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6 10:55:18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33-01

在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般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其课堂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课型。下面,笔者就基于小组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及操作流程,分别作简要阐述:

一、选题指导课

1.活动目的:确定主题,主题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小组或班级归纳、整理后确定活动主题。再进行小主题分解,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并对小组研究课题进行论证。

2.一般流程:发现问题,生成主题—讨论交流,分解主题—组建实践小组—论证形成研究课题。

3.操作要领:发现问题。课前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生成主题;汇报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问题;问题归类提升。将问题进行比较、归类和提升,引导把类似或包容交叉的问题归为一类,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分组选择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3~8人实践活动小组,进行简单分工,并论证研究的主题。

二、活动策划课

1.活动目的:根据确定的探究问题,各组制定活动计划、策划实施过程。

2.一般流程:小组策划、制定计划—全班交流,修订计划—小组改进,具体分工。

3.操作要领: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分工和活动计划。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班级汇报小组活动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班级讨论小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三、方法指导课

1.活动目的:通过讲座、研讨、模拟等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调查研究与言谈、文献收集与处理、试验研究与观察等基本实践活动方法。

2.一般流程:问题解答性:收集问题—疑难解答—归纳整理;知识交流性:小组交流—知识共享—总结评价;专业讲授型:确定内容—聘请专家—现场培训。活动传授性:导入—学习编写采访提纲—小组设计采访提纲—学习采访技巧—创设情境,模拟练习采访—课堂总结。

3.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活动因素,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活动程序;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相结合,形成方法论系列,探讨方法论教学的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

四、总结交流课

1.活动目的:各组交流处理好的资料,展示实践成果,畅谈收获体会,进行活动反思评价和活动延伸。

2.一般流程:分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和小组汇报式交流课两种。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答辩程序—分组陈述或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性提问—研究小组当场作答—主持的教师作总结性评价;小组汇报式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成果汇报要求—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教师、学生针对性提问—总结性评价。

3.操作要领:成果呈现形式多样。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如办展览、开辩论会制作网页、举行竞赛等;尽可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分享过程,呈现多样式和个性化表达,

五、项目设计课

1.活动目的:学生开展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2.一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商讨设计方案—交流、修正方案—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成果—总结评价。

3.操作要领: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策划、改进某一设备等;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平面或立体设计、制作为主;班级逐一展示设计成果, 展示中进行互动式的提问和评价。

六、实践体验课

1.活动目的:在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体验中,使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2.一般流程:激趣,提出活动主题—小组商讨实践活动方案—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实践活动体验—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评价反思、总结。

3.操作要领:“外出活动规划表”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活动路线等;活动体验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以在班级交流活动感受后,组织二次、三次深入体验;室外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可用图片、音像资料、考察报告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

以上课型和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进行整合和变化使用。方法指导课可在学期开始阶段集中进行相关的实践方法指导,也可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根据活动需要适时组织开展。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篇2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新体会,所以适当的反思和总结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捷径。笔者在执教《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后进行了如下的总结和反思,和同行们切磋。

一、教学模式与流程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就有认知基础,理解起来并不难,所以本节课我采取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流程是这样的:导学案反馈--导课―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科代表总结及评选优秀个人与小组。在整个课程的表现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在导课阶段,用一首《鄂伦春小唱》活泼欢快的表达了鄂伦春人的幸福生活,然后再配以一段文字《和谐一甲子,跨越几千年》导入新课。

第二,在自主学习中,设定时间和要求,然后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展示的手段是必答和抢答。

第三,在合作探究中设置情景,我结合鄂伦春自治旗的实际设置了问题:比如;材料一、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在有14亿左右人口,今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共有人大代表共有2978名,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据统计共有一万人,尽管这样,鄂伦春人依然有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代表鄂伦春人行使国家权力;(同时配以图片,我旗全国人大代表何胜宝出席2013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的画面。)材料二:目前我们鄂伦春自治旗21个民族、30万人口精诚团结,和睦相处用勤劳和智慧开发边疆、建设家园,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文明进步的凯歌。

材料三: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对鄂伦春来说却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1951年成立了鄂伦春旗,1996年走上了发展现代产业之路,成功实现了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经济迅速腾飞的神话。鄂伦春人从此踏上了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第四,在合作探究展示阶段,将展示的时间,展示的要求,展示的小组及点评的小组及非展示同学的任务都打在屏幕上。使课堂做到井然有序。

第五,在总结阶段,现由老师总结合作探究中各小组的表现,再科代表总结本节课内容和评选最优表现小组及个人。

二、本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

1、设计理念符合我校的新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展示学习成果。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时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状态:知识的超市。

2、注重预设的同时也注重课堂的生成,能够针对课堂实际发展的状况进行课堂上的二次备课。根据课堂的生成灵活调整课堂的进展,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

3、探究题的设计比较科学合理,具有创造性,特别是联系到我们鄂伦春自治旗的实际,而且将这个实际以材料的形式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注重挖掘教材和实际相结合的点,践行了政治课最突出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在课堂中贯穿学法指导,而且在自主学习后及时通过必答抢答等形式进行检测。符合新课改精神中的“清”的思想。

5、教师基本功方面;板书比较合理,教态比较亲切自然。普通话比较标准。

6、充分欣赏学生的优点,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自信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7、践行了新课程要求的教材观,能够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立足教材的同时能跳出教材,将教材和乡土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更体现生活特色,也将源头活水注入到政治课教学中来。

三、本堂课中需要改进提高之处

1、探究题量的设计可以再少一些,达到少而精的程度,这样更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深度。

2、合作探究题的展示也可以再优化一下,可以课上展示两道,其余的两道留作课下展示,因为高一的学生在展示的时候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答题规范,容易出现“撒大网钓大鱼”的情形,这样可以为课堂节省出宝贵的时间。

3、由于在学生展示的时段中用时稍长,所以在本节课总结完之后,预设的让学生在回归教材二次记忆的宝贵时间就被挤掉了。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 问卷调查 课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03-02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问卷调查被公认为十分常见、简便而富有实效的调查方法。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很好地掌握问卷调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问卷调查的作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小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存在问卷设计不合理、问卷对象设置不够全面科学,以及问卷结果分析过于表面等问题,所以,教师的适当指导很重要。

陈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的调查方法》中指出,做一次问卷调查需要经历五个步骤:1、理清调查项目,确定问卷对象;2、围绕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3、把握发放时机,及时回收问卷;4、统计问卷结果,分析调查数据;5、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活动成果。在以上问卷调查的五个步骤中,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并分析数据以及撰写调查报告这三个步骤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的,因此本文将问卷调查课分解设计为以下三个子课型。

一、问卷设计指导课

一份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调查的效果如何,而想要设计好一份调查问卷,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往的研究也说明了,很多小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中存在问题的设计与主题关联性不大或者对主题来说意义不大、可供回答问题的选项不够全面合理、开放式问题让人难以回答等问题。因此,指导学生设计好调查问卷,是比较重要也比较有难度的。

以往的问卷设计课都只用一个课时讲完,难免存在讲得不深不透、学生一知半解的问题。因此,本次问卷设计指导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调查问卷的结构,能根据研究主题合理设计问卷标题、指导语和致谢语,并能合理确定研究对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能根据研究主题合理设计调查问题,并尝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为:案例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拓展。其中,“案例导入”环节,先给学生展示一份科学的调查问卷范例,从而导入本节课。“方法指导”则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调查问卷的结构,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并板书,并详细讲解指导语以及确定研究对象需要注意的问题。“巩固练习”即让学生根据各小组的子课题,合作列出问卷设计的提纲,写清楚标题、指导语及致谢语,并确定研究对象。“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已经设计好的问卷提纲,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其他小组所给的建议和教师的指导对问卷提纲进行修改和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问卷结构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查找“问卷中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为: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并布置作业。其中,“复习旧知”是通过复习巩固上一节课关于问卷结构的认识。“探究新知”环节,学生根据课后查找的“问卷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归纳展示,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注意问题呈现具体例子,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的子课题,合理设计调查问题。“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已经设计好的调查问题,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其他小组以及教师的建议对调查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问题设计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继续完善问题设计,并将两节课的成果合并,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

二、数据分析指导课

实施完问卷,如果没能对问卷结果进行很好地分析,那么收效也依然不大。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知识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对于定量的分析可能只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而定性分析却是可以挖掘深一点的。

数据分析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数据分析的几个步骤――统计结果、发现现象、原因分析,并能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发现现象和进行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本课型的教学流程为:回顾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并布置作业。“回顾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之前活动的照片,让学生回顾已经进行过的活动,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包括回收的调查问卷,从而导入本课。“方法指导”环节,教师呈现一些题目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并归纳出数据分析的三个步骤。“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回收到的的原始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学习,对其中的一道题目进行数据分析。“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小组数据分析的结果,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数据分析步骤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对小组回收到的原始问卷所有题目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出分析结果。

三、调查报告撰写课

作为问卷调查法的最后一步,问卷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利于将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更深入地开展后续的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统计的数据,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趋向。

调查报告撰写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学会根据前期数据分析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由于该课内容比较多,所以由两个课时组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为:案例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案例导入”环节,先给学生展示一份科学的调查报告范例,从而导入本节课。“方法指导”则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并板书。“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前期数据分析的结果独自列出调查报告提纲,提纲要详细到每一部分的打算如何写。“交流评价”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组内的交流评价,另一部分为班内的交流评价,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学生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调查报告提纲。

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为:复习旧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展示交流。“复习旧知识”环节,通过回顾对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进行复习。“撰写调查报告”环节,学生根据已经列好的调查报告提纲撰写调查报告。“展示交流”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组内的展示交流,另一部分是上台在班内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给予适当评价和建议,教师也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学生通过交流,根据其他人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调查报告。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篇4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SDSPR教学方法的五个环节,并总结了SDSPR教学方法的特点,说明了“SDSPR”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高职软件专业学生的编程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程序设计;教学方法;SDSPR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通过多年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和MCLA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理论科学实验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有助于学生编程技能的培养,但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在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长期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了SDSPR教学方法(基于多次讲练循环的五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的基础是德国的四步教学法、NIIT的MCLA教学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德国的四步教学法

四阶段(Vier-Stufen)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在德国得到了成熟发展。它是一种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总结练习。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操作技能的传授,在软件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中,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合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明确教学载体,各教学单元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二是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环节很容易陷入教师讲得多,学生做不了的状况;三是缺少强化提高的环节,不利于训练学生编程技能。

如果对教学过程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四阶段教学法也派生出三阶段教学法和六阶段教学法等,但其实质仍然是示范与模仿的教学方式。

1.2NIIT的MCLA教学法

印度的NIIT创新了软件教育的教学方法,提出了MCLA( 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确保学生能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升独立解决开发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整的MCLA的教学循环包括图1所示的几个环节。MCLA这一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提供给学生观看专家解决现实生活环境中问题的机会。然后,在专家相应的指导下,学生以专家为榜样,自己解决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学生将在解决这类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做好成功接受现实生活环境下的挑战的准备。

在教师实施MCLA教学方法时,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先“理论铺垫”,后“实践验证”的方法。完全采用业界实际的IT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讲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整、清晰地了解案例的背景,并且给学生交待清楚。更要求教师对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当娴熟并能随心所欲地进行驾驭,这样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专家引导),也才能引导学生完成类似案例并将所学到的概念立即应用并更好地巩固(引导实践)和引导学生掌握在技术探索方面的技能(引导探索)并最终独立完成一个案例(独立实践)。

在MCLA教学方法中强调了通过业界真实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解决了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实现不同教学单元间内容的无缝衔接,同时也提出了“专家指导下的模仿实践”和“学生自行完成的独立实践”的技能训练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编程技能。但同样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个教学单元中,一次讲练的循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中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或“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提供实际情境(或职场环境),利用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真实性特点,帮助学习者完成对知识的意义的建构。这样,可以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工作”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学为所用”和“学以致用”。

2SDSPR方法的内涵

由于四步教学法、MCLA教学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符合目前高职软件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根据程序设计类和软件操作类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了SDSPR教学方法。SDSPR(ShowDemoSimulatePractiseRaise)中的第一个S是指Show(展示),即教师进行项目展示;第二个D是指Demo(演示),即教师进行编程示范;第三个S是指Simulate(模仿),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堂模仿练习;第四个P是指Practise(实践),即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完成课堂的实践;第五个R是指Raise(提高),即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和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实现编程技能的逐步提升。

2.1SDSPR教学法的环节

“SDSPR教学法”是在一个教学单元(一般为4个学时)的教学中按照“项目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实践”和“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在一个教学单元中会经历多次“教师演示”和“学生模仿”的循环)。下面以应用JSP技术设计用户登录程序为例,详细介绍“SDSPR教学法”的五个环节。

(1) 在“项目展示”环节,通过真实的应用场景(即实际情境)明确教学目标,展示要实现的功能;在开始设计用户登录程序之前,首先打开Internet上实际应用的登录程序,如上的登录,帮助学生明确登录程序的设计目的和一般设计方式。

(2) 在“教师演示”环节,教师对“项目展示”环节展示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出需要采用哪些技术可以实现这些功能;如在JSP中,要设计好用户登录程序,需要利用request对象获取用户提交表单中的内容(第一次演示),利用session对象获取保存登录用户信息(第二次演示),与预先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比较。然后教师进行编程示范,应用所需要的技术完成程序功能的设计,示范过程中展示良好的编程规范和职业态度。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编程规范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3) 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应用相关知识,在“教师演示”环节结束后,进入“学生模仿”环节。在设计用户登录程序的案例中,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程序完成一个功能类似的程序,如模仿上的登录功能。模仿过程中,学生以开发小组形式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答疑解惑。模仿结束后,每次挑选一名学生利用多媒体演示完成效果。

(4) 由于一个完整的案例,可能包括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因此,在完成案例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教师演示à学生模仿”的环节,以化解难点。在完整案例的相关知识点学习完成后,进入“课堂实践”环节,学生综合应用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独立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在用户登录案例中,“课堂实践”环节需要学生利用request对象、session对象和静态页面设计知识完成一个完整的登录并保存登录用户的案例。实践完成后进行组内评价或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既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和自我的态度,也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取长补短。

(5) 编程技能的熟练,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SDSPR教学法”的最后环节是“总结提高”环节,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课外拓展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SDSPR教学方法的各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2.2SDSPR教学法的特点

在“SDSPR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详细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也由此形成了“SDSPR教学法”独特的特点:

(1) 真实项目为教学载体。

在SDSPR教学法中的第一个环节为“项目展示”,这里的项目为软件业界真实的项目。在每个教学单元,首先通过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软件项目中的特定功能(即实际情境),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换。也为课程教学“来源于行业,服务于行业”提供了保障。

(2) 编程示范,培养规范。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重点在培养和训练编程技能。高职学生的学习也不能象本科学生一样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探索,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当“师傅”的角色,要给学生进行编程示范,并在示范过程中展示良好的编程规范和职业态度。达到既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其良好的态度的目标。

(3) 任务分解,讲练结合。

讲练结合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不是简单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搬到同一实训场地就可以完成的。要实现“边讲边练”,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化解难点和重点,保证能教会学生,学生才能够很好的去练。相反,如果讲没有讲透,则学生练也是白练。

(4) 层次化的实践环节。

在SDSPR方法中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学生模仿”、“课堂实践”和“课外拓展”。这样,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反复的、不同难度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进行编程技能训练,最终达到不仅会做,而且能熟练的做的目的。

同时,在“SDSPR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演示”项目和“学生模仿”项目的相似度,教学项目的设计关系到该方法实施的成败;二是“学生模仿”环节的工作量的大小,如果模仿的任务较大,学生做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可能收不回来,影响下一次“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循环。三是学习小组的划分,既要考虑到优带差,也要考虑小组成员的性格相对均衡,要保证每次小组活动都能够正常开展。

3结束语

配合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在“高职软件专业NIIT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研究”课题研究基础上,创新了SDSPR教学方法。该方法为我院“JSP程序设计”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之一,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我院和兄弟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等IT类专业得到了大力推广。通过SDSPR教学法的实践,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的示范、小组形式完成独立实践、相互评价等课堂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压力减小、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的技术教学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 邓泽民.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 高林. 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The Application of SDSPR Teaching Method in Programming Courses

LIU Zhi-cheng, CHEN Cheng-huan, NING Yun-zh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Railwa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412001,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five processes of the SDSPR teaching method in detail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It also explains the SDSPR teaching method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gramming courses.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立裁造型设计;展示方式

《服装立裁造型设计》课程的作业作品展示,是学生掌握立体裁剪基本技法和运用立体塑形技法进行服装设计的能力、教师教学目的是否顺利完成和完成效果如何,最直观的体现。所以在《服装立裁造型设计》课程中,作品的展示部分往往成为该课程的最精彩的部分,教师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重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运用静态展览、动态展演等方式,把学生制作的立体裁剪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中展示自我,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能有满足、成功、喜悦的感受,并能通过展示总结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服装立体裁剪造型设计作业作品展示活动,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基本的展示方式可总结为,静态展览、动态展演、动静结合展示。

1静态展览:合理搭建,多层次展示作品。

立体裁剪造型设计作业作品展示,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静态展览。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展示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本次设计主体布置展厅来展示自己的作品。静态展览是通过将立体裁剪造型设计作品,如课堂上完成的对面料运用立体塑形技法的二次再造、立体裁剪样衣、立体裁剪成衣等作品在展厅中进行摆放、悬挂等静态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作品静态展示,而观赏者运动欣赏。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展示的前提,首先要先布置展厅或者展台,合适的空间和平台的搭建,才能使作品得到全方位展示。当每个学生的作品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肯定,或提出建议时,他们会及时得到修改建议,并从中产生满足感。在每次展览前,教师应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布置展厅和展台,精心准备,使他们找到合适的角度展示自己的作品。静态展区还可以设置长期展示区和短期临时展示区。当优秀学生作品被展示在专业而且时间稳定的展示区域内,可以调动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努力的完成每次任务,争取将自己的作品进入长期展示区;短期展示区可以将每一次每一位同学的作业作品进行临时性展示,通过展示找到自己的不足。无论是长期展示还是短期展示,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分享经验、学习提高的平台。在每次展览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共同来讨论和分享,形成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对下一次的作品充满期待。

2动态展演:创设情境,多角度展示作品。

《服装立裁造型设计》课程的作品多以系列实物服装为主,因此时装T台展示表演就成为展示作品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动态情景表演展示以表演活动为主,在展示过程中,模特穿着服装作品运动展示,而观赏者静态欣赏,所以,对表演者的展示能力的要求就会提高。在布展时,不仅要考虑所有系列服装的风格来布置展厅和T台,还要训练模特的步伐、动作和表情,并剪辑每个系列服装所匹配的音乐。服装立体裁剪造型设计作品的动态展示一定要以展示服装为主,表演为辅,切忌喧宾夺主。每一次服装动态展演所耗费的准备时间,要比静态展示的准备时间要长,所以教师在课程安排时,要精心安排,还要避免形式大于服装的本身。动态展演一定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等方面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精心设计。

3动静结合展示:创新展示,深度展示作品。

就《服装立裁造型设计》课程而言,如何在原有的展示方式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的重要环节。在每次教学课程中不仅设计主体要经常变换,展示方式也要经常变换,还可以大胆的将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结合运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展示,达到全方位展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作品的目的。将传统静态展示的作品与立体裁剪作品进行结合进行动态化展示,例如模特在T台展示时,穿着统一廓形,但细节具有确千变万化设计的服装,配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作业作品,如帽子、鞋子、包、首饰等,原本只能静态展示的作品,统一为一个主题进行动态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方法,更能突出各个课程的作品特点,形式更为新颖独特;而进行动态表演展示后的系列服装,继续由真人模特或者假体模特放置到一个特定的背景空间内进行短期的或者长期的静态展示,这样的展示方法,能让观赏者与作品更为亲近,能将服装细节做近距离的欣赏。在多专业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介入,以及新型材料、环保材料甚至废弃材料作为展厅或展台的搭建,装饰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展示空间。立体裁剪造型设计作品作为实用性展示作品,也可以通过结合真实销售环境中进行展示,使学生亲手制作的服装与市场结合,更有别具实用情境。

因此,《服装立裁造型设计》课程的作品展不仅仅是学生作业作品的一次展示,还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成果的体现。课程作品是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将作品展示纳入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程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创造,从而激发灵感促成思维碰撞。作业作品展示活动,是自我展示与自我肯定的平台,学生及时得到反馈,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从而得到参与和探讨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验课程的乐趣,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篇6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中的《插花艺术》一课。学习领域为设计・应用,课时为1课时。本课教学以讨论、总结等形式,培养学生发表自己对插花艺术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并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共同设计精美的插花作品,来陶冶情操,学会感恩,热爱生活,提高审美能力。

依据本课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插花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和陶冶心灵情操,体会插花艺术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插花表达主题和赠送作品,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插花的基础知识。2.插花作品设计制作与作品完善。

(三)教学难点

1.插花制作过程。2.插花作品主题的体现。

二、教法运用

1.情境导入法。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用精美的插画作品及图片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引导法。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习过程设置“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思一思、做一做、评一评”,小标题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3.直观演示法。巧妙运用多媒体展示插花造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插花的常见造型。通过大屏幕演示插花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便于学生产生兴趣。

4.体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进行创作。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完成插花作品,加深知识的应用。

5.观察讨论法。教师设计讨论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研究插花原则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加深知识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形式的插花作品,花泥、叶、盆、彩纸、泡沫及自然植物(芦苇等)。

2.学生准备:话、花器、叶、自然植物(野草、芦苇等)、彩纸、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摆放制作好的插花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插花上。

媒体设置:播放视频;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定向目标

教师活动: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生活动:学习本课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媒体设置:PPT展示。

(三)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1.教师活动

(1)先欣赏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你在哪些场合见过插花作品?它起到什么作用?(2)讨论:结合欣赏过的插花作品讨论插花的种类?(依据用途分类: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依据材料分类: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插花、混合插花。)(3)学习插花作用。

2.学生活动

(1)积极回答问题。(2)学习领会新知识。

3.媒体设置

(1)PPT展示问题。(2)多媒体展示不同场合的插花。

4.设计意图

(1)通过回答,使学生联系生活,从而引入新知识。(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设疑解疑

1.教师活动

(1)插花用具主要有哪些?(花器、花卉、花泥等)(2)常见插花有哪些造型?(三角形、垂直型、L型、椭圆形等)(3)教师示范插花制作过程。(4)展示专业技师制作插花作品过程。

2.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2)进行小组讨论分析。(3)学生观察插花制作过程和要点。

3.媒体设置

(1)展示问题。(2)展示不同造型的插花作品,请学生分析其造型特征。(3)运用影片展示主题插花的制作过程。

4.设计意图:(1)总结插花艺术基础知识。(2)让学生系统而准确的了解知识。(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讨论的能力,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五)发展阶段

1.教师活动

(1)分组实践。4~6人一组进行主题插花练习(以“母亲生日快乐”或“祝老师工作顺利”为主题)。(2)由科代表宣布本课的练习方式。(3)教师组织各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2.学生活动

(1)学生开始实践练习。(2)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学生自己解说,进行自评、互评。

3.媒体设置

播放优美乐曲。

4.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2)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3)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后拓展小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课,鼓励将插花艺术应用于生活,美化生活。

学生活动:谈自己的感受。将作品送给母亲或老师。

设计意图:进行情感的交流,学会物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简单的一节美术课,让我感触颇深,其中成功的就是充分利用这4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表现的欲望,本来我有所顾虑,生怕学生上讲台胆怯或无话可讲,可实践下来,效果得好。平时胆子较小,不怎么爱表现的同学,这时候都勇敢地走上讲台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实在是有太多话要讲了,他们的一些观点要比教师还分析得新颖、透彻,也大大满足了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

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插花艺术确实有它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插花的知识,还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篇7

一、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期准备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实施新的团队合作学习模式。我所教的两个班都是48人,我把每班学生平均分成8个团队,每个团队基本情况相同,每个团队6名学生,这6名学生分为A类、B类、C类三类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后的展示环节,C类学生展示,B类学生点评,A类学生总结,然后综合给这一团队打分,在展示中,教师并不指定某一团队,而是团队自己抢机会去展示自己团队的风采,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起来,每一节课都记分,每天记总分,每周一考评,对8个团队进行排队,奖励先进,激励后进。这样以来,每名学生、每个团队都希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争取良好的表现为自己的团队加分,为团队荣誉而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困生也因为能够展示为团队做贡献受到其他同学尊重而冲劲倍增,中等生因为能够点评受到师生的赞誉而干劲十足,优秀生最后总结掌控大局而获得最大的满足感,每名学生这样,每个团队如此,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就为高效课堂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高效课堂的备课准备

上好一节政治课不容易,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高效合作更不容易,因此备课环节尤为重要。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我认真设计好导学纲要,在纲要中,重点是学习目标的过程、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第一是强调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第二步是设计自主学习知识要点,第三步设计合作探究题,第四步课堂展示,第五步合作构建知识结构,第六步设计课堂检测题。结合学情,每一步都有时间要求,目标要求,学生操作易于上手。

三、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

高效课堂,课堂是中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我们是教会学生去学会学习,我们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有时不能一下子进行沟通,这是正常的。我们要沉住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时间,我们的方法和做法应该是合理的,不要动不动说学生真笨,这么容易就不会做等之类的话,这样做不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一句话,不要把我们的思维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而时刻为学生着想,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在讨论展示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中,先播放幻灯片《四大发明》和《神舟系列》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展示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目标,学生很容易掌握本节基本内容,在接下来的合作探究中,充分让学生讨论,例如探究题“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道题要高于课本知识,所以必须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在学生对探究部分合作讨论后,开始展示环节。学生在展示时,大多数准备充分,气氛热烈,比如在展示“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时,我班的竞放团队刚说完,竞胜团队立即发表不同的观点,接着竞进团队予以补充,各个团队都想为本团队争光而争先恐后,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针对学生回答的状况,分别给予表扬和鼓励。疑难解决了,问题明白了,趁热打铁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动脑、动口、动手想结合,效果非常好。最后十分钟时间完成课堂检测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高效课堂课后总结

当每一节课将要结束时,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知识上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在学习方法上谁的更好,值得自己去借鉴,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教师在课后更应该反思这节课的得与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展示设计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听力残疾学生;翻转课堂;无障碍;特殊教育

1 翻转课堂、MOOC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

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踊チ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MOOC 自2012 年在美国发展起来,短短的两年时间便几乎遍布全球,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MOOC 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的简称,中文一般翻译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MOOC 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学生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不与教师直接见面,而且对学生人数、学生的身份属性没有限制。[1]

2 MOOC、SPOC及翻转课堂在高等听障残疾人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已有的各大MOOC平台所提供的MOOC资源都是面向正常人群录制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听力残疾人群受到听力限制对于只有视频和音频的MOOC课程不能很好的或者完全不能理解视频中的课程内容和逻辑关系,因此MOOC虽然具备免费、覆盖的人群广、能够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众多优点,但不适合听障人群的使用,在听障人群中不能进行传播或者传播困难。

2012 年7月《翻转你的课堂:每天每节课与每个学生交流》(Flip Your Classroom: Talk to Every Studentin Every Class Every Day)一书出版,全面带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经过了2-3年的发展、实践和总结,提出了翻转课堂实施的需要注意模式适用范围、学习动机保持、教师基本素养、技术应用及课程体制等实践策略。[2]

翻转课堂从兴起到发展,各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在听力残疾学生的教学应用中也有开展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并总结了很多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针对听力残疾学生在Web技术课程课程中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听力残疾学生在Web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包括课时有限、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小组协作性不强、学习进度差异较明显。

引入翻转课堂,将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满足其学习需求,获得个性化的教育体验。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适合听力残疾学生的Web 技术课程的翻转课堂,使听力残疾学生能够自主愉快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实践、摸索,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听力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分布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3 翻转课堂无障碍教学的开展

(1)课程基本信息分析

课程基本信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针对Web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讨论和调整。根据本科培养目标和课程前后衔接,最终确定Web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程信息分析主要包括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目标层次双向细目表,授课对象分析等主要几个部分,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实施目标。

学习对象分析:针对具体授课班级通过个别谈话、书面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该班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预备技能和学生学习风格。根据谈话、测试和问卷结果得出教学对象基本信息。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听力残疾学生生理特点、学生预备技能、学生学习风格等方面。

例如听力残疾学生生理特点包括:抽象思维滞后,他们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大部分听力残疾学生都感到记得慢,忘得快,可以说是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他们记忆水平的低下。学生预备技能包括:对程序设计知识方面、数据库知识方面、HTML知识方面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包括:通常喜欢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不太喜欢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于理论方面的理解和记忆有些困难。缺乏课外学习的自觉性等等。

综上,根据对象分析和课程分析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的设计及教学要更切合听力残疾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现实,多演示,多练习,在潜移默化中让这些听力残疾学生学会新知识,理解其中的基本理论,培养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促进听力残疾学生的思维发展,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及完善他们的个性。

(2)课前设计

在课前设计阶段,需要提供学生教学视频、课外资料、课件、自测题等内容。其中包括对现有资源的改造,进行无障碍加工,例如对已有教材配套光盘中的视频资源配置字幕和手语。对已有的线上MOOC进行字幕和手语的添加。使听力残疾学生可以不需要帮助进行课外资源学习。

自己录制适合听力残疾学生的教学视频,与普校开展翻转课堂有所不同,面向听力障碍残疾学生的翻转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教学视频中必须包含手语、字幕,且手语部分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播放长度普遍在3分钟,不超过5分钟。每个教学视频只包括1个知识点,且知识点为基本知识点。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转换的知识点必须留在课堂讲解。每个知识点需要配备教学视频、学习测试和上机操作视频。

(3)课堂设计

本环节围绕问题的确定、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等环节确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上一阶段完成了的课前任务设计,在这个阶段完成分组教学、教学设计。

课上任务的设计过程主要围绕“课前效果检测――新任务分组讨论――展示――答疑――拓展”的思路进行的,最终形成单元设计方案[3]。为了更好的配合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课上学习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内容的学习。小组协作则是以“组内协作、组间竞争”为手段[4],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项目设置,适时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前效果检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次分小组进行抽查,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反馈,采用学生阐述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查3名学生进行提问,老师根据学生叙述的情况适当做补充或给予评价。

新任务分组讨论:本环节实施采用将项目教学细化为知识点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为一个任务,任务难度依次递进,都是在上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变化点,设置同一知识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建立项目完成过程记录本。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自己动手实践加强对新知识的认识及理解。

展示:分小组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展示效果分为“成功”和“不成功”的展示,老师同时为每个小组作出点评,包括设计的优点及缺点。目的:成功的网页展示,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看到希望,分享成功快乐;不成功的网页展示,是为了发现作品在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在后续环节中进行解答。

答疑:根据前一环节的展示,发现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学生课前任务搜集到的问题信息进行解答,通过解答之后,让有问题的同学通过继续修改网页,实现问题的彻底解决;没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任务的扩展设计

拓展:此环节采用分组讨论、动手实践、拓展思路、加深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该项拓展设计。

总结+展示:总结本节课大家的成绩,并选择优秀的拓展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分享。没有完成作品的小组,要求课下继续完成并提交。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起到一个内容热身的作用。其次,通过作品展示,在学生之间得到分享,有设计成功的分享,也有不成功的分享,尤其是不成功的分享才更能够发现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答疑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最终也能完成作品,有了这次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更有信心进行后续的学习。当基本知识完全内化,在现有技能的基础之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进阶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探究,最后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4)课后设计及教学评价

为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建立一种促进学生能够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配合翻转课堂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评价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评价[6]。

组内互评为学生间对所做工作的认可,培养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的态度,善于对待他人进步的精神,侧重点为的小组合作态度、发挥作用、创新等。

组间互评要求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看到其他小组的闪光点,不但评知识掌握,而且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让学生能够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发言,找到自身或他组的不足。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增强责任感、荣誉感,提高分析能力。

教师u价是针对课前学习效果、小组课堂合作学习情况、小组课堂展示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相关课程,教师要每节课进行效果检查并打分。

小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着重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的参与程度,组员间的分工,学习秩序等。

小组课堂展示情况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课堂板演、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来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是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最主要的体现,是教师对小组评价的核心部分。

为了更好的制定评价方案,设置了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表(如图3)、课堂学习效果评价表、小组学习评价表、成员职责评价、小组间互评表这五个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达到有据可依。

4 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聋生进行了测试。将无障碍视频课堂与一般性视频课堂,针对聋人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无障碍视频课堂进行测试的聋生在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并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聋生更喜欢无障碍视频课堂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在多门课程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调查反馈结果如下:

(1)学生适应度

有60%的学生比较适应新型教学模式,30%的学生感觉一般,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比较不适应。绝大多数对此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度较好,愿意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同学们表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不再枯燥。课堂学习显得轻松”、“因为课前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得课堂效率提高很多,针对性增强”。个别学生认为“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太高,如果没有课前学习,课上活动无法参与”、“时间紧、任务重、活动多”等。

(2)学习活动与合作交流方式评价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90%表示对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与组织感到满意,他们提到“课程中教师槲颐蔷心设计了非常丰富的学习活动,是课程变得有趣,比如团队合作、成果展示、小组答辩等等”。关于小组合作,一半同学表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常有意义,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非常有帮助。但有个别同学依赖心理较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带来帮助。

(3)学习效果调查分析

课程实施后,我们从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方面、以及自身长远发展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62.5%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帮助;69%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了提高;7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83.34%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帮助;6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业。

综上,这种教学模式较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听力残疾学生,弥补他们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不足,听力残疾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学习进度缓慢而导致的课时严重不足、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而导致的分析问题能力弱、参与项目实践时间过短而导致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小组协作性不强、学习进度差异较明显等。翻转课堂无障碍教学的研究结合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无障碍教学理念,通过反复实践、摸索,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听力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分布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拓展了听障残疾学生学习渠道,推进了听力残疾学生学习的无障碍化进程将更多资源无障碍化,同时培养了听力残疾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他们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充分学习,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缩短了因为信息接收能力的不同带来的差距。实现听力残疾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可以满足听障生显著个体差异的学与教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海龙,李新磊.“后MOOC”时代基于分布翻转的SPOC体验式学习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15(7):45-46.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2017(7):108-109.

[3]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4(2):52-53.

上一篇:管理学的原则范文 下一篇:加强人事制度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