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6 13:07:11

关爱生命的作文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1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同时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也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怎样让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呢?

一、明确目标,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进而鼓励学生爱惜生命。提倡生命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因为丰富了自己的生命内涵,有实现自我的信念,所以还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造福于社会,而不是拿来作为戕害社会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明确教育目标,关注生命教育,重视生命教育,推广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确立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即通过语文手段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独立自主的思想、乐观向上的态度的同时,引领他们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关注生存状态、关心生命的价值和质量。另一方面应该把语文生命教育的目标确定为:让每一个学生能够用清晰、流畅的语言,来自由的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拥有生花的妙笔,去自由的抒写人间的真情;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活着是幸福的,生命是美好的,自己要珍惜生命。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二、立足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中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凸现了生命意义。但是这种教育首先应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将散落在语文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其次也不该是简单地重复生命的生理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社会属性,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

其实中学语文课本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陶冶自己健全的人格,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初一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文中那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在作者心情沉重不得排解的时候,作者在花前“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不由得停住”表现了作者被花吸引被花感动的心情。紫藤萝花也曾随人世变迁受苦受难,但是苦难过去,它马上恢复了生机,“在笑”“嚷嚷”,“我在开花!”表现了花儿生命的喜悦。这种喜悦感染了作者,“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使作者从“生死”的思虑、“手足”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超越个人的苦痛,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深刻哲理。可以说紫藤萝花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到紫藤萝的盛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还要让学生通过赏析文本能理性地深刻地洞察到生命的本质:一个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

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生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关爱生命,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教材《蝉》中,蝉儿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地下黑暗中度过,只给了一个夏天的时间,是活在阳光下歌咏的生命,蝉儿生命的意义简单而直接,它以多年的时间预备高亢有力的歌喉,因为一旦登上生命的舞台,拉开喉咙开始了礼赞的生命。尽管生命短暂,但是它为了生命延续,仍然会好好地活着。《珍珠鸟》。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爱护生命,善待动物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馨的色彩。

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渗透生命教育,这样生命教育进课堂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关爱学生,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语文教师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要求施教者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教师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教师应该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四、联系生活,拓展教育范畴

语文教师不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利用语文课内外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

语文教师要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如山涧溪水流入江河,如鸟儿飞向山林。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综合性学习活动,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亚残运会录象,体验残疾运动员直面人生磨难,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自强不息,身残志坚,超越残缺,实现自我价值和维护人的尊严的经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珍爱生命

课间,几名学生在教室里追逐,一名学生被桌角拌了,磕破了头;走廊上,学生打打闹闹,时而会有身体的碰撞;下楼梯,突然一名学生蹲下身子绑鞋带,后面的同学将他碰倒在楼梯上,造成一片混乱;更有学生因一时的不如意而跳楼轻生……每每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伤害事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该怎样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也是教育的一个焦点。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以尊重生命体为前提的教育延伸,它是在稳定安全的情境中,尽情享受轻松愉快的方式中,尊重人的感受,激发自我而生的探索与热情,具有兴趣性、自愿性,主动性,是探索与现实的特殊结合。中学阶段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地积极正确地学习、生活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价值出发,培养孩子健康品质、恒心毅力,具备广阔胸怀,多维的思维方式和主动渴求知识的热情,更大效能地发挥出生命化教育在小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教育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习惯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爱说话、爱打闹、爱做小动作、爱情绪化等。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出现问题时,先不急于处理,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而是以尊重启发为主,谁都会做错事,关键是先要知道错在哪?还要知道怎么改正,如何管住自己。有时也利用游戏的方法,我们和孩子争当不同的角色,除了启发孩子谦让协调解决事情外,还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同样的一个情景剧,表现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在理解感悟之中,孩子提高了明辨是非,增强了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二、挖掘教材,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激励人生

初中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涵“生命情感的信息”。有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敬畏生命》(严有春)等。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海燕》(高尔基),《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我的母亲》(胡适)等,有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春》(朱自清),《马》(布封)等。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其次,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要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如在教学《重塑生命》时,我让学生将眼睛蒙上,在安全的地方走上一段路程。许多学生没走几步,速度明显慢了下了,有的甚至不敢迈步了,之后再让学生谈谈感受。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能说会听的我们在没有光明的世界里走上一段路程尚且这么不容易,何况那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她的生活是多么的不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虽身处逆境生命之花却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意境 品味 体验 珍爱 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52-02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强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珍爱生命,关切个体生命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拥有敬畏生命的情怀,引领学生欣赏生命,让学生体味生命的精彩和自然生命的绚丽。结合我个人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意境,感悟生命

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知识、能力、情感的应用都应该更加趋向综合化,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展示并得以充分发展。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满腔感情,可以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始终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意境构图的中心,先后四次经行点染与刻划。第一次在开头,离乡20多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描写父亲送“我”上车后,还特意为我买一包桔子,他艰难地爬上月台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三次写“背影”的隐没。第四次是结尾,“我”手捧父亲离开人世的来信,深深怀念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块礁石,一次次撞击着作者感情的浪花,显示着感情回旋腾挪的流程。在充满凝重滞涩的惜别情韵的意境中,淋漓尽致地抒写着父怜子、子爱父的热切深挚的天伦之情。同时,通过欣赏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触动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二、反复诵读,品味生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扣住关键句子、关键语段反复诵读是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重现诗人那黄钟大吕般强音,重现他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情景,从而使学生领会到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有激情,当读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团火在燃烧,撩拨得在座的其他听者都仍不住要大声诵读起来了。这里作者未作一字分析,但学生却早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完全沉醉在了杜甫的精神世界里!从而品味到杜甫穷困潦倒却还是那么关心天下人的安危。

三、加强习作,体验生命

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体验生命,抓住教学中的素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他们对春天生命盎然的感悟,写出自己家乡充满诗意春天的美景,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话说千古数风流人物》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利用教材,通过教学对历史上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进行宣扬,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功绩,崇拜他们,找到激励自己上进、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人物进行习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偶像观、生命观,从而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敬仰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生命本身就是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是自然界可爱的小生命。许多学生家里养有小狗、小猫、小兔、小鸟等小动物,让他们一边悉心喂养,一边认真观察动物的身体形态、习性等特点,写成作文,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爱。

四、延伸阅读,珍爱生命

语文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应该延伸到课外阅读,这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因此将生命意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特别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从中得到生命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让名人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生命观。推荐作品如《简爱》《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教学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让学生明白自己虽然是生活当中的一只“丑小鸭’,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历经(下转第110页)(上接第52页)坎坷,最后会变成一只“白天鹅”。如教学《重塑生命》后,让学生读贝多芬、张海迪,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饱含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和无比眷恋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体验;教师生命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04-01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理性、健康和完善的生命教育。开展生命观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从目的来看,生命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强烈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爱护、珍惜生命的品格;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成为生命活力充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价值的追求即追求真正的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北师大著名学者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首先是对人的尊重,即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大业”,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应该受到质疑。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即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作为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寻求终极关怀,教师要引领学生关心追寻真理,追求人生的高境界,正如孟子所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快乐”。教育是要关注生命的,目的在于使教育活动能够超越世俗功利,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生命活力。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更为关注人的地位,更关注学生的生命。在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而教师也不再只围着书转的“教书匠”,而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的机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能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育艺术家。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能够高效地实现双向互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仅仅是在教学,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着创造的喜悦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尊重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珍惜彼此。生命观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涵养,这样知识和技能可以为社会所用。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学生学会了怎样为人,怎样去爱这个世界,自然就会懂得尊重生命。

那么,下面谈谈课堂教学开展生命观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

教师在生命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生命教育能否得到贯彻与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我们日语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生命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生命观的引导,身教重于言传。真正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影响,从而达到感化学生的目的。思于心而行于外,使言传和身教相协调。

二、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在生命教育中,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以沟通,交流,关切等作为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教育要想达到触及心灵的教育目的,同时感染学生的灵魂,必须通过体验式教学法来实施。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深刻的生命认识,所以以学生为本的生命教育离不开体验式的方法。通过各种生命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生命情感。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行动,丰富的生命情感有助于化作关爱生命的行动。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生命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生命,体验生命。有了亲身体验以后,学生就能理解他人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的需求,就能与他人更好的相处,从而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

三、突出课堂教学爱的教育功能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提高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必须重塑教师形象,加强对教师爱的教育,不仅要爱自己、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还要爱社会、爱自然界所有的生灵。一个真正有“爱”的老师,必然会传播爱,让学生感受到真爱。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要成为爱的楷模,要成为爱的源泉,关爱和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乐趣,让爱的源泉流淌;要起到爱的模范作用,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对他人无比的关爱。要成为爱的导师,通过交流、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故事会、鼓励和表扬、行为反馈等,给学生提供指导。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爱的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对知识的喜好往往取决于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更是一种通过情感的培育来教会学生爱与关心。一个有心去爱学生的老师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真爱,有爱就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浓浓的爱的氛围则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不仅会感受爱,升华爱,更会传播爱,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5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 青少年教育 作用

对于当代的青年人来说,对于革命时代的记忆很多都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影像才有了直观的感受,这难免会让他们对革命时期的人和事物产生疏离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当代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革命纪念馆教育正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操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举办陈列展览和视听等手段,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相关知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并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历史,在教育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笔者针对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展开具体的讨论,希望可以引导和启示相关部门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教育作用。

一、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这样的指示,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之高。现今,大部分中小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革命纪念馆的参观活动,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打破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局限性,通过对一些文物和实物的参观,让青少年接触到更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驱们鲜活的生动事例,教育广大青少年如何处理奉献与索取,名誉与利益,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明辨是非的优秀品德,从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可以说革命纪念馆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场所。

例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和学校联合起来,利用学生的假期举办以参观纪念馆为主要内容的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讲述革命先驱们的光荣事迹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夏令营活动还会穿插一些小活动,如相关内容的征文比赛。让每一位青少年在了解到这些历史知识和内容之后,进行自我的思考,并在讲解员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文字和演讲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在大家面前;此外,还可以举办相关知识竞赛,让青少年主动参与到这类活动当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方式,让青少年在参观和参与过后有一个充分的思考和回味的过程,树立起理性和坚韧的精神支撑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重要保证。我国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深处的巨大精神力量。革命纪念馆有许多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党史资料,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

例如,当代青年对于南京大屠杀、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书本名词的理解上,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去相关的革命展览馆进行观摩,学生自然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让青少年对书本上相关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实体文物较单纯的书本教育有着直观、生动、真实、可信等特点,加之又是纪念日这一特殊时间,大大加强了其针对性,对青少年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和理解,使广大青少年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思想上得到了启迪,树立起了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和爱家乡的基本道德标准,在行动上看到了实效,真正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此外,清明节、国庆节及一些有着当地特殊性的节日都是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时间段。同时,学校也可以配合革命纪念馆在青少年平时的学习中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每年都会有一大批青少年加入到中国少年先锋队和中国共青团的队伍当中来,这样一个集荣誉与使命一起的特殊日子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学校可以开展“国旗在我心中”的教育活动,让这些准少先队员和团员参观革命纪念馆,瞻仰各个重大时期的国旗、党旗,用这一庄严的历史载体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效果是终身的,也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进行先进文化熏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我国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文化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纪念馆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也陈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先驱为了伟大的共同理想而不屈奋斗的点点滴滴。革命纪念馆就是一本厚重的中国特色文化史书,它蕴含了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承载着把中国革命史和革命思想传播并发扬光大的光荣使命,对青少年先进文化熏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许多地区都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十分特殊的有利资源,与学校联合起来对青少年进行先进文化熏陶。此类革命纪念馆可以与学校取得联系,在青少年进行抗日战争这方面历史知识学习的时候组织他们到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与相关实物的陈设,让青少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壮丽辉煌、博大精深的抗战文化。这样,他们就不难理解抗战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战火硝烟的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大抗战士兵和群众正是靠着这样一种抗战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组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以后的抗战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民族精神是我国特色先进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广布于各地的纪念塔,无不都是青少年先进文化熏陶的载体。它和革命纪念馆一起铭记着也展示着我军将士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辉煌战绩,同时昭示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大文化支柱。青少年对这些地方的参观和了解,不就是对他们先进文化熏陶的最好方式吗?

我们从上面几个方面充分认识到了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教育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要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教育作用,必须要几个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首先,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自身意识,不断学习和领会时代赋予革命纪念馆的要求和任务,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强化革命纪念馆的基地宣传功能;其次,学校老师和领导也要充分认识和利用革命纪念馆这个第二课堂,积极组织青少年对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让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先进的文化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感知历史,认识现在,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琳.博物馆与素质教育[J].文物春秋,2009,(3).

[2]闫妍.谈谈纪念馆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问题[J].中国纪念馆,2009,(1).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6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5结语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7

[关键词]宗璞小说;生命美学;爱与美;人性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61-0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宗璞可谓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她说:“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如果有真情,则普通人的一点感慨常常很动人。如果心口不一,纵然洋洒千言,对人也如春风过耳,哪里谈得到感天地、泣鬼神。”①在我看来,她正是以这样的一种真性情即“诚”为自己创作的圭臬,以一种纯净的道德感精心勾勒出了她的小说世界、精神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她对生命的信仰与热爱,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与追求无处不在。生命美学立足于生命的体验,聚焦于对生命价值的关照,使审美的主体与审美对象相沟通,消解了以传统的西方审美方式求美而导致的价值主体的缺失。宗璞的创作正是这样,她不直言美,美却贯穿在她创作的始终,渗透在她的每一部小说中。

生命美学是对生命价值的关照和弘扬,是人文精神的本真显现,是人本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延伸。生命美学立足于生命活动,通过生命活动、生命的自由表现来揭示生命的价值、人的价值,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出对必然、对有限的超越,并借以发现、找到自己的本真、彼岸,从而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潘知常在他的美学著作《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角》一书中说,在沈从文的作品里,可以发现,“生命的尊严、生命的爱在他的眼里都是无限‘庄严’的,而他写小说则是去反映这个‘生命’的无限庄严和无限的美,是去展现生命的神性,是去看护生命的尊严。看到生命中爱与美的获得,他去表现——去赞美;看到在命运的沉重碾压下美和爱的沦落飘零,他也去表现——去悲悯,在他的作品中,充盈着爱的力量和爱的觉醒”。②而看宗璞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评论同样适用于她和她的作品。

一、宗璞生命美学的内涵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一)生命的本质:爱与美

谈到宗璞的生命美学观,我们不得不和她浸润于中西文化的独特经历联系起来,孙犁说:“宗璞从事外语工作多年,阅读外国作品很多,家学又有渊源,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也很有底子。”③我们知道,宗璞的父亲是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但也许有人不知道,宗璞的姑姑冯沅君也是很有名气的,是新中国第一位女一级教授,在“五四”时期她与冰心、庐隐、凌叔华齐名,是中国新文学女性作家的先驱,后来成为古典文学专家。而她母亲任载坤则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她的叔叔冯景兰是著名地质学家。我们可以想见,宗璞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怎样浓厚的家庭环境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熏陶浸染,并于潜移默化中成为她自己的一种人格修养的内化。而她自己,则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并在日后长期从事英国文学的专门研究和译介工作,也因此而吸纳了西方文化的一些素质,使得她的视野更为开阔、开放,而不是固守的、封闭的。这种中西文化的共同浸润和滋养内化为她自己的一种品格,又通过其文学作品显现出来,使得她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小说,于有意无意之中展现出一种生命美学。

“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讲,人类对于美的需要正像人类需要钙一样,美使得人类更为健康。”④文学创作中也不例外。“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人生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是新时期作家们普遍的认识。”⑤宗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难发现她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真实的人生,以己之情,关照人生,渗透着爱与美。我们看宗璞的小说《红豆》,主人公齐虹和江玫之间的爱,尤其是齐虹对于江玫的爱更是深入骨髓:“我们有些看法不一样,我们常常打架,我的脾气,确实不好。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反正我只知道,没有你就不行。”⑥局势紧张时,他打算随家里去美国,并想要江玫同行,但遭到江玫的拒绝时,他说:“我恨不得杀了你,把你装在棺材里带走。”⑦甚至在将要离开的时候带着一个魁梧的司机企图抢走江玫,尽管齐虹的行为近乎疯狂,近乎癫狂,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出发点是对江玫的爱,出于对江玫深深的爱。也正因为如此,最终,他把飞机票撕成几片,尽管自己的脸“因痛苦而变了形”,但还是成全了他所爱的人的选择与追求而独自离开。这是对于生命中爱的成全、美的成全。在宗璞的其他小说如《团聚》、《熊掌》、《三生石》等中,也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样的爱与美,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生命力,长久地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二)生命的基本属性:对爱与美的追求

爱与美是生命的重要支柱,对爱与美的追求则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人的生命具有双重的属性。作为物质形态的人是它的第一属性,它是生命的载体,但这不是人的生命的全部。人的生命的本质属性乃在于人性中的真、善、美的锻造,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积极的追求与履践。”⑧《野葫芦引》中的凌雪妍早期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只是单纯地爱着卫葑,单纯地希望能够和他相守到老,直到后来,卫葑去了延安,父亲凌京尧出任伪政府的华北文艺联合会主席时,她所有的小姐梦都被活生生地撕碎了。她爱自己的丈夫,也不忍抛下年迈的双亲,不忍看着父亲自己跳入火坑,晚节不保,她为此痛苦、纠结,最终,她登报和父亲凌京尧脱离父女关系,毅然决然地奔赴延安,奔向她那亲爱的人儿。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论是早期对卫葑单纯执着的爱,还是后期与任伪职的父亲脱离关系、奔赴延安的毅然决然都是雪妍的成长,都是她对爱和美的探索,对爱和美的不懈追求。虽然最后她不慎落水,但是在她有限的生命里,对爱与美的探索和追求从未止步。

《胡子的喜剧》里,出国三个月的吴光回来时,留着一脸的大胡子,他的领导、同事提醒他这不符合一个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要求,而他则以为,这是对于美的一种追求,无伤大雅,更不会妨碍到别人。可是,慢慢地,他被大家送以“人猿泰山”的美名甚至被“光荣孤立”,甚至本是工作骨干的他,自从与胡须为伍,有些场合竟不获准参加,一度与他的关系处于“微妙状态”的姑娘春山,不大愿意与他来往了。但同样的胡子,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人欣赏、喜欢——照相馆里的年轻女子秋水赞叹吴光的胡子“真好看”。因为胡子,他们成为知己,又顺理成章地成为恋人,继而水到渠成地成了夫妻。同样的胡子,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审美观里,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因为对于美的追求不同,春山和吴光的浅浅情愫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因为对于美的追求的契合,对于美的感受的一致,秋水和吴光的爱得以开花结果。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美的趋同感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而相互之间深沉的爱又使他自愿趋同于她的感受,自愿追求另一种美,也已不愿“与胡子共存亡”。对爱与美的追求是人一生的执着,生命因之而精彩!

(三)生命美学的核心:人性

“生命美学只与悲悯、仁慈、爱心密切相关。对于那些灵魂高贵、精神健全的人来说,对于那些即使承受痛苦、担当患难也始终洋溢着人的尊严、喜悦的人来说,对于那些由衷地爱人类、爱生活的人来说,生命美学应该是与生俱来的。”⑨通读宗璞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她写人性,往往是通过对比反衬来展现人物身上的那种美好——人性中的真、善、美,她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往往是真善美的化身,具有无限的人格魅力,他们把爱与美作为自己生命的追求,闪耀着人性之光,这种人性美的延伸,便是生命美的表现。

二、宗璞生命美学观在其小说中深层次的张扬

(一)民族生命之美

通读宗璞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她的骨子里凝注着一种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她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沸腾的爱国情,而这些情感又熔铸、投影在她所创造的小说世界里,聚焦在她所创造的人物身上,使得这些人物的生命往往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野葫芦引》里,我们看到的是那种汩汩涌动的生命力,是那种喷薄欲出的视死如归的民族责任感。在祖国生死危亡之际,大家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誓死保卫祖国,甚至“祖国土地上的每一棵草,每一粒沙都动员起来了,哪怕滚着,爬着,都在酝酿准备,要去打赢那无论多么惨烈的战争”,⑩“每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哪怕这力量极微薄,合在一起,便不可挡”。11这就是中国人,亿亿万万的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压不弯的、永远坚挺不倒的脊梁,这就是亿亿万万个个体生命支撑起的民族精神!所有那些忠贞的战士,所有那些死去的魂灵,他们用生命为我们保驾护航,才有了国家之独立,才有了中华民族之屹立不倒。他们用满腔的热血甚至是生命抒写了一曲无私的民族大爱之歌,他们用鲜血铸成了我们的民族魂,延续着我们的民族生命,坚强不屈,生生不息。

(二)个体自然生命之美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这个世界的一抹抹亮色,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显得姹紫嫣红、生机勃勃。人类往往以高级动物自居,殊不知,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动植物的生命也同样精彩纷呈,自然界的万物也同样引人注目。

宗璞在创作中,往往能够以一种敏锐的眼光关照自然万物,可能大家较为熟知的是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中那些精彩的描写,但是,宗璞的小说中这样的场景也俯拾即是,为整个小说增色不少。最精彩的莫过于《东藏记》开篇对于云的一些描写,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纵使没见过那云的人也感觉身临其境,真真的写活了,写绝了。“在郊外开阔处,大朵的云,环绕天边。如一朵朵巨大的花苞,一个个欲升未升的氢气球。不久化作大片纱幔,把天和地连在一起。天空中的云变化更是奇妙。这一处如山峰,层峦叠嶂,厚薄相接处似有溪流落下,那一处如树丛,老干傍着新枝。这一朵如花盆中鲜花怒放,那一朵如小船,正待扬帆起航。它们聚散无定,以小朵姿态出现总是疏密有致,潇洒自如,以大朵姿态出现则如堆绵,如积雪,很有气势。有时云不成朵,扯薄了,撕碎了,如同一幅抽象画。有时又几乎如木如石,建造起几座七宝楼台,转眼便又坍塌了。至于如羊如狗,如衣如巾,变化多端,乃是常事。”12这段话中,通过文字层面的自然景物之美,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作家善于体察的心,感受到作家对生命的赞颂。

(三) 个体精神生命之美

人的自然生命固然重要,但“人的生命之美的高峰绝不在揽镜自照中的尊容眉眼,也绝不在人前炫耀的风姿秀丽,而在那没人能看到却能感受到的心灵”。这就是说,在珍惜自然生命之外,还要自觉追求精神生命,有人格理想和人格意识,讲究做人之道,即追求精神生命之美。我们在宗璞塑造的人物身上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自觉的价值趋向和精神追求。

而这种自觉的价值趋向和精神追求,在宗璞笔下又往往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直接地正面描写个体生命的精神之美,二是通过部分精神上有缺失的人物来侧面衬托那些灌注了作者生命美学观的、具有崇高精神之美的人物,从而在鲜明对比中愈发彰显个体精神生命之美。

周弼(《西征记》)为保护江昉而中弹身亡,倒在一片血泊中。在生死的紧要关头,他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所以才会那样不假思索、自然敏捷地一把推倒江昉,让子弹穿透自己。这里对周弼这个人物的塑造正是对个体精神生命之美的直接讴歌。

自然生命的消逝并不是人生命的终结,因为肉体的存在固然是生命现象所必须的一种形式,然而精神生命还有很多种存在形式:信仰、希望、爱、理想等,周弼正是出于对江昉的一种敬重、敬爱之情而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他自己的精神生命也在自然生命的消逝中得以永生,至少在江昉心里他是永生的。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西美尔说过“生命包含着比生命更多的东西”,14歌德也说过“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西征记》中的周弼、澹台玮、吕清非等人,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人,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之作注,且是恒久的注脚。他们为了“比生命更多的东西”而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了他人和民族的生存而情愿放弃自己的生存,他们的自然生命已尽,但他们的精神生命以对他人、民族的大爱的形式为载体永生着,以他们所执着着的信仰延续着,以他们所期待的世界和平的希望长大着。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说:“生命并不无条件地给予任何一个人,给予所有人的,只是它的用益权。谁的心灵和智力留下来谁就还活着。”正如臧克家的那首小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们就是那样一些虽死犹生的人,因为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洁的品性,他们的精神生命远远长于他们的自然生命,他们身上散发的爱与美的光亮让他们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于世,像是暗夜里一柄柄熊熊燃烧的火炬,燃尽了自己,而它的光亮也超越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在宗璞小说中,除了直接弘扬赞美个体精神之美,更多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来张扬一种崇高的精神生命之美。

王家理(《核桃树的悲剧》)虽然与柳清漪有约在先,却未能履行誓言,而在海外结婚生子,30年后才写了一封信,口气冷静、理性到冷酷,仿佛那些过往不过是短短三天,而不是漫长的30年。与柳清漪和阿岫几十年如一日等待的平淡日子相比,王家理去日本讲学,上英文报,看起来过得风生水起,物质上远远胜于柳清漪母女。但是,在精神上,他永远有亏欠、有污点,他的负心,柳清漪的痴情,他的轻易放手,柳清漪的执着坚守,他的愧疚补偿,柳清漪母女的独立清高,他的财大气粗,柳清漪母女的自尊自许……精神生命的高贵卑微由此可见高下。

日本警官乌木阳二(《南渡记》)约凌京尧出任华北文艺联合会主席,凌京尧这位益仁大学法国文学教授、著名戏剧家,一开始是拒绝的,甚至他还经受住了火刑、水刑。可是,面对着铁丝网里的十几只猛犬时,他投降了,他怕自己变得血肉模糊的那一刹那,尽管他一再辩称自己并不怕死,可他最后还是投降了。其实他有很多次机会离开,可是他没有,最后甚至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高自许、刚烈凛然、为拒任伪职而服药自尽的吕清非。二者相较,凌京尧的自然生命更长久,可是,他的人格也因为这长久的生命而有了顽固的污点,且伴随着他的余生,连他的女儿都与他脱离了父女关系,他的灵魂也是不安的,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他的精神生命如同死水。吕清非则不然,他以死捍卫自己的尊严,保卫自己的信仰,也践行了“无求生以害义,有杀身以求仁”的传统道德精神,张扬了生死危亡之际“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气节。

综上所述,宗璞从民族生命、个体生命(个体自然生命和个体精神生命)两个方面,通过正反对比,在爱与美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展现和张扬其生命美学观,而她所张扬的生命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抽象,她所呼唤的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以及对生命中爱与美的追求。

[注 释]

①⑤宗璞:《小说和我》,《文学评论》,1984年第3期。

②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③孙犁:《宗璞小说散文选·代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④⑨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第407页。

④⑦宗璞:《宗璞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第19页。

⑧131415周殿富:《生命美学的诉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第97页、第487页。

⑩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11宗璞:《南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

关爱生命的作文篇8

一、重视学生的个体生命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教育者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有着发展的规律,有着无限的发展的可能,学生都是有着独特个性和完整性的人,他们的生命质量和教师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生命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生命,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课堂民主化、课堂开放化、课堂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师应该处理好生成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有思想的,有情感的有生命质量和意义的语文。

二、挖掘文章中的生命感情

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挖掘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巨大精神财富,采用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变成生命教育资源,挖掘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的精神内涵,接受生命教育,形成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学生生命教育的载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含有情感因素,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受到修身养性、谦让、和谐的教育。例如,对鲁迅作品的《故乡》《孔乙己》的分析,我们应该从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上升到对生命的伦理层面,孔乙己的死有封建制度的迫害,也有众人的嘲笑和冷漠,因此,教育学生生命需要相互尊重和关心爱护。教师还可以挖掘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课外材料,教育学生体会生命的坎坷和不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历程的苦难和挫折,教育学生敢于挑战,怀着感恩的心生活,生命才更加绚丽。教师还应该挖掘初中教材的生命感情,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形成崇高的人格。

三、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师应该精神饱满,热情洋溢,让学生积极参与,心情愉悦,民主活泼,和学生一起享受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欢乐。因此,这样的课堂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1、带着微笑进课堂,积极提升感情素质。教师要将微笑带进课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民主、平等、尊重、乐观、自信的氛围,让学生轻松乐观,自主自信,让教学双方产生灵感,催化升华教学效果。教师让学生放松身心学习,微笑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自信和对学生的鼓励,带给学生欢乐的氛围,帮学生轻松获取知识。

2、形成民主、开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可以实现和学生的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积极交往,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观察模式,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观点,不把自己的教学观点强加给学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在学术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生命的绿洲,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现教学目标。

四、珍爱生命从心灵开始

生命需要用心灵呵护和珍视、爱惜,我们一定要掌握生存技能,减少对生命的伤害,运用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素质加强生命中承担风雨的能力,更应该提高生命智慧,让生命更加丰富厚重。教师要教育学生怀有热爱生命的心,热爱自己,热爱别人,热爱生活体验,热爱喜乐和幸福,热爱一切生命的馈赠。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拥有热爱生命的心,生命就会闪亮。

五、学会欣赏和享受生命

生命是宇宙中值得我们欣赏的存在,教师要鼓励学生时刻学会享受生命。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形成探讨生命话题写作训练,让学生对生命知识更加了解,实现对生命话题的探讨,生命观和人生感悟的体会,确立生命的意识,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教师也可以在实施语文教学行为的时候运用生命精神的照耀,有生命力地教育教学,选择内容,安排练习,组织活动,进行评价,都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灵动地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六、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渗透

余秋雨曾经这样写: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教师要重视生命教育和写作教学的融合,反思传统写作教学应该重视的激发指导的误区,加强生命式写作教学。

生命式写作教学重视生命的倾诉和表达,重视体验、表现和理解,教育学生把握这个过程,教育学生表达最鲜活最有个性激情的年轻生命的“语言”就是写作。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来抒发生命冲动的需要,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的感情,表达生命的意志,张扬生命的活力。写作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我们可以强调学生对生命体验的引导,重视学生对生命的真诚投入,体验生命历程,重视内心体验。

上一篇: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 下一篇:员工聘用合同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