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与资源范文

时间:2023-12-09 16:04:08

地质与资源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1篇

新疆和静县大山口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与穆龙套金矿床对比鲍庆忠,王宏,沙德铭,胡秀军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北部地区花岗岩特征与金矿化的关系张振强

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的一些问题与对策赵爱林

河北省大营子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姚玉增,金成洙,孙宝亮,王建国,东北大学

贵州西部铂、钯背景值及对找寻铂、钯矿的启示赵传冬

国内外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王可勇,姚书振,吕新彪

特大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贾伟光,吴英杰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地质矿产概况李景春,徐庆国,庞庆邦

下吉宝沟金矿的发现及其地质特征聂凤军,江思宏

安徽铜陵地区铜金矿化关系及其成因初探卢秋霞,刘显凡,苏文超

从陕、甘、川三省接壤地区砂金矿矿质来源看在该区寻找岩金矿的可能性张均

一个典型岩溶金矿床——吉林省荒沟山金矿床地质与资源 张令臣

大别造山带核部罗田陈林沟金矿成矿时代施立达,李存有

金是通过什么方式搬运与沉淀的B·M·比留阔夫,E·B·比留阔夫

微细浸染型金矿深源矿质和流体地球化学示踪研究Г·Н·卡曼宁,B·H·贡恰罗夫,H·A·戈利亚契夫

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方法学基础及方法论祝洪臣,张炯飞,权恒

地电化学提取法在金银矿上的应用效果储国正,王训诚,周育才,谢超国,郭祥焱,史东方

地质科研应该如何对待矿区基础地质资料——从某金矿的找矿探矿经验教训说起邵晓东

高压变质作用与金矿化——以东西伯利亚、远东高压杂岩体为例刘劲鸿

俄罗斯东北部金—有金属矿床杜建国,徐晓春,孙先如,戴圣潜

新疆霍什布拉克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杨富全,王立本

大兴安岭古利库金矿区落马湖群变质岩系及其含矿性朱群,李之彤

湖南掉水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控矿特征康如华

龙江-肇州地区第三系可地浸砂岩铀成矿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张振强

得尔布干成矿区(北片)成矿条件初步研究张炯飞,王显忠,权恒,武广,祝洪臣

黑龙江省西吉诺山多金属矿点地质特征武广,权恒,李广远

国内外岩石锚杆设计之比较董晔,刘杰

铀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杨殿忠,于漫

前寒武纪绿岩地体中金丰度与金成矿的关系王晓勇

青城子矿田金矿床(点)分布的太极序列规律初探刘君,曹玉莲

中国北东部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分析陈德兵,范玉杰,赵宏武

金坝金矿床地质特征国家辉,陈树旺,崔显德

山东省牟平邓格庄金矿Ⅱ号矿体深部预测曾庆栋,沈远超,张连昌,邹为雷,王家法,任曙光,初善东,刘峰

西天山吐拉苏-也里莫墩金成矿带简述董连慧,田昌烈

陕西省旬阳地区汞锑金矿床成矿条件庞庆邦,贾伟光,韩仲文,陈守武

黄铁矿含金机理探讨李国华,王大伟,黄志良

成矿流体电导特性研究及其在金矿床的应用施立达,李存有

有机烃新方法在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勘查评价中的应用地质与资源 吴烈善,韦龙明

应用综合物探法勘查评价抚顺榆林局部塌陷区高飞,张立军

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张哲,李兰英

辽西及其毗邻地区中生代盆地的构造类型和特征武广,王五力

辽西地区义县组植物群古生态研究丁秋红,张立东,郭胜哲,张长捷,彭艳东,贾斌,陈树旺,邢得和

陕西镇安-旬阳地区汞锑、铅锌、金矿床成因及演化规律浅析李勇,周宗桂

内蒙古陈家杖子金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探讨王存贤,杨文华,黄占起

地质与资源 西天山晚古生代吐拉苏火山盆地金矿成矿系列的成矿机理贾斌,毋瑞身,田昌烈,沙德铭

中国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赵忠华

松辽盆地西南部上第三系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及远景预测景建安

相态研究在化探异常评价中的应用--以马架子水系沉积物异常评价为例迟永坤,张鹰

基于GIS的洪灾遥感监测与损失风险评价系统赵雪莲,陈华丽

埃达克岩研究现状孙宏伟,王海坡,张炯飞

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中生代含蝾螈化石地层新知张立军,王丽霞

大兴安岭北段斯木科流纹质碎斑熔岩特征及成因赵焕利,韩彦东,李仰春,柳震,于荣文

辽河盆地曙光古潜山古生代地层及其地质意义魏喜,祝永军,王仁厚,宋柏荣

藏北中、新生代岩浆演化及其对地球动力学成岩成矿指示意义路彦明,刘桂阁,范俊杰,卫万顺

内蒙古东部二连浩特-乌兰浩特地区金矿化特征的初步研究赵利青,孙世华,肖成东,雷时斌,毛骞,方从益

辽宁清原地区铜锌矿床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于凤金,王恩德,宋晓军,张润峰,杨铁军,李伟,王锡华

江西德兴双桥山群中硅质岩对"金山式"金矿的找矿意义徐庆胜

东北地区湿地及其保护邸志强,苗英,贾伟光,金洪涛,赵海卿

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姚玉增,金成洙

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新认识邵军,惠德峰,孔祥民,周乃武

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鸟类集群死亡原因新解郑大中,郑若锋HtTp://

金矿"矿源层(岩)"研究进展阎立伟,姚玉增

辽西凌源-北票断裂带有限应变分析及其意义王文武,武广,王宏博

古利库金(银)矿床水平及垂向矿化变化特征朱群,王恩德,李之彤,杨芳林

辽宁排山楼金矿围岩的岩石学特征MalogoJ.M.Kongola,王恩德,于明旭,MoustafaElomella

辽宁后仙峪硼矿区混合花岗岩成因探讨与成矿特征杨晓明,王文武,薛卫疆,王生志,张琦,荆友广

黑龙江省嫩江县大石砬子沸石矿地质特征及形成机理岳邦江,吕军,王建民,刘宝山

地下水中氟含量与温度、pH值、(Na++K+)/Ca2+的关系--以河南省永城矿区为例张威,傅新锋,张甫仁

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地质与资源 邸志强,苗英,贾伟光,金洪涛,赵海卿

西辽河平原环境地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王晓光,于孟文,李志

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方法李勇,孙喜峰,李廷

基于GIS技术实现地学信息数字化刘金英,王喜臣,曹喻

太沙基方程Laplace解张琦,王生志,徐大地

辽西朱碌科地区海西-印支期花岗质岩石特征及成因鲍庆中,郭胜哲,张立东

吉林东部火山-岩浆岩区金铜矿成矿模式探讨刘斌

内蒙古西口子-八道卡地区岩金成矿特征邵军,宗贵虎,张炯飞,李振祥,刘书金,朱群

辽宁分水金矿床地质及成因曲永峰

云南断陷盆地浅循环岩溶水赋存规律初步研究谭继中,谭继泽

湖北黄石地区水体砷背景及其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李伟,马振东,陈跃月

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特点及保护--以三江并流带为例谢洪忠,杨世瑜

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空间数据库的建立陈为公,陈为标,蔡洪春,陈跃月,李靖

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蔡洪春,张春明,姜绍飞,陈为公,寇大明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点、分布和找矿前景沙德铭,苑丽华

金矿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赵爱林,李景春,王力,金成洙

阿希金矿主要蚀变类型及其与金矿化关系董连慧

阿尔金北缘大平沟金矿床成因初探杨风,陈柏林,陈宣华,王小凤,王克卓,陈正乐,李学智,杨屹

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斑岩型金矿特征贾斌,毋瑞身,田昌烈,沙德铭,杨森

朱拉扎嘎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杨岳清,江思宏,聂凤军,张建华,刘妍,李福喜,王剑民,贾林柱

金坝金矿床成矿作用探讨及找矿条件、标志分析国家辉

简论金的成矿时代赵爱林,李景春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地质与资源 陈根文,夏斌,肖振宇,喻亨祥,王核,钟志洪,王国强

辽东不整合脉超大型铀矿床找矿前景分析张振强,曲先良

辽宁省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水质污染防治姜丽娟,赵连才,代任君,庄晓玲,金速

CIPW标准矿物计算法应用时存在问题的探讨刘宝良

发挥高精度磁测作用的几个实例张立军,高飞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2篇

南海曾经是欧亚大陆西南缘的一块陆地,成为海洋从地质推断则是距今6500万年左右的中、新生代之交的板块运动结果,但说法不一:一是认为它处于菲律宾、欧亚和印度-澳大利亚三大板块的汇聚处,是板块俯冲所形成的弧后盆地,是大陆边缘海;再是认为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菲律宾板块又对北西方向的俯冲,促使欧亚大陆裂解形成南海海盆。总之,南海是一个新生代的沉积海盆,它的基底是中生代以海相为主和含陆相的地层,如三叠系和侏罗系有羊齿类植物化石,早白垩统有含煤碎屑沉积,这些可与华南对比。南海的新生代沉积一般有4套地层:一是约距今4000~2300万年的上始新统-渐新统,为滨海、浅海相砂泥岩沉积;二为约距今2300~1000万年的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为海相碎屑岩沉积;三是约距今1000~500万年上中新统,为滨-浅海石灰岩、礁灰岩沉积;四是距今500万年以来的上新统-第四系,为稳定的浅海-半深海碳酸盐沉积。在上述沉积岩层中还有火山沉积,例如西沙群岛东部的高尖石岛就有基性火山角砾岩。

南海由构造及沉积作用的差异性将其分割为30多个沉积盆地,其中面积较大的有万安、曾母、沙巴-文莱、礼乐、北巴拉望、南沙海槽、西沙等盆地。这些盆地中矿产资源丰富,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条件,4套新生代沉积层中第一、二、三套既生油气,又储油气,第四套则是油气圈闭的良好盖层,有人估测南海仅石油资源量就有300亿吨;除油气外,还有极富于经济开发价值的海底锰结核矿床,很有开发前景的海底钴结核矿床等;矿产之外的渔资源经济价值居我国四大海区之首,鱼类品种约有2000余种,其中经济鱼类800余种。

南海海域总面积达300多万km2,我国管辖有200多万km2,其中南沙群岛海域有123万km2,我国占有80万km2。这些属于我国固有疆域的南海海域的发现和管辖,最早是秦汉时代有华人频繁航行于南海而穿越诸岛之间;公元32-92年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公元226年三国时的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将经历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成书《岭南代答》中载:“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指的就是南海诸岛;1225年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中指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琼为督府,至吉阳(含三亚市)。……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这里不但指出了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是我国的南海诸岛,而且也说明早在唐代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宋时改为吉阳)管辖;明清时期,我国许多图、籍、方志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已经不胜枚举。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西沙群岛为“七洲洋”,南沙群岛为“石塘”,中沙群岛为“长沙”;后来的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

南海诸岛为我国固有领土本来不是问题,但由于它拥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油气,才导致了所谓“争议”的产生。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围某些国家想窃占为己有,他们伙同外国石油公司已累计完成探井1350口,发现95个油气田,其中有77个为我国所有;目前已开发的34个油气田,有20个位于我国疆土内。从这点来看,保卫南海资源的形势确实已经非常严峻了。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旅游;旅游资源;澎湖群岛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陈郁婷(1981-),女,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研究所2003级硕士生。王鑫(1945-),男,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教授。研究方向:地形学、地质学、景观研究、环境资源保育及教育、生态旅游等。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6)-04-0042-07

一、前言

地质旅游(geotourism)是以地质地形为旅游资源主体的一种旅游形式。许多的地质遗迹非常适合发展观光旅游,特别是具有教育目的的旅游。地质旅游的基本概念是“利用但不破坏”,在旅游活动发展的同时,也顾及景点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因此,基于永续旅游原则的地质旅游活动十分值得鼓励与推广。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中央偏南,由近百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除花屿外,其余各岛皆由1800万至800万年前地质运动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构成。岛上拥有分布很广的熔岩流平顶台地,变化多端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岩脉或侵入体、火山口及近似火山口的穹状地等火山地形景观,亦有丰富的海蚀洞、海蚀柱、沙嘴、陆连岛等海岸地形景观。尤其是柱状玄武岩景观,因其罕见的线形结构,高耸、陡峭的海崖,随观赏位置、时间的变化,给人相当奇特的视觉感受,深具游憩、观赏、教育价值。

由于岛屿上风光秀丽,具有浓郁的海洋特色,而其他物质资源较为缺乏,所以近几十年来观光业一直是支持澎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澎湖的观光形象设计(旅游形象设计)或活动往往以海上活动及文化史迹游赏为主,未能充分利用极富特色的地质地形景观。因此,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进而保护特殊地质现象与地形景观,推动地质旅游改善观光活动受季节限制的困境,带动区域的发展,是未来澎湖群岛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澎湖群岛的地质旅游发展

澎湖群岛虽有秀丽的海岛风光,但早期海岸地带多为军事管制地区,观光发展受到限制。1971年连结澎湖白沙与西屿的跨海大桥完工,打开了澎湖的知名度,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制解除以后,澎湖地区的观光空间大为增加,相关部门也开始积极推广旅游活动。1990年,风景区管理处在澎湖成立,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了资源与经费投入,以推动澎湖地区的观光发展。风景区成立之初,开宗明义宣示要建立一个“海上度假公园”,相关资源多投入在游艇码头的建造、形象设计、商圈设计、度假区规划等等。直至近几年,随着世界遗产、地质公园等议题的兴起,兼顾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的模式才引起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注意,开始重视澎湖固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并在2002年初步选定桶盘屿、奎壁山、天台山、小门屿、七美岛、吉贝屿6处(见图1),作为推动地质公园建设、地质旅游发展的潜力点。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澎湖群岛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与规划旅游资源的评估,对观光开发、制定政策、资源保护等极具重要性(铃木忠义等,1988)。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上述6处景点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了解各景点的发展潜力与限制,并依照评估结果提出澎湖推动地质旅游的规划策略与建议。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估

旅游资源评估的方式及种类繁多,一般包括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分布状况、区域的开发条件及开发现况等(吴必虎,2001),评估重点在于了解其开发程度、吸引力和开发潜力。本文将旅游资源评估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资源特性,指先天拥有的适宜于发展观光旅游的资源要素;二为发展潜力,指吸引投资与开发的区位条件。

在资源特性的评估方面,除了本身的地质地形特殊性与价值外,还要考虑与其它的景观(如水、动植物、土地利用、历史等)的结合。一个旅游区没有众多旅游景观要素或不同景观要素的效应配置,那么旅游景观就不易形成与辐合,旅游吸引力强度也会不足(吴必虎,2001),因此地质旅游应以“地质”为主,周边搭配的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亦不能忽视。

发展潜力分为3方面:首先是考虑景点的可及性及游客容纳量,可及性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大,游客容纳量越大,开发的效益也越大;第二是土地利用现状是否适合当地环境,是否影响整体景观;第三是现阶段的公共与游憩设施数量及质量能否满足游客需求。各评估项、评估因素及评分准则如下表(见表1)。表1:地质旅游资源评估项目

各景点的旅游资源评估结果如下:

1.地形与地质

2.其它资源(生态、文化古迹等)

3.区位可及性

4.游客容纳量

5.土地利用

6.相关设施

四、规划策略与建议

1.建议推动优先级

由于资源有限,建议行政管理部门优先开发有潜力的景点。本文参考卢云亭(1993)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订定出来的权重,将资源特性的权重复位为0.7,开发潜力为0.3。根据最后评估结果(见表2)建议推动的次序为:七美岛、小门屿、桶盘屿、天台山、奎壁山赤屿、吉贝屿。

2.加强地质地形解说设施

澎湖虽有许多独特的地质地形资源,却缺少相对应的解说设施,例如桶盘屿的莲花台为一似火山口遗迹,游客往往“有眼不识泰山”。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眼光放在目的地的景观、设施及服务等要素,却忽略了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标识物,即旅游解说系统(Leiper, 1979)。地质旅游以较静态之漫步、赏景活动为主,如能配合相关解说设施,使游客在感受景观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地质知识,不但增加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同时也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3.加强提供景点讯息与活动线路规划

评估过程中,发现许多澎湖的地质地形景点并未被纳入游客活动路线当中,其原因是缺乏相关信息提供。例如,至天台山的游客往往仅在山顶草原上眺望海洋,很少人知道可以下至海蚀平台观赏粗粒玄武岩景观。此外除小门屿及桶盘屿外,各景区的全景图与导游图大多付之阙如。所以,建议各景区提供图面信息的文字,以利游客在景区内串连各个景点。

此外,在景点附近常有许多民众设置的摊点,除了对整体景观造成影响外,当游客数量多时亦会影响游客流动。故应针对景点做完整的旅游线路规划,由地方主管单位在适当地方设置简易餐饮与出售纪念品的设施及场所,再交由地方经营,以维持景观之整体性。

4.改善现行离岛景点间船班营运

桶盘屿、天台山、七美屿等景点,因位于离岛地区,交通不便,对观光活动造成许多限制。因为只有少数班次的交通船,所以大多游客必须依赖私营游艇业,发船需要一定的人数,对于自助旅行的游客尤为不便。此外,为了在有限时间内浏览各岛,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不多。例如桶盘屿的停留时间约为30-40分钟,游客大多仅能步行至莲花台附近,短暂停留照相后即返回码头,没有时间步行至南岸或是参观岛上聚落,更不会对地质地形景观有深入的了解。

5.设计不同深度的地质旅游线路,发展海上观光旅游活动

前文评估之潜力点,多是观光知名度较高、周边其它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其实澎湖还有许多不为观光客所熟悉的地质地形景点。因此可依据地质地形资源的特殊性、交通易达性、周边是否有其它资源等,针对游客需求分为大众旅游与深度旅游两种路线,并指导游客如何进行。本研究对熟悉澎湖地区地质地形特色及相关自然、人文背景的专家(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单位、地方组织、学者等31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建议开发的其它地质景点包括:锭钩屿、小鸡善屿、西屿池西、西屿大果叶海岸、员贝屿、小白沙屿等,可规划为深度旅游路线。

此外,由岸上观赏玄武岩海崖有许多限制,需从海上才能欣赏其全貌,加之许多景点位于偏远的离岛地区,故建议行政管理部门与游艇业者积极推广海上观光活动,开展澎湖地质地形深度旅游。

6.增加自然环境与生活文化的连结

其实除了自然地景外,澎湖处处可见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痕迹,例如用NFDA1*NFDA2J(即珊瑚礁)建造的房子、为了抵挡强风在田地周围筑起防风墙而形成的一格又一格的“蜂巢田”、还有为了捕鱼而在岸边堆砌的石沪,所用材料都取自于自然,运用当地丰富的珊瑚礁及玄武岩,形成极富特色的人文地景。可惜随着时代的演变,许多都已荒废。因此,建议可与地质旅游连结,由当地民众自主,将不同的活动引入蜂巢田,使每一单元的蜂巢田都充满不同的趣味与独特性;或将传统地方特色NFDA1*NFDA2J民居重新加以整修再利用,如发展特色家庭旅馆等。游客体验自然原始风貌后,进一步感受先民与自然互动的智慧,不但能增加地质旅游的广度,同时赋予澎湖新的价值与活力。

7.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地质遗迹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中必须注重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展地质旅游活动是可两者兼顾的一种方式。澎湖的玄武岩并非稀有的岩类,但如此大规模散布于海中则实属罕见,加上强劲的东北季风、台风、海浪的侵蚀,形成多样化的地质地形景观,具有发展地质旅游的潜力。未来更可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公园计划”,建立澎湖地质公园,除了可提升大众对地球遗产价值的认知,保护特殊地质现象与地形景观,更可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带动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Leiper,N..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 tourists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2):390-407.

[2]Ibrahim Komoo. Geo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ts Potential for Geopark Development in Asiaoceania[J/OL]. 世界地质公园网, .

[3]铃木忠义等著,陈水源译.观光地区评价方法[M].台北:淑馨出版社.1988.

[4]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台北:地景出版社,1993.

[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档案 资源共享 策略 成效

地质档案是中国海油海上勘探开发生产及其科研事业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记录,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档案,是促进海洋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管理海上勘探开发生产及其科研事业的重要保障。因此,作为档案业务部门,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争取为海洋事业发展谋取最大化利益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钻采院在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而《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是其中亮点之一。2010年,钻采院信息中心汇集了地质专业、档案管理专业、软件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结合中心南北区域地质档案的实际管理情况,为地质档案量身设计,开发《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最终实现了地质档案南北跨区域的资源共享。

一、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地质档案是海洋石油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地质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高档案服务质量,钻采院正在推进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2010年5月,钻采院成立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由原渤海研究院的档案室及原南海西部研究院的档案室及其它三个部门组成。档案业务间存在的共性,使跨区域间的档案管理技术、制度、标准规范融合发展成为必然 。2011年6月,经过调研,中心按计划进行了系统远程迁移的可行性测试,制定《关于统一南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实施计划》,南北方决定统一档案管理系统。经过南北单位间相关的档案人员、IT技术人员在天津塘沽基地进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系统搭建、数据迁移工作。8月底顺利完成档案业务梳理,数据库架构,数据整理及迁移导入工作,《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迁移顺利完成。经过几个月试运行,借阅数据对接,相关著录字段的补充以后,系统顺利推广并上线运行。

(一)地质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能改变封闭、局限的服务方式,把单一、分散、封闭的档案信息转化为综合、集中、开放、跨越时空界限的多元化档案信息。

(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操作,不仅满足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减化工作程序,还能满足科研人员对档案跨区域查询的要求,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主动式的系统,提升档案工作效率,节省财力物力及人力。同时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为海上勘探开发生产及其科研事业的领导决策等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参考,更好地促进海洋石油事业发展建设,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地质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有利于提升档案部门的影响力,加深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从而更多地获取其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与重视。

二、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策略

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应用系统平台,围绕《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有序的推进了下列主要工作:

(一)远程系统测试

对实施策略进行可行性分析、沟通、调研等工作。修改调整现行系统安全设置程序,修改系统界面;远程安装调试系统,并进行跨地区系统测试。远程安装IE应用系统,并进行跨地区系统测试;服务器端SQL Server安装及测试;跨地区档案管理系统测试,主要测试系统稳定性及响应速度。

(二)数据库存储结构建设

在综合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中,首先要梳理档案业务,建立档案的主体结构目录作为数据库存储结构建设用;通过梳理,档案一室档案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地质档案类、工程项目档案类、文书类、专门档案、技术标准类、图书资料、全宗档案类、收发动态。其中,按国家油气地质档案类,地质档案把原地质档案著录条目信息共分为综合及其他类、测绘类、地质勘探类、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类、油气田开发类、单井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实物地质类;又因数据的属性分了两个类别,包括技术标准类和电子档案,总共十类。具体分类,见左下图:

(三)规范元数据

根据每类档案的著录特点和著录要求,先确定每个类别的三级目录的著录单元表,确定其著录项,著录单元,是否必著,字段属性,字段长度,记录每类著录单元的网页显示顺序。汇总各著录单元,规范著录格式,并举例说明。

(四)规范数据库结构

在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建立数据库的规范格式,包括地质档案类的存储结构建设、组织结构建设、用户权限建设、元数据建设、密级管理建设、档案类型建设。

(五)规范整理原档案数据

为顺利把原档案系统6.0的数据移植到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解决档案多套数据的重复录入问题,因此进行档案数据的规范化调整。此次数据整理主体为单井库数据和普通库数据,按新著录规范进行调整档案数据内容。

(六)档案数据的数据对接及批量移植

在系统的客户端写出各类档案的模板,把数据按模板规范;按规律把各类档案的顺序排序,再按档案类型的顺序排序;字段对应后进行档案数据的批量移植。

(七)系统应用的内部培训

为确保地质档案工作的质量,为适应系统的调整,整编借阅工作要做相应的调整,地质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者,需具备丰富的档案专业管理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系统要求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因此,要结合档案一室的实际工作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全面展开内部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地质档案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八)系统的外部推广应用

该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需求,同时,更是为了满足甲方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建立和完善《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心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推广工作。通过不断的推广扩大影响力,加深用户的印象,使系统得到用户的使用及认可。

三、取得的成效

为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对《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中心从国家层面要求出发,结合档案一室实际管理情况,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要求,著录格式,著录内容;搭建了以专业为类别的档案存储结构;对数据的格式进行了全面的规范整理;实现了档案管理新旧系统的全面对接。通过完成此项工作,信息中心南北档案业务在技术融合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档案业务技术成功对接,此举对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油田数字化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根据档案一室档案管理实际,理清档案管理结构,完成了对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结构搭建。包括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存储结构、单位机构及用户权限建设、档案类型建设等;

(二)根据《油气成果地质资料计算机著录细则》,完成了对地质档案类元数据的梳理,建立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档案元数据及著录规范》,完成了对档案一室所有馆藏资料目数据的著录格式规范;

(三)整体迁移了档案一室所有馆藏资料目录的数据至《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档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尚属于信息化初级阶段,此次任务是先完成数据条目的对接及借阅信息的对接。

(四)通过寻找规律,让档案号唯一,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中心开展的各个项目进行有利的铺垫,如目前进行的勘探成果资源建设项目的入库工作。此项成果是地质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对日后地质档案整体结构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几点建议

(一)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已初见成效,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顺利开展的前提,制度管理是法治理念的体现。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制度先行,利用严格的规则把管理约束住,把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地质档案管理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有序开展。同时要建立档案工作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档案管理相关条例制度,造成档案泄露、档案损毁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保护机制和档案管理应急预案。做好地质档案安全保障工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体系,处理好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关系。

(三)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地质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加快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进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先进的技术必须依托于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只有不断培养综合型档案人才,才能在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四)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除建立远程应用系统平台满足档案目录信息检索外,还应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档案资源的管和用,利用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实现数字化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是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与更高要求。

总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全面实行将不再遥远。我们应站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制定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规划,规划应远近结合。要使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中国海洋石油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衔接,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国海油事业的经营发展,为海洋石油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昕.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高速公路运营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08(29). [2] 李媛媛.应对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更新档案管理模式[J].黑龙江史志.2010(7).

[3] 张超.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金融财会,2012.07

[4] 李芳.浅析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J].群文天地,2011.12

作者信息: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 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 研究 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工程地质数据库是整个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处理系统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地理信息数据,而地理信息数据由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是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数据.建立基于MAPGIS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目的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对现有的工程勘察地质资料进行统一管理,以及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平台对工程地质勘察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数据采集、编辑、查询、分析,以及图件、报表的输出等,将大大提高现有资料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中的利用价值,并有效地指导工程地质工作.MAGIS是国产软件,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地理、测绘、水利、交通、规划与土地管理等专业,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察、地下管网等方面,为信息管理和资源勘探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工程地质勘察资源的信息化应用研究是有必要的、可行的

长期以来,传统的勘察设计信息传递都是通过纸介质来完成的。就设计院来说,专业和专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且增加了人为的出错几率。近些年来,勘察设计一体化、专业间协同设计始终是勘察设计行业的工作重点,但专业之间的真正数据传输利用、整体范围内的勘察数据管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真正的勘察设计一体化应该体现在工序和工序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靠数据来有序沟通。在目前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形势下,这一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我院生产工作。针对这一棘手问题,我们拓宽思路,研究了一整套能够将基础数据信息采集、管理、信息化、信息应用的方法,并开发了配套软件系统,来满足专业之间的一体化协同作业需求,达到工程地质勘察资源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存储,提供后序设计专业,打通了勘察与设计之间的信息流通环节。事实证明,工程地质勘察资源的信息化应用研究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工程地质信息资源应用研究

信息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必须与具体应用项目结合才能体现信息化的作用。我们研究勘察资源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完整的信息表达可以代表一个工程的勘察资源,但是不一定与后续设计的需求一一对应,所以设计专业对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出适合自身设计需求的应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我院现行的工作特点,本课题着重对工程地质信息资源在桥梁设计、路基设计、岩土计算以及横断面信息在线路、路基、站场设计中的应用做了研究。本课题所研究的对工程地质勘察资源的信息化在普遍意义上解决了数据通畅流动的问题,完整的带有属性的信息化标准数据可以适应有关用户使用。

四、工程地质信息数据的采集

1 图形数据获取方式

MAPGIS软件平台获取地理信息数据有很多方法,根据获取方式,主要可以归结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转换导人两大类.

(一)直接获取图形数据

通过直接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得到MAPGIS标准的点、线、面文件,无须进行转换,数据获取时不会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或混乱.在MAPGIS下直接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有野外测量和手工输人编辑两种方法.MAPGIS软件所提供的MapSuv系统功能模块,具有数据采集、输入、数据处理、成图、图形编辑与修改及绘图等功能.可以自动生成和维护拓扑关系,输入图形属性信息,通过野外测量进行外业空间和属性数据的采集,可直接存储为MAPGIS标准的点、线、面文件,即由MAPGIS系统可直接生成其承认的地理数据.另外,MAPGIS图形编辑器提供分别对点、线、面3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编辑的功能,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图形编辑系统.在MAPGIS输入编辑子系统下,可手工输入空间图形数据和进行属性编辑,直接生成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所需的地理信息数据.

(二)间接导入图形数据

在MAPGIS平台下,间接转换导人数据是在现有数据文件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强大的数据录入及转换功能生成所需的地理信息数据的过程.MAPGIS提供了手扶跟踪数字化,智能扫描矢量化和通过数据接口转换子系统对其它系统软件格式数据进行间接转换导人3种数据间接导入的方式.通过MAPGIS软件提供数据接口转换子系统功能,可将很多常用的数据格式通过间接转换导人到MAPGIS平台,实现地理数据的获取.此系统功能模块为MAPGIS系统和其它GIS系统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实现了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转换,从而达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 J.MAPGIS可与诸多软件进行数据转换,比如:ARCGIS,MAPINFO,ARCSDE,CORELDRAW,AUTOCAD、南方CASS.

2、属性数据的获取

(一)EXCEL数据转换MAPGIS数据方法。本文采用属性信息用EXCEL存储,与MAPGIS图形数据相联接,数据转换MAPGIS数据方法:将EXCEL数据通过MICROSOFq'EXCEL软件转换为DBF格式;启动MAPGIS属性库管理系统,用联接属将图形和属性联接起来。

(二)钻孔数据的获取。钻孔数据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基本的信息,钻孔属性数据库包括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和钻孔地层信息数据库,钻孔基本信息属性字段包括:钻孔编号、工程名称、行政区域、孔口高程、钻孔深度、 坐标、y坐标、钻孔位置、地下水位埋深、钻机型号、勘察单位和勘察日期等。这些信息在钻孔属性数据库中只存储文件的存放路径。钻孔地层信息属性字段包括:钻孔编号、分层层号、地质时代、层底深度、地层名称、岩性描述等。二者通过钻孔编号关联,保存钻孔基本信息和钻孔地层信息,导入最终结果,MPJ中,生成可查询钻孔属性的工程。

五、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的应用展望

信息化是国际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完善,单、简单的数据信息已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多热衷干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分析能力的时空型数据信息。GIS支持下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输入、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其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工程地质特征信息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上允许专家们将更多的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检索方式及堆集式资料管理的陈旧模型,能满足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对工程勘察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工程勘察现代化。

结论

信息化是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信息化也是一项既依赖于信息技术也与信息应用直接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怎样协调技术和应用之问的关系,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很关键的条件是信息化的相关技术标准。因此,下一步我们还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及本行业在标准化研究和制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我们设计院也应该出台相应的信息化标准,通过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标准,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使之能够适应行业乃至国家的统一标准,能够为更多的信息资源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 屈晓辉,乔平,柳忠杰,等.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研究与应用[R].天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2006

[2] 乔平,许再良,等.岩土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处理系统[R].天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2002.

[3] 姚保华,陶夏新,温瑞芝,等.GIS的发展与防震减灾信息系统[J].自然灾害学报,2000(3):44—7O.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油地质 石油资源勘探 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石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在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石油产业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很可观的。但是,石油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即使它在某种意义下是可再生的,但再生时间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使得其开采量也渐渐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对它的需求,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开采过程中技术上的不成熟造成对石油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开采石油的质与量。因此创新与发展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是目前在开采油气资源工作中必然要做的,从而节约油气资源、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我国的石油地质资源

(一)对我国石油的地质勘探研究

具研究表明我国广阔的领土上拥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很多地方都将成为油气资源勘探的新领域。但是我国的石油地质条件也是相对复杂的,如果只依靠一种勘探技术那么相对的只能获得其中一方面的石油信息,因此只有在使用多种勘探技术手段下,勘探获得的信息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出地下石油资源的状况以及地下的地形地貌。一个新的石油勘测地点在勘探过程所遇到的阻碍与开采过的地区进行再开采勘探其在勘探技术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无论是新领域还是在开采过的基础上进行再开采,不同地区的油气特点是不一样的,相应的我们的勘探措施就会有差异。而且由于受到勘探技术的水平限制,对石油地质勘探也是分阶段的。在某一不适宜勘探的时间段进行对石油勘探,无论进行怎样的研究,运用哪种技术的勘探所获得的信息也会是不全面的,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勘探技术的研究对于全球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是相当有必要的,尤其油气资源在中国市场上的稀缺性导致了我国必须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二)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分析

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使得国家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更为重视。为了其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大量的科学技术投入到了研究中。这不但促进了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各领域合作的友好关系。我国在石油勘探技术探究上取得了很多的惊人的成绩,其主要成绩体现在对勘探技术进行了分类。研究的成果表明目前我国在石油的勘探技术领域有几种勘探技术尤为突出。其中的物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而地震勘探技术则是物探技术的一个进步体现,还有比较新技术的重磁电勘探技术等。由于我国地形的特点,在勘探石油资源技术上是需要很大挑战的,为了能够满足我国石油的内部供需,减少外进石油量。在勘探与开采石油的技术上就应该建立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方式去动作。

二、我国目前对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研究

(一)地形现状决定石油的勘探

在石油产业上,我国的现状就是油气资源的总量丰富,具有相当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因素导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复合式油气区,而各地区分布的石油含量也不均匀。对复杂的地质因素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在石油的勘探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找到一定的规律从而取得很多值得骄傲的成果。但是对于目前国内石油资源储存量与可开采量的现状,即使在技术上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在石油的开发利用上又造成了又一个难题。由于在较少的石油可开采量中优质石油更加贫乏,这使得我国在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遇到很大的压力,所以面对现状,对于石油的开发在勘探技术上的创新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先进的勘探技术研究,在开采石油的工作中起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地形现状决定着发展创新怎样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二)分区域讨论石油资源勘探技术

对不同石油分布区,应该采用不同的勘探技术。对于重点勘探区其勘探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在普通勘探区要先进,在人员安排上也较多。油气的勘探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在勘探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高度的注意力。作为一个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人员,必须要以不同地区的地质作为研究主题,即充分了解地质。每一个勘探家在勘探过程中还要懂得从地质出发,掌握钻井、测井以及试油等工作。不同的地形地貌使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上有着很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对于不同地区进行地质勘探时,其勘探技术应该是有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在创新与发展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同时,地区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勘探技术的方式。因此,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对不同地区其勘探技术是有差别的。

三、小结

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研究对石油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是目前中国最重视的研究之一。为保障我国的石油供需,在勘探石油地质资源的同时培养复合型的技术人员才也是目前的一个关键。培养石油开采技术探究业的后备储蓄人员是石油产业里的一个宗旨,也是今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整个世界上来看,随着发展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勘探的程度加深,油气资源的地质勘探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且持续研究下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德生;中国石油地质学得创新之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

[2]翟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及石油地质和油气勘探的几个问题,2004

[3]李梅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硅谷》2014年第01期

[4]罗群;试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

[5]探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12期

[6]刘军林;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4期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服务;勘探

地质资料属于地质勘探工作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它也是在地质科研等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种极具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源;地质档案资料不仅能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进行直接的利用,同时借助现有的地质档案资源还能够促使地质工作程度得以有效地提高,并实现对我国丰富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总之,地质档案资源对于地质工作及国民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难度的不断加大,如何充分地利用现有地质档案资源,并实现对其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也就成为现代地质勘探事业中的一项迫切课题。

一、地质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一)促使档案工作得以良性发展、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我国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地质矿产资源都是由相应的地质档案管理部门掌握的,但在其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却一直都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单纯地只是为了能够给相关利用者提供简单的查询服务,严重缺乏一种主动服务意识。而地质档案资料加工及信息开发等相应工作的实施,不仅能够形成一套对地勘单位和社会全面开放的同时又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地质矿产资源信息,而且也促使相应服务工作更具主动性,这对于更好地实现地质档案资源的自身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档案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帮助档案工作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地质档案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也具备了现代信息产业的基本特性,并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促使社会信息的市场化得以有效地实现。另外,也正是通过地质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才促使相应的数据信息处理与加工等成功地转化为相应的信息产品,进而在市场上得以流通。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地质档案信息的市场化进程要严格遵循相应的矿权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还要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其目的也是为了有效地避免一系列麻烦和纠纷事件的发生。

(三)是实现我国档案工作国家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档案工作中,通过对一些比较分散的地质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则形成了一套形式丰富、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管理系统;另外,通过对矿产资源与相关矿业信息的开发、搜集与整理,也为政府对于相关矿业政策的制定及修改等工作提供了一套可靠的依据,同时也给找矿工作以及产品的出品及市场的导向等各项工作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支撑。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也就迫切需要相关管理者能够进一步深化地质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地质档案管理经验与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而促使我国地质档案工作能够尽早同国际接轨。

二、地质档案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我国地质档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就对其中的几点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一)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地质档案工作实践中,部分管理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严重缺乏,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依然放置在如何“管好档案“,对于地质档案资源所潜在的一些巨大作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此导致出现了明显的地质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与现代经济建设工作的不协调问题。

(二)现行的地质档案管理统计不利于进行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现代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尚未存在一套有效的信息利用反馈机制,只是存在一种简单的针对地质档案资源利用情况的数据统计制度,而对于地质档案资源利用之后的实际效益情况的分析工作没有足够的关注。比如,只是单纯地注重档案资源的增减情况、件次、份次等信息,并没有重视对于档案资源利用之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问题。

(三)现行编制工作过度强调保密阻碍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由于档案编制工作的滞后性,使得相关利用单位及个人无法准确地了解地质档案资源的全面情况,因此对于哪些是可利用资源、哪些是不可利用资源、可用资源的利用程度又有多高、可用价值有多大等多方面问题也就无法弄清楚。其次,因为受到传统保密观念的长期影响,在现代地质档案工作中还依然普遍存在着一种一成不变看待地质档案秘密性的现象,对于地质档案资源秘密性的时效及范围没有足够的重视,单纯地重视保密工作,而严重地忽视对其的利用与开发,由此所导致的就是档案资源无法得到高效、全面的利用。

三、加强地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的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地质档案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更好的地实现对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也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大力引导地质档案管理部门推行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服务形式。主动服务与当前各档案工作部门所实施的被动化服务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就是:首先,主动服务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滞后服务理念的束缚,并彻底摒弃了传统落后的服务模式。其次,主动服务要求人们能够以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对地质信息进行了解和利用,并及时地完成对所需信息的搜集。再次,主动服务属于一种超前的服务形式,它能够促使人们从以前单纯地进行日常接待和借阅等服务状态转变为一种主动超前的服务形式,更好地体现了档案服务工作的开放性与主动性。

(二)转变传统服务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地质档案工作都沿用着传统陈旧落后的服务方法,即按照借用者的具体需求来为其提供所需矿产资源信息的手工借阅服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服务形式已逐渐地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缺陷及不足,因此也无法更好地适应时展需求。近年来,我国地质档案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相应地对于地质档案利用需求也就更为多样化,并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基于这样一种形式,也就迫切需要档案服务能够做出及时的调整转变传统服务方式,更好地适应当代网络与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新时期,我们所需做的就是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地利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影像扫描技术等),以此来有效地推动我国地质档案服务的信息化发展,进而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展需求,为广大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进一步强化对地质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其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不仅是实现地质档案资源内在价值的重要形式,而且还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虽然我国地质档案工作历经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渐地呈现出了一定的缺陷及不足,由此在后期也就需要针对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去努力改善。相信随着国家及相关部门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各项有效措施的落实,地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必将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曼.国土资源档案开发利用与创新服务工作浅思[J]. 办公室业务,2014(03):52+54.

[2]丁开银.浅析地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J].黑龙江史志,2014(15):120.

[3]李红. 增强青年责任感,服务地质档案的开发利用[A]. 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广西卷)[C].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2010:10.

[4]王恩德.油气田测井地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A].行与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档案工作[C].2012:5.

[5]李义红,周瑞华.论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J]. 西部探矿工程,2006(04):296-297.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8篇

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矿产资源是重要的物资基础,为了缓解这方面资源的紧张,要对矿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于地质找矿而言,就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发现资源予以利用。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找矿

对于我国的矿产资源而言,其不仅含量丰富,而且种类也很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人均资源有限,很多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下面就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地质找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掌握二者的内在联系后,分析存在的问题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提出解决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1当前矿产综合利用的基本情况

1.1对低品位矿产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我国低品位矿产少,选择上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对其进行综合利用,能减少污染,推动发展。

1.2分析对废弃物的使用情况

和之前的技术等进行对比,其治水、选矿和采矿等技术水平都不高,而且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废石等,通过调查得知,有些废弃物中含有有用矿较高,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3分析对再生金属的使用情况

在日常采矿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废弃金属材料,如果不进行回收,那么这些材料就会被浪费,因此要及时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周围的环境。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对再生金属的回收利用,而发展到现在,其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产业[1],因此在这方面有很高的发展。

1.4对非单一矿产资源的利用分析

在我国的矿产资源中,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一大特点,在已经探明的矿床当中,发现80%都是共生和伴生矿床,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对当前的开况分析,已经对139种矿产资源中的87种进行了使用,而且其基本上都来自于共生、伴生矿床,通过专业人士的调查分析,这些矿床的潜在价值超过了30亿,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要重视对其的综合开发利用[2],将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到最大。

2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地质找矿之间的联系

2.1地质找矿前要保证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在对矿产质量进行衡量时,主要参考标准是矿石的品味,在进行地质找矿的时,要先确定矿产的具置,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才能判断矿产的品位,矿产品味很关键,其能决定矿产资源应用的开采技术,开采时间,以及资源的价值情况,如果矿产的品位越高,那么其使用价值也就越大,如果品位较低,那么其应用价值也就很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提炼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时,很多品位不高的矿产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2地质找矿中合理的利用

矿产是其重要内容在地质勘查过程中,综合评价和综合勘探是其基本工作任务,具体涉及到两方面内容,(1)要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具体的含量和总类,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其实际的结构特点,这样数据、内容对以后进行矿产的使用有很大好处。(2)在以后的开采过程中[3],应该对出现的废渣、废水和废气等进行确定,针对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定要进行重复使用,保证资源的效率,针对不能重复使用的,也必须予以妥善处理,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3对矿产资源必须做到综合利用

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较多,但是人均数量很低,在当前所探测出的矿产中,还存在很多贫矿和伴生矿,在开发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除此之外,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浪费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对资源利用的效率,除此之外,这种规划性的资源开发,对没有开发的资源也是一种保护,其是开源节流的措施,确保矿产资源供应的安全性,解决资源短缺等难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应该对资源开发体制进行改革,要求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完善相关制度之后,各项工作都严格执行,充分利用资源,做好资源的回收工作,这才是长期的战略发展方式。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未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3.1找矿存在很大的困难

通过多年的开发利用,浅层地表的资源都已经被找到,而且进行了规模开发使用,但是矿产资源还没有满足发展需求,因此找矿工作开始向深层的地下,以及海洋领域发展,这两个方面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对找矿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技术水平不高,那么找矿工作就是纸上谈兵,除此之外,在这些方面可以找到大型矿产的概率很小,因此在找矿前期,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地质找矿的难度增加,直接导致了探明资源的存储量下降,这样就产生了严重的供求矛盾,对矿产资源进口有严重的依赖性。在这方面,不仅是我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国外其他国家,也都有同样的问题,同时其在全球范围都很普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全球各个国家通力合作,协力发展,解决这一技术难关。

3.2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比较粗放

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中,由于矿山规模小,资源回收率低,以及安全隐患大等,导致最终的开发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矿山规模小,因此不能施行集约化管理,集约化程度有限,我国的采矿人员队伍庞大,而且中小规模矿山较多,由于规模小,分布较为分散,而且技术条件落后,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制约了发展。在开发经营中,资源回收率非常低,当前相关部门领导都意识到资源回收的重要性,但是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回收率很低,还有很多具有回收价值的矿产得不到再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3.3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中,技术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引入先进设备后,管理意识没有提高,因此还是以粗放管理为主,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污染的当地的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矿产开发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和废气,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资源开发完之后,没有进行后期的处理,致使矿产开发中,伴有严重的资源破坏,生态破坏。

4总结

通过以上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矿产资源生产中,主要是粗放生产,虽然矿产总量很大,但是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进行集约化管理,有效利用矿产资源,避免在生产中造成浪费。与此同时,还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地质找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矿产勘查是前期工作,在勘察其企业要具备很好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和实力,降低对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在市场中才会有竞争力,集约化生产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分析[J].广东科技,2014(02):117-118.

[2]李志强,杜轮.浅谈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方法[J].工业c,2016(6):282.

[3]卢北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的探讨--关于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实现找矿突破的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6(3).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质公园;SWOT;水资源

一、引言

八郎地质公园作为剑河县中心位置的重要旅游区,古生物群资源及自然资源丰富,根据往年各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大部分都集中在关于古生物群资源方面的研究,有关该地区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并未涉及较多。基于水资源与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河为水源供给的八郎国家地质公园,水资源不可谓不充足。但是随着旅游开发强度的增加,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整体环境质量正在下降。所以,现阶段加大对八郎地质公园水资源的开发研究,对于保护当地环境,实现区域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实习地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实习地为剑河县(原台江县)革东镇八郎村后山。研究区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为贵州省内著名的城镇和旅游地。

三、研究方法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韦里克提出的,经常被用于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是一种分析经济活动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近几年来,此方法也在旅游业出现,它能够对研究区各方面进行直观、简洁地分析,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SWOT分析指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es)、机会O(opportunities)、威胁T(threats)分析。

(一)优势。第一,区位优势。八郎村位于剑河县西面,是革东镇的一个行政村,为剑河县新城区所在地,山地环绕,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得天独厚的中心地理优势决定其发展的潜在开发优势。另外,五河流域面积“广、宽”的特点更为巴郎水资源的开发提供直接优势。可以说,八郎地质公园水资源的开发是必然趋势。第二,旅游资源优势。剑河县森林覆盖率达68%,县内自然、民俗及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景观类型多样。据显示,境内生长着各类植物近3000余种,各种动物800余种,有大小河、溪334条。研究区内中外著名的八郎地质公园,更是八郎水文资源开发的外部优势,另外由于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因此其水资源和地质公园相辅相成。

(二)劣势。第一,交通不便,意识不强。交通不发达直接导致了八郎村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的难度,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强,因此阻碍了水资源的开发。第二,地区落后,人文素质差。研究区与沿海地区相比,生产条件落后,海拔高,地区偏远,旅游开发难度大。加上人们整体素质低,比如很多景区人们向河里乱扔乱倒,产生了大量的白色垃圾,清澈的湖水变成了“污水池”,对河流破坏严重,景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第三,政府关注度小,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八郎地质公园因其古生物化石群被人们所知晓,但是水文资源的开发尚且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政府有着很大的责任,对内政策和对外宣传仍处于初始阶段。

(三)机遇。2015-2016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于八郎地质公园水资源的开发,是机遇,更是挑战,长远战略来说更是起到了决策性的作用。

(四)威胁。第一,气候变化。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下,全球气候发生了空前变化。虽然科学早已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变化,但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还是近20年的事情。全球资源的整体性和全球气流的流动性,工业废气、废渣乱排乱放,致使全球水资源受到极大污染。气候变化下水资源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面临的风险,以此速度,八郎地质公园水资源令人堪忧。第二,水土流失。由于人们乱砍乱伐,绿化面积大量减少,山地防洪大大降低,导致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水质降低逐年上升,比如,我国黄河以水少沙多、含沙量高而著称,其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天然径流量为534.8亿m3。因此,水土流失对八郎地质公园水资源的开发造成了直接性的威胁。

四、研究区水资源发展对策

(一)广做宣传,做好相关工作。良好的开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鉴于八郎地质公园的特殊性,其水资源丰富,工程量巨大、复杂的特点,应进行地形的详细勘察和大量的宣传,比如贴标语,这样一方面能够稳固民心,另一方面能够使工程得到顺利进行,避免二次修复和民事上的麻烦。

(二)创建旅游项目,围湖造坝。在开发过程中,在保证安全性上,应加大人力、物力建设,对五河建立相关旅游项目和围湖造坝,这样,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农业灌溉,做到两全其美。

(三)加强管理机制,增加绿地面积。八郎地址公园一带的地质由于人类活动如修路、开垦等因素影响下,其河堤出现了塌陷现象,人类的乱砍乱伐很多地方出现了植被稀少化、水土的流失,这将直接影响到地区降水、径流和土壤湿度的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此应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对游客进行管理,在生态建设上应扩大绿化面积,比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相关措施。

(四)结合现代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支撑体系,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借助八郎地质公园的条件两者进行更好的融合,人们欣赏古生物化石之后再享受五河的熏陶,这既让人们享受到了精神物质也让人们感受了景观文化。总之,实行水资源适应性管理,采取各种适应对策增强社会经济系统应对化的适应能力是缓解区域系统脆弱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八郎地质公园未来发展趋向乐观,但目前的情势仍有许多还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后期的利用方面,政策的实施,人们的个人素质等等。这些方面的改善有助于八郎水资源的更好利用,也能更好的为当地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八郎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站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的监测更依赖于高新技术,比如3S的应用。

针对八郎地质公园水资源问题,鉴于其开发阶段的原因,未来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第一,政府与民间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第二,大力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建立专家咨询站;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水质监测;第四,高举生态战略,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通讯作者:吴显春)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学生课题“八郎地质公园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x1536)。

参考文献:

[1] 杨凯迪,赵元龙,杨兴莲.黔东南凯里生物群研究现状综述[J].贵州地质,2012,29(34):34-35.

[2] 加央旦培,杨改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2):225-226.

地质与资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质资源 开发 保护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7-2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地质资源。地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必然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形成地质灾害。因此,如何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如何协调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

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1.1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1.1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

井巷开掘,使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发生变化,矿床疏干排水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径流和排泄条件,使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矿区水文地质环境的恶化。此外疏干碳酸盐围岩含水层时,其溶洞构成了地面塌陷的隐患。当塌陷区或井巷与地表储水体存在水力联系时,会酿成淹没矿井的重大事故。岩层疏干影响的预测和设计不合理时,还会导致边坡、台阶的场动和过滤变形而引发地质灾害。

1.1.2地面形变

由于采矿掏空、矿坑疏干或长期抽排地下水等原因,常造成矿区地面下沉、开裂等现象发生岩溶充水矿区,常发生地面塌陷。地面形变严重破坏地表建筑、交通道路和农田,危害人身安全和生产建设。在矿井开采前,矿区岩层处于平衡状态,当矿体开采后,岩层中的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随着矿体开采强度的增加,采空区不断扩大,应力不断改变,导致矿体上覆岩层在重力作用下产生裂隙、变形、下沉、塌陷等地面形变地面形变与矿体采深、采厚以及矿体上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等密切相关。

1.2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1.2.1强化开采管理,保护资源

由一名采矿专业的副矿长负责,除组织人员对采场的生产安全进行管理外,负责人天天深入采矿现场,监督开采进度,并督促矿区按照有关规程进行生产,同时,也对采矿爆破、布孔、用药量等进行指导。

1.2.2重点的推广成熟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要发展安全、高效、资源节约型采矿技术,有效保护我国有限的矿产资源,重点是发展大型深凹露天矿的高效开采,深部及复杂地下矿的高效、安全开采,深井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发展和完善二次采油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发展低渗透油、稠油的开采技术。加强大宗短缺矿产的综合利用和保护性开采的技术研究、工程示范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是铁矿、铜矿、锰矿、铝土矿、铬矿、钾盐、硼矿等国家紧缺资源的综合利用,煤炭生产中排放瓦斯的回收利用,煤层气有计划的开发利用。

2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2.1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2.1.1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

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

2.1.2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2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2.2.1建立统一管理体系

多方筹措资金,使各级管理到位。利用先进的设备、手段和技术方法实现科学管理。要把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放在第一位,努力使旅游环境质量上档次,上品位,而不要盲目建旅游设施,破坏景区的自然美、和谐美、整体美。加强治理,尽量减少对景区环境的污染,创造高质量的旅游环境。

2.2.2合理规划

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3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3.1土地资源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3.1.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

3.1.2水土地资源开发欠合理

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农田被城市、乡镇建设所占,特别是乡村建设和农民建房的占地总量远远超过城市,从而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在一些地形、高程、气候等条件复杂多样的山区,为片面强调粮食自给而进行毁林开荒,停牧种地,其结果不但不利于经济发展,反而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而导致生态(自然)环境恶化等。

3.2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3.2.1规划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严格实行土地供应指令性计划管理,坚持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实施监督机制。通过规划、计划,对用地有保有压,有效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高了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意识,各级政府和群众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不断增强。

3.2.2搞好林地建设规划

搞好林地建设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林地建设规划重点放在调整林木结构上。搞好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疏林地,荒山和退耕的超坡地上种植人工林,恢复林地生态环境,建立以林养农、以林养牧、以林养土特产,以农、牧、土特产促林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4总结

上一篇:生态与环境范文 下一篇:农业经济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