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6:58:28

职教理论论文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影响,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论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其二,就现代职教课程的范围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那一部分已纳入正规学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改革之上。因为无论是全日制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还是诸如学徒培训、岗位培训、业余培训之类的非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职业入门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还是多种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无论是初等职教、中等职教,还是高等职教或高级技术培训……它们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课程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加以关注和研究。例如,在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借鉴何种模式的问题上,即使在高层决策机构其意见也不一致,于是多年来由原国家教委支持引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试点和由原劳动部支持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试点就一直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地各搞一套,而试点尚未完成几个周期,不少人又“喜新厌旧”地恋上了北美的CBE模式。然而当我们深入到课程领域中去时却不难发现:无论是双元制的“核心阶梯式”课程、MES的“模块组合式”课程,还是CSE强调“能力本位”的DACUM课程,从理论基础到实施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它们都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论而提倡按职业实践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均属体现活动中心特点的同一种课程模式。“本同根生”,何必争论不休?因此,尽管双元制、MES、CBE以及国外其他各种先进职教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蕴藏在其深层的实质内涵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现代职教发展所面临的共通的课程问题。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先进模式时理应“取其神而略其形”,而以活动课程论为基础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正是这些先进模式共同的“神”之所在,抓住了它就能对引进的东西求同存异,使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职教范围,并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认识上的误解。

其三,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形态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之上。在现代化职教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至于这些课程的选修方式及其具体要求可以因校、因人而异,但从总体上讲,笔者主张采用“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微型化”的思路。因为职教的必修课程设置不应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位,而应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本位,这就必然要打破学科界限而将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内容综合起来,着重于整体知识和技能的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这样既避免了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和分量过重的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广泛的适应性。但选修课程则不宜将过多的知识和技能内容综合在一起,而应结合职教实际向微型化发展。例如家电维修这一门课程,就可以分为电视机维修、电冰箱维修、洗衣机维修、收录机维修、空调机维修等若干个较为独立的单元。这样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就不一定要求所有内容人人必听,而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来选择某一专题深入学习。这种“微型课程”在国外发展得比较迅速,尽管它最初是应用于社会学科的,但将它引入职教领域看来更能发挥其长处:首先,它考虑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另外,在许多职业领域里,可以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影响,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论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其二,就现代职教课程的范围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那一部分已纳入正规学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改革之上。因为无论是全日制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还是诸如学徒培训、岗位培训、业余培训之类的非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职业入门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还是多种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无论是初等职教、中等职教,还是高等职教或高级技术培训……它们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课程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加以关注和研究。例如,在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借鉴何种模式的问题上,即使在高层决策机构其意见也不一致,于是多年来由原国家教委支持引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试点和由原劳动部支持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试点就一直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地各搞一套,而试点尚未完成几个周期,不少人又“喜新厌旧”地恋上了北美的CBE模式。然而当我们深入到课程领域中去时却不难发现:无论是双元制的“核心阶梯式”课程、MES的“模块组合式”课程,还是CSE强调“能力本位”的DACUM课程,从理论基础到实施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它们都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论而提倡按职业实践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均属体现活动中心特点的同一种课程模式。“本同根生”,何必争论不休?因此,尽管双元制、MES、CBE以及国外其他各种先进职教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蕴藏在其深层的实质内涵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现代职教发展所面临的共通的课程问题。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先进模式时理应“取其神而略其形”,而以活动课程论为基础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正是这些先进模式共同的“神”之所在,抓住了它就能对引进的东西求同存异,使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职教范围,并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认识上的误解。

其三,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形态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之上。在现代化职教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至于这些课程的选修方式及其具体要求可以因校、因人而异,但从总体上讲,笔者主张采用“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微型化”的思路。因为职教的必修课程设置不应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位,而应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本位,这就必然要打破学科界限而将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内容综合起来,着重于整体知识和技能的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这样既避免了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和分量过重的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广泛的适应性。但选修课程则不宜将过多的知识和技能内容综合在一起,而应结合职教实际向微型化发展。例如家电维修这一门课程,就可以分为电视机维修、电冰箱维修、洗衣机维修、收录机维修、空调机维修等若干个较为独立的单元。这样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就不一定要求所有内容人人必听,而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来选择某一专题深入学习。这种“微型课程”在国外发展得比较迅速,尽管它最初是应用于社会学科的,但将它引入职教领域看来更能发挥其长处:首先,它考虑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另外,在许多职业领域里,可以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自决;职教理论研究;主体性

作者简介:汤广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计洁灵,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2009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4-0028-05

随着中国职教事业的巨大发展,职教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成绩喜人,但在职教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职教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缺乏中国本位观与民族自决意识,未能确立民族职教观,有意无意地漠视中国国情与中国职教发展的时代实际,实证欠佳,理性失范,偏爱介绍、移植、阐释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职教及其理论研究成果,淡化乃至消解了职教理论研究中研究者的主体性。

一、民族自决与职教理论研究

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普世主义越来越得到彰显,但只要地球村存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纷争,民族自决的取向就无法消弭。具体到职教事业来说,民族自决与职教理论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一)民族自决的内涵

何谓民族自决?民族自决是指具有某种明显领土认同感的群体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全世界各大小民族,皆可自行决定自己归属的政府体制、执政党组织、政治环境与命运等。而这些决定不得为他国或其他政权决定。二战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两大世界人权文件皆在第一条明列民族自决原则:“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他们凭这种权利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1]

民族自决的核心内容就是民族自决权。各民族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自由分离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民族都有权根据民族意志和愿望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权利。17、18世纪民族自决权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和口号,反对的是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帝国主义阶段,民族自决权成为反对资本主义大国殖民统治的主要内容和口号,与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不少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民族独立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反对民族特权的大民族主义,消除历史上的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愿联合,无产阶级仍然承认和坚持民族自决权。我们不能把民族自决权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立起来,也不能将民族自决权理解为鼓励民族分离。运用民族自决权,须根据各国的国情和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国内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终于了三大敌人对中国各民族的统治和压迫。在人民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又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中国各民族近百年来特别是近60年来为争取和实现民族自决权而斗争的伟大历史。

(二)民族自决与职教理论研究

民族自决权的主体是指国家民族,具体到本文则是指中华民族。对于当下中国的职教理论研究来说,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方能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具体而言,民族自决原则与职教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政治决策。在职教理论研究问题上,研究者绕不开我国在职教上的政治决策,且有两个前提性的条件须加以考量:一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若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充分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工作权利。受教育权自然包含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每个公民的工作权利同样涉及到未成年人工作前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待业、失业或下岗者享受再教育和岗前培训的权利。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职业教育。而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学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无视具体的政治环境及其教育决策的背景。二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基数大。就政治稳定而言,国家对职业教育与就业问题向来高度重视,因为不加强职业教育无法解决就业瓶颈困境。作为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国家政治实情与生活水平不高的民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际调查与理论探讨,进而做出富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来,服务社会,惠及民生。

2.经济发展。一国的政治决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经济发展。中国的政治决策同样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前所述,政治决策与职教理论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借政治决策的影响,职业教育及其理论研究能够推动就业,服务社会,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进程:经济发展了,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能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繁荣,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丰厚的实践土壤和丰富多彩的研究素材。就职教理论研究的主体性而言,无论是实证研究或理论探讨,还是借鉴他国的实践经验或理论思辨,都必须立足于中国本位与时代实际,而不是坐而论道,照搬他国做法,背离本国国情。因此,鲜明的主体性能够帮助职教理论研究针对性地服务本国民生,促进经济发展。

3.文化安全。政治决策开明,经济繁荣,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经济越来越有全球化趋势的时代,文化安全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越发凸显。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同样关涉到文化安全,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民族国家观,能够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出发,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即便是实证调研或借鉴他国的职教经验及理论研究成果,也不能偏离我国大政方针,更不能崇洋,丧失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只有这样,政治与经济才能得到良性发展,文化才能得到相应发展。文化得到发展,必然为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方向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立足本国国情与本国政治、经济实际,从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教理论研究之路。否则,拾他人牙慧,不仅有消化不良之嫌,更有文化安全之虞。

二、职教理论研究中的研究立场

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特指政治立场。[3]在本文中,笔者所持的立场则介于二者之间,即职教理论研究中研究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境遇中,宏观上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利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当下中国的法律法规与大政方针;微观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性突出,有“思”而发。具体来说,在职教理论研究中,我们要坚守以下两种立场。

(一)中国本位

中国本位,顾名思义,即从事一切活动时都要从中国实际与中国利益出发,立足本国国情,继承本国文化传统,发展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坚持中国立场,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精神产品。中国本位的反面是西方话语――一切以西方的价值标准为标准,无视或自贱本国的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崇洋,损害本民族的文化安全。表现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就是复制、模仿甚至不加分析地狼吞虎咽西方的职教理论成果,进而导致消化不良,损害本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声誉,最终危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这主要基于如下两种考量。

1.历史镜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追随政治风向标,模仿苏联,虽取得些许成绩,但总体上“一边倒”地效法别人,背离独立自主的立国原则,缺乏自主创新,效果不良。后来,我们虽走出苏联教育理论的窠臼,但又走向模仿西方的困境,在职业教育上的典型表现就是言必称德国的“双元制”或某某国某某制,为西方话语所羁绊,缺失“我”国思维。如在翻译、介绍西方职业教育现状与理论研究成果时,不时地出现“洋夹本”现象,甚至在一本书上多次出现把笛卡尔当作德国哲学家的常识性错误。考虑到职教理论研究界相关专家的声誉,恕不点名。本来,学习、借鉴外人的研究成果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类一切的文明成果都是我们共享的精神资源。但如果失去民族自主,盲目推崇,甚至失去“我”性,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2.现实考量。当下,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面前,各国都面临着失业、经济生长萎缩、通货膨胀的困局,如何带领本国人民走出这场困境,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政府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注重本土实证研究与严谨的逻辑推理,注重中国自己在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上的作为,在解决“三农”问题、边远地区贫困问题、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等问题上正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功能与经济效益。基于此,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更要摆脱盲目照搬照抄西方话语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思维窠臼,必须立足当下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中国话语,而不是盲目搬用外来的水土不服的术语、概念及理论。

(二)主体在场

研究者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在身体力行中,应能充分体现出研究者个体特定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情感等。

1.榜样示范。作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首先需要学习从事本土职业教育实践者的实际经验与实践智慧;万一学不来实践者的智慧及技能也不要紧,要紧的是那份学习的态度及用心,即以职业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榜样,征询他们的意见,探讨他们的实践方法,学习他们热爱职业教育工作的态度与精神,并以此为榜样,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以便从理论的角度提供更好的思想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理论“智囊团”的功能。其次,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还应为本土从事职业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做出表率,即真心喜欢乃至热爱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并以此为学术天职,从而在心理上“走近”、“步入”职业教育。

2.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质。

实证研究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研究法可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就职业教育来说,研究者即使从事的是理论研究,仍然离不开实证材料的佑证与支撑,主要源于如下三点:一是与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是有关“实践”的事业,不能没有经验场域提供的精神养料;二是职业教育是有关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面向民生与就业的谋生教育,与人的工作、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不能没有生活、生产的鲜活气息;三是职业教育是有“性别”与“国情”的,离不开它所依托的具体民族、国家的载体,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同的普世教育。

三、职教理论研究中的研究内容

职业教育实践的丰富多彩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加之中国政府近年来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使得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相应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资源的支撑。

(一)民族操守

诚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研究内容五彩缤纷。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作为中国学人,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对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利益的坚定操守。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文化遗产的继承。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是厚重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一些是属于职业教育的宝贵内容,我们应当要继承、发展与光大。但由于我们思想上的懈怠,有意无意地冷落了这些可贵的精神资源,进而使其面临“荒芜”的境地,如上世纪60、70年代上海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师徒制,社会专业学校、企业自办技校和工业中学等为工艺美术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已步履艰难,出现了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发展及保护的双重困境。[4]再如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命运多舛,它在传承民间艺术方面的作用也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5]为此,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应当肩负起文化遗产的继承作用。这既是坚持民族操守的基础,又是坚持民族自决的前提。

2.职教学人的责任。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仅仅停留在继承上还远远不够,毕竟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只享福乘凉不能算是真正的好汉,还必须在继承光大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创新,创造出属于我们时代的职业教育内容,并为时代所用。这是基于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职业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其内容丰富多彩,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二是我国是人口大国,即使在平常时期,待业、失业人数就不在少数,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任务非常繁杂;在金融危机阶段,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任务更是异常艰巨。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可为,才能承担起学人理应肩负的时代使命。如果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无视国情,无视活生生的职业教育实践,闭门造车或照搬照抄,那就是欺骗自己,糊弄时代,有负伟大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当下写真

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在保持民族操守的同时,应一并关注当下的职业教育实践及其研究现状,即应注意把职教理论与职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而致力于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职教理论作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1.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如前所述,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丰富多彩,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头等大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多种表现方式,如理论研究者先“浸入”实践中,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再进行归纳、总结;或者理论研究者先进行“头脑风暴”,设计研究方案,提出各种可能的预想,再深入实践,进行检查、核对,最后进行反思、归纳、总结;或者理论研究者把实践与理论、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最后再归纳、总结。

这里的关键是怎样进行职教理论与职教实践的互动。职教理论与职教实践的互动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职教理论的形成是逻辑思辨与具体实践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滋养”的结果;二是职教实践的具体展开是具体操作与理论思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结果。这就向职教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如下要求:既要具有逻辑思辨能力,驾驭全局,高瞻远瞩,又要放下身段,深入职教实践领域,获得丰富的职教实践经验。同时,能够把上述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职教理论研究者才能担负起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代重任。

2.学科发展的使命。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近年来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尚待完善。目前,职业教育理论学界大体达成一个共识:职业教育理论偏于贫困。偏于贫困的主要表现为沿袭与重复、移植与跟风、含混与模糊并存,实质是创造力的匮乏。职业教育理论贫困的根源主要是:职教思想观念相对狭隘、拘泥,职教学科本身具有实证指向且历史短暂,职教思维传统自身的局限与当下学术思维时尚的干扰,学术研究环境不利与学人研究态度不端正的影响。[6]

有鉴于此,职教理论研究者首先要正视业界的现状,敢于直面,不能视而不见,甚至熟视无睹,目中无“事”,且要善于走出因业界蓬勃发展而滋生沾沾自喜的陶醉情绪,进而反躬自省,知“困”而后勇,应预先充分考量新兴学科发展中所遭遇到的问题与阻力,以肩负起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天职。

四、职教理论研究中的研究方法

毫无疑问,职教理论研究的内容是职教理论研究者关注的主体部分。同时,如何研究职教理论,怎样使得职教理论富有民族特色与个性风格,也是职教理论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部分。这就涉及到职教理论研究中的研究方法。

(一)以我为主

在研究方法的考量中,研究者的主体性独立是论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即研究者在职教理论研究中不仅能够彰显研究主体个性化的思维风格与研究路径,而且能够烙印研究主体所属的民族风貌与本土时尚。

1.人格独立。研究者在职教理论研究中的人格独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能够独立调研,独立思考,独立写作,不为外界权力、名利、权威、时尚、传统所左右,不唯书,不唯上,能够做出个人化的理解、判断、推理。二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能够大胆怀疑,勇于批判,坚信自己的眼光与思考,且能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写出富有个人魅力的论文、研究报告等不同形式的文体。

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坚守思想自由,对于他人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积极加以引进、消化、吸收,并能联系实际,为我所用。即便在实践上出现与自己截然相反的观点、立场与价值选择,也认可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其思想就有存在的合理性,除非经过批判、论争,让其自然消长、兴亡,别无他法,而不可人为地加以绞杀。

以我为主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表现是:坚持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的优先选择;坚持调研、访谈、观察、实验等研究方法的自我驾驭;坚持理论批判,尊重学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等。

2.中国特色。如前所述,在职教理论研究内容中必须有中国文化遗产继承与中国学人担当的考量。这是中国特色的题中应有之义。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的中国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坚持中国本土话语,即在职教理论研究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直面中国职教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路径。同时,在研究中能够坚持中国人的思维风格,如简洁、形象、直观等;在借鉴、继承西方人擅长的逻辑思维的同时,不忘中国人整体思维的风骨,力戒“洋夹本”的思维时尚,诸如不中不洋、生僻怪异甚至让人看不懂。

二是坚持面向中国大众。职业教育是有关民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职教理论研究同样要用平民化的语言加以铺陈、倾情与阐释,切忌一味地用贵族化、精英化、书面化、学术化的语言,让大众隔膜、疏远,甚至厌烦、难受。

三是坚持用科学化的语言加以陈述。科学虽有学术化、理论化的性质,但科学首要的是基于事实的陈述与解释。而且,就职业教育而言,肩负面向民众、解决民生使命,科学化的阐释是其“以人为本”的天职,也是履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方略。

(二)脚踏实地

人格独立也好,中国特色也罢,最终都要落实到现实层面,为现实服务。因此,从实际出发是职教理论研究的基点所在。

1.“草根”意识。草根富有民众气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在社会生活中,草根往往代表着权力的微薄与地位的低下。

草根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做事或思考要着眼于芸芸众生,从民间、大众,乃至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出发。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来说,研究立场中的实证取向、研究内容中的当下写真、研究方法中的中国特色都渗透着浓浓的草根意识、民本关怀。因为草根意识的实质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世界观与认识论。就当下中国而言,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并藉此就业、谋生者往往来自社会最底层。作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其草根意识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研究态度与研究立场。

2.“我在故我思”。拥有草根意识,拥有服务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意识,昭示着职教理论研究者主体性光芒的绽放,标示着研究者主体的“在场”。

研究者主体的“在场”有两种情况:一是研究者在场的虚空状态,二是研究者在场的饱满状态。前者在形式上似乎完美无缺,面面俱到,但由于自言自语,不是面对读者与当下,而是主观臆想,空洞无物;或者言他人之所言,脱离本国国情,缺乏自我的独立判断,甚至剽窃、复制、照搬照抄。这种“在场”完全只是皮相,没有实质内容。后者体现的是主体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立足于本土与母邦;即便牵涉到他者的感受与思考,也只是附带的,始终为“我”服务,主体仍在“我”,而不是喧宾夺主,主次不分。这种“在场”彰显的是主体的知、情、意的结合,是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

有感而发的“在场”既不是独白,也不是复述,而是对话――与实践对话,与理论对话;与他者对话,与读者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祖国对话,等等。而且,这种主体“在场”的有感而发不是对前贤与当下的完全否定,而是有所继承,有所批判,有所创新,是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而不是一味地亦步亦趋地追风逐潮。

就职业教育研究者来说,主体的真正“在场”同时包含着对他者尤其是西方职教理论的扬弃,而不是无所顾忌地不加批判地引进,甚至剽窃。这既是坚持研究者个体性的独立自主,又是坚持研究者民族性的独立自主,是个人眼光与民族特色、人格尊严与国家尊严的双重维护。

职教理论研究的立场、内容与方法是连为一体的:研究立场确立了职教理论研究者的党性灵魂,为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划定了“原则底线”;研究内容是职教理论研究的“血肉之躯”,受制于研究立场;研究方法是研究内容的表现方式,始终为研究内容服务。就论题而言,三者的有机结合要充分体现研究者的主体性,既要体现中华民族性与中国特色,又要体现研究者的个人风格与独立思考。我们的职业教育研究者不能成为依附于“官家”和外国的理论,不能成为政策的解释者和外国理论的贩卖者。[7]

参考文献:

[1]胡志强.中国国际人权公约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8、2.

[2]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上)[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38.

[4]汤兆基.教育缺位:工艺美术保护步履艰难[J].上海工艺美术,2009(2).

[5]钟朝芳.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民间艺术的传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

[6]汤广全.职业教育理论贫困的根源探析[J].职教论坛,2010(7).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 教学内容 职教理念 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85-01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机械中专的专业教学中具有决定的作用,其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但目前中专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轻实践,存在着与职教理念相悖、与教学目标不符、与生产实际相左、与学生能力脱节等诸多问题。从往届机械专业中专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狭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够理想,工作能力欠缺,学生下厂后普遍感到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发展后劲。有必要对机械中专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

1 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点着眼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顺利就业,着眼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即既要以科学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又要对所学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进行考虑。(2)综合性原则,要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从而提高专业素质。(3)差异性原则,即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并且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4)可行性原则,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全面考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5)实用性原则,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实用性,面向实际经济生活,面向生产第一线,直接为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6)创新性原则,教学内容应该具有时代前沿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就业的需要、就业趋向及就业(实习)岗位自主选择一些知识内容。

2 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1)及时更新职教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将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主旋律,并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机械专业知识作为中专学生在校主要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培养目标、教学特点,还是实际操作,都不能脱离企业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学生的就业岗位,更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学校和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发展进步。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源源不断地信息。

(2)切实满足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学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知识方面,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在实际工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探究与实践,进行理论的深化,进一步指导实践,加强技能。②能力方面,善于运用各种相关资料和工具书,掌握有关工程设计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提高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分析、图纸绘制、技术文件编写的能力,并具备相关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③素质方面,应具有正确的学习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遵守纪律并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并尽可能覆盖到重要的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必须贴近生产实际,贴近职业岗位,满足专业相关岗位的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在走入职场后能够很快适应并胜任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3)多方寻求专业知识的来源。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中专专业素质教育内容的来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一是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如做车工的以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为基本专业技能。这些知识与就业岗位结合紧密,实用性强,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岗位与工作对象,最大限度地缩小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的差距,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与培训成本。二是生产过程需要的专业知识,如企业正在进行生产的工业工艺流程。这些知识来自企业生产实际,实战性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三是学生自己在实习中接触的一些新的感兴趣的生产技术,这些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及就业岗位选择的,因而学习热情更为高涨,能促使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择业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4)准确把握知识的难度。选择专业技术知识必须考虑难易度,过难学生难以领悟接受,过易则达不到教学要求。要考虑具体的学习条件,第一是要考虑社会条件,即考虑生产企业是否能主动配合,提供必要的场地及技术指导;第二是考虑学校条件,即考虑、设施设备、技术资料等是否能满足内容需要,师资力量是否足够;第三是考虑学生条件,即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能力是否能胜任。

综上所述,对机械中专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使教学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与职教理念相辅、与教学目标一致、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 李成.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J].江苏教育,2009,6.

[2] 罗小霞.浅谈机械基础教学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J].职业,2010(9).

[3] 秦素伟.运用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设计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

[4] 秦剑英.《机床夹具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整合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优秀论文),2009(13).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教学团队;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67-03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优质骨干专业——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由本院学术带头人作为教学团队负责人,带领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探索,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得以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效,《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广西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

教学团队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本质就是以教学为目标,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团队是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本专业团队有一支“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5人,其中“双师”9人,占60.0%;兼职教师5人,占33.3%;研究生8人,占教学队伍的53.3%,占专职教学队伍的80.0%;本科阶段分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农学院、广西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有利于校园间、学科间互补交流。教学队伍15人,其中51~60岁1人,41~50岁12人,31~40岁1人,30岁以下1人;专职教师51~60岁1人,41~50岁7人,31~40岁1人,21~30岁1人;教授1人,占6.7%,副教授11人,占73.3%,讲师2人,占13.3%,助教1人,占6.7%;以上教师全部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在10名专职教学人员中,9人具有双职业资格证书,占教学团队的60.0%,以上数据表明:我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团队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

团队成员概况

拥有一位开拓进取的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是一个团队的核心力量,具有协调和凝聚的作用,其思维模式、视野宽度、学术水平等对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行业企业经历、实践能力和较高社会影响力的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林学会副理事长庞正轰教授担任,庞正轰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在广西大学兼任硕士生导师,承担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的教学工作,主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并且主要负责《森林昆虫学》、《园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理论与方法》、《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庞正轰教授主持教研3项课题(其中省部级2项,部级1项),并5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

拥有一支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 课程组其他教师积极开展对柳州市及周边县林业有害生物识别与监测的培训等科技服务及科技合作,多次组织科技服务“三下乡”活动,为广大林(果)农提供咨询服务,得到广西林业同行的肯定与好评。近3年来,带头人不断加强课程组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等,使课程组成为道德高尚、作风优良、能力卓越、团结协作、敢于吃苦、勇于创新的战斗团队;主讲教师有4人师德考核成绩和教学考核成绩全部为优秀,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先进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教学团队建设策略与实践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对高职教师的要求除了要具有教师基本素质和道德素质外,还需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近五年来,我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在学院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通过课程负责人培养,师资在职教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职业能力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组织学习研讨,提高职教理论水平 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并多次展开热烈讨论,组织课程组教师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习考察,指派课程组教师参加国家林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职教理论学习。通过以上活动,使课程组教师进一步掌握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职教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生产

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2003年以来,课题组教师主持研究课题8项、参与研究课题3项,其中省部级课题1项。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使教师进一步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扩大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影响。例如,庞正轰教授主持的《广西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研究与实施》2005年获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桉树工业人工林科学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不仅为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高了学院在社会上的声誉。黄志平等3位教师参加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骨干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课题成果2007年获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职业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2008年课题组教师全体参加了自治区教育厅和科技厅下达的科研项目,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林业生产实践,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实践技能对职业教师至关重要。多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曾先后担任过学院教学实验林场的技术顾问,长期为柳州地区林业单位和农户、林户进行病虫害防治或咨询培训。2006年至2009年,6位教师参加了广西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监理、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冰灾调查、桉树枝瘿姬小蜂、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病虫监测等项目,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至2009年,课程组教师还参加了黄冕、维都等林场的林业生产项目。2003年以来,有5位教师参加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考评员培训并取得了考评员资格,开展了工种考评鉴定工作,完成了550多人次的考评任务。通过以上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能力。2003年以来,教学团队中有1人晋升为教授,5人晋升为副教授,3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为工程师;4名兼职教师也均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资格。

以团队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团队学习是一种合作性集体学习的过程,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过渡的桥梁,精熟团队学习是促进个人学习、整合个人学习的关键步骤。2003年以来,教学团队采取集中备课、多媒体课件建设、校本教材集中讨论编写、实习实训指导、参加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程组之间建立帮带组,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年轻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使4位年轻教师快速成为教师科研骨干力量,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教学督导和学生们的普遍称赞。

注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能力 近3年来,学院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情况安排培训和学习计划。课程组有3名青年教师报读了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先后选派青年教师8人(次)到林业企业实践锻炼,开展科研活动和技术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5名教师获得了林业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资格。

加强课程开发培训 根据广西林业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调研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森林管护工和植保工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克服了统编教材南北不分、内容繁杂的弊端,增加了与南方(广西)密切相关的内容,尤其增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桉树姬小蜂、桉扁蛾、桉树青枯病等重大病虫害种类以及检疫性种类,组织编写适合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校本教材。2007年制定了课程开发3年总体规划。近3年来,3位教师参加了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班,并邀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桂林工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到我院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内部还多次组织课程开发研讨会,培训课程组全体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已由院级精品课程提升到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建设成果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优秀的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五年主编和参编公开发行教材7本,主(参)编校本教材5本,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各种论文31篇。

周密制定教学文件 2002年以来,通过校企合作,在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文件的制定工作。

编写校本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 2004年根据林业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在充分开展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广西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组织编写了适合广西林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林业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校本教材及配套实验实习指导丛书,在04级和05级学生的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同时,结合教学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避免了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带来的南北不分、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的弊病。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收集了大量的病虫害图片,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建立了课程试题库 根据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的原则,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理论知识试题库,并提供了参考答案;同时,根据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建立了技能试题库,研制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标准。试题库的建立为理论知识考试的组卷和阅卷提供了方便,为课程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保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课程组利用校园网站,建立起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师简介、教学大纲(含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和课程试题库(含理论题库与参考答案、技能考核题库与考核标准等)上传网络,并开设在线自测和在线答疑,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并且学生学习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加强了教学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一步将重点建设全程教学录像,并进一步更新完善现已上传的资源。

改革考核评价办法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是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实践性很强,为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行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要考核理论知识,又要考核操作技能,理论考试和技能都必须过关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实行综合评价。理论成绩评定:平时分数占总评成绩的10%,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训成绩评定:实训工作表现占10%、平时实训报告占20%、考核项目占70%。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五年来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梯队。

参考文献:

[1]田允波,许丹宁,黄运茂.建设研究型《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的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168-170.

[2]谭立新.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法、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4):90-92.

[3]杨志刚,陈海忠,顾金孚.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5):66-68.

作者简介: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张荣胜;成功;教育人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71-03

[人物档案]张荣胜,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校长,高级讲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副主席,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南京市十二届党代会代表、南京市十三届政协委员、南京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南京市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资源建设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江苏省中专系列职称高评委、新一届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理事会副理事长。曾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现代职教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现代职业院校管理研究等,在核心期刊上10余篇,主持省级、部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3部。

理念形成背景及其概述

张荣胜校长,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管理专业。1984年,进入南京财经学校,成为一名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先后担任学校教务科副科长、科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2003年调入南京市中等专业学校,任书记兼校长,兼任南京市职教教研室主任、成人教研室主任。2012年2月,任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院长。一直以来,无论是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一把手”,还是教研机构负责人,他始终坚持探索实践如何完善现代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始终坚持以提升团队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始终坚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又富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4年的一线专业教师,10年的教务科长,5年的教学校长,9年的全市职业教育教学科研行政部门领导,2年的高职校校长,30年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经验与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张荣胜“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形成并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与理论保障。如果将学校工作看成是侧重于实践操作,科研机构工作看作侧重于理论研究的话,不难看出,张荣胜的现代职教理念经历了“基础实践——理论升华——实践提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

张荣胜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功用应该是以现代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为核心,瞄准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是现代产业集聚发展需求,灵活机动地调整教育策略,以此为依据,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既能够充分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现代职业人以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环境,具有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关键

“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现代职教理念首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可从“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定位”、“学校管理定位”三方面加以解决。

张校长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培养集学校教育要求、社会需求、产业发展要求不同侧重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定位,张校长认为,职业院校学生首先应当是合格的社会公民。他主持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于2012年12月被评为“第二届江苏省教育规划精品课题”;同时,个人被评为“精品课题优秀主持人”。该课题厘清了“公民教育”与“德育”、“权力教育”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如何解决“职校生面临的众多公共问题与公民素养薄弱之间的矛盾”的方法,论证了当前职业学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为重要的是,该课题解决了如何在职业学校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问题。通过3年的行动研究,12所课题实践校“公民教育成效卓著,学校民主管理,学生权利得以张扬,公民意识得到大大加强,此外还加大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力度,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课题成果的《职业学校公民教育》一书也即将问世。

就“学校管理定位”而言,张校长认为,职业院校要培养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基地等软硬件外,学校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校管理可从制度、组织、理念和模式4个方面进行定位,而如何定位应当根据每所学校不同的校情和特色来确定。

以制度定位为例,2012年7月,南京高职校完成了“一主两翼”(“一主”即校长负责制,“两翼”即教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委员会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正式成立校务委员会,成为南京市乃至全省最早正式启动成立校务委员会的职业院校之一。校务委员会由校领导、部门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企业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学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如果说教代会是面向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织,他们为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的话,校务委员会则是面向学校外部的重要机构,他们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舆论保障。

严格的质量监控是核心

30年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经历是“现代职教理念”形成的沃土。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面向现代化”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时任南京财经学校教务科长的张荣胜认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也不管科技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都不能离开‘质量’这个核心”。他提出“围绕质量核心抓教学管理,以‘三严’模式促进管理成效”。“三严”即“严格标准、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在实践该种模式的过程中,南京财经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更大提高,学生连续8年荣获“江苏省珠算技术比赛”冠军,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金融行业、广大企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

张荣胜在任南京市职教教研室主任期间,对提升现代职教质量的论述更为系统,制订了13大类专业指导方案,根据工作岗位群的不同确定大类专业的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确定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南京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连续5年获团体总分及金牌总数的冠军,初步实现了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目标。

2012年初调入南京高职校,张校长在快速熟悉校情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以更高的标准开展现代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工程”。他对“质量立校,质量强校”的论题曾有过精辟论述:“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在质量管理中既要守住‘督导’、‘教务检查’、‘教研活动’、‘各类反馈’等不变的‘常量’,又要在不变的前提下寻求创新管理之‘变量’。”

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南京高职校的各项工作均力求“精”、“细”,在细节中体现“追求卓越”的质量要求。以“督导制度”为例,学校以专职督导员听课为主,中层以上领导督导、各专业教研室兼职督导员听课为辅,配合学期初的校领导听课、每学期一次的各教学系(部)“教学开放周”,形成了“天天专职督导,不定期兼职督导,领导带头听课,全校教师均可推门听课,所有任课教师全覆盖”的督导系统。在这种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严格的教学管理已经常态化。2012年11月,南京市教育教学工作视导专家组对学校“三项管理规范”进行全面视导,对“以质量为核心,开展好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的做法与成效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学校在南京市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评比中总分排名第一。

对接产业是动力驱动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现代职教理念如何找到发力点,对接产业自然是首当其冲。

张校长认为,职业教育应该转变依附企业、依赖产业才能生存的老模式,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应当直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需求,着力推进高技术新兴产业在教育领域的跨越发展,只有自身的前瞻性才能迎来发展的主动性。2006年,南京高职校以“瞄准市场,多方调研,深入行业,突出就业”为准则,凸显行业的“前瞻性”开展专业调研,广纳贤才,从企业选聘精兵强将,从名牌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多方建设实训基地,果断开设楼宇智能化专业。事实证明,该专业顺应了产业发展需求,学生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上屡获大奖,首批毕业的45名学生几乎被一家楼宇智能化企业全部“包员”,薪资待遇非常可观。

“打铁还需自身硬,酒香不怕巷子深。”2012年11月,南京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向南京高职校伸出橄榄枝,面向学校道路桥梁、楼宇电气、环境工程、建筑设备等多个专业招聘65名进编正式技术人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轰动,十多家媒体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报道。

学校发展凸显理念优势

在现代职教理念的引领下,依靠上级组织与部门的倾力支持,依托班子团队协作,2012年度南京高职校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果。学校成功组织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建筑项目技能大赛及国赛训练,获得17块省赛金牌,13人参加国赛全部获得一等奖,荣获“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称号。在江苏省政府组织的“状元杯”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建筑项目状元,并将作为国家代表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1名教师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名教师获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师“两课”评比一等奖;学校还被授予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江苏省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江苏省依法治校先进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特别贡献奖等。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教硕士,内涵,现状,培养策略,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0年和2002年,国务院分别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旨在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并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十多年来,全国已建设部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93个、地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00多个、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8个、教师企业实践单位10个,超过30所院校的113个专业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硕士毕业生,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职教人才的培养走进了更高的层次。但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硕士培养作为一个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二、职教硕士的内涵

(一)中职硕士与职教硕士

目前,国家并未对中职硕士与职教硕士有明确的定义,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及的硕士类型,约定俗成叫做中职硕士;本文所讨论的硕士类型在中职硕士的基础上,扩充了其内涵,以下称做职教硕士。

(二)职教硕士的培养对象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类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建立,职教硕士的培养对象范围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从早期面向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今后可能会逐步包含应届毕业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和往届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人员。由此可见,职教硕士培养对象今后很可能有两类,一类是在中职学校或企业单位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另一类是直接攻读职教硕士的应届生毕业生。在支持中职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其他类型的对象参加培养,特别是在企业单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中职学校兼职教学的往届毕业生。

(三)职教硕士的定位

职教硕士到底属于何种性质的学位,国家相关制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培养单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授予制度,大体上有三类。一是采用统考方式入学,经过培养以在职申请学位的形式获得学术学位;二是考虑其服务职教领域的特点,将其与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一样划为专业学位;三是将其看作一种在一定学术领域内的专业学位,即“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的类型。湖北工业大学李梦卿、同济大学陈祝林等学者认为,职教硕士不能够简单地授予独立的学位,而是要根据职教硕士学术型和应用型两者兼有的特点,将职教硕士定位为在职教专业学位下不同应用方向的专业学位;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周明星等学者更是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制度的构想;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和震博士的调查,分别有70%和80%的学员认为用教育学硕士标准要求中职教师并不合适且需要针对职教硕士设计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因此,十分有必要参照教育学硕士学术标准设计一种专门针对职业学校的学位制度。

三、 职教硕士培养的现状

尽管各个培养单位围绕职教硕士的培养要求做出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暂无标准可依,在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与矛盾。

(一)没有创新的课程设置

由于人们对传统学术型硕士学位的青睐,现在各个培养单位主要沿用传统硕士学位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计划上基本采用学术型或专业型硕士所设课程加上几门教育学课程,于是就出现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无法凸显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色;特别是毕业论文设置情况,很多培养单位要求学员按照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完成。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导向下,职教硕士培养就很容易走回学科培养的老路。

(二)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教硕士学员的内涵将会发生很大改变,这就使得职教硕士学员在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年龄、来源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目前,许多培养单位依然在沿用面向普通硕士的教学方法,且很少根据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于普通的学员,职教硕士学员一般是来自中职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具备一定的职称、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但是其科研能力、专业基础等方面的水平都参差不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兼顾不同学员之间的层次差异,让水平相对较高的学员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进行自主学习,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员通过教师讲授、指导阅读、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学习方式,尽快提高专业素养与科研水平。

(三)难以体现培养特色

为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是职教硕士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职教办学的需求所在。这就要求职教硕士除了提升专业领域的技术水平以外,还需要对职业教育学相关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并且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实操、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双师型”的特色很难体现在职教硕士教育中。首先,由于受到教学方式的限制,职教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其次,许多培养单位并不注重学员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最后,一些培养单位特别是非师范类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职业教育学方面的师资。

(四)突出的工学矛盾

从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要求职教硕士学员能够进行脱产学习,较为系统地进行课程的学习;但是从学员的原工作单位角度来看,为了减小脱产学习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就会希望学员能够尽可能缩短学习的时间;从学员本身立场来看,即使自己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由于原工作单位的需求,也不得不顾此失彼;那么上述情况就会引发非常突出的工学矛盾。考虑到职教硕士培养的特殊性,所有培养阶段的安排必须灵活且能够相互协调,既可以根据培养需要进行集中上课,又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保证学员具备充足的课程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能满足原单位的工作安排。

四、职教硕士培养策略探析

职教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因此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前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策略,减轻甚至规避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一) 重视专业化的技能水平

1、凸显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更好地提高学员的职业技能是职教硕士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如果中职学校教师未能掌握娴熟的技能,其学生也就无法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因此,学员必须意识到,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自己要先熟练甚至精通,并积极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转变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那么在职教硕士培养课程的设计上,需要根据各个地区产业化的特点以及各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践情况,适当开设由相关行业专家授课、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且专业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以此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2、重视实际教学技能的提升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教师并非师范类专业毕业,造成教学理论、经验、技巧缺乏的现状。那么在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应当侧重提高学员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技巧。通过各类观摩实践的机会,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反复揣摩教育教学技巧,使学员能够正确了解自身教学工作的缺陷,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以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培养注重教学研究的习惯。

3、设置实践性强的培养模式

教师、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职业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关系,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能应与企业实际需求相一致,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在高层次的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设置与经济社会实际紧密相关并具备一定前沿性和前瞻性的课程内容,并针对各个不同产业区域和不同中职学校的特点,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

(二)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1、提升理论知识水平的标准要依照研究生教育

职教硕士理论知识水平和质量相对较低的现状,不利于其职业生涯以及职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职教硕士的培养要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同样地从严要求,以研究生教育的标准去提升职教硕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其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来要求学员完成培养过程中的所有课程,督促学员认真学习相关课程;其二,高标准要求学位论文,使得学员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工作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进行理论实践,从而提高学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在整个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严格进行教学管理,保障学员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

2、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要靠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

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要求不同,职教硕士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较为全面并且实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必须围绕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打破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禁锢,做到全面完整地进行课程的设置。职教硕士的专业必修课要尽量包含本专业所需的重要课程;而选修课则根据学员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等具体情况灵活开设,尽可能满足学员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出专业知识面广的中职教师。

3、深度的研究保障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具备良好的教学创新和研究能力,是职教硕士培养的深层次目的,这要求学员在培养期间开展对本专业领域深度的研究,借此提升自身的理论层次和水平,形成用研究者的眼光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实施实践化的学术要求

1、侧重应用型的学术培养目标

与传统硕士培养目标不同,作为职教硕士培养的重要任务,学术研究能力须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学员在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习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更需要学会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工作当中,深入企业调研,紧密围绕企业的需求展开教学活动,并善于利用理论知识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使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包含在专业实践中,增强学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2、坚持充分的学术实践

能否为专业领域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创新、实用的设计和解决方法,是职教硕士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证。学员在学习期间,需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实际操作与学科理论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实践中学习,在问题中思考,在矛盾中发展,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学术实践能力。

3、保证实践型的学术内容

职教硕士的培养在强调理论实践和技能实践的同时,还需注重以本专业应用性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单位根据相当一部分职教硕士学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这一特点,制定突出应用性知识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提升其应用性知识水平,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基础,创新培养方式,并要求学员重视应用性知识的习得,促使其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并解决应用性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员的学术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

五、职教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一)国际职教硕士基本培养模式

美国Kentucky大学为中职学校管理人员设置职教硕士学位,通过学习“职业教育组织与哲学”、“从教人员管理与监督”等相关课程,修满24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或者修满30学分仅撰写学习报告就可获得该学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针对职教师资的硕士学位应定位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硕士”,并提出课程设置应包含“教育学”、“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TVET)”、“职业学科学习”、“职业学科及其教学法”、“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践”等环节。悉尼理工学院Simpson教授提出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回到相关高等院校进行1-2年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的“返回模式”,德国则采用达到“二次国家统考”要求后再获得职教教师资格的“双元制”模式。不难看出,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集群,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职教硕士培养模式。

(二)我国职教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前面对职教硕士内涵和现状的梳理以及培养策略的思考,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教硕士的定位和培养课程框架的要求,尝试构建职教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双师型”人才是职教硕士培养的基本目标,是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职教硕士主要面向中职学校的优秀中青年专兼职教师,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高水平教育训练,囊括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原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领域职业观、职业道德观等要素,使之培养成为符合地域社会经济特色的“双师型”人才。

2、培养对象

国务院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中职硕士的主要培养对象为中职学校在岗专任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之上,职教硕士培养对象的范围可进一步扩大,鼓励具备一定企业实践经验并在中职学校兼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毕业后有志投身职教事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采用推荐入学和培养单位自主招考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培养对象。

3、学制与学时

为了有效避免突出的“工学矛盾”导致在职学员难以对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进行有效协调的问题,首先,设置弹性学制,培养时间可以在3-4年之间,保证有半年或一年时间脱产或者半脱产到培养单位集中上课;其次,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边工边读;最后,实践环节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安排;以此保证学员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并且与原单位具体工作不相冲突。

4、课程设置与学位授予

课程设置要兼顾培养对象的职业背景和专业要求,设计“5+4+1”的课程模块分布结构,即“职教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占50%)+教学实践和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占40%)+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占10%)”。 “职教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包含公共课程子模块(外语学习、科学技术与方法论等课程)、职业教育基础子模块(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职业教育过程设计子模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管理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子模块(职业教育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以及含相关专业理论课的专业技能领域课程子模块;“教学实习和技能实践课程”则包括教学实践子模块和专业技能实践子模块;特别要指出的,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里面,要求学员要对入学前职业资格水平进行提升或者获取培养单位认可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学位的取得与课程密切相关,有两种方式获取:一是完成上述课程并撰写选题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学位论文,并能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二是在完成上述课程基础上,再加修若干选修课,撰写一份学习报告并通过包含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技能实践等要素的面试考试。

5、教学方式及质量监控机制

由于职教硕士培养对象具备十分鲜明的职业背景以及较为复杂的特点差异,因此在确定教学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在教学时段方面,采用较为灵活的“集中上课+分散挂职”的方式;在课堂授课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学习指导方面,采用校内理论导师加校外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同样也是职教硕士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依靠严格的过程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职教硕士培养的质量。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稳定充足的导师队伍,并结合培养单位相关制度做好招生、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监控与管理,规范和严格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六、结束语

为了职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必须进一步定位职教硕士这种特殊学位的性质与名称并明确其培养目标,结合现存的学校、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三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职教硕士培养模式,在招生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加强职教硕士培养的质量监控力度,加速完善评价体系,为中职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双师型”人才。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cul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Liao Jing-jing, Li Hong-bo, Li-ke, Lian Zhi-p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GuangXi GuiLin 541004)

Abstract: A high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in Vocational schools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Running.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grows better,but related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s a new thing,some urgent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during culture arises.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aced at this sta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combed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attempted to put forwar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strategy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formulated the cultivation mod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ster which l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Keywords:Themas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ultivation mode.

参考文献:

[1]郁道银.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总结报告[R].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2009年工作会议,2009-6-11.

[2] 李梦卿,张碧竹.中职硕士培养: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J].职教论坛,2010.34:4-8.

[3]刘晓.论目前我国中职硕士培养的十大矛盾[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28):57-59.

[4]董桂玲,黄旭升,周明星.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制度设计与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26):29-31.

[5]乔章凤,周志刚.中职硕士培养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3-25.

[6]祝士明,李宁,周明星.对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6:19-20.

基金项目:2011年全国教育学科教育部重点课题(GJA114012)、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度职教专项重点课题(师政科技[2011]7号)、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青年专项项目(QNYB13039)。

作者简介: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题化教学;成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该文是2013年伊犁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NO:JG201238):《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专题化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宗永平(1965.11-),男,浙江义乌人,硕士,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高等学校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2008年开始,根据新疆教育厅思政处的要求,新疆多数高校开始逐步实施专题化教学,几年来,经过多轮专题化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专题化教学在《教程》课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

一、《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取得的成绩

(一)专题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问题

现行的《教程》课不仅涵盖新疆“三史”即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史、新疆宗教史的内容,还包括民族理论与政策、宗教理论与政策的内容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等内容,加上绪论和结束语,共有12个部分内容。由于教材教学内容多,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节假日、学生劳动以及特殊假期等情况,经常造成教师完不成教材内容的情况;该课程总课时为54课时,有的高校调减到了36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还要安排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难度是相当大的。而专题化教学较好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问题。将原来的12个部分内容整合为几个大的专题,突出讲授重点难点知识,通过以点带面,着重解决学生在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历史观方面存在困惑和疑难问题。比如:将教材中的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第三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这三章内整合为“新疆三史”这一大的专题,着重回答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这样既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满足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解疑答难,而且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专题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师集体备课、合作授课以及自身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

由于《教程》课程的公共性,教学班级多,许多高校专职教师不足,因而出现了许多从事《教程》课教学的兼职教师,他们在短期内,凭个人之力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消化《教程》课内容具有较大难度,在教学质量上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体不如专业教师。专题化教学的实施,注重了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合作授课的作用,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合作授课等方式,围绕某个教学专题,凝练教学重难点,提供教学案例,交流教学技巧,提供教学经验,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了教师间教学交流,而且有利于教师对专题进行深入钻研,形成教师间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取得入脑、入心,有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克服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

(三)专题化教学让“教”与“学”双主体得到了较好的展示与发挥

现行的《教程》课大多数是大班合堂授课,由于授课人数多,课程理论知识多,内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很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一般公共课学生逃课率较高。有些学生即使身在在教室,不是上课睡觉就是在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等。而专题化教学着重以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核心,主动去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作为教师而言,专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掌握相关的教学案例,去消化热点和难点问题,想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寓教于乐,让课堂活跃起来,使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得到增强,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展示与发挥发挥。作为学生而言,专题化教学注重了学用结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学生解决了许多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关系、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国家集中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予以正确回答的问题。

(四)专题化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对所教所学课程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专题化教学一改过去简单的问答式作业,大多采取的是课程论文的方式或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更多地发现研究的兴趣点、有益于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而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研究之中,使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能够得到较好地提升。

二、专题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之间、民汉教师之间、新老教师之间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呈现较大差距

从专兼职教师之间看,专职教师经过多年课堂教学的锻炼,对问题的理解把握比较到位,往往能够抓住问题的焦点,而大多兼职教师较少涉及该领域教学,有的甚至是第一次从事课程教学,在专题讲授时往往拘泥于书本或课件,照本宣科者多,灵活运用的少,存在教学水平高低的位差。

从民汉教师之间看,现在学校要求民语教师全部使用汉语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民语教师汉语水平呈现梯次差距,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未达到汉语思考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深入。而年轻的汉语教师由于授课经验缺乏,仅有授课热情,缺少教学的经验,也往往导致教学处于浅层次水平。

从新老教师之间看,新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知识储备较少,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从心现象。老教师教虽然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储备较多,但是多数拘泥于传统教学,排斥多媒体教学等情况,教学水平经常出现高高低低的现实差距。可以说在高校最受欢迎的教师是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但非议最多的也是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呈现较大差距。

(二)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民汉学生中间出现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现象,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现象。

由于专题化教学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目顺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总结,但是随之而来,学生中产生了理解与记忆、教与学的矛盾。对汉语学生而言,由于习惯于传统思维,对公共政治课,抱着平时不用功努力学习,到时突击死背硬记过关心理。对课程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存在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结构,即成绩优秀者少,不及格者少,中等成绩偏多现象。对民语学生而言,由于跟不上教师上课节奏,普遍反映在书中找不到所学内容,产生消极厌学现象,加之现行实行汉语授课,不少民语教师汉语出现表达能力局限,对问题理解不到位,教学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缺乏案例教学,新的教学信息接收滞后等情况,造成不少民语学生,对所学课程要么概括不到位,要么理解不深,要么不感兴趣,要么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呈现学习成绩,学习兴趣金字塔式结构状况即上小(成绩优秀者少),下大(不及格者多)现象。

(三)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未能做到有机结合,存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轻课堂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等本末倒置现象。

专题化教学中,现在的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广泛使用PPT、视频、音频等,但是多数年轻教师产生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严重依赖性。有的教师把课件当做“电子黑板”,甚至是照本宣科;有的当做是播放器,随意播放视频资料,而忘记了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存在本末倒置现象即在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忽略课堂知识传授的主要功能,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多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存在较少使用板书或没有板书习惯,即使板书也缺乏规范性,严肃性。遇到突发事件,如:遇到停电情况,不能有效组织学生正常教学,没有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导致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不断涌现。

(四)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滞后,难度较大,经费难以保证,实践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教程》课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仅仅书本知识的理论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而实践教学成为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新疆当地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土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滞后,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难度较大,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人数众多,安全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常常无法解决,往往导致教师不愿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教学,只能组织学生做一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三、专题化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专题化教学的对策

1、在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上下功夫

《教程》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各高校应当紧密联系本地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要端正指导思想,始终把提高各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正把教学的根本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加强专题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抓住核心问题,通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了解把握与否,是《教程》课最大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试金石。

2、在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上下功夫

《教程》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的教师由于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讲课有声有色,教学效果就好;有的教师由于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佳。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说服力,需要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语言要新鲜活泼,富于激情,声情并茂,生动感人,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师还有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案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积极性,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才可能使学生真懂、真信。

3、在教学的吸引力上下功夫

实施专题化教学,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应以一种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教师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努力做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问题,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为此要求教师要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下功夫、要在讲好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讲得让他们信服,让学生真正感到《教程》课不是在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他们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

4、在教学的方法上下功夫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应当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应当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问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晓之以理,辅之以形,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授之以渔。“晓之以理”,就是要把道理讲透彻,做到概念明确,层次分明,逻辑连贯,重点突出;“辅之以形”,就是要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把无形的、虚的东西和有形的、实的东西结合起来;“动之以情”,就是要调动师生双方的感情,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导之以行”,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授之以渔”,就是不仅应该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和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方法,即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学中情理相融、方法得当,《教程》课就一定能够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专题化教学的建议

1、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的力度,着重解决教学热点、难点等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和尖锐问题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修、自修、读书、思考、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当前在《教程》课教学中应当着重解决教学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一是,学习党的18大精神与新疆面临的风险挑战,二是,认真总结中央新疆工作会以来新理念新思路以及经验和教训,三是,围绕党的18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结合新疆实际,思考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应采取的措施迈上新台阶;四是,坚持把“一反两讲”(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新疆精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五是牢固树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稳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坚决制止三非活动(非法宗教宣传品、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网络传播活动)。

2、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集体研讨专题化教学内容

教研室在每一个专题讲授前,召集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集体交流,通过集体备课,突出主线,明确重点难点,集体编撰《教程》教学案例汇编,防止一些老师讲课中涉及案例的主观性随意性,通过集体备课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的答案。

3、发挥专兼职督导在督学督教中的作用,建立民汉教师结对子制度

应当充分发挥学校院系两级专兼职督导的作用,通过随机听课、现场检查,组织学生评教、进行座谈等方式,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对教学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树立先进典型,鞭策落后,推动教学观摩活动开展,积极发挥督导在督学、督教中的“检查、督促、指导、参谋”的作用,这样有助于督促教师自加压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对民族地区院校的实际,建立民汉教师结对子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观摩学习,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总之,近年来新疆高校“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专题化教学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妥善加以解决,通过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题化教学的新路子,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吾尔尼沙·吾甫尔.关于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

[2]王学利.《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62-04

笔者近期运用文献分析法,将“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作为主题,在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搜索,并运用Note Express软件审核每篇文章内容,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关联的学术研究论文(2007―2012年)共计280篇。

三、分析过程与数据统计结果

(一)文献按专业类别统计分析

参照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专业)划分,将文献分为农林牧渔、建筑、机械制作(含车、钳、焊、数控)、电子电工(光伏发电)、交通运输(汽车)、石油化工、信息技术(含物联网)、财经商贸(含财会、物流)、旅游服务(含职业英语、酒店、导游、烹饪)、医药卫生(护理)、休闲保健(美容美发)、服装、艺术、其他(非省赛项目)、综合(论述大赛本身或大赛与职业教育教学关系的文献)等15类,分布情况如表1。

(二)文献按来源期刊统计分析

280篇研究论文里,除1篇学位论文、1篇会议论文之外,其余278篇分别来自于134种期刊,前10位的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上述11种期刊中,《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2版),其余123种为非核心期刊。

(三)文献按年度统计分析

相关文献按年度统计情况如表3所示。

(四)文献按省别统计分析

论文按第一作者工作单位所在的省市区分类统计时,除25篇作者单位不详外,255篇文章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云南、青海、海南三省与、宁夏两个自治区空白),文献数在前10位的见表4。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论文数量增长势头强劲,对大赛功能认识更加清晰

从2007―2012年6年间,从各类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看,2008年至2012年研究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12年增幅明显,较2011年增加了43篇。这说明研究者对技能大赛的研究热情逐年高涨,作者不仅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校长,更多的则是教学一线教师。通过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技能大赛的评判标准、技能大赛的组织形式及评委构成等诸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乃至不可或缺性。如湖南常德财校的刘文清老师在《计算机光盘软件应用》2011年21期发表的《论职业技能大赛对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中指出,需按专业结构的相互关联程度整合成一系列项目体系,将相关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因为,技能大赛的裁判评分标准,为考核标准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评判标准中,既有对基本理论的考核,又有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的考核;既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养进行考核等。[1]

(二)研究论文内容涉及各专业大类(多专业)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按专业分为16个类别:财经、测绘勘探、电子技术、交通运输(汽车)、旅游服务(美容、酒店)、能源、农业、轻纺食品(烹饪、服装)、石化、土建、外语、物流、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制造、资源环境等。

江苏大赛如前所述为13大类,与国赛比较,缺少了资源环境类,多了艺术类。6年来,万方数据库收集的280篇论文,涉及到除农业(农林牧渔)之外,所有开设国赛与省赛项目的专业,可谓“全面开花”。当然,信息技术、电子电工、财经商贸、医药卫生、机械制造五类的专业论文数较多,这说明了三点:一是开设这几类专业的学校较多,这几类专业的教师总数较其他专业有绝对优势。二是这几类专业的省市、学校、教师极其重视技能大赛,竞争较为激烈。三是这几类专业的教师注重科研,关注技能大赛的研究,善于探索发现。正所谓,科研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对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更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教科研、技能大赛与职业教学质量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研究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和大赛水平提高

文献如按省别统计看,除5个省、自治区外,其余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技能大赛的研究论文,区域涵盖面较广。且看前5位的省份,江苏省经济发达,处长三角的核心地区,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都领先于全国,为职教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优势,无论中职、高职、五年制高职、“3+2”、“5+2”、“3+4”、高职本科、应用本科、专业研究生办学业绩均位于全国的前列。具体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而言,江苏省除第一届(项目较少)外,其余各届均为总分、金牌第一。

天津市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祥地,也是第二届以来的国赛永久主赛场,其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大赛研究论文数量、质量上乘,占有天时。广东省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发达省份,职业教育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广州的五星级酒店数居全国第三,旅游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如广州旅游学校的技能大赛(旅游类)成绩长期保持在国内前十名。

河南省从产业结构而言,可谓农业大省,但改革开放以来,二、三产业的发展迅猛,其增长率往往超过了广州、浙江、江苏几个发达省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首部有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专著《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出自河南省,其作者为河南省教育厅职社处的科员史文生先生。[2]

比较遗憾的是,经济发达、职业教育领先、技能大赛成绩优异的北京市论文数仅排第九位,上海市则在十名以外。唯一的解释就是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学校教师对技能大赛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较低。

(四)课题引领研究

280篇论文中,属于各级各类课题(项目)研究成果(阶段性成果)的共有54篇,占总论文数的19.3%,其中部级项目相关论文5篇,占9.3%;省级项目相关论文23篇,占42.6%;市级及以下项目论文26篇,占48.1%。

综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课题(项目)引领了技能大赛的研究工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端于2007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开始于2008年,相当数量的省、市级(院级)课题、资助项目则立项于2008年,2009年以后有了国家教育规划课题的立项与研究,2011―2012年立项课题数还在上升。

2.课题立项级别较高,归因于思想重视,并付诸行动。大赛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研究亦晚,大部分研究者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研室人员及职业院校一线教师,虽然无论是职称,还是职位、学历,较资深大学或研究所的专职科研人员要稍逊一些,但是从万方数据库调查反映情况看,比预期好很多。其中,论文涉及到全国教育规划课题2个,国家社科哲学基金项目有2个,教育部规划课题1个,并有省规划课改课题、省社科项目等。从这50多个院级以上课题的立项与完成情况看,无不说明各级科研机构组织、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研究人员对技能大赛及相关研究的高度重视,不仅思想上重视,而且能付诸行动,在大赛实践中思索,形成研究成果,再以研究成果引领、指导大赛实践,环环相扣,螺旋提升。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综上所述,280篇专业论文中涉及的专业类别多,研究广泛,其中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研究的深度不一,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却也存在些许不足,主要呈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关技能大赛与教学管理关系的研究尚显空白。有几篇论文提及技能大赛弊端:一些学校或系/部因参加省市比赛的项目较多,导致一年中有部分参赛教师无法上课,而另外一些专业教师的周课时多达20节以上;因为实训场地的冲突,相当多班级的操作课改为理论课或自修课,课程标准或人才培养方案无法实施,省市赛期间部分班级无教师上课……一言以蔽之,技能大赛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管理无法按常规实施。然有破无立,其解决之道和有效策略实难找寻。

2.研究深度尚浅,调查不实,多泛泛而谈,缺乏系统理论支撑。从上文中得知,280篇论文分别来自于134种期刊,其中北大核心期刊仅为4种,即《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5年来,这4种期刊发表有关技能大赛的论文总篇数为27篇,仅占9.5%。再如江苏发行量较大的职教杂志《职教通讯》也仅发表了2篇,与职教大省、金牌大省与其93篇的总篇数实不相称。究其原因,其调查数据分析不透,观点不够精要,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延展性、深度不够,因此不受权威杂志的青睐。诚然,这与中国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07年刚刚起步有关,短短的6年时间要形成系统的理论难度较大,这或许需要我们职教人今后的不懈求索。

3.缺少对比赛项目设置、比赛内容及评判标准的研究。比赛大类的设置主要依据中高职专业目录以及专业群的有效组合,其次是该专业群(专业大类)的社会需求及现有学校的开设情况与学生数,再次是开设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包括资金、场地、评判标准、评判专家等。项目的设置、比赛内容(组成部门)的设置也是如此,然而280篇论文中却少有论及。为何要开设该项比赛,如何设置比赛内容、如何评判等问题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目标的达成均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很值得职教理论研究者与职教实践者共同探讨研究。另外,目前国赛省赛的项目设置、使用设备软件、评判标准、评委组成等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可形成新的研究点,需要研究者与实践教师通过共同探讨研究改变和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刘文清.论职业技能大赛对计算机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应用,2011(21).

[2]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The Review of Skills Competi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2007-2012)

CHANG Gang

(Wuxi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 Commerce, Wuxi 214045,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re are in total 280 research papers about skills competi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angfang database from 2007 to 2012.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re are direct links between the skills competi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from this angle is inadequate.

职教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构建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模式。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切实做到“工学结合”,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抓好教学团队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师资保障。本文就“工学结合”视角下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探讨。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成为既会教学又懂生产的“双师型”教师是教师的基本目标。而“双师型”教师,不仅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更要求教师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分析和过程组合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将理论和实践相叠加。“双师”能力是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后获得的一种新教育能力,表现为将理论和实践相融相渗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及将工作和学习贯通合一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广博性和交叉性,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专业伦理知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于课堂情境和行业实践情境的实践性知识;能力结构应具备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其中的核心为职业能力,它表现为与行业沟通与合作能力、行业实践能力、行业服务能力等;素质结构应具备综合性和职业性,要求教师应同时具备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把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有机融合起来,吸收内化,并有效再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向工作和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团队构建的基本要求

(1)建立学校专任和企业聘任的专业建设双带头人机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

校内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在注重技能的基础上,更为关注的是带头人的学术性。尽管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要特征,但就目前职业院校的现状而言,无论是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没有一定数量具有较高水平和社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的引领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校内专业带头人要求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一般具有高级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且具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或相应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特别是与企业合作能力较强,行业实践能力与行业服务能力突出。

企业聘任的专业带头人首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兼顾其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具有本专业本科以上学历,3-5年企业一线技术和生产管理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要了解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在推动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因此,一般从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中产生。

校内专任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其主要职责是专业建设宏观规划、专业调整的评估论证、教育教学改革思路设计、研究项目运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和评估、从宏观上完成专业课程的总体设计、从微观上完成某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工作。企业聘任专业带头人主要职责为专业设置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论证、实践教学总体框架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教材的编写与审核、校企合作项目推进、师生企业工作实践的技能指导培养与考核管理。

(2)骨干教师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骨干教师是“工学结合”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每个教学团队中应该有4-6名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接受专业带头人的领导,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总体设计,具体完成某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模式的开发,负责该门课程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职业院校课程特征决定了骨干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因此,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1-2年企业的工作经历或相应工作经验,且每年要下企业锻炼2-4周。

(3)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相对稳定的由来自企业一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兼职教师既能够填补职业院校师资的匮乏,又可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企业的高度、市场需求的角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同时兼职教师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中,确保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同步发展。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除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外,学校一方面应该主动与企业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争取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构建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体系,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有效发挥兼职教师作用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系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要加大兼职教师培养的投入,将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40%作为构建教学团队的目标。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的基本要求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在教师个体上表现为:现代职教理论欠缺,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现象严重;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不足,以理论为中心现象普遍;“双师”能力不足,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理念淡薄,职业能力特别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能力要不断强化和提高。存在的不足在教师团队上表现为:专业带头人的中心地位不突出;骨干教师的作用不明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职业院校构建“工学结合”教学团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切实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面向市场、面向人人的教育。帮助每一个人就业,促进每一个人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职业教育特征和职业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加强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训,将教师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终身化是职业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首要是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要加强现代职教理论和先进职教经验的学习,掌握现代职教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确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从而把握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核心是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提高将理论和实践相融相渗的能力以及与企业合作、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培训的途径包括专业进修、企业培训和在岗培训。专业进修和企业培训属脱产培训,主要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而在岗培训则主要通过项目建设以完成教科研任务的形式实施,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双师”能力的提高。

(2)强化专业带头人的作用,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支撑,以兼职教师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团队

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以专业为单元构建教学管理体系,因而高职院校的微观运行单位应该是专业或专业群,必须赋予专业(群)准法人地位。专业带头人的职责和作用决定了专业带头人的准法人地位,是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对外交流,增强服务能力;强化二级管理,提升办学效能的基点和纽带,因此,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带头人的突出作用是职业院校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骨干教师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骨干力量,是专业带头人的依托和后备力量,因此,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是职业院校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职业院校能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花大力气用硬措施挑选和培养。相比较而言,兼职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创新管理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考评和激励机制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确保兼职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现代职教要求。

(3)构建体现现代职教特征的教师队伍考评体系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应改革发表多少论文、承担多少课题、讲授多少节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考核办法,而要把考核的重心放在校企合作的结果和成效上,放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上。如结对多少有效企业、聘请多少合格的兼职教师、为企业服务的年收入、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数量、承担企业技改项目和职工培训情况,所在专业学生规模以及毕业生适应行业企业情况、以“理实一体”为目标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情况等指标,作为考核教师及教师团队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把行业领域专家、教学专家、学生教育和管理专家、市场开拓者、专业建设管理者作为自己追求目标,因而建立“工学结合”教师队伍的评价标准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红委.职业院校“校企双带头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2]范建波.理实一体化教学视角下的教师能力系统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3]孙翠香.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及内容架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4]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M].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职业教导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法责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