料、自读自悟课文,勾画让心灵触动的句子、为什么“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宣传保护地球等多个方面,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各自学习任务,上传学习平台。

交流学习内容 即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讨论交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网络平台上“晒作业”。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成为常态化,网络学习达到平均良好状态。

【案例点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的交流内容为:感知课文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知识和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FreeMind制作思维导图;“不可再生资源”“地球的可爱”“地球的渺小”等。学生再不是“你讲我听”,而是通过合作交流,参与教学过程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点评学习结果 即在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生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总结,根据网络教学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学习全记录进行过程性评价。

【案例点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过程对学生自己学习准备状况、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小组合作等情况作客观的评价,教师通过平台展示评价过程和结果。如有学生感悟:我们一起学习、讨论,懂得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是我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得到的。

完善学习结果 学习作业或学习成果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实施公开“晒作业”,形成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协作学习、借鉴学习的氛围。案例点评见表1。

3 “云课堂”的评价

“云课堂”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学习性评价 是学生间相互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分析、比较、思考等方法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上传在教学平台上,同学间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找出不足,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完善作业和成果。

过程性评价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他人的评价予以回应的过程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有效的的学习活动,包括知识的正确与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合理性、是否具有创新以及是否符合基本道德规范等方面。

发展性评价 网络平台具有一套完整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其基础是“学习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其中包括:学生在网上学习训练的全过程原始真实记录;“学习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果;学生对自己一堂课或一个学习阶段和训练的自我总结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等。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养;自主学习

成长是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成长意味着一个人人格力量的不断提升与壮大。具体到教师,成长则意味着教师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作家作品、文章背景等)、语言的理解、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能力。

二、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人文精神、智慧的学科。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无不体现教师精深的语文素养。独特的导入、巧妙的回答、感人的场面、生动的课堂,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享受。所以,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就没有别致的语文课堂。

1.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事例: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教师给上课,学生们的表现会截然不同。有的教师的课生动幽默、语言优美,学生积极发言,学得轻松、开心;有的教师的课,严肃呆板、平淡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现象不正体现了教师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吗?

2.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有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语义的理解、事物的认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促进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发展求异思维。

三、增强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途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只有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知识的积累,不断加强语文教学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那么,如何增强自己的语文教学素养呢?

1.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理念。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固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重要。一开始,笔者不特别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只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能回答问题就行。看了迟子建老师的文章《朗读与写作》后,笔者明白了朗读与写作的重要联系。懂得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不浓,是他们没有驾驭文字的欲望。这可贵的“欲望”就是灵感袭来的前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的朗诵。朗诵能读出文章的气韵,品味到文章的精髓。在语文课堂上,应充分地让学生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

2.学习名师深钻教材的精神。特级教师朱瑛曾做过题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的报告。其中提出了语文意识的重要意义:语文意识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意识的强烈与否决定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语文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语文意识决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是否正确。王崧舟老师的《细读课文12篇》,使人豁然开朗——语文意识的培养是需要深钻教材的。

在教学中,一些老师确实缺少语文意识。语文意识就是要老师们善于去钻研教材,发现其内在的方面。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教材,读懂作者的心声,上出语文的精彩。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章学完而已,应该探究其“有意思中的有意思”。

3.学习名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的灵魂。一堂好的教学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新课标理念的有力证明。记得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先生的一堂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可谓独树一帜。一般的教师都是用大量的资料展现破碎的地球,用生动的图画让学生感同深受,再把文章的几个方面一一介绍,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支老师的课,刚开始也是按部就班的从头到尾介绍课文,似乎没什么新颖之处。但后来,他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用感叹句分别概括文章的几方面。等学生写完后,他叫部分学生把他们的句子展现在黑板上,然后他将这些句子连起来让学生们读,最后竟变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同样一篇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也会不同。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的设计,更好地实践新课标理念。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是一篇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又是令人深省的环保倡议书,它通过列数据、举例子、摆事实等多种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基本面及现状,重点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唯一性,并且发出了让人警醒的倡议--"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等同于保护我们自己,否则,茫茫宇宙,人类将无处容身!"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普知识的同时,启迪读者的思维,激发人们自发保护环境的愿望。

如何上好这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的课文,指导学生清楚认识地球,诱导学生的环保情感,却又不至于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及流于形式的口号,是本文教学设计的难点。我重点抓住以下句子进行教学:

譬如文中有一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这是怎样亲切的情感呀,我引导学生在心中默默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护关切及自己对母亲的依赖情感,回忆儿时对摇篮的亲切,然后再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领会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又如"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读到这里,还沉浸在母亲爱意中的学生,脑中自然浮现出母亲无私的付出,自己却身心疲累的影像,及后朗读到地球资源枯竭,人类给地球母亲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也给人类自身造成生存危机,就如自己母亲受到伤害,进而伤害到自己的幸福,这种反差强烈的情感对比,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激发起学生决心保护地球、保护母亲的强烈愿望。我再适时地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看呀,那边,那巨大的化工厂,正肆无忌惮地向美丽的湖泊排放五颜六色的化学污水,我们快去阻止它!"、"瞧,那无情的挖掘机,正破坏我们葱绿的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山泥倾泻,我们应该怎样制止呢?",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产生了对环境刽子手们的激愤,充满了保护环境的正义感,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二、 搜集资料,课件助力,给予视觉冲击。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 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语文课程资源, 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过程中,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分三部分,首先展示地球的美态,当学生欣赏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来个大转变,画面及资料数据180度大转弯,变成了地球环境受到巨大破坏后的惨不忍睹的现状,生态危机给人类自身造成重大的伤害。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学生的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处于震撼状态。我再用课件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面对地球的现状,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制止地球环境继续恶化下去,恢复到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三、 质疑中思考,辩论中感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譬如,文中说到"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但学生却受到科幻作品的影响,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走出地球已不是什么难事,人类不是早已登月了吗?不是说火星与地球的环境相似吗?而且,文中不是也说过"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在群星璀璨中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既然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微尘,那么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定能找到更多比地球更好、更大的星球供人类移居,那么地球环境破坏与否,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很好,学生能提出质疑,说明了学生有自主思维,不是单纯的接受老师的灌输,在教学中是好事。清人唐彪曾经说过"凡理不疑必不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找答案,从而提高感悟。

学生各有各的疑问,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通常互不服气,辩论的气氛已经形成,于是安排一场课堂辩论就顺理成章。

辩论是学生喜欢参与的课堂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做到紧扣主题,简洁有序,并非易事,需要教师适时干预,积极引导。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要限制学生提出的辩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来辩论,其次是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哪些是意义不大的,哪些是值得认真思考推理的,将学生的质疑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上靠;再次是不能因辩而辩,要将质疑当作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及反省,开发学生对问题的拓展及探究能力。

四、 课堂的延续--拓展迁移

学习迁移拓展的实质是将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从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今天的"学会学习",迁移拓展能力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只有一个地球》课后,学生对地球的现状有了很好的认识,明白了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学生,应该要怎样做才能保护地球,我作为一个拓展迁移活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一个详细的调查研究,就从自己的父母开始,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环境,父母小时候能做的事,如:到河里钓鱼,在小溪里游泳等,现在有哪些再也不能做了?什么原因导致的?怎样才能恢复蓝天碧水青山?让学生从切身体会出发,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独具匠心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语文课堂需要优秀博学的教师。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主要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动手调研拓展的项目,使其能从切身体会中领悟,进而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只有几十分钟,而课后的相关主题活动却可以延续下去,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双重收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所谓“支点”,是指依据教学目标设置的教与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或中心。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语文知识的运用形式,就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而言,具有内蕴性、丰富性、独立性和重复性等特点。一堂课中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将这些内容全都转化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一个或几个切入口作为教学的支点。围绕“支点”设计出有序的问题或活动,以一点贯全篇,稳步推进教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最常见的支点应该来自文本本身。

1. 以行文线索为支点,使教学过程“形散神不散”

以文章的线索为教学的支点,可以使教学如经典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例如,《灰椋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结构特点是用“改变”贯串全篇。作者以对鸟儿的感情发生改变为线索结构全文,欲扬先抑――文章开头写到:“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表明作者起初对灰椋鸟不喜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观鸟之后,“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由此完成了“我”对鸟儿的态度改变,也使我们清楚了前文“再也忍不住,决定亲自去看看”的原因。

下面是以作者的构思作为教学支点设计的教学思路――(1)学习生字词,重点把握多音多义字。(2)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精读第4段,体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活动:教师以提问“你从哪儿读出了宏伟壮观”引导学生根据语境咬文嚼字,把握“盘旋”“排空而至”“倾诉”“投入”“应和”等词语的意义,引发想象。(4)精读第5段,感受鸟儿归林后的热闹非凡。活动一:用“似……如……”模仿造句;活动二:以“从资料上知道,灰椋鸟的叫声是很单调的,为什么作者笔下鸟儿的叫声这么丰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认识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5)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活动:说说“我”为什么会对灰椋鸟的态度发生改变。(6)介绍作者徐秀娟的事迹,使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得到升华。

这样的教学思路多么清晰、完整。教学支点的设置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词句品析和语言材料积累、想象活动的开展、作者情感的理解等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避免了将课文肢解为零散的部件。由于教学思路是在整体把握作者构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有可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理解材料的安排与主题的表达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包括写作思维)的培养。

2. 以文章主题为支点,有层次地提升学生的情感

对一些表达饱满思想感情的文章,要激发学生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不少教学过程常常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将文体知识点转化为教学的专题,采用板块式结构教学过程。以小学课本最常见的记叙性文章的教学为例,以“明确记叙要素(事、人、时、地)――理清记叙顺序――明确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作为教学点,并以此设计教学流程是较为普遍的情况。然而,以这样的“专题”为板块设计教学流程,有时难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效果。

《只有一个地球》的标题“只有一个”,就表明作者不只是客观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综观全文,“爱”贯穿始终,而这种对地球的热爱在文中更多的是以一种忧患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有爱才有忧,爱之愈深忧之愈切。作为说明文,作者首先是介绍科学知识,宣传科学道理,同时又要通过对地球知识的介绍,唤起人们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爱的主题是饱满的、深沉的。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第十册)这类说明文,既不能满足于学生了解有关地球的一些知识和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要避免为使学生懂得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道理将语文课上成环保教育课,而必须让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同步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学可以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为支点,紧扣语言文字,使学生深入认识作者是如何在介绍地球知识的同时表达自己对地球的“爱”的,有层次地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情感:(1)阅读第一段,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爱”,激活学生对地球的爱(只有激活学生爱的情感,学生读到下文,才会产生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忧作者所忧)。(2)理解作者的“忧”: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用“只有”“像一叶扁舟”“只”“很小很小”等词语表明地球空间有限;用“几百万年,甚至几亿”这两个数字简练而传神地说明矿产资源形成的艰难;用“不但……,还……”告诉人们资源和生态遭到的破坏……(3)阅读最后一段,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升华,产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强烈感情。

以文章主题为支点,抓住文章的特点,通过对具体语言运用的理解,有层次地激发学生的感情,能更好地实现文本的认知价值和教育价值。

3. 以文章的关键词为支点,启发学生通观全篇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和认识往往停留于肤浅的表层,但如果我们能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线索、题目、关键词,抑或文章的难点,并以此为支点设计教学,往往能够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细致思考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引向深处。这样,教学支点的选择对于教学来说就具有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卧薪尝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着重表现越王勾践励志图强的精神。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沈娟老师设计的《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学思路如下:(1)借助词语说成语故事。(2)导读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何谓“万般无奈”。(3)导读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受尽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4)导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活动一:阅读课文的相关描写,明白“卧薪尝胆”的字面意义;活动二,讨论“如果勾践每天只是在柴草上睡觉,每顿饭前就尝尝苦胆,这样做叫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你认为真正的卧薪尝胆还要怎么做”。(5)总结并留下思考。思考: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显然,在这个教学设计当中,对“卧薪尝胆”的深入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和支点,它使学生对词语的把握、对文章的理解不止于字面表层的认读,更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认识“卧薪尝胆”的深刻涵义的同时,明白历史故事的价值。这就使得教学不止简单地了解一个历史故事,积累一个成语,而是在读懂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明白事理,增长智慧。我们的教学能达到如此效果,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价值。

以上只是例举了三种教学支点选择方式,其实选择教学支点的方式很多。面对不同的文章,教学支点的选择不同,即使同一篇文章,因不同的阅读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确定的教学支点也可能有所不同。“条条道路通罗马”,支点虽不同,但殊途同归,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们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有时一个支点不能全面涵盖教学内容,这时,选用多个“支点”的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1、重视朗读教学,尊重对文章的阅读初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名家的课堂上是一定要读书的,在接触文章之初,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来获取对文章的原始感受,这也是解读文本的基础。而且在教学中一定会有对朗读的指导,指导朗读体现层次性,每一次朗读都要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自读自讲”疏通文意后,开始分“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三个层次指导学生朗读,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注重文本,适度解读。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授课当中存在问题最多: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在很多时候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这种表面的全员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堆积大量PPT。用多媒体代替对作品的解读,音乐画面很震撼很直观,但对语言文字本身揣摩少了。老师在画面的切换中奔忙,课堂的组织没有了;远离文本,阐发思想感情。教师的思想情感适当生发是好的,文章主题适当的拓展也是要的,但不能主次不分没有节制,老师最终还是要回归文本;对文本的机械落实。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如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来设计目标,在语文课上是无法操作的。语文是语言文字的活动。语文课关注的是感知形象、品位语言、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分析文本中讲出来,而不应单独抽出来机械落实;对文本过度解读。教师要因需施教,不能把自己的一桶水全部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如果孩子能理解,老师不应讲,如果孩子理解不多,老师应该讲。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名作细读》中提到 ,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我们要做的是“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

3、精湛的课堂语言。备课要目中有文,也要目中有人,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互动式的课堂是受学生的喜欢的,这就要老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机智,在关键地方点拨、提升,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梳理,引导到教学目标上。聆听大师的课堂语言,敬仰与赞叹之余,不难发现他们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学生会有强烈的内驱力的重要原因是大师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

支玉恒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学生连续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提问“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读完后,老师要提一个问题,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读课文时就想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

猜测老师会提什么问题?诱发学生好奇之心,促使学生自主深入阅读文本,自己主动发现文本中所含的深意,激发学生探索,表达的欲望。更点燃学生灵性的火花,提出了许多涉及文章主题的有质量的问题,如“课题为什么叫《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资源为什么不会再生?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多元回答,殊途同归,轻松达到教师提问的意图。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引课:基于儿童实际的设计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美国有一本著名的杂志叫《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学生或沉默不语,或摇头以示不知。)

师:这本杂志每年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次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入选的年度新闻人物往往是当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比如2001年《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新闻人物是美国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你们知道那一年为什么会评纽约市市长为年度新闻人物吗?

生:不知道!

师:因为那一年在纽约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这一事件使纽约仿佛成了人间地狱。但是,朱利安尼领导纽约市民迅速振作起精神,全力以赴重建家园,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让市民过上正常有序的生活。这位市长厉害吧?

生:厉害!

师:再比如,1992年《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新闻人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邓小平!

师:对,邓小平!因为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不仅把咱们国家的改革放开事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而且对全世界的经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师:但是,1998年《时代》周刊却评出了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一公布,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你们知道那年评出的新闻人物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略带神秘地)想知道吗?

生:想!

师:(转身板书“地球”)是谁呀?

生:地球!

师:当你知道1998年度的新闻人物居然是地球时,你感到吃惊吗?为什么?

生1:我很吃惊,因为地球不是人!

师:(转向另一学生)你吃惊吗?为什么?

生2:我非常吃惊,因为地球不是人!

师:你呢?

生3:我也很吃惊,因为地球不是人!

师:你们想的都一样,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是呀,既然地球不是一个人,为什么称它为新闻人物呢?是不是《时代》周刊搞错了?其用意何在?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其实,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里。想读吗?

生:(迫不及待地)想!

评析:王老师的引课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巧妙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地球不是人,为什么《时代》周刊会将其评为年度新闻人物呢?它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重读这个引课,仍然会被王老师精心营造的“课伊始疑激荡”的教学情境所打动,也为王老师把《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背景放在宏大的、具有时代性的课程大视野中所折服!但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样的引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会不会太深?是不是过于“成人化”而缺少了浓浓的“儿童味”?《时代》周刊,孩子们没听说过,朱利安尼,孩子们不知道,9・11事件,孩子们也不清楚!面对这些“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感到语文学习有点“悬”!

思考:王老师的这个开课,让我想到了一代武术宗师李小龙。李小龙自创的鹤拳道最大的特点便是至快、至简、至真――大道至简,毫无花哨,却最具实效。重拾王老师的开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王老师设计的用意其实是想形成一个教学“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是,细细思量之后,觉得王老师这样导入似乎偏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在整节课中也不是特别有效。别出心裁、扣人心弦的开课固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的导入设计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以为,开课应力求真实、扎实、朴实。

对话:刻骨铭心的感悟

【教学片段二】

师:王老师一边在巡视,一边在细细地观察。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画了一处,那是令他怦然心动的描述;有些同学画了两处、三处、四处,甚至课文中一半左右的内容都画了线条,这说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阅读感悟。谁能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课文内容说给同学们听?

生:(读课文句段)“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两句话让我感到如果人类再这样破坏地球,不久的将来,地球将会灭亡,我们的子孙怕是不能再生存下去了。

师:怕什么?书上不是说:“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言下之意是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以外会有星球可供人类居住。别担心!

生:(脱口而出)不担心!

师:(语气一顿)假如地球被彻底污染,人类不能再居住了,而现在咱们得到一个好消息,在40万公里以外有一星球比地球还要好,你们愿意去吗?

(只有一位学生表示愿意去。)

师:你愿意去,但是,你去得了吗?

生:我去不了,因为到外星去要乘坐宇宙飞船。我……

师:宇宙飞船现在的时速是3千公里,请你估算一下,40多万亿公里路,宇宙飞船没日没夜地飞,要飞多少年?

生:大约要飞50年。

师:(问另一学生)请你估算一下。

生:(支支吾吾)要飞100多年。

师:到底要飞多少年!想知道吗?

生:想!

师:需要飞150万年!你还想去吗?同学们,对于人类来说,40万亿公里实在是太遥远了。王老师请你们再读一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评析: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责任感,王老师采用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以文意的延伸处“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师生间一波三折的平等对话,在“反璞归真”中深入了解文本内涵,营造了敞开师生心扉的教学佳境,令人赞叹不已!

思考:不可否认,王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已经进入了“无痕”之境,让学生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有了刻骨铭心的感悟。特别是王老师恰如其分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信手拈来的追问,无不诠释着他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对“人课合一”教学佳境的至纯追寻。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节课时,我不认为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完美无缺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王老师过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工具性。让学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是本文人文教育的目标,王老师用了大量时间落实了这一目标,却忽略了文本意识。从语文意识层面看,作为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写什么,是一个方面;怎么写,更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能引发我们如此强烈的共鸣?这就把学生的探究重点引向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朗读:无我之境的点醒

【教学片段三】

师:读了这篇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把你的手举起来,让王老师看到你的手,更看到你那颗颤抖的心!来,请你与大家一起交流。

生:课文写道:“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段话谴责了人类毁坏自然资源的种种行径,自然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读了这段话,我很伤心。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你们知道人类经常遭受哪些生态灾难?

生:洪水泛滥,风暴肆虐。

生:沙漠蔓延,耕地减少。

生:大旱频发,粮食减产。

师:是呀,这一切都叫生态灾难。那么,这些生态灾难是谁造成的?

生:是人类造成的。

师:对,是人类造成的。请刚才读这段课文的同学再读读这几句话,这一次肯定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生:(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他的朗读有那么一点哭诉,有那么一股愤怒,他要告诉人类,再这样毁坏自然资源,后果不堪设想!我估计你还想再读,是吧?

生:是。

师:好,把你的感情尽情地表达出来!

生:(再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师:“随意”读得特别重,我听出来了,你着急呀,继续读!

生:(读)……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师:“严重”这个词他也读得特别重,这是在警告人类不能再毁坏地球!

评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王老师很好地运用了“暗示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的生成性朗读。当学生的第一次朗读有点感觉却又不很到位时,王老师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读;再是抓住“生态灾难”这个重点词,让学生理解“哪些是生态灾难”,并从现实生活中形象地感悟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与痛苦,激发学生的情感,暗示学生的朗读基调。当学生的第二次朗读仍不很入味时,教师又用“他的朗读有那么一点哭诉,有那么一股愤怒,他要告诉人类,再这样毁坏自然资源,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语言来暗示学生由于人类的无知、贪婪、愚昧,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缺乏,我们应该感到悲伤和愤怒。

思考:王老师的这一朗读指导,总是一味地暗示学生,方法比较单一,如果既有教师的“暗示”,又有学生的自主体悟、自主评价,这样相融贯通的朗读引领是否更有价值?而王老师是拨动精神之弦的魔术师,在他的点拨下,孩子们在行走文字间激情飞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升华情感,我以为用“无我之境”来评价,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这个教学片段,同样可以提出我们的质疑:王老师的感情朗读指导固然很高明,但是,过分强调感情,且在教师的强势干预下,情感过分浓烈的课堂,会不会有副作用呢?过度的预设会导致生成空间的严重不足;情感恣肆的课堂,是不是又会使得语文课堂步入“情感高于一切”的轨道,从而遮蔽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呢?我们发现,这堂课的第一主角是王老师。课堂上,给人最鲜明的印象是教师始终不衰的激情,是大段大段的过渡语,是直抵灵魂的音乐、画面、语言交织的情感渲染。王老师犹如设下了一张“激情”织就的“天罗地网”,在这张“网”里,学生很少能冷静地思考,激动和感动的情绪始终支配着他们。如果王老师不是用这种主持人式的语言来上课,而是用一种自然的、平实的语言进行教学,又会是什么效果?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要把课“做出来”,做得尽善尽美呢,还是让它自然流畅?语文课堂需要情,但情感的过于浓重,也许会造成理性的迟钝与缺失。

作者单位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想要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只有通过语文教学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同时这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加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迫切的。本文就如何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一、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侧重语文重点知识内容讲授,忽略语文素养的培养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即将升人初中,所面临的升学压力是非常大的。在此情况下,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更加侧重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重点知识内容以及语文习题的相关解答技巧,而忽略了对语文素养的培养。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弊端成为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阻碍之一。尽管,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大部分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是这样的情况,这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成为一件难事。

2.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缺乏对语文素养的培养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设计方面,缺乏对语文素养培养这一方面内容的渗入。这致使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教师只是根据小学语文教材讲解重点语文知识内容和考试的侧重点,而不注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向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古诗文的时候,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并掌握其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但是却并不注重通过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结合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其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因此,可以结合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不拘泥于语文课堂学习,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后作文是“以关心和帮助为主题,写一篇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题目自拟”。语文教师为学生布置完这篇文章之后,要求学生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写出自自己的心中所想,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听清教师的布置之后,要根据作文题目进行设计和构思,然后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抓住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进行作文写作,在这样的作文写作训练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培养。

2.语文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每节课基本为四十五分钟,语文教师必须在四十五分钟时间内讲好语文教材的重点知识内容,还要渗透语文素养这一方面的内容。毫无疑问教学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如何在这有效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集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是一件值得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好备课工作,深入解读和分析自己所要讲解的课文内容,并设置不同语文教学部分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就是说做好教学设计工作。

3.运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教学情景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只有一个地球》这一篇语文课文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先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期间需要准备好教学资料,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一些未被破坏的地球图片,如蓝蓝的天空、葱绿的大草原、在清澈的河水里自由嬉戏的鱼儿等,还可以放映一些地球被破坏的图片,如充满雾霾的天空、露出黄色土地的草原以及恶臭的河水里遍布死去的鱼虾,这些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会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于课堂语文的学习。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提炼出《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最后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针对这篇课文展开讨论和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就得到了提高。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我自**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在新时期下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方针政策,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教书又育人。

我参加工作的这六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课程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1、让学生产生“读”的冲动。

语文教学“读”是很主要的一个环节。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和表演“读”了。竞赛“读”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一个同学在“读”的时候,其它同学就听,等到读完后,其它同学就指出其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分,然后在基本分80分、感情10分、正确率10分的基础上评分。由于有了这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在听读的时候专心仔细,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和动作的编排,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事实证明,这些“读”的效果真的是不错,很受同学的喜欢。2、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让学生快乐地上课。课堂是一门精彩的学问,学生学习要快乐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提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分部引入问题,有时更是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把课堂还给学生。

3、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近几年,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并利用Frontpage和PowerPoint自己制作课件,逐渐在课堂中渗透这种授课方式,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中年级的两篇课文《九寨沟》和《雾凇》,两篇都是写景的,前者是优美的风光图,后者是北国的隆冬,为了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形象的认识,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图片,然后把它们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一系列的公开教学课、研究性学习课都受到了其他教师的认定,尤其是《只有一个地球》的辅导区公开课,更是集以上几大特点,博得教师们的一致认可。

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因此不管工作有多忙,我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自学本科课程,再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于**年8月毕业。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总结教学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如《合理运用声、光、色的世界》,《给心灵一份安谧,创造学习的乐园》,《注重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自主学习古诗》,另外还有《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更是在市“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获得二等奖。同时在辅导区说课比赛中获语文组二等奖,课堂教学基本功多媒体课件优胜奖和教学设计优胜奖。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有一份常人无法比拟的欢愉。同时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知道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一、在文本学习中欣赏

在小学阶段的文本学习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文本的特色,在文本的欣赏中渗透文本承载的文体知识。因为文体是一种形式,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落实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解读,才能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认知。透过文本看文体,它具有以下两种功能。

(一)具有鲜明的特征

对学生而言,能呈现文体的最好的范例是教材中的文本。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艺术”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文言文,《月光曲》是记事类记叙文,《蒙娜丽莎之约》是状物类记叙文,《我的舞台》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如此不拘一格编排教材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的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有所作为,引领学生初步认识不同文体的风貌。

如《蒙娜丽莎之约》是一篇状物记叙文,作者用细腻传神的笔触,描写了“蒙娜丽莎”这幅举世闻名的油画,重点刻画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以及优雅的姿态、交叠的双手和幽深的背景,期间多处添加了丰富的想象。该篇文本完善地体现了状物类记叙文的题材特征:按序刻画形象,适时添加想象,达到形神兼备。教师在该文本的教学设计中,可通过品读交流,了解文体。同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把这幅名画写得完整与生动的?”学生发现: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整体外形,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苍茫的背景,构成了完整的油画。围绕“生动”,可重点感悟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之所以神秘,是因为笑容引发人无限的遐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面对《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最后,回顾全文,从整体去感受文本的特色,学习作者把形象和想象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如此,学生对状物类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有所领会:由于文体的不同,创作文本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习作也是一样。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写状物记叙文有清晰的写作思路。

(二)赋予独特的美感

由于文体的不同,文本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文体带给文本的并非是框架的限制与规格的束缚,恰恰相反,它能赋予文本独特的美感。诗歌的韵律,文言文的古典,小说曲折的情节,记叙文朴实的叙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描写,说明文的严谨科学,童话的幻想色彩,都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文体才得以呈现别具一格的美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旨在保护地球环境的说明文。课文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旨在感悟说明文的文体特色:严谨,科学。组织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句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本来”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至少”一词能否去掉?由此展开读和议,自然就能琢磨出这些词的奥秘:它们正是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这也就是说明文独特的文体所决定的。学生只有通过如此直观的比照和切实的品读,才能领会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

二、在习作指导中引领

学生通过文本的欣赏,具备了初步的文体意识。有了这个积淀,教师就可以在习作指导中融入文体知识。小学生在习作教学中,最常见的命题类型是记叙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如不用心引导,学生往往混淆不清,尤其是写人与记事,学生如没有一定的文体意识,就很难区分两者的关系,因为写人必须通过记事来凸显人物特性,记事又离不开人物撑场,极易混淆。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并注重落实记叙文这一大文体下的分类区别,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准则:用“点”的准则写人,用“线”的准则记事,用“面”的准则绘景,用“形”的准则状物。在习作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巧用心思,引领学生掌握准则。

(一)范文中寻找

出示暗藏玄机的范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可事先精心搜集准备一组同一主题不同文体的范文,请学生在范文中去寻找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

教师借助一组以“山峰”为主题的范文指向上述常见记叙文的准则:《挑山工》为写人记叙文。它是以几个分散的事例,烘托出挑山工的整体形象,这个形象是由几个“点”支撑起来的,这就符合“点”的特征。《爬天都峰》为写事记叙文。它是记叙“我”和一位“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天都峰的事情,它有时间(假日里)、地点(黄山)、人物(我和爸爸,老爷爷)、起因(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经过(我在爬天都峰的途中遇见一位老爷爷,彼此鼓励,攀爬山峰)、结果(我和老爷爷都爬上了天都峰),是符合“线”的特征。《黄山奇石》为写景记叙文,描写了黄山岩石的奇特面貌,不同面貌的结合组成了整篇课文,因此它符合“面”的特征。《我家的“黄山”木雕》是状物记叙文,细腻地刻画了木雕上的黄山美景,按从整体到局部、自下而上的顺序展开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了木雕的松石云雾的形象,因此它的文体是以“形”为主要特征。

这样的范文学习,可以灵活运用。教师可针对最易混淆的两类文体重点选取两篇,如状物类记叙文《蒙娜丽莎之约》和看图想象作文《“愁女”的遭遇》,相比之下不难明白:前者是状物记叙文,它描写的是一幅油画,其中的蒙娜丽莎只是画中的一个形象;《“愁女”的遭遇》是一篇写事记叙文,是根据图画发挥想象构思出的一件事情。也可以针对一个习作命题量身定做一套不同文体的范文,都能让学生按图索骥,掌握不同文体之间的分类区别。

(二)习作中提升

学生掌握了不同文体的特征与区别,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文体知识,尝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练习中。

如在“亲近( )”的半命题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如在文体指向上无所作为,学生的习作很可能陷入不醒“人”“事”的混乱状态。“亲近人物”属于写人记叙文,“亲近景物”属于绘景记叙文,“亲近动物”属于状物记叙文,而有些更为创新的题目如“亲近成功”“亲近回忆”则应归属于记事记叙文。教师在习作指导设计中,可分三步来预设,引导学生把握该篇习作的文体特征:第一,确定想要亲近的对象。第二,列举这个对象让“我”亲近的理由。第三,想好用什么方法表达才能让读者看到“我”亲近对象的过程。

基于这三步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就能注重文体的形式与内容的吻合:确定对象有助于实现标题与内容的契合,列举理由帮助学生达成内容前后的统一,关注表达方法则是将文体由外向内的深入漫溯,因为文体并不是单一的外在格式,也包括内容的形式。因此,把握文体的特征,不但不会局限学生的习作自由,恰恰相反,它能由表及里地提升习作的质量。

三、在习作讲评中落实

通过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能积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文体知识,但是要取得切实的成效,还得寄托于习作讲评。在平常的习作讲评中,普遍重点关注内容以及细节,如描写是否具体,辞句是否优美,用词是否恰当等。其实,习作讲评中,文体知识更该得到持之以恒的落实。

(一)讲评中观照

教师要准备一套观照文体是否落实的评价规则。以“把事情经过写具体”这个难点为例,教师可结合文体作出形象巧妙的比拟。写事记叙文的正确形态,可比拟成“橄榄”形,因为开头结尾都需要明确精练,而中间的经过部分却需要展开丰富饱满的描述,也就是常说的“猪肚”。但有些把握不当的同学却也容易将作文写成“葫芦”形,也就是在事件开场前,有一段无关痛痒的描述。如写《游“府山公园”》,在描述府山公园的美景之前,会写一段出门前的家人谈话或是路途上的趣事,也有的学生会把早晨起床的言行做一番精彩的描写,这些多余的插曲就使作文呈现“大肚上面有小肚”的葫芦形。此外,也会有学生将作文写成头重脚轻的“漏斗”形,花大量的笔墨描写事情的起因,对于经过基本是忽略而过,草草收尾。有些习作则呈现单薄的“丝瓜”形,自始至终,都是单薄的记录。

教师可把总的分类做出形象的解释,并列举明白,让学生给自己的习作找模样,是正确的“橄榄”形,还是错误的“葫芦形”、“漏斗”形、“丝瓜”形?找准了模样,教师再教学生如何删减添加。教师将系统的文体知识通过妙趣横生的比喻加以呈现,习作讲评就能步入观照文体的正轨。

(二)修改中巩固

要使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文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反复地运用、观照、修改,最终才能巩固已有的文体意识。

如一学生在写“亲近( )”的作文中,定题为《亲近大山》,却只在开头和结尾交代了地点是在大山,中间大量的笔墨都用来叙述和小伙伴在大山上烤番薯的有趣经历,对“大山”全程忽视。这时教师的讲评设计中,就将它作为集体探讨的范例。学生在讨论后指出:可将题目改为“亲近烤番薯”,下面的内容不变,因为作者就是非常详细地写了烤番薯这件事情的经过;可保留“亲近大山”的题目,但必须将大山的美景作为主角描写,既然标题是大山,烤番薯就只是衬托大山美好景象的一个配角,三言两语带过即可。最后,请小作者参考集体讲评提出的建议,重新修改习作,并和之前的习作一并展示给大家审阅。如此以真实习作为标本的讲评,就能让学生明白:这位小作者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地修改,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混淆了写景和写事记叙文的文体,只要区分明确了,作文就能写对,写好。这也就是对文体知识循序渐进的巩固。

再如人教版第八单元“描写一件工艺品”的主题习作讲评中,学生的习作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习作仅限于描写工艺品的直观外形;第二层,习作不仅写出工艺品的外形,还能添加想象,化静为动,使作文呈现形神兼备的美感;第三层,习作不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工艺品,还叙述了我和“工艺品”在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情。毫无疑问,第三层的习作非常完善地体现了状物类记叙文的文体特色:按序刻画物品形象,透过形象产生想象,通过事例体现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可在每个层次中各选一篇习作作为范例比照,继而再让部分学生在原作上修改、完善。

上一篇:回忆过去范文 下一篇:节约粮食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