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信息范文

时间:2023-12-07 11:57:37

地质信息

地质信息范文第1篇

《国外油气地质信息》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外油气地质信息》(Foreign Petroleum Geology)杂志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主管主办的专业石油地质学期刊。该杂志以介绍国外石油地质科技、管理和经验,并推广相关资源、技术、服务和产品为宗旨,主要刊发中国大陆以外的石油地质问题和经验。

该杂志是中国知名的石油地质学期刊之一,被广大专业人士广泛阅读和使用。其刊发的内容涵盖了国外石油地质科技、管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包括勘探技术、储量评价、开发技术、采收率提高、环保和安全等。该杂志对于推动中国石油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提高国内相关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此外,该杂志在学术界和行业内的地位也有所提升。该杂志曾多次获得部级、行业级的奖励和表彰,如曾获得过全国图书馆报刊文献服务比赛三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综合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总之,《国外油气地质信息》是国内知名的石油地质学期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在推广国外先进石油地质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地质信息范文第2篇

许大纯:在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工作上,我们研建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实现了地质资料汇交的网上监管;研发了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以加强地质资料委托保管与服务工作;还开发了地质资料业务管理系统,使地质资料收管用工作都实现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地质资料数据资源建设上,我们加快了推进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省(区、市)累计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总量达22.4万种,共有9省(区、市)全部完成了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加强了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更新维护和整合工作,推动国家地质数据库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进程;积极推进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研究形成《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基本框架》和《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初稿)》,积极开展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专题研究。

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上,我们研发了基于Web的地质资料联合编目与目录服务系统,提高目录服务的时效性。基本实现了国家-大区-省级馆藏机构的在线联合编目,并提供社会共享服务。二是城市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研究取得突破,形成以上海、安徽和湖北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地质资料集中服务模式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地质资料分布服务模式。三是矿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研究成效显著,形成了以青海为代表的成矿区带地质资料“一张图”服务模式;同时,湖南、山东对矿产地质资料集群化进行了系列有益探索。四是研发了地质资料空间信息检索服务系统,进行地质资料空间信息集群与交互式检索、解析,初步实现“部、局、大区、省、地市”的“树状或网状”集群服务。五是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取得突破,研发了实物地质资料三维全景展示系统,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目录服务系统,加快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和钻孔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实物库藏体系。

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上,我们扎实推进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分布式的共享服务系统,涵盖元数据目录服务、公开数据服务和依申请和定制产品服务三个层次;构建了全新的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提供以地质图和电子文档的在线浏览为主、以纸质借阅为补充的服务方式,显著提高了地质资料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网络服务成为服务的主流。累计有近1.5万种图文地质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浏览服务,全国地质资料服务网站点击总量超过400万次。同时,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为“双保工程”近万个扩大内需项目开展专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全国有26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被评为“双保工程”服务成效显著单位。

地质信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信息产品信息产品责任

[分类号]D922.6

1 问题的提出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是将海量地理信息数字化后建成地质档案馆、地质数据库等,再以现实或网络方式向特定用户、社会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在线查询、信息定制等信息服务。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已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我国要在2015年建成中央和地方两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化、信息产权化、产权市场化。在信息服务产业化的过程中,以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主的服务主体将成为享有一定经营自的市场竞争主体。地质资料也从传统无偿获取的公共产品转变为重要的企业资产,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将在产业化过程中被有效开发利用。

从法律角度看,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相伴而生的是服务责任化,即馆藏机构等服务主体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只有建立起权义责相统一的法律机制,信息服务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在信息提供者的服务责任中,质量担保义务是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据统计,在近年来煤矿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中,约有70%左右的事故(主要是冒顶、瓦斯爆炸、突水等恶性事故)与地质资料的信息不准确有关。如果地质资料提供了不合格的地理信息,而该信息又直接造成了用户的经济损害,那信息提供者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该问题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本文认为,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地质资料已经具有信息产品属性,信息服务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地理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符合标准,即应承担地理信息产品责任。文章对地理信息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归责原则、构成要件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探讨。

2 建立地理信息产品责任的客观基础:地质资料是信息产品

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查人员勘测获取的地理信息,主要表现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调查评价和研究报告、矿产勘查报告、信息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地质资料作为智力成果获得信息产权、版权、商业秘密权、国家秘密权的法律保护,通过法律手段实现了利益的垄断与排他,成为信息产品的重要类型之一。

信息产品,是与实物产品相对应而言的,“特指没有实物形态的知识产品,包括作品、专利、商业秘密、数据库、商标和其他一切以知识形态出现的产品,如天气预报、调查报告、咨询意见、股票和债券信息等”。地质资料具有属于信息产品所必须的知识性、价值性、可流通性三个基本特征:①地质资料是智力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大致经历野外勘察、室内试验、绘制和分析评价四个阶段,凝结着勘查人员的智慧,是人类认识客观地理世界的知识产物。②地质资料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地质资料被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使用价值和它反映的地理信息稀缺度、精确度成正比。借助矿业权交易、著作权等法律制度,地质资料建立了地理信息专有权,并可以专有权让渡的方式实现价值的交换、变现与增值。③地质资料具有可流通性。地质资料的流通包括载体和地理信息两个层面。地质资料首先表现为纸张、光盘等物质形式,可以被人力进行时间、空间的转移;地理信息是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的内容,信息内容可以脱离原载体而在其他物质载体上复制再现,表现出可控制、可流通的特点。

地质资料的信息产品属性在国内外的司法制度中已经有所体现。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为例,对地质资料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表达方式规范性、表达内容准确性的质量审查,是通行的做法。美国、加拿大等国制定有专门的数据质量政策、信息服务质量政策,对地质资料生产者的质量保证义务作出比较系统的规定。在我国,《标准化法》、《GB/T19710-2005地理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十分详细地规定了地理数据的标识、内容、质量、状况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提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 建立地理信息产品责任的法律环境:理论发展和司法实践

虽然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地质资料的信息产品属性,但对不合格地理信息产品的法律责任却缺少相关规定。因为人类理性认知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地质资料反映的地理信息和真实客观存在的地理状况必然会存在差异。对于智力成果这种先天存在的瑕疵,传统法律制度并未将其纳入责任范畴。世界各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法以及有关国际条约中所指的产品一般只限于实物形态的动产,而不包括知识产品。但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产品的责任问题被逐渐提上法律议程。日本学者北川善太郎在1995年便提出,建构有体物产品责任和信息产品责任综合一体的法律模式是法律发展的未来趋势。我国学者梁慧星在《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一文中亦提到建立信息产品责任的必要性。近年来,支持信息产品责任的司法判例不断出现,如美国法院在审理“费路尔公司诉杰伯逊公司”、“汉斯蒂诉美国政府”、“布洛克赖斯诉美国政府”等有缺陷航空地图责任案件中,认为出版商应对信赖航空地图而造成飞机失事的损失承担责任。英国法院在审理“教科书案件”、“航海水文地理学家案”和法国法院在审理“食物指南书籍案”等信息错误导致受害人损失的系列案件时,也认为信息提供者应承担产品责任。

司法判例是重要的法律渊源之一,当欧美国家的司法判例逐渐倾向于确立信息产品责任时,我国在立法层面也进行了信息产品责任的重大突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颁行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和2006年颁行的《证券法》中均规定了证券信息提供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如《证券法》第193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

如前所述,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是建立信息服务产业化法治环境的必然要求。我国曾在1989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第17条规定,“测绘成果质量不合格给用户造成损失的,由该测绘成果的测绘单位赔偿直接经济损失,并负责补测或者重测;情节严重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处以罚款或者取消其相应的测绘资格”。该条款设定了地质资料信息提供者应承担产品责任的基本原则,但此后却被取消了。综合评价国内外信息产品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立法

司法实践,笔者认为,为保证信息服务产业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可以1996年《矿产资源法》和2000年《产品质量法》为基本框架,重新恢复并完善地理信息产品的法律责任。

4 地理信息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关于信息产品的法律责任,有侵权责任说、合同责任说和双重责任说几种观点。我国2009年《侵权责任法》专章规定了“产品责任”,明确产品责任的性质是侵权责任。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包括行为具有违法性、客观存在的损害事实、不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三点。而就地理信息产品责任而言,除地理信息不合格、损害事实、损害与不合格的地理信息存在因果关系这三个构成要件外,还应将责任范围限定在有偿提供地理信息产品。

4.1有偿提供地理信息产品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法将地质资料分成公益性、商业投资的公益性和商业性三种,前者是由国家投资勘查完成的、不享有保护期的地质资料,由馆藏机构无偿向社会公开;商业投资的公益性地质资料享有2年保护期,商业性地质资料享有最长10年的保护期。保护期内的资料只公开目录,资料提交人有权以协议方式许可第三人使用资料,馆藏机构在期满后获得资料处分权。根据国土资源部2010年《关于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若干决定》,信息服务产业化将在坚持上述三分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提供无偿公益服务和有偿商业服务。无偿服务主要针对普通社会公众,服务内容包括在线阅览、查询、咨询等;有偿商业服务是产业化的重点,由于采取多元化服务方式,如提供数据集成产品、在线信息处理、人员培训等,服务对象可涵盖新闻媒体、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有特殊需要的个人等。根据信息产品责任理论,上述有偿商业服务中提供的地理信息产品属于产品责任范畴,而无偿提供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由于没有“销售”行为,所以不应当承担产品责任。

4.2提供的地理信息不合格

地理信息不合格是信息产品质量责任的关键之一。什么是合格的地理信息?我国有观点主张,信息产品缺陷包括适用性缺陷、准确性缺陷、时效性缺陷。也有人主张“普通物质产品的缺陷一般是产品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或表征上的不合理危险,而智力产品缺陷则是其中包含的智力内容和信息的不合理危险”。

笔者以为,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法对“合格”有两种解释:一是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二是能满足用户需求,不存在可能造成用户人身、财产或精神损失的危险。依据该原则,地理信息产品的“合格”可以定义为:提供的地理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符合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和国家地理信息标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真实。地质资料的真实性并不是要求地理信息和客观地质情况完全一致的“客观真实”,而是“证据事实”、“逻辑真实”,它要求地质资料反映的地理信息应以客观地理数据为基础,地质资料分析推演数据并形成最终成果的过程应当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准确。准确性强调信息服务者应当准确无误的表示地理信息,地理信息在内容、形式上不会造成用户理解上的困难或失误。在目前地理信息测绘常用的GIS程序中,资料中1厘米的误差可能对应着上千里的实际路程,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地理信息产品的准确性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完整。完整性要求信息服务者在提供信息时,应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信息的所有内容,包括信息使用的软件、硬件环境等。如在信息定制服务中,服务者按要求将所需信息集成并制作了数据软件,但在提供软件时却没有告知软件所需的硬件配置,导致软件数据受损,服务者此次提供的信息便是不完整的典型。

・符合标准。地理信息标准是地理信息在数据生产、数据建库、产品制作、信息管理、应用服务等环节的操作规范。我国目前已经制定的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主要有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7694―1999《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等,相关的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如ISO 19106:2004《地理信息轮廓》(Geographic information-Profiles)、IS019107:2003《地理信息空间模式》(Geographic in-formation-Spatial schema)等,它们构成地理信息产品的质量判断标准之一。

4.3存在损害事实

指用户在使用地理信息产品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合格而遭受损害。如果服务者提供的地理信息虽不合格,但用户尚未使用、或使用后没有造成损害,便不构成信息产品责任。损害实施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财产损害包括信息产品本身的损害,以及信息产品不合格引发的其他财产损害。

4.4损害事实和不合格的地理信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即不合格的地理信息是原因,损害事实是后果,如不合格地理信息必然引起损害后果,则两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由于损害事实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区分好两组关系:一是区分原因和条件,以判断是否构成产品责任;二是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以判断信息提供者的责任大小。在因果关系的举证上,我国《侵权责任法》“产品责任”一章规定,如果生产者不能证明损害和缺陷产品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认定因果关系成立。由于地理信息产品消费中,用户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地理信息产品的因果关系举证责任也应由信息提供者承担。

5 地理信息产品责任的适用主体

生产者和销售者是产品责任的主要责任主体,但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中,地理信息产品的责任主体是以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主的各种地质信息服务机构,而不包括以地质勘查单位为主的地质资料生产者。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在2006年后开始实行项目运作方式。在项目运作方式下,地理信息产品的生产者除了地勘单位外,还包括投资人、矿业权人、政府和国家等多方主体。但不论是哪方主体,都要依法履行地质资料汇交义务,即在法定时限内将地质资料汇交国家,这是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权力体现。对于汇交后的地质资料,在保护期满后,地理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便丧失了资料所有权,其权利全部让渡给国家,由国家委托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代为行使。这些被让渡出权利的地质资料是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化最主要的生产原料。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化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以及中石油、中海油等特定单位是产业化的主体,他们负责验收汇交的地质资料,将质量验收合格的地质资料数字化,再以许可使用、加工定制等方式经营地理信息。这些单位所提供的地理信息并不是原初意义的地质资料,而是被其复制、加工、处理后的产品。他们既是地理信息产品的销售者,又是生产者,为了便于法律规范,本文认为可以将其称为地理信息产品提供者。由于信息产品质量不合格引发的损害,应由地理信息产品提供者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产品责任和民事侵权责任赔偿原理,地理信息产品的赔偿范围包括人身赔偿和财产赔偿两部分,人身赔偿按照民事赔偿标准计算,财产赔偿以地理信息不合格引发的直接损失为限。考虑到地理信息产品引发的财产损失往往价值巨大,可以建立信息产品责任保险制度,以缓解地理信息提供者的赔偿压力。

6 地理信息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和免责事由

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本依据,以民事责任是否要求行为人存在主观过错为标准,民事归责原则主要有严格责任、过错推定和过错责任三种。就行为人的约束而言,三种责任的严厉程度依次递减:严格责任不以行为人有主观过错为前提,过错推定原则假设行为人存在过错,如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需承担法律责任,而过错责任规定行为人只对其故意或过失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

6.1

归责原则

严格责任原则被认为是产品责任的主要归责原则,一些信息产品责任的司法判例也大多倾向于严格责任原则,如前述美国航空地图系列案件等。但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过程中,地理信息产品责任适用何种原则,以及是否要区分生产者和服务者的归责原则,需要综合平衡制度所涉的利益,考虑该制度的价值目标。归责原则应当既有利于地理信息用户的权益保护,又利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的正常发展,提高地质勘查总体水平。归责原则过于严格,就会引发“寒蝉效应”,阻碍地理信息的社会化、产业化。而若过于宽泛,又不能督促地理信息产品生产者和服务者谨慎从业,提高地理信息产品的质量。

笔者建议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地理信息产品用户需证明损害后果是由不合格地理信息引起的,而信息产品提供者则需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或有免责事由,如果不能证明则应承担产品责任,赔偿用户的人身、财产损失。相较于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适当减轻了信息提供者的赔偿压力,但又没有加重用户的举证负担,比较好地平衡了地理信息产品用户和提供者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实现该制度的价值目标。

6.2免责事由

对于地理信息产品提供者无法预见、即使预见也无法抗拒的情形,地理信息产品提供者可以依法主张免责。根据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化的运行情况,地理信息提供者的免责事由主要包括:①地理信息质量不合格是受地质勘查时的科技水平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所造成的;②用户在使用地理信息产品时有重大过失,如没有理会软件使用环境和硬件配置要求的警示;③地理信息产品尚未进入正式流通流域,用户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并擅自使用的;④地理信息产品已经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7 结论

地质信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 事业单位 会计信息质量

一、地质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存在着若干问题

(一)会计信息不够全面

地质事业单位在有关的会计信息报告中不能被完全的披露,例如收入没有全面记录经营的状况,且在报表中没有披露相关的信息,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没有补充说明等等。

(二)会计信息产生虚假

地质事业单位常常出现对于单位的收支和各类资产的核算产生错误或者虚假的情况,由此造成了会计报告中表述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幅度降低,各项资产、结余等等都不符合规定。在财政部对于地质单位审查的报告中指出,有少数地质单位存在虚列费用、藏匿收入等行为,严重破坏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三)会计信息没有规范统一

由于地质单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其会计信息的口径常常不一致,使得会计信息无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地质单位的会计核算没有按照单位规定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制度进行账目的处理,会计信息不规范。

(四)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低

地质事业单位处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一般对外披露的报表以及其会计信息都是对于自身有利的信息,对于自身利益有损害的信息一般都不会对外报告和披露。

二、地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

(一)地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欠佳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不断重视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越来越多,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加大,地质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原则性不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单位领导人的要求等等,会计人员就会通过虚假的手段来使会计账目呈现出错误的经济信息,帮助相关的人员进行资金挪用、贪污犯罪等等,严重破坏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监督管理制度不严谨

健全的内部会计的监管体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的地质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不够明确,岗位牵制功能的欠缺等因素导致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混乱,使得重要的报告和合同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管理层篡改会计信息记录等现象的存在;此外在社会监督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经常是得到一定的贿赂后,审计过程就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执业态度不端正,风险意识淡薄,审计结果虚假,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三)地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混乱

1、会计操作不规范

随着近些年会计制度的不断出台和更新,在会计处理的方法、方式上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尤其是地质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上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有些会计人员对于新知识不予理会,仍旧依照旧的会计制度进行账务的处理,会计处理上极度不规范,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2、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地质事业单位很少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其财务的核算和监督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看来,许多的地质事业单位还处在简单的记账、报账的会计处理状态,对于会计信息和经济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分析。

3、财务部门在人员的选定上存在漏洞

一些地质事业的单位的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在选定财务人员的过程中,“人情关系”仍旧存在,这样容易造成事业单位监控的失效,造成会计账目的混乱,使得整个财务体系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三、提高地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一)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培训,提高其道德水平

在目前看来,虽然地质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行业的独特性和发展的背景导致了很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不高,对于职业的责任意识淡薄,听从领导的意思做事或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职权之便进行会计信息的虚假操作的现象屡禁不止。要使会计信息质量不断的提高,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从业人员除了拥有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自觉地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抵制,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国家相关的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培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原则意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完善地质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

加强社会的审计监督以及政府的监督力度,这对于提高地质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1)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于会计操作中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2)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社会监督一般是注册会计师受到委托对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审查、客观的评价,有义务披露委托单位真实的会计报告和财务情况。国家要采取手段,打击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师事务所,确保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3)加强政府的监督职能,政府监督主要是审计部门以及国家财政部门对于地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政府的监督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对于地质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以便能够更好的调控。

(三)完善地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地质信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 会计信息 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为了实现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接轨与进一步融合,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加强了会计信息的补充与完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不但是政府实施经济监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企业稳步发展的必要途径。目前,国内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表现在较多方面,只有经过系统的分析与经验总结,才能满足企业财务及经济管理活动的实际需求,并且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实现要建立在先进会计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并且要由专业的会计人员在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获取更具经济价值的各类会计资料和具体数据。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会计信息不但对企业的经营与决策造成重要的影响,而且逐渐发展为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信息资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财务状况的评价,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现代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中,首先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规范自身的会计行为,并且要坚持从市场经济运转有序性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主要表现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及谨慎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靠性与可比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国内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中,普遍存在片面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的问题,特别在企业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会计部门无法为经营者提供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进而导致企业投资前期的会计处理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及时性与谨慎性作为次级质量标准,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和质量,从而成为企业财务与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平衡手段之一。

二、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普遍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管理理念、监督机制及社会审计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决策潜在风险性的无形加大。综合分析我国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的时效性难以保证

在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项目,必须引起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质勘查单位各部门的职能也随之调整,但是对于各部门资产分配的配置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导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占有率很不均衡。从企业的组织模式而言,国内地质勘查单位多为非上市公司,普遍未构建专业的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部门,在专业会计师和管理人员的招聘与培养中,也存在较大的弊端性,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难以保证。我国地质勘查单位普遍采取不定期公布和提供会计信息的模式,特别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公布的时效性更是难以保证,导致企业管理和决策部门难以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造成企业决策部门对于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及质量的监管职能难以真正发挥。

(二)社会审计监督不力

目前,在我国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及信息处理工作中,社会审计监督力度不足现象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国内注册会计师数量的严重不足,以及会计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及经济管理活动难以受到国家审计部门的有效监控与督导。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地质勘查单位在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财政预算和社会监管有着密切的联系,尚未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制约机制,以致不能实现会计信息的进一步优化。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及财政管理部门对于地质勘查单位的监督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合理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和人员,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社会监督的混乱。

三、提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地质勘查单位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财务和经济管理活动中暴露的弊端和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财务管理专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我国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处理工作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但是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予以解决,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机制

在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和会计人员一定要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将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融入到各项财政及经济管理活动中。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的管理不能单纯依靠企业的财务部门,而要积极协调各级政府的税务、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建立会计信息管理互动制度,实现会计信息及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财务管理部门和下属子公司开展会计信息管理的主动性,并探索和实践会计信息管理中的投资和收益分析,进而促进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稳步提升。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也越来越繁琐,由于其在监管的过程中,涉及的方面比较宽泛而且数据较多,因此为了更加合理而有效地做好监管工作,应该积极引进现代技术作为管理的辅助工具,从而做到会计信息的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而且要通过互联网络,逐步构建全国性的地质勘查会计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国相关企业的信息动态,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内部对于会计信息的监督

在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企业主管领导及财务管理部门具有内部监督的职能,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科学性的基础。在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内部监督制度的构建中,一定要明确各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职能和义务,并且实施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估机制,以防止会计信息在收集与整理中出现严重的漏洞或隐患。同时,针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业务特点和财务管理工作特征,并结合其会计信息内部监督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企业要加强相关监督机制的制定与实施,尤其是对财务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强化管理,及时改进和完善现行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真正实现违规必罚、违章必究的会计信息监督目标。

(三)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强化社会审计监督

目前,在我国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管理组织的构建中,注册会计师的匮乏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阻碍企业财务及经济活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关键。由于地质勘查单位的业务和经营活动以具有专业技术的大型水利、路桥、建筑、电力工程项目为主,所以其人才招聘与培养的重点更多的集中于专业技术需求方面,会计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有效解决和处理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自身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招聘力度,并且积极鼓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不断实现企业专业会计队伍的科学建设,以及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社会方面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与促进则需要通过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协调,首先要通过强制管理的政治手段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及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严格约束,并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业务能力、政治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训,进而实现国内注册会计师中介机构和行业市场的规范发展,为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提供理想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田霞.浅谈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环境的关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5).

[2]苏卫红.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9(4).

[3]邓剑川.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J].国际商务财会,2009(6).

[4]侯俊玉,卢海娜.不断创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24).

地质信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质;信息化;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计算机、扫描仪、网络、数据库等现代技术设备进行地质资料档案的接收、编排、著录、统计及检索等,并建立起高效的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以达到地质档案资料网络传送及在线查询的目的。也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技术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地质信息资源的共享。如何实现地质勘探单位的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成为当前地质档案管理者的重点工作之一。

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对于地质局而言,其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也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随着地质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地质工作环境的不断复杂,对地质档案资料的综合研究已成为地质工作的重点。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与上级机关的规定,并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从而制定好符合单位档案管理的归档制度。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地质局在管理地质档案过程中采取现代信息化的方法,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充分运用到地质档案管理中,建立起符合时展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信息化地质档案管理既可提高地质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能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且能有效实现地质档案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地质局档案管理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地质局通过利用计算机、扫描、光盘刻录、数据库、网络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将传统的纸质、音像地质档案转化为数据信息档案。因此,建立信息化的地质档案管理非常关键。实践表明,信息化的地质档案管理能有效缩短地质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地质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效率。因此,信息化地质档案管理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地质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动地质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地质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地质档案管理者的观念落后

在当前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档案管理者观念落后的情况,其缺乏信息化的地质档案管理意识,错误地认为地质档案管理与信息化无关,甚至还认为信息化管理不如传统管理。

2.2地质资料汇交工作难度大

当前,在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合理、不配套及不适应等因素造成管理上出现各种问题,使部分汇交单位在将自身的成果档案资料外借之后会损害自身的合法权益,导致其推迟或不汇交相关的档案资料,使地质资料汇交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2.3地质档案管理设备落后

由于地质局对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度不高,因此在地质档案管理设备方面的投资非常有限。从而出现无固定地质档案管理室的局面,使地质档案管理混乱无章,从而增加了地质档案资料查询的难度。而且部分地质单位严重缺乏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使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性。

2.4地质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国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搭配不合理,且综合素质偏低。虽然年轻的地质管理者对现代电子技术、数据库知识与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存储具有较深的理解,但其对地质档案管理的方法、原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少;而年长的地质档案管理者,虽然其管理经验非常丰富,但对于专业的管理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另外对现代的电子信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等不了解,使信息化地质档案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

3、加强地质勘探单位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积极推进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要将地质档案管理从手工化作用转变到网络化、数字化及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在计算机档案管理中,能划分为建档、保存、管理三个阶段。在档案文字处理的初期阶段,就是地质档案建档阶段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其高效性能为现代化数据管理提供有效的处理,但必须要给计算机输入准确无误的数据,才能保证地质档案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因此,就要求在地质档案前期处理工作中要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只要这样,才能满足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3.2加强地质档案资料的汇交工作

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汇交成果地质资料目录进行评审,在评审合格后在数字化档案中进行汇交。这就要求清查与核对每个季度的地质档案汇交情况,以确保应交地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在年终阶段,要将成果地质档案资料的汇交情况汇总统计,且要求每年要及时落实好单位的地质档案资料汇交任务。由于地质单位具有分散、相距路途较远及档案多等特点,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地质档案资料的汇交中心,主要工作包括:(1)执行地质档案资料的分发汇交规定。地质处组织每年都要平衡确定各地质单位需要归档的相关资料份数,并制定出相应的分发份数表,交予中心执行。而各单位则要根据所分发份数将单位的相关地质档案资料汇交到中心。(2)对地质档案资料的分发及汇交情况要及时统计、总结,有利于改进档案管理工作。

3.3加强管理者的信息化业务能力

要想实现地质勘探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要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也就是要求管理必须要通过信息化意识利用现代技术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因此,地质局必须要加强对档案管理者的培训,通过培养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主动积极学习信息化档案管理知识,从而提高其信息化业务能力,在地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运行现代化技术,从而提高地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4加强信息检索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现阶段地质勘探单位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中,不管是立卷还是调档都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若在档案管理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是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及生产服务的,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检索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实现地质勘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而这不仅是地质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趋势。而微机的应用也意味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标志。在地质勘探单位科技档案中还储存着大量专业、历史的科技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建立健全的地质档案信息化系统,有利于提高地质档案检索的效率。在地质档案技术管理方面要创新出新的管理模式,而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并树立档案为信息资源、能为社会产生效益的理念进行现代化管理。要想推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运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将信息化地质勘探档案作为未来地质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主要存在形式。将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作为未来地质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技术将地质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归档及检索等工作从传统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3.5加强地质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建设

在地质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对文字、声音及图像等形式的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统一的处理与存储,以实现相同档案的多种形式表现,以改变传统单一纸张文字档案信息的表现形式,从而将多样化的地质档案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的利用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同时,根据信息化标准设计的现代型档案馆,可有效存储大量的、不同形式的地质档案信息,读者只需通过网络就能对相关档案信息的了解与利用。档案馆信息网络能将各种的信息化档案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及查询。因此,必须加快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地质勘探单位档案管理中运行现代化技术手段,从而改变传统的手工作业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地质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传统地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进行充分地分析,通过了解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以分析现阶段地质档案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加强管理者的信息化业务能力、加强信息检索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加强地质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建设等措施,从而实现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最终提高地质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美荣.浅谈地勘单位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与利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3(4):40-41.

[2]姚淑梅,赵志杰,孙莹.小议加强地勘单位地勘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34):230.

[3]刘钧.浅谈地勘单位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J].陕西煤炭,2012,16(3):139-140.

[4]逯德玲.电子信息化背景下的地勘单位地质技术档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8):142-144.

[5]赵金凤.浅谈档案管理现代化与档案信息化建设[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22(12):.118.

[6]邓春秀.浅谈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的安全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2,16(21):11-12.

地质信息范文第7篇

1 地质档案资料信息价值巨大、馆藏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海量的地质信息资源,全国地质资料中心、各个省国土资源厅以及下属单位保存大量的地质、水文、环境、矿山等地质档案资料信息资源,馆藏极为丰富,为经济建设储备了宝贵的资源财富。

2 数字化地质档案资料服务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随着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力度的加大和已有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稳步推进,馆藏地质资料的数据量大幅度增加,各种成果资料规范、统一,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

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检验和评价档案工作的标准不再以其拥有的档案数量来衡量,而是以它为档案用户提供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和质量来判断。因此,深入开发利用档案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地为档案资源提供最佳的利用途径与条件,已成为档案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提高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功能是国外地质工作强国的普遍做法。

3 全面开展地质档案数据支撑体系的建设

加强现有数据库整合与更新。

3.1 可视化成矿预测管理系统:借助地质资料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优势,以典型成矿模式为标准,对馆藏的基础地质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地球遥感数据库等进行有效整合与提取,建设可视化成矿预测管理系统,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利用,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来源。

3.2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分析管理系统:开展水工环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加强深度研究与开发。整合我省1︰20万、1︰5万区域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各县(市、区)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矿区地质环境调查等地质资料及数据库,完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资料信息的集成与整合,建设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综合分析管理系统,形成权威数据,实现重大工程、民生工程、基础工程选址前期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预查询,为政府行政管理提供支撑。

4 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

研究城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和社会共享机制,集成各类地质档案资料,挖掘潜在价值和社会需求,建立城市地质钻孔数据库、城市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城市水工环地质数据库,开发其管理系统;探索三维地质结构与地质环境的链接,研究三维地质结构与地下空间的耦合,实现地质环境变化过程模拟与预测,实现城市建设、地下空间利用与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和最佳利用;建设与完善城市地质三维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咨询系统服务平台。

5 明确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程度为目标,以海量地质数据资源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为契机,建成省级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网络服务体系,推进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开展重要城市、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经济区、重点生态环境脆弱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并对外提供服务工作。继续开发新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

6 更新观念,树立“大服务”意识

地质资料成果服务的多领域、多功能、专业性、时效性强等特点,建立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的专题服务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大服务理念,变过去“仓库保管员”为现在的“超市促销员”,加大服务宣传力度,分类分级,建立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机制。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

地质信息范文第8篇

1.地层信息系统应用概述

地层信息系统中的基本数据类型和其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关于地层信息系统研究的具体应用及理论比较多,但是规律总结较少。对于地层信息系统中地质实体与地层信息系统中的基本数据类型的研究,涉及到三维信息系统数据及空间运算,相对来说研究较为复杂。由于地层信息系统的研究目标是地表下面的地层,相对于一般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地表为研究对象,所能获取数据手段比较少并且比较困难、数据不够完整。因此,地层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获取数据,弥补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不足。

2.地层信息系统中的地质实体

地理实体具有属性、空间、时间等三方面的特征,并且地理实体数据又可以分为属性数据、几何数据与关系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实体是地理目标在数据库中的一种呈现。并且,地质实体包括了抽象的现象。在地层信息系统中,更要明确地质实体的抽象性,地质实体与真实的现象不一样。同时,地层信息系统中,地质实体包括了人工的实体,

首先,对于地层信息系统中的基础地质实体主要包括了面、体、线、点几方面。面基础地质实体是指断层面、节理面及滑坡面等等;体基础地质实体是指广义上的岩层体与人工构建筑物。面基础地质实体和体基础地质实体都是现实中真实确定的存在着,而线基础地质实体与点基础地质实体则是在数据采集和数据表达的过程中形成。广义上的岩层体基础地质实体中的体是组成地层信息系统的主要框架。

其次,地质实体的层次关系。地层信息系统中的地质实体有许多的构成要素。由于地理实体不能再分割成同类,体地质实体为体,那么体地质实体间的关联就不能再是体。所以,现实中若体地质实体间的关联为面,比如,岩层面,很少可能是线或者点。同理,面地质实体间的关联就不可能微点。但是,在地层信息系统的模型当中,地层信息系统的数据不完整并要保证算法的有效性,所以也需要对现实世界中少见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

基础地质实体间的关联与关联间的关联也是地质实体,并且位置确定。地质实体的很多要素,有的为地质实体间的关联,并由此确定的几何要素。同时,有的不是地质实体间的关联,但是人们在表达与应用时常常出错,不能准确的确定其几何量。这些非关联要素在地质信息系统中表达出来,也被称为地质实体。

3.地层信息系统中地质数据分析

获取地质数据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地表调查、钻入调查、岩层透视调查与岩层非透视调查。在地层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要参与到空间运算中,所以数据的空间属性比观测者的位置即数据的采集点更为重要。因此,在地层信息系统中,依据数据的空间属性及数据采集点的具置,可以把空中与地面的采集方法都归于地表调查。而某些可以在空中、地面、地下进行的地球物理勘探则可以归于透视的及非透视的。

一般来说,地层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分析要求三维数据。因此,原始数据应对应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体。原始数据可能比相对应的地质实体维数较低,实际要求上,原始数据应和目标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在航空照片上任一对应的点都应该是反映到三维空间中岩体区域的具体特性,对应其中的某一点。岩层的非透视调查获得的数据一般都进行反演计算,获得三维空间中对应地下个点的属性。

另外,对于地层信息系统中地质数据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到原始采集的数据和地质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原始数据一般反应的是三维空间之下的对应区域的整体属性。如上所提到的岩层的非透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反映的不是三维空间对应下的任一点的属性,而是其上下左右的整体属性。因为,岩层非透视数据调查,如重力数据和地磁数据都无法进行反演及反演限制过多而无法反演成三维空间对应的地下各点的具体属性。即使地磁数据、重力数据都被蒙在数据模型的地面上,但是它们确实不能反映地面各点的属性,只能反映其上下左右的整体属性。所以,重力异常或者磁力异常的现象只能说明其地表附近有可能存在某种构造,但是却不能精确到三维坐标之上。所以,在地层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分析中一定要考虑好重力数据、地磁数据及其他数据的充分结合,有效的展开运算。

4.结语

综上,对于地层信息系统中地质实体与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首先,地层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由属性数据、几何数据、关系数据与元数据四种,几何数据在其中占主导因素。其次,地层信息系统中的地质实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已经不能再进行划分成同类的实体。同时,地质实体由基础地质实体、地质实体要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地质实体要素又分为关联要素与非关联要素,在关联要素中,基础地质实体的关联与关联间的关联是确定的关系,非关联要素则为不确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福刚,梁秀娟,于军.可视化地层模型信息系统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

地质信息范文第9篇

关键词:石油地质 资料 管理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11-01

一、石油地质资料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石油地质资料数量大,资料多而广,石油地质资料是石油勘探工作客观表现,客观反映石油勘探业发展的全流程,是石油勘探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资料以石油地质科技为主体,做好石油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提升石油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促进石油地质勘探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2013年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职能,强化管理,积极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服务取得新进展

国内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建立全国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网站之间的链接,形成部级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中心;实现目录信息互通共享,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网络服务。网络服务已成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主要媒介。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推广了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已成为主要媒介。 近年来全国持续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共接待到馆服务3.96万人次,提供资料服务15.45万份次(244.33万件次)。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全国馆”)和31个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接待到馆服务2.2万人次,提供资料服务9.22万份次(228.11万件次),

2.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管理“五平台一支撑”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国内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共享服务平台继续发挥“资料信息分散保管、全国一站式服务”的强大功能,各单位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26号)要求,积极推进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完善了平台功能。

国内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进一步优化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功能,开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并正式提供使用,目前全国多数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馆和部实物中心完成了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安装和试用工作,初步实现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从地质资料汇交到馆藏机构资料接收和转交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丰富了馆藏资料

国内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和转送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全面开展。 各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要求,共接收原始地质资料1160种,其中以矿产地质、区域地质调查和水工环类资料为主,占总接收量的90%,甘肃、陕西、等省(区)接收原始地质资料超过100种。受托单位2013年共接收19.19万种原始地质资料,截至2013年11月底,馆藏原始地质资料达51.42万种。

4.通过信息化强化地质资料监督检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馆藏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强化了地质资料的监督检查。地质资料信息电子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资料信息的需求,档案系统将建设档案信息服务网站,建立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

三、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1.建立地质地质资料信息化数据库,促进了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活力

地质资料对于现今地质勘探开发与研究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现了地质资料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检索系统,实现了一次输入多种用途及二次检索的功能。加快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重心从实体性管理向信息化管理以及深度开发利用转移的步伐。

2.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石油地质资料的深度应用

利用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资料汇编,如编辑钻井数据表汇编、化验分析报告数据表汇编、某区块或地区的资料目录数据表汇编、鄂尔多斯盆地公开目录及论文汇编、某油气田建设项目资料数据汇编等等,充分利用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的信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持和借鉴作用。

3.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石油地质科技项目管理文档一体化

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文档是迅捷的工作方法,网络构筑了崭新的虚拟空间,创造了虚拟化的管理方式,利用网络,按照纸质档案归档和管理规则进行归档和管理,从电子文件产生起就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维护与管理,直至永久保存与提供利用,即保障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这一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实施管理,初步实现了对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现代化的管理在地质科技档案中应用,已经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我们知道这只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在地质科技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也只是一些浅显的做法,目为此,我们还需提高意识,不断加强石油地质专业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学习,积极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方法,通过石油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促进石油地质资料的深度应用,为提高石油地质资料管理水平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的共存与互动《中国档案》杂志2003年第12期40页

[2]刘洪等,面向网络优化档案作三要素《档案学通讯》,2003年第4期26页

[3]蔡学美,稳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国档案,2003年第3期。

[4]杨公之主编,《档案信息化建设实务》,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地质信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GIS;地质勘察;信息模型

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大力应用。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在地质勘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主要对信息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地质勘察信息模型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的建立,为地矿管理部门、工程勘察单位以及城区发展提供科学化的依据,从而科学决策,增强地质勘察企业竞争实力。

一、GIS信息模型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指对空间信息进行处理的科学与技术,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中占有重要比重[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IS技术已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了融合,凭借其自身的多方优势,在空间信息及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更好的对复杂领域的空间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与管理,可以利用有关技术,建立起信息模型,从而使GIS在地质勘察工作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而需要构建功能全面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使GIS技术发挥出更大优势,使GIS地质勘察系统得到深层次开发与利用。

二、地质勘察信息系统设计

(一)信息系统总体构造

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了功能表现、逻辑应用及数据服务三个模块。表现模块是指凭借图形用户界面,提供出相关信息与功能,能够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逻辑应用模块主要是整个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该模块又由底层空间数据引擎、数据管理插件、上层公用应用插件以及各种专题组成构成,组件之间相互协调,组件越靠近底层,其性能越高;数据服务模块则是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储存与管理,与其他制图系统中的数据库存在差异,其中所有的信息都是地质勘察工作中的原始数据[2],图2-1 为地质勘察信息系统架构。

图 2-1 地质勘察信息系统架构

地质勘察信息系统的三个模块层面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体系,各个组件之间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利用系统功能的扩展、应用与维护。整个信息系统是由7个子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具有不同的功能。

(二)数据库设计原则

对于那些非空间对象,需要把地质勘察的静态结构转化成特定的物理数据库模型,开发者编程来对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维护,严格遵循数据库的设计标准来展开设计。在设计数据库时,尽量要建立起详细化数据字典与元数据,各个编码要保持一致,并要减少数据冗余,确保数据库的可扩展性、科学性。

三、地质勘察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通过GIS地质勘察信息系统,可以把城市中的所有地质信息进行汇总,统一储存到数据库中,使信息孤岛得到消除,从而使基础地形、基础地质、地质工程勘察等信息实现了统一管理,并实现了图文共享,并进一步充实了文件操作管理、工程数据信息查看、地图浏览、图像输出以及信息系统维护等功能[3]。该信息系统主页面由菜单栏、工具栏、导航栏、标题栏以及工作区组成。用户通过“视图”菜单栏中下的多个子菜单来实现各种功能,并对其进行控制。下文主要对其中几个重要功能进行介绍。

(一)地图查询与浏览

在地理浏览过程中,要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自由缩放、平移及各种视图显示等操作,因而要正确选择造作按钮功能。通常情况下,选择对象有圆选、框选、点选及多边形选择等多种选项,在工具条上可以实现框选、点选和删除功能。

(二)图层管理

使用鼠标,单击图例,进而会弹出相应的菜单栏,其中包含了“移除图层”、“新增图层”等功能,根据需要就可以对图层进行设置。针对当前图层,可以对图层属性进行设置,例如“可见”与“可选择”等,并将其保存为Mxd文件格式[4]。“浏览属性”主要是对当前图层的信息属性进行查看,“生成专题图”是根据特定需要,进而生成特定的专题图,通常包括“颜色渐变”、“单值”、“符合大小”以及各种形状变化的专题图形。在图层的控制与管理界面,还可以能对图层大小、显示比例及图层风格等属性进行设置,当调整操作结束后,点按“生成”按钮即可实现。

(三)工程勘察数据管理

在工程勘察数据管理中,功能界面主要有编辑、查看、新增和删除等选项。首先根据“工程名称”或“工程编号”等基本信息,点击“查询”按钮对工程概况进行查询。另外,根据不同的需要,则可以按照有关提示,完成“打开工程”、“删除工程”、“新增工程”、“查看工程”以及“编辑功能”等不同操作。

四、地质三维信息模型

随着地质勘察工作的快速发展,勘察信息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国内的地质勘探领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质勘察软件还较为落后。在研究中,很多地质工程师,主要是从二维空间上对地质勘察相关工作进行分析。为了更好的对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研究,现代勘察工作已经将信息模型推向了三维领域。三维信息模型的建立,能够直接对地质资源进行勘察,从而为地质环境分与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在地质进行勘察与研究中,通常还是用描绘出的地质图来展示勘探成果,导致勘察效果缺乏三维立体性与可视性,这也是当前“数字地球”实现过程中亟需解决问题。地质体本身就是一个不规则的三维实体,可以用空间坐标作为独立的参数,构建出空间地质模型,从而表达其复杂性与特殊性。尽管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三维信息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仍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地质勘探工作中,场区内的各项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在获取地下三维空间信息时,经常会使用工程探钻法。通过勘探孔可以直接获取详细的岩土层分布状况,取得的岩芯(土样)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室内试验,获得其物理力学指标[5]。

由于钻孔资料信息较为详细、直观和准确,因而在三维信息数据模型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钻孔数据来构建三维勘察信息模型成为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地质勘察三维信息模型,能够对地质勘察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具有高效性,通过地层实体建模和地层表面建模,可以使地质三维实体可视化,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五、结束语

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在地质勘察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而需要加强对GIS等地质勘察技术的研究。优化地质勘察信息系统设计,提高GIS开发应用效率,使地质勘察信息模型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优势,更好的为地质勘察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包世泰.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3,12(08):21-22.

[2]包世泰, 夏斌,蒋鹏,付文生.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07(30):19-20.

[3]张夏.基于GIS地质信息管理和地质灾害评价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09):4.

[4]吴允涛.基于GIS的工程地质评价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1,13(09):15-16.

上一篇:社会与公共政策范文 下一篇: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