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工程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1:34

地质灾害工程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1篇

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泥石流。

泥石流就是在山区沟谷中,由于冰雪、暴雨等雨水被激发,然后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一些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按照沟谷的地貌形态,泥石流可以简单的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泥石流的爆发时间非常短,在山谷中由于暴雨形成的水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夹带大量的泥沙石块冲出沟外,甚至蔓延到宽阔的道路上,给人们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2、滑坡。

滑坡就是指山坡的岩体或土体顺着斜坡向下滑的现象。造成滑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降雨、地震、河流冲刷、融雪等自然因素。但是近几年来,人为因素引发的滑坡在逐渐增多,主要是工程活动中的后缘弃土加载、庄稼灌溉等。

3、崩塌。

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滚动、崩落,堆积在坡脚的一种地质现象。根据土体崩落运动的形式,崩塌可以分为倾倒、垮塌、坠落等类型;而根据岩体或土体的成分,可以分为岩崩和土崩两种类型。崩塌中岩土体的运动速度相当快,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人员造成伤亡。

二、导致地质灾害出现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降雨是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降雨又对地下水进行补给,使得地下水水位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从而引发地质灾害。2、昼夜温差以及季节的变化,时间一长就使得岩石风化,夏季容易使粘土层龟裂,而且夏季雨水多,就使得雨水从裂缝渗入,引发崩塌和泥石流。3、河道水库的水流冲刷坡脚,不断的进行淘蚀和溶解,使得斜坡的支撑部分渐渐不能承受坡体的重力,从而引起崩塌、滑坡。4、地震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地震破坏岩石层结构,使得岩体产生大量的裂缝和断崖,经过雨水的渗透,所以在地震后常因降雨而发生滑坡以及山崩等二次危害。

(二)人为因素

1、乱挖乱堆。

对新农村来说,让地形保留一定的起伏,对于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是有好处的,可以很好的保留泥石流等的行洪通道。如果过度的追求平整化,不仅在建设的费用上增加了,而且因此形成的挖、填方边坡就成为了滑坡的隐患。在部分农村里,经常有村民在植被茂密但是岩层风化比较厉害的斜坡地段开挖,这种情况在暴雨的时候,发生滑坡危险的几率就比较大。

2、人为改变自然河道路径。

天然河道是由内外地质作用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结果,是有其自然规律的,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是不宜改变河道的自然状态的。不过还是有人常常在泥石流的行洪区或者堆积区缩小河道的宽度,或者改变河道的方向,从而使得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3、随意建设池塘。

在很多的村镇建设中,一些村民往往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和选址,就私自新建池塘,而且不少还是建在滑坡体或者不稳定的斜坡上。时间一长,这些不稳定的斜坡就会出现变形甚至裂缝,就会加剧池塘里面水的渗入,从而造成滑坡的隐患。所以,在兴建池塘的时候,必须经过专业人员合理的设计和选址方可实施。

4、轻视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我国正在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但是在规划建设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房屋建筑设施,却忽略生活废水和雨水排放设施的建设,因此就有水源常年不断的渗入坡体,从而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在遭遇暴雨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一)泥石流的防治。

防治泥石流应当主要以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作为预防措施,以区域性总体规划为基础,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灾害点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综合防治。比如在雨水量较多、坡面径流较大的山丘地区,可以设置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小型的排水蓄水工程,从而分散暴雨的径流;此外,在坡耕地的治理上,可以根据土层以及雨量等条件,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等,从而达到对斜坡耕地的治理,而治理荒坡荒地的时候,可以修建经济林、用材林等生物工程。

(二)崩塌的防治。

在防治崩塌的时候,应当根据崩塌的类型、范围、规模等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情况下,防治崩塌可以采用遮挡、围护、支撑、挂网喷射混凝土等主要工程,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搭配组合。另外,位于陡崖上的危石以及危岩体,应当首先选择清除,在不方便清除或者清除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再进行加固或者拦截方案。

(三)滑坡的防治。

一些危害比较大的滑坡,有可能转化成告诉运动的崩塌,所以对于这类滑坡必须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防范,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综合治理的方案进行滑坡的防治,也可以使用工程类型方案,比如抗滑挡墙、反压护道、支撑盲沟、截排水沟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构建组合式的抗滑工程。此外,位于库岸或者河岸的滑坡防治,必须将水位的变化对滑坡的影响也考虑进去,从而设计整体的滑坡防治工程。

四、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财产的安全越来越重视,有的虽然有的地质灾害是不可控的,但是只有掌握了更多的防灾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对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进行加强建设,并且保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地质灾害对我们的威胁,保证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安全。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质量管理;防治效果

湖北省秭归县地处长江两岸的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危害严重。据调查,全县分布各类地质灾害747处,总体积38.2亿立方米。涉及12个乡镇的农村和乡镇,65175人,预评估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全县三峡库区分布地质灾害247处,总体积7.38亿立方米,受威胁人数29202人,经济损失11.2亿元。

库区地质灾害中,纳入国土资源部二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项目28个。按类型分为:滑坡项目24个,塌岸防护项目4个;按防治方式分为:治理23个,搬迁或监测5个。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22家施工单位,5家监理单位,5家勘察单位,4家设计单位,2家检测机构,1家质量监督机构和1家监测单位参建。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分别于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全面完工,2004年6月前,并顺利通过县、省、部级初步竣工验收,其中优良工程16个,合格工程3个,优良率达到84.21%。

一、理程序建制度,以制度促管理

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它的防治不仅可以保护库区数十万人民生命财产,巩固移民建设成果,更能有效地保证三峡工程的安全。工程质量关系到治理工程的成败,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用制度约束行为,杜绝任何质量事件的发生。

鉴于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正式启动之初,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程管理办法》、《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程实施细则》、《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和《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其中明确了市场准入条件,项目报建到正式开工的程序 (即规划批复以后,从勘查报告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开工报告竣工验收)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建设、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工程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

正因为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建立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管理办法,才使二期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工程管理工作做得有理有节、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疏而不漏。从市场准入开始、招投标、各参建单位的选定、方案的论证、各个阶段的审查、开工报告以及开工后的管理一直到竣工验收,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并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很好的发挥其资源优势,严格工程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得以最终取得初步竣工验收16个治理项目取得优良工程的好成绩。

二、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任何优秀的设计,主要通过施工反映出来的,质量是工程治理成败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和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的防治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质量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生命,加强施工管理,尤为重要。

(一)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素质

为全面提高参建单位工程管理水平,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质量,先后组织学习了国土资源部颁发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规范》,并及时宣传和贯彻质量管理规定和标准,还专题进行重庆綦江虹桥质量事故审判案例警示教育。培养了大批管理人员,建立了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心管理人员长驻工地,实行面对面管理,同时充分发挥监理的职能作用,做到分工合作,互相监督,相互配合,保证了工程的各个环节符合建设程序和规范要求。

(二)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自检”相结合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秭归县18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除所有项目聘请社会监理外,中心在领取开工报告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申请了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进行质量监督。质量监督站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提供有关工程质量的文件和资料;进入被检查单位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有影响工程质量的门题时,责令改正。社会监理实行二级监理体系,即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和高级驻地监理工程师办公室,质量管理的依据主要是合同条件、合同图纸、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监理单位在工程监理过程中发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检测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其他不严格履行其质量责任的行为,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制止无效的,报告监督机构。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及时进行核查并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参与验收。正因为采用了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才得以于有效地遏止工程质量滑坡,促使参建各方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三)建立分级质量管理责任制

项目的主管部门、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质量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工程项目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工程技术方面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将业主、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法人、总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明确相应质量管理职责,以责任牌形式进行施工现场公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便于对照检查,同时也是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种重要举措。

(四)严格审查,杜绝任何质量隐患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我国尚属于一种摸索和探求的过程,没有现成的管理办法和成套的技术标准。因此,在设计文件的审查中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有些项目,从勘查报告到初步设计甚至要经历十多次的评审。设计文件最重要的是结构安全问题,如果设计有问题,结构受力就不合理,安全系数不够,就不能保证结构安全,更不能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般情况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图设计文件没有强制性要求审查,但秭归县的所有项目都聘请了有关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真正实现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凡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使用,从源头杜绝了因设计而带来的质量隐患。

质量控制应该是由直接生产者来保证质量。业主单位在选择参建单位时,主要是通过资质管理、市场准入等手段来保证生产者的质量。同时在施工招标过程中,严格进行了资质审查,主要采取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两种形式,为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随时解决设计问题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地质灾害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强,地质条件复杂,同时设计变更繁杂,变更图纸多。为了有效地解决施工中的设计问题,基本上实行每一个项目在施工现场派驻一个政治素质高,技术水平精,实践经验强的设计代表。由于很多原因造成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秭归县19治理工程中设计抗滑桩756根,设计桩长12523.20米,设计施工741根,因变更设计取消抗滑桩15根,实际实施桩长为12250.30米。其中黄阳畔滑坡设计抗滑桩20根,实施20根,设计桩长396米,实际桩长479.3米,比原设计桩长增加21.04%。庙岭包滑坡19号桩设计25米,实际实施37.6米,比原设计超深12.60米,比原设计桩长增加50.40%。正因为派驻了设计代表,在施工中结合实际进行优化,及时调整桩长、重新配筋,并出具了相应变更图纸,减少了施工中带来的诸多麻烦,缩短了施工进度,还避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六)赋予监理权利,树立监理权威

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工程监理有相当多是建设单位说什么,他干什么,权威性不够。当然,监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设单位,代表建设单位来管好工程,当然要听业主的。但监理公司还有另一面,他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对社会负责。因此,监理公司既要对建设单位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从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来说,这两个负责是一致的。所以,在签署监理合同时,就明确了监理单位的权利,强调在工程监理中独立行使职能。没有监理工程师签字,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得拨付工程进度款,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把监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和作用真正强化起来。

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现在大多数监理公司从事施工工作经验多的人比较多,对设计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另外,对于监理不讲究职业道德,不注意社会形象,出卖资质,出让监理业务,不坚持原则、盲目地听建设单位说什么就干什么,利用监理之便,行个人之私,甚至对于和某些方面勾结起来,弄虚作假,损害工程质量的行为。将是建设单位和监督机构检查的重点,一经发现,将严惩不待。为提高监理公司素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监理公司在人才结构上自觉进行调整,自己缺乏的人才进行了补充。总而言之,工程监理是我们整个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七)抓好三个重点,把好三个关口

即抓好重点工程、重点工序、重点工艺的管理,把好承包人的材料进场、隐蔽工程验收和中间交工关。工程监理单位应当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未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拨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二是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四个“监督检查”、三个“参与”。四个“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项目划分进行监督检查;对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检验、施工质量“三检制”、质量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施工质量和有关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检测手段及构件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三个“参与”:参与工程的重要隐蔽工程和工程关键部位的验收和质量评定;参与工程的质量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参与工程的阶段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竣工验收。

(八)定期检查,及时整改质量问题

中心每月组织一次质量检查,会同监理单位和现场业主代表组成的检查组,进行质量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把任何质量隐患消化在萌芽状态之中。并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质量动态通报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适时组织各承包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设期间,政府多次组织监察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对全县的治理工程项目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从效益审计、检查督办、综合评估三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监察,受到了较好的效果。省、市专家和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检查督办,对提出的问题参建各方都能诚恳接受,认真整改,绝不迁就,对查出个的问题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不找准问题的原因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不吸取教训的不放过。质量大检查直接到施工现场,检查直接生产者的工作情况。检查中发现直接生产者存在不规范运作的问题,特别是对国家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不认真贯彻,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部分单位的质量责任制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放在抽屉里,根本不落实。因此,在现阶段还要靠外力去促进它落实。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18个项目中,业主累计下达整改通知书42次,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九)正确处理工程质量、进度与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香溪至贾家店库岸治理工程中,虽然我们拆除了柚子树段300多平方米不符合要求的浆砌护坡,直接经济损失达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3个月中,顺利完成了浆砌护坡以及抗滑桩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谢家坝滑坡治理中,由于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在初步竣工验收所有浆砌水沟均不满足要求,最后被迫全面返工重建,验收时间又推迟1个多月,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因此,作为业主在管理中不能片面的追求质量、进度和效益的任何一面。

(十)严格质量检测,成果令人满意

秭归县所管的19个治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均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委托具有试验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工程初步交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检测凡属于重要部位、特殊工程由中心委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检测中心和湖北省神龙地质工程勘察院岩土测试中心分别进行了检测。一般性工程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组织检测,防治中心最终根据检测结果,对照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采取“随机取样、实地量测、查看资料、归纳汇总”的方法进行评定。

所有项目的分项工程实测主要对断面尺寸、轴线偏位、平面位置、顶、底面高程、平整度、倾斜度、坡度等指标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垂直度仪、坡度尺、2米直尺、钢尺等进行抽样检测,所有的砌体均按标准进行了破坏性检验。19个治理项目共抽检2446点(处),合格点2262点(处),合格率92.46%;混凝土及砂浆强度主要查原始试验资料,首先看试验结论是否满足标准和设计要求,然后计算离差系数(CV),用离差系数(CV)进行评定,经查,所有项目均在评价范围之内;抗滑桩由委托单位采用RSM-24FD型主机和SY-1型传感器进行了应力应变检测,按标准要求共计抽检624根抗滑桩,其中I类桩611根,占被检测桩的97.92%,II类桩13根,占被检测桩的2.08%,从检测结果说明,均在合格范围之内。根据外业检测结论,按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结合基本要求、外观鉴定和资料查验的情况进行了综合打分,最高得分94.76分,最低得分81.9分,16个项目被评为优良工程,3个项目被评为合格工程,优良率达到84.21%,其成果令人满意。

三、加强监测和维护力度,巩固防治工程质量成果

通过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库区1635户2461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5个集镇、3个居民点、1所卫生院、4所学校、1座特大桥、7条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了5434亩土地,改善了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了加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维护与监测管理,充分发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防治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县政府决定将19个治理项目交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维护管理,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秭归县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维护管理的通知》。

2. 统一制定在治理范围内严禁建房、取土、砌渣、排污及破坏监测设施等行为的标志牌,并安放在开阔醒目的位置。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提高人民的法制意识。

3. 按照《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维护与监测管理暂行规定》,出台了后期工程维护和保养的管理办法,便于巩固地质灾害防治成果。

4. 监测工作由建设单位委托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具体实施,为提高后期效果监测质量,后期效果监测单位聘请了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业务指导。

5. 定期进行检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修订)[DB/OL].百度文库,2013-08-28.

[2]徐波.工程质量监督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岩石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1、岩石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含义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石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并且成逐年增多的趋势,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生活也带来了很多不便,而这些地质灾害中大多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等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我国应该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从而减少经济的巨额损失。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与种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农业大国,然而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造成我国抵抗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多样、生态环境多变等特点,形成了我国地质灾害独有的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的频率高、灾害发生的种类多、灾害产生的强度大、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严重。根据我国近些年发生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地面沉降等种类。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而在分布的位置和区域上来看,我国发生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质灾害主要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指自然产生的地质灾害,可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因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的变化,这类灾害往往不以人类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第二类是人为性的地质性灾害,是由于人类的行为对地质造成的影响而的地质灾害,可称第二环境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滥挖滥开现象,对地质环境赞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分析,人类行为是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占一半以上。

2.1泥石流。泥石流实质就是大量的固液混合物以非常快的速度从上到下冲下来,主要是由于暴雨、暴雪、积雪大面积融化成水等量大速度快的的降水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并且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产生的原因:乱垦滥伐、滥挖滥开、乱扔乱放废土和废石。

2.2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石由于直立的裂缝作用,与母体突然分离、失去根基和稳定,向下滚动、翻转,最后在山坡脚下堆积的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剧烈的震荡、堆放废置的填土、矿产资源的挖掘、道路工程时造成的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2.3滑坡。滑坡实质是指处于斜坡的山土或者岩石,受到外力因素如地震、地下水运动、河流的冲刷等作用下,顺着特有的软弱带或者是软弱面,亦或散落地亦或整体地沿着破顺势下滑的自然现象。

产生原因:滑坡的诱因:滥砍滥伐、地震、不合理的蓄水排水、地表水不断冲刷斜坡坡脚、河流等形式地表水的浸泡和冲击、地面的降水、对坡脚的开挖、加载堆填。

2.4地面变形。地面变形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三种形式。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受到地面沉降影响的地区涉及70余个,已经形成灾害损失的达到30多个,并且沉降量最大的地方已经快达到3米。但是这些地区并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是成片的灾害密集区形成面积广大的地面沉降活动区域,而有的则是独立的发生的。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很多人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的数量和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

3.1施工技术标准的总结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三大特点:复杂性、隐蔽性和多样性,同时以地下施工为主。复杂性如冠梁性+锚拉+抗滑桩+挡板,隐蔽性如抗滑桩,多样性指防滑坡可采取挡土墙,也可以采取桩的形式。由此可见,岩石工程的施工流程、工艺方法和工程顺序和基础工程与地基十分的相似甚至相同。

3.2做好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3.2.1工程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工程防治措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适用的环境和方法如下:针对于大中型的滑坡灾害,可以参考工程相关的地质勘探资料来选择适当的工程防治措施;而针对于小型的土体滑坡灾害,也是最易发生的滑坡现象,应该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3.2.2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合理规划耕牧、种草护坡和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减少灾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措施具有投资少、防治范围大、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的平衡、而且持续防治的时间长,但是这个方法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发挥效果。对于一些特定的地质灾害区域,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合适的生物防治措施,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地面塌陷区以及泥石流频发区应该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减少类似地质灾害的频发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3.2.3避让措施。①雨天临时避让预案。对于一些在雨天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和已经开始变形的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预案。也就是在雨天对于受到安全威胁的住户采取逐一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方法,采取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影响以及就近便民的原则。②搬离原住处避让措施。对于一些危害性大、危险系数高的地质灾害,防治的费用往往高于搬迁费用或者通过再建重建无法摆脱地质灾害的,应该采取搬离原住处,重新规划生活区域的避让措施。

4、结语

岩石工程施工中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的工作。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断的引进一些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将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韩佐东,唐智勇.岩石工程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20):7.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察;工程治理技术;防治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一、地质灾害以及危害分析

1.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随着地球运动,地表发生变迁产生的比如火山作用、地壳断裂等。这类地质灾害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不会随着人类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另一类是由于人为因素比如对地表进行破坏、不当的经济生活活动等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逐年提高,其造成的破坏性极大。一般来说,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对周边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十分严重。

二、地质灾害危害

尽管这些年我国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成本,但限于经济发展和当前的技术水平,地质灾害依旧得不到精确的预测,所以发生的频率并没有降低。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均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主要危害有造成居民房屋损坏、倒塌,损害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塌陷、桥涵被毁,导致交通不畅,危机交通安全;破坏城镇建设,破坏工厂、学校机关等基础设施;造成农田毁坏,水利设施的损坏,导致农作物减产;造成电杆等倒塌,输送线路被中段,严重影响到输电、通信工程。

三、地质灾害勘察与工程治理技术

1.防治工程设计

在采取工程和生物治理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和防治以前,首先需要对防治工程进行设计,在设计前,收集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主要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建立成因机制。然后在对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防治工程的主要目标,勘察的手段,采取的主要治理技术等。最后再根据防治工程的主要目标、勘察防治手段、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等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作量的多少。

2. 地质灾害勘察

2.1 确定测绘范围

一般的地质灾害都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以前,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测绘工作,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地表的点线面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分析,目的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并且佐证地质灾害的特征属性。在确定测绘范围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还需要根据运动规律,对周边一带的地质环境进行测绘。

2.2 选取勘察方法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的时候要选取理想的勘察方法,除了根据地质灾害结构分析采取的传统勘察方式以外,还需要采取多样新型的勘察方法。比如在对滑坡进行勘察的时候,传统的勘察方式有钻探、槽(井)探和物探等,但是比如钻探只能起到对地表进行分层的作用,所以应该在采取传统方式的时候适当地结合其他的勘察方法。例如在使用钻探勘察岩质滑坡的时候可以采用单动双管钻探工艺来完成,只有通过较高采取率岩芯的识别才有助于对滑坡体的客观判断。比如槽探虽然勘察起来比较直观,但是成本比较大,而且风险较高,不管是钻探还是槽探都会对原来地表造成破坏,所以需要配合原位测试的方式进行多样勘察。

2.3 勘察样品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之际,需要进行勘察样品的采集工作。目前样品的采集由于勘察方式的问题以及采样容器、采样测试参数值设定等问题,得到的样品有不稳定性、代表性差等问题,使得采样的测试结果不理想。在解决样品问题上,除了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暮η榭霾扇〔煌勘察方式以外,为了提高样品的统计性和真实性,可以采取相应的采样方式。比如滑坡样品采集的时候,为了减少采样槽数量,减少工程成本,可采用环刀现场井(槽)侧壁采样,这种方式具有一井多采特点,有效减少了工程风险以及工程的成本。

3.工程治理技术

3.1 主要工程治理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勘察设计以及现行的相关规范制度、技术标准等,当前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治理的主要工程有:排(截)水工程、支档(拦)工程、护坡工程以及加固工程等。在对这些防治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工程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工程治理技术。

根据表1显示,对于一些小型的滑坡,可以采取前缘支档、后缘排水治理技术措施,对于中型以上的滑坡灾害,需要根据已有的勘察资料采取更加详细复杂的治理措施。对于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护坡、加固等技术措施,对于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治理,采取的措施需要根据塌陷以及沉降的程度采取排水或者加固等治理措施。总之,在利用工程技术进行不同地质灾害治理的时候,先要分析已有的灾害勘察资料,然后根据当地的灾害实际、地质环境等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

3.2 工程治理设计的注意事项

首先,工程勘察和工程治理之间有一段间隔期,至少要在半年以上,而在这段时间内,地质灾害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滑坡体的时段演变。而工程治理设计是按照之前勘察结果进行的,不客观不严谨,所以需要对之前的勘察信息进行更新,重新进行现场核查,发现与之前勘察信息不符的地方,必要的话可以进行补勘。另外,需要选取合适的治理方案。一般的地质灾害经过勘察信息分析以后,会根据勘察结果以及灾害情况和特征制定治理方案,可是在选取治理方案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比如滑坡一般是由于大气降雨造成的,但是治理方案却主要选择了工程抗滑,虽然抗滑工程很重要,但是成本却很高,而且不是所有滑坡都适合的治理方案,所以需要根据防治的主要目标针对其中关键性问题采取灵活性的治理方案。

结语

综上,由于地质灾害破坏性大、波及面广、发生次数增多等特点,现阶段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工作。在勘察方面主要注意勘察的方式,采取合理的采样方法,在治理方面,可以使用工程治理技术进行防治,需要注意防治方案的科学性以及可实行性。

参考文献

[1]钱凯,张灵九.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75-76.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我国的地质工程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是一门研究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以及工程运行后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工程系统中地质体和地质环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特点,其中又分为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更能深刻的体现地质工程学的特点。岩土工程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和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指人们的建设活动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治,其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开发和管理,更加全面和科学。

地质灾害主要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类是自然因素产生的;另一类是人为活动引起的,两者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都属于地质灾害[1]。

在我国主要以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多,而且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占自然灾害损失总额的四分之一。因此,要想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且要尽量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地质灾害呈现出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惨重格局,一方面因为我国处在一个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多变的地理环境中,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经济相对不发达,承灾能力不强。 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是地质灾害两大类,其中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是第一环境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灾害,它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第二环境问题,属于人为地质灾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挖掘能源,从而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导致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2.1自然地质灾害分析 第一,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到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它的发生引发条件很多,像地震、开挖坡脚、劈山放炮、滥砍乱伐等,都会引发滑坡。其中江、河、湖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大的峡谷地区,地震带等地质构造之间以及暴雨多发地区都容易出现滑坡。第二,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然而,不合理的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以及滥伐乱垦等都会造成泥石流的发生[2]。 2.2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在地质灾害中,人为进行建设的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且其危害性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的地质灾害。其中,诱发速度快、诱发灾害面广、灾害损失巨大是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三大特点。例如,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的开挖,使得瓦斯爆炸、地面坍塌与沦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发。除此之外,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会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常常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如图2.2)

图2.2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研究3.1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隐蔽性、复杂性、多样性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三大特点,其中抗滑桩体现了它的隐蔽性,抗滑桩加锚拉加挡板加冠梁体现了它的复杂性,防治滑坡可以采用桩,也可采用挡土墙体现了它的多样性,这些大多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可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工程三者具有十分相近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可以借鉴采纳。其中,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一、《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其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为其提供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其主要为各类工业与民用以及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其主要为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使工程更加符合标准,提高工程质量。3.2制定一些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首先,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在制定防治措施的时候,要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来确定主要的防治途径,这样可以不断的积累经验,实现更好的防治;另一方面,根据地质灾害是否容易发生这一特点来确定防治目标,从而制定出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的大小。其次,制定出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的规范以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制定出切实可以的防治工程措施。

3.3有针对性的选择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一,工程防治措施 。防治地质灾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工程防治措施,其适用条件和方式都比较广,便于实施。例如,对于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可以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土质滑坡问题;对于中型以及更大的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以减少灾害的再次发生。(如图3.3)

图3.3第二,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言外之意就是利用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应用范围广、投资成本低,能够有效的促进生态平衡,较好的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等是生物工程的特点,这一工程措施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这样就使得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三,其它防治措施。在选择防治措施时,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进行选择性。例如,在泥石流、地面塌陷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保持水土,减少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更具有长远意义[3]。

第四,避让措施 。它包括雨天避让措施和搬迁避让措施。一方面,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可以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根据该地的自然经济情况,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对于受到雨天威胁居民,可以将其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其次还要确保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和其他灾害的威胁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其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以及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这样的地区进行防治的成本就太高,可以采用搬迁避让措施,从而有效的解除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4.结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非常的艰巨,道路也相当的漫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大,使得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因此,要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的引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让其发挥很好的作用,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2010(3).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8).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harm,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measures, and has a certain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verybody reference.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4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引起的严重的水土流失。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⑽ 地下矿层被开采后形成的地下采空区其上部岩层失去支撑,平衡条件被破坏,随之产生弯曲、塌落,以致发展到地表下沉变形,造成地表塌陷。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灾害预测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恶化的终极反应,研究的核心和目的是预测预报、岩土工程治理及生态环境的恢复。

近年来,岩土工作重点由资源调查向环境地质工作转移,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和岩土工程灾害分析、预报、环境地质工程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进展,特别是公民的环境地质和生态环境意识得到提高,局部环境地质条件经过治理得到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地质工作任务还很重,在人口、资源、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下,将进一步产生负环境效应,并会引发各种岩土工程灾害。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4.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4.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4.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4.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4.2.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2]李媛,孟晖,董颖,等.中国岩土工程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基于全国县市岩土工程灾害调查成果分析[J].中国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7篇

【关键字】地质灾害,工程,设计,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具有自身的防治战略以及相应的勘查内容和评价办法。在地质灾害工程中,实施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工程的性质、地点、规模、方式以及终结的时间都是取决于具体发生的灾害。了解了地质体的设计与治理将能够使地质灾害工程正常进行。

一、地质灾害工程的设计

地质灾害工程中设计很重要,要深入的了解自然结构,研究它的成因机理以及灾害发生的条件。在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工程中,要求立足于实际问题中,用成熟的理论将问题解决。认真探索新理论和新工艺,在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发生的全程模式。

(一)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进行概念设计,这样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完善整体设计。因此建立一种源于成因机制分析的地质灾害工程的概念设计体制,在设计中应该完全适应地质体的自然态势,对自然结构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增强自然的稳定性,不能将其随意的进行改造,应尽量的适应自然地质的具体环境和特征。对于一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将设计和工艺优化,按照设计人员的具体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时要做好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灾害体,保护好对象。在开工之后,要综合的听取建设,监理和施工方面的意见,将原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提高工程的质量。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总体设计

根据地质保护对象的工程等级确定工程的设计标准,结合设计的技术规程、规定等技术文件,制定出有效控制灾害工程治理的设计思路。在施工过程中,比如挖基坑、边坡等施工时,作出施工安全的检测设计;对主体工程进行工程效果作出检测设计。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分项设计

根据地质灾害体,列出本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如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施工的质量要求。对于主体受力的桩、锚等进行质量检测,列出具体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数量;针对辅助工程设计的堆渣场挡土墙等作出分项设计并纳入预算中。

(三)地质灾害施工设计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作业中存在很多设计步骤。比如现场的设计,反馈设计,分析设计,监理设计,代偿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下面分别对这些设计进行介绍(1)初始的反馈设计。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进行现场设计。其中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判断,拟定初始的方案,主要包括对方式的选择,施工的具体方式和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于设计的各个层次中。(2)计算机分析设计。在初始反馈设计的基础上,下一步该进行计算机分析设计了,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将初始反馈的资料量化,提供出更为准确的工程施工方案。此种设计有一定的缺点,由于计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以及设计对象的不确定,计算的结果会出现定性使用的现状。(3)系统设计。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更广泛的把握实质性的问题,防止在原则上的失误。(4)代偿设计。要求施工人员针对关键地段施工时,添加的一项施工措施,可以加强安全储备,增加对地段施工中的安全系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代偿设计在指导施工中的程序、强度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中地质体变形,减少灾害。(5)二次反馈设计。主要进行工程开挖和造孔的施工中,能够检测到之前未能够想到的一些意外状况,根据相应的反馈设计,能够更精细的对整体进行设计。(6)可靠性设计。地质灾害工程相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的不确定来自防治对象自身存在的设计参数有较强的离散性。因此,计算模型也和实际的工程中有一定的不同,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就是在对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考虑之下,选定可靠度或可靠指标当作设计准则。这样就可以在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下计算出失效概率,判断工程的可靠性。(7)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设计的操作性非常强,对设计工程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虽然说设计的各种观念有所重复,但是这些总是在不断的优化。

二、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其连续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尽量排除在地质灾害工程中的一些干扰因素,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工程,在治理时,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专业性强,要按照治理工程相关行业的设计规范进行治理。依据所治理的地质灾害特征、环境,拟定防治的工程方案,不同的地质灾害有不同的防治工程类别。如:对滑坡的治理,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有支挡、加固和排水;对泥石流的治理采取拦截、疏导和保护等措施;不同的工程类别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优选的治理方案。一般的治理工程方案选择单一的工程类型或者结构工程类型,还有的选择不同种工程类型进行,总之根据防治效果选择不同的防治类型。此外,还要想到工程的累积效果,保证维护后的长期使用;还要根据特殊的地质灾害设计专门的工程施工。根据地质灾害的工程位置使防治的强度要达到防治的目标要求。

三、结束语

经过深入的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过半的因素是人为的。所以要减轻灾害的发生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相关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并建立相关的国家财政的投入。对于灾害防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使得地质灾害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向红;闫媛;;荥阳宋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巨能攀;向喜琼;黄润秋;;滑坡治理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陈国章;黄尚宁;唐之棱;;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灾演练――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举行危岩地质灾害应急演练[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0.引言

在全球的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下,世界各地的地质灾害也在不断的增多,尤其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以及范围的扩大,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状况愈来愈频繁,我国可以说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一个国家,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的繁多,并且在灾害的程度上也较为严重,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也比较的广泛,这些情况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概述

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也在进一步的增加,岩土工程是在欧美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所兴起的一种土木工程技术体制,它主要是以求解岩体以及土木工程问题作为重要的内容,在工程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岩土工程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已经是愈来愈激烈[1]。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已经从农村到城镇开始实施了众多的工程施工,对于这些工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岩土体的开挖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会出现与岩土工程实施过程中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件,岩土工程主要是指在这一工程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岩土体的开挖以及加固的工程,而岩土地质灾害的防治就是对于由人类活动或者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使其危害得以有效的降低。在防治的目的上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把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的地质灾害人为活动造成的较多,故此,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有效的防治。

2.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幅员比较的辽阔,在地里位置上有着非常独特的性质,在地质结构方面比较的复杂,再加上我国的人口比较的庞大,经济方面也较为的滞后,故此,这些原因对于地质灾害的承受能力就显得较弱[2]。在我国,对于众多的地质灾害基本都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由于工程建设的施工,导致了地质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发生了一些地质灾害,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据着总体自然灾害的20%左右,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表现的尤为凸出,由岩土工程所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现象较为常见[3]。滑坡主要是斜坡上的岩土在受到工程施工的影响下,沿着坡体的软弱面大面积的下滑这一现象;而泥石流则是洪流的一种表现,它主要是由于降水量过大而在山坡或者是沟谷上经过雨水的带动下,携卷着大量的泥沙以及岩土等固体物质的洪流从山坡向下倾泻;崩塌这一地质灾害主要是发生在一些坡体较陡的地方,这是由于岩土的根部没有支撑物而造成的失稳,从而发生向下倾倒或者是翻滚,从而造成了灾害的发生;另外就是地表的变形,这一地质灾害主要是表现在地表的塌陷以及沉降等,根据有关的统计数据的显示,在我国已经超过七十多的城镇发生过地表沉降的地质灾害活动,这些都是和岩土工程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关联。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探究

3.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分析

对于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的成因,笔者通过分析探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如果是由于自然因素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就是属于自然地质灾害,它的另一称谓是第一环境问题,这一方面的因素不会因为人类的历史发展以及演变而转移,它本身就是一个固有形态,有着其自身的自然特性[4]。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气候和地质环境这些方面,在地形地貌方面由于一些地区的地质环境比较的复杂,水系也是较为的丰富,这也是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地形上由于地形的落差比较大,岩土分布的没有规律等因素也给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水文气候这一方面的因素比较的容易理解,在地区的降雨量较大的低于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较为的明显;而地质条件方面的一些特点也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一些地质条件方面有的是断裂发育,平缓和陡倾两者并存,岩体均是破裂为主,这些自然的因素就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还有一类就是由于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同时也称为是第二环境问题,属于人为地质灾害的范畴,从我国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来看,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地质灾害超过了一半,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挖掘所造成的。首先从滑坡这一地质灾害来进行说明,对于滑坡的因素主要有地震以及降雨和坡脚的开挖、堆填加载等,最容易导致滑坡的因素就是降雨量过大,其发生的规律主要是在一些河湖等岸坡地带,以及一些地形落差较大的区域,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在岩土分布较广的地区也较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在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的开挖以及弃土和乱垦乱伐现象,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在崩塌的地质灾害诱发原因主要是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的不合理以及道路工程的开挖边坡,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震动,水库渠道的渗漏和堆渣填土等;在地面变形这一地质灾害的诱发原因主要是表现在对于地下矿产的不合理开采以及在工程活动中的不合理的实施,还有就是对于地下水的不合理的抽取所致的地面塌陷[5]。

3.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特点分析

从人为的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来说有着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就是诱发危害的速度比较快,自然因素导致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会有一个稳定到不稳定的过程,但是人为的因素就会在这一方面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对于岩土体的岩性变化的时间也会大大的加快,从而在灾害的突变性上就表现的比较显著。还有就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范围比较广,自然因素需要依靠着一定的条件才能够发生一些比较大的地质灾害,而人为因素就在范围上得到了扩大。另外就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是重大的,排除地震之外人工所致使的地质灾害的损失在当前正在逐年的得到增加,经济费用的损失比较大。

4.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一些自身的特点,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并结合实际的情况对此给出了一套相对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此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地质灾害的特点来看主要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以及多样性这些特点,据此可以在技术标准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加以实施,对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的特点可以利用抗滑桩等技术,对于其复杂性的特点可以采取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等方法,针对其多样性就可以对滑坡采用桩或者是挡土墙等方式进行防治,这些施工的技术对于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很好的帮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在防治工程的设计方面充分的做好准备,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实施,把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防治的途径和目标等等问题都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对于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段要进行认真的勘察,在地质情况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对于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有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加以评估[6]。

针对滑坡这一地质灾害可以说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的,在这一解决措施上要能够把防御和防治相结合,首先要对地表水或者是地下水进行控制,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水对坡体的影响,水对坡体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故此,要在这一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具体的控制措施要依据着边坡地质结构以及水文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同时还要对于边坡的岩土力学的强度加以改善,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强岩土体的实际抗滑能力,最为有效的就是对边坡进行加固以及削坡减载等方法。

通过工程防治的措施也能够有效的起到防治的效果,这也是对于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这一防治的主要方式就是对于多数的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的滑坡选取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再进行前缘支挡以及削方减载护坡,采取这些工程措施相对来说比较的合适。还有就是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也就是在一些比较容易造成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以及种草护坡等措施,这一防治措施的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对生态的平衡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改善了自然的环境。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的建立也能够很好的起到防护的作用,把当今比较先进的一些跟踪技术在这一领域得以应用,同时建立灾情档案和防止数据库,当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就将这些信息发送出去,这一系统的建立能够很好的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到有效的增加,进而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7]。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采取避让措施也能够达到防治的效果,主要就是要对岩土工程在雨天施工进行避让,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同时搬迁避让措施也能够很好的避免危害程度的增加,这样对于危险性比较大以及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能够起到防护的作用。

5.结语

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一项比较繁杂并且时间比较长的工作,由于在地质灾害的种类上比较的复杂以及灾害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其防治工作也要有这针对性的进行开展,对于地质灾害的问题以及原因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准确的找出防治的措施,这样能够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得以有效的降低。 [科]

【参考文献】

[1]徐海云.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概率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22).

[2]唐东旗.黄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触发因素及分布规律[J].襄樊学院学报,2011,(11).

[3]娄连惠,谭玉敏.基于国产遥感数据的秭归县地质灾害区域危险性评价[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3).

[4]谈树成,金艳珠,冯龙,虎雄岗,杨炀,李益敏.基于RIA的WebGIS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怒江为例[J].地球学报,2014,(01).

[5]周慧,孙玫玲,李健化,王宏蕊,刘美佳,王颖.蓟县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及满意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01).

[6]邓亮.地质灾害的特征、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3,(14).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9篇

1)地质灾害工程监理规范、规程不完善。我国于1993年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开始引入监理制度,目前颁布实施的地质灾害监理规程规范仅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2005)和DZ/T0222-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地质灾害工程监理与一般建设工程监理相比,除了起步晚之外,目前已颁布的规程规范还未形成体系,多数参照建筑行业工程监理的相关规程制定,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监理的许多专业化的问题急需解决,如隐蔽工程多、关键工程部位的特殊鉴定标准等,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监理依据不足问题。

2)监理机构各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专门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的监理队伍专业结构合理配置不足、监理水平需继续提高。如:地质行业的监理队伍以地质人员为主,建筑工程类的专业人员不足;非地质行业的监理队伍以建筑工程类的专业人员为主,地质类尤其工程地质专业人员不足。按照DZ/T0222-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要求,获得国家或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和上岗证书后,可以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从事监理工作。目前情况是很多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监理工程师只取得了国土资源部门颁发的上岗证书,没有取得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

3)地质识别工作需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程质量不仅取决于工程本身,而且还取决于对(潜在)不稳定地质体发育特征认识的准确程度以及治理对象周围的地质环境背景。另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对象是随时可能失稳的地质体,对地质体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根据其特有的危险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施工扰动易诱发安全事故,因而地质识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的地质识别工作,比如岩性的识别、滑移面的确定、地质灾害体要素的确定等,如果监理人员没有地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无法判定的。例如在滑坡治理过程中,抗滑桩施工桩孔开挖大多采用人工挖孔,人工挖孔可以视为对滑坡体的再勘察。在这个过程中,随开挖的进度需对岩性进行识别,编绘人工挖孔柱状图,与设计柱状图进行比对验证。比如按照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抗滑桩嵌固段应嵌入滑床中,约为桩长的1/3~2/5,这就要求对照桩孔岩性,观察划痕,确定滑移面位置,看终孔后开挖深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再比如土质滑坡、土岩结合滑坡、岩质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在许多监理单位中,地质专业人才匮乏,而有的虽具有专业知识却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加强地质识别工作十分重要。

4)地质灾害变形监测措施简单,有时流于形式。对地质灾害体进行施工安全监测,可以了解工程扰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体的影响,并及时指导工程实施、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等。对地质灾害体进行防治效果监测,可以了解工程实施后地质灾害体的变化特征,为工程的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因而对地质灾害体进行变形监测是判断地质灾害体稳定性,验证地质灾害体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许多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报告中采用的监测措施简单,没有针对性,达不到监测目的;而有的设计中虽规定了监测措施,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在项目概算中就没有列监测费用。

2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和体会

1)制定或完善地质灾害监理规程、规范。现在国家层面也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相关规范、规程缺失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制约作用,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牵头正在编制一批地质灾害相关的规范、规程。抓紧制定或完善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规程、规范。这样,将来一批地质灾害相关规范、规程的颁布实施,将会极大促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使监理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有据可依。

2)完善监理机构各专业人才配置,加强地质识别工作。监理机构要按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配齐各专业技术人才,并根据每个地质灾害体和对应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及专业要求,选择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组建项目监理部。对于复杂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置经验丰富的工程地质专家、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专家,对疑难问题、关键问题提供决策帮助。鼓励监理人员考取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建筑行业技术人员学习地质知识,地质技术人员学习建筑知识,大力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监理人员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中,要提高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加强职业道德约束、规范行使监理职权。对于有些专业性很强的分部分项工程可以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联合检验认证,以加强地质识别工作。

3)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监理单位在收到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后,要查看设计文件中对地质灾害体变形监测的相关技术要求,分析其是否有效可行;查看招投标文件中监测费用是否单列,费用是否合理,落实监测主体责任。如果设计中监测方法不可行,工程概算中没有考虑监测费用,或者没有明确监测主体及监测主体责任,要向业主及时反映,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地质灾害监测责任。

3结语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人民的公益性民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和风险性,随着地质灾害相关规范、规程的颁布实施,再加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人员的不懈努力,相信将来这个行业一定会越来越规范,成为建设工程监理行业中的一个很有前景的分支。

地质灾害工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预防措施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降雨天气普遍增多,再加上人类逐渐增加的对地下资源的开采以及道路工程的建设,导致我国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破坏了各种工程设施,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

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独特,有着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再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有着比较落后的经济状况,并且承受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所有的这些与原因造成了我国灾害类型具有比较特殊的特点,如分布比较广,较多的灾害类型,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具有较高的强度等。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地质环境问题又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类的历史发展并不能影响到这种地质灾害。第二类是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地质环境问题又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这种地质灾害通常与人类的社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发生的频率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而增加。经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特别是对能源的不合理挖掘造成的地质灾害尤为明显。

1.1 各种地质灾害类型

1.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受地下水的活动、河流冲刷、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土体或者岩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就会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会诱发滑坡的发生:斜坡坡脚不断的受到河流等地表水体的冲刷;人为的对斜坡坡脚的挖掘;长期的受地表水的冲刷;地震影响了斜坡的稳定性;人们的乱砍乱伐以及劈山放炮。滑坡的发生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经过对当地地质条件的分析,就可以判断该地区地质灾害是否容易发生或发生的频率。

1.1.2 崩塌

崩塌是指直立裂缝分割了陡坡上的岩土体,岩土体因为没有了根部的支撑,就会有局部滑移或折断压碎的情况发生,岩土体失去了稳定性,就会从母体部分脱离,从陡坡上翻滚而下,最终堆积在坡脚。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 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主要有以下这些原因会诱发崩塌这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人们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时,会对岩土体造成强烈的振动;在道路工程中,经常会对道路的边坡进行挖掘,这样会破坏外倾或缓倾的软弱地层,并且在进行爆破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震动,也会影响到岩土体的稳定性;水库和渠道发生渗漏,渗漏的水会对岩土体进行浸润和软化,岩土中的水会对岩土体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另外,不适当的弃渣、堆渣和填土,如果正好处于崩塌易发的地段,就会增加岩土体的载荷,破坏了破题的稳定性。

1.2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将会因为人为活动而加剧,并且这种危害性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要比自然状态下的地质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要大许多。例如,地质灾害常因为人们开采各种矿产资源或进行道路施工而发生,这些地质灾害主要有瓦斯爆炸、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泥石流和土壤侵蚀等,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人们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也会造成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和土壤侵蚀等。人工爆破会严重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导致崩塌和滑坡的灾害的发生。

由于人为因素而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有着较快的诱发速度。在自然状态下,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岩体从相对稳定的状态转变为不稳定的状态,这之间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然而,如果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就将大大缩减岩体从相对稳定的状态转变为不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会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有着比较广的诱发灾害面。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地质灾害,除了那些特大型的地质灾害以外,其危害性的影响面不会太广。而,如果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将会扩展地质灾害危害性的影响面。例如,人们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或因工程需要而进行大规模的开挖,都将会影响到区域性的环境,甚至最终会影响到全球的环境;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2.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施工工艺的特点主要以地下施工为主,其工艺流程、施工工法和施工工序都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十分相似。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有:

1)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和规范有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8- 2006)。

2)各类交通建设中的对于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 94)。

3)各类水利电工程的土石方和岩石工程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有《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 (DL/T5083- 2004),也可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的参考。

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措施。合理耕牧、种草护坡和植树造林是主要的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具有许多优点:需要较少的投资,有着比较广的应用范围,发挥防治效用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在防治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的平衡。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从采取措施到真正的发挥效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地质灾害区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果地质灾害区较易多发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就需要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生物防治措施。

2)工程防治措施。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由于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主要采用消方减载护坡、前缘支挡或滑坡后缘地表排水等工程措施;对于大型或中型的滑坡,不能随便采取工程防治措施,需要很据获得的工程勘探资料来进行工程防治措施的选择。

3)避让措施。主要有两种避让措施,分别是搬迁避让措施和雨天避让措施。搬迁避让措施主要适用于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地质灾害所采取的措施,由于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如果对其进行防治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采取搬迁的措施反而会低于防治措施所花费的资金,就会考虑采用避让措施。雨天避让措施是指对于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遇到雨天,需要将隐患地区内的居民转移到邻近的不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雨天避让措施需要根据就近原则和转移户居民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原则来进行。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普遍增加了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如各种工程活动和资源的开发,导致我国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且因为此种原因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正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本文对全面阐述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并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进行了描述,最后给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少辉,侯新春.浅谈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

上一篇:人文科学概论范文 下一篇:农业致富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