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9 10:24:41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调研的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

(一)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全市农村共有个113个乡镇,2614个村委会,1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73万户,总人口270.03万人,目前,共有各类弱势困难群体8.54万户、30.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

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全市共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二是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共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三是因为自然灾害致贫,共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四是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全市共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

从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情况看,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导致其不愿意或者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又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质量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困难,这又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出务工难,家庭经营开展难,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3、偶然因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全市农村弱势群体中,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残废、生大病和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致贫的有5.43万户、25.8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63.58%和85.20%。

(二)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万户36.3万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的约有4万多户、18万多人,覆盖面仅达到全市农业人口的7.05%和6.6%。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四是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全市因家庭成员生大病致贫的农户达到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农村弱势群体总数的29.63%和29.55%,而因病致贫的农户由于需要资金较多,难以得到民政部门的救助。

(四)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5、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据调查,有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议减免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非义务阶段教育所需的资金,各级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承担社会义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6、健全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中要突出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救助。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建议在进一步扩大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的基础上,参照城市低保金筹措机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不断扩大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的覆盖面。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2

一、积极发动,精心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助学活动

“金秋助学”是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工作延伸,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发挥工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对“金秋助学”政治意义的高度重视,满洲里市总工会在开展这项活动中,不断创新,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已将“金秋助学”活动与我市“弱势群体脱贫”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助学活动不仅仅面对个别贫困户,而是将整个扶持弱势群体脱贫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由贫找官变为官找贫,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完善助学网络,为助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动态管理网络、建立了联系包保制度、建立了直面对接、快捷帮扶的救助体系。使工会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更加完善,使最需要帮助的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做到了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其次,把助学活动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市总工会和全市基层工会在助学活动中做到了发动社会化,捐助经常化,及时了解和掌握被助对象的情况,同弱势群体脱贫和送温暖活动紧密结合,同步进行。乃至有的基层工会主动向总工会提出要助学对象。连续几年开展助学活动,如今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再次,助学活动措施得力。一是总工会与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快捷助学。我们与市扶贫办、民政局、市妇联、团市委和红十字协会等部门密切配合,做到对每一名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底数清楚,子女上学情况清楚,帮助最困难的职工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二是“一助一”、“群助一”实名助学。正是因为我们全面掌握了困难职工的家庭情况,掌握了最需要助学帮扶的子女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随时为有爱心的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提供完整的、实名的助学对象,并做到了助学对象明确,资金使用明了。三是定期捐资助学。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自愿定期捐资,建立了“爱心助学”专项基金,专用于对困难职工子女助学。助学专项基金管理采取公开、透明方式,随时接受查询,定期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四是集合社会力量,关爱身心健康助学。我们与合作公司和市第一医院联合开展了“救助肢体残疾小学生崔娴”活动,在外省请来外科专家为孩子做髋关节归位手术。并以不同形式筹集资金为小崔娴同学免去一切医疗、手术费用。让她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二、全市开展的“弱势群体脱贫”工程带动了助学活动,而金秋助学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弱势群体脱贫工程

“金秋助学”不仅仅是在帮助困难职工家庭的今天,而且是在帮助困难家庭托起明天的希望,更是在构架中华民族的希望,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金秋助学”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工会干部的高度重视。各相关单位全部纳入全市的弱势群体脱贫工程一盘棋中,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掌握助学活动的动态,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

2、“金秋助学”活动有了组织保证做为工作基础。市政府的扶贫办,统筹安排指挥,市总工会、妇联、团委、红会、残联、工商联、民政局等部门密切配合,使社会各个层面对贫困群体都充满了社会的关爱。目前全市以不同形式救助困难大中小学生184名。共投入资金28.58万元。其中,大专以上学生:民政部门资助底保家庭学生53人,各级工会资助困难职工家庭学生31人,红十字会资助困难家庭学生28人,妇联“爱心助学工程”资助14人,残联资助残疾人家庭学生10人,团委介绍企业资助3人;社会各界资助外来务工家庭的中小学生45人。

3、“金秋助学”活动措施得力。市总工会利用工会的组织网络,利用完善的困难职工档案,当好助学第一知情人。发挥工会组织的联系面广,协调性强的优势,当好助学第一协调人。借助市委、政府开展的弱势脱贫工程,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当好助学第一帮助人。加大助学活动的宣传力度,做到了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有效地推动了全社会的助学活动。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3

弱势群体又名社会脆弱群体,是指由于身体,生存状态及体能状态缺陷而导致不利于社会生活的人群和阶层。弱势群体的弱主要体现在经济、能力和文化观念上。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现状解析

(一)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不够全面规范,司法救济缺失

我国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全国统一性的法律并未出台,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许多弱势群体申诉自身权益无路无门的情况,此外对于何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贫困程度测定也没有个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调查程序也有困难,难免就出现了一些人本身并不贫困,但是却抢占了贫困救济的机会和名额,这势必影响着整个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的公平程度。

(二)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城乡差异较大,覆盖面也不够全面广泛

我国已经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因此对弱势群体的优抚方面,一直城市居民享受着比农民更多的社会救助,这种政策的倾斜,使得农村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但却难以贯彻落实,尤其是医疗、教育、住房方面都要靠自身解决,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弱势群体的负担,城乡差异逐渐拉大,造成了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实,加剧了城乡整体经济差距,恶性循环难以避免。

(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公众参与度不够

在我国,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对于全社会公众的参与调动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非盈利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这就必然会造成一方面加重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出现了社会救助效率低下,力不从心的局面的存在。

三、健全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弱势群体在社会救助方面关注很多,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下方面下足功夫,才能促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走向良性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后备铺垫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

弱势群体和优势群体是相对而言的,因而,一方面,政府不仅要给予弱势群体进行物质的救助,更要鼓励其精神上的自立自强,让其尽快摆脱弱势群体的范畴。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发动更多的人关注社会群体,帮助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开辟宽阔的就业渠道,形成积极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形成全社会关爱帮助弱势群体的好环境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其基本的生活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或是被边缘化的状态,因此首先要整合救助资源,完善救助政策,形成政府为主,其他配合的全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户救助,社会福利救助制度以及扶贫开发和灾民救济等制度相结合的完善的保障体系,让每一个弱势群体都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此外,还号召全社会广泛参与弱势群体救助,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效率和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社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高度发展。

(三)加强弱势群体的立法工作,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现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不仅体现在对基本生活的救助,更要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尤其是要健全对弱势群体的法律司法救助。政府应该加快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 社会福利法、 社会保险基金法的立法进程,逐步形成以社会保障法、为基本法律,由有关法规、 规章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法律、 法规的基本框架体系。另一方面,鼓励全社会参与弱势群体的救助,更加友爱地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的人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构筑起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转变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理念,提高救助质量

和传统的社会救助不同,现在的社会救助要在物质救助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精神上的救助。如适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自立自强。其次,在救助的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基本生活的保障,还要完善相关就业,住房等保障,社会公益保障与廉租房的建设,让其安居乐业。各地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照家庭收入水平,根据不同的弱势群体实行不同层次的救助。对于残疾人,由相关部门组织提供公益岗位让其下岗再就业,而对于五保户可以让其入福利院等等,从而有效地达到大范围,广覆盖,提高救助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弱势群体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建立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充足的基本生活保障,并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工作,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并转变社会救助的理念,提高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质量,促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走上良性有序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魏勇.浅析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农家科技.2011(07).

[2]陈意.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浅析.企业家天地.2011(02).

[3]滕姗姗.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05).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4

进一步完善我办弱势群体人员的长效,切实做好城镇贫困居民“低保”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等事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发,加大社区弱势群体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力度,以解决社区弱势群体人员的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难有所救”。

二、基本制度

1、建立弱势群体分类。将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分为A、B、C三类,登记造册,发放困难家庭帮困卡,凭卡领取政府补助、临时救济、捐赠衣物调剂以及其他救助方式等。低保人员、五保户列为A类,实施政府正常化补助机制;伤残无劳动力、孤寡老人、大病重病户列为B类,作为进入低保、五保的后续人员;目前无工作但有工作能力的特困职工、残疾人员、病灾户列为C类,实施临时救助。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类管理使办事处的弱势群体管理工作层次分明,为今后人员的变化动态管理建立了基础,促进社区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科学化。

2、建立弱势群体救助基金配套制度。社区五保户、低保户、特困职工、残疾人员、孤寡老人、病灾户的正常救助与临时救助资金,办事处承担70%,社区承担30%,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3、建立弱势群体的日常认定制度。凡符合弱势群体条件的人员,可随时向户口所在社区提出书面申请,经初审合格,张榜公示后,按月上报认定。社区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作为弱势群体工作监督员,对弱势群体人员审批管理、救助金拨付发放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收集、反馈有关意见和建议。

4、建立弱势群体的年审制度。办事处民政办每年对辖区弱势群体人员逐户上门调查了解,将符合条件的人员,集中登记审核,进行年审,对符合条件的,加盖年审印章。

5、建立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弱势群体工作列入年度社区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弱势群体社区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力争大部分弱势群体通过社区能实现救济、帮扶和就业。办事处对社区实施跟踪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而未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

6、建立弱势群体的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定期入户调查机制,随时了解低保户情况。明确社区、办事处各自在受理、审核、公示、审批弱势群体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时限。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未严守工作程序,超越法定时限、法定权限或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认定等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弱势群体的管理和服务

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要按照“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的原则。在社会目标上,要达到公平和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经济目标上要达到收支方面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政治目标上要达到不同人群利益关系的平衡及其连续性。

一是实行总量控制,坚持动态管理。切实做到管理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意义下的应管尽管。

对一般低保家庭,在认真落实低保政策的前提下,做好其收入情况跟踪统计、管理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根据其年龄、特长、健康状况,再结合工作的需要,给每个劳动对象都定好劳动工种和劳动岗位,并进行登记造册,目前主要工种有社区的卫生管理、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等。每季度对低保人员参加服务的次数和质量进行统计考核,将考核结果上墙公布。对表现突出的低保人员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并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对不服社区安排,连续2次无故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低保人员,将减半发给当月保障金,连续三个月不参加劳动的,取消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并在半年内不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低保对象再就业,对积极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就业以后,可继续享受1-3个月的低保补助。

对家中有重病及重症残患者,或因其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且学费明显超过家庭负担能力,以及夫妻双下岗并需要供养无收入的高龄老人的家庭,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并视其具体困难程度确定临时补助额度。探索建立限期保障办法,根据居民家庭状况和劳动能力状况,实施限期保障,明确保障期间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到期即可终止低保待遇。

妥善解决特困老人的生活困难问题,各社区要根据调查登记状况,认真组织一次全面核查工作,对特困老人逐一核实,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老人,要确保低保政策全面落实,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户一人。对五保户供养状况要做好摸底调查,切实落实五保供养政策,针对五保老人高龄多病的情况,要重视解决其基本医疗问题。对于不符合低保和五保供养条件,生活确实处于特困状态的老人,要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有赡养能力而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进行法制与道德教育,实行司法调解,签订赡养协议,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女儿户”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陷入特困的情况,要对这些老人的女儿宣传《老年法》,使她们认识到女儿同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落实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对无依无靠、生活难以自理的特困老人,各社区要组织开展定期走访、帮扶活动,严防老年人因生活无法自理、生病无人照顾而死亡,甚至死后无人知晓的极端事件发生;对于因病因灾致贫的特困老人,要尽量列入临时社会救济对象,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对特困老人的医疗救助活动,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对由特困老人抚养、在中小学就读的孙子女,要帮助协调教育部门减免其学习费用,使他们不致于因贫辍学。

二是狠抓社区配套资金的到位。低保人员低保金以及临时困难补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以办事处与社区三七承担的方式筹集,资金发放到位之前,社区配套资金必须提前到位,社区配套资金不落实将从预留款中扣除。救助救济资金采取“街管居用”方式,独立帐户、专款专用,由社区申请,经民政、分管领导、行政主要领导签字后划拨,坚持“严格支出,加大收入,控制缺口”的原则。捐赠款物由办事处根据灾情和实际需求,统筹平衡、统一调拨分配,发放救灾捐赠款物应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帐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并向社会公布。民政办公室应加强对低保资金及其他临时救助钱物的经常性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弱势群体的基础管理。将救助弱势群体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好抓实,建立动态性弱势群体人员档案,做到“家庭情况清、身体状况清、就业现状清、职业技能清、就业愿望清”,同时建立弱势群体增减变化台帐和月报制度。做好弱势群体人员分类资格审查工作,做到严格把关,不虚报,不瞒报。严格进行家庭收入调查,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规范申请、评审和资金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对弱势群体,不仅要从政治上爱护,从制度上保证,从生活上关心,更要从素质上提高,加强引导和扶持,帮助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培训其自力更生的能力,促使其自谋生路。改进扶持方法,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扶贫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

五是形成全社会关注弱残的氛围。财政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保障只能解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的医疗、住房等具体经济困难还难以由政府统包。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送温暖”、“一帮一”结对等扶贫帮困活动,深入持久地把救助特困家庭的工作做好,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将扶贫帮困纳入各社区目标管理内容。同时,大力宣传表彰助弱济困的好人好事,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

六是全面实施再就业专项援助行动。

1、弱势群体可享受以下再就业免费服务项目:(1)提供政策咨询;(2)提供一次面对面、个性化的职业指导;(3)提供三次基本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4)提供一次减(免)费技能培训机会;(5)提供二次免费求职登记;(6)提供各项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2、弱势群体可享受下列再就业援助:(1)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有一定市场就业能力的弱势群体竞争就业。劳动保障服务所要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员队伍作用,广泛采集有效岗位信息,常年滚动储备200个左右岗位,只要“不挑不拣”,提供及时上岗;鼓励具备资质条件的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

(2)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对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和街道、社区居委会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同时加强现有公益性岗位管理,对出现的空余岗位,及时补充弱势群体再就业。

(3)对愿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凭《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政策;二是对已领取《营业执照》从事自谋职业的,可享受创业小额贴息贷款优惠政策。三是对在社区内自谋职业的,对添置生产经营性用具确有困难的,给予500元的实物帮扶。

(4)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办事处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寻找就业门路,想方设法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

四、保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办事处成立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领导小组,由办事处党政领导任组长,民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民政办公室、劳动保障服务所、各社区组成,办公室设在民政办公室,具体负责弱势群体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我办弱势群体人员生活保障工作,通过调整保障范围,严格审批程序,实现应管尽管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制度,这既符合广大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又维护社会的稳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各社区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此项工作。

(二)规范程序,严格把关。在审核确定弱势群体对象的过程中,各社区要严格依照有关政策和申报审核程序,严把申报人的家庭收入量化标准审核关。要对申报对象逐户进行入户调查,详细了解其家庭成员的经济来源及实际收入,作出客观评价,并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对申请人员隐瞒虚报的,一经查实,立即收回《困难家庭帮困卡》,追回多领的救济金,半年内不得申请保障救济;情节严重的,以侵占救济款论处。要做到应保的对象一个不漏,不该保的对象一个不保。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5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区化”;社区就业;新型分类救助;资源整合;“一站式”服务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的地域、生产与生活单位,是社会救助制度有效实施的载体。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救助的主体逐步由政府向多元化社会主体过渡,社区更是起到了“缓冲带”与“执行平台”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救助

所谓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结合对上夼西路社区的实地调研,笔者将本文的社会救助界定为: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性救济与帮助,它包括物质方面的救济、政策性帮扶和精神性抚慰。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经常性救助,也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临时性救助,即针对于突发疾病、灾祸、灾难,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救济;特殊群体救助,即针对于各种特殊对象的救助与帮扶,如失业人员、空巢老人、贫困学生等。现实中三种救济形式覆盖的群体有所交叉。

(二)社会救助“社区化”

即社会救助制度在社区层面的实现过程。这不仅包括对我国社会救助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包括社区在执行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社会救助措施。

(三)上夼西路社区

上夼西路社区是烟台市奇山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十个社区之一,该社区共有3795 户,居民10900人。

二、上夼西路社区的社会救助概况

(一)基本内容

1.经常性救助。救助对象为社区常住人口,低保以最低生活保障线340 元为基准,采取差额补助法。此外,低保对象还享有城市医疗救助、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等专项优惠政策。

2.特殊群体救助。对于社区内失业人员推荐就业,针对“40、50 困难群体”的政策优惠等;该社区的空巢老人,除享受经常性救助措施外可获得义工上门服务、免费查体、“爱心门铃”等社区服务;对社区内贫困生进行学期初学费补助等。

3.临时性救助。该救助形式涵盖了社区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均可申请。此外,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还负责联系社会慈善组织,为困难家庭提供社会慈善救助。

4.其他形式救助。社区还通过设立救助岗位、法律援助站等形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帮扶、救助服务。

(二)执行体制

遵循“区政府统筹、街道办领导、居委会执行”的三级管理体制。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社会救助方面接受街道办事处相应部门的工作指导,起到具体执行与服务的作用,在居民和街道办事处之间架构起信息沟通的桥梁。资金则主要来源于区政府的财政拨款。

(三)基本成效

通过细化的救助内容、分层的执行体制与严格的救助程序,以及义工服务、“爱心门铃”等创新性措施,国家社会救助的方针政策在上夼西路社区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其社会救助“执行平台”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若以政策落实程度为标准,已做到应保尽保。

三、社会救助“社区化”存在问题

将社会救助制度放到社区层面来具体执行细化了救助机制,提高了可执行性与救助的有效性,是发展趋势。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低保仅针对社区常住人口,覆盖面窄,救助出现人口“盲区”

低保将流动人口排除在外,进而城市医疗救助、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等一系列低保户“专有”的救助政策都没有覆盖到流动人口。即便是本社区的流动人口通过申请能够得到临时性救助,但在笔者看来,流动人口对于廉租房补贴、医疗救助等优惠政策会有更大需求。特别是上夼西路社区这样流动人口占总人口近1/3 的社区,如果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那么对于社区安定就是潜在的威胁。

(二)低保办理周期较长、手续繁琐,效率有待提高

居民户的低保资格按照“居民申请———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社区公示与监督———报街道办事处复审———报区民政局批准”流程确定,一般需要两个月。尽管申请、办理与审批流程立足于“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社区管理体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但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三)资金匮乏、人员有限导致形式“政策化”、“单一化”

所谓救助形式“政策化”,是指该社区执行上级方针政策,缺少具有本社区特色的创新性救助方式;所谓救助形式“单一化”,是指该社区在救助形式上过分强调单纯的物质性救助。主要缘于两大制约因素:匮乏的社区社会救助资金和有限的专业工作人员。

(四)社区内部“融合”存在问题,救助出现地域“盲区”

今日花园小区建成于2003 年,是上夼西路社区中建成时间较短的小区。首先,由于小区与原社区距离远及社区服务覆盖半径有限,救助、帮扶与服务很难覆盖到这一小区的居民。其次,由于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职能划分不清。最后,由于建成时间较短,一方面小区内部形成了完全的“陌生人社会”,邻里之间的互助缺失;另一方面,小区居民对上夼西路社区的归属感较差,对于其提供的社区救助帮扶措施认同水平也较低。导致社区社会救助地域覆盖上的“盲区”。这让笔者对于该小区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占该小区人口近30%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甚为担忧。

四、政策建议

(一)社区需进行相关探索,建立多样化、特色化和有针对性的救助模式

社区需着眼于本社区社情,探索富有特色的救助形式;同时,要针对不同救助对象的需求,因人而异地实施救助,实现救助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

在实现救助形式多样化、特色化这一方面,笔者建议通过“社区就业”的方式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上级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面,对养老院、托老所、医疗工作站、家政服务机构等社区公共服务机构进行资源整合,设立“社区基层服务中心”,并使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及流动人口成为该服务中心的主力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工资则由上级财政拨款和提供有偿医疗、养老、家政服务两部分构成;二是社区居委会作为中介,一方面做好失业人口及低收入人群的登记工作,一方面积极联系本社区企业,积极向企业推荐工作人员,努力提高弱势群体在本社区企业的就业率;三是由上级财政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居委会负责联系社会上的小成本创业项目,推动低收入人群进行社区创业。

在提高救助的针对性这一方面,以是否具有劳动能力为标准对弱势群体进行分类,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新型分类救助。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可通过上述“社区就业”的形式实施救助;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除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对其实施经常性的物质救助外,更需关注其精神需求。鉴于此,社区可通过工作人员的定期入户走访、义工服务等方式表达对这一类群体的关怀,并通过民主会议、文体活动等形式为其提供社交机会,鼓励这类人群参与到社区自治与社区活动中来。

(二)多方面入手,实现救助资金来源多渠道化,人员配备部门化、专业化

现阶段社区社会救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渠道单一,且多是“拨多少用多少”,并未建立起社区专有的社会救助基金。因此,建议社区成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实现专人管理,并由该管理人员负责对内对外联系筹资渠道,起到一个“内拉外联”的作用。具体来说,“内拉”即为争取上级财政拨款、联系本社区企业及居民捐助;“外联”则为联系社区外企业、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等进行社区慈善活动,以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动用一切力量进行社区社会化“大救助”。

在人员配备方面,建议在社区基层管理机构设立专门负责社会救济的部门,将基金筹集、救济发放、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等职能都纳入到这一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招考等形式引入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高校教师或邀请上级社会救助部门工作人员的形式来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双管齐下提高社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的素质。

(三)街道办事处主导,居委会和物业公司联动,推动社区公共资源整合和居民融合,减少救助的地域“盲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居委会与物业公司联合宣传与推动的方式,以上述“社区基层服务中心”为依托,将老社区的社会救助政策及医疗、家政、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引入到新社区,使老社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帮扶措施覆盖到新型封闭社区的弱势群体。此外,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还须通过合作举办“一帮一”结对子、联谊会、交流会、社区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推动新老社区居民的互帮互助与情感融合,为救助社区化营造居民共同的心理认同感与融洽的人文氛围,进而消除救助的地域“盲区”。

(四)实现社会救助“一站式”管理,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救助效率

首先,可以模仿“行政审批中心”的运行模式,设置“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统一受理辖区救助事务。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之后,考虑将这些部门的社会救助管理职能加以整合,成立“社会救助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救助“一个口子上下”。

其次,在基层执行层面,一方面应加强居委会与居民的沟通,全面掌握弱势群体情况,接到困难居民申请后立即启动办理程序;另一方面则要简化操作流程,尽快申报并督促落实,使得社区弱势群体能够尽快得到资金与政策扶持。在提高效率方面,可借鉴“直通车”的方式对极端困难者先给予一定垫付、对本社区低保进行按月例行审查,规定每个申请案例的办结时限等。

(五)国家统筹,社区探索,逐步攻克对社区流动弱势群体的救助难题

在现阶段,要想解决好这一难题,除国家层面统筹,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转续办法来将流动就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外,社区层面也须进行相关探索。上下联动,相信会探索出针对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行之有效的救助措施,使社会救助真正成为一项普惠性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赖志杰,傅联英.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原则与途径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09,(6):64-68.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6

“希望乐园”项目是希望工程功能延伸工作,是团市委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按照“资助服务、爱心传播、志愿行动”三位一体的战略要求,针对弱势青少年群体面临的生活缺助、学业缺辅、情感缺慰等实际问题,借用希望工程平台、整合志愿者力量,开展希望课堂、真情相伴、小小才艺、自护指导、感恩教育、温馨呵护等经常活动的公益项目。

一、科学调研,确保“希望乐园”项目定位准确

团市委联合相关部门以农村小学为重点,对农村青少年特别是贫困青少年、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课外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就设立“希望乐园”项目准确定位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农村贫困青少年、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存在课余文化生活单一、缺乏科学有效引导,与父母聚少离多、亲情沟通较少等突出问题。为促进弱势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团市委本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党政分忧解难,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关注青少年弱势群体,发挥共青团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设立原则,秉承“真情关爱、幸福成长”的服务理念,努力达到“基层支持、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定位目标,开展设立了“希望乐园”项目,实现希望工程创新发展。

二、制定标准,确保“希望乐园”项目规范推进

“希望乐园”项目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标准、运行管理、考核评估严格执行《“希望乐园”社会公益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地点选择上,要求是农村贫困青少年、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能够提供50-100平方的场地和桌椅,能够开放开展希望课堂、真情相伴、小小才艺、自护指导、感恩教育、温馨呵护等经常,并能负责“希望乐园”的日常运转;筹资渠道上,“希望乐园”资金来源是上级资金支持、镇级配套与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爱心力量赞助相结合,每个“希望乐园”项目经费不少于3万元,其中镇街负责提供至少1万元的日常维护费用;设计规范上,统一命名为真情关爱、幸福成长“希望乐园”,并出台实施方案、政策支持、宣传引导等相关文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丰富服务项目类别,确保项目规范化推进。

三、强化服务,确保“希望乐园”项目工作实效

我们立足农村贫困青少年、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各类志愿服务职能,对“希望乐园”项目服务功能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课余文化生活单一、缺乏科学有效引导的问题,我们开展希望课堂和小小才艺服务,配备课桌、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组织学生们开展读书交流、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培训、课后作业等,教授文体特长,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帮助学生们全面发展;针对与父母聚少离多、亲情沟通较少的问题,我们开展真情相伴、温馨呵护和自护指导服务,通过配备的电话和网络视频,使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之间进行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聘请责任心强、有心理辅导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团干部或小学教职工担任心理辅导员,为孩子们提供心理、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呵护,并结合“健康直通车”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到“希望乐园”开展安全教育等各种形式的自护指导服务;我们还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和青年企业家与弱势青少年群体结对,建立爱心捐赠长效机制,以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

四、争取支持,夯实“希望乐园”项目工作基础

为确保“希望乐园”项目顺利实施,我们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努力争取财政、教育以及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工作支持,共同推进深入开展。我们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对接沟通,争取工作场所、专项资金的支持,设立学校免费提供50-100平方的场地和桌椅,开放开展经常,并负责“希望乐园”的日常运转,专项资金由镇街负责提供至少1万元的日常维护费用;我们重视亲情沟通工作,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扬,通过各种远程通讯设备,增进孩子与父母或者临时监护人之间感情,并畅通沟通渠道,收集征求家长、学生和爱心人士对“希望乐园”项目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我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志愿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自护教育等服务活动,提升学生们综合素质,并计划在寒暑假联系相关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真情相伴、小小才艺、温馨呵护等服务活动,将“希望乐园”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证明,“希望乐园”作为关爱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新阵地,发挥了有益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学习方面,“希望乐园”有学习的气氛,尤其每到周末,大部分学生都聚在一块学习,碰到不懂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决;安全方面,“希望乐园”成了学生课外活动乐园,而且还有专门志愿者为学生们开展安全自护教育,让父母放心;文明方面,通过志愿者们对学生们开展感恩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学生们都变得更加讲文明、懂礼貌;卫生方面,“希望乐园”定期组织一些诸如捡垃圾、植绿护绿等公益活动,培养了学生们卫生意识;交流方面,很多学生在“希望乐园”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找到了新朋友,收获了新友谊。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7

【关键词】弱势学生;关爱;公平教育

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教师队伍和在校学生数都空前庞大,在这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弱势学生固然不少。然而,有相当多的教师总是歧视、冷眼、排斥弱势学生,甚至有的教师就因为弱势学生影响了他个人的教学成绩,就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将弱势学生赶出校门。所以,关爱弱势学生,确保教育公平,是每一位教师都要牢记的准则。没有爱的教育是最不成功的,最低级的。同时,歧视、冷眼、排斥弱势学生的教师是不合格的、不称职的。

怎样关爱弱势学生呢?我认为,弱势学生有四种,应根据各自情况与他们进行恰当的沟通并施予适合的关爱和教育。

1 生理缺陷的学生

不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他们在生理上与正常学生总是存在差距,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甚至有的是正常学生不可比拟的。我们要让他们发扬自己的优点,并时时给予鼓励。想办法去帮助他们弥补或者隐蔽生理缺陷。当然,有的生理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无法隐蔽的,我会带他们收看残奥会,并且每看到坐轮椅的运动员冲过终点和登上领奖台,我都会流下激动的泪花,同时对他们说,这种正常人都难有的精神太感人了。

2 知识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或无法主动学习、教他也难会的学生

存在这类学生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我们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搞好,也有可能是学生的家庭因素和他们自身的不努力等等。不管是为什么,我们都要给学生树立信心。我常常对这类学生说:“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现在成绩不好,并不表示你们笨,只是你们努力不足而已。老师也不会因为你们现在基础差,对你们失去信心,只要你们努力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成绩稿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多花时间去指导他们学习,让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去找到学习的兴趣,增强自己的信心。在教学中切忌惩罚这类学生。

3 家庭条件差,自认为上更高一级的学校缺乏经济后盾,家长也只希望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

这类学生在农村的初级中学较多,他们中绝大多数在小学时成绩都比较优秀,长大了,他们会认识到自身的处境,甚至有的家长还给自己的孩子传递不让他们读高等学校的信息。这类学生一到初中就开始不爱学习了,成绩不断下滑,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了解他们最须要的是什么。我想他们最须要的是家长、亲人的支持,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作为教师,要动员家长给孩子信心,为学生家长找些改善家庭经济的方法。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丧失了劳动力,可以帮助学生找亲人支持、向政府申请低保、向学校领导提议将这类学生列入支助对象等。虽然要教学生学会感恩,但我们千万不能要求我们帮助过的学生把感恩这事铭记在心,那样会使学生感到责任太重,压力太大,不愿接受帮助或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要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用心去关爱他们,老师的工们是不求回报的。

4 家庭关系不好、父母离异的学生

这类学生由于缺乏健全的父爱和母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容易走向极端,最容易放纵自己。我们要多给这类学生慈母般的关爱,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和行为,并即时引导。为学生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动员父母关心自己的孩子是我们帮助这类学生最好的办法,同时教育孩子学会接受父母的关心,要学会理解父母,尽管父母有天大的错误,也不能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多给这类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友爱来淡化对父爱和母爱的需求,但一定要防止他们早恋。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8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知识援助;弱势群体

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内容正由理论向实践转变,服务对象走向多元化。该研究很好地揭示了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图书馆界对弱势群体服务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必要性

(一)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

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宣言》宣称:“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 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知识援助.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努力使弱势群体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阅读权利,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对《公共图书馆宣言》原则的背离,进而是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背叛。

(二)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如何认识与对待弱势群体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尊重、理解、支持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援助,消除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知识鸿沟.使他们通过知识援助,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在成长中具备更多的发展机会.尽快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的公益性特点及其平等、开放、宽松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它在改善弱势群体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图书馆适应新形势要求,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和自身优势,自觉主动地关怀、帮助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充满人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实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可以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达到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公共图书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渠道,也是图书馆生存的根本。同时,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使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社会投入,从而实现为弱势群体解困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双赢。

二、实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

要从促进社会和谐和弘扬图书馆精神的高度认识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吸引更多弱势到图书馆来,并采取主动服务的方式走近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更便捷的图书馆服务。加强馆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尊重、善待弱势读者,树立“关爱弱者,从我做起”的服务理念。既不能对弱势有歧视心理.也不能居高临下把自己当作施舍者,而要换位思考,摆正心态,学会与他们平等相处,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二)加快弱势群体服务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图书馆馆员大多有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技能,了解图书馆学、管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善于沟通。但要实现为弱势群体深化服务的效果,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专门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技能.如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手语技能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在弱势群体的阅读指导和读书活动开展中与弱势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建立长效机制.使弱势群体服务能切实持久地开展下去

与一般读者服务相比,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更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服务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要摒弃做秀、走过场等蜻蜓点水式的服务,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持久知识援助的制度保障。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管理和开展服务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如辽宁省图书馆成立了弱势群体服务部.在弱势群体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图书馆既可成立专门部门,也可以将弱势群体读者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归口给某一特定部门,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这项工作的客观规律.也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长抓不,懈,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具体工作中,要把为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申请专项服务经费,安排专人负责,每年制定面向弱势群体开展的服务项目.并向社会公示,吸引他们到馆参加,年终总结表彰,确保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四)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不同于普通读者,图书馆应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加强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方便他们到馆利用文献资源。首先从服务设施方面,图书馆应根据弱势群体的生理特点,设置残疾人专用座席、无障碍通道、专用视听设备等便利设施。完备的设施有利于消弱势群体自由利用图书馆的生理障碍,体现了图书馆充分服务的人文精神:其次在文献保障方面,建议根据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选购专题文献,如残障儿童康复文献、盲文图书、视听资料、特殊教育辅导资料、励志图书等。可根据馆舍情况开设视障阅览室配备专门听读设备,或在阅览室、借书处配备特殊教育专题图书推荐架等以达到指导阅读、方便读者查询的目的。

三、总结

图书馆应主动接近残疾人用户,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提供他们所需信息资源总之,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现人文关怀,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怀,鼓励他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无障碍通道”,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信息中心,特殊教育的又一个阵地。

参考文献:

[1]王素芳.国外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

[2]司辉,邢军.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之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9(1).

上一篇:主题公园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村支书思想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