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摄影范文

时间:2023-03-18 09:52:17

时尚摄影

时尚摄影范文第1篇

霍瓦特于1928年4月28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奥帕蒂亚镇,此地现属于克罗地亚。其父母都是医生,母亲后来成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他11岁到17岁的少年时期是在瑞士卢加诺市度过的。15岁的时候,霍瓦特用苦心收集多年的集邮册换取了一台柯达35mm Retina(雷汀娜)旁轴取景相机,从此开启了摄影之旅。步入摄影殿堂伊始,霍瓦特听信朋友建议以为用照相机可以博得更多女生青睐,但是结果并没有广获芳心,反而用这架相机学会构图: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放大机和相纸,就用剪刀在同一张照片上剪裁试炼,最后练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视角。

报道摄影始发轫

19岁时霍瓦特搬至意大利米兰并待了三年。他起初在意大利布雷拉艺术学院(Accademia di Brera)学习美术,后来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赚得薪水购买了第二台相机――Rolleiflex(禄来福来牌)双反相机,开始作为一名新闻报道摄影师供稿给意大利的图片杂志。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世界摄影舞台可谓熠熠生辉,大师涌现。19世纪末为了寻求和绘画同等地位而模仿架上绘画语言的沙龙摄影日渐式微(以20世纪20年代摄影连环会的解体为标志),现代主义摄影拉开帷幕,努力寻求并发掘摄影作为一种独立媒介自身特有的丰富语言。于是便有10年代到20年代美国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爱德华・斯泰肯、保罗・斯特兰德的“摄影分离派”(与摄影连环会分离之意)和他们“如实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的实践;同时出现了20年代德国奥古斯特・桑德、艾伯特・伦琴帕奇、欧文・布鲁门菲尔德的“新客观主义摄影”;接着有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伊莫金・坎宁安等组成的F64小组(最小光圈、呈现锐利、景深范围大);我们更不会忘记曼・雷、莫霍利・纳吉物影照片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多种摄影手法的实验,以及法国人布拉塞曼妙的夜巴黎和英国人比尔・布兰特“变形人体”的作品。霍瓦特正值现代主义艺术各大流派短暂而精彩的轮番上阵,在直接摄影成为主流、摄影正逐渐成功谋求自身独立地位的多重背景下开启他付诸一生的摄影之门。

另外,不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批经历“一战”和“二战”轮番洗礼的现代主义摄影大师们,霍瓦特与“二战”重合的时间(1939-1945)是在中立国瑞士度过,所以较少地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二战过后的霍瓦特正值青春,他与欧洲战后重建,新闻媒体行业的百废待兴同时崛起,正是施展拳脚的好时机。

1936年,随着美国《生活》杂志的创刊,新闻摄影作为图片故事成为一种革新方式,开始以迅猛之姿进入读者的视野,照片所讲述的精彩故事提示了美国艰难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胜利,同时照片多、文字少便于阅读,这些因素创造了令人瞠目的传奇和销量,使 《生活》杂志逐渐成为美国人的“家庭相册”,并漂洋过海深深影响了欧洲的传媒业,使图片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版上市。

在购入第三台35mm莱卡相机之后,霍瓦特用当时最先进的快照(Snapshot)相机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奔波于世界各地,撷取生活中形形的人物,表现他们酸甜苦辣、愁肠百结的心情。霍瓦特自述其报道摄影动机:“我当时特别敬仰玛格南的摄影师,如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和维尔纳・比肖夫――他们不仅是艺术家,而且是老板……目前报道摄影师看来能满足我的要求,既能发挥我的创造力,又能满足我了解世界的好奇心。”

1954-1955年,霍瓦特搬至伦敦,主要为LIFE和PICTURE POST杂志工作,完成了一次次分派给他的各种任务。从1958年开始霍瓦特成为玛格南的一名助理摄影师,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世界各地,光1963年为德国REVUE杂志所做一期世界各地风貌的图片专题就包括:开罗、特拉维夫、加尔各答、悉尼、曼谷、香港、东京、洛杉矶、纽约、加拉加斯、里约热内卢、达喀尔12个城市。

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外在有无可挑剔的摄影语言:人物正面瞬间的表情动作、合适的光影营造气氛、简洁的构图框取视线、从复杂的现实中找出前中后景关系;内里有摄影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对于报道摄影来说,后者是灵魂所在,并体现在霍瓦特的摄影题材上,从动物保护(Elephant Hunt)、宗教与战争 (Israel&Jordan)、脱衣等边缘人群(Paris by Night),一直到巴黎、伦敦等城市生活的普通市民。

霍瓦特尝试运用更多的摄影语言表现一个城市,Paris by Tele Lens系列就是用宾得400mm长焦镜头所拍摄,将城市表情和空间压缩,反而将人物表情放大,形成鲜明对比。1959, London, Piccadilly(《1959,伦敦,皮卡迪利大街(伦敦繁华的街道)》)这张照片出自《巴黎-伦敦》影集,该影集自述文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报道摄影的意趣和对人类与生俱来的兴趣:

“在英国,像个外国人的感觉从来没有阻止我热爱和拍摄伦敦。我乐于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偶然遇到的老妇人在公交车上坐到我身边,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就开始一场礼节性的谈话,’今天真是一个好天气啊!’;我更喜欢观察这样的景象:在St.James公园的草地上,一对情侣公然旁若无人地接吻;或者伦敦朗博斯区工人家庭的母亲在自己门口台阶前大声鼓励他们的孩子们进行一场拳击比赛;或者一个小白领在城市公墓墓碑上利用午餐时间晒太阳浴;我甚至在电影开场前跟着所有观众起立并整齐地吟唱‘上帝保佑我们高贵的女王’时已经开始情不自禁……”

时尚摄影不同风格的开拓

就在霍瓦特在报道摄影圈立足并小有名气,一只脚已经跨入玛格南的同时,他开始作为一名时尚摄影师崭露头角。在1957年到1962年期间,霍瓦特游走于世界三大时尚之都巴黎、伦敦、纽约,为一个个光芒闪耀的时尚杂志JARDIN DES MODES,、ELLE、GLAMOUR、VOGUE、HARPER’S BAZAAR等工作。此后到1988年,霍瓦特一直在欧洲和美国的时尚摄影和广告摄影界制造潮流。

纵观霍瓦特30多年的时尚摄影,可以大致分为3类风格。

第一类是将时尚还原于现实生活场景之中,用报道摄影抓拍、叙事的手法制造故事性,创造出当时自然清新、另辟蹊径的时尚摄影语言。正如霍瓦特自己所言,“我试图避免人为摆拍,尽量用现场自然光,不告诉被拍摄对象应该怎么做,不干涉事情的进程”。与霍瓦特合作的模特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地铁车站、酒吧商店等非常接地气的场所,与身着高级定制时装的模特同时出现在画面里的人经常是一个或一群身着工装的搬运工、朴实憨厚的农民、活泼可爱的儿童,甚至马匹等大型动物也会入镜。霍瓦特运用在报道摄影长期磨练出的“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能力,好似电影导演对演员表演不加干涉,静观其变,在一旁寻找出所需要的那一帧画面,达到看似大反差的元素构建和谐统一的审美。

这种风格达到极致的一组专题作品是霍瓦特于1974年为VOGUE FRANCE拍摄的希区柯克悬念故事专题(Hitchcock issue),专题用影像语言再现伟大导演的风格,让作者通过类似剧照的导演摄影重新步入电影的情境,但其中模特的着装和饰品又不乏时尚气息。我想此类风格大受杂志追捧的本质原因,正是霍瓦特热衷对生活细节观察所致。

第二类是霍瓦特用摄影再造史上经典名画中的美女,创造出具有古典气息的时尚风格。如果说上一个风格是从空间的维度横向找出时尚与生活的反差,那么可以说第二种风格是从时间的维度抓住现代时尚与古典审美的异同。例如作品1958,Lingerie Chantelle(《1958,仙黛儿内衣》)是霍瓦特1958年在巴黎为法国第一内衣品牌仙黛儿所拍摄的平面广告,如果将转椅换成卧榻,模特这样优雅、舒展斜躺的姿势正组成一幅古典画作。另外一幅1965,Djerba,Tunisie(《1965,吉尔巴岛,突尼斯》)是1965年霍瓦特为英国《哈泼的芭莎》杂志所拍摄的一套泳装照片,图中模特虽然身着现代泳衣,但是仰视的视角使她略微壮硕的身材格外显露,建筑轮廓和逆光的共同作用使头戴古典帽饰的模特好似生出一对天使的羽翼,略微抬起的手臂和回眸组成的曲线好似要飞起一般,这些隐喻正是宗教画的题材。

这两张作品所处的时期是霍瓦特对这种风格的尝试期,正式形成风格还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他自己的一个摄影项目VRAIES SEMBLANCES《各种拟装》,1984,Paris(France), Claude(《1984,法国巴黎,克劳迪》)便出自这个项目。这个项目里霍瓦特在工作室拍摄了20位女模特的古典摆姿,用光柔和、色彩搭配和谐,再现了一种崇高的审美。后来他将此风格有意识运用到商业作品里,如1984, Paris (France), modèle de Grès(《1984,法国巴黎,Grès的模特》)就是为Frankfurter Allgemeine杂志所拍摄的作品,整个系列兼具古典和现代时尚的融合,可谓大师回归绘画初心的一个尝试。

第三类便是霍瓦特对于彩色时尚摄影的探索。伴随着60年代柯达克罗姆(Kodakchrome)和柯达爱克它克罗姆(Ektachrome)彩色胶片日渐进入时尚摄影界,霍瓦特也开始进行彩色时尚摄影的实践,例如1963年在美国纽约拍摄的FASHION TESTS作品。霍瓦特彩色摄影中补色的运用、以及模特肤色与服饰道具的颜色搭配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善于将颜色和构图配合出类似蒙德里安式的抽象主义和七、八十年代风靡美国的极简主义风格。我们可以轻易地从后来战地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利(Steve McCurry)作品中看到存在于霍瓦特作品里的柯达克罗姆彩色胶片标志性的颜色,那如油画般的红绿蓝。

从摄影师到艺术家

20世纪70年代,霍瓦特从一位自由摄影师逐渐转变为一位独立的摄影作者、一位艺术家。他一边自称“自己的审美范围可能总是比杂志的读者多一点点”,一边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摄影项目。从他PORTRAITS OF TREES(《树的肖像》)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与人类的通感;从NEW YORK UP& DOWN(《直截了当看纽约》)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彩色市侩的纽约。霍瓦特还对14位世界摄影大师进行访谈,其中包括约瑟夫・寇德卡、彼得・威特金、赫尔穆特・纽顿等,这本中文出版物《摄影大师对话录》(2000,中国摄影出版社)甫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誉为有深度又生动的对话录;他的1999, DAILY REPORT(《1999,影像日志》)记录了他在新千年前夕一年中365天的影像,他的许多自拍照均出自这里,让人不禁感慨相机仿佛生长在他的眼睛里,融入了霍瓦特的日常生活。霍瓦特90年代就开始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数码后期工作,虽然作品当今看来有些许生硬的痕迹,但是他并不排斥数码暗房。年过半百的他甚至在DE-BOCCHETETTE-CULI-CAZZI E MONE摄影项目中裸的对性进行了探讨。此外霍瓦特还掌握了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和德语四门外语,与中国也有几次不解之缘。

时尚摄影范文第2篇

预言成为现实,世界进入读图时代。尤其是在21世纪迅速崛起的中国,旅游摄影以其巨大的魅力,为中国百姓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自然,钟情山水的美好传统。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自然母亲的造化神工为我们创造了美不胜收的地理风貌,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珍贵的文物建筑为旅游摄影人提供了欣赏创作的源泉。一座座瑰丽的奇山,一泓泓旖旎的秀水,一幢幢古老的宫殿,一处处幽深的美景……都扑面而来。大自然似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聚集了全部的神奇与灵秀,呈现出千姿百态,吸引着摄影人前往观摄。难怪孔夫子感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李白称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赞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挥毫写下“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豪迈诗句。这样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怎能不吸引亿万民众踏上旅游摄影的征途。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大自然中旅游摄影,犹如走进一所包罗万象的文化课堂。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当你身临其境,就可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就可以洞察五光十色的迷人世界。

旅游摄影走进千家万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几年,就有报道说,旅游摄影爱好者已达8000万之众。如此庞大的摄影大军,将会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时代的潮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照相机已成为最受欢迎、最具人气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与重视。它作为一种文明的信号,引领着消费的时尚,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旅游摄影之所以引领时尚,是因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置身于天穹之下,大地之上,带着新奇与渴望,以轻松自在的心情,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就会融入自然,就会被众多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所倾倒、感动。

旅游摄影之所以引领时尚,是因为:神奇的大千世界馈予了许许多多的独特景致。旅游摄影的乐趣在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过程的乐趣。通过观察、寻觅、感知、发现、取舍……使被摄景物与身心产生共鸣,满足生理愉悦的需求。

旅游摄影之所以引领时尚,是因为: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旅游摄影不但能够感受美,而且能够接近美,还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捕捉到生活里值得珍藏留念的瞬间,并将美好和感人的场面在时空里定格,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旅游摄影之所以引领时尚,这是因为:游山摄水既可以广交朋友,又能够锻炼身体,为自己的业余生活添彩。

旅游摄影既是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升华的创作活动。近年来,人们又提出了“深度旅游”的观点,就是说,旅游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有目的、有选择、深层次地接受旅游中所给予的信息,从而使旅游摄影成为追求艺术情趣的高尚活动。无论是名胜游、民俗游,还是探险游、生态游,都将伴随着摄影人的情结,摄下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留下一份份珍贵的回忆,拨开一层层文化的沉积。

时尚摄影范文第3篇

美国摄影家大卫・拉切贝尔(David LaChapelle)的回顾展正在巴黎塞纳河边的巴黎铸币博物馆(Monnaie de Paris)举行。该展览名为“大卫・拉切贝尔20年摄影生涯回顾展”,共展出200多幅作品,集中了大卫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包括他拍摄的派瑞斯・希尔顿、小甜甜布兰妮、埃尔顿・约翰等时尚名流的照片,以及2007年拍摄制作的、首张非人物作品《博物馆》(Museum),此外还有同样立意于传统和信仰濒临消亡的《雕像》(Sculpt)等。

大卫1963年3月11日出生于美国康乃狄克州费尔菲尔德县,是一位时尚摄影师、MV导演。他还涉足了广告摄影与当代艺术摄影的领域,其作品以独特的超现实与幽默感风格而闻名。大卫的第一份职业摄影工作是为Interview杂志拍摄安迪・沃荷,此后他便一直从事时尚摄影的工作。从2007年他的摄影集《从天堂到地狱》(Heaven to Hell)出版之后,拉切贝尔明显流露出对拍摄时尚名人的厌倦,他希望重新回到画廊,进行他的摄影艺术创作。尽管创作主题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大卫的艺术风格一向以离奇怪诞、奇思妙想为人所知。他本人并不特别在时尚和艺术作品之间划分界线,对此,他说:“做你自己想做的,风格都是别人给你的定义。”

史蒂文为罗威带来蒂凡尼的早餐

大牌摄影师史蒂文・卡莱恩(Steven Klein)近日为西班牙奢侈品品牌罗威(LOEWE)拍摄了2009春夏的皮具广告大片,罗威当家设计师斯图亚特・内维尔(Stuart Vevers)请来格温・史蒂芬妮(Gwen Stefani)作为新一季缪思女神,与两大当红男模加勒特・内夫(Garrett Neff)、乍得・怀特(Chad White)上演了一场《蒂凡尼的早餐》式大片。

史蒂文・卡莱恩是纽约著名时尚摄影师,除了为时尚大牌如Calvin Klein、D&G、Alexander McQueen、Nike等拍摄商业广告大片,他更是一流时尚杂志的重要摄影师,你可以常在《Vogue》美国版和法国版、《i-D》、《Numéro》、《W》和《Arena》等杂志看到他的时尚摄影作品。而他对骏马的狂热是众所皆知的,06年他为《W》杂志拍摄的麦当娜与马的一组照片就让人印象深刻。

此次在为罗威拍摄的这组摄影作品中,史蒂文・卡莱恩再度讲述性感大女人主义,女人是主角,男人仅仅是模糊的背景而已。穿着军装、戴着罗威2009春夏金属感手指套、脚踏粗跟鞋的大女人,性感、充满力量、略有点危险的味道――这就是史蒂文・卡莱恩最擅长表现的镜头语言。

马爹利的新视界

始终致力于新视界艺术的法国干邑品牌马爹利,除了汇聚并呈现大师级的作品外,还注重发现新一代艺术力量,达到另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新视界”。不久前, 马爹利从艺术专业的学生群中找到新锐力量,发掘属于新一代艺术者的“New・Vision ”。

罗永进是90年代早期的摄影艺术家之一,不仅对摄影技术有着令人信服的掌握,而且他在捕捉人性方面眼光独到。在罗永进的推荐下,几位年轻而略带青涩的学生,参与了马爹利这次的“New・Vision ”创作。他们分别是来自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四年级的李娜、崔航、王孜,以及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硕士班的唐慧敏。

对于此次活动,李娜说:“梦想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存在于各个空间里,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来的最美丽,最真实的画面。她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她需要一双灵犀的,丰富的眼去发现这种内在的美丽。”

崔航说:“我追求的就是一种比晒印不足或中途曝光之类技术处理过的诗意影像更超现实的体验。”

王孜以一组华丽优雅的静物构成(马爹利蓝带、美食与餐具的陈设)作为画面元素,用空间变形、色调调整的手法使画面转换出一种超现实的观感。

而唐慧敏的作品试图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针孔摄影特有的像场感觉、暗角以及远近一致的清晰度(或模糊度),和奇异的影像呈现方式――由内而外透过容器内部空间、容器介质、外界空间(或者反过来由外而内的穿透),来呈现视觉――知觉的灵感。

时尚摄影范文第4篇

本期我们探讨的是关于时尚摄影的话题。要想搞明白这个话题,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时尚摄影发展的脉络。

时尚摄影的第一拔潮流:技术上的重点是如何进行分段拍摄。

18世纪30年代,摄影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过作为最早的也是如今最受欢迎的照相术――银版照相法却未能大规模传播开去。1856年,阿道夫・布劳恩出版了一本图册集,厚达288页,影像中一名托斯卡拉贵夫人衣着华丽地亮相在拿破仑三世的宫廷中,她恐怕当属历史上第一位时装模特。

20世纪上半叶,丝网印刷的进步为时装摄影进入杂志提供了可能。第一件时装摄影作品出现在法国杂志《La Mode Practique》上(现在单册卖价7.5英镑)。1909年,美国康迪纳斯集团将《Vogue》杂志收入囊中并推动了时装摄影的第一轮潮流。那时,技术上的重点是如何进行分段拍摄。分段拍摄的技术由阿道夫男爵发明,他是第一位全职时装摄影师。《Vogue》的对手《Harper's Bazaar》很快跟进,他们进而成为20年代和30年代时装摄影的领头羊。爱德华・斯戴陈、乔治・胡里根等御用摄影师以及独立摄影师儒乐瓦将这一流派发扬光大并使之成为著名的艺术种类,欧洲国家中首推德国,它曾一度领时装摄影风气之先。

时尚摄影的第二拔潮流:后来的时装摄影的变化更多来自于摄影设备的更新、场景的变换,而非照相模式的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将全球的注意力转移至美国,《Vogue》和《Harper's Bazaar 》继续盘算着未了的旧账。第二位时装摄影大师马丁・穆卡思开创了静态摄影的先河,对后来的理查德・艾维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摄影师如欧文・佩恩、马丁・ 穆卡思、理查德・艾维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对时装摄影的表现方式做了调整,这些艺术家放弃了先师们拍摄中的繁文缛节,转而采用更为自由的表现手法。1936年,马丁・穆卡思拍摄了一组模特的沙滩照,带来了一股来自棚外环境的新空气。在亚历山大・ 布诺德维奇的艺术指导下,《Harper's Bazaar 》随即将此类摄影风格引入自己的杂志中。

后来的时装摄影的变化更多来自于摄影设备的更新、场景的变换,而非照相模式的突破。

从全球范围看,时装摄影的历史远不如纪实摄影和人物摄影久远,它寄生于时装工业的繁荣,始终未摆脱其作为副产品的命运。

从功能上,时装摄影服务于广告,起码最初如此,它因时装设计师的需求而生――在时装杂志上介绍其新颖的服装。影像上,模特的加入打破了刻板而单一的展示格局。以《蔷薇刑》而声名鹊起的日本摄影大师细江英公认为广告作为摄影庞大的副产品不是艺术,遑论时装摄影。传统摄影师则以时装摄影缺乏“记录”、“见证”等责任又将其排斥在摄影范畴之外。

时装摄影尴尬而惶然。然而,或许正因为它不需要承载新闻纪实摄影的使命,它从不郑重其事揭发现实、寻找真理。于是,抽取光怪陆离的美丽予以戏剧性的展示,传达某个时期产品的诉求并恰当地暗示时代的风貌,进而成为时装摄影延续至今的技术动作。

中国的时装摄影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证,勉强算起来,光绪年间出现在上海的美人月份牌儿可谓早期时装摄影,然则后来在《中国青年》或《中国妇女》亮相的封面人物尽管身着革命样板服装却无论如何算不得时装摄影。

与早期的时装摄影师相比,今天摄影师的照相经验显得有些单薄。法国著名时尚摄影师盖・伯丁研习过素描和水彩画,并多次展览过自己的水彩作品。诞生于1954年的美国著名时装摄影师斯蒂文・梅邵年轻时就对人体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即是担任著名时尚摄影师豪尔森的插画师。同样生于1954年秘鲁的著名时装摄影师马里奥・塔斯替诺的绘画功夫也了得,曾有专著介绍其绘画经验。

如今的时尚摄影:永远不变的就是变!

如今,时装摄影多在力图模仿早期摄影师的架子,引入电影制作手段,场景越搭越宏伟。盖蒂图片社在2007年6月戛纳国际广告节上了年度35位值得关注的新锐摄影师名单,并预言这些摄影师将影响2007年广告摄影的发展趋势。

在这份预言里,如果你认为时尚摄影仍然是静物写真,或者说是电脑后期创作出来的虚拟世界。那么你已经落伍了。未来的一个趋势是在作品中将现实和超现实融合在一起。这一趋势在本期介绍的几位新锐摄影师的作品中充分得到了印证。

风格来源于误差,而不是来自于完美。如果所有的摄影师都照本宣科,那所有的照片都会一模一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的时尚摄影的发展必将更多元化并将更多科技元素融入其中。引用意大利时尚摄影师纪梵尼・盖斯特的话,“在这个世界上,你越是独一无二,就会有越多的人想参与其中。”

世界上第一幅时尚摄影作品

像鸟儿一样飞翔 欧文 摄

中国早期的时尚摄影

黛米・摩尔安妮・莱博维茨 摄1991年

青椒人体范华 摄

作品与韦斯顿名作《青椒30号》颇似,却反其道而行之,张扬而又内敛地表现出男性厚积而薄发,永远向上的人生追求。

柔娟子 摄

左图以男性的阳刚见长,右图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阴柔之美。女人似水,在水下的环境中让模特做出柔美的动作,仿若天仙,圣洁而又美丽。作品以女性柔美的特质反衬出拍摄项目床垫的舒适柔软,无论是从创意还是从视觉感受上都是一幅美丽养眼的作品。

百变所以美丽张悦 ZACKIMAGE 摄

模特展开美丽的衣裙,仿佛一只蝴蝶翩翩欲飞,溶化在与衣裙相同色系的蓝天、大海里。尤难得的是衣裙的线条,呈现出漂亮的“S”型,又若蝴蝶的双翅,使得原本平静的画面,立刻跳跃起来。而模特服饰的选择、动作又使得整个画面很优雅、淡定。仿佛海风吹佛过观者的脸庞,轻轻的,凉凉的??

跳马汤辉 摄

该作品系列在北京奥运会前曾作为宣传作品,广为在北京各条地铁线的灯箱广告里张贴。作品取胜的原因,是在众多“商业造影者”的作品中,完全利用摄影技巧,频闪和后帘同步闪光,制造出具有梦幻效果的体育摄影,拓宽了商业摄影的同时也将体育摄影带入了“大片儿”的领域。

体操汤辉 摄

飞徐永明 摄

作者运用电脑后期制作,将牛奶与模特骄人的曲线,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了一起。顺滑、绵柔的人体与有着同样特质的牛奶相得益彰。既有青春张扬的气息又充满浪漫的想象,较为完美地表现了商业产品的特征,作为一幅摄影作品来欣赏也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破陈曼 摄

同样是一张个性张扬的作品。陈曼的这幅,更加“嚣张”和富有想象。作者将模特置于一个颇具古典意味的相框里,而主角却是一个行为非常夸张的人物,尤其是模特似有还无的衣着装束,更加强了其大胆夸张的效果,将画面推入到一个具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和反差的氛围当中,仿佛要撕裂一切阻挠,大大加强了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砸欧格斯特・布拉德利(August bradley) 摄

时尚摄影范文第5篇

1.记录GPS地理信息

市面上不少数码相机、PMP(带摄像头)等设备具有GPS功能,他们往往能直接拍摄GPS照片,使用这类设备的用户请跳过本环节,阅读第三个步骤即可。

其他用户则可以使用手机,配合蓝牙GPS接收器和GPS软件,获取GPS地理信息。PalmOS手机可使用“CotoGPS”软件,基于Symbian系统的诺基亚智能手机可使用“Nokia Sports Tracker”软件,基于Windows Mobile系统的智能手机可通过“BeeLineGPS”记录下轨迹(“CotoGPS”软件的应用请参考2008年12月上的“经验大家谈”栏目)。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记录轨迹之前,一定要校准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时间,让两者的时间保持一致。

2.制作GPS照片

记录下轨迹后, 我们需要把轨迹文件导出为GPX(GPSExchange Files)文件, 然后使用“WWMX Location Stamper”软件导入GPX文件和照片。该软件将根据照片的拍摄时间,搜索轨迹中同一时间的GPS坐标,并把该坐标添加到照片的Exif信息中。

以PalmOS手机为例, 在“CotoGPS Desktop”软件中打开“TRCK.pdb”轨迹文件, 选择“File”“Exportas GPX”导出为GPX文件。然在“WWMX Location Stamper”软件中选择“Track”“Add Tracks”打开GPX文件, 再选择“Photos”“Add Photos”加入照片, 并选择“Make Photo Backups”使照片有个备份,以防照片损坏。

接着点击“Apply Tracks”就可以在照片的Exif信息中加入GPS地理位置信息。

3.上传GPS照片

GPS照片制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把它们上传到Flickr、Picasa、locr和Panoramio等支持GPS照片的网站。

其中Flickr默认关闭GPS照片的支持,登陆Flickr后选择“你的足迹”“你的帐号”“隐私权和权限”,将其中的“汇入Exif相片资讯位置资料”改为“是”。

时尚摄影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时尚;时尚摄影;艺术摄影;媒体;艺术市场

时尚摄影受到了艺术界的青睐,收藏家正在增加而且艺术地位也开始建立起来,当时尚摄影进入了艺术市场,它就模糊了时尚摄影和艺术之间的界限。时尚摄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给了摄影师一个展示和宣传他们的时尚作品的平台和机会,并且受到了藏家的关注和慈善项目的支持,这是一个艺术界和时尚摄影之间的互相成长的机遇。

一、时尚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粗略的比较时尚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区别,我们看到一个从商业图片到艺术观念再到艺术市场的变革。时尚摄影模式呈现出了这样的时代:原本出版的杂志里的时尚摄影变成可出售和可被看做是艺术编辑后的印刷图案后,反而模糊了与艺术摄影的界限。为了研究什么使得时尚摄影可以转换成纯艺术的方式,必须要弄清楚两种艺术类型的定义。时尚摄影是摄影师用摄影的方式来表达时尚观念,艺术摄影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三点:1.作者本身和风格,2.被摄影对象,3.所表达的含义。在功能上:艺术摄影强调的是数字化编辑和观念叙事,观念所产生的图像被视为这位摄影师的具体工作方式,但时尚摄影师的趣味是将自己的作品艺术性,就像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一样,不仅仅是广告用途。在对象上:时尚摄影师往往是被商家雇佣,选用的是模特和娱乐明星来代言自己产品,艺术摄影师的对象会宽泛很多。在观念上:时尚摄影师主要是对光、色和模特情感表露里面表达出时尚信息,而艺术摄影不需要具有美观效果。图像与艺术的关联性决定我们如何看待时尚摄影。

二、时尚摄影技术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到了一个井喷的年代,时尚和艺术摄影的消费和兴起被重新放入艺术浪潮中定位。数字化扩宽了多媒体摄影技术的限制,通过数字化的修饰,实验电影、观念摄影、新媒体等和其他先进的摄影技术让摄影师们能够自由的创造出新的想法和熟练掌握艺术技法,从而被艺术界和大众所接受。摄影师需要改变他们技术和观念从而和时代科技相关联,尤其是人们如何接受社会媒体所带来的图像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创造了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当时尚摄影师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并且将装扮时尚的图片分享,越来越多的时尚摄影师使用社会媒体平台从而被媒体发现。纽约时报就通过了Instagram雇佣了很多摄影师,但是每一个成功者后面都是成千上万没有被发现和识别的人,一个摄影师有能力用社交媒体立即一个照片给全世界,但是这些图像也需要仔细的筛选。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在线展示空间,能接触和提供广泛的空间,但是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时尚宠儿。社交媒体不仅已经模糊了谁是时尚摄影师的定义,而且时尚博客也同样产生了和图片编辑出版相同的效果。著名时尚设计师戴安•佩内特热情洋溢的在她的时尚博客中这样描述“博客让时尚泛民化,互联网将每一台时尚电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无论你身居何处,它只是提供你的瞬间”。时装杂志不再是唯一的时尚图像来源了,可能它们更容易在线上,任何的网络时尚达人都可以把自己当成时尚编辑和艺术总监来选择时尚图片。网络作为新的营销策略,和有才华的摄影师共同构建伙伴关系,从而整体的覆盖时尚界,提供了相当廉价的全球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2007年,香奈儿就邀请了12位活跃的网络摄影师和他们的设计师在巴黎做一个交流会,他们认为新兴的网络宣传手段让时尚摄影师和他们设计师们互相促进,从而增强产品的品牌和地位。

三、市场和收藏家的青睐

摄影已经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媒介,时尚摄影有了自己的收藏圈并且获得市场认可。相比风景、静物和肖像摄影,时尚摄影是一个相对的新兴领域。然而过去的十年当中却取得了空前成功,因为它已经牢牢抓住了藏家的想象力和共鸣。拍卖销售额表明时尚摄影的价值正在攀升并且已经和其余的摄影种类、当代艺术价格相当。美术馆和画廊举办时装摄影展览,因为它们能吸引收藏家的目光和提高销售机会从而有利可图,很多藏家觉得时尚摄影是被低估的相对价格更便宜更稳定的艺术市场。时尚摄影能够作为流行文化和当代生活方式的载体,是公众的流行趣味,并且有着潜在的艺术品审美情趣和经济增长价值。博物馆的制度支持和艺术批评同时作用于了时尚摄影界,世界上重要的时尚摄影展览证实了其为新的艺术形式。此外,通过媒体的曝光,拓宽了大众对时尚摄影的接触,使得分散的时尚摄影师和人气重新聚集。重要的美术馆和画廊现在也越来越关注时尚艺术的发展,举办了许多相关的展览,尤其是在西方艺术界中。如伊文•佩恩在佩斯画廊的展览,理查德•阿维顿在高古轩画廊的个展等;拍卖会上如理查德•阿维顿的时尚摄影作品《朵薇玛和大象》获得了在拍卖会的巨大成功,作者也因此名声大噪。在中国,80后时尚摄影师陈漫在03年就应邀为《VISION》拍摄封面,在2011年,今日美术馆推出其个人摄影装置作品展,并且作品被很多博物馆和画廊收藏。时尚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艺术家的年龄层次更加年轻化,宣传自己的方式多样化,技术手段更加高明,展示平台更加丰富,使得时尚摄影已经进入了艺术市场和艺术大潮中。

总之,时尚摄影是否在艺术市场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还是仅仅昙花一现,或是一个艺术收藏的新的宠儿,值得学者们研究。时尚摄影作为艺术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批评和关注,而且需要在人们在艺术观念上进行转变。

作者:洪浩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罗宾.德里克,罗宾.缪尔著《看不见的VOGUE:时尚摄影史的秘密》[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2]曹颋《时尚摄影》[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3](美)巴克著马维达译《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M]商务印书馆2014

[4]何鸿《艺术品市场管理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时尚摄影范文第7篇

“再见,时尚”一出来,就引起了太多关于时尚的话题,时尚是一个泛滥而又有魅力的词汇。有一部根据劳伦・魏丝伯格同名时尚畅销小说拍成的电影:《穿PRADA的女王》又名《时尚女魔头》。电影海报上只有一双红色高跟鞋,鞋跟是一只象征着魔鬼的三叉戟,故事也是关联着顶级时尚杂志《Vogue》。“时尚”与“魔”就是近亲关系,时尚也有令人疯魔的力量。司空见惯却又高高在上,趋之若鹜但是遥不可及,不屑一顾其实亦步亦趋。那“再见,时尚”是要与时尚告别么?

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的理事长何鹏介绍道:“再见,时尚”中的‘时尚’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时尚概念,而是‘时尚摄影’。19世纪50年代,服装设计师查尔斯・沃思使用真人模特及图片展示成衣,开启了时尚摄影的旅程,1892年《Vogue》创刊,成为第一本有插图的时尚杂志。到今天,起源于广告的时尚摄影走过了160多年,从影像写实开始,逐渐风格化,艺术化。其中我们看到了建立,破坏,再建立,再破坏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样的过程,才使得时尚摄影成为艺术,并迸发出勃勃生机。在20世纪,当代艺术家也纷纷参与到时尚摄影中,如曼・瑞、安迪・沃霍等等,可以说时尚摄影即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力量。时尚摄影的风格化、艺术化,也使其除商业价值外,还散发出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如:赫尔穆特・牛顿的阴郁粗野影像,菲利普・哈尔斯曼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保罗・罗沃西的一次成像浪漫肖像,辛迪・舍曼的反时尚模特自拍像等等。时尚摄影已经和艺术紧紧结合,形成了一种新混合体‘时尚――艺术摄影’。”

长沙的时尚摄影起步晚,发展速度并不快,这与环境、经济发展有关,与商业发达程度有关。大概90年代起,从一批“写真工作室”开始,时尚摄影脱离国营照像馆,慢慢开始起步。到今天,长沙的时尚摄影还处于模仿,个性风格缺失状态。就向 “时尚摄影艺术”说再见,是不能够的。

“再见”还是一个起点,一种态度。新摄影联盟是在向“时尚摄影”致敬,希望通过自我观念的表达,去再现属于有个性意义、地域意义、时代意义的“时尚”。荒木经惟是曾是日本著名商业摄影师,森山大道曾是日本先锋摄影团体“挑衅”的成员,他们今天都成为影响世界摄影艺术界的重要人物。荒木经惟曾出版摄影集《再次走向摄影》,森山大道曾出版摄影集《摄影啊,再见》,荒木经惟用LOMO相机,森山大道用傻瓜相机,挑衅经典的完美性,强调图像的原初活力与无限可能。用创造力挣脱固有方式束缚、固有思维束缚、固有技术束缚,这正是“再见,时尚”之所呼应,之所寄托。

时尚摄影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时尚摄影;时尚杂志;版块创意;主流艺术;主流艺术家

时尚杂志受杂志自身性质和市场的双重决定而要求不断进行版块创新,不断推出更能体现时尚主题和突出商品卖点的版块,以适应读者并应对已经白热化的行业竞争。版块的内容分硬广和软文两种。软文无疑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从消费心理的角度讲,读者都不愿阅读广告尤其是被动地接受长篇累牍的广告。读者在阅读软文版块时会在接受所推介的产品的同时把这种对广告的抵触式心理降到最低。所以,一本成熟的时尚杂志的主体应以图文并茂的软文版块为主。国外的高端时尚杂志也多是这样做的。但以明星采访、品牌活动报道、产品使用指南为主的软文版块还是难逃硬广之嫌。影视明星毕竟不都是艺术家或学者,品牌活动的报道也肯定难逃喧嚣浮躁之气。当下我国时尚杂志的版块多采用影视明星作为采访对象,以旅游名胜作为采访背景。其在突出主题之余也显得商业化过浓,进而弱化了产品的文化品质。若增加以艺术家、艺术团体及相关单位为报道对象的版块,增加诸如“艺术家与时尚”“艺术家的奢侈理念”“艺术殿堂里的时尚”“奢侈品在象牙塔”“奢侈品的艺术品质”“时尚工厂”(艺术院校或研究机构而非产品的原产企业)“时尚与高雅艺术”“高雅艺术秀场里的时尚身影”(即艺术院校的设计工作室等教学区)“艺术家笔下的时尚品”等名称的版块一定会改善我国当下时尚杂志版块由于单一化的内容分类、商业化的直白表述而带来的风格雷同、内容狭隘的局面。

其实以艺术家为采访对象,以艺术场所为采访背景作为版块的内容是非常容易凸显所推广的产品的文化品质和艺术内涵的。但要注意采访对象的层次,艺术家尽量以主流艺术家为主,艺术场所可以多考虑画廊、美术馆之外的诸如艺术院校、艺术研究院等场所。只是这样的拍摄多是时尚摄影师的弱项,过去的时尚摄影师少有这样的拍摄经历。这就对时尚摄影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在国内的许多主流艺术家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不亚于影视明星了。许多艺术单位(大学、研究院所、美术馆等)也急需媒体的平台来宣传展示自己。这是一个很具有双赢效果的思路。尤其是国内的二线艺术院校(九大美院之外的美院以及综合类艺术院校)现在都在大力发展自己,都十分注重自身形象的宣传。其绝大多数都以诸艺术设计专业为自己的主打,所以都十分急于寻找相关的媒体对其自身进行宣传。其校园和具体的教学场所多布置得极具时尚气氛,是进行时尚主题采访的绝佳场所。与其学校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时尚杂志上是宣传该校的最好的方式。但在选择采访对象及具体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主流艺术和主流艺术家为主

这样便于后期的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转载和引用以提高版块本身的后期附加价值和效益。主流艺术家多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收入,甚至是拥有较高的头衔和社会地位,这样容易在艺术圈产生影响力。国内的许多时尚杂志在选择采访的艺术家时过分看中非主流媒体等信息渠道的推介,所选择的艺术家在主流艺术家和艺术界眼里都是垃圾。这样非常不利于所推介产品的实际推广和影响力的扩展。这样的非主流艺术家即使出现在时尚杂志里也别指望其他时尚杂志尤其是主流媒体会对其进行连续报道。主流艺术家背后的推手多是国家体制,非主流艺术家背后的推手多是私人资本。在商业社会里非主流艺术家多有转瞬即逝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背后的推手(私人资本)经济上出现问题而无力再给予支持。这种因赞助商资金短缺而胎死腹中的非主流艺术家非常多。而主流艺术家就很少受这方面的影响,其大多走国家体制内部运作的艺术发展之路。此条路相对稳定,杂志今年报道了一个主流艺术家,再隔五年采访他不但艺术创作和艺术理念多有进步甚至还在行政职务上有所突破。这就会给读者一种印象:经该时尚杂志推出的艺术家都能大展宏图。等这些艺术家的行政职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现其能量不比品牌企业和财团小。在中国这样一个由国家体制主导的国度里,主流艺术家(尤其是其上层)话语权的潜在力量是巨大的,已经被媒体挖掘出来的只是少数,时尚摄影的对象单一、贫乏的问题也回因此而得到解决。

二、时尚摄影师和时尚版块编辑共同做主导

1.强化艺术家沙龙或团体的性质

艺术家多根据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而划分成若干小圈子,规模大的就打出自己的旗号,以某某艺术团体的名义进行艺术活动。采访和拍摄是,编辑可向其提供固定的讨论题目(讨论固定的品牌甚至是特定的某种款式)。如果艺术家对此之前并不熟悉,那就要去其做些功课,由编辑和采访者根据产品推广的需要向其介绍些情况。此时,编辑和摄影师一定意义上就是导演了。许多艺术家群体都较为松散,其知名度与所推广的品牌之间还缺少必然的联系。许多艺术家也不一定就喜欢目前版块所报道的这款产品,所以需要编辑和记者在采访前与艺术家进行深入的沟通。艺术家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是会与刊物进行良好合作的。遇到那些名气很大但很难沟通,甚至是明确反对所推广的产品时也不是不能合作,可以让其说出自己的看法,在版块里进行观点对比,与支持该产品的艺术家进行“争鸣”。这样的打擂台同样会起到宣传产品的良好效果。这样的艺术家大多很有个性,其形象很适合拍摄,会给时尚摄影师提供全新的拍摄对象的。

2.艺术院校与时尚的联系需要导演式的规划

艺术院校现在的校区文化建设也多朝着时尚化、艺术化的方向努力。许多院校本身早就与时尚品牌合作多年(合作形式多样,许多能与时尚杂志合作的契机和元素都尚未被挖掘),校区内部本就有某些时尚品牌的元素存在。时尚品牌乃至于奢侈品重要的未来消费群体之一――艺术专业的学生也都聚集于此。本有许多时尚元素可以用于时尚杂志,但不一定就碰巧适合当下杂志正在做的某个品牌,更不可能完全与正在推广的某款产品的主导思想相吻合。这就需要杂志社提前与校方沟通好,充分发动学生。按照版块内容所需要的主题和主旨来对参与采访的该校负责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们说清楚,让采访在事先划定好的范围内进行。事先该校领导要做有关的功课了解所进行的内容,该校专业教师要做专门的准备,所回答的内容和发表的见解要达到软文的程度,该校学生更是要拿出相关的设计作品来说明该时尚产品以及该品牌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的重要指导意义。一句话:学校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推广某品牌某产品的大秀场。这样的主题明确态度鲜明的效果,如果不是事先周密安排,过程精心导演是做不到的。

3.画面要注重时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所采访的对象和采访的场地都很容易达到艺术性的效果,但很可能与时尚杂志对时尚性、商业性和对具体产品的具体宣传的目的性有矛盾。这时就对时尚摄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国时尚摄影界过去20余年里少有涉猎的领域。如何将采访对象的艺术气质与采访主题相合与所推介的产品(如服装、手表、箱包等)相合;如何对采访场地不加改动只运用摄影手法就能顺利体现采访主题,这些都是当下时尚摄影的思考重点。

三、将时尚摄影与手绘插画相结合

目前时尚杂志流行手绘插画,而且发展势头良好,其在时尚杂志插图中所占的份额还回继续增加。但目前从各个时尚杂志中的插画作者身份来看多为非主流画家甚至是一文不名的人。其笔下的插画从专业的角度看多很粗糙,这也不符合奢侈品追求精致,追求高品质的理念。一件奢侈品的品质应该是无懈可击的,一本时尚杂志的品质也应该是无懈可击的,哪怕只是一幅小小的插图。杂志里的每一个元素都应产生效益(包括间接的效益和长期效益),并且力求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随随便便找个画师在当下和未来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下肯定是不行的。应该找专业院校专门从事本专业的画家来画,画过数期之后还可以以其本人为对象进行采访。这样就在杂志内部实现了连续和互动。这样的画家多为成功人士,对时尚和奢侈品都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文章的效果会有保障的。当下的品牌宣传多强调自身的历史和产品制作过程的花絮,时尚摄影对其都全程拍摄(涉及技术机密的情况除外)。将插画师的绘画过程用时尚摄影的方式拍摄下来,这本身就是绝佳的时尚摄影作品。

四、在主流艺术家群体里挖掘并培养时尚摄影师

主流艺术家能代表主流意识形态,不但能增加刊物文章的学术性还能增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联系。目前时尚杂志里的许多街拍客和博主受自身艺术修养和写作水平的局限,其文章在多有精彩观点的同时也暴露出艺术品位和观念层次方面的不足。写一些泛泛的时尚感受还可以,一接触具体品牌乃至于具体产品的评论(即带有软文的性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主流艺术家多是专业院校毕业拥有较高学历和科研经历的人,只要突破了最初的时尚摄影技巧就会很容易拍摄出兼时尚性与艺术性与一体的时尚大片的。

以上就是以时尚摄影为技术和艺术载体,以主流的艺术和艺术家采访及合作对象,以艺术与时尚结合为理念的时尚杂志艺术题材类版块的创意探索。

作者简介:

崔昊: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研究方向:摄影、中国画。

时尚摄影范文第9篇

时尚摄影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起初只是局限于时装人像的摄影,真正时尚摄影概念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明确,并随着时尚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行业。作为艺术、商业和技术的综合体,时尚摄影助推时尚实现了跨越国界的全球化发展。时尚摄影在时装界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在辅料行业,时尚摄影却难寻踪迹。

服饰辅料步入时尚主流

一直以来,由于服饰辅料在服装制造中处于“辅助地位”,使得服饰辅料一直处于“边缘”产业,容易被忽略。价格成为服装企业采购辅料时最为看重的要素。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服饰潮流在几经轮回挖掘后,显露出疲态,服装款型和面料上的发挥已较为有限。庞大的产业规模使得服饰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装设计转向以细节取胜,服饰辅料的作用脱颖而出,被日益强调。服饰行业对服饰辅料的设计、品质和档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对钮扣拉链等辅料的“实用功能”在加强的同时,对“装饰功能”的要求也大大提升。而金属扣件、线带、花边等品类的出现,本身就承担着装饰的功能。辅料产品设计感的不断加强,从而给服装的设计增添了很多原先所不具备的元素。各类钮扣、烫钻、亮片、花边、金属扣的精妙运用把服装设计带到了另一种风格。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今后辅料之于服装的装饰效果还将被大力强调和表达。

伟星股份SAB与时尚摄影

作为辅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伟星股份推出了从时尚设计到精工制造,从专家销售到承诺式服务的一站式全程服饰辅料供应模式。时尚设计是全程服务的起点,也是品牌的核心价值所在。脱离单纯为设计辅料而设计的观念,在设计中结合服装潮流和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辅料设计,把各类时尚元素融入到辅料设计之中。赋予了伟星股份服饰辅料产品与众不同的时尚气质和精致的品质,为国内外品牌服饰提供设计独特的高档服饰辅料,带领中国服饰辅料行业朝“精”的方向发展。

为了把自身产品做精做细,继钮扣之后,伟星先后开发出了拉链、金属制品、衣架、标牌、水晶制品等多条生产线,拥有上万种产品种类;为了提高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伟星配备了一支年轻而时尚的设计队伍,密切关注时尚的动态,前往巴黎、米兰等时尚秀场获取第一手时尚资讯和素材;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伟星在不断引进高端设备的同时,引进最新的工艺,不断为技术人员充电,提供学习的机会……伟星人确信,即便是一颗小小的钮扣,也可以成为艺术品。从材料选择,到款型设计,工艺的运用,最后到每一道制造工序,无不做到精益求精,每一件辅料,都有着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和品质。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伟星把看似简单、看起来也非常小的辅料产品,做出了很多的花样。

伟星不仅对产品精益求精,对品牌形象和推广同样精益求精。即便是小物件,在伟星人眼中,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和灵性。也唯有时尚摄影,才能将辅料的设计感和时尚感完美地体现出来。

时尚摄影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陈漫摄影 混搭 中国文化 时尚性

检 索:.cn

现在时尚一词被大家不断提起,而时尚也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服装或奢侈品概念里的时尚,它已涵盖了所有有品味的生活方式,所以摄影也少不了其时尚的语言表达。在西方国家,较早的经济发展,时尚产业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时尚摄影也更是发展稳健并具有强有力的引导力。在当今时尚文化的背景下,西方主导着时尚摄影的话语权,而中国的时尚摄影已延后于整个摄影艺术的前进步伐,中国大部分都在模仿国外的时尚化语言,他们不敢于摆脱这种西方式的国际化时尚语言,也不知道自己的文化如何时尚化表达。但近几年随着我国摄影界与国外摄影界的交流增多,中国的摄影语言逐渐丰富起来,中国的时尚摄影业也开始逐步的发展起来。

其中陈漫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世界对中国欠缺时尚语言表达的看法。陈漫近几年不断与顶尖时尚杂志合作,为《VISION青年视觉》、《VOGUE服饰与美容》、《ELLE世界时尚装苑》、《BAZAAR芭莎》、《MARIECLAIRE嘉人》等杂志拍摄的封面及大片数不胜数,也是众多一线明星特别指定的摄影师。同时,陈曼还与众多国际一线品牌进行跨界多元化合作,包括:Mercedece Benz、GUCCI、CHANEL、M.A.C等。她用镜头记录了中国摄影的时尚脚步,她的作品被打上了中国烙印,飞舞在世界的舞台上,用国际化的时尚语言,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窗口,所以她摄影的时尚化语言是值得去分析和探讨的。

一、科技与想象力的“破石而出”

当国内摄影师还专注于影棚中的模特,将人物用相机如实记录呈现时,生活在国际前沿信息和技术交汇之地北京的陈漫,在2003年第一期的《VISION》,就破天荒的利用了数字后期进行特效修片,借助她大胆的疯狂想象力,将自己的想象肆无忌惮的用超现实的手法呈现了出来,打破了人们固有的传统视觉印象,产生新的奇幻唯美的视觉冲击,打破艺术与摄影的界限,这也奠定了她“陈漫式视觉语言”风格,并被称为中国视觉创新的先锋代表。(图1)

二、人物独有气质的“时尚变脸”

人们对视觉的冲击总会是喜新厌旧的,表面的视觉永远是新鲜暂时的,不断更替的,而往往抓住人的情感需求才是不变的规律。

在陈漫创作的第二阶段中,她用最极简的造型、灯光、妆容等进行表达。陈漫抓住了人的性格多面性,她总能以她敏锐的眼睛观察到物体或人物的个性特质,解读出人物所具有的多面性格,将人的独有特点最大化的表达,她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这个世界,以其独特的视角,把人物的个性精确的挖掘出来,而不仅限于只单一表现人物的年轻美丽。所以,被她拍过的人无疑不觉得满足,都被自己新的形象所深深震撼。

如陈漫镜头下的范冰冰,其古典、清纯、霸气、俏皮等等各种气质都被充分演绎,每一次都是全新的视觉感受,她的多面性和丰富情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视觉是表象,内容情感才是触动人心灵的因素。如图2表现范冰冰爷们的一面。

同样是拍摄人物,陈漫的作品之所以被大家广泛的认同,是因为她用心去感受世界,用情感去读人、读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将其恰到好处的表达。

三、中国文化生活的“国际风混搭”

同样是应用中国元素,表达中国文化精神,但在陈漫的镜头下,用文化混搭的方式让中国的文化有了独特的味道,感受到了中国的时尚化,我们可以从陈漫的观察视角、思维方式、情感感知理解其不同结果的原因。

(一)其对于中国文化内容的理解不同

陈漫所理解的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元素:旗袍、京剧、青花瓷等,还包括当下所有能看到的中国本土人们生活的细节,那些被大家所忽视的但具有最丰富情感的生活文化。加之陈漫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感情和敏锐的观察力,将当代中国式的生活元素挖掘出来,如油条、太极、麻将等。所以她阐述的角度和思维就不同于别人。

(二)其处理文化元素的手法不同

将中国当代生活最细节的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进行混搭,形成新的视觉形象和感受,调动起人们的情感。但同时在处理这些混搭元素的手法上,将元素主次分明化,中国文化元素是为主题内容服务的,并不能因为表达中国文化而表达,不能喧宾得主,所以完全不同于以往很多作品中文化元素的无序叠加,而这种主次关系的秩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魅力,体现中国文化的时尚范。

如图3,中国复古的大红花、中国古代建筑、现代的服装与时尚模特的混搭,依旧彰显中国文化的时尚魅力,其混搭元素的层次有序,人物为主题,中国元素为背景点缀,视觉语言不赘述冗长。

所以,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丰富的元素,思维不能仅限于已被大家所不断传颂的所谓“大”的中国文化,而应多看看脚下,看看自己周围原汁原味的中国当代生活,用生活中最熟悉的元素表达概念。同时在这个文化混合的社会,人们也感受到了混搭方式产生的一种共生的力量和无限可能的视觉盛宴,而陈漫的这种独具特色文化的混搭式语言就是有力体现。

四、中国传统哲学的“国际时尚妆容”

陈漫进入她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现代阐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中国智慧的积淀,她将中国哲学理念加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中,并力图将中国哲学用国际的时尚语言宣扬出去,并以此来解决人类实际面临的问题。所以她的摄影概念里就又多了一种中国的哲学精神,加之其独特的表现力,她的作品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在2011年4月23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参展作品《五行》及《四大天王》作品就是此思想的集中体现。如图4《五行》中的“水”作品,通过空前全新的视觉语言和无比细腻的创作手法集中关注水资源保护,呼吁用最少的水资源和最大的人类智慧创造最大的价值,将中国传统哲学中参赞天地之化育的最高境界是融汇到作品中。

五、美术造型功底及对细节的“千锤百炼”

陈漫经历了传统绘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舞台美术,摄影等“学院派”式的专业训练,用陈漫的话来说,这些就是她的基本功,而作为艺术创作者这些基本功无疑培养了其深厚的审美素养以及形式感知力。在其摄影中无论是对色调的把握还是构图的处理以及对技术后期细节的推敲,陈漫都大胆处理,精益求精,一切都只为突出主题情感,语言不赘述,视觉引导精准。所以,一幅成功的作品一定积淀着个人的综合审美素养。

六、当今时尚话题的“包裹”

无论是混搭的手法,还是想象力的饱满表达,还是加入对哲学的理解,无疑都离不开当今人类关心的社会前沿话题:人类环境、资源浪费、人的生活状态、文化的发展、人与人的沟通等等,而陈漫巧妙的将这些现代时尚话题融入到作品中,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与反思。

如2012年8月份《I.D》杂志的“Future Star”的主题。陈漫表达每个人都是明星,未来改变世界的力量是群体的力量,她加入了时下人们思考的话题元素,用环保设计师表达环保概念;用民乐与西洋乐共处一室的交流表达现代沟通的重要性等等。加入这些概念,深化了“Future Star”主题,使其成为国际性读物。

总结

如果最开始陈漫是因为运用技术和想象力颠覆了传统审美从而聚焦了人们的视线,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热点和追捧的对象,那么后来真正能让她在时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原因绝对是多样的,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细腻的情感、想象力的天分,以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心灵的沟通等当代话题的思考,这些都是其作品发光的因素。

陈漫用混搭的手法阐述对中国文化和人类发展的思考,用时尚现代的语言去表达,让她的摄影成为了世界性的读物,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时尚,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许行行:《直觉与艺术――陈曼摄影语言风格的学习与探究》,《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1)。

2 陈贞旭:《浅谈中国时尚摄影的生存现状》,《摄影艺术交流》,2011(11)。

3 高一帆,很会拍照的北京妞儿 陈漫,http:///2012/12/cm-2/

4 郑姗姗,新时代审美――陈曼摄影展“生”,http:///2011/04/chenman/

5 Studio Six,http:///studiosix

上一篇:时尚发型范文 下一篇:时尚街拍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