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空间范文

时间:2023-09-23 02:52:02

三维空间

三维空间篇1

课外阅读充满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家庭――学校――社会”三维空间里应指导学生处处去留心观察,品味乐趣,鉴赏美感。

空间一:家庭

孩子在家中如何进行课外阅读?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尊重知识,喜爱读书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成长的楷模。众多名人、作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身教重于言教”,受上辈人爱读书的熏陶的孩子在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必将为走向辉煌人生奠定基础。家庭教育因先入为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教育。在家庭这个避风的港湾里,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畅游于书海之中,在听、说、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底蕴。

从胎教听音乐,婴幼儿唱摇篮曲,少儿时家庭成员轮番上阵,讲少儿故事,让其背诵古诗;在网络、电视发达的今天,少儿节目也让学龄前的儿童在看听中快乐成长,开启了学语文的第一步。

值得借鉴的是美国流行的家长为孩子每日读书20分钟,并持之以恒,孩子长大一定会爱读书。家长在为孩子成长造就阅读环境必付诸行动,添设书房,购置书架,让家庭藏书达一定量!

有些孩子在成长中困惑了:我家怎么没几本课外书呢?确实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常与孩子的家长畅谈:少吃一包好烟,少喝一瓶好酒,少打一回纸牌,少送一点人情,为孩子购书订报吧!又劝戒一些学生:少吃零食,多买几本好看实用的书哟!在为孩子选购礼物时,也应记住“馈人书籍,终生受益”的道理。

婴幼儿开始,他就在大人们的听说中成长,被动地重复地听母语,有了呀呀学语的输出,一代传一代的大灰狼故事存入大脑,自己不明白的东西一遍又一遍问求大人;转动眼珠识画家妙笔,在小人书中寻欢、作乐,张大嘴巴背出古诗……孩子从小沐浴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文字、文学、文化、文明之窗下,与名人、自然、历史交谈,享乐于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进步中。

空间二:学校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成长的前期课外阅读的辅导性。中小学阅读教学是建设人文关怀的精神乐园的基础工程,影响学生一生的眼界、思想、学识、综合素养等。学校教育正是承担了架设课内、外阅读两条主线的桥梁工程。

随着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都大有改变。创办校级图书室、阅览室已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急办的大事,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网(因特网)与天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促电子阅览室的诞生,又为教师实施课内外阅读教育拓展开了材料来源。

班级图书角、校园阅报栏、黑板报前课余时间人头攒动,从那里又将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其效果不言而喻。

课内阅读,老师是引导者、辅导者,不是灌输者、讲演者。而在大语文教学观下辅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时,让学生体验人类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学生阅读的快乐感,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听、说、读、写、背、唱、演、画……)对爱阅读的熏陶更离不开喜爱读书、不断学习进取的老师的言传身教。老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通过设计优势互补、灵活选用各级各类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教材,解决阅读的质的问题,改进师生共叹应试教育阅读测评效力低下之顽症。老师在关注学生阅读心理变化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后绵延几千年人类史)让阅读去滋润作文,丰富写作素材,并延伸到课外。

由于课内时间有限,课外为学生追求知识留下了无限空间,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课堂语文学习起补充和延伸作用,对课堂教学也起烘托、渲染作用。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担任的引路者、伴随者,在新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在阅读营地里风雨同行。师生为搞活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实师生课余生活,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类辅导性的课外阅读活动,共同解决阅读量的堆砌。为缓解课外阅读的盲目性,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必须考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年龄、性别、性格、喜好而异,通过内心活动与熏陶,激发课外阅读兴趣。2、学会自己管用的阅读方法:既有精读,又有略读,还有浏览,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画画精读书。3、设计好课外阅读活动细则,灵活选用,由儿童趣味性浓的童话集,寓言集,儿歌集到浅显的科技、散文类再上升到人文、传记、小说类。

空间三:社会

社会教育关注学生成长中后期课外阅读的倡导性,应用性。

体现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节日――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的确定,让人们从阅读这一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文明之举措中受惠良多。《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十条规定:“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精神乐园,生活中有书读,其乐融融,各级各类出版社应为快乐阅读出好书,图书馆、少儿活动社会实践基地、城乡各级文化活动室都应敞开大门,为学生课外阅读铺就康庄大道。

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展示了一个个好的社会,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起来。”

三维空间篇2

我们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来:

改变增长模式,从对市场份额的膜拜转变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适应环境变化,进行营销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团队升级……

所有这一切应该如何实现呢?

各种可能的选择也会有一个长长的清单。而在这个长长的清单中,我们认为最为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机制。

通常,我们一般将学习理解为读书、培训和进修,进而会理解为借鉴同行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

而我们往往会忽视“自学”――向自己学习。

任何一个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积累起来方方面面的知识或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散落在企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存在和形成于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它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中,企业或者认识不到它们的价值,或者不知道如何发现和提炼它们。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因为它们是企业提升的基础,认识并运用它们比企业做任何培训、接受任何咨询都更加有效。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反应的不仅仅是对本企业人才的冷落,更大的问题在于对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财富的忽略。“日三省吾身”不仅包括对自己不足的反思,更应该包括对自己成功之处的总结。

轻言创新和借鉴,有时会表现为缺乏持之以恒。大家都知道,没有持之以恒的执著,最终会碌碌无为。

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无论规模有多大,企业将永远处于零起点上。“学习”的结果将是忽东忽西,左右摇摆,根本谈不上提升。全面否定自己,不是在继承中提升的话,提升将永远是一句空话。这样的企业很容易犯“学习过度”的错误――整天都是新名词、新措施、新思路,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坚持,学习和借鉴”三维中,建立自己的学习机制。

首先,通过总结和提炼,形成自己的“基础教材”,并坚持用外部知识推动这“套”基础教材的逐步升级。

作为一个事实,没有几个空降兵或咨询公司能够脱离企业的历史,完成企业再造,而恰恰是那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充实企业知识和经验的空降兵、咨询公司才有可能推动企业的进步。

其次,通过培训、进修丰富企业个体的知识,提升个体的素质。即便如此,也需要对培训进行适当的分类。企业内训既要结合企业现实需要,也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和知识积淀,它必须能够强化企业的文化和知识,除非企业决定扬弃某种文化和知识。只有这样的内训才有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再次,通过借鉴推动企业完善。我们强调通过借鉴推动企业完善而不是创新,其原因是创新必须是来源于企业内部而非外部。外部的东西只能促进企业的完善,创新必须基于内部。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既拒绝了“全部苏化”,也拒绝了“全部西化”,才避免了苏联和东欧的命运。小到一个企业,也大抵如此,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照搬其他企业的东西。

三维空间篇3

关键词:地质空间;三维;动态建模

中图分类号:P628 文献标识码:A

地质空间三维动态建模研究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按照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四类,即基于剖面、散点、钻孔和多源数据的建模方法。按照技术层次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可视化阶段、度量阶段、分析阶段、更新阶段和时态构模阶段,其中前三种为静态阶段,后两个阶段为动态阶段。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的三维地质动态模型可以通过转化为前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所以本文主要讨论剖面、散点和钻孔三种动态建模方法。

1 基于钻孔的动态建模方法

钻孔数据是地质数据中最基本的数据,获取方法也较为简单,直接观察和地下取样即可;同事,钻孔数据也是构建几何模型中不可缺少的原始数据。由于钻孔数据的重要性,基于钻孔的地质三维动态建模也成为了众多动态建模方法中的基础。

1.1 研究进展

在三维地质建模方面的研究中,国内外已经研发了多种建模软件,如国外的地质建模软件GOCAD、多角度立体视觉三维技术MVS 、三维设计软件MicroStation 以及大型三维数据化矿山软件Geovia Surpac;国内的模型主要有三维地学可视化信息系统GeoView、真三维地质模型GeoMo 3D、三维地质建模软件Titan 3DM等等。此后,相继出现了构造-地层格架三维可视化数值模拟、三维岩土工程地基模型、三棱柱模型、Horizon建模方法等研究方法。但以上方法多为基于钻孔的静态交互模型,而本文将主要讨论基于钻孔的动态建模方法。

1.2 地质专控的可视化表达

不同的模型需要的钻孔数据不同,但是对于本文研究中的地质三维动态建模方法中,将钻孔数据分为孔段、钻孔以及钻孔群,加之两个辅助地层对象构成BoreModel钻孔模型。在建模过程中,所有钻孔都将先被归为BoreModel钻孔模型,这也是所有钻孔建模方法的基础。钻孔数据的存放形式是关系型数据库,通常采用Excel和Access、以及SQL Server和Oracle等软件进行存储与管理。钻孔一共有钻孔柱状图、三维的线划表示以及三维立体表示等三种图形表达方式。

1.3 基于钻孔的动态建模方法

利用GeoView 3D软件完成地质空间三维动态模型的构建。钻孔群为多种钻孔数据格式提供了读取的功能,生成的钻孔群里面包含多个钻孔,每个钻孔中又含有多个孔段,孔段的排列在前的为上层的地层,在后的为下层的地层。并根据全球范围的地层序列建立了一个标准的连续地层序列。在实际使用时,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该序列为地层层面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地层序列的数据,通过插值法获取的钻孔集合构建地层层面模型。在建模时,要考虑研究区周边的钻孔,也需要将其作为建模的基础数据。约束条件为地质体表面,同时,在地质体内进行了限定网格剖分,然后调整网格的密度简化,从而形成三维地质体。

2 基于剖面的动态建模方法

2.1 研究进展

基于剖面的建模方法属于三维重建方法,应用最为广泛。20世纪70年代,基于剖面的技术被应用于地质方面。之后,Meyres将基于剖面的建模方法归纳为对应问题、构网问题、分支问题和光滑问题等四个子问题。此时的研究多为静态模型。随后,三维地质体动态建模方法从数据结构向地质知识的表述与应用。

2.2 非共面地质剖面数据结构

地质体建模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就是剖面,而且,都是一种非共面曲面,其拓扑关系主要通过结点、线、区以及面四个部分,而且设置SectSeries作为管理非共面地质剖面的序列。利用TopoModel实现剖面上的2.5维拓扑关系,随即可得到三维的空间曲面拓扑关系。

2.3 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体动态重构算法

通过曲面2.5维拓扑关系构建,为下一步进行拓扑推理提供基础。然后通过把剖面对比问题转换成拓扑推理问题,将剖面中所有多边形按照推理计算,然后,完成无拓扑变化情况、地层尖灭情况、地层分叉情况以及含断层情况的拓扑推理与建模,进行有效的动态重构。

3 基于散点的动态建模方法

基于散点的动态建模方法的实质是网格剖分技术的问题。

3.1 研究进展

网格剖分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有限元分析,研究技术也从人工剖分转换至网格自动剖分,此后,二维三角网和三维四面体网格剖分技术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国内从90年代才开始关于网格剖分方面的研究。

3.2 基于散点剖分的三维地质体动态重构算法

要先将钻孔和剖面等数据进行离散插值,然后将已经分类的地质年代计算每类点集的最小凸包,经过年代顺序相互循环剪裁、剖分之后,进行模型拓扑关系的建立与模型面片与体元的简化,从而构建以GeoModel为基础的基于限定散点集的三维地质体自动重构算法。

目前,对已地质空间的三维动态建模方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随着三维GIS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将会在三维地质建模的可视化与深化研究方面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彦花,吴湘滨,叶国华.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J].科技导报,2009,27(05):96-101.

三维空间篇4

【关键词】三维空间式幕墙窗 施工工艺原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om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ype curtain wal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and key points of oper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word: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ype curtain wall window,Construction technology,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U215.14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幕墙在国外已经有70年的历史,我国自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幕墙研究和应用,现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幕墙生产国和使用国。幕墙的发展趋势必定是从笨重型走向更轻型的板材和结构,深圳某大厦工程幕墙主要为玻璃金属面板幕墙,金属面板采用复合铝板。

该工程幕墙面积约84300m2,共有幕墙窗3254个。其中,玻璃幕墙窗尺寸规格就有81种,最大规格为18.78m×4.1m,并且异型窗大量存在,数量较多的有3.0×3.0m、2.4×2.4m、1.8×1.8m三种规格。3254个幕墙窗共计有86种外观形式,每一种窗的形式都属于空间三维造型。玻璃板块通过与预埋在结构上的埋件或支座焊接固定(结构设计中专门设计了搁置板块的结构挑板或挂板,并配合幕墙造型多为变截面结构),面板通过与固定在结构上的龙骨进行连接。

2技术特点

2.1降低精度控制难度

工程外立面设计独特,造型新颖,每个幕墙单元均为三维空间造型且各不相同。以特殊的外立面造型寓意“核裂变”是中广核集团的支柱产业。幕墙单元在空间角度及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导致对施工精度要求非常之苛刻。此施工方法减少了现场幕墙施工工序,现场施工工序由原考虑的二十几道工序减少到三道主要工序,减少了三维幕墙精度控制难度。

2.2节约工期,降低成本

基于该工程单元幕墙的特殊空间形式,在工程开工初期就已经确定结构施工时所搭设的外脚手架作为幕墙安装的辅助工具,幕墙安装时需在外脚手架上进行大量的测量工作,而且避免了采用吊篮施工时因吊篮的摇摆而造成施工作业人员无法严格控制安装精度。并且在结构施工期间,就将玻璃板块以及复合铝板等材料利用吊料平台运送至各楼层,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资源。

3工艺原理及适用范围

3.1工艺原理

在开工初期即考虑采用外脚手架作为幕墙安装的辅助工具,脚手架距结构800mm~1000mm,并在外脚手架上合适的位置自下而上留置进料口。在结构施工至2/3时,同时开始以下两项工作:①开始自下而上将每层所需的玻璃板块及铝板通过进料口采用卸料平台的方式吊运至各楼层;②开始自下而上安装铝板纵横龙骨。在结构施工完成后1个月左右,将上述两项工作完成。建立横向间距4.0m,竖向为层高4.0-4.1m的基准网,通过纵横龙骨来实现建立九宫格式控制分区,每个分区的误差必须在分格内消除,误差不得累积。以已安装的纵横龙骨来控制玻璃板块四个角点的空间位置,先将板块上方两个连接件与先期已固定在结构上的支座进行栓接,调整下方两个角点直至玻璃板块角度及位置达到设计要求,此时利用激光水平标线仪进行板块角点位置复核,复核并调整完成后将四个角点处连接件与支座焊接定位。玻璃板块安装完成后,施工操作人员利用外架将铝板转运到位并进行安装、打胶。

3.2适用范围

本三维空间式幕墙窗施工工艺主要以本工程3.0×3.0m大凸窗的安装作为主要讲述内容,适用于各类型采用轻质面板且空间造型多变的幕墙工程及门窗工程施工。

4、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1施工工艺流程

4.2操作要点

4.2.1提前插入施工

因工程量大、安装难度大、工期紧张等因素,项目部安排在主体施工阶段就插入幕墙窗的施工。

(1)板块支座与龙骨的安装

在主体施工的同时,进行预埋件的制作及预埋。在主体结构施工至2/3时,即开始利用外脚手架进行铝板龙骨的安装与板块支座的焊接。

(2)玻璃板块及铝板的提前吊运

在板块支座及龙骨安装的同时,采用事先就在外脚手架上预留的吊装通道,利用卸料平台将玻璃板块及铝板全部吊运至施工楼层,并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将各类型板块及铝板按照将施工的位置摆放。

4.2.2测量放线

根据建筑物轴线,在引测及通视最方便的位置,用经纬仪测定一根竖向基准线,再根据建筑物的标高,用水准仪在建筑外檐引出水平点,并弹出一根横向水平线,作为横向基准线。基准线确定后,利用基准线将所有铝板龙骨位置找出,并完成铝板龙骨的安装。完成龙骨安装后,利用龙骨立面位置进行板块支座的焊接。

4.2.3铝板纵横龙骨安装

(1)铝板纵横龙骨安装精度控制

因为后续的板块支座安装、板块就位安装、铝板安装均需用龙骨进行定位,所以本工程龙骨安装的精度控制是重点控制工序。根据工程的特点建立幕墙的基准控制网从而建立控制基准,建立横向间距4.0m、竖向为层高4.0m~4.1m的基准网,通过铝板纵横龙骨来实现建立九宫格式控制分区,每个分区的误差必须在分格内消除,误差不得累积。

(2)铝板纵横龙骨安装

龙骨安装时,首先大致确认预埋在结构中的预埋件位置是否准确,是否需要重新后置埋件。埋件位置无误后进行龙骨连接件的焊接,连接件一端与埋件焊接,另一端与龙骨栓接。

楼层中有事先固定在结构上并且外挑的角钢,在楼层中将龙骨控制线引出至外挑角钢上,以此确定龙骨在立面上的位置。因连接件与龙骨连接孔为椭圆,可以对龙骨位置进行最终的微调。

4.2.4板块支座的安装

龙骨安装完成后,利用铝板纵横龙骨为基准定位并安装板块支座,支座的固定方式为与预埋在结构中的预埋件焊接。

4.2.5玻璃板块就位

利用电动液压叉车将板块运送至窗位,然后利用一台手动葫芦将板块从叉车上缓缓拉起直至垂直状态,然后利用另外一台手动葫芦将板块水平调整,直至调整至板块上方连接件与板块支座接触。连接件与支座接触后采用人工调整的方式,将连接件与板块支座上的螺栓孔对齐,并采用栓接的方式将板块暂时与上方两个板块支座连接,板块下方暂时采用木枋垫起,等待固定。

4.2.6玻璃板块空间位置调整

因空间三维幕墙窗的最终造型、复合铝板最终的拼缝是否严密,均依靠单元板块的正确摆放及固定。所以玻璃板块空间位置依靠龙骨位置的调整也是重点控制工序。

板块上侧与支座临时固定,下侧暂时利用木枋垫起,处于空间位置可调状态。因支座长度本身已按照板块空间位置进行制作,故板块临时固定位置已基本接近最终状态。但由于结构施工精度远达不到三维空间幕墙施工精度要求,支座端点Y坐标总会与设计位置相差几毫米甚至几厘米(因支座为提前加工,长度固定),而X方向及Z向坐标可在板块支座焊接时就得到控制(如下图),Y方向坐标的调整可通过松开固定在支座上方椭圆形螺栓孔的螺栓进行。

玻璃板块进行临时固定后,Z向坐标已不用再调整。因结构尺寸有些许偏差,故利用龙骨所在平面已经固定的条件,计算出板块四个角点应距离龙骨内侧所确定的平面各为多少,并从以下两种方式共同确定角点位置。

(1)采用弹线方式进行定位

利用龙骨内侧所确定平面已固定的前提条件,靠紧板块上方两个支座下侧、板块两侧龙骨内侧拉墨斗线,将线弹在支座上侧。

(2)采用激光水平标线仪进行定位复核

将事先龙骨内侧所在平面与层间封闭铝板的交线在结构挑板上用墨斗线弹出,将激光水平标线仪中心对准墨斗线并放置在其上,打开竖向激光,将扫在地面上的激光线条与墨斗线对齐,此时用红色铅笔在板块支座上记录激光线位置。

采用弹线方式所确定的定位线以及采用激光水平标线仪所确定的定位线偏差如大于3mm,则需对此位置九宫格内龙骨位置重新进行复核,并重复进行弹线及仪器定位复核,直至偏差控制在3mm以内。

支座上的定位线确定后,定位线应距离此支座所对应的角点的数据已经通过图纸计算得出,利用卷尺测量定位线到角点的距离,松开螺栓并进行最终板块空间位置的微调。微调完成后将连接件与支座的连接螺栓拧紧固定,并将板块下方连接件与埋件焊接固定。

4.2.7铝板安装

因为复合铝板的质量较轻,人工就可将其从楼层中搬运至建筑物外,并利用外架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安装。单元板块的空间位置已经固定,所以铝板的空间位置无需再进行调整,仅需将铝板的侧边与板块的铝料进行拼接即可完成空间定位,空间定位完成后将铝板与龙骨用螺丝固定。

4.2.8注胶

该工程采用硅酮结构密封胶对板块与铝板及铝板与铝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塞,注胶之前必须对所填塞的缝隙进行清理,缝隙中不得有尘土、水、油及污渍,清理完成后15min内完成注胶。注胶枪枪嘴应插入适当深度,使密封胶连续均匀饱满地注入到注胶空隙内,排走缝隙内的空气。注胶后要用刮刀压平,刮去多余的密封胶,并修整其外露表面,使表面平整、光滑,缝内无气泡,压平和修整的工作必须在所允许的施工时间内进行,一般在10~20min内。

4.2.9淋水试验

建筑物共四面,每侧选取4面窗户接缝及周边的铝板接缝进行淋水试验,受检面积约27%。该工程幕墙为由上自下,外脚手架配合施工。水管自需做淋水试验的下一层引出,水管需加喷头,距离幕墙0.7米左右进行90°喷淋,喷淋时间5分钟。确认无渗水后即可拆除外架进行下一层的施工,否则需将不合格胶缝切除并重新注胶、淋水。

5工艺优势

5.1经济效益显著

在保持相同并提高了幕墙整体结构体系、幕墙性能、防水性能的条件下,采用外脚手架进行配合安装并提前插入施工节省工期,该工程幕墙工程提前123天完成所有施工内容。采用“控制龙骨安装精度、保证板块空间角度”的施工方法减少了人工10%。与普通框架式幕墙相比,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成本15%。

5.2技术经验积累

“控制龙骨安装精度,保证板块空间角度”是本工程幕墙施工的重点与难点,施工技术先进,通过该技术的施工,使公司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了管理、技术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3社会效益显著

该工程施工效果好,立面效果丰富,简约而优雅、庄重,体现了现代科技的美感,材料自重得到有效控制,结构轻便、牢固。鉴于此施工技术众多优点,吸引了各方专家前来考察,同时也得到了同行和业主的一致好评。

6结语

三维空间篇5

关键词:偏转线圈 绕线模 三维造型 Pro/E MasterCAM

0前言

本文通过介绍彩色显像管水平偏转线圈绕线模造型与加工过程,说明空间曲面的三维造型与数控加工方法。空间曲面有很多,显像管偏转线圈绕线模就是其中一种,但是绕线模组件多,技术要求高,因而模具的设计与制造难度极大。又因为绕线摸的需求量又比较大,所以显像管偏转线圈绕线模的造型与加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显像管偏转线圈绕线模的分析

显像管偏转线圈绕线模分为A模和B模,A模主要包括导线臂A和绕模A,其中导线臂A是用来滑线的,绕模A是绕线模的关键部分之一,是偏转线圈成型的关键零件之一。B模主要包括导线臂B和绕模B,其作用和A模类似。本文主要是对A模进行分析、造型和加工。

2绕线模A模的造型

2.1 A模导线臂的造型

2.1.1根据设计尺寸作A模导线臂的包罗线,由于每个包罗线具有共同点,及它们的截面具有相似性,都由半圆和直线组成。具体方法就是用辅助线命令,按尺寸首先在不同的截面草绘每一个截面的外形,再用点到点的连接把A模导线臂的大小头的每个截面的端点连接起来。

2.1.2由A模导线臂的包罗线作出曲面,操作方法是使用曲面中的边界混合命令,要求选取第一方向的曲线时,就选A模导线臂每头平行截面的曲线,第二方向曲线的选取选在同一平面内的截面端点连线所形成的两条曲线,成型以后所形成的曲面图。

2.1.3用曲面成型命令把A模导线臂大小头用曲面做成一完整的空壳,做成的曲面壳体。

2.1.4我们需要的是实体,所以这一步的工作就是把上面所作的空壳用填充的命令来使其成为实体。

2.1.5把A模导线臂的大小头的直棱部分用圆角命令来圆滑过渡。

2.1.6做A模导线臂大小头中间的部分,在设计数据表中用拉伸命令中的拉伸为实体命令来做,先草绘截面如图1所示,拉伸后如图2所示。

2.1.7用拉伸命令中的去材料命令按图纸要求做孔和去除材料及螺纹孔,如图3所示,完成A模导线臂的造型。

2.2绕线模A模造型过程

A模的造型分为两部分,主要是因为制造方面的原因,首先来介绍A模第一部分的造型过程。

2.2.1绕线模A模第一部分造型过程:

①由设计图纸要求来造型,用扫描混合命令草绘中心线;②草绘扫描截面;③生成实体;④用辅助线作辅助截面;⑤用拉伸命令作实体;⑥用拉伸命令中去除材料命令去除中心部分材料;⑦用拉伸命令补充完整;⑧用拉伸命令作端部分,先草绘界面,进行拉伸;⑨用倒圆角命令作圆弧过渡部分;⑩作定位孔和相应的螺纹孔部分,完成A模的造型过程。

2.2.2绕线模A模第二部分造型过程

①用拉伸命令草绘截面;②拉伸后实体;③用去除材料命令来作于第一部分的接口部分;④用倒圆角命令来作与导线臂相结合的这一部分;⑤用去除材料命令来作相应的螺纹和定位孔,完成A模第二部分的造型过程。

2.2.3板部分的造型过程

板部分的造型比较简单,分两步可以完成。

①按图纸草绘般的截面图,拉伸以后所得;②用去除材料命令做出相应的定位孔和螺纹孔,完成了板的造型。

2.2.4 A模模芯的造型过程

在与B模的装配过程中,A模模芯主要起定位作用,它的造型主要分几步:

①用加材料拉伸命令先草绘A模模芯的截面如图4所示,拉伸后生成实体如图5所示。

②用拉伸命令中的去除材料命令作相应的定位孔和螺纹孔,用倒棱命令作与B模的接口部分A模模芯部分的造型。

3绕线模A模导线臂的数控加工

3.1加工软件的选择

彩色显像管水平偏转线圈绕线模是由很多的不同零件所组成的,其中多个零件包含了比较复杂的曲面,对这些零件的加工要采用数控加工才能完成。当前的数控加工软件有很多,其中Mastercam软件CAM功能强大,而且界面相对简单,容易操作。

3.2加工零件的选择和加工步骤

组成绕线模的各个部分零件,需要进行数控加工有绕模A、绕模B、A模导线臂和B模导线臂。

下面就以A模导线臂为例介绍用Mastercam来进行数控加工的方法。

3.2.1单击工具栏的打开文件的命令,在对话框的下侧文件类型中选择Pro/e files,再找到先前用pro/e构建的三维模型,双击该文件将其打开。

3.2.2在菜单栏的机床类型中选择机床的类型为车床,并且选择一个具体的三轴的机床。

3.2.3选择刀具路径菜单选项,要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选取表面粗加工进行平行粗加工。

3.2.4同样的选择刀具路径菜单中的表面精加工进行平行精加工。

3.2.5进行加工演示,检查刀路和加工轨迹是否正确,是否有干涉。

3.2.6仿真加工完成后处理,自动生成NC代码。

3.2.7把生成NC代码传到数控系统中,安装好毛坯和刀具后,进行精确对刀,然后就可以按循环启动按钮,自动加工零件了。

4小结

像彩色显像管水平偏转线圈的绕线模这种具有典型的空间曲面的产品,利用功能强大,参数化特征造型的Pro/E软件来进行三维造型,并使用Mastercam软件来进行加工,自动完成G代码的生成,大大降低工作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使用软件对空间曲面进行造型和数控加工也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史志芳,高东强.水平偏转线圈绕线模的CAD/CAM[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10):162-163.

[2]张刚,高东强,史志芳.基于Pro/E的偏转线圈曲面反求[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44-47.

[3]史志芳,高东强,胡林.偏转线圈逆向工程的解决方案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6,(3):94-96.

[4]张健,屠彦,雷威等.磁偏转线圈的一个简单模型[J].电子器件,2003,(9):221-227.

[5]陈旭玲,刘苏.Pro/Engineer在逆向工程曲面造型上的应用[J].微机发展,2004,(9):60-62.

[6]李晓华,童林夙.CRT技术发展动态[J].真空电子技术,2004,(4):27-32.

[7]金涛,童永光.逆向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5.

三维空间篇6

【关键词】农民 政治参与 三维空间 乡村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63.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在论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再次强调,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①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民利实现的形式之一,“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政治现象,在不同的时代,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内容,呈现不同的外观。”②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有效途径。考察和分析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效度所构成的三维空间,不仅是科学把握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发展规律和构建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也是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广度

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实际参与乡村治理政治过程中农民的数量;第二层是指农民在乡村治理中对政治参与方式和渠道的使用情况。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公民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和广泛的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同时参与渠道又是公民参与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和现实基础。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广度意味着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参与渠道的多样性。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扩大了政治参与主体范围,还确保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权利。1949年颁布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1954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也重申了这一国家性质。从而把长期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在法律层面上也纳入了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合作化运动之中,并参与“”、“三反五反”等大规模政治运动,参与热情一度高涨,同时期也积极参与村级行政和人大代表的选举。尽管当时农民的政治参与不是基于自身利益的主动参与,但也反映了农民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然而,在化时期,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范围却变得十分狭窄,甚至丧失了个人自主表达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村民自治制度的逐渐确立,农民利益意识的觉醒,政治意识素养的提升,愈来愈多的农民开始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198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明文规定,村委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明确要求村民最广泛地参与政治。广大农民突破身份、出身、文化等因素的束缚,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特别是,2010年修改后的《选举法》要求逐步消除城乡居民选举权的不平等,实行城乡同比例选举,这既调动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仅要求公民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也十分强调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多样性,这是真正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重要途径。由于化体制的束缚,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主要局限在内部的各种选举和政治运动,如公社社员代表选举、“斗私批修”运动以及相关政治学习等。1953年《选举法》颁布后,农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参与权利,积极参加全国第一次普选,通过各种方式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改革开放以后,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日趋呈现多样性。农民既可以通过参加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基层代表选举,表达、捍卫其利益诉求,还可以通过政治协商、民意代表、等渠道表达参与意愿;甚至通过行政复议、司法诉讼等参与渠道向相关政府部门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在当下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网络等也日益成为了广大农民快捷、高效的政治参与渠道,影响着政府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目前在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多,但参与渠道不畅通,致使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在农村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扰乱了乡村治理秩序,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公民具有平等、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利,我国宪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在现代化中的国家,政治参与扩大的一个转折点是农村民众开始介入国家政治。”③而参与渠道又是公民平等、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利得以顺利实现的法律保障和现实基础。针对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而言,提高参与的广度既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被纳入到政治参与过程之中,又意味着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不断扩展和增加。这不仅有利于广大农民尽快摆脱政治参与的弱势地位,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满足其利益诉求,化解农村社会各种矛盾,而且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

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

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是指农民参与对乡村治理政治过程的影响程度。一方面,表现为农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自主性、充分性,即农民对参与政治是否有清楚的认识,自身参与的愿望与要求能否完整、准确地表达;另一方面,表现为广大农民政治参与所及的权力范围,即政治参与的层次,这关系到农民政治诉求实现的程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运动中,广大农民响应政府“分配土地、当家作主”的号召,政治意识开始觉醒,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极大地推进了运动。尽管广大农民当时可以自主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但是国家权力主导了乡村治理,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自发性十分有限,呈现动员型政治参与的鲜明特点。时期,广大农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参加生产队、大队、以及各种群众运动,政治参与热情度极高。但究其本质在于广大农民迫于当时的阶级划分和政治高压,排斥了自身利益表达,抑制了参与政治的自主性,主人翁意识也受到压制,凸显强制型和盲从型参与的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利,利益意识和公共意识开始觉醒,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再度高涨。他们在追求、关心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十分关心乡村公共秩序、公共福利以及公共资源的管理、分配与使用。乡村治理中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已不再是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惟一动机,其政治参与呈现主动参与型的特点。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自主性、理性化程度得以提升,乡村治理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还涉及到其参与行为所及的权力层次。权力层次与参与目标的实现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亨廷顿指出:“在传统社会中,政治参与在村落这个层次上可能是相当普遍的,但超过这个层次,政治参与便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了”,但政治参与现代化的“最基本方面就是人民的参政层次能够超越村镇范围”④。实践也印证了公民政治参与所涉及的权力层次越高,则参与越具有深度,公民参与诉求就会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政治参与所及的权力范围比较广泛,可以涉及到大队、生产队、,再到县、地区、省,甚至直至中央。但在化体制下,广大农民政治参与所涉及的权力范围变得十分狭窄,仅限于生产队,而难以对大队、公社的权力运行产生任何影响。虽然当时存在社员代表大会,但是由于政治运动和坚持党的领导的需要,干部实行自上而下的任命,社员代表的选举徒有形式,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民不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而且其政治参与行为所及的权力层次也得以逐步提升。一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更加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村级事务的参与和管理。他们不仅直接参与村委会成员的选举,而且以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小组的形式参与涉及村民自身利益和公共事务的决定。二是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提升了农民政治参与行为所及的权力层次。广大农民通过选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治参与所及的权力层次由村级向更高层级的转变。三是部分农村地区的乡镇长直选,使政治参与所涉及的权力层次延伸到了乡镇一级。四是部分农民通过参加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也形成了新的公共权力和公共领域。以上表明,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进入了崭新阶段,加深了参与深度,提高了政治参与目标实现的程度,维护了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增加了和谐因素,增强了社会活力,确保了乡村社会治理安定有序。

然而,目前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还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农民对选举不太关心,甚至有的选民放弃自己村委会选举的权力,致使村委会选举出现“倒退”现象。另一方面,农民政治参与的层次还主要停留在村一级的村委会选举上,对乡镇政府及以上层次的参与仍显不足。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仍处于政治参与的弱势地位,严重削弱了广大农民利益诉求实现的程度,引发极少数农民采取极端参与方式,严重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秩序与社会和谐稳定。

不论是部分农民对村委会选举的冷淡,还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低层次,都仅仅是一种表象,除了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高、参与能力不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获取信息面窄等有关之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社会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公平正义的缺失,使一部分农民产生一种相对被剥夺感,对地方政府产生一种不信任、不认同的看法造成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公共管理者在提高农民经济地位、培育农民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同时,应确保社会制度实践的公平正义性。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公平正义制度的对待,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自主性、理性化程度,而且有利于扩大乡村治理中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升广大农民参与层次,实现其利益诉求的程度,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

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效度

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效度是指乡村治理中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所产生的个体效应和社会效应。实践证明,公民较高的政治参与效度既能满足公民的参政意图,也能促进公民权利的扩大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社会在政治稳定中健康发展,否则就会阻滞公民政治参与,导致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从政治参对农民个体所产生的效应看,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效度日渐增强。改革开放前,大规模、周期性的群众运动是当时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这一时期,农民政治参与主要是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缺乏个人选择的被动参与行为。迫于当时政治的压力,农民被迫卷入参与之中,其真实的参与意愿与诉求基本被湮没,仅仅成为国家权力博弈的附庸。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政治参与不仅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经济基础,也获得了相关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利益意识和权利意识都得到了空前激发。农民通过各种参与方式和渠道较好地表达、维护和实现了自身利益诉求,这不仅提高了农民对政治参与的信心,也增强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效度。

从政治参与对社会所产生的效应看,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效度也日趋增强。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政治参与基本上属于被动参与,呈现典型的革命动员型参与,缺乏参与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完全处于国家控制的秩序之中。这虽然有利于乡村治理秩序的稳定,却牺牲了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加剧了高度集权体制的僵化,阻碍了农村社会成员的正常分化和流动。另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的大力推行,农民真正行使了各项民利,政治参与意识和参政能力迅速提升,政治参与的效度逐渐增强。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农民真正实现了自身权益,更好地协调农村社会关系,促进了乡村社会良性运行,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然而,目前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效度仍十分有限,是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瓶颈。一是农民政治参与的愿望与诉求和政治参与的理想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政治参与的效度依然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据相关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农民认为投票选举时,自己的投票根本“不起作用”或“说不准”。二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力不够大,对政治体系运行造成的影响十分微弱,致使大多数农民对地方政府不信任而不愿意参与。直面现实,应提高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认知、畅通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扩大农民在政府决策中的话语权,提升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效度,是进一步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在农民政治参与广度、深度、效度所构成的三维空间中,参与广度是指农民政治参与的数量和渠道的多少,是对政治参与的广泛性程度的测量,是一种政治参与形式的考察;参与深度是指农民政治参与的自主性程度和作用范围的高低,是对政治参与的实际影响程度的衡量,是一种参与过程的考察;参与效度是指农民政治参与的个体效应和社会效应,是对农民政治参与有效性程度的测量,是一种政治参与结果的考察。

通过对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三维空间的考察与综合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展规律,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而分析政治体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水平和质量,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活力,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作者为贺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书记、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SBD13YB041)

【注释】

①《十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页。

②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1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74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 36~37页。

三维空间篇7

[关键词]重写历史:权力关系;艺术实验

[中图分类号]JO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4-0107-05

在艺术实践不断繁荣的当下,女性身体作为其中重要的图像资源,凭借强大的视觉表征与空问生产功能活跃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尤其自“空间转向”发生以来,其内蕴的文化题域、知识范畴、话语逻辑等更是摇身一变为当代学界竞相追逐的热点。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思潮崛起,借此机会,女性开始审视自身身份问题。从最初的“我是谁”到尔后的“我们是谁”,女艺术家将个人身份问题放大到社会、历史乃至文化语境中加以反思,使得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独白演变为“多重角色并存”的艺术对话。在此意义上,女性身体不再是一种自然实在,而是位于不同空问场域内的社会性存在,由此决定了相关研究不可能是单一维度的。

回顾形形的女性图像,无论是传统的架上面,还是当代无法归类的视觉呈现,我们发现身体通过一定空间被展示的同时,也凭借自身的魅惑力与挑战性揭示出或隐或显的社会权力关系,为历史书写和文化记忆提供了佐证和凭据。

一、历史空间中的女性身体

1768年英国皇家学院成立,安吉利卡・考犬曼(Angelica Kauffman)和玛丽・莫泽尔(MarvMozer)作为第一代女性院士载入史册。为了纪念皇家学院成立,乔治恩・佐法尼(George Zoffany)于1771-1772年间创作完成了油画《皇家学院院士们》。画面中,男性院士们正在一间男性模特列席的教室内进行热烈讨论,整个过程唯独不见两位女院士的身影,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体课是不允许女性介入的。为了反映院士成员的真实情况,佐法尼只好将考夫曼和莫泽尔的肖像画安置在画面的墙壁上。值得注意的是,佐法尼有意为之的处理方式于不经意间折射出男性与女性在艺术史上的不同地位。与现实相背离,画框内,两位女性不再是艺术的创作者,而是被塑造为不动声色的艺术品;不再是享有表达权力的主体,而是被规定为远离艺术问题的局外人。

1971年,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在《艺术新闻》第1期上发表了题名为《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Why Have There are Been NoGreat Artists?”)的文章,该文由于触及到了艺术史上诸多敏感话题而被视作女性主义艺术宣言,预示着非传统向传统、非主流向主流、非中心向中心的一次挑战与反抗。诺克林在文章中率先向艺术史上罕有人思考其合法性的“天才艺术家神话”发起抨击。她声称艺术才能的发展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但男性与女性获得的现实支持历来却是大相径庭,所以说,边缘化的命运导致女艺术家的缺席。

以艺术教育体制为例,文艺复兴以来,人体写生一直是艺术院校训练的中心科目,然而并非所有的人均等享有参与此项活动的权力,为性别意识形态所同,女性无权使用任何模特进行创作。直至19世纪下半叶,上述局面仍无明显改观,除个别非官方艺术实践外,女性在公立艺术学院始终处于被屏蔽状态。诺奇林对此发表过如下评论:“主要的训练机会被剥夺实际上意味着被剥夺了创作主要艺术作品的可能,除非是一个非常有发明天才的女性,或者简单地说,如同大多数有志成为画家的妇女最终做的那样,将自己限制在‘镜前’画肖像、风俗画、风景或景物的范围。”在诺奇林看来,女艺术家在“镜前”开展的肖像画活动似乎并无自主性可言,其不过是在艺术体制强迫驱使下做出的被动选择罢了。

女性不仅被剥夺了专业训练的机会,事实上,其在展览、收藏、基金赞助等方面获得的资源也是微乎其微。19世纪末叶前,罗马学院举办的一切赛事与女性无缘。法兰西学院曾一度拒绝接纳女性担任职业画家。在官方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中,女性作品被展出的机会应当说是相当有限,相比之下,在不设门槛的独立展览中情况方才有所好转。与此类似,博物馆对女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数量也不多,另由于保存不善等原冈也造成部分作品丢失或毁坏。受父权文化影响,女性在艺术史建构过程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尤其在自身形象塑造方面缺乏主导话语权,致使艺术史对女性身体的描摹与刻画常常是失真的。

为了矫正过往艺术史的不公与偏颇,还原一定程度的历史真相,当代艺术史的书写者开始关注艺术家身份问题。1979年,朱狄・芝加哥(JudyChicago)在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大型装置作品《晚宴》。《晚宴》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开放的三角形宴会桌,桌子的三边分别安置着13个座位,每一个座位义由刺绣和暗示女性生殖器官的彩绘陶瓷构成,用来纪念西方历史上的杰出女性。三角形宴会桌整于被芝加哥命名为“遗产层”的陶瓷平面上,该平面刻有999位女艺术家的姓名。《晚宴》齐集各方力量,历时5年之久创作完成,其核心意图在于重新梳理艺术史上被遗忘或隐藏的女艺术家。作为观念的图解与言说,《晚宴》打破禁忌,将“重写历史”的口号付诸实践。

冈布里奇(E.H.Gombrich)在《艺术的历程》中说:“美术的整个历程并不是一部技术熟练的进步史,而是一部观念和需求的变革史。”如上所言,艺术的发展历程并非单纯追求技艺的精益求精,而是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类观念的流变与迁移。女性身体作为一度被误读的视觉文本,其间充盈着被压抑的权力话语、历史寓言和文化表征,对这类视觉图像的考察与发现不失为“重写历史”的有效途径。格里塞尔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作为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的积极建设者,充分意识到上述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公开宣称将女性添加到艺术史中是对为父权制庇佑的传统艺术史学科的有力反叛,并强调指出单单以关注女艺术家为目的是不够的,更为本质的是要扭转艺术史的陈旧观念。

二、权力空间中的女性身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e)里指出:“一个女人如果想写小说,就必须有钱,以及一间自己的屋子。”这就强调了经济基础、空间场所与女性表达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那么何谓空问呢?“空间是指一个有限的场地、区域、处所或位置。在女性主义理论的概念里,无沦是人的物理空间还是心理空间,都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空间”概念本来先天不具有某种指涉性,然而一旦与“女性”联结在一起便会自然而然附着上某种色彩。

纵观人类历史,女性碍于生理条件的特殊性,总是被安排在特定空间内,一旦有所偏离,便会遭遇惩罚。随着文明程度的深化,上述行为的实施并未就此停滞,而是由于形式的隐幽入微愈发掩人耳目,诺克林认为视觉图像在其中扮演了帮凶角色,即“图像最重要的功能是掩盖某一重要的历史时刻社会中公开的权力关系,将之显示为自然的、永恒的秩序”。换言之,视觉图像对显而易见的权力关系进行遮蔽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使之确立为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令世人不假思索地对其加以膜拜与遵从。肖像画作为传统架上画,画框空间长期为男性所独占,其对女性身体的呈现直接影响了审美心理的价值判断,事实证明上述行为的发生并非循序渐进地引导,而是明日张胆统摄,且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以《荷拉斯兄弟之誓》与《萨达纳帕鲁斯之死》两幅作品为例,诺克林认为前者以妇女的消极、服从、软弱和松弛衬托出男性的积极、紧张、专注和强壮,用两性分别代表国家利益和个人感情的对立:后者则说明男人追逐权力的快乐来源于对女人身体的毁坏。事实上,在西方肖像画艺术史上,女性身体作为对象被凝视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一是文艺复兴以来,女性身体作为维纳斯、苏珊娜、酒神女祭司的具象化表征一度被彻底理想化,因为远离生命本质,而无真实感可言。二是19世纪以来,女性身体逐步被化,极端情况F甚至无异于动物肉体。以上两种诠释方式虽然不同,但无一例外传达出男性占有、控制乃至摧毁女性意志和躯体的欲望。

鉴于女性“身体”的特殊性,其总是习惯性地充当权力实施的对象和目标,然而权力对身体的支配与处置决非仅限于静态的与有与获得,而是追求在自身机制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对其加以监督与控制。正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言:“施加于肉体的权力不应被看作是一种所有权,而应被视为一种战略:它的支配效应不应被归因于‘占有’,而应归因于调度、计谋、策略、技术、动作:人们应该从中破译出一个永远处于紧张状态和活动之中的关系网络,而不是解读出人们可能拥有的特权。”这里出现的“计谋”、“策略”、“技术”主要用来意指权力运作的手段与方法,“调度”与“动作”则表现为对前者的具体应用

1925年,丢勒(Albrecht Diirer)创作完成一副木版画,用以研究透视法的网格将画面均等划分为左右两半,左边是几乎完全的女模特,正紧闭双眼躺在桌子上等待被创作:右边的男画家正襟危坐,一边观察模特,一边认真作画,男性画家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任意调整女性身体,使其摆弄出各种姿态,且决定其在画面上的呈现方式。这幅画极富隐喻意义,成为千百年来艺术领域男性与女性之间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形象暗示。女性身体作为最难处理的艺术主题之一,向来为男性艺术家所青睐,冈其不仅能够甄别个人技艺的高低,而且便于艺术主张的传递与表达。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女性身体的际遇明显发生逆转,这里不是说女性身体彻底摆脱“被看”的命运,而是强调男性与女性身体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后者被前者视为欲罢不能的灵感来源,深入挖掘则可见后者对前者的控制与左右,传统的“看”与“被看”关系在此不攻自破。

女性艺术家意识到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后,便开始自觉规避惩戒效应,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对主流话语进行干预。杰奎林・马维尔(Jacque-line Marval)在《回教闺房》(1903)中塑造的女性身体紧绷僵硬,全然没有《土耳其浴室》中的慵懒与松弛,以毫不性感的笔法消解了男性偷窥癖。艾米莉・查米(Emilie Charmy)在《化妆室》(1902)中呈现的身体模糊、朦胧、不确定,成功转移了同类题材中的男性凝视。1989年,一个以“游击队女孩”为名的艺术团体头戴猩猩面具出现在纽约曼哈顿公共汽车上,以解构经典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为手段,向女性在艺术领域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出质疑。该组织针对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大宫女》进行再创作,让象征着理想女性美的典范戴上猩猩头套,呲牙咧嘴地面对公众,面目狰狞不说,一股蓄势待发的挑衅做派。女性艺术实践或者粗暴易怒,或者隐忍克制,但其宗旨是同一的,即游离传统视觉习惯,挣脱既定权力关系。

众所周知,在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之前,“总体性”深人人心以至于罕有人思考其正当性和合法性,“身体”一概念也由于被纳入“总体性”框架而丧失其基本属性,在此意义上,“身体”从来都不是自治性的,而是屈从于“总体性”所要求的秩序与纪律。当“身体”被交付于“总体性”这一他者时,其不可避免地沦为第二性。如果说历史上由来已久的性别偏见意味着一种规范与定则的话,那么女艺术家对自身身体的观照自然也不失为对总体性框架的破坏与僭越。

三、艺术空间中的女性身体

1900年,柯勒惠支(Kathe Kollwitz)完成了一幅自画像,画面中横躺着一个女模特的躯干,浓墨重彩的阴影线条突出强调了两腿间的空间部分,诱发观者的无限遐想。柯勒惠支刻意放大自己的头部,将自己巨大的侧面头像安置在模特的头部位置,因其比例失调,对后者构成严重威胁,使观者几乎遗忘了模特躯体的存在。模特的躯体于是充当了画家的身体,与画家的头部勉强形成一个整体。模特的身体年轻美丽,画家却是姿色平平,一个横躺,一个竖直,两者搁置在一起俨然缺乏流畅通透之感。性别差异决定了艺术家观看女性身体的方式是不同的,画面中全然不见男望的投射。换言之,女性对自身身体的认同感使其无法以男性视角对此类题材加以处理,在传统视觉构图分崩离析后,女性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自我表达的途径。

文艺复兴前,艺术与一般工艺之间并无严格界限,它们都隶属于与“白然”相对立的人的世界。文艺复兴时期,在赛尼诺・切尼尼(CenninoCennini)、里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Bapttista Alberti)、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等人的努力下,艺术与一般工艺逐渐区分开来,使得包括绘画在内的空间艺术地位明显提升,从事此类工作的艺术家的身份也随之发生转变。其显著标志在于,文艺复兴初期,艺术家创作自画像时往往需要借助神话或历史故事来为自身身份进行辩护,他们将自己喻为神或英雄一般的创造者,依仗世人的虔信情感与虔诚心理来拔高个人形象;发展至文艺复兴后期,由于宫廷扶持和学院赞助,艺术家在社会范围内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与认可,信心倍增的结果便是画家开始与画架、调色板、画笔等代表职业技能的实物出现在同一空间内,由此表明其不必再在神圣光晕的庇佑下摇尾乞怜,而是拥有真实可感的存在价值。在此背景语境下,女艺术家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尝试着手再现镜子中的“我”。

黑姆森(Caterina van Hemessen)在20岁时创作了一幅自画像,画面记录其在画架边工作的场景。索福尼斯巴・昂基西奥拉(SofonisbaAnguissola)于1554年完成了一幅自画像,画面呈现的是其作为音乐家正在演奏。以此为代表,它们分别传达出女性自画像的两大创作主题,即在画架边和作为替代者。在第一个主题中,通过对自身职业技能的直接揭示可以推知女性的画家身份正在被社会所接纳。在第二个主题中,替代者角色体现了女性对智力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以上两大主题一旦形成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接下来的两三百年间,女性自画像主要因循上述模式进行绘制,并无多少创新性可言。

进入19世纪后,女艺术家的专业创作空间进一步扩大,与这一现象密切关联的“房间”意象一时间频繁出现在其笔下。1883年,阿斯塔・诺里加德(Asta Norregaard)完成了自画像《在工作室》,她独自一人置身于工作室内,面对巨大的画布与调色板,诺里加德的身体显得如此渺小,以至于工作室的空间立体感被无限放大。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Alfred Stevens)于1888年创作一幅同名自画像,画面中,画家、模特与访问者同处一室,较之于儿个世纪前的同主题画作而言,女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开阔许多。这一时期,女性自画像中的“我”流露出来前所未有的自信神情。安・玛丽・牛顿(AnnMary Newton)在1863年完成的自画像中手握公文包,双眼坚定执着地面对观众,似乎在向世人宣告她是一名艺术家而非徒有其表的花瓶。米莉・齐勒德斯(Milly Childers)在1889年创作的自画像中身着鲜红的工作服,手持画笔与调色板,身体略微左倾,俏皮地凝视观众,无论眼神还是衣服的颜色都具有强烈的带入效果。

20世纪以来,女性自画像的创作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女艺术家不再局限于发现镜子中的那个“我”,而是更多地追求内在自我的外部投射。在传统绘画分类标准看来,自画像属于肖像画的一种,然而当代艺术已无定法可言,如果说传统肖像画法不复存在的话,那么也就无所谓各式各样的自画像相继诞生了。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开绿色布加迪的塔玛拉》(1925)在德国时尚杂志封面刊登后,便作为现代女性的标志符号被永久记忆。兰陂卡裹着头巾,戴着手套,手握方向盘,倚坐在绿色的布迪加内,眼神冷峻凌厉。这里的“我”时尚新潮,掌控一切,不容侵犯。弗里达・卡洛(FridaKahlo)终其一生尝试不同主题的自画像,身体在卡洛笔下不再是完美无瑕,而是伤痕累累的;不再是性感妩媚,而是孔武有力的;不再是轻松愉悦,而是厚重深沉的。身体在痛苦与狂喜、光明与黑暗、死亡与新生的临界地带回环往复,书写着卡洛恣意丰富的生命体验。

如果说兰陂卡和卡洛的自画像还属于架上画范畴的话,那么20世纪后半叶涌现出来的同主题视觉图像则走得更远。大野洋子(Yoko Ono)在演出《剪》(1964)时全程跪坐在舞台上等待自己的衣服被一片片剪掉,直至完全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视觉愉悦与身体尊严一时间陷入激烈对决。舍尼曼(Carolee Schneeman)表演《内在书卷》(1975)时,从阴道内抽出10英尺长的纸卷,上面书写着她的诗歌《我遇到了一个快乐的男子》,是摆脱菲勒斯压抑后的身体语言狂欢。汉娜・威尔克(Hannah Wilke)出镜拍摄《求救,满是伤痕的物体系列》(1974-1982)时,将口香糖残渣雕塑成女性生殖器形状粘在自己的脸上和身上,像是水疱,又像是毒瘤,意指男性凝视对女性身体带来的种种伤害。诸如此类的艺术形式不胜枚举,其中的女性身体不再是楚楚可怜的幻想对象,而是有权力恣肆放纵的生命实在,以至于传统架上画不足以提供空间表达与媒介展示的需要。

三维空间篇8

[关键词]三维空间离散;孔隙水文地质层;地理信息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52

[中图分类号]P641.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69-01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一维地下水流模拟模型演变成了现在的三维模型,在模拟地下水流数值时,含水层的空间离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二维地下水流模拟方法只考虑其水平运动,其模拟对象是单个含水层,因此其含水层的空间离散基本只属于水平方向。而三维数值模拟除了包括地下水流的水平运动之外,同时也包括垂直运动。

1 孔隙水文地质层概述

孔隙水文地质层通常都是在第四纪形成,孔隙水文地质层空间分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质、气候以及环境变迁的影响。由于第四纪以来海平面的突变以及气候的变化,其孔隙水文地质层在沉淀环境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再加上第四纪地层的沉淀类型、岩性以及结构等受到地表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分布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孔隙水文地质层具有差异比较大的空间分布特征,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孔隙水文地质层的分布方式呈现出层状形态,但在区域方面各层却呈现非常不均匀的分布。空间离散工作因为孔隙水文地质层不均匀的空间分布而面临较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垂向空间离散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不均匀的空间分布的特点,单个体元中孔隙水文地质层在空间离散时就会产生多元性,最终影响到计算参数的复制进度,也会使模型的模拟精度受到影响。

2 常用的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空间离散方法

在模拟地下水流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规则矩形格网的剖分方法进行空间离散。美国地质调查局采用的MODFLOW模型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方法,模拟区域的孔隙水文地质在这个模型中被看作是同一个地下水含水系统,在确定水平空间离散格网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对其垂向空间离散的步长进行了定义,并以含水层系统的厚度为根据对垂向空间离散的层数进行计算,以与层数相同数量的水平面在垂向上对水文地质层进行剖切,最终形成规则六面体元离散格网。

为充分保证水文地质层类型的一元性,在运用这种离散方法对垂直方向进行离散时,选择增加离散层数以及减小离散步长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实现剖分目的。这种方法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分布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孔隙水文地质层也具有差异比较大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很容易出现水文地质层类型的多元化。

3 基于GIS的不规则六面体空间离散的技术路线

区域性是空气水文地质层空间分布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特点,实施空间离散时采用不规则六面体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提取各个离散点高程时,需要对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建筑,才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工作。其具体的方法为:(1)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根据,采用标准化方式对孔隙水文地质层实时准确的划分,并赋予每一层特定ID号,同时还要建立控制性水文地质数据库。(2)把控制性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对孔隙水文地质的高程数据进行读取,并且通过对GIS专题制图功能建立顶底板高程等值线图,选择图形的文件形式对其进行存储。(3)在水平上通过对矩形网格的利用实施模拟区域的空间离散,从而生成平面空间离散网格图。将水平空间离散网格与每一层的顶底板高程等值线图叠加起来,选择矢栅数据转换算法栅格化等值线,从而保证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能够实现有效转化,对每一孔隙水文地质层在取网格中心节点上的高程数据进行读取,最终生成矩阵形式的数据文件并保存。

4 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三维空间离散的实现

实现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三维空间离散一共分两个步骤,即自动生成垂向不规则格网和自动生成平面矩形格网。一般在后台实现垂向空间离散,而在计算机只显示剖分条件的对话框,在输入剖分条件并且予以确定之后,自动生成垂向空间离散格网,同时还可以形成相应格式的数据文件。在计算机界面上能够实现平面矩形格网的自动生成,要对研究区的格网生成、剖分空间步长、坐标原点定义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调取。其主要实现过程为,将平面矩形格网离散作为基础,以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根据对层数进行剖分,调用顶底板高程等值线图,对中心节点上的顶底板高程进行调取,定义每一层需进一步剖分的层数,生成空间离散格网。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锁忠,徐网谷,张磊.基于GIS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参数自动提取[J].水利学报,2011(11).

[2]成晓东,徐网谷,陈锁忠.基于GIS的孔隙含水层系统三维空间离散方法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4).

上一篇:审批流程范文 下一篇:倒车影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