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10-09 08:25:11

走进鲁迅手抄报篇1

于是,“”一语,像传染病一样风行开去,后之作文者、跟帖者,无不骄傲地、愤怒地、鄙夷地予以滥用。仿佛不用“”一语就显得不时尚,就“土老冒”了,就不足以倾泻心中的万千情愫。鲁迅先生当年就呵斥过国骂“他妈的”,若老人家九泉有灵,不知对这新的国骂作何感慨?

指斥腾讯者,无非是其“从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抄袭大王”,“肆无忌惮地‘山寨”,“互联网创新者的杀手”。呵呀呀,腾讯对于别家的软件、游戏和其它服务项目,采取的是“跟随”、“模仿”、“决绝地超越”,硬要去分一杯羹,甚至把他人的羹全部吞下。这就犯了众怒,导致群起而攻之,“粗口”、“俗口”纷沓而来。

平心而论,商场如战场,理所当然谁都想占有最大的份额,原本就不可能互相礼让,各有高招只管使出。网络产业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产业,国内抄袭国外,后起者抄袭先驱者,是真正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斥腾讯“抄袭”者,自己又何尝手脚干净?只是腾讯行动稳、准、狠,在所涉领域中,频频奏凯而已。

值得我们注意的,不应是对腾讯的眼红;闹心、咬牙切齿、破口大骂,而是如何健全体制,让竞争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做到公平、公正、有序地进行。同时,增强彼此的创新意识,增强产品、项目的科技台量,变成“独一份”,令人无法“抄袭”,望而却步!

腾讯的掌门人马化腾,网络也有评介:“低调”、“务实”;当被骂为“”的时候,只是发出声明,表示将求助于法律来予以解决,这就是恂恂然君子之风。

二十多年前,北京作家刘恒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粮食》,其一这是文学作品,其二这“粗口”不是指向具体的人和单位,因此,没人去较真和贬责。但《“”腾讯》就不同了,出现在正规的公开发行的刊物上,锋芒所指的是实实在在的腾讯,粗俗不堪、横蛮无理,而且炫情、惑众,就不能不引起世人瞩目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说话、作文、行事讲究入情入理,合乎规范。“礼必大焉,人之至德矣。”讲究礼性,既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规范,也是个人操守的基本元素。

相声大师侯宝林和他的同行,在旧时代跑码头、走场子,以“口舌之技”面对观众,也力避“粗口”、“俗口”,决不有违世道人心。

作为肩负舆论导向的媒体:报纸、刊物、电台、电视、网络,既要坚持政治索质的纯正、坚定,又要反映社会大众的正当需求,弘扬真、善、美,反对假、丑、恶,促进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提高人民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即便是鞭鞑假、丑、恶的人与事,可讽刺、声讨、驳斥,但决不出“粗口”、“俗口”,进行谩骂、呵责,而是重在说理、劝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更不可利用自己的合法、权威的舆论地位,以势压人,造谣惑众;粗言俗语,以乱视听;导向错误,危及家国!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黑暗、危难、窒息、贫穷,他以他的犀利笔触,对当权者、反动军阀、日本侵略者、富豪阔佬、丧德文人,写出了大量锋芒毕露的杂文,揭露之深,痛斥之烈,说理之备,令敌畏,令友喜。但他行文中,决无“粗口”、“俗口”,透现的是一种别有的正气和儒雅。

走进鲁迅手抄报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激发

实践证明,只有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做好学生的课外辅导呢?我认为,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谈几点我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课上,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可适时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如介绍一些书的精彩片段,或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依内容设置悬念――把学生引领到相关作品上,从而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在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阿长虽是鲁迅家的一位保姆,但在鲁迅的眼中"她却有伟大的神力",直到后来鲁迅还一直追忆她,他的散文《朝花夕拾》中,还有对她的描述,你还想了解有关她的故事吗?那么就请你走进这部作品吧!这样的设计,既是作业,又带有一定的诱惑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向学生讲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如苏秦悬梁刺股勤读书,匡衡凿壁偷光好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巧读书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另外,对班级中热爱课外阅读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他们介绍阅读经验,谈论阅读带来的快乐,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有些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佳词妙句,人生感悟,精辟哲理等运用到写作中来,我及时地给予表扬,这些学生情绪更加高涨,且其他学生也效仿着纷纷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三、巧用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大多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吸引学生的故事片段,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那些被激化,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到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在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教师戛然而止,告诉他们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这些精彩的故事片段调动了学生的胃口,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诱导学生主动寻书来读。如向学生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名著,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几处精彩片段,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在辅以读书方法指导,完成对名著的导读。

四、大量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大量的课外阅读后,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许多精词妙句,他们此时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获得成就感。如在学校的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相互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

此外,平时可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童话故事改、续写,经典诵读状元评选等活动,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多读书。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也给校园带来了许多乐趣。

五、营造班级读书气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丰富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如动员学生把个人图书暂时存在班里,并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立读书角,这样规模不大的读书角,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园地,为学生创造了阅读条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书。这种方式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营造出积极和谐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并保持住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走进鲁迅手抄报篇3

因民刊无稿费,故未投稿,如投稿,也定中。本人发表了几次之后总结基本规则如下:

1、诗歌必须是小故事。但是必须分行。抄袭也可,建议从小说中抄袭。题目直接用诗歌中的句子,如:

《回想》

我要给阿Q做正传,

已经不止

一两年了。

但一面

要做,一面又

往回想

2、你的诗歌不能有任何意义,只要故事,不能用意象。因此不能抄袭议论文。句子要短,说明文也可以,还是抄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例子:

《名目》

传的名目很繁多:

列传,自传,内传⑷,

外传,别传,家传,小传……,

而可惜

都不合。

本人曾抄袭一药品说明书稍加删改在一个刊物发表过。

3、你的诗歌还得有点小感觉,必须在有感觉和无感觉之间,不能完全是说明文,说明文发表不了。还是抄袭《阿Q正传》的句子,题目还是老规则,也可莫名其妙

比如:

《光彩》

赵太爷的儿子

进了秀才,

锣声镗镗的报到

村里来,

阿Q喝了

两碗黄酒,

手舞足蹈的说,

这于他

也很光采

故事要有点没写完的感觉,这样他们就当作是含蓄。所以抄袭小说或者《故事会》实在是第一选择。而且古代故事他们认为是有历史感,而当今的小事,他们认为是有时代气息。你想要什么感觉,可自选。评论家并不介意。

4、有的大刊物讲究关怀普通老百姓,因此必须写可怜的小事,可怜的人,还是抄袭《阿Q正传》为例子:

《没有家》

阿Q没有家,

住在未庄的

土谷祠里;

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只给人家做短工,

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

撑船便撑船……

5、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要以为羞耻。这些刊物有时候也发无感觉的诗歌,但是得属于没写完的句子,比如(还是抄袭《阿Q正传》为例子):

《春天》

有一年的春天,

他醉醺醺的

在街上走,

在墙根的

日光下

6、部分刊物偶尔也可抄袭一些抒情散文发表。本人一般都是先写散文在报纸上发,然后摘录几个句子分行成诗歌。当然句子要通顺,不通顺不要投稿。要短,超过40行,就是罗嗦的意思(他们这么理解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可抄袭:

《裙》

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

田田的叶子。

叶子,是出水很高

的裙。

7、上面这首诗歌的原文还有一些修饰的词语,去掉了,因为这几个刊物追求的所谓简洁实际上就是不要修饰词这么个形式。

走进鲁迅手抄报篇4

1.创设多向度平台,实现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合作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创设多向度的平台,是实现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合作的最佳手段。多向度平台是教师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素养、实践水平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多思维、多手段提供的活动舞台,让孩子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多向度平台的设计可以从问题、情境体验、社会实践、想象、表演等各个方面进行。在实践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好的多向度平台设计能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百花齐放的盛况。如:教学习作课《美丽的防城港》,课前先指导学生观察,布置学生观察任务;习作课时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再分组构思美丽的防城港简笔画,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习作的内容,分组完成作文,教学的效果就非常好。

另外,要实现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合作,教师还必须要用心组建学生学习的小组,做好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要精心设计合作内容,提出合作目标,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要建立小组评价管理机制,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2.拓宽作业布置的方式,实现作业内容由机械死板转向灵活丰富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让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学生读了这些书,不仅知道了的鲁迅的生平故事,也加深了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又如学了《美丽的规则》这一课,可以让学生观察关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班级等有哪些规则,我们应该怎样遵守规则?总之,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个性化。避免大量的抄课文,做试卷,以免导致学生越做越怕,越怕越不愿做。

3.准确把握教师的定位,实现教师角色由主体转向主导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学习《永生的眼睛》,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有的学生说不仅仅是温迪的,还有温迪的外公、外婆的,甚至还有被捐赠的对象的。认为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有的学生说:还有曼迪一家的爱。这些体验,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应该给予鼓励、提倡和培养。

4.抓好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地方名字由来调查、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如:学了文章《女娲造人》,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阅读人类的进化史料,将这些课文内容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研究、阅读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5.运用多元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内容、手段转变

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标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我们在原有师评、互评、自评的基础上还增加其他任课教师评及家长评。这两类人都是活动的非参与者,评价眼光既没有“专家”的犀利,也没有自评的包藏。所以能代表大众,较为有信服力。其次这两类人都是能对学生起重大影响力的人,他们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往往特别重视。如果能让学生弱项学科的老师发现他突出的闪光点,改变一下其他任课教师的惯性思维,相信能让学生的发展有质的飞跃。而对于家长,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能看到孩子一专多能的发展,表扬足以满足孩子的虚荣。

评价手段多元化。在评价手段方面紧跟新课程发展要求,那相应的评价手段也就多样化了!我用到的评价手段有:红、黄、绿牌评价;大拇指评价;奖励小红旗评价;等级评价方法;每周、每月评比一次“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优秀发言人、记录员”。同时,把评价与班级文化结合起来,小组文化上墙,充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内容多元化。在关于评价内容方面最大的改变是:改变一次检测分数定结果,着重评价学习的过程。从时间上、空间上充分考虑学生在每一阶段付出的努力,从学生的书写、口语表达、课堂表现、朗读能力、书面表达等方面进行跟踪检测。

实践证明,教师观念的转变必将带来学习形式的转变,从而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课堂上学生求知的欲望更强了;学生的探究、解疑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增强了……我相信,只有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的语文课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走进鲁迅手抄报篇5

关键词: 学生; 作文; 积累; 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110-01

一、留心生活,善于观察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将枯竭。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是直接源泉,也是主要的。

我们可以举些例子:

当你走上街头,看到形形的人群,有的行色匆匆赶路,有的悠闲自得散步,你再仔细观察老人、妇女、小孩等人的表情也截然不同;走到闹市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商贩们各自吆喝着自己的商品,他们的吆喝声也各有特色;在家中也要学会仔细观察,观察父母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还要仔细观察父母生活的具体细节;在学校里,你就更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老师的一言一行,上课的情景、批改作业的情景、辅导教育的语言、表情等,同学中间也要仔细观察,校园环境也是需要仔细观察。这些都是日后写作的好材料。

二、勇于实践,创造材料

任何人写作都需要从他生活及所处时代掘取矿藏,假如朱自清没有家境贫寒、北上求学的生活体验,便不会有《背影》的问世;鲁迅若没有在浙江绍兴的生活体验,就不会有《故乡》、《孔乙己》等佳作问世。可见,人生经历是一种财富,一种用金钱都买不到的财富。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如国庆、元旦的文艺晚会等,在活动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素材。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郊游,留心周围事物,用心记下所见。科技活动开展的科技制作竞赛,语文课开展的诗歌朗诵或故事演讲比赛,美术课开展的绘画书法展览等,在各种活动中将所获得的素材储藏在自己的脑海。当写作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三、读书看报,吸取材料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又一个源泉。比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由于经过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更规范、更精练、更集中,便于读者吸收和积累。再说,目前中学生学习的任务重,不可能也不必一定要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就从书籍报刊中去积累材料了。书籍报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无论是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学的,大量的书籍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而且这些材料又相对比较集中,只要你喜欢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有些学生每天也确实在勤读苦抄,却收效甚微。原因是在于这种阅读大多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的“研”读。宋代著名大学问家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那就是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而一些学生在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抛在一边,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的阅读怎么会留下深刻印象?阅读积累一定要在“熟”字上下功夫。读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使精美的语言、精华的思想、精警的智慧储入自己的语言宝库。待到自己写作时就会文如泉涌,流注于笔端,写出美妙的文章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及时记录,剪贴保存

著名作家叶永烈曾说:“我在深入生活时,随身带笔记本。采访时,记详细笔记。种种见闻,随手记。偶然有所思,也记在本子上。我有剪报习惯,我的剪报分二十多类,分门别类剪贴。”叶永烈已经出版了五十多本书,这与他丰厚积累是分不开的。俗话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时间一长终会淡忘,成了过眼烟云。所以,请准备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或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进行储存。

五、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一)写阅读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二)课内与课外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三)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窄,相反,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要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先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读。博览,博采广博,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四)定向与定量、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作定向定量的阅读。定向,指的是阅读的方向,既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或是各种报刊杂志中的精华。定量,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按阅读的数量来评定。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广泛阅读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走进鲁迅手抄报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程改革;基础学科

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阅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

一、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如果不安排预习,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在真正参与,大多学生只能当“陪客”。还有个别同学认为反正课堂上老师要讲,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积极探索,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以前的教学当中,我也让学生预习,但是由于方法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督促检查力度不够,所以学生的预习能力并不是很理想。为了提高预习的效果,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掌握预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我经常在学习课文的第一课时,首先安排一定的预习时间,并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一般要求:朗读课文3~5遍,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使其自主理解内容,或提出问题;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有些课文需要了解其相关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长征》一文,我则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拟定详细的预习方案。根据课文内容“万水千山只等闲”,我让学生查找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哪些山,趟过哪些河?我让学生明白“五岭”指的是哪些山?“乌蒙山”的山势如何?让学生了解“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交流预习成果。这样的预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且还有课外的大量实践,学生预习的过程,也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六年级语文第四组“走进鲁迅”,我则这样安排预习:先让学生做一张手抄报,主题就是“走进鲁迅”,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手抄报展评;我还让学生收集鲁迅的诗文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诵读;收集关于怀念鲁迅的文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交流读书体会。许多老师或许也这样做,但我把这些都放在了课前。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预习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每当放假时,我就把下一学期的课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中完成预习,开学后组织一次摸底考试(把字,词,一些优美的句子作为考查内容)。通过我的努力,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大幅的提升,在学校的5个平行班,成绩稳居第一,就是在全县组织的统一考试中,也名列前茅。学生不可能都那么自觉,我就让家长监督,对极个别学生通过打电话,短消息提示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时间长了,学生的预习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更多的学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二、重视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悟课文内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体现。因此,我利用一些感人的、声情并茂的课文来训练学生的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先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数量,有感情的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学生没有理解课文内容,不可能读出感情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大量的朗读训练,为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融入课堂,适时地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如在教学《游子吟》一诗中,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的妈妈平时关心自己的情景,然后再读。学生不由自主地读出了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另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相互点评,指导,或示范读,还可以让他们辩一辩,比一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总之,尽可能的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现在,我们学校每逢大型活动,献辞的总是我班的学生,还经常参加县的一些活动,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在演讲、朗诵比赛中,我的学生也屡获殊荣。

三、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但日记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所学课文有关。有些课文很具感染力,使学生容易受到心灵的震憾。所以,我及时地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有的课文,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作品经常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关于读写结合,这是一个老话题了,相信在座的比我做的更好,我不再赘述。

四、重视阅读大课堂的构建

“一次成败在考试,一生成败在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这样的标语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建构阅读大课堂。补充课文背景,相关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知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然后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我经常利用晨会时间,给同学们讲故事,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哪本书中的;有时选取精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地讲述。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读书的兴趣空前高涨,效果也特别好!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语文教师,不应该布置过多的书面作业,给学生留有充裕的读书时间。教学生爱读书、教学生会读书、教学生多读书、教学生读好书!构建阅读大课堂,让读书伴随学生的一生!这绝不会影响你的语文教学成绩。

走进鲁迅手抄报篇7

一、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基础

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一次在承德做报告,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他说他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程翔和清华附中全国特级教师赵谦翔等几位老师经常在深夜11点多通电话,那时候他们还在钻研业务。已是名师尚还如此,相比之下我们许多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广大的中国教育不只是几个名师的任务,更是我们广大普通教师的责任。

教师必须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要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科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采取学校学习、科组学习、备课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学习国家基础教育的指导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及编写思路等。在学习中要做到“五个结合”:理论学习和理论摘抄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观摩、点评优质课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相结合。

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二、加强知识储备是前提

教材不应是道德说教和政治观念的诠释,语文教材“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行教材缺少“源头活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选编教材。选编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三、认真研读文本是关键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2期刊登过这样一则案例:一教师教授《灯下漫笔》一文,上课伊始,在导入部分,先介绍文学界对鲁迅先生的不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写起?2.作者从这件事看到了国民怎样的特点,又进一步把对国民的思考上升到哪里,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3.“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4.怎样看待这种历史观?作者的批判对象有哪些?情感态度一样吗?这些情感都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以上大约用了半节课时间,接下来,执教者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精神对社会进步有什么积极意义?今天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吗?为了证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在为唤起民众、唤起民族而呐喊奋斗,执教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20多篇鲁迅作品的题目和主题一一列出。不仅如此,执教者还把同时代的周作人写的《乌篷船》、梁实秋的《理发》《下棋》《喝茶》等作品读给学生听。以证明鲁迅当时在与封建专制进行斗争,对国民麻木进行批判。最后执教者通过多媒体再次把王蒙、王朔、郁达夫、钱理群等作家、诗人对鲁迅的不同评价展示给学生,并总结这堂课的教学主题:走近鲁迅,做一个直立行走的人。

这节课,前半节课是好的,但后半节课的拓展,明显游离了文本,是想当然的教学。这种“随心所欲”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其实是大量存在的,自己擅长的就大讲特讲,不擅长的就轻描淡写。文本还未分析透,就急于搞拓展,看似是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则是对文本的亵渎。教师在备课中,缺乏“沉”到文字里面的精神,缺乏对文本的“参透”,缺乏教师个性化的解读,唯教参是从,唯教案是从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而任意发挥。

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不可能离开文本,因而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裸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走进学生。并且要“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立足文本解读文本,不做想当然的发挥,教会学生用文本说话。

四、培养创新意识是重点

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理论,转观念。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新课程理念思想新、观念新,教师要尽快洗脑,学习新课改理念,摒弃传统中陈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而代之以新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真正走上新课程改革之路。

2.结合理论上研究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并完善教研网络,加强教研氛围,理论联系实际,把新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学校可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好研究课,为教师们导航、引路,并对照主题分析现状,提取有价值、急需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发思考,组织教师集体研究、探讨,围绕研究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总结、创新,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走进鲁迅手抄报篇8

一、李博武道长传授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拳剑枪艺

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为清・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十世李元善主持编修。其中,有可资谈论太极拳源流的一段文字,兹为点校,征引如下:

李信“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庭,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庭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按:宫,原作“功”,抄误。

在研究李岩的专家借调《李氏家谱》之后,李氏十八世李立炳向纷至沓来的造访者展示《李氏家谱》原件照片和抄件资料。兹就谱序一段文字,标点征引如下:

“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

谱文八世李春茂辞条也说:

“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氏,行一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万历年贡生。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而名焉,擅观星相,推[步]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九世李仲辞条说:

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亮。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曾与弟李岩,陈沟姑表陈奏庭千载寺拜师习拳,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教书传拳于开封、杞县,未久加入李自成军中,及至李岩、李牟遭受冤杀,仲解甲离闯营,李牟之子李怀功随之,复入千载寺再拳,后同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教书传拳为生。康熙一十八年卒。”

查《辞海》:李岩,本名信,河南杞县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参加李自成起义军,对义军的发展扩大,多所建树,晋封为制将军。郭沫若《关于李岩》,引无名氏《祷杌近志》,肯定其历史地位。(《甲中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116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李氏家谱》的这几段文字,透视出太极拳历史悠久的信息,更透视出千载寺太极拳传人陈家沟的历史背景,大致如下:

1、李信为李族九世,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曾经与二哥李仲和陈家沟小老表陈奏庭有过拜师结义仪式;先拜师,后结义。师乃李仲、李信生父李春茂。李春茂乃陈奏庭舅父。李春茂拜师千载寺太极宫老道长李博,唐村人以“博公武道”称颂之。这位道长收徒授拳之功不可没。太极拳源于道家,亦属不争之历史事实。很显然,唐豪谬说“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欺世谎言,尘埃落定!

在唐村,与李春茂同时期之习武人物有李佩、李倬、李罄、李馨等,活动年代都早于李仲、李信与陈王廷。李佩大李春茂一岁;李倬年长于李仲二十五岁。《李氏家谱》说:

“李倬,庠生,生于万历元年,一生教拳,山西、山东,京师弟贤数千,十三势,太极养生功,扬名武林。”

可见,十三势拳、太极养生功,在李仲、李岩、陈王廷之前早有流传。《李氏家谱・序》说李仲、李岩“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只可以理解为里巷教拳与街头演艺时的个性发挥,并不是内家拳法的根本创立。谬说陈王廷“创拳”,显然是武技门外汉国语阅读能力低下。文史知识贫乏之市场炒作,也是对《李氏家谱》的曲解,更何况李仲、李岩后来又峰回路转地折入千载寺再拳,以提升拳学修为呢!

博公武道传授李春茂等人武技,这位道长师事何人?仍然有赖于史料的深入发掘才能回答。千载寺太极宫传播《十三势拳》名目如何?唐村李立朝收藏先辈拳谱抄件,正好回答如下:

十三势拳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归山、揽雀尾、肘底看捶、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撇身捶、卸步搬揽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双风贯耳、披身踢脚、转身蹬脚、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金鸡独立、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合太极。

李氏先辈抄件《十三势拳》名目,与宋远桥绪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许宣平卅七式太极功,张三丰传张松溪、张翠山十三势以及太一山人珍藏、文山遁叟萧天石编辑《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太极拳拳路势名相同。

博公武道收徒传授十三势拳法之时,入门仪式如何?今人不得而知。清末,赵堡镇陈清平传任长春,任传杜育万,杜育万著《太极拳正宗》一书,系1935年开封石印本流传于民间。杜育万在该书的《武当太极拳溯始》中说:

“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世居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

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时来乎?有歌为证,歌日: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予拳术,教成神仙。”

杜育万说:“名日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之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证。虽无处可证,却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宓子即宓喜,号日尹文始,为老子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

杜育万又说:“世皆谓是张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世乱,隐居武当,写日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著环宇,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诸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

鲁迅先生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书信集・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

杜育万《太极拳正宗》记载的那首古传歌词,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宗旨在于传颂太极拳的渊源,并且说明此拳是道教隐仙学派护道技艺。歌词大意透露出古老的太极拳术师承授受有履行道门仪式,包括神像张挂和拜师开拳的礼仪。虽然这种古典礼仪离开今天的教育形态已经遥远,但是在古人是奉行不懈的。究其意义,在于坚诚信念,尊师重道。老师授拳伊始,不可能不讲学派源流,《武魂》杂志1990年连载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公开的“原始太极拳”,分为动、静、快、慢四部。安道长答记者问,称誉道教内部不只是张三丰,还有众多名师对促进太极拳的定型发展,都曾建树过一定的贡献。中国道教邋遢派功法研究会《原始太极拳法》有安声远道长之弟子启泽散人骆巨方《拳源宗述》,是太极拳学术史研究的必备文献(参见中国原始太极拳法研究会非卖品内部资料)。原始太极拳更推原华夏始祖黄帝发明创造。在中华文化史,东汉后期,学术整理,始自黄帝然后人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表述形态。太极拳溯始,推原黄帝然后人说,这是追述传统,自尊自重的民族精神的表达方式,应无可厚非。这更加说明,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强身健体和防卫御侮技艺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武术宝库的一项宝贵遗产。

2、元末明初,张三丰真人先后住武当山三十年,继承了吕洞宾、陈抟、火龙真人的道功道术与武技。有邱元靖者,“与先生遇,拜为弟子,遂传以道妙。命住五龙,结庵修炼,以了大事”。有太和四仙者: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皆楚人也。“四人请为弟子,遂传以清静守中之秘,于是命秋云住南岩,真得住会仙馆,古泉、善登住紫霄峰。四时静炼,后皆证果”(《张三丰全集・后列仙传》)。所谓“道妙”,所谓“清静守中之秘”,就是“太极用功,法守中土”。

上一篇:第一香炉范文 下一篇:趣味问答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