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2-26 02:26:27

饮茶文化

饮茶文化范文第1篇

煮茶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各种佐料。不同地区蒙人奶茶制作的方法有差异,各地爱喝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所加入的佐料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加小米、奶皮子、黄油渣、稀奶油、黄油或绵羊尾油等调料。要想把茶煮好,关键是将稀奶油、黄油渣、奶皮子、熟奶豆腐等调料搅拌好,才能煮出别有风味的奶茶。有的人在奶茶中加盐,有的人喜欢甜而加糖,要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加。至于鲜奶可分牛奶、羊奶、马奶和驼奶,一般以牛奶为上品,羊奶次之,也有的地区用马奶和驼奶。蒙古族制作奶茶是用熬的方法,而熬煮之法又是中国古代的饮茶艺术。早在唐朝,《茶经》序言的作者皮日休就描写过煮饮茶的方法。元人杨维祯《煮茶梦记》记载“:铁龙道人卧石床,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3]可见这种方式是有一定文化继承的。

奶茶的功效

奶茶中放的炒米是脆炒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先将干净的糜子米倒入铁锅内,加适当的水煮,并不断搅翻锅内的米,米泡胀后,使米皮层中的水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去,增加米中的维生素含量。把泡胀的米捞出凉晒,然后把干净的细沙子倒入铁锅内,将沙子炒红,把泡胀的米倒入,进行快速炒,使米开花,即可出锅,色黄不焦,米粒质坚而脆。这种炒米泡在奶茶中,吃起来酥脆香甜。也有糜子米不用水泡,也不用沙子炒,而直接将糜子米放入锅内炒。这样的炒米较硬,被称为硬炒米。然后用碾子碾糜子米,去其皮,将糠簸出,即可食用。这种炒米不发霉变质,便于保存和携带。用炒米泡奶茶喝了解饥饿。在不同季节所喝的奶茶也不完全相同,如夏季鲜奶多,奶茶是用鲜奶煮。但在冬季鲜奶就极少,主要用奶制品代替,特别是黄油茶在寒冷的冬天,受寒冻僵时,饮黄油茶能很快得到恢复。蒙族人除饮奶茶外,还饮嘎仁萨面茶。这是用绵羊脊骨汤煮茶,饮后可以提高视力和听觉。饮杏仁宝日汤煮茶,可以通宣理肺。饮酸枣茶能健身补血,治疗失眠。蒙人还有喜欢将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用于煮茶,煮出的茶,风味各异。一些入茶的植物已经被证明有一定的药用价值[5]。东部蒙人对兴安岭南麓地区生长的各种茶树,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如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阿巴哈纳尔旗、乌珠穆沁旗以及察哈尔、克什克腾旗等地区的蒙人,饮一种阿巴嘎茶。阿巴嘎学名为地榆,属蔷薇科,是草本植物,生于草甸草原的林缘附近,叶为椭圆形,秋后采集叶、茎、根放在阴凉处,可以和青砖茶煮,味道香,加入鲜奶及其他佐料,即是阿巴嘎茶。

蒙古族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

蒙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也是很考究的,以下就六个方面做简单介绍:①装奶桶:装鲜奶的有木桶,主要是柏木、松木或柳木制品,后来的桶多是金属制品。②搅茶桶:将熬制的奶茶佐料放在桶内搅拌,搅拌出油为止,然后把搅拌好的佐料倒入烧开的茶水搅拌。③蒙古刀:削砖茶或切砖茶的蒙古刀,刀身是以优质钢打制的,刀刃锋利,把砖茶切开研碎。④茶壶:盛茶的茶壶各地区使用的不完全相同,一般的茶壶嘴小,底大,铜质,也有铝质的。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也有的呈六边形或四边形,容积比普通茶壶稍大。铝壶和铜壶的壶嘴和壶盖都非常讲究,刻的花纹。有的银壶,清代制的凤嘴龙纹银壶十分精致,并配以各种卷草、莲花瓣和各种几何纹样,形成了极为精巧的富有装饰性的民间工艺品。⑤高筒茶壶:蒙语为温都鲁,意即高的,壶形为圆锥形,壶口呈半圆形,约二尺左右高,带把。一般用桦木制作,上面有四道或五道金属制作的箍,箍上刻有各色花纹,也有用紫铜和黄铜制作的,紫黄相间,色泽夺目。温都鲁是盛奶茶、奶酒的必要器皿。⑥茶碗:蒙古族所用的茶碗是木制的,称“翠花碗”。“蒙人胸次所拎之木碗以桦木制成,贵者以札批野(桦木根有翠色花纹)制之。曰翠花碗。制时,须以核桃油擦摩使润。镶以银。碗中镶银三钱许,佳者值银廿余两。桦木者值数两。”[6]这种木碗是用桦树根旋挖成型,再用装饰薄银片包镶而成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最大的木碗铺是瑞恒永,价格最低的是树身制作的木碗。木碗便于蒙牧民随身携带,藏于怀内,使用时拿出来。蒙古族王公贵族使用的木碗,是用银片包镶而成,包镶的图案多种多样,八宝图案最多,非常讲究,是美丽的装饰品,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虽然器具不如中原饮茶所用的复杂,但简单实用又极富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的饮茶礼仪

饮茶文化范文第2篇

茶品

回族因其“大分散,小聚居”的聚居模式,形成了风尚迥异的茶文化,其对茶品的选择也因地域不同而各不相同。

罐罐茶: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及云贵部分地区的回族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罐罐茶主要用陕青茶或砖茶。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些回族还会采摘“刺目树”的叶子,蒸透、晒干后饮用。陕西绿茶统称“陕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陕西南部。陕青是将刚摘下来的鲜嫩茶叶,经过刹青、揉捻、焙制、分筛等工序精制而成。因此,茶叶柔嫩,含芳香油多,具有条索匀整、色泽绿润、水色清澈,入口鲜爽香醇、回味甘纯的特点。砖茶多是用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而成的块状茶。砖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长期饮用,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功效。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烤茶:流传在云南等回族聚居区。茶叶多选用云南下关沱茶。下关沱茶形如碗状,造型优美,色泽乌润显毫、香气清纯馥郁、汤色澄黄清亮、滋味醇爽回甘。常饮具有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保健之功效。

擂茶:流传在我国湖南常州等回族聚居区。擂茶是用茶叶、芝麻、黄豆、绿豆、米、花生、盐及桔皮混合制作。有时也加些草药。

奶茶:主要是流传于我国青海、内蒙、新疆等回族聚居区。这三地因饮食习惯不同而导致奶茶的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他们使用的茶叶多是茯砖茶。特制茯砖茶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且有黄花清香,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滋味醇厚平和。普通茯砖茶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滋味醇和尚浓。

麦茶:流行于西北部分地区。是将麦子炒成半焦,捣碎倒入茶罐中,佐以食盐盛水熬煮。

香茶:主要为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回族饮用,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其使用的茶叶主要也是茯砖茶。

甜茶:和地区的藏族同胞一样,当地的回族也喜欢喝甜茶。茶色呈乳黄色、不透明而略稠,热饮口感更佳,有提神、清心功效。甜茶所用的茶叶主要是红茶。

酥油茶: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居住在藏区、蒙区的回族也喜欢此茶。酥油茶是以茶叶为主料,一般选用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

盖碗茶: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喝盖碗茶,又称“三炮台”。盖碗茶配料不一,名目繁多,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夏天以茉莉花茶为主,冬天以陕青茶为主。东干人也喝“盖碗茶”,但他们除了泡茶时加入干果,也学着当地人的习惯在茶水中加一些果酱甚至黄油。

茶具

回族因其饮茶方式的不同,对茶具的选择也大有不同。

罐罐茶最原始的茶具是罐罐,罐罐是指煮茶的器具,有铁的、锡的、砂的,统称茶罐子。以砂罐为佳,因其在火“不旺”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沸腾”状态。砂罐是烧制出来的器具,青灰色,是高8厘米~9厘米、底座直径只有4厘米~5厘米的锥体,看似粗糙,用来煮茶却很香浓,架在火盆上,一人一罐慢慢品用。

烤茶的茶具是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与云南下关一带的白族、彝族所用茶罐十分相似,都是粗砂黑釉陶,高约9厘米~12厘米,直径不过1.5厘米,底粗口细。杯子不拘质地、样式,随取随用。

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是铝锅或铜壶,也有使用铁锅的。喝茶是用大茶碗。

擂茶的茶具主要是擂钵、擂棒。擂钵以陶土拉胚制成,是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棒,是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度为60厘米~120厘米不等,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饮用擂茶多用瓷碗。

麦茶一般用瓦罐或铁锅煮制,饮用的器具也多是普通杯子或家用瓷碗。

南疆回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长颈茶壶,其质地有陶、铜、搪瓷、铝等,喝茶用的是小茶碗。

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更高级的是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不同等级的茶具,是人们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回族同胞饮盖碗茶时用的茶具叫“盖碗子”,也叫“盅子”“茶碗子”。“三炮台”有茶碗、茶盖和茶托(长方形的叫茶船)配套使用,茶具古朴大方、精巧雅致,既重实用价值又重审美价值。茶具取决于茶碗和茶杯,以求装茶叶方便,饮茶时倾斜度小,方便实用。喝茶时用宝鼎底座似的掌盘托茶碗,不烫手,还能把洒出的茶汁留在盘里。盖子设计略小于碗口,又略大于碗身,既能浸入碗中,又不至掉入碗内。“盖碗子”一般是用景德镇出的青花或粉彩名瓷。回族同胞最爱飞红点翠的粉彩瓷器,并且将金边红珊瑚图案、紫福寿字样的视为珍品,通常不用人物和动物图案。

泡茶方法

回族很讲究泡茶,有“好茶还要好水泡”的说法。

一拢火塘、一把茶叶、一个陶瓦茶罐、一只(或数只)茶盅、一个茶盘,构成了罐罐茶的全套器具。先把柴火或炭火生旺,再将带提耳的寸把长的瓦罐煨到小炉上,当瓦罐烧热时,冲入适量清水,随着滋地一声冒出一缕青烟,即用三指捏一撮茶叶放入,继续加旺火,三滚三沸后方才饮用。沸腾时,用一竹制小棍压着搅动翻滚的茶叶,使其不溢,稍兑一点凉水;再滚时,兑水再熬;沸腾后将倒出的茶汁回罐接着熬,此时方可饮用。茶瘾大的人多喜欢边熬边放茶叶。一般不管人多人少,就那么一小罐,轮着喝,俗称“捣罐罐茶”。

烤茶选用的是陶釉或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头道茶味浓量多,香气扑鼻,因其味甘苦而名“老苦茶”。饮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10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即化,然后将姜糖水加入,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第三道茶,是把茶水再煮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而成的满盅茶,茶味清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

奶茶的泡制方法除了在茶罐内加茯砖茶,还要加盐,待茶熬好后再加奶烧开,并放入花椒等,待客时还要放两粒烧熟或煮熟的大红枣。

擂茶的泡制方法很简单,先将茶叶及适量油盐和药草放入陶制的擂钵内,然后坐着用左手肘或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握“擂棒”频频擂转、舂捣。当擂至细烂如泥时,就用一把竹制的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一个黑褐色的铜壶,用刚汲取的清冽山泉水煮沸(或直接冲入沸水),再撒上些许切碎的香葱即可。

麦茶流行于西北部分地区,通常是将麦子炒成半焦,捣碎倒入茶罐中,佐以食盐盛水熬煮。云南腾冲的回族也制作麦茶,但与西北地区的制作方法不同。他们是将小麦粒洒上水,用稻草盖上,待其发芽后,将其晒干打成粉,做成麦芽面。做麦茶时,先将麦芽面放在纱布上,然后包好放在凉水里泡一会,使其充分稀释。之后将包有麦芽粉的纱布充分挤捏几次,过滤出麦芽水。再将滤好的麦芽水倒在凉好的糯米饭上放一夜,第二天煮沸而食。

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慢加热,当水沸腾立即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等香料细末放进煮沸的茶水中,轻轻搅拌3分钟~5分钟即成。

酥油茶的泡制方法是先将茶叶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藏语,酥油茶桶的意思),再放入酥油和盐用力将“甲洛”(带活塞的木柄)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放在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

盖碗茶除了放茶叶外,还放白糖、红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因此也叫“八宝茶”。一般回族家庭饮“八宝茶”配料不齐时,多饮用“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肉);有的饮“青四品”(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还有的喜欢“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和“五味茶”(绿茶、山楂、芝麻、姜片、白糖)等。泡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料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是2分钟~3分钟。

回族很讲究泡茶,对泡茶用水格外重视,回族老人认为,雪水、泉水和流动的江河水泡出来的茶为佳品。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族群众喜欢用黄河水泡茶;居住在山区的回族群众喜欢用泉水及在冬天用雪水、夏天用雨水泡茶。因为雪水、泉水、黄河水杂质少,略带甜味,泡茶不会影响茶叶本身的香味。

礼仪

回族茶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习俗,更是一种意蕴深长的文化礼仪。由于各地的饮茶风俗不同,因而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

在宁夏六盘山地区的回族群众把罐罐茶看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亲朋好友围坐炉前,主人把第一罐茶放在一边,把第二罐茶恭恭敬敬捧给客人,气氛和谐、亲情浓厚。这第一杯茶不敬客人是有讲究的,“头杯垢水二杯茶”,主人是怕罐罐、装水器皿、饮具及串入茶中的其他异味影响了第一杯茶,故而放在一边留给自己。客人用过第一杯茶后,就免了许多客套和俗礼,嫌淡嫌浓,自己动手煮。

对于烤茶的礼仪,当地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头道槟榔二道茶”。饮茶的盅子跟酒盅的大小差不多。第一道,主人和客人分别倒上半盅,各自饮完;第二道以后则由客人独自饮用,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在新疆、内蒙、、青海等地,奶茶是待客的上品;逢年过节、迎新娶亲,又是敬客的第一道饮料,称作喜茶、年茶。

吃“擂茶”时,桌上一般要摆上几十盘茶点,并将盘子摆成字形,如“寿”字等。客人饮茶前,要将原来的字形拆开,自己再摆成一个新字,如“喜”字等,然后主人劝茶、敬茶,客人才开始饮茶。吃擂茶很讲究礼仪,主人会不断地劝茶,大家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说明擂茶煮得好。

同样,喝酥油茶也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立即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并捏成团子状。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倒上酥油茶,客人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一般每喝一碗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对此,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喝好了,主妇便也不再劝茶。

说到盖碗茶的礼仪,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一方面是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分和身份,分出主次,把茶先捧给主客。回族喝盖碗茶的讲究很多,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末,而是用盖子刮几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卤变清汤。每刮一次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慢慢地饮。在喝茶中,如果喝完一盅还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净,留一点儿,这样主人会继续倒水;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放到嘴里,表示已喝好,主人也就不再倒茶了。

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饮茶不仅仅展示着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礼节,在饮茶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回族婚礼中茶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礼物,如陕甘宁青等地的回族婚礼中的“定茶”。回族提亲时“裹包”(即给女方提亲所带的礼物)必须要有茶,表示“下茶”或“受茶”。青海民和、循化地区的回族俗称“拿手茶”(意为双方家长握手认定)。定婚时要喝“定茶”。“茶”一般要选择在主麻日送。男方家要准备回族群众喜欢喝的花茶、绿茶、沱茶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等等,然后分装成1斤重的小包。这些礼物是准备给女方家至亲的人的,由男方和父母一起送去,女方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今后轻易不再变更或许配他人。结婚时喝“喜宴茶”,结婚后要与老人喝“阖家茶”。由此看来,回族婚礼从相亲到结婚都是由茶贯穿始终的。

此外,回族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重要节日,都要拿最好的茶来馈赠亲友,用盖碗茶招待客人。回族在看望长者或者一些比较重要的朋友时,茶是必带的礼物之一。即使在家居生活中,少小给尊长敬茶亦能反映小辈对礼数是否熟知,在宁夏中部地区,一般小辈给尊长敬茶,茶中要放些糖,以示敬重,否则老人会不高兴,认为孩子目无尊长。■

饮茶文化范文第3篇

英国的茶文化,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在世界茶文化中享有盛誉。以茶文化见长的英国文学作品也不胜枚举。本文就针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展现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

英国人;文学作品;茶文化

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众多形式的英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领略到茶文化的精彩,看到有关茶文化的描述。从精美的茶具,到精致的茶点,再到盛大的茶会,这些描写无不体现着英国人对美好、精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己所钟爱的一切的坚持。研究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对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

1英国茶文化概述

英国最初接触茶叶,要得益于葡萄牙这个国家。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加入英国皇室,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茶叶带入了英国,从这个时期开始英国宫廷以及达官贵族中开始流行饮茶,这个时期茶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普通居民是没有机会获得茶叶并饮用。在18世纪之后,英国人比较钟爱喜欢丰富的早餐,而中午食用十分简单,晚餐则需要在八点以后进行丰富的晚餐。由于早餐与晚餐之间相隔时间很长,一些贵妇就会在这个阶段找好友聊天,并喝茶,这个行为被更多的贵妇所模仿,进而推广普及出去,之后午后饮茶便逐渐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流行,接着又在礼仪逐渐盛行,并且也开始逐渐普及到平民生活中,英国茶文化也因此形成。英国人与中国人的饮茶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一样喜欢饮清茶,他们饮茶喜欢加入各种喜欢的佐料,比如牛奶、糖等,并且英国人每天都要饮茶。饮茶还具有固定的时间,饮茶的时候会配合松饼、零食等一同食用。饮茶是英国人雷打不动的习惯。他们的饮茶时间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等,英国人定时饮茶是英国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英国人与中国人饮茶差异十分显著,中国人饮茶茶汤略带苦味,讲究体悟和品尝。而英国人则习惯于喝红茶,英国人喜欢喝红茶的最初原因是由于红茶适于保存,英国四面环海,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英国气候常年潮湿,而红茶性暖,非常适合英国人饮用。

2英国茶文化形式

在英国,有多种茶文化形式。这些茶文化形式丰富了茶文化内涵,也提升了英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当然如此丰富的茶文化对英国文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对这些丰富的茶文化形式进行几点分析:

2.1英国式早茶

英国人在晨起是要饮“早茶”,又名“开眼茶”即Earlymorning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有“床头茶”,即清晨睁眼就可以喝的茶,具补充水分、暖身醒胃之效;还有一种早餐时喝的茶即breakfasttea,英国人把早餐看的尤为最重要,把在早餐时喝上一口清新浓郁的早餐茶看做是一种享受。早餐茶主要是红茶为主,正统早餐茶要精选阿萨姆、斯里兰卡和盛产红茶的肯尼亚等地的优质红茶,加入牛奶精心烹制后会有一种特有的浓郁可口和清香;当然也有一些以中国茶为主茶的伯爵茶类。

2.2英式上午茶

英国人很会享受生活,工作再忙也会在中午抽出时间喝一杯上午茶小憩一会,称“公休茶”morningtea。但是因为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英国人把饮茶程序简单化了,因此上午茶的饮用也变的简单化。正因为这样的化繁为简,也把英国的上午茶习惯显得更为神秘而不为外人所知。而英国人调节工作与休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来一杯上午茶。

2.3英式下午茶

所谓的英式下午茶,不仅仅是英国人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更是英国茶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英式下午茶起源于18世纪,而到19世纪末才真正流行起来,那时一般来说喝茶都是英国贵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晚上八点左右进餐。开始只是配甜点用来下午充饥,到最后随着时间演变为具有英国特色的一种社交文化。正统的英式下午茶又分为Hightea和Lowtea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有很大不同。后者是上流阶级贵族下午茶,而前者则适合广大普通群众。英式下午茶在英国承载着英国的文化,象征着英国典型的生活方式。

2.4英式晚茶

晚茶包含晚餐前的餐前茶即hightea、临睡前的睡前茶即afterdinnertea;下午六点以后的饮茶时间统称为晚茶,因为用茶时间较晚,还会在甜点之外搭配肉类。晚餐茶是为了增加交流来增进家人间的感情,多为不加牛奶的红茶,如格雷伯爵茶。开始只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后来渐渐演变为同朋友相聚的社交茶会。

3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

英国的茶文化历史已有几百年,可以说时间不短,但其对英国的影响程度也远远超于茶文化悠久的中国。在英国茶的文化早就与英国文学相结合,并最终融合成为一种英国文化中具有标识性的文化。茶在许多英国文学作品里其实早已缺一不可,不仅丰富了英国文学作品的内容,还增强文学家对作品的表达方式,让作品显现出独有的韵味,如果你想真正读懂英国的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茶文化,文学作品和茶文化两者在英国是密不可分的。

3.1茶“赞”诗

自茶走进英国就使其与诗歌结了不解之缘。英国诗人把茶当做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之源,茶不仅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激情、还赋予他们的无数的创作主体的灵感。英国传记家包斯威尔曾把黑里孔山上的甘泉用茶水来比喻,最早期古希腊神话中黑里孔山便是可以激发诗人灵感来源的象征,在英国人还在以咖啡等饮品为主的时候,就有以咖啡和茶进行对比的诗句。以茶为写作素材的诗人有很多,也写出了很多以茶赞诗为主的著名作品。《论茶》是英国的第一首赞茶诗,由诗人埃德蒙•沃勒著于1663年。《论茶》中不仅赞美了茶,因茶曾在王后的嫁妆中出现,因此对当时的王后表达了祝福。既能用茶寄乡情,茶叶又因是绿色带有祥瑞的美好寓意,因那时的茶极为稀少,所以物以稀为贵。一首首以茶为主体影响英国诗歌创作的赞茶诗也随着诗人泰勒、文学家邓肯•坎贝尔和亚历山大•波蒲等纷纷流传于世,反过来诗歌也使茶的文化历史得到了记载。沃勒在《论茶》的内容就已表现出茶在当时的英国还是极为少见的,《茶诗》的作者也在文中表达了当时茶在戒酒运动中的作用。

3.2散文与茶

作家观察与精心描述使茶与散文相结合,借以茶拟出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用细致的描写来抒发对茶的赞美;通过叙述表达人们对茶的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用积累的制茶、品茶的经验来描述茶的调制过程。1946年英国著名作品《泡一杯好茶》中作者详述了他自己泡茶的步骤及心得。如泡茶前茶壶的预热,泡茶后的搅拌方式,甚至对于茶具的形状都有记述。文章中所描述的泡茶时茶和牛奶哪个先放的问题,在当时还引起过小的争论潮。作者用文章表达钟情于茶的同时也描绘出人们在当时社会中对茶的讲究与喜爱。

3.3茶同小说

在英国茶不止受诗人、散文家的喜爱,也受到了小说作家们的荣宠。《维莱特》为英国女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著,在文中详细的描写了下午茶对体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小说同很多文学作品一样其创作的部分来源都以茶为主。以女作家凯瑟琳短篇小说《一杯茶》为代表的作品,还对以英国王室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如何举办下午茶作了详细的描写。以简•奥斯丁为例,她从来不会吝啬在作品中描绘自己对茶的热爱。当然她的作品中也不乏很多典型的英国女性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中,范妮•达什伍德炫耀婆婆送给自己的茶具,并说这套茶具是房价的两倍。这里的范妮•达什伍德与婆婆都是女性,她们舍得花费如此高的价格购买茶具,恰恰说明了英国女性对茶的喜爱,以及对茶具的重视。在英国文学作品中,除了展现英国女性对茶具的重视,还有很多对茶具美轮美奂外形的描写。在英国,饮茶不单单是英国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民生活中也必不可少。在《诺桑觉寺》中,主角凯瑟琳旅行回来之后,看着墨兰太太为自己沏茶,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将英国女性对茶文化的热爱,以及豪华茶具、茶勺的描写非常细致。比如茶具上绘制花卉团、杯子镶嵌金边等等,从简•奥斯丁文学作品中,能够感受到茶具多幻化的审美特征。也展现了英国女性对在茶文化以及文化美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借由茶文学作品中女性与茶的描绘,展现了英国女性独立、清高、严肃以及保守的性格。这些也是英国人一直遵循的文化传统,成为他们生活的规律以及文化的基础。英国人应为爱茶,进而十分看重茶具。在下午茶的过程中,不仅是为了品茶,更多的是为了享受那种自由、轻松、舒适的氛围,所使用的茶具都是美轮美奂、协调细腻的,从中也体现了英国女性不媚俗的高贵特征。以英国作家萧伯纳所创作的《卖花女》中,对伊莉莎与下午茶会之间的对比进行了鲜明的描绘,虽然伊莉莎的外形被精心包装和打扮,并且也在茶会中展现出了高贵的气质,但是她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变。她与人们交流的时候,在语句上并没有出现错误,但是她的行为和话语过于做作,却让她的本性暴露出来,伊莉莎阴差阳错的被安排到了上层社会的茶会中,其本身的喜好与上层社会格格不入。这种反差式样的创作安排,虽然是为了展现贵族阶级的虚伪,但是也从侧面表现了英茶文化中对女性教养、利益的看重。另外,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人的画像》这部作品,通过饮茶,或者是茶的描写,精心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作品的主人公帕茜小姐十分钟爱饮茶,对饮茶仪式要十分重视。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对主人公是上层社会淑女的这个客观事实进行了完美展现。

结束语

在英国,茶文化早已渗透至人们的思想中,影响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看到有关英国人饮茶文化的描述,通过对日常饮茶的描写,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讲究品味的价值观,同时,在英国的文学中,我们还能够看到英国人的茶具也十分精致、考究,这又体现了英国人严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者:陈志新 张云岗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石家庄铁道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利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5(5):12-15.

[2]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8):35-36.

[3]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78-80.

[4]欧光安,胡毅.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9):34-35.

饮茶文化范文第4篇

1、中俄茶文化的历史 说到俄罗斯的饮茶文化,就会想到中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也可以说中国的茶祖,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国茶闻名世界,茶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喜欢饮茶,俄罗斯人也不例外。然而中国的茶文化,要追溯到很久以前。据史书上记载,饮茶的习惯是汉朝开始从的,在陆羽《茶经》上写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三国以前茶文化还在启蒙中,在晋代和南北朝的时期,茶文化已经开始萌芽,文人对饮茶有了兴趣,做的诗歌与茶有交集,对以后的茶文化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到了唐朝,茶文化从萌芽中慢慢形成,从大量的关于茶的书和茶的诗可以看到,茶文化已成为唐朝的标志,例如《茶述》、《采茶记》等等。而茶文化最为鼎盛的时候是在宋朝,茶业的发展和进步很大,加快的茶文化的发展,在宋朝的官员中有人组织了品茶团队,相当于专业品茶团,他们对茶分出了等级,饮茶已成为一种礼仪。在宋朝的史书上可以看到,皇帝对文武百官赐茶,是很重要的仪式,是皇帝笼络大臣的重要手段,不只自己的官员,对外国的使节也要赐茶,这表示着友好。上层社会对饮茶有了等级,而在下层社会中,老百姓对饮茶的也有着等级,比如说邻居之间要献茶,有客人来了要敬元宝茶,定婚的时候要下茶,结婚的时候要定茶,圆房的时候要合茶。形式多种多样,为生活带来了乐趣。到了明朝和清朝,茶文化的普及,茶文化更加的丰富,对茶的品种和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说泡茶的顺序,水的选择、温度,茶具的材料、款式、形状、花纹等等,各式各样,千变万化。 中国的茶马古道世界闻名,文化就从这里开始传播的。从中国的云南出发,通过西伯利亚进入俄罗斯。根据俄罗斯的史书记载,在16世纪,首先尝到茶的是俄罗斯的沙皇,当时的使节是俄国的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为了促进两国的友好往来,听从沙皇的命令送给蒙古可汗珍贵的紫貉皮,而蒙古可汗回赠给沙皇的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沙皇品尝茶之后,就喜欢上这种饮品,于是茶便引进了俄罗斯的皇家,随后进入了贵族的家庭。品尝到茶的滋味,贵族们也非常的喜欢。随即贵族们之间相互传播,经过数百年,随着茶文化的普及,不止贵族们喜欢,平民们也喜欢,现在的俄罗斯人民都喜欢饮茶。这说明茶是很有影响力的,虽然茶文化传入俄罗斯的时间还不足300年,但是从普及的程度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茶的喜爱。 2、中俄的饮茶方式 中国的饮茶方式与俄罗斯的饮茶方式有着很大的本质区别。中国人饮茶注重的是修身养性,饮茶也相当于品茶。品茶就是品茶叶的味道,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品茶是很有讲究的,也要讲究顺序的。 2.1水的选择。 品茶老手都知道的一句行话,说:“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要想泡好一杯茶,茶叶的选择至关重要,有了好的茶叶,泡茶的水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水的选择有几个要点。第一要选择水的源头。陆羽的《茶经》中写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说明,泡好一杯茶水品,与水源的关系尤为重要。第二要选择“活”水。所谓的活水,就是永不停息常年流动的水。比如说山泉水,水质干净、纯净,没有任何的污染,含有大量的氧气、离子矿物和微量元素,都是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对人体有很大的保健作用。 2.2茶具的选择。 茶具是饮茶时必不可少的盛器,茶人对茶具的选择更加的注重实用性,而且茶具的材质可以有助于提升茶的色、香、味,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想品到一杯好茶,要天时地利人和,水、茶叶、茶具缺一不可。然而对茶具的选择要注意几点。第一选择茶具要因地制宜。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的饮茶习惯、文化都不一样,对茶具的选择也不一样。比如说福建、广东潮州地区,当地人习惯用小杯啜乌龙茶,所以他们选择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第二选择茶具要因人制宜。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等级的观念一直未曾消失,即使现代的人思想开放了,但是这种潜意识的等级观念还存在着。对待上位者、长辈,要注重茶的本质,讲究的是物质的享受,对待同龄人、小辈,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流,茶叶清香宜人即可。还有一个注意的地方,就是和客人一起品茶时,要注意只倒出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第三选择茶具要因茶制宜。比如说绿茶,因茶叶本质鲜嫩,在冲泡绿茶时稍有不慎,水的温度过高,会使茶叶泡老闷熟,茶汤黯淡香气钝浊,所以要想泡好一杯好茶,泡茶的手法也要多加练习,熟能生巧。还有,要注意泡茶的“色”—喝绿茶的时候要选玻璃器皿,喝花茶的时候要选细瓷盖杯,喝乌龙茶的时候要选紫砂。 俄罗斯人的饮茶习惯与中国人完全不同,俄罗斯人不像中国人在品茶时有很多的讲究,俄罗斯的贵族们对茶的礼节很注重。他们很喜欢收集精美的茶具,由此产生了茶炊()。说到茶炊,俄罗斯有句话叫做“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围着茶炊饮茶(),可以想到茶炊对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需求量如此大的市场,俄罗斯在图拉市建立起了第一个茶炊制造厂,到了19世纪,图拉市已有100多家的茶炊制造厂。到了20世纪,茶炊的年产量已达到了巅峰,足足有66万只,是俄罗斯生产茶炊最为鼎盛的时期了,并且俄罗斯的谚语中出现了有关茶炊的一句话——带着茶炊去图拉()。 19世纪的茶炊有两种,一种是茶壶型茶炊,另一种是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类似中国的火锅,但它是封闭性的,中间有一个空心的直筒,可以放煤块和木炭,茶会就可以加热了,达到保温的效果。这就是煮茶的茶炊,也有一些小商贩用来装热蜂蜜水,能保持温度便于售卖,原理是一样的。炉灶型茶炊原理和茶壶型茶炊是一样的,只是中间会分出更多的小格,煮茶、烧水、熬汤可以一起进行,更加的实用。这种茶炊深受旅行者的喜爱,在野外有很多干树叶、枯枝,容易找到,易燃烧,是野外午餐或下午茶必不可缺少的器具。在20世纪,茶炊的形状千姿百态,有花瓶形、桶形、罐形、蛋形等等,各种各样的都有,搭配上也有更多的样式,有情侣茶炊、少女茶炊、冬景花瓶茶炊等等,颜色鲜艳明亮,制造精美,俄罗斯的贵族们都喜欢收集这种茶炊,连平民们也是,他们每一家都有很多的茶炊,有实用性的,也有观赏性的。而当代的俄罗斯人生活也离不开茶炊,茶炊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茶炊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进步,早在20世纪就已经生产出电茶炊,电茶炊比以前的旧茶炊更加的方面、快捷、干净,不用在烧煤和木头,节能又环保,安全又卫生。#p#分页标题#e# 俄罗斯人喜欢饮茶不亚于中国人,一日三餐都会为自己泡上一杯茶,用最喜欢的茶炊煮茶,喝着最喜欢的红茶。自从中国的茶文化不断渗入俄罗斯茶文化,中国自产的绿茶、花茶、果茶、减肥茶等已经进去俄罗斯大量销售,年轻的俄罗斯人尝试着新产品,成为了一种流行。然而,俄罗斯人并不是盲目的追求,他们更注重的是茶叶的质量和卫生,对茶叶的品牌和味道有严重的挑剔,注重产品包装的外观。俄罗斯人有如此的“审美观”也是有依据的,俄罗斯人喜欢喝甜茶,喝茶时习惯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果酱、牛奶、柠檬汁,不仅在视觉上、味觉上都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喝过茶后,俄罗斯人还会吃一些甜点,比如糖果、蜂蜜、蛋糕等。 3、总结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俄罗斯人,茶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中国的茶道也好,俄罗斯的茶礼也好,茶俗也好,这都是对茶文化不同的理解与发展,文化无国界,愿两国的发展越来越好。

饮茶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聊斋志异;饮茶习俗;母题;名物;礼仪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国内《聊斋志异》研究多集中在各种精怪与形象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及叙事研究等,就茶文化方面的研究很少,成型较好的文章只见到一篇――蔡定益《论〈聊斋志异〉中的茶文化》,尽管文章以茶学家的角度对其中茶文化书写有所梳理,然而文本视域尚嫌不足,深度有待挖掘。而谨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底本统计,12卷中“茶”字共出现39次,“茗”字共出现22次,494篇中有35篇涉及茶文化。分别是《三生》《水莽草》《九山王》《巧娘》《鲁公女》《黄九郎》《白于玉》《小二》《宫梦弼》《辛十四娘》《捉鬼射狐》《胡四相公》《驱怪》《上仙》《窦氏》《西湖主》《河间生》《鸽异》《局诈》《嫦娥》《崔猛》《云萝公主》《素秋》《葛巾》《齐天大圣》《梦狼》《褚生》《绩女》《安期岛》《张贡士》《瑞云》《陈云栖》《乐仲》《王十》《丐仙》。这35篇涉及茶文化方方面面,展现出丰富的民间饮茶礼俗。

一、蒲松龄创作被看做与“茶馀昼话”搜集有关

我们知道,蒲松龄(1640―1715)七十六岁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少年游学、南下为幕、毕家坐馆、暮年家居几个阶段。蒲松龄久居乡间,对农事、茶事和医药都有研究,《聊斋志异》外还创作了聊斋俚曲及《婚嫁全书》《农桑经》《日用俗字》等实用性杂著。《日用俗字》的“饮食章”记载当时的饮食烹调方式,至今仍是研究明清山东饮食重要资料,现今也有不少茶界人士将此列为明清茶点的研究对象。《农桑经》中蒲公还纪录了一种经他调配的养生药茶方即菊桑茶。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茶及其饮茶习俗,至为相关。清末邹|《三借庐笔谈》卷六写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Z,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馀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1] 尽管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委巷之谈,不足取信,但却不应当简单来看,至少这则传闻明确提到饱含种种奇闻逸事的小说创作,有一个依靠作者摆茶摊,与人交流收集再加工创作而成,至少认为《聊斋志异》为“田野采集”的代表。上海市茶叶学会王家年写过《茶学家蒲松龄》,凯亚在《中国茶文化》专号总11期上发表过《聊斋先生的茶道》,汪从元高度称赞“蒲松龄也算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学家。” [2] 可见,蒲松龄不仅会喝茶,且掌握着较高程度的饮茶知识;而且,人们由于注意到小说文本茶文化资源蕴藏的丰厚,对于其成书过程,也有了与茶、饮茶密切相关的传闻。

二、关于《聊斋志异》中茶的名物

(一)茶名。《聊斋志异》中直接提及茶名的篇章不多,《巧娘》:“今夜月白星疏,华姑所赠团茶,可烹一盏,赏此良夜。” [3] 团茶,是唐代茶的早期制作方法,据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唐时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等形式,这里所说“饼茶”与宋时流行起来的团茶说法相通:“唐代及宋代最为盛行的是饼茶(团茶)。团饼茶是一种紧压缩茶,唐代的饼茶有大团和小团之分。” [4] 团茶发展到宋代,成了贡茶,以龙凤团茶最为名贵,进入明清,团茶逐渐衰微,散茶迅速发展。《水莽草》篇中尚可窥探“散茶”踪迹:“生求茶叶一撮,并藏指环而去。至同年家,觉心头作恶,疑茶为患,以情告某。……生大惧,出茶叶验之,真水莽草也。”这里祝生与三娘相授的就是叶片茶,散茶。由于明清时期制茶技术的成熟,散茶制作不再局限于鲜嫩茶青,茶叶的保存更加完善,以及明太祖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逐渐在明清普及,从《聊斋志异》中出现的“茶”来看,更多时候,小说中出现的是所谓“叶茶”。此与明清时期民间饮茶习俗是吻合的。

(二)茶具。聊斋谈及茶茗时也涉及饮茶器具。诸如:(1)《胡四相公》:“甫坐,即有镂漆朱盘贮双茗盏,悬目前。”《陈云栖》:“诸道士觅盏烹茶。”(2)《捉鬼射狐》:“公就枕移时,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倾侧旋转,不坠亦不休。”(3)《鸽异》:“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4)《局诈》:“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5)《褚生》:“使人荷茶鼎、酒具而往。但见水肆梅亭,喧啾不得入。”(6)《丐仙》:“俄见朝阳丹凤,衔一赤玉盘,上有玻璃W二,盛香茗,伸颈屹立。”

茶铛与茶臼是唐代煎茶的常用茶具,中国茶叶博物馆郭丹英女士曾言及:“茶铛造型与酒铛类似,也是直口,三足,带柄,只不过茶铛的腹部比酒铛腹部略深一些,可以有相对多的容量来煮茶或煎茶。” [5] 茶臼,则是制茶时用来捣碎茶叶的茶器。茶鼎作为与茶铛类似的煎茶器具,有盖,四脚。至于金碗、赤玉盘与玻璃W,则属于宫廷茶具,结合《局诈》的假公主府邸背景与《丐仙》的仙境,反映出古代宫廷饮茶文化。王公贵族基于它们煊赫的身份地位与财力,喜用金银玉石及精密华贵的茶具,蔡襄《茶录・茶器篇》更是多次提及茶具 “黄金为上”,考古学家迄今发现的上千件唐代金银器多为饮食器具,早期以酒器为多,晚期以茶具为多。 [6] 而以上蒲松龄笔下的茶具,分别有茶盏、茶碗、茶铛、茶臼、金碗、茶鼎、玻璃W、赤玉盘等。其中不无华贵器具的夸张,而茶盏与茶碗,则是明清民间常见的用于盛茶汤的茶具。

三、《聊斋志异》中茶的礼俗

(一)表现民间饮茶。客来敬茶,是《聊斋志异》中茶文化习俗展现的主要方面。《三生》写刘孝廉殁,冥王待之如先生礼,“赐坐,饮以茶”。《鲁公女》中,张于旦“夜梦青衣人邀去……生伏地稽首。唤起,赐坐;饮以茶,味芳如兰。”《白于玉》写吴生被白生接待:“甫坐,即有二八妖鬟,来荐香茗。少间命酌,有四丽人敛衽鸣,给事左右。”《胡四相公》张虚一见胡四:“甫坐,即有镂漆朱盘贮双茗盏,悬目前。各取对饮,吸呖有声,而终不见其人。”《窦氏》:“客既坐,主人始操_,殷勤泛扫;既而泼蜜为茶。”《崔猛》:“过数日,客至,适无仆,使申瀹茗。”《素秋》俞慎在俞士忱家作客:“少顷托茗献客,家中似无臧获。”《齐天大圣》许盛手褐衣人相邀:“臾邀过诣其所,烹茗献客;止两盏,殊不及盛。”《陈云栖》写真毓生进道观:“诸道士觅盏烹茶……少间瀹茗,进佳果。”等等。不论人间还是非人间,都遵循了客来敬茶的礼仪。传统中国人认为,客来敬茶是待客常理,这一传统礼仪已延续了千余年:“早在东晋时,太子太傅桓温‘用茶果宴客’,吴兴太守陆纳‘以茶果待客’。” [7] 清代高鹗有诗:“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可见,客来敬茶也是蒲松龄不愿割舍的传统仪礼。如果仔细察看明清其他小说中的饮茶情节描述,几乎都涉及到客来敬茶的茶礼仪。

以茶代酒。由客来敬茶引申出待客茶礼还有“以茶代酒”。《辛十四娘》写广平冯生误入古刹遇一白叟,叟答:“老夫流寓无所,暂借此安顿细小。既承宠降,山茶可以当酒。”《乐仲》写其从此不复饮市上:“惟日对琼华饮。华茹素,以茶茗侍。”从敦煌遗书《茶酒论》等可以看出,茶与酒自古是文人几乎离不得的饮品,然而两者功效差别殊大,可为互补型饮品,茶性温和,酒性浓烈;有人、有时不能喝酒时,茶就成了最好的替代。《驱怪》有:“徐辞不胜酒,主人即罢酒呼茶。”就茶的药用功能与养生功效而言,茶能解酒,并减缓烈酒对身体带来的负担,于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与现实条件的约束,以茶代酒的风俗随之而起。《三国志・韦曜传》称:“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F以当酒。” [8] 或许自此,以茶代酒逐渐被人效仿。宋代杜耒有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钱起《过江成侍御宅》也有:“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渌水静留宾。”二诗亦反应了文人交往中的以茶代酒积习。

施茶行善。《水莽草》写祝生造访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俄见道旁一媪,张棚施饮,趋之。媪承迎入棚,给奉甚殷。”反映出民间路边施茶行善之义举。如今赣闵粤地区还一直保留着道路旁边茶亭施茶行善的习俗,为过路人解渴并提供歇脚处:“在台湾乡间的道路上,经常在路边的树下或亭中放置一个茶桶,筒上写着‘奉茶’两字,共来往行人饮用。至今在偏僻乡间尚可看到这种现象。” [9] 看来《水莽草》写媪张棚施饮也属明清常见的乡间习俗。的确,路边设下包括茶在内的饮食来结好过路神仙,得到关照,也是这一习俗的别致体现。[10]

宴饮之茶。宴饮间常以茶佐酒、解酒,《白于玉》写吴生被白生接待:“甫坐,即有二八妖鬟,来荐香茗。少间命酌……既而微醺,渐不自持……白令度曲侑觞,一衣绛绡者引爵向客,便即筵前,宛转清歌。”讲述吴生在宴饮之前饮茶。《胡四相公》写胡四与张虚一宴饮:“于是酬酢议论,意气颇洽。鳖羞鹿脯,杂以芗蓼。进酒行炙者,似小辈甚夥。酒后思茶,意才动,香茗已置几上。”讲述宴饮之后喝茶。《西湖主》陈生在仙境中宴请梁生:“顷之,美婢三五,进酒烹茗,山海珍错,目所未睹。”《河间生》书生与狐翁对饮“即坐,茶酒香烈;但日色苍皇,不辨中夕。筵罢既出,景物俱杳。”此间,茶亦因现实习俗而入幻境,成了蒲公笔下宴饮图景的构成部分。

宴饮中的茶分为餐前茶餐后茶,及茶宴之茶。茶学大家早年强调:“如果是宴请宾客,那么,还得敬上餐前茶和餐后茶……餐前茶以清淡一些为宜,目的在于清口……餐后茶以浓厚一些为宜,目的在于去腻助消化,还可以起解酒的作用” [11] 追溯历史,宴饮中上茶的习俗是伴随着客来敬茶的饮茶礼仪而来。宴饮上饮茶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前引《三国志・韦曜传》写东吴皇帝孙皓宴上因爱臣韦曜不善饮酒,暗中将茶汤装进酒壶以茶代酒。而茶正式进入宴饮文献载录,当在刘宋时的《世说新语》:“诸太傅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诸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 [12] 另以《茶经・七之事》所载文献佐证,东晋时期始在宴饮中饮茶。

茶宴,陈文华先生定义是:“在古代,茶会和茶宴都是指用茶来招待客人的聚会,聚会时,除了饮茶之外,有时也吃其他东西,甚至还喝酒吃菜。”茶宴普及在唐代,从屡见不鲜的茶宴诗可见一斑,如钱起《与赵莒茶宴》和《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刘长卿《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王昌龄《洛阳尉刘晏与府椽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鲍君徽《东亭茶宴》等。茶宴发展到清代似比前朝兴盛,据统计清代的茶宴盛行与清宫重视有关:“乾隆皇帝一生嗜茶,首倡在重华宫举行茶宴,据记载曾举行60多次。” [13] 茶宴始于东晋盛于唐宋,明清得以普及,成为清代饮茶之风盛行的突出体现。

日常茶饮。见于《九山王》:“入室陈设芳丽,酒鼎沸于廊下,茶烟袅于厨中。”《宫梦弼》:“嘤咛一声,大小婢媪奔入满侧,移金椅床,置双夹膝。慧婢瀹茗,各以隐语道寒暄,相视泪荧。”《乐仲》:“役二婢:一温酒,一瀹茗而已。”《聊斋志异》也不乏家常饮茶描写,虽与故事主体情节并无太多关联,但从中仍能体会到对世情家庭生活的生动刻画,亦能从中窥探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茶饮,更多时候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推测清代民间饮茶在山东地区已成为非常普及的日常活动。此外茶与祭祀,体现在《上仙》写高振美为季文求药,上仙答曰:“归当夜祀茶水,我与大士处讨药奉赠,何恙不已。”茶在婚配习俗、祭祀仪式、丧葬礼仪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用茶祭祀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东晋干宝《搜神记》载夏侯恺病死:“宗人儿苟奴,素见鬼。见恺数归,欲取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人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14] 茶首次作为祭品出现于文献。《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用茶祭祀丹丘子,以期采到大茶。刘敬叔《异苑》谈到嵊州陈务妻年轻守寡,喜茶,以茶祭祀先人,梦先人入梦报以钱财。赣闽粤台等地还保留着茶水祭祀妈祖的习俗。《茶经》云:“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15] ,古人喜茶,认为茶精行俭德,是洁净高尚之物,用茶祭祀符合敬畏之心,蒲松龄对此也得其神理。

(二)文人平素交往之中以茶会友。《巧娘》写:“丽人左顾曰:‘今夜月白星疏,华姑所赠团茶,可烹一盏,赏此良夜。’”《嫦娥》称:“一日父子过红桥,遇之,固请过诸其家,瀹茗共话。”《云萝公主》:“或朋旧相诣,辄窃听之;论文则瀹茗作黍;若恣谐谑,则恶声逐客矣。”蒲松龄极为重视文人雅趣,他晓得自茶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尤其唐宋时代饮茶成为文人士大夫酷爱的生活艺术,唐代煎茶斗茶,宋代点茶斗茶、茶百戏,饮茶艺术充分文人化 [16] 。饮茶共话,论文待客成为文人间传递情谊,表现雅洁志趣几乎不可或离的礼仪。茶饮不仅缘于茶提神醒脑药用功效,更多是由于被赋予了功效之外的审美意蕴。

相对品茶,娱情冶性。《小二》写:“暇辄与丁烹茗着棋,或观书史为乐。”《葛巾》有:“败军之将,尚可复言战否?业已烹茗,敢邀为长夜之欢。”茶文化史中少不了文人的茶诗,饮茶品酒,吟诗赏花,下棋论文等,文人饮茶行为更注重饮茶的情趣,茶之精行俭德,契合文士高洁志趣的内在需要与精神追求。卢仝《七碗茶歌》云饮茶七碗,喉吻润,破孤闷,发轻汗,涤昏寐,竟可飘然成仙而去,因而可以说,长夜相对共饮茶,也当来自唐代的豪饮习俗。苏轼咏“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因而饱读诗书的聊斋先生也借此展示极为文人化的交往细节。

(三)宫廷茶饮的偶或想象。《局诈》描写难得一见的宫廷空间场景:“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主略致温旨,侍御肃而退……”鉴于《聊斋》作者创作体验的有限性,文本中涉及宫廷茶饮的笔墨不多,《局诈》的故事背景属于假公主府,可看作是清前期宫廷茶饮一个缩影,也是蒲公心目中的宫廷镜像。这里的茶具华贵精细,饮茶过程恪守君臣尊卑秩序与宫廷规矩,显然也凝结了蒲松龄对于宫廷情况的粗浅认识。

(四)宗教茶饮。《鸽异》写杭州灵隐寺僧某:“以茗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应该说,茶从“神农尝百草”的药用功能,到入菜羹饮、干燥制作成为干茶,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期间茶被赋予了多重意蕴,提神醒脑,驱魔驱邪,宁静雅志,淡泊性情,修身养性……这些当与佛教入华,提倡“戒定慧”修行方式,本土儒道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息息相关。寺庙道观制茶喝茶,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陆羽《茶经・七之事》多次提及僧人饮茶制茶。而伴随着唐代佛教大兴,茶文化也随之推广。宋代普济《五灯会元》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盏茶。”《景德传灯录》记载的和尚生活更是明确列入吃茶,事事与茶相关,似离不得茶。为此饮茶逐渐发展成寺院生活制度之一,在寺院中形成庄严肃穆的饮茶仪式,最有名的当推径山寺茶宴,而现今风靡全球的日本茶道即由此开始,不赘。

一位美国学者在研究俄国小说家巴别尔(1894-1940)的叙事作品时,注意到其描写女人放弃堕落的生活方式,特别应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由喝酒转为喝茶,而幼稚的孩子与家庭的喝茶行为一起,组成了完整的家庭整体等等 [17] ,可见喝茶行为特有的民俗记忆及其文化意义,特别是在文本之中具有相应的审美表现功能。而在我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这里,则更早一些地多角度、多方面地描绘了文人对于饮茶习惯的坚守,古老茶国的民族性情之光也在微妙地闪烁,其系统性、整体性的民俗呈现功能,往往可以互补呼应,多方映衬,且与前代作品相关描写有着不必多言的互文性,是不该被忽略的。

参考文献:

[1]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六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2]汪从元. 蒲松龄与菊桑茶[J].农业考古,1999,(4).

[3]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宋r磊.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郭丹英.茶铛[J].农业考古,2012,(2).

[6]陈文华.中国古代民间和宫廷的茶具[J].中国农史,2006,(4).

[7]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8]陈寿.韦曜传[M]//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9]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0]王立.《聊斋志异》灾荒与瘟疫描写的印度渊源及文化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2007,(3).

[11]姚国坤.饮茶习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刘义庆.轻诋[M]//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陈文华.中国古代的茶会茶宴我国古代的茶会茶宴[J]. 农业考古,2006,(5).

[14]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5]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16]王立,等.唐代饮食争竞豪侠的文化风神略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6,(6).

饮茶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俄罗斯;饮茶文化;语言

一、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背景

俄罗斯在饮茶方面同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史书记载中,中国是最早制作茶的国家。当今在俄罗斯多数人都喜欢饮茶。最早关于茶叶传入俄罗斯的记载是,1567年俄国哥萨克首领伊万·彼得罗夫和布尔纳什·亚雷切夫把中国的茶文化传入俄国。“俄国真正了解中国茶叶是在1638-1640年”,(邹丽娟,2008:12)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阿勒坦汗用茶来招待由瓦西里·斯达尔科夫和斯杰潘·涅维洛夫率领的俄国使团,并作为礼物赠与对方,这些茶叶被带回莫斯科后,深受当时社会王公贵族的喜爱。在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俄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协定,因为当时交通所限,运输茶叶的数量有限,所以只有上流社会人群才能品尝到茶叶,平民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茶叶。到十九世纪末,俄国开始种植茶叶,但是茶叶的产量并不高,主要还是依靠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茶的价格也随之下降,这使得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饮品,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出现与茶相关的文化。

二、罗斯饮茶的主要种类和方式

在俄罗斯,茶的种类主要包括红茶(чёрный чай)、绿茶(зелённый чай)、柠檬茶(лимонный чай)、砖茶(кирпичный чай)、茉莉花茶(жасминный чай)等。

“Чёрный чай”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茶,在俄语中“чёрный”是“黑色的”,之所以使用чёрный这个词,是因为红茶在泡制的过程中,如果大量使用茶叶,茶水的颜色很深,有时甚至呈现出黑色。在俄罗斯,人们在泡制红茶时,喜欢向其中加入糖、果酱、牛奶、水果等,在饮用时,喜欢吃一些甜点和面包。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饮食,俄罗斯人对绿茶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人更倾向于饮用绿茶。饮用砖茶最多的是布里亚特人,绿砖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砖茶通常制作成块状,在煮制时,将砖茶敲碎,放于茶炊中煮沸,有些人也会加入一些牛奶、糖等饮用。在俄罗斯饮茶不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更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托尔斯泰曾说:Я должен былп пить много чая,изо без него не мог работать.Чай высвобождает т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которые дремлют в глубине моей души.(我应该多喝茶,没有它我就不能工作。茶使沉睡在我灵魂深处的能量得以释放)”(唐芳,2010:27)由此可见,饮茶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茶炊文化

茶炊(самовар)是俄罗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有“А 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怎能算饮茶!)的说法。俄罗斯人非常喜爱茶炊,茶炊曾是俄罗斯皇室必不可少的器具,在民间很多家庭都摆放一或两个茶炊。图拉州是俄罗斯著名的茶炊生产地。19世纪初,图拉市的茶炊制造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茶炊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图拉市有上百家生产茶炊的工厂,曾经皇室贵族使用的茶炊也在图拉制造,所以在俄罗斯有句著名的谚语“В Тур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去图拉不用带自己的茶炊)。茶炊的材质通常为铜质,结构通常是中部为空心直筒状,用来放置木炭等燃料,水环绕在直筒四周,茶炊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工匠在茶炊表面绘画各种精美图案,外观十分精美。

在俄罗斯,每逢亲友相聚、逢年过节,有“пить чай за самоваром”(围绕茶炊饮茶)的习俗,人们都会使用茶炊,一起饮茶。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茶炊逐渐被电茶炊取代。如今在俄罗斯,茶炊不仅是一种饮茶工具,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四、饮茶文化对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影响

通过饮茶,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俄罗斯民族的语言。在俄语中出现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俗语,例如:Чай да сахар!чай и сахар!чай с сахаром!(祝您尽兴品茶!)在俄语中有时чай会出现转义用法,例如:На чай!(给、收小费)。чай在句子中还可以作插入语,意思是“大概”、“看来”,例如“ты, чай, не придёшь?” (看来, 你是不会来的了?)。在俄语中还有很多与茶相关的谚语,例如:В городе чай – гостям угощение, в деревне – себе наслаждение. (在城市里—茶可以招待客人,在乡村中—喝茶就是享受人生。)В хорошей посуде и чай вкуснее. (吃美食不如喝茶更美味。)Выпей чайку - забудешь тоску. (喝茶时会忘记寂寞。)За чаем не скучаем - по семь чашек выпиваем.(喝下七杯茶就会忘记烦恼。)Коль чаем угощают, значит уважают. (假如有人请喝茶,那就意味着尊重。)От чаю пьян не будешь. (喝茶的人不会成为酒鬼。)Пей чай, не вдавайся в печаль.(喝茶不会陷入忧愁之中。)Пей чай –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получай. (喝茶就会得到快乐。)Приходите к чаю - пирогами угощаю.(来喝茶吧,用准备好的馅饼招待你。)等。俄罗斯饮茶文化不仅是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丰富了俄罗斯的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1]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唐芳,漫谈俄罗斯茶文化[J],中学俄语,2010.07.

饮茶文化范文第7篇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

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

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饮茶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紫砂;六角莲子壶;制作;饮茶文化

1 前言

紫砂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当地陶瓷文化的影响和天时地利的因素。紫砂器形之美,可以说囊括了世间艺术形象的精华,在众多的造型中,紫砂是最完善也最为丰富的,无论是艺术的演绎还是思想的诠释,紫砂都能尽展其美。

2 《六角莲子壶》的制作及饮茶文化

宜兴有着六千余年的制陶历史,宜兴陶工根据宜兴陶土的特点独创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型方法不同的技术,这就是把陶泥放在木制的泥凳上,先锤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围筑成圆形或镶接成方型,用木拍子拍打成型,这种成型方法学术界称之为“片筑法”,这种成型方法比其它方法制陶操作简单,技术性更强,所制的陶器用宜兴话来讲就是“泥门紧”,成品率高,而且体轻耐用。

《六角莲子壶》整体气势端庄大方、浑厚高雅,有古璧之美,凝聚紫砂壶与玉器的精气神,一把《六角莲子壶》,显然将这一切包容并流露。俯视此壶,美韵非凡,壶体凹凸有致,自然舒展,贴切入微,惹人怜爱。

紫砂壶的文化在于其全手工的捏造之美。线条、比例好不好,是否流畅,有没有气韵,好的紫砂壶,应该有神韵,应该有美学上的各种名目,如拙朴、端严、华丽、大气等等,好的紫砂壶是材质、工艺、造型、内涵的完美统一。好的紫砂壶是长期的手工积累,是熟能生巧,是文化修养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好的紫砂壶才能让人们心甘情愿掏出钱来收藏。《六角莲子壶》就是这样一把好壶。

紫砂杯泡茶味香色浓,绝不会有煮锅水的味道,这是其它任何茶具都无法相比的,而且,即使是酷暑亦可保持数日不变味。紫砂是从砂锤炼出来的,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砂质紫砂茶杯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紫砂壶还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同时紫砂泥中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

品茗是一种境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茶客、不同的茶水,品出的是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滋味,收获的更是不一样的心境。俗话说的好,壶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冲泡出好的茶汤离不开好的茶具、好的水和茶。“壶以砂者为上”,紫砂壶因其独有‘既不夺香,又无熟汤(下转第55页)气’的特性和魅力,成为品茗者首选茶具。

古朴雅致的紫砂壶,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相对的取材和造型依据,因此紫砂的成型就需要创作者赋予其思想和情感,众多的紫砂器形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也受大自然的影响,从自然中提取素材,亦或是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受到生活中某些器物的式样启发而设计的造型,如玉笠、柱础、斗方等。

紫砂壶艺不是现代陶艺,并不同于世界上其它的制陶方法,如:拉坯法、泥条盘筑法、压模法和注浆法等等。它首先受功能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要能作泡茶之用。在泡茶时能领略美感,又能为大多数人喜欢。紫砂壶艺是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载体。

3 结语

饮茶文化范文第9篇

唐代以前的制茶初期,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皿也相差无几。有贮茶、碾茶,煮茶和饮茶四方面的器具。到了唐代,文人雅士把饮茶器皿的互为关系,导致人们追求饮茶器皿的釉色之美和造型之宜及其特点功能。饮茶风俗遍及全国各地,饮茶器皿也颇受重视,专门的饮茶器皿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饮茶器皿的种类和花色品种也迅速增加,据陆羽《茶经》一书的皿之器一节所列入附近共有二十四件,包括煮茶、饮茶、灸茶和茶的器具。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则是完成一定礼仪,是使饮茶更好、更精的必然过程。

由于唐代自开元以来饮茶风习的兴起,饮茶器皿的制造随着陶瓷业的飞速进步而愈益愈精。这一时期的饮茶器皿,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竞相争辉媲美。陆羽《茶经、皿之器》上曾对当时各地生产的风格与质量各异的饮茶器皿做了鉴评对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我们从陆羽对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越青瓷,邢白饮茶器皿,其质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绿,釉色翠润,如冰似玉,邢瓷白釉蕴银,光洁如雪,质地优良。毕竟越瓷饮茶器皿更胜一筹。由于其釉色青翠,造型典雅,装饰瑰丽,颇受当时茶人和文士们的喜爱。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的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观念进一步渗入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茶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涵。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这时,人们崇尚建窑黑釉茶盏,是与当时“斗茶”风靡全国分不开的。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茶色泽和均匀程度;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宋代斗茶,先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窑的兔毫盏,便由此名声鹊起。宋代文人雅士斗茶,品茶时,用名贵的贡茶,配建窑黑色兔毫茶盏,同其色胜似雪乳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为品茶、斗茶增添美感的情趣。

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宜兴紫砂茶具也开始萌芽。坡在宜兴任职时,对紫砂陶情有独钟,酷爱提梁壶,至今被称为“东坡堤梁”;河南禹县的钧瓷也改变了以前的单色,烧制多彩的“窑变”倍受人们喜爱;浙江龙泉的茶具则以清奇淡雅,古风纯朴的裂纹釉,达到了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艺术多样式、高品位的追求。这种淡雅质朴的茶具韵味情趣融为一体。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明清罢团茶,在中国茶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减轻了广大茶农劳役之苦,而且使饮茶的方式,饮茶器皿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人们对茶、饮茶器皿的爱好与审美情趣,也随着社会饮茶风俗,烹饮方法及陶瓷饮茶器皿不断演变而发展。另外,由于饮茶者饮用各类散茶,各类精美陶瓷茶壶就应运而生。制作出现一个色彩纷呈,数量空前的时期,紫砂与瓷器相互竞争,发展迅速。以制壶妙手供春,时大彬等所创造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蓬勃兴起,价胜金玉、为人所珍、久盛不衰。除宜兴紫砂壶以外,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茶具日益向精美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永乐至宣德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甜白茶具最为精美。质地坚而细密,体胎轻薄,造型精巧,驰名中外。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壶,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造型,壶身绘于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装饰方法也丰富多彩。有:青花、斗彩、釉里红、颜色釉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陶瓷已达鼎盛时期,其胎质坚细、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特色。特别是景德镇御窑生产的宫廷用茶壶,极其精工,华美绝伦。至明清以来,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杯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

古往今来,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北京、西南一带喜用瓷制的盖碗茶具,即所谓“三件套”。由一个口大底小的茶碗,一个小茶托,和一个碗盖组成。它有四大好处,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还能让茶叶沉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还可以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防止溢水打湿衣服;四是保温性能好。北京气候寒冷,茶具以保温为佳,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称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里包含着“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古代哲学的道理。

浙江和江苏一带习惯用紫砂壶冲泡或直接用瓷杯泡茶。紫砂是江苏宜兴窑场烧造的紫砂炻器,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珍视,除了色泽古朴凝重,造型千姿百态,具有更高艺术鉴赏价值之外,主要在于它内蕴的趋于臻境的实用价值。壶体致密坚硬,不上釉,取天然泥色,泥粒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结晶,晶体间有一定空隙,盛茶既不渗漏,又有一定透气性,用其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味,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冷热适应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置文火炖烧,均无胀裂。壶体大小适合,一壶握在手中,手感好,既觉温暖,又不烫手。紫砂壶主要以器型取胜,或仿自然界瓜果花木,虫鱼鸟兽,或以几何形体造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器型千变万化。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一身。

广东潮洲,汕头和闽南一带的人有饮工夫茶的嗜好。关于功夫茶名称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因为泡功夫茶的茶叶制作特别费功夫;有的说是因为这种茶味极浓,杯又特别小,需花上好长时间一口口品尝,品茶要磨功夫。还有的说,是因为这种品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技艺需要有学问,有功夫等。功夫茶饮茶器皿非常讲究,用一般紫砂陶还不行,需要用潮州泥制壶。此地土质松软,所制陶壶更易吸香。功夫茶极浓,茶叶可占容积七分,以浸泡后茶叶涨发,叶至壶顶,方为恰当分量。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直接以茶水冲杯洗盏,称为“开茶”或“沈茶”。一开始就造成茶的精神气韵的气氛。冲二道水,这时不仅茶叶已开涨,而且性味具发,便开始行茶。泡到五、六次,茶便香发将尽,最后一巡过后,主人会用竹夹将壶中茶叶夹出,放在一个小盅内,请客观赏,称为“赏茶”。

饮茶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讲究,不仅要好用,而且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饮茶器皿作为功能效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两个方面:物质功能是指饮茶器皿必须是生活实用品,是为人们使用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良好的饮茶功能是构成饮茶器皿形式完美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功能合理的器皿就能成为美的器皿。功能效用不能取代形式美,但是完美的造型必需具有良好的功能。精神功能是饮茶器皿不仅在使用时能看到并要接触,不用时还能作为艺术陈设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所以饮茶器皿必须造型美观,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爱好,陶瓷饮茶器皿是功能、物质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具有一定艺术效果的欣赏品,是使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统一,科学技术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饮茶文化范文第10篇

摘要:欧洲人关于中国茶叶的记录可以追溯至16世纪。正式传入欧洲的时间为17世纪,西方国家逐渐兴起茶叶消费。在众多国家中,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只有英国,这一文化不仅仅扎根于英国本土文化中,同时,受到国外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借鉴亚洲国家的饮茶传统,最终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并成为英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本文结合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积极探索英国茶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内涵;社会影响

茶起源于中国,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饮用茶。虽然说,茶的饮用已经开始普及化,但能够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国家却并不多。许多人认为英国茶起源于欧洲大陆,实际上红茶来源于中国。在英国,出名的英国红茶种植园寥寥无几。英国人对红茶十分热爱,同时,饮茶历史也比较悠久,才将红茶冠以“英国”的前缀。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在英国的整体文化中意义逐渐加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际、应酬场合的常客,饮茶从一种饮食活动逐渐演变为高品质、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茶文化,就要重视英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探究。

1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这一概念意义深刻,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人们经历社会变迁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们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类精神财富,如文学、科学、教育等等。从文化体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技术,二是价值。技术是指物质领域方面,价值是指人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规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进行英国茶文化探索过程中,重点探讨英国茶文化的价值体系。

1.1英式早茶

在晨起,英国人要饮早茶,又称之为“开眼茶”。主要以红茶为主,聚浓郁与清新为一体,色泽鲜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来说,会给客人一杯早茶,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在早茶期间,主人与客人还可以进行交流,对于客人的就寝情况进行询问。在英国,早茶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方便喝早茶,英国人发明了专门的饮茶工具,即茶婆子。

1.2英式上午茶

英式上午茶是英国人的一种饮茶习惯,这一饮茶习惯并不为人所知,又被称之为“公休茶”。时间约为20分钟。在上午11点的时候,无论是贵族还是上班人员都会休息一会,喝一杯茶,是工作间隙的一种调剂方式,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简单。

1.3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茶叶种植的英国人民,积极发散思维,利用贸易,对饮茶方式进行创造,英国茶文化就是凭借英式下午茶享誉世界,同时,也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一种代表。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最为讲究,内容极为丰富。首先,主人要选择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聚会的场所,对茶具、茶叶的选择有要求,不仅要精致,还要高档,同时,对所上的点心,选择一个三层的瓷盘盛放点心,第一层一般为三明治、手工饼干;第二层是英国传统的松饼、果酱、奶油;第三层则是时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

1.4英式晚茶

有学者认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种,但是按严格意义划分,主要是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点左右开始,也可以将晚茶与晚饭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这一饮茶过程中,对内容以及形式没有过多要求。

2英国茶文化的影响

2.1对英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茶文化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饮茶方式发生多次变换:刚开始,英国民众将茶叶作为来自东方的一种药材进行使用;其次,英国皇室开始接受饮茶,并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饮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高雅的代名词;最后,随着其饮茶习惯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纪早期,人们沉溺在咖啡、啤酒中,虽然部分大陆国家已有饮茶消费,但是并未引起重视。在17世纪,英国人将茶叶作为一种药材在本国使用,有人开始意识到东方茶叶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对饮茶开始推崇,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宫廷礼仪。尤其是1685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将茶叶带入到英国。皇室人员开始推崇饮茶活动,相应的贵族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家庭式的茶会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社交礼仪,同时,茶会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英国本土的咖啡室开始贩卖茶饮料,“汤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进一步推动饮茶活动的普及。由于这一咖啡屋的茶饮价格合理,口感佳,环境优雅,人们不仅可以在咖啡屋中饮茶聊天,还可以进行会客、演讲以及看杂志等娱乐活动。随着这一消费方式的流行,英国的咖啡室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皇室担心人们聚众闹事,在1675年,曾一度颁令禁止咖啡室的开放。但是,由于英国皇室也饮茶,加之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交易开始发展,咖啡室又开始兴起。在18世界初,茶叶逐渐取代咖啡的位置,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视。女性是家庭消费最为有力的支撑,饮茶活动之所以快速走进英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女性的推广。到了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茶价的降低,女性开始推崇饮茶活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饮茶活动开始转变,单纯的家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性的饮茶场所———茶室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英国还成立了茶业联盟,认为茶叶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同时茶叶中具有对人体有利的物质———黄酮素,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饮品,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2.2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

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在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社会中,绅士风度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男性的行为举止、文明仪态以及对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二是理性主义原则;三是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识。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看,出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国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2.1对男性服饰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具有较为严格的服饰要求。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性出席茶会必须身着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伞。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衣着规范。在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的,手缝西装是有格调绅士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对于男性服装的颜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装外套颜色一般为暗色系,而衬衫则需要鲜艳一些。对于服饰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亚麻布,冬天则选择纯羊毛材质。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对男方式的影响

在饮茶活动中,英国人具有严格的社交礼仪,男士除了服饰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同时,还要做到行为大方稳重,物品要轻拿轻放,保持茶室的安静。对于身边的女性要保持绅士风度,主动为女。因此,在绅士风度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茶会等场合。同时,这一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男性重视生活细节、温文尔雅。除此之外,男性还要保持礼貌、谦虚的风度,在保持自身尊严的同时能够体谅周围的人群。

2.2.3对男性价值观的影响

以上行为规范或多或少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英国社会的精神价值观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人们开始追逐饮茶这一高雅生活方式。随着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开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风尚,尤其是对饮茶活动的追捧。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享受到贵族化的生活情趣,快节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为享受型生活。虽然说绅士风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步自封的特点,但是其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4对男性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发展的早期,最主要的体现是纯粹的男性特色,因为,在那一时期,女性是禁止进入咖啡馆。随着饮茶生活习惯的改变,饮茶活动逐渐家庭化、社会化。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为主导。因此,部分学者将英国茶文化称之为“淑女茶文化”。在这一饮茶活动中,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

2.3对英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东方,但是在接受与融合过程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将饮茶纳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英国人进行了集体茶会、茶舞等休闲娱乐方式的开发,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英国茶文化主要是以个人、集体为单位,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英国“以个人为中心、保持独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进行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除此之外,这一民族精神还体现在茶文化的实用性。与东方茶文化不同,英国将饮茶逐渐融入到一日三餐过程中,并有固定时间与场所,不会随意进行茶会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国人务实的特性。在英国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对民族精神影响还表现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来主导,而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

3结语

英国茶文化扎根于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形成于东方不同的饮茶文化,在英国,茶文化缺乏农业国家的影响,更多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变化。从其影响方面来说,对英国社会及民族精神影响较大,因此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盛珺.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茶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茶叶,2015(4):223-226.

[2]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3]徐常利.解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及生态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98-299.

[4]苏花青.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8):385-386.

[5]《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出版[J].农业考古,2011(2):46.

[6]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7]赵宇.红茶文化及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J].福建茶叶,2016(9):388-389.

[8]陶德臣.英属锡兰茶业经济的崛起及其对中国茶产业的影响与打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4):74-88.

上一篇:普洱茶文化范文 下一篇:治安管理处罚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