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6 22:45:37

农村环境设计

农村环境设计篇1

关键:农村环境 景观 设计原则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农村的开发建设使得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把村镇都建成居住环境的亮点,就是树立全面协调、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设计内涵,来探讨乡村环境设计的原则、方法,这对在我国村镇建设中导入设计理念以及我国开展农村建设与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村环境的现状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仍然严重。近年来,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实施镇村“清洁工程”,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农村环境大幅改善。但在边远的村组,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是处于自生自灭的无组织状态,采用空地丢弃、随意填埋或直接焚烧的方式。生活垃圾的污染致使整个环境如大气、土壤、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影响周边及自身生活环境。同时,由于农村沼气应用不够广泛,人、畜禽粪便未经生化处理,直接用作农作物肥料,或者直接排入河沟中,

2、房屋建筑现状

另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住宅越来越多。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农村住宅建设的放任和无序,加之一些农民显富、攀比等心理的影响,致使一些农村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越建越乱,造成土地和金钱的极大浪费。由于住宅建造缺乏规划和设计,农民大都是自搭自建,造成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不同,成了“万国园“。在房屋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条件和施工手段的限制以及认识的不足,农民建房时多选用落后的建材,施工人员都是当地的“土师傅”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建筑施工知识,更多的时候还是靠经验去施工,有的时候这些“土师傅”甚至还充当建筑设计师的角色。房屋布局不合理,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厨房上了楼,但却不能烧柴草了。在卧室里也设计了卫生间,但却没有通风窗口,造成卧室异味很大,等等问题。

3、交通现状

农村道路的交通条件较差、等级低,大多没有设置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特别是在山区的道路没有挡土墙,没有防护桩,没有安全标示牌。正个交通路网缺乏有效的规划。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诸多城市的环境艺术现代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新一轮开发改造的热潮正在由城市向乡村辐射 ,但农村环境设计虽然具有巨大市场和广阔天地 ,却未引起全社会和政府的广泛重视 ,同样,乡村景观的研究也是景观规划和景观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 ,学术界也对景观研究投入了极大热情 ,从而带动了乡村景观的研究发展。乡村景观与环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挖掘乡村景观生态、保护乡村景观与环境的特色和完整性以及其经济和文化价值 ,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乡村建筑建设与环境艺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实践意义。

4、新农村设计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建设中和建设完工的农村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建设在景观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房屋建筑本身设计不合理

农村住宅在设计的当出,就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加上施工的时候,都是有一些很不专业的施工人员施工的,房间的构成,如卧室、起居室、堂屋、车库、农具库、粮库、卫生间、厨房、餐厅、楼梯间、禽畜圈等,房间数量不够,各房间相互关系不恰当,使主要功能房间(卧室、起居室)没有有良好的朝向,无法满足日照,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要求。

(二)建筑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农村住宅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的衍变,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新建住宅越来越多。但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的,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一味学习城市建筑的风格,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甚至还大大的破坏了周边的环境。这些建筑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反而会使之将其慢慢遗忘。

(三)景观建设不够全面

在目前的农村建设中,往往忽略了一些残留的景观滞后,如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的死角及宅前屋后的个人空间,景观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的村庄规划建设问题,“城中村”表现尤为明显。由于体制上和管理上的原因,目前尚未能将这部分村庄完全纳入城市管理的轨道,使得这部分“城中村”的建设上呈现混乱无序状态,如:建设布局混乱、建筑密度过高、绿化等配套设施缺乏或标准低、违章建筑较多等问题,与周边农村环境格格不入。此外,在中远郊地区的村庄建设上,缺乏统一规划,集中不足、分散有余,见缝插针式的建设,造成村内绿化不足、道路狭窄、建筑密度过大,居住生活环境恶劣。

5、现在的农村景观设计原则

1) 遵循科学的原则

对于农村的规划,以及房屋本身,要严格的遵循科学原则,农村房屋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不宜一味的求大,求高,求快。功能布局上要符合农村的现实,例如,农村的房子最好设计一公共楼梯间,孩子长大后,一人用一层楼,减少重复建设。一层楼最好有3间卧室,其中一间防备有亲戚朋友来作客时住,如果将客人安排在另一层楼,客主感情上就会产生一定的隔阂,也不便交流。农村的杂物较多,会影响客厅安排,没有客人时,部分杂物可临时放置到其中的一个客卧室。不提倡和城市商品住宅那样设计卧室内卫生间,因为那样会产生湿气和异味;有条件的话,各楼层均设卫生间和厨房,卫生间下粪道能独立,防止一堵全堵。从建筑学的角度讲,每段钢材的直接跨度不宜过大,如果客厅太宽,每隔5米就得设一根大梁。能够设计墙对墙不外挑牛腿承受主墙,少用梁,就少开支,主体又安全稳固。屋外设有一水龙头,供外出做农活归来冲洗手足,不将泥土带入屋里等等。

2)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农村的景观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要因地制宜加以利用和改造,其实农村很多地方都是很美的,只要我们稍加改造,就可以做出很搞好的效果,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我们要尽量的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更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

3) 经济原则

农村环境设计篇2

摘要:农村环境教育一直是河北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明确了环境教育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当前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在今后农村环境教育工作中要明确三个教育主体、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

关键词 :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治理已成为我省当务之急,农村更是其中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①。2013年出台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未来三年我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则是将整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改造等硬件提升方面,而在农村人群环保意识养成、环保技能提高等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我国的普遍情况来看,农村环境教育因其覆盖面大、主体不明确、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差异以及成功实施难度大等原因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②。

本文将环境教育理论应用到我省农村环境整治研究中,评价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并在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便于操作、切合实际的角度,设计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以期充实和丰富我省农村环境整治措施。

一、环境教育研究述评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起点。1977年,联合国提出的《第比利斯宣言》中,明确和拓展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使环境教育走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实践方面,联合国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美国出台了《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的组织机构、教育课程等进行了规定,部分国家也制定了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的计划。

我国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始于1992年,当前已有的农村环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论证、教育开展现状及分析、农村环境教育内容、对策研究。总体而言,存在以下特点:多为描述性研究;集中于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缺乏对其他农村人群的针对性研究;对策研究较为粗略,实际操作不具体;等等。

二、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评价

1.教育基层实施主体的责任意识不高

具体到农村环境教育,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是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负责抓政策落地,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基层实施主体。当前,我省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错误倾向。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立法、环境整治等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而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在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倾向,这是一直以来制约我省农村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⑵存在工作畏难的负面情绪。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素多,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加强协作,纵横向协调工作量大;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利于长远,但当前我省的状况是起步晚,底子薄,一般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大型工程,关系到每一个农村、每一位农民,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

⑶存在无人负责的消极形态。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由县级环保机构主抓,多数乡镇未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导致县级环保机构在面对众多农村时,则往往因人手不足难以有效推进工作,造成工作无人负责、推进不力的局面。特别是,上面也提到,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加强协作,但在现实中,存在环保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统筹不力、配合部门工作不积极等情况,陷入无人管真空地带。

2.教育受体的人群细分不够

农村环境教育的受体是农村人群。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在农村环境教育中,应逐一对以上三类人群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制定具体教育措施。而我省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开展校园环境教育,也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因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应试教育思维影响等,当前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多只是在相关学科课堂教学中简单提一下,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与城市学校相比,生动丰富的课外环境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成年农民一直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工作对象。成年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但当前我省对成年农民开展的环境教育针对性不强。对成年农民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其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讲大道理等漂浮的教育方法是不起作用的,绘制文化墙等泛泛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农村公职人员(包括环保干部、中小学教师等)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农村公职人员的环保素养高低对整个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但当前,我省对有关农村公职人员的环境教育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对于环保干部,存在环保法律知识掌握不熟练、执法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中小学教师,存在环境教育打折扣、照本宣科等问题。

三、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设计

1.基本思路

农村环境教育应在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框架下,与其他措施实现融合、协作,注重与正在实施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合力;

农村环境教育应充分立足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立足农村人群行为特征,立足乡情村情,立足当前农村环境教育现状,不可生搬硬套城市环境教育办法。

2.具体措施

⑴明确三个教育主体。明确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做好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面对当前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具体而言,教育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这三个教育主体分别在农村环境教育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共同为农村人群提供教育服务。

在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下,政府依然是农村环境教育的主导者。一般而言,公共性纯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重大农村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制度性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农村环境教育战略规划)以及民间力量不愿意或者无法完成的领域(如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教育的对口支援等)③,应由政府承担。

企业是在市场环境下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使部分低耗能、高效能企业在政府特许下,下乡开展环保产品宣传;同时,政府应视情况对下乡环保产品进行适当补贴,督促企业做好售后服务,等等;以确保企业获得利润,确保农户既获得生产生活上的实惠,又体验和深化了环保理念。

社会团体具有公益性、非政府性、灵活性等特质。应大力、有序发动公益性组织、教育机构等,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教育,以分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当前我省开展了相关内容的支教、支农等活动,但总体来看,今后应在加强政府引导、对接农村实际需求、克服形式主义、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⑵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前文提到,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为保障农村环境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必须立足以上三类人群实际情况,分类别开展差别化教育。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目标是认识环境,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形成环保资源意识。教育内容是环境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行为规范和环境现状等。教育途径是可参考江苏省做法,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有关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注重挖掘身边、新鲜的教育题材,增强课堂生动性;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创建环保知识科普基地,走出去体验城市、先进农村的优美环境。

对于成年农民: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党团员、文明户等个体为重点教育对象,带动全体。教育目标是确立环境资源意识,掌握环保生产生活行为方式,树立环境权益意识。教育内容是农村环保基本知识、科学种植养殖、合理使用农药、低碳生活方式等。教育途径包括组织有关企业开展环保生产技术下乡、产品下乡;结合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在改圈、改厕等同时,教授农民相关环保、卫生生活知识;引导、帮助农民开展环境维权活动。

对于农村公职人员:教育目标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教育内容是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农村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教育途径包括定期举办农村环保专题讲座、培训班等集中学习;考察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开展环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警示教育;建立定期深入调研制度,了解农村环境第一手资料。

⑶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可简要归纳,前两部分主要是从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入手,分别对活动的承担者和指向对象提出了要求。这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的核心内容。同时,应做好组织、资金和考核机制三方面的配套保障,确保前两部分措施落到实处。

①组织保障。在各级政府,形成环保部门牵头,财政、宣传、教育、农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分工合作协调机制[3],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能,明确分工,细化职责,落实责任;借鉴锦州等地区做法,在乡镇一级建立环保派出机构,短、平、快的开展农村环保工作。

②资金保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其经费应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专款专用;在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经费中,明确用于农村环境教育资金的比例;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政府外物资投入,形成资金合力,降低政府成本;资金投入适当向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倾斜。

③考核机制保障。针对不同类别机构和人群,制定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办法,以考核为基础形成环境教育责任体系;邀请农村人群参与考核,增强群众的话语权;研究制定奖惩机制,做好问责工作。

引文注释

①范社岭委员建言整治农村环境污染[N].河北日报,2014-01-10.

②李伯华等.农村环境教育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3).

③陈润羊.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教育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1).

【基金项目】2014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设计”(编号:2014050204)

农村环境设计篇3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委托—;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92-02

一、引言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将良好的农村水环境列为发展的刚性指标。就农村发展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水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说,其饮用水、粮食等的安全也需要良好的水环境作为基础和后盾。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下滑,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生态环境从而来换取经济利益。目前我国不良的水环境给处于弱势的农业和农民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农村生态平衡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另外,城市地区的水污染与农村水环境质量相互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在农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仅仅注重城市污水的治理,无法从根本上、整体上解决我国水环境恶化的问题。

二、国内外农村水环境研究

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水环境的现状和特点、农村水环境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对策等。在宏观层面下,Pearce Darford(1993)曾经就人类健康、土壤退化、砍伐森林等方面衡量了环境退化的成本,但其中主要指标并不是直接与水污染有关系。著名的还有英国的“泰晤士河治理计划”以及瑞士、法国、荷兰共同采取的“莱茵河行动计划”,这些都说明他们对农村的水环境非常重视。在我国国内,杨继富,李久生(2006)认为全国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水质超标的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污水排向农村,用于农田灌溉、农村内部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和生活污水增加,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在我国国内,刘金德,于瀛瀛(2009)通过剖析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认为农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村面源污染和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且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冯欣,师晓春(2011)分析了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成因,指出了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药和化肥污染这四大污染源,并提出了一些治理对策。极少数学者意识到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制度层面原因,如宋国君等(2009)指出农业和和农村非点源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污染防治的投入不足,投入主体不清晰,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防治具有外部性,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综上,有关农村水环境管理的文献多是从物理或化学层面进行了研究,较少涉及农村水环境管理的机制研究,而管理机制问题是决定农村水环境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户参与的视角,运用委托-分析框架,对农村发展中水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三、利益相关者分析

根据政府干预程度的差异,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可分为三类,即政府直接管理、村民自发(市场)管理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即在农村建立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法人机构与政府签订管理契约,规定合作社开展水环境管理的职责范围、目标、资金机制、监督机制等内容。初步结论如下:

从村民接受程度角度来看,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对村民的经济能力基本没有要求,与当地的风俗文化冲突较小;从管理机构角度来说,它的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其监督和监测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从治理效果层面分析,这种模式管理的见效时间快,同时持续时间比较长,总而言之,农户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较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和村民自发管理模式而言是一种满意度较高的模式,应用这种模式对水环境管理效率起到提升的作用,无论对政府、农户还是合作社本身都是可行的、有价值的。

四、机制设计

(一)政府与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之间的委托—模型分析

在这个委托—模型中,政府是委托人,合作社是人。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了解到,合作社的工作成果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同时政府也无法对合作社工作进行完全监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法通过评估合作社的工作情况来支付薪酬,只可能根据合作社所取得的成果来支付报酬(支付固定的报酬的除外)。此外,假设委托关系基于一种标准合同,合作社的的第一个选择是要不要接受合同,如果它接受合同,那么面临的第二个选择是要不要努力工作,假设有努力工作和偷懒两种可能。这是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其涉及政府和合作社两个博弈方,同时每阶段都有两种选择。现在假设模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有H和L单位两种不同的结果,合作社努力工作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而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合作社偷懒时反过来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0

对于这样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我们可以运用逆推法进行分析。对于按照概率分布随机选择博弈方0即“自然”,我们对其不作分析,所以我们的分析从合作社选择要不要努力工作开始。我们假设合作社是风险中性的,他之所以会选择努力工作是因为当他选择努力工作得到的期望得益大于选择偷懒时得到的期望得益,用表达式表示即为R×[w(H)-E]+r×[w(L)-E]>r×[w(H)-S]+R×[w(L)-S]。该不等式就是所设计的水环境管理机制的激励相容约束。

如果合作社选择努力工作,那么当他选择接受的期望得益大于不接受的得益0时,合作社就会选择接受政府的委托来开展水环境管理工作,用表达式表示即为R×[w(H)-E]+r×[w(L)-E]>0。该不等式就是目前水环境管理机制的参与约束。

对于政府而言,他虽然不知道合作社在接受委托后能否努力工作,但当模型中的E、S、w(H)、w(L)的数值或公式给定以后,合作社是否会选择努力工作就显而易见了。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假设政府认定合作社会选择努力,且政府是风险中性的,则政府选择委托合作社进行水环境管理的基本条件是R×[H-w(H)]+r×[L-w(L)]>0。

在上述几个约束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双方的上述选择构成该模型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对于政府而言,他应当通过实地调查、基层调研等科学的方法,获取H和L、R和r、E和S的合理数值,然后再根据上述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来确定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支付给合作社的合理薪酬,从而有效地激励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努力工作,切实参与到水环境管理工作中。

(二)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模型分析

由上文可知,农户参与水环境管理模式即在农村建立合作社,那么农户如何真正参与到水环境管理中去,这就涉及到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关系,所以我们建立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模型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这个模型中,虽然农户的努力成果有不确定性,但是合作社可以完全监督他的工作,因此合作社就有条件根据农户的实际工作情况来支付报酬,即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完全承担了产生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就意味着农户自身在选择时并不会直接受到其工作成果的影响,而合作社在进行选择时就会考虑农户实际的工作成果,但是农户工作得到的薪酬会因为合作社的选择而受到间接的影响。与前一个模型一样,我们假设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有H和L单位两种可能的产出,农户努力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反过来农户偷懒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0

根据上一个模型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博弈也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同样可以用逆推法进行分析。而且对按照概率分布随机选择的博弈方0即“自然”也不需要对它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分析农户是否会努力工作。

由于农户报酬和努力的负效用不会影响他的工作成果,他的利益也不受“自然”对高产低产的选择的直接影响。因此在我们设计的管理机制中,根据理性博弈方的决策原则不难知道,农户会选择努力工作的基本条件是w(E)-E>w(S)-S即w(E)>w(S)+E-S,这是农户努力的“激励相容约束”,上述不等式表明,农户会自觉地选择努力工作的条件是:当农户选择努力工作时得到的报酬大于农户选择偷懒时能得到的基本报酬,同时存在一个增加额,其要能够补偿农户努力工作比偷懒时付出的更大负效用。反过来,如果w(S)-S>w(E)-E那么农户肯定会选择偷懒,从这个不等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直接推论是,由于农户努力工作时付出的负效用肯定大于他选择偷懒的负效用,因此如果政府在农户偷懒和努力工作时支付相同的薪酬,即w(S)=w(E),那么农户偷懒的激励相容约束自动满足,农户必然会选择偷懒而不是努力工作。

现在分析合作社是否会委托农户进行水环境管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合作社有条件也有能力完全监督农户的工作情况,也完全了解农户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因此合作社也是在委托和不委托之间进行选择。对于风险中性的合作社来说,在农户会选择接受委托参与到水环境管理工作中并且努力工作时,如果R×[H-w(E)]+r×[L-w(E)]>0即合作社选择委托农户的期望得益大于不委托时,他就应该会选择委托,如果R×[H-w(E)]+r×[L-w(E)]

在农户选择接受委托参与到水环境管理中但却偷懒的情况下,如果r×[H-w(S)]+R×[L-w(S)]>0即合作社选择委托农户的期望得益大于不委托时,他就应该选择委托,如果r×[H-w(S)]+R×[L-w(S)]

上述双方的选择就是对应两种不同情况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对于合作社而言,他应当根据实地调查获取H和L、R和r、E和S的合理数值,然后上述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确定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支付给农户的合理薪酬,从而有效地激励农户努力工作,真正能够参与到水环境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五、建议

(一)合作社法定地位的认可

农户参与水环境管理模式中在农村建立的合作社,政府应当在法律上给予它一定的地位,在政府决定采取这种管理机制并与作为法人机构的合作社签订管理契约时,合作社的法定地位应当在契约中得以体现,同时合作社开展水环境管理的职责范围、目标、资金机制、监督机制等内容也应当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一方面有利于权责明确,对合作社的管理成效能明确考核,同时对工作失职能明确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能够鼓励合作社努力工作,不断完成目标,超越自我,从而有利于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优化。

(二)政府经费的支持

政府应当给予合作社充足的经费支持,按照上述的委托—模型的研究结果,政府拨款应当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予合作社本身的经费,政府应当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以及H和L、R和r、E和S的数值,确定出合理的w(H)和w(L)的数值,通过经费拨款的形式来激励合作社对农村水环境管理负责,在接受政府考核的同时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部分是通过合作社发放给参与农户的补贴,这部分经费应当由合作社应当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以及H和L、R和r、E和S的数值,确定w(E)和w(S)的数值,以大局为重,同时切实为农户考虑为原则,真实地向政府部分申报,政府应当核实情况,及时给予答复。

(三)失职责任追究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工作失职情况,就应该明确追究责任,将责任明确到各个主体,并按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农户出现失职,在工作中选择偷懒而不是努力工作,导致农村水环境管理受到影响的,应当追究农户的直接责任和合作社的连带责任,并根据合作社内部的问责规定,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如果合作社出现失职,应当追究合作社的直接责任,也应当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也要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创新的激励形式,有效地激励整个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Pearce David,W.,Warford,Jeremy J.,1993.World Without End: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ed for the World Bank).

农村环境设计篇4

(一)我市农村环境现状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乡镇规划得到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能源建设、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步伐加快,测土施肥、秸秆还田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环境监管能力极为薄弱,农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任意排放,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影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是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的具体措施。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大力宣传、认真落实。要在充分尊重农村意愿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资金支持,发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2、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在原有规划、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农村环境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保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需要。

3、综合整治,和谐发展。坚持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工作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改善环境质量。

4、重点突破,总体推进。在环境优美镇、村创建上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和推进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镇、村首先达到环境优美镇、村的标准。

5、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重点抓好村容、村貌、卫生、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镇规划和环保能力建设。项目的安排要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到2015年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二)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到2010年重点完成以下六项任务。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首先,要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其次,要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第三,要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第四,要杜绝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对水质造成污染。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土地退化和矿山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因不合理开发导致新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加强封山禁牧、封山育林。

2、强化乡村污染治理

(1)防治土壤污染。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根据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环境监管,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重点保护的区域、流域和生态敏感区;要规范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企业进行限期治理;要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堆肥等工艺处理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给予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村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实行集中防治。

3、开展村镇创优活动

要积极开展村镇环境创优活动。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村的标准。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的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开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乡村工业生态化,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新建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4、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市直部门包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等综合措施,在全市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柴垛、清路障、清宅侧、清违建和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及村屯绿化等“五清、五改、一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5、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1)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通过秸秆气化为村民提供燃气。

(2)推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作。开展太阳能、民用炉灶、炕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6、推进农村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管,适当加强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四、重点工程

(一)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

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已纳入我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全市建设2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个环境优美村。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

建设5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在县(市)进行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各建设1个饮用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同时,开展水源地周边截污、工业污染治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等工程。

(三)再生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建设5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各县(市)要组织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选择经济适用技术,开展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各建设1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

(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建设5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各县(市)要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的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各类环境技术模式,各建设1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五)乡村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5个乡村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各县(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完善乡村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各建设1个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六)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5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工程。各县(市)要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各完成1个(有机杂粮、野生茹、干鲜果品等)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七)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1、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2、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3、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做到达标排放。4、村庄道路要硬化平整,道路两侧栽树种花,要清除柴草堆、物料堆、垃圾、残土堆、粪肥堆,无散放的畜禽。

(八)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完善8个县(市)区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1、加大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基础设施、装备和队伍建设,初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2、加强农村环保科研能力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加大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力度。3、深入开展科普与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农村环保技术知识讲座,组织当地农民观看科普挂图、展板、宣传资料等,向农民传授农业环保实用技术,引导农民自觉保护农村环境,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要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卫生、民政、交通、建委、公用事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政府补贴、部门支持、农民自筹、市场运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部门要统筹安排专项工作资金,形成合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要作为环境优美村镇的配套工程进行安排,根据国家规定,从排污费中解决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有稳定的投入,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调整。

(三)科技支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解决实施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环保科普工作力度。

(四)宣传教育。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意义和任务,动员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十镇百村工程”建设,树立和宣传典型,促进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全面、扎实开展。

农村环境设计篇5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1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缺乏适宜于农村环保工作特点的定量定性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建立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并指导各地开展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设计、建设提供标准,为新农村竣工验收、达标升级以及后期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建立并运行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必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该指标体系一旦运行,能从环境保护角度自觉调整并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2.1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指导思想

立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新农村这一主题,突出“四新”,即:“产业发展要有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实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着重“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主要建设内容,本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建设思路,依据国家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从便于考核和操作角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型新农村为总目标,建立定量定性考核指标。

2.2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主要内容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现状千差万别,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发达地区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相对薄弱,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制约,环境保护难已与发达地区齐头并进。本研究从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角度出发,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全国新农村划分5个类别,分别设立8大类33项环境保护考核指标,以推进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详细指标(见表1)。

3考核与评估方法

3.1指标考核方法

3.1.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纯收入:按上年度统计数据,达标计分。

环保知识普及率(%):对18~60周岁当地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考核,60分以上为及格,参考人数必须占常住人数60%以上。

环境违法及生态破坏事件:以上年度环保部门立案查处数为准。

3.1.2节能降耗

工农业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能源消耗量(折标煤吨)/(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统计各行业工业企业耗新鲜水量/工业产值。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业用水量总量—无效损失量/农业用水总量。

3.1.3污染控制

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及清运率(%):全村生活垃圾清扫并集中堆放转运站量/生活垃圾产生量。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无害化处理量/垃圾产生量。

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量/生活污水总量。

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处理设施处理达标量/污水总量。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气处理设施处理达标量/废气总量。

工矿废弃物定点存放无害化处置率(%):工业和矿产废弃物进入处理设施处理达标量/工矿废弃物总量。

地表水出境水质基本控制指标达标率:依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列入的基本监测项目,按单因子指数法评定,达标数/应达标总数。

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点位优于二级的天数:依据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SO2、NO2、TSP三项指标,但申报Ⅳ、Ⅴ类新农村的考核PM10指标,不考核TSP,按综合指数法进行考核。全年达到设定天数计分,不达标不计分。

居民集中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依据GB3095-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标准》进行监测,只考核20户以上的集中居民区,分散居户不考核,不扣分。

3.1.4资源利用

沼气或天然气及其它清洁能源普及利用率(%):全村使用沼气,有条件的地区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及其它清洁能源的总量占总能源的比重。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全村规模化养殖和分散养殖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总量。

农作物废料回收综合利用率(%):回收农膜、作物桔杆及废料再生产或利用量/总量。

工业和矿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生产废弃物、矿产开发煤矸石及尾矿渣等综合利用量/产生总量。

3.1.5有机产业

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机构出据的监测报告为依据。

高残留农药化肥使用量:以当地商务机构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条件许可时,抽样农产品检测高残毒含量。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亩/人):以相应认证机及相关检测报告为依据。

3.1.6生态保护

森林覆盖率%:以当地林业部门统计调查资料为依据。

列于保护级别的动植物损失率(%):以当地林业部门统计调查资料为依据。

水土流失治理率(%):以当地林业部门统计调查资料为依据。

3.1.7村庄环境卫生

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当地农户改厕,以水冲式卫生厕所为标准,实际使用户数/应改厕户数。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以当地环境监测机构出据的监测报告为依据,Ⅰ类和Ⅱ类村近两年内水质达标为合格,其它类村近三年内水质达标为合格。新晨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m2):以村为单位公共绿地面积/总人数。

3.1.8基本目标

村级环境保护规划区划:以法定文件为依据。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环保部门竣工验收报告为依据。

环境事故应急机制:文件和记录档案为证,以现场抽查为主。

环境管理:现场查看,调阅文件及档案资料,核实当地财务部门经费拨付票证。

3.2考核内容计分分值

所有考核指标分项目考核计分,达到相应目标值则计分,未达标,该项目指标不计分,总分实行百分制(见表1)。

农村环境设计篇6

关键词: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住宅小区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村住宅的规划,既要进行住宅建设,又要进行配套公共建筑的建设,还要进行配套墓础设施及室外环境上程的建设等。本文就住宅规划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住宅规划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二、农村住宅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核心进行规划建设

居住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在不同的文明程度和历史时代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不同需求,均有适应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居住建筑。住宅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住宅的设计应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创造舒适优美的建筑环境。住宅内部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公共活动空间、个人活动空间及生理卫生活动空间,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是获得舒适的必要条件。

2、建立生态住宅小区

所谓生态小区,是指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区。生态小区应该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三、农村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

城市化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并行将是今后长时期内共存的局面以城市化途径建设新农村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选择。

1、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资源转化增值特别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以村庄改造和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撤并原则并与城镇体系、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将村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原有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村庄空间布局。避免村庄发展独立分散功能和设施缺乏配套和协调以减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学校、医院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改造重点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要维护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镇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改厕、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以农村改水为主的饮用水安全工程,村设垃圾收集站、配备保洁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4、不断提升科技意识

住宅在确立了立面户型、环境等主要空间设计后,内部设施如何配套,同样需要设计师作全面的考虑和整体设计。住宅内部设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公建,如水电系统、弱电系统等(高层还包括电梯、消防系统、二次供水供电系统);二是户内,如水电布线、弱电布线,及以上的终端器材,卫生间三洁具,乃至厨房的全部设施,厨卫的上下水管线,照明、排风、排烟的合理布局,等等,对现有管线、设备及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固然重要,更需要有适应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前瞻性。

(1)新材料的使用:以管线为例,目前已有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作为设计人员,应该熟知这些新材料的特点、功能和应用方法等。

(2)从城市已在逐步实现家庭电气化的趋势看,对每户电容量的设计,也应有切合实际的考虑。对100平米以上的住宅,电容量的设计应在10个千瓦以上为宜。

(3)高科技产品在住宅中的运用。智能IC卡应用技术已经在取代我们传统的设备,如IC卡防盗用读写技术、IC卡自动计收电费水费煤气费技术等等。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将会赋予建筑更多的内涵,增加房屋的高附加值,扩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下的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地产商品。

四、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规划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新情况、新特点,突出环境生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提高城市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利红. 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 科技资讯,2008

[2] 负娟.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3] 王世把.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甘肃科技纵横,2011,(05).

[4]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农村环境设计篇7

(一)进一步提高对涉农资金审计工作的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不仅农业审计部门要加强涉农资金的审计,其他专业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对涉农资金的审计。要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形成合力,特别县级审计机关要把涉农资金的审计作为重中之重。

(二)自觉把审计监督服务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对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高度出发,不断创新审计理念,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大力营造真心关注农村、真意关心农业、真情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使涉农资金审计范围和内容有新的拓展,不断完善,不断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更具有时代特征。

(三)涉农资金审计紧紧围绕“三农”和环境不动摇。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建设、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资金的审计,关注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现代农业,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四)创新思维,树立新形式下环境资金审计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必须强化和深化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树立起大环境资金审计的新理念,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深化环境审计的新路子。

二、围绕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突出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

(一)涉农资金预算执行审计要以支出审计为主,注重整体性,对预算执行整体情况作出评价:要注重效益性,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注重宏观性,对一些涉及宏观政策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注重建设性,对关系财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注重加强涉农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支出使用,农业财政预算的执行,通过审计要促进政策落实和资金到位,纠正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对农业基础投入、大型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审计。重点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灾后重建资金使用情况,要跟踪资金走向,科学制定审计计划,突出重点,实施有效监督,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管好用好支农资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尘活条件。

(三)加强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资金的审计。重点关注农民种粮直接补贴、农机农具、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退耕还林(草)补贴、征地补偿、灾后重建、移民扶贫、农村教育“一免两补”、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助等资金,确保国家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防止流通环节乱涨价、乱收费以及截留、克扣、私分惠民补贴资金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切身利益。

(四)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村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资金的审计。关注农村教育补助经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费、农村社保经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等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这些资金真正用在农民身上,惠及千家万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五)加强环境审计,应通过对土地出让金、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退耕还林、渭河治理、秦岭生态、陕北能源化工、三北防护林、垃圾处理、天然林环保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关注资源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效果以及国家资源环保政策落实情况,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及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违纪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创新审计工作方法,提高涉农资金审计质量

(一)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涉农资余审计效率。“三农”资金来源渠道多、环节多、资金分布不均匀,要提高“三农”资金的审计效果,审计机关要上下联动,同步进行,互相沟通,统筹调动审计资源,共享审计成果。上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向基层审计机关披露“三农”资金分配管理方面的总体情况,基层审计机关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审计机关反应“三农”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在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继续加大审计查处力度,促进被审单位增强法制观念。部分市县级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部门普遍存在滞留欠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等问题,而且是屡查屡犯,这种状况反映了部门财政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被审计单位法制观念不强,如何增强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自觉性,一直是我们加大审计查处力度的目的之一。要加大审计查处力度,一是坚持原则,发现问题,一查到底;二是严格执法,敢于揭露,对于查出的问题不隐瞒,该处罚的处罚,该移交的移交,形成威慑,引起重视;三是督促整改,跟踪问责、问效,使被审计单位人员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管理水平,真正起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抓好效益审计与环境资源审计相结合。环境审计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力度。一是在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向绩效审计领域延伸;二是不断转变观念,改进审计方法,实现从财务收支审计评估体系逐步向工程预决算审计评估体系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的转变。把违纪违规资金控制在最低限度,充分发挥环境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环境审计要使政府投资不仅要让老百姓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也要让他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不仅要关注区域经济有所增长,更要重视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基础的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克服和改变片面追求GDP财政收入双增长而导致环境生态恶化投资行为,促使在投资决策中既考虑经济发展需要,更重视投资的环境资源效益,从而有效地遏制各种以破坏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使环境保护更有效地参与综合决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农村环境设计篇8

第一,好的环境是人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农村环境艺术?农村环境艺术就是由村镇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开放性空间等物质实体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多指农村环境景观。农村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是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但是同一性质的问题。村镇和城市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个意思,但都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都是人工条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条件的一种环境。人们这种改造自己生存环境的活动,改造得好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改造得不好就会产生“视觉垃圾”。农村环境艺术与村镇规划有重要的区别,并不是做好了村镇规划就可以代替好的农村环境艺术,从而产生优美的村镇景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农村环境是四维的研究和解决建筑形式、色彩、质地等的美学问题。在这方面很多无可争议的实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之所以成为人们争相一睹的旅游热点,就是因为它完整保存着宋末元初纳西族民居建筑风貌,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参差错落,五花石街巷曲折幽深,四通八达,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巧夺天工的人的智慧于一体,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三万居民世居古城,创造和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东方威尼斯”。又如,苏州水乡的周庄、浙江乌镇等都是因为景观特色才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的。

第二,好的农村环境景观是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直接体现。村镇景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对城市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村镇景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体现一个地区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优美的环境也是良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以往,农村是由普通民居和一些公共建筑生成的村镇,就是为人的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其建筑形式首先受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其次考虑使用功能的需要,最后才考虑审美的需要。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审美观念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审美能力和品位问题而花钱营造了“不如意”。特别应当说明的是,并不一定美的建筑就一定比不美的建筑费钱,粉墙黛瓦可能比瓷砖和琉璃瓦更便宜,但在一定的环境中给人的感觉可能更舒服些。

二、新农村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环境艺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警惕一些问题的产生。第一,“形象工程”带来的“短视意识下的美化运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不加以正确认识,则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而给五千年的中国农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样“改造”的后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还会使农村集体以及个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弱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目标,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二,“发展经济”前提下的“国土安全格局的破坏”。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基,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健康安全的生态过程、秀美朴实的自然环境、人对土地的精神寄托和归属感。一方充满诗意和精神灵秀的土地是民间信仰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中国国土下述两个特点使维护和谐社会基础的任务艰巨异常:第一,本来脆弱的土地生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巨量的人口,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情形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第二,五千年的土地充满了精神含义,是草根信仰的载体。古老的土地上,由于世代人的栖居、耕作,留存了丰富的乡土遗产景观,一条小溪、一座故园家山、一片圣林、一汪水池,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的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然而,在过去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认识问题的肤浅和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乡土生态和文化景观遭到破坏,脆弱的中国大地生态景观和不可或缺的乡土遗产景观历经磨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洋文化”肆虐及对历史遗留文化精华的否定,令人心痛。当今,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全球化已是人类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已无法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那样,不仅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代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纳入了世界范围的多元、多向文化交流之中,拒绝交流是不可能的。但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移植、文化融合等问题,应引起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足够的重视。在这个全球化的大市场中,“文化国界”愈发显得重要,因此,建立在东西方文化对比、交流大环境下的新农村的乡村景观建设,相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应更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加强调由文化的差异为地区所带来的价值和吸引力。这就需要在继承自身乡村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能够很好地整合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并勇于文化创新。否则,在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繁茂之地,或许就只能看到历史文化的只毛片羽。第三,政府主导下的“大包大揽”。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新农村环境建设同样也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村民自愿原则,各级政府只能引导和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决不能起包办和替代的作用。在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按照村民自主、自愿、自立、自我组织、自我觉悟、自我改造的过程进行,还应防止站在城市的角度去要求农村环境的艺术改造,避免出现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结果,要从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的角度去审视和制订,以农民得到实惠为根本出发点,并且作为评判标准。第四,如何建设新农村,现在的理论探讨有待完善。首先,表现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上,现在的常见提法建议加上“生态良好”一项,成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其次,是基础设施,这牵涉到投资结构的问题,即投资的时空分布。区域内的农村聚居形态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投资如果和符合规律的农村形态结合,则会比较合理。否则,如果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资,则投资的回报率低,且可能有负作用。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村子位于生态脆弱的山区,如果要修路,投资很高,还可能会破坏生态,如果是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可能把当地小村落的农民迁出比较合理。

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开展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现在已拉开大幕,但新农村环境要建设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如何做好,这些问题都需要探索。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固然,“华西村”成绩斐然,但是否将“华西村”的环境建设大规模“克隆”就能建设成新农村?值得实事求是思考。要确定新农村的合理形态,首先要用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农村的环境建设。根据环境异质性原理,依次确定需要保护的耕地的范围,生态用地的范围及农村建设用地的范围,由此确定基础设施的走向。工业应适当集中于城镇体系结点上,建设生态工业园。如果全国大部分村庄学“华西村”模式,必然是一种分散发展工业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增加环境保护的难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率。可以想象,污染向农村的扩散会恶化农村生态环境。“华西村”模式较适用于工厂分散治理具有良性经济价值的情况。理想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开展环境建设。如:

(一)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农村环境这是最重要的环境形态,不仅关系到村镇自身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进而影响到农村总体形象。在这些地区内的村镇其环境应该是作为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本身处在风景之中,所以环境设计要遵从风景名胜景观的需要,要融入风景,互相衬托,成为景观构成要素之一,而不要成为景观的冗余。在一个风景名胜区内不同地点的农村,其环境感觉是“平和质朴”还是“精彩入胜”,要根据环境总体需要来规划。总的看,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基本作“平和质朴”设计方向来处理,以免喧宾夺主。但需要营造景观高潮的地方,则应该“精彩入胜”、“画龙点睛”。

(二)广大平原地区的农村环境这部分地区地貌平坦,没有起伏变化,给村镇环境艺术设计留出了广阔天地,相对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可以相对独立地考虑村镇景观。因此,每一个村镇都可以在体现区域总体风格统一,体现地区民居建筑语汇特点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变化。但都应该有符合人们视觉美感要求的聚散、疏密、错落、对比、曲直、主次等构图意识,有形式、密度、肌理的审美韵味。一个村落、一个小镇要有富于变化的天际线,有主景建筑或标志物,使村镇成为地景的高潮,主景建筑成为村镇环境的高潮。

(三)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环境紧邻城市周边的村镇应该作为城市设计的内容来考虑,因其所处位置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因借的关系,所以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有相同的性质。但不同之处在于其景观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建设标准应该更高一些。形成园林化的村镇,把每个村镇都变成城市周边的大花园。同时,无论何种农村环境形态,都离不开园林绿化。实际上,植物提供的不规则的轮廓线、“软性”的质感恰恰是建筑表现出来的“规则”、“硬质”的对比、衬托和补充。在农村环境设计上,园林绿化提供了“任意”空间,宜疏则疏,宜密则密,宜掩则掩,宜露则露,只要需要,任意摆布,至美为上。所以,村镇环境建设要用足这个手段。

四、新农村建设中搞好环境艺术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益

搞好了新农村的环境艺术建设,会给农村及农民带来其本身以外更多的好处。环境建设搞好后,可以利用优质环境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多种形式,使农民得到很多方面的好处。

(一)农民得以休闲放松到外地甚至外国旅游,固然不错,但那往往要花费较多的金钱和时间,而且人也常常跑得很累。选择到邻近的乡村休闲旅游,其实更能体现休闲的本质意义,更能让身心得以放松。

(二)农民增收明显城市居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驱车到离城市不远的乡村去体验农村恬静的生活,欣赏村庄的田园之美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时尚的休闲方式,这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通过加强农村环境的艺术建设,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环境,农民可以依靠优美的,并具有特色的农村环境来发展如农家乐形式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些村原来农民人均收入一年只有二、三千元,开展了“农家乐”项目后,人均收入增至五、六千元甚至万余元。当地农民在为游人提供优美环境、舒适服务的同时,也改善了自身的生活、居住条件。

(三)促进了农村面貌改观有些原来“脏、乱、差”的村庄,通过新的艺术设计建设,通过整治变得干净、整洁、漂亮。而在一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育比较好的乡村,更是已经开始涌现出一批特色蔬菜种植户、特色畜禽养殖户等,带动了不少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

(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如果能很好的统筹规划农村环境建设布局,则不仅可推进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可以使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支撑点。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 下一篇:房屋结构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