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范文

时间:2023-02-26 04:14:24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1篇

《国际经济合作》(CN:11-1583/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2篇

一、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

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需要比较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作为支撑环境,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从林林总总的商品组织到联合国贸发会上震耳欲聋的讨论,从GATT的第一回合到多哈刚刚启动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各国、各地区都在为改善自身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非凡是近二十年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日趋扩大,国际分工日益加深,世界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靠程度日益加深。正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的深切感受和发展自身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国、各地区不管国力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都在试图逐步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因而也就更加重视全球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目前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这样就使它具备了根据全球化要求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的能力和条件。

作为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WTO在以往的实践中,在所有成员的配合下,卓有成效地履行着它的基本职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规则并监督成员执行。WTO也成功地组织了多个国家的贸易谈判,为建立公共的国际贸易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为促进贸易的公平进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帮助和评断。WTO运转以来,以其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实践,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WTO要求各成员实施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主张各成员不分大小,实行非歧视的贸易待遇原则,给予外国货物国民待遇,保护知识产权,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主张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WTO的这些基本原则已为全球各国、各地区所接受,成为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

假如说GATT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协调起来,追求国际贸易的良好秩序的产物,各国、各地区都视之为同国际经济体系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那么,当这个组织演变到WTO以后,就不仅仅是联系国际经济的简单通路了,当然它仍有这个作用,但这时的WTO本身就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这样讲,它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舞台。它现在的方式、运行机制就是为经济全球化而设计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乌拉圭回合的19个协议,就很轻易理解了。19个协议浩如烟海的条文,对全球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做了相当全面的规划,其精细与具体可谓无微不至,不仅WTO成员奉为至典,WTO以外的国家也不能等闲视之。当贸易专家们不时翻阅这个1995年文本的时候,参加多哈部长会议的贵宾们已经着手环保等更深层次与贸易有关的立法

了,人们当然还无法评估本次回合的成果,但有一点已经不容置疑,那就WTO为了国际贸易秩序的优化,为了从次优逐步过渡到最优,在严格监督现有环境的同时,还在不懈地推进新的立法。

不仅如此,WTO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它对各成员的国内立法产生了强制的影响。这就是各国在国内涉外经济立法和经济治理实践中必须坚持法律的一致性和透明度等基本原则。

法律的一致性是指禁止颁布与入世承诺相抵触的法规,这意味着不能通过与WTO规范相悖的法规。

公平地执行WTO规则是建立世界贸易秩序的又一基石,这一原则不答应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和垄断。

透明度要求全面公布并提供与贸易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则和措施,其目的在于可使成员清楚地了解制度信息、准确评估贸易环境,可见,透明度也是法律一致性的必备条件。

二、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各国、各地区出于深化国际分工和合作,配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已不甘于WTO所形成的次优原则和秩序,主动从双边交往和局部地区间的联盟寻求更大的便利和自由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FTA无论是数量还是进程都变化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球已经完成和正在商谈的FTA总量已近50个,其中双边的FTA占90%;区域性的FTA绝对数量虽少,但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先简略描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况,来看FTA的作用。

1985年6月欧共体发表白皮书,提出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2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实现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的考虑。1986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规定在1992年年底正式实现12个国家间统一市场。事实上,经过6个年头的努力,到1992年底,作为这个目标的重要标志,三个“自由流动”得以实现。

一是商品自由流动:取消共同体的商品在相互边境间的全部检查,统一商品技术、卫生标准;

二是资本自由流动:公民可在各成员国自由存款、贷款和投资,取消外汇管制;

三是人员自由流动:公民在欧共体内可自由迁徙,他国公民享受本国公民同等待遇,相互承认居留权、学历和技术职称。

在这个基础上,欧共体成员继续努力,1992年又正式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确定在上世纪完成单一货币、建立中心银行。如人们所见,随着欧元的启动,欧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入到了更高的阶段,此时的成员间,已经具备了完全的贸易自由和便利。

1991年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公布了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同年,三国之间开始了协议谈判,在一年零两个月的争吵之后,于1992年8月达成协议,同年12月三国分别签署。

1994年1月1日三个国家正式步入自由贸易区,三国约定15年之内逐步取消货物和劳务以及资本流动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过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优惠安排: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的出口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65%已经在2000年前实现了免税。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出口的汽车整车关税已经减半征税,2000年前已实现了取消75%汽车零件出口的关税。

一一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实现了汽车必须包含62.5%的北美制造的零件可以享受减少关税的优惠安排。

一一墨西哥逐步开放对美国通讯设备及服务的投资限制。

一一墨西哥取消对美国、加拿大农产品实行的进口许可证,使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的25%获得了基本保证。

一一美国、加拿大逐步取消对来自墨西哥的纺织品和服装的限制。10年内实现没有壁垒。

一一墨西哥对美、加开放金融市场,经过6年的过渡期,美加银行、证券公司都可以在墨设立独资的分支机构。

一一2000年前已经开放了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所有资本市场。

一一三国间的货物跨境运输为贸易的便利和自由提供了支持。

一一三国一致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当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进程还在继续,自由化程度还在逐步提高,较之欧盟确实存在很大差别,但即使如此,我们从上述两个自由贸易区已经实现的目标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对经济和贸易的积极作用和促进效果。

首先,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度已相当高,在商品贸易上,不仅不能存在关税壁垒,就是比较复杂的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也都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其次,为了实现区内贸易便利化,成员在开放投资、人才、技术、服务等领域上予以全面合作,贸易自由已逐步演变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成员原来追求的贸易便利化目标确实得到了实现,但成员很快就把这一成果作为推进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手段,区内的各项安排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虽然从其本意上是为促进区内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作为结果之一,区内的贸易以其独到的便利条件迅速增长,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全球贸易的迅猛发展。

第三,FTA间的攀比和竞争,使成员经济的让渡范围越来越扩大,欧元的启动把这一苗头发挥到了极至,人们现在考虑的已不再是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原则问题,摆在日程上的是如何推进并尽快取得成效。

凡此种种,自由贸易区便利的自由的经济结构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

第一,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综上所述,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及自由流通的实现,将促进内部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同时生产要素将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根据测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分别给各成员带来利益,节约了开支。

如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的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物价下降6%,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

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同样使三国获利。美国可因此得到1715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对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增加100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以后的数据也说明了三国是受益的,贸易出口都有明显的增长,墨西哥年增长率最高达20%,其次是加拿大10%,美国是5%.

第二,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战后,世界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一直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FTA的产生和发展,将加剧这种趋向。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如上述的两个,由于区内逐步清除各种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加速,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趋合理,从而使相互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更为紧密。

FTA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要看到FTA的产生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联系。仅以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就可说明,在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的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因而对科学技术尤其是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是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流向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很少了。

近年来,人们对FTA的作用和优势熟悉得越来越清楚,FTA的优化机制对非成员的吸引也很明显,这就引起了区内外合作的问题。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和技术交往以及贸易交流,非凡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投资设厂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近二十年来的跨国兼并、战略重组之所以发展很快,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第三,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FTA的基础就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以区内不断扩大和增长的贸易取代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不能享受区内的种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如欧洲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支柱的农产品统一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排他性很强、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很浓的市场。同样,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中,随着墨西哥产品对美输出的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出口美国势必遭受巨大冲击。

三、FDI带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包括国际贸易的法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似乎变得越发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各国政府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削减,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转移资源、扩张经营、全面开发市场已经非常便利。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等权威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国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各种数据都清楚地表明,跨国公司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为推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们从既往的跨国投资实践中已经看到,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采取全球经营的战略,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所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因其大大减少“交易成本”,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

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八九十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80%与跨国公司有关,而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之势。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作为90年代末最突出的全球经济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购并重组不仅对跨国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世界贸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全球企业的兼并风潮,十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和股本在一夜之间易主,存续几十年、甚或上百年的公司、企业,一纸合同就改朝换代。从曼哈顿到地中海,从传统的制造业到布满高科技成分的IT产业,还有老牌的商业银行都在洗牌之中。

但这次兼并浪潮席卷之处仍以欧、美为主,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几未波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情况不同,美国是这次兼并浪潮的最大目标,同时也是自身兼并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与70年代的那一次“把企业作为一件商品”的兼并不同,这次兼并主要是基于公司的长远的全球的经营战略考虑,目的主要在于扩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优势互补,通过跨行业、产业的混合兼并,降低经营风险,避开贸易壁垒,开拓全球市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政府推动、金融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的推动兼并的大环境。

之所以要关注跨国公司的全球兼并,首先是由于它对全球经济产生着现实的与潜在的影响。毫无疑问,新一轮的兼并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推动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中的流动,这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造成很大困难。

其次是兼并与重组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贸易壁垒在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已土崩瓦解,很难发挥作用。可以说,全球跨国企业的兼并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之间,双边范围乃至多边场合久拖不决的问题变得轻易解决。

再次是企业兼并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力量,扩大了他们占有市场的份额,使得国际贸易格局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四、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交易平台迫使既定的国际贸易格局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张的需要,9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非凡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最具前途的领域之一。

在1995年以前,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论,但到1997年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到2000年为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超速发展,到2010年,交易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假如再划细一点,届时欧盟的网上出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

人们还能看到,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各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的思潮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世界有关贸易组织、经济组织和致力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发达国家都同样非常注重电子商务运行规则的建设。这个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经过几十年间成千累万件交易实践才令世人基本熟悉的道理,在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交易产所内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但应当讲,人们的这一努力方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WTO总务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工作方案》,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

又如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关于电子商务最佳实施方案调查的总结》、《互联网免税法案》,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是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和针对性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多多,如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以及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靠小等。我们可以把其对现有国际贸易的影响大致地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是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显然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就进入网络运行而压根就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

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等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凡此,都可以引导我们得出电子商务将引发全球贸易又一次洗牌的结论。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3篇

一、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

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需要比较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作为支撑环境,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从林林总总的商品组织到联合国贸发会上震耳欲聋的讨论,从GATT的第一回合到多哈刚刚启动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各国、各地区都在为改善自身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日趋扩大,国际分工日益加深,世界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正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的深切感受和发展自身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国、各地区不管国力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都在试图逐步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因而也就更加重视全球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目前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这样就使它具备了根据全球化要求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的能力和条件。

作为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WTO在以往的实践中,在所有成员的配合下,卓有成效地履行着它的基本职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规则并监督成员执行。WTO也成功地组织了多个国家的贸易谈判,为建立公共的国际贸易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为促进贸易的公平进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帮助和评断。WTO运转以来,以其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实践,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WTO要求各成员实施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主张各成员不分大小,实行非歧视的贸易待遇原则,给予外国货物国民待遇,保护知识产权,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主张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WTO的这些基本原则已为全球各国、各地区所接受,成为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GATT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协调起来,追求国际贸易的良好秩序的产物,各国、各地区都视之为同国际经济体系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那么,当这个组织演变到WTO以后,就不仅仅是联系国际经济的简单通路了,当然它仍有这个作用,但这时的WTO本身就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这样讲,它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舞台。它现在的方式、运行机制就是为经济全球化而设计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乌拉圭回合的19个协议,就很容易理解了。19个协议浩如烟海的条文,对全球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做了相当全面的规划,其精细与具体可谓无微不至,不仅WTO成员奉为至典,WTO以外的国家也不能等闲视之。当贸易专家们不时翻阅这个1995年文本的时候,参加多哈部长会议的贵宾们已经着手环保等更深层次与贸易有关的立法

了,人们当然还无法评估本次回合的成果,但有一点已经不容置疑,那就WTO为了国际贸易秩序的优化,为了从次优逐步过渡到最优,在严格监督现有环境的同时,还在不懈地推进新的立法。

不仅如此,WTO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它对各成员的国内立法产生了强制的影响。这就是各国在国内涉外经济立法和经济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法律的一致性和透明度等基本原则。

法律的一致性是指禁止颁布与入世承诺相抵触的法规,这意味着不能通过与WTO规范相悖的法规。

公平地执行WTO规则是建立世界贸易秩序的又一基石,这一原则不允许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和垄断。

透明度要求全面公布并提供与贸易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则和措施,其目的在于可使成员清楚地了解制度信息、准确评估贸易环境,可见,透明度也是法律一致性的必备条件。

二、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各国、各地区出于深化国际分工和合作,配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已不甘于WTO所形成的次优原则和秩序,主动从双边交往和局部地区间的联盟寻求更大的便利和自由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FTA无论是数量还是进程都变化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球已经完成和正在商谈的FTA总量已近50个,其中双边的FTA占90%;区域性的FTA绝对数量虽少,但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先简略描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况,来看FTA的作用。

1985年6月欧共体发表白皮书,提出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2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实现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的考虑。1986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规定在1992年年底正式实现12个国家间统一市场。事实上,经过6个年头的努力,到1992年底,作为这个目标的重要标志,三个“自由流动”得以实现。

一是商品自由流动:取消共同体的商品在相互边境间的全部检查,统一商品技术、卫生标准;

二是资本自由流动:公民可在各成员国自由存款、贷款和投资,取消外汇管制;

三是人员自由流动:公民在欧共体内可自由迁徙,他国公民享受本国公民同等待遇,相互承认居留权、学历和技术职称。

在这个基础上,欧共体成员继续努力,1992年又正式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确定在上世纪完成单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如人们所见,随着欧元的启动,欧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入到了更高的阶段,此时的成员间,已经具备了完全的贸易自由和便利。

1991年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公布了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同年,三国之间开始了协议谈判,在一年零两个月的争吵之后,于1992年8月达成协议,同年12月三国分别签署。

1994年1月1日三个国家正式步入自由贸易区,三国约定15年之内逐步取消货物和劳务以及资本流动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过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优惠安排: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的出口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65%已经在2000年前实现了免税。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出口的汽车整车关税已经减半征税,2000年前已实现了取消75%汽车零件出口的关税。

一一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实现了汽车必须包含62.5%的北美制造的零件可以享受减少关税的优惠安排。

一一墨西哥逐步开放对美国通讯设备及服务的投资限制。

一一墨西哥取消对美国、加拿大农产品实行的进口许可证,使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的25%获得了基本保证。

一一美国、加拿大逐步取消对来自墨西哥的纺织品和服装的限制。10年内实现没有壁垒。

一一墨西哥对美、加开放金融市场,经过6年的过渡期,美加银行、证券公司都可以在墨设立独资的分支机构。

一一2000年前已经开放了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所有资本市场。

一一三国间的货物跨境运输为贸易的便利和自由提供了支持。

一一三国一致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当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进程还在继续,自由化程度还在逐步提高,较之欧盟确实存在很大差别,但即使如此,我们从上述两个自由贸易区已经实现的目标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对经济和贸易的积极作用和促进效果。

首先,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度已相当高,在商品贸易上,不仅不能存在关税壁垒,就是比较复杂的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也都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其次,为了实现区内贸易便利化,成员在开放投资、人才、技术、服务等领域上予以全面合作,贸易自由已逐步演变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成员原来追求的贸易便利化目标确实得到了实现,但成员很快就把这一成果作为推进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手段,区内的各项安排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虽然从其本意上是为促进区内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作为结果之一,区内的贸易以其独到的便利条件迅速增长,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全球贸易的迅猛发展。

第三,FTA间的攀比和竞争,使成员经济的让渡范围越来越扩大,欧元的启动把这一苗头发挥到了极至,人们现在考虑的已不再是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原则问题,摆在日程上的是如何推进并尽快取得成效。

凡此种种,自由贸易区便利的自由的经济结构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

第一,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综上所述,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及自由流通的实现,将促进内部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同时生产要素将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根据测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分别给各成员带来利益,节约了开支。

如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的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物价下降6%,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

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同样使三国获利。美国可因此得到1715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对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增加100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以后的数据也说明了三国是受益的,贸易出口都有明显的增长,墨西哥年增长率最高达20%,其次是加拿大10%,美国是5%.

第二,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战后,世界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一直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FTA的产生和发展,将加剧这种趋向。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如上述的两个,由于区内逐步清除各种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加速,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趋合理,从而使相互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更为紧密。

FTA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要看到FTA的产生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联系。仅以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就可说明,在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的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因而对科学技术尤其是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是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流向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很少了。

近年来,人们对FTA的作用和优势认识得越来越清楚,FTA的优化机制对非成员的吸引也很明显,这就引起了区内外合作的问题。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和技术交往以及贸易交流,特别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投资设厂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近二十年来的跨国兼并、战略重组之所以发展很快,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第三,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FTA的基础就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以区内不断扩大和增长的贸易取代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不能享受区内的种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如欧洲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支柱的农产品统一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排他性很强、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很浓的市场。同样,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中,随着墨西哥产品对美输出的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出口美国势必遭受巨大冲击。

三、FDI带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包括国际贸易的法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似乎变得越发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各国政府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削减,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转移资源、扩张经营、全面开发市场已经非常便利。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等权威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各种数据都清楚地表明,跨国公司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为推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们从既往的跨国投资实践中已经看到,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采取全球经营的战略,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所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因其大大减少“交易成本”,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

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八九十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80%与跨国公司有关,而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之势。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作为90年代末最突出的全球经济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购并重组不仅对跨国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世界贸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全球企业的兼并风潮,十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和股本在一夜之间易主,存续几十年、甚或上百年的公司、企业,一纸合同就改朝换代。从曼哈顿到地中海,从传统的制造业到充满高科技成分的IT产业,还有老牌的商业银行都在洗牌之中。

但这次兼并浪潮席卷之处仍以欧、美为主,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几未波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情况不同,美国是这次兼并浪潮的最大目标,同时也是自身兼并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与70年代的那一次“把企业作为一件商品”的兼并不同,这次兼并主要是基于公司的长远的全球的经营战略考虑,目的主要在于扩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优势互补,通过跨行业、产业的混合兼并,降低经营风险,避开贸易壁垒,开拓全球市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政府推动、金融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的推动兼并的大环境。

之所以要关注跨国公司的全球兼并,首先是由于它对全球经济产生着现实的与潜在的影响。毫无疑问,新一轮的兼并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推动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中的流动,这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造成很大困难。

其次是兼并与重组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贸易壁垒在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已土崩瓦解,很难发挥作用。可以说,全球跨国企业的兼并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之间,双边范围乃至多边场合久拖不决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再次是企业兼并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力量,扩大了他们占有市场的份额,使得国际贸易格局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四、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交易平台迫使既定的国际贸易格局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张的需要,9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最具前途的领域之一。

在1995年以前,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论,但到1997年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到2000年为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超速发展,到2010年,交易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如果再划细一点,届时欧盟的网上出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

人们还能看到,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各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的思潮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世界有关贸易组织、经济组织和致力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发达国家都同样非常注重电子商务运行规则的建设。这个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经过几十年间成千累万件交易实践才令世人基本认识的道理,在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交易产所内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但应当讲,人们的这一努力方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WTO总务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工作方案》,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

又如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关于电子商务最佳实施方案调查的总结》、《互联网免税法案》,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是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和针对性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多多,如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以及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小等。我们可以把其对现有国际贸易的影响大致地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是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显然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就进入网络运行而压根就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

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等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凡此,都可以引导我们得出电子商务将引发全球贸易又一次洗牌的结论。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4篇

一、积极寻求和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机制,包括制定修改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合作,在国际事物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一,明确参与目标,健全法律体系,制定务实战略。我国经济合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为此,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制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战略规划,并做好部署工作。要注意合作对象的择优选择,要考虑到经济合作能否给国内经济带来良好契机,能否满足国内的实际需要以缓解压力,能否实现优势互补。如,为了方便东盟各国生产的产品进入中、口、韩等国家主要市场,其分别与这些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协定,不仅如此,还可以享受零关税的待遇进入各主要市场的生产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对FDI吸收与消化。鉴于此,政府在制定国际经济合作战略时应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找到突破口,积极避免或缓解与其他国家间的各种贸易摩擦的发生,不断满足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利益。促进对外开放,实现优势互补。应优先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建立多元化市场战略,保证国际经济合作战略的总体协调。面对东南亚国家,应该与之进行金融方面的合作项目,与韩口则利用他们的投资贸易优势。按照周边、经济互补及重要贸易伙伴的理念,安排各项合作事宜,统筹安排总体把握,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涉及资源和能源的国际合作,要慎重考虑,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些涉外经济的法律、法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法律法规需要不断的调整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局势。第二,适时制定国际经贸规则,通过国际对话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对话与国际经济关系,是国际经济合作中正确处理国际间纠纷,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首要的问题是,是否承认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这是进行下一步区域经济合作谈判的先决条件。当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这种局势下,我国应争取国际对话,使他们尽快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便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合作谈判,消除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使我国的国际贸易与区域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在进行双边与多边谈判过程中,应积极磋商,利用良好的谈判理念和谈判技巧,使谈判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双边或多边共赢,以加快区域合作的脚步,推进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全面发展。基于美国、欧盟、东盟等国家都有FTA做本国经济的依托和后盾。为此,我国大力开拓的非洲、拉美等多元化市场,可以事先寻求一个合作伙伴就双方的经济合作事宜进行洽商,经过谈判达成一致后先进行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最后促进其浸入该区,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中央提出走出去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后,不断深化改革力度,促进扩大开放的强度。为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我国经济体制存在不完善之处,不能更好地地适应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为此,既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多变的经济形势,又要提高综合国力。以便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取得实效。目前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情况并不乐观,虽然从世界第36位上升到29位,进步很大,且不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还不及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继续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水平。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存在问题,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只有不断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在上述问题中的差距,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理念。才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第四,促进我国结构合理调整,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与重点地区的国家发展经济合作,选择有经济能力和竞争力的国家作为合作伙伴。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和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所以,要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企业技术含量。与国家产业政策挂钩,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创立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产业,以便增加我国企业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掌握自主技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领域广泛,形式多样,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应对,努力拓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领域及合作范围。不断加大政府通过外交手段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区域合作。

二、充分利用外资先进技术,打造新的低碳产业价值链

我国制造业属于单一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开发清洁能源,实现能源消费的品种多样化,是我国今后努力的目标。还世界一个清洁的环境是每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大力开发新兴清洁无污染或污染小且能潜力大的能源,譬如核电、水电、风能及潮汐能等新能源。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新能源领域方面的技术己经成熟,为此我国应利用外资的这种成熟技术,争取合资合作的机会,使我国的企业构成更加科学、合理。摒弃对高污染燃料的依赖,对严重污染的产业加大低碳改造力度,循序渐进地解决污染问题。使能耗才能降下去,才能不断优化能源消耗结构。从价值链角度来说,我国的产品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高端的产品属制造业的零部件领域,并基本依赖进口,这对我国制造业在缺乏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少企业在发展与合作、引资过程中,不顾所引进的企业或技术是否对国家环境造成污染,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忽略长远的发展意识,只顾眼前利益,贻害子孙。因此,为子孙后代长久之计,今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合作应该以低碳产业价值链的利益为主。并能保证价值链中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畅通,实现互补与共赢。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5篇

(一)内部有利条件

1.朝鲜劳动党更加重视发展经济民生。朝鲜劳动党深知经济民生长期困难有可能导致民心动摇、危及政权稳定,南北竞争中的劣势固化则潜伏着被吃掉的巨大危险,拒绝变革和融入国际合作只能坐以待毙。主政后的一系列讲话和活动充分表明了朝鲜劳动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在2012年4月15日的演说中指出:“让人民不再勒紧腰带,尽情享受社会主义的富贵荣华,这是我们党坚定的决心。”另据报道,多次强调:“过去可以没有粮食,但不能没有子弹,如今是可以没有子弹,但一定要有粮食。”这反映出改善经济民生的危机感、紧迫感和对经济民生的重视。引人瞩目的是,2013年3月末,朝鲜召开党中央全体会议,通过了经济与核武力建设的“并进路线”。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部署和指挥。10月,朝鲜政令,将“国家经济开发总局”升格为“国家经济开发委员会”。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朝鲜在坚持发展核武力的同时,试图将更多精力和资源转向抓经济和民生。朝鲜劳动党政策转变的依据是,经过三次核试,朝鲜已经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所必需的基本核遏制力,这一重要变化决定了全党必须将工作重心由建设“政治强国”和“军事强国”逐步转向建设“经济强国”。正是在“并进路线”提出的前后,经济和民生在朝鲜劳动党工作日程上的位置显著提升。2013年朝鲜六方会谈首席代表李勇浩在“纪念六方会谈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第一委员长现在最优先考虑的是经济,其最近现场视察的90%都与经济相关。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朝鲜政策重点开始进行转变。“张成泽事件”对朝鲜内部“革新”和对外经济合作不可能不产生任何影响,局部和个案的调整可能难以避免。但应当看到,朝鲜劳动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是亲手制定的。振兴经济、改善民生是朝鲜稳定、发展的唯一出路,不会因为张成泽而改变。事件发生后,朝鲜立即通过各种渠道传出“原有政策不变”的信号,并且照常允许20国集团和国际金融代表团考察开城工业园区,这有助于打消人们的种种疑虑和担心。

2.朝鲜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遵循。在世时,在内部革新和对外经济合作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和实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实施《合资经营法》;90年代初实行经济“革新”、“改造”措施,设立罗津、先锋开发区;2002年7月推行“经济管理改善措施”;同年9月颁布《新义州特别行政区法》。在南北合作方面,朝鲜与韩国合作开辟、运营开城工业园区、金刚山观光特区等。这些举措虽然没有全面实现和取得预期成功,但它们留下了一系列重要启示:(1)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实现建设“强盛国家”的目标;(2)改善经济和民生攸关社会主义的命运,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3)必须树立“新思维”,抛弃陈旧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4)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并非完美无缺,必须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和“改善”;(5)社会主义也要讲“效益”,必须承认和运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6)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国际合作和争取外援,要适应和学会“与资本主义同寝”,采用开发区、特区等方式吸引外国资金技术发展自己等等。开创了探索改变现状的先例,成为后人变革图新的精神动力,同时他留下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也为后人继续探索指示了方向和路径,意义不可低估。

3.朝鲜已经付诸具体行动。2012年以来,在直接领导和推动下,朝鲜内部积极、稳妥地实行“改善经济管理”的试点,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经济举措”。在农村,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农户承包制”,实行新的农产品分配制度,给予农民处理剩余农产品的自;在城市,扩大实行“独立核算制”企业的范围,赋予工厂和企业更大的生产、管理权限,包括外贸出口、招商引资自,计划外多余产品处理权,工资决定和奖励职工的自等。此外,朝鲜还在商业流通领域进行新的探索。主政以来着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继2010年7月将“合营投资指导局”升格为“合营投资委员会”之后,于2013年5月末颁布了《经济开发区法》,不断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做出在全国各道都建立经济开发区的决定。目前,除已有的罗先经济贸易区、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开城工业园区和金刚山观光特区外,又增加了包括“开城尖端技术开发区”等14个经济开发区。每个道都辟建了经济开发区,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并体现自己的特色。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执政以来在“改善经济管理”和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都与的思想和实践一脉相承,是思想和实践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而推行“朝鲜式”经济变革在推进力度和实际进展上均已显现出超越前人的势头。

(二)外部有利条件

首先,东北亚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对朝鲜会产生推动作用。东北亚地区国家先后提出的“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环黄渤海经济区”、“环日本海经济区”等合作构想,促使次区域经济合作持续拓展和高涨。中日韩三国正在推进构建双边和多边自贸区,其中中韩自贸区有可能率先取得成功。在亚太地区,APEC及“东盟+中日韩”等合作体把区域合作不断提高到新水平。形势逼人,朝鲜只有跟上潮流,才有可能抓住和利用所出现的机遇,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朝鲜长久孤立于国际经济合作之外,则其最终将难以逃脱落伍和被边缘化的命运。其次,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对朝鲜发挥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在世时十分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他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处处可见中国经验的印记。进入时代,朝鲜不应该也不可能照搬中国经验,但是重视借鉴和学习中国不会改变。中国以不断增强的实力和辐射力为后盾,已有足够能力主导建立中朝跨境经济合作体,“两岛一区”联合开发同“长吉图开发计划”相互联结,既可为中国东北地区开发增添助力,也可为朝鲜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构建桥梁和管道。“张成泽事件”对中朝“两岛一区”合作项目可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该合作项目绝不是张成泽个人意志的产物,应当视为朝鲜劳动党对外经济合作路线的组成部分,符合朝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按照互惠互利原则进行的,半途而废会使朝鲜受到更大损害。相信经过平等协商和整顿、调整,“两岛一区”合作项目会继续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

再次,朝鲜总体安全环境存在着缓和、改善的空间。尽管有关国家在朝鲜半岛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但其政策的共同之处是不希望发生冲突和战争、破坏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现状,期望朝鲜“软着陆”并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这对朝鲜参与和扩大东北亚经济合作有利。当然,朝鲜坚持拥核造成的巨大障碍一时还难以消除,但是“无核化”与有限度的经济合作并行的路径有可能被有关国家接受,这将相应减少朝鲜开辟对外合作管道的阻力。韩国总统朴槿惠执政后修正了李明博时期的对朝鲜强硬政策。“半岛信任进程”改变了韩国前任政府“朝鲜弃核”与经济合作挂钩的做法,同朝鲜携手重新启动被关闭的开城工业园区即是一个重要步骤。这说明朴槿惠政府不会重蹈李明博政府“不弃核即不合作”的覆辙,这为朝鲜保留了通过南北合作间接参与地区经济合作的管道。

二、朝鲜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朝鲜融入国际经济合作还存在着一些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制约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安全环境羁绊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西两大阵营的冷战终结为彻底改变朝鲜半岛冷战格局带来一次重要机遇。中国做出与韩国建交的重大决断,出发点之一就是促进美日等西方国家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从而结束半岛冷战。但是,美日等西方国家从本国狭隘利益出发,固守冷战思维,坚持对朝鲜的敌视政策,导致半岛冷战遗留继续存续并进一步发酵。“停战机制”没有转变为“和平机制”。朝鲜半岛依然处于“非战非和”的状态,这是造成半岛局势长期紧张对峙的根源所在。国际范围的冷战终结并未给朝鲜带来正常发展的机会,反而加剧了朝鲜的国际孤立和经济危机,紧接着金日成去世和严重洪灾又产生巨大冲击,给朝鲜的困难雪上加霜。面对空前严峻的内外形势,以“先军政治”、“核武装”及“走边缘”、“超强硬”的策略,应对外部的“扼杀”和“颠覆”。但从实际结果看,这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对安全威胁的过度解读和应对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对朝鲜融入国际经济合作形成难以突破的阻碍。这些负面效应除了实行“军事第一”政策加剧了资源配置扭曲,增加了产业结构由重工业、军工产业向农业、轻工业转变的难度,对融入国际经济合作形成“经济制约”以外,还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一再采取“超强硬”、“走边缘”做法,损伤了朝鲜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不利于争取同情和拓展外交渠道;二是为美国强化制裁、施压提供了口实,刺激韩美不断强化共同应对态势,导致紧张对抗升级。由于缺少安全感,外商难以放心进行投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后,南北对立急剧升温,双方对话、交流全面中断,作为双方合作象征的开城工业园区陷入危机,韩美对朝鲜联合威慑态势不断强化和升级。韩国对朝鲜制裁至今仍未解除,这对朝鲜扩大国际经济合作造成巨大障碍。两起事件的深刻教训值得记取。

(二)核武研发瓶颈

朝鲜推进核武装违反联合国有关决议,挑战国际核不扩散体系,违背自己一再做出的郑重承诺,恶化地区安全形势,加剧区内军备竞赛,严重威胁有关国家和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因而理所当然遭到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朝鲜拥核的道路行不通。朝鲜试图以“核武入宪”、高调威压、外交运作等手法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其“有核国家”地位,借以实现拥核局面的固定化,但由于违逆大势,只能是一厢情愿。如果朝鲜硬要坚持推进核武装,最终有可能陷入更加艰难和危险的境地。拥核对朝鲜融入国际经济合作形成巨大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安全环境大为恶化。朝鲜第三次核试后,美韩日已将朝核视为“实际威胁”,已经动员一切可能的手段,特别是军事手段,全力进行遏阻和封杀。其中包括:不断强化联合警戒态势,甚至推进三边军事合作,进行规模更大、配置更尖端的联合军演,加紧启动“核保护伞”,积极推进区域导弹防御系统,大力发展更具威力的尖端武器等。2013年10月2日,韩美出台“针对性遏制战略”,拟在发现朝鲜使用核武器迹象后,联合启动韩美海、陆、空力量,采取先发制人的威慑战略,包括美国提供核保护伞、常规武器打击、启动导弹防御系统等。这说明应对“朝鲜核威胁”已经排上韩美两国的日程。“针对性遏制战略”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全面、强大的遏制和威慑,把朝鲜的核武变成不可使用的“无用之物”,这带给朝鲜的是更加巨大的安全威胁。朝鲜发展核武力是为了“绝对安全”,但结果却使自己变得更加不安全。

二是国际处境更趋严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鲜发展核武力不符合世界潮流,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只能成为众矢之的而日陷孤立。朝鲜每一次核试和导弹试射都难以逃脱联合国和有关国家的强烈谴责和严厉制裁,外部资金、技术获取通道被阻断,这必然加深其孤立处境。各国企业和商家都不可能放手对朝鲜投资。在与国际市场隔绝和无法利用国际资源的情况下,朝鲜难以实现政策重点的调整和转移,经济和民生建设无法正常进行,要想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难于登天。需要强调指出,实现半岛无核化是中国坚定不移的立场,朝鲜发展核武严重威胁中国周边安全。主席2013年访美时,两国首脑就“绝不容许朝鲜拥核”达成共识。2013年APEC会议期间,主席同朴槿惠总统举行会谈,重申中国“反对朝鲜拥核”、“坚决反对朝鲜再次进行核试”。中国绝不会拿原则做交易。如果朝鲜不顾中国的立场和苦心劝告一意孤行,中国将更加坚决地支持并严格履行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决议。中国是朝鲜的近邻,如果失去中国的声援和支持,朝鲜的国际处境将更加艰难。

三是经济困境不断加深。朝鲜期待核武力强化之后,“不再增加国防费用也能够决定性地加强战争遏制力和国防力量,从而可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但实际情况很可能相反。朝鲜今后为实现“从质量上扩大和强化核武力”和“完备核武力经常性的战备态势”,即“核武器实战部署”两项主要目标,在继续扩大核燃料和核弹头生产的同时,重点需要实现核武器小型化、轻量化、精密化和提高爆炸威力,还必须解决投射手段问题,包括中远程导弹搭载,需要进行多次核试和导弹试射,并要进行指挥、通信、情报等方面的技术及设施建设。有核国家的经验显示,核武开发、生产阶段的费用相对较少,如美国就不超过10%,占大头的是各种投射手段的研发费用,约占50%;其次是指挥、通信、情报技术和基础设施费用,约占25%。按照这一测算,倘若没有大大超过第三次核试以前投入规模的追加预算,朝鲜要实现其核武力建设目标是不可能的。

可能采取的办法有三条:一是依靠“苦难的行军”一类的办法继续让人民勒紧腰带,但生活长期困乏易生民怨,影响民心和社会稳定。朝鲜已经认识到此路不通。二是通过扩大外贸、吸引外资等渠道获取外汇。但在被制裁、封锁和孤立的环境下,靠正常的国际经济活动扩大外汇来源也必然寸步难行。三是继续牺牲轻工业等民生产业以发展核武。这将进一步加剧产业和经济结构失衡,导致更为严重的危机。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苏军备竞赛。一些美国和西方战略家主张用核武开发和军备竞赛“拖垮朝鲜”,实际上就是从苏联的历史中获得了灵感。殷鉴不远,值得深思。

(三)经济体制障碍

朝鲜自身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体制障碍是其扩大和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巨大绊脚石。朝鲜迄今以来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和招商引资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实际收效不大,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外部环境恶劣、经济形势不好、基础设施落后等都是具体原因,但体制障碍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无不证明,市场机制和开放体制是融入当今国际经济合作体系的基本条件,但这也正是朝鲜尚不具备的。朝鲜已开始承认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但只是在旧体制上实行“嫁接”和利用;采取“自由经济区”和“特区”等做法,并非发展战略转轨,而是注重从功能性上加以利用。为阻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和污染,朝鲜的“自由贸易区”和“特区”实行“蚊帐式”、“孤岛式”和“走廊式”开发,切断了同世界经济的有机联系,丧失了必需的腹地和支撑。开发区和特区内部实行市场经济规则并采取投资优惠政策,但需要不断完善和真正落实,最重要的是必须努力改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观念缺失导致的朝令夕改、有法不依、失信毁约等现象,解决投资者因缺乏信心,不敢对朝鲜进行大规模长期投资的关键问题。

三、初步结论和相关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对朝鲜参与和融入国际经济合作问题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看法,并促使我们做进一步思考。

第一,朝鲜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迫切需要、强烈愿望和不少有利条件,并且为参与和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做出了可能的努力,为继续前进打下了基础。认为朝鲜固守“僵化”、“闭锁”政策,不可能参与和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的看法不符合实际。笔者认为,朝鲜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朝鲜式”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实施“改善”、“革新”措施和积极利用国际形势的有利因素,有可能在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地扩大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为最终全面融入国际合作体系打下基础。朝鲜目前还无法全方位融入国际经济合作,但完全能够局部切入和参与。可以预见,主政后在经济开发区和特区建设上将更加积极和追求实效。首先重点搞好中朝“两岛一区”联合开发计划,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与韩国的合作,逐步恢复和提升开城园区和金刚山特区的运营,包括实现开城园区的国际化,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展“据点式”开发的范围和规模。随着南北紧张对峙缓解,在内、外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处于停顿状态的双边、多边合作项目有可能逐步提上日程。果真如此的话,朝鲜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可能出现新的局面。

第二,朝鲜目前虽已具备一些参与和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但还远未达到完全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要求,不足以抗衡、克服现存的巨大障碍。由于存在安全羁绊、核武瓶颈和体制障碍,目前要求朝鲜全方位融入国际经济合作无异于让一个身套枷锁的人翩翩起舞。在空间和渠道被大大压缩的现实条件下,朝鲜只能部分和有限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举步维艰。这种参与将会随着制约因素的起伏消长而呈现快慢高低的变化,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暂时停顿乃至于倒退都难以避免。从长远看,朝鲜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参与度乃至于国家发展道路及前途都将取决于上述三大制约因素能否得到消除。如果能够突破核武瓶颈、消弭安全羁绊,进而解决体制障碍,朝鲜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道路就会畅通。借助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其发展速度可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按此发展,朝鲜就会由为生存、安全和生计而焦心,变为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相反,如果不能克服三大制约因素,朝鲜的未来前景很难乐观。

第三,核武装是朝鲜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核心障碍。以核武装保安全、求发展的道路行不通。坚持核武装最终有可能把朝鲜拖垮。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及早实现无核化。世界局势和拥核的边际效应都在不断变化,朝鲜拖不起,不能等世界无核化大局已定时再考虑落实半岛无核化目标。朝鲜应当从国家根本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当机立断采取主动弃核的大战略,以无核化为杠杆,撬动正在走向固化的对抗格局,推动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进程,争取实现长治久安和和平发展的宝贵机会。朝鲜弃核会换来半岛由停战机制向和平机制的转换、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机会以及经济振兴必要的外援等。这是对朝鲜根本和长远利益的最好坚守。

第四,朝鲜长期孤立于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之外,这种局面极不正常,无论对朝鲜还是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都极为不利。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对此负有重要责任,应当为早日结束这一不正常局面做出应有的努力,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地为朝鲜进行内外政策调整和国家正常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美国是朝核问题的重要一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掌握着解决朝核问题的钥匙。美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不要把朝鲜半岛作为实现“再平衡战略”的抓手。美日和西方要认真纠正屡犯误判朝鲜形势的错误,不要把政策重点放在等待“朝鲜崩溃”上。对违规行为适当给予制裁、惩戒是必要的,但不能把施压、制裁和封锁作为万应灵药。要从解决问题的诚意出发,把立足点迅速转到对话和谈判解决问题上。在实现朝韩由停战机制向和平机制转换和关系正常化之前,要积极鼓励朝鲜实行内部革新和扩大对外交往与合作,为朝鲜正常发展和贴近世界创造条件。

第五,韩国的对朝鲜政策是决定朝鲜能否扩大和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李明博政府对朝鲜的强硬政策和“经济合作与弃核挂钩”的偏执做法,已被证明无效且有害。朴槿惠政府汲取前任政府的教训,采取“半岛信任进程”政策,对打开韩朝长期僵持、对立局面有利。但是也要看到,要想促使朝鲜接受“半岛信任进程”,在南北缓和、合作上见到实效,韩国尚需做出大量真诚的实际努力。对朝鲜无节制实行高压、威慑,不可能不破坏南北信任。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滑向没有无核化就不搞经济合作的极端。经济合作应成为促进半岛无核化的手段。重新恢复开城工业园区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建设“韩朝经济共同体”应当成为促进朝鲜半岛走向和平、繁荣和统一的一项大战略。构建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朝韩对立和对抗符合韩国根本利益。这决定了韩国在对朝鲜政策上必须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从长计议和从大处着眼,对美国的半岛政策不能照单接受。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合作 国际分工 一体化 要素移动

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以绝对劳动生产率衡量的绝对优势,生产和交换彼此具有绝对利益的产品,以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从而可以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给各国带来绝对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或者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倡导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

2. 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赫克歇尔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都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按照该理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

(二)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中以普雷维什的“中心-”理论最为有名,该理论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中心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有很多优势,而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两者存在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前者越来越富,后者越来越穷。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国家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该理论启示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新秩序。

(三)结构需求理论

结构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从需求角度对北北贸易和部门内贸易做出了解释,根据该理论,贸易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多,从而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产量的增加,如果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有能力出口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的贸易量增大。

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1. 静态效果―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2.动态效果

关税同盟的建立,在长期对同盟成员国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有利于获得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有利于投资的扩大,有利于技术进步。

(二)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西托夫斯基认为,把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合成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可以最大限度追求经济福利,其核心是:⑴目的是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利益;⑵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该理论认为,如果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相近,该种产品在那个国家生产没有差别,那么一个国家就可以放弃某种产品的生产把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可以放弃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通过协议建立分工关系。

三. 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即指生产要素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在各国间所进行的直接流动,还应包括以商品为外化形式进行的间接移动。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有要素禀赋在各国之间差异性,国际市场机制原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扩大等因素。

四.基于超边际分析方法的最新理论动态

超边际分析方法由杨小凯提出,它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复活了斯密关于分工的重要思想。新兴古典经济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从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新视角重整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核心的多种互相独立的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沿课题。即对每一角点进行边际分析, 然后在角点之间用总效益费用分析,这是处理最优决策的角点解所必须的。超边际分析就是在人们在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之前,先选择专业和分工水平,从而就产生的“角点解”和用来使对它的分析简化的“文定理”,不能不说这是伟大的创新.

五.国际经济合作趋势预测及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异军突起,新的趋势主要如下,一是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经济合作也势必以此为解决争端的机制;二是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当今世界处于一种旧格局崩溃,新格局尚未成型的转折时期,充满着各种变动和相对不变的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形势特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正确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发展自己并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日明,李兵,刘. 《国际经济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2].程璐. 《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研究》[J]. 当代经理人,2006(7)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7篇

(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以绝对劳动生产率衡量的绝对优势,生产和交换彼此具有绝对利益的产品,以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从而可以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给各国带来绝对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或者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倡导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

2.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赫克歇尔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都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按照该理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

(二)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中以普雷维什的“中心-”理论最为有名,该理论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中心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有很多优势,而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两者存在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前者越来越富,后者越来越穷。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国家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该理论启示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新秩序。

(三)结构需求理论

结构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从需求角度对北北贸易和部门内贸易做出了解释,根据该理论,贸易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多,从而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产量的增加,如果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有能力出口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的贸易量增大。

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1.静态效果—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2.动态效果

关税同盟的建立,在长期对同盟成员国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有利于获得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有利于投资的扩大,有利于技术进步。

(二)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西托夫斯基认为,把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合成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可以最大限度追求经济福利,其核心是:⑴目的是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利益;⑵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该理论认为,如果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相近,该种产品在那个国家生产没有差别,那么一个国家就可以放弃某种产品的生产把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可以放弃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通过协议建立分工关系。

三.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即指生产要素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在各国间所进行的直接流动,还应包括以商品为外化形式进行的间接移动。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有要素禀赋在各国之间差异性,国际市场机制原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扩大等因素。

四.基于超边际分析方法的最新理论动态

超边际分析方法由杨小凯提出,它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复活了斯密关于分工的重要思想。新兴古典经济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从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新视角重整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核心的多种互相独立的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沿课题。即对每一角点进行边际分析,然后在角点之间用总效益费用分析,这是处理最优决策的角点解所必须的。超边际分析就是在人们在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之前,先选择专业和分工水平,从而就产生的“角点解”和用来使对它的分析简化的“文定理”,不能不说这是伟大的创新.

五.国际经济合作趋势预测及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异军突起,新的趋势主要如下,一是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经济合作也势必以此为解决争端的机制;二是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8篇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情况

根据WTO《1997年度报告》,1995年,中国服务贸易列居世界第16位,出门额仅为18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但从那时起,中国服务贸易便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出口额迅速增长,2004年达到624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近五倍。在世界上的排名也逐年上升,根据WTO的统计报告,2004年列世界第9位。可以讲,这些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尽管如此。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仍然滞后。1994至2004年,中国货物贸易收支已经连续10年顺差,且顺差额连续9年超过百亿美元,2004年更高达97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多哈回台谈判的僵持及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建立的协定网络,使得发展中国家依赖WTO多边贸易体制来解决贸易争端的期望随着美欧强国的战略转移也在不断降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生力量调整方向,迅速寻求周边区域及双边国家的合作,区域贸易协定成为谋求经贸合作的最有效手段。

在此形势下,中国区域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活动到目前为止已取得初步成果。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CEPA不断得到完善并积极实践,促进了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2005年4月,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启动自贸区谈判,12月9日双方签署了《中巴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协议》,2005年11月2日,《曼谷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与孟加拉、印度、老挝、韩国和斯里兰卡合作的加强;2005年11月18日,中国和智利两国签订《中国和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拓展了中国自由贸易区洲际间的经贸合作。此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协定谈判还在不断进行中。

以上所有这些已签的和将要签订的协定都涵盖了服务贸易的内容。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继续开放,在协议中关于服务行业的合作条款将大量增加,对法律、会训、医疗、分销、银行、证券、运输等服务业的限制将不断减少。这些经济合作活动必将使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得以实现。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根据WTO的统计,虽然在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九,达到589亿美元,但是,如果考虑到经济规模的活,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份额比中国香港、新加坡还低,并且存在着人量逆差,逆差的主要项目是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以及特许费和咨询业。在货物贸易年年大额顺差的情况下,持续的服务贸易逆差不仅抵消了货物贸易的成果,也阻碍了国家整体购买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优化

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然以传统的旅游、运输、建筑等行业为主,新兴行业和领域所占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很不相适应,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优化。

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项目和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来源。与此同时,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和咨询服务业有较大的增长。然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业却是中国的弱项,不仅出口量小,而且每年还有大量进口。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务存在大量逆差严重制约了中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较低,对外经济合作方式需要突破创新

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从1998年至2000年服务业各行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比重的三年平均值来看,超过10%的只有房地产业,为13.2%:超过5%的只有社会服务业,为6.1%:其他行业都很低,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3.3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4%、卫牛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0.2%、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为0.2%。

由于WTO制度框架下多次多边回合谈判受阻,交易成本的提高,导致贸易条件的改变,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寻求制度外低成本的有效安排已经成为相关成员国的必然选择和有效实践。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和WTO各项谈判的一方,也身陷此困境之中。因此拓展服务贸易经济合作的渠道和进行合作方式的创新非常必要。

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路径战略和方式创新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争取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轮轴国地位

中国为了加强区域与双边合作,应积极采用FTA(PTee Trade Agreement)的合作模式。

根据轮轴一辐条结构的理论(Hutbauer和Schott,1994):如果一国与多个国家签订双边FTA,形成轮轴一辐条结构,则轮轴国因为与多个辐条国之间有FTA,其产品可以自由的进入所有的辐条国,而辐条国之间因为没有相应的FTA,受原产地规则的限制,它们之间的产品不能相互自由进入。所以在这种结构中,轮轴国处于有利的地位。当前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以美、欧为主导的两大经济集团经济上矛盾的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速度放缓,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出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在这种理论与现实要求面前,小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大国,由于其经济合作趋向对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影响重大,而且在现今经济开放加速时代,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方式也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争取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轮轴国地位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应在有限的谈判对象中,积极参与多个自由贸易协定,从政治经济结合的综合战略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香港和澳门的作用,签订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的自由贸易条款。

反垄断,成功应对贸易壁垒

在中国,许多服务业处于制度性的垄断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这里所说的“制度性垄断”是指因为制度性因素对某个行业所实施的垄断,主要表现为在制度上对某个行业实行的人为进入壁垒。这种垄断对服务贸易的环境与发展所施加的约束是很大的,导致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水平低下,并导致了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不平衡。因此,政府应对以上服务贸易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法律规范以减少垄断。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在加大开放力度的基础上还需积极应对其他国家所设置的一些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有;劳工限制:对知识产权、商标、版权和技术转移等信息贸易活动缺乏足够保护:繁琐的或歧视性许可证规定、收费或税赋,不按国际标准和惯例生产服务等。

培植软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

在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培植软竞争力在中国争取国际经济地位的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服务贸易软竞争力包括:科技、理念,制度、结构、形式等方面。创新是一国不断形成新型比较优势的源泉,是形成国际产品与服务质量差异的基础,是软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存在于中国服务贸易的各个方面。

首先,创造需求条件。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需求条件是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要使他国消费者偏好发生有利于本国商品和服务销售的转变,前提是他们先要接受该国的生活方式。虽然这里所说的需求条件所指的主要是国内需求,但当其运用到国际市场范围时,我们则要注重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需求。而要使他国消费者偏好发生有利于中国服务销售的转变,除了准确分析该国消费者的偏好外,还应创新地输出一些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以使他们更乐于接受中国的服务方式。

其次,改善贸易条件。中国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竞争力,除了资源优势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所享有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集中表现为既定的国际贸易规范,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左右国际贸易规范按照对自己有利的贸易条件来制定,在服务贸易经济合作方面有所创新,那么该国就掌握了决定贸易结果的另一种资源。

再次,创新技术标准。服务贸易标准的制定与市场优势有关,但一国也可通过行政力量来制定某些有利于本国企业的技术标准,间接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不过这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之类创新的基础上。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9篇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科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至今仍在继续。除了七八十年代已经形成的趋势,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增强,国际贸易适当的增速支持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易异军突起等以外,对本世纪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还有如下几个新的趋势,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

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需要比较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作为支撑环境,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从林林总总的商品组织到联合国贸发会上震耳欲聋的讨论,从GATT的第一回合到多哈刚刚启动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各国、各地区都在为改善自身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日趋扩大,国际分工日益加深,世界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正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的深切感受和发展自身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国、各地区不管国力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都在试图逐步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因而也就更加重视全球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目前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这样就使它具备了根据全球化要求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的能力和条件。

作为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WTO在以往的实践中,在所有成员的配合下,卓有成效地履行着它的基本职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规则并监督成员执行。WTO也成功地组织了多个国家的贸易谈判,为建立公共的国际贸易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为促进贸易的公平进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帮助和评断。WTO运转以来,以其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实践,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WTO要求各成员实施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主张各成员不分大小,实行非歧视的贸易待遇原则,给予外国货物国民待遇,保护知识产权,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主张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WTO的这些基本原则已为全球各国、各地区所接受,成为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GATT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协调起来,追求国际贸易的良好秩序的产物,各国、各地区都视之为同国际经济体系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那么,当这个组织演变到WTO以后,就不仅仅是联系国际经济的简单通路了,当然它仍有这个作用,但这时的WTO本身就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这样讲,它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舞台。它现在的方式、运行机制就是为经济全球化而设计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乌拉圭回合的19个协议,就很容易理解了。19个协议浩如烟海的条文,对全球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做了相当全面的规划,其精细与具体可谓无微不至,不仅WTO成员奉为至典,WTO以外的国家也不能等闲视之。当贸易专家们不时翻阅这个1995年文本的时候,参加多哈部长会议的贵宾们已经着手环保等更深层次与贸易有关的立法了,人们当然还无法评估本次回合的成果,但有一点已经不容置疑,那就WTO为了国际贸易秩序的优化,为了从次优逐步过渡到最优,在严格监督现有环境的同时,还在不懈地推进新的立法。

不仅如此,WTO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它对各成员的国内立法产生了强制的影响。这就是各国在国内涉外经济立法和经济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法律的一致性和透明度等基本原则。

法律的一致性是指禁止颁布与入世承诺相抵触的法规,这意味着不能通过与WTO规范相悖的法规。

公平地执行WTO规则是建立世界贸易秩序的又一基石,这一原则不允许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和垄断。

透明度要求全面公布并提供与贸易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则和措施,其目的在于可使成员清楚地了解制度信息、准确评估贸易环境,可见,透明度也是法律一致性的必备条件。

二、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各国、各地区出于深化国际分工和合作,配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已不甘于WTO所形成的次优原则和秩序,主动从双边交往和局部地区间的联盟寻求更大的便利和自由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FTA无论是数量还是进程都变化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球已经完成和正在商谈的FTA总量已近50个,其中双边的FTA占90%;区域性的FTA绝对数量虽少,但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先简略描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况,来看FTA的作用。

1985年6月欧共体发表白皮书,提出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2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实现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的考虑。1986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规定在1992年年底正式实现12个国家间统一市场。事实上,经过6个年头的努力,到1992年底,作为这个目标的重要标志,三个“自由流动”得以实现。

一是商品自由流动:取消共同体的商品在相互边境间的全部检查,统一商品技术、卫生标准;

二是资本自由流动:公民可在各成员国自由存款、贷款和投资,取消外汇管制;

三是人员自由流动:公民在欧共体内可自由迁徙,他国公民享受本国公民同等待遇,相互承认居留权、学历和技术职称。

在这个基础上,欧共体成员继续努力,1992年又正式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确定在上世纪完成单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如人们所见,随着欧元的启动,欧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入到了更高的阶段,此时的成员间,已经具备了完全的贸易自由和便利。

1991年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公布了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同年,三国之间开始了协议谈判,在一年零两个月的争吵之后,于1992年8月达成协议,同年12月三国分别签署。

1994年1月1日三个国家正式步入自由贸易区,三国约定15年之内逐步取消货物和劳务以及资本流动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过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优惠安排: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的出口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65%已经在2000年前实现了免税。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出口的汽车整车关税已经减半征税,2000年前已实现了取消75%汽车零件出口的关税。

一一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实现了汽车必须包含62.5%的北美制造的零件可以享受减少关税的优惠安排。

一一墨西哥逐步开放对美国通讯设备及服务的投资限制。

一一墨西哥取消对美国、加拿大农产品实行的进口许可证,使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的25%获得了基本保证。

一一美国、加拿大逐步取消对来自墨西哥的纺织品和服装的限制。10年内实现没有壁垒。

一一墨西哥对美、加开放金融市场,经过6年的过渡期,美加银行、证券公司都可以在墨设立独资的分支机构。

一一2000年前已经开放了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所有资本市场。

一一三国间的货物跨境运输为贸易的便利和自由提供了支持。

一一三国一致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当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进程还在继续,自由化程度还在逐步提高,较之欧盟确实存在很大差别,但即使如此,我们从上述两个自由贸易区已经实现的目标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对经济和贸易的积极作用和促进效果。

首先,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度已相当高,在商品贸易上,不仅不能存在关税壁垒,就是比较复杂的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也都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其次,为了实现区内贸易便利化,成员在开放投资、人才、技术、服务等领域上予以全面合作,贸易自由已逐步演变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成员原来追求的贸易便利化目标确实得到了实现,但成员很快就把这一成果作为推进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手段,区内的各项安排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虽然从其本意上是为促进区内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作为结果之一,区内的贸易以其独到的便利条件迅速增长,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全球贸易的迅猛发展。

第三,FTA间的攀比和竞争,使成员经济的让渡范围越来越扩大,欧元的启动把这一苗头发挥到了极至,人们现在考虑的已不再是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原则问题,摆在日程上的是如何推进并尽快取得成效。

凡此种种,自由贸易区便利的自由的经济结构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

第一,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综上所述,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及自由流通的实现,将促进内部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同时生产要素将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根据测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分别给各成员带来利益,节约了开支。

如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的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物价下降6%,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

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同样使三国获利。美国可因此得到1715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对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增加100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以后的数据也说明了三国是受益的,贸易出口都有明显的增长,墨西哥年增长率最高达20%,其次是加拿大10%,美国是5%.

第二,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战后,世界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一直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FTA的产生和发展,将加剧这种趋向。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如上述的两个,由于区内逐步清除各种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加速,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趋合理,从而使相互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更为紧密。

FTA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要看到FTA的产生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联系。仅以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就可说明,在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的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因而对科学技术尤其是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是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流向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很少了。

近年来,人们对FTA的作用和优势认识得越来越清楚,FTA的优化机制对非成员的吸引也很明显,这就引起了区内外合作的问题。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和技术交往以及贸易交流,特别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投资设厂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近二十年来的跨国兼并、战略重组之所以发展很快,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第三,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FTA的基础就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以区内不断扩大和增长的贸易取代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不能享受区内的种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如欧洲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支柱的农产品统一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排他性很强、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很浓的市场。同样,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中,随着墨西哥产品对美输出的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出口美国势必遭受巨大冲击。

三、FDI带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包括国际贸易的法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似乎变得越发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各国政府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削减,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转移资源、扩张经营、全面开发市场已经非常便利。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等权威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各种数据都清楚地表明,跨国公司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为推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们从既往的跨国投资实践中已经看到,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采取全球经营的战略,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所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因其大大减少“交易成本”,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

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八九十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80%与跨国公司有关,而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之势。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作为90年代末最突出的全球经济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购并重组不仅对跨国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世界贸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全球企业的兼并风潮,十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和股本在一夜之间易主,存续几十年、甚或上百年的公司、企业,一纸合同就改朝换代。从曼哈顿到地中海,从传统的制造业到充满高科技成分的IT产业,还有老牌的商业银行都在洗牌之中。

但这次兼并浪潮席卷之处仍以欧、美为主,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几未波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情况不同,美国是这次兼并浪潮的最大目标,同时也是自身兼并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与70年代的那一次“把企业作为一件商品”的兼并不同,这次兼并主要是基于公司的长远的全球的经营战略考虑,目的主要在于扩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优势互补,通过跨行业、产业的混合兼并,降低经营风险,避开贸易壁垒,开拓全球市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政府推动、金融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的推动兼并的大环境。

之所以要关注跨国公司的全球兼并,首先是由于它对全球经济产生着现实的与潜在的影响。毫无疑问,新一轮的兼并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推动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中的流动,这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造成很大困难。

其次是兼并与重组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贸易壁垒在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已土崩瓦解,很难发挥作用。可以说,全球跨国企业的兼并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之间,双边范围乃至多边场合久拖不决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再次是企业兼并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力量,扩大了他们占有市场的份额,使得国际贸易格局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四、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交易平台迫使既定的国际贸易格局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张的需要,9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最具前途的领域之一。

在1995年以前,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论,但到1997年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到2000年为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超速发展,到2010年,交易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如果再划细一点,届时欧盟的网上出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

人们还能看到,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各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的思潮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世界有关贸易组织、经济组织和致力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发达国家都同样非常注重电子商务运行规则的建设。这个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经过几十年间成千累万件交易实践才令世人基本认识的道理,在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交易产所内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但应当讲,人们的这一努力方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WTO总务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工作方案》,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

又如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关于电子商务最佳实施方案调查的总结》、《互联网免税法案》,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是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和针对性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多多,如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以及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小等。我们可以把其对现有国际贸易的影响大致地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是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显然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就进入网络运行而压根就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

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等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凡此,都可以引导我们得出电子商务将引发全球贸易又一次洗牌的结论。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10篇

封面专题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李雨时 1 7

世界经济态势及我国对外经贸发展对策

陆燕 1 10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冼国明等 1 15

营造新的优势开展能力竞争 邢厚媛 2 12

企业“走出去”:成绩、趋势与对策 周密 2 18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与防范 谷广朝 2 23

自主知识产权与企业“走出去”战略 卢进勇等 2 26

提升行业企业品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解读2006年对外承包工程30强

邢厚媛 3 8

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筑集团

――中建企业管理思想创新与实践

谢韬 3 15

对企业提高国际工程承包竞争力的思考

刘海军 3 21

国际建筑市场:2006―2007年走势 金锐 3 24

2006年全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30强 3 27

2006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统计

3 28

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分省、区、市排名 3 29

对服务贸易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胡景岩 4 4

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思路与对策 课题组 4 9

中国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多维视角的分析

白远等 4 14

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国别环境分析

――以印度、墨西哥和东欧为例 唐宜红等 4 18

企业外包实践的现实动机及风险分析 张玮 4 24

入境旅游:国际客源市场的规模分析 朱华 4 29

国际投资体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詹晓宁 5 4

FDI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涛涛等 5 6

对外合资新模式:特点、定位及影响 蒋 5 14

构建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的科学机制 李文星等 5 20

海峡两岸服务业合作:意义、模式及问题

沈丹阳 7 4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取向

聂平香 7 9

服务业利用外资:印度对中国的启示 李凡 7 14

国际工程咨询设计:期盼新突破 马宁生 8 4

石化项目激增市场持续向好

――2006年全球最大200家国际工程设计公司业绩述评

金锐 8 7

国际工程咨询带动甸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快速发展 齐二石等 8 10

新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格局 陆燕 9 4

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的最新发展 詹晓宁 9 9

工程咨询“走出去”的理论与实践 马宁生 10 4

市场选择渐多公私合营趋旺

――2006年全球最大200家国际工程设计公司业绩述评

金锐 10 8

应对风险高端突破抢抓机遇实现双赢

――中建总公司跨国经营的做法与思考

仲健 10 18

从上海电站设备走出去看对外承包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邓勤民 10 24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

――解读《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

开发海外能矿资源适时规避五项风险 于培伟 11 10

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 何琬等 11 13

中哈石油合作的基础、优势与战略意义 王粤等 11 16

中国企业“走出去”:鼓励、推动与协调管理

夏善晨 12 4

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张磊 12 8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分析 陈丽丽 12 12

研究与探讨

自主创新战略下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王勇等 1 22

员工海外培训:对外投资的有效途径 何骏 1 28

为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服务

培养高层次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商如斌等 1 31

从战略管理角度探讨中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陈涛 2 40

对外劳务合作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王承业 2 46

建立组织学习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刘俊颖 2 51

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张成等 3 30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 周新生 3 34

文化创意产品:国际贸易及贸易促进 刘晓惠 3 38

海峡两岸经贸发展状况与趋势 孙兆惠 4 33

当前顺差、外汇储备和资产泡沫关系探讨 伍燕然等 4 37

对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几点思考 陈昊等 4 40

韩国雇佣许可制与我输韩劳务的策略调整

王殿华 4 43

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吴洁 5 24

WTO规则与中国个人信用征信立法的价值取向

赵秋雁 5 28

中国对外援助机制现状和趋势 黄梅波 6 4

中国公司获取战略资产的途径及其比较

陈涛等 6 1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模式转型与风险 文轩 6 18

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促进天津产业结构升级 任永菊 6 22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及其社会责任 韩秀申 7 18

企业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颜晓晖等 7 21

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刘贵文等 7 26

国际工程承包中的规模与效益问题 傅玉成 7 31

应对贸易壁垒:积极妥善有理有节 李智 7 34

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 王铁山 8 14

建筑业全球价值链中间驱动模式分析 乌云娜等 8 18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潮之冷思考 吴文豪等 8 22

国际工程承包商的核心能力 刘玉峰等 8 26

商务文化发展探析 谌黔萍 8 29

跨国并购的双赢之道

――中建企业管理思想创新与实践

陈涛等 9 14

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状况及提升策略

魏浩 9 19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模式选择与目标方向

陈泰峰 9 24

企业品牌国际化中的国家品牌效应 闫志军 9 29

企业跨国投资的非市场风险及管理研究

高勇强 10 28

中国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构建模式 李蕾 10 32

对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的思考

王文海 10 36

基于反倾销规避的外国直接投资及对策

李京 10 43

我国产品内国际分工现状和产业升级对策

夏平等 11 19

论反倾销中的政府职能与公共利益 肖玲凤 11 22

贸易救济人才队伍事整合发展探讨 吴军 11 25

企业自主创新的差距及模式选择 王海英 11 28

借鉴国际相关经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周密 12 17

中荷经贸关系:现状与走向 荣朝霞 12 23

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张鲁彬 12 27

专稿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企业国际化 傅自应 1 4

优化主体,健全管理,加强援外骨干队伍建设

魏建国 2 4

利用外资: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 沈丹阳 2 8

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陈健 3 4

联合国的改革之路:一个未完的故事

路易斯・弗雷谢特 6 41

我国超市大卖场业态:FDI持续溢出还是挤出?

陈涛涛 9 33

观察家札记

经济全球化:得失续变与应对之策 于培伟 1 34

国际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与上合组织能源一体化

韩立华 1 40

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的与历史的视点 赵伟 2 55

“走出去”配套金融机构的国际借鉴 徐强 3 41

商业模式:以国际制药业为例 杨维平 3 44

跨国公司离岸研发模式的选择 孙瑶 3 48

当前国际援助体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黄梅波等 4 45

欧盟跨国并购反垄断审查及启示 朱凌燕 4 52

欧盟并购政府规制体系评价及启示 邱立成等 7 46

发达国家蓝色贸易缺席的政治经济分析

朱廷等 7 51

从全球500强看中国企业的进步与问题

何晓群等 8 55

产业国际转移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研究

蓝庆新 8 58

美韩FTA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正负效应分析

张波 8 62

欧盟动物福利政策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王月永等 9 77

科技全球化及其政策启示 黄军英 10 46

中韩贸易结构新动态 周松兰 10 50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模式探索

李蕊婷 11 30

重新审视世界市场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非商业性壁垒

竺彩华 11 35

国际贸易形势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韩秀申 12 30

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原因、效应及政策调节

陈传兴 12 36

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论坛

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思路与途径 何伯森 1 45

FIDIC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下的信用证付款方式

吕文学等 1 50

对外承包工程快速增长:问题与对策 张水波等 2 69

FIDIC合同条件下工程师的角色 程建等 3 52

美国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 陈勇强等 3 56

国际工程承包安全管理状况及启示 张连营等 4 64

项目融资合同文件体系及其管理 孙慧等 4 68

工程保险承保方式相关问题辨析 刘俊颖等 5 67

成本控制:材料最佳订货量研究 孟俊娜等 5 70

对美国工程项目分包合同管理的几点体会

贾冰 6 58

EAP: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管理的新思维 王安民等 6 64

世界银行最新版工程采购标准招标文件的发展变化

陈勇强等 7 55

业主的工程变更控制管理与案例分析 侯亚林 7 58

海外工程项目中雇员安全健康的风险应对

赵珊珊等 8 67

应用伙伴关系理念和谐工程项目管理

何伯森等 9 54

FIDIC合同下的国际工程索赔管理

――非洲某公路项目索赔案例实证分析

程建等 9 59

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隐性风险转移方式分析

吕文学等 10 54

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下非正常降雨引起的索赔

李志永 10 58

非洲工程分包管理探讨:基于苏丹项目的实践

苏星等 11 49

无效沟通引发的风险与对策 詹继超等 11 53

英国土木工程学会建设合约的演进与启示

张水波等 12 54

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王秀芹等 12 59

区域合作

跨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与我国策略

汤碧 1 66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孙兆慧 1 70

闽台合作模式与粤港合作模式之比较 赖文凤 1 74

内地与香港之间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分析

余佩琨 2 80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夏平 3 60

日本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及其影响 付丽 3 64

基于美欧经验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马建军等 5 32

“两廊一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影响

徐兴锋等 5 37

APEC实现自由贸易安排的路径思考及我国的策略选择 晓兰 5 43

与香港澳门经贸合作近期概观 张莉等 6 26

投资非洲:中国企业海外市场再安排 张锐 6 33

以智利为平台发展与拉美地区经贸关系

郭德琳 6 37

中俄哈经贸合作: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胡仁霞 7 93

21世纪初期中日经济关系及未来走向 姜菲菲 8 3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拉美的经济合作 张爱军 8 39

图们江区域开发项目现状评估 袁晓慧 8 44

全球区域经贸合作与中国跨国企业的成长

李晓峰等 9 81

区域经济一体化:APEC的核心话题 张锐 10 77

NAFTA条件下的投资者索赔 任学强 10 80

美国的FTA战略与石油安全 李艳丽 12 75

关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思考 周新生 12 81

经贸实务

合同中止条款在工程承包中运用实例 何书海 1 54

从项目执行看FIDIC合同的工期索赔 王贤光 1 57

集成式项目团队与合作伙伴关系 孟宪海 1 63

对建造―租赁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 张尚等 2 73

国际工程投标的若干技巧 彭刚等 2 77

FIDIC合同下工程承包风险防范策略 王等 4 72

FIDIC合同条款的进度计划 霍家杰 4 80

国际工程合同DAB方式面面观 张修林 4 85

国际工程项目分包的教训与体会 刘福鼎 4 89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荀厚平等 5 52

FIDIC合同条件下业主索赔的权利与程序

任学强 5 56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与价值管理 孟宪海 5 59

国际BOT水电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与规避

李红敏等 5 61

同期延误情况下的工程索赔原则探讨

李红敏等 6 68

绩效评价与绩效改进 孟宪海 6 72

承包商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王等 7 62

基础设施ABS融资模式研究 黄佳 7 67

Partnering模式:工程项目管理新机制 柳锦铭等 7 71

德黑兰地铁3号线工程:设计方案的特点及问题

范征等 7 76

项目采购与合同策略 孟宪海 8 71

PFI项目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环境分析 严玲等 8 74

工程融资模式探讨:以德黑兰地铁3号线为例

范征等 8 78

在项目参与方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孟宪海 9 63

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管理 黄为一等 9 66承包供水工程项目应注意的问题

――E国供水项目合同案例分析 邵丹等 10 62

对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问题的探讨 范征等 10 65

对国际施工仲裁相关问题的探讨 王绍锋 11 68

承包项目管理中若干潜在的误区 路铁军 11 74

国内应用设计―建造合同承包商的风险分析

张尚 11 78

工程变更对项目实施的重要意义

――谈FIDIC合同条件在国外道路承包工程中的应用技巧 李红敏 12 63

保证项目成功的合同激励机制 孟宪海 12 67

基于Partnering模式的工程项目争议解决方法研究

朱建君等 12 70

管理

中日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王书进等 3 78

对跨国子公司经营权配置的研究 杨灿龙 3 82

西方与中国跨国公司自治权配置比较研究

杨灿龙等 8 86

水到渠成的中欧航空工业合作典范 徐春娜 9 93

A380:21世纪的航空旅行方案 徐春娜 10 93

对境外营商人身安全问题的思考 王学成等 11 88

理论探索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朱廷等 1 79

技术差距模型与中非合作的利益分配 万璐 3 69

影响日本制造业FDI流动的因素 黄 磊 9 8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张威 11 44

法律

德国税法体系介绍 赵辉等 1 87

一国两制下法域法律冲突之协调 陈俊 6 89

金融

中西方银行金融创新的比较视角评价 王海燕 2 87

中国银行业与外国银行业的合作模式 何凤霞 2 90

中外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比较 吴士强 3 86

融资模式之国际实证经验及启示 王海燕 3 92

商业银行与境外机构的战略合作 陈建新 4 91

对我国证券业开放的认识与思考 王兴业等 5 86

发展农村金融支持的国际借鉴 曾新胜 5 90

从虚实偏离看我国经济是否过热 胡莹莹 6 93

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王果 7 85

国际化:国有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李桂琴 7 88

小额信贷是条出路吗?

――兼论小额信贷的政治经济学 陈军等 9 89

构建我国银行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

马德功等 10 84

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及其监管对策 王铁山等 10 88

利用外资

跨国公司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调查与分析

王志乐 2 31

利用外商投资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孟俊娜等 2 36

在华FDI就业效应实证研究 竺彩华等 6 49

FDI对环境福利的影响及对策 李灵稚 6 54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效应的制度因素

崔健 7 37

两税并轨对台商投资产生的影响 张传国 7 42

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中部六省实例研究

赵志泉 8 50

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美国的新举措及其借鉴

蒋等 9 42

中国与印度利用FDI比较 韩琪等 9 48

外商撤资的原因与演变趋势 桑百川等 11 39

利用外资推动我国自主创新 聂平香 12 44

世界经济

制造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波动:美国的实例

庄宗明等 2 60

美国经常项目研究 陈建超等 2 66

中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互动 穆良平 6 81

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王圳 6 85

东南亚地区的跨国并购现状与影响 李莉 8 90

美中贸易逆差及贸易摩擦的心理因素 吕博 9 70

节约能源:日本的成效、经验及启示 姜亦华 9 73

影响中美经贸合作的消极因素 张爱军 10 67

欧盟货物自由流动与消费者保护 张淑静 10 73

尼日利亚的农业转型与发展 周秀慧 11 63

农产品博弈:多哈回合的焦点 祝金甫等 12 85

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投资德国面面观 朱伟革 1 84

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农产品出口对策

杨艳梅等 2 93

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市场的地点选择 吴明革 3 73

越南银行业:一个值得注意的投资领域 姜凌等 7 81

孟加拉国工程承包市场分析 杨支萍 8 83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及发展趋势研究 李蛟等 11 83

专访

美国建筑市场发展趋势

――中美企业合作与美国工程市场机遇研讨会在京召开

钱志清 6 75

王禹:事业因气势而蓬勃

――记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副总经理王禹

刘月超 6 78

地方商务

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研究 杨丽丽等 4 56

外资研发中心与江苏的企业自主创新 尤宏兵 5 73

提升四川国际旅游竞争力探讨 朱华 5 78

外资对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俞 毅 12 47

上海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骆 乐等 12 51

来自海外的报告

发挥劳务优势强化系统管理

――中建总公司新加坡劳务管理经验

谢韬等 4 61

技术

走近空中客车A380 11 92

发展与援助

外国对华官方发展援助的演变及趋势 李小云等 4 56

特别报道

创造跨国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机遇

――2007年“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活动侧记 齐国强 10 62

其他

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视察江西国际公司科卡大坝工程 1 83

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在京揭晓 1 93

商务部奖励表彰2005-2006年优秀援外项目 1 95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中标加纳公路修复项目 2 39

阿罗约总统视察中水电对外公司菲律宾在建工程项目

2 72

中水电对外公司老挝出口信贷水电项目圆满交付 3 51

中国继续承担空客A350项目5%的工作份额 3 91

中价协对外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委员大会在京举行 4 67

WTO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将放缓 4 79

非洲成为亚洲对外直接投资重要目的地 4 84

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项目开工 5 85

空客A320系列飞机月产量将达到40架 6 71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中标阿尔及利亚德拉迪斯大坝工程

7 66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7 70

“2007中国创投融资发展高层论坛”8月启幕 7 75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再获埃塞俄比亚公路建设项目

8 38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中标突尼斯默拉大坝工程 8 57

意大利“餐桌上的橄榄和橄榄油”巡回宣讲抵京 9 80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 10 7

中水电中标香港东大屿山水务工程 10 4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保险运营实务》高级研修班即将开课 11 82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一书出版 11 91

商务英语

Bring in the green cat 1 1

A few rules for building wealth 2 1

Going public,Chinese style 3 1

The Fords shop for advice 4 1

For better or worth 5 1

The quiets Americans 6 1

The word has two energy crises but no real answers 7 1

The Bernanke agenda 8 1

Swooping down on subprime 9 1

Hate springs eternal 10 1

At the top of his game 11 1

The iPhone on training wheels 12 1

译文选登

我如何工作 戴易 1 78

我如何工作 戴易 2 86

引进绿猫 马坤 3 95

积聚财富的十大法则 戴易 4 95

中国式上市 戴易 5 95福特公司寻求建议 王 6 95

无论好坏 戴易 7 33安静的美国人 戴易 8 95难解的两种能源危机 李志远 9 95

伯南克的议程 戴易 10 95突袭次级贷 戴易 11 95

上一篇:马克思哲学范文 下一篇:支教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