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探究范文

时间:2023-10-27 14:13:17

展示设计探究

展示设计探究篇1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3]谢小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36.

展示设计探究篇2

关键词:学习环境;服装展示设计;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19-03

一、Second Life概述

Second Life(简称SL)是由林登实验室(Linden Lab)开发的集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平台。该平台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三维建模系统和林登脚本语言(Linden Scripting Language),以帮助用户在申请的空间(Land)内进行二次开发,用户在空间内不仅能创建各种资源,而且能进行直观的观察、实时的交互和漫游,为信息时代的教和学提供了游戏式和沉浸式的可视化学习环境。这种情景化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技巧,促进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并由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兴趣式的学习探索。因而,自2005年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来,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外一些大学和教育机构鼓励师生应用SL进行协作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索学习。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英国的哈德斯菲尔德(Huddersfield)大学在艺术和设计教育项目中开发了在线3D虚拟交互学校,该项目的开发目的是在校内课程和卫星课程中,为自主式学习或协作式的教和学提供创新性教学方法。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州立学院(Buffalo State College),把虚拟服装项目整合进服装CAD课程中,利用虚拟环境表达设计概念,并模拟服装产品的开发过程,为学生理解三维概念和设计服装产品提供了理想的教育环境。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和学者也以SL为主题开展研究和探讨,分析2008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大部分文章主要从理论视角描述其特点、教育价值、三维虚拟环境中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及对远程教育的影响,而较少以SL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更没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虚拟学习环境并做深入探讨。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SL提供的三维虚拟环境因其开放性、交互性、沉浸性等特征,在教学物体仿真、教学过程体验、教学结果呈现和师生交互方面提供了独特和灵活的空间,也为未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诞生提供可能。因此,本文将借鉴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在SL中的探索性成果,并结合服装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尝试在SL三维虚拟环境中开发服装展示设计教学案例,以探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并通过游戏式的设计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能力,为利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促进服装展示设计课程建设提供探索性思路。

二、基于Second Life虚拟学习环境的服装展示设计案例开发

(一)学习环境定义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目前,教育界对于学习环境的定义还没达成统一的认识。威尔逊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为学习者提供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场所,并且能使用各种工具和资源解决学习的问题[1]。汉纳菲认为,学习环境是指通过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来提高学习者参与程度广泛而综合的系统[2]。钟志贤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系统,一个包含各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工具和途径,不仅包含各种主题内容资源,能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工具,还包括学习环境中的人际关系[3]。

以上学者对学习环境的观点说明,学习环境不仅包含了支持学习过程的资料和提供活动空间的任务情境,也包括了活动过程的管理,以及活动中学习者认知策略的建构[4]。本文基于上述学者提出的学习环境观点和Perkins的学习环境五要素观,并结合SL虚拟社区平台的特点,认为虚拟世界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五个要素,即学习情境、学习资源、支持工具、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依据服装展示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流程,展示设计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和支持工具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支持者。本文以服装展示设计的教学内容作为着眼点,阐述如何依据教学内容,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展示设计活动和开发展示设计教学案例,为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服装展示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探索性经验。

(二)服装展示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依据虚拟学习环境的五要素,以及服装展示设计教学内容和设计流程,在SL中的服装展示设计活动过程如下:

首先,构建学习共同体。在SL虚拟社区中,学生可使用即时聊天工具、离线消息系统和邮件转化系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人际交互的环境中开展设计体验。在开始展示设计体验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编辑虚拟替身档案,并自发形成小组,确立学习共同体。其次,引入问题并创设情境。教师将写有设计任务的静态位图上传至库存并,设计体验任务包含三项内容:(1)化身服装和外貌形象的变换。(2)虚拟服装店品牌形象体验。(3)虚拟服装店陈列设计。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设计任务的认知,教师在虚拟环境中基于上述三个任务的情境位图。再次,引导学生应用支持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服装陈列设计。为了顺利开展展示设计活动,本案例中教师重点向学生介绍了SL中的建模工具及其操作界面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提供的基本模型(如立方体、三棱锥、球体、圆柱体等)和编辑工具创造出简单的服装、展柜、展架、道具等。此外,为了灵活应用各种学习资源和3D模型,学生也可将其他3D软件中创建的3D模型和材质资源导入SL的清单库(Inventory),以便于在使用时方便调用其中的素材,满足展示设计的需要。最后,组织学生评价展示设计活动成果。本案例的教学活动成果以服装陈列设计效果图的方式呈现,并指导学生将设计作品到免费的空间中,以便于评估作品。

(三)服装展示设计活动实施方案和成果

在案例实施过程中,三项设计体验任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具体实施方案和体验成果描述如下。

1.化身服装和外貌形象的变换。在展示设计中,人体模特的服装搭配以及姿势是陈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任务要求学生应用SL中的化身替代人模,作为服装搭配和形象设计的实践对象。学生可通过外貌菜单(Appearance menu)对化身的服装、脸、发型、姿势等进行替换设计,并可通过款式、材质和颜色的调整改变化身的形象,如款式变化可通过衣长、袖长、领子、衣身的合体度以及皱褶等的参数值进行调整。同时,由于SL的服装库中只提供了有限的化身服装和配件,要求学生搜索一些名称为“Freebie”的商场获得免费的服装商品,以丰富化身的装扮形象,图1是同一化身的不同着装效果。

2.虚拟服装店品牌形象设计体验。在服装展示设计中,了解相关品牌的店面形象是服装展示设计课程的重要环节,在SL中体验虚拟服装店也是创作服装展示场景的基本环节,它不仅能使初学者练习操控化身的技能,而且能直接感受服装店的品牌形象和设计创意,为学生的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本任务由教师组织学生到一个名为“Slebrity”的城市,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服装店进行漫游,在漫游服装店的同时,要求从服装品类、空间布局、陈列方式、品牌风格和店面氛围等要素描述品牌形象。图2和图3是该城市中两家分别名为“HVK”和“Eskimo fashion”的服装店场景截图,对其品牌形象的描述如表1所示。

3.虚拟环境中的服装陈列设计。在SL中,由用户创建虚拟场景是SL区别于其他软件的重要特征。本任务依据展示设计流程和从易到难的原则,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建模工具创建简单的墙面、地板、展架等;其次,要求学生通过基本几何体的组合和编辑,以及材料特性的设置创建基本款的服装,如短裙、连衣裙、T恤等,并赋予服装、墙面、展柜等相应的色彩或纹理;然后,依据服装的陈列原理,将创建的陈列要素进行空间布局和陈列摆放;最后,依据画面效果和实际需要,增设一些道具或装饰性装置,以烘托服装店的氛围。图4是在SL的免费空间中创建的开放式陈列场景,重点陈列区域集中于带有窗户的墙面,服装以叠装的方式摆放在窗户的两侧,窗户下面是一排挂着的裙子,窗户的设计和蓝色的半球装置使服装店内的场景与周围的环境连接起来。图5是在图4基础上设计而成的陈列效果,通过展柜设计和叠装陈列方式,并配以陈列道具完成设计场景,与图4相比,图5的画面效果更丰富和整体。

三、结论

通过研究在SL中展示设计教学案例的开发,同时考查学生的表现与反馈,可以证明引入三维虚拟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服装展示设计学习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提供接近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作的乐趣,并对创作的结果有更真实的认知和把握,减少学生对复杂三维形象思维的畏惧,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其次,基于多通讯途径的三维虚拟学习环境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协作交流环境,为学生的创作过程提供实时的帮助与指导。同时,网络上大量的共享体验心得和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在这种多渠道交互的环境中,还可以塑造学生共享和合作的精神。再次,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以最佳的设计状态完成服装展示设计体验。虚拟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自己设计感觉最佳的状态下,随时随地进入SL系统进行展示场景的浏览、创建和布局,从而将其独特的创意与灵感即时地实现。

然而,在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SL提供的虚拟学习环境依然有其不足之处:其一,SL提供的沉浸性虚拟环境对用户计算机图形显卡和处理器有很高的要求,普通设备会存在画面显示质量低、图形渲染时间长等问题,从而降低了虚拟学习环境的真实性与趣味性。其二,SL的创建模块只提供了简单的建模功能,故难于在SL中创建复杂的造型对象。而且,模型的创建是一项复杂的设计活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水平,并熟悉操作界面,才能开展有效的设计体验活动。这都对学生的计算机设计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三,SL带有商业化色彩,使得某些功能受到限制,如上传资源需要花费一定额度的林登币,从而增加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本,这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不合适的。

参考文献:

[1]Brent G.Wilson.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25-30.

[2]Michael J.Hannafin.Emerging Technologies,ISD,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Critical Perspectiv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2,vol.40(1):49-63.

[3]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72.

[4]谢涛.基于Second Life的主动参与式学习环境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2010:6.

展示设计探究篇3

关键词 展示设计;创造性;教学

一、概述

展示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其生命力在于创新,对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也须从创造性思维开发入手。毕竟在一切设计思维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创造性思维。况且展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升华的源泉就是创造性思维。所以,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只有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规律,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设计创意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展示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历史阶段,大多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均开设有展示设计课程,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情况,有些院校甚至开设有展示设计专业方向,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的社会效应也可见一斑。但是,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和忧虑。很多高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的侧重点和课程属性不吻合,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出现设计思路不开阔、缺乏创造能力、适应工作能力差等问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现实面对的。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感知、记忆、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升华的源泉。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展示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其视点不在于展示内容的存在状态,而在于展示内容应该如何存在。因此,展示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也须从创造性思维开发入手。

三、加强课题训练

展示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了解社会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地在设计实践中应用出来。

首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实际的课题,让学生参与项目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将设计公司的真实项目引进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实地勘测、

进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与业主交流沟通、团队的合作等,让学生在这些环节中多思考、多感悟。其次,学生刚刚接触课题设计时,由于接触面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设计经验,在方案构思初期常常陷入思维困惑,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引导设计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学生遇到一个设计课题时往往会无从下手,若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努力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并从思维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

再次,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学生群体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和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原理一致,其基本点是积极思考、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以此激发群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将集体的智慧尽可能大地发挥出来,避免了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在教学中,通常由若干人(或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课题或领域展开思维,以期激发出新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欣赏优秀设计案例时,共同探讨优秀作品设计思维形成的过程。另外,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都上讲台演示、讲解,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解放思想,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而广地提出想法,这样产生创造性设想的概率也就越高,学生还可以养成开放性思维的习惯。

四、强化设计表达

任何的设计都是通过视觉的方式传递出来的一种活动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便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其最终都会落实到视觉上。展示方案表达的主要手段有手绘草图、模型制作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而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手段主要为前两者。因为它们重在方案构思过程的表现,是设计师表现自己的设计思维,并使业主或同行能够深刻理解其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而计算机辅助设计多是表现最终方案。所以在教学中强化展示设计表达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考的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设计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小结

展示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它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展示设计的内容得以不断扩展和形式不断更新。因此,展示设计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尝试与总结,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规律,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更有效地提高设计创意能力,从而培养出大量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展示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尚文,莫钧.展示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段军.谈室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J].文艺生活,2009

[3]范圣玺.创造性艺术设计思维的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展示设计探究篇4

关键词: “创建学生演示文稿” 要求 方法 理念

“创建学生演示文稿”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一个模块中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创建演示文稿,并要体现“学生”对单元计划中设计的框架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那么,这个活动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如何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活动蕴含了怎样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弄清这些问题,教师很可能在活动中或轻描淡写、敷衍应付,或不知所措、迷茫困惑,不能顺利地按照要求完成的活动任务,不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感悟,更难以对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所指导和启迪。在这里,我就“创建学生演示文稿”活动简要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演示文稿是“学生”创建的

活动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来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因此,创建的演示文稿要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认知角度、技术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换位”思考,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通过换位思考,有利于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基础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适应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从信息技术学习的角度看,活动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教师“做中学”,通过创建一个演示文稿,学习和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知识。如果教师在学习和使用软件过程中遇到问题,既可以利用课程中提供的教程开展自学,还可以向学习伙伴或主讲教师交流请教,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通过活动,既完成了任务,又学习和掌握了软件的使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感受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学习,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演示文稿呈现“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培训活动要求演示文稿要体现“学生”对单元中框架问题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我们在培训中选择确实的单元内容必须是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和优化教学活动,适宜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学科课程内容,并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我们还应该重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在对单元内容的研究、学生特点的分析、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基础上设计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形成有层次的框架问题。设计有层次的、开放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被设置于一定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指明探究学习方向,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

演示文稿记录和呈现了“学生”对单元框架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演示文稿中应该包括“学生” 明确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选择确定研究的主题、完成分组及组内分工、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协作探究交流、获取资源,以及创建资源引用记录、分析评价和处理加工信息、归纳总结活动的结论等。教师在模拟推演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探究的过程、方法,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参与者,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有效组织、引导,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指导。

探究学习活动形成结论后,“学生”利用演示文稿评价量规所列出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开展评价,以规范、指导、检查、评估演示文稿制作,使其符合规范的要求,并通过演示文稿呈现、共享、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了生成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分析利用、加工处理、呈现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共享交流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共享智慧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活动中,以问题设计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开展的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有限的学习资料和封闭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的状态下,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自主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获取学习资源,开展互动交流、协作探究,充分发散高级思维,分析加工、处理使用信息,在发现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意义的建构。同时,活动注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可见,在培训中强调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与我们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相辅相成的。

三、演示文稿是学生活动的范例

“学生”创建的演示文稿在单元计划设计中是作为一个学生范例来共享使用的,成为教师要完成的单元计划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支持性材料,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参照,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引导、支持接下来教师设计、组织的学生实际探究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诸如方法指导、技术辅导、资源目录等内容、形式的支持材料,有力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展示设计探究篇5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课程,亟待在教改中提出并设计以科学探究开展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当前,我国很多初中化学实验课自身条件不足,虽然进行了诸多教改,但仍然以教师传统演示为主,化学实验课教改仍处于转型探索期。很多学校化学实验课并没能从根本转变教师灌输讲解和演示的教学现状,探究性实验设计和教学实践并未真正得到践行。为此,初中化学教师提出多次化学实验课改,倡导师生共同探究学习,转变过去化学实验课学生灌输式学习方式,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课,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和流程,从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到得出实验研究结论,养成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训练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总之,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应以探究性实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学探究学习优势,增强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目标。

笔者从初中化学一线教师实践出发,对初中化学实验课进行教改,结合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引入探究性学习理念,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开展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整合探究实验资源,实现探究学习价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不断完善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和实践,改善化学实验课沉寂教学现状,改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和行为,激活学生探究学习活力,达成化学实验课教学目标。

2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学习是在化学教师指导下,结合化学教学内容,从化学学科或日常生活中提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问题任务,设计化学探究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整合利用实验资源,按照化学实验方案展开研究,借助化学实验展开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确定研究对象、认识研究对象,总结实验性质、结论,以及实验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掌握化学实验内涵知识。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实验问题以及目标。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进度,选定实验探究内容,明确实验课教学目标,提炼出适合实验探究的价值问题,向学生讲授清楚即可。

第二,合理推测实验设计假设。教师向学生提出价值问题后,学生集中注意在问题并产生疑惑,激发探究学习兴趣,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独立思考后提出实验假设,预测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研究结果。

第三,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在教师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利用化学实验仪器具体设计实验方案,并具体操作执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反应,并做好观察和记录数据、现象工作,掌握一手实验数据和信息。

第四,探究学习化学实验规律,并得出最终化学实验结论。通过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学生对实验展开讨论交流,揭示探究性实验的规律,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深化探究性实验现象,经过探究得出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规律。

第五,巩固并延伸化学实验结果,实现化学知识迁移发展。通过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掌握新的化学知识,巩固原有知识,实现化学知识迁移发展。

3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可以设计很多探究性实验,笔者以二氧化碳实验制取为教学实践案例进行阐述,分析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开展状况,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实验思路

1)结合初中化学教材中讲解的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原理,充分利用学校化学实验室现有资源,采用探究性实验方式学习。

2)将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和氧气制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3)二氧化碳实验制取的装置探究要具有开放性,即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实验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给出的装置办法,各小组组装探究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展开组间讨论分析不同装置的优缺点,评选出最佳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实验设计中鼓励各小组创新制取装置。

4)在化学探究性实验中鼓励创新教材制取装置方案,倡导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目标

1)探究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实验研究,训练学生化学探究创新学习能力。

2)通过化学探究性学习实验,强化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3)通过二氧化碳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气体制取的实验思路和方法。

实验课型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

实验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法和探究性实验法。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主要包括每小组均有的仪器和每小组不同的仪器,小组学生可以选用提供仪器,也可以自荐用仪器。每小组均有仪器:橡皮管、玻璃导管、玻璃片、集气瓶、水槽。每小组不同的仪器具体如表1所示。

实验参考

1)铜和稀硫酸(H2SO4)、稀盐酸(HCl)均不反应。

2)在标准情况下,二氧化碳的空气密度是1.293 g/L,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 g/L,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产生碳酸,且碳酸易分解不稳定,二氧化碳溶于水。

实验过程

1)实验导入:“二氧化碳作为生活中常见且重要的气体之一,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在化学实验中,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从化学反应原理思考,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应该怎样确定呢?大家有更好的想法吗?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由选择提供的实验仪器,也可以自荐选择实验仪器,自行设计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展示大家的想法和创意。最后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注意实验方案和实验仪器装置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在大家实验结束后,我们要选出最与众不同的二氧化碳制取装置设计。”

2)回顾与讨论。

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有什么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思考选择制取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②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3)抛砖引玉。向学生提供双氧水、二氧化锰化学反应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向学生提出考虑这一装置的缺陷,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这一化学实验的原理。

4)学生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思考,尝试提出新的装置设计,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对其进行验证,创新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笔者针对实验现场学生提出的装置设计,比较分析出9组方案。

5)交流与展示。各小组对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展示,并相互探讨设计思路,总结实验设计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最佳的实验装置。

6)评价与反思。各小组学生针对实验装置进行自评、互评,结合教师的点评,对实验装置进行反思,提出完善设计的措施。

7)比较与归纳。对比分析制取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的实验方案,归纳出气体制取

展示设计探究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小实验 课堂教学 探究教学模式

一、引言

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指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的小实验,即在演示实验教学基础上增设小实验探究教学,它的“小”即是相对于精密的实验设备而言,也是相对于繁琐的操作过程而言。它包括师生对课常演示装置改进、创新的自制教具小实验,开发利用身边生活用品的学生随堂小实验和启迪性小实验。在新课程中它一般地出现在上述的中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和学生设计实验。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广大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二、小实验探究教学实施

(1)开展师生对课堂演示装置改进、创新的自制教具小实验探究教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的实验教学在逐步采用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实验仪器越来越精密复杂。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时,应认真分析中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在演示实验的选择上特别注意到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注重实验的趣味性,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发利用身边生活用品的学生随堂小实验探究教学

在进行新授课时,往往有些知识和概念,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有些物理现象,学生比较陌生,抱有怀疑态度,因此对知识点的接受有抵制或不信赖情绪,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不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大脑疲倦,教学效果不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该物理的学习兴趣。通过增加学生随堂小实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空间就是物理实验室,生活中的一切材料物品都是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和认识物理规律的重要课程资源,这就突破材料和时空的限制,为实施多种形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丰富便利的条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增设启迪性小实验探究教学

增设有启迪性小实验演示,恰当地创设物理问题情景,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唤起学生好奇心来激发学习兴趣。巧妙的设计一些趣味性浓厚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物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能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由于小实验涉及到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它要求教师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念和课程理念的主导下,通过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科学素养,从而发挥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与物理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潮流相适应。探究小实验要想发挥其最大作用,通常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学现状。教学现状包括三个方面: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作为教学策略的制订者和实施者的教师,以及作为教学活动中的认识客体的教学资料(在小实验中就是各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式)。只有对以上三者进行了周密的考察与研究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探究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起点。

2.制订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具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制订探究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目标时应注意结合本节课的特点适当地体现出这三个维度。

3.实施教学。教学设计方案在付诸实施之前,必须检查教学准备是否到位:教师、学生手头小实验教学必需的器材是否齐备(如要求学生自备实验用具,要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是否熟悉(如准备利用小实验分组探究形式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知道分组的方式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4.教学反思与再设计。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的观察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渠道得到反馈信息。依据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对探究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做出一个综合性评价,明确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变得清晰明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5.教学评价。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评价侧重于发展,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差异和发展的可能性,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其具体功能表现为: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纪录成长导向等功能。这是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关键的环节,因为这个环节不是制作了一个好作品或取得了一个好成绩所能评价的,评价过程应与学习过程相一致,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突现评价的发展,强调评价主体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

比如,对于温度计的课题来说,1,观摩导入:同学将自制温度计演示一下,比较实验效果,分析原因。2,提出提问: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液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3,自制教具小实验:利用自制温度计进行实验;4,学生分析、讨论、交流、汇报:对温度计的规律进行归纳和小结;5,规律小结:“测温物质与量程”。

对于探究电阻与导体哪些因素有关时,设计的步骤如下:1,实验导入:演示灯泡明暗变化,引出电阻。2,提出提问:调查学生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引入电阻认识?3,猜想与假设:列出学生所猜想的有关的因素;4,设计实验:根据猜想的量、实验器材设计;5,随堂小实验:利用铅笔芯、铁丝、电压表、阻:长度、材料、横截有关电源、开关、导线等探究实验;6,规律小结:“电阻与温度”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体会探究过程,巩固探究成果。

四、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加,提高了教学效率,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

展示设计探究篇7

关键词:化学;探究学习;教学实施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1-002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探究教学理论要转化为教学实践,须解决好探究教学的实施问题,需要通过诸如问题情境设计、提问、演示、讨论、实验、学习环教学方法、课堂辩论活动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等途径来完成。

1 化学探究教学的实施

1.1化学探究教学活动的问题情境设计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必须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因此,创设探究教学活动情境的策略为:①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力求使探究始于真实和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环境)。②情境中隐藏着可能被学生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同时还要使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③问题的情境设计和表述要有新颖性、奇特性、生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可探究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④关注情境中“协商”过程的设计。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在此基础上再将两种协商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有效的会话和协作。⑤关注信息技术资源的应用。

案例:“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一望无垠的蔚蓝色的海洋,它以纳百川的博襟蕴藏了丰富的人类急需的资源,由教师引导,通过学生之间开展对话、交流和讨论,提出一些新问题:怎样合理有序地开采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若从海水中制得食盐、烧碱、氯气、漂白粉、镁、溴、钾、铀和重水及其化工产品有何方法?怎样开发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怎样用低成本的方法制取淡水和使用海水进行循环冷却?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在环保方面应注意些什么等?

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中日间的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多国间的南沙群岛之争,其实质是海洋资源之争。强调和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学生朗读“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等概念……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这种特殊的地理和化学现象由于规模宏大、场景复杂、地域跨度大、时空概念强等特点,学生难以把握,很难想象如海水运动、波浪和潮汐发电、海底原油开采等动态的演化过程,而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创造其特殊情境,能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探究和对话。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学生在研究这程中兴趣浓厚,主动开展探究。实施该形式的一般流程有四步:一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通过对话交流,结合自身所拥有的生活经验(或经历)来验证所获得的结论;四是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2.2化学教学探究性提问

探究性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它能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

案例:“水污染的秘密”

水力发电厂附近的河里,发现成千上万的鱼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死亡,从鱼体表皮向外流血冒泡(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死鱼包括斜齿鳊、河鲈和鲤鱼。河水看上去并无异味和怪味,把水样过滤后未发现有特别物质,表层也没有游浮物。造成鱼突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制订探究计划,并将有关资料制成课件,以图表的形式提供资料,包括:河水中各种物质的离子浓度,河里常见鱼可生存的最高温度,河水的pH值,水中氧气的溶解度曲线,河水每月最高温度和氧气溶解量,适合鱼生存的氧气浓度和温度情况等等。各小组讨论后认为,鱼的死亡与河水无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鱼的死亡呢?化学探究进入高潮阶段,假若学生能迅速建立新假设,鱼亡与水压有关,就可使探究活动继续进入到下一阶段[1]。

在化学探究性提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向全班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或向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种观点,逐渐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②教师的提问要始于发散性、终于聚合式。即用发散式提问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究,用聚合式提问让学生得出某种结论。③教师的提问应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在探究各阶段提的问题,应是速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和逐步深化的。④教师的提问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指出大致的探究方向或从哪个方面去着手探究。

2.3化学教学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是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异质性编排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大胆假设,合作交流,从而相互启发,亲自发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成员以6-8人为宜,坐在彼此靠近的地方,这样既有利于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听取他人的意见,又有利于他们观察各自的面部表情。探究性讨论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讨论之前往往要先进行有关的实验或演示,学生的座位应围绕或靠近演示台或实验桌,以便学生对演示或实验进行观察,也方便学生自已动手或与教师进行配合。

20世纪中期“诱导探究”活动在美国兴起,这种探究性讨论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化学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策略。这种探究设计要求学生像化学家那样参与解决问题。其设计模式为:①教师向学生呈现某个问题(这些问题可来源于化学杂志上所报导的实际化学研究)。②问学生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③设计种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实验、假设、记录以及分析与综合数据的机会。④设计出研究的步骤,并在不同阶段插入额外的信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入运用研究方法探究问题。⑤学生将自己设计的“诱导探究”与实际化学过程作对比,进行评价。

案例:“氨的催化氧化”

“氨的催化氧化”探索性实验涉及到多种高中化学重点知识,这一主题的研究过程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如工程师怎么选择、制取催化剂?用量多少可使反应速度达到最佳?如何控制适宜的加热温度和受热面积?氨水的适宜浓度和用量是多少?如何增加反应物的转化率?如何检验产物等?你可否设计出方案来证实工程师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设计方案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化学理论对化工生产中的各种工艺流程具有实质性的理论指导作用,它对于硝酸生产中原料的转化率、生产速度、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节能减排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氮是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蛋白质、脂肪中就含有这种元素,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要吸收含氮养料(只能吸收化合态的氮元素),氨、铵盐和硝酸盐都是含氮的肥料。

2.4化学教学探究性演示

所谓演示,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恰当地运用形体、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图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把事物的结构、形态、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探究教学的行为方式。演示有教师演示、师生共同演示和学生演示等几种方式。

案例:学习“胶体”时,用多媒体演示: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胶体:如硅酸溶液;各种颜色的玻璃;天空中的云和早晨的雾等。还可以边演示边提问:长江、黄河的入海处为什么会形成沙洲?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明矾为什么能够净化水等?这些现象都与今天要学习的胶体密切相关,到底什么是胶体?它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应用呢?现在我们就开始来进行探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演示除了被用来展示某个事物或证实某个过程之外,还可被设计成实验,而且实际上演示通常与实验联系在一起。在实验课上,有些教师一改过去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照猫画虎地做实验的方法,而是先给学生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但却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探究性演示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思考和分析,作出假设,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的回答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活动。因此,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对演示的理解程度,并适时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概念或原理。

2.5化学课堂辩论活动

在探究教学实践中开展化学课堂辩论活动是探究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将给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操作层面上带来生机和活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点相结合,从而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辩论式教学法就是把与化学学科有关的、在理解上有异议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和小组同学配合组成正方、反方和裁判方围绕同一辩题来开展辩论式学习。

案例:“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功与过”的辩论

由发电厂、工厂及车辆行驶的化石燃料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日趋增多,加重了温室效应,使洋面上升和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与此同时二氧化碳的增多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是近年来农作物丰收和地球植被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这两种影响谁更重要,很难用几句话来评说。可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正方”,支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少些好”的观点,第二组为“反方”, 支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多些好”的观点,第三组为裁判方,对参辩的双方进行评价。要求参辩双方,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相关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说和演示,并寻求理论支持。在各自准备的基础上,按表1填写好辩论提纲,并进行辩论。

让学生自己来主持和评论,也是非常有益的。裁判方需要倾听双方的陈述,作出客观和辩证的评价,既从历史的角度、事物本质的角度,又从化学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问题,还要从双方辩论中的精神、技巧、思维、团队合作情况等来作出评价,这对全体学生都有教育的意义。

2.6化学教学探究性实验

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化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得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探究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实验不同于化学家的研究,它是在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让学生去体验人类能动认识客观世界的经历。探究性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更着力于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探求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在学习物质性质时,教师设置一个问题:将放在实验台上一长一短的两支蜡烛点燃后,用玻璃罩罩上,问哪一支蜡烛先熄灭,见图1所示。①先让学生讨论。②让学生带着疑惑做实验,发现长蜡烛先熄灭。③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结果:(关键是看燃烧产物CO2气体是上升还是下降)。④查阅气体密度表。⑤推出蜡烛燃烧时产生CO2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高得多,热气体上升,因此长的蜡烛先熄灭。⑥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气体的密度。⑦有学生提出:玻璃罩的大小和蜡烛的长短程度是否影响问题答案?⑧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布置大家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讨论。

开展探究性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认识化学实验本身是化学理论构建的探索过程和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②正确处理电脑模拟实验与动手实验的关系。如一些无法演示、难度较大甚至有危险、有污染的实验,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完成。但亲自动手做实验所带来的种种真实的情感、心理体验,师生在实验中以非语言形式进行的诸多思维启迪和精神交流等,都是电脑模拟实验所不具有的,我们应吸取二者的长处,发挥探究实验的最大功效。③既重实验结果更重实验过程,实验的探究性更多的是指过程,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动手,体验实验的成功和失败,培养探究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而非强调一定要取得多么重大的实验结果。④实验的任务和难度要适中,在选择探究问题时,一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二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的同时还要给予及时的启发和帮助。

2.7信息技术对化学探究教学的支持

探究式教学要求课题要贴近生活、自然。要遵循由自然到科学或由生活到科学再到社会的探究认知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由生活、自然等出发去发现问题,去激发学习继续探究、努力解决问题的兴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集文字、声音、图象、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它能使抽象的模型具体化、复杂的结构简单化,甚至能形象生动地营造网络上虚拟现实,人性化地构化出实践的真实氛围。

案例:探究性课题“酒与乙醇”

① 教师设置情境、激发探究动机,用视频展示出一幕幕同学们十分熟悉的场面

酒是一种多情的精神载体,人们的种种郁闷忧伤、慷慨悲愤、兴奋激动、思念惆怅、亲人相逢、接风饯行、贺吉志喜,无一不把酒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敬酒的内涵由敬老仪式异化成了一种交际手段。据统计,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酒后驾车的比例最高,长期饮酒的人,易对身体造成多种伤害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检索与课题相关信息

对“酒”文化的研究,将拓展高中化学重点知识“乙醇”的学习。它包括医药、健康、饮食、交通、历史、诗歌、社会和工业等领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酒是怎样酿造出来的?酒对人体的医药作用和危害有哪些?人为什么会醉酒?怎样检验司机是否醉酒?酒精在工业上有哪些用途?在检索相关信息的启发下,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集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提供交流与讨论的平台

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体探索”、“小组合作”和“沙龙”。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等,来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讨论平台的信息量大、涉及内容广,学生可提供课题相关的资料,诸如课题的内容、相关网址、参考书目等,供其他同学参考,避免相互之间的重复劳动。也可以自己课题的进展、研究的方法、取得的结论或自己尚未弄清楚的知识点等,希望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种交互方式信息反馈周期短,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讨论比较透彻和详尽。

支持饮酒的学生和反对饮酒的学生在网上进行激烈的辩论。

④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跟踪指导

为使探究深入进行,教师需适时积极的指导。如,能否对公众做些‘由于醉酒而引起的恶通事故’反映的调查;酒有着强大的文化与疏导功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怎样预防由于过量饮酒而引起的恶性事故(如交通事故、酒后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大家还可看到,“酒风”从北刮到南,从民间到上层,从商场到官场,很多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等。这种指导应当与评价结合起来,例如,在思想方法上防止绝对化,应当认识到中国酒文化的双刃性等。

⑤对探究教学评价的支持

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实行对网站动态管理,在服务器的终端适时记录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的注册、用户登录次数、讨论平台上发言次数的统计、登录网站历史的记录等,能够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课题的进度。在网上,还可以让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可选出一些较好的论文或“辩手”或协作好的小组,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上仅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由于教学目标、探究类型和内容的不同,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网络技术与化学课程学习的整合,突出表现在网络不是课程的全部,它起到的只是一种支撑的作用,学生需要自己做的实验还得做。学生也可以网上和网下相结合来观察发现问题,形成一种网络支撑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3结语

通过实践研究,人们认识到化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相当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探究教学按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定向探究和自由探究。在定向探究教学中,让学生依据所提示的材料和探究步骤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过程技能有所认识,并附带地获得某些化学概念。本文中介绍到的七种教学方式,大体上都属于定向探究。而自由探究要求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收集数据、作出结论,整个过程不仅费时,而且极容易出错,在课堂教学中较难使用自由探究。但应在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中广泛地使用自由探究,如让学生在红领巾气象站研究天气,在生物园探究动物的习性,研究与人们周围生活有关的问题,把某些社会问题或大家想讨论的科技问题带到课堂上来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从定向探究转向自由探究,又有利于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探究教学按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归纳探究是从个别或某类事例出发,经过探索得出一般结论的探究。例如,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提问、探究性实验、化学辨论活动和信息技术对探究教学的支持等属于归纳探究。演绎探究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或推理形式。例如,诱导探究、学习环等属于演绎探究。人们在进行探究教学研究时,也发现了它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进度缓慢、耗时、需要大量的教学材料和设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仓促完成教学任务、探究本身具有模糊性难以实施、结果难以控制,再加上大多数测验重视对事实的记忆,而不太重视调查研究策略以及量的测验这种教育背景的存在,这些因素使得许多化学教师不太愿意采用探究教学方法。然而实践表明,教师运用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教学精力和时间投入合理,方法运用得当且全面,是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开展化学探究学习的。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化学探究教学更是如此。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只是为教师设计探究教学活动提供了大致的框架和思路。还需要人们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共同努力、大胆创新、系统深入的实践研究, 展示出丰富多彩、 风格各异的化学探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2]。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29~275.

[2]陈峰.新课程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52~55.

展示设计探究篇8

一、创设和谐愉悦环境。

1 教师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探究,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突发奇想”的探究“怪论”、或独到见解的“狡辩”,不是呵斥、压抑,而是支持、“纵容”,倍加爱护,以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

2 “松绑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探究本领,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创设问题探究情景,诱发探究灵感。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摸索操作方法,自主拟定实验步骤,自行探究实验结论。诱发学生探究灵感,使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提升探究能力同步发展。

二、改变演示实验方式。

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1 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师生的共同参与。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目标出发,把演示实验交由学生完成,从实验组装、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到实验后期工作,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尽可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将演示实验拓展、深化。有些演示实验,按要求完成教学后,将其中的部分内容适当地加以拓宽、深化,形成一点“悬念”,让学生再实验,学生观察到了教材上未曾出现的令人神往的实验结果,求知欲、探究欲会极大增强。

3 重视失败实验的分析总结。若实验操作失败,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总结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验教训,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失败中进一步探究的能力。

三、改变实验实施策略。

物理中许多实验都可以重新进行设计或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基本到综合,循序渐进。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把测量型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对扩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是很有益的,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放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包括:一些学生未能参与的课堂演示实验,一些课内学生没有做好或做后有不同见解及有疑虑的学生分组实验或边学边实验,一些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小研究,由教师命题、学生设计的实验及学生自行命题、设计的实验。

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各得其所,便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自由地动手和动脑,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发展。

四、改变实验操作形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猜想,激发探究欲望。把部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学习科学家的探秘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的目标。

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的程序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学生缺少主动性,谈不上探究能力的训练。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观察、分析,能使学生发现问题、观察实验、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规律,同时更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拓展实验空间。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而学生对这些现象和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理解比较困难,则可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上一篇: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 下一篇: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