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0 08:21:06

规范研究

规范研究篇1

关键词 学术失范 学术规范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主力军,我国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①它不仅涉及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而且包含了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学术规范研究、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管理规范。有些学者对学术规范做了横向的概括,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规范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标注使用的规则性;二是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方面。

“所谓学术失范,就是指从事学术写作的作者故意违反学术写作规范,制造学术伪劣之作,并试图通过作品的发表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它是关系到学术道德的重大问题。” ②

1 学术失范的原因

(1)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不够。中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结果,而非规则、制度,在我们的大学里严重缺乏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术失范现象严重。“有学者指出,相当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分不清适当借鉴、征引与抄袭剽窃的区别。问老师,老师也不清楚,因为老师也没有受过这种专门训练。”③此外,我国学术界并未对各领域的学术规范有统一的标准。而在西方国家规则的制定由来已久。“如在美国,每个大学的学生手册上,对作业或论文的抄袭及其处罚都有明确规定;各学科还有专门手册,如美国法学院的法学手册,教给学生如何检索文献、如何引用他人论点。”④

(2)研究生个人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在我国的学术传统中自古就缺乏引文意识。本科期间的教育极少涉及到论文规范,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规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一些专家学者虽然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但其实并不真正知道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论文和专著。

(3)缺乏对学术规范的监督。“目前我国对学术监督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很少,即使有的提到要加强学术监督也是寥寥数笔,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而建立学术失范监督机制作为对道德教育的必要补充,更可以看作是有效地抑制学术失范的重要手段。加强监督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切实建设好这一机制。”⑤

(4)对学术失范现象惩罚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当前学术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违背学术道德行为准则所受到的惩罚很轻,甚至会因为名利原因而免受处罚,仅仅会以一句“下不为例”的俗语作为警告。而在西方国家,对剽窃和其他学术劣行的惩罚是极为严厉的,常常导致当事人失去工作或被剥夺职业资格。因此,中国的政府和学术界必须设立严格的纪律。

2 学术失范的危害

2.1 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才

学术失范与学术规范是相对应的,究竟应如何规范呢?“研究生如果不懂、不顾基本的学术规范,无视起码的学术纪律,抛弃应有的学术尊严,其结果不仅有损道德操守,而且还将严重地践踏学术形象。在学术研究、学术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尊重知识产权和学术伦理,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论文重复发表,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才。”⑥

2.2 败坏社会风气 阻碍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的错误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研究生在校期间为了奖学金、助学金、评优、毕业等门槛,经常会利用各种已发表文献,通过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论文。研究生作为日后的社会精英、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他们的这种学术失范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遏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走上社会之后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会毒化整个社会空气、侵蚀我们的民族精神,造成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研究生如果不讲学术规范,就不能提高学术水平,这就像不懂体育比赛规则就不能提高竞赛水平一样。有人认为,学术规范是与学术自由相悖的,讲学术规范会妨碍学术自由,从而影响学术创新。”⑦其实,“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的两大基础,缺一不可。我国目前学术界的问题,恰恰在于存在着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由不够,规范泛滥;另一方面是规范不够,自由泛滥。”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而规范的是为了“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学术事业”。

3 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近些年的高校扩招对学生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直接造成了学风建设的亟待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自身的学习质量、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所下降,在规范的遵守上往往不那么重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自身表率作用没有发挥,一些出名教授的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资源有限,也导致了学生对规范的漠视。

首先,从学科角度分析,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如学生的学制长、课程多、实验室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等。医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越来越短,需要在医院或者实验室实践的时间在变长,但这并不能成为放松学生在理论素养上提升的警惕。学术规范被看作是突破学科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其次,学术规范作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地位尤其重要。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只有加强学风建设,科研型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学术规范的注重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为医学名校。

再次,二级学院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具体执行和监督单位,它的作用不可忽视。二级学院承担着具体的教学任务、科研申请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学术规范与否影响着学院的整体风气,严谨、认真的学风是带动学院发展的良好动力。

最后,学生和导师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必须加以严格的制约和规范。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现状,导师面临着课题、职称的压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大家需要认清形势。学术规范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加强学术规范的举措

4.1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重视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把树立学术规范意识作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要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质疑,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求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学术规范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在科研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严格自律,不断提高个人的品格和修养;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受不纯净学风和歪门邪道行为的腐蚀,要抵制得住社会诱惑,维护学术的纯洁和神圣。

4.2 增强学生学术自律

杨玉圣先生曾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包括北大在内,没有一个高校的教师没有发生过抄袭剽窃的问题的,没有一个高校的学生不存在抄袭剽窃的情况的。”因为学术腐败行为涉及到个人的学术道德品质,道德重建与道德自律成了建构学术规范的必要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说服、引导等方式,使学者们自觉接受和认同学术规范;要大力提倡学生不断地自警和自律,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假如每个学人能够把道德规范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自律,则抄袭剽窃之类的学术失范定会大大减少。

4.3 增进失范监督惩罚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建立诚信档案。要想从本质上来改变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风气,高校要对研究生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建立权威的学术诚信档案。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档案应当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以及银行的信用等方面息息相关,如果研究生有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就会被权威机构记录在案。通过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中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学校三个层级的专门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和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奖惩制度,来健全监督惩罚机制来加强学术规范。”

*贾彬为本文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ZD2 011207);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12457201D-29)

注释

① 张积玉.学术规范体系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80.

② 鞠德峰.应当加强对学术写作不良规范的遏制[J].广西大学学报,2002.6:87.

③④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3.

⑤ 蔺全丽.我国学术监督及惩戒机制的建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2:923.

⑥ 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2.6:30-32.

⑦ 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4.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也谈学术规范、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J].学术界,2002.3.

规范研究篇2

关键词:《学生规范字典》 《新华字典》 释义 比较

一、引言

作为一部字典、一本工具书,《学生规范字典》旨在更好地为中小学语文学习与教学服务,这使得它具有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学生规范字典》从出版至今仅十二年,是继《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后,最“年轻”的字典。因此,《学生规范字典》在总结和发展各种版本字词典的基础上,又具有独到的特色。《学生规范字典》采用三角号码检字法作为检索和排列的手段,克服了拼音检索因不识字或读音不准导致查不到字的固有弱点,并且查检快速、方便。

第二,精。《学生规范字典》收释现代汉语通用字6502个,加上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以及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的字1607个,共收释字头8109个。字词的释义精练准确、条理清晰。例如:

荞【荞麦】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绿中带红,开白色或淡红色小花。籽实也叫荞麦,磨粉后可以吃。

字典对“荞”的外观特征、果实及功用进行了简单描述,通俗易懂,简练精确,并且较为全面。

第三,强。规范性强,《学生规范字典》全面、严格地贯彻了国家有关汉字的字音、字形、笔画等方面的各项规定,并对汉字易混、易错的方面做了特别的注释。针对性强,《学生规范字典》为适应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每个字头后除注音外,还标注笔画数、所属部首、结构分析、部分不易掌握的字和部件展示笔顺,收入的字头有中小学语文教材使用频率较高的文言文。实用性强,对容易读错、写错、用错、混淆的字用提示的方式进行加注,对字头的不同义项进行词性标注。

二、《学生规范字典》释义方式研究

释义是辞书的灵魂。词典释义的简洁性原则要求“好的释义不单在于如何详尽地解释语词的意义,而是在于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提供最准确、最详尽的语义信息”。《学生规范字典》的释义方式主要有对释式和说明定义式两大类。

1.对释式包括同义词对释、词语交叉对释、反义词对释和限制性同义对释。例如:

堙:<文>堵塞。

爽:①形清亮;明朗。③形舒适;畅快。

逆:②形不顺当。

慈:①(长辈对晚辈)爱。

2.说明定义式是具体说明或描述该词所指的内容或该词的意义特点的释义方法。其中大多数的名物词普遍采用“种差+类”的形式进行说明。如:

轴:②名用来往上绕或卷东西的圆柱形器物。

枝:①名主干上分出来的杈。

表行为动作的词主要采用谓词性的扩展性词语的释义模式。如:

驳:③用船转运旅客或货物。

收:②把散开的东西聚合到一起;把东西放到适当的地方。

表性状的词主要采用三种释义模式:“(对象)+性状的说明描写”的释义方法,即采用主谓结构的形式说明描写对象的性状;“形容……(的样子)”的释义方法;“……的”释义方法。如:

潇:①【潇洒】形举动神态大方自然,洒脱不拘束。

潸:形<文>形容流泪的样子。

泰:②形特别久或特别远的。

虚词的释义很少直接解释其意义,而是更多地描写说明虚词的用法和作用。如:

啊:①助用在句子末尾,在不同的句型或语境中,加重不同的语气或带有不同的感彩。

值得指出的是,在《学生规范字典》的虚词释义中,拟声词的释义独具特色。对拟声词的释义,《学生规范字典》通常采用的是“模拟……的声音(叫声)”的模式。

戛:②【戛然】a)拟声模拟鸟的叫声。

哐:拟声模拟物体撞击、震动的声音。

三、《学生规范字典》和《新华字典》释义对比研究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有近60年的历史,经过11次修订,是典型的语文字典。《新华字典》收入单字13000多个,以字统词,收录带注解的词语3300多个。《学生规范字典》和《新华字典》的释义对比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释义内容、词性标注、义项的分合。

(一)释义内容的对比

《新华字典》和《学生规范字典》都以收录一般词语、注音、释义为己任,以便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生和中等文化程度读者语文学习的需要,是规范的语文字典。

较《新华字典》的释义,《学生规范字典》更加通俗易懂。例如:

草:①高等植物中的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新华字典》,P44)

草:名①树木、谷物、蔬菜以外,茎杆柔软的高等植物的统称。(《学生规范字典》,P470)

“草”是很常见的植物,但二者对“草”的基本义的解释有所不同:《新华字典》采用“栽培植物”这个专业术语,概括性很强,但是不够形象;《学生规范字典》在排除常见植物的基础上进行解释,更加通俗易懂。

螟:螟虫,昆虫,即螟蛾的幼虫。种类很多,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玉米螟等,危害农作物。(《新华字典》,P348)

螟:名①螟虫,螟蛾的幼虫。多数生活在农作物的茎秆中,危害农作物。(《学生规范字典》,P542)

《新华字典》首先将“螟”定义在“昆虫”范围内,并列举了几种“螟”类的书面名称,专业性强。《学生规范字典》增加了“螟”的生活习性的说明,更加生活化。

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分工启发我们,在释义的过程中,语文词典的释义更倾向于解释词语的日常义,不能太专业化、学科化。比较《新华字典》和《学生规范字典》的释义,可以看出《学生规范字典》比《新华字典》更加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更加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学。

(二)词性标注的对比

标注词性是辞书释义体例的重要内容。《学生规范字典》的每一义项都标明了词或语素的语法属性。语法属性按照划分词类的一般方法,分为“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声”共12类,分别用“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声”等词标示。对于用作词缀的字或音译用字,《学生规范字典》在解释之首直接写明“词的前缀”“词的后缀”或“音译用字”。《新华字典》并没有对词性进行特别标注,只在解释某些词语的过程中说明词性。例如:

活:①生存,能生长,跟“死”相对。②不固定,可移动的。③真正、简直。④(~儿)工作或产品。(《新华字典》P209)

活:①动有生命;生存(跟“死”相对)。②名工作(一般指体力劳动)。③名产品;制成的东西。④形活动的;可以变动的。⑤形生动活泼;灵活。⑥形在对象活着的状态下(作某种处置)。⑦副非常;简直。(《学生规范字典》P134)

很明显,《新华字典》并没有词性标注,《学生规范字典》的每个义项都有词性标注。如:

嘛:助词,表示很明显,事理就是如此(有时有提示意)。(《新华字典》P329)

《新华字典》只在某些词语的释义中说明词性。又如:

子(zi):词的后缀。附在其他词后面,组成名词。(《学生规范字典》P611)

吖:音译用字,用于“吖嗪”(一种有机化合肥)、“吖啶黄”(一种治疗流行性淋巴管炎的注射剂)等。(《学生规范字典》P220)

“子(zi)”作为后缀,“吖”作为音译字,难以说明词性,《学生规范字典》则在释义中分别直接写明“词的后缀”“音译用字”。

(三)义项分合的对比

《学生规范字典》的一个义项表示一个意义或几个非常相近且词性相同的意义,《新华字典》的一个义项不一定表示一个意义,并且同一义项中的词性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

喜:①高兴,快乐。②可庆贺的,特指关于结婚的。③妇女怀孕叫“有喜”。④爱好。⑤适于。(《新华字典》P532)

喜:①动欢乐;高兴。②形令人高兴的;值得庆贺的。③名值得高兴庆贺的事。④名指身孕。⑤动喜好。⑥名姓。(《学生规范字典》P510)

“喜”作为名词表示“值得高兴庆贺的事”,比如“贺喜、道喜”。《新华字典》将本应分为三个义项的解释合并为①②两个义项,《学生规范字典》根据其词性和功能的不同分为①②③三个义项,分工明确。

《新华字典》设二级义项的情况比较多,《学生规范字典》相对较少,它将《新华字典》中的二级义项作为一级义项列出。比如:

细:①跟“粗”相对。1.颗粒小的。2.长条东西直径小的。3.精细。4.声音小。5.周密。②细小的,不重要的。(《新华字典》P533)

细:①形条状物横切面面积小或长条形的宽度窄。(跟“粗”相对,④~⑥同)②形微小。③形声音轻微。④形颗粒小。⑤精致;细密。⑥形周到而详细。⑦名密探;间谍。⑧名姓。(《学生规范字典》P668)

《新华字典》中存在一种特殊的释义现象,某些义项中存在“引”等标记,具有这些标记的释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在相应的本义下。《学生规范字典》将这些释义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义项。例如:

秉:①拿着,持。引掌握,主持。②古代容量单位,一秉为十六斛。(《新华字典》P534)

秉:①动<文>拿着。②动掌握;主持。(《学生规范字典》P153)

卜:①占卜,古时用龟甲、兽骨等预测吉凶的一种活动,后泛指用其他方法预测吉凶。引料定,先知道。②姓。(《新华字典》P38)

卜:①动古代指用龟甲等预测吉凶,后来泛指各种预测吉凶的活动。②动预测。③名姓。《学生规范字典》P258)

碴:①(―儿)小碎块。②(―儿)器物上的破口。争执的事由。③<方>皮肉被碎片碰破。(《新华字典》P47)

碴:①名器物上的裂痕、破口或折断的地方。②名感情的裂痕;引起争执的事由。③名物体的小碎块。(《学生规范字典》P515)

四、结语

《学生规范字典》以服务中小学生和中等文化程度读者的语文学习为宗旨,围绕这一宗旨,其释义方式在借鉴众多辞书的基础上独具特色。语文字典重在为读者提供语言文字知识,兼及百科常识,《学生规范字典》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释义,更容易为受众接受。标注词性,体现了《学生规范字典》语义和功能的统一,全面认识和说解词义,有利于吸收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掌握词义及相应的用法。《学生规范字典》的每个义项分工明确,条理清晰,有利于在语文学习中实际运用。可以说,《学生规范字典》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优秀字典。

注释:

①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16.

参考文献:

[1]安华林.汉语语文词典编纂的规范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10-112.

[2]费良华.《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差异比较[J].文

教资料,2009,(35).

[3]李行健主编.《学生规范字典(三角号码排列)》(第三版)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4]苏宝荣.词的结构、功能与语文辞书释义[M].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2011.

[5]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6]赵丕杰.继承・创新・提高――谈《学生规范字典》的特色[J].

出版广角,2001(1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1.

规范研究篇3

【关键词】 政府会计规范; 准则模式; 制度模式

政府会计规范体系是用于指导和规范政府财务会计信息产生和传输的系统,基本任务是规范政府会计行为和业务操作。选择适合的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要求有:立足国情,尽可能与国际惯例协调、趋同;适应财政诸项改革的需要,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要求;力求理论上讲得清,实务上行得通;改革成本低、效益高,社会震动小。

一、政府会计规范的两种模式

在国外,由于政府会计功能定位的不同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法制理念的差异,导致各国的政府会计规范模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准则模式,即用准则形式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用指南或手册形式规范账务处理和业务操作,这一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另一种是制度模式,就是把需要规范的内容都置于制度内,这一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一般而言,侧重于财务会计管理的国家,多采用准则模式;侧重于预算会计管理的国家,一般采用制度模式。

二、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

与许多国家不同,我国一直没有能够统一应用于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的“准则规范”,而是采用“制度规范”的形式对预算会计事务进行指导和管理,即分为三个制度分支: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三个分支的“制度规范”模式只是对于特定的组织类别具有约束力,对其他分支的组织类别并不具备这种约束力。这与“准则规范”适应于所有公共部门会计主体这一国际通行做法形成对照,在实践中,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表现在:随着环境的变化,“制度规范”很难作出适应性调整,因为制度规范模式本身存在一个固有的弱点,即所有的会计事项都需要在现行制度下作出规定,一旦某个方面不再适用,只好整个制度推倒重来。这个弱点导致制度规范天生缺乏灵活性。

另外,我国政府预算会计规范的制定和缺乏连续性。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规范在1950年即告诞生,在1965年、1989年、1998年进行过三次大的修订。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每次修订所间隔的时间都较长,这种10年、20年不变的方式能否跟得上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确实值得怀疑。我国的政府职能已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向公共管理方向转变,我国的财政体制也在逐步推进,而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规范仍沿用1998年1月公布实施的,这难免会对新问题缺乏有效的反映,导致政府预算会计工作的被动。因此,我国的政府会计规范应紧随时代的发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适时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变革的需要。

三、对建立我国政府会计规范的建议

(一)建立政府会计基本准则

1. 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

(1)总则:揭示准则的适用范围、会计工作目标、会计对象、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政府会计应该反映整个财政资金运动的过程及结果,包括国有资产、对内对外的债权债务等,即会计对象应扩展为政府负责管理的价值运动。政府会计信息除提供预算执行情况外,还应提供政府受托责任方面的信息,包括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国有资产产权构成及收益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信息等。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除了同样适用于企业会计的货币计量、会计分期等会计假设外,持续经营假设宜改为连续性假设,还可增加一些与政府会计特殊性相对应的会计假设。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真实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谨慎性、明晰性、相关性、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重要性、一致性以及历史成本原则等。

(3)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准则:采用以权责发生制度为主,收付实现制度为辅的二元体系。

(4)会计报告准则:报告准则应该以提高财政透明度,全面反映政府拥有和控制的资源为主线,按照国际化的趋势,按财政分级管理的现状,提出可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方案。

2.暂时不搞政府会计具体准则

若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会带来规范内容的重复,而且在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的情况下按照会计要素或经济业务事项制定具体准则,意义与作用都不大。

(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由于经济形式和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现行制度急需改革。笔者认为应建立以下五种政府会计制度。

1.政府总会计制度

采用“财政预算内外制度合一、归并财政专户制度(办法)”的方式,将目前财政部门使用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以及各种财政专户的会计制度(核算办法)等合并。

2.政府单位会计制度

将目前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指其中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内容)三者合一,形成新的政府单位会计制度。这是因为:随着部门预算、政府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的改革,特别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实施,打破了原来按照经费性质划分的格局,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环境基本一致,采用“三合一”的条件已经具备。

3.税收征缴会计制度

目前,在政府财政资金的征解环节,对税收部门、海关已经设置了相关会计制度。可以此为基础制定会计制度,对于非税收入,如由税务部门征解,可执行税收征缴会计制度;如通过主管部门征解,可以在政府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相关核算和报告的内容。

4.国家金库会计制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是个缺陷。笔者建议单独制定国家金库会计制度,以适应金库业务量繁多的核算需要。此项制度,可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据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制定。

5.政府基金会计制度

主要用于规范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财政性基金和政府托管基金的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此类制度根据需要设置。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财政厅课题组.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报告(二).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年第5期.

规范研究篇4

关键词:德育;概念规范化;内涵与外延

Abstract:Ourcountrythemoraleducationtheory''''soriginisquitenowadayscomplex.Andincludes:1.sinceopeningrevolutionarybasepopulareducationtradition;2.SovietRussianmoraleducationtheoryinfluence;3.sinceWesternmoderntimesmoraleducationtheoryseepage;4.Confucianistmoralstrainingtheoryin-depthinfluence;5.inpeople''''srepubliceducationdevelopingprocessmoraleducationtheoryandexperience''''saccumulation.

keyword:Moraleducation;Conceptstandardization;Connotationandextension

前言

事实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别,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时有变化,德育的历史内容更相径庭,而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不同历史类型德育实践研究的成果相当有限,对各种德育理论流派的探讨还欠深入。人们对德育的理解不尽相同,而加入德育研究行列者又并非都属训练有素的专家,以致我国德育理论至今尚不成熟。概念泛化,观念陈旧,逻辑混乱,更由于不少不恰当的提法早已上了“本本”,含糊不清的概念难以剔除,有价值的见解难以得到认同,理论界长期争议不休。

此类争议虽甚热闹,德育理论的实质性进展并不显著。这里拟从为“德育”正名入手,尝试为构建切合实际的德育逻辑框架,提供一些思想线索。不敢奢望很快取得共识,无非是在习俗面前冒叫一声而已!

一、“大德育”辨

“德育”原是“道德教育”的简称。道德教育同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并行也适合时宜,惟我国长期以来用“德育”涵盖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一直引起争议,颇值得商榷。

1.我国以往曾经用“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或“德育”涵盖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种教育,虽然概念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概念的含义常常约定成俗成,不过,多年来教育理论界对这样扩大“德育”概念的外延一直存疑,时常就此争议不休,证明并未约定俗成。事实上这是一个人为地赋予含义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接受这个概念,系出于承认这几种教育都不可少。况且文件上一般都作如此规定,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

2.虽然在“德育”目标与内容上包容各项教育并不困难,问题在于个人品德的形成、人生观的形成,特别是政治觉悟的提高,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形成过程各有不同的规律,形成的途径差别甚大,很难以统一的模式实现不同的目标。如今一般“德育原理”之类著作中所列德育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大抵是把国外的“道德教育”的一套见解,同国内长期积累的“政治教育”经验拼凑在一起。其实,国外所谓“道德教育”同政治教育不是一回事,而促进品德形成的措置,并不都适合于政治觉悟的提高。

3.“德育”之“德”,很难使人不致想到“道德”。人们若循名责实,便可能把理应实施的“政治教育”,作为“德育”中的“附加成分”,导致对政治教育的忽视;反之,若统称“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导致对“品德教育”的忽视。这并非过虑。以往这类倾向反复交替出现,是人所共知的。

若冠以“思想品德教育”,仍未包括“政治教育”;若添上“政治”,称其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岂非又有沉重累赘之嫌?

4.把道德、人生观、政治思想列入教育内容,确乎不成问题,而把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或把道德问题提升为“政治问题”,是政策所不能容许的;这类概念的混淆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上也不可思议。

5.其实,把教育目的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其意义原本有限。这种提法既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不一致,也不见得出于的创议。早在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就提出: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1〕所谓“完全平衡”的发展,系指协调的或和谐的发展。大抵从那时起,所谓“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或“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作为西方教育的传统相沿成习。至少作为近代教育的理想长期未变。在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前,早就成为健全的常识;苏联教育理论界并不讳言裴斯泰洛齐以来西方教育中的这个进步思想的传统,却把这个口号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机械地混合在一起。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在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强化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意识。

多年来,被忽视的事实是:正是由于参照苏联经验,把所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在实践上产生一些片面性,才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讨论,而的表述正是由那场讨论引发而来;问题更在于在他的表述中,明明避免了“全面发展”的提法,并未妨碍人们把的表述简括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未提出异议)。足见苏联经验影响之深。

6.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一般把“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属政治教育范围)各自独立实施,而我国统称“德育”,实同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别相关。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原本混为一体,融于习俗之中。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与西方古代的“宗教教育”都属范围广泛的思想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惟早在古希腊时代,即有“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的分化,虽然那种分化并不很严格;到了近代,随着生产领域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逐渐分化,道德也从宗教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而伦理学渐次从哲学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相应地教育领域中“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也逐步分野。由于中国近代落伍,社会生活领域分化的程度不高,科学观念不强,更由于自古以来以非宗教的“道德教育”囊括了整个社会意识教育,以致至今仍易于接受这种模糊概念。

初看起来,像西方那样把几种教育独立实施并不困难,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这是由于最近几十年间,我国一直以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并把此种教育目的表述作为“教育方针”,而这个“教育方针”又像是出于的倡议,从现象上看来又似乎符合实际;为同教育目的上的“德”相应,遂把“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归入“德育”。这似也顺理成章。所以,“大德育”观念不易改变。

7.其实,西方所谓“一切能力和谐发展”的提法,早在20世纪初引起质疑。迪尔凯姆指出,这个提法与人们必须同样遵循的另一个行动准则存在矛盾,“这个行动准则规定,我们必须献身于某一特定而有限的任务”,〔2〕而杜威的批评更加中肯:教育目的据说是一个人的全部能力的和谐发展,“这里没有明显提到社会生活或社会身分”,“假如离开社会关系而下这个定义,我们便无法说明任何一个所用的名词意义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能力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发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和谐是什么”,“能力只有根据它所能派的用场,必须为某项功能服务,才是一个能力”〔3〕。我国老一辈教育学家孟宪承在论及教育目的问题时亦有见及此:“凡离开社会的组织和活动,而提出的个人发展一类的目的,就全是一种过程的抽象名词,而非行为变化所期达的具体结果”〔4〕;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其意义不在于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恰恰在于他未脱离社会关系,而以“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一种社会角色的定义,赋“德、智、体几方面发展”以特定的历史内容。

8.虽然我国流行已久的“教育目的”观念、“德育”观念曾经受到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其实,苏联“德育”观念同我国不尽相同。至少在我们相当熟悉的由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中,“道德教育”是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以及“意志与性格教育”并列的概念,这些不同的教育各以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实施,而统一的“大德育观念”则可算是我们祖宗的厚赠。由此看来,以往搬用凯洛夫《教育学》,并不地道。

9.固然,陈陈相因的“大德育”观念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不妨继续发扬光大;问题在于处在如今这种开放的时代,少不得同国外教育界开展学术交流,也不免要借鉴国外德育研究成果。由于中国“德育”概念的外延与外国不一致,涉及国外德育文献,若无意偷换概念,几乎每次都得考较一番,而认真考较的能有几人?

二、“品德教育”辨

暂且撇开“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不议,单就“道德教育”(通称“品德教育”)而论,现在赋予这个概念的含义也值得推敲。

1.我国所谓“品德教育”,一向以“五爱”(即国民公德)教育为核心。我国法定的“国民公德”,原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其实,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是否“爱科学”,不属于“道德”问题,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又不止是“道德”问题。我国所谓“公德”实际上是政治化的道德。

2.我国实施的国民公德教育,也可算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除此以外,还实施“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它属于以先进分子为对象的“道德理想教育”。以往既存在随意扩大“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象的现象;也存在把“助人为乐”之类习俗道德拔高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情况。

3.所谓“公德”系社会提倡的伦理道德,即应有的道德规范。它有别于我们的民族世代相传的习俗道德,即事实上早已化为习俗的道德行为准则。其中,既包括对自己义务的个人道德,也包括对他人义务的社会道德;而社会道德规范又可划分为两个层次: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调节个人与集体、国家、人类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我国法定的国民公德大抵属于社会道德规范中的高级层次。道德教育虽应以国民公德为基础,但我国道德教育常常局限于“五爱”教育,不能不算是缺陷。

4.尽管我国道德教育以政治化的道德为核心,还实施政治色彩更浓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有时还受到“片面强调道德教育,忽视政治教育”的责难;反之,我国提倡“学雷锋”之类教育活动,虽然其内容大体上属公益活动范围,由于冠以“共产主义道德”名号,有时被作为“侈谈共产主义”加以非难。这两种情况表明,道德教育由于名不副实而不能不随政治气候浮沉。

5.虽然我国“品德教育”之“德”的内涵,已经超出严格意义的“道德”范畴,然而我们却又常常以并非基于这种政治化道德概念的品德心理研究成果,作为我国品德教育的立论依据。

三、“政治教育”辨

我国堪称世界上最重视“政治教育”的国家,由于长期把“政治教育”及“人生观教育”归入“德育”,只有笼而统之的“德育研究”,对“政治教育”本身反而缺乏科学的研究;而“德育研究”的这个薄弱环节,因被汗牛充栋的政治宣传、政治教育的宣传所掩盖,又不易被察觉。

1.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向因政治形势与任务而定,形成“政治教育”与“政治宣传”混淆的状态。政治基调虽无大的变化,不变中的变化也不小。“政治教育”相对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缺乏连贯的稳定的内容,或者说在基本调子中,人为地添加的不定的音符偏多,从而影响“政治教育”的科学声誉,无助于形成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

2.国外关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施政治基础教育的范围与大致程度,关于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规范、教师在政治教育中应遵循的规范,关于不同政治氛围中政治教育的抉择,多少有一些研究,而在我国则长期满足于政治宣传,对“政治教育”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

3.一方面,我国“道德教育”属于“政治化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我国“政治教育”又带有“道德化的政治教育”色彩。在政治热情高涨的氛围中,把道德升华为政治,道德教育更有力量;反之,在政治冷淡的氛围中,则连最无争议的道德教育本身,也被当作“政治”而疏远。我国所谓“政治课”(现称“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命运就是如此。

四、“思想教育”辨

同样,“人生观教育”以及“世界观教育”由于长期淹没在笼统的“德育”与模糊的“思想教育”之中,关于人生观教育同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人生观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的关系,以及形成世界观的途径,等等,至少仍缺乏严格的论证。

五、“个性形成”解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缺乏形成学生独立的(定型的)、健全的、独特的性格(个性、人格)的明确概念,似乎只要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上劳动技术教育,就能自然地形成这样的性格,以致忽视把握个人性格形成过程中不可错过的时机,加以必要的指点与矫正。

1.我国普通中学一直承担升学与“就业”(严格讲应是“生活”)准备的双重任务,意味着普通教育只有工具价值,没有内在价值;现在确立基础教育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宗旨,实际上仍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观念。一般以为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就算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也说得过去;反之,再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规定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其他教育的任务,依然不够明确。

2.最近若干年间,注意到心理卫生、青春期教育、性教育,是一个进步。这类工作固然同品德教育相关,主要由班主任承担,问题也不大,而把这类教育或指导归入“德育”,在观念上容易造成把心理方面的问题全当成思想道德问题的误解。

六、“德育工作”辨

我国有所谓“德育工作”提法,甚至还有所谓“德育教育”之说。这些生造的词语是不是通,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概念实同德育理论上的误区相关,即把“德育”视为同“教学”并行的特殊工作领域。

1.所谓“德育”之所以有别于“道德”,正由于它是有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本身不就是一种“工作”么?“德育”本身就是道德(哪怕是广义的道德)教育的简称,所谓“德育教育”,实际上成为“道德教育的教育”,岂不是一个怪名词?

2.在学校中建立“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职能分工,相应地配置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者”,且在教师职称中立“德育高级教师”专项,又在实际上违背初衷,强化了各学科任课教师的“非德育教师”意识,遂使德育越来越成为少数人专管的事。固然也反复强调教师“管教管导”、“教书育人”。什么叫做“管教”?难道承认“管教”只是“教书”么?“教书”本身没有“育人”么?既要求任课教师“管导”、“育人”,如果任课教师达到这个要求,那就该承认他是“德育工作者”,而事实上“德育工作者”是另一批教师的专称。事情虽属正当,道德上岂不是自相矛盾?

3.德育原是同“智育”、“体育”、“美育”等并立的概念,而所谓的“德育工作”却成为一种同“教学”并立的工作。那么,是不是存在同“德育工作”对应的“智育工作”呢?“教学”是不是等于“智育工作”呢?教学是不是同德育无关的工作呢?人们从来不愿意作肯定的回答,但事实上默认教学为“非德育”工作,固然,也强调“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影响”,然而,这同“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并立,岂不是自相矛盾?

4.把德育视为同“教学”并行的工作,在观念上又出于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划分,误解为学校工作的分工。

其实,学校中的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不应只视为实施某一育的活动;每种教育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包含各育的成分;每一育(德育或智育等)都应是“全方位”的这一育,即借助于学校各种工作途径予以实现;各育的划分属于教育内容方面的成分的分解,不是、也不应是学校教师职能分工的基础。

七、“训育”辨

教育成分的分解与教师职能分工的错乱,是中国近四十余年间才出现的现象。

1.古代正规教育即教学,教学旨在使人为善。既无严格意义的德育、智育、体育之分,也不存在教育职能分解与教师分工问题。19世纪初,赫尔巴特率先尝试对教育活动进行分解,即区分学校中的非教育活动(管理)与教育活动,进而把教育活动分解为训育与教学。从管理到训育直到教学,从表及里、由浅入深;后来,赫尔巴特学派把这种纵向分析折为横向分析,管理、训育与教学成为并行的活动,作为教育职能分工的基础。

其中,“管理”重在消极地限制学生不良不轨的行为,不属于教育;“训育”系指教师“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必须对他产生影响的实体,而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5〕“训育”同“教学”的区别在于它不藉助于中介,由教师直接对学生的心灵施加影响,“训育可以激感,或者抑制情感”,〔6〕对独立性格的形成发生影响,而“道德性格”(道德人格)的形成主要诉诸理性,因而主要诉诸“教学”,不过,后来把这种划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分工基础时,“训育”的内容大体上近于如今所谓“德育工作”。这已经有悖于赫尔巴特的初衷。

2.不过,我国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和后来的抗日根据地,小学规程上正规的提法,倒仍然采用“训育”,间或使用“训导”,而未用“德育”;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还曾打算制定《小学训育纲要》(1942年8月),然而由于当时不断批判民国政府的训育制度,加之成人教育、干部教育中“政治思想教育”、“政治工作”影响甚大,所以“训育”一词并不流行,但在学校规程(包括中学)中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职能划分中的一个门类。因为当时人人管思想教育早已蔚然而风;直到人民解放战争后期,才在东北解放区率先把“德育”作为“工作”(并未提出“德育工作”概念)。这已经同苏联教育经验的影响相关。

3.问题在于“训育”一词译成中文,有以词害义之弊。“训育”之“训”,同理性的自律的德育精神相忤。后来改称“训导”,仍不离“训”字;“训育”亦可译为“训练”,惟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训练”带有机械性质,亦同理性的自律的德育精神不符。

“训育”的原旨倒是作为从非理性的、他律的“管理”到理性、自律的“教学”过渡的中间形式,它的基调是“延续的、不断的、慢慢地深入人心和渐渐地停止的”〔7〕,它对于各育是中立的,由于重在诉诸情感,同德育接近些。

困难的是在中文中缺乏一个适当的词,表达“训育”的意思,而民国政府统治时期“训育”的滥用,更败坏了“训育”的声誉,又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

4.其实,苏联虽未采用“训育”概念,倒也不存在所谓“德育工作”概念。因为俄文中尚有一个狭义“教育”概念。凯洛夫《教育学》中,同“教学理论”并列的“教育理论”,即以“教学”以外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中固然包括“德育”,但不限于“德育”。

德文中的“教育”概念也是如此:“教育(Erziehung)这个词是从训育(Zucht)与牵引(Ziehen)两词来的,因此人们往往根据这个名词把它的主要部分看作是我们现在接近论文结束时才开始探讨的内容(按:指训育)”。

其实我们汉语“教育”也有同心灵影响、人格影响相关的一义,至今仍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中运用。只是为避免语义混淆,在教育著作中一般不采用这种狭义的“教育”概念。八、“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

在我国,多年来既不适当地采用“德育工作”概念,又早已遗忘了“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分,实际上助长了一般教师淡化德育意识的倾向。

1.就“德育”而论,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有“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分(杜威为始作俑者)。

当时所谓“直接道德教学”,指的是“道德课”所实施的教育;所谓“间接道德教育”,系指通过作为“刍型社会”的学校环境、学生参与的实际活动和有社会意义的课程,间接地施加道德影响。这种区分的用意在于明确肯定“直接道德教学”意义的有限性,而强调学校各项工作与活动的意义,强调所有教师的伦理责任;然而这种有意义的“德育”区分,在我国早已被遗忘了。

2.“德育工作”不是一个规范的教育名词。它实际上从我国根据地成人教育、干部教育中衍化而来。以往在部队中、干部学校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政治工作”(含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等)。意味着不单是孤立地打通人的思想,还得做“人的工作”。很有道理。惟部队、机关里相对于“政治工作”的,是“军事工作”、“业务工作”,而学校中的“教学”与那些“业务工作”不同,它本身也属于“教育”,所以,机械地搬用那一套,毕竟不当。

固然,继续采用久已熟悉的“德育工作”概念,我行我素,并无不可,然而,既然设置了专门“德育工作”,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要人们承认其他工作(如教学)也属“德育工作”,既然有专门的“德育工作者”配备,又要不具有这个称号的人们,自认“德育工作者”,这个难题委实不易解决,而重申“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分,似可缓解这个矛盾。

3.在我国,忽视“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划分,原先问题不大。在我国80年代以前的社会政治思想氛围中,一般教师大抵都能积极参与德育,并以参与“直接道德教学”为荣,为避“不问政治”、“业务挂帅”之嫌,有时甚至矫揉造作,硬使各科教学“直接”显示出“道德教育”的姿态。那时的问题在于因忽视“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分,导致“德育”过热,教育失常,但不存在一般教师忽视德育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气候变化,“德育工作者”队伍正规化,又早遗忘了“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分,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认定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事,不易意识到自己尚有实施“间接道德教育”的责任。

九、“德育”逻辑框架

1.逻辑前提:教育目标的视野

“个体个性化”,包括:个人在德性、智力、体质、审美能力、技术、社会性诸方面的发展和各个人独特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则赋予个人诸方面发展以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它也包括个体社会化的一般要求(基础文明)与某种特殊的社会化(如“政治社会化”、“经济社会化”等等)。

与此相应,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技术教育、社会教育(群育)。它既作为人生基础教育,实现个体个性化,又作为社会基础文明的启蒙教育,促进个体一般社会化。

2.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

人生观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作为两种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有必要单独成立,同“德育”三足鼎立,亦可把三者合为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如果需要一个统一名称的话)。

人生观的形成,本身是人生发展趋向成熟之际自我意识觉醒,独立人格形成的标志,而个人形成什么性质与类型的人生观,则是个体社会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同属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而人生观其实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社会教育开花的结果。

政治教育同政治上层建筑的需求相适应,旨在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

其实个人德性也有两重含义:一是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一是同社会道德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个人道德社会化。

3.“道德教育”的三个层面

同德性的两重性相对应,德育包括公德教育与私德教育。由于我国公德与私德的界限尚待探讨,而我国公德又属政治化道德,以至德育层面较为含糊,姑且划为三个层面:

(1)以“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原则”为内容的“基本道德准则教育”。

(2)以“国民公德”为内容的道德规范教育。

(3)以先进分子为对象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或称为“道德理想教育”。

4.由于我国法定的“国民公德”属政治化的道德,这种道德规范基本上属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它既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政治教育”独立设置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宜以“基本道德准则教育”为基础。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属带更多政治成分的道德教育,亦属完善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在不具备普遍实现此种教育前提的条件下,宜以先进分子为对象。

“道德教育”概览道德层面道德细则道德修养

与教育

1.节制、克制、忍耐自我控制2.勇敢、坚韧自我修养

3.平和、独立调节私人之1.同情、友爱、仁爱、体基本道间关系的准谅德准则则(私德)2.诚实教育调节公共1.集体之爱道德道关系的道2.乡土之爱规范德德规范(公3.国家之爱教育教德)4.人类之爱育先进分子道德的道德理基于自觉的奉献精神理想想教育

此表缺陷在于把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截然分开。

5.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假设):

(1)准备阶段:自我意识觉醒之前,个性特征的显示。

(2)人生转折时期,人生观显露苗头。

社会急剧转变,促进个体人生抉择。

6.政治教育的策略

参见《“政治教育”辨》,《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2期。

7.“直接社会教学”与“间接社会教育”

使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为所有教师共同职责,也只有在多数教师协同参与下,才能有效地实现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而社会教育亦需有专职人员承担、故有必要分为“直接社会教学”与“间接社会教育”。

专职人员承担“直接社会教学”,称为教师和辅导员。

整个社会教育应过渡到以“间接社会教育”为主的格局。

注:

〔1〕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06页。

〔2〕涂尔干[亦译迪尔凯姆]:《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3〕杜威:《教育的道德原理》,《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102页;参见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4〕孟宪承:《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4版,第33页。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146页。

〔6〕同〔5〕,第150页。

规范研究篇5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化的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企业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施工质量验收方面,因此,加强建筑企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化,不仅在于设计阶段的全面论证、施工阶段的仔细把握,而且还在于建筑企业在质量验收规范上的把握力度。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化的实施要点

1. 对工程造价的管理要合理化。工程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合理化的主要依据。因此,施工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

(1)严格审核工程量。对施工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应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在预算之内。

(2)严格审核工程项目单价,避免出现任意高估定额等情况。仔细审核工程分项的准确性,避免重复列项。

(3)审核工作结束后,应编制符合实际的工程竣工结算报告册,以保证工程款的结算及支付工作的有效实施。

2. 施工质量的检测要全面化。

(1)建筑工程施工前的检测与质量控制。在进行施工前要做好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质量控制。建设,要求建设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建设经验,进行规划和设计等工作;设计,要求根据建筑周围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因素来进行路线、路面及各种设施的设计,确保各个施工过程都能被合理地连接和运用;施工,要求承包商不仅要经验丰富,还要在材料的准备、工序的管理等方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工程施工的秩序和质量控制;监理,要求做好施工检测与质量控制,要对施工队伍的组织、施工的各项条件等是否完全符合要求等进行审查。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各项检测,不仅有利于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同时还能使施工涉及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建筑工程施工验收时的检测与质量控制。安全检查是质量控制管理的一种方式,反复的安全检查有助于提高路面工程施工的安全和效率。所以,在进行安全检查工作后,还要检查相关人员作出的评估并备份,以作为日后参考资料。另外,在建筑完成施工后,也要随时对事故进行防治。

(3)建筑工程施工完成后的检测与质量控制。建筑施工与其他施工不同,它是针对特殊群体而实施的一种设施。根据技术的要求制定建筑实施的方案,以质量的指标确定检测与质量控制的合格率,按照质量验收规范检测施工质量,并将检测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化问题研究广西润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马 靖果进行公布。(4)进行高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优化建筑养护计划,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完善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手段,将重点放在施工工序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并加强有关工作人员的检测与质量控制意识。

3. 运用正确的方法实现验收的科学性。

(1)计划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确定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方式。首先,要对项目状况进行客观分析,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引发质量问题的相关原因,并进行重点提取。最后,根据影响项目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2)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实施制定出的计划。一方面,要做好计划的交底工作,落实组织、技术以及物质等方面的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察,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建筑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质量体系的保障作用。

(3)检查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比分析建筑项目的预期效果与实际状况,对建筑项目施工具体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处理阶段。该阶段是 PDCA 循环(一种能使某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总结、分析检查结果,并加以妥善处理。具体来说,处理阶段要在上一阶段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应对方案,总结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避免已出现的问题延续到下一个循环中。

三、结论

规范研究篇6

关键词:会计理论;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

巴普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成就而前进的。”[1]由此可见,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其研究方法是紧密相连的。在目前的会计学科中,自从实证研究方法得以承认并应用于会计学科中之后,它与规范研究方法之间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事实上,这两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都是进行会计分析的方法,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分析方法。[2]基于此,本文从概念的界定出发,比较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同时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今后如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提出些许建议。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会计理论

笼统的说,会计理论可以概括为:从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会计一般规律。[3]知名学者陈美华这样以为,会计理论也称会计理论系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边界及运行机制的概括总结,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4]我国会计学奠基人阎达五教授在《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中指出:会计理论是能够揭示会计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能够预测并且指导会计发展的知识体系。[5]

由上述相关介绍可知,理论界并未对会计理论的定义进行标准化,与此同时,各个学者对会计理论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上定义中总结出关于会计理论的下列特点:第一,会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即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进行概括、归纳综合得出来的;第二,会计理论是用于指导会计实务的一般规律,即这种会计的规律性普遍存在于会计实务当中,并且应用于会计实务;第三,会计理论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要素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原则等等。

(二)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于演绎法来推导出会计概念、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等,进而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会计研究人员更注重政策改进和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分析和解释现行的或可接受的实务。[6]

这种研究方法基本的思路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结合一定的主观思想,通过价值判断,概括得出一般性的原理,然后经过分类、汇总,最终揭示其规律性。会计规范性研究并不注重“是什么”的问题,而仅仅是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的宗旨就是会计理论远远高于会计的实务,并且强调其应被用来指导会计实务,而非解释会计实践中的问题,并且还不会受到会计实务的约束。

(三)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对已经事先确定的假设进行假设检验,从而求得近似正确性结论的一种方法。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命题、设定假设检验、建立模型、采集数据、分析检验、解释结论等。

由上述的介绍可以总结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注重实际。它通过分析、解释现实的会计实务数据等,来寻找其发生的原因或是对已设定的假设进行检验,而不是凭空想象而已;第二,不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用客观中立的方法来对其所依赖的会计理论进行有效性的检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主观的干扰,进而得出客观中立的结论。

二、 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

在会计学科的有关理论研究中,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两者共同存在于会计分析方法体系当中,而不是完全独立、彼此分割的。下面就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简要探讨分析:

(一)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比较

1、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优点

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理论建树也是相当的丰富。并且,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显现了其长来已久的优点,主要有:

首先,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相对来说是普遍的。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会计基本概念的研究,也可以用于会计基本原则的研究,还可以进行应用理论的研究。

其次,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能够保障有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的建设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其推理的结论是独特的,从而可以保持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科学性,避免理论上的漏洞。

最后,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可以指导会计实务操作。由规范性研究方法得出的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从而为我国国家制定统一的法律规范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实现了对具体实务操作的统一,进而提高了对我国会计界的管理效率。

(2)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缺点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在有其自身优点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有:

第一,在利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研究会计理论时,在制定规则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目标,从而降低了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准确性。

第二,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所采用的某些会计和审计实践规范,不是建立在可识别的经验观察或方法的基础上的。即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只是代表一些人的个人想法,缺乏可识别经验以及有关的数据的支持。

第三,研究方法缺乏准确性。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侧重的是定性的分析,无论是利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进行理论研究时,都是对事物的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第四,不关注会计主体的本身行为做法因素,忽略了会计信息是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结果的,只是将不同会计环境中不同利益个体机械堆砌为一个整体,从而得出堆砌在一起适用于各种个体的论断。

2、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点

首先,会计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是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所看重的是事实实际,而不仅仅是主观上的抽象,是采用客观中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价值判断的方法。

其次,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使用大量的客观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增强了客观的说服力。这种方法采用与时俱进的定量分析技术,获得精准度更高的实证分析结论。

最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对实践工作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是说,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的收集数据来获得现象和做法的证据。

(2)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不足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虽然具有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所没有的优越性,但它自己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本身也有一定缺点,最主要表现在下面:

第一,会计研究人员的教育背景、社会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观和价值观难免会夹杂在实证研究的过程当中,这多多少少会对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可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其所使用的理论模型和所研究的课题的选择带有主观性。

第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有时候会过多的强调数据的模型化。这种模型化的盲目性,是“为实证而实证”,经常会选择性的忽略掉一些次要的因果关系,从而简化模型,导致一定的系统偏差,使得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降低。

第三,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也就是说,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建立在以往的大量的数据当中。这使得得到的数据是过去的数据,得到结论是与过去相关的结论,这种结论未必能够对未来的预测产生很好的解释作用。

第四,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总是试图用有限的数据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实现对现实的解释作用。这种思想指导下得出的结论难免会带有一定的概率性或者偶然性,从而降低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精确程度。

(二)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联系

新的会计理论知识的获取,是会计规范研究和会计实证研究完美融合的产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地方:

1、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互补的关系

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这两种方法虽然存在着重大不同,但是二者并非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你无我的关系,而是相互关联,彼此补充的关系。实证研究方法虽然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的数据基础之上,但是其进行假设检验、模型选择、数据选择、结论分析与预测等都离不开规范性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同样地,如果只有规范研究而没有实证研究相辅助,则缺乏客观的事实支持。

2、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无论缺少哪种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论都是不完善的,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认识这两种不同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才能使得会计学科的相关研究更上一层楼。可以说是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和不一样的角度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运行规律进行反应。

三、 目前会计研究方法中的主要运用

在现实中,有多种多样的问题出现。正如哲学上的方法论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于不同的会计理论问题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考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需要侧重采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会计规范体系包括法制方面、道德方面和会计准则规范方面等多种具体的规范形式。会计准则体系的制订过程,需要以抽象地基本原理作为基础,进行有关的概括、汇总及归纳研究。通过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人们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性质、内容、制定程序和层次结构及基本功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

就目前而言,我国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这些制度的制订,理论界主张以相关的法律规范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利用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逻辑一致性。

(三)资本市场的研究需要侧重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大量数据的涌现,使得资本市场上出现了难以依靠规范法单独解决的问题。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出现无疑为这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尤其是对股价和会计盈余的资本市场上相关信息关系的研究,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已经成了众多学者探求解释资本市场如何以及为什么对会计报告作出反应的无可厚非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现今会计理论发展过程当中,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关系。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基础,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结合一定的规范性研究进行的,需要有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的支持。总之,规范性的研究对于会计实证方法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细致的理论分析,才能对问题有所识别和认识,进而明白其中的作用机理,从而明白变量之间的关系,为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缺乏相关的理论的分析,盲目的进行建模分析,只会得到一些无意义的统计数据 而没有实质性的实际意义,甚至会对理论研究产生误导。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当中,一定要结合两者的优点,共同应用于实际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 袁 迎. 论会计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J]. 财务会计,2012-01(下):21―22.

[2] 许腾晖. 对会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争议的科学哲学思考[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I.

[3] 章道云. 论会计理论研究[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03,22(1):55.

[4] 陈美华. 会计理论系统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8.

[5] 阎达五.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

规范研究篇7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研档案;规范管理

引言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中从客厅立项、申报、进程、总结、结题再到成果鉴定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各种档案材料,当然,不仅仅是只是农业,还包括林业、副业、渔业、牧业等。其是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声像、电子、文字材料等的总称。也是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管理农业科研档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问题的发生,从而产生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有效的管理农业科研档案是档案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工作[1]。

1.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有很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科研单位的工作领导只重视给单位和个人能带来利益的工作,比如: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落实科研计划等这些都是能给单位或者是个人带来直接利益的。从而忽略了科研档案工作。因为,科研档案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利益成效,导致他们不会重视这份工作,尤其是对形成科研档案的中间环节最不重视,从而就造成了档案不完整及流失的现象。

1.2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

由于有的单位科研档案人员被消减或者是兼职,更有甚者是没有分管领导,把档案管理工作安排给闲散人员去做,而档案管理人员又频换的更,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非常的混乱。

1.3工作人员归档不积极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和工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不挂钩,这也是导致他们工作消极的原因。同时,有些成果的研究人员受到经济的影响,让他们想将发明据为己有,且单位又没有具体的制度约束他们,甚至有的科研人员为了自己的方便,从而不将档案归档[2]。

1.4不注意科研文件的积累

科研档案的前身就是科研文件,科研文件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及指导价值都是因为其记录了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但,档案人员和科研人员平时不注意保存科研文件,导致归档时科研文件收集不完整,从而造成很大的损失。

1.5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档案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大,这给提供利用和保管的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都不先进,非常的落后,检索工具也是单一的,工具单一通常表现在查阅工具,用的最多的查阅工具就是手工制作的目录或者是专题卡片,检索方法速度慢而且还很落后,准确率又不高。同时,在档案管理上计算机运用的很少,这就导致了档案信息在加工、存贮及传递等方面都缺乏了先进的技术设备[3]。

1.6开展编排工作不够

提供档案服务的一种高层次形式是档案编研。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档案的开发利用和档案编研工作的好坏有直接关系。我国大多数单位目前还停留在一、二次文献的编研上。

1.7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以往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特别是档案专业的管理人员就不用说了,他们的现状很难适应我国目前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且他们的工作效果也不能给科研带来方便和效益。

1.8档案内容不完整

虽然科研单位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了归档,但是,科研档案工作中还存在内容不完整、归档手续不齐全的问题。这都表现在:核心内容不准确或缺少、科研文件缺失、归档手续中缺少相应的文件等。

2.规范农业科研档案工作

2.1设立专门的科研档案机构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都不是很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非常的混乱。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唯有设立一个专门的可以档案机构,让专业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宣传科研档案工作,并让工作人员都认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还应完善奖励制度,让档案管理工作和切身利益挂钩,保证他们受到科研人员的同等待遇及尊重,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4]。

2.2建章立制,从头抓起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根据档案法的要求,并结合自己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才能建立。建立规章制度是为了让科技人员能够了解形成档案的各种要求,并有意识的开始收集和整理档案材料。同时确保材料的内容和质量。其次是,定期对各个材料归档进度进行检查,发现有没有及时归还的档案,要提醒科研人员将材料及时的归还。通过建章立制这样一个方法让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从而形成规范的、完整的、科学的档案原始材料。

2.3建立激励机制,做好科研档案收集工作

为了做好农业科研档案收集工作,我们首要要根据其特点,将收集的工作范围概括为:归档课题、立项课题、鉴定成果、品种备案等不同的阶段。且每个阶段都要记录数据、往来文件、报告、图纸、书写材料等,并且保存。因为这些都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直接记录。为了促进科研档案材料的完整、全面、科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奖罚制度。将归档完整、系统、全面、科学作为卡考核内容。从而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5]。

2.4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应该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考虑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二是要考虑农业科研档案有没有按照农业部颁布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三是考虑有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要考虑加强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保密。第五是要从更深层次的方面去研究农和开发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资源。其开发利用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编制各级各类目录,丰富检索手段、加强安全保密工作、通过口头或直观方式宣传报导科技成果。

2.5管理方式现代化

自进入新世纪,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势必往档案管理微机化方向发展。一些条件还可以的科研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发并研制有查询、检索、阅读等功能的农业科研档案数据库,并制成光盘。这样一方面可以开展有偿信息服务,且可以作为科研交流和科研活动的馈赠资料,以扩大档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永久的保存和记录农业科研档案。这些都要求科研工作者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同时熟练掌握微机知识。就算不能跟编制软件,那也要回使用软件[6]。

2.6及时做好编研工作

及时做好编研工作有三个步骤。首先是将深奥的科研成果编研成可操作、简明、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时间的农业实用技术,并通过各种形式传播给农民。其次是参考档案资料并搞好立项。最后是通过查阅并收集往年有关的同一个问题的农业科研档案,并分析归纳整理成综合评述。

2.7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不但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要求他们就具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水平,具有现代的管理意识和技能。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就必须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除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要让他们掌握党和国家的各项科研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完善档案的管理制度[7]。

2.8规范档案收集内容

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就是档案材料的收集。目前,我国档案法规定,国家规定的立卷归档的材料要定期地移交给单位档案机构,个人不得据为己有,这样方便集中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科研档案的特点,要求课题调研人员一定要按照严格要求执行,并将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过程都按按计划的分阶段积累和收集,然后按规定移交到档案室,从而保证原始档案材料的规范、统一、科学、标准。

结语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低下、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完善的奖励制度等等,这些问题致使档案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重点就是如何做好现有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总而言之,规范管理农业科研档案工作有利于科研技术的总结和继承,并且还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且还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根本保障。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等,才能让农业科研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效[8]。

参考文献:

[1]林丹青,陈伟.关于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1):21.

[2]马金星,章瑶.对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03):15.

[3]杨承富,刘瑛,黄光昱.基层档案部门实施档案信息化的思考[A].新时期档案工作论文集,2013,2(11):25-27.

[4]李晓煜,吕孟雨.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队伍的现状和改进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11,6(11):134-135.

[5]郑莉.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0,2(08):9.

[6]王兆华.时佩君;;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2,12(03):12-13.

[7]张振玲.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探索[J].山东农业科学,2010,9(05):6.

规范研究篇8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工具、技巧、方式和途径,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会计理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途径、手段、技巧与方式的总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本身而言,它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体系。第二,对会计理论研究者来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认识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桥梁,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取得新的会计理论成果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研究的成败和质量。所以,开展研究方法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来看,可以主要划分为两大体系: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其中,规范法在20世纪70年代前占据主导地位,而70年代以后,实证法成为西方会计理论发展的主流。随着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国际会计的接轨,实证法也受到我国学者的认同。如何正确认识规范法和实证法的关系?哪种研究方法更有助于研究人员的研究?下文将作详细阐述。

二、会计规范研究方法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确立课题(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逻辑分析—得出由文字描述的会计研究成果的方法体系。

(一)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主要优点

1、规范法研究得出的会计理论可用于指导会计实务。规范法所形成的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首先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性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务应该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

2、规范法的适用范围较广。规范法既能适应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也能适应会计基本概念及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既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

3、规范法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规范法一般都是围绕确立的会计课题去搜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规范法可以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及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

(二)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主要缺点

1、规范法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提的判别和检验。

2、规范法往往忽略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而仅将不同的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看待。

3、使用规范法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很难保证研究的价值中立,其价值偏好会影响所搜集的资料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而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使得到的结果缺乏支持而仅代表个人论断。

三、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统计分析—得出具有数量特征的会计研究成果的方法体系。其哲学基础是由实证主义演变而来的证伪主义。具体就是会计研究成果的可证伪性、会计研究客体具有可重复性以及会计研究过程必须排除价值判断。

(一)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主要优点

1、实证法从评价规范法所依据的前提入手,对前提的现实有效性进行检验,进而肯定或否定规范法得出的成果。

2、运用实证法得到的结论不仅对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提供解释,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在应用程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提供解释,有助于会计研究人员有效实施会计预测。

3、实证法重视对会计主体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并大量引进了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如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等,拓宽了会计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

4、实证法以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统计分析为主要方法,并采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定量分析法在会计研究中得以广泛的运用,可以精确描述会计研究客体,从而使会计理论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5、实证法的出现,增强了会计研究人员的科学化意识,使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由浅入深,又定性到定量,由微观走向宏观,开阔了研究人员的观察视野和思考范围,提高了会计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

(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主要缺点

1、实证法力图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只具有概率性或偶然性。

2、实证法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经常忽略某些想当然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性偏差。

3、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作为“经济人”的会计研究者,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人偏好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干扰。

4、实证法与规范法相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如对于某项具体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的若干年,即总是等到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时才能得以实施。

5、从实证法的研究步骤来看,它的最后一步是得出研究结论,缺少了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评价,即不能够指导会计实践,因此,它所形成的结论并不能称之为会计理论。

四、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统一

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规范法还是实证法,分别有其适用的方面,而作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为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理论服务。第一,规范法侧重于定性分析,用自然语言说服方式;实证法侧重于定量分析,用数学语言说服方式。第二,规范法往往从较高的会计理论层面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而实证法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会计理论,层次较低。第三,实证法是规范法的基础,因为实证法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会计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掌握了各种会计现象的本质,才能从逻辑高度上来探讨会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法是实证法的前提和终极目的,因为研究会计现象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探讨会计是什么,而必须研究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应是规范法与实证法的统一。

上一篇:评价模型范文 下一篇:会计信息化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