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范文

时间:2023-10-19 23:18:13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篇1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模式

随着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及其他产业升级转型,软件行业的新应用、新技术、新概念与新模式不断涌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地方经济及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地方高校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限于区域产业规模、师资、生源等因素,无法直接参照国外校企合作和经济发达地区协同育人模式,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讲授、轻技能实践的情况,常常出现无法满足当前企业人才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双重结构性矛盾。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和服务行业企业,紧密跟踪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

一、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现有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3-4]目前,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多数地方高校都强调“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端软件人才”,但是限于师资力量、生源类型、社会资源等,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是很难达到的。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趋于同质化,缺少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培养满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第二,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少地方高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试图面面俱到,兼顾考研、就业等各类需求。这常常导致专业课程层次不清、重点课程不突出、教学内容冗余陈旧情况的出现,也无法实现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第三,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推广。地方高校最常见的三类实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和社会企业资源的缺乏,以学校为主导的实训难以真实再现企业真正工作氛围,基本无法有效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常常面临企业规模有限,企业导师精力有限,少数学生所获指导有限等难题。此外,校外实训还涉及学生校外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推广等问题。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同样面临校外学生管理不便、费用昂贵、效果不如预期、难以持续合作等常见问题。第四,现有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面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师生缺少互动,手工评阅作业工作量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下已经显得不适应。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专业人才需求的旺盛,使探索应用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展开了“政校企”多元化协同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二、协同创新理念和协同育人模式的融合

“2011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5],通过对各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的目标。因此,实现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协同育人模式,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好地方高校现有资源和师资,构建多方协同、多元评价、多面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我们依托广西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以广西民族大学牵头的广西船联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紧密围绕“需求导向、开放共享、融合创新、技术引领”的中心原则,通过建设和提高东盟多语种信息处理、船舶及河道和港口信息采集、通信和分析的信息化程度,政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高效的、服务于船联网及相关产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创新主体,探索协同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进行多行业软件人才协同培养体制、人才能力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构建“面向船联网产业的软件人才协同培养的创新平台”,实现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创新。[2]

(一)基于协同创新的软件人才培养主体模式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主体以专业教研室为主,这种模式通常存在师资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与行业的主流技术脱节的问题。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在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释放人才培养主体中的创新要素,突破政府、行业、院校内外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壁垒,构建一种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主体的跨地域、跨行业、跨机构、跨部门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打开一条合作共赢的人才合作培养渠道。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人才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

(二)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整个体系的课程设置围绕创新理念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为后期工程项目实施服务。课程体系的设置具备系统性、渐进性、协同性和模块化的特点,先开的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前导课程,而不是随意开设。此外,教学案例来源于产业领域的实际项目。在这类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会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而学生在多个学年的项目学习阶段也会可能一直用到一门课程内容。通过精心设计,实训案例的功能模块应有每堂课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训模式改革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采用的实训模式并不关注学生所在的训练场所,而是注重构建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化、信息化的项目案例实训平台。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软件公司环境,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真实的项目案例,确保实训每个教学案例的考核点都得以有效实施。

(四)人才协同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由于协同创新理念下协同育人涉及多方单位、部门,保证教学质量一直都是该协同育人模式的痛点和难点。我们通过建立各协同培养单位、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引入辅助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重要、关键的环节进行跟踪、分析和改进,有效确保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教学质量。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方案

(一)人才协同培养平台构建人才协同培养平台以依托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所属的船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团队形式存在,由防城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西民族大学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政校企”单位组成。平台构建主要包括创新团队组建及能力建设、培养方案及教学案例库建设、创新平台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建设、校内外实训场地及实训平台建设等软硬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培养平台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对创新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构建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办学模式。通过校内、校企在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课程与课堂等领域的共建,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需求的距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研学交替”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2]

(二)人才能力培养体系设计1.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必修(思想品德、创新创业及公共体育等)、通识选修(文化素养)、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四大块内容,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协同育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整个体系充分体现了系统化课程框架、模块化课程教学以及递进性实习实训的特点。2.案例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将从教学需求角度按专业知识点对软件项目研发流程中产生的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归类梳理,形成具有代表性,可操作、可考核的规范化教学案例。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案例源于真实的软件项目,并有机构成实训体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软件开发流程、具体技术细节等方面的理解。在理顺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主干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强度,可以提升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点的能力。[2]这里,我们以船舶信息管理系统为例阐述资源库的建设方案。完整的船舶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热工管理”“人员管理”“工程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十几大功能模块,为船东和船舶管理公司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的船舶管理方式。3.实训平台构建整个实训平台涉及软硬件建设,由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构成。基础项目来源于教材的案例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业务知识及研发技能,是应用某门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媒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一般放在第三、第四学期实施。实训项目来源于标准化的案例资源库,均来自于真实行业级项目,全方位训练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一般在第六学期实施。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在传统教学中,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面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师生缺少互动,手工评阅作业工作量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下已经显得不适应。引入CourseGrading系统,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后开展线上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讨论。汇集学生在整个培养阶段的学习过程数据、项目实践数据、考试成绩数据等,实现高质量、可量化的教学过程监控。目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院已经在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与UML等课程中引入该教学软件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功能特点:第一,教学资源管理标准化。通过CourseGrading系统,教师可以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等。第二,实践教学过程信息化。在传统的上机实践课中,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过程。CourseGrading系统中,教师通过系统实验题目和测试数据。学生根据题目完成编程之后上传代码片段,CourseGrading系统对上传的代码进行实时编译和测试。系统后台会记录学生的行为轨迹。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包括作业开始时间、作业提交次数、谁最先提交了正确的代码等。CourseGrading系统还可以对代码和文档的相似程度进行判别,防止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第二,技能竞赛学习常态化。CourseGrading系统的子系统OnlineJudge系统是目前软件比赛常用的比赛系统。题目之后,OnlineJudge系统可根据提交正确代码的先后次序、错误代码的罚分规则等,引导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写出正确的代码。目前,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已经全面将OnlineJudge应用于学科竞赛选手的参赛资格竞选,通过积分淘汰机制,提升竞赛培训的效果,让专业技术过硬、编程兴趣浓厚的优秀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本文基于“2011协同创新计划”理念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平台,破解以往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基于耦合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源于真实项目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多阶段实训体系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缺少过程监控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较好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士伟,柯捷,马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9(8):75-76.

[2]吴俊君.基于CDIO的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5):78.

[3]张素莉.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8(6):68-70.

[4]马帅旗.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2):93-95.

[5]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OL].(2012-03-15)[2019-10-06].

协同创新篇2

创新的理念最先由熊彼特提出,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技术创新的理论愈发成熟与完善。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了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了全新的经济形态。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元素,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热潮也是空前高涨。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重要创新模式之一[3-4]。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力军、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创新模式,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协同创新大多是政府带头、政府出资,市场和金融机构没有很好进入协同创新中来。而对于协同创新,没有市场和金融的支持很容易流于形式,无法把协同创新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各创新主体发挥各自重要的作用。协同创新作为我国新的创新模式,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持性制度,否则难以发挥其作用。现代经济是以金融为主导要素之一,随着社会进步,金融制度的安排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将越来越大[6]。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并不会自发产生,虽然我国政府长久以来一直在倡导产学研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但迄今为止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行业间的技术创新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很少,行业间技术壁垒严重。其中缺乏资金支持已经成为我国协同创新模式探索的重要阻碍[7]。因此,研究协同创新的金融环境对推进我国协同创新发展有很大作用。

2仿真分析

2.1概念模型本文研究的是影响金融参与协同创新的因素。协同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资金、企业内部资金及金融市场资金。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三种资金参与协同创新的整个过程,我们假设一个协同创新项目,其企业方A的总体评估为[0~1]中的随机数α,对高校B的创新能力评估为[0~1]中的随机数β,高校与风险投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量σ。假设1:政府的资金资助对于每一个项目是无差别对待的,并且能够获得政府资助的项目占社会总项目数的2%(经过试验,改变这个数字对仿真结果无影响)。假设2:企业方A的总体评估大于0.7的企业是有能力从内源性资金中拿出来用作协同创新投资的,并且这些企业有相同的机率会从外界融资作为R&D资金,与企业的总体评估能力α无关。假设3:社会上风险投资机构的水平是一致的,并且仿真不考虑风险投资机构对协同创新项目的负面影响(如过度干预管理、技术泄漏等问题)。通过上述的3个假设,可建立模型模拟金融公司在处理协同创新项目时的决策过程,进而分析影响金融公司介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因素。在同一行业下,对于金融公司来说行业的预测投资回报率是一定的,记为r,当风险投资公司遇到一个协同创新项目的时候,会根据对企业的能力评估α和高校的创新能力评估β作一个成功率的预测f(α,β-σ),该预测是风险投资从业者根据行业从业经验给出,同时,因为风险投资的介入,协同创新获得资金、管理咨询、产品试验反馈等帮助,协同创新的成功率也提高了,金融公司对协同创新的影响为g(α,β-σ)。则当满足条件f(α,β-σ)+g(α,β-σ)≥1/r的时候,金融公司才会考虑投资协同创新项目。

2.2模型计算原理及数据

2.2.1随机数的产生本仿真中所用到的随机数有企业方A的总体评估α、对高校B的创新能力评估β、高校与风险投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量σ。企业方A的总体评估α和高校B的创新能力评估β可以看作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数,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产生服从均值为e,标准差为1/6正态分布的随机数,根据3σ准则,随机数有99.74%的概率落在[e-0.5,e+0.5]区间内,将小于1、大于0的删除重新产生随机数。信息不对称量σ则服从均值为e,标准差为e/3的正态分布的随机数,根据3σ准则,随机数有99.74%的概率落在[0,2e]的区间内,将小于0的随机数删除重新产生随机数。

2.2.2BP神经网络算法对于判断风险投资公司是否参与投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公式中的f(α,β-σ)和g(α,β-σ)函数是根据经验所得到的预测函数,一般来说预测函数可以使用BP神经网络算法求得。BP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算法的主要思想是输入学习样本,使用反向传播算法对网络的权值和偏差进行反复的训练,使得输出向量与期望向量尽可能地接近,当网络输出层的误差平方和小于指定的误差时训练完成,保存网络的权值和偏差[9-10]。

2.2.3调查问卷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得样本,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风险投资从业者,通过邮箱发放问卷,调查时间为2014年9—11月,共收集问卷154份,有效问卷为154份。问卷调查选择生物医疗行业、机械制造行业、IT行业、能源及矿产行业、电子及光电设备行业、化工行业等6个高新技术行业的风险投资从业者,这些行业也是风险投资的热门行业,这些行业在2013年获得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案例都超过了20件,最高的生物医疗行业有66件成功获得投资的案例。调查问卷涉及生物医疗行业27份、机械制造行业41份、IT行业24份、能源及矿产行业17份、电子及光电设备行业9份、化工行业5份、其他行业31份。通过生物医疗、机械制造、IT、能源及矿产等4个行业的调查问卷结果可以得出仿真模型需要的学习样本。

2.3仿真及结果分析

2.3.1仿真模型一将政府资金和企业内部资金加入到仿真模型中来,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例,根据假设1:政府的资金资助对于每一个项目是无差别对待的并且能够获得政府资助的项目占社会总项目数的2%;假设2:企业方A的总体评估大于0.7的企业有能力从内源性资金中拿出来用作协同创新投资并且这些企业有相同的几率从外界融资作为R&D资金与企业的总体评估能力α无关。给定的企业的总体评估α和高校创新能力的评估β的随机数特征,即其正态分布的均值,随机产生10000个协同创新项目,任何一个协同创新项目都有2%的几率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对企业能力评估大于0.7的企业,其有能力用内部资金支持协同创新活动。首先,假设企业用内部资金支持协同创新活动的几率为35%,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来源与企业能力及高校创新能力的关系。在企业总体能力评估的均值为0.4、0.5、0.6的情况下,改变β的均值从0.3到0.7,进行模拟,得到在10000个项目中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内部资金支持的和金融市场资金支持的项目数,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政府性资金获得的项目数量大约按设定保持在2%左右,与α和β的均值无关,企业内部资金支持项目在α的均值为0.4的情况下,占总项目的比重为1%左右,在α的均值为0.5的时候,占总项目的比重为4%,在α的均值为0.6的时候,占总项目的比重为9%。综合来说,获得企业内部资金支持的项目随着α的均值增加而增加,与β的均值无关,跟模型构造的情况符合,其增长幅度也是随着α的均值的增加而增加,呈指数型增长。接下来把各种情况下的政府性资金支持的项目数、企业内部资金支持的项目数、金融市场资金支持的项目数换算成比例,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在社会企业整体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α均值为0.4),政府资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β均值为0.3的时候,政府性资金支持占到整个社会协同创新项目的50%以上,说明了在社会整体创新能力偏低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随着社会企业能力的提升,政府的引导作用渐渐变淡,α均值为0.6,代表社会企业能力很高,此时政府资金支持的协同创新项目在总协同创新项目中的比例仅在10%左右,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内部资金,在β均值为0.3的时候,获得企业内部资金支持的协同创新项目占总协同创新项目的60%左右,随着β均值的提升,这个比例会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企业资金有限,金融资金的参与使得企业内部资金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但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接下来研究企业内部资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在前面的模型中假设的是能力评估大于0.7的企业有35%的概率是用内部资金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有65%的概率通过外部融资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在α和β均值分别为(0.4,0.4)、(0.6,0.6)、(0.6,0.5)、(0.6,0.4)、(0.4,0.6)、(0.5,0.6)六种情况下,改变企业使用内部资金的概率从10%~75%进行仿真,将各种情况下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获得资金支持的数量记录下来,所得结果见图2,由(0.4,0.4)、(0.4,0.6)两种情况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社会企业综合能力很低(α均值为0.4)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资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很小,主要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有能力用内部资金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企业就很少。由(0.6,0.6)、(0.5,0.6)两种情况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高校创新能力很高(β均值为0.6)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资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也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高校创新能力很高,金融机构预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率很高,有更多的金融资金进入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来,使得企业内部资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不明显。由(0.6,0.4)、(0.6,0.5)两种情况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社会企业综合能力很高(α均值为0.6)而高校创新能力水平一般(均值为0.4、0.5)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资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很明显,这种情况下,企业综合能力很高,有更多的企业可以用内部资金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而因为高校创新能力水平一般,金融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评估偏低,进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金融资金有限,因而企业的内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企业政府性资金在社会企业评估水平(α均值)和高校创新能力(β均值)都很低的情况或产学研协同创新初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随着社会企业评估水平(α均值)和高校创新能力(β均值)的提高,政府资金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来源中的分量越来越少,即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政府将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导权交给市场。随着高校创新能力(β均值)的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率变高,金融资金将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社会企业评估水平(α均值)很高而高校创新能力水平一般(β均值)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资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会很明显。

2.3.2仿真模型二接下来将研究信息不对称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同样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例,先假设在企业总体能力(α均值)为0.6,高校总体能力(β均值)为0.6的环境下,通过改变金融机构与协同创新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量的均值从0到0.15,进行模拟仿真,其结果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量σ的均值在[0,0.5]之间,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资金支持的项目数在快速下降,但下降的速率在降低,在信息不对称量σ的均值大于0.5之后,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资金支持的项目数趋于平稳。信息不对称量σ不断增大,但实验结果依然趋于平稳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获得资金支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大部分是由政府资金支持和企业内部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因为信息不对称过大而不敢贸然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在信息不对称量σ的均值保持在[0,0.5]之间的时候,每减少一点信息不对称量,获得资金支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数就成指数性增加,说明了金融资金对信息不对称是异常敏感的,为了能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获得金融资金的支持,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相比,更实际有效的手段就是想办法解决金融机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3.3仿真模型三在这个模型中,将研究所属行业对其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不考虑政府和企业内部资金,只考虑金融市场的资金,同样是随机产生10000个项目,每个项目可能是机械制造行业、生物医疗行业、能源及矿产行业及IT行业,而概率是同等的。在这10000个项目中只有10%的项目能够获得资金支持,根据优胜劣汰的法则,越是投资回报率高、越是被看好的项目,则越有可能获得资金的支持。投资回报率依旧采用行业帐面平均回报率,然后使用BP神经网络算法计算项目的成功机率,然后用帐面平均回报率与成功机率相乘得到项目的期望回报率,选取期望回报率排在前1000的项目,这1000个项目就是会得到资金支持的项目。该1000个项目的行业分布情况见图4。由图4可以看出,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个行业获得投资的几率是不同的,其中IT行业、生物医疗行业有更多的项目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高,2013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研究报告显示IT行业、生物医疗行业的平均帐面回报率有14.62和11.47,而机械制造、能源及矿产行业的平均帐面回报率仅为6.38和5.74。尽管行业不同,但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率相差不会太大,因此导致了资金大量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而很多投资回报率低但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价值的项目没有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在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以各行业均衡发展为原则,对投资回报低的行业创新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比如建立专门针对该行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税收优惠,政府风险投资要优先考虑这些行业的项目。

3总结

本文通过系统仿真的方法,模拟了金融机构在参与协同创新项目的决策过程,分析了其与社会企业水平及高校创新能力、政府资金及企业内部资金、信息不对称及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得出一系列的结论,并给出一些建议。企业政府性资金在社会企业评估水平(α均值)和高校创新能力(β均值)都很低的情况或产学研协同创新初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随着社会企业评估水平(α均值)和高校创新能力(β均值)的提高,政府资金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金来源中的分量越来越少。随着高校创新能力(β均值)的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率变高,金融资金将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社会企业评估水平(α均值)很高而高校创新能力水平一般(β均值)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资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资金支持的影响会很明显。在信息不对称量σ的均值保持在[0,0.5]之间的时候,每减少一点信息不对称量,获得资金支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数就成指数性增加,说明金融资金对信息不对称是异常敏感的,为了能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获得金融资金的支持,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相比,更实际有效的手段就是想办法解决金融机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个行业获得投资的几率是不同的,我国政府在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以各行业均衡发展为原则,对投资回报低的行业创新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比如建立专门针对该行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税收优惠,政府风险投资要优先考虑这些行业的项目。

协同创新篇3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 541006)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Guilin 541006,China)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婚庆旅游在不久的将来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探讨了协同创新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婚庆旅游中的作用与实践,指出桂林婚庆旅游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协同创新这一科技创新新利器。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changes in consumption concept, the wedding tourism has broad market prospects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fini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ts role and practice in the wedding touris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uilin wedding tourism must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te and practice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关键词 : 婚庆旅游;协同创新;桂林;海南

Key words: wedding tourism;collaborative innovation;Guilin;Hainan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82-02

1 婚庆旅游发展现状

婚庆旅游,就是将旅游服务和婚礼策划、婚礼服务有效结合到一起的一种复合型旅游。我国婚庆旅游的雏形主要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受到西方蜜月旅游潮流的影响。加上当时时代闭塞的消费心态和经济实力的不足,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在结婚的时候能够出远门旅游,于是在我国内地刮起一场蜜月旅游的热风。而相关地婚庆蜜月旅游产品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和解释。一些研究者认为,婚庆蜜月旅游主要是以新婚夫妇为对象的旅游细分市场,它是将婚庆活动与旅行、游览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在《旅游产品设计与操作手册》一书中明确认为婚庆蜜月旅游,主要是指以婚庆为目的,将婚庆活动与旅行、游览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的旅游活动。本质上所提到的婚庆旅游产品也并不是我们狭义上的婚庆蜜月旅游,而是将旅游服务和婚礼策划、婚礼服务有效结合的一种复合型旅游专项产品。

目前,由婚庆消费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已经高达40多个。其中,婚庆旅游产品的开发,给我国的房产、装饰、家电、饮食、服装、摄影、化妆、首饰、工艺品以及交通和旅游等相关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我国婚庆旅游发展较早的城市是大连、北京、青岛,发展比较先进、成熟的则是海南。2006年在桂林阳朔西街举行的“国际旅游婚庆时尚大派对”,是桂林开发婚庆旅游产品的良好开始。目前,桂林婚庆旅游的服务品质,与国内发达城市尚有一定差距,有待升级、发展。

2013年,为促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广西旅游强区建设,桂林市首次提出要“突出优势产品品牌化战略,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设施、丰富内涵、提升品质,打造八大系列旅游产品”,浪漫婚典旅游是八大系列旅游产品之一。要促进婚庆旅游的蓬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和积极性,尤其是借助协同创新这一科技创新的新利器。

2 协同创新概述

“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主要是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动而实现深度地合作。而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国家机制的引导,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进行优势整合互补,以此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发展,这也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创新研究领域相继出现的创新网络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以及三螺旋创新理论、创新集群和创新环境理论等流派,都强调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联结和集体创新等,这些理论都为协同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首次将协同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并要求:“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的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对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区间的协同创新,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1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舆论解读形象的称,“2011计划”是“产学研一体化”的2.0版。

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经过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正是认识到协同创新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当前高校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针,各地、各高校纷纷投入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项目合作的实际行动中。

3 协同创新在婚庆旅游发展中的实践

协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清华大学国际科技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科技开发部副主任谭鸿鑫认为协同创新是国际企业发展的主流。据了解,美国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有协同创新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0%,有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4%,而没有协同创新的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只有14%。

协同创新发轫于制造业,逐步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是蓬勃发展。婚庆旅游协同创新是这种发展趋势的鲜明表现。海南省是国内婚庆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省份,该省于2013年1月4日(谐音寓意为“爱你一生一世”)成立了海南岛十全十美婚庆产业联盟,其目的是通过开发海南蜜月婚庆游产品,来推动海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婚庆旅游目的地。相形之下,改革开放之初曾作为旅游结婚首选地的桂林,迄今其婚庆旅游市场,却被认为是“前景广阔但市场不火”。自从2006年在阳朔西街举行了一场“国际旅游婚庆时尚大派对”之后,桂林婚庆旅游市场就沉寂一时了。

桂林婚庆(旅游)市场正处于升级换代关键时刻,发挥不同创新主体优势,发挥旅游院校、婚庆专业的特色,联合校内外相关力量,积极主动对接大桂林区域婚庆旅游创新需求,以企业生产中的问题直接引导研究方向,通过对学校、企业、社会纵横向婚庆旅游协同创新实现模式的实践探索和实证研究,落实桂林婚庆旅游人才培养、科技帮扶科技研发、产学研结合、学科交叉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创新,深入探索桂林婚庆旅游协同创新实现机制中的动力、联营、利益分配、评价等指标体系的构建,从而有助于整合桂林婚庆旅游资源,提升科技服务经济品质,打造婚庆旅游品牌和婚庆教育品牌,为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建设广西旅游强区做出贡献。图1为婚庆旅游协同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柴勇,方艺华.国际旅游岛建设旅游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潘立新,晋秀龙.跨行政区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与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21).

[3]钟林生,李萍.甘肃省阿万仓湿地旅游开发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4(11).

[4]陈予荷,吴棋明,黄凌云,吴泽世,许栋梁.福建省无人居住海岛的开发与保护[J].科技和产业,2014(07).

[5]杨岳刚,郑国全.基于“三生”理念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04).

协同创新篇4

关键词:雄安新区;天津;协同创新;合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3-0067-05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使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一个快速推进的新阶段。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新安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设立部级新区――雄安新区,并规划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使京津冀区域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具有全国意义的第三个经济增长极,已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千年大计。

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是国家差别化经济政策的落实,还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通道,更是疏解京津两地高度集中的人口与产业的平台。当前,北京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已比较清晰,即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但天津市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作用、功能与定位尚不明确,特别是如何利用国家规划和推动新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促进天津经济与雄安新区的协同创新、共同发展,这是我们目前亟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天津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及较早较成功的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优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作用十分特殊与重要。可以说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天津城市发展、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与此同时,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亦急需全国各地特别是天津市的有力支持与合作。因此,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治理方式的变革来提升天津与雄安新区的协同创新能力,探索出一l推进天津与雄安新区合作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 破除地方利益保护思想,构建互助合作型府际关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需求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模式、水平还存在很大差异。与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区域间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即跨区域治理问题明显滞后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并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区域间协同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承受着由经济发展速度带来的巨大外部压力,这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些地方政府无法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客观现实,其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本位主义、地方利益保护思想严重,跨区域公共事务协调治理能力不足等。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近四十年,但一些地方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市场分割现象仍然较普遍地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或制度安排之中,形成了严重阻碍跨界合作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阻力。尤其是在面对产业转移可能对地方经济利益造成一定影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无视区域整体利益,设置多重壁垒阻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诸如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上往往只顾及自身利益,且与其他地方政府相互角逐甚至展开恶性竞争。在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等应由各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和共同承担的责任方面,相互推诿,互补合作不力,使促进各地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空谈。加之不良政绩观导致部分地方官员无视跨区域内各政府间利益的一致性与相关性,片面依赖中央政府差别化经济政策的支持形成了严重阻碍跨界合作的思想阻力。

现代意义上的有为政府,从一定意义上讲应该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善于交流沟通,不断进行变革的政府。这首先意味着地方政府必须打破传统的行政设置的固化空间思维与片面狭隘的地方利益保护思想,以全新的整体观念、动态模式对现代政府进行重新定位。曾明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定要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1]。这一科学论述指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因此,在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天津应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坚决拥护和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2],乘势而上,有所作为。无论是天津市还是雄安新区的领导都应认识到“要素禀赋的差异造成区域差异,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3]这一客观规律,而缩小这些差异的有效路径之一便是打破传统地方政府间由利益、竞争所形成的众多壁垒,在市场共同开发、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共享、人才流动等方面扫清双方合作发展的障碍。

协同创新、合作发展是现代有为政府的一个重要体现,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和地理上的分割不能阻碍不同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任何地方政府都无法完全独立发展,这既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一种体现。以灵活开放为目标的有为政府建设是推动天津与雄安新区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这种协同发展将直接体现在天津市与雄安新区彼此联系、相互合作、合理分工、协同创新的合作互助型关系之中。如天津的滨海新区是全国开发较早较成功的一个范例,现已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天津滨海新区在“大部制、扁平化、强基层”管理架构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十个一”的改革措施,在积极引进大项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双创特区”在新区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天津滨海新区这些成功的发展经验应该毫无保留地向雄安新区传送,为国家新区建设提供借鉴。当然,雄安新区在规划、设计和创建中融入的全新理念,亦值得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在未来发展中学习和引入。

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应该实现密切的协调,这种协调的前提是两地地方政府定位的理性调适。这既需要两地地方政府“为各种不同利益的体现提供途径;提供一个对这些利益的竞争性要求进行协调的场所”[4],更需要两地地方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从根本上打破“画地为牢”与“各自为政”的闭合状态,使现代管理理念、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无障碍地流动,避免无效的封锁和竞争,使产业结构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趋于合理,使跨界公共问题治理更加顺畅。在跨区域治理的合作方面,地方政府往往承担着意见表达与意见综合主体的双重角色。虽然地方政府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应站在全区域的高度将其角色调适为“大政府”[5],但这绝不等同于地方政府间不存在相对独立的利益。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往往是阻碍地方政府间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天津与雄安新区应通过沟通与协商,设立经济协调会议与职能部门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有效机制,不定期举行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以建构天津与雄安新区共同的利益表达平台。通过协调、沟通达成有利于两地协同发展的共识性意见,为两地地方政府决策建构起重要的合作“桥梁”。

在横向府际关系中建立开放合作、互助互补型关系是现代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与经济市场化相适,现代政府必须是一个法治的、合作的、高效的、开放的政府。因为市场经济呈现出外溢性与流动性,地方政府调控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各地方政府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的政府系统,其效能通过各组成单位的有效互动与密切合作而不断提高,而理顺政府过程则是跨界区域治理的前提。建立共同的利益表达平台,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意见综合,为达成利益趋同或一致的决策提供依据。雄安新区的建设并非河北省一省之责,而是京津冀三地乃至全国的共同重任,是关乎全国发展的千年大计。因此,需要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三地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各自的分工,为三地协作共同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创造条件。不断打破影响协同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共同谋求一致的政府行为并建立推动两地协同发展的有效运转机制,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在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天津市应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模式,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使具有世界眼光的先进发展理念、成熟的新区建设经验与发达的国际标准融入到合作之中,使合作成为双向的共赢,使共赢惠及区域整体乃至全国。天津与雄安新区在未来的合作发展中,首先要加强沟通、协商与联动机制,确保决策的有效实施;其次应共同面对承担的责任和共同解决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两地在合作中的困扰因素;同时还需要理顺政府过程,不断开拓创新。畅通的信息传输通道、科学、民主、理性的决策,高效、透明、廉洁的行政管理,皆是对地方政府能力特别是跨区域合作治理能力必不可少的考量。创新应体现在天津与雄安新区合作的各个环节,新型府际关系的形成亦有赖于两地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因此, 尽快构建起天津市与雄安新区互助合作型府际关系,无疑是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努力实现交通一体化与生态环保的共责共建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新区的创建,交通的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天津与雄安新区的合作发展中需要首先协同解决的问题。现代化新区建设是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集中体现,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见证和标志。加快实现交通一体化是促进区域间资源、要素充分有效流动的枢纽,建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划建设雄安新区的前提和必要保证。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雄安新区将要打造成为绿色生态新城区,必须将绿色理念放在突出位置。要实现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着力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协调发展示范区与开放发展先行区,无论是从资源要素禀赋方面分析还是从地理区位优势角度来看,天津市都应在实现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尽快与雄安新区达成共识性意见,马上开展密切合作,为两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立并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雄安新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京津两地在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三个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协同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空铁联运、空地联运、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等现代化高效运输手段得到充分的运用。然而,京冀、津冀间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部分区域公路“断头路”问题仍十分严重;城际间轨道交通运输耗时较长;航班航线布局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临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内河与海口尚未联通。上述问题的解决绝非单一地方政府一己之责,而需要区域内地方政府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布局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综合性意见,并形成相对一致的决策意见。在施政过程中仍需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程度将决定着雄安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进程与发展成效,因而,就天津与雄安新区的协同发展而言,新区建设初期,在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中,更应充分考虑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联通与互动。当前,天津与雄安新区的合作更应具体体现在打通传统行政区划设置的自然地理边界,在雄安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间建立多种形式的跨区域运输通道,使天津具有明显优势的临空经济、港口经济的辐射半径不断延长,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新区经济与天津的外向型经济有效融合。

生态环保是天津市与雄安新区的共同责任。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上游污染,下游买单”“上游破坏,下游受罚”等问题往往会引起地方政府间的利益矛盾,加剧冲突。在应对普遍性区域问题时,跨界治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解决方式,实现跨界治理的前提条件是区域间各地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地方政府责任的协调优化。因而,利益协调平台在跨界治理中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对跨界治理的效能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白洋淀曾是联通天津海河与保定内陆航运的重要节点,但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加之地质变迁,白洋淀现已无法承载联通海河的航运功能。未来,河北省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对白洋淀生态的修复是雄安新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能够通过与天津市的密切合作,恢复白洋淀与海河间的航运功能,既有利于雄安新区自然生态的修复,也有利于白洋淀、海河乃至环渤海污染治理,又能够有效地增强区域间的交通一体化,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京津冀协同的发展速度。

目前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随着非首都功能的外迁与产业转移的推进,一些污染源被转移到新的区域,这将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急需引起中央和京津冀各方的重视,急需在建设规划中将生态环境因素作为必要条件认真考量。天津市在与雄安新区的合作发展中,应从科技、法律、行政各个方面共同治理和监督两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立精细化的区域生态环保合作机制与实施措施,以保证新区建设中天蓝水清,空气一新。

三、积极推动产业合理转移与协同创新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是政府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最大限度地适应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发展的主要目标。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深化区域分工,通过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因而区域合作便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发展的关键。从区域整体来看,^域合作必然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现实中的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经济自,在政绩考核与GDP排位的压力下,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往往陷入互相争利、互不合作的困境。因而,只有通过不断更新观念、调整政策、积极推进改革,才能推动地方政府互相交流与协作,打破阻碍区域合作的壁垒,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因此,在推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天津市应打破地方利益保护思想,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合理地向雄安新区转移,密切相互间的联系,加深与雄安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和发展。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雄安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一方面承担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外迁疏解,另一方面将根据区位要素资源禀赋条件承担北京、天津两地相关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并非单纯的产业位移,更不是无效的“加减运算”,而是以区域整体利益为着眼点,根据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的现实,对相关产业布局的整体优化。河北省是我国北方重要省份,钢铁、煤炭等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良好的内陆经济发展空间。而天津市作为直辖市,对外开放条件十分优越,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征十分明显。不同经济发展特征所承载的产业结构亦应有所不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产业转移的根本目的。在区域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天津市与雄安新区通过充分沟通与协商,可形成产业转移的综合意见,共同推进天津市内陆经济特征明显的相关产业合理地转移至雄安新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产业转移的过程更应是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天津与雄安新区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将绿色理念融入其中,降低污染转移的风险。同时,随着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雄安新区的内陆经济亦会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外向经济相融贯通,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天津与雄安新区的协同发展,应不断通过沟通与协商完善地方政府在区域治理中的经济手段,吸纳借鉴世界先进发展理念,建构适合连地发展的科学的、协调的、规范的区域产业分工,不断降低区域内各种产业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建立区域利益分享与损耗补偿机制,鼓励协同合作,约束内耗竞争。

与此同时,天津与雄安新区在合作中应不断提高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能力;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共同建构一个可持续的和谐的环境;推动区域合作立法,以法律为支持,运用法律手段和监督机制,推动区域合作走上法治化的轨道;将大数据、云计算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天津与雄安新区的各项合作之中。这一过程中,天津应在突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以及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的同时,更加关注与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密切合作,通过与雄安新区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合作,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不断促进内陆经济的优化与发展。这也是在应对跨界协同、区域治理中衡量现代化府际关系是否符合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总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国家对雄安新区的高点定位具有世界眼光,符合国际标准,突出了中国特色。雄安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正逐渐成为拉动京津冀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双发引擎,将共同推进首都经济圈的腾飞。天津在协同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中不可有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要以开放的胸襟,雄厚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支援和推动雄安新区的建设,在协同创新中,努力建立合作互助型府际关系,找准定位,乘势而上,谋求双赢,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共襄关乎国家发展的千年大计。

参考文献:

[1] 主持座谈会力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个“着力” 京津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N]. 北京青年报, 2014-04-08.

[2] 传达学习中央关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精神[N].天津日报,2017-04-03.

[3]郝寿义. 区域经济学原理[M]. 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6:64.

[4]〔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0.

协同创新篇5

[摘要]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教学体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培养过程中连续性教育的推行。全员参与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本研究期为顺利推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并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些思路。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我国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国际,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核心职能[1]。因此,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势在必行,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并促进其持续改进,从而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重点关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其通用标准强调研究、分析以及设计/开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能体现出创新意识。在此背景下,提供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以协同创新为主的教学平台模式,将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2]。目前,大多地方高校正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学研协同创新如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具有实际应用性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多层次、多平台的教学体系,及在实施过程中的连续性以及全员参与性进行讨论。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多层次、多平台的教学体系

以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2015年该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据此,本专业学生必修创新创业与竞赛活动1学分,此外,通识课程必须选修1学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要求必须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讲授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将此列为课堂基础教学。开设创新创业类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实践教学。目前,在此过程中单纯依赖于专业教师的教学与辅导,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所讲授内容可能与企业当前需求相脱节,将面临创新性不足的严峻问题。因此,建立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多层次、多平台教学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将发挥重要作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创新实践类课题、项目,协调教学及科研资源合理充分利用,为学生创造教学和实践条件。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发展的前沿信息、市场信息,使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与市场需求间建立联系。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理论课堂,走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真实环境。通过开放和共享产学研协同创新硬件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所提供的创新课题、项目多来自于企业直接需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融入到大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创新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这也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相契合。高校学科门类众多,大部分高校的科学研究,都偏向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进行,学科或学院之间存在壁垒,“各立门户”“单打独斗”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平台,多学科人才的加入、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促进了学科深层次交叉,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门户壁垒,有利于创新,并在授课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图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成。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培养中的连续性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连续性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单纯依赖于某一课程及某一时段来实现,应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尤为重要,在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典型案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辅助以企业家的相关讲座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经验,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可使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此外,这些典型案例分析过程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环节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在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的同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尤其在毕业环节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所做课题进行全面了解,有利于在毕业环节中实现创新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始终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际应用课题和项目,实现学生实践环节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而不是盲目地为了完成实践而实践。企业因素的融入使学生在对实践环节的充分理解前提下,充分发挥本科生活跃的思维,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辅助以指导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指导,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将起到积极作用。这样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使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环节教育,贯穿于本科生培养全过程,从而实现连续性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创新能力培养应该建立在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透彻的理解基础之上,因此,将两者合理的融合在教学当中是重中之重[4]。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全员参与性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应该全员参与,而不能是个别学生的个别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和实践当中,也要求专业教师全员参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企业信息、市场信息、专业信息以及其他学科相关信息,多种信息的融合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的是企业因素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际生产相关信息,这为提高自身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同时,体现创新性奠定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的自然效应是专业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重视和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对高校教师的协同创新水平以及团队实力等方面的提升都十分有益。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和报告等教学环节,把自己从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会和经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对成果进行再学习和再理解,有利于教师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再次提升。其次,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对协同创新过程有了间接的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参与协同积极性的提升[5]。全员参与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学生对企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可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从盲目找工作到有目的地进行择业的转变。四、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教学体系既是创新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的新的教学体系的完善,不能过分强调创新而忽略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如何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教学过程中在引起教师足够重视的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高校如何对多学科进行有机组织从而充分发挥其优势,如何与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进行融合,如何进一步深化与企业间的合作,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发展的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因素,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企业所提供的较多课题及项目,对于本科生而言过于复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分解、简化,形成若干子课题进行研究。应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不宜操之过急,频繁的失败,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五、结语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融合、高效的教学体系,并可进一步提升参与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实现有效连接,在以专业知识和理论为基础,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将为协同创新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尹贻林、王美玲、邓娇娇:《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3期。

[2]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10期。

[3]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第3期。

[4]张丽娜:《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建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连续性教学研究》,《大学教育》,2015年第7期。

[5]周春红、关晓辉、宋克:《协同创新反哺高校教学的机理分析》,《教育探索》,2012年第10期。

协同创新篇6

国内外实践证明,协同创新已成为有效推进技术转移的实践潮流和重要“催化剂”。通过协同创新来进行技术转移,厘清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提高的机理和机制,不仅能提高各创新和需求主体的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还能切实助推经济转型增效提质。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取得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60%以上)。①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令我国科研成果符合市场需求并尽快投入生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深入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协同创新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协调当前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结构不一致、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联系虚弱、科技成果转化慢等一系列影响技术转移、科技资源浪费问题。不少研究认为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将有助于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的整合,从而创造新的价值;②加强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和产业之间的多重互动是提升国家创新绩效的关键。③但当前关于协同创新实证研究多基于数据分析,很少特意考虑到项目实施之后至得到结果之间过程所需时间。本文通过建立相应模型研究分析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在分析中充分考虑时滞这一因素。由于本研究涉及数据均为逐年增长,这为线性回归分析年次数据提供了重要前提。

二、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移,需要协同创新。这是因为具有实用性、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科研项目能够更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符合市场需求的丰硕的科研成果转化,需要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以及金融、中介机构等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将为之后的科技研究提供更充裕的资金,更新实验设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但是当前不仅为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未能到位,甚至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都是脆弱的。充分协调双方需求,调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是协同创新的目的,也是意义所在。协同创新对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项政策、措施、项目,从提出、立项到实施、产生作用,都需要时间,协同创新中各个项目,从立项到项目产生作用也需要时间,因而研究协同创新必须引入经济学的时滞概念,应当充分考虑时滞这一因素的影响。时滞通常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指项目立项直到项目实施之间经历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已经实施直至在经济中作用显露所用的时间。2005年,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提出了四大创新能力衡量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①这些指标的确定为我国创新能力的衡量提供了可比的量化标准,为考察影响创新能力因素的实证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数据基础,有利于实证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分析其关联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体现在多个不同方面,根据《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提出的四大创新能力衡量指标,结合统计局财政支出以及《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相关统计信息,选取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企业R&D经费支出、申请专利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进一步筛选。根据相关性检验结果,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与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Pearson相关性为0.988,相关性较高,且同属于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项目,根据两项内容分别与其他项目的相关性关系以及现实需要,决定保留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类似方式对其他项目指标进行筛选后,得到专利申请、专利授权、R&D经费支出、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国家科技投入等五项指标,本文以此五项作为创新能力衡量指标,研究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本文将以协同创新合作项目为研究分析内容。协同创新合作项目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产学研科技统计报告》所披露的有关“九五”、“十五”、“十一五(前三年)”期间研五类中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基于研究要素的可取得性和适用性,创新能力五项指标以2003年至2008年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考虑时滞的影响,对解释变量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据取2000年至2008年相关数据为样本。全部数据处理借助Excel和SPSS软件予以处理。

(二)研究假设假设1:申请专利数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2:R&D经费支出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4:国家科技投入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5:发明专利授权量与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数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前4个假设研究四大创新能力标准受到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的影响,假设5验证发明专利授权与专利申请对于创新合作项目的反应时滞差别,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之前存在一定时间差,协同创新合作项目对于专利授权影响应当比专利申请的影响作用产生得更缓慢。

(三)模型构建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协同创新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四、时间序列模型预测

基于研究数据的时间序列特性,以及线性回归分析能够顺利进行,首先对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由图2、3得到,自变量与5个因变量随时间呈递增趋势,而且合作项目数随时间变化的递增趋势较陡,增速快,而因变量也在曲线中呈现出一定的加速增长趋势。变量递增趋势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环境,其中呈现增速不同要求后续分析充分考虑时滞因素。

五、时滞性分析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协同创新和创新能力四项代表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所示分析结果。从调整R方可知,以上模型拟合度极高。查表得置信区间95%之下,t0.025(4)=7.709,F0.05(1,4)=2.7764,对比结果,得到t>t0.025(4),且F>F0.05(1,4),表示各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关系显著。通过对不同时滞期结果观察比较,得到R&D经费支出(y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y3)、国家科技投入(y4)三项与时滞3年的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拟合度最优、显著性最高;专利申请(y1)与时滞2年的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拟合度最优。采用非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以拟合度最高的分析结果为例,该结果说明:协同创新项目每增加1个,两年后专利申请增加70个,三年后R&D经费支出增加4920万元、国家科技投入增加2730万元;协同项目每增加500个,三年后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增加1人。该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专利申请(y1)比其他三项内容操作流程更简洁,而其他项目则历经多个不同层级、部门的周转与协调。为检验这一推测合理性,对专利授权(y5)和协同创新合作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由表4可知,y5的t检验值中只有时滞3年的协同创新合作项目通过检验,这一结果比专利申请时滞多一年,可以推测专利从申请到得到授权至少需要一年左右时间,这与现实相符。该结果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时滞”的存在,反映出以上5个假设关于时滞推断的合理性。

六、结论与建议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协同创新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效果;协同创新对于创新能力提升效果实现存在时滞。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作为引导者和服务者,一方面扶持与鼓励协同创新,引导产学研金介各方集中优势合作;另一方面提高专利审批效率,简化专利申请程序,优化沟通机制,降低时滞,有效促进创新效果尽快实现。

协同创新篇7

关键词:京津优势;协同创新;价值链;产业链;服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1-0009-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组织方式和利益分配格局正发生剧烈变化。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速、通讯和IT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交易成本迅速下降,进一步推进全球化生产和国际分工深化,全球生产网络正日益形成。比如波音787代表着民用飞机工业的最高水平,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合作产物(除了欧空局和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中国都参与进来了,该机型的生产分包给10个国家的43家一级供应商。再比如,全世界共有31个国家为一部iPhone 6提供原材料及零件。全球化生产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基本都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基本都在制造这一环节。产品增加值分布则是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占大头,制造环节只占百分之几。比如,一部iphone4终端售价如果是200美元,中国的增加值只有7美元(见图1);一件西装上衣在美国售价为425美元,制造环节价值为38美元,占比9%,其中中国21美元,占比仅5%。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升级主要应该是价值链上分工的升级,而不仅仅是低技术产业向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升级。手机是高技术产业,但我国大量企业是在做代工和生产山寨品。潍坊有一个生产磨具的工厂,但他们的技术在全球领先。传统产业也有高端环节,高技术产业也有低端环节。所以,我们在“十三五”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观念,要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高端走,而不仅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会出现过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尽管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世界排名依然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但是,国家正处于人均国民收入(GNI)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第二和第三产业GDP占比超过90%,第三产业GDP占比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任务紧迫;人口红利不再,人口老龄化加剧;出口不振;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但是促进经济增长仍然需要投资;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滞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新常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促进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更加注重增长极、协同发展、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还有国土空间开发的科学性。“一带一路”体现我国要参与全球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多的是从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京津冀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该起到什么作用进行考虑。这两个战略很难说是一个区域战略,更多的是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不只是对地区,对跨行政区发展也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协同发展”比“协调发展”认识更深刻,更强调同步、和谐、合作和相互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包括五个一体化,即政策协调机制一体化、商品和要素配置市场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依然具备人力资源优势。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埃得蒙・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提出了“经济增长黄金律”的概念。他认为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产出的不断扩张,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积累存在一个最优水平,如果一个社会储蓄率过高的话,就会导致“经济动态失效”的现象,降低人们的长期福祉。“黄金律”通常是指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金色增长是一种精明(Smarter)、包容(Kinder)、清洁(Cleaner)的增长。它有几个基础指标,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有一个劳动生产率指标。用它的指标体系对各个省作比较,从结果看,因为劳动力数据用的是常住人口,所以北京的劳动力优势还是挺不错的,天津也比较突出,河北省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这个指标不光考虑到劳动力的供给,还考虑预期寿命、年龄构成、老龄化程度。如果从户籍人口来看,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很高,如果从常住人口来看,它的老龄化程度就不太高。所以,在我们考虑增长的时候,现在逐渐把劳动力这一块,包括年龄构成、教育程度、工资水平、预期寿命都考虑进来,这也是跟我们原来的指标不一样的地方,更多的考虑人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的总体定位应该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与“首都经济圈”是不一样的,是站在国家整体竞争力角度来考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石家庄来讲是百年不遇的机遇。石家庄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是北京与天津的南大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通达性好,处于北京一小时交通圈。石家庄市收入比较低,要将这个劣势变为优势,比如可以背靠北京的生产业聚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利用交通优势,石家庄可以实施吸引人才和借用人才并举战略。石家庄紧邻京津,在产业发展上不能只是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式的产业升级思维,而是要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进行升级。如果用增加值计算,富士康对郑州的贡献并不大。京津冀地区的创新驱动引领区定位有利于石家庄打好协同创新牌。北京名牌高校、部级科研单位集中,石家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办协同创新中心,尤其是同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联合办学和联合创办协同创新中心。石家庄要单纯依靠自己力量去引领创新,近期难见效果,充分利用背靠京津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快速融入京津创新体系,才能使石家庄不会在未来又沦为京津冀的创新洼地。

石家庄(市区)和正定要协同发展。正定拥有非常好的资源,如大佛寺和几个寺庙,但是宣传不够,需要很好地宣传策划。2010年石家庄做了许多北跨(滹沱河)发展的研究,但是现在没接着做。石家庄向北方向的发展不一定只考虑北跨那一块,要突破原来的概念,实现石家庄和正定互相借力,协同发展。光谈石家庄原来的那几个优势肯定还不够,因为石家庄历史不悠久,但是正定可以给石家庄增加很多文化内涵。把石家庄和正定的协同发展给做好,对石家庄来说是意义重大。

(此文系作者在石家庄召开的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略有删减,题目是本刊所加,由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高钟庭整理)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apid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 Innovation System

――High-end Extention of the Value Chain 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Li Shantong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1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ve high-end link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lso has low-end links; to change the idea, to the value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of high-end way,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ut also it has a surplus. As the capital city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implementation backed by Beijing-Tianjin, attract talent and borrowing talents simultaneously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y, rapid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 innovation system, upgrade the industry chain and value chain; backed Beijing producer services aggregation advantage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service outsourcing.

协同创新篇8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协同创新中心 行业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 which Tak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s a Link

WEI Min, WANG Ping, WANG Heng

(College of Autom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s a link, proposed a "mentor team collaboratio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open collaboration,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ur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 Carried out by the automation industry collaborative practic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graduate creative thinking, innov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ion skill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eamwork graduate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counterparts and highly recognized by employers.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1 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201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要求“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的主线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灵魂是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协同创新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不同于过去主要关注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而是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和内涵发展,重点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和国家经济建设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通过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高校办学模式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推动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2 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创新能力不足既是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创新力量的协同共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生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学创新能力要探索更加适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实现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

3 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大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这种行业特色大学必须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协同创新,快速凝聚组织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将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于有限目标,使其具有更鲜明的行业属性,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重庆邮电大学作为典型的行业特色大学,在多年的办学特色中始终保持行业特色。我校控制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紧抓住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我校在通信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与优势,突出自动化技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与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公司)、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企业――思科系统(CISCO)公司等单位共建“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渝教科〔2013〕25号文认定为“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初步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中:自动化专业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新办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检查专家组认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发展迅速,已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要求。

4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 聚集了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公司,依托我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通过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为行业培养协同创新人才。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人才,建成了“国家工业物联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吸引中国四联集团、思科系统(CISCO)公司的资金和设备投入,通过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控制学科与工程”的特色更加鲜明与优势更加突出,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初步取得实质性成果,初步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推动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其中: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2012ZX 03005002)”、“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2013ZX03005005)”等项目,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同时,协同创新团队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巴渝学者、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9名,国际标准专家8名,获得了“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和“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称号。

5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提供了机制保障

在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化和国际竞争趋近白热化的新形势下,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就是促进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可以突破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过于注重学术性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突破单一师徒传承模式、单一学科界限、高校内部封闭培养的局面,形成导师团队协同培养、跨学科协同培养、行业开放式协同培养、国际化协同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保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5.1 导师团队协同培养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团队打破导师界限,对研究生实行招聘制,根据项目内容和教师兴趣特长构建5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2~3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小组,每周组织1~2次例会讨论研究方案、协调研究进度。在研究过程中,小组老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并鼓励研究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与提炼科学问题、发现新思路,逐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从而培育创新思维方法,锻炼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深化其创新能力。如中心牵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的协议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软件――6LoWSN,并通过了IPv6国际金牌认证。

5.2 跨学科协同培养

物联网是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门类。对此,我校集成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优质资源成立了“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以跨学科研究计划或项目为导向,配备在相应领域有突出造诣和跨学科背景的教师,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学习和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解决综合问题能力、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2013ZX03005005)”就吸引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研究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研发,得到了至少4个学科知识的综合煅炼,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5.3 行业开放式协同培养

我校作为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将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公司等资源引入研究生教育过程,建立了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的行业开放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内部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校(下转第12页)(上接第6页)外部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协同创新能力的实践途径。为了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中心还建立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邮―四联自动化技术与仪器仪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庆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重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四联集团)、工业自动化技术市级工程实验室(重邮、四联集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联合研发中心(重邮、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庆市智能电网输配电工程技术中心(重庆电力公司、重邮)等“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教育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生把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起到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促进行业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

5.4 国际化协同培养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 依托“重邮―思科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中韩(重庆)泛在网络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成了“国家工业物联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牵头承担了“基于物联网的楼宇能量管控系统联合研发及应用”、“工业无线通信核心芯片开发”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Connected WSN and Cellular IP service”、“Development of Ubiquitous Network Applications”等国外机构委托的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合作编辑或召集人广泛参加了ISO/IEC、IEC、IETF、IEEE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10余项标准制定,科研团队在物联网标准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核心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初步形成了专利保护群。目前实验室研究生每年有十余人次赴国外参加各种学校交流或联合科研,极大地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宽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如:研究生参与了工业无线领域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的“WIA-PA工业无线标准”和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EPA标准”等8项国际标准的制定,研究生与CISCO合作的“多功能IPv6物联网边界路由设备研发及应用”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6 结束语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近年来,进入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发明专利授权16项,学生科研成果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重庆赛区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

基金项目: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yjg11020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动化类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Y201002),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无线传感器网络(201331),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 朱红霞,马晓霞.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15-116.

[2] 冯飞芸,江国华.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4):15-16.

上一篇:传承与创新范文 下一篇:科技与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