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04 20:33:34

饮茶文化

饮茶文化篇1

茶品

回族因其“大分散,小聚居”的聚居模式,形成了风尚迥异的茶文化,其对茶品的选择也因地域不同而各不相同。

罐罐茶: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及云贵部分地区的回族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罐罐茶主要用陕青茶或砖茶。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些回族还会采摘“刺目树”的叶子,蒸透、晒干后饮用。陕西绿茶统称“陕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陕西南部。陕青是将刚摘下来的鲜嫩茶叶,经过刹青、揉捻、焙制、分筛等工序精制而成。因此,茶叶柔嫩,含芳香油多,具有条索匀整、色泽绿润、水色清澈,入口鲜爽香醇、回味甘纯的特点。砖茶多是用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而成的块状茶。砖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长期饮用,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功效。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烤茶:流传在云南等回族聚居区。茶叶多选用云南下关沱茶。下关沱茶形如碗状,造型优美,色泽乌润显毫、香气清纯馥郁、汤色澄黄清亮、滋味醇爽回甘。常饮具有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保健之功效。

擂茶:流传在我国湖南常州等回族聚居区。擂茶是用茶叶、芝麻、黄豆、绿豆、米、花生、盐及桔皮混合制作。有时也加些草药。

奶茶:主要是流传于我国青海、内蒙、新疆等回族聚居区。这三地因饮食习惯不同而导致奶茶的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他们使用的茶叶多是茯砖茶。特制茯砖茶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且有黄花清香,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滋味醇厚平和。普通茯砖茶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滋味醇和尚浓。

麦茶:流行于西北部分地区。是将麦子炒成半焦,捣碎倒入茶罐中,佐以食盐盛水熬煮。

香茶:主要为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回族饮用,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其使用的茶叶主要也是茯砖茶。

甜茶:和地区的藏族同胞一样,当地的回族也喜欢喝甜茶。茶色呈乳黄色、不透明而略稠,热饮口感更佳,有提神、清心功效。甜茶所用的茶叶主要是红茶。

酥油茶: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居住在藏区、蒙区的回族也喜欢此茶。酥油茶是以茶叶为主料,一般选用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

盖碗茶: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喝盖碗茶,又称“三炮台”。盖碗茶配料不一,名目繁多,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夏天以茉莉花茶为主,冬天以陕青茶为主。东干人也喝“盖碗茶”,但他们除了泡茶时加入干果,也学着当地人的习惯在茶水中加一些果酱甚至黄油。

茶具

回族因其饮茶方式的不同,对茶具的选择也大有不同。

罐罐茶最原始的茶具是罐罐,罐罐是指煮茶的器具,有铁的、锡的、砂的,统称茶罐子。以砂罐为佳,因其在火“不旺”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沸腾”状态。砂罐是烧制出来的器具,青灰色,是高8厘米~9厘米、底座直径只有4厘米~5厘米的锥体,看似粗糙,用来煮茶却很香浓,架在火盆上,一人一罐慢慢品用。

烤茶的茶具是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与云南下关一带的白族、彝族所用茶罐十分相似,都是粗砂黑釉陶,高约9厘米~12厘米,直径不过1.5厘米,底粗口细。杯子不拘质地、样式,随取随用。

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是铝锅或铜壶,也有使用铁锅的。喝茶是用大茶碗。

擂茶的茶具主要是擂钵、擂棒。擂钵以陶土拉胚制成,是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棒,是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度为60厘米~120厘米不等,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饮用擂茶多用瓷碗。

麦茶一般用瓦罐或铁锅煮制,饮用的器具也多是普通杯子或家用瓷碗。

南疆回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长颈茶壶,其质地有陶、铜、搪瓷、铝等,喝茶用的是小茶碗。

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更高级的是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不同等级的茶具,是人们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回族同胞饮盖碗茶时用的茶具叫“盖碗子”,也叫“盅子”“茶碗子”。“三炮台”有茶碗、茶盖和茶托(长方形的叫茶船)配套使用,茶具古朴大方、精巧雅致,既重实用价值又重审美价值。茶具取决于茶碗和茶杯,以求装茶叶方便,饮茶时倾斜度小,方便实用。喝茶时用宝鼎底座似的掌盘托茶碗,不烫手,还能把洒出的茶汁留在盘里。盖子设计略小于碗口,又略大于碗身,既能浸入碗中,又不至掉入碗内。“盖碗子”一般是用景德镇出的青花或粉彩名瓷。回族同胞最爱飞红点翠的粉彩瓷器,并且将金边红珊瑚图案、紫福寿字样的视为珍品,通常不用人物和动物图案。

泡茶方法

回族很讲究泡茶,有“好茶还要好水泡”的说法。

一拢火塘、一把茶叶、一个陶瓦茶罐、一只(或数只)茶盅、一个茶盘,构成了罐罐茶的全套器具。先把柴火或炭火生旺,再将带提耳的寸把长的瓦罐煨到小炉上,当瓦罐烧热时,冲入适量清水,随着滋地一声冒出一缕青烟,即用三指捏一撮茶叶放入,继续加旺火,三滚三沸后方才饮用。沸腾时,用一竹制小棍压着搅动翻滚的茶叶,使其不溢,稍兑一点凉水;再滚时,兑水再熬;沸腾后将倒出的茶汁回罐接着熬,此时方可饮用。茶瘾大的人多喜欢边熬边放茶叶。一般不管人多人少,就那么一小罐,轮着喝,俗称“捣罐罐茶”。

烤茶选用的是陶釉或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头道茶味浓量多,香气扑鼻,因其味甘苦而名“老苦茶”。饮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10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即化,然后将姜糖水加入,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第三道茶,是把茶水再煮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而成的满盅茶,茶味清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

奶茶的泡制方法除了在茶罐内加茯砖茶,还要加盐,待茶熬好后再加奶烧开,并放入花椒等,待客时还要放两粒烧熟或煮熟的大红枣。

擂茶的泡制方法很简单,先将茶叶及适量油盐和药草放入陶制的擂钵内,然后坐着用左手肘或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握“擂棒”频频擂转、舂捣。当擂至细烂如泥时,就用一把竹制的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一个黑褐色的铜壶,用刚汲取的清冽山泉水煮沸(或直接冲入沸水),再撒上些许切碎的香葱即可。

麦茶流行于西北部分地区,通常是将麦子炒成半焦,捣碎倒入茶罐中,佐以食盐盛水熬煮。云南腾冲的回族也制作麦茶,但与西北地区的制作方法不同。他们是将小麦粒洒上水,用稻草盖上,待其发芽后,将其晒干打成粉,做成麦芽面。做麦茶时,先将麦芽面放在纱布上,然后包好放在凉水里泡一会,使其充分稀释。之后将包有麦芽粉的纱布充分挤捏几次,过滤出麦芽水。再将滤好的麦芽水倒在凉好的糯米饭上放一夜,第二天煮沸而食。

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慢加热,当水沸腾立即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等香料细末放进煮沸的茶水中,轻轻搅拌3分钟~5分钟即成。

酥油茶的泡制方法是先将茶叶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藏语,酥油茶桶的意思),再放入酥油和盐用力将“甲洛”(带活塞的木柄)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放在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

盖碗茶除了放茶叶外,还放白糖、红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因此也叫“八宝茶”。一般回族家庭饮“八宝茶”配料不齐时,多饮用“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肉);有的饮“青四品”(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还有的喜欢“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和“五味茶”(绿茶、山楂、芝麻、姜片、白糖)等。泡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料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是2分钟~3分钟。

回族很讲究泡茶,对泡茶用水格外重视,回族老人认为,雪水、泉水和流动的江河水泡出来的茶为佳品。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族群众喜欢用黄河水泡茶;居住在山区的回族群众喜欢用泉水及在冬天用雪水、夏天用雨水泡茶。因为雪水、泉水、黄河水杂质少,略带甜味,泡茶不会影响茶叶本身的香味。

礼仪

回族茶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习俗,更是一种意蕴深长的文化礼仪。由于各地的饮茶风俗不同,因而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

在宁夏六盘山地区的回族群众把罐罐茶看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亲朋好友围坐炉前,主人把第一罐茶放在一边,把第二罐茶恭恭敬敬捧给客人,气氛和谐、亲情浓厚。这第一杯茶不敬客人是有讲究的,“头杯垢水二杯茶”,主人是怕罐罐、装水器皿、饮具及串入茶中的其他异味影响了第一杯茶,故而放在一边留给自己。客人用过第一杯茶后,就免了许多客套和俗礼,嫌淡嫌浓,自己动手煮。

对于烤茶的礼仪,当地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头道槟榔二道茶”。饮茶的盅子跟酒盅的大小差不多。第一道,主人和客人分别倒上半盅,各自饮完;第二道以后则由客人独自饮用,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在新疆、内蒙、、青海等地,奶茶是待客的上品;逢年过节、迎新娶亲,又是敬客的第一道饮料,称作喜茶、年茶。

吃“擂茶”时,桌上一般要摆上几十盘茶点,并将盘子摆成字形,如“寿”字等。客人饮茶前,要将原来的字形拆开,自己再摆成一个新字,如“喜”字等,然后主人劝茶、敬茶,客人才开始饮茶。吃擂茶很讲究礼仪,主人会不断地劝茶,大家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说明擂茶煮得好。

同样,喝酥油茶也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立即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并捏成团子状。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倒上酥油茶,客人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一般每喝一碗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对此,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喝好了,主妇便也不再劝茶。

说到盖碗茶的礼仪,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一方面是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分和身份,分出主次,把茶先捧给主客。回族喝盖碗茶的讲究很多,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末,而是用盖子刮几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卤变清汤。每刮一次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慢慢地饮。在喝茶中,如果喝完一盅还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净,留一点儿,这样主人会继续倒水;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放到嘴里,表示已喝好,主人也就不再倒茶了。

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饮茶不仅仅展示着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礼节,在饮茶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回族婚礼中茶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礼物,如陕甘宁青等地的回族婚礼中的“定茶”。回族提亲时“裹包”(即给女方提亲所带的礼物)必须要有茶,表示“下茶”或“受茶”。青海民和、循化地区的回族俗称“拿手茶”(意为双方家长握手认定)。定婚时要喝“定茶”。“茶”一般要选择在主麻日送。男方家要准备回族群众喜欢喝的花茶、绿茶、沱茶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等等,然后分装成1斤重的小包。这些礼物是准备给女方家至亲的人的,由男方和父母一起送去,女方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今后轻易不再变更或许配他人。结婚时喝“喜宴茶”,结婚后要与老人喝“阖家茶”。由此看来,回族婚礼从相亲到结婚都是由茶贯穿始终的。

此外,回族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重要节日,都要拿最好的茶来馈赠亲友,用盖碗茶招待客人。回族在看望长者或者一些比较重要的朋友时,茶是必带的礼物之一。即使在家居生活中,少小给尊长敬茶亦能反映小辈对礼数是否熟知,在宁夏中部地区,一般小辈给尊长敬茶,茶中要放些糖,以示敬重,否则老人会不高兴,认为孩子目无尊长。■

饮茶文化篇2

关键词:需求理论;社会化;外语教学

高考外语改革沸沸扬扬,从传说中的外语不再重要以致将逐步取消外语学习和考试的传言到如今已被证实的外语高考改革社会化。高考改革将外语学习从极端的“证书竞赛”到如今更切合实际的考试社会化,使得外语教育回到了外语基础教育的根本意义。迪尔科姆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社会的人”[1]。大学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阶段外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外语知识和自己专业结合起来,内化成有效的综合知识和经验,真正服务于社会。而当今各地方高校的外语学习社会化进程极其缓慢,社会化水平也无法真正达到社会需求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从社会化角度来探讨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是解决学生社会化、外语学习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1需求理论和社会化

束定芳在分析外语人才时提出外语需求理论包括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需求是指个人目前的实际水平和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社会需求指社会对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2]。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成为经验,通过再现经验而形成智力和体力行为,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如何从社会需求出发,在知识和人才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化人才是当今各高校制定课程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2地方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地方高校外语教育主要分为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本文主要讨论非外语专业。非外语专业的外语学习主要分为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首先来看一下分布最为广泛的通用外语。不同于外语专业,这些非外语专业的学习者在通用外语学习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学校引导的不足,这些学习者大多无法看到自身专业和外语在未来社会需求中的结合点。因此,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另外,通用外语课程的一统性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笔者对所在院校的部分专业的外语学习者调查表明,80%的学生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和通过四六级考试。出于自身兴趣、爱好和有其它明确的学习目的的学习者仅为15%。而目前的通用外语几乎完全忽视了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目的而采用了统一的教材和教法。此外,部分学习者学习目的不明确也是当今地方高校公共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随后高年级的专业外语学习的确从教学目标上将外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自身专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目的性不强的问题。但由于教师水平低下,学校实践环节形同虚设等客观因素,学习者除了学到为数不多的与专业有关的英语单词外,收效甚微。这样一来学习者在专业外语方面的学习同样无法真正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有效结合。通用外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课堂效率低下,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不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3外语社会化的必要性

胡壮麟在解读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提出了“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要求[4]。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通过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方式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提出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让学习者在听说,读写和翻译方面具备其未来工作中所需的能力。而各地方高校需要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方面进行完善、系统的社会化改革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社会化培养的需求。

3.1师资社会化

作为学校教育的承担者,教师是外语知识的重要传授者和指引者。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标准,向人们传授社会经验、规范行为品格、塑造价值观、把现行社会的各种要求传递给人们,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因此,教师社会化是个体取得社会化的前提和保证[5]。而当前大多数地方院校外语教师归属于外国语学院,其余各专业教师归属于各自专业所属院系。因此,各专业之间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几乎都没有任何联系。长久以来,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了解和学习跨专业知识的动力,除了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外,别无所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只是空谈。首先,从本校内部实现教师资源社会化。加强外语基础教师与各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促使教师去了解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这样,既能解决通用外语课堂目的性和实效性不强的弊端,又能避免通用外语与专业英语严重脱节的现象。其次,实现本校教师走出去,外部人员走进来。让各地方性大学彻底变成一所社会化学校。让本校教师走出去,去了解与自己学生紧密相连的实践环节,就业环节以及社会前景等。通过这些现实来促使外语教师和各专业教师了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完善课堂知识和结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来为相应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相应课程。这些成功人士往往经验丰富,他们传授的知识远远高于课堂上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欠缺以及自己就业之路的方向。这样一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校内教师的竞争力,促使他们去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化,提高课堂效率。

3.2课程社会化

课程体系是教师依赖制定教学方案,学生依赖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重要环节。其制定应该与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有紧密联系。由社会需求出发制定具体的课程体系,其效果如何也要由社会这个主体来进行评估。但长久以来,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社会在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客体地位,这就造成了很多课程华而不实,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让社会从客体过渡到主体。让社会各种因素参与进来,改变学校课程体系中封闭的状态,实现课程社会化。使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环节以不同程度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和评估。由国家制定宏观的课程指导方案,由学校以国家指导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完善的资源库,以供教师和学生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活动。学校的教育多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育。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这部分群体来讲,实践更多时候可能会大于理论。因此,课程体系中实践社会化是制定课程体系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课程社会化改变了国家的主体地位,而恢复了学校的主体地位,而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中势必要将社会这个主要因素放在主体地位,根据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也看到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明确了课堂和个体的教学和学习目的。而由社会参与的评估体系同样会为社会化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充分的依据。

3.3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和协作化相结合,体现社会化)

饮茶文化篇3

1、唐代茶文化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派生出来的子系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饮茶之风盛行唐代人普遍饮茶,上至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至文人雅士、僧侣道士、黎民百姓,大多饮茶。茶还作为“赐名臣,留上客”的珍品。随着饮茶的普遍,客来敬茶已蔚然成风。“茶宴”开始出现在宴请之中。人们把茶叶当上乘礼物馈赠亲友,寓得深情厚谊于茗中。

3、《茶经》问世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了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专著。全书从茶树的性状、产地、茶叶采制过程、品饮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总结了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功能,创造了茶艺、茶道等一系列的茶文化思想,基本上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为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陆羽的大力倡导下,文人学士讴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二、宋代茶文化

1、制茶精工细作宋代创制了“龙凤茶”,龙凤茶是用定型模具压制茶膏并刻上龙、凤、花、草的一种小饼茶,茶饼上有龙凤的造型。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皇后的象征。龙凤茶显示了皇室茶饮的尊贵。龙凤茶的创造发明,开辟了我国茶叶造形艺术的先河,由对色、香、味的品尝,拓宽到形的欣赏,为我国以后的造形艺术奠定了基础。

2、茶艺迅速发展宋代盛行“茗战”,即比试茶叶品质的高低。由于文人士大夫聚会中茶宴的盛行,地方官为博京城高官的欢心,大臣为博帝王的欢心,每年需到民间搜刮极品茗茶入贡,由此产生了“贡茶”。于是需要比试茶叶质量的高低,以排出名次。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经过认真评比,优胜者入贡皇室。“茗战”不仅在上流社会盛行,而且还普及到民间。

三、茶文化的发展

1、元明清时期茶文化元代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茶叶饮用,皇室以饼茶为主,民间以散茶为主。花茶的加工制作已经开始。汉蒙饮食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明代饮茶风气浓厚,茶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制茶和饮茶出现大变革。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龙团茶,推广蒸青散茶。从此皇室纳贡的是芽叶形的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也纷纷仿效,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使饮茶简单易行,饮茶之风更为普及。同时也推动了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促进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清代茶文化有三大特点:一是饮茶方式更加讲究;二是茶叶和茶文化向外输出;三是茶文化空前鼎盛。清朝宫廷以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为主要茶饮,有的用于泡饮,有的用于煮奶茶。大众茶饮方法,泡茶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洗涤,并用干净布擦干,茶杯中的茶渣必须先倒掉,然后再斟。清明后期出现了六大茶类,人们不再只饮一种茶,而是根据各地饮用习惯选用不同的茶类。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大大提高,除满足本国市场外,还大量远销国外。

2、现代茶文化新中国建立以后,茶叶生产发展速度很快,而茶文化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在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的促进下,我国茶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势态。现代茶文化与古代茶文化相比,更具时代特色,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前所未有的魅力。新时期茶文化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鲜明特色。一是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80年代以后,象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茶文化社团,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浙江湖州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了“中华茶人联谊会”。这些社团的成立,对于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文明,推进茶叶科研和经济的发展作用很大。茶艺交流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茶艺活动场馆大量涌现,有的大城市茶馆茶楼有千余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形成一支宏大的茶业队伍。二是健全的茶文化教学科研机构。我国主要产茶省分的农业院校都设有茶学专业,她们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茶业人才。有的高等院校还设有茶文化专业,一些省(市)设有茶叶研究所。还有部级研究所,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有香港中国国际茶艺会、北京大学东方茶文化研究中心等。

饮茶文化篇4

关键词:英国;红茶文化;价值取向;基本内容;下午茶

英国人素来以热爱饮茶闻名于世,据统计,英国以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口消费了世界百分之七的茶叶,超过八成的英国人拥有每天规律饮茶的习惯,每人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近四公斤。不过,英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其茶叶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进口,从十七世纪正式接触茶叶至今,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始终位列世界之首,尽管二十世纪中期茶叶进口量与消费量曾经受到其他饮料的竞争性冲击,但茶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并未降低,它仍旧保持着英国“国饮”的地位,依然是英国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人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早茶、午后茶、下午茶、晚茶等,茶叶由单纯的饮品演变成为品位、格调与内涵的象征,而饮茶活动则成为英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社交形式。

1英国红茶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而言,英国人饮用红茶则显得更富规律、更有格调。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意指“饮茶时间”,具体算来,英国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用于饮茶,饮茶的内容包括早茶、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早茶是英国人晨起后饮用的第一杯茶,以红茶为主要原料,加入牛奶、柠檬、方糖等辅料,温纯甘润,暖肾养胃。英式早茶通常精选阿萨姆、锡兰和肯尼亚等地的红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使之气味浓郁清新,富于锡兰红茶的特色,口感浓厚醇滑,带有阿萨姆红茶的特征,色泽红亮剔透,带有肯尼亚红茶的属性。对英国人而言,倘若早晨没有饮用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这一天都会觉得怅然若失。上午茶又被称为“公休茶”,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大约持续二十分钟,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还是空暇在家的家庭主妇,都要在这个时刻休息一会儿,喝一杯红茶,作为工作间隙的有效调节方式。由于客观条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上午茶不宜复杂,一杯单纯的红茶即可,不必添加辅料,因而上午茶便成为英国红茶文化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红茶文化的载体,具有优美独特的饮用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最佳体现。下午茶的专用茶源包括伯爵茶、锡兰茶、大吉岭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如果需要奶茶,则应当先倒入牛奶再倒入茶水,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下午茶是英国红茶文化所有内容中最为讲究且最为丰富的,举办下午茶的地点应当典雅整洁,茶具与茶叶必须高档精美,茶点应当精致可口,出席下午茶时应当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体现出较高的自我修养与时尚品味。起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以下午茶为契机进行社交活动,而后下午茶发展成为整个英国社会的社交窗口,很多商人和政客也逐步成为了下午茶的忠实拥护者,与朋友、合作伙伴洽谈时,下午茶往往是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因为它既精致又经济,还承载着传统茶文化,彰显出英国人高贵、优雅、恬静的气质。晚茶是在傍晚饮用茶品,通常与晚饭一起进行,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辅餐饮品,体现出更多的平民化色彩,与精致典雅的下午茶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2英国红茶文化的价值取向

2.1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中国的茶文化更多地倾向于其中的精神内容,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在饮茶之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凡与饮茶相关之事,必然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比如,饮茶环境多为高山流水之间,自然清幽处,风光无限好,饮茶所用的器具精致玲珑,水多为山间活泉,火则为旺盛活火,等等。而英国人饮茶,不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精神愉悦与放松,更多的则是看重茶叶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作用。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微量生物碱元素,在冲泡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溶于水中,经常饮用能够提神醒脑、促进代谢、解除疲劳、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茶叶最早进入英国时,被宣传成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宛若传说中的仙草一般。特别是与酒精饮品、咖啡等相比,茶叶无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品,在令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实现身心愉悦。另外,英国人饮茶并不像茶叶故乡中国那样仅限于品尝清澈的茶汤,而是极具创意地将牛奶、蜂蜜、果汁、方糖等加入茶叶之中,有些人还会依照自己的口味加入肉桂、黄油、鸡蛋、威士忌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因而,茶叶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休闲饮品,而更多地成为是一种富于营养、可以充饥的创意食品。英国人还常常以甜品、面包、水果或正常的饭食来佐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茶饮的饱腹作用。这就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精神与物质相互统一的诉求,特别是他们对于物质内容的重视。

2.2高雅与通俗的融合

十七世纪,饮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一个世纪以后,在贵族阶级的推广下,茶叶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品,女性对于社交活动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下午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的繁荣又反过来提升了饮茶的格调:专门的消费性茶园出现,茶歌茶舞等艺术形式诞生,与饮茶活动配套的服饰与器皿行业形成并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带动下,饮茶开始从贵族走入平民阶层,具有深刻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然而,饮茶活动的纵横发展并未对其品质造成影响,它依旧是高雅生活和休闲文化的代名词,是英国典雅消费模式的综合展现,成为高雅与通俗融合的典型范例。

2.3审美与功能的协调

在饮茶活动日渐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英国红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逐步显露,并形成了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英式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物质载体,人们在制茶、品茶以及从事其他相关活动时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综合,能够对人们的自我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产生能动作用。虽然英式茶道较之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历时较短,但其内涵仍旧是非常深刻的,凝结了英国特有的高等艺术境界,是大不列颠民族的精神支撑,彰显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能够平和心境、舒缓情绪,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与优雅。英式茶道就其泡茶技艺、品茶艺术等外在形式来看,可谓是英式审美的典型,它对于茶具的要求和礼仪的讲究无一不渗透着英国民族缜密而细致的审美观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道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器具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富于美感,还要便于使用。最初英国使用的茶具在形状和图案上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瓷器为上乘,杯身印有美丽的花卉图案,杯沿镶有金边,庄重而华丽。一套茶具由茶壶、茶杯、茶碟、滤匙、茶匙、糖罐、点心盘、木制托盘、保温罩、餐巾、鲜花或蜡烛装饰物等十五件组成,维多利亚式下午茶还需要优美的古典音乐来营造轻松典雅的饮茶氛围。英式茶道泡茶所用之水也是将新鲜水煮沸,由此可以使红茶的香气充分散发出来。茶叶用量为一茶匙红茶冲泡两杯红茶,以发挥出茶叶的香醇味道,冲泡时间依照茶叶浓度而不等,一般在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同时,英国红茶文化还体现出对优雅礼仪的严格要求,以下午茶为例,人们通常称之为“淑女茶”或“绅士茶”,足以看出它对礼仪的强调。人们出席下午茶时,男士应当穿西装,女士则穿礼服,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女士还应当佩戴帽子、面纱、手套等。如果是在家中举办,女主人应当身穿盛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示尊重,饮茶场所应当是家中最好的房间,茶叶、茶点、饰品、音乐等都要精益求精,对于食用茶点的顺序和方式也有详细要求。不过,英国人对于审美的注重并未削减他们对于实用的强调。英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实用主义,对于一切事物都强调其功能性。他们喜爱茶叶,因为茶叶具备提神醒脑、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功能;他们热爱茶文化,因为茶文化能够促进修身养性、平和心境、提升情操,最为重要的是,茶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社交机会,能够让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英国红茶文化与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

茶叶进入英国后,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逐步形成了富于英国特色的红茶文化,集中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物质与精神、高雅与通俗以及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红茶文化与英国的价值取向也是同样道理。红茶文化是一种高贵、典雅并富于美感的文化形式,遵循传统规范、注重规则礼仪,但与此同时又不失其群众基础,在操作中强调饮茶过程的简易性、可行性、功能性与实用性。通过品鉴独特的茶饮与红茶文化,人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英国价值观念的认识,明确古老传统与工业文明、贵族气质与公平务实、精英理念与个人修养、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此外,英国红茶文化也体现出东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既要有宁静致远的田园特色,又讲求高贵华丽的气氛,可以说是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结合。英国红茶文化对于新灵感悟和自然神韵的追求并不像东方茶文化那般深刻,它更多地强调口感与形式,更加看重感官享受,因而也就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之,英国红茶文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容,也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艾登.茶[M].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柏凡.中国茶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储安平.英国风采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范中汇.英国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图仁.甚是英国[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

饮茶文化篇5

[关键词] 茶饮料;茶多酚;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 TS2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172-02

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液体饮料,在加工时可加入水、糖、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等物质。近年来茶饮料在我国发展迅速,各种品牌的茶饮料琳琅满目。茶饮料不仅保留了茶叶的风味,饮用方便,而且富含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中的功能性成分,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为了解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本文对市场销售的红茶、绿茶和乌龙茶等茶饮料进行了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并分析了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在开盖后的变化趋势,为人们的消费提供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盐城市售茶饮料品种很多,如统一、康师傅等企业都有生产。本研究按照茶饮料的品种进行分类,从盐城市各超市购买各品牌绿茶、红茶、乌龙茶和花茶饮料共26件进行研究分析。

1.2 实验仪器、试剂和方法

1.2.1 实验仪器 722风光光度计,电子天平。

1.2.2 试剂和溶液 (1) 酒石酸亚铁溶液:准确称取1g(准确至0.0001g)硫酸亚铁和5g(准确至0.0001g)酒石酸钾钠,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L(溶液避光低温保存,有效期1个月)。(2)pH7.5磷酸盐缓冲液:用量筒准确量取85mL 1/15M的磷酸氢二钾溶液(称取23.377g磷酸氢二钠,加水溶解后定容至1L)和15mL 1/15m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称取9.078g磷酸二氢钾(GB 1274-77),加水溶解后定容至1L]混合均匀。

1.3 实验方法

1.3.1 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1] 准确移取1mL茶饮料到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充分混合,再用pH7.5的缓冲液定容,该溶液即为待测溶液。用蒸馏水代替茶饮料,按照相同步骤配置空白对照溶液。用10mm比色杯,在波长540nm处,以试剂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其吸光度,按照国标公式进行计算。

1.3.2 搁置时间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吸取4份同一品牌的茶饮料20mL于100mL烧杯中,在室温下分别搁置10、20、30、40和60min。然后移取1mL茶饮料到25mL容量瓶中,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按照下面公式计算茶多酚损失率:茶多酚损失率=(搁置前茶多酚的含量-搁置后茶多酚的含量)/搁置前茶多酚的含量。

2 结果

2.1 茶多酚含量

通过测定发现,市售各种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差别较大(表1),特别是绿茶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变化范围最大,从806.28mg/kg到375.74mg/kg不等。各类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以绿茶茶饮料中含量为最高,平均为636.91mg/kg,其次为乌龙茶和红茶茶饮料,而花茶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则最低。与GB/T21733-2008中规定的各种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表2)相比,所抽检样品中绿茶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合格率为80%,红茶和乌龙茶茶饮料则全部达到规定的含量要求,而花茶茶饮料中则多数低于国标规定的含量(5件中有3件低于国标)。

2.2 茶多酚损失率

茶多酚的损失率随搁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前30min内,损失率增加显著(图1),表明茶多酚含量在茶饮料开盖后30min内显著减少。可能与其暴露于空气中被氧化有关。

3 讨论

茶多酚又称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也是茶叶中有药理和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辐射、抗高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病毒等药理学活性[2-5]。茶饮料作为茶叶的方便饮品,其保健作用的发挥与其中所含的茶多酚的量有关,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茶饮料中均能检测到茶多酚,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绿茶饮料含量最高,其次为乌龙茶和红茶饮料,花茶饮料含量最低。这与李洁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7]。该结果表明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不仅与生产时茶叶用量有关,还与茶叶的加工工艺有关,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在发酵过程中逐渐降低[8]。因此用绿茶叶或绿茶粉制成的调味绿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饮料,因为绿茶制造时不发酵,其茶多酚含量较高,作为半发酵和发酵茶类的乌龙茶和红茶茶饮料茶多酚含量则较绿茶低[9]。

杜淑霞等[7]于2009年的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合格率为86.1%,不合格产品分散于各种茶饮料中,这与本此调查的结果基本相同。与1999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可发现我国自2000年茶饮料行业标准后,市场销售的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有上升趋势[10]。但是我国茶饮料的标准仍然相对落后,相关标准相对滞后,尤其是茶饮料内所含物质成分的浓度、卫生指标、营养物质的指标等,与国际茶饮料标准尚有差距。

作为一种强的抗氧化剂,茶多酚性质不稳定,在光线、氧气和铁离子等氧化条件存在时,能够通过自身抢先氧化来阻断氧化过程,起到抗氧化作用[11]。因此茶饮料在饮用过程中一旦开盖并与空气接触,其中的茶多酚就被迅速氧化,因此开盖后最好在30min内饮完。

在我国2008年的茶饮料国家标准中,将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含量作为评价茶饮料质量的重要理化指标。笔者通过测定发现盐城市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的含量有较大差异,并有部分样品不能达到国标要求。茶饮料生产企业应更新生产设备,改善生产过程,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1733-2008茶饮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 张晓梦,倪艳,李先荣.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3,36(2):157-160.

[3] 王栋,康健.茶多酚的功效、提取和应用[J].新疆大学学报,2007,24 (2):217-220.

[4] 薛山,赵国华.茶多酚生物学功效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73.

[5] 崔云甫,石林,秦虹.茶多酚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3):229-235.

[6] 李洁.市场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41-43.

[7] 杜淑霞,欧仕益,徐丽,等.市售茶饮料茶多酚含量的调查与分析[J].粮油加工,2009(11):134-138.

[8] 吴清华,张浩,莫海珍,等.绿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变化[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5):110-113.

[9] 严鸿德,汪东风,等.茶叶深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374-428.

[10] 杨玉芝.36种茶饮料中茶多酚、咖啡因含量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9,11(3):25-26.

[11] 盛丽,任爱梅.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J].化学世界,2004(11):8-9.

饮茶文化篇6

关键词:茶饮茶茶礼茶文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以人兴,人伴茶名。现在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喜欢饮茶,茶和茶文化覆盖了全球。

美国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这也就凸现出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

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英国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久面久之,午后茶逐渐成为一种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英国的饮食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都有供应午后茶的。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备有茶篮,内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午后茶用。午后茶实质上是一餐简化了的茶点,一般只供应一杯茶和一碟糕点,只有招待贵宾时,内容才会丰富。

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和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法国人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饮用瓶装茶水时加柠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

法国人饮绿茶,要求绿茶必须是高品质的。饮绿茶方式与西非饮绿茶方式一样,一般要在茶汤中加入方糖和新鲜薄荷叶,做成甜蜜透香的清凉饮料饮用。

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饮。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特别在一些法国青年人中,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和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

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种类。

另外,浪漫的法国人从来就不会放弃在浴缸里浪漫的机会,也从来不会放弃在浴缸里制造美丽的机会。现在,巴黎人最喜欢的洗浴形式莫过于茶叶澡。把茶叶和桉树叶、海藻同包于柔柔的雪纺绸中,投于浴池,有一股淡淡的茶香溢出。嗅着如此清爽的味道,将身体完全融于其中,有水在旁边荡漾,还有什么身心疲惫要谈啊,剩下的就是情啊爱啊了。怪不得巴黎人就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看来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绝对是真理。巴黎人懂得茶叶中含有人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美容护肤、减肥当属它无疑了。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此饮茶带有英国色彩,大多习惯于饮红茶,普遍爱好的是牛奶红茶。一般早、中、晚饭后各一次,有的甚至达到5次。大多采用茶炊烹煮法,即先将开水壶中水煮沸,尔后放上红茶,再烹煮3-5分钟,随即用过滤器滤去茶渣,然后将茶汤注入茶杯,再加上牛奶和糖调匀即饮,另外,也有少数不加牛奶而代之以柠檬片的,又叫柠檬红茶。

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高地以及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牧民,也有爱饮绿茶的。饮绿茶时多配以白糖并加几粒小豆蔻,以增加清凉味。巴基斯坦人待客多数习惯用牛奶红茶而且还伴有夹心饼干、蛋糕等点心,大有中国广州早茶"一盅两件"之风味。

俄罗斯

喝茶属于俄罗斯生活的一部份,俄罗斯人喜欢喝茶,但是跟所有以肉食为主的民族一样,他们喜欢喝红茶,主要是红茶末。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就是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那时候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百分之七十五都卖给沙皇时期的俄国。莫斯科市中心中国城社区有十九世纪雕龙画栋的中国茶行,可见证当时双方茶叶贸易的兴盛。

为了喝茶,俄罗斯人家里都有一个特殊的茶炊,它们称为「萨莫瓦尔。以前茶炊是铜制的,有点像台电福利社东北火锅,中间是放木炭、冒烟的桶子,底下是放煮水的锅,唯一差别是俄罗斯茶炊有一个水龙头,水煮开后,就从小水龙头放水泡茶。这种旧式茶炊只有在莫斯科跳蚤市场看得到。现代「萨莫瓦尔兼具传统与新潮,它外表漆得非常有斯拉夫民族的风味,也不用炭烧而用电加热,体积变小,而且用电烧水不会弄得乌烟濔漫。主要是现在俄罗斯家里人口变少了,家庭人口少,因此不需要大容量的茶炊了。

俄罗斯人泡茶后,要用一个做成各种母鸡或俄罗斯大妈形状的套子罩在茶壶上,等茶泡开了往茶杯倒。俄罗斯泡的茶特别浓。所以他们先倒半杯浓茶,然后加热开水,再加两块方糖与柠檬片。

由于俄罗斯人喝茶程序非常复杂,俄国人对茶也比较讲究,不仅要有茶杯,还要有茶托,连用玻璃杯喝茶,也要把杯子放在金属套内。俄罗斯人不仅饭后喝茶,他们平常也喝茶。喝茶时配果酱、巧克力、饼干与蛋糕,与台湾茶食比较别有一番风味。

伊朗

伊朗人,将茶喝成了生命里一道不变的美丽风景。国内大大小小的茶室遍布各地,让人眼花缭乱。长此以来,形成了一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富茶文化。一天十五六杯茶。许多伊朗人每天非茶不欢,而每天喝茶的次数也多得惊人,一天十五六杯是最起码的。原因在于:伊朗禁酒,以茶代酒,能够提神、健身、醒胃、清肠等等。

茶室,对于大部分伊朗人来说,是以茶会友的地方,也是谈生意的好场所。几乎每间茶室都出租水烟,握着水烟管咕嘟咕嘟地吸食的同时,一宗宗生意也就不知不觉地谈成了。

在伊朗北部大城大不里士(Tabriz)有间桑葚茶室。那是间别具风味的露天茶室,设在成排桑葚树下。那儿有一条奇怪的规矩:男女必须分开坐。

伊朗人喝茶,有个很奇特的方式——琥珀色的茶,盛在小巧玲珑的玻璃杯子里,喝茶时,糖块不是放进茶里搅和的,而是直接放入口中,再去啜茶。伊朗的糖,呈现不规则的结晶体,一片片薄薄的,晶亮的黄色,轻轻一咬,“卡卡”数声,糖片分崩离析,再悠悠然地把茶啜入嘴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中和,在味蕾上泛起一圈又一圈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涟漪。有些糖片还镶嵌着柠檬皮,一咬,满嘴生津,这时,赶紧将略带涩味的茶灌入口中,以舌尖略略搅和,那种甘醇已极的好味道,足以使头发“轰”的一声全都直直地立起来。当然,一般较为简陋的茶室,并不备有这些薄片糖晶,仅仅只供给一般化的方块白糖,伊朗人惯常的做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拈着糖块,蘸了蘸茶,放进口里,等它在舌上欲融未融之际,便啜茶入口,与糖中和。

韩国

韩国的民族史有5千多年,从新囫时代开始就有茶文化,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茶礼“和、敬、俭、美”基本精神,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冠礼者13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5人。

高丽五行茶礼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展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仪式。唐代陆羽著有《茶经》,被人称为茶圣,茶神。韩国则把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家找称作茶圣,古代传说中神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家是发现茶,利用茶的先行者,高丽五行茶是韩国为纪念神家氏而编排出来的一种献茶仪式,是高丽茶礼中的功德祭。

高丽五行茶献茶礼是部级进茶仪式,反映出高丽茶法,宇宙趔和五行哲理,是一种茶道礼,是高丽时代茶文化的再现。茶礼全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民族风情。

日本

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纔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

德国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但方式和习惯与中国差别较大。德国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真正的茶叶也没有。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否则会有些涩味。德国人饮茶时把茶叶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不断用开水冲,之后再将茶叶倒掉,有人发觉其茶味很淡,问后方知是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所致。

阿根廷

无论是走在街头、公园或坐在办公室里,还是在足球比赛的观众席上,或在乘飞机、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旅行途中,到处可以看到阿根廷人端着茶壶在津津有味地喝着马黛茶。

马黛茶是生长在南美洲地区的一种常绿灌木叶子,加工制作方法与我国茶叶加工大致相同。阿根廷东北部气候湿润,阳光充足,红色含有矿物质的土壤很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近些年阿根廷马黛茶的生产发展很快,如今年产量达4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被称为“马黛茶王国”,全国人均年消费量约7公斤,其余30%用于出口创汇。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是阿根廷全国的马黛茶节。节日里,在首都街头可以看到许多着装漂亮的少男少女向行人分赠小盒包装的马黛茶。在马黛茶主要产地———米西奥内斯省等地,节日里还要举行高乔人参加的花车游行,竞选“马黛茶女王”,选出的“女王”可以免费到首都和各大海滨城市旅游,并能得到不少珍贵礼品。

在阿根廷,使用什么样的茶壶招待客人,比喝马黛茶本身更重要,就像西方人待客讲究餐具一样。一般平民百姓使用的马黛茶壶大多是竹筒或葫芦挖空制成的,壶上没有什么装饰。而高档的茶壶则是一种艺术品,做工精致,有金属模压的,有硬木雕琢的,有葫芦镶边的,也有皮革包裹的,还有牛角磨制的,形状千奇百怪,以怪为贵。壶的外壁刻有马头、鹦鹉、山水、花鸟、天使等各种图案,有的被视为“带来好运”的祝福,有的象征“怀念”或“友谊”。商店里陈列的高档茶壶还镶有各种颜色的宝石,在灯光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来到阿根廷的外国游客都喜欢买个马黛茶壶带回去留个纪念。

尽管当今世界的广告充斥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麦氏速溶咖啡等等最入时的各种各样饮料,但具有独特性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中国茶,作为普通的饮料仍然雄踞世界的饮料市场之首,而且因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使其成为一种影响最广的“文化”。

当“茶”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恒定”。“茶”从单一的“饮料”和其所拥有的“文化”进行了区分和固定,不仅因为是一种跨地域的饮料,而饮料的“文化性”则增强了这种传播性,“茶”不但是人的物的需要,也成为了人的精神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茶的起源及传播》中华美食网2004-03-27

2.《茶马古道的积淀——茶文化》2004-06-04

3.《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2004-07-21

4.《游览世界的“绿叶”》中国茶叶在线2004-09-06

5.《世界各国饮茶之道》中国茶叶在线2002-06-16

6.《茶叶浴盛行巴黎》中国茶叶在线2002-08-14

7.《韩国茶礼之道》中国茶叶在线2002-07-03

8.《阿根廷人端着茶壶走天下》亚洲茶网2004-10-27

9.《别有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亚洲茶网2004-07-07

饮茶文化篇7

关键词:茶叶;茶文化;英语教育

现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英语教育在我国早已普遍实行。然而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要掌握其民族本土文化,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仅会涉及到语言的教学,也涉及到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笔者在文中通过在英语教育中找寻茶文化内容,试图带领学生更快速地掌握这门语言。

1概念的界定

1.1茶的定义

茶,是一种将茶树鲜叶进行加工,并含有茶、茶多酚等物质的饮品。“CamelliaSinensis”是它的常用名称,而“Sinensis”在拉丁语中的原意就是“中国的”意思。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有关茶叶的描述就已经被人们所记录在书中了。

1.2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指在饮茶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其包括的内容众多,例如茶道、茶艺、茶画、茶精神等等。中国是茶的故乡,因此,茶文化也在中国应运而生了。

1.3英语教育的定义

英语(English)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英语教育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将有关英语各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的学习方法并在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关于英语的教学,不仅包括对英语语言技能方面知识的教学,也包括对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知识的传授。

2茶的起源

根据史料的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茶的国家,具有“茶的故乡”之称。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茶树的种植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关注并利用茶树,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一段话:“神农(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有关茶的记载,我国唐代的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的著作中也提及了有关茶叶起源的问题,著作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有关茶叶的记载最早源自《神农本草经》。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与南洋各国开始进行贸易往来,通过水路和陆路将茶叶运送至各国。因此,南洋各国关于茶叶的称呼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闽南语系的,通过水路进行传播的,它的发音为Tey(Te);另一种是来自华北语系的,通过陆路进行传播的,它的发音为Cha。根据资料的记载,“tea”这个词最早是在十六、十七世纪出现的,来自于水路的Tey(Te)的音,在当时那个年代,ea作为双元音读成ey。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英格兰人将ea的音读成[i:],所以,[ti:]这个音至今得以沿用。

3英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国,随着十八世纪的贸易交往才流入到英国,但是在英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从而发展和保留下来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并为后人所传承,这些文化对于推进现代茶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保留先来了许多与茶有关的习语,这些习语对于研究英国的茶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现代人所研究。习语具体指的是一种语言文化的载体和精髓,它所包含的范围较广,例如俗语、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都属于习语的范围。习语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或者民族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不同语言的精华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如何,都是可以通过习语反映出来。在中国民间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习语,即“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作为一种饮品是我国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有关茶的习语,不仅只在汉语中出现,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关于tea的习语。其中,最为我们所知的要数“somebody’scupoftea”,其含义为“tobesomethingthatoneprefersordesires”,可翻译为“对某人的胃口”,或者是“使某人感兴趣的东西”由此可以体现茶在英国人心中的位置。例句:Thisdetectivefactoryismycupoftea.(我对侦探小说感兴趣。)或者是Baseballisnotmycupoftea.(棒球不是我所感兴趣的运动、)另一方面,英语中有这样一个成语———“astorminateacup”,通过表面的意思,我们可以翻译成“茶杯中的风暴”,而意译过来即为“大惊小怪”,该成语是由法国的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来的,当时他听说欧洲最小的共和国圣马力诺发生了暴乱,然后他说出了“Ifsomeoneexaggeratesaproblemormakesasmallproblemseemfargreaterthanitreallyis,thentheyaremakingastorminateacup.”从而体现出在“茶杯当中的风暴不算什么”的内涵。例句:Myneighboursarecontinuallyquarrelling,butitisusuallyastorminateacup.(我的邻居总是吵架,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Al-thoughsomepeoplearesayingthisisreallyastorminateacup,Idonotre-allythinksoontheeveofthelaunchofthecityofcultureevent.“AlltheteainChina”也是英语非常著名的一句习语,它出现于十九世纪的末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出口茶叶的国家,英国所有茶叶的来源都是中国。因此,这句习语的意思为“巨大财富”,通过这句话,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例句:Yournewbosssoundsterrible,IwouldnotworkforhimforalltheteainChina.(你的新老板听起来有点糟糕,无论他给多少钱,我都不会为他工作的。)

4中英茶文化的区别

如今,正如我们所见到的,茶品的饮用在英国很是流行,且英国的人民在饮用茶品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英茶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4.1饮茶方式存在差异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

所以使得饮茶的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众所周知,茶发源于中国,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使得茶在今天多元文化的境遇之下呈现出不同的一面,而这在茶品饮用的方式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综合来讲,茶品饮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解渴之用”,另一种则是“品味之用”。前者强调的是茶品的实用性能,后者则主要的是茶品的寄托功用。普通平民们多享受着茶品的解渴之用,这里强调的是茶品的实用价值,因为在饮用过程中不会对其赋予一定的精神感受和心理体验,而主要的是满足生理上的解渴之用,并且能够在这一过程当中拥有清爽之感,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茶本身最原始的作用,即为人们解渴。茶在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当中,它的这一实用性随处可见,从路边的茶摊到现在的生活用茶都是这一功能的体现。随之而来的饮用方式则是随意性和生活化的。此外,还有茶的“寄托之用”,主要是讲茶的寓意功能,在后来,人们饮茶不仅仅是追求对生理的解渴之用,同时也是为了借茶抒情,借茶表达自我。所以说这时候在茶品的饮用上就会有所讲究和考量,首先在茶具上就要有一定的标准,可能会选择与自己性情相应的茶具。同时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会细细地品味茶的甘甜与醇香,抑或是因自身情感的不同而对茶寄以愉悦或者伤心之感,此时此刻的茶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茶品,它被赋予了人类情感,所以说茶品饮用的方式也要比前者更加讲究一些,要看自身的心情何如,自身的情感体验何如,针对这些不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不同的茶品饮用方式来加以寄托。总之,茶品的饮用方式概括起来有这两种方式,都有着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并不断实现着茶的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英国人的饮茶方式就与中国人存在一定的差别。英国人在饮茶之前要先烫茶壶,并且泡茶的水一定要煮沸,并且将茶立即泡入茶壶中,否则,他们会觉得泡出来的茶没有味道,

4.2饮茶习俗的差异

饮茶文化篇8

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人们的利用中形成了相互影响及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便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文化互动”。随着宜兴紫砂陶制作工艺的进步,宜兴紫砂陶壶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因为它参与茶文化活动,促进了茶文化向着更加浓郁的乡土气息发展。在茶饮文化发展过程中,个别时代的个别人不仅对茶叶的品种、属性、味道等,都十分讲究,而且,对茶具也极度追捧“。斗茶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茶方法都有严格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

随着宜兴紫砂陶逐渐适应茶饮文化的需要,它的制作技术及其工艺也日趋走向精工细作,格外讲究的高度。陶工采用拍、打、捏、雕、塑、镂、琢等手法,将紫砂器制作得精巧玲珑,美观可心。这不仅给陶瓷文化增添光辉,也给茶饮文化增加了浓厚的审美情感。随着文化的综合性发展,在现代社会文化意识中,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尤其茶饮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加促进了紫砂陶生产的大发展。在茶具系列中,除去原有测茶壶、杯子等,生产者逐渐开发了与茶饮相关的茶盘、茶托,以及茶宠等辅物件,这既增添了饮茶中的乐趣,使茶饮文化更加富有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紫砂陶的生产。

紫砂陶的生产主要面向茶饮文化,这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不仅如此,随着饮茶文化的扩大,以及由茶饮文化引起的组织与组织、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均对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和利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紫砂陶的创意和制作队伍在不断扩大,这不仅促使紫砂陶在产量上得到了巨大增加,而且,在质量上就紫砂陶的品位和品格上得到巨大提升。例如,侧重与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一般由传统陶工生产制作,而侧重与现代审美的理念的紫砂壶,一般具有学院派内涵渗透,并充满现代文化的激情。这样,在紫砂陶茶壶的造型中,明显出现了具象的茶壶和抽象性茶壶并存的格局;于是,这些琳琅满目的茶具不仅是宜兴制陶业繁荣表现,而且,联系茶饮文化,必然情不自禁地会想到茶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另一方面,组织生产与管理,以及文化运作等方面,也由茶饮文化的需要而有别于传统制陶业。这是现代设计替代过去手工生产的显著标志,人们将现代设计理念渗透在紫砂陶的生产制作上,促进了紫砂陶组织生产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总之,由于茶饮文化的繁荣,宜兴紫砂陶生产得到巨大发展,这是文化互动的结果。也是原始文化理念在新时期的文化再现。换言之,茶饮文化进一步发展,直接或间接刺激了宜兴制陶业的大发展,也给生产经营与营销业的从业人员带来巨大的自信。

2结论

中国的工艺美术文化往往与一种或多种物质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形成并发展着一种互动的关系。陶瓷工艺美术与茶饮文化就是具有这样互动关系的文化。从茶叶生产与被利用的历史和现实中,不仅茶叶生产者会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就是陶瓷生产者而言,也在茶饮文化的发展中看到了陶瓷生产的美好前景。

上一篇:治安管理处罚法范文 下一篇:普洱茶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