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范文

时间:2023-09-25 08:04:56

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篇1

虽然都称之为新闻,但是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一个以官方话语为主,一个以平民视角为主,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是报道的内容不同。时政新闻报道的核心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主要是锁定领导层和公职人员。民生新闻则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关注点在于民生、民情、民意。

其次是报道形式不同。时政新闻比较严肃、严谨,言简意赅,简单明了。民生新闻则更加平民化、可亲化,新闻内容故事化、可听性强,给观众一种如话家常的传播方式。

再次是报道的目的不同。时政新闻是为了让百姓了解到政府的决策,与百姓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做到信息公开,使百姓有知情权。民生新闻主要是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进而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善百姓生活现状,是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新闻。

虽然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两者有不同之处,多数电视新闻也很明确地将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划分成两档新闻节目,但是两者的联系确实是紧密的、实实在在的。在时政新闻播出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可以通过民生新闻向百姓传达,同时,民生新闻可以从小的民生题材中挖掘公共议题,反观政府政策的实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同时从播出内容上也不难看出,时政新闻中已经开始出现民生新闻的内容,而民生新闻中也能够看到时政新闻的影子,可以说现在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已经发展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相互融合中,两者还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以促进二者更好的发展。

1.宣传性和新闻性相融合。民生新闻很多新闻虽然好看,但看过之后很快就没有任何印象,新闻流于表面和肤浅,而且新闻的宣传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有可能产生与党的大政方针、社会发展方向相左的负面效应,这也为民生新闻的选题和采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读懂党和国家政策,理解民生新闻发生的环境和背景,在选取新闻角度时注重考虑新闻效果,针对受众的隐性需求,采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符合时展方向的优秀的民生新闻。

2.时政新闻要与民生新闻更好地融合,就必须让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更具广度和深度。关注民生但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受众,对新闻事实除了报道“什么”,更应该关心“为什么”、“怎么办”,新闻要对社会对民众负责并积极地引导公众来关心公共事务,共同为公共事务出谋划策。民生新闻哪里来?不单是从街道社区来,还要从政府部门来,民生题材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治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新闻就是要多跑政府部门才能得到。实际上很多民生新闻就是时政新闻的延伸报道和深度报道。

时政新闻篇2

时政新闻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要反映党委政府的政治主张以及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在报道尺度、时机选择等方面都要慎重考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这些内容,只想说说时政新闻记者的群众意识。

把心扎下去

有人认为,时政新闻和老百姓离得相对较远,多数情况是参加会议、传达党政机关政策,做的主要工作是“上情下达”。实际上,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要做一名合格的时政新闻记者,同样应该把心扎下去,把握住读者的所思所想,唯有如此,才不会让笔下的稿子生搬硬套,成为晦涩难懂的“八股文”。说到底,就是时政新闻同样要讲究贴近性,时政新闻记者绝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单向传播者。

和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以及突发事件新闻相比,时政新闻相对静态、缺乏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在海量的信息中,很容易被忽略。而事实上,国家的一些重大战略决策尤其一些政策的出台,影响面非常广,这一点为其他类型新闻所不及。这就要求时政新闻在及时传达信息的同时,切中读者关心的关键点,及时采访、了解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如果时政新闻记者心里想不到读者,写出的稿子很可能就是简单的政策传达,费了半天劲挑出的新闻点也并非读者所关心的。

替群众提问

时政新闻记者不能整天泡在会场,只跟党政部门打交道,应该多到群众中去,没事儿到社区跑跑,给读者朋友打打电话,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与读者的血肉联系,做出读者爱看的新闻报道。从小处说,在具体的政策报道中,可以了解群众的关注点,选好报道角度,甚至替他们答疑或提问;放大了看,这样长久的联系,便于记者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的意见反映出来。

我曾经在某政府部门推出一项政策前,做过群众调查,之后列出他们关心的五六个问题向相关部门提问,得到一一答复。之后,这位负责人追问:“就你们了解到的情况,老百姓还关心什么?”或许他们担心,利益相关的群众没有机会或者因为有顾虑没有完全说出心里话,倒是愿意对媒体掏心窝子。

到基层去

我常想,要感谢入职之初跑社区的那段经历。尽管只有半年,却让我在记者生涯之初,就接触到社会最基层的运转状况,上层出台的政策几乎都会在这里落脚,老百姓更在意什么,在那里都能更真实地看到。

所以,我常提醒自己,跑社区不是社区记者的专利,没事的时候,时政新闻记者同样应该到社区走一走,和居民聊聊天,有时不经意间的交谈,就可能启发自己,碰撞出选题,或者影响新闻报道的角度。也因为有这些活生生的个例,写出的政策稿才有了避免干巴、晦涩的可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自己做得还不够,还有改进的空间。

总之,新闻要做出贴近性,少不了记者与读者的密切互动,这一点,对时政新闻记者同样十分重要。浮躁的记者很可能人云亦云,很难写出受读者欢迎的作品来。

时政新闻篇3

历时12天的2012年全国“两会”已经落下帷幕。在这场充满硝烟的新闻大战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及时准确报道大会各项议程和内容的同时,对时政新闻的“软着陆”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生动的尝试,报道可亲、可听、可信,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以社会民生为重点,将“两会新闻”做成“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软着陆”的关键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内容上尽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动中挖掘软性内容,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接近性。以民生为重点,贴近百姓,将“两会新闻”做成“民生新闻”是江西电台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最大亮点。

在做好大会议程和江西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等程序报道的基础上,记者在会场内外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就业、医疗、物价、教育、食品安全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话题。用敏锐的洞察能力、熟练的采访技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捕捉焦点、挖掘亮点、放大热点,提升报道的可听性、趣味性和深度。比如,关注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报道他们带来的基层呼声;捕捉例会中代表委员为人民的精彩瞬间和语录,挖掘政府工作报告和小组讨论中反映的民生问题等,这些都很好地践行了时政报道民生化,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内容。

在精品专栏《两会热点互动》的基础上,首次推出《我给两会捎句话》栏目。栏目广泛收集百姓对全国“两会”的期盼和建议,受到各界群众的积极响应。结合征集活动,新闻频率梳理了通胀、环境、房价、治堵、食品安全、医疗等近二十个主题。围绕着这些老百姓关心关注的话题,江西电台北京特派记者兵分几路采访相应领域的代表委员,让百姓的呼声真正得到代表委员们的回应。在《两会热点互动》栏目中,一大批集纳百姓观点呼声和代表委员权威解答的互动报道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我给两会捎句话》和《两会热点互动》也因此成为江西电台连接会场内外、强化互动沟通的特色专栏。

以大会特色为切入口,让时政新闻“软着陆”

例会报道的不断创新,还体现为在大会特色上做足文章。今年的全国“两会”是例会,但它又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任期,也是第十一届人大和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江西电台“两会”报道的推陈出新圆满地融合了本届“两会”最后一次会议和代表委员最后一年履职的特色。

根据这一特色,江西电台选取了五年来代表委员如何尽职履权,怎样在最后一年的履职生涯中发挥作用,提案议案和建议是否落地有声,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等这些百姓关心且迫切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进行小切口、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

首度在“两会”召开前,推出《代表委员走基层》专栏,安排记者参与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前的调研活动,亲身经历讲述代表委员倾听群众呼声,关注人民利益,提高参政议政和尽职履权质量的做法,报道生动平实,可听性强,吸引了一大批听众。

为代表委员量身定制的《我的两会故事》专栏,以“我的两会故事”为脉络,邀请代表委员讲述五年履职生涯的故事和自我评价,畅谈自己的提案议案和建议,细化解读全国“两会”。在这个栏目中,全国政协委员陈清华作为江西省第一位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作大会发言的委员,讲述了自己的提案被落实和采纳的经过;全国人大代表龙红回忆自己每年在代表团驻地的妇女节联欢会上表演、传播江西地方艺术戏曲,并从基层艺术家的视角细数国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努力和进步;委员马志武讲述调研要有“一层灰、一脚泥”的精神……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既是代表委员们尽职履权的风采,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见证,内容更具亲近性和导向性,体现了省级电台“两会”报道的舆论引领作用。

以创新引领方向,多题材运用改进报道方式

增强形式的可听性,以群众的新闻诉求为切入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时政新闻民生化,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同样是江西电台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一大特色。

报道形式更加活泼,本次“两会”报道中,除了常规的消息和录音报道外,记者还通过现场口播、录音特写、连线互动、联合访谈和直播等多种富有广播特色的报道方式,让例会报道更加灵动,更加好听。

改变板着面孔说话的方式,采用平民视角,用具体、平实的话语报道“两会”。今年的“两会”报道,江西电台首度开设了一系列具有“人文视角”的专栏,从民生的角度,以清新、自然、重视贴近性的报道方式,将政治议题平民化,为“两会”报道增添活力,实现时政新闻的“软着陆”。“两会”期间,同时推出《记者跑两会》栏目,用记者的眼睛报道“两会”,通过记者的所看、所听、所感,更直观地让听众对“两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解读。

从小角度切入,彰显时展的大变化。例会报道往往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数字太多,文章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为了规避这个弊端,江西电台的“两会”报道,着力从小角度切入,深入浅出地报道解读重大议程、重大举措;以平民的视角,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两会”的成就和代表委员的尽职履权,增强报道的可听性和可信度。

以声音记录历史,广播元素的合理化应用

广播以“快”见长。在本届例会报道中,江西电台在“两会”快讯的基础上,全力打造第一时间“两会”评论、观察和解读的立体大包围;全天候新闻资讯鄱阳湖之声侧重“两会”新闻“零时差”直播,时时更新滚动播出“两会”最新动态。第一时间播报新闻,第一时间解读新闻,广播“短平快”的特点在江西电台“两会”报道中发挥了最大的张力。

丰富的音响效果,让新闻可看、可听、可触、可感。分析江西电台本次“两会”的新闻稿件,不难发现,报道多运用现场音响和人物对话,用声音记录代表委员们的精彩语录,用声音细数难忘的“两会”故事以及提案议案和建议,用声音捕捉新闻发生的精彩瞬间,严肃的时政题材因报道的现场感顿时生动鲜活起来。比如,录音特写《农村不是废品收购站》,原声记录了3月10日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兰念瑛结合切身经历,建议国家严格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的产品质量的发言,引起代表们热烈讨论的场景。热烈的探讨对话,生动再现了代表委员为人民尽职履权谋福祉的场景,直接再现了我们的代表委员是怎么开会的,是如何为群众说话的,是怎样依法作为的。面对问题,他们并不回避;面对困难,他们积极应对。既解答了外界的疑惑,也真实反映了代表委员的履职状态。类似的一系列立体感、现场感强的报道,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让听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可以说,广播的声音优势和特色在江西电台全国“两会”报道中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

以合作扩大影响,多媒体立体化传播

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同时是江西电台加强媒体融合,扩大广播影响力的一次有益探索。

立足广播,坚持横向与纵向联合。江西电台增派专门的记者队伍,对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会”报道,借助部级媒体的平台,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全国和全省宣传、推介江西,增强省级电台“两会”宣传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继续联合中部六省广播电台和腾讯网推出特别直播节目《使命2012――中部再出发》,邀请代表、委员走进联合直播室,围绕老百姓关心的通胀、环境、房价、治堵等话题,就中部崛起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讨热议。直播前,启动广播节目、官方微博、腾讯网等多种传播通道,进行直播预告。直播过程中,通过腾讯网,将访谈的内容、文字、视频同步立体传播。直播后,将访谈内容精编,在综合新闻广播的《新闻110》和鄱阳湖之声的《财富大讲堂》节目播出,实现二次传播,扩大广播影响。目前,全国“两会”中部六省电合直播已在江西省代表委员和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

跨媒体协作进一步增强,除了与腾讯网合作外,江西电台还与中国广播网、《中国广播报》展开多层面合作,提高广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本次的“两会”报道中,江西电台充分引入各种传播元素,全面探索了电台“两会”全媒体运作的新模式,有力地延伸广播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时政新闻“软着陆”,例会报道也精彩。江西电台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通过创新报道内容形式,加大媒体融合步伐,突出广播优势特色,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广播的影响,也提升自己在媒体中的地位。

时政新闻篇4

一、强化新闻性,创新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作为肩负着舆论导向功能的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仍是当前和今后各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努力创新报道形式,在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的新闻性上做文章,打破常规的、程式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努力从“文山会海”中捕捉最有价值的新闻,让电视荧屏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传送一股清新之风。如重要会议、大型会议或当地主要领导调研活动信息量大,可以引入组合报道方式,为冗长的时政新闻减压;一般会议或当地非主要领导活动信息量小,可以采用会议画面插外景画面、资料画面、调研画面的形式,实现会议与现场的无缝切换,必要时甚至可以完全舍弃会议画面,为呆板的时政新闻“增色”。近年来,池州市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部就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对全市各类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篇幅、时长、画面进行控制,特别注重综合汇编非主要领导活动,留给“记者走转改”和“记者新发现”更多发稿空间,努力提升时政新闻节目信息量,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

二、加大经济新闻和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丰富栏目题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观众是普通市民,这一观众群体更为关注城市日常经济发展和生活百态。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要善于从生活常态中提炼主题、发现生活,第一时间告诉观众,这座城市又有哪些新政策出台、新项目动工、新发展机遇。因此,要不断扩大经济新闻和民生新闻报道份额。此外,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还可以加大监督性报道,提高时政新闻栏目公信力,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2012年以来,《池州新闻联播》栏目在节目中开设《群众利益无小事》专栏,对发生在全市范围内的各类“假恶丑”现象进行监督报道,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和好评。同时,《群众利益无小事》中报道的不少问题,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极大关注,绝大多数问题因此得到解决。

三、优化头条报道,做好各类新闻“套餐”。“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对于一个电视新闻栏目而言,没有好的开头,整档节目的收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准确把握大局的前提下,应不拘一格选头条。把那些社会影响大、观众最感兴趣的题材选为头条,不仅不会影响时政新闻栏目宣传效果,还会大大增加节目的亲和力。《池州新闻联播》有意识地策划了诸如《大地飞歌》《走边界》《让梦想开花》等一系列主题板块,给予头条发稿空间和时长保证。许多观众反映,这才是他们真正想看到的新闻、想了解到的信息。

目前,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大多是以标题为单位设置新闻,一个新闻标题统领一条新闻。如果编辑能按照各条时政新闻内容上的关联度编辑一个“新闻群”或者说是“新闻单元”,把图像新闻、口播新闻、背景资料以及现场同期等搭配编排,把他们看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立体化布局,推出“套餐式”新闻,会使观众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关注度,收视效果也会更好些。

四、强化现场再现意识,注重个性立场表达。同样一个时政新闻事件,因为有同级报业媒体的介入,城市电视台一般很难做到独家报道。但是电视新闻可以直观地再现新闻现场,能更深切地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是比较优势,电视新闻工作者务必要充分利用。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记者一定要强化对电视现场声和同期声的使用,注重现场出镜效果。

当下,在新闻事件报道中,除了争夺第一权以外,第一解释权也应当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发挥节目影响力,不仅在于以最快速度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儿,更要清楚明白地告诉观众是怎么回事;不仅要报道,更要解释。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要在评论上独树一帜,借助独到的观点、精辟的见解,在时效、广度和深度上占领先机,启发观众去接受某种倾向性的意见,产生一种舆论效果。

五、创新播出形式,进行风格化包装。广播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改进时政新闻报道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加大新闻现场直播份额;还可以采用主播、记者以及特约评论员现场连线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说。

对电视栏目而言,风格即生命。要提升观众对栏目的认同,就必须确定栏目总体色调,统一设置片头、标题栏、同期声字幕、片尾以及演播室背景,形成独具个性的整体风格。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栏目自己的印记。

时政新闻篇5

一、会议新闻要多角度、深挖掘,避免单调雷同

会议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尤其在地方台,会议新闻所占比重较大,有时甚至超过一半以上。因此,会议也是记者报道和反映工作最为重要的新闻源,是新闻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关键是看记者如何去发现、挖掘。要学会不拘一格写新闻,要在写法上不落俗套,在结构上推陈出新,使受众不仅获得信息,而且得到享受,从而让会议成为时政新闻的亮点。

记者在会议现场,不是普通的会议代表,更不是会议方的“传声筒”。很多会议应当只作为新闻报道的由头和切入点。在题材的发现、选择上,要善于发现问题,尽可能跳出“会议报道程式”,从会议中抓重点、抓新闻。同时,记者要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写会议本身,而要善于捕捉会议中的“灵魂”,学会捕捉会议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这样往往能拥有更多的受众。同时要能从表象的会议中挖掘出会议背后的内容和相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来,只有做到跨出会议写新闻,才能在各种信息碰撞中,取得意外收获。

二、运用专栏、专题报道等突出重点,避免一盘散沙

地方政府的工作,从年初到年终,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重点,如何紧密配合政府工作,笔者觉得要选准时机,精心策划一些相关的栏目进行报道,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要的是准确把握党委政府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有效把握新闻资源,把触角延伸到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寻找策划的切入点,真正抓住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富有新闻张力的热点与难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与之有关的内容报道得更为清晰与深刻。

三、新闻内容形式多样化,长短合理,切忌死板无趣

如果新闻节目只以时政等硬性新闻为主,就显得非常单调,时间长了,就因少了趣味性而失去大量的平民观众。因此迫切需要增加社会新闻的报道比重和分量。社会新闻作为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风气的报道品种,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而且使它在写作上富有人情味,能潜移默化的有效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每一期的新闻节目中至少要有30%以上的社会新闻,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四、时政新闻也要以民为本,切忌脱离群众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着积极的舆论支持。因此,要找准新闻节目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努力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定位与创新上寻求突破,把新闻节目办成“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尽量把镜头留给基层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同时,要从群众的视觉去发现新闻线索。火热的现实生活有报道不完的新闻题材,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会发现大量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及与公共道德、法律相悖的不良现象。这些鲜活的新闻事实,会让观众觉得可亲可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与教育。

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切忌只表扬不批评

央视的焦点访谈从1994年起以舆论监督节目的形式一亮相,就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极大兴趣,甚至被观众称为“焦青天”。而地方电视台在舆论监督方面则仍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不敢触及敏感部门、敏感话题。即使硬着头皮试着批评了一下歪风邪气,也是浮光掠影,不深不透,造成普通百姓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缺失。地方电视台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具有良好口碑,就不能淡化电视媒体舆论监督这个重要职能。因此,报道选材要“贴近农村、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作为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要多反映来自第一线的声音,要从人民关心的问题切入,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难点、重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把舆论监督对象定位在那些党和政府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交叉点上。按照这个理念,地方电视台才能把舆论监督运用得科学、合理、有效,从而达到改进政府作风和干群关系的目的,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健康的政治和舆论环境。

时政新闻篇6

“民生”早已是两会的关键词,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实际上,电视新闻把民生作为节目资源至少也有十年的历史,这里最有力的证明是民生新闻。不过,这些年来我们对民生新闻没少批评。因为,遍布中国各大小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基本是以远离宏大叙事、不说大事、不碰敏感问题为特征的。“时政敏感”是十年来民生新闻放弃说大事的最大理由。终于,人们在诸如房价越调越高、上学越来越难等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原来民生实际上就是最大的时政。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同等网络媒体策划的“两会调查”显示,保障性住房、收八分配、物价稳定、惩治腐败和就业公平等,老百姓最关切。而人民网的调查则表明,被网友排在前十名的热点话题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八、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正是在这些真正的民生问题上,容不得我们再“八卦”下去。两会报道正是张扬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最佳时机,也是民生新闻为自己正名的最佳时机。

去年的政府承诺落实了多少?特别是让中央政府着急上火的房价上涨,能有效地被遏止吗?物价真的降了吗?这是大事吧?这很敏感吧?央视《新闻1+1》节目组越是困难越向前,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任重道远。

能够直播的都是大事。央视《聚焦两会・见证履职》把直播室、代表驻地和外地现场每天进行两次三地的直播串联确属一种创新。从当年“四合院连着中南海”,到今天“大会堂串起怒江索道”。3月5日,摄像机竟然跟随“溜索州长”溜过铁索,湍急的江水让观众非常震撼,给人深刻印象。把大会堂的直播间与怒江的索道溜索直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换个角度看幸福和公正。把非事件性新闻做得十分鲜活,有相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这种给力让我们有理由重提深入采访,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重新打量新闻传播的与时俱进与继承传统。

为基层寻找“幸福”是今年央视《小撒探会》的主题,这个已办6年的栏目的突出特点是“小撒走基层”。为了收集民意,小撒曾乘公交、下矿井,每年都去基层采访,担当群众的“信使”,带着他们的声音和愿望来到两会。今年,栏目组提出一个特别的公式“2011+?=幸福”,让小撤带着这个幸福公式去基层寻找答案。于是他走了很多地方,寻找普通人的幸福观。撒贝宁说:“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问题带到两会上,呈现给代表委员,让他们去共同商议和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全身心的投入有良好的收视回报,一期以重庆棒棒军为题材的节目创出’了收视率新高。

央视以名嘴命名的两会专栏已有几年的历史了,而今年的一个特点是名嘴抢滩微博,利用微博与网民交心互动。《小T跑两会》官方微博落户腾讯微博,短短5天时间就吸引了近150万粉丝。通过央视《小丫跑两会》栏目的播出,更多腾讯微博网友的心愿通过小丫口播形式向外传达,微博这种迅速围观并且不断放大效应的模式深受网友欢迎。

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新突破点,在于敢说大事,善碰敏感。这让我想起了5年前的两会。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香港文汇报记者问:“本届内阁任期已经过半,回顾过去这1000多天的施政历程,您觉得什么成绩是令您最欣慰的,什么情景是令您最感动的,什么事情是令您最痛心的,您能否给您本人及内阁团队打个分,您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完成下半段的任期?”温总理的回答中谈到:“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

时政新闻篇7

一、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架起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我们说民生新闻关注民生,那么与民生新闻内容风格截然不同的时政新闻是不是就不用关注民生问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同样是新闻,为什么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在老百姓眼中的差距会那么大呢?主要是一些媒体没有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没有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融合起来。

诚然,时政新闻必须讲政治,必须严格遵守报道程序,但这决不能成为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理由。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时政报道,是在按上级的指示搞宣传,而不是真正去做新闻,因为太中规中矩而常常陷入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因为程式化、模式化而湮没了新闻,结果导致记者不去主动地了解民众、服务群众。许多记者认为,会议和领导活动不会有真正的新闻,只要按程序报道就行了。我们不排除有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确实没有新闻传播的价值,那么,是不是党委和政府召开的所有会议都是与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无关呢?答案是否定的,出现这一问题,关键是我们的记者只关注会议或领导活动的表面,没有看到会议和领导活动后面的深层次的东西。缺少对领导讲话精神的解读,缺少对领导讲话和活动的背景介绍,缺少对领导讲话中所关心的与人民群众反映相契合的问题的反映。

因此说,时政报道并不等于疏离群众,关键是我们怎么样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染,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地融合起来,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去报道时政新闻,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发掘和解读到群众感兴趣,急需了解和希望解决的问题。记者只要心理装着群众,把群众的利益、呼声和意见挂在心上,并带着这些问题去参加会议,报道会议,捕捉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共振点”,这样,我们的报道就会扭转脱离实际,疏离群众的局面,一定会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一些媒体主观地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隔离开来,主打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主要为领导服务。而另外再办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认为民生类新闻节目就可以抛弃一切对受众没有吸引力的报道,一切以收听(看)率至上。现在,一些媒体的所谓民生类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社会新闻,如血淋淋的车祸、火灾、打架斗殴、醉酒闹事、婆媳吵架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东西,甚至出现“五条腿的王八”这样的新闻作为节目头条的现象。即使是真正的民生新闻也只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作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乍看挺热闹,实质上沿着新闻娱乐化的方向越陷越深,成了“市侩新闻”。

这种病症的出现对于当代中国兼具执政党舆论宣传工具功能和面向市场的大众传媒双重功能的媒体来讲是极为有害的。长期人为地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分设,必然会导致新闻党性和人民性在媒体上的决然对立,进而导致受众对新闻媒体的怀疑和抛弃。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隔裂开来,容易把听众分为一种只关心时政大事,另一种只关心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小事的两种人群,产生的结果是经常收听时政新闻的听众反映新闻节目报道老百姓的事太少,而经常收听民生新闻节目的又反映本地有这么多大事为什么都不做报道。使新闻宣传的整体效果被大打折扣。最终完全可能使媒体陷入一种既无法实现党委政府喉舌功能,又没有办法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先机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在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中心工作的前提下,更多地去关注人民生活、平民生计,报道群众的身边事,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靠高质量的新闻赢得受众,为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三、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搭建公共平台,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关注民生

现在许多媒体都提出了“公共新闻”的概念。所谓“公共新闻”就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的阐释和传播,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官员的公民意识以及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矛盾,化解冲突。通过这个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媒体力图把境外舶来的“公共新闻”理念本土化,从根本上理顺当下由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这两种新闻模式分立而导致的混乱。因此,要解决这一混乱问题,就必须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好起融合起来。

实施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融合在当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动我们新闻媒体的改革步伐,使新闻更加符合新闻规律,回到新闻本身,使新闻媒体找准自己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全党全国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起到引导舆论、鼓舞群众、关注民生、启发民智的作用。记者通过一些时政活动的报道,搞清楚,哪些问题要突出报道,哪些问题暂不宜报道;哪些问题要大声疾呼,哪些问题要淡化处理;哪些问题要加热,哪些问题要降温;都要从全局的高度去正确把握。既要把民意反映好,同时又把大局维护好,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时政新闻要与民生新闻融合,就必须让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更具广度和深度。关注民生但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受众,关注问题就是对新闻事实除了报道“什么”,更应该关心“为什么”、“怎么办”,新闻要对社会对民众负责并积极地引导公众来关心公共事务,共同为公共事务出谋划策。民生新闻哪里来,民生新闻不单是从街道社区来,主要是从政府部门来,民生题材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治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新闻就是要多跑政府部门才能得到。实际上很多民生新闻就是时政新闻的延伸报道和深度报道。

时政新闻篇8

一、时政新闻报道的写作结构单一

从事时政新闻写作的记者在撰写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多以时间顺序或活动流程来对事件进行报道。对于领导人访问类的时政新闻多按照访问流程进行报道,整篇报道都是事件、地点及讲话内容,缺乏趣味性,报道内容毫无新意。时政新闻都具有严谨的特点,旨在报道准确、规范、真实的新闻内容,很难以生动有趣的报道形式吸引受众的眼球,采用该方式对时政新闻进行报道虽然安全稳妥,却不能满足所有受众的阅读需求。时政新闻报道内容涉及的面很广。时政新闻报道包含的通常有政治层面的内容,以政治报道为主,对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发展进行综合报道。可以从人们群众谈到国家领导人,国家的工业、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科技发展、全民素质的提升等都能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从生活水平上升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他形式的新闻报道都可以将时政新闻中提到的内容综合起来,将其作为延伸源头,在报道的过程中紧抓时政新闻的要点,从而有效把握政治时事的发展动向。

二、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媒介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使得现代化新闻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民生新闻深受广大人民的关注,这一发展趋势使得时政新闻开始向民生化发展。民生新闻是一种报道市民生活的社会新闻,此类新闻报道的内容贴近人们群众的生活,能够有效拉近领导与市民的关系。随着新闻传播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使得现代化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更符合现代化信息传播和发展的需求。例如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每天十八点播出的《直播海南》栏目和海口广播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热带播报》栏目,在整个海南地区的收视效果良好,内容贴近海南人民的生活,其真实感更强,更能吸引当地观众的眼球。这些节目向人们展示的是当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站在观众的角度向人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赢得受众的认可。要想实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就必须在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向老百姓通报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此外,还要在报道的过程中多与社会民众接触,以确保时政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真实的反映出老百姓的疾苦与诉求。报道内容应该以老百姓的生活为切入点,从关注老百姓、服务老百姓的角度对报道进行升华,时政新闻在报道会议、活动等新闻时内容要尽量包含鲜活的人物或故事,使受众身临其境,有效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与此同时,时政新闻报道的表述要做到平民化,并且从民众的阅读心理出发,拟定通俗易懂的新闻标题,在达到思想传达的目的的同时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媒体具有“政治晴雨表”的美誉,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在传达党中央的指导政策方针时生动有趣、直白通俗的表述语言更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老百姓在阅读时政新闻时能够很好地理解当中的深厚情感,拉近国家政府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思想,让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贡献一份力量。2008年6月,主席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是指,我国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报道内容的民生化,以平民化的视角对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把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利益放在首位,向其传达党中央的政策、思想和路线,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中充分感受到党中央的深情厚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激情,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实现党中央领导人们走向幸福美满生活的目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新闻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只有通过报道内容的创新,才能有效实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使得时政新闻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政新闻是大众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受众在接收民生新闻信息的同时,其思维模式、价值观、认识观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时政新闻给人一种呆板做作的感觉,只有对时政新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让人们在党中央的关怀中充分认识并理解国家和政府的指导方针及政策,从而实现国情民意传达的准确性目标。要想对时政新闻报道进行有效改革,使其民生化,最主要的就是对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合理可行的途径使得时政新闻的趣味性更强,以平民的角度对时政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说空话、大话和官话,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从老百姓的观点和利益出发,用事实说话。

在进行时政新闻的选题时,应该以老百姓的角度和心理诉求为基础,报道内容应该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要注意报道语言的通俗化,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时政新闻的报道应该更注意关注民生、民计。时政新闻的报道应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能够全面考察并剖析群众的生活工作状态,让老百姓在接受这些时政新闻的时候不会感觉内容的呆板和做作,让他们感受到党中央的深切关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总结众所周知,时政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虽然其内容严谨枯燥,但其特点十分鲜明。对时政新闻进行改革使其民生化,最主要的就是找出时政新闻撰写的破发点,根据其特性和发展趋势,对其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改革,有效实现时政新闻的转型。民生化的时政新闻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其报道形式和语言风格更加简单质朴,必将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

上一篇:新闻热点范文 下一篇:新闻头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