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14:36

地质学常识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石油类高校 地质学基础 教学改革

“地质学基础”是当前石油类高校地球物理勘探类和油气田开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及今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地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和石油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探讨在新形势下促进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 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概况

石油类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和石油工程和海洋与船舶工程专业,属石油物探和开发类专业,都属地球科学范畴,都需要具备基本的地质学知识,因此都将“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仅开设这一门地质类课程,“地质学基础”课程课时安排相对较多,如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学时为72学时(包括22学时实验课)。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设有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室教学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

2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资不足。石油类高校中除石油物探和开发类专业“地质学基础”,还有一门面向地质类专业开设的类似课程“地球科学概论”,两门课程都是相应专业的基础课。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门课程主要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普通地质学教学组9名教师承担,每年面向全校10个专业,46个班,约1400名学生开课,教学任务繁重,师资配备明显不足。

(2)教材建设滞后。当前,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西南石油大学采用了5年内的新版教材,其它石油类高校采用的教材普遍较老,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采用教材是1995年由石玉章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教材知识老化,无法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和趋势,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老化。由于教材普遍老化,当前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也有待更新。比如,“地槽-地台学说”已被“板块构造学说”取代作为经典的大地构造理论,但当前的教学内容还未进行更新。教学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比如在第一章“地球概述”中,讲了矿物和岩石的概念,并进行了概述,而在第三章“矿物 岩浆岩与变质岩”中,这些内容又重复讲述。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多,师资有限,当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还是“填鸭式”教学(李剑平,2008),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互动式教学内容不多,学生参与较少,被动地接受知识。

(4)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石油特色。实践教学是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课程的特色。地质学是覆盖面很广的一门学科,包括岩石、地层、构造、化石、河流、湖泊和海洋地貌及其地质作用,水库选址,地质灾害等方方面面。但当前,石油类高校地质实习集中于地层和构造方面,过于强调石油特色,专业性太强,覆盖面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3 问题思考与解决途径

前文从师资、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4个方面分析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两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石油类高校学生总体表现欠佳,这凸显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教材建设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知识体系构建应具有系统性,比如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应当将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作为整体进行讲述,可以将“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作为3个专题进行介绍。在课堂教学形式方面,应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地质学基础内容多,可将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比如关于地球的基本常识、地震、火山作用、风和冰川的地质作用等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还是很容易掌握的,节省出来的课时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比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地质学现象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校园里面到处可见到各类岩石的石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地质学知识应用的身边地质现象的观察上面,形成开放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张琴等,2011),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地质学认识实习方面,应当对当前实习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实习点及实习内容的覆盖面,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引入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王冠民等,2008)。野外是地质学天然的实验室,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野外实习,才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学习地质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地质学的兴趣。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学生实行宽口径教育,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拓宽就业门路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改革仅依靠教学组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学院、系、教学组、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学校、院系层面可以考虑增加普通地质学教学组的师资队伍,让更多教师参与到地质学基础的课堂教学当中,减小上课班级规模,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组层面上,应该更多地组织教学研讨,深入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师层面上,教师应该自觉地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层面上,学生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去学习,学习地质学的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0-110.

[2] 张琴,朱筱敏,王贵文.地质类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改革新模式构建[J].高教论坛,2011(12):20-22.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岩土工程

1.工程地质学科的争议

教科书对工程地质学的三种定义:①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②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③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实质中均不难看出,工程地质学强调的工程和地质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近年来工程地质学科却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学被异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被称之为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界有此呼声,学术界有此呼应,一些大专院校也纷纷效仿,甚至工程地质这个专业在高校也被取消了。一时间,似乎工程地质已经成了守旧传统,岩土工程才是先进时髦的,才是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这是近年来分歧最大的争议。

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勘察的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化,工程地质勘察队伍增加了岩土工程的业务是完全必要的,但将岩土工程作为工程地质的救世主,则值得商榷了。

根据笔者的理解,岩土工程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是针对地质体的工程缺陷实施的工程措施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总称。岩土工程的任务是“处理”地质体的工程缺陷,使之满足工程建筑物对地基的工程要求,因此又有“岩土工程处理技术”的别名,说明岩土工程的确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确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也仅仅是本世纪初的事,并不象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著名学科那样历史悠久,然而,之所以将工程地质定义在“学科”这样的高度上,是因为她具备学科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这就是地质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地质学(当然更包括数学、力学、化学等等),因此,又将工程地质学界定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这是符合实际的。工程地质学的最新定义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显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天地之别。如果将岩土工程界定为工程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好象还说得过去;而反过来用岩土工程来代替工程地质,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1997年6月20-27日,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在希腊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将本学会名称改为: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我国组团15人参加,王思敬任团长。随后国内也有人提出工程地质学会改名,以便与国际接轨,但一直未获通过。在近几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会议上,学科和学会更名问题的交锋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前辈专家学者们多数也不同意更名,认为如此严肃的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传统风格,我国的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仍然是艰巨和光明的。

2.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也异常艰巨,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防治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

3.工程地质专业的尴尬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专业,没有这个专业,一切工程建设均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是常识性问题,我们在这里反复强调好象有些多于。然而,现实确让这一基础性专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

①工程地质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实践性;

②专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专业本身的局限性;

③规程规范存在的问题;

④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局限性;

⑤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专业的轻视;

⑥长官意志,某些决策者对工程地质专业的无知或轻视;

⑦世人对工程地质专业的不了解与不理解。

4.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教训

由于地质问题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实例太多,教训太深刻,顺手拈来几个实例:

①云南漫湾水电站左坝肩顺层滑坡和建材问题;

②贵州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址、隧洞等问题;

③贵州东风水电站右坝肩和帷幕线上的岩溶问题;

④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前期工作重复问题;

⑤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岩溶地下水问题;

⑥软弱夹层的遗漏对工程建设的重大影响,葛州坝、西津溢洪道等。

5.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任何地质条件下都可以建工程,对吗?这个问题也是这些年来工程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①陕西东庄水库灰岩坝址渗漏严重不能建坝;

②小浪底滑坡性质界定对设计的影响;

③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移民区是否滑坡对移民安置的影响;

④堤防工程中的堤基垂直防渗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

⑤地质边界条件和地质参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6.相关学科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①系统工程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②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③遥感、物探、GPS等;

④水工设计施工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清晰的工程概念是地质师所必需的。潘家铮院士对地质师的要求:应该有系统地学习水工建筑物的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地基缺陷的影响,各种处理的措施,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最好补一些数学、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岩石试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课。五十年代初,由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奇缺,一批设计师改行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后来大都成为工程地质专业的优秀专家。实践证明,地质师的工程概念清晰,地质工作会得心应手;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

7.工程地质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

汪恕诚部长最近讲话强调:不能老修改设计,因为搞招投标尤其是国际合同,修改设计就意味着被索赔。修改一个设计,似乎节省了某一个工程量,而索赔量比这个还大,大量修改设计怎么得了?汪部长的这段讲话似乎在批评设计,实则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新的契机。

如何理解汪部长的这段话?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修改设计,水利工程因为地质问题而修改设计的可以举出若干例子来。

修改设计往往赖地质,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前期地质工作投入不够,工程地质条件不清楚,地质基础资料不准确,工程地质分析出力不够或分析工作的深度不到家,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或界定有错误,学术技术问题得不到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工程地质问题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很明显,要想不修改设计,地质工作必须做到家,基本的地质工作量必须保证。作为地质师,既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要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要勤于实践,不迷信权威,不违心唯上。工程地质专业的形象靠地质师们去树立,去维护;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只有靠地质师们自己去争取

地质师是当今社会最优秀的人才之一,许多人成不了地质师。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3篇

教科书对工程地质学的三种定义:①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②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③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实质中均不难看出,工程地质学强调的工程和地质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近年来工程地质学科却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学被异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被称之为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界有此呼声,学术界有此呼应,一些大专院校也纷纷效仿,甚至工程地质这个专业在高校也被取消了。一时间,似乎工程地质已经成了守旧传统,岩土工程才是先进时髦的,才是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这是近年来分歧最大的争议。

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勘察的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化,工程地质勘察队伍增加了岩土工程的业务是完全必要的,但将岩土工程作为工程地质的救世主,则值得商榷了。

根据笔者的理解,岩土工程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是针对地质体的工程缺陷实施的工程措施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总称。岩土工程的任务是“处理”地质体的工程缺陷,使之满足工程建筑物对地基的工程要求,因此又有“岩土工程处理技术”的别名,说明岩土工程的确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确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也仅仅是本世纪初的事,并不象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著名学科那样历史悠久,然而,之所以将工程地质定义在“学科”这样的高度上,是因为她具备学科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这就是地质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地质学(当然更包括数学、力学、化学等等),因此,又将工程地质学界定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这是符合实际的。工程地质学的最新定义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显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天地之别。如果将岩土工程界定为工程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好象还说得过去;而反过来用岩土工程来代替工程地质,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1997年6月20-27日,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在希腊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将本学会名称改为: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我国组团15人参加,王思敬任团长。随后国内也有人提出工程地质学会改名,以便与国际接轨,但一直未获通过。在近几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会议上,学科和学会更名问题的交锋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前辈专家学者们多数也不同意更名,认为如此严肃的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传统风格,我国的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仍然是艰巨和光明的。

2.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也异常艰巨,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防治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

3.工程地质专业的尴尬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专业,没有这个专业,一切工程建设均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是常识性问题,我们在这里反复强调好象有些多于。然而,现实确让这一基础性专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

①工程地质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实践性;

②专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专业本身的局限性;

③规程规范存在的问题;

④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局限性;

⑤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专业的轻视;

⑥长官意志,某些决策者对工程地质专业的无知或轻视;

⑦世人对工程地质专业的不了解与不理解。

4.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教训

由于地质问题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实例太多,教训太深刻,顺手拈来几个实例:

①云南漫湾水电站左坝肩顺层滑坡和建材问题;

②贵州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址、隧洞等问题;

③贵州东风水电站右坝肩和帷幕线上的岩溶问题;

④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前期工作重复问题;

⑤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岩溶地下水问题;

⑥软弱夹层的遗漏对工程建设的重大影响,葛州坝、西津溢洪道等。

5.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任何地质条件下都可以建工程,对吗?这个问题也是这些年来工程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①陕西东庄水库灰岩坝址渗漏严重不能建坝;

②小浪底滑坡性质界定对设计的影响;

③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移民区是否滑坡对移民安置的影响;

④堤防工程中的堤基垂直防渗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

⑤地质边界条件和地质参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6.相关学科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①系统工程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②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③遥感、物探、GPS等;

④水工设计施工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清晰的工程概念是地质师所必需的。潘家铮院士对地质师的要求:应该有系统地学习水工建筑物的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地基缺陷的影响,各种处理的措施,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最好补一些数学、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岩石试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课。五十年代初,由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奇缺,一批设计师改行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后来大都成为工程地质专业的优秀专家。实践证明,地质师的工程概念清晰,地质工作会得心应手;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

7.工程地质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

汪恕诚部长最近讲话强调:不能老修改设计,因为搞招投标尤其是国际合同,修改设计就意味着被索赔。修改一个设计,似乎节省了某一个工程量,而索赔量比这个还大,大量修改设计怎么得了?汪部长的这段讲话似乎在批评设计,实则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新的契机。

如何理解汪部长的这段话?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修改设计,水利工程因为地质问题而修改设计的可以举出若干例子来。

修改设计往往赖地质,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前期地质工作投入不够,工程地质条件不清楚,地质基础资料不准确,工程地质分析出力不够或分析工作的深度不到家,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或界定有错误,学术技术问题得不到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工程地质问题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很明显,要想不修改设计,地质工作必须做到家,基本的地质工作量必须保证。作为地质师,既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要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要勤于实践,不迷信权威,不违心唯上。工程地质专业的形象靠地质师们去树立,去维护;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只有靠地质师们自己去争取

地质师是当今社会最优秀的人才之一,许多人成不了地质师。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4篇

一百多年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Richthofen,1833—1905)在他的中国之行后如此论断:中国学者喜欢在窗明几净的书斋里吟诗作画,不喜欢跋山涉水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若干年后其他学科或可有所成就,唯有地质学,不可能有多大进展。

这番话,最早由杨钟健先生转述给他的学生刘东生,刘先生又告知更多弟子和大众,以此为警示,激励后来人。好在经过近百年数代人努力,情形大为改观,李氏所言显然过时,中国的自然科学长足发展,其中黄土研究和第四纪研究跻身于国际地学前沿,像刘东生先生这样杰出的科学家,已不仅仅是中国地学界的泰山北斗,在全世界,已然实至名归的里程碑人物。

借用这一典故,是为反观相应的科普写作。同样是白手起家,只是起步更晚,半个多世纪里固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例如就个人经验,还记得少年时捧读《十万个为什么》时的心情;及至成年,从大众媒介、出版物中接触到科学人文和生态环保一类现念;就近的例子,也可列举当下的科学普及出版社:该社正在推出的“院士传记”和“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两套丛书,从中可见辛勤努力。然而就总体而言,相比我们一线的科研已经起飞,虽距科学大国尚有不近的里程,毕竟有了高度和速度,而应当紧随其后的科学普及工作——这里专指文学形式的传播而言——不能不说滞后,还在地面滑翔:总量稀少、精品稀缺、人才稀见,处于中国当代文学边缘,还有足够长的路要走。

在此聊可一辩的是,比之纯文学,科学人文的原创在文科人士那里,由于“科学”要求增加了特别的难度,不是想写就能驾驭得了的;对于理科人士,由于原因种种,也许更属意于涉笔论文。就这一意义来说,金涛先生的创作实践难能可贵,恰好是文理兼备:既有地质学出身的专业训练,旁及天文地理;又有记者生涯的历练,行万里路的博闻广见;还曾从业出版,具有出版家的宏观视野和职业敏感。所以他的科学散文耐读,文笔精到、文采斐然自不必说,难得的是字里行间闪烁的知性光芒——古今中外,钩沉索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常识的传播是信手拈来的,其中不乏多学科进展中的新知,不乏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跟随他的游记篇什,不啻一次知性之旅。

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人类文明正在接受考验和挑战。这样的命题过于宏大,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那么一点点。就如今天的研讨会,不限于对个人作品和某套丛书的宣传促销,作为科普出版机构,潜台词应当是“我们在努力,在呼唤”,在标举一面旗帜——努力尽职,呼唤更多更好的科学人文原创之作。毕竟,科学是一种精神,人文是一种情怀,需要修为和建树,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5篇

“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的总称。不过,在2006年的某社区论坛,曾有人大胆地对这个在汉代就初步确定的“五岳”说“不”,称现在的“五岳”已经不合时宜,呼吁应该选出新的“五岳”。

“汉代视野”的五岳名山真的已经过时了吗?未必如此。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特别是经过地质学家多年的辛勤探索与研究,现已进一步认识到,除了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之外,“五岳”也拥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们是各有千秋的“自然博物馆”。

泰山为何是“五岳”之首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的泰山,是一座天然的山岳公园。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围绕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2座,崖岭、溪谷、名洞、名泉、瀑潭、奇石应有尽有,构成了群峰共峙、山水相连、气势恢宏、总面积达400余平方千米的泰山山系。

尽管泰山早在1987年就被首批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取得了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历史地位,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知晓“五岳至尊”的科学内涵呢?

直到2006年,当泰山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时,这座经过20多亿年沧桑巨变,多次隆起、沉降、于1亿年前形成雏形、3000万年前基本“出落”成今日雄姿的古老名山,才终于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它在地学界应有的高度,当之无愧地荣获“三重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

地质学家考察后发现。构成泰山主体的岩石是泰山群变质岩,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泰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所在地,或者说,是构成我国大陆的核心部分之一,属于地球历史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的产物。

除了古老以外,泰山在地质学上还有两大特色:一是我国目前唯一发现有超基性喷出岩(科马提岩)的地区;二是泰山不仅拥有巨量的古老花岗岩,而且保存了良好和原始的多期次侵入关系(地下岩浆上升至距地表一定深度但未达地表,便叫“侵入”,由其冷凝后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花岗岩就是典型的侵入岩),这实属举世罕见。它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给研究地球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与物质基础。

科马提岩是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它于1969年首次被发现于南非的科马提河流域,故而被命名为“科马提岩”,是地球早期富镁原始岩浆的代表,为一种富含高铁镁等多种金属元素的超基性熔岩,其化学成分的一大特点是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

近东西向的中天门大断裂,使泰山主峰的南部边缘形成了一处处壁立如削的花岗岩大断崖。其中著名的有唐摩崖、舍身崖等。可以说是各类地质作用造就了泰山的峻奇雄伟。

古老至尊的极顶岩,是泰山群变质岩的老大哥一太古代泰山期花岗闪长岩,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年龄已有26亿~27亿岁,它在地质科学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岌岌可危的拱北石,也属泰山期花岗闪长岩。因其上有石英脉与该石共生,而且脉体垂直于石身,因此,拦腰断裂相当容易。

位于瞻鲁台西南侧、舍身崖西南端的仙人桥,在两崖之中,由三节花岗岩巨石由左及右错衔叠加巧接而成。这里的两岸悬崖是抗风化能力特强的坚硬花岗岩,岩石中有发育的垂直裂纹(节理)和水平裂纹(节理),两崖之间则是极易风化的斜长角闪岩(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岩,主要由普通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它经年久风化剥蚀后成为深沟;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当崖壁两侧(亦可能是一侧)花岗岩由于重力作用崩塌时,鬼使神差般地使三块巨石抵撑相接,成了“桥”的形态,这是名副其实的“天工巧成”,举世无双。

此外,泰山还有其他地质景观,如桶状构造的“醉心石”、典型的冰川地貌、壮观的“石海”、神奇美妙的各种泰山石,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冰川造就华山

笔者第一次目睹华山雄姿是在1960年。那年初秋,笔者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分配至青海工作,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列车行驶至豫陕交界的孟塬车站时,正值清晨。睡眼惺忪的笔者下到站台上活动身体,偶尔抬头,忽见列车前进方向的尘寰之上,一座绝壁如削的大山拔地而起,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轮廓清晰,秀丽奇伟,带来无比的视觉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华山之秀丽险峻,当属“五岳”之首。正可谓:“卓杰三峰出,高奇四岳无。”包括华山在内的国内诸多名山,如泰山、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多由花岗岩或片麻岩组成,这些岩石的共同特性是质地坚硬,善抗风化侵蚀,因此,方可形成高山。

这本不足为奇。华山之最奇处乃在山顶五峰,环峙如盆,恰似莲花之五瓣,而五峰外侧,皆为深渊绝壁。登顶仅有苍龙岭一道。古语说“自古华山一条路”,绝非言过其实。对此奇特之地形,一般游客虽称奇而不得其解;但在地质学家眼中,则“一目了然”:这是由不同构造时期的不同地质作用造成的结果。

我们的地球母亲,从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历史。其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称“第四纪”。从第四纪开始至今,地球由于气候的变化,至少已经历过3次寒冷的冰期。李四光等地学老前辈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在第四纪后期,至少有3次冰川时期,最后一期距今不过1万余年。在此期间,就和今日之南、北极地区一样,冰雪覆盖了我国华北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而包括华山在内的秦岭地区,至少经历过两次以上的冰川作用。是冰川作用造就了华山的特殊地形。五峰环峙,状若莲瓣之奇观,正说明这里原来是一个大规模的冰围地,即冰川源区。冰雪在此聚积、压实,再形成冰川向低处流动。

常言说,水滴石穿。有庞大体积、重量并夹带着大量漂砾、碎石的冰川,其势能和流动时的动能更是不可估量。任何坚硬的岩石,也经不住冰川在流动过程中的刨蚀,再加上花岗岩本身富有垂直节理,在造山运动过程中、在冰川剥击和风化作用下,华山遂削切剥落成许多像西峰那样的万仞峭壁。

流水切割岩层是“软刀子”,所形成的山谷多呈“V”字形。而冰川是“硬刀子”,所以切割出的山谷多呈“U”字形,而且因为主冰川能量大,下切速度快,次冰川能量小,下切速度慢,所以在主谷与次谷之间,往往形成悬谷,并因此而生出了许多美丽壮观的瀑布。

南峰绝顶上的“天池”也是由冰川刨蚀而成。不仅华山,秦岭山

脉之终南山、太白山等山顶,亦有天池,其成因与华山同出一辙。在华山景区内,还有冰川形成的冰臼、冰窖、角峰、刃脊、冰川刻槽等景观。

“听景不如观景”。爱好大自然的朋友,特别是喜爱欣赏冰川地貌雄姿的朋友,不可不游华山。华山峻峭秀丽之美景,绝不亚于以冰川地貌闻名于世的美国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和新西兰南岛的米尔佛海峡地区。不仅如此,若论文化积淀、人文景观,上述两个国外景区更无法与华山相比。

“南岳”矿产冠“五岳”

衡山山脉位于湖南省中部,北起长沙市岳麓山,南至衡阳市回雁峰,逶迤盘旋近400千米。主峰祝融峰,位于衡山市境内,海拔1300米,虽为五岳之最低者,但因属冷空气下降区,一年之中,云封雾锁达250天以上,难见其真面目,自然亦给人带来神秘之感。古人有诗云:“山下三日晴,山上三日雨,不见祝融峰,还诉潇湘去。”衡山雨水充沛的特点,既造就了水帘洞等著名景观,又成就了其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夏季不热,冬天不冷。

“南岳”的矿产资源之丰富在“五岳”中是首屈一指的。衡山的主体由耐风化的花岗岩组成。花岗岩本身是坚固的建筑材料,湖南的优质花岗岩远销港、澳等地。伴随花岗岩侵入活动所衍生的多种矿产也相当有名。衡山周边有钨矿、铅锌矿、金矿、铌钽铍矿等贵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矿产。在衡山西侧,还有长达26千米的优质钠长石矿化带,质量好,分布连续,是上等的玻璃原料,储量超过千万吨,数全国第一。由地表浅部钠长石风化而形成的高岭土,是优质的瓷土,它是极受国内外高档瓷器生产厂家欢迎的紧俏矿物原料。

“天下之脊”在恒山

横亘山西北部的恒山,东起广灵,与太行山北端相接,西至雁门关,与吕梁山北段相连,东西长达150千米以上,南北宽超过20千米。主峰九峰岭,海拔2016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之南约6千米。

恒山是华北地台上最古老的陆块之一,由地质上称为恒山群和阜平群的太古代地层组成,岩石以古老的变质岩、石英岩、石英片岩等为主,成岩年龄超过25亿年,号称“天下之脊”、“万山之宗”。

恒山的北坡下,即是桑干河谷,高差在1500米以上,壁陡川深,易守难攻。这条山脉自然成了古代中原帝国的北部边疆。历史上,恒山为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悲壮的战争故事在此发生,其中也包括抗日战争初期的平型关战役。

位于恒山半山腰的玄武井,是游人必到之处。该井古已有之,明人即有诗曰:“山腰又涌碧瑶泉,甘苦平分别有天,闻说应龙频洒泽,为霖济旱不知年。”井有两口,南北并列,相距约3尺。令人称奇又不解的是:两口井虽相距如此之近,水质却大不相同。北井水甘如泉露,南井水却苦涩难饮,故又称甜苦井。当地道人编了神话,说恒山下有深海,海内有一龙一蟒,甜苦井水是分别从龙、蟒口中吐出来的,云云。后经地质学家实地调查,方才真相大白。原来,南北两口井虽相距很近,但其间有未遭破坏的石英岩隔水层相隔,北井中是未受污染的纯净裂隙水,南井水却与百米外的一条中低温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带相通,水质遭到了一定程度污染。如今,为防止地下水污染扩大,苦井已被封填,仍留甜井供游人食用。每年四月初八庙会,山上游人成千上万,可井水仍取之不尽。虽是小小一口井,科学道理在其中。

“五世同堂”的嵩山

“嵩高峻极,峻极于天”的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腹地的伏牛山脉北端。“九省通衢”的河南省是我国中原大省,地处河南的嵩山自然也非“中岳”莫属。嵩山主体在登封市境内,东西走向,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绵延60余千米。闻名天下的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少林寺,就位于少室山五乳峰下。

“五岳”之中,除泰山外,人文底蕴最丰厚者即属嵩山。

正如人的一生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5个时期一样,地质学家也将地球的演化历史划分为5个时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这些时代不是随便划分出来的,而是要运用大地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学科的科学手段来综合确定。

嵩山在科学上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是由地球诞生早期形成的岩石所构成,而且这些岩石还保留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大量原始信息。这些原始信息为人类了解地球发展的历史,准确划分地质时代提供了可靠证据。

在嵩山南麓,稍有地质常识的游客便可发现,在深灰色的变质杂岩(地质上称登封群)和灰白色的石英岩(地质上称嵩山群)之间,有一条弯曲起伏的明显界线。界线下的变质杂岩经历了复杂而强烈的构造变动;而石英岩是由浅海环境下的沉积物成岩后再变质而成的,两者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成岩时代和构造环境。在通过各种手段综合研究后,我国著名的地质学老前辈张伯声教授确定地球的这场构造变动发生在25亿年以前,并将这次构造运动命名为“嵩阳运动”,它标志地球太古代历史的结束和元古代的开始。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地质学家们仅在嵩山一地,就发现了被分别命名为“嵩阳”、“中岳”、“少林”等地壳运动时期的运动面。它们涵盖了地球大约近40亿年间的构造运动历史。这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对研究地球发展史的科学家而言,嵩山是真正难得的“神圣殿堂”。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6篇

伟人都走崎岖路,平坦路上无英豪。伟大的时代需要无声处做学问的科学家;生性好奇、敏锐的灵感、独特的观察力、批判性的思维、唯实的品格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是大师级科学家的素质,赶超世家先进科技水平,主要依靠这类创造性奇才,而不是什么“科研团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团队”吗?人才难得,人才发光的环境更难得。才能犹如一张支票,要兑现才有价值。

――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所长古菊云教授

一生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古菊云教授,先后经历过两个不同科学领域的实践和研究:从大学毕业分配到退休离岗,从事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退休后,自谋二次创业,致力于环保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两个阶段都在科技自主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地质学家和环保专家。

探索地球奥秘 地质事业显身手

古菊云4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就职于产业部门,长期参与许多重大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这样的工作条件,造就了古菊云成为勤于实践与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者。古菊云说:“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系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有艰苦的野外调研和系统的归纳总结,才能发现自然规律,提出具有创见性的、经得起检验的学术理论。”他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白银地质勘察基金会、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多类矿产大型科研项目6个。在完成各个项目的过程中,他调研过遍及全国各地的钨、铁、稀有金属、金、银、铅、锌、铜矿床及某些非金属矿床数以千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古菊云独创性地提出了多种成矿规律、学术观点或理论概念:隐伏脉钨矿床的单一与双重形态分带模式,矿床(田)的球面分带,隐伏矿床的线细脉标志与成矿标志学,四种形式的脉状隐伏矿床和4个类型的破碎带矿床,成矿断裂系统与引裂构造,矿产的成矿体制,中国东南沿海北东向3条深源岩浆带及其与成矿关系,珍珠岩与沸石岩是分异形成的类质异相体等。

在矿产的成矿规律的研究与认识上,古菊云造诣最深的是钨矿地质学。他发现与总结的“脉钨矿床的垂直分带-环形分带-球面分带规律”,被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用于指导找矿,找到了大量的工业矿床。另外古菊云还发现了地球上第一个颇具规模的伟晶岩型白钨矿床,使钨矿床的分类增加了一个新类型。1981年,由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主办的“国际钨矿地质讨论会”,古菊云在大会上宣读的论文《脉钨矿床的形态分带》,在国际地质界首次提出矿床(田)的环形分带――球面分带理论及其找矿意义,使国外的许多地质学家大开眼界,美国著名地质学家P•C贝特曼在大会发言说:“首先感谢古菊云教授做了个非常精彩的、高水平的报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如此的称赞是极其罕见的,同时会后尚有很多国外地质专家私下找古菊云求教。1988年,由中国金属学会主持召开的“花岗岩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古菊云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的斑岩钨矿》论文,世界上第一个在国际会议上提出“斑岩钨矿床”的概念及其主要地质特征。几乎所有的外国地质学家都对这一新类型矿床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上和会后都有不少学者向古教授询问或请教一些常识性的或感觉新鲜的问题。

产业部门地质工作的实践探索,不同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必须做到获得双重成效,即除了认识自然规律外还要找到工业矿产。无论是寒天还是暑日,古教授都亲自带领专题组拼搏在找矿第一线。他先后发现了多个有较大价值的矿床:广东一六稀有金属矿、金石嶂银矿、凡口铅锌矿外带菱铁矿、上举沸石、膨润土矿等。一个地质工作者凭自身的野外调查与分析判断就有如此丰硕的找矿成果,又彰显了他专业知识渊博、技能过人。

古菊云从事地质工作期间,在国内外刊物上40多篇,与人合著了《华南钨矿》,参与著作了《中国矿床》,主编了《中国银矿床》。其中《中国矿床》获得“国家最高图书奖”。

古菊云在地质科学、特别是钨矿地质学上的突出贡献,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国内的许多钨矿地质工作者称其为“找矿能手”、“当代钨矿第一人”、“一代宗师”。

花甲古稀创新业 环境保护再造辉煌

1993年,57岁的古菊云,在地质事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早已眩人眼目、蜚声中外。而他不但不考虑过几年告老隐退,反而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二次创业。他牵头以5个教授为主体、集资40万元,到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山区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发该地矿产资源珍珠岩。此事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都以《五教授集资开发矿产资源,支援山区建设》或《技术扶贫、振兴山区》为题,在重要版面的显著位置刊发了这条新闻。在开发加工珍珠岩矿产过程中,古菊云又发现了与之共生的沸石、膨润土矿产。沸石被称为万能非金属矿产,用途非常广泛。但当时正是国家金融收缩时期,珍珠岩、沸石原料市场很不景气,他便又牵头组建了“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古菊云带领研究所员工将沸石、珍珠岩进行深加工,研发高新技术产品。

研究所成立后,早期曾以上述的矿物质为原料研制高强优质水泥、新型轻质墙体材料、无公害长效肥料等,这些新技术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因当时的种种原因而未能转化为生产力。由于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趋势,出于急国家之所需,1996年转为主攻环境保护。在古菊云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的困难,经过两年时间便研究开发出多项国内外领先、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水处理产品,有NMSTA天然矿物污水治理剂、NMDA天然矿物除油剂、NMAWP天然矿物水质净化剂和NMADSW天然矿物静水防腐清污剂,构成水处理系列产品。其中NMSTA天然矿物污水治理剂,投产12年来的反复创新,现已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产品已经获得 “中国发明专利权”,并荣获 “中国优秀专利产品”称号,还得到了“首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中华专利技术发展成果奖”和“首届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这些自主创新的天然矿物水处理系列产品,与化学合成的水处理材料有本质上的区别,可称其为绿色环保产品。由于这些产品都是以矿物为主体原料,古菊云将此类水处理方法命名为“矿物法”,它是与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法相并列的新型水处理方法。

古菊云教授的骄人业绩和重大贡献,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他参加工作以来获得的从国家到单位的各类奖状、荣誉证书(称号)20多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过数次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或茶话会。2004年和2007年,他以特邀嘉宾身份出席了“第三届和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2005年,参加了“中国第六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和“感动中国――时代杰出创业新闻人物2005新年论坛”;200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英模”和“中国百名优秀发明家”荣誉称号;在参加欢庆共和国60华诞的系列活动中,荣获“共和国时代先锋”、“共和国功模人物”和“中华脊梁”称号;参加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多项纪念活动中,又被授予“中华建设先锋”、“最具影响力劳动英模”、“人民英模”等荣誉称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巨著《当代科学家列传》、《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迈向世界的中国科技》、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创新中国》,分别以不同的标题:《拳拳赤子心 铸就成功路》、《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创新的楷模 时代的榜样》,记述了古菊云教授50年的艰苦科技创新生涯。

一生献身科学 民族精神永恒榜样

古菊云教授在地质科学和环保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卓越成就,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增添了砖瓦,我们可称其为中华科技骄子。他一生创新所作出的社会贡献,已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颂,并且正在写入我国科学发展的史册。诚然,在记者与古菊云的交谈中,内心感悟到仿佛在读一本厚重的书,书名叫“古菊云精神”。这精神可归纳为三句话:“赤诚中国心,坎坷奋斗路,把生命献给科学事业。”它是无价之宝,是全社会的珍贵财富。我们的时代十分需要精神,当今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匮乏的就是这种精神。古菊云精神体现于他50年科技生涯的方方面面。

古教授说:“世界是个大家庭,社会进步要靠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球人的共同奋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灯、电话、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汽车、轮船、飞机等等,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们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在快乐地享受人类文明成果,有13亿人的中华大国,不能只是享受而不作贡献。现在‘孔子学院’遍及全世界,外国人说中国的古代人真了不起,作为中国人感到欣慰;但在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长河中,中国人的足迹实在太少了,我们又感到遗憾。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金以来,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但没有一个是在60周岁的新中国里受教育走向成功的。振兴中华,任重道远啊!”古菊云胸怀共和国、心系全人类,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滚烫宿愿和理想。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有一支具备这种精神境界的科技大军。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7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惨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笔者就在网上见识了地震之後的种种乱相——有民间的“半仙”说自己预测到了这场地震的;有人一口咬定“蛤蟆过街”是地震前兆(实际上是每年同一季节都会发生的正常动物学现象);有“专家”信誓旦旦说三峡水库或紫坪铺大坝诱发了汶川地震(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水库能诱发震源深度在10千米以下的地震);自然,还有某些有官方背景的专家出来打包票说今後四川盆地不会再有大震的。见到这些乱相,当时笔者就对真正的、科学的地震知识一直未能全面普及给中国民众感到十分遗憾。

5年过去,四川芦山又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微博上依旧展现了S年前的种种乱相。

笔者虽然并非地质学专业出身,但是作为对地质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科普工作者,仍然觉得在向民众普及地震知识方面有一定责任。

地震的短期预报是不可能的

1966~1976年间,中国华北、西南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地震。当时的地质学家和国家领导人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前就精确地报出震中、发震时间、震级这“三要素”,因此在中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预报地震活动。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给了人们很大的信心,但这信心很快就被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未能预测的残酷事实泼了一盆凉水。

早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之後,美国学界就开展了地震短期预报工作。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之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受到鼓励,投入了更多经费,但是几乎全部失败。比如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在准备迎接传说中的“东海大地震”(“东海”是日本人对静冈、神奈川县一带的太平洋的称呼),但“东海大地震”迟迟不来,日本的(大)阪神(户)和东北地区却先後在1995年和2011年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大震。无论是几十年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表明地震的短期预报在可预计的将来是不可能的。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实际上也只是运气好而已。花费了大量经费的科研部门尚且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报,那些只会观“地震云”、看“电磁”、玩数字、算卦的民间“半仙”们,更不可能做出什么准确预报。对此,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报地震》(Why Can’t We PredictEarthquakes?)解释得十分清楚。

同样的道理,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就信誓旦旦预报某地一定不地震,也是不可信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小震之後,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安抚情绪,斩钉截铁地说“短期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根据美国地震学家对美国加州南部地震的总结,一地发生3级以上小震之後,120小时之内在原地周边10公里范围内发生更大地震的概率是6%。尽管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值,但毕竟没有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汶川地震之前的几年内,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就发生了很多小震,其中仅2008年1月至5月12日上午就发生了30多次小震,当时却被政府和某些专家辟谣说“短期内不会有更大地震”。类似这样乱报“不地震”的情况如果一再发生,只能严重打击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

全民普及地震知识本身没错,但是一旦发现所普及的知识不正确、不实用,理应再次向全民普及更正确、更实用的知识,而不是视种种後遗症不见,一味对此做冷处理,甚至地预报“不地震”。从2007年起,中国的地震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按照上世纪的经验,一个地震活跃期通常要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中国仍然面临着新发强震的严重威胁。这本来是第二次向全民普及地震知识的好时机,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好好把握,就很可惜了。

要像熟悉周围的餐馆一样熟悉地下的断层

说地震的短期预报不可能,并不是说人们就完全无法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

在地震发生的各种规律中,由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构造地震”(占所有地震的大多数)总是发生在有活动断层的地方,这就是一条铁律。在远离活动断层的地方,地震的危害性就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比如在中国,“鄂尔多斯地块”(北至河套平原,东至山西吕梁山,南至渭河平原,西至宁夏平原、六盘山,核心地带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陕北榆林、延安,甘肃庆阳等)就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地块,虽然其周边地区会发生大震,但其内部就绝无大震。再如东南丘陵地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及邻近的贵州省,在地质学属于“华南板块”,因为在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侵入,把一些深大断裂牢牢“黏合”在一起,所以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地域,除江西九江,广东、福建沿海和广东内部部分地区外,其内部很少有强震。

与此相反,在有活动断层分布的地方,特别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强震的地方,未来就有发生强震的可能,应该多加注意。因此,了解所居住的地方有没有活动断层,危险性如何,历史上有没有大震,是民众自己应该做的功课;政府和科研机构也理应把相关的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一个活动断层非常多的地方,仅六环以内的活动断层就有5条:南口-孙河断裂,顺义断裂,南苑-通县断裂,高丽营-黄庄断裂,永定河断裂。这些断裂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6级地震。而北京东郊的夏垫断裂,更是在清朝康熙年间(1679年)在平谷和三河之间发生过8级巨震。如果我们对这些断层心里有数,就算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发生地震,但至少明白危险性存在,就能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比如在在买房、租房的时候,尽量避开靠近活动断层的房子,同时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所了解;家里随时储备一些救急的水、食品、药品;把家中受震动後容易倾倒、飞落的家具和其他物品尽量固定好;平时多学习一些正确的避震和急救方法,等等。如果每个人都尽量做到这些,在地震来袭的时候恐怕就可以挽救不少生命和财产。

龙泉山断裂带

芦山地震之後,很多人对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是否安全深为关心。同样,这时候民众应该了解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动断层分布情况。比如居住在成都平原的居民就应该对以前不为人注意的龙泉山断裂带保持警惕。

根据黄伟、江娃利2012年3月发表在《西北地震学报》上的文章《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与潜在地震危险性讨论》,龙泉山断裂带北起德阳市中江县,经过金堂、成都市龙泉驿区、简阳、双流、仁寿等县区,南至乐山市新桥镇附近,全长大于230千米。这条断裂带主要包含两条平行的断层,即龙泉山西缘断裂和龙泉山东缘断裂,两条断层之间的地块隆起,形成条状的龙泉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龙泉山断裂带相关的讨论才逐渐增多,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这一断裂带更是得到学界重视。但因为研究不充分,迄今为止地质学界对这条断裂带的性质和危险性并没有统一认识,意见分歧还很大。

旅加地质学家嵇少丞先生对此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警告。首先,汶川、芦山两次地震之後,龙门山断裂带全线大部活动完毕,能量得到释放,这肯定会影响到周边其他断层的活动。最值得警惕的断层有: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甘孜-道孚-康定-石棉-西昌-巧家),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松潘、平武附近),四川盆地内的龙泉山断裂和华蓥山断裂(主要是南段的宜宾-富顺-荣昌-带)。这些断层本来都在抵抗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挤压的巨大推力,一旦其中一两个断层抵抗不住发生地震,推力集中在剩下的断层之上,就可能让他们发生连锁性的继发活动,直到这巨大的力量大部分被释放为止。按嵇少丞的估计,龙泉山断裂带甚至有可能发生7级地震。

四川盆地周边断层中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邻近的鲜水河一安宁河断裂带地区,以及岷江、虎牙断裂地区是汶川地震後的两个孕震地区。5年後果然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了芦山地震

其次,成都平原覆盖着松散的沉积盖层,仅最近几千万年沉积的地层厚度就达一千多米。其中有不少地区(特别是龙门山山前地区)存在富含地下水的饱和砂土层。一旦在附近的龙泉山断裂带发生6级左右的浅源中强震,这些饱和砂土层会发生液化。如果其上的工程建筑(特别是那些建于几十年前的老建筑,以及农村的自建房)没有做过防砂土液化的抗震处理,按照嵇少丞的说法,这种液化的地震将“具有明显的震害放大作用”,“对工程建筑的破坏极为严重”,“带来惨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在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在成都平原的巨厚冲积层之下,还隐伏着两条活动断层,一条是邛崃-大邑-彭州-绵竹断裂,一条是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後者甚至穿成都市中心而过),据推测也有发生6级地震的活动能力。像这些有关活动断层及其潜在危害性的信息,就是居住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民众应该当做常识来了解的知识。

政府工作和民众监督配合才能万无一失

事实上,公众如果了解了活动断层的情况,不仅自身能够加强戒备,反过来还可以监督政府的地震预防措施和抗震规划。以这次的芦山地震为例,在5年前汶川地震时就有专家警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有可能继发大震,但据新闻报道,地震发生後宝兴县的饮用水、食物储备仅够使用2天,芦山县一些乡镇的饮用水、食物也都严重短缺,不得不靠外界冒着种种危险(比如被崩塌的巨石砸中的危险)一车一车地向里运输,说明这些危险地区的物资储备并不充足,并没有做足迎接大震的准备。如果汶川地震发生之後,当地居民知道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敦促政府多在本地储备一些物资,这次的震後救灾也能更有效、更从容一些。同样,考虑到龙泉山断裂带未来的可能危险,成都平原的居民也应该在自己加强防备的同时,敦促政府提高警惕,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程度(特别是地基的坚实程度),同时尽快开展更详细深入的地质勘查工作。政府的自身努力加上民众的监督,二者合起来才能最好地保证万无一失。

按一些人的主张,如果地质学界自己都没有统一的意见,那就不应该贸然把这些推测(特别是最悲观的估计)传达给公众。然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首先,意见是否统一是相对的。比如未来在龙泉山断裂带会发生多大等级的地震上学界虽然不统一,但没有一个严肃的学者会胡说这里会发生8级地震,因为这里的地质条件已经足以确证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财产的积聚也不容易,在不恐慌的前提下,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并没有太大害处。黄伟、江娃利就在论文中指出,中国地质学界喜欢根据历史地震情况推断一个断裂带的危险性,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比如唐山地震的断裂带在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大震,当时的学者因此没有多在意这条断裂带,结果却发生了大震,死份惨重。汶川地震也一样,之前很多学者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就断言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不高,结果再次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大震。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如果还要凭有限的历史地震数据坚持说龙泉山断裂带一定危害不大,那就是不负责任了。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质异常;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不确定性评价

前言

对矿产资源的内部、外部、数量、质量以及开发价值的评价就是我们所说的矿产资源评价,在进行矿产资源评价过程中会应用到许多理论知识和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需要对该项工作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政治、经济影响进行推测。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有统计预测矿床、以"求异理论为基础的资源预测评价以及结合数字找矿的资源定量预测评价三个阶段。在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过程中的评价对象为可疑的矿产资源,并建立一个合适的矿床谱系和地区的成矿多样性进行研究,进而实现预测评价的目标。

一、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的来源及途径

1、在进行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的预测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预测过程中所使用资料的不确定性以及测量精度的不够以及测量结果表达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差以及预测方法的不合理、评价过程中的变量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

2、不确定性方法是指在进行定量化预测和不确定性评价过程中使用的评价方法,是有地质不确定性的,在做研究时惯用的模糊数学理论是地质评价不确定性的体现。而地质统计学和地质几何学及地质统计学则是常用的两种对矿床评价的方法。

二、地质异常

1、地质异常特征

①在进行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时首先应该了解地质异常所表现出的特征。其属性特征主要包括:等级性和相对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规则性和自相似性、不均匀性和多样性、不连续性和突变性。

②地质异常的几何特征

地质异常的几何特征主要体现在边界特征和形态特征两个方面。其中按形态特征来分析,可区别为线性、面性以及环形三种地质异常。

2、地质异常时空演化

在进行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时,应按照层层划分的原则进行区域的划分,并且通过层层划分使得区域不断的缩小指导出现异常的单元,随着观测尺寸的不断变化异常尺寸也会随之不断变化。尽管异常空间的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性和不规则性,但是两者之间的比例不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层面里,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这就是分型特征在地质异常时空分布的体现。举例而言,大部分断裂构造的几何分布和断裂空间已经被证实存在显著的分性结构。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地质异常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叠加性和继承性,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地质异常的演化强度也在不断的变化。

3、地质异常识别提取及圈定

在进行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时需要识别和圈定地质的异常指标,通常情况下的地质指标的提取方法有:地壳升降系数法(即E值法)、地质关联度法(F值法)、地质相似系数法以及熵值法(简称a值法)等。在识别地质的异常指标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断裂密度法和地层组合熵等方法;在进行地质异常圈定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极值理论法、数量化理论、数理统计法、非线性地质异常分离提取技术、模糊数学法、数理统计法以及经验法等。

三、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流程

1、预测单元的划分

分析选择取值区间和地质不确定量的观察尺度的方法是预测单元划分过程中提高预测精准结果的方法。通常情况下,预测单元有两种,分别是不规则地质单元和规则网格单元。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单元类型以及大小的不同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对预测结果和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异常识别与提取

当下为止,线性地质异常识别和面性地质异常识别是主要的两种地质异常识别方法。现在笔者对异常识别和提取的研究对象进行简要的介绍,主要是对地层构造、地质构造和地基构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三维空间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3、圈定预测区域,估算资源量

在进行预测区域的圈定以及资源量的估算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处理将这些资料转化成数据,进而进行目标的层次性圈定,循序渐进的提升找矿的能力和效率。在进行矿产预测时根据成果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定性预测进而定量预测、经验预测以及主观预测几种方式,这几种方法各有优势,在使用时都应该遵循四个原则:动态、整体、最有效、实用。

4、预测区域优选原则及方法

在进行预测区域优选时应该遵循综合评判、系统优化的原则,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法、综合信息法以及经验类比法来进行。

四、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

不确定性在进行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中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不确定性评价旨在对吵闹声宽敞预测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预测数据的不确定和信息提取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成果表达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的不确定性,再者就是预测的不确定传播,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束语: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地质异常矿产预测体系发展形成的“三联式成矿体系”的研究进行探讨。文章中笔者从地质不确定性、矿产预测不确定性来源及其评定预测途径、地质异常、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流程、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以及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数学基础、地质基础以及模糊数学以及不确定评价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郝天录. 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探讨[J]. 企业导报,2011,12:111-112.

[2]梁树鹏.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J]. 技术与市场,2012,03:91-92.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冰臼” 壶穴 冰川 槽谷

1 关于冰臼的来源和影响

“冰臼”,一词源于《地质辞典》的解释:“在冰川作用范围内,由冰川内或冰川下的急流冰水携带石块快速旋转冲击使下伏的岩层产生漩涡状的深坑,称冰臼”。而《辞海》、《汉语大词典》、《地理学辞典》等辞书均无表述,可见“冰臼”是够“专业”的。直至世纪之交,情况才有了根本转变。

“冰臼在中华大地上的大量发现是自1997年开始的,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岛、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由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一位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研究员到各地考察“发现冰臼”,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媒体争相报道。“目前,有的冰臼分布区已成为部级地质公园,……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风景区等,”“几乎造成中国人将壶穴当成冰臼”的局面,并有了第一本专著《发现冰臼》面世,书称“冰臼”为“中国地质学界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远古冰川时期的奇特地质现象”等等,提出了“冰臼最新理论――冰说”。由此形成以韩同林为首的“冰说”学派,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同,但也遇到了界内人士的反对。

2 “冰臼”引发地质学地理学学术上的世纪之争

1998年3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打破常规,旨次联合召开冰臼成因的专门研究会”却没有定性结论。《热带地理》自1999年19卷第1期登载陈华堂、丘世钧、黄山、范小平、揭两丰顺“冰臼群”成因商榷为起始,陆续发表争论文章,至2002年第22卷笫1期的专家访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谈“冰臼”与“壶穴”,“贵刊已发表了足够多的文章,争论可以暂时结束了。”而停止发表此类文章。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发现冰臼”又频见报端。“冰臼”是否存在,是否能成为冰川活动的例证?是“冰臼”还是“壶穴”?“当务之急是开展学术讨论,明辨是非。”地质学界是该有个结论了,应该还世人以明白。

3 质疑“冰臼”

3.1关于“冰臼”分布区的质疑

根据《发现冰臼》书中收集的资料来看,“冰臼”在中华大地上普遍分布,大多发育在花岗岩石上,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最典型的是在南方现代河流发育最易形成壶穴的河谷区;而在现代冰川发育、第四纪冰川没有争议的,“冰臼”最可能发育地区――青藏高原上,却仅有据郑本兴本人并不认为是“冰臼”的资料:“樟木喜马拉雅山南坡波曲河峡谷旁有许多河流漩涡磨蚀形成的凹坑――“壶穴”、“拉萨北部的色拉寺旁一大的花岗石的顶面上,有数十个凹坑,郑等人认为是人为开凿而成的用于天葬砸死人骨头之用的小凹坑,而德国著名地质学家库勒则认为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河北区调队的张工程师介绍,……在噶尔亚沙之西南约20公里的北沟中,在巨大的花岗岩冰川漂砾之上有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冰臼分布。”但根据我国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惟一全面论述中国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山地的专著――《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中的结论,“我们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达成以下的基本认识:首先,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冰川发生过……至于银杏和水杉这些第三纪甚至中生代残遗下来的植物能在中国保存,更是与冰川广泛发育的观点格格不入的。”由此可见,“冰臼”不可能在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地区广泛分布。

然而,多方面的信息表明:罕见的“冰臼群”却在无第四纪冰川存在的南方河谷地区被普遍发现,历两三百万年竟保存尚好;“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最长、最大的山脉,又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接界的山脉,到此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学者数量特多。”并没有发现“冰臼”。“据了解,韩同林曾17次深入青藏高原考察古冰川。”为什么也没有自己的发现?是疏忽了,还是根本没有?可见,“冰臼”可信度是有问题的,因此仅从“冰臼”的分布区,可以看出其不可信!

3.2是壶穴,不是“冰臼”

关于壶穴,《地质辞典》的表述为“是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但《发现冰臼》作者认为壶穴是不存在的,“经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证实,‘壶说’这一传统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按照急流漩涡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方向在地面上进行磨蚀,永远无法形成像冰臼那样的洞穴。”、“像冰臼那样的洞穴。……而只有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垂直向下强烈冲击基岩才有可能形成”。可见在“冰臼’'论者视野里只有“冰臼”,并以此推论第四纪冰川曾遍及全中国。 但“地质专业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经诸多专家对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冰臼”的实地考察论证,最终却认定是“壶穴”。如老地质队员杨树庄考察广东丰顺大龙华乡井窝排,认定是“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造成的,即河流流水造成的。”是‘壶穴’不是‘冰臼’――我国科学家专程赴揭西现场研讨。”“湖南省地质学会组织省内多位地质权威专家赶赴茶陵现场勘察。……召开了专门的现场学术时论会。研究会纪要宣布,茶陵发现的这一地貌确是壶穴群,而非之前有些媒体所报道的“冰臼群”。《广东无两高,何来“冰臼群”》,据我国地貌学权威曾昭旋教授等介绍,高纬度、高海拔两个条件在广东境内均不具其一,冰臼之说是常识性错误。

韩同林、陈尚平在福建福安考察时认定蟾溪河谷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罕见的冰臼群。”王绍鸿教授以地层古生物资料,现存大量孑遗植物,形成冰川条件,蟾溪河谷实地考察等方面论证了“福建第四纪不可能有冰川活动”,“所谓冰臼,实为河水冲刷侵蚀而成的壶穴”。

3.3“冰臼”不能成为冰川活动的证据

假定有“冰臼’,存在,也不能成为冰川活动的证据,这是因为,《地质辞典》解释壶穴时指出“类似的地形也可以出现在冰川的底床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老地质队员理解为“是壶穴与冰臼的成因不同,但形成的机理是相同的。”施雅风院士认为,“从形态上说,两者没什么区别,……从成因上说,两者都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可见,“冰臼”与“壶穴’,是地形上类似,形成的机理相同,是大自然的异曲同工之作,即在形态特征和形成机理上难以区别,丙此,《地质辞典》将其定义在“冰川作用范围之内”的是“冰臼”。也就是说,要认定是否“冰臼”,必须先确认是否由冰川作用形成的,“而不是首先认定其为冰臼,并以之说明当地发生过冰川,如果仅仅根据形态作主观臆断,那就难免指鹿为马。”

因此,“冰臼”不能等同于业内公认的、单一成冈的U型谷、角峰、冰斗等冰川地貌特征显著,对冰川的存在具有指示意义的冰川遗迹,对其深入的研究亦无现实意义。

3.4“冰臼”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冰臼”为何在近期内才大量被“发现”?是缘于上述的,对冰川的存在不具指示作用,还是“冰臼在冰川地貌家族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很不起眼和为人‘瞧不起’的地位。”为何“地学界一直停留在存在的基础上”。还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而错把“壶穴”当“冰臼”可以宣扬的结果?

是否可以理解为。从理论上讲“冰臼”是“存在”的,即根据《地质辞典》“冰川内急流湍水……是可以形成冰臼的”,但有诸多迹象表明客观上是不存在的。之所以作如此认定,主要理由有:①正如杨树庄所言“否定冰臼的成立,要害是‘冰臼群’的地质分布特点。”而目前我国东部所发现的“冰臼”都分布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冰川发生过”的地区,经各地专家实地论证的结果却是壶穴(瓯穴)或其它地质成因的凹坑。②我国多次组织了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和1959年中国科学院在兰州建立了专门的冰川冻土研究所,以50年对冰川的研究,也无一例“发现冰臼”。③游人如织的玉龙雪山冰川公园和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主峰“大约100平方千米的面积覆盖着冰川”的勃朗峰,也无一人拍摄到“冰臼”。④冰川消融区前端应是“冰臼”最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仅中国“总共有46298条冰川”,全球冰川数最众多。竟没有人在哪一条冰川消融区冰舌消退的裸迹地上发现有“冰臼”。难道只有古冰川能产生“冰臼”?孰知“现代冰川是第四纪米次冰期冰川的继承者,而不是冰期冰川的残余物”。其它冰川遗迹都可以在现代冰川中找到。为什么惟独没有“冰臼”?“冰臼”为何客观上不存在?这从冰川本身的特性中不难找到答案。冰川的侵蚀力是巨大的,“冰川底部的石块突出冰外时,就成为铁犁和锉刀一样的有力工具。……冰川底部就象砂轮一样,在滑动过程中不断锉磨冰床”从而改变了基底状况,形成了u型冰川槽谷。“u型谷正是冰川为本身创造出的理想断面,因为流体只有当所通过的断面达于平均深度最大时才能畅通无阻。……美国加里弗尼亚州的约斯特槽谷深900-1200米,只是冰川的下蚀量就有450米”、“阿拉斯加的谬尔冰川以含沙量计,每年流域蚀低19毫米冰川侵蚀力如此之大,“冰臼”何以存在?由此,完全有理由推论:“冰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4 结论

地质学常识范文第10篇

丁文江的传奇人生中,最令人扼腕的一件事,是他英年早逝,死于非命,中国早早失去了一位地质学的开山始祖、文化思想巨擘。而尤为令人痛心的是,他死之前受尽折磨。1935年12月初,丁文江到湖南考察煤矿,先是登上3600英尺高的衡岳,后到谭家山探矿,下到600英尺斜深的矿洞,一寒一热,受了风寒,于是在宾馆生起炉火,闭上窗子睡觉,不慎煤气中毒。接下来,便发生了匪夷所思的一幕:普通的煤气中毒,竟被当作溺水病人抢救,长达六小时的人工呼吸,折断一根肋骨,敲掉两颗门牙,更奇怪的是,此后很长的时间里,竟没人发现他肋骨折断,伤及胸部,结果贻误了救治的时机。

丁文江之死,令人感到某种荒诞。一个崇尚西医的人,最后死于西医(当然是庸医)之手,是颇具反讽意味的。丁文江留英七年,考入英国名牌大学――剑桥大学,最后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的双学士学位,是中国学界公认的西化最地道、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用傅斯年的话说,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菁华”。据胡适回忆,丁文江生活最有规律,睡眠必须八小时,起居饮食最讲究卫生,在外面饭馆吃饭必须用开水洗杯筷;不喝酒,常用酒来洗筷子;夏天家中吃无外皮的水果,必须先在滚水里浸20分钟。丁文江对西医绝对信奉:“他早年有脚痒病,医生说赤脚最有效,他就终身穿有多孔的皮鞋,在家常赤脚,在熟朋友家中也常脱袜子,光着脚谈天,所以他自称‘赤脚大仙’。他吸雪茄有20年了,前年他脚有点发麻,医生劝他戒烟,他立刻就戒绝了。”而对于中医,则不屑一顾,鄙视有加。丁文江夫人常年有病,胡适曾让他带回几贴膏药试试,却被他拒绝。有一次老朋友陈伯庄故意同他抬杠:“假如你到穷乡僻壤考探地质,忽然病了,当地无一西医,更无西药,你会让中医诊治你吗?”丁文江断然回答:“不!不!科学家不得自毁其信仰的节操,宁死不吃中药不看中医。”丁文江对西医的无条件崇拜,对中医的不屑一顾,由此彰显无遗。

丁文江死于非命,罪魁祸首当然不是西医,而是被滥用、误用的西医,其中包含着对西医的迷信。这种迷信在“全盘西化”甚嚣尘上的时代,是必定要发生并且成为气候的。在当时的语境下,“西医”简直就是“科学”的代名词,被那些崇拜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奉若神明,其片面性直到后来才被认清。胡适后来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丁文江的死因:第一,丁文江没有严格地服从中国最好的医院――协和医院的警告,在游兴和工作热情的双重诱惑下,连续登山下井,脑血管受到损害;第二,他忽略了内地的西式壁炉烧煤的危险,晚上紧闭窗户睡觉;第三,衡阳的路局医生和教会的外国医生缺乏煤气中毒的常识经验,鲁莽地对他做了五六个钟头的人工呼吸,敲掉门牙,折断肋骨,种下“胸脓”的祸根;四,中国内地最完善的医院(长沙医院)、最尽心的医生看病人情况有所改善,忽略了他左胸的肿起和剧痛,让胸脓一旦溃裂而不可救治。胡适最后沉痛地指出:衡阳医生的糊涂鲁莽,长沙医生的疏忽,都是应该牢牢记着的教训,“我们信仰新医学的人应该作出更大的努力,不但要注意设备的最新最完善,特别要注意医学校的教育和训练,要更严格的淘汰医学生,要更严格的训练医学生,更加深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习惯,要加强他们的责任心与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仅仅信仰西医是不够的!”

胡适的话很精辟:仅仅信仰西医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整套的知识、技术与方法,更要有人道主义的医德。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要做到这一切是谈何容易!作为一种舶来品,西医在中国尚处初级阶段,水平低下是正常的。而再进一步看,西医本身也有局限,比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将人体视若机器等。总之,西医骨子里带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科学主义傲慢,缺少中国传统医学身心合一、重视根本、整体把握的辩证法和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底蕴。这种科学主义的傲慢一旦与无知相结合,就会产生极大的负作用,轻则损害人的健康,重则危及人的生命。丁文江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丁文江是一位彻底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能使宗教性的冲动,从盲目的变成自觉的,从黑暗的变成光明的,从笼统的变成分析的。”然而,他的这种态度反而使科学变成了宗教,变成了拯救人类的惟一的灵丹妙药。遗憾的是,这种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他本人,却恰恰成了“西医”的牺牲品。

上一篇:历史文化常识范文 下一篇:医疗急救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