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6 10:11:26

食品安全制度

食品安全制度篇1

一、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

食品安全法体现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制度,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全面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提高监管成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施行,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责任政府的一项具体行动,抓紧抓好。要对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作出统筹安排,通过现场宣传、印制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横幅、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刊播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大力开展对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监管相对人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其知法、守法意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食品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的指导。

二、依法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规定,确定本级卫生、农业、商务、质量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要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信息通报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职权法定、权责明确、责任自负”的原则,实行食品安全工作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对于责任不明确、经费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工作不得力,导致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各级有关部门要督促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生产经营者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处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清理完善食品安全有关地方法规和标准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对现行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及时废止或修订与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政府规章,及时提出废止或修订与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的建议,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要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有关强制性标准,有关部门要开展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国家尚未出台的部分食品安全标准,省有关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修)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要加强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和风险评价,确保标准科学合理,符合我省实际。

四、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实施食品安全法确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等制度给予经费保障,及时解决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够熟练掌握、运用法律法规和食品监管专业知识,有效履行监管职责的队伍,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

各监管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向管理相对人违法收取费用的现象。对违法收取费用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

五、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围绕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畜禽屠宰、保健食品等整顿重点,制定整顿方案,明确责任,明确时限,坚持治理整顿与产业振兴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逐步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难点问题,切实保障我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制度篇2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因此,如果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此项规定,并向所有消费者赔偿的话,以该企业生产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数量来计算,赔偿数额将特别巨大。

2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内涵

为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对消费者进行救济补偿,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安全保障,稳定社会秩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需要引入保险机构这一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需要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2.1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的关系

阐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含义,首先要阐明责任保险的涵义。深刻理解责任保险的涵义,就必须区分产品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两个概念。

2.1.1概念从概念来看,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有缺陷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则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和其他特性的要求,给用户造成损失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产品质量责任”主要包括3种情况:一是违反明示担保义务,即生产者、销售者公开以合同约定、产品标识、实物样品以及广告宣传等就产品质量所作的说明。二是违反默示担保义务,即法律和强制性标准对产品质量所作的要求,当事人签订的合同即使未涉及这些强制性义务,生产者、销售者也不能免除违法义务的责任。三是因产品缺陷承担的责任。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因产品存在缺陷,无论是否造成消费者的损害,均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2.1.2性质从性质上讲,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只有在对他人造成损害时才承担责任。产品质量责任是违约责任,也是一种综合责任,既包括产品质量违约和侵权的民事责任,也包括产品质量的行政和刑事责任,只要违反质量义务,不管是否造成损害,均应承担责任。

2.1.3赔偿范围从赔偿范围来讲,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为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的人身损害和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失,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产品质量责任的赔偿范围限于因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产品本身的损失以及消费者因此而产生的运输费、交通费等经济损失,不包括精神损害。

2.1.4归责原则从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制度来讲,我国民法通则与侵权责任法对产品责任均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英美法系称之为“严格责任”,指依照法律规定不以当事人的主观过错为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即不论当事人在主观上有没有过错,都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举证责任倒置是依据法律的规定,原告提出自己受到原告某种产品或行为损害的基本事实,而被告则必须提出自己未从事该活动,或者该活动不可能给原告造成损害,或者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过错等免责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况,如果被告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规定,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产品质量责任为违约责任,以合同关系为前提的,依照双方订立的合同承担法律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2.1.5免责原则从免责事由来看,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1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产者不承担产品责任: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产品质量责任适用一般归责原则,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不可抗力为违约责任的法定免责事由。

2.1.6诉讼时效从诉讼时效期间来看,《产品质量法》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依据该规定,产品责任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两年。《民法通则》规定,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据此,因质量不合格而产生的产品质量责任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2.2产品责任保险与产品质量保险的区别

产品责任保险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1910年前后的英美等国保险市场上的责任保险

。起初,产品责任保险主要承保与人体健康直接有关的产品,如食品、药品等。其后逐渐扩展到轻纺、机械、石油、化工、电子等个行业的产品,成为重要险种。在美国,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占非寿险保费收入的50%左右,在欧洲发达国家占35%左右。我国《保险法》第50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保险”。一般而言,责任保险被归入广义的财产保险范畴,实质上,责任保险在性质上既不同于人身保险,亦与财产损失保险有所差异。责任保险具有3个特点:1)责任保险的标的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与有形财产为标的的为被保险人本人利益投保的保险不同,责任保险是为第三人利益而订立的保险合同。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是责任保险得以成立和存在的基础。通过责任保险,致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转化为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2)责任保险为限额保险。责任风险比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不像其他财产保险或者人身保险那样规定保险金额。责任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的发生与否以及赔付责任的大小均取决于多种偶然因素,所以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所约定的保险金额实际为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3)保险偿付具有替代性。责任保险为被保险人分散和转移其赔偿责任的一种方式,亦为受害人取得实际的赔偿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责任保险的保险人承担了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其居于代被保险人向受害人赔偿的地位,这就是责任保险赔付功能的替代性。产品质量保险,也称产品保证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或者产品信誉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制造或销售的产品丧失或不能达到合同规定的效能而应对买主承担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19]。产品质量保险的保险金额一般是按保险标的的购货发票或修理费收据金额来确定。保险期限因产品的性能、用途不同而异,一般是以产品质量保证期来确定。产品质量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是:1)使用者因缺陷的产品所蒙受的损失和费用;2)赔偿使用者因产品质量不符合使用标准而丧失使用价值的损失和由此引起的额外费用;3)被保险人根据法院的判决或有关政府当局的命令,收回、更换或修理已投放市场的存有缺陷产品所承受的损失和费用。通过比较产品责任保险和产品质量保险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到两者存在以下区别:2.2.1风险性质和法律依据不同产品责任保险以各国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为法律依据,承保的是被保险人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民事赔偿责任,不以被保险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合同为条件。产品质量保险以合同法律制度为法律依据,承保的是被保险人的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以合同供给方和产品的消费方签订合同为必要条件。2.2.2法律原则不同产品责任在许多国家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只要不是受害人处于故意或自伤所致,便能够从产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等处获得经济赔偿,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产品质量保险以违约责任承担原则为基础,针对不同的问题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等。2.2.3责任承担方和受损方不同在产品责任保险中,投保方主要是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产品责任保险的受损方可以是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或用户,也可以是与产品没有任何关系的其他法人或者自然人,即只要因产品造成了财产或人身损害,就有向责任承担者取得经济赔偿的法定权益。在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中,受损方只能是产品的消费者,责任承担者仅限于提供不合格产品的一方,受损人只能向他提出请求。2.2.4承担责任的方式与标准不同产品责任的承担方式,通常只能采取赔偿损失的方式,即在产品责任保险中,保险人承担的是经济赔偿责任,赔偿标准不受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的制约。而在产品质量保险中,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一般不会超过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2.2.5诉讼的管辖权不同产品责任保险所承保的是产品责任事故,因产品责任提讼案件应由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管辖。产品质量保险违约责任的案件有合同签订地和履行地的法院管辖。

2.2.6保险的内容性质不同产品责任保险提供的是代替责任方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是属于责任保险。产品质量保险提供的是带有担保性质的保险,属于保证保险的范畴。

2.3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含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因被保险人生产或销售的食品存在缺陷,导致使用者或第三者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责任及赔偿限额内予以赔偿的一种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从原理上是产品责任保险的一种,但也存在不同。在我国,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由于产品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经过加工、制作,这就排除了未经过加工的天然品(如原煤、原油等)。在国外,多数国家的立法也未将初级农产品列入产品责任法范围,原因就在于食用农产品易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其产生的潜在缺陷难以确定缺陷来源。但是在我国一直以来食用农产品都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定义,食用农产品的范围和监管界限都特别模糊,并且副总理明确提出要将食用农产品的监管纳入食品监管的轨道。因此在实际监管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该把食用农产品纳入范围之内。根据上述分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陈列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保险公司购买限额保险,当生产经营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食品等存在缺陷导致消费者受到损害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

3设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对消费者、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政府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3.1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对消费具有较强的补偿功能食品安全风险种类多,既包括营养成分不合格、食源性疾病、也包括重金属、农药售药残留,还包括非法添加物等造成的危害,其对健康损害的范围往往蔓延到食品销售和消费的范围,而且危害程度往往难以预测。这就导致一些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中小食品生产经营者,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往往会破产倒闭,没有能力救济和补偿消费者受到的损害。如果没有责任保险制度,即使法律判定致害人应当对受害人进行赔偿,但由于较大的责任赔偿数额,致害人经济实力不足时,受害人应当获得的赔偿也难以真正实现。例如,2003年辽宁海城发生大面积“学生奶”中毒事件,该豆奶生产企业因投保了食品责任险,从保险公司获得了300多万元的赔款,转赔给了中毒学生的家长,从而保障了受害者的权益。责任保险还可直接由保险人承担对受害人的经济赔偿责任,受害人可以很快得到经济赔偿,且不必诉诸于法律,省时省力又省钱。因此,责任保险能很好地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使其及时得到充分赔偿,化解索赔矛盾。

3.2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分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损失严格责任之下的产品责任给企业主很大的经济压力,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因承担产品责任而倒闭。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具有分摊损失的功能,有助于分散行为人的意外责任风险,提高被保险人承担经济赔偿的能力,帮助被保险人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产品责任险由信誉好的保险公司来提供质量事故理赔承诺,保险公司的公信力无疑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心理保障和实质维护,有助于提高企业信誉和产品的竞争力。

3.3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有助于分担政府责任、降低社会成本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缺乏商业保险的介入,当事人财产又远不能足以承担其中的民事赔偿责任,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大局,政府无奈承担相关损失,以至于出现了“厂家肇事、政府买单、纳税人出钱”的尴尬局面。而且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受害者往往对赔偿数额不满意。通过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将社会力量引入食品安全治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有效举措。保险制度是社会运行的剂,通过责任保险手段来解决责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纠纷,不仅可以使政府相关部门从繁杂的事故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其工作压力,而且能大大降低社会成本,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因此,责任保险制度有助于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是政府运用市场手段管理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3.4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具有专业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功能食品生产经营者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后,把相关的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防范和降低自身的风险,往往会对被保险人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进行检查,督促厂商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客观上能够减少并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中小企业来说,监督效果更为明显。而且,保险公司掌握着食品安全事故的统计数据,并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长期跟踪分析和研究,具有风险控制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数据交换培养投保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帮助投保人识别和控制风险,指导其加强风险管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上述功能不断获得社会的认可,通过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规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号),要求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也明确要求推进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

4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构想

商业保险一般都实行自愿原则,但是对少数危险范围较广、影响人民利益较大的保险标的,则应实行强制保险。不少国家和地区都特别注重通过强制责任保险来促进公共安全。在德国,有120多种活动要进行强制保险;我国台湾地区的强制保险也比较发达,其强制公共意外责任险,几乎覆盖了绝大多数涉及公众安全的领域。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才能设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交强险是典型的强制保险,世界各国一般都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规定为强制保险的险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我国台湾地区实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食品卫生管理法》第21条规定,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指定一定种类、规模之食品业者,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其保险金额及契约内容,由中央主管机关会商有关机关后定之。当前,有必要在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品种和环节实行强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考虑到目前食品生产经营者不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现状,要发挥保险机构以第三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治理功能,同时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经验,建议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具体来讲,在《食品安全法》设立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具体实施步骤和管理办法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制定具体办法。具体设想是,在婴幼儿食品、学校等集体食堂、特殊人群食品、保健食品等领域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在消费范围广,风险较高的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等产品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在其他领域实行自愿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可以根据风险监测、监督抽检、案件办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等情况,来调整纳入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品种和范围。同时,实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品种和环节可以先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待积累经验成熟以后再纳入强制责任保险品种名单,再全面推广。保险费率建议按照总体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结合食品行业各领域的具体特点确定。

5结语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能够适应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形势,有效回应民众对食品安全诉求,保障食品消费者利益。无论从现实还是理论角度出发,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都将成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从理论和实践上,国家都有必要建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因此我国应尽快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条款写入食品安全法,并在此基础上将条款具体化和操作化,制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条例》,并参照交强险完善相关具体制度设计,结合食品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以便更好地发挥该制度的作用,使之成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一种新的有效路径。

食品安全制度篇3

 

一、采购管理

1、餐饮部应有专门负责采购的人员,采购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掌握烹饪及食品卫生知识,且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任劳任怨。

2、采购各种物资应坚持“勤进快销,以销定进,以进促销”的原则,大宗物资应定点采购,由供货方送货上门。

3、常用调味品可储存时间较长,每月进货一次。鱼、肉、蛋、禽类根据用量及库存容量2天至7天采购一次。新鲜副食品每天采购一次,保证新鲜,避免浪费。

4、购回物资要有专人验收,核对数量、品种并检查质量,当场过秤,验收合格后在入库单和发票上签字,方可入库。

二、库房管理

1、粮库用于储存米、面、杂粮等。应注意:防霉、防鼠、防虫蛀;保持通风干燥,米袋面袋要勤翻动,离地面15-20cm,行与行之间有50-60cm距离。

2、冷冻库用于储存肉、鱼、虾、鸡等。冷藏室用于放置鲜蛋、蔬菜、豆制品。应注意:肉类与有特殊腥味的食品分开;杜绝腐败变质食品入库;防鼠、防蟑螂,保持清洁,定期打扫。

3、熟食库用于储存熟食。应注意:储存期要短,尽可能保持新鲜,发现腐烂变质的立即清除。

4、干货库用于储存粉丝、木耳等干货以及灌装食品和糖、油等调味品,要求分类保管,摆放整齐,保持干燥通风,经常检查,避免食物霉变。

5、库房设有专门库管人员,出入库必须填写出入库单据,双方签字一式两联,以备查账。

三、食品卫生管理

1、不购买不新鲜食品,严禁购买及使用腐烂变质的食物,以及其他感官性状异常食物。

2、要做到生品与成品、熟品相隔离,成品与半成品相隔离,食品与杂物相隔离。冷藏时要做到荤腥类食品与其他食品相隔离。

3、食物制作及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防蝇、防灰尘,以避免杂物混入食品。

4、隔餐食物如可食用,必须经过回锅加热。

5、各种调料不宜久置,装盛调料各种器具应经常洗涤。

四、环境卫生管理

    1、要经常性打扫和清洗食堂地面,做到地面无杂物和积水

    2、储藏室要保持干净、干燥和通风,储藏间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及个人物件,物品存放要离地,隔墙,分类。

    3、对食堂周围的阴沟、角落、泔水桶,垃圾堆要经常性清理,预防细菌感染食物

    4、对存放厨具,餐具的各个角落要经常抹洗。

5、每周五要进行厨具、餐具的清洗及厨房、餐厅及周边环境的大扫除。

五、个人卫生管理

    1、食堂工作人员要做到"四勤":勤洗手、勤洗衣服、勤洗澡,理发;勤换工作服。

    2、在工作前及处理食品原料后要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直接用手接触入口食品之前(如抓粉条,切菜,加工面粉等)应用热水消毒。

    3、不得在食品加工期间及销售食品前抽烟,不正对食品咳嗽、打喷嚏,不随处吐痰。

六、安全生产管理

    1、食堂安全保卫工作由食堂管理员实施监督,由各岗位班组长负责,要定员定岗,责任落实到人。

    2、使用各种炊事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专人使用保养。工作中要精神集中,不准说话聊天,必须戴套袖和工作帽,穿围裙,杜绝人身事故的发生。

    3、注意用电安全,机器使用后必须关闭总电源,人人注意节电、节水;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避免责任事故的发生。

    4、使用煤气时要做到“火等气”,发现漏气及时修理。开着火人不准离开,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每个人都要学会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记住火警电话119。

    5、下班后,班组长要检查煤气、水、电、门窗是否关闭好,做好防盗、防寒等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制度篇4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社会共治 公益诉讼

作者简介:陈梦婷,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利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近期的上海福喜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食品被查出使用过期原料生产食品,而其原料供应商正是上海福喜。受福喜事件的供货断档影响,国内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多家洋快餐出现销量下滑,直接导致整个快餐行业“很受伤”,不仅如此,公众的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很快影响到到产业链上游的蔬菜、肉类等供应商,出现时间或长或短的销量下降、生产停滞。受害人范围的广泛性可想而知,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再次受到重创,严重造成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从这一方面也可看出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堪忧,亟需再整治。

一、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背景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依旧是目前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依靠力量,但是现在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国务院通过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食品安全法修改草案将“社会共治”作为食品安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现在强调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表明要保证食品安全,仅仅依靠食品监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而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将作为广泛的社会元素――公民及社会群体都纳入起诉主体范围,扩大了食品安全的公众参与度,所以食品安全治理亟需引入公益诉讼制度,使公众能够广泛的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内涵

(一)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概念

最早,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公益诉讼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公益诉讼制度渐渐变为两种:广义公益诉讼和狭义公益诉讼。广义的公益诉讼包括所有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请求人民法院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狭义的公益诉讼将提起诉讼的主体限于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

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即指特定组织和个人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时,都可以对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其进行纠正和制裁。2013年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条款被认为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司法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并且也首次明确承认了我国公益诉讼制度。

(二)为什么要建立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

1.行政手段保护公共利益具有弊端。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当前主要是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管。一直以来,国家行政机关都被认为是维护公共利益有力的维护者,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人性的某些缺陷,在公益和私益之间难免会丧失公正,例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形成地方保护现象、政府部门与违法人员勾结怠于履行职责等。因此,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必须寻找其它更行之有效的途径来保护公共利益。

2.公益诉讼主体具有广泛性。公益诉讼的一大特点就是提起诉讼的主体可以为任何组织和个人,虽然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的主体限定为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即点明了食品安全公益诉讼的主体必须是由法律规定,但是,相比于普通诉讼制度,已将原告为与所诉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扩大到只要有关组织和个人发现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即可依法提起诉讼。

3.公益诉讼权利救济具有直接的经济赔偿和精神抚慰的特点。在权利救济方面,行政治理是从市场竞争监管和产业发展环境的层面要求违法者承担的责任,在这种处罚与救济模式下,以处罚为主,对违法者给予经济处罚和剥夺经营资格,对消费者直接损害的填补则明显不足,对发动消费者的广泛参与是极为不利的,客观上易出现消极的救济效果。 通过法院判令有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受害者进行直接的经济赔偿与精神抚慰,能够更好地对受害者进行损失补偿。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模式即能够达到此种积极的救济效果,真正提高食品安全利益最为相关者的维权意识以及激励他们进行维权的行动意愿。

4.事先预防功能。现有的救济制度中有关组织和人员向司法途径请求救济,都需要实际损害的发生,而且当前媒体曝光揭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都是在出现大量的受害者之后,产生一些原本可以被扼杀在摇篮中的伤害。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不要求实际损害的发生,只要组织和个人发现侵害侵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就可依法提起诉讼。

5.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由于政府大包大揽的职能,导致社会公众过分依赖行政权力的监管,习惯性的将维护公共利益的重任全部甩给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而自身的维权意识薄弱,只是扮演一个冷漠的维护公共利益的旁观者的角色。而公益诉讼制度积极鼓励每一位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当中来,通过诉讼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从而达到维护自己的权利的目的,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解决。

三、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构建

(一)食品安全公益诉讼的主体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说明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为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其可以分为三类: 1.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是国际惯例。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具有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的主体都是作为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在监管中具有信息和技术使其本身就拥有优于一般民众的优势,由其担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再适合不过,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由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举证更为可靠、便捷,胜诉几率更大。除此之外,由于其拥有雄厚的诉讼资源和大量的诉讼人才,具有相当的诉讼实力,且提起诉讼的经验丰富,因而检察机关和法定的行政机关作为公益诉讼的先锋和主力是毫无疑问的。随着机构改革的完成,《食品安全法》势必修改,可以明确卫生、农业和食药监部门承担公益诉讼的职责。当然,由于行政机关身兼数职,为避免其履行职责时角色错位,应当规定公益诉讼的只有在行政机关穷尽一切行政管理手段仍无法制止危害公共利益行为的情形下才能提起。

2.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我国公民行使结社权利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他们代表着某些特定团体的共同利益,为了维护其团体利益,他们向人民法院寻求救济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团体都可以提起公益诉讼,法律明确指出只有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才能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等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已确定了消费者协会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但是现有的法律对有关组织的界定依然不明晰,所以为使更多的社会团体能够纳入到公益诉讼的行列中来,还应当通过相应立法进一步扩大有关组织的解释。

3.公民。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我国现有的法律将个人排除在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外,公民作为社会成员,且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公民常常成为最主要的受害群体,食品安全作为一种公共利益,与之息息相关,所以和很多学者意见一致,我认为公民应当被赋予公益诉权。虽然食品安全问题中,常会出现大量的受害者,也许会导致 “滥诉”现象,限制原告资格并非是解决此类问题最好的方式,而应通过设置更科学合理的诉讼模式和救济程序来更好的解决。美国的公益诉讼制度比较发达,其成文法明确赋予公民对公益案件的起诉资格,特别强调个人在法律实施中的作用。公民和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在《清洁水法》、《海洋倾废法》、《行政程序法》等法律中已经确定下来。1863年的《反欺骗政府法》规定,任何个人或公司在发现有人欺骗美国政府钱财时,有权以美国的名义控告违法的一方,并在胜诉后分得一部分罚金。美国许多环境保护法律都规定了“公民诉讼”制度,授权个人对污染企业和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机构的环境违法和行政不作为等提起诉讼。

(二)食品安全公益诉讼的对象

食品安全公益诉讼的对象主要是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在该种违法行为出现时,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均可以以原告身份向法院起诉,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此外,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所针对的行为,既可以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对食品安全产生损害的行为,也可以是对食品安全的预期损害利益,不要求必须有实际损害发生。此外,提起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时,不论起诉对象是公民、私法人、非法人组织,还是垄断经营组织和行政机关,一律受到公众的监督,对被告的身份在所不问。

(三)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的管辖

由于公益诉讼制度不同于普通的民事诉讼,各国都对公益诉讼案件的具体管辖作出了特别规定。印度独创了“书信管辖权制度”,即法院可以根据任何人或社会组织写来的一封信、一张明信片或提交上来的新闻报道行使公益诉讼的管辖权。 中国现行实施的管辖制度主要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考虑到食品安全案件涉及受害者较多,标的额较大,影响范围大,案情也较复杂,社会关注度较高,原则上案件一审由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其较熟悉当地情况,便于了解案情,而且中级人民法院的专业性较强,有利于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案件的合理解决。

四、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制度

(一)公益诉讼前置程序

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普遍公众的利益,社会关注度很高,为了充分保护公共利益,防止浪费司法资源、维护诉讼秩序、防止滥诉现象的发生,有必要设置公益诉讼前置程序,所以在对公益诉讼的受理之前应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比如审查原告身份是否适格、起诉证据是否充分等等。此外,还要告知原告先履行相应的举报和控告义务,在有关国家机关不及时制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或者不愿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才可径行提起诉讼。

(二)原告处分权的限制

国家和公民赋予了公益诉讼的起诉权,为了维护司法的权威性,我们应当限制原告的处分权,不能任其随意撤诉。这也就是说,只有被告承诺停止侵害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原告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而不能举证被告的行为的确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原告不得撤诉或和解。

(三)激励制度

食品安全制度篇5

01

法定代表人负首要责任

1.

负责全园食堂的食品卫生与安全;

2.

检查食堂执行《食品卫生法》落实情况;

3.

及时调研和了解学校食堂工作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协调处理食品卫生投诉事件;

5.

发生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立即赶赴现场,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02

主管人员负直接责任

1.

认真学习贯彻《食品卫生法》

2.

制订学校食堂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及食品卫生岗位责任制;

3.

对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及食品卫生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4.

及时解决学校食堂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向主管园长汇报;

5.

发生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立即保护好现场,积极组织对病人进行抢救。

6.

处理食品卫生投诉事件;

03

从业人员负岗位责任

1.

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一切为幼儿服务的思想,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幼儿生理和年龄特点制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适合幼儿的饭菜,促进幼儿身体健康。

2.

努力钻研业务,提高烹调技术,做到色香味俱全,米饭软硬适当,花色品种多样,促进幼儿的食欲,保证营养的质量。

3.

严格执行营养卫生要求,把好食物验收关,青菜先洗后切,做到无沙、无尘、无杂质,食具餐餐消毒,熟食加盖,生熟分开,凡已腐烂变质食物不能给幼儿吃,严防食物中毒。

4.

搞好厨房的清洁卫生,保持厨房干净、整洁,每天小扫,每周大扫,厨房用具要定期擦洗干净。

5.

注意个人卫生,上班要戴好工作衣帽,上厕所或干脏活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6.

落实食谱计划,坚持按时开餐,做好食物保温工作,做到公私分明,禁止多吃多占现象,团结协作,不断改进服务态度。

7.

做好安全工作,防火、防毒、防盗,不出事故。

8.

对食物留样48小时,并对观察结果作好记录

9.

注意节约能源,不浪费。每天下班前需检查液化气、水源、电源有无关闭。

10.

遵守幼儿园的其他相关制度,做好其他安全卫生工作

04

采购员岗位责任制

1.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食品采购验收制度,;

2.

采购各类食品原料应新鲜;

3.

采购定型包装食品的食品标识应符合食品卫生法的规定;

4.

采购食品时要严格执行索证制度。

5.

采购食品入库时,应严格进行登记验收。

05

食品库房保管员岗位责任制

1.

应严格执行食品库房卫生管理制度;

2.

建立台帐,及时注销使用的食品;登记购入的食品;

3.

食品安全制度篇6

一、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经营。

二、食品从业人员每年体检一次身体,持有效的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上岗时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三、建立食品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禁止采购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证商贩提供的食品;无商品标签或超过保存期限等“三无”的食品;未经有关部门检疫、不合格的畜禽肉类制品;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混有异物的食品及其它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四、库内食品要分类存放,摆放整齐,做到先进先出,防止超期变质。

五、食品的保存、清洗、切配过程要做到生熟分开,冰柜、用具、容器应有生熟标记,不得使用塑料容器盛放熟食品。

六、食品的营养要搭配合理,符合学生生长发育的需求。

七、厨师操作前要对食品、半成品的质量严格检查,对不符合烧煮、烹调要求的食品不准进行烹调加工。烧煮时,应将食品上下翻动,使食品各部位都能受热,防止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八、公共餐具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

九、学校每餐、每样食品按要求进行留样,分别留足100g盛放在己消毒的留样盒中,标明留样时期、品名、餐次、留样人后存入冰箱内,并作好留样记录。留样食品必须保留48小时,保存期内未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即可倒掉;留样食品盒应单独存放,不得与其它无关食品混放。

十、工具容器设备要洗净,厨具要摆放整齐。及时冲洗、清扫工作场所,保持环境卫生。

十一、完善防蝇、防尘、防鼠、防潮设施,定期开展除四害活动。

十二、严禁学生在校门口购买过期变质及三无食品(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

**县**镇第二中学

食品安全制度篇7

一、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的动因

农村食品安全,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局。邵阳市工商局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制度,旨在破解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难题,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通过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从源头上改善农村食品消费环境。近几年来,城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日趋完善,而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相对乏力,加之农村是食品安全事故的易发区和多发区,农民识假辨假能力较差,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通过推行村民自治制度,能够提高农村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把食品进货、销货环节置于广大村民的监督之下,从源头上防控食品安全事故,改善农村食品消费环境。

(二)通过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从根本上夯实食品安全监管的群众基础。农村是劣质食品消费的重灾区,制售“三无”食品、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过期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农民由于食品安全常识匮乏,购买食品时关注较多的是价格和分量,考虑较少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有的即使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但无法辨别假冒伪劣食品、“三无”食品和过期食品。推行食品安全村民自治,把食品安全交给广大村民自己来管理,这样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实现人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个个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全民共享食品安全监管成果的目标。

(三)通过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创新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农村是个广阔的食品消费市场,容易诱发食品安全事故,按照传统的监管模式,仅靠工商部门的日常巡查,搞几次专项整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调整工作思路,创新监管模式,通过村民自治的形式,整合工商部门和村级两委班子的力量,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群众化、常态化,才能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的做法

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既是一项新的工作,又是庞大的社会工程。为确保试点成功,我们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成立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工作试点领导小组,加强科学调度,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方法步骤和要求。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村民自治氛围。市局编印了《农村食品安全宣传手册》、《新宁县工商局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宣传资料》和《食品经营者自律制度》,发放到辖区群众和食品经营户手中。同时,在村委会、集贸市场和主要街道设立宣传栏,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消费安全常识、投诉方法和村民自治的意义与作用,帮助村民树立自治观念,增强自治能力。积极投身自治工作。

(二)建立自治组织,赋予村民自治职责。市局在试点的万塘乡万塘村成立了万塘村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委员会,并指导其制订《食品安全村民自治章程》,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权的方针,赋予自治委员会五项主要职责:一是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二是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三是协助处理当地消费者的投诉事宜。调解不了的。再移交工商所处理;四是监督食品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包括对流动货车的监督:五是配合工商所做好食品质量检测。并在村里设立12315联络站、消费者投诉站,调动村民共同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维权工作。

(三)组织业务培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市局先后3次召集万塘村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委员会成员、辖区食品经营户和部分农民群众,就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日常知识进行专题培训。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鼓励其对食品违法行为进行揭露和监督,村民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率达到了100%;同时,每年给农村学校的在校师生举办两次食品安全知识公开课,有效提高了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强化行业自律,夯实村民自治基础。市局通过举办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班、与食品经营户签订《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责任书》、建立食品经营户信用档案等形式,督促食品经营户自觉做到不销售“三无”、过期霉变、假冒伪劣食品。要求食品经营户对流动运货车进行登记,并向工商所备案,对来历不明、存在假冒嫌疑的食品,及时向当地投诉站举报。从而使食品经营户增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坚持诚信经营,加强行业自律,为村民自治奠定了基础。

(五)完善信息平台,方便开展村民自治。工商所对农村食品经营户全部建立了“经济户口”电子、书式台账,实行分类监管,对食品经营户的经营状况进行登记、加强日常巡查、申诉举报、落实自律制度等情况。实现局所联网,及时为村民自治委员会提供食品安全信息,食品消费警示,公开纠纷调处结果,便于他们顺利开展自治工作。

(六)加强行政指导,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指导食品经营户在店内醒目位置整齐悬挂《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新宁县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公示牌》、《食品经营户承诺牌》、《食品经营者自律制度》;帮助食品经营户建立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等制度,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引导村民到证照悬挂整齐、相关制度上墙的食品经营店购买食品。

(七)运用舆论导向,扩大村民自治影响。市局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让社会各界、广大群众懂得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不法经营行为及典型案例,坚决揭露予以曝光,对守法经营者予以保护和宣传。大大提高了村民自治组织的群众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的成效

实践证明,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制度,是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的有力举措,切实可行,尽管实施的时间不长,但效果已初步显现。

(一)进一步规范了农村食品市场经营秩序,防范了食品安全事故。通过村民自治,有力规范了农村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行为,食品经营者普遍建立健全了进货查验制度、购销台账制度、食品准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和食品质量承诺制度,对流动送货车和流动商贩实行登记备案,把食品的采购、储存、运输、供应诸环节都置于监管之中,强化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形成了食品来源清楚、流向可控、源头可溯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自推行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以来,食品经营户索证索票率达100%,购销台账建立率达100%,基本做到了进货有凭证、上柜有检查、销售有记录、质量有承诺、退出有渠道。

(二)进一步密切了农村消费者与食品经营户的关系,减少了消费纠纷。在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指导下,农民消费观念、消费倾向及识假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乐意到证照齐全、悬挂食品经营户承诺牌和食品经营者自律制度的商店购买食品。农村食品经营户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不再销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和无QS标志食品,自觉接受消费者的监督,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更加和谐,消费纠纷明显减少。

食品安全制度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使食品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国家食品安全管理者来说,实现食品的消费安全成为了巨大挑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成为应对食品问题的新兴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推崇。为了满足国内公众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需求,我国需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管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高食品质量安全。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概念及意义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作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新兴技术手段,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对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食源性危害及其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风险评估是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必要手段,是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要来源。

由于食品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首先,有利于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现实危害以及潜在危害进行科学监测,能及时发现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并采取对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此外,有了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能够很好地消除公众因食品信息缺失导致的恐慌,有助于更好的认清食品是否安全。

其次,有利于建立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通过风险评估进行前端判别和管理,建立预警体系,能够有效地避免食品安全风险末端管理的成本高、效果差难题,风险评估报告将成为风险管理的有力依据,为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提供信息和依据。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缺陷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目标是在独立、科学、透明的基础上确保公众的身体健康。不过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不健全

从法律形式上来看,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少数,缺乏相关的具体技术性规范,只规定风险评估的大致流程远远不够,只有出台具体的风险评估操作细则,评估工作才能有章可循;从立法过程来看,我国立法透明性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缺乏公开透明的立法程序;从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来看,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立法没有明确构建相关框架体系,导致评估的规定零散,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有待完善

首先,我国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缺乏独立性。卫生部门不仅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而且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部门之一,评估工作容易受到相关行政部门的影响,独立性和公信力难以保障;由于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级别低,隶属于卫生部,导致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执法范围仅限于卫生部门职权范围;其次,国家风险评估中心也有待完善。由于该中心刚刚成立,在独立性、人员配置、机构设置、运行程序等方面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议

与国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相比,我国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在完善该项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1.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新的食品安全保障立法理念,必须通过立法加以细化各项制度,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欧盟、美国等国的食品安全立法均将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其立法的最高目标,相关立法内容广泛,可操作性强,对食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管,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保驾护航。在我国,应对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整理和修订,减少和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具体的食品管理办法,对风险评估的原则、依据等作出全面规定,明确食品风险监测机构和食品风险评估机构的设置、权限、运作方式,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问题,保持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确保我国食品安全评估制度有效运行。

2.健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首先,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独立性。建议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设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解决其设置层次低问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人选任用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任,避免其组成人员具有行政附属性、临时性和缺乏权威性等特征,使其成为独立的技术决策和监管机构。其次,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机构建设。评估中心的各部门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好风险评估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等工作,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及其相关工作的技术水平;建立并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真正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各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发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策略,改变了食品安全由“事后惩罚”向“事前预防”的监管理念。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不仅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也能够促进食品安全其他关键技术和相关领域的协调发展,最终确保公众能够使用放心安全的食品。

参考文献:

[1]张晓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研究,山西大学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

[2]饶朝龙,刘书文:浅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促进,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 年第 11 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唐山陶瓷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