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6:05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篇1

目前存在的不利现象以及应对方法

1当前存在的不利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产勘查工作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地质工作新体制和新机制建设总体上没有到位,公益性地质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商业性地质工作缺乏活力,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以及在利用国外资源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使得勘察活动和当今的时代背景不相协调,面临非常多的不利问题,具体的表现是如下一些内容。

1.1纯公益性质的组织并未有效地发展当今的公益性的组织是由三方构成的,分别来自于国家以及地区和领域中的力量。目前该组织已经拥有了大体的模式。不过,其具体的组织管理内容并未明确,并且因为因为它是在已有的是由机构的形式中发展而来的,因为在一定方面会有一些事业机构共有的不利现象,其综合的规模和水平并不能有效地适应当今的活动规定。

1.2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不足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完成的,资料总体上比较陈旧,部分地区中小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还存在空白,我国地质工作比较注重单一性的专业发展,缺乏跨学科的集聚和综合,降低了地质工作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因为当前的勘察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经费不充分的问题,使得其后续的活动无法进行,进而存在了许多的风险问题,导致两种性质的活动无法有效地融洽到一起。此项内容也是目前导致勘察活动无法有效发展的关键要素。

1.3目前,资源勘察活动的力度不够,无法有效地获知当前的资源情况,进而使得目前的总体勘察力度呈现出非常低下的局面。

2导致不利现象的要素简介

2.1国家对地勘体制改革过渡期准备不充分。地勘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没有错,符合世界地勘业发展趋势。但改革进程过快,国家由大包大揽地质工作突然转向只负责公益性地质工作,地勘队伍不适应,矿山企业作为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也不适应。公益性队伍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

2.2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前的时候,矿产活动面临严重的勘探和采集不相融合的局面,使得当今几乎没有能将各项活动溶于一体的单位,商业性质的活动发展不顺。勘察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存在非常高的风险的活动,并且还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活动,而矿业利润主要来自选冶加工,只有具有实力的矿业公司才能通过反哺机制加强商业性矿产勘查。不但是其他的国家如此,在我们国家的石油单位亦是如此。通常只有此类型的单位会能够在激励的市场经济下获取生产,才可以成为行业中的关键。不过当今的背景是,此种形式还需要经过长远的发展局面才可以获取。

针对问题开展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得知当今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也非常的大,不过由于公益性的地质活动的涉及面并不是非常的宽,其应有的功效和位置无法合理的体现出来,而盈利性质的勘察活动发展不是十分的有效,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缺乏商业性勘查活动的保障。所以,当今时代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的革新活动,不断的革新体系,认真地开焊地质活动,以此来更好的和当今的时代背景相互协调。

1加快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步伐,提高战斗力要抓住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三定方案的契机,加快建立国家公益性队伍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理顺内部人、财、物等方面的关系,按照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要求的原则,稳步进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建立吸引和凝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切实建强、建实队伍,提高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战斗力。

2切实保障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的有效投入,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新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职责范围。要制定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规划,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主要负责全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工作,目的是摸清资源家底,提出可供普查的备选区。

3进一步改善矿产勘查投资环境,发挥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主体作用

一是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建立清晰、透明、稳定的商业性矿产勘查法规,制定以鼓励为主的勘查政策,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矿产勘查领域,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主体的形成。培育和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培育和规范勘查资本、劳务、中介服务等各类要素市场。二是要提供有效服务。规范信息服务的标准、程序,构建便捷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编制商业性矿产勘查规划和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指南。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矿业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矿业权监管信息系统,形成对政府和企业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

4形成合理的资源地缘局面,进而为勘察活动创造有效地发展空间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篇2

一、国外地勘企业基本模式

在西方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地勘企业的组织形式相对稳定,这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分工长期自然演进的结果。虽然有些国家由于其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地勘企业的组织形式也有所差异,但绝大多数国家的地勘企业的组织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大型矿业公司属下的地质勘查部,公司的地质勘查部主要由地质技术人员组成,找矿和勘查所需要的手段和方法大多数是发包给相应的公司来完成;如果某些技术手段长期需要,公司也可以自己设置专业队伍,直接隶属矿业公司。二是独立的小型勘查公司。该类公司由少数地质人员发起,自筹资金,自己选区租地,从事初级的地质找矿工作。一旦发现很有远景的矿点或矿区,需要较多的资金继续工作时,可以与大型矿业公司合作开发,合作方式可以是入股、净收入分红,也可以是一次性转让;也可以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或上市。三是专门承包地质勘查技术劳务的服务公司。这类公司的优势是专项的勘查技术手段。他们通过合同与矿业公司或勘查公司合作,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只对工程的数量、质量、工期负责,不承担找矿风险。

各类地勘公司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分工基础上,不同类型的地勘企业又在市场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产业分工和协作体系。以矿产勘查为例,这个系统的核心一般是少数探采一体化的大型矿山企业或企业集团,周围是一批中小型矿山企业和独立的勘查企业,是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它们通过合资勘探、承包合同、相互持股、矿权转让等经济手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由三个圈层组织起来的系统。各企业既保持自身活力,利用各自条件参与竞争,又相互协调配合,保持地勘工作整体正常运行。

二、国外地勘行业的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地勘工作逐渐从找矿扩张到地质灾害调查、水环境地质调查等公益性领域,地勘工作更加面向社会需要,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大地质概念逐渐形成。绝大多数国家也因之对其地质勘查管理模式进行了的调整和改革,由此形成了公益性地勘项目和商业性地勘项目的划分,这是地勘行业分工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一般作法是,国家设立专门的地勘机构从事公益性地勘项目,其费用由国家财政拨付,而商业性地勘项目则由地勘企业来完成。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职能主要包括:①区域地质调查;②矿产调查与勘查;③水环境地质调查;④地质科学研究;⑤地质勘查技术方法研究;⑥地质科学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传播;⑦地矿工作管理;⑧国际合作和国际(国外)项目的实施。

在公益性地勘项目的运作上,各国大都引入了市场机制,即主要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只是在具体操作上与商业性地勘项目略有不同。公益性地勘项目一般都实行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地勘机构和地勘企业都可以通过招标方式获得公益性地勘项目,从而形成了地勘行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体系。

对于商业性地勘,政府仅充当市场管理者、监督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政府一般通过四个方面对地勘行业进行管理:

1.以法律手段保障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有序进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探矿权行使一级管理,通过矿业法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探矿权的征用制度;探矿权取得实行低准入门槛和低准入成本,主要体现在对探矿权人的勘查资质不进行严格的限制,既可以是法人企业,也可以是非法人企业。国家规定的低租金成本,让探矿权人既享受权利,又要履行义务;通过探矿权转让和常见的买卖选择权协议、联合风险勘查协议和证券市场等手段,实现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合理退出机制。

2.以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作为基础,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有效服务。通过地质调查获取勘查信息,研制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环境地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部分信息和技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才能取得。

3.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调控措施,弥补商业性矿产勘查在市场中的不足。财政措施依据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高风险进行补贴,补贴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是对矿产勘查的支持;税收调控措施主要通过勘查费用的资本化来完成,提高地勘行业经济实力;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矿业融资给予政策性支持。

4.通过规范探矿权市场,对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实施适度监管。通过商业性矿产勘查探矿权制度信用体系、商务信用体系、管理信用体系和矿政基础管理信用体系,营造诚信环境,鼓励行业自律。同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让商业性矿产勘查信息更加充分、准确,完善政府的适度监管作用。

三、地勘行业的融资模式

地勘行业与矿业密切相关,从产业链角度看,地勘行业是矿业开发的上游产业。同时地勘又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许多地勘成果可以通过转让和股权投资进入矿业开发产业。地勘和矿业开发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因此,矿业融资就成为地勘和矿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地勘和矿业企业的融资越来越依赖于矿业资本市场。

地勘和矿业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风险投资、股票私募债券私募、公开上市、贷款、公司间联合风险经营或战略联盟,此外还有项目融资与租赁融资。矿业融资方式与融资阶段矿业的融资方式,依据矿业活动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不同。

1.矿产勘查阶段融资。勘查阶段融资的特点是融资风险高,资金需求量特别是早期勘查阶段相对较小,勘查成功收益回报率高,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种融资方式:一是风险投资,主要针对储量尚未查明的勘查矿地和初期勘查阶段。依靠个人、基金会或企业的自有资金,针对地质专家的找矿设想,募集少量资金进行勘查,按事先约定分享权益。二是证券融资,以有一定找矿前景的矿权,经咨询公司认定其找矿价值,按风险资本上市的要求,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这是勘查阶段融资的主要方式。三是联合风险经营,即出让部分矿权,换取相应的现金,继续进行矿产勘查。四是租赁融资,大型勘查项目进行时,与专为矿业服务的租赁公司、勘查设备制造公司和经销商合作。

2.矿山开发阶段融资。矿山开发阶段融资是资金需求量最大的阶段,风险程度比勘查阶段有所降低,资金回报率有所下降,可选择的融资方式比较多,其融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股票和债券私募,资金来源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感兴趣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适于未达到上市条件也贷不到款的初级矿业公司,不愿将全部信息公开的筹集大额资金的大公司。二是公开上市,达到相应证券交易所要求的门槛、需要大量资金的成长中的矿业公司,成熟的矿业公司,国有矿业公司的私有化均可公开上市。三是商业贷款,经有资质的咨询公司证实或查明储量可靠,满足银行可承兑的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可贷款融资。四是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国际上大型矿业开发项目的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该融资方式是指以项目本身的财产权益,即大型矿床的矿权价值作为借款保证责任来融资。五是出口信贷和设备租赁。矿山开发需要大量设备,可通过出口信贷和设备融资解决。六是与矿产品挂钩的货款融资,用预售产品还贷,按规定的时间、数量提供矿产品。

四、借鉴与启示

发达国家地勘企业的组织模式、行业管理模式及融资方式很值得我国地勘单位借鉴:

1.初级勘查公司具有找矿技术专长、筹资方式多样化以及运作灵活的特点,同时,由于在勘查的任何阶段都有相应的融资模式和转让矿权的渠道,因此,初级勘查公司已取代矿业公司的勘查部门成为找矿的主力。我国地勘单位(地质队)类似于西方的初级勘查公司,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我国地勘单位企业化道路应以向该种类型的公司转型为主要目标,而不能一味地建立矿业集团,因为大多数地勘单位不具备矿权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

2.公益性地勘和商业性地勘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公益性地质调查主要起服务作用,包括地学研究、能源矿产评价、地质灾害预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和数据库建设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组织方式和成果的使用方式决定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发展前景。因此,公益性地质调查应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我国的公益性地勘工作还很薄弱,地勘成果信息制度还不健全,调查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因此,加强公益性地勘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和交流平台,是促进商业性地勘发展和活跃我国矿业权市场的重要保障。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地勘单位 战略 研究

地勘单位发展战略是指地勘单位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是地勘单位如何运行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的地勘单位过去及未来运行情况的总体表述。它帮助地勘单位明确自己的使命、目标,从而为制定经营决策打下基础。它试图超越地勘单位日常运行的细枝末节,考察地勘单位总体的发展问题。换言之,就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地勘单位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地勘单位同环境的关系,规定地勘单位从事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相机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地勘单位资源,从而使地勘单位获得某种竞争优势。适宜的战略能够引领地勘单位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成功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

一、地勘单位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资源总量大、配套程度较高的矿产资源大国之一。根据国新办2004年6月18日《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显示,中国已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158种。目前,中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以上的生活用水来自矿产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6年度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为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这是我国地勘投入自2003年以来,连续第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河北省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万元产值耗矿量高达6.64吨。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表明, 河北省99%的一次能源, 87%的工业原料, 70%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取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已成为支撑该省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河北省也是一个资源开发大省,矿产资源的年开采加工规模较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省国民经济增长、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形成影响巨大。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陶瓷、黄金等与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密切的产业已成为省工业的支柱产业,构成全省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量的资源开发所造成的水资源严重缺乏、矿山生态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等诸多问题也日益严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不同情弱者。高起点绘就地勘单位发展蓝图,长远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规划,能够对地勘单位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地勘单位的凝集力,使员工自觉融身于地勘单位的发展目标之中。如何突出各阶段工作的重点,一步一个脚印,使地勘单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避免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地勘市场秩序已经基本建立和完善的大好环境下,根据国家、河北省的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结合地勘单位目前的实际情况,明确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乃当务之急。

河北省地勘局作为国家和地方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在地质找矿的同时,也担负着服务华北地面沉降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新能源开发、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沿海经济发展以及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责任。

目前地勘单位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省地勘局一级,针对全国的地勘单位,还没有从地勘单位自身出发,进行综合战略规划的参考资料,但其他行业中,尤其是大的企业集团,已经有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二、研究的意义

1.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势要求必须改变原有运营模式

我国的地质工作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家对地质工作投入很大,地质队员虽然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由于事业费充足,地质行业成为高收入行业;

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随着国家对地勘单位事业费投入的锐减,全国的地勘单位都面临着严峻形势,闯市场经验不够,搞勘探经费不足,一千多个地质队几乎都挣扎在温饱线上,发不出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地勘单位不得不放弃主业,发展施工业、服务业;

第三个阶段是从90年代末至今,1998年全国的地勘单位陆续实行属地化管理,由所在省行使管理权,地勘单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财政也有了保障。

就河北省而言,属地化后,各地勘单位事业费有所增加,但不足以维持各地勘队伍开展地质勘探主业,大多数地勘单位依然靠工勘施工、机械加工、服务业作为经济支撑。转折发生在2003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凸现,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年底,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意见》,为加强地质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固守原有国企僵化体制,必定会淹没于市场大潮中,错过机遇,也就错过了再生的机会。

2.地勘市场竞争体系要求地勘单位对自身重新定位

地质工作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由国家负担,国家统筹安排那些作为国土资源调查、国土资源治理和保护、重要科技研究的基础地质工作以及作为能源和战争储备的少数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型地质工作,采用招标、定货和委托的方式进行生产组织和管理,国家和地勘单位的交易关系在招商市场中发生。

第二层次的对象是绝大部分的开发性地质工作和一部分基础地质工作。由地方、地勘单位(尤其是矿山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或引进外资合作勘探,地勘单位根据矿产品市场、矿业权市场和地质劳务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决定勘探什么、为谁勘探、怎样勘探和组织多大规模的勘探。世界上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矿产勘探都是如此。因此,单从地勘生产来看,地勘单位必须进入市场才能获得生机。

2006年初我国地勘资质单位为1623个,年底为1722个,增加了99个。国有地勘单位比重年初为70%,年底为66%,一年内下降了4个百分点,由此,国有地勘队伍主力军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地勘、有色、冶金、煤炭、化工、建筑、石油、测绘八大行业占据地质市场,属于地质行业正规军,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民营地勘单位因具有负担轻、成本低、机制活等优势,成为项目的有力竞争者。还有数不清的外资地勘单位正在虎视眈眈,谋求进入这一市场的机会。可以想象,随着国家对地质工作的日益重视,这一市场的竞争将达到白热化程度,明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洞察面临的机会与风险,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地勘单位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3.地勘单位需要解放思想,以适应国家、社会对地质工作新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管理现状迫使地勘单位必须解放思想,抓住市场先机,才能促进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地勘单位通过多年的改革,思想观念已有了质的飞跃。产权结构开始多元,投资渠道已经多元,地勘产业已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社会的领域不断拓展,赢得了市场信誉、社会承认,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推进地勘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研究新情况、建立新体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地勘单位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效,其重要经验就是敢于突破、敢于创造,谁率先冲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树立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谁就能抓住市场先机,赢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中获益。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地勘经济是创造性实践,它发端于解放思想,它的完善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以前,我们狭隘的认为地质工作就是找矿,其实不然,地质灾害防治、矿山恢复治理、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城市土地利用等都是我们能够进入的领域。

根据波特矩阵理论,地质勘查业是我们的主业,属于“明星”产业,利润高、发展快,应不遗余力加大对该产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4.基于改善地勘单位内部管理考虑,有进行地勘单位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

地勘单位从国家部委直属管理到属地化经营,从事业管理到内部分体运行,从靠单打独斗挣扎在市场边缘到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地勘单位已逐渐从长期的计划经济中苏醒过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得了初步搏击风浪的能力,但因受长期历史背景影响,仍存在运行机制缺乏弹性、管理机制落后、官僚主义严重的问题。

进行地勘单位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对地勘单位作出长远规划,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逐步提高地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经济发展、实力壮大、职工增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以下制度:(1)职工绩效考评制度;(2)职工培训制度;(3)风险管理制度;(4)检查监督制度。

与此同时,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和提高:(1)预算管理;(2)信息管理;(3)合同管理;(4)人力资源规划;(5)地勘文化建设;(6)地勘单位形象建设。

地勘单位发展战略研究可以在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单位战略规划及改进管理进行相关的探究。如:通过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产业环境分析、市场环境分析,确定外部关键因素。通过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确定内部关键因素,通过内外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确定地勘单位的宗旨、理念、方针和使命,并进行愿景陈述,确定战略类型,拟定战略思想,并按照战略思想设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打分法,筛选、优化战略方案,最后对战略的导入、实施与控制进行分析和选择。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地源热泵技术、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重点勘查区、广东特色。

1、前言

目前,地源热泵技术在广东省的推广应用未成气候,浅层地温能的勘查评价工作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广东省有关部门正在编制相关规划,全省范围的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浅层地温能的勘查评价及开发利用,是由热泵技术进步催生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外延学科范畴,尽管国内北方多个省市已研究应用多年,但总体上仍属探索阶段。对广东的地质工作者来说,则完全属于陌生领域。笔者近年一直进行地源热泵技术在广东应用方面的研究,并于2009年成功完成了我省首例地温能开发利用案例--边防总队广州市花都教导大队营区地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策划、设计、施工工程。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对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技术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在全省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即将展开之时,将需要注重的关键问题加于论述,供同行参考,以期广东的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及开发利用事业健康发展。

2、技术培训问题

地源热泵空调技术是以浅层地温、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地源热泵机组、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传送系统组成的空调系统,是一种跨行业多学科组合的空调新技术,被国际上列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节能减排新技术之一,也是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技术。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空调分为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三种类型。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的目的是为地源热泵工程提供规划设计依据[1],是一项针对性极强的基础地质工作。如果单纯从《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以下简称《规范》)的技术要求看,工作难度并不高。但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工程的成败关键在地下部分[2],地质勘查成果对热泵空调工程质量有直接影响。在国内不少的失败案例中,地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能失衡或资源不可持续利用,是热泵空调系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究其原委,有些项目是对前期地质工作不重视,有的则是地质人员因热泵知识欠缺,对热泵长期运行条件下的地温场技术参数动态变化的预测评价缺失或失准所致。前人的经验教训说明地质工作者不熟悉热泵技术原理,不可能高质量完成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而在广东包括很多地质专家在内,对热泵技术还是很陌生的,不少人至今还片面认为热泵空调技术只能供温暖,广东不适用。因此,在全面开展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之前,对地质工作者进行热泵技术知识的补课培训,提高相关理论水平,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前期工作。

3、南北差异问题

热泵技术应用于采暖工程在我国北方已有多年历史,《规范》是主要总结北方的经验编制而成。由于地下水资源相对缺乏,第四系土层普遍厚度大于100m的地质条件特征,造成北方用得最广泛的是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技术,以冬季供暖为主要目的,因而勘查评价也是以第四系地层地温场为勘点,以地温相对高的地质体为优选区。广东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北方正好相反,第四季系地层厚度普遍较薄,地下水、地表水相对丰富,最适合广东的热泵技术是地下水水源热泵空调技术,以夏季制冷为主要目的,应以地温相对低的地质体为优选区。因此,勘查评价的重点是浅层地下水赋存状态及水温变化规律,即使同样是对第四系地层地温场的评价,由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富水性较强、淤泥层发育特性等因素,其方法、手段、分区等方面切忌照搬北方的经验及做法,应该在《规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取得符合广东实际的勘查成果。

3.1 重点勘查区问题

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是为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特定服务的地质工作,只限于地理及地质条件具备应用热泵技术的区域进行,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需求划分重点勘查区和远景勘查区。在广东省划分重点勘查区,估计有很多水文地质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雷州半岛地区,因为那里的第四系地层厚度大于100m,地温能储量丰富。但是,这个想法肯定是错的,理由:1)雷州半岛的气候特征决定冬季基本不须供暖,而浅层地温相对较高,普遍达到28℃以上,若以采暖为目的则是理想的热泵技术应用地区,但该区需要的是供冷为主,28℃的地温作为热泵制冷是不理想的,其节能效果差、投资性价比没有优势可言[3];2)雷州半岛的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在我省属最高的地区,广东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一大队已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地质资料,其勘查程度与区域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的技术要求已相差无几,不应该重复投资;3)雷州半岛非经济发达区,热泵空调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度大、市场需求不旺。因此认为雷州半岛地区不宜作为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首选重点区域。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看,全省只有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和潮汕平原的第四系地层厚度相对较大,并有多层砂层含水层,地下水丰富,水温普遍在22℃上下,适合各种类型的地源热泵技术,因此,应列为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的重点工作区;结合经济发达程度及市场需求因素,应把广州、中山、东莞市作为首选重点勘查区。

3.2 广东特色问题

我国北方以采暖为主要目的,开展浅层地温能勘查的主要目标是查明浅部地温场中有多少热能可交换利用,即可在地层中吸取多少温度。在广东是制冷为主要目的,勘查目标应是查明浅层地温场的耐热功能,即地层对外来热能的吸收消化能力。根据热泵技术原理、广东气候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最适合广东的当是水源热泵空调技术,查明浅层地温场的地下水资源应是勘查评价的重点;即使在三角洲地区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地层的散热功能及热岛效应的防治也得主要依靠地下水的流动来实现。由此可见,勘查目标、应用技术线路等方面,广东与北方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相应的勘查技术手段、测试内容、试验方法等应该体现广东特色。比如,《规范》中对地下水的回灌是要求100%同层回灌,而在广东由于补给充足,大部分的基岩裂隙水、相当部分的砂砾石层孔隙水、部分岩溶地下水在允许开采量以内长期开采是不需回灌的,即使需回灌的岩溶地下水也不一定期要100%同层回灌。所以,为更好地利用水温,在勘查评价时应注重研究平衡开采量、部分回灌、异层或分带轮流抽灌等问题。另外,《规范》的勘查范围仅限于地下部分,而广东的地表水系发达,在浅层地温能资源不能满足热泵能源需求的地方,可以用部分地表水源补充,所以在广东应注意地表水资源的调查,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污水资源应列入调查评价范畴。大中城市的生活污水基本都集中排放到污水处理厂,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夏天洗澡都是用冷水,且用水量大,城市污水的温度应该不会很高,集中排污后的水量也很可观,在排污系统中可根据过水流量选点截水,作为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水源使用后重归排污系统,这是变废为宝的再生能源,广东人应好好利用。总之,在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中认真做好水的文章,将是最大的广东特色。

4、结语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篇5

关键词:矿产地质勘查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不断发展,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开发得到了持续发展。通过一定的勘探方法和地质科学理论,对客观地质体或矿产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即为地质勘查工作。地质勘查对客观地质体或矿产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包括普查和勘探两种工作表现。地质客体的潜藏性和矿产资源的自然赋存性决定了地质勘查是一项极具风险性且成功几率不高的工作,矿产资源作为矿产地质勘查的载体深埋于地下,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直接影响着矿产的质量,只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项目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提就是需要规避地质勘查风险。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长期以来一直都被列入国家计划中,勘查工作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进行,费用支出也是由国家财政拨给如此导致矿产地质勘查中风险利益责任机制被淡化,风险被放大。地质勘查单位和部门建立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风险利益机制是矿产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1、我国矿产勘查投资现状

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正在进行着从过去的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战略性转变,政府开始重视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有效投入,促进矿产资源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减少财政投资经费的同时鼓励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开发。

风险勘查,又称商业性矿产勘查,是指投资人从矿业权市场取得矿业权后,通过勘查投入风险性资金并将所获取的勘查成果出售或转让合作,以获取赢利的某一具体的勘查活动,它属于一种风险投资行为。商业性勘查是在国家政策和矿产资源规划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而进行的矿产勘查活动,并从中取得投资回报、获得高额利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投资主体、利益主体是多元的,有国有、民营、股份制、跨国公司等。

我国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已基本形成,关键是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尤其是要通过完善法规,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勘查投资风险。

1.1、勘查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自然界中的矿产及地质现象千差万别,情况错综复杂,不同矿种的生成规律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矿产也有各自的生成时间、生成环境、生成条件等种种差异。自然形成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形态、产状、厚度、埋藏深度、空间分布,以及赋存量多少等等也都不同, 这些都是影响地质勘查方案的设计、施工方法及预测地质成果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是产生技术风险、经济风险的客观原因。

(2)主观因素。人类的认识水平越高,认识能力越强,则对矿产资源的认识越清楚,对矿床储量的计算就越准确,因而不必要的浪费就越少,风险也就越小。但是,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者自身水平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2、风险投资主要特征

(1)高风险性。勘查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又由于矿产勘查的多阶段及长周期特征。最终能够成长为可供开采矿山的勘查项目仅 1%-2%,绝大多数勘查在初期阶段就终止了,少量项目在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终止。 而且,由于地表矿和浅部矿多数已被探明及开采,现在只能将目标转向深部矿和一些浅部低品位矿,找矿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就越来越高。 再者,矿产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的敏感因素,如果价格上升,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如果价格下降,就会降低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是血本无归。

(2)高收益性。如果勘查项目选择正确,勘查方案设计合理,找到可供工业利用的矿床时,就可获得高额利润,其回报并不是按净资产收益率的10%数量级来计算的,而是10倍、20倍甚至上百倍,拥有无法预计的高风险以及难以想象的高回报,正是这支神秘又惊险的“双生花”,让充满赌性的勇敢者们欲罢不能。

2、投资成功主要影响因素

2.1找矿潜力

找矿潜力指的是矿区是否在重要的成矿带,附近是否有已发现的大型矿床,勘查区是否有关联矿种的成矿预测区,是否有已知矿点、矿床以及是否具有说服力的找矿模式;勘查结果的显示特别是关键性钻孔、物化探等工作结果。 这主要取决于勘查地质师对于勘查靶区的正确选取,取决于他们对矿区找矿潜力的深入认识与独到见解, 以及野外找矿的实际经验。 一支专业知识优良、野外经验丰富的勘探队往往会对勘查区域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地质找矿的大突破、新突破。

2.2矿业开发技术水平及装备

如对于矿产边界品位的确定以及矿床内伴生组分的综合利用程度,都是决定矿床是否有经济价值的重要保证。此外,先进的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及现代的地质勘查装备也是勘查投资成功的重要保障,所以应及时改善和更新技术装备,以提高地质勘查效率和找矿成功率。

2.3矿区的地理位置

矿权若是在环境保护区、重要军事基地、水源涵养地、工程基地等重要的生态区,即使再好的矿在这些地区也是不能开采的,也就谈不上价值了。此外,矿床基础设施是否便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到运输成本的问题。 那些边远荒漠地区的矿床,尽管其自然条件和矿石质量都很好,但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其资源也是难以开发利用的。

2.4勘查区域的政治环境

勘查区域所在国家、政府的稳定与友好是勘查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那些政治不稳定的地区,常会发生一些设备被破坏、雇员被杀害等事件。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应多了解当地有关矿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民风民俗,避免由于商业信息的匮乏、语言障碍等所导致的合同欺诈。

2.5劳工问题,环境问题是勘查投资成功的必要前提

要合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这有利于勘查工作的后续开展。2006年,黑龙江一家金矿开采企业在俄罗斯境内取得了一处金矿开采权以后,随即投入生产,但是由于未能兼顾到俄方当地的环保法律,结果企业的开采行为被强行终止,开采出来的矿石也运不回来。

3、我国矿产勘查投资存在问题

3.1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 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勘查投资的要求。要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就要依靠市场主体找矿,政府和管理机关要在制度的建立、运行机制的维护和引导找矿上承担起责任,促进找矿的重大突破。

3.2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中介市场有待完善

我国矿业市场主体改革滞后,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缺乏对全国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现状及前景的分析研究,缺乏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这不利于与矿业权资产转让各方交流。而一些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

结束语

由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这方面仍然值得人们不断的去探讨和研究(总的来讲,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是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无法改变的,这也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这个行业无法像其他行业那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所以,这就需要借助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投资这个行业,使这个行业的前景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商业性矿产勘查政策研究课题组.商业性矿产勘查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2]刑新田.国有地勘单位与矿业权[J]资源产业. 2003(5):3-5.

[3]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编制研究组.中国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4]李建华.唐荆元.试论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M]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3):36-38.

[5] 贺冰清.王军.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与行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 地勘单位;多种经营;财务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13

[中图分类号] F406.72;F42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032- 02

0 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财务管理要求,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多种经营转变。其中,地勘,全称为地质勘查工作,从广义概念的角度来看,指为了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国防建设及经济发展需求重点调查研究一定区域内地貌、地下水、矿产、地质构造及岩石等地质信息的工作,与地质工作意义相似。按工作目的,地质勘查可分为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勘查、海洋地质勘查、地热地质勘查、地震地质勘查及环境地质勘查。鉴于此,本文针对地勘单位多种经营财务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以适应理财环境变化为前提

任何事物产生及其发展规律与周围环境均存在着密切联系,以人类社会为例,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发展而不断演变,社会环境客观影响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直接改变生活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主要实践活动,财务管理以人类社会为主要活动背景,并且为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且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必须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为前提,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促使财务管理工作充满动力。

然而,从现阶段我国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一部分地勘单位于高度计划经济模式下存在“忽视经济效益、一味狠抓生产”的问题,投资理念过于传统,对于投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少部分地勘单位以执行会计职责为主要管理内容,无法发挥分配、回收、使用、投资及筹资等财务活动的指导作用,不仅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存在埋下其他隐患的可能性,造成不可预估性的损失。

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地勘单位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多种经营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统一思想认R,树立财务管理高效化理念,积极引进科学财务管理手段,从根源上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必要性,摒弃财务管理错误认识,将财务管理视为保障经济生产经营效益的唯一途径,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且广大职工做到“解放思想、转变理念、统一认识、增强水平”,为顺利开展多种经营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财务管理主要负责管理企业价值形态及资金运动,涉及资金回收、投资分配、统筹运用等环节,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前提,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但是一部分地勘单位于高度计划经济模式下存在重复投资、收益过低及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资金使用及管理效率过低,资金浪费问题严重。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地勘单位应加大对于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资金内控制度,利用规范预测手段编制合理的资金需求量,以企业现有流动资金量进行资金分配筹措,并且做好资金使用阶段的监管工作,避免资金浪费。

此外,如何优化地勘单位内部流动资金结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全新挑战。按资金形态,内部流动资金可细分为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其他款项。地勘单位以多种经营现状为立足点,结合市场需求变化,遵循“以销定产”规律,合理安排生产任务,特别是存货中的储备资金,进一步优化内部流动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实现管理集中化及统一化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地勘单位应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银行账号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集中化管理意识,特别是地勘单位投资兴办的其他经营企业,大部分经营企业现已取得工商注册企业法人资格形成“大小法人”关系,必须控制下属企业银行账号,开展定期审计财务收支工作,不仅能有效杜绝账外资金,还能预防资金“异常循环”,以集中财务管理权力为前提,满足合理使用、统一调配的资金使用需求,进一步发挥资金集中化管理优势。一旦资金过于分散,好比“兵力分散”极易导致“战斗力不足”,并且为了实现内部资金有偿使用,可采取论证性分析评估下属企业资金偿还能力,及时签订借款合同统一利率收取流动资金占有费,确保资金处于正常流转状态,避免积压。

同时,地勘单位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提高自身资金运营能力,积极走向市场,摒弃错误认识,不得将银行贷款及政府资金扶持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并且找准市场先机,以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于市场经济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进一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此外,针对下属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地勘单位应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找出问题实质,积极寻找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竞争及挑战的出路,意识到市场才是企业资金投入“风向标”,以市场需求为突破口,做到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 重视成本管理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地勘单位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高效管理、效益为先”的工作原则,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出发点,要求各多营企业做到“自主发展、自主约束、自主积累、自负盈亏”,由社会及市场牵头评估企业行业影响力、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进一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同时,作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如何控制成本投入,是企业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地勘单位应加大对于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时清点存货数量计算存货价值做好存货保管工作。

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复杂性的影响,管理工作范围较为广泛,管理工作流程较为严谨,特别是成本预算管理,涉及成本控制、成本计划及成本预测等内容。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地勘单位应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尽早树立成本管理意识,确保广大职工及领导干部统一思想认识,并且营造与管理工作相匹配的工作氛围,将岗位职责、工资收入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促使全方位管理理念与以人为本思想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机制。例如:在地勘成本预算控制中,需明确钻探预算编制要求,按不同孔深和岩石级别确定相应的预算标准编制,岩石级别按全孔平均等级编制,也可分不同岩性段编制,不论哪种方法,岩石级别的确定必须合理;与此同时,明确钻探工作量调整系数:①500~800米:5%;②300~500米:10%;③

此外,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为单一性成本核算管理,已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的生产需求,地勘单位必须顺应时展潮流,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综合性财务管理内控模式,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以保C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为前提,并且不断丰富成本管理手段,组建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综合性成本内控中心,实现企业财务数据分析方式、操作流程、分析平台的统一化管理,便于企业及时财务信息,利用检索权限或关键词检索等手段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4 结 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勘单位的数量不断增多,地勘单位多种经营财务管理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地勘单位多种经营财务管理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如何做好地勘单位多种经营财务管理工作,是工作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综述地勘的概念,以多种经营为切入点,提出具体的财务管理措施具有显著的价值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苑霞.浅谈财务管理在地勘单位生产经营中的核心作用[J].时代金融,2013(21):97.

[2]石立娜.浅谈地勘单位多种经营财务管理[J].中国投资,2013(S1):287.

[3]徐冬花,晁俊祥.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部财会,2013(11):41-43.

[4]王琳.地勘单位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的冷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4(13):207.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篇7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据统计,2000年到2009年,内蒙古GDP年均增速达18.7%,是西部12省区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远远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增速。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被业内人士惊呼为“内蒙古模式”。在内蒙古模式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勘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以内蒙古地质工程总公司为代表的地勘企业,在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中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走上了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内蒙古模式下地勘企业的发展定位。通过对内蒙古模式的诠释和对内蒙古模式下地勘企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追溯内蒙古模式下内蒙古地质工程总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指出内蒙古地勘企业应从经营方向、特色经营、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和“走出去”战略等角度进行发展定位。

1“内蒙古模式”诠释

1.1宏观经济层面从宏观层面看,一些人认为制度变迁是内蒙古模式形成的因素,内蒙古自治区制度的建立是促成内蒙古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创新、机遇和人才是形成内蒙古模式的主要原因。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月忠(2009)研究指出,内蒙古发展模式是基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努力奋斗创造了内蒙古发展模式,是对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成功发展道路的理论概括,它包括具有内蒙古发展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生态发展模式等[1]。我们认为,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内蒙古模式就是内蒙古人民在建设内蒙古自治区过程中,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准确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完善的工业体系,充分发动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产活力,极力提高科技实力,重视人才,创建品牌,使内蒙古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2地勘行业层面

1.2.1内蒙古地矿模式方克定先生(2009)曾这样定义内蒙古地矿模式:“内蒙古地矿模式”的要义是体制改革创新,事企职能分开,资产整合重组,回归主业经济[2]。高岭(2009)认为内蒙古地矿模式的内容是,“剥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实行了事企职能分开,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资产整合重组,地勘单位开始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更新了思想观念,理清了发展思路,回归主业并突出了主导产业优势。其重点是以产业化带动企业化改革,以矿产为主线,以矿业权为调节,促进商业性地质矿产工作探、采、选、冶、深加工一体化发展。”[3]

1.2.2内蒙古模式与云南、浙江、安徽模式比较自[1999]37号文提出要求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改革以后,全国各地的地勘企业加大了改革与发展力度,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模式。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地勘单位的发展模式与基本做法(见表1),以便与内蒙古模式做出对比。

1.3评价内蒙古模式综合起来,我们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层面的内蒙古模式是地勘行业的内蒙古模式形成的时代背景,地勘行业的内蒙古模式充实了宏观经济层面的内蒙古模式的内涵,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在内蒙古模式背景下,内蒙古地勘单位不失时机地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改革,把地勘单位全部推向市场,迎来了地勘行业发展新的春天,造就了内蒙古地勘模式。

2内蒙古模式下地勘企业发展态势

2.1地勘企业的由来地勘单位是生产性事业单位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指专门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经济组织,是地勘行业的基本单位。其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各省级地勘局及其领导下的地质队。这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具有典型的政事、政企不分的特征,具有单位化企业的经济性质。地勘企业是指地勘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企业转化、改制而形成的企业。地勘单位通常改制成地勘企业,包括国有地勘企业、商业性地勘企业等。

2.2内蒙古地勘单位企业化改制

2.2.1改革背景2005年3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将内蒙古地矿局、有色地勘局和煤田地质局列入经营性和从事有偿服务的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和事业单位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实行转企改制的改革试点。2005年4月12日,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关于自治区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推进企业化改革的意见》,从而启动了三个属地化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改革的进程。2006年5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地质勘查工作走上市场化、企业化、集团化的发展轨道。

2.2.2改革概况(1)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总体要求。将三支地勘队伍所属学校的人员、资产、经费,下划到所在地管理;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经费分开管理;在职人员经费包干,自负盈亏;扩大用人自;地勘单位内部要实行企业化管理,整合优良资产,发展优势产业;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对地勘单位的领导和管理。(2)内蒙古自治区地勘单位改革措施。自治区政府组织推动、直属地勘系统全员参加企业化。实行事企分开,采取转让、拍卖、租赁、兼并、关闭等多种形式,实现主辅分离,同时建立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3)改制后内蒙古地勘企业经济水平。通过改革,内蒙古逐步形成了“资源就地转化”为核心的“重化工+深加工+大国企”经济发展模式。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内蒙古三大地勘局有42个地勘单位,职工26793人,总收入7.68亿元,利润0.077亿元,经营性收入3.38亿元,2008年,三大地勘集团已经完成收入67.5亿元,实现利润8.68亿元,经营性收入62.64亿元。内蒙古三大地勘集团近5年经济发展情况见表2。

3内蒙古地质工程总公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定位

3.1发展现状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工程总公司成立于1988年,正式经营于2000年,注册资金1850万元。起初公司业务仅局限于工程勘查和地基基础施工,2003年以后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2005年开始进入地质勘查市场。公司由地勘工程项目起家,在煤炭勘探项目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公司产值为3亿元,利润及节余为3000万元,利润率为10%。2007年公司产值为2.8亿元,利润及节余为2500万元,利润率为8.3%。2008年公司产值为4.5亿元,利润及节余为4000万元,利润率为8.9%。借助于内蒙古模式的东风,得益于区位优势、人才支持和政策支持,该企业才能够在地勘行业中迅速崛起。(1)依托区位优势,该公司在加大区内地质找矿力度的同时,积极介入周边国家的资源勘查和开发。2008年公司投资4000万元参股了阿尔及利亚ELEBATE铜矿,投资200万美元在蒙古乌兰巴托市注册了阿尔泰兴安有限责任公司,使公司的效益和影响力上了一个台阶。(2)利用内蒙古模式创造的人才优势,公司2008年初招聘了32名地质、物探、水文、计算机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的加盟使公司的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并逐渐成为公司地勘技术中坚力量。截止2009年8月30日,公司员工总人数342人,在编59人,占17.3%,注册人员97人,占28.4%,聘用183人,占53.5%,实习生3人,占0.9%。其中,男员工282人,女员工60人。(3)抓住政策机遇。例如,公司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思路、统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坚持走地质勘查、矿业开发一体化路子,稳定发展工勘岩土施工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适合市场经济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增强公司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3.2未来定位通过对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和内蒙古地质工程总公司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内蒙古地勘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定位。

3.2.1经营方向定位经营方向定位常常包括单纯生产型,或生产经营型,或科技、生产、贸易一体化集团经营型,或搞连锁超市经营、特色经营、夫妻店坊、预约经营,等等。内蒙古地矿局改制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后,其经营方向相当明确。重新组建的矿产勘查开发研究院负责矿产勘查工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由四个保留事业单位属性的地勘单位经营,探矿工程队负责探矿工程施工,地矿勘查开发研究院则负责区域地质调查,地质测绘工作由同样有地勘单位属性的内蒙古地质测绘院负责。而内蒙古地质工程总公司从地矿局独立出来,实施企业化改革,不再保留地勘单位属性,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

3.2.2特色经营定位特色经营上,内蒙古地质工程总公司2006年完成煤田地质勘查项目12项,合同金额1.75亿元。在矿业开发方面,公司力求从“打工者”身份尽快转变为资源的真正拥有者,实现“勘探、开发、采选、冶炼综合发展”。因此,内蒙古地质工程总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位就是继续保持公司的特色,维持“工程勘查稳定、地质勘查扛大旗、矿业开发是未来”的基本方向。在内蒙古模式下,地勘企业的特色就是充分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内蒙古资源型企业的特色,依托矿产资源,但又不依赖矿产资源,走特色经营之路,在地勘企业中独树一帜,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经营的地勘企业。

3.2.3可持续发展定位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从本质上来看,内蒙古地勘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是需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才能快速成长的企业。基于大部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资源型企业的未来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谋求本企业的可持续性、永续性发展,追求综合效益,以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存。在内蒙古模式下,地勘企业需要由追求单纯利润增长向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转变,构建企业闭环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只有这样,地勘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壮大,持续发展。

3.2.4管理模式定位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有多种,如实行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或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或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方式,不管如何选择都应有明确的定位。在内蒙古模式下,地勘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找准管理模式,还应该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例如,企业管理综合性创新,企业某一管理领域中的综合性创新,管理方法手段等综合性创新,综合性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如前文提到的云南、浙江、安徽以及内蒙古在地勘单位改制过程中各自形成的云南模式、浙江模式、安徽模式以及内蒙古模式,其本质也是一种创新。

3.2.5“走出去”战略定位自然资源对于地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无可替代,自然资源的多少以及禀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可持续成长。地勘企业除了从自身出发,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开采率、利用率以及三废的再利用之外,还可以从世界市场中寻求资源以支持企业成长。对于地勘企业来说,“走出去”战略定位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可行的。“走出去”战略定位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也是党中央的既定方针。因此,在内蒙古模式下,地勘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应着重“走出去”战略定位,以最终实现地勘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国际化经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4总结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矿产地质勘查;风险;规避策略

引言

最近几年以来,我过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其开发也发展强劲与迅猛。所谓的地质勘查工作就是使用专业的技术方法,结合地质科学理论,对客观的地质体以及矿产资源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其中,对于客观地质体或者矿产资源的研究调查,主要涵盖普查与勘探两种形式的工作形式。错综复杂的地质环境对矿产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限制,对于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够保证其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是,要对矿产资源性合理的开发,首先要科学的规避地质勘查中的种种风险。在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一直属于国家计划的工作范畴之内,一般的勘查工作经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并组织开展和进行,相关的费用也是由国家财务划拨,上述这种情况,导致矿产地质中的相关利益责任机制变得淡化,相应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1、我国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现状

随着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地质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投资方面也是阶梯性的增加,增长明显,探矿权登记空前活跃趋于调整回稳,新发现矿产地和新增资源量同步快速增长。地质找矿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发展初期是矿业发展的低谷时期;后来矿业市场不断复苏,相应的投资形势也得到扭转与转变,开始出现复苏的势头,到了近几年,矿业发展进入上升时期;此时,矿产价格也不断抬升,良好的市场环境综合政策的支持,同时加之财政以及社会自己投入的不断增加,促使地质找矿不断发展并进入活跃期。当前,我国还是存在诸多低水平的矿业开发形势,这个基本形势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转变。

2、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成因及对策

2.1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成因

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涵盖三个主要方面,即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经济风险。所谓的市场风险就是,矿产在短期或者长期上都有一定的价格波动与走向的变化,这些导致不能特别准确的预测矿产的市场价格,这种价格的不可确定性造成矿产的取得的经济效益必然有一定的风险因素;所谓的技术风险主要涵盖自然风险和找矿风险。我国的找矿中有这样的现实情况,地表的矿产以及较浅层的已经被探明出大多数,很多矿产已经不再丰富,虽然有很多存在矿产的地点,但是能够探出经济矿床的成功率却只有百分之一二,也就是说,随着矿产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矿产已经被发现与探明,导致找矿的困难变的越来越大,因此相应的风险也就是提升了。最后,因为经济矿床地质条件存在错综复杂性,这就导致原有的经济预期可能不能够实现,也就是投入和产出会有相对较大的查究,这就造成经济风险。

2.2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对策

规避和方法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主要要全面考虑此项工作中主要的风险因素,要做到综合的分析与把握,绝不可单一考虑与避免,在一定程度上,三种类型的风险规避方案是有相互补充作用的,它们互相渗透与关联。

(1)进行人才队伍的不断培养与建设。技术知识要经由人才能够得到发挥,要避免风险必须经由人作为技术知识的载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保证规避风险,这是风险控制的基础与前提。在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对于人才进行建设与培养是进行资源开发的基础保障。要降低勘查风险,不仅要相关工作人员兢兢业业、诚恳务实,同时也必须要不断的储备技术人员以不断累积勘查实际经验等。矿产开采投资者首先要使用相对专业的技术队伍以及相应的财经法规学专家,这是进行矿产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经由专业的人员、专家,综合分析市场需求、矿产价格变化、政策情况以及资金筹集等等各个因素和方面,才能够保证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量化分析,保证矿产地质勘查能够得到满意的回报率,最大程度上降低此项工作的风险。

(2)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首先要不断推进地质勘查项目研判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确切的研判,能够判断是否有开采开发的可投资性,才能进一步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与工作。其次要对勘查技术规程进行拓展与创新。要严格按照地质工作中的环节要求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与工作的开展,对于人为造成的风险尽量避免和规避,这样才能够防止风险进一步蔓延。诸多实践证明,进行安全管理能够很多程度上规避防线的发生,特别对于规避经济风险尤其关键和有效。

(3)不断促进与推动地质勘查向市场化发展与进行。所谓市场化就是能够实现资源以及风险信息的共享,同时技术也能够得到共享,保证能够更大限度的规避风险。现在大多数的地质勘探单位是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存在的,这样就导致此项行业的市场化存在不足,很多地质信息、技术、以及勘探数据都被少数单位控制,这种信息、技术形成类似于垄断的形式,导致在这项行业活动在资源以及信息上很难实现共享,因此风险应对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如果,我们在国家或者省内成立专门的技术信息共享平台,不仅能够防止行业内的重复童子,同时能够给新的开采项目规避风险提供更多的信息数据资源。并且,要不断推进建立专业的针对矿业勘查的资金市场,以此来规范矿业市场的交易行为,将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加以管理与控制,规避一些因为价格走向预测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经济风险。

(4)不断加强行业内的管理与监督。首先在政策方面,要不断规范矿业权转让和矿业开采的审核管理制度,要对矿业投资人员的开采进度进行严格的管控,要设置合理的行业准入标准机制,标准应该具备严格性与合理性,逐步增加财政投资的勘查力度,并积极鼓励社会注资进行勘查工作。地质勘查工作不能盲目开展与进行,提高行业的准入标准,注重资质的控制与门槛的设置管理。很多风险的产生是因为受到个经济利益的驱使,因此国家对于矿业的开发必须严格管理与审批,对矿业的开发进行宏观管理,提高矿业集中度及矿业产值。

3、结语

总而言之,可以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和工程,同时使矿业投资经营的关键环节与内容。在这项工作中,鉴于矿产资源具备隐秘性以及不确定性,导致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相对较多的风险。论文主要对风险以及原因做简要的论述,并相应提出应对的措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刑新田. 国有地勘单位与矿业权[J].资源产业, 2003(5):3-5.

上一篇:流浪动物的生活现状范文 下一篇:污泥无害化处理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