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7 13:46:08

高技术论文

高技术论文篇1

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等显著特征,并且多由国家或国有法人控股,管理层仅需对控股股东负责,股改又为高管所持股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提供了条件,为了规避风险,管理层可能会主动减少不利于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是在提出或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管理层为了快速达到行权条件,很可能会主动对公司利润进行盈余操纵。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假设a: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关系变弱。从委托理论上讲,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状,使得管理层有条件将个人股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许多研究还表明,盈余管理有助于管理层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份或执行股票期权,而这也是管理层谋求利益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被激励管理层为了达到行权条件,将加大盈余管理程度,而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管理者对公司利润的过渡操纵,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公司业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假设c: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盈余管理将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行权的概率,并且行权后公司绩效下降。

2实证检验与分析

2.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各变量的含义和基本统计量。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统计年度内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71,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07,说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内股权激励方案还是比较普遍的。通过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和审计质量也能看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质量也比较完善,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比例和审计质量标准无保留的比例分别为90%和91.5%。从两项成长性指标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2.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表2为高新技术产业2009~2012年面板数据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1)的判定系数为0.42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1)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进一步对各个变量的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拟合系数φ2、φ3、φ5均显著为负,且φ2的绝对值要大于φ3和φ5,说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方案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a和假设b。观察其他公司治理因素和公司层面因素,CEOboard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兼任的情况将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Anditopion的系数则显著为负,说明审计质量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体来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Lnboard、Auditcom、Bhlisting、ROA、ST、Growth1.Growth2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表明董事会规模、审计委员会情况、股票情况、资产收益、成长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大,主要受公司CEO兼职状况、审计意见、财务负债、公司资产及周转情况、风险水平等的影响。表3为高新技术产业CEO行权概率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2)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2)的判定系数为0.451,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2)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系数估计值ω1显著为正,说明可操作应计利润的增加将加大CEO行权的概率,且CEO行权概率还与Lnboard、ROA、Lnsize呈负相关关系,与Risk呈正相关关系。表3为盈余管理、CEO行权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3)的判定系数为0.74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3)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DA和Exercise的系数估计值ξ1和ξ2均显著为负,说明本期可操作应计利润与CEO行权均与下一期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和CEO行权将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c。

3稳健性分析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各年度公司财务状况、规模、治理情况等会存在较大差别,这一点从前文中风险和成长性指标均较大也可以看出。本文为了更好的说明上述回归结果趋势的正确性,还分别选取2009~2012年间各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表5给出了各年度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年度间的回归结果存在微小差别,显著性水平也略微不同,但是都无法拒绝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负相关关系变弱的假设,进一步说明了前述实证结果的合理性。同样,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年度间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结果都无法拒绝假设c。此外,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即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更可能于股改后提出或实施CEO股权激励计划,产生与假设a相反的结论。为此,本文选取2004~2005年间128家高新技术产业提出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情况下盈余管理统计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说明了股权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盈余管理显著影响仅出现在股改之后。

4结论

本文为了研究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激励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以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和公司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选取盈余管理、CEO行权等因素作为中间关联因素。通过对2009~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发现盈余管理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且盈余管理还会加大CEO行权的概率,CEO行权也会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提出或实施股权激励后,负相关关系减弱,即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激励将对公司治理带来负面影响。

高技术论文篇2

1.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在关于“您是否非常清楚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问卷调查中,回答“不清楚”的,在校学生占73%,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53.3%,说明了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对职业核心能力并没有认识和理解,学校缺乏专门的培训。在关于“您觉得是否需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中,选择“非常需要”的,在校学生占44.4%,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80%;选择“需要”的,在校学生占55.6%,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20%;选择“不怎么需要”和“不需要”占0%,这说明学生非常渴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在“您是否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问卷调查中,选择“是”的在校学生占33.3%,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73.3%,选择“不太确定”在校学生66.7%,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占26.7%。在“您觉得自己在校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与出来社会工作所要求的(不管专业是否对口)是否有区别?”,在校学生93.7%选择有区别,在企业中实习或已工作的学生的98.7%选择有区别。学生认为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的主要不足之处,选择人数最多的一项是“缺乏信息处理能力”,第二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排在第三位的是“缺乏创造力”。在关于“您认为从事您想做的工作所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问卷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沟通能力”,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再次是“创新能力”。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认识不清楚,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也不明确。可见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学校培训对于高职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3.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的反馈。

在“目前学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问卷提问中,选择“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在校学生占57.1%,选择“职业指导课”占22.2%,选择“参加相关社团活动”占19%,选择“听讲座”占11.1%,选择“参加招聘会”占6.4%。在“在校期间哪些活动对您成长帮助最大”问卷提问中,选择“参加社会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在校学生占49.2%,选择“各种社团活动”占35%。可见“,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和“社会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二、用人单位对汽车电子技术业毕业生的评价调研

评价调研的对象是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毕业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毕业生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对毕业生业务、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评价”、“本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的主要缺陷”“、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调研结果表明:汽车电子专业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均处在严重紧缺的状态,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在企业内很多人都担任了不同的工作角色,几乎所有企业都喜欢既懂技能又懂管理,专业知识面广,一专多能,具有一定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汽车电子技术应用行业需要的是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特别对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要求比较高,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思想素质到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措施

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寒暑假社会及企业实践、公益活动等,应该是当前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途径。本文笔者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措施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我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采用了如图所示“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专业和企业联系少、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理论和实践分体系等职业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使人才培养过程不再封闭。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渗透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他们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必需的核心能力。

高技术论文篇3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情景,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在高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节省了教师的备案时间。此外,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其通过学习任务与教案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自我学习,逐渐的挖掘文本知识的深层含义,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1925年秋在写《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概括了青年时期的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当时的情境,带领学生更深层次的解读文章,并掌握知识要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

新课改教学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为学生创设文本外的情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把文本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为学生提供很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兴趣,开阔视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如,在学《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理解磁通量及其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电磁感应的原理,揭示“电生磁”与“磁生电”发现过程的哲学内涵,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前提、磁通量的概念及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通过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磁通量变化的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里,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些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起来也会比较乏味,这就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课堂要求,有目标的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做喷泉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做实验时需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流程,在确定每一位学生都掌握的情况下,为学生布置试验室,并进行分组,在老师不帮助的情况下,学生间互相帮助,安全快速的完成试验内容,给予试验成功且快速的奖励,这样把个人的荣誉转化为机体的荣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制定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

任务学习即是指为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以及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其学习任务的过程,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以分数的形式来衡量完成任务的质量,这种方法被称作为任务型学习。把其应用在高中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记忆,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元素周期率这一章内容是,教师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元素,为其讲解它的特点、化学性质以及作用,并为其制定相关的学习任务,如背诵元素周期表并掌握用法以及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抽查,任务完成好的适当的给予奖励,如果没能完成任务,教师应该给予合理的教育并惩罚,鼓励并激励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物质,如磷的自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教学中不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是时展需求,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唯有此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高技术论文篇4

1.1对研发活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项目组人员及变动情况等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可定期举办科研项目例会,实行月报季报制度,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与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列入部级、省部级、地市(区)级科技开发项目计划内的研发,在研发任务完成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向有关科技管理机构申请鉴定;列入企业级的研发项目,在研发任务完成后,经项目负责人申请,所在部门审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开题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技术资料编制情况、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程度、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评议并结题。项目评议并结题后,项目组负责对研发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将其存入档案馆。

1.2开展产学研合作

由于高企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通过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地拓宽。高企应选择那些与本企业经营范围和科研项目对口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建立合作的框架,在科研学术方面进行长期交流,加快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1.3设立奖励机制

高企应建立研发人员的考核奖励制度,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项目的考核可实行定期和年度考核,高企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研发项目的进度、执行质量、项目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核。设置科技创新活动奖项,奖项可分为:研发项目奖、专利奖、科技进步奖、获政府技术发明奖/专利金奖、获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奖等,并给出奖项的数额。

2技术管理中的专利申请及专利管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甚至可称得上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创造、利用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高企应学会和掌握应对知识产权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维护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高企在研发项目立项后应尽早地进行专利的申请,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应围绕企业专利的申请、授权、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分解为:专利申请、专利产权管理(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专利权的保护、专利纠纷的处理、专利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及专利奖励等近十项内容。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设有专人来管理这项工作。

3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企业,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主趋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将科研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高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高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2)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贷款方面的利好政策;(3)无论是自行进行转化,或向其他企业进行转化,或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向其他企业的转化,都应分清各自的技术权益;(4)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4技术管理中的标准管理

4.1建立标准的有效版本目录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标准的有新版本目录,列入所应执行的技术法规、公司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有效版本,并在工程项目中实施。

4.2内部网站建立档案馆标准库

有条件的高企应建立档案馆标准库,标准库内设有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翻译标准、标准目录等文件库,点击进入某个文件库,便可查看到某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对于新的标准,标准库中设有最新更新文件库,点击就可查看到某个标准最新更新的时间和标准内容,有利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新标准、及时在研发中执行新标准。对需订阅的新标准,在标准库中设有订阅栏目,科研人员或项目组根据需求进行申请,档案馆集中统计后进行购买。

4.3进行标准的宣贯和培训

为了使研发所用的标准能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企业应对新标准进行全员宣贯培训,将的新标准内容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并用于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当中。

5结束语

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对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等技术领域企业给与的税收优惠政策,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高技术论文篇5

1.1重复型知识

重复的知识教师只需引导和简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数字电路部分,知识点“数制与码制”中的很多知识点是属于重复型的知识,如常用数制有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这四种数制的定义、计数规则、进位规则等在此课程之前的计算机基础课中已经有详细的讲解,而学生也有较深的印象,故在此处可作为复习型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快速带过。

1.2缺失型知识

缺失型知识是否需添加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如在“逻辑函数的化简”这一节中,部分教材只介绍了代数化简法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差较大,代数化简法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很难,这部分学生认为此种方法中的大量基本公式、基本定律难以记牢,记住了又不知该选择何种公式或者定律去应用,看着题目无从下手,亦无他法可选,便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有的教材会介绍另一种化简方法叫做卡诺图化简法,这种方法与代数化简法相比较,首先不需要记住大量的公式和定律,只需记住四点化简规则,记忆量很少;再次,此种方法是通过绘制表格和圈卡诺圈来完成,很多学生都明显感觉卡诺图化简法很有趣。那么,这样的知识补充就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逻辑函数化简的难题。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加入大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掌握卡诺图化简法。

1.3加强型知识

每一门课程里重要的知识均颇多,电子技术基础也不例外。如在“计数器”这一节中,重要的知识点不少,特别是计数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又很普遍,且需配备相应电子制作实训来应用这些知识点,故教师需在这一节中对计数器的内部组成、工作原理、逻辑功能等知识点进行详尽的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最终要能够让学生能自行设计简单的任意进制计数器,例如,要求学生掌握集成十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CT74LS160的引脚功能和设计方法,能用74LS160设计一个七进制计数器。

2方法探讨

2.1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一种通过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处很大。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触发器”章节,每一种触发器都有其对应的逻辑功能,学生死记硬背则会越背越乱,反而不好。而在其中的一个逻辑功能“置0”的记忆上,就可采用联想记忆,因“置零”与“志玲”同音,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可能不记得基尔霍夫定律但一定知道林志玲是何许人,明星效应在课堂上有时也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笔者经验,在后期的回顾中均发现,能记住此种逻辑功能的学生数明显增加。又比如“时序逻辑电路”的类型分为莫尔型与米莱型,判别方法是时序逻辑电路中如果除CP时钟脉冲外,无其它输入信号,就属于莫尔型,若有其它输入信号时为米莱型。“莫”有否定之意,联想到“无”,故可借此联想记忆“无”其它输入信号为“莫”尔型。

2.2寻规记忆法

寻规记忆法在基础课程里应用得较多,而学生也很乐意老师能够找出各大知识点的记忆规律。例如在“触发器”这一节里,如前所述,逻辑功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而触发器的种类较多,根据逻辑功能的不同,触发器可以分为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T和T'触发器五种,这些触发器中,最多的可具有四种逻辑功能,最少也有一种逻辑功能,所以学生的记忆量很大,直接背很容易记混淆。而通过观察这五种触发器的功能真值表可发现,RS触发器、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有多处相同,如表1所示(R、S、J、K为触发器的输入端子,输入端子等于1时表示有效状态,等于0时表示无效状态),可寻出其中规律用一句话来记忆即“左边输入为有效状态时,置0功能;右边输入为有效状态时,置1功能;两边同时为无效时,保持功能;两边同时为有效时,RS禁止,JK翻转”。如此,学生可迅速而又简洁地记住这两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2.3一半记忆法

在基础类课程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部分学生会因为要记很多知识点而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由一处不懂发展为处处不懂。因此,如果有一个好的记忆方法给学生,那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一半记忆法就是每个知识点只记一半,这样学生的记忆量就会至少减少一半,学生的精神负担自然也会减少很多,学习的效率亦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仍以该课程中的“触发器”部分为例,此处还需记下多个特征方程。如果只选择记住方程的前一半,那么方程的后一半只需记住“非”符号的位置是与前一半的相反即可。因为在此方程中,、均为触发器的输入,为触发器的输出现态,学生又很容易记住该触发器的输入端子是和,而输出现态的反变量和的原变量相“与”表示为,的原变量则和的反变量相“与”表示为,则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不难观察出方程前一半与方程后一半的关联,只记住一半就可记住整个方程。

2.4理实一体法

理实一体法即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所有的课程中都适用,特别适用于应用型知识模块里。在电子技术基础中,半导体器件是贯穿该课程始终的重要知识,如其中的普通二极管、LED、双极型三极管等在日常生活中均可见。此处的讲解可通过先发予学生一些半导体器件,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半导体器件及相关应用,当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了解范围内,却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学习兴趣将径直提高。例如,学生基本上都见过LED,知其能发光,能显示出各种颜色甚至图文信息,但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LED能够在指定的时间点亮或熄灭,因此,通过理论讲解加上合适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那学习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5拓展教学法

当前的课堂现状仍是老师站着讲得多,学生坐着听得久。即便是教师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时间久了学生还是会感到困乏,且师者之义务是教书育人,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亦需传道,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因此,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所安排的一次课的时间超出80分钟,就会给学生播放各类从正面或侧面能反映教育意义的拓展资源,题材涉及图片、视频、音乐等,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因为一次课进行到80分钟之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记忆力等都大幅下降,教师需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而每次播放或演示完拓展资源,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倦意荡然无存。在拓展资源演示或播放之后,要求学生说出或者书写观后感。经过实践发现,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兴趣很高,不仅让学生认清了读书的目的和人生的目标,更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用有声的课件带给学生生动的课堂。

3结语

本文介绍了几种效果尚可的学法和教法,每种方法均有其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对于学生来说学海无涯,对于师者来说此道理亦可用。师者,当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姜大源教授所讲的“越简单越讲”的真理,将简单的知识讲通并讲透,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简单的知识。以上几种方法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仅供读者参考。

高技术论文篇6

在现代信息实验教学中,积累经验并应进行改革探索,并针对应用型人才需采用虚拟和实际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模式。可以看出,现代仿真技术在信息学科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仿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必将加快信息学科实验教学的深化改革,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实验手段。

信息学科教学中仿真技术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众多高校在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对丰硕的研究成果。

(1)通信专业教学中的仿真技术。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通常不能够适应目前通信系统急剧增加的复杂性要求。在通信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基于相关常用的仿真软件,通信系统的仿真技术也已逐渐成为现代通信系统设计以及对其定性进行验证的重要手段[5,6]。例如,对通信系统整体设计并测试其性能;同时,在复杂的环境中无线电通信以及抗干扰通信系统的抵抗衰落和多径效应能力。但由于现代通信系统的实际测试设备价格高昂,而且系统也往往具有不可测试特性。例如,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教育单位不太可能对实际营运中的通信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因此,这使得高校相关信息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面临挑战。这样,基于相关软件与算法对其进行仿真就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通常,通信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实现、通信过程中各个节点之间的智能化性能分析等系统及其部分功能的模拟大都基于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完成。其中,仿真算法可以直接映射为系统设计中的硬件。而基于仿真工具的软件无线电技术使得通信信号处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仿真技术对通信系统不同模块的性能分析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基带信号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合适的仿真软件来实现传输信号的相应变换。从而得出预编码、自适应均衡、信道编解码、信源编解码以及信息安全算法等等。此外,在复杂、时变的信息传输环境中,现代通信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算法更将会趋于复杂[7,8]。例如,在科研和教学中涉及到的信道估计的自适应算法、MIMO技术、通信网络中的多用户检测算法、信道编解码算法等技术的实现,必须利用仿真技术对算法在实际通信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验证和评估。

(2)基于硬件设计教学中的仿真技术。实现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是现代信息系统设计的硬件基础。系统中各个硬件模块的实现通常基于硬件仿真技术的理论与先进的微型计算机的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因此,仿真技术在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硬件的控制实现中也就有着重要的应用[7]。在实际硬件仿真教学中,基于不同仿真平台,例如Max+plus、QuartusII等软件,通过VHDL、VerilogHDL等语言对系统进行设计,同时对系统的物理器件性能进行仿真。在目前很多信息系统的电路设计中,这主要表现为从基于硬件的集成电路模式逐步转为一些硬件仿真软件编程来实现的映射模式。

(3)网络协议教学中的仿真技术应用。在通常信息学科的网络协议教学中,其复杂性已经很难通过传统的数学分析来完成。而在更高层的协议设计教学过程中,通信网络协议中所涉及的仿真代码可以将其设为相应通信协议可以实现的核心代码。因此,在信息学科教学中,仿真方法在网络及其协议的复杂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9,10]。为了准确、快速地对信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网络协议性能完成评估。同时,如果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避免掉大量的理论性能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另外,通过对实验室中网络系统进行建模,从而进一步实现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并能够快速模拟系统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基于上述的仿真技术,可对教学中所应用的信号处理算法、信息传输协议等及其相关性能做出评估以便进一步改进。因此,算法和协议的仿真成为实际系统中功能实现的重要手段。为了考查网络系统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利用效率,在实际的现代信息系统中提出了各种复杂且具有层次结构的协议,进而构建结合无数节点的通信网络。可以看出,基于仿真平台的仿真技术对实际环境中网络协议仿真分析评估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地位。

总之,在信息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平台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有着重要的应用。透过仿真技术,学生基于已有的理论可以对比传统信息理论技术所研究的对象深入学习和研究。此外,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在仿真过程中实时修改系统参数,同时能够评估参数变化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使其更加接近真实环境。

常用仿真软件

目前,在信息学科的实际教学中,适用于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仿真软件较多,例如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其中,Matlab/Simulink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科研和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仿真与计算平台。均可完成教学中所遇到的仿真实验和数值计算,例如可以通过Matlab实现信息系统仿真中的数值计算、算法验证等分析等领域。而Simulink是Matlab中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它对系统能够提供一个动态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并具有适应面广、效率高和灵活等优点。此外,Scilab也是一个开放源码的科学计算仿真软件。而常用的硬件仿真软件早些时候所常用的Max+plus、QuartusII;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用来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软件ProteusISIS;以及FPGA的仿真软件Foundation和ISE等。

上述这些常用的软硬件仿真软件,在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工程建模、科学计算以及性能分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信息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开设计算机仿真课程能系统地利用科学计算和系统仿真工具,深入理解信息学科中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原理和实践。

结语

高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新要求;课程教学

江苏省从2008年3月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它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过关性考试重在通过考试考察考生的整体达标水平,考生通过测试以后才具备填报高考志愿的资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但随着这项测试开展时间的不断增加,应试教育的影子随之出现,很多学校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教学,采取考前大规模集中机械训练的方法提高考生通过率。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提高考生通过率,缺乏培养考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种现象,《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2],即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热点和新兴话题,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事物、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一、新要求提出的背景

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快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应用和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学科,势必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2.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发展需求。从国家教委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时30多年,从“文化论”到“技术性学科”,再到“信息素养”,其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到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3]。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就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4]。3.课程教学去应试化的改革要求。自从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后,信息技术课堂就被贴上了“应试”的标签,而随着考试年份的增加,考核知识点相对固化,信息技术课堂也的确日趋应试化。很多学校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应考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即使信息技术基础不好的学生,经过两个多月或者再长一点时间的集中机械式训练后,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在集中训练期间,应试化迹象暴露无遗,教师往往已经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考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强化操作题的操作步骤,缺乏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此这样,会让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只需应付过关即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完全背道而驰。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

二、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1.不唯应试论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仓促应试,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集中机械式训练,仅仅在机械模仿中生搬硬套,而信息技术自身独特的技术人文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未能得到体现,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唯应试论,而应该尊重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探索、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升华。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应试背景下,学生遇到新的问题就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而摒弃应试化,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2.不唯教材论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也就是掌握利用一些应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急着教学生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也是盲目的按照老师的步骤去模仿操作,学生不能体会这些操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不到学以致用。学业水平测试所提出的软件考查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同时还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同时也越来越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热点和新兴话题,而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涉及的软件和案例因出版、改版等各种原因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教材限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的资源,同时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带领学生多关注热点、关注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从信息的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6]。3.不唯单一论因受应试的影响,每节课教师习惯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习惯模仿练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单一的案例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技能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新媒体时代的教学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围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移动学习、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综合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既是基础知识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又是工具学科,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注重体现课程的发展性,强调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融合,引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生事物。所以我们要从学业水平测试的新要求中反思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

作者:刘元庆 单位:徐州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1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3]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1(2).

[5]吴伟琴.由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引发的思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加强深度学习[J].考试周刊,2013(94).

高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教育技术;新课程;教育改革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一词的定义,诸多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本上都是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词的定义开始讨论起的。然后在归结教育技术定义时又引用各个专家的不同说法。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所谓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何克抗,2002)

仔细思考各种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不管是AECT的94定义还是国内各位专家的说法,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育技术的一个含义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另一个含义指的是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

二、教育改革的

教育改革是发展的需要,是改变民族命运的关键。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包括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新举措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把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起点。从素质教育的深化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了我国教育改革正走向良性轨道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教育技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和技术的而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也有联系。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这里面说运用多媒体去探索教学新方法就符合了前面教育技术的两层含义: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媒体的技术;二、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

其次,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的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达到若干目标之一“具有终身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然,仅这些还不能全面反映出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密切关系。教育技术本身也面临着改革。那么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来说从多方面够需要更先进教育技术的支持,对于教育技术来说正好趁着这场教育改革将自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将全新教育技术融合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以取得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的胜利。

【】

[1]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李龙.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体系..2005-6-10

[3]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02-13

[4]张巧英、庄如虎.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转变.ep-.2005-04-08

[5]基础教育改革专题..2005-04-11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论文范文 下一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