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20 16:13:40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技能人才是我县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力度,截止年底,我县拥有副高级职称的161人,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7%,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农业等行业,为我县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我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保障、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待充分发挥等。另外,社会上轻视技能劳动者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冶金、化工、加工、建筑、能源等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等,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很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县实现“工业富县”战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一定要站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决破除一切阻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观念和做法,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要把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强县”和“工业富县”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开创我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按照“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年新培养高技能人才400人。具体目标为:年培养165人,年培养60人,年培养75人,年培养100人。到“十一五”末,使全县的高技能人才达到550人,规模以上企业职工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三)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

二、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四)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重点突出、讲求实效的原则,在现有职业中学、农广校和其他定点职业培训机构的基础上,要重点做好把职业中学打造成“省重”、“国重”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提升档次等工作,确保县内技能人才培养上规模上档次。

(五)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定点培训机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职业学校和有关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制定教学和培训方案,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和数量,采取多种方式举办高级工,技师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在职业学校中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保证90%以上的职校毕业生取得“双证书”。鼓励职校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院校,使优秀技能人才继续接受本科或更高层次学历教育。要用好用足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在职业学校和定点培训机构进一步落实培训补贴制度和贫困生救助制度等。

(六)以企业为主体,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企业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打造“学习型”企业和组织。可采取自办培训学校,与职业学院和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训、订单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可推行名师带徒、高技能人才研修等制度,要通过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定期培训、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促进职工技能提升和高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

(七)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企业和用人单位要结合实际需求,主动与县内外职业学校(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选派实习指导老师,组织学员参与技术攻关等。实行校企合作的职工或学生的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

(八)加大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用人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并落实职工教育和培训制度,对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或半脱产职业技能培训的职工,应视同在岗位职工全额享受相关薪酬待遇,对成绩优秀者可给予适当奖励。工会、劳动保障部门、经贸局要进一步做好在职职工的“技能提升活动”,到年,力争75%以上的在职职工技能等级提升一个级别。

(九)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扶持、个人努力、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行业和协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使用考评和激励机制,多渠道促进人才成长

(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拘一格选拔高技能人才。建立政府引导,工会、行业协会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形式职业技能竞赛机制,把技能竞赛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积极组织参加市级、省级和部级技能竞赛活动的基础上,全县每年在支柱产业和技能人才相对薄弱的岗位中选择部分工种举办1—2次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竞赛中成绩突出者,给予破格晋升技能等级。

(十一)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县内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要逐步推行技师聘任制度,明确技师职责、权利和相应待遇,从有技师资格的人员中择优聘任上岗,充分发挥技师在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安全生产、培养后备人才等方面的作用。

(十二)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考评办法。坚持高技能人才考核重在操作技能、实践创新技能和工作业绩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按“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单位聘任”的原则,全面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要打破年龄、资历、身份限制,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技能人才的主要标准,对掌握高超技能、做出突出贡献的骨干人才,经企业推荐或者个人自荐,可直接申请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要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开展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经考评,合格人员可直接核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十三)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与实际待遇相匹配。被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比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相应待遇。企业和用人单位可把劳动者技能和实际贡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优秀技能人才可实行期权、股权激励。有条件的企业要在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向工程师、技师“双证型”人才转变。职业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要完善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法,对评选出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培育先进单位和个人,可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实施表彰奖励。对做出重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给予重奖。各用人单位要建立相应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和合理流动

(十四)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制度,并注意向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倾斜。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

(十五)促进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和合理流动。依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社会团体,举办各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为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县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要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专栏,定期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设立高技能人才服务窗口,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鉴定、劳动合同登记、社会保险关系办理、档案保管等“一站式”服务,为高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和合理流动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损害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兼职、技术攻关、技术服务、人才租赁、专利转让等形式充分发挥作用。

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机制

(十六)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机制。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逐步纳入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在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中,择优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学校。要按规定合理安排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支持。

(十七)做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要认真执行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保证60%以上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时,也应按相关规定提取职工技术培训经费,重点保证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要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企业年度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应纳入厂务公开内容,并接受职工代表和工会组织监督。

(十八)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其他培训服务。通过联合举办、冠名引资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技能竞赛、绝招展示和技术交流活动的市场运作模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各类职业学校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六、加强领导和协调,抓好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工作

(十九)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要在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宏观指导,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劳动保障部门要具体承担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其他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工作。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我省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在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在提高全体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同时,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大批适应“两个率先”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此,应十分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职业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广大劳动者终身学习、提升技能提供有效服务。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劳社部发〔**〕10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5号),制订《**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全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营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宏观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部署,经过**时期的努力,实现高技能人才总量同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目标。

本《纲要》规划期为**年—2010年。

一、基础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基础情况。“十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战略地位得到确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全省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成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扩大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成长环境逐步改善。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技能劳动者成长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职业培训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措施正在逐步落实,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得到加强。三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围绕提高技能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通过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和组织实施“三年三万六千新技师培养计划”,着力提高技能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重点解决技师和高级技师短缺问题,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改善,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四是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技能人才评价的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到“十五”末期,全省技能劳动者有290余万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成为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自学成才开辟了新的成长通道。

(二)面临的形势。**时期是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成为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建设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一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要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障条件有力、培训模式成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二是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三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面对机遇和挑战,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坚定地把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紧紧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二)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期间,全省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并按新技师培养数3—4倍的比例加大对高级工的培养,到2010年底,全省的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600万人,高级工水平(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企业目标。到2010年,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其他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7%以上。

——职业院校目标。到2010年,全省各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占比达到6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30%以上。

——机关事业单位目标。到2010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在编技能劳动者中,具有高级技能(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5%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其他合同制技能劳动者持有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取得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7%以上。

三、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构建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大力推进所属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生产技能的良好环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产业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宏观管理作用。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做好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组织好行业内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制订有利于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促进本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等作为企业参与行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人才优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职工代表作用。会同企业管理者共同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利用职工技协和职工学校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四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强化岗位培训,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培养和形成一批技能带头人队伍;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实现绝招绝技的代际传承;积极开展班组长和技能带头人的培训。五是充分发挥各级人事部门的积极作用。在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在编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注重在合同制职工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为他们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二)推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在省辖市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以产业部门和企业为依托,在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机构,指导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企业高技能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指导职业院校在进行学制教育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指导企业结合发展要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三)支持和鼓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之路。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科研攻关,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积极支持行业主管部门(产业部门)、行业组织和工会组织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技术创新、同业交流活动,促进技能劳动者学技术、比技能、岗位成才风气的形成;通过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等措施,激发技能劳动者刻苦钻研技术技能的热情,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质量建设。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依托职业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一批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多形式、多层次、多对象的基地化培训。**年底前,在全省建立以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骨干、以一批运转正常的市级培养基地为基础和若干个能够覆盖200个以上主要职业(工种)的培训点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形成“人才培养基地化,基地建设网络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格局,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需求。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培训业绩为重点,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正常的激励与退出机制。

(五)加快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省和有条件的省辖市各建设1个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形成公共实训鉴定服务网络,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根据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创新模式,改进方法,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业绩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总结推广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积极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师成长通道。对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技能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突出的人员,可按规定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三)完善使用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督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指导企业建立和落实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衔接。用人单位要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倾斜,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津贴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省技术能手给予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

(四)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促进合理流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

(五)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加快高技能人才法制建设。做好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根据新技术、新技能发展的要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教材建设步伐,组织编写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对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要按规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关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要从国家安排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专项经费中,择优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将高技能人才实训鉴定基地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应按相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工资总额2%—2.5%的职工教育经费,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时,应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技术培训经费,并列入项目成本。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半脱产培训,可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达到相应职业资格且被企业聘用的人员,企业要给予相应的培训和鉴定费补贴。

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其他培训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各类职业院校可按照高技能人才实际培养成本,提出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后,向学生收取培训费用。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五、建设项目

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推动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基础开发项目。

(一)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项目

根据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为主,在省和有条件的省辖市各建设1个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所需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中央财政按规定安排资金支持的,我省安排相应配套资金;中央财政没有安排资金支持的,对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省给予适当补助。

专栏1: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专项

采取逐步培育建设条件,先发带动后发,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方式。在省辖市建设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基础上,**年底前,建成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008年底前再建成3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到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公共实训中心不少于10个,其中,部级公共实训中心不少于4个。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在省辖市和国民经济主要行业依托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建设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若干个市级培训基地和培训点,力争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大幅度提高。从**年开始,职业院校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所需实训设备设施建设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中央财政按规定安排资金的,我省安排相应配套资金。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其它省补政策不变。

专栏2: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专项

从**年开始,按年度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动态管理,择优支持50个培训业绩显著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基础开发项目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现代化,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技术支撑。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开展师资培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水平;利用现代培训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新。根据中央财政资金安排项目,支持省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积极参与国家基础开发项目,重点开发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和教材,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培训。

专栏3:基础开发专项

到2010年,完成100个左右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和教材开发,基本满足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完成1000名骨干教师的示范性培训,加快建设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师队伍。

附件一:

**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有关名词解释

1.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

2.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职业领域。比如:高级钳工、中式烹调师等。

3.复合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是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比如:机电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一体化人才,以及新兴的创意和操作一体化的人才等。

4.知识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是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工)。

6.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和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国家职业标准。

7、国家技能人才表彰制度。是国家对优秀技能人才实行的一项表彰、奖励制度。国家的表彰制度包括“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两个奖项。**省的表彰制度包括“**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省技术能手”两个奖项,其中“**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是我省设立的优秀技术工人的最高政府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100名,其获得者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省技术能手”是我省设立的优秀技术工人荣誉称号,每二年评选表彰一次,也可以从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的优胜者中产生。

8.高级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招收取得中级职业资格的在职职工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2—3年。高级技工学校采取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习车间和企业现场进行技能训练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的方式,培养高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学校同时承担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以及社会其他类人员培训,是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制约因素 对策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知识型、科研型专门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调整教育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传统观念的制约

一是在培养方法上,受长期形成的传统培养观念,很多人认为没有十几年或二十几年的实践经验根本培养不出技师,所以人们习惯沿用几十年的传统观念,把技术工人视为技能人才主体队伍,并严格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级别去培养和管理,对现代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认识和基本途径。二是在对高技能人才认识上,由于长期以来沿袭的干部工人身分制度,加上前些年缺乏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社会上一直存在片面的人才观,认为科学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才是人才,而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专家型”工人也是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地方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至今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本上没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缺少对当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划和计划。这些传统的观念严重阻碍了高技能型人才快速成长的良性环境的形成,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资金不足的制约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投入成本较大的教育类型,需要大量的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原材料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就必须有大量经费的投入。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认识不足,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偏重于普教、高教,办学经费长期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对于职业教育既缺少资金投入,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关心重视不够,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长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教育经费无法保证,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3)激励政策的制约

长期以来,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评价有一种“重学历,轻能力”“重科技,轻技能”的倾向。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把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人才的唯一衡量标准。尤其是对身份的限制较为明显,有学历或有干部身份的人员可以有多种晋升的渠道,而技能人才只能干一辈子工人。一些单位,甚至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在内,在用人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社会地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发挥技术才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加之,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低下,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

(4)管理体制的制约

由于技能人才的培训涉及多个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界定不清、职责交叉、“证出多门”的问题,各行业利用部门优势,不严格按照要求考试、考核,纷纷颁发各式各样的资格证书,造成证书满天飞,“含金量”低,甚至对同一职业资格的技术等级考核形成两套标准、重复发证。部分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为了片面追求学生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以致虽然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达不到职业资格的要求,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素质。

(5)培训能力的制约

在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未充分发挥情况下,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主要为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由于多方原因,不少高级技工学校尚存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欠完善,规模不大的情况。而不少职业技术学院错误定位自身为普通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倾重于解决大专学历问题,忽视高技能的掌握,在技能人才培训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真正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条件的不多,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能力也较弱,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1)转变传统培养观念,树立整体人才观

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既要拥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事实践活动的技能,以及从事科技含量更高的新产品生产和新服务的创新能力。这种人才绝不是靠"熟能生巧",而是需要十几年才能培养出来,例如,现在复杂零件的加工主要依靠数控机床来解决,现代的技师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数控编程这门新技术后,就可以轻松和高质量地完成生产任务。而传统型的技工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掌握数控技术就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也在加速,客观上也不允许像过去那样经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培养出技师来。此外,在对人才的认识上,要树立整体人才观。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宣传高技能人才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将技能型人才纳入国家人才战略体系去规范管理,给高技能人才以准确的定位,为技能型人才快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经费的落实

高技能人材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目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投入太少。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教育时,一定要将技工教育纳入教育大循环统筹考虑,至少在今后一个不短的时期内要向技工教育倾斜,以使技工教育在短期内"强身健体"。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在各级财政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推动和基础工作开发。同时,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在企业实施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制度,在农村实施劳动力培训经费统筹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投入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

(3)加大激励力度,完善动力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制度,才能不断扩大和稳定高技能人才队伍。一是政府要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奖,对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激励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起对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工资制度。确保高级工工资价位不低于大中专毕业生,技师、高级技师工资价位不低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根据目前的经济水平,参照专业技术人员标准统一制定高技能人才的津贴、补贴标准,并在有条件的企业逐步推行高技能人才年金制度,稳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三是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管理服务。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库,对已经取得了等级职业资格证的高技能人才统一实行动态管理和服务。包括对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和获得全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的高技能力才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和外出学习考察,使他们感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心、尊重。对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尚未实现就业,或关闭破产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统一纳入政府就业援助范围,由政府优先推荐就业。

(4)改革管理办法,确保鉴定考评质量

一是统一标准。以职业分类、职业培训教学大纲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教学工作和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工作。二是统一管理。根据国家、省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资格条件规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点的原则,确定并建立覆盖全市所有行业、地域、职业(工种)的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加强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对不按规定、要求开展职业培训和鉴定考证工作,培训、鉴定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培训机构和鉴定考评机构取消其资格。三是统一考务。严格执行国家的考务管理规定,建立资格审查、命题、考评员选派、考试和鉴定考评、阅卷、成绩审查的鉴定考评程序,明确鉴定机构和考评人员责任,严格考试考核纪律,对违纪违规考生坚决取消考试资格,对违纪违规考评人员坚决取消考评资格。四是统一核发。按照证书核发权限和办理程序,严格证书核发与管理。

(5)加强校企联合,增强培训能力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航天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航天企业技能人才发展背景

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概念首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也体现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工作对工匠精神的需要更加迫切,现阶段,航天型号产品的生产、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都是航天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技术人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极为迫切,尤其是高素质、高水平的航天技能人才。

二、航天技能人才面临的问题

在一些航天产品的生产制造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1.人才评价缺乏多样性,现阶段技能人才岗位技能鉴定仍然采用社会化的坚定方式,不能准确衡量职业技能水平,无法适应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需要;同时技能人才还面临职业发展体系还不健全、发展通道不够畅通的问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晋升难度较大,晋升空间也较小。2.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够。年轻技能人员,因为工资薪酬和个人未来发展追求等原因,对企业归属感较低,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从而影响航天企业特殊工种绝技绝招的代际传承,不利于产品生产和质量保证。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为深入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本文主要从人才技能培训、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三个方面对航天高技能人才培养展开研究。1.加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是提高员工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也是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便捷途径。首先,航天企业应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定位,寻求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培训模式。在不断加强内部培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积极探索同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采用这种内部和外部培养相结合的模式[2],使企业培训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其次,应加强高技能人才对质量方面、安全方面和岗位技能方面的培训。航天企业应围绕这些,开发编制出具有本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培训教材,同时应逐步建立好企业内部的培训师队伍,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双师型”培训师,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的内训教育体系,从而增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企业应做好航天特殊行业和特殊工种的技能人员的多元化评价工作[3],解决特殊行业和工种人员技能难鉴定、技能等级晋升难等问题。不断拓宽技能人才评价渠道,在现有技能等级鉴定的基础上,一方面可组织本行业或工种的技能专家,通过采用现场考评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和认证[4],另外可以考虑对在特种工种技能竞赛或技能比武等活动中成绩优秀的人员,奖励其技能等级破格晋升。3.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营造人才成长环境(1)为增强技能人员的归属感,建设一支稳定的技能人才队伍,航天企业应重视技能人才工资福利待遇问题[5],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在吸引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激励年轻技能人员不断努力。企业可考虑对技师人员发放技师津贴,对荣获劳模称号、技能大师或能工巧匠的高技能人才在福利待遇方面可以适当提高,同时应加大对工作中业绩突出和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激励,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较好的激励环境,促进技能人才不断进步和技能水平提升。同时企业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设置“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职务,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技术“领头人”的作用,(2)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事迹的宣传,造尊重和关爱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提高技能人才的身份地位。航天企业应充分重视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崇尚提升技能水平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考[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125.

[2]郑亚平,蒋艾青;高级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技能开发,2009(11):22-25

[3]黄伟,徐国红,孙青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探析[J].科技视界,2012,(27):333-335.

[4]赵宏,李莹,杨运高.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人力资源开发管理,2011,(7):19-20.

[5]马光凯.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J].就业与保障,2010,(9):23-24.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8]罗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3)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管理策略

一、企业高技能人才概述

高技能人才是指同时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且能够解决各种生产与服务技术难题的现代知识性人员,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操作能力强。高技能人才能够完成普通工作者无法解决或完成的操作难题与项目;(2)职业依从性高。高技能人才所拥有的专业能力与他们的工作岗位紧密相关;(3)成长周期长。与普通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只能通过持续、递进且富有层次的方式进行同时他们的成长始终离不开长期的生产实践;(4)影响范围大。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投资不仅仅会带来个人能力的提升,还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滚雪球”的效应,即投资高技能人才的成果会经由生产活动、指导活动、业务培训等环节不断扩散,最终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5)管理方式不同。普通的技术操作人员在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考核后即可上岗,而高技能人才在此之上还要接受企业组织的专业考核。

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原则分析

(一)岗位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基础

长时间的实践工作是高技能人才锻炼操作能力的土壤。岗位实践工作能帮助高技能人才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进而达到技能创新。大量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基层岗位既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高技能人才发挥能力的依托。因此企业在培养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基层岗位的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岗位成才之路。

(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的高度参与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社会能够培养出何种高技能人才,很大程度上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所决定。国家推行的各项政策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大环境,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则是人才成长的基石。此外,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企业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他们能够充分掌握每一位员工的能力结构,其次产训结合的工作环境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天然场所。一旦企业失去了热情和积极性,那么高技能人才便没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一)人才选拔体系

人才选拔是企业高技能人才管理的首要关节。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人才观。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并为石油企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应尽可能地为企业所用。同时企业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牢记“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录用;有才无德,限制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二)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企业管理高技能人才的重点。缺乏对专业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企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精神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学习、执行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企业应着力于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人才使用体系

人才的选拔、培养、保障,最终都是为了企业的需要而服务。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既要关注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具体生产问题的能力,也要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必要的条件。对于高技能人才企业一方面要督促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主动为企业奉献力量。

四、企业培养管理高技能人才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职位管理

第一,设立高技能人才职位。企业在提出选拔高技能人才之日起,行业内对这些称谓的定位就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无论是荣誉称号、职称称呼还是对高水平人才的泛称,均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技能人才职位的含义。高技能人才职位是个专业的职位层级,在这个层级上工作的人,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学术声望,并能够承担本岗位的职责,三者缺一不可。企业应明确操作职位中的高技能职位,设置企业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等,实现对原有技能操作职位的扩充,从而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二,加强对高技能人才职位的管理。企业与高技能人才签订聘约是确保他们能够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的关键。聘约应对企业与人才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如期限、岗位职责、工作条件等。此外高技能人才在完成相应的工作外,还应当承担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技能攻关或开发项目。

(二)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第一,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上下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首先企业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成长经验与工作经历的宣传,采用跟踪采访报道、人物事迹汇报会、培训宣讲等途径,树立起他们的先锋模范形象;其次增加对高技能人才技术成果创新的宣传,并提高他们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内的个人声望;最后定期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鼓励各单位进一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使企业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二,帮助高技能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在对人才队伍的管理中,企业应将重点放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让他们能够认清未来奋斗的方向。一方面企业应将机会优先提供给高技能人才,让他们做出更多成绩,另一方面在提升薪酬待遇的同时,还应在专业技能创新、课题攻关等方面给予奖励,让他们能够切实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构建良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

构建良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关键在于拓宽培养渠道,内容包括:(1)形成师徒培训制度。师徒培训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操作技艺的传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在任期内,应与1-2名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操作人员签订师徒协议,增加企业的人才储备;(2)建立轮训和研修培训制度。企业应加强与国家相关重点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交流,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3)丰富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企业应在过去内部培训的传统方式上,增加外部培训、赴外考察、送外深造等形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复合型、外向型操作人才,形成在职培训、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并重的人才培训格局。

五、结语

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高技能人才更是人才资源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他们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国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会福.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以高等职业(技职)教育为例[J].中国市场,2015(03).

[2]袁其玲.高职院校会展创新技能人才的供需匹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3]徐莹,吴娟,金轶.电力企业“互师互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SN供电公司的实践[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4).

[4]郑菁.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会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2).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7篇

【摘要】文章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确立新的人才观念,对建设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解决问题

如何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亟待深入研究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建设

从高技能人才的构成来看,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职业规律和技能发展规律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并应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目前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如: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土、汽车维修技师、火箭装配技师、加工中心操作技师、烹饪高级技师、高级美容师等。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时俱进,传统的人才标准已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一批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技能人才紧缺,一些传统技术行业中的技师、高级技师青黄不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需要。2007年第四季度河北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职业资格二级和职业资格一级的人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求职人数只能满足4.7%的用人单位需求,可见中高层次的技术工人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压力较小。要保持我国经济快速而持续发展,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没有一支具有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任何高新技术的长足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技术技能劳动者纳入人才总体范畴,确立高技能人才在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地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创新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机制,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

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技能人才的培育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通过终身教育培训铺设一条从初级技工到技师的成才通道,逐步实现了技工教育培训重心的转移。

2005年,我校率先增挂技师学院牌子,实现当年挂牌,当年招生。至此,高级技工学校技工教育实现了从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逐步向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战略性提升,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培训新体系。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正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凸现独特优势。

技师学院培养技师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在校内传授企业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技师。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们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瑞士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相互衔接终身职业教育体制,在培养层次上,提供联邦职业能力证书(CFC,相当于我国初级技工水平)、职业高中文凭(MP,相当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使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有机连接。通过培训取得CFC后,方能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从进入CFC证书学习到通过考试鉴定取得技师文凭一般需要六年左右的学习培训。在教学上实行模块教学、学分制教学。

借鉴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目前,技师班生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高级技校、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学制一年半,第二种类型是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制三年,第三种类型是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第四种类型是初中生源学制为六年一贯制。技师段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大多采用模块式、课题式、项目教学等形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相结合,以典型技术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院校培养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搭建以企业为基地的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平台,将学校高技能培养的目标、技能训练的标准要与企业岗位用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接受企业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搭建企业培训平台,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充分",一是充分依靠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培养作用,即院校培养;二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即企业主导。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7个环节,即: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绝大部分都要依靠企业、来自于企业,实践于企业。许多发达国家把与具体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更多地视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职责。韩国要求雇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2%的资金用于培训,法国要求雇员在1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1.5%的资金开展培训。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的主导作用。

尽管企业对于技能人才拥有客观实践评价的绝对权威,但是,多数企业对技能人才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对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缺少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尚未形成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机制,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与保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重视。

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与国家中华技能大奖、技术能手表彰制度相衔接的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对确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给予相应奖励,大力宣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五、运用政策引导机制推动,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政策机制建设,形成"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和"首席员工"制度,将技师职业资格与工资、岗位津贴相结合,为高级技能人才明码标价,真正体现"高能高薪"。

六、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商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职业培训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变量,美国人力资源专家舒尔茨指出,因追加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

一是政府根据地方教育费附加,从中安排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二是企业要依法保障资金投入,切实保证企业培训经费的落实。

同时要进一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的筹措渠道,努力增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建议财政开设专项资金,用于本地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和劳动力市场紧缺、企业生产急需的职业工种培训的资金支持。

七、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技师社会化鉴定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实行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办法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八、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同样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也需要公平和透明的法制环境。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激励政策,但从实践情况看,落实并不到位,不少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对高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政府文件政策只作为指导性意见对企业并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高技能人才相应的工资待遇难以真正落实。

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纳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文中,同时要大力宣传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的企业,并给予相应优惠鼓励政策。

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议制定国务院《劳动就业准入条例》和《职业技能培训考核条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协调机制,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地位,明确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要依法强化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特别是企业中的技术岗位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要增强地方政府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力度,加强劳动保障执法部门、职业培训与鉴定机构、企事业用人单位、职业介绍机构等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共识,通力合作,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共同推进就业准入制度、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059-01

一、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对于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条件首先第一方面就是“高技能”,高技能是相对初、中级技能人才存在的更高一级的人才,对于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在企业的发挥作用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还要有非常高的综合能力,也可以称之为“高素质”,相对于一般技能人才不同的地方在于不局限于操作技能上的突出,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有解决的能力,尤其是遇到的突发问题,在关键生产环节要突出作用。

目前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大多数中、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培养都是以中级工为目的,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能够从事高新技术的运用与维护的复合人才需求十分迫切,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跟上社会需求的供应。

二、高技能人才需掌握的能力

高技能人需掌握的能力有以下几点。

1.高技能人才要掌握与职业岗位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企业中实际解决难题的时候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所以高技能人才不可以和一般操作工人一样只知道如何去做,同时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去做,这样才可以分析与解决问题,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分析问题时所必要的。

2.高技能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一定要强。

对于中、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生。一定要在进入企业前取得相关专业的高级技工证,具有长时间实践经验。在企业中遇到问题后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企业中遇到的问题是:研究分析问题的专业人员动手能力弱,普通劳动操作者理论知识掌握甚少。造成遇到问题后,研究分析人员不能解决实际操作,告知操作人员后他们又不理解,分析问题的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发生沟通障碍。而高技能人才在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和其他高技能人才组成团队,通过良好的沟通顺利解决问题。增加了工作效率。

3.高技能人才要有良好的再学习能力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工艺与技术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知识的延伸与不断更新变化的新事物,所以高技能人才只有在不断的再学习之中才能更新知识储备,跟上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脚步。也就是说高技能人才要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扩大知识的延伸,适应企业要求的变化。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企业迫切需要一线员工掌握的。

三、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法

1.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出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师,所以学校需要一批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才能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前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具有理论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的前提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需具备的条件有:(1)教师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2)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专业内不同学科领域的扩展(3)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以及企业培训(4)具有实际参加生产的能力(5)较强的实际生产管理能力(6)具有高级技师证

2.专业课程的设置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根据人才的培养方向制定出合理的,目标明确的,规范的课程计划。对于中、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学习目标,首先要以更高层次的高级工为学生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些重实践轻理论。这些教学理念都是不规范的。对于理论与实践,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知行合一。才是培养高级人才所需要的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需要紧密的结合,衔接得当。课程的设置要避免重复又要将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通过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摆脱束缚,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围绕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3.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高级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的,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模式。这种合作方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企业通过一部分生产线引入学校,这样既可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又可以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企业的生产加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完善的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力保证。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的价值没有受到重视。

总体来看,大多数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不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在企业中没有优势,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动力。

2.重学历轻实力

这也是很多企业的弊病,在招聘中本科、研究生的待遇从起始到工作进入正轨都相对于中、高职院校有明显的优势,即使单位中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企业创造的贡献很少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很多企业中的高学历员工存在靠学历吃老本的状况,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待遇因学历问题而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工作量大,解决的问题多,为企业的贡献多,反而得到的待遇因学历问题比付出少的员工要少,这样造成高技能人才的心里失衡,造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高级资格等级,低级实践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中、高级技能培养陷入了“应试教育”的一个怪圈,技工证的取得只需要背诵一些题目,或者完成一些简单的已知实践题目。这样造成很多人持有高级技工证但是到了实践之中感觉无从下手。还有一点就是缺乏实践的人和高技能人才同样持有高级技工证,这样对于企业选取高技能人才就显得非常困难了。

高级能人才是各个企业所需求的必要人才,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既要重视量的跟进,也要重视质的保证。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会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序并趋于完善化的进行,最终跟上市场的脚步,符合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宇.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02

[2]郑洪贤. 高技能人才培养[J].科学教育导刊,2011.01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近年来,中原油田采油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构建一体化模式,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达到了活跃学术交流氛围、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共享目的,加快了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精湛人才队伍的培养步伐。为推进高技能人才管理工作,采油院成立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采油院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目前,这支队伍在油田勘探开发、保油上产和采油院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指由高技能人才领导小组牵头,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各基层单位配合,对高技能人才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落实,使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宣教”管理流程得以顺利实施。

一、加强选拔管理,严格选拔程序,确保优中选优

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高级工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产生的;而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鉴定、技能大师的评审都是由油田或集团公司组织实施的,但是无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鉴定,还是技能大师的评审,都首先要通过二级单位选拔、推荐,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把好第一关,确保高技能人才“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选拔工作十分重要。

1.拓宽选拔渠道。在满足高级工和规定的年限两个条件基础上,通过四种渠道选拔技师后备人才库人员:一是年度考核。根据油田《高级技师、技师管理办法》,每年年度考核总分潜油电泵组装检修工前20名,汽驾前5名,其它工种前1~2名进入技师后备人才库;二是技能鉴定。每年高级工技能鉴定,潜油电泵组装检修工总成绩前六名,其它工种1~2名进入后备人才库;三是技术比赛。在油田技术大赛取得第二、三名、院大赛第一名的高级工进入技师后备人才库;四是技能成果。获得油田及采油院各类技能创新成果油田一、二等奖、院一等奖的高级工进入技师后备人才库。

2.严格选拔程序。进入技师后备人才库的人员,要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才能有资格参加技师职业资格考评。一是核查身份。参加技师职业资格考评的高级工必须是后备人才库里的成员,确保后备人才库的优先权;二是统一考评。组成由院领导、人力资源、工会、纪检、生产、技术等科室负责人和基层单位主要领导构成的考评小组,对参评人员业绩、成果、荣誉、师带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三是院务会终审。按照油田每年技师考评情况,被选定的人员名单上报院务会,经讨论审核,确认无争议无问题后,再由职能部门推荐上报。

3.强化过程监督。高技能人才的选拔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选拔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职工十分关注。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抓住两点:一是纪检全过程参与监督。无论是进入高技能后备人才库,还是整个考评过程,纪检人员都全过程参与核查、计算、校对并签字确认;二是及时公布考评结果。在考评现场公布结果,当场接受考评人员的监督,随后在院公示栏公示考评结果和人员名单,及时接受参评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监督。

二、加强培养管理,创新培养方式,打造全能型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指熟练掌握本等级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操作人员。取得了高技能人才资质,并不代表就具备相应的能力水平,因此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按照知识丰富型、技能智能型、能力突出型、素质全面型标准,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再培养,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1.通过各类强化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一是利用采油院现有的师资力量,聘请院首席专家、技术专家、优秀人才、主任师、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办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强化培训班,加强高技能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二是通过厂校联合的方式,加强高能人才新技术和其他能力的培训。近年来,有关院校为我院培训高技能人才2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2.通过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2008~2010年,我们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强化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具体目标,通过强化培训、岗位练兵、考核测试、技术比武等环节的反复训练,全院高技能人才三年内不仅掌握了本工种高一技术等级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相关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基本掌握,成为真正的精一、会二、懂三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3.通过技术专家工作室,培养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是院里解决现场技术难题的专家,是油田技术攻关、改革创新的精英和骨干。为鼓励技术专家潜心技术创新、悉心传授技艺,让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采油院成立了由技术专家领衔、高级技师和优秀技师加盟的工作室。通过与工作室签定承包任务书,承担课题立项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做好名师带徒等工作,促使其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提高,从而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通过专项技术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技术大赛,能够营造技能操作人员勤学苦练、争相竞技的良好氛围,但是全员性和全油田性的大赛,对于高技能人才而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不能充分挖掘出高技能人才的潜能。因此我们针对高技能人才组织了技师专项技术比武,同一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在同一个赛场上比拼,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和顽强的斗志,把技能水平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加强使用管理,转变使用思路,发挥高技能人才骨干作用

1.把高技能人才放在管理岗位上使用。一是放在班组长岗位上。班组长是基层队一个重要的岗位,绝大部分生产任务都要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作为班组长不仅要和班员一起干活,完成所有生产任务,还要首先对生产任务进行分工、协调,负责安全、高效、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目前,全院班组长岗位有80%都是技师或高级工;二是放在管理干部岗位上。部分优秀技师、高级技师由于技术水平较高,经验比较丰富,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学习,生产中,不仅能够解决技术操作难题,对常见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问题十分在行,在近年干部技术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有6名高技能人才被推荐到基层技术员、副队长岗位上使用,以“工代干”的身份从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2.把高技能人才放在科研岗位上使用。潜油电泵组装检修工艺和技术理论研究与要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技术生产研究岗位上和科研项目开发上,客观上也需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融入进来。一是放在技术开发部。为加强生产技术研究,电泵所设置了技术开发部,从事潜油电泵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把优秀高技能人才调至技术开发部,既可以加强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也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和研发能力;二是放在技术专家工作室,专门从事潜油电泵技能操作和电泵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促进电潜泵技能操作技巧理论化、体系化、书本化。

3.把高技能人才放在外部市场上使用。近年来采油院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先后进入东北、内蒙等外部电潜泵市场。为了确保外部项目尽快启动、顺利运行,我们精选一批思想素质好、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高技能人才随队出征。事实证明,这批高技能人才经受住了考验,不但出色完成了项目组安排的生产任务,而且在综合能力上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加强宣教管理,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学知识练技能的良好氛围

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品牌,是一面旗帜,无论是其成长的经历,还是其研究的成果,或是对企业的贡献,总结出来都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他们爆发出来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具有强大的感召作用。为此,我们确立了“发现一个、宣传一个、奖励一个”工作方针,大力选树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营造“人人学技能,人人练技能”良好氛围。

1.宣传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事迹。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技能人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平时总要比别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艰辛和汗水,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于他们的感人的奋斗过程,我们大力宣传。技术工种带头人、高级技师费某某,虽只有技校文化,但生性好强,从不服输,自从他当上潜油电泵检修工那天起,他就虚心学习、埋头苦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别人干不了的活他抢着干。十几年来,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苦练技能,他有一个习惯,就是用小本记下保护器故障维修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漏掉任何有价值的细节,并且一直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油田第九届工人技术比赛中一举夺得潜油电泵组装检修工第一名的好成绩。以他为主要参加人的《保护器壳体密封质量的改进》课题获中国质量协会石油分会三等奖,创造经济效益达300多万元。他先后还有十几项QC成果获局级奖励。对于这些高技能人才的事迹和成长故事,院里都大力宣传,号召广大职工学习先进人物的敬业和创新精神。

2.宣介高技能人才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高技能人才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对有推广价值的成果,我们大力宣传介绍。一是内部交流。《解决107电机定,转子扫膛》荣获了2007年油田QC一等奖。对于这样的成果,我们通过组织高技能人才内部交流会,对成果原创性、实效性和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进行讨论交流,让大家充分认识这一成果的价值,鼓励大家多出成果;二是外部推介。井下作业工具工某技师曾参与《耐高压气举阀》和《柱塞排液采气地面减震器》设计,这两项成果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投入使用后,职工反应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寓教于乐,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我们通过有关部门把这些成果进行了外部推介。

3.宣讲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为鼓励岗位成才,油田出台许多提技能操作人员薪酬待遇、公费培训、竞赛表彰、破格晋升、重大成果奖励等激励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了让广大技能人员了解这些政策,不断激励自我,我们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橱窗宣传,把原文件张贴到基层的广告栏,加强职工身学习;二是会议宣讲,利用全院干部大会组织基层党政干部学习文件,并要求他们在基层大职工大会上解读这些政策;三是言传身教,让享受政策的优秀高技能人才现身说法,让广大职工感受到技能大师就在身边,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为高技能人才,都能享受政策。

参考文献

[1]潘海.员工培训与开发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5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10篇

一、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导向性需加强。由于对技能型教育的政策倾斜度不够,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三限”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普通高等教育持续过热,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步履维艰。反映到现实里,就是普通高校的招生明显存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但众多的毕业生就业却十分困难;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但招生却十分困难。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招生难,是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和设立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增长过快,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办高职,许多本科学校合并中等职业学校办高职,在生源总体下降的前提下,招生危机在所难免。二是本专科规模比例造成的必然结果。目前考生能上本科不上高职,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除了个别发达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高等教育招生的一半,大多数省份高职招生计划规模小于本科计划,本科院校把生源招尽了,高等职业院校招不到学生也是自然的事。三是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的必然结果。在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一些办得好的高职院校招生情况甚至可以与本科院校竞争,而办学缺乏特色的高职院校招不到学生也是必然结果。职业教育有职业性、社会性、终身性的特点,但在某些决策者眼里,职业教育被“放窄、放低”了。因此,本省应进步一加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一方面把高等教育的一些专业转到应用型方向来,面向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另一方面,制定和实施更加有效的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在国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培养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服务。2.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体系需规范。虽然近年来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实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规范化,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亟待完善。当前河北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依旧是计划性占主导地位,教育部门管学历证书,劳动部门管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院校有隶属于教育部的,也有隶属于各个行业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互不通气,从而造成供给与需求缺乏沟通,教育培养资源难以整合、管理部门只负责材料的技能鉴定工作,缺乏科学完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企业也存在着管理滞后,优秀高技能人才流失的问题。3.“校企合作”模式的政策保障需要完善。目前本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都导致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和稳定。政府在制定本区域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其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的功能也有待提升。目前,河北省的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体制,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属地化管理。大部分院校从行业直接管理改为属地化管理,而原政府经济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能却基本保留了下来。这样的管理体系,其结果是职业教育管理出现了行业缺位的状况。由于行业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导致校企之间的内涵关系严重脱节。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接纳职业院校师生的实习并给与适当的劳动报酬。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自身利益而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再加上政府对企业支持技能培养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不够完善,使得企业更加没有动力进行校企合作。

二、加快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初步构想

1.政府应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提高政府在这其中的主导作用,促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其中发挥其基础和主体作用。政府应该明确地看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河北省正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大力发展技能培养是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政府的职能和其特殊的地位来看,也只有政府才能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法律的规定性,这种主导作用是政府所特有的,是任何的行业、企业和个人都不能替代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和此类人才资源的短缺这一矛盾已经越来越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建议政府可以把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政府考核的目标之一,并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2.政府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高技能培养的规范管理体系。发达国家实施多元化的投入政策,往往采取对高等职业院校拨款、津贴、补助等方式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并在这些直接的财政投入之上,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入体制。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推出的免费培训计划使得技能型人才辈出,这类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劳工部负责组织、各类社区学院具体实施,使得人人都有获得技能培养的机会。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纷纷加大政府的投入。以江苏省为例,该省率先在全国设立省市两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并率先对企业职业教育经费实行政府统筹。通过对国内外较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比较和借鉴,河北省的政府部门应通过对财政支出投向及结构上的引导,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倾斜力度;此外,应积极协调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政策力度,对经济实体和社会各种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多渠道办学的局面;三是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监控。在这个方面,应特别注意要打破“职业学校行政上归劳动部门,业务上归教育部门”的不利局面。3.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德国的“双元制”是最为典型和成功的模式。在德国,70%的学生会在大学阶段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在学习期间,有70%的时间是在企业接受培训。可以说,发达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相当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其具体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一是立法保障,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法律保障;二是出台行政法规规范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三是设置专门的机构对校企合作进行实际管理,比如美国的“高校-企业关系委员会”和法国的“教育-企业工作线”等。而在国内,各省市也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江苏省常州市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其领导下,还成立了由有关行政部门、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负责人参加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由教育部门会同行业组织牵头,共同负责本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推进工作。

作者:张宁 郑军锐

上一篇:服务技能范文 下一篇:重金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