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范文

时间:2023-12-11 19:03:59

地质类

地质类篇1

关键词 场地类别; 西安; 工程地质单元; 波速; 覆盖层厚度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日益增多,西安市作为陕西省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建筑需求量巨大,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如何做好建筑物场地钻孔剪切波测试及场地类别划分,为拟建高大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和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依据,是工程解决的首要课题[1]。

西安市位于西安市地处渭河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中南部,北部为渭河流域,东部有浐河、灞河流经市区,西南部有皂河过境,地貌形态丰富,地层结构各异,形成不同的地貌单元。由于地层结构的差异,造成剪切波速测试值的差异,因此,按照地貌单元,在考虑人工填土和饱和软黄土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并依据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对场地类别进行划分,对于日后建设工程场地的勘察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次讨论的范围为《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区涉及的区域(东至灞桥洪庆一带;南至长安区潏河;西与咸阳市交界;北至渭河南岸),涉及面积约1075km2。以下简称场地。

1 工程地质单元的划分(1)

西安城市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受控于地质构造和地貌。整个分区按照“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三级划分:先按地貌及其成因形态分区,按二级地貌单元以及岩土体结构等进行二级分区,划分到亚区,最后根据工程地质问题划分,划分到段。

本区地貌分为:渭河冲积平原、浐灞河冲洪积平原、黄土塬前洪湖积台地、黄土塬、洪积扇五大成因类型。按照五大地貌类型,西安市共分为渭河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浐灞河冲洪积平原工程地质区、黄土塬前洪湖积台地工程地质区、黄土塬工程地质区、洪积扇工程地质区等五大工程地质区,分别用Ⅰ、Ⅱ、Ⅲ、Ⅳ、Ⅴ表示。

按照土体结构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因此,渭河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浐灞河冲洪积平原工程地质区、黄土塬前洪湖积台地工程地质区等三大区又可划分工程地质亚区。其中,渭河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分为三个亚区,分为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工程地质亚区,分别为Ⅰ0、Ⅰ1、Ⅰ2表示;浐灞河冲洪积平原工程地质区,分为三个亚区,分为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工程地质亚区,分别用Ⅱ0、Ⅱ1、Ⅱ2表示;黄土塬前洪湖积台地工程地质区,分为五个亚区,即一级台地、二级台地、三级台地、四级台地、五级台地,分别为Ⅲ1、Ⅲ2、Ⅲ3、Ⅲ4、Ⅲ5表示。此外,还有少陵塬工程地质亚区(Ⅳ1)和洪积扇工程地质亚区(Ⅴ1)。全区共分为划分十三个亚区。见表1 和图1。

图1 工程地质分区图

2 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场地覆盖层厚度是指由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0 m/s且其下卧各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 500m/s 的土层顶面的距离。为此,笔者收集了西安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及以往工作中的深钻孔波速资料,合计256个钻孔。由于西安市地震小区划工作范围与本文场地范围一致,且按照1km×1km网格状布设钻孔,因此,孔位的分布已基本覆盖了西安市区。根据各孔的剪切波速值统计出各个工程地质亚区场地覆盖层厚度,见表1。

可以看出,场地内的覆盖层厚度均大于50m。

3场地土类型的划分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场地土类型划分为4 类(参看规范) 。当场地土为单一土层时 ,则土层类型即为场地土类型;当为多层土时 ,应根据各土层的厚度和类型综合判定 ,即根据各土层的性质及土层厚度在评价深度内所占权重综合判定[3]。

西安市的地层除上部为填土(杂填土、人工填土)外,下部为黄土状土、粉质粘土、粉土、古土壤、砂层、卵石、砾石层,每层的厚度及各个工程地质单元所含土类型均因沉积环境、地质时代和成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4]。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应依据20 m 深度与覆盖层厚度二者较小值的等效剪切波速来判定建筑场地的场地土类型。由于场地覆盖层厚度均大于50m,因此,按照规范要求,选取20m内的等效剪切波速作为划分场地类别的依据,将各个工程地质亚区20 m 深度内的 Vse作了统计,数值见表1。

表1 工程地质亚区波速统计表

工程地质区 工程地质亚区 500m/s波速埋藏深度 等效剪切波速

平均厚度

(m) 数据个数(个) 平均波速

(m) 数据个数(个)

渭河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Ⅰ) 河漫滩工程地质亚区(Ⅰ0) 81 11 238 11

一级阶地工程地质亚区(Ⅰ1) 80 15 256 15

二级阶地工程地质亚区(Ⅰ2) 79 22 264 22

浐灞河冲洪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Ⅱ) 河漫滩工程地质亚区(Ⅱ0) 72 19 267 19

一级阶地工程地质亚区(Ⅱ1) 72 10 273 10

二级阶地工程地质亚区(Ⅱ2) 75 9 276 9

黄土塬前洪湖积台地工程地质区(Ⅲ) 一级台地工程地质亚区(Ⅲ1) 79 29 256 29

二级台地工程地质亚区(Ⅲ2) 78 80 268 80

三级台地工程地质亚区(Ⅲ3) 78 32 271 32

四级台地工程地质亚区(Ⅲ4) 76 6 264 6

五级台地工程地质亚区(Ⅲ5) 74 9 278 9

黄土塬工程地质区(Ⅳ) 少陵塬工程地质亚区(Ⅳ1) 68 9 284 9

洪积扇工程地质区(Ⅴ) 洪积扇工程地质亚区(Ⅴ1) 71 3 264 3

从表1可以看出,渭河河漫滩等效剪切波速均值小于250m/s,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均大于250m/s,且逐渐变大;浐灞河内各工程地质单元的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均大于250m/s,同样逐渐增大,且均比渭河各亚区的高;塬前台地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大于250m/s,台地由低级到高级再到黄土塬波速总体趋势逐渐变大;洪积扇等效剪切波速仍大于250m/s,可能跟收集的测试数据量小有关。

综合判定,可知渭河河漫滩(I0)工程地质亚区为中软场地土,除渭河河漫滩(I0)工程地质亚区外的其它亚区,其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均大于250m/s,属中硬场地土。

4场地类别的划分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对建筑的场地类别的划分规则。

渭河河漫滩(I0)工程地质亚区中,其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均值为238m/s,属于250≧Vse≧140m/s,覆盖层厚度均值81m,属于大于50m档,属于III类建筑场地。

除渭河河漫滩(I0)工程地质亚区外的其它亚区,其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均大于250m/s,属中硬场地土,覆盖层厚度均大于50m。因此,综合评价除I0工程地质亚区外的其它亚区属于II类建筑场地。但渭河一级阶地(I1)、浐灞河一级阶地(II1)、黄土塬前一级台地(III1)、二级台地(III2)、三级台地(III3)和四级台地(III4)工程地质亚区中的部分饱和软黄土区和人工填土区属于III类建筑场地。

5结语

西安市区按照地貌及地层结构和工程需要,分为五大工程地质区,13个工程地质亚区。综合分析收集的实测波速资料,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西安市的建筑场地类别分为II类和III类。除渭河河漫滩、少部分饱和软黄土区和人工填土区属III类建筑场地外,其余的均属于II类建筑场地,也就是说,西安绝大部分地区为 II类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本文在统计时,采用的是各工程地质单元内等效剪切波速的均值,在大的范围内对西安市的建筑场地类别和工程地质单元的关系进行了简单论述,并不足以代替每个具体场地,因此,仅在宏观方面作为参考,具体工程还需按照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作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善金.钻孔剪切波测试及场地类别划分[J].山西:山西建筑,2003,29(4):61.

[2]徐正忠,王亚勇等.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5-17.

[3]赵兰霞,冯银爽等.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探讨[J]. 北京:基础工程,2002.48-49.

地质类篇2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地质类篇3

关键词:矿井地质条件;同采地质地段;指标;分类

中图分类号:TD1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31-01

0前言

根据(矿井地质规程》对矿井地质条件进行分类,较普遍的反映是:一个具体的井田,很难根据它的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的指标,唯一地确定它的矿井地质条件类别。这种矿井地质条件类别的不确定性,来自分类指标条文的模糊性及不同人对它理解的差异性,但根本原因在于地质体的复杂性。

1地质体的复杂性

(1)多样性。影响开采条件的地质因素很多,它们在成因、特征、大小和对开采条件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上也很不相同。许多地质因素还具有地区性,要制订包括所有井田或煤层的开采地质条件的分类方案,是相当困难的。(2)变化幅度广阔性。地质体大小或特征的变化幅度是非常广阔的。断层落差可以从几百米、几十米到一米左右;走向延伸可以从几百、几十公里到短于工作面;褶曲可以从很大到小于工作面;有的对井田影响甚微,有的则成了安全的严重威胁等。由于地质体范围的巨大变化,同一种地质因素对不同井田的开采条件影响的差别也很大。对变化幅度如此巨大的多种地质因素分为四个等级,它们的界限必然是模糊的。(3)空间性。地质体都是三度空间的,不能忽视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同样条数和总长度的一些较小的断层,由于空间分布不同,对生产的影响也截然不同;等距平行排列,垂直走向,对生产影响甚微;相交于一隅,相交处可能无法回采,且全都与煤层走向斜交,影响最严重。确定煤层稳定性时,样点的选取也有空间分布的问题,如果不考虑样点分布的空间性,则同一煤层,最终评定结果,可能是稳定、较稳定煤层,也可能是不稳定煤层,内蒙古不稳定煤层。(4)叠加性。煤层的破坏效应,包括煤层原生成因的分叉尖灭及后生的冲蚀带、陷落柱、断层、岩浆岩等的影响使煤层变薄或中断。它们中任何一种破坏效应都影响煤层的开采条件,煤层受到的破坏就是它们的全部破坏效应之和。故此“原则上应以三个地质因素(断层、褶曲、岩浆岩)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为主来加以综合评定”的做法,在不少情况下会导致对开采条件的错误评价。假设,某井田有断层、冲蚀带和岩墙各三条,煤层有局部不可采区域三小块,有岩床和陷落柱各三个。从每种因素来说,数量都不多,故按规程井田应届I类。但这些因素若互相交叉切割,其综合影响却会使开采条件变得相当恶劣。但有些情况,其地质效应又是不可加的。如岩墙沿小断层侵入,它们对煤层的破坏效应只相当于岩墙(或断层)的单

独效应。因此,在评价井田类别时,应考虑各地质因素所起的综合作用,否则,其评价结果往往是错误的。

2评价指标的一般性原则

(1)分类指标必须有广泛的实用性。(2)分类因素与分类指标要相对稳定。(3)分类要与技术条件密切联系,同时突出地质因素的影响,不应受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3矿井地质条件分类指标

上述分析表明,影响煤层开采的地质因素多,变化大,空间配置与相关关系复杂,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以所有地质因素为直接分类基础理的分类方案,其界定是模糊的,分类结果是不唯一的,起不到指导生产的作用,因此,寻找一个综合的分类指标,是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的关键。

3.1“同采地质地段”

本文提出“同采地质地段”作为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的唯一指标。

“同采地质地段”是指具有相同开采地质条件,能连续推采的煤层地段。在一个同采地质地段内,用相同的采煤工艺和设备可以连续完成采煤任务。同采地质地段的边界,为各地质体本身的边界及采区界、水平界、矿界等等。

“同采地质地段”的划分方法:将所有影响连续推采的地质量因素的界线,画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则这些界线所围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地段,就是“同采地质地段”。其中的每一块,具有相同的开采技术条件。地段之间,其开采技术条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样的分类指标具有简单、统一、实用的特点。

“同采地质地段”以能否连续推采为唯一划分标准。如某小断层落差略大于1/2采高,但该煤层有伪顶(或伪底),且伪顶(或伪底)的硬度较小,机组能够切割,则这个断层就不能作为划分“同采地质地段”的边界。

3.2“同采地质地段”的等级划分

“同采地质地段”的大小差别很大,要以一定的标准对它们分成若干等级。衡量“同采地质地段”等级的最合适的标准就是各种采煤方法对连续推采面积的一般尺寸要求。因此,本如下划分:

(1)一类同采地质地段:适合于综采。(2)二类同采地质地段:适合于机采。(3)三类同采地质地段:适合于炮采,能布置出正规炮采工作面。(4)四类同采地质地段:虽布置不出正规工作面,但仍可开采。(5)五类同采地质地段:生产上已无法开采、利用的块段。

4分类方法

以各煤层各类“同采地质地段”圈定的储量占本煤层总储量的百分比来划定煤层类别。

再以各类煤层所占有的储量占矿井总储量的百分比,确定矿井类别。

由于此分类方案要求所有影响连续推采的各种地质因素,都必须充分准确的反映出来。因此在进行分类时,必须以已回采或开拓的水平和采区为分类的基础,未开拓的(或延伸)邻近水平(或采区),则采用同层外推法和类比法进行评价。公式为:

P'=KP

式中,P―已回采(或开拓)的水平(或采区)中某一煤层某类“同采地质地段”圈定储量占该水平该层总储量的百分比;P'―延伸(或邻近)水平(或采区)中某一煤层某类“同采地质地段”圈定储量占该水平该层总储量的百分比;K―相关系数。

K值主要反映未知区与已知区相比较,由于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同采地质地段”在面积和量上的差别。

请注意,外推和类比一般应由同一煤层的已知区去推断该层未知区。因为同一煤层的不同地段相关性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评价煤层类别时,以各水平(或采区)的储量加权求得。

5结语

地质类篇4

关键词:地质环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人类资源是否丰富以及生活环境的适宜程度主要取决于地质环境的质量,其次取决于地质环境相对于生物生存和生活的适宜程度。所以,地质环境的好坏应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a.地质环境适宜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程度。b.地质环境中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利用适宜性目前地质环境受破坏或污染的程度。c.地质环境在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脆弱性等。

1 地质体和地质作用对人类的利与害

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指由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质体和地质作用构成的环境条件系统。

1.1 地质体:指地壳中的岩土体、液体及气体等它们以其物质成分或外部地形地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有益或不利的影响,有益的是资源,不利的可成为障碍或危害。

1.2 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外动力造成的地壳物质运动及地球物理场内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例如:地震、海啸等;外力地质作用是岩石圈和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活动相互结合的产物,例如:斜体滑坡,风力侵蚀堆积作用,生物活动,特别是人类建设工程引起的地面、地下体变形及水气运移的成份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明显影响的地球物理场有地温场地磁场及地应力场等 地质作用对人类的影响也有利和不利之分。

1.3 地质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具有二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地质环境的自然现象是地质环境所具有的一种天然的特点,主要是指地质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组成地质环境的空间与要素密切相关连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地质环境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离开了空间也就谈不上地质环境,这些空间有大气、陆地、海洋、水域等,有时也指其地域性,例如某地区地质环境包含有许多自然因素与条件,(地层、岩石、矿物、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地球化学元素、地球物理参数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等等这种与要素的有机结合称为地质环境,只有空间或只有要素都不能成为地质环境,所以它们二者缺一不可。

1.4 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岩石圈上部的地面土壤、地下水、岩石、构造、矿产等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其次还包括人工地质体和人为地质作用。总之,地质环境是一切影响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地质因素总和。

2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2.1 自身因素:地质环境的好坏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本身地质条件有关。

2.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地理条件是否有利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形坡度和相对高的差异,地形坡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地表侵蚀、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相对高差越大,说明高处岩土体的势能就越大,在外力的作用下,岩土体向下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2.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形状,不仅影响地表岩土体的破碎程度,更重要的是构造运动改变了本来的地形地貌形态。现在地表的地形地貌主要是受早期的构造运动和长期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来改变的。而地质构造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面状构造密度和构造运动的强烈程度等因素地质构造对城地区地质环境影响极大,在活动强烈的构造带,不仅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水库塌岸等地质灾害,而且还影响这些地质灾害的分布。

3 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地质环境质量还与影响地质环境改变的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条件,人为原因产生的地质灾害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负面影响等。

3.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总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形成,并与地质环境之间进行长期的相互作用,地质环境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同时,地质灾害可以改变地质环境,导致地质环境质量的恶化。

3.2 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属于自然条件,但是我们将地质环境质量作为研究主题时,气象条件就变为对地质环境质量有很大影响的外界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灾害性的气象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比如强降雨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长时间的降雨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影响地表岩土体的承载能力。

3.3 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显著增加,主要表现在: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由于大量开发地下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逐年扩大,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且随着降落漏斗的扩大,地基承载力下降,使地表处于不稳定状态,增加了发生塌方的危险,危及地表建筑物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关单位及个人,从经济利益出发,经常从山坡坡脚处取土,开采石料,破坏边坡的稳定状态,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过度开荒,在山前倾斜洪积扇平原上形成大面积的耕地,疏松的土层在大雨期间常被冲蚀,成为地质灾害的固体物质来源;浅层地下水成为人类的主要的淡水资源,由于人类对地下水的不断抽取,地下水位埋深连年下降,局部地域的地下水埋深也会速度下降;(例如怀安县207国道左卫镇左卫村的郑王庄村段的潜在崩塌就是因为修路时人工开挖坡体造成的;另一方面,随意堆放弃渣不仅造成了不稳定斜坡,而且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如怀安县西南部的部分花岗岩开采区废弃的矿渣和部分选矿厂的尾砂堆积、阻塞河道,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实例表明了人类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4 解决人为影响地质环境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必会牵引出两个影响地质环境问题:一是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影响地质环境问题;二是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影响地质环境问题。

4.1 工业废水无论是它的排放量、性质和污染程度总是千变万化的。

因此,对这类废水的控制、治理以及适当的处置常常看起来非常困难,需要解决许多问题。使废水恰当的控制、治理和处置作为工业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后序部分,在高级管理层必须作出保证。这就是废物最少化的一部分,它能导致节约和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4.2 垃圾的处理:为了较经济地实现垃圾的全面无害化和最大限度地达到减量化和资想化的目的。提倡分类收集、定向运输、定点分类处置的方法。这三步需要科学地协调和组织,才能顺利完成。

4.2.1 定点收集:按垃圾性质不同分类收集。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性质的垃圾它们所产生的废弃物成分差异很大。但除居民生活垃圾的成分复杂外,其他发生源的垃圾成分一般较为单一。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处理方式对垃圾成分的要求,按垃圾发生源类别进行收集。

4.2.2 定点分类:建立各类垃圾回收站、收集箱、加工厂,或堆肥、焚烧、填埋点,便于垃圾归类处置,为充分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提供条件。

4.2.3 定向运输:把收集的各类垃圾定向运输到所属处理点,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有了合理的处理途径,还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才能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结束语

人类的生存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十分密切。遗憾的是,人们对于怎样保护地质环境和怎样合理的利用岩石圈问题都注意不够,然而这些问题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借鉴历史上宝贵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应该重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

参考文献

[1]朱玫.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情况分析[J].给水排水.

地质类篇5

【关键词】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讨论

在进行矿床勘查设计时,勘查对象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工程的部署等都离不开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纵深化的发展,这也使得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原有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已经满足不了新的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需求,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完善与健全。

1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2新问题的出现

2.1第四类充水水源

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构成大的水体环境。地表水包含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包含可溶性岩类岩溶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许多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采空区的面积逐渐加大,加之不规范的乱开滥采,造成采空区不明,形成很多威胁矿区开采老窿水。因为采空区冒落导致上不含水层与采空区连通,冒落裂隙带的含水介质的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首先是含水介质复合了裂隙与孔隙的多个特征,出现复合孔洞;其次是含水空间除过采空区外,上覆冒落裂隙带内也包含在内。因此可以确定,老窿水与岩溶水、裂隙水及孔隙水不同,是第四类含水介质,特征是导水性与富水性具有垂向分带性、与冒落裂隙带含水层连通、垂向上厚度比较大、呈块状平面分布。

2.2多样性的水文地质勘查对象

以广东某铁矿为例,在没有断层与陷落柱的时候,奥陶系岩溶地下水含水岩组对上组铁矿层的影响不大,根据上覆基岩的厚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首先,上覆薄层基岩。也就是基岩的厚度不大的时候,小于保护层厚度与冒落裂隙带高度之和,对此类对象进行勘查时,应针对上覆基岩含水岩组与新生界松散岩孔隙含水岩组,冒落裂隙带发育地表,沟谷基岩出露地段,地表水是直接的充水水源。这种情况下,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和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的水文地质勘查类型都不适用。其次,正常厚度上覆基岩为含水岩组时,如果基岩变薄,与第一种类型相同,此时应该分段继续拧勘查对象的确定,如果存在历史采空区,其重要的勘查对象之一就是老窿水。广东东源某铁矿,因为上覆铁矿层已经开采,影响该矿层的因素就包含下伏奥陶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以及上覆铁矿层开采的老窿水。

3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结合上述两个规范,根据现行类的划分,目前将其按照直接充水水源划分为六类:孔隙充水矿床,是以孔隙水充水为主的矿床;裂隙充水矿床,是以裂隙水充水为主的矿床;岩溶充水矿床,是以岩溶水充水为主的矿床;老窿水充水矿床,是以老窿水充水为主的矿床;地表水充水矿床,是以地表水充水为主的矿床;复合式充水矿床,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充水水源为主的矿床,一般包含孔隙—裂隙、岩溶—老窿水、老窿水—裂隙、孔隙—裂隙—地表水、岩溶—裂隙—老窿水。

以直接充水水源的充水方式对亚类分为四大类:以顶板充水为主的矿床,对前五类都比较适用,对第六类的部分情况也适用,如老窿水—裂隙、孔隙—裂隙、孔隙—裂隙—地表水;以底板充水为主的矿床,对第三类比较适用;以周边充水为主的矿床,对第四类比较适用;组合式,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充水方式,对第六类比较适用。建议直接对组合式亚类进行命名,例如顶板—底板充水、顶板—周边充水等。

以充水强度及水文地质条件作为型的划分依据,主要分为四个型:首先,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于侵蚀基准面上部,在地形上对自然排水比较有利,矿床的构造破碎带和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一般为弱—中等,或者是主要矿于侵蚀基准面以下,但没有地表水,矿床构造破碎带及充水含水层富水性比较弱,而且地下水的补给条件较差,没有第四系水覆盖,导致水文地质边界比较简单。其次,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于侵蚀基准面以上,在地形上对自然排水比较有利,矿床的构造破碎带和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一般为中等—强,而由较好的地下水补给条件,附近地表水构不成主要充水因素,主要构造破碎带及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中等,或者是地下水补给条件比较差,有第四系水覆盖,但面积较小,如果将水排干,有可能导致局部塌陷,水文地质边界比较复杂,存在积水量、范围、位置比较清楚的老窿水。第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主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比较强,水补给条件比较好,并且水压比较大,存在构造破碎带的发育,沟通区域强且导水性强;第四系分布较广、厚度较大,如果将水排干会导致大面的沉降或塌陷,水文地质边界较为复杂,存在积水量、范围及位置不清的老窿水。第四,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矿于侵蚀基准面以下,充水含水层富水性非常强,水补给条件非常好,水压较高;存在构造破碎带的发育,沟通区域比较强且导水性较强,第四系分布极广且厚度非常大,如果降水排干会导致大面积的沉降或者塌陷,水文地质便捷极其复杂,存在积水量、范围及位置不清的老窿水。

地质类篇6

Chen Zhiping

(Chongq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Design,Chongqing 400012,China)

摘要: 对于公路边坡分类,大多是按分类原则就边坡的破坏形式进行分类,对于未变形边坡则很少进行分类。本文在总结公路工程边坡勘察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公路工程的边坡工程地质分类,并将未变形边坡统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和土石边坡,对岩质边坡按边坡体岩性和结构进行了细致分类,而对变形边坡则按其变形特征进行简要分类。

Abstract: For classification of side slope of highway,when classifying failure form of side slope, it is most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however, the side slope that is not deformation is seldom classified. Based on summarizing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of side slope of highway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ide slope which suits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side slope that is not deformation is uniformly classified, namely side slope of rock, side slope of earthiness, and side slope of soil-rock. According to the body of side slope's lithology and structure, the side slope of rock was classified in detailed, and according to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de slope's deformation, the deformation of side slope was briefly classified in this thesis.

关键词: 边坡 工程地质分类 岩质边坡 土质边坡

Key words: side slope;engineering geological classification;the side slope of rock;the side slope of earthiness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087-02

1边坡分类的通常情况

当前,在我国,边坡早已有许多分类的方法,然而,因为这些方法依据的原则、分类目的以及规范不一样,因此,仍未有公认的统一的分类,导致其名目多种多样,相同术语的内涵也有相对大的不同,通常大多是根据自身明确的分类原则,进而分类边坡的破坏形式,而没有经过变形的边坡,我们几乎对其不进行分类研究,更别提为服务工程目的服务的边坡进行统一分类了。

一般的边坡分类所按照的标准有以下几种:①边坡的岩性;②边坡的成因;③边坡变形的破坏形式;④边坡的结构。

若根据变形破坏的形式进行分类,则将更加的复杂,在分类时,或按变形速度,或按变形特征,抑或按变形发育阶段。

2分类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2.1 分类目的对每种具有差异的工程地质特征的边坡进行划分,各种边坡代表各种工程地质的特性,工程受到其影响以及它的稳定特征也会不一样。所以,边坡工程地质分类具有如下几个目的:

2.1.1 依据野外调查,可以按照分类特征对边坡归属哪一类作出快速地辨别,进而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并确定这类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特性。

2.1.2 可以按照分类,初步地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进而判断边坡工程的影响。

2.1.3 按照分类预测边坡或许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从而在解决边坡工程的这些问题时能够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

2.1.4 在边坡问题相对杂乱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按照分类对接下来的勘察试验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

2.2 分类原则

2.2.1 基于实践对边坡进行分类。

2.2.2 在野外,为了方便辨别边坡,进而评判边坡的稳定性,我们要在分类中把不同的边坡特性,或许出现的问题以及主要的破坏形式进行说明。

2.2.3 在分类并阐述边坡工程地质特性的时候,一定要把说明同工程关系结合在一起。

2.2.4 分类时,主要的标准为变形特性、岩性以及结构。

2.2.5 基于分类并评价边坡稳定性的时候,我们应在深层次上对其同工程的关系进行考虑。

2.2.6 通常,我们根据边坡的人工改造状况、高度以及坡度的差异,对边坡作出一般性的分类,旨在勘察公路工程边坡时能够有较为标准的描述以及较为方便的探讨。

3公路工程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

鉴于前面所述的分类原则,根据边坡和工程关系将边坡划分成人工与自然两种;依据边坡的变形状况,边坡又可分为变形与未变形边坡两种;根据边坡岩性将未变形边坡分成三种,即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土石边坡;根据人工边坡的形成方式,填方路堤边坡与挖方路堑边坡是其两种分类;按照岩体结构与其性质,对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作细致分类。此外,根据边坡的坡度以及高度等对其进行一般性分类。

3.1 岩质边坡分类

3.1.1 按岩质边坡的岩性不同分类

①侵入岩边坡:这种边坡具有较为单一的岩性和较高的强度,通常为块状结构,形成陡坡,同时发育卸荷裂隙,例如花岗岩。②碎屑沉积岩边坡:具有不同的强度以及层状结构,岩层产状对边坡形态进行控制,页岩透水性不强,例如页岩、砾岩等。③夹有软弱夹层的沉积岩边坡。④喷出岩边坡:强度差异较大,裂隙发育,例如凝灰角砾岩、玄武岩凝灰岩等。⑤软弱岩层边坡:强度微弱,为风化和崩解。⑥碳酸岩类边坡:强度通常很高,具有层状结构,岩层产状对边坡形态进行控制,一般形成悬崖,例如白云岩。⑦变质岩类边坡:强度差异大,大多具有层状或片状结构,没有良好的岩体完整性,例如石英岩。⑧特殊岩类边坡:轻度微弱,包含石膏等易容岩层。

3.1.2 按岩质边坡的岩体结构分类

①碎裂结构岩石边坡:一般是指有强烈发育的不规则节理裂隙的不同岩石边坡,在变质岩、岩浆岩以及沉积岩区域都或许会产生,尤其会在断层交汇部位与构造挤压区域出现。②块状结构岩石边坡:这种边坡通常由巨厚层沉积岩或者块状岩浆岩构成。其特点为,针对于部分地段来讲,不存在层状节理的分布;就它的物质构成来说,岩石能够看作成相对均质体。③层状同向缓倾岩石边坡:这种边坡一般是通过相对硬实的层状岩石构成的,边坡同岩层的倾向吻合,然而边坡的坡角要大于其倾角,岩层层面被坡面切断。④层状斜向结构岩石边坡:这种边坡是通过岩层同边坡走向具有夹角的层状岩石构成,亦称切向边坡,在高速公路工程边坡中经常看到。⑤层状反向结构岩石边坡:这种边坡的岩层同边坡的走向几乎相同,但是坡面坡角和其倾角相反,亦称逆向边坡。鉴于此种边坡沿着层面不存在滑动的余地,所以,不管岩层倾角的大小与否,通常状况下,边坡都是稳定的。⑥层状同向陡倾岩石边坡:通常是指岩层同边坡的走向大体上相同,然而,岩石边坡的坡角要小于岩层倾角,因为岩层层面没有被坡面切断,岩层层面根本不可能向下滑动,所以,边坡较为稳定。

3.2 土质边坡分类

3.2.1 黄土边坡黄土通常为淡黄色或棕黄色,多孔性,其主要成分为粉粒,质地良好,没有垂直节理、层理等的发育,几乎不含水分,然而在遇到水时,直立边坡容易发生剥落现象。

3.2.2 砂性土边坡此类边坡一般由砂性土构成。其特征为其结构并不紧凑,且有较低的粘聚力。砂性土边坡通常具有较大的透水性,这种边坡饱和含水,作用于振动力,就会液化形成液化边坡。

3.2.3 粘性土边坡这种边坡的特点是颗粒细密,然而,因为其不同的生成环境,不同的粘土物理力学特性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都有差异,边坡的稳定性受到其影响也不同。

3.2.4 软土边坡这种边坡是由淤泥实土和具有十分低的抗剪强度的土构成的,带有明显的流变性,因此,边坡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3.2.5 胀缩土边坡胀缩土有着不为一般的物理力学特征,土壤中富含易膨胀矿物,例如蒙脱石等,具有显著的干湿效应。

3.3 按边坡高度不同分类

按边坡高度不同分类见表1。

3.4 按边坡坡度不同分类

按边坡坡度不同分类见表2。

3.5 变形边坡分类

3.5.1 滑动变形边坡一般是指边坡的局部岩体顺着特定的滑面,相对于剩余部分岩体产生过剪切位移的边坡。所谓滑坡,易言之,在重力的作用下,众多的岩土体顺着特定是坡面做整体的下滑。

3.5.2 蠕动变形边坡通常是指鉴于各种原因,岩体发生长时间的迟缓的变形边坡。蠕动,从广义上而言,岩体发生角变位,然而其自身的形态没有明显的变化,由于岩体间的蠕动,从而产生各个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进而造成岩体间产生松动架空的情况。岩块进行此种蠕动,既可以间歇性,也可以持续性的进行。

3.5.3 张裂变形边坡此种边坡大多为由于不同的原因出现张裂,岩体产生微量角变位,然而还没有出现剪切位移的岩石边坡。张裂变形边坡通常是厚层状坚硬岩石或者坡度较陡的块状结构岩石。

3.5.4 崩塌变形边坡崩塌变形是指在岩、土边坡的陡坡地段,边坡上部的岩土体(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以高速脱离母岩而翻滚坠落的急剧变形破坏现象,以此类变形形式为主的边坡,称谓崩塌变形边坡,崩塌变形的坡脚常堆积以岩(土)块堆积体。

这种边坡在陡坡地段,其上部的岩体作用在重力之下,骤然脱离母岩,以较快速度坠落,致使突然变形破坏现象。这种变形的坡脚往往堆积岩块。

3.5.5 坍滑变形边坡此类变形为综合型,既可以发生在土质边坡,也能够发生在岩质边坡。坍滑变形的特征为岩体解体,导致向下坐塌,偶尔造成岩体整体滑动。由于其解体以及滑面绝大部分不具备平整性,局部设置伴随崩塌,故为蠕变松动、滑动等复合型变形。

地质类篇7

1.绩效指标系统以经济性指标为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自1998年地质勘查行业单位开始改革以来,地质类事业单位开始了建立现代管理体制的探索,并且以建立绩效管理机制为改革的重点。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地质类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绩效管理机制,但由于在探索之初,地质类事业单位急于摆脱经济困境,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机制中,绩效指标体系主要由经济性指标和管理性指标,两大类组成,尤其是以经济性指标为主,以强调市场化的趋向。并且在指标具体设定和考核中,管理性指标描述较为宽泛,在年终考核时,由于这类指标评估的主观性强,因此,各管理部门考核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从而使管理性指标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绩效管理作用。在经济性指标的设定和考核中,主要以财务经营数据为主要设定和考核形式,虽然这种量化了的指标设定简单,考核结果明确,比较客观,发挥出了其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但是,地质类事业单位不仅仅市场组织,首先应该是社会服务性组织,因此,在绩效管理时,就不能过多强调经济绩效的管理和评估考核,而应该首要地突出社会服务的绩效管理和评估,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中,设立社会服务性指标。

2.绩效目标制定中缺乏有效沟通

制定上下一致认同的目标,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沟通过程,是绩效管理的基本环节,是凝聚组织执行力的过程。但是,在地质类事业单位的目标制定过程中,重视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过程,而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反馈。一般的目标制定过程是:领导班子(主要是单位负责人)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绩效目标,结合本单位发展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其中主要是经济性绩效目标。在单位总体目标确定后,根据下属各科室上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各科室(主要是经济性目标的分解),并制定经济责任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同科室负责人签订。因此,目前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目标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仍然沿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不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而是将其作为行政命令下达至下属各科室。下属各业务科室不被允许参与到单位和本科室目标的制定,目标制定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领导班子行使权力、各科室被动接受的过程,必然导致目标认同度较低。而且,在目标制定后,鲜有在广大职工中进行目标的解读和宣传,造成了广大职工不理解本单位的总体目标,甚至对本科室的年度目标也不甚理解,因而,绩效目标也必然不能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行动指向。

3.组织内部管理关系发生异化

地质类事业单位当前主要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经济责任制,各业务科室独立核算。经济责任制必然要求地质类事业单位下属各科室进行经营绩效的独立核算,而这事实上将下属各科室视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这虽然有利于地质类事业单位对下属各科室经营绩效的考核,激励各科室努力提高经营能力,从而提高单位的整体盈利水平。但是,这一措施也造成了组织内部管理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内部管理关系的经济化,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地质类事业单位作为组织整体与下属各科室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转变为收取和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的关系,组织整体性主要依赖于这种经济纽带维持;二是机关职能性部门与各业务科室之间地位悬殊,由于职能部门不产生经济效益,而一些业务性科室作为经营的主要基层组织,认为机关职能部门可有可无,消耗了他们赚到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业务科室的强势,职能管辖关系弱化;三是各科室之间市场竞争内部化,虽然各科室业务重点有所区别,但是在地质勘查市场业务总量稳定的基础上,必然会出现地质类事业单位内部不同单位竞争同一个市场项目,甚至出现竞相压低价格的方式,以期获得这一项目,这种恶性竞争必然降低组织整体经营绩效,必然损害组织整体性。

4.绩效考核选择性执行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一般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在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全面的绩效考核。全面考核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经济绩效考核,主要由财务部门核算各业务科室经营效益,并与年度目标相比较,确定是否完成预期绩效任务。二是打分表,以分数或者等级为主,相互评价,然后计算每个人的平均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绩效考核结果。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经济绩效考核往往有奖无惩,对于经济效益完成较好的,按照经济责任状的规定予以兑现,但是对于没有完成绩效任务的,往往不加考虑原因的不与惩罚,不仅损害了绩效管理的权威性,而且导致个别业务科室采取财务方法做到收支相抵,甚至“人为”亏损,损害了单位整体的风气。而且在采取打分表的考核中,打分主观性强,往往被人情关系或个人好恶而左右,而考核结果同个人工资、职务升迁没有关联,优秀人员的确定也不是依据考核结果,而往往采取轮流的方式。

二、重塑绩效指标体系

1.构建社会服务性指标

地质类事业单位的首要使命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66起,避免人员伤亡9577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因此,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指标体系中必须体现社会服务这一首要职能,必须构建社会服务性指标。社会服务性指标主要反映地质类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绩效,体现公益性工作的成效。社会服务性指标可以采取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构。由于社会服务性指标主要考核的是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在主观指标方面,可以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一定区域的人民群众进行主观评价,采取调查问卷、打分表等方式,测量社会服务的满意度;在客观指标方面,主要建立一些定量化的指标,如社会服务性工作天数、地质灾害避让受益人数、地质环境改善面积、社会服务性工作货币工作量等。

2.完善经济性指标

地质类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主要由经济性指标来体现,经济性指标是当前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成,主要有年度经营总收入、经营总收入增长率、利润率、项目平均成本、年度货币工作量、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等。这些经济性指标更多地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借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对于面向市场的业务科室较为合适,但是对于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业务科室而言,这些经济性指标难以衡量这些科室的业务绩效,而且也容易对这些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科室产生误导和妨碍,例如从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科室就不能以经营收入、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来衡量,而应该建立反映业务工作经济成本的指标来考核这些社会公益服务科室的经济状况,如挽救的经济损失(潜在的经济收益)、受益人群的人均成本等。尤其是不能用经济性指标来衡量机关职能部门的绩效,但可以用人均行政成本对机关职能部门进行适度衡量。

三、重塑绩效实施过程

1.完善沟通机制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就是信息流流动的过程,因此,对于绩效管理而言,沟通是必须可少的环节,亦是保障信息通畅流动的必要环节。针对当前地质类事业单位单向沟通模式的弊端,为更好地推进绩效实施,必须构建全方位的沟通机制,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一是沟通内容的全方位,即在绩效管理的沟通中,沟通不应局限于上下级之间的指示与汇报,而应该包括更加宽广的内容,既要包括绩效目标、实施方案、考核标准等方面,也要包括实施控制、困难应对、考核结果、绩效改进、绩效应用等当面。二是沟通渠道和对象的全方位,即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变上下级沟通为全员沟通。既要让上级的信息能够完整的传递到普通职工,也要让职工的信息能够全面真实的传递到领导班子,尤其是在制定单位发展规划、绩效目标等重大事项上,更需要这种双向沟通,以提高单位发展目标的认同度,增强单位的凝聚力。而且要强化实施过程的沟通,各科室在业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能够及时向上反馈,领导班子的对策指导要能够及时传递到个科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方向不发生偏离。

2.制定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绩效应急预案

近年来,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当地质灾害发生时,应急调查和处置已经成为地质类事业单位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但是由于这些地质灾害难以准确预测,给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有序实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和影响,甚至较大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置会严重影响地质类事业单位的计划内的业务工作进度。因此,必须在绩效管理中制定特发地质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要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根据地质灾害的性质、烈度等调整年度绩效实施方案和绩效目标,尤其是突出社会服务性指标的地位和作用,不让突发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类事业单位的负担,而成为凸显地质类事业公益功能的契机,让各科室和业务骨干心无旁骛地参与到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

四、重塑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机制

1.建立结果反馈制度

考核结果的应用既是一次绩效管理过程的完成,同时也是下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开始。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是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造成其绩效管理成效不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制度,必须首先构建绩效反馈机制。从反馈的方式来说,绩效反馈有两种基本方式:书面反馈和面谈反馈。在书面反馈方面,地质类事业单位要根据绩效管理方案和考核结果,制定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结果白皮书,其中详细阐述本单位绩效目标、实施过程、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并进行绩效分析,为绩效奖惩和绩效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将此文档下发至所有人员,让单位所有人员都了解绩效管理实施过程和存在的问题,使他们相信绩效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提高所有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所有人员能够自觉的改进工作绩效。作为绩效反馈的最终结果就是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反馈绩效管理实施情况,兑现绩效奖惩,目的都在于提高绩效管理的成效。因此,必须在绩效反馈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先由个人制定个人绩效改进计划,然后制定科室绩效改进计划,最后形成单位整体绩效改进计划,这一过程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进行,才能最终确定单位的绩效改进计划体系,并将其作为下一年度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2.完善绩效奖惩机制

地质类事业单位要根据绩效管理方案和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奖惩计划,这是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核心,是发挥绩效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措施。绩效奖惩主要表现在绩效工资和岗位职务的变动方面。因此,绩效考核结果的制度化应用必须建立起结果与绩效工资、职务变动的关联机制。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的联动,首先要将单位年度经济利润增长率作为绩效工资的增加幅度,乘以上一年绩效工资总量,其结果作为地质类事业单位本年度绩效工资的奖励总额。在奖励总额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将个人绩效水平分成不同的档次,每个档次确定不同的绩效系数增减量b,从而确定个人绩效工资为J。公式如下:T=Y×(1+r)Ji=(x±b)×m×12∑Ji≤T(T为本年度绩效工资总量,r为年度利润增长率,x为绩效系数,m为绩效基数,i=1,2,3……n)考核结果与职务的关联,主要针对科室负责人,当1年科室绩效考核不合格或者连续3年科室绩效考核结果未达到1次良好以上的,均应进行职务变动,对该科室负责人进行重新竞聘,使个人绩效考核优秀的人担任科室负责人。除此以外,对于职工个人而言,1年考核不合格,需要重新降低1级聘任,而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技术岗位人员就要转岗为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就要转岗为后勤人员,后勤人员就要对其进行解聘处理。对于青年职工,绩效奖励也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机会、担任项目负责人等方式来体现,以满足青年职工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

地质类篇8

[关键词]石油 地质类型 石油勘探

[中图分类号] P744.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31-1

石油开采首先需要进行地形勘探,而世界各国对于石油能源的渴求,使得石油开采的地质类型越来越多,如深海、荒漠等,这些复杂的地质环境给石油勘探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不同的地质类型对于石油勘探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而通过研究地质类型对于石油勘探的影响,能够进一步提升石油勘探水平,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1石油地质类型

1.1生油层和储集层概述

生油层主要是指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岩层,其中含有众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石油及天然气,根据岩性不同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在生油层的地层面上,其主要构成为烃源岩,在沉积环境中能够保存并存进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促进生油层的发育,形成优质的石油原料。泥质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包括粘土层、泥层、页岩等。

储集层主要是指过滤流体的岩层,主要成分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同时还包含泥岩及火山岩等,在碎屑岩中包含大量的石油及天然气。碳酸盐岩储集层中主要含有白云岩、石灰岩等,并分成裂缝、孔隙、溶洞三种类型,其中含有的石油及天然气数量仅次于碎屑岩。当前,随着勘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都是在碎屑岩中发现的,而这些岩层中也包含较多的孔洞,从而为石油流体提供了可以流动的缝隙,除此之外,这些孔洞还能够进行油气储集,而随着孔隙的扩大,会逐步改变这种情况,当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溶洞。

1.2石油勘探区域特征

石油勘探区域主要分为非常规和常规两种,在非常规的石油勘探区域中,前陆盆地中心能够形成丰富的油气藏,并大量发育,其中的有机物质含量也非常高,保存也比较完整。在坳陷的盆地中心能够形成煤系,为形成连续的、大型的油气藏提供有利条件。非常规石油勘探区域虽然地质较为复杂,但其中含有丰富的石油原料,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动力,因此也是石油勘探企业的重要勘探区域。

大陆边缘容易出现地质运动,或者地震,或者位移,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于社会稳定都有巨大危害,而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碎屑硫沉积,从而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随着地质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有机物质保留在常规的岩层当中,从而不断发育,形成大面积的油气藏,这样也就为石油勘探提供了有利条件。

2石油地质类型对于石油勘探的影响

当概率密度函数越集中时,石油勘探评估的平均值就越可能实现,这也就为石油勘探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上述的非常规石油勘探区域和常规石油勘探区域,在非常规地带,石油勘探难度较大,而且需要耗费更多的开采成本,由此对于石油勘探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常规石油勘探区域,能够获取更多的油气藏,对于石油勘探技术的要求一般,但这部分区域是石油开采企业的普遍勘探区域,随着石油量的不断减少,这些常规区域的石油勘探区域和开采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由此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石油开采企业会更倾向于勘探非常规地带,这就需要其不断创新石油勘探技术,采取更科学的方式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从而满足石油开采需求。

3石油地质勘探策略

3.1加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当前,石油勘探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复杂,由此对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期的石油地质勘探,也必须采用新的勘探技术进行石油开采。首先要加强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研究,针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可以根据地质储层发展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根据模型评估石油勘探区域,从而得出科学的勘探方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开采储层石油。除了石油勘探技术的改进,还应当向物探技术及服务改进方面延伸,通过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并不断提升石油勘探的国际竞争力,而在石油勘探过程中也要注重实现定量、定性描述,实现勘探方法的延伸,从而提升勘探质量及勘探效率。

3.2坚持石油勘探质量与安全并重

石油开采企业进行石油勘探的目的是为了开采更多的石油,而最终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进步提供更有利的支持,近年来,石油勘探企业发生的事故不在少数,这是与石油勘探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石油勘探质量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应当在保证石油勘探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并通过运用各种新技术来实现石油勘探效率的提升及石油开采质量的提高。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满足复杂地质环境下的石油勘探需求,并确保质量与安全理念贯穿石油勘探及开采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实现我国石油勘探国际竞争力的真正提升,也更好的满足石油勘探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地质类型对于石油勘探的影响巨大,如果对于石油地质类型的了解不足而盲目勘探和开采,势必会导致石油开采成本费用增高,甚至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石油地质类型加强分析,并针对其中可靠储层进行评价,以提升石油勘探效率,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研究新的勘探技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勘探过程中,从而更好的满足石油勘探需求,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尚凯,赵信,巩联浩,余小雷,李杰.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23).

[2] 韩会平,王宝清,李勇,武春英,蒋继辉.鄂尔多斯盆地侯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3] 王宝清,蒋继辉,韩会平.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储层特征[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上一篇:铀矿地质范文 下一篇:地质环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