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徐州景观打造文化塑造

时间:2022-08-24 05:52:03

黄河与徐州景观打造文化塑造

特色是一事物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外显。城市特色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反映。城市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和生命力的标志,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1]。徐州,作为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目前正处于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因此,深入探寻和充分挖掘、凝练与塑造徐州城市特色,展现徐州城市的个性气质,对于徐州创建精品城市、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其他城市的特色凝练与彰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1徐州城市特色的认知及其不足

1.1代表性观点一个城市的特色,是人们在感受这一城市过程中对其整体所形成的独特意象,主要通过自然地理环境、人为建造成果和社会人文因素表现出来[2]。就徐州而言,其城市特色主要体现在山水形胜、古城以及包括两汉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等在内的人文景观上,形成以“山、水、古城、文化”为主线、以“一核(老城)一廊(故黄河)两带(群山众湖、汉墓群)”为架构的历史文化时空体系[3,4]。但由于城市构成要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专家学者在对徐州城市特色的认识上,可谓见仁见智,并各有侧重。李云岘强调徐州典型文化表现为两汉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军事文化、产业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5]。刘涛、张志光认为徐州从古至今产生有独特代表的历史文化为两汉文化、战争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饮食及民俗文化[6]。吴泓、顾朝林提出徐州两汉文化、战争文化和彭祖文化独树一帜,云龙山水和民俗风情颇具韵味[7]。岳刚礼认为徐州著名战役多、标志性战事多、连贯性战事多、战争文化遗迹多,战争历史悠久,战争文化浓郁[8]。史修永、齐颖认为徐州城市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彭祖文化、楚汉文化等大传统上,而且体现在以社会习俗、礼仪、节庆、民间文艺活动为主的小传统上。这些民间文化形式世代相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发展的强劲增长点[1]。概括而言,已有代表性研究成果都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徐州城市特色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强调徐州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强调楚汉文化和战争文化在徐州历史文化中的突出优势和重要地位。

1.2不足之处多年以来,徐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主题定位特征凸显,“楚风汉韵、南秀北雄”、“两汉文化看徐州”、“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兵家必争之地”等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可谓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也产生了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楚汉文化以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和汉墓“三汉”为代表,多体现在传说记载及陵墓画像石上;战争文化则又多见于历史记载,少实物遗存。因而,这些城市特色的彰显还存在诸多困难[3]。同时,面对西安、洛阳等城市的汉文化优势,“两汉文化看徐州”这种标示城市特色的口号对外受到了一定质疑,对内也始终处在“影响的焦虑”中无法明确界定城市的个性[1]。综合来看,在徐州城市特色凝练与彰显中,目前主要存在重人文、轻自然,直观表征有余、深度认识不足,口号性偏强、可操作性偏弱等现实问题。为此,需要更加注重城市特色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关系,力求从徐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把握脉搏、揭示特质。进一步说,应当从生命之源的“水”与人类活动中心的“聚落”相互关系中,尤其需要突出包括故黄河在内的水系的主导作用,在长时间尺度上,深度解析徐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充分挖掘、提炼其特色要素价值,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名城徐州内涵与特质的科学认知。

2故黄河在徐州城市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故黄河的历史变迁古代徐州地处淮河下游。在淮河众多支流中,泗水是徐州境内最重要的一支干流。历史上,流经铜山(现为徐州市辖区)的汴水曾经是连通黄河和淮河的重要运道。汴水于徐州市东北汇入泗水。黄河泥沙含量大,具有“善迁”、“易袭”等特点。有史记载以来,两千年间黄河决口泛滥1500多次,改道26次,其中132次波及徐州[9]。从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黄河于武阳决口改道,侵汴夺泗流经徐州入淮河,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河南省仪封铜瓦厢决口,再次改道离开徐州,转向东北夺道大清河,由原先的苏北滨海县注入黄海,改至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这期间,黄河之水在徐州流淌了661年。此后,遗弃在豫、鲁、皖、苏四省一条黄河故道,长达600余公里。其中,徐州境内黄河故道西起二坝(蟠龙集),经丰县、徐州市区东至睢宁的叶海村出境,流长191.7km。经过数百年的黄河泥沙淤积,现今的故黄河河床一般超出两岸地面4~6m[10]。在徐州城区的故黄河,西起丁楼闸,东至李庄闸,全长16.4km,水域面积128万m2。其中,三环西路桥至汉桥9.6km的主河段穿过中心城区,河道宽70~100m。

2.2故黄河对于徐州城市嬗变的重要影响历史上,故黄河作为徐州人民的母亲河,对徐州境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旅游事业、生活饮水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0]。主要表现在:首先,因汴泗在徐州境内交汇,徐州城“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以为带”,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山水形胜格局。因“其城三面阻水”,故徐州城墙呈弧形,打破了北方城市城廓常有的方形形制而略呈半圆形,兼具北方规整与南方自由的双重特点[3]。自秦汉以来,水患多次肆虐徐州城,使得地势“形如仰釜,周围水涨,地泉涌出,小雨而溢”。因屡遭洪水泛滥,徐州城市屡遭破坏,甚至数次被大水所毁,而历代修筑防洪治水的堤围土城在城市周围纵横环绕,其痕迹在当今徐州城市的街巷格局和地形中仍有所反映。新城重建于原来的城池之上,因而形成“城上城,府上府,街上街,井上井”的奇观[3,4]。所以说,故黄河环抱的徐州古城客观上成为徐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她不仅延续了徐州城市脉络的历史记忆,而且强化了徐州城市总体形态的历史意向[3]。其次,长期的水灾与治水,使徐州城市在坚强延续的同时,铸造了徐州大地独特的治水文化和治水精神。在抗灾和重建家园过程中,徐州人民形成了战天斗地、勤劳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安贫乐道、替天行道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文化和精神与“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以及战争文化等一脉相承,成为徐州城市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徐州因故黄河而形成独特的个性与精神。第三,古汴水自西向东流至徐州,与北来的古泗水汇合后转折向南入淮,使徐州成为以泗水沟通鲁南、由汴水上达中原、南至江淮的“四方都会”要津之地。自汉代开始,漕运要津地位促进了徐州对外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尤其是与江淮、中原地区的水系联系,使徐州城呈现商旅云集、人口稠密的繁荣景象。宋金时期,黄河屡屡侵汴夺泗入淮,徐州城几乎成为沿(黄)河之地,但因泗水水运畅通,使徐州逐渐成为黄河沿岸“四方都会”要津之地。元代,海运逐渐兴起带来内河水运相对下降,导致徐州城地位低落。至明代早中期,徐州又得运河之利,“物华丰阜,可比江南”,在全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恢复和提升,徐州城成为“九州转输”、“五省通衢”之重地。明中期以后,由于原先的水运河道被泇河逐渐取代,打破了“以黄代运”的被动局面,徐州城重新走向衰落。徐州境内运河在几经移废后,于建国成立后50年代末开始得以治理和恢复,仍然以航运沟通南北[3]。可见,徐州城市兴衰与境内水系变迁息息相关,而故黄河的产生与变迁成为演绎徐州城市兴衰的重要原因所在。由此可见,故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一幅历史画卷,她在穿越徐州城市发展时空的同时,成为徐州城市历史文化长廊的缩影。故黄河所反映的徐州城市历史变迁,既是解读徐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基因,也是挖掘、提炼徐州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而且还是反映徐州城市兴衰、解读城市精神、认识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的关键性要素。

3徐州故黄河开发状况及其问题

3.1故黄河的文化资源优势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具有两大优势:(1)底蕴深厚,类型多样。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积淀,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丰富。从现有资源类型来看,既有“悬河”、“城中城”、治水纪念物、漕运文化、公园景观、桥等物质文化资源,也有历史传说、历史故事、文学艺术、节庆文化、英雄主义等精神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挖掘、塑造徐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奠定了丰厚基础。(2)分布集中,组合良好。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主要沿故黄河两岸呈带状密集分布,只有“城下城”、户部山等少数资源分布稍远,对于实行集群型、组合式的规模开发十分有利。如黄楼和古堤集中在黄楼公园附近。黄楼保留有苏辙为苏轼所作的《黄楼赋》,颂扬了苏轼的抗洪功绩;已作修缮的清代护城石堤与黄楼只相距数百米,便于游人参观。同时,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历史遗迹与现代文化相间分布,具有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空间效果。

3.2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多年来,徐州在加强故黄河环境污染治理、景观绿化美化等方面工作的同时,日益重视对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逐步加大开发利用力度,目前已将故黄河初步建成徐州城市一条重要的景观绿化走廊和休闲观光带。

(1)休闲观光开发。休闲观光是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初期开发方式。该方式主要从历史传说、历史故事、河流变迁等角度出发,围绕“河流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故黄河文化主题,通过拓宽河道、清理淤泥、美化两岸环境、建设故黄河主题公园和休闲广场、打造多样文化景观,发掘与提升故黄河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休闲价值,增强故黄河的休闲观光功能。

(2)文化创意开发。近年来,徐州对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逐步深化,尤其是通过文化创意开发,增强了文化资源利用的主动性,激发了历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该方式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节庆文化融合创意开发。主要利用故黄河风景秀丽、水域开阔的优势,举办龙舟赛,将江南的端午风俗移植到这里,使故黄河借节庆活动开展和聚集人气而焕发新活力。二是建设文化创意园带动开发。主要是通过建设“创意68产业园”这一毗邻故黄河的文化创意园,为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提供灵感,并助推故黄河文化产业带的提档升级。

(3)产业联动开发。主要通过发展旅游和商贸业带动文化资源开发,不仅促进了故黄河文化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发展和区域综合开发,而且使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利用范围得到拓展、利用程度得到加深,并丰富了徐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徐州商贸的文化品位。该方式主要表现为在汉文化景区中展示故黄河文化、在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彰显故黄河文化、在彭城壹号中保护故黄河文化。

3.3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由于开发时间较短、开发经验不足和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目前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1)开发程度不深。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方面,而对精神文化资源开发还远不够深入。如与故黄河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传说仍束之高阁。(2)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故黄河是开发故黄河文化资源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污水处理设备,关停转迁沿岸企业,严禁生活污水排入,以保证水体清洁;同时,要加大对故黄河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力度。如清代建造的护城石堤遭到了严重破坏,至今仅残存百米,急需政府出资维修和保护;另外,对于故黄河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迫切需要政府增加投入,切实加以保护与传承。(3)宣传力度不大。多年来,徐州重视两汉文化、战争文化等文化资源开发和宣传,而对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和宣传,重视程度相对不够。

4保护开发故黄河,强化徐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故黄河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合理保护与开发故黄河文化资源,对于丰富徐州历史文化内涵、塑造徐州历史文化特色、促进徐州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坚持保护优先与适度开发相结合、分类开发与综合利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打造相结合、文化引领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等基本原则,通过实施产业撬动、项目带动、区域联动、创新驱动等开发战略,不断加快开发进程,提高开发水平,提升文化品位,逐步推动故黄河由景观绿化带休闲旅游带文化产业带的转型升级,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条独具特色、并能够充分体现徐州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游憩观光风景带,进一步强化徐州滨河古城特色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风貌。

4.1挖掘梳理文化资源,实现集中规模开发首先需要进一步查清查实故黄河所赋存的文化资源,深入研究黄河故道文化的形成、内涵、类型、历史演化,以及故黄河文化与徐州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科学分析故黄河器用文化、民俗文化、方言俗语、歌谣、饮食文化、旅游名胜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其次,在摸清家底、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风景名胜区、景观公园等实现深度开发、集中开发,逐步扩大徐州故黄河的文化影响力[1]。如以黄楼公园为主的区域中,既有黄楼、护城石堤、文人石刻、碑等物质文化遗迹,亦有苏姑传说等精神文化,文化资源丰富且密集,有利于实行规模化集中开发。建议在公园内兴建故黄河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治理黄河、开发黄河、管理黄河、保护黄河、欣赏黄河的历史、业绩以及治河人物、治河文物、治河理念、治河方略、治河技术、治河手段、治河工器具等,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到故黄河文化的无穷魅力。通过实施一系列集中开发项目,可以建成若干核心区和主要节点,最终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故黄河文化景观带。

4.2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实现融合联动开发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相对较晚,客观需要加强区域文化资源整合,以区域联动开发推进故黄河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从微观上看,首先是要加强市区内部文化资源整合。通过与开发相对成熟、知名度较大的两汉文化、战争文化的整合及联动,实现借力开发故黄河文化资源。在中观上,加强徐州境内乃至更大范围内故黄河的整体开发,通过借助砀山梨花节、丰县梨花节等节庆活动,整合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徐州市境内的丰县大沙河百里观光带、睢宁县故黄河创意农业观光带等资源,合力打造故黄河历史文化长廊。在宏观上,加强与沿黄各城市的交流联系,充分发挥黄河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黄河文化产业品牌,将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推进和融入到我国“人”字形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之中。

4.3强化文化创意利用,实现深度创新开发由于历史上徐州屡遭洪灾,导致现存的故黄河文化资源有形较少、无形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则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故黄河文化资源的跨越开发,因此只有通过文化创意活动,创新开发方式,创新产业化形式,才能取得加快开发效果。在具体开发中,可以依托故黄河文化景观带内的创意68文化产业园,充分发挥并放大其创意优势和产业优势,抢抓徐州市关于大力发展动漫和影视等文化产业的政策机遇,围绕“苏姑显灵”、“铁牛镇水”、“泗水捞鼎”等历史传说,宋知州苏轼、明总理河道潘季训治水保城的历史故事以及结合黄楼、护城石堤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加快故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对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和深度开发。

4.4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实现品牌化开发对于黄河文化资源,以往大多数学者更多关注黄河北徙后干流沿岸地区,而对黄河夺淮入海所形成的故黄河以及黄泛地区却重视不足,以致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社会各界应当尊重黄河下游历史变迁的客观事实,需要重视并挖掘故黄河、黄泛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努力扩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认知度,以提升其在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搜集、整理与故黄河历史文化有关的档案、书籍、实物等资料,建立故黄河文化资料库,为故黄河文化研究专家和社会爱好者提供方便、搭建平台。二是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举办讲座、论坛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故黄河文化,了解普及故黄河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故黄河文化的重视程度。三是加强对名人、名事、名亭、名碑的挖掘,通过包装与推介等方式,实现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的良性互动。最终,通过一揽子、整体性宣传、推广和策划,围绕水文化、尤其治水文化,打造故黄河文化品牌,进一步强化徐州城市特色的故黄河文化元素张力。

4.5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实现可持续开发保护好故黄河文化是合理开发故黄河文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必须多措并举,确保扎实有效地加以保护。进一步说,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府在故黄河文化保护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二是加强故黄河文化资源评价,实行分等分级,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必须“需保则保”,当前尽快将需要保护的护城石堤、黄楼和已发现的“城下城”遗址等故黄河物质文化景观纳入到市级或以上文物保护名录,进一步增强对故黄河文化保护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三是提高人们对故黄河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故黄河、保护故黄河的良好氛围,在了解及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保护的内在动力;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让故黄河文化与精神生生不息,在传承中实现故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四是加强故黄河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打造宜居城市中更好地保护故黄河[3],努力使故黄河文化深度融入徐州城市的人居环境中,在徐州城市特色中充分彰显故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独特魅力。

上一篇:税收调控收入分配效果分析 下一篇:孔隙形态导电理论饱和度解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