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范文

时间:2023-11-26 15:17:14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篇1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and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附图

其中,X[,ij]、M[,ij]分别代表i国j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果i国j产业的贸易全部为产业间贸易,则GL[,ij]=0;如果i国j产业的贸易全部为产业内贸易,则GL[,ij]=1。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标值在0-1间变动,GL[,ij]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GL[,ij]越接近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而一国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标是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其表达式为:

附图

表1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单位:%

附图

注:此处的区域内贸易比重指一国或区域的区内贸易占该国或该区域总贸易的比例。2000年泰国只包括1-9月份的进出口数据。

资料来源:ASCUDatabase。

人们通常用一段时间内格鲁伯-劳艾德指标的变化来说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如伊玛达(Imada,1990)、阿里夫(Ariff,1991)、基旺(Kwan,1994)和拉曼萨米(Ramasamy,1995)都用此指标对东盟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但是我们所要说明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也就是研究该时期区内贸易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产业内贸易还是净贸易(nettrade,NT),(注:在此用公式对相关概念作一介绍。TTi=NTi+IITi,其中TTi=Xi+Mi,NTi=|Xi-Mi|,TTi指i国的区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Xi、Mi分别指i国区内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ti、nti和iiti分别是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而格鲁伯-劳艾德指标并不能说明产业内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程度。另外,该指标还会引起误导,因为,有时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低,但是该指标仍然呈上升趋势;同样,有时该指标呈下降趋势,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较低,这是因为:

当iit[,i]>nt[,i]时,意味着GL[,i]是上升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iit[,i]<Cnt[,i];类似地,当nti>iiti时,意味着GLi是下降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nt[,i]<Ciit[,i]。

产业内贸易和净贸易的贡献率表达式如下(Menon,1996):

tt[,i]=Cnt[,i]+Ciit[,i],(3)

其中,Cnt[,i]=(1-GL[,i])nt[,i],(4)

Ciit[,i]=GL[,i]iit[,i],(5)

tt[,i]、nt[,i]和iit[,i]分别是i国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Cnt[,i]和Ciit[,i]分别指nt[,i]和iit[,i]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GL[,i]指基期i国的格鲁伯劳艾德指标。

三、样本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的商品成千上万,确定这些贸易中哪些属于产业内贸易,哪些属于产业间贸易,涉及到商品的分类和产业的定义问题。本研究根据HS编码来划分。(注:HS编码全称为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HSCode),也简称协调制度,是一种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有关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征税、统计、运输等方面,是迄今最完善、系统、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HS编码一位数为类,两位数为章,二者分别有22类和99章。)一般说来,产业划分的越细,产业内贸易指标就越低,反之亦然。由于受数据的影响,本文将按章,也就是HS编码两位数等级数据来划分,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HS编码一位数(类)和所有商品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对区内贸易的增长贡献率。

本文对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将1993年作为基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出口数据来源于ASCU数据库。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公式(1)-(5),本文计算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

就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增加了94%,其中产业内贸易提高了75%,产业间贸易提升了18%,换句话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增加有近80%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从部门看,在18类商品中,(注:本文将武器弹药、杂项制品、艺术品和其他未分类商品排除在外,故只有18类商品。)除了动植物油脂类商品外,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17类商品的区内贸易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区内贸易增幅最大,均超过一倍,分别达1.45倍和1.42倍。而就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而言,除了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和木及木制品外,其他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高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具体情况看,除了文莱的区内贸易下降了14.54%外,其他5个国家的区内贸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菲律宾和印尼的增幅最高,分别达3.08倍和1.31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其产业内贸易却增加了近10%,其他5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对扩大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都大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很显然,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有助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的提高说明了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短期调整成本低于原先一些国家的预计。看来那些担心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巨大的短期调整成本的生产者是言过其实了。各个东盟国家应对那些院外活动团体的说辞持审慎态度,不要为此而改变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提高了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根据林德尔(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论”(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Theory),相似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促进产业内贸易。自8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始,东盟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最高,高达7.80%,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则分别为6.05%、7.48%和6.36%,菲律宾最低,为2.88%。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东盟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充,需求越来越重叠,从而使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比例越来越高。其次,东盟各国的工业化建设。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工业附加值年均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分别高达12.18%、11.74%和10.07%,新加坡为9.22%,菲律宾最低,为4.05%,可见东盟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东盟产业内部的分工就越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伴随着需求结构的日益趋同性,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增加了。第三,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税越来越低,到2001年东盟自由贸易区90%以上商品(CEPT列入清单商品)的关税低于5%,各国的贸易保护程度大大降低了。这促进了东盟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一些资源从进口部分转移到出口部分,使出口产品更加多样化,提高了产业的水平分工。根据巴拉萨和波温斯(BalassaandBauwens,1987)的实证研究,产业内贸易与加入区域经济组织呈正向关系,即组建区域经济组织有助于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在该时期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避免东盟国家的进口限制和壁垒;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生产的低成本,并将东盟作为出口基地。此次的投资主要是在消费类电子和电子配件。正是第二个时期的投资大大促进了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那些电子配件等中间产品。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Trade,也称公司内贸易)也不断扩大,而在公司内贸易中相当部分属于产业内贸易。现以日本丰田汽车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为例,来说明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有助于东盟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参见图1)。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盟地区内展开产业内分工,把汽车零部件生产分布到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以发挥规模效应,而且根据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的规定,这些产品的区内贸易是享受关税减免的。

附图

图1东盟汽车工厂:以丰田汽车为例

资料来源:Petri,P.(1993)。

【参考文献】

1.陈雯:博士学位论文,《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2002)。

2.Ariff,M.(1991)TheMalaysianEconomy:PacificConnections,KualaLumpur:OxfordUniv.Press.

3.Balassa,B.(1966)"TradePerformanceasanIndicatorofComparativeAdvantage",inD.Greenaway(ed.),Economic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London:MacMillan.

4.Balassa,B.and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TradeSpecializationinaMulti-CountryandMulti-IndustryFramework",EconomicJournal,Vol.97.

5.Dixon,P.B.andJ.Menon(1995)MeasuresofIntraindustryTradeasIndicatorsofFactorMarketDisruption,CREDIT

ResearchPaper95/13.

6.Grubel,H.G.andP.J.Lloyd(1975)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7.Imada,P.(1990)Evalua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AnnArbor:UMI.

8.Krugman,P(1981)"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

9.Kwan,C.H.(1994)EconomicInterdependenceintheAsia-PacificRegion,London:Routledge.

10.Menon,J.(1996)AdjustingtowardsAFTA:TheDynamicsofTradeinASEAN,Singapore:ISEAS.

11.Michaely,M.(1962)Concentr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

12.Petri,P.(1993)"TheEastAsianTradingBloc:AnAnalyticalHistory",inJ.A.FrankelandM.Kahler(eds.),RegionalismandRivalry:JapanandtheUnitedStatesinPacificAsia,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3.Ramasamy,B.(1995)"TradeDiversioninanASEANFreeTradeArea",ASEANEconomicBulletin,

自由贸易区篇2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WTO;FTA;中韩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01-02

一、自由贸易区的涵义

一般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如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

广义的自由贸易区又称为对外贸易区、自由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或单独关税区组成的区内取消关税和其他非关税限制,区外实行保护的特殊经济区域或经济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东盟10国)等。

这里所论及的,是广义的自由贸易区。

二、自由贸易区与WTO的比较

自由贸易区与WTO相比来说,WTO谈判必须涉及150个成员,谈判对象多,难度大,进展慢,而自由贸易区谈判只有两个或者几个国家或地区,可自主选择谈判对象,谈判时间相对比较短,形式也比较灵活。由于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世界各国均将经贸政策重点转向发展自贸区。目前,中国已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智利、东盟、巴基斯坦等签署实施了6个自由贸易协定。已完成谈判和在谈的自由贸易区达12个,涉及智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29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我国外贸总额1/4。

设置自由贸易区的作用:一是利用其作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扩大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提高设置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增加外汇收入;二是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三是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机会;四是在港口、交通枢纽和边境地区设区,可起到繁荣港口、刺激所在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促进边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据数据显示,目前,在WTO备案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00多个,绝大多数为20世纪90年代签署,仅1995年WTO成立之后就增加了100多个,且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东亚地区称得上合作组织的,实际上只有1967年8月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组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盟已从初期的五国扩大到十国。近年来,“东盟10+3”“10+1”机制的影响日益显著,在世界贸易体制向多极化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的今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着更为深远更为符合全球趋势的意义。

就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来看,虽然东盟的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不过,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无疑将极大地增强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

四、小论FTA的可行性

首先,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东亚是世界上制度推动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程度最低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亚区域内只有唯一的区域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包括一度呢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文莱六个成员国,东亚最大的经济体日本、中国和韩国都没有参与人和区域性合作组织。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启动,并同时向金融货币合作和自由贸易区两个方向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规模不达,拥有人口5.25亿,国内生产总值为5560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进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和6%;中韩两国也正在考虑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韩作为长期的友好比邻,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其次、地理、文化的相近性从地缘政治角度论证,理顺周边关系是强化国家安全顺理成章的思路。两国地处最具发展活力的东亚板块,韩国紧邻我国环渤海地区,相距最近处仅170海里,使贸易地缘成本大幅下降。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交流十分活跃,这对未来的相互融合将会产生很大的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韩流”现象。韩国的大众文化广受中国青年青睐,从电视连续剧到大众音乐、电影、动画片等,“韩流”正在扩散。作为文化交流所具有的意义是重大的,在增进相互理解和沟通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经济上的互补性。

单就贸易互补性,目前,两国尽管总体已由产业间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内分工,但仍存在较大的互补性。据研究显示:①2001~2003年,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两类商品的RCA指数连续三年都大于1,但是在初级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相反,韩国在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方面没有优势,但在资本密集型制成品方面却有明显的优势。从竞争指数(TCI)分析表明:韩两国在商品贸易上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相反却存在着很强的合作基础。中国在原材料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是韩国原材料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供应者、重要的投资市场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市场。韩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是生产设备、中间产品和零件的重要供给者,也是资金的供应者和原材料的重要消费者。可见,中韩两国的贸易是互补的,中国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韩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资源要素互补性从资金的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工业发展正以投资需求拉动为主。这就意味着资金需求量很大。国内资金明显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引进外资就成为弥补国内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韩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和持续的高储蓄,资金相对比较充足,但韩国经过对劳动密集产业投资后,投资环境日益恶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少,所积累的资金需要寻找出路。而且,相对于别的国家而言,近年来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收益率日益提高(见表2),因此,中国成为了韩国资金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据2005年2月17日韩国产业资源部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韩国对华投资36.3亿美元,占韩国海外投资总额的45.8%,连续三年保持韩国海外投资最大对象国的地位。而同年韩对美投资仅为14.2亿美元,居海外投资第二位。据韩方统计,截至2004年底韩累计对华投资178.7亿美元,占累计总额的2.6%;对美投资累计171.1亿美元,占累计总额的21.7%。对华投资累计总额首次超过美国跃升第一位。

五、总结

对中韩两国贸易关系的已有研究大多是基于传统的产品分类方法进行,传统的产品分类方法无法真实地体现不同产品间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的差异,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结构分析并不能揭示出中韩两国真实的竞争互补关系。一般对中韩自由贸易区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GDP、福利和贸易总量的影响方面,很少有针对双边贸易模式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由于贸易自由化后,产业内的调整成本要小于产业间的调整成本,因此,如果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产业内贸易的增长快于产业间贸易的增长,那么两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就会呈迅速减少趋势,从而两国在自由贸易区中通过贸易模式的变化所获得的长期净收益将增加。

由于现有的对中韩自由贸易区产业影响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基于较粗产业分类进行的产业间影响分析,所以文章基于具体产业来定量研究中韩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影响,具有某种创新性,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长期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公平,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区的市场环境。中韩应充分利用两国各自优势促进各自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同时带动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

自由贸易区篇3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位于上海浦东境内,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将面积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七个区域。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由贸易区篇4

【关键词】 中韩自由贸易区 产业内贸易效应 汽车产业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则是各国家和地区发动对华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中国在应对这些对华贸易限制问题时,只是一味进行贸易谈判,或者寻求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解决已经不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了。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单独与来自若干国家组成的经济同盟进行贸易谈判似乎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寻求自己国家区域经济合租组织,发展经济同盟会成为我国下一阶段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博弈的一种筹码。

中国与韩国之间,在历史、文化等背景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经济上也具有一定得互补性,在短时间内达成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较大。中韩两国之间的FTA谈判也已经开启,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已经得到两国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研究认可。

1. 中韩贸易简介

中国与韩国之间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之间的贸易额飞速增长,2011年中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139.2亿美元。中国也已经成为了韩国第一大出口国,而韩国也是中国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大贸易国。中韩贸易的主要特征如下:

1.1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增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实力的增强,中韩两国之间进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迅速增加。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在持续上升,2011年已经超过了50%。中韩贸易中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在提高。

1.2产业内贸易比重逐渐增加

汽车、电子、机械、石化、钢铁、造船等产业同属两国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业实力的增强,使这些领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在增强,中韩主要产业的产业内分工越来越明确。因此两国在这些领域内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到2011年中韩之间进出口总额的48.2%为产业内贸易。

2. 中韩自由贸易区对于汽车产业内贸易影响

2.1扩大双边汽车贸易总额

目前中国对进口汽车产品所征收的平均关税为15.68%,而韩国对进口汽车产品征收的平均关税为7.5%,中国是韩国的2倍多。由于韩国轿车巨头已经在中国本土运营,因此关税的消除对中国自韩轿车进口影响估计不会很大。而中国自韩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将会因关税的消减而增加,且增加的将主要是那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专用零部件。近年来中国对韩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在逐步增加,由于目前韩国对进口零部件也征收较高的关税,因此可以预言,自贸区的成立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对韩汽车零部件的出口。

2.2促进汽车生产要素的流动带来规模经济作用

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壁垒的逐渐降低,市场规模也逐步扩大,跨国公司的投资也日益频繁,再加上中韩两国地理位置上的相邻性,这些因素都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与汽车产业相关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韩之间用于生产汽车所用的钢铁、橡胶、玻璃等原材料的流动会更加频繁,加上在华投资的韩国跨国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应,更进一步促进生产所用原材料的流动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2.3带来汽车产业的竞争促进,加快技术扩散

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韩国会有大量具有较强技术或者品牌优势的产品涌向国内,这肯定会加大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度。尤其是汽车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会使得中国汽车制造商加大创新力度,改善企业形象,在汽车品牌、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虽然韩国汽车企业的发展要优于中国本土汽车厂商,但是毕竟韩企与日本以及欧美车系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而这一点恰恰使得韩国汽车厂商的生产技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3. 政策建议

自由贸易区也会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对于中国的贸易以及民族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就汽车产业而言,如何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在充分获取中韩自由贸易区给我国带来的经济福利效益的同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已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3.1中韩签订FTA应实施合理的过渡期安排。如果中韩建立FTA,不对一些竞争能力弱的产品给予过渡期安排,避免韩国汽车产品对中国出口的剧增对国内汽车产业造成较大威胁。一个合理的过渡期安排,关税逐步减让至零,初期设置数量限制,待国内相关能力形成,生产和质量基本稳定,再逐步放开,这样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冲击可能会小很多。

3.2要努力推动中韩汽车企业联盟。推进相互依赖度较高、技术差距相对较小、有成就的企业间联合,进行生产能力重组,共享广阔的以中国为主体的汽车市场。企业联盟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相关企业参与更高层次国际分工的有效途径。中韩汽车企业联盟中,韩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更体现在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本优势上,而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则体现在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劳动力价格上。

注释

①产业内贸易指数根据公式Bi=

来计算,Xi为i 商品的出口额, Mi为i 商品的进口额。

参考文献:

[1] 巍巍.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预期经济效应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2] 张鸿,彭璟,王悦.中日韩区域贸易潜力分析 国际商务研究,2009(4).

[3] 姚圣娟,王浩彬.对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自由贸易区篇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88)

[摘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大陆境内首个自由贸易园区,但上海自贸试验区适用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立法方面尚不完善,影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对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实践运用,唯有明确管理与立法方面的不足,各个击破,制定并实施符合上海自贸试验区特性的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划分合理的“一线”、“二线”贸易管制职能、有计划地放开原产地证明签证权限、强化试验区原产地规避行为管理,提高贸易安全性,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上海自贸区的适用创造条件,才能促进上海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运的建设发展,吸引国际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拉动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适用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21

我国尚未明确允许上海自贸试验区采用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因而区内企业并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关税、零关税政策,不利于技术引入及外资引入,也制约了扩大就业目标的实现以及上海向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本文分析了原产地规则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各自的背景特点,针对政策适用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建议。

1上海自贸试验区及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背景特点介绍

1.1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新类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于上海的大陆境内首个自由贸易园区,包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共4大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开放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国际经济贸易新规则的适应力并推动全国性的深层次改革开放工作的开展,同时有利于推动贸易、金融和税收全面改革发展。

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集中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全部优惠政策,原则上可享受最大幅度的贸易管制以及征税方面的优惠、便利。

1.2自由贸易区与原产地规则特点分析

自由贸易区属于各成员共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约定形成的一种一体化区域经济组织。签署协议的自贸区成员国有自行决定世界各国进口产品的对外关税税率的权力;自贸区还统一实施原产地规则,进入自贸区自由贸易的产品必须是成员国生产且符合自贸区原产地规则。

“自贸区战略”在中共“十七大”时期已确定为我国长期战略,目前处于紧密实施和谈判自贸区发展阶段。明确产品“国籍”以方便产品真实身份识别而制定的一套标准成为原产地规则,其存在和应用有助于维持贸易正常开展以及政策稳定性。我国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主要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1.3上海自贸试验区适用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立法现状

我国尚无明确的立法规定限制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保税监管货物与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的适用性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中的第2条提到特定国际条约、贸易协定大于优惠地原则管理办法,但并未在诸多国际性的自贸协定中明确涉及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对于保税监管货物等方面的适用性规定。

我国在实行的海关规章基本都是源自贸易协定条文,因而现行海关规章也没有明确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特殊监管区域适用的描述。另外,此规则的适用与否在我国与不同的贸易国之间的协定中有所不同,如我国与东盟等自贸区原产地签订的货物管理办法相关条款就十分明确“以加工贸易方式保税进口和内销的货物不适用本办法”,而我国与秘鲁、新加坡自贸协定相关原产地管理办法就没有提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性。

2原产地规则不适用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我国发展的影响

若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不适用,很多企业就无法享受应有的优惠政策,很多保税物流货物无法以协定税率内销,效率和货物内销量都会远远低于预期,便利度大大降低,这样的现象本身是有悖于自由贸易协定核心目标的。同时,本来有可能引入的国际性物流企业难以选定上海为分配中心、物流中心,因为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影响灵活调度以及复出口、内销的灵活安排。

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首先难以吸引区外企业向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投资会大大减少,生产线、工厂进驻自贸区可能性也不大;此外,无法进一步扩大对成员国间的上下游企业投资吸引,中间材料低交易成本优势不明显,同时也难以通过免税零件、材料生产组装获利。

吸引投资不多、进入自贸区生产线及工厂数量的减少难以创造更多空缺岗位,因而也难以通过刺激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无法实现就业安排目标。

3自由贸易区政策接轨建议

制定并实施符合上海自贸试验区特性的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通过科学可行的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实现货物原产地身份的确定与管理,明确自贸试验区内没有深加工的保税物流货物不论转出口或是内销,都要保留原有产地身份。通过贸易便利化政策管理保税加工货物,自贸区结合运营情况灵活制定相应的自贸区原产地管理办法。

划分合理的“一线”、“二线”贸易管制职能。上海现行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货物贸易管制方法可能导致一线环节发生串货等问题,而二线实际管理难度大,货物与原产地信息可能不符。因而,笔者认为,应在原先管制方法基础上适当紧缩一线管理,或不同信誉企业区别对待。

有计划地放开原产地证明签证权限。可适当放宽上海自贸试验区企业的原产地证明签证相关的权限管理工作,鼓励资质良好的社会认证机构签发某些自贸区优惠性原产地相关证书,推进签证方便、快捷、高效签发;信誉度良好的企业允许自助签证,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缩短或省去自贸区内企业在签证部门申请、办理原产地纸质证明用时。

强化试验区原产地规避行为管理,提高贸易安全性。强化自贸区安全性监督管理工作,严防部分企业规避原产地或作出其他违法行为。若涉及反补贴、反倾销类产品管理,严格制定并执行反原产地规避具体管理方法,落实到位,严防“双反”产品借由自贸区保税政策的便利性,仅在工厂予以简单加工,而改变产品原产地信息、海关归类号,转而实施产品进口等逃避行为的出现。

4结论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是需要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引入和实施来推动的,目前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贸园区范围内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可行性估测,制定并实施具体、可行的自贸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以及相对应的管理规则,以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军华.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谈半日进展与思考[J].世界农业,2012(1):33-36.

[2]论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J].国际经贸探索,2006(4):66-69.

[3]厉力.论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适用[J].国际商务研究,2014(6).

[4]刘德标.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原产地规则[J].对外经贸实务,2010(9):18-22.

自由贸易区篇6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适用分析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21

我国尚未明确允许上海白贸试验区采用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因而区内企业并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关税、零关税政策,不利于技术引入及外资引入,也制约了扩大就业目标的实现以及上海向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本文分析了原产地规则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各自的背景特点,针对政策适用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建议。

1 上海自贸试验区及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背景特点介绍

1.1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新类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白贸试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于上海的大陆境内首个自由贸易园区,包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共4大特殊监管区域。上海白贸试验区的建设开放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国际经济贸易新规则的适应力并推动全国性的深层次改革开放T作的开展,同时有利于推动贸易、金融和税收全面改革发展。

同时,上海白贸试验区集中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全部优惠政策,原则上可享受最大幅度的贸易管制以及征税方面的优惠、便利。

1.2 自由贸易区与原产地规则特点分析

自由贸易区属于各成员共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约定形成的一种一体化区域经济组织。签署协议的白贸区成员国有白行决定世界各国进口产品的对外关税税率的权力;白贸区还统一实施原产地规则,进入白贸区自由贸易的产品必须是成员国生产且符合白贸区原产地规则。

“白贸区战略”在中共“十七大”时期已确定为我国长期战略,目前处于紧密实施和谈判白贸区发展阶段。明确产品“国籍”以方便产品真实身份识别而制定的一套标准成为原产地规则,其存在和应用有助于维持贸易正常开展以及政策稳定性。我国白贸区原产地规则主要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1.3上海自贸试验区适用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立法现状

我国尚无明确的立法规定限制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保税监管货物与白贸区原产地规则的适用性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中的第2条提到特定国际条约、贸易协定大于优惠地原则管理办法,但并未在诸多国际性的白贸协定中明确涉及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对于保税监管货物等方面的适用性规定。

我国在实行的海关规章基本都是源白贸易协定条文,因而现行海关规章也没有明确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特殊监管区域适用的描述。另外,此规则的适用与否在我国与不同的贸易国之间的协定中有所不同,如我国与东盟等白贸区原产地签订的货物管理办法相关条款就十分明确“以加工贸易方式保税进口和内销的货物不适用本办法”,而我国与秘鲁、新加坡白贸协定相关原产地管理办法就没有提出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性。

2 原产地规则不适用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我国发展的影响

若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上海白贸试验区不适用,很多企业就无法享受应有的优惠政策,很多保税物流货物无法以协定税率内销,效率和货物内销量都会远远低于预期,便利度大大降低,这样的现象本身是有悖于自由贸易协定核心目标的。同时,本来有可能引入的国际性物流企业难以选定上海为分配中心、物流中心,因为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影响灵活调度以及复出口、内销的灵活安排。

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不适用首先难以吸引区外企业向上海白贸试验区投资,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投资会大大减少,生产线、工厂进驻白贸区可能性也不大;此外,无法进一步扩大对成员国间的上下游企业投资吸引,中间材料低交易成本优势不明显,同时也难以通过免税零件、材料生产组装获利。

吸引投资不多、进入白贸区生产线及T厂数量的减少难以创造更多空缺岗位,因而也难以通过刺激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无法实现就业安排目标。

3 自由贸易区政策接轨建议

制定并实施符合上海白贸试验区特性的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通过科学可行的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实现货物原产地身份的确定与管理,明确自贸试验区内没有深加T的保税物流货物不论转出口或是内销,都要保留原有产地身份。通过贸易便利化政策管理保税加工货物,自贸区结合运营情况灵活制定相应的自贸区原产地管理办法。

划分合理的“一线”、“二线”贸易管制职能。上海现行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货物贸易管制方法可能导致一线环节发生串货等问题,而二线实际管理难度大,货物与原产地信息可能不符。因而,笔者认为,应在原先管制方法基础上适当紧缩一线管理,或不同信誉企业区别对待。

有计划地放开原产地证明签证权限。可适当放宽上海白贸试验区企业的原产地证明签证相关的权限管理T作,鼓励资质良好的社会认证机构签发某些自贸区优惠性原产地相关证书,推进签证方便、快捷、高效签发;信誉度良好的企业允许自助签证,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缩短或省去白贸区内企业在签证部门申请、办理原产地纸质证明

(上接P15)民收入增长缓慢,无法形成有效的消费需求。第二,产品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主要面向的是城镇居民,从而导致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使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挖掘,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其消费水平,推动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一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力;二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三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调整T业结构,生产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工业消费品;五是配合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鉴于目前广东省农村尤其是山区消费环境差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用时。

强化试验区原产地规避行为管理,提高贸易安全性。强化自贸区安全性监督管理T作,严防部分企业规避原产地或作出其他违法行为。若涉及反补贴、反倾销类产品管理,严格制定并执行反原产地规避具体管理方法,落实到位,严防“双反”产品借由白贸区保税政策的便利性,仅在工厂予以简单加T,而改变产品原产地信息、海关归类号,转而实施产品进口等逃避行为的出现。

4 结论

自由贸易区篇7

关键词:世贸组织 国际贸易

一、 背景

2010年2月24日到26日,中断一年多的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fta)谈判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重启。这是第14轮中澳自贸区谈判,谈判的重点是投资和农产品问题。据澳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将在未来20年内为澳经济创造价值1 460亿澳元的收入,中澳贸易合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两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澳大利亚一直以来被称为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以前澳洲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便是羊毛与羊毛制品。然而实际上,他们盛产的不仅是羊毛畜牧产品,原材料铁矿石才是他们出口换汇的重中之重。澳大利亚是中国主要原料供应国之一,这两年来两国因为铁矿石谈判而贸易摩擦不断,受其影响两国之间早以提上日程的自由贸易谈判便断断续续,时紧时松,难以有真正的进展。

二、 中澳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澳贸易合作对于两国都十分重要,因此两国也都有着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意愿,然而良好的意愿并不能自动导向令人满意的贸易安排,两国间自由谈判到底能不能成,这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wWw.133229.cOm

1. 政治因素的影响。澳大利亚对华的部分政策与中澳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不相符。两个经济关系密切的经济体要进行双边贸易自由协定,需要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支持。澳大利亚的亲西方特别是亲美政策影响到了中澳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由于其社会构成、文化传统及地理位置,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十分微妙。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国家,由于它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也曾经是英联邦的成员,所以它的政治、外交、文化深受英国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的衰落,澳大利亚与美国在政治、经济、外交、防务上联系越来越紧密。澳大利亚的走向对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其与东亚各国的交往也都受到它与美国关系的制约。而在澳大利亚在亚洲的经济贸易政策中,又一贯把与日本的贸易伙伴关系放在首位,其次是东盟。

美国学者约瑟夫。哈勒维和比尔。卢卡雷利2002年发表《日本的停滞危机》一文,认为日本和美国害怕将亚洲的中心地位让给中国,一直阻碍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步伐,从而影响到了澳大利亚对于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决定。

大环境来看澳大利亚目前虽然与东北亚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可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依然难以融入亚洲。澳大利亚借助同美国的战略联盟,以亚洲和美国的桥梁的姿态寻求经济利益。澳美联盟的存在使得亚太地区难以形成真正的互信。

从澳大利亚国内政治因素来看,总体来说其自由党人的政治理论比现任的工党人士更接近西方传统右翼的理论,重视与美欧的关系,在重大国际事物中亲近美欧。而工党组成则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地区人口及城市下层人民,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其经济贸易相关的政治立场便倾向于保守。澳大利亚外交和贸易部以商业为目的贸易政策正在被以外交跟政治为目的贸易政策所取代。讲求实际的贸易政策的重点可能转向更微观的管理,其途径是强调政策创新、投资重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开放澳大利亚的投资制度、以及采取措施提升澳大利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能力。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dfat)将贸易政策与外交目的联系起来,可以预见这将会中澳两国间的自由贸易谈判造成很大影响。 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议对澳大利亚政府的影响。澳大利亚与美国2004年3月8日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内争论很大,引起了民众对于政府在于大国进行贸易谈判中维护自己国家利益能力的质疑,从而影响了中国澳大利亚双边贸易自由协定的进程。

linda weiss,elizabeth thurbon,john mathew《怎样毁灭一个国家:与美国灾难性的贸易协定》(how to kill a country:australia‘s devastating t

rade deal with the united states)十分严厉地批评了霍华德政府在贸易谈判中的立场与失误,他们认为这个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损害了澳大利亚的主权与独立性,制药业市场的放开损害了澳洲消费者的利益,使得美国制药业巨头更方便操纵市场,提高了澳洲人获得药物的价格。关于知识产权谈判达成的相关条约也将对澳大利亚将来经济及技术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此外两国关于糖业的谈判及签订的协议引发了严重的不满。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等地有大片的甘蔗种植区和大规模的糖业生产,布什政府面对美国选民和代表农民利益的强大国会游说团为了来临的大选拒绝进一步开放美国糖业市场。澳制糖业觉得他们被排除在澳美自由贸易谈判一揽子协议之外,经济损失达1亿澳元。对此,澳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虽然霍华德政府的辩解澳美自贸协定单就加强与美国盟友的战略意义来讲就值得签署,但国内民众从经济效益及所在群体利益考虑对当权政府十分不满,并引发了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澳大利亚国内部分经济学家及政府官员渐渐持有的观点是澳大利亚不具有与大国贸易谈判中取得优势或对等地位的实力,也很难在双边贸易协议中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

这影响了随后政府对双边贸易自由区的态度及谈判权限。澳大利亚对待双边贸易自由协定的态度变得保守起来。

2008年4月7日,我国与新西兰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政府便以此作为依据与蓝本,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中澳大利亚提出其贸易待遇不能差于新西兰,否则他们无法给国内选民交代。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情况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中国也不可能答应他这个条件。

在双边贸易及区域贸易进展上的停滞导致随后的陆克文政府贸易工作的重点移向了世界多边贸易谈判,希望通过紧跟西方国家脚步在多边贸易体系中获得效益。 贸易争端与摩擦。自“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以来,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贸易领域不断拓宽,彼此已成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和矿产品,并在两类产品上形成了对澳较高的进口依存度。但是,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两国农矿产品贸易逆差增大,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趋向。

巨大的贸易逆差阻碍了中澳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此外中国与澳大利亚因为铁矿石方面存在的争端以及2009年7月爆发的力拓受贿案持续陷入紧张。

澳大利亚经营资源性农矿产品的厂商非常集中,且规模都相当大。在铁矿砂贸易中,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两大铁矿巨头的年产量就达到全澳年产量的70%以上,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垄断巨头的存在使得市场合谋很容易成为现实。如现货矿价格高涨便是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巨头联合起来实施的一种有计划的市场策略。

而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大麦生产厂商主要分布于种植业发达的新南威尔士州、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如大麦、棉花等由于大型农工贸一体化集团的存在,市场也多是垄断竞争结构。

这种进口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使得中国只能被动接受价格,无法掌握定价话语权。澳大利亚资源性农矿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使得两国贸易争端不断,从而影响了双边贸易自由协定的达成。

而且随着澳大利亚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日本、韩国的加入,中国在与澳大利亚铁矿制与农产品方面的谈判更是受困。在澳大利亚铁矿公司里,新日铁、三井、住友、伊藤忠等日本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控股,铁矿砂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损失很大部分则由中国钢铁企业承担了。

在中澳双边贸易中,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初级产品,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澳为保护本国竞争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而对该类进口产品实行高关税、进口配额和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进口实行严格的动植物检疫标准(sps)。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又十分强调中方对他们开放农牧产品、金融等服务业市场,并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很高要求。这些都为贸易谈判设置了障碍。

三、 两国自由贸易区福利分析

考察区域贸易协定对经济和产业的福利影响时,现在经济学家常用的一个模型是1992年美国普渡大学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开发的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从微观层次和定量角度出发,运用定量模型评估国际多双边

、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

本文参照其它区域贸易安排中的做法,同时考虑到中澳的关税结构、产业比较优势和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以及澳大利亚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的主要品种,将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减税方式。将双方关税超过9%的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糖、植物油、乳制品、水产品、烟酒等加工食品纺织服装、其它制造业)关税降低50%,剩余的进口关税小于9%的产品作为正常产品。

基准方案主要考虑目前在2001年~2010年间已知的世界贸易政策变化,包括:2005年实现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各项协定;中国在2001年~2010年履行入世的各项承诺;2005年完全取消多种纤维协定(mfa);欧盟东扩;以及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等。相对于基准方案,假定中国和澳大利亚在2010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对上述敏感产品的关税减少50%,而正常产品的关税全部减为零,服务业关税等也都为零。

参照terri walmsley(2001)的研究成果,采用资本内生化(apssnar)模拟方法得出模拟结果如表1.由贸易模拟结果可见,中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糖、羊毛有着相当大的冲击,大米、小麦、油菜籽及其他谷物、作物也皆受到负面冲击。澳大利亚纺织服装受冲击最大,电子产品与其他制造业也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值得注意的中澳自由贸易协议的达成对两国农业部门产出皆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 总结总体来说两国贸易谈判的基础在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而两国关于农产品、投资的谈判的将是协议达成的敏感所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而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产品市场对澳大利亚开放的程度方面将是双方谈判的胶着点。

在加入wto时在农业问题上己经做出很大让步,如果在中澳自贸区协定中对农产品进口做出更大的让步,可能会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压力。

因此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谈判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由于双边贸易额近年来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铁矿石和煤炭的巨大需求使澳大利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没有走向衰退,这也是澳大利亚重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预见中国与澳大利亚总体合作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要达成自由贸易协议,还有许多具体的困难要克服。

参考文献

1.australia gdp growth rate,- dingeconomics.com/economics/gdp-growth.aspx?symbol=aud.

2.朱艳圣。亚洲经济共同体的缺位与日本经济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2,(5)。

3.linda weiss,thurbon & mathews,how to kill a country: australia‘s devastating trade deal with the united states,allen & unwin academic,october,2005,(28)。

自由贸易区篇8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条件;贸易效率和公平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92-02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给成员国带来贸易转移、贸易创造、投资创造等静态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加剧效应等动态效应。这些效应将有助于提高成员国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效率的追求,是一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和原始动力。然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会带来诸如垄断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负面效应,它们会导致自由贸易区建设所带来的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不公平地分配,对自由贸易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应该同时强调效率和公平。

贸易条件作为一个评价体系,反映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割情况,它主要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通过对这些贸易条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研究一国在加入自由贸易区后,其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变动情况。所以,本文采用贸易条件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中国在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变化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中国―东盟贸易条件分析

2.1 数据说明

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始于2000年9月,时任中国总理朱基在第四次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并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赞同,本文选取2000年为基年,采用2000年前后各八年的中国―东盟贸易条件数据,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前后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动情况。

其中,1993年至2006年的贸易条件数据引用自黄满盈(2008),2007、2008年的贸易条件由笔者计算。

黄满盈(2008)采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版(SITC Rev.2)的数据。黄满盈(2008)根据Lall(2000)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共选取五大类商品,计算了1987―2006年间的贸易条件。为了保持与黄满盈(2008)的计算数据和方法的一致性,本文同样选用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版(SITC Rev.2)的数据,依然根据Lall(2000)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选取了五大类商品共502种:初级产品72种、资源型制成品134种、低技术制成品123种、中技术制成品132种和高技术制成品41种。

由于中国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贸易量占中国―东盟贸易量的90%以上,本文选取中国同上述五国的贸易来代替中国同整个东盟的贸易。

2.2 计算结果

2.2.1 中国―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

图1 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

总的来看,从1993年至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处于逐渐恶化的趋势,2008年比1993年下降了42.4%。具体来看,2001―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缓慢下降,2004年出现小幅反弹,2005、2006年依然缓慢下降,2007年下降幅度大增,达到相对的历史低点,于2008年出现小幅反弹。从总趋势来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前,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基本都高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后。

价格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贸易利益分配的公平情况,如果价格贸易条件改善,说明该国获得的贸易利益越来越公平,反之则越来越不公平。因此,2000年以后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趋于下降,说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建设后以及建设过程中,中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趋于不公平。

2.2.2 中国―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

(1)中国―东盟整体的收入贸易条件

图2 中国―东盟整体收入贸易条件

在1993年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处于改善的趋势,2008年比1993年增加了374%。具体来看,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在2001和2002年改善缓慢,2003至2007年开始较大幅度地改善,2008年出现小幅下降。

收入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贸易效率的变动情况。如果一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改善,说明其贸易效率得到提高;反之则降低。2000年以后,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的大幅改善,说明通过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的贸易效率显著提高。

(2)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

图3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

上图显示,在2000―2006年,各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均持续改善。2007年,高技术制成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开始恶化;2008年,初级产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均恶化,说明中国在这些商品种类上贸易效率开始下降。

2.2.3 中国―东盟要素贸易条件

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相对劳动生产率,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来代替相对劳动生产率。为了保持数据的国际可比性,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发会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online。

(1)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图4 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注:“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右纵轴为刻度

在1993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波动较大,改善了62.2%。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1、2002年缓慢改善,2003年大幅改善,2004至2006缓慢改善,在2007年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反弹,于2008年改善。在2007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小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所以在2007年,中国―东盟双要素贸易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恶化。

双要素贸易条件也反映了一国的贸易效率状况。当双要素贸易条件改善,说明该国的贸易效率提高,反之则降低。2000年后,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改善明显,说明中国的贸易效率提高。

(2)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图5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注:“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右纵轴为刻度

2001、2002年,各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平稳改善,2003年有了较大幅度改善,于2004至2006年缓慢改善。高技术制成品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7年有大幅的恶化,在2008年小幅改善。初级产品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7、2008年持续恶化。这些都说明中国在高技术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上的贸易效率开始下降。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3.1 中国―东盟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原因的结构分析

图6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

上图显示,在2000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同初级产品、高技术制成品的恶化趋势较为相似。相反,其他三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虽有不同的波动情况,但总地来说没有较大的恶化趋势,基本在一特定区间徘徊:除了2001年资源型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达到116,这三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其余年份均在83―109这个区间徘徊。所以,在2000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因为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所致。

3.2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公平和贸易效率分析

(1)价格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贸易获益的公平状况,体现一国出口商品对进口商品的相对购买能力。中国―东盟整体的价格贸易条件趋于下降,说明中国的出口商品对东盟的进口商品的相对购买力在下降,中国从自由贸易区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并不公平。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上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尤其明显,在这些商品上,东盟获得了比中国更多的贸易利益。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上,中国的贸易公平受损;在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和中技术制成品中,东盟国家的贸易公平受损。

(2)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它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绝对购买能力,体现一国的贸易效率。中国―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而收入贸易条件却大幅改善,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的绝对购买能力和中国的贸易效率都显著提高。由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数量每年递增,并且其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改善的趋势,所以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也应该是改善的。由于中国和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都呈现改善的趋势,整个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率得到提高。

(3)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相对劳动生产率,从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幅度是否超过价格贸易条件降低(或提高)的幅度视角来评价贸易获益情况,它反映了一国的贸易效率。中国―东盟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而双要素贸易条件趋于改善,说明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超过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最终提高了中国的贸易效率。由于劳动生产率一般是逐渐提高的,并且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改善的趋势,东盟的单要素贸易条件也应该是改善的。由于中国和东盟的单要素贸易条件都呈现改善的趋势,整个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率得到提高。

3.3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率和公平

追求贸易效率,是各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初衷和动力。因此,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早期,贸易效率是各国追求员国之间的公平分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某些成员国获得的贸易利益长期不公平,那这些成员国将倾向于逐渐远离甚至可能退出自由贸易区。贸易利益的不公平分配,不仅制约着贸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将引发自由贸易区的不稳定。相反,如果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相对公平的分配,那各国将更有动力来维持和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成成员国共同稳定发展、共同提高贸易效率的局面。所以,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的公平分配是贸易效率持续提高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以贸易效率作为实现贸易公平的手段,以贸易公平为贸易效率的实现提供机制保证。

4 政策建议

为了保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平衡,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重点关注贸易效率:成员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生产优势产品;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吸引投资;逐步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形成广大的自由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知识积累、技术创新等,逐步进入价值链的中、上游,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2)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后期,重视贸易利率和效率的平衡:在自由贸易区层面,由各成员国共同出资,设立各类专项基金,其主要任务是给相对落后的成员国提供资助,以刺激这些地区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资助落后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整合资源,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成员国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Akihiko Kaneko. Terms of Trad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Patterns: a Small Open-Economy Cas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52(1): 169-181.

[2]Sanjaya Lall.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28(3).

[3]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135-140.

[4]林丽,张素芳.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17-20.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范文 下一篇:网络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