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5 06:08:45

职教理论论文

职教理论论文篇1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终身教育的理论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主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相应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各国开展终身教育的最高准则和依据。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教师继续教育是以终身教育为指导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在职培训时期,主要进行学历提升培训和技能提高的补偿教育,使其能胜任基本的教学工作。90年后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重心开始向质量提高阶段转移。目前中职校的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校办学水平。

二、职业规划是发展举措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

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

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

(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

(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

(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

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主编.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夏冰.中职专业课教师继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王冬凌.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3)

职教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都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处于分别对待和开展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一)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三)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两者的目的一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组织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思想实际,引导、组织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如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时事政治研讨社等,把理论学习社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应该亲临指导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社团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到在课堂教学上难以系统学习的知识,同时,可以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应用到他们的业余学习中,使理论学习社团变成内化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少数精英学生带动大部分学生,在学生中掀起学理论、促素质的局面。

(二)组织和举办专题讲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专题讲座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全面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时代的发展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会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学以致用,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紧扣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求真务实的良好人生态度。实践表明,高质量的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把学生从课堂教育带到社会中,它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实践活动教师都放给学生自己来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简单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调动、利用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要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清明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要组织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三、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将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师资队伍数量的保障,按师生比配备师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比严重失调,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比也严重失调,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偏少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和学生发展大局出发,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其次,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的岗位培训。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出外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三)考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的考评体系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的考评体系则需要建立和规范。为便于考评,应注意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尽量量化考评指标,制定考评标准。第二课堂活动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考评坚持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和学分的比重,形成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教学考评体系。

(四)经费保障

学院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纳入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3]王岩.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二识[J].江苏高教,2006,(2).

[4]吕广南,罗丹桂.对高职“两课”问卷调查的分析和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职教理论论文篇3

1.1中职学校学生整体水平不高

通过中职学校招生部门了解,近年入学学生分数普遍较低,而且有相当部分学生是中考失利者或者没有参加中考,这就导致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尽管以分数高低论学生素质优劣有失偏颇,但分数较低的学生知识领悟力和自学能力差也是事实。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调查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和选择专业的时候,是通过在网上或是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有些甚至由家长决定,这充分说明中职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盲目性与无奈性。因为入学程度的良荞不齐,入学目的不一,导致了学生整体水平不高。

1.2中职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问题行为多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在选择专业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就读后又发现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欲望,又加之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问题行为较多、涉及面较广。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教室里的教育心理学》中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结果,结合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范围、主体和表现,将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4类。过失型是由学生不正当或不合理的需要或单纯、好奇、试探、畏惧等心理引起,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如迟到、早退、逃课、睡觉、说话、吃东西、打电话等。品德不良型是由不良需要引起,受已形成的某些不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支配,有意识地采取有害的行为方式,产生违犯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攻击型是由挫折造成的愤怒、不满所引起并受一定的气质性格所制约。在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发生的发泄、对立、反抗、迁怒等攻击。压抑型是在挫折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行为,一般具有隐匿性、持续性的特点。如害羞、退缩、心事重重、冷淡、焦虑、不安、紧张等。

1.3中职学校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比较传统和单一

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方式偏传统和机械,一是以纪律为本,强调规则的遵守;二是课堂问题行为重纠正而非预防。中职学校教师不注重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则,学生对于课堂规则并不明确,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并不明晰。中职学校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目的侧重于“纠错”,而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注。

2中职教育课堂管理改进措施

2.1提高中职生生源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考扩招,选择中职的学生越来越少,大部分也是就读高中无望不得已而选择。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近年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日益凸显。国家意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意义,2008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万,2009年招生860万。2009年又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2009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约90%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够享受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一系列鼓励措施,使得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取得蓬勃发展,其教育规模己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国家政策的扶持,法律的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扭转中职教育发展局面的根本。提高中职生整体水平,中职教育才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中职教学课堂管理才会有一个根本性改变。

2.2加强教师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适当注重课堂管理技巧

美国著名的课堂管理专家库宁(JacopoKooning)认为,课堂管理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师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他做的课堂管理高效率和课堂管理低效率教师的对比研究表明:两种课堂管理方法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防止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通过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吸引力,以使学生关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优质的教学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是导致他们厌恶学习、捣乱课堂的重要原因。在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首先应提倡与职业实践密切联系的活知识,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3)适当注重课堂管理技巧。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M.A.Bany)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教师的所有工作任务里面,管理技巧最为重要”,比如制定恰当的课堂规则,学习预防和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构建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増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2.3设法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中主要影响课堂发展与教学质量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获得高的效率的基础。师生关系融洽,交流渠道畅通,教师尊重学生,学生爱戴教师,便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课堂管理也随之轻松容易。因此,教师应设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应尊重学生,以理服人。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和质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给与他们一些人生与情感的指引,学生感到了被尊重、被信任,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就能听从、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应关爱学生,以情动人。中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教师应注意与学的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语气和表情,避免或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期望,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困境与问题。

3结论

本文对中职教育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主要有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多、教师的课堂管理手段传统单一。同时提出了改善中职教育课堂管理的措施,主要有提高生源质量、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适当应用管理技巧及改善师生关系等。

职教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5]石玉.中国职业教育:压力下的美好前景[EB/OL].http://finance.sina.com.cn/MBA/managetrain/20060113/19382275080.shtml,2006-01-13.

职教理论论文篇5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力争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时期末,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地方有关法规为配套的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律体系。我们知道我国教育是由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部分组成,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城市行业或企业职工,还面向着几亿农村劳动者,无疑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天,我们分析其中含义,倍感邓小平的高瞻远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技术教育是跨入新世纪之后的主流,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本身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流,教育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现代化教育模式转变,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教育,使职工技术教育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需要,从而造就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开放的体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尽快形成《职业教育法》为核心的职成教法律体系。

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承担终身教育的历史责任。过去希望在青春期积累一生享用的知识或技能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了,据统计,知识的半衰期现在仅为5年,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际贸易关系密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知识的剧增,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一个人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成人职业教育是传统学校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弥补人们接受教育不足的缺憾,在个人需要的任何时代都能接受再教育,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可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以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到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大体相当。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初、中、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体制,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力争到2005年,使15一20%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的倾向,过多地重视学历教育,这是正规化。集中化的封闭型模式。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改组和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与函授教育,还要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使职业技术教育主阵地逐步转向社会、家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居住分散,当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从过去的封闭型教育模式为主体,逐步转向以开放教育为主体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取向,在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术资格并重的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培训,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提供接受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机会。与此同时改革文凭结构,职业技术资格已由过去的教育与职业的直接对应狭窄的定义,变为培养能力和行为的广泛概念,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文化的平衡,改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过渡环节,保证技术高中会考文凭的后读学习,在大学教育允许就业后重新学习。

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改革不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要改革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确定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如职工行业培训不仅是应知和应会培训,以适应岗位的要求。现代行业和企业制度要求培训知识型劳动者和智能型人才高技能操作人员,提高行业全员素质,懂外语,还要掌握网上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教学方法上,要用讨论武教学、启发式教学,激发职工的创造力。也可以加强交替式教学,鼓励接收青年完善行业或企业培训制度,促进青年在行业或企业中融合,保证学校教育与行业或企业培训和交替培训教学的研究,引导职工在本岗位上发挥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推进学校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等教学手段,让职工根据需要在国内外互联网上自立地学习,同时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加强新颖课程和现代化教材建设。

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从传统型行业教育向学习型行业教育转变。传统型行业的教育主要是岗位培训,岗位培训以及转岗普职,普级培训等,是对从业人员实施以提高本岗位需要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重点的一种教育和培训活动,而学习型行业教育表现如下:第一,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操作层都要全身的投入学习,成为知识型、智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即教育的全员性。第二,在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进行中的准备、计划和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教育、培训和学习即培训的全程性c同行业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建立全国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领域的对话机制,在学校、行业或企业中建立协作办公室,制订与行业或中、小型企业加强联系的政策。第三,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智力开发,而且更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众智力开发,更重视快作、团结精神的教育、培养即学习的团队性。如今,中国就将加入WTO,我国经济即将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行列中,面对传统行业的教育只有转变为学习型行业教育才能接受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有特色的行业、企业。在师资建设方面,力争在2005年使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逐步提高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学习型行业或企业教育接受挑战作准备。

职教理论论文篇6

1.应用型本科特色、投入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是从事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它与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不同,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有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以及科学研究都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但现状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问题。第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所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因为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高校有640多所,占全国本科高等学校总量55%左右。其中,一大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明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对全国640多所新建本科高校而言,部署其中一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探索由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长入驻新建本科高校担当重任,究竟是“鲶鱼”效应,还是朝职教方向改造本科教育,值得深思。第二,据2009年《认可与劳动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相当于法国的39%,德国的44%,美国的50%,低于印度的2.7%。在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很大,但对职业教育投入相对不够,未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第三,缺泛“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和考核标准。在中国,目前尚无统一的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和考核标准,目前各高校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培训教师,校企合作挂职锻炼,引进有技能经验的技术人员,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等。

2.管理体制问题

(1)条块分割。我国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从工人夜校发展起来的,到今天仍然存在行业部门办大学的痕迹。所以在我国难免存在既有教育部这样的主管部门管理,又有专业的行业办学的根基。尤其是搞职业教育,一些职业院校本身是由企业办学发展而来的,更是难以摆脱条块分割造成的处境。(2)运行体制效率低。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又想自己发展,又想依靠母体办学。按现在教育部改革的方向要向职业教育转变,他们一是缺泛师资,二是缺泛脱离母休的胆量。所以在改革进程中总是犹豫不决,裹足不前。领导是一级学院派的,钱是董事会给的,谁的话都不能不听。(3)一些民办院校还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整天围绕产权打个不停,董事会和院长管理办公会矛盾重重。造成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乱成一团。

3.运行机制问题

根据高职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的特点,通过对现行机制进行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现状主要是:(1)教学改革单打一,难以奏效。各个院校在改革方法上仍然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水平,没有统一的改革措施,结果是改了这方面,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又退回到原来的地方。(2)校企合作一头相思,难以实施。校企合作本身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迅速提升工作能力,转变高分低能的局面。但是由于没有政府相应的政策,企业不欢迎学生,学生也不愿意去做那种体力劳动式实践。结果是把实践教学当成了负担,在实践教学中应付了事。大部分院校让学生自己找门路,形成放羊式实践。(3)行政命令一头沉,教学改革难以深入。教育改革虽说如火如荼。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靠行政命令办事,教学仍然是口头上重要,做起来不重要。没有形成教学型院校。

二、机遇与挑战

2011年,国内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规模313.4万,在校生总数达到964.8万人,已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国务院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见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本科高等职业学院也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专升本是势在必行的。我国计划在2011到2020年培养350万名技师和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从而为民办新升本科高等职业学院的扩招提供政策的保障。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岁~21岁)到2020年将有8200万人。尽管近几年普通本科院校也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毕竟数量有限。因此,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剧增,为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基础。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三十二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而且在该计划中提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些说明高职教育将充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面对新的形势,大多数民办新升本科高等职业学院不可避免地凸现出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经费过分依赖学费、办学观念陈旧、内涵积淀不足、学校定位不明确等根本性的问题,以及由此派生的如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调整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可以说,高职院校专升本是有着里程碑意义,但是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民办新升本科高等职业学院还只是一棵“幼苗”,目前的实力相当薄弱,在学校的文化积累沉淀与社会认可度上都有待提高,今后需要走的路还很长。由于目前民办新升本科高等职业学院的局限性,在招生方面往往来说都是公办本科招完以后,分数上不去的学生才会报读。因此导致民办新升本科高等职业学院补录再补录也招不够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创新运行机制及对策

1.下大力气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1)丰富独特的实践性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不能“纸上谈兵”。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与专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够把已有的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与具体的教学情境、行业实践结合起来体验、感悟和建构的、富有“个人特征”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情境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自我知识等,也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和突出特征。(2)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将实习实训时间纳入教学总体安排。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在第5学期都要到工业界实习6个月,到第8个学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80%以上的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在企业完成的。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3)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2.改革教学体制,适应建设发展

(1)推动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学校应从长远发展考虑,研究如何培育学校的“造血功能”,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教学工作方面,学院围绕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建设进行了院系调整,针对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实际,设立了院系。为加强教学一线科技管理人才,将机关管理服务岗位上的教学骨干充实到了教学第一线。(2)改革要从整体出发,不能在单打一式改革。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几方面统一部署,对学生培养也要全方位培养,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3)为强化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管职能,切实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监管作用,打破以往管理体制和模式,并设立了集监督、管理、指导等为一体的覆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部门,作为独立设置的行政管理部门,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随着改革、建设、发展的全面深化,特别是紧密结合学院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度开展和顶岗实习、打工实习的不断推进,创造性地提出并设置了一些新的行政职能部门———市场部,在联系企业、协调校企、推进项目、服务地方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5)聘请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担任教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一般都有2年以上的教学和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许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创办了公司或参与企业的工作。

3.改革行政机构,强化管理服务

(1)突出教学管理。按“二级管理,权力重心下移,突出教学”教学型的模式进行了管理机构改革和调整。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机构配属行政服务部门。通过进一步整合校内管理资源,进一步优化党政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管理服务作用。部门合属办公的大部制管理服务工作格局。(2)构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为切实加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搭建起职业院校服务地方,深化校企合作的平台,发挥了学院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发挥了学院的示范性作用。(3)建立职业体验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技术训练为课堂要素,以手动和现代技术为手段的职业训练体系。当前,职业院校正处在深化改革、加速发展、丰富内涵、引领示范的重要建设发展时期,一定要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民主管理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不断推进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职教理论论文篇7

为了解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对700名被试进行调查,高职院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症状人数及比例分布结果见表1。根据国内惯常使用的标准,因子分≥3分,则认为该症状严重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度的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表1数据显示,各症状按检出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焦虑、恐怖、抑郁、睡眠及饮食情况、精神病性、躯体化。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和普通外语类高校常模比较,结果见表2。状况中,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和总均分都高于全国常模;在与普通外语类高校的比较中,除焦虑和恐怖外,其余因子分均低于普通外语类高校。这表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多个症状高于常模,即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而与普通外语类高校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大多数症状因子都显著低于普通外语类高校学生。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和大学生一样有着青年人相同的个性特点,但又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1.性别差异分析不同性别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见表3。表3数据显示,在性别差异上,在抑郁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在焦虑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P<0.01),在恐怖因子上女生得分也高于男生(P<0.001)。2.年级差异分析不同年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见表4。表4数据显示,通过多重比较,总体看来,大一同学的症状分最高,健康水平较低,大三同学的症状水平次之,而大二同学的症状水平最低,显示为心理健康水平最好。3.家庭来源差异分析不同家庭来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调查结果比较见表5。表5数据表明,在家庭来源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仅仅在恐怖因子上,农村和城市来源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的症状得分高于城市,其他因子上无明显差异。大学生同处于青年后期、成年早期的年龄阶段,高职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和普通大学生群体是相当的;不同年龄、性别、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在某些因子上的症状表现也存在着一些显著性的差异,这和普通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是相似的。

三、教育对策

研究显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面临新环境的困惑、缺乏自信、语言障碍、学习压力过大和人际交往障碍等。根据表1、表2,需要对一些偏高的症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强迫、人际敏感、偏执等,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及心理疏导工作。根据表3,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症状得分高于男生,显示出女生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心理症状。因此,须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表4显示出大一学生的症状分偏高,健康水平较低,大三学生的症状水平次之,而大二学生的症状最低,显示出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大一学生的症状高可能与新环境有关,大三学生可能与就业压力有关,因此,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帮助毕业年级学生解决就业和社会适应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表5显示出生源地差异对学生心理无明显差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从多方面引导他们健康生活、积极学习、认真规划,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形成一种积极、开放的学习生活心态。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及时全面的了解中外合作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动态,根据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全面建立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预防——预警——干预——后干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重点配备师资;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各类心理活动中来,在课堂上学习心理知识,在活动中掌握心理技能,在体验中获得心理成长。

2.建立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级要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和带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如主题心理班会、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女生专题活动等,增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大家融入集体,消除隔阂。要建立联系家长制度,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与相关家长沟通联系,共同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共商对策,协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社会舆论要弘扬正能量,尤其是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激发价值认同。

3.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中,学习上显露出的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和成长成才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可主要在活跃校园文化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应从学习生活习惯养成、跨文化能力养成、个人自信心建立等方面,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鼓励学生挖掘潜力、超越自我。让学生在丰富、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开阔视野、升华认知、提升品性、磨炼意志,逐渐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营造榜样引领、乐观上进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各类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各类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信心,从而达成引导学生从增强学习自信到建立全面自信心的目标。

职教理论论文篇8

什么是应激?应激一词在英文解释中与紧张、压力为同一词“stress”,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学科对应激的研究并不将其仅限制在心理层面,它的出现和发展也和生理现象、社会现象密切相关。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应激或者心理应激应该是:个体认识到的要求或实际的要求与个体满足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所引起的适应过程。从概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应激其实就是对于刺激的一种适应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这就使得应激不可避免的具有社会因素,同时,当刺激被我们感知并接收时,一定会引进我们的主观评价,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如果这些刺激需要我们付出较大的努力才可能适应,或者说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起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与压力。既然应激会导致我们的紧张与压力,那么是否意味着应激就是消极的?我们是否就要遏制应激的出现?这就要考虑应激的双重性作用。应激有消极作用,长期的、超过个体应对能力的应激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痛苦;但是,它同样有积极作用。适度的应激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中国古语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就是应激对个人成长的促进。心理学家塞里就将应激分为了“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而积极心理学也越来越重视“积极应激”对社会发展的有益作用。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应激同样带给我们积极与消极的两面,关键在于如何减少消极应激带来的影响,提高积极应激以促进工作和生活。

2高职教师的应激源

2.1工作相关因素。当代的高职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额外的行政任务和科研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教师们往往需要主动延长自身的工作时间,而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完成任务,他们也需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来满足多种的工作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往往无法专心于一项主要工作,无法在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发展,多方涉及却无法各个击破,减少了教师内心的工作满足感。这也是造成当今教师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应激源。2.2人际关系问题。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三种主要关系。师生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屡屡爆出的虐童事件也反映出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与本科生相比,成绩一般却思维更加活跃的高职生,他们有着更直接的学习目的,行为举止也更加的社会化,对于教师的认可度更加的低,因此师生关系的处理更加的复杂也更具矛盾性。2.3个人健康问题。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因乳腺癌去世的消息让人们将目光到了教师这个行业上来,其实,最近几年因健康问题而离世的教师频频出现。教研教学、科研论文等等一系列的压力使得教师群的健康过早的亮出了红灯,患有职业病的教师不在少数,不及时检查医治就会迅速的蔓延恶化。2.4经济问题。长期以来,教师因其工资和工作稳定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大潮,教师工资增长缓慢成为很多教师心中的痛。经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必然带来其他一系列连锁反应。

3应激管理方案与健康

针对以上反映的种种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这就涉及到应激管理。应激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地应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地应对应激事件,从而减轻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消除可能导致身心伤害的策略和方法。生活中的应激源和应激事件各种各样,个体的应激反应也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或心理异常,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应激管理方案:第一,认识应对:重新评价事件或者情境。有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和苦恼来自于长期地陷于一种认知的误区当中,觉得自己倒霉,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觉得别人有意针对自己等等,这让我们非常痛苦。其实,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换一个角度思考结果就会完全不同。①变负担为挑战。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刺激物,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认知,将有助于减少这些消极刺激造成的应激反应。比如,教师面对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负担,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挑战。当你完成这个挑战,其实也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②变消极为积极。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消极应激只会损害人的健康,增加人们身体的不适合精神的痛苦,因此我们要学会对遇到的不良生活事件,或者对一个消极性创伤性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行重新的评价。比如,教师额外的行政任务,如果消极应对,不仅造成自己的工作压力,也让领导产生不满情况;但是如果积极应对,可能会让领导和同事更加的信任和重视你“,焉知非福”?③变长期为短期。有研究发现,应激源持续的时间越长,被试患者患感冒的可能性就越大。生活中对我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慢性应激源,而这些慢性应激源主要与工作压力和人际冲突有关。所以,面对工作压力和人际冲突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加以避免,变长期为短期,降低应激的严重性,并努力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第二,认识应对:建立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能以一定的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避免或减轻个体因受到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内心痛苦。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对于我们来说要懂得选取其中合适和有利的机制。①合理化。合理化的两种表现形式“:酸葡萄机制”,将自己不具备或得不到的东西说成自己不喜欢的或坏的东西“;甜柠檬机制”,将自己拥有的一切都说成是好的。两者都属于“知足常乐”式的自我安慰。②幽默。用幽默甚至是自嘲的方式来面对紧张或压力,往往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机智和乐观。比如,年轻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往往非常紧张,如何克服这种紧张,将课程准备的更加生动,这就需要运用幽默。幽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的紧张情绪,给台下的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③转移。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它对象的潜意识机制,当然,这里的转移并不是指让教师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学生或家人身上,而是寻求其他的转移途径。比如,现在高校都建有心理发泄室,这些场所往往是为了学生开设,但其实教师也同样需要心理发泄,将情绪转移出去。再比如,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转移情绪。第三,行动应对:寻求外部帮助。当我们遇到一些不良生活事件时,我们要善于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专业和非专业两类:①专业支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高校本身就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医生或心理专任教师,他们能够给予其他教师专业上的帮助,以更加专业的途径来处理应激事件。我们现在的许多高校都没有利用好这一资源,心理咨询只是单纯为了学生而开放,忽视了学校内另一支需要心理关注的群体。而许多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碰到心理问题不懂得寻求最便利的心理帮助,使得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②非专业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生活中许多人都习惯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遭到重大事件时与几位知心朋友喝喝酒,说说心里话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尤其是女性在碰到重大应激事件时更需要寻求这种非专业支持。除此之外,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也在加大,比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对于教师身体健康的关注等等,这对于减弱不良的情绪反应和降低紧张度都很有益处。第四,行动应对:回避或者远离应激源。有的时候,生活当中一些不良的刺激和负面事件,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仅仅依靠我们的主观努力就能够改变的。在这时,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不去接受这些刺激,努力使得我们的生命体避开应激状态,而不是去改变那些让我们感觉到不满和愤怒的事件。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应激,但正因为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应激,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活。高职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育他人的同时同样需要教育自己面对各类应激源,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应激管理,让自己更加健康与快乐的工作与生活!

上一篇:经济法责论文范文 下一篇:职业教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