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范文

时间:2023-09-20 21:05:44

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篇1

关键词:高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具备一定的高级技能人才基础,但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面前,高级技能人才却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龙江制造”在我国的份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建设高水平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同时,探索和研究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模式,建设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熟练掌握了当代较高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需要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将大量富余劳动力转变成高素质人力的资源,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只有动员多方面创新人才广泛参与,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创新活动,并能充分运用创新成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高级技能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知识创新成果和高端产品如果没有高级技能人才的参与操作,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样品阶段,无法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需要

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装备、石化和能源等六大基地,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基点,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现状

基本状况

长期以来由于对技术工人培训重视不够,目前黑龙江省高技能操作人才匮乏,难以满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求。统计显示,目前黑龙江省职工总数431万人,技术工人178.8万人,其中,高级技师4847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27%;技师5.67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17%;高级工20.77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1.6%;中级工43.15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

24.13%;初级工37.41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92%;无证人员71.34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9.91%。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高、中、初划分为15:24:61。依据一般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超过35%计算,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尚缺35.7万人,而全省每年只能培养3万名高级工。

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鸡西五个城市2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数据看,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高、中、初划分为25:32:43。虽然高级技能人才比例高于全省水平,但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相比,高级技能人才仍缺4020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级技能人才“量”和“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近年,黑龙江高技能人才队伍虽有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数量不够,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区域、行业分布不均衡,不能适应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五多五少”: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单一技能型技工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国有企业的多,民营企业的少。

高技能人才出现年龄断层长期以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被看作是人才,而在一线生产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却被排在人才队伍之外。这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青年工人不愿学技术,不愿在生产岗位工作,造成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青黄不接,高级技能人才“断档”,高级技能人才中35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15%左右。

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我省企业整体缺乏活力,经济效益差,不能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较高的工资和待遇,造成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外流,从而加剧了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

存在问题的成因

社会历史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的陈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存在模糊认识,把高级技能人员排除在人才之外。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缺少激励机制在政策法规上没有对高级技能人才的作用给予足够重视,人为将企业职工分为不同的层次等级,并依身份享受相应的待遇,由此产生高级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激励不足,导致企业员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降低。

新旧管理体系转换黑龙江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现在正处于改制中,原有的高级技能人才开发和管理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一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后,忽视职工培训教育,再加之政府缺乏宏观指导和财政投入,使得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未能和经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策略

制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战略规划

政府和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本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的战略规划,全力组织实施。政府应加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宏观监控指导。各级政府应把高级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省的重要支柱,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和管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全省人才规划发展之中,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作用。企业是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将其提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动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国家和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学技术成才有路”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人才同科学家、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劳动者普遍性的职业选择。

建立适合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团体、私人、外商)投资办学,制定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多渠道投资的办学格局,为培养大批社会所需的各方面高级技工人才创造条件。

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级技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按照市场需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各种社会资源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民办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强高级技能人才市场建设,强化市场优化配置人才的功能,推动其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过渡,使高级技能人才在流动中显现价值,确定自身的定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如采取“订单培养”和“培训成果买断”等措施。

职业教育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必须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结构中,要为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人员提供多种升学、培训、专业和提高的继续教育机会。在终身教育制度下,劳动者在接受了入门培训后,还应经常受到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应大力拓展职业进修教育,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

完善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基础平台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高级技工学校和实习基地,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养培训规模,如在普通高等院校相关转业增加技能培养与训练、校企合作和中外合作等;加快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尤其是在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关行业组建培训基地;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培养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技能加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高级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完善高级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建立高级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建立职工凭技能得到使用晋升,靠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制度是高级技能人才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在升职和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完善高级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完善高级技能人才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并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倾斜;实施促进高级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建立工资激励机制,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形成工资引导激励机制;实行津贴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给予津贴或补贴;建立荣誉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和实现成果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高级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高技能人才篇2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29-01

央视综合频道“状元360”是以职业技能竞技为表现核心,以活动化推广为宣传模式进行的。每年五一期间的“劳动榜样”年度评比,春节前后的“状元贺岁”迎新春,夏秋季节的“中国超级钳工争霸赛”等一系列知名节目深受电视观众喜爱,选手们精湛的技艺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能手究竟如何工作?那些看似平常的行业里面又有怎样的秘密?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到底有多少出神入化的工作技巧?栏目为各行各业的高手提供一个交流、比拼职业技能的媒介平台,成为观众了解这些行业的一个特殊窗口,进而引导各行各业的人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进行自我创新。由此也不由得我们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一些联想。

2010年7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年―2020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制定八项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是今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过去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积累了一些丰富的实践经验,计划经济时期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全面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必须实行部门联手、社会联动,上下统一、形成合力。因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三个转变:即从部门主导向适应市场需求转变,从社会化综合培养向社会化培养和企业自主培养相结合转变,从自发型培养向有组织、有计划、有序的培养转变,构建社会化的培养方式。

北京市人社局统计信息表明,高技能人才短缺。2011年全市有487万技能人才,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223万人,其中七成以上都是初、中级技工,高级工仅两成多,技师和高级技师更少。通过对未来几年本市技工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缺口至少有6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缺口13万人左右。一方面技校招生日渐困难,招生人数逐年降低;另一方面技工需求很热,技校学生在二年级基本上就被一抢而空了。这就说明目前高级技能人才缺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媒体曾经报道过深圳某企业不惜高薪聘请高级技术工人,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切实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全面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让“状元360”节目中精湛技艺的技术人才成为全体劳动者追求的目标。

面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全国企业间高技能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各地企业采取多种措施抢夺高技能人才,政策五花八门,手段不断更新,激励措施相继出台。例如一些企业建立健全了高技能人才岗位工资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津贴补贴制度,对在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工作中贡献突出者增加工资,增加津贴,发放补贴,并对高技能人才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予以重奖。对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本企业聘请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相应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还有一些企业建立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制度和奖励制度。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做出突出贡献的骨干技能人才,允许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等等。上海市出台了“允许高技能人才延迟退休”等7项新制度。允许高级技师领取养老金年龄适当延迟,对企业在聘的高级技能人才,在企业需要、本人愿意且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适当延迟领取养老金。建立突出贡献技师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对为企业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政府特殊津贴。对符合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行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外省市引进,对于45周岁以下、获得过部级或省市级技能人才表彰的技师、高级技师,将为其办理落户。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精神激励,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等人才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内部分配中重点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经费投入。这些措施表明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紧迫任务。

高技能人才篇3

本刊消息 记者杨生文报道:“要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不可能长久,只有依靠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吸收消化引进技术。”这是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1月13 日召开的全国行业部门(集团公司)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上提出的观点。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这次会议研究落实了培养新技师的任务,近百名会议代表就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

张小建在讲话中说,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树立人才工作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念。既要站到全球战略高度,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识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又要突破旧的框框,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在分析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张小建指出,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柱,纳入国家人才工作总体规划。这是人才工作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大突破。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我国技术工人总数约为7000万,其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4%左右,这与发达国家20%~40%的比例相差甚远。二是现有人才队伍年龄偏大。46岁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总数的40%,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三是培养慢,晋升难。四是缺乏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五是社会观念的不适应。

他认为,全面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要注意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技师培训工作力度。希望各行业、集团公司要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社会培训资源,采用校企合作、定单培养等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培训方式,运用现代培训技术,积极开展后备青年技师的培养工作。同时,面向企业生产实际,实施技能提高培训、岗位培训、名师带徒培训,鼓励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和技能交流等活动。二是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技师考评是落实“三年五十万计划”的重要环节。要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在技师考评上实现“四个突破”。即取消技师报考的比例限额,对掌握高技能、复合技能且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适当放宽技师申报条件。突破年龄限制,打破身份限制。三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四是提高技师的待遇水平。各行业、集团公司要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技师津贴制度,提高其待遇水平。五是广泛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和评选表彰活动。今年劳动保障部将开展“2004年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同时扩大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的规模。

高技能人才篇4

关键词:抽考导向;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

自2010年以来,湖南省开始在职业院校实施学生专业技能抽考。笔者所在的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力度,2010年,数控专业参加全省专业技能抽考,在全省参赛的31所职院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11年,物流专业在技能抽考中又取得了全省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充分证明我院以技能抽考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培养质量上成效显著,这也是我院探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途径上的一个新的突破。

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专业技能抽考是切实推进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机制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验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试金石”,直接关系到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院把这一项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考出好成绩,学院领导深入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团队,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千方百计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抽考提供最大的支持。在财力、物力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花巨资新建了物流实训室,重装了数控中心,添置了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刀具、量具等实训器材,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接到抽考任务后,院领导召集各部门分别在全院、二级学院及各专业教研室召开动员会,认真制定抽考方案,分析考核内容,分解工作任务,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并针对不同专业的考核模块,结合老师的专业特长,进行了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二、抽考导向,强化技能

专业技能抽考是展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最好的平台,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有点夸张,但专业技能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通过突击训练就能奏效的,更需要注重平时的实践和培养。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们始终把技能考核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中,各专业教学团队在深刻解读和领悟了专业技能抽考的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考核模块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省厅要求,在学生离校实习前,认真组织,做好集中培训工作,严格按照考核要求,分项目、分模块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就确保了培训时间充裕,培训效果显著。

三、校企合作,大师指导

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我们全方位寻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发挥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如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等。如物流专业,我们加强了与某商业中心的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资深高级物流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专业技能,派学生到大型物流中心顶岗实习;数控专业,我们加强了与某机械集团的合作,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

四、引进标准,改进教学

技能抽考在检验我校技能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引导和改进了我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改革工作。技能考核内容全部脱胎于生产实际,来自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这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差距,考核标准坚持科学适用、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举、基础与创新兼顾的原则,也对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和课程模式的更新上有所促进。而抽考中一些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也成为引领我校办学的风向标,为我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两年来,我们以“技能抽考”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上成效显著,下面谈几点体会。

第一,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技能考核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技能抽考也完全融入到我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就业综合能力。我院已连续三年在全省“挑战杯”竞赛中夺得金奖,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对全国很多本科院校来说也是不常见的。在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1项和全国优秀组织奖,作品《防长流水自关断自动控制阀》还应邀参展湖南省2011科技活动周并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2011年12月5日,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湖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上,我院学子的作品分获大赛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学院荣获全省优秀组织奖,得到了省委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通过技能抽考这个平台,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如商学院与云南白药集团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福寿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湖南新龙超市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专任教师下企业进行指导和学习,并了解企业对于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而反馈到教学教育中进行调整和改进。如专任老师与某大型商业中心合作开发《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教材,把岗位实践中可能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引进课堂,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第三,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有力地推动了“两个转变”。通过技能抽考,有力推动我院学生从“劳务输出主导型”向“服务地方产业主导型”、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型;我院发挥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主动与本地园区企业联姻,将课堂搬进工厂,将学生融入车间,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进行技术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到本地企业就业,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难题。

第四,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技能抽考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有着促进作用,技能竞赛项目所用的设备和软件不断升级。俗话说得好: “要想教得好,就得学得精,名师才能出高徒。”

技能抽考内容的设计,对教师要求的标准不但要达到“言传”,同时还要“身做”。这使得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陪练员,教师要从原来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转向研读职业标准、参与工作过程、通晓抽考规程,并对学生“手把手”地教。企业产品不断升级,引领着抽考项目的发展,使得校企合作项目和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企业走进校园,教师走进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已经逐步常态化,大力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技能人才篇5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技能;策略

1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工作主要分为工程测量内业和工程测量外业,一般来说工程测量外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并且工程测量外业对于技术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外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所以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行业急需年轻的人才。近些年来,工程测量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很多高科技手段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新型技术设备对于测量人员的要求较高,所以年轻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备高级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工程测量行业包括土地建筑、水利交通等行业都非常缺少年轻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急需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包括环境保护方面、地质勘探、自来水以及房地产行业等等,所以说,我们国家对于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需求量都是非常大的。

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分析

2.1制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我们国家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要符合产业的具体结构,使得相关的高等院校能够了解培养人才的方向,从而制定具体的目标。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国家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水利建设以及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与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相符合,同时在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备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所谓的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制定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学校方面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作为主要的培养模式,学校方面应该积极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利用企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应该结合相关的行业来进行具体的设置,包括房地产测绘课程、导航电子制图课程以及GPS测量课程、地形测量工程和水准测量工程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和相关的岗位进行对接。

3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

3.1建立课程体系的标准

建立课程体系的基本标准方向应该同时满足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学习到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要让学校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学校方面在建立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积极的额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对企业实际工作的调研和论证来建立课程体系,总的来看,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理论知识的课程和实际操作的课程,从而达到建立课程体系的预期标准。

3.2开发相关的项目课程

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学校方面应该重点尽快的落实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资格证书制定和颁发,并且要在学校的课程当中加入企业专家的指导课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师也要积极的与企业专家进行必要的沟通,无论是从项目课程的制定方面还是从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充分的结合课堂教育和实际测绘,明确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考核以及评估。最后要重视教材的编写,教材的制定和编写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4提升教学的软硬件设施

4.1建立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教学队伍

一般来说,工程测量专业教学队伍应该是由负责理论的教学人员和负责工程测量实际操作的教育人员组成的,要求工程测量理论教学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工程测量实践经验。而负责工程测量实际操作的教育人员需要掌握最新的科技测量仪器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学校方面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企业信息化测绘公司,承担一部分的工程测量工作,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平台。

4.2完善实际操作训练所需的硬件设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件设施是工程策略专业的学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基础。学校方面应该引进各类的测绘仪器,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仪器的机会,同时也要在学校内部建立必要的建设室,为学生提供测绘的实践场地。

5结束语

本文对于工程测量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探析,从而对于如何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立,最后,结合实际经验,对于提升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们国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晓斌,王家帮.基于注册测绘师的高职工程测量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08):218-221.

[2]胡明霞.论高职工程测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J].职业时空,2011,07(01):82-83.

[3]魏旭东.高职高专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测绘通报,2006(03):67-69.

高技能人才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核心技能

引言

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一道难解的社会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各高校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通过加大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例,与企业深度合作,采用2+1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等措施,尽量让学生走出校园即能满足企业需要。本着解决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难题的初衷,课题组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企业进行深度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同时不断完善,力求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让学生在毕业时即能满足企业上岗的需求。课题组根据企业人才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规格,从专业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目前已制定出基本符合行业标准的方案与课程标准。

一、课题研究基础

学院于2007年开始开办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08年该专业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自2010年,该专业与安博集团进行专业共建,使专业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学院投资建设了网络设备实训室、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室专门用于网络专业的实践教学。2009年与思科公司合作,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加入思科网络学院理事会,参加了网院的师资培训,教师成为思科网院认证讲师;2012年与H3C公司合作,成立了H3C网络学院,参加H3C网络学院认证讲师培训,教师获得了H3CNE证书和H3C认证讲师资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网络学院教学资源,使人才培养过程更贴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几年来一直与哈市多家网络公司和知名网络设备生成厂商驻哈机构密切合作,根据企业专业岗位人才需求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直在进行着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不断完善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几年来一直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省举办的网络方面的技能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认证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二、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与核心技能培养

1.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本着对准岗位设置课程的原则进行的,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得出知识要求及能力要求,根据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分为三个方向,即网络组建、网站设计与维护和网络管理与维护,围绕这三个方向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置。2014年,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课题组通过大量地深入企业调研,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修订)》重新进行了研究,分析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课程标准、课程实践项目设置认真研究、修订,对每个专业岗位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整合,在2014级和2015级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了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课程设置见图1。课题组制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出对应的能力需求,从而对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得到了很好地锻炼。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此种方式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企业员工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共12门,实践安排见表1(部分体现)。

2.企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修订完善课程标准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对接,学生在校期间需取得行业认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意识,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更接近企业环境,专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与思科公司、H3C公司合作,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网络学院教学资源,采集实际场景的工作任务并进行分解,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及实训,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接触并进行工作演练,为顶岗实习及就业做好准备。加强与H3C公司、思科公司合作伙伴企业的合作,在顶岗实习期间,将学生送入这些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预就业。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技能得到很大提高,有的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企业,有的选择了更好的企业去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与完善。通过两年的时间,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12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地改动,增加了实践比例的同时,还将企业典型任务分解归纳,融入课程。以“动态网站设计与维护”和“路由交换技术”为例,在修订之前,“动态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以PHP语言为中心,主要讲解语法与程序语句,课堂教学案例也多是从教材中选取一些孤立零散的练习;修订之后,将典型的企业案例融入课程,将网站中的高频应用如留言板、论坛等作为学生的课程实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PHP+MySQL制作动态网站,并对动态网站进行维护;“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改革前主要讲授交换原理及路由协议,在修订后实践及实训比例占总学时比例超过50%,教师将企业案例带进课堂,学生利用模拟器及实际设备进行配置,并利用所学知识对配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和调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专业技能大赛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使每名教师能够了解企业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胜任专业岗位工作,能够承担一个岗位方向的所有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专业团队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专业课程培训,到思科和H3C的合作伙伴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几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企业联合举办的网络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同时,通过参赛找出在技能培养方面与企业要求存在的差距,也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

结束语

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难题的一把钥匙。通过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研究,以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已完成了教学的初步改革。通过教学实践,并总结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以及学生参加省和国家网络技术大赛成绩,事实证明,整合的课程体系更贴近企业需求,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其顶岗实习及就业,注重核心技能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将继续探索研究,进一步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

高技能人才篇7

要点。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适应时展趋势,我国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在这一重大进程中,高技能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如何认清形势、根据国情和联系实际,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研究探索实践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极具社会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高技能人才内涵界定

1.高技能人才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从业,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技能劳动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三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

2.高技能人才特征

(1)高超的动手能力。在新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应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通过教育教学、培训实践,高技能人才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2)突出的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在其相关技术领域,应具有比一般技能人才更为突出的创造能力。相比较一般技能人才而言,高技能人才往往在其岗位上承担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劳动,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心智技能,掌握运用更多的先进技术,从而在工艺革新、发明创造、技术改良及流程改革等方面,显现出突出的创造能力。

(3)极强的适应能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多变性,高技能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面对工作岗位变动,因而他们要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他们不仅要能很好地满足专业工作岗位的变动,更要能灵活应对跨专业工作变动的要求。

因此,应该结合高技能人才特征,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基础,突出做到产学结合、理实一体,探索实践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但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机制不顺畅,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基础不夯实,都是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数量约为1.12亿人,在从业人员中的数量比例不到13%,而高技能人才数量仅为2863万,技师、高级技师只占5%。据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将显著增加。到2020年,需求将比2009年增加约990万人,其中还尚未包含440万人的现有存量缺口。在企业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大多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于传统机加工类工种,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较少。在年龄结构方面,近四成的技师、高级技师超过50岁,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人才断档现象突出。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素质偏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理有效模式。

三、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1.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分析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特定的人才规格,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核心,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手段,以稳定有效的内容方式、保障评价体系,系统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形成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2.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素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构建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果显著的培养模式,要从其内涵要素入手。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特色、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建设、教学质量等内容(见表1)。

四、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层级,主要指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规格。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体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将围绕两者展开。

(1)培养目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秉承服务宗旨,依据就业导向,围绕社会职业能力,以学生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为要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一致的培养目标,突出“能力本位”的主体地位,兼融“知识本位”的合理成份,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品格,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

(2)人才规格。开展深入广泛的市场调查,邀请企业单位参与,以培养社会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兼顾高技能人才的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全面分析、系统设计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进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内容方式体系

内容方式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

(1)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应该充分调查研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根据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主动灵活地适应动态多样的社会需求,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建设专业。

(2)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活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遵循教学规律,以实践应用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保证课程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正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这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的必然要求。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描述、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材课件等,以突出实践应用为出发点,更新教学内容,吸纳现论知识,重组课程结构,引入先进技术技能。理论课程强调必需够用性,专业课程注重应用针对性,既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又加强人文素养熏陶。

(4)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实行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鼓励大胆动手,培养其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简单的笔试,尝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5)培养途径。树立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广泛吸纳社会各种力量,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教育资源,形成类型多元、形式多样的大职教办学局面;将课堂传授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强化训练高职学生动手技能;既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培养实践能力,提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3.保障体系

(1)教师队伍。坚持“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整体发展”的师资建设思路,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大力推进专任教师顶岗实践与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契机,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专任教师赴行业企业顶岗实践,使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有利优化提升专业师资队伍。

(2)实训建设。应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契机,加快建设发展实训基地,在各方面加之以完善和改进;有效利用职业能力实训平台,更好地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向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高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3)教学管理。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重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学机制,维护教学秩序,促进日常教学的良好运行,确保优秀的教学质量;研究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强化以社会职业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质量观,涵盖教学理念、课程质量和专业质量,引入学校、企业、家长等多方共同关注参与,构建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施组织监控教学活动,对其进行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评价。

高职院校应抓住大好有利时机,以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科学定位的培养目标为前提,以清晰明确的专业特色为关键,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为动力,以深化改革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为根本,以产学结合的实训建设为基础,以全面监控的质量评价为保障,努力探索、实践与完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凤军.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刘金彪.高技能人才培养初探[J].职业,2011(3).

[3]刘建明、王化旭.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L2011D002.

高技能人才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

 

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在大力倡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在创新型经济背景下,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是“高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复合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首先必须是高技能人才,同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技能人才中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人才。

1.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素质和能力

1.1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是作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准确判断、合理运用,并能做到在相关专业工作中融会贯通,为进一步技术攻关、创新发展打下基础。

1.2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学习能力应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并准确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确保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够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适应能力体现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对职业活动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身份变换、工作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要求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仅能适应同一专业工作岗位的转换,也能适应相近或相关专业岗位的转换,转变身份,掌握技能,投入实际操作。

1.3良好创新品质和思维

创新的本质是不断进步,只有具备创新品质和思维,才能在发展中为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同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客观的分析能力、灵活的思辨能力。及时观察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市场发展趋势,在洞察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同时,将观察到的、发现的新事物与现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加以研究开发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1.4坚韧不拔创新意志和勇气

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向传统理念的挑战。创新过程必定是艰难的求知过程,可能困难重重,可能时间很长。因此,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勇气,为了目标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不断战胜创新途中的各种困难,以求获得最终创新成果。

2.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在大力倡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其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织部分,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应顺应时代主题,大力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我国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还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创造性使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3.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3.1确立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创新品质培养和个性发展,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制度,实行开放式课堂、推行自主选课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研发项目中,激发学生进行开发、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2构建创新教学新模式

按照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拓宽原有专业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以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方式,提倡独立思考、充分想象、开拓思维,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会探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逐步改变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形式,设置以实际工作任务、具体产品开发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的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3.3设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

以学生创新工作室、专业设计大赛、专业竞赛为依托,设置开发学生创新思维,选择有实力的教师或企业人士作为指导老师,使学生在具体项目的研究设计中,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在接受训练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建立创新实践活动评价机制,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并将这些作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3.4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创建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具体方式参与实际生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训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建立以企业生产任务为研发内容的研发服务中心。由专业指导老师和校企合作单位专家为带头人,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全程参与。

3.5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文化教育;在学生中组织创业大赛、社会实践、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等活动,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何应林,宋兴川. 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 职教论坛,2006.

2 董奇. 技能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范式之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 蒋青泉,欧浪坚.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0.

上一篇:技能鉴定范文 下一篇:职业技能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