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

时间:2023-09-26 14:01:23

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1

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在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装备制造业是其他九类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是促进工业两化通道,同样,“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中,装备制造业都是关键。

地位特殊,需求旺盛

由于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

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装备制造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而意味着未来国家将对装备制造业进一步予以政策上的扶持,所以,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产业热点。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厚积薄发,已到了加速释放成长潜能的周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重工业化进入到提速阶段,高铁的建设、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后发优势等正在加速我国重工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引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积累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积累。

此外,目前下游需求的旺盛也将推动着装备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加速成长,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机械化的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无论是纺织机械设备还是煤炭等矿产开采设备,都将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需求旺盛周期,这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成长契机。

二是我国大规模的政府或央企的投资。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加大高铁、海洋石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特高压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就意味着随着政府以及大型央企投资力度的加大,这些行业也将面临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石油、高铁等产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

所以,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而意味着该行业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投资主题。

走向高端是未来方向

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效益和效率不高,同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市场和用户的变化因素,如产品的个性化,客户要求提高,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的多元化等;还有产业内部的因素,同行的产能增加,利润空间减小等;另外,环境压力变大,企业社会责任增大,资源相对紧缺,生产和管理的成本增加,技术工人短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指出,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据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工程机械、汽车、高速铁路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制造领域提供核心部件的龙头企业,它们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未来也将是最受益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企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十二五”期间,要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20%以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2

除了这些个性问题外,还存在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大而不强,二是高投入低产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与美国相当,GDP仅为美国的37%;GDP与日本相当,但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7倍。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减排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美日德俄等工业强国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如美国在航天航空、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和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德国几乎在所有机械电气设备制造领域、轨道交通装备、光学仪器领域;俄罗斯在航空航天、卫星及应用领域;日本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等领域,都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出现如此发达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呢?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体制、资源条件和科技进步等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这些国家非常重视人才和教育,不断加大人力资本价值在产业价值链的比重。

近10年来,全球制造行业已越来越呈现出低高度、大宽度、离散型的技术特征趋势,需要更多的基础性人才和中间应用型人才。不管是现在的竞争,还是未来的竞争,就本质而言是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和教育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人才是明天的生产力,教育是后天的生产力,中国企业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这仅是对“高精尖”的科研和技术人才而言。不错,他们确实得到了较好的待遇,但企业基层的工程师和技师技工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待遇?是否真正建立了留得住人才的机制?现在引进人才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支付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就可以招聘人才,但是否留得住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全国人才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众多企业为此焦头烂额。有很多企业在尝够苦头后,干脆不培养人才,而以挖角为主要手段。但为何不反思一下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呢?薪酬不是万能的,但仅靠薪酬是万万不能的。很多企业远离繁华城区,一到晚上就是静悄悄、黑乎乎的一片。交通也甚为不便,周围又缺少娱乐文化设施。

如果不提供足够的生活文化配套设施,如果不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如果不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确实难以留住人才。留不住人才,当然谈不上科技突破创新。但不提升现有的人力资本价值,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难以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也缺乏持续的激励和动力。

当然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如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融资不畅,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不足,居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利润微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中国企业在现阶段大幅度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找到另外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能真正富国强民。

其实这条道路也并不困难且早就走过,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就必须集中全国和全社会的力量,统筹全局,避免力量分散,以求突破。企业之间则要加强联合重组,发挥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3

装备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工具,是人大脑和四肢功能的延伸。先进的装备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以至于人类历史阶段都是以新的装备发明和应用来划分的。因此,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蕴藏的投资商机是不言而喻的。

国民经济的脊梁

高端装备制造业横跨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这两大领域,直接关系着一些基础产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同时,制造业是工业之本,产业推进,装备先行,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处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涵盖的重点领域看,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装备的支撑。比如,在新能源领域,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智能电网,这些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装备支撑,新能源装备的发展是这些行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在节能环保产业中,节能设备、环保设备的发展是实现节能环保的基础条件。可以看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七大产业中,其他六个产业发展都离不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从而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梁,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国民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都是重中之重。

中国创造和经济转型的主力军

2009年底,中国商务部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投放了一个时长30 秒的广告,推销史上最大商品——中国制造。在这个于亚、美、欧地区广泛播出的广告中,中国政府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合作的理念。而其背后,“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的渴求亦呼之欲出。但现状是,直到今天,我们机械行业的关键零部件如特种材料、精密轴承、阀门、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甚至加工精密件用的硬质刀具和模具都还严重依赖进口。

中国的基础制造能力与中国作为最大的装备需求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国、最大的船舶制造国和工程和机械制造国极不相称。巨大、重复的制造能力面临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寻求产能释放的渠道,寻求新的市场和产业升级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华丽转身的梦想正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使得“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理想向着彻底实现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规划》在发展方向上着眼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五个细分行业: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和智能装备。

《规划》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高装备制造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规划》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航空航天及海洋工程本身涉及到国家国防及能源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通用飞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经济转型中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消费、缓解城市压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智能装备不仅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必然之路,也是全球装备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更重要的是,我国这些高端装备无论对装备体系的建设还是对基础工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对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产业发展对资本市场的渴求

装备制造业企业往往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产品盈利能力,这不仅需要巨额改制成本,而且需要获得充足的资金流,用于高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但政府对这些行业的支持更多的是培育这些行业的市场环境和配套能力,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长期发展的基础;而要获得充足的、持续的资金流,则需要采取其他的对策。经验表明,利用资本市场采用产业基金融资,可以有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持续的支持,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后的支柱产业。

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具有乘数效应,这就是所谓市盈率的概念,比如政府对一个行业在税收中减免的费用是1000万元,这1000万元变成利润,市场通常会对新兴产业的前途给予更高的预期,通常市盈率都在25至30倍,也就是说企业得到1000万元的政府支持资金,将带来的是2.5至3亿元的市场资金。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办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主导完成的政策性课题报告就提出,中国将建立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产业基金。这项基金的来源将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其余部分以社会融资补充,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产业基金与银行直接贷款的很大不同在于,企业对产业基金使用的自主性会更加灵活。借助产业基金,企业在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提高和研发费用连续性方面,以及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引导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社会资本投资于基金——基金再投资于产业,这样既实现了对产业的支持,又隔断了风险,效果很好。事实证明,成立产业基金是走产业和金融协调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疏通融资渠道才能打通产业的“任督二脉”

市场有了资金,但是渠道不够畅通,也会阻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航空航天制造业和高速铁路制造业都存在较大的资金渠道瓶颈,主要是出于行业垄断带来的效率低下;而海洋工程、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门槛比较高,政府还没有针对这些领域的特点出台有别于其他装备制造业的鼓励政策,企业投资成本高,风险大,行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资本市场是追逐利润的市场,如果不改善高端装备制造效率低下的环境,资本市场的资金就难以进入这些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

以海洋工程为例,其制造过程相当复杂,对安全要求非常高,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船舶行业和港口设备制造业、以及风电制造企业都在伺机进入这一空间巨大的市场。但这个行业的门槛较高,特别是安全要求高,建议鼓励国油国装,给予使用单位采购国产装备的补偿,包括对总装企业采购国产关键配套进行的补偿:国产海洋工程装备还处于幼稚阶段,制造工艺复杂,风险非常高,应对国产装备建立相应的政府保险机制;此外更重要的就是给予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的畅通,如对有资质有项目的企业给予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4

关键词:江苏;高端装备;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的主题。江苏作为中国第二经济大省和第一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大、做强、做特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于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备制造业内涵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中国特色概念,通常指的是满足国民经济和安全需要的一个国家内部的设备的总称,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尚无“装备制造业”概念,国外行业分类中的“设备制造”或“机械制造”等行业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本吻合。装备制造业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装备制造业仅指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广义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8大类行业,按照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标准,广义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8个大类。

所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狭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仅指《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所包括的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个重点发展领域。广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除了狭义装备制造业之外,还包括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本文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采用广义的概念。

二、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主导行业优势明显

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6.4万亿元,其中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总资产分别为19231家、548.32万人、42897.5亿元,约占全国同类指标的39.32%、46.03%、47.62%。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船舶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通信电子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利润占比较高,详见表1。

2.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企业结构不断优化

装备制造业领域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船舶制造业业领域形成以扬子江船业、新世纪造船、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等为龙头的船舶制造企业;专用设备行业形成以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专用设备龙头企业,金属制品、减速机、数控机床、内燃机、航空航天等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行业“小巨人”企业,装备制造业分行业发展速度持续增长。

3.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其中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产业集群最为集中的领域。经过长期的集聚、集中发展,已经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中的宜兴电线电缆、徐州工程机械、靖江船舶制造、无锡微电子、昆山精密机械、姜堰能源装备、扬中工程电器、泰兴减速机、兴化不锈钢等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全国百佳产业集群”,部分产业集群如造船、工程机械、不锈钢、电线电缆等多次荣获“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其中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超过千亿,靖江船舶超过500亿。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初步形成常州“轨道交通装备”、无锡“高端专用装备”、扬州“数控成型机床”和扬中“智能电气装备”4个示范产业基地及六合数控机床等9个特色产业基地。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部分产业集群集中了全行业50%以上的产值,如徐州工程机械、靖江船舶、常州轨道交通等,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集约集中化趋势非常明显。

4.初步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年均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的1.3%左右,已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技研发机构,“十二五”期间累计认定重点装备或关键部件462项,早在2009年-2011年间,仅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或实现国家级突破,在高端装备制造应用研究领域,国家863项目共21项,支撑项目11项;在重大成果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截止2015年底,累积建成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企业技术示范中心612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平台情况见表3: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装备制造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平均占销售收入的0.93%左右,新产品占总产值只有20.6%。重大发明专利不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装备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装备制造业虽具一定规模,但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部件生产基本没有,大路产品多,具有较大技术优势的中高端产品较少。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常州轨道交通产业为例,虽然多个产品保持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在牵引系统产品、电器产品、控制系统产品、内饰产品等方面国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其中内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但在控制与信号系统,“神系统”的最关键的“10%”,依然受制于国外。

2.零部件产品较多,系统成套设备较少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特点是主要集中于中游,上、下游产品偏少,零部件产品多,系统成套设备和终端产品少。在8大装备制造业行业中,除了船舶制造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程机械、通信设备外,其他行业基本上都分布于零部件制造,鲜有成套系统设备产品。目前,江苏的船舶制造业形成了从船舶零部件、发动机到整船的制造,初步形成了以整体船舶制造出口带动相关零部件生产制造的良好格局,但受制于船舶设计及国外客户的要求,一些关键零部件仍采购外地乃至国外的设备,目前船舶的国内采购率只有50%左右,而日韩船舶企业国内采购率已超过90%。汽车产业集中于钢帘线、齿轮、曲轴、连杆、偏心轴、轴承、转向器、制动器、大型车身冲压件、汽车锁、动力电池、变速箱等零部件,受制于江苏整车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只能与外地汽车业配套,“整机+配套”的产业集群没有形成,成套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江苏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行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不高

2015年江苏8大装备制造业行业实现总产值6.4万亿元,但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的传统制造业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的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仪器仪表和通信设备及电子计算机行业占比较低,只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30%左右。装备制造业行业整体外向度比较低,行业出口比例较低,除了船舶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外,其他行业的出口比例基本都比较低,仪器仪表、金属制品只有10%左右,汽车产业只有7%;按产品分对外贸易分,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四大产品分类进口大于出口。这一方面表明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也与这些行业主要集中于零部件生产有关,详见表4。

4.高端人才和技能蓝领工人匮乏

在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才压力已开始日益严峻,一是缺乏具国际视野,掌握了国际核心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发展所需的蓝领工人数量和质量缺口开始增加。江苏省的装备制造业大多处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如船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工作条件较差、工作环境较苦,尽管工资较高,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仍然较小,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蓝领工人断档的问题。三是科研人员流动性较明显,人才持续推力不足。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着培育新人与“挖”人才的难题。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但培育成功时,往往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更多资源去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但“挖”高端人才的成本比较高,难以承担更多高端人才费用,企业研发人才队伍难以形成,制约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水平提高。

5.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基础,还未形成规模

按照国家2012年公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6年《江苏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统计口径,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总产值由2012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0.9%。

目前,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在航天航空领域主要集中在南京,产品涵盖从民用小型飞机、轻型发动机、机载设备、机电设备等比较全面的航空产品链;在轨道交通领域,主要集中在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与电力保护、售检票系统及相关配件产品等;在海工装备方面有一些海洋钻井平台、超深水钻探石油平台、海洋平台上部模块等产品;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有电力远程控制系统智能电网产品、高端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测试设备、高精度软件控制特种加工机床等产品;在核电配套产业方面,重点产品为核管道、泵阀、压力容器、核电线缆、凝结水处理设备等。

但高端产品只是实现局部突破,尚未出现像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唐山、西安、沈阳等享誉全国的高端特色装备制造基地。总体上看产品以零配件居多,部件少,整机产品、大型产品和成套产品更少。

四、做强江苏高端特色装备制造业的思路和重点举措

根据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上的总体思路可以是“传统装备高端化,新型高端规模化”,根据江苏的要素禀赋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苏中及苏北地区可着重于传统装备制造高端,但同时也应注意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苏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着重高端装备特色化、新型化发展。

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创新驱动:加大技术改造和行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

(1)加快以企业为中心的研发孵化器建设。出台政策对企业新成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一次性的奖励,力争全省上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都有相应的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鼓励异地跨区域共建产学研研究平台,特别是科教资源匮乏的苏中、苏北地区,政府可扮演红娘的角色,为技术短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

(2)可以尝试研发“外包”,通过组建项目“外包”公众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将难以公关的研发项目进行模块外,引导社会科研人员利于余力进行技术研发,这种做法,由于利用社会闲置的研发资源,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缩短研发的时间。

2.集群带动:推动产业链建设

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总装企业或关键零部件企业为核心,以分包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建设。

(1)可依托骨干企业,按照“专、精、特、优”的要求,在全省建成若干个产业链完整、各具特色的重点工业园区。苏南地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天航空、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高精度机床等产业集群。苏中地区重点发展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靖江船舶(游艇)科技产业园、南通的“双高”国家船舶出口基地;苏北地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集群高端化。

(2)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强化产业的引领和协作体系。重点培育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制造、智能装备的龙头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3.品牌引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江苏制造品牌

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江苏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让江苏制造成为高端装备制造的代名词。

(1)推动由扶持项目向扶持项目、品牌并举转变。根据规划指引,对发展对象的技改、新建、扩建项目,在规划、预算时要有品牌规划预算;在政策、资金扶持时,要明确扶持品牌的资金比例,专项用于品牌宣传。

(2)建设品牌特色园区。在现在园区内辟专用区,或在较为成熟时设立新区。在园区内,对品牌产品实现优惠政策,加大对品牌产品的招商引资力度。

4.联动强化:建立政府采购联动机制

江苏市政府或事业单位审核或批准的项目,可优先选用本土供应商;如果江苏没有类似企业,应规定中标企业的产品中在江苏的采购比率;对大型工程项目,应鼓励江苏本土企业承担总承包商,以成套设备带动江苏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如政府在上马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等市政工程时应优先考虑江苏本土的节能环保制造企业,在采购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时应对车辆的江苏本土采购率加以限定,鼓励中标企业的本土采购。对江苏目前暂未能提供且需求量比较大的高端设备,可考虑采用捆绑销售或合作的方式,引导外商同本地企业合作。

5.人才支撑: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人才战略”

为破解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制约,应大力推行“装备制造业人才战略”。

(1)加大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性或前瞻性视野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如可选择实施类似“千人计划”和江K省“双创人才计划”这类举措。

(2)大力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推行各种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分配机制,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3)通过校企融合的方式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技师研修、名师带徒、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技术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级复合“蓝领”技工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宗宝.经济转型背景下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

[2]赵红.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10).

[3]刘敏.基于主导产业标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识别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10).

[4]王德鲁.装备制造业升级与产业聚集的互动机理和模式选择[J],经济管理,2016(07).

[5]郑娟.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统计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12).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5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是鄂尔多斯市为了推进结构转型,提升全市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而打造的新兴产业基地,也是自治区沿黄沿线重点发展的工业基地之一。基地由东胜区政府开发建设,总控制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分为产业发展区、综合配套区、物流服务区3个功能区,主要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

自2007年筹建以来,首期开发面积40平方公里,开发范围内的水、电、路、气、讯、供暖、排污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投资66.8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道路和管网近120公里,完成道路景观绿化580万平米,基地配套的各项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除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外,更以立足“打造生态型、现代化工业新城”为标准,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为发展理念,并结合我区实际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装备制造类项目,在我区工业经济不断加快转型的同时,改变了我区以绒纺、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实现我区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2011年9月份已有46家企业入驻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其中投资在百亿元以上项目13个,十亿元以上百亿元以下项目17个,亿元以上十亿元以下的项目10个。汽车整车开发及零部件生产方面引进了奇瑞汽车制造、精功恒信重卡制造、中欧奔驰房车、美国GTA混合动力客车及电动汽车等13家企业;煤机、风机制造及新能源应用方面引进了久和能源风电整机及零部件制造、巨鼎煤机制造、博雷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LED产品、宏大太阳能产品制造、天津比克电动车用锂离子等14家企业、航空航天设备产业引进了海明堡直升机制造和卡米直升机制造2家企业;高新材料加工及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引进了京东方液晶显示器件、万捷3G信息产业园等企业10家;截至9月份,已累计完成投资额140多亿元。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从筹建到现在已有精功恒信重卡、久和风机、中兴特种车辆制造、万捷3G手机生产、宏大太阳能光伏生产等13个项目投产,产值达20.6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引进,不仅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解决了2120人的就业问题,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东胜区经济委员会项目办 )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6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一个目标则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高端装备制造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改变“低端混战”的局面

今年3月,国内28家重大装备骨干企业在北京宣言,提出“肩负使命,挺起脊梁,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宣言。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莫玮表示,国家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先进产业基地为突出重点,积极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强国建设。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梯度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市场和世界第三大机床制造国。但长期以来,国内一半以上的中高端机床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国内2000余家机床制造企业则处于“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状态。”机床作为‘工作母机’,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国内的高端机床特别是重型高端机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的加深,确实发展很快,某些型号的机床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剑峰认为,总体来讲,我国机床行业的高端产品与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之间,差距仍然很大。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则提出,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产业基础薄弱、高端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等问题。“特别是在机床自动化、复合化和智能化领域。”李剑峰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都来自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加之国际制造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变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是有限度的,高技术、核心技术不转让,而是以跨国公司作为载体进入我国,这就增加了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难度。

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是从国家战略、国家安全角度上考虑的。”浙江大学教授祁国宁指出。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陆燕荪指出,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我国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举措。当前,我国正面临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形势趋紧、高级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保障。”

“以海洋油气田为例,目前国内石油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已经超过50%,需要大量进口。而我国在南海等区域有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都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对油气田的利用、勘探、开发,是国家战略方针的一部分,无论是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都非常重要。”原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所长、国家级专家应长春说。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亦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银国际的报告称,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比如,根据国际经验和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进度的预期,仅航空装备工业一项在未来3~5年内就能产出4000亿~4800亿元,更乐观的估计称,到2020年后航空工业产出可达1.6万亿元。“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每年的市场需求值约为400亿-500亿美元,在国内,这一数字则为500亿元人民币。”应长春介绍说。

缩短差距需改善国产化环境

10月26日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这是中国高铁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沪杭高铁用惊人的建设速度、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平台的全面提升,证明中国高铁已具有领先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而沪杭高铁作为体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代表工程,其顺利开通也象征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由大变强的变革之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尽管沪杭高铁世界一流,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加了分,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自身尚有的不足和差距。“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最终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那些长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事实上,就是在沪杭高铁这一先进的工程里,也可以找到我们在技术上存在的一些短板。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组,所用高速轴承目前国内尚不能自主生产,时速300公里以上则全部需要进口。沪杭高铁使用的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时速超过400公里,有“陆上航班”之称,但它的轴承我国生产不了。数据显示,近几年平均每年都有七八项超过10亿美元的机械装备进口,其中零部件就占到进口资金的近八成。

在众多专家及业内人士看来,缩短差距的道路仍艰难曲折。

“正是由于差距的严重存在,国家才会提出提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数控机床领域内颇有研究的李剑峰表示,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国产化的环境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设备招标中歧视国产设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用户强行要求国产化的主机中必须使用指定的国外进口零部件和材料;也有用户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对国产设备过度压价;还有的用户夸大宣传国产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高于国际同类产品标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增加国产化难度。

在一系列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或许是对国产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的不信任。“很多企业都在介入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造海洋工程平台,以及一些辅助设备如铺管船、起重船等。这些平台、船只上的装备,例如海上钻探平台,需要海水中固定15~20年不能移动,一旦发生问题,如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海上油气设备,如定位装置、油气转换设备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使用时间也非常长。目前相关设备基本由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企业只能依靠进口,这些都是我们的软肋。”应长春说。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7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 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S77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一、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作为陕西省支柱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明显地拉动了陕西省的工业发展。2007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3.83亿元,到2012年已完成工业总产值3283.85亿元,年平均增长近20%。其中2010年比2009年增长高达34.8%。

(二)生产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明显跃升。“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有650户规模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到2010年底达到了1029户,增长了54%。同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23.4%,比2005年提高了2.76个百分点。2012年陕西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283.85亿元,同比增长17%。

(三)大型企业发展迅速,集群效应初显。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汉中等地是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其中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四地区占陕西省装备制造业97%以上的产值。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是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陕西省的21个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就占到10个。

二、当前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偏少。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数虽然多但大型企业数量偏少,中型企业数量偏多,且占绝对优势。2011年陕西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个数仅有742个,而吉林省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个数为1554个;重庆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个数为2736个;辽宁省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个数为9085个。

2.投资不足。近年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投资由于项目、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量与装备制造业产值的规模不相适应。2011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量为452.9亿元,仅占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江苏省2010年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量为41.8亿元占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0%;吉林省2010年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量为1402.4亿元占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端产品。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虽然在个别行业个别拥有优势产品,但总体来看高端产品比较缺乏。大中型企业科研和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引进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差,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缓慢。对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主要还是依靠引进外国的技术,与其他省市相比,陕西省无论是在设备还是在产品上的技术含量上都明显落后。

4.人才缺乏。陕西省具有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所以有教育科研优势。但是由于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东部沿海省份存在一定差距。大批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选择为了更好的发展或更高的收入而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这样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

三、发展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的支持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陕西省政府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规划力度,探索并完善规划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机制,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引导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装备产业政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等,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2.推动自主创新。政策扶持只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自主创新首先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其次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定期、定向进行装备制造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和人才培训。另外还要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

3.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装备制造企业要贯彻落实好国家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和高端化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要抓住国家修订鼓励类产业目录的机遇,争取更多的陕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进入目录,享受优惠。

4.促进集群发展。加强陕西省内产品配套。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应积极开展合作,相互提供支持进行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和产业化。企业要面向全省招募配套企业并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陕西省省内装备制造产品。在进行重点项目建设招投标过程中,优先采用陕西省省内企业生产的基础零部件、成套设备和关键主机,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省内的配套率。

5.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和国内其他地区优秀装备制造企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陕西省设立研发机构,力争更多的国际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在陕西落户,支持境外和国内其他地区企业和陕西省企业开展高端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企实力强的企业“走出去”与境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合作,支持陕西省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多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裴旭东,屈军涛.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56-58.

[2]穆朗,刘丁有.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SWOT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6):28-32.

[3]杨嵘,颜鹏.陕西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报,2009(2):10-16.

高端装备制造业篇8

在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上,我国机械制造业就喊出了“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响亮口号,并作为全行业的共同理想与不懈追求。10多年来,经过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及其广大员工艰苦卓绝的奋斗,如今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机械制造工业的规模总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机械制造大国。

然而这种成功,目前为止主要还是数量上的成功。必须看到,目前“中国装备”无论是“装备中国”还是“走向世界”,总体上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巨大。根据有关资料,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增加值率比美国、日本、德国低10~20个百分点;美国、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我国的7倍和6倍;体现技术实力的国际PCT专利申请量,我国在国际上仅列第七位,为美国的1/10、日本的1/7、德国的1/5。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至今还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产品,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尽管我们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装备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这种任重道远,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当前建设所需要的高技术产品和高端装备或关键设备,仍然由发达国家掌握话语权,对我国实行严格的封锁与限制,即使花高价也买不到。二是我国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产品,由于主要是中低端产品,尽管价廉物美,却经常受到许多国家“反倾销”大棒的打击,时常陷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窘境。三是现在我国内需市场上中低端水平的装备制造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而高端装备产品虽然需求旺盛但供给却十分短缺,不得不依靠进口。四是在一系列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装备的研发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明显。

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仍然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几乎覆盖整个工业体系的重点行业,装备制造业水平一直被看作一个国家工业实力乃至国家硬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振兴中国工业就必须要振兴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如今“再工业化”的背景下,这种要求就更为紧迫。

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用高新技术装备或高端装备装备中国”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想迎头赶上,就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坚持实业报国的理想情怀与奉献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和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坚持全球视野组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要牢牢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个主题,在推动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优化升级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做到方向明确、系统思考、重点突出,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要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端绿色智能产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等方面,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的完美答卷。

上一篇: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范文 下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