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陶瓷范文

时间:2023-12-01 04:54:24

唐山陶瓷

唐山陶瓷篇1

就目前的发现看,唐代山西烧瓷地点应当就是浑源窑、河津窑、平定窑三处。太原、长治一带墓葬、遗址中经常出土唐代陶瓷器,数量较大,况且有自己的特点,这两个地区在唐代也极有可能烧造陶瓷,但需要证实。以现有资料看,唐代山西的陶瓷窑址中,除浑源窑发现两处窑址和较多的遗物外,河津窑和平定窑发现的遗物较少。由于河津、平定的窑址没有得到保护,毁坏严重,因此难以取得研究所需的窑址第一手资料。

浑源窑

浑源窑于上世纪70年现,首次对窑址进行调查的是水既生和冯先铭先生。冯氏把对浑源县古瓷、青瓷、大瓷三地窑址考察采集的标本发表在《中国古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中,这些标本中,有一部分就是唐代遗物。但冯氏没有谈到三彩和绞胎器物,应当是没有见到这类标本遗物。1997年4月,我们对浑源窑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了界庄唐代窑址。同年9月,对青瓷窑和界庄唐代窑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得到了一批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它们依胎釉可分为青釉瓷、黑釉瓷、白瓷、三彩陶器、青釉陶器和黄釉、绿釉陶器。

青釉器 釉色多青中泛黄,玻璃相较好,少部分青中泛出铁锈色,这是因烧造温度过高,釉中所含铁元素析出到表层所形成的。器型有盏、钵、执壶、盏托、玩具、铃铛等。

盏有弧腹和斜腹两大类。璧底,底足内施釉。口径12.8~15.6厘米,应是当时的茶具。这类盏的外壁施青釉,而内壁挂化妆土施白釉(图1)。这种外青内白的施釉方法和只施单色釉相比,在制作过程中显然要麻烦和复杂,这是否说明唐代中国塞外对饮茶器具的审美意识与中原地区存在差异?

钵有敛口和直腹两类。敛口者大小不一,器内都满釉,外半釉,不论大小皆饼足。大者多在器外肩腹部施以跳刀手法做出的席纹,小的器物则没有这种装饰。直腹钵,也有人称深腹碗,为饼足,外施半釉,圆唇刮釉有芒(图2)。由此看来,唐代就有芒口器物,这种口唇部刮釉的手法应不是所谓定窑中期以来烧造工艺才有。黑釉器物中也有口部刮釉的,这种现象可能主要是因装烧的需要而形成的。

执壶以喇叭口的执壶为多。器内口颈部以下不施釉,器外也是半釉,器身多席纹。显然它和钵类器物一样,在施釉上没有盏那样讲究。

盏托和盏配套使用,产量应当较大。窑址中见到的盏托托钵身矮,器内满釉。

铃铛可以实用,也可以作为玩具,在唐代窑址中常见。浑源窑的铃铛在其中鼓部有一匝凸棱,是仿金属铃铛制作的。

青釉器中还发现有手工捏塑的动物。一种为玩具类;一种为附件类。图3为一只卧姿山羊,红胎细腻,卧于一方座上。方座下有一圆形无釉物凸出,推测是一件器物的钮。凸出物是为了和器盖相接的。该羊全部为手工制作,可以窥测到浑源窑雕塑的艺术水平。古瓷窑的一件蛙形玩具也有理由使人相信,唐代浑源窑产品是非常丰富的(图4)。

黑釉器 质量最好的是釉色乌黑如漆的一种,也有黑中泛紫以及酱黑相杂的。乌黑如漆的一类釉,匀净细腻,釉料应当是刻意调配的。其他黑釉器发色则参差不一,明显有别于乌黑的那种。器型有盏、碗、钵、瓶、罐、执壶、盂、盘、炉等。

盏有两类。一类是外黑釉内白釉,在装饰手法上和青釉盏一致,内施化妆土挂白釉,外施黑釉,黑釉细腻匀净,显然也是一种刻意制作的产品。外黑内白和外青内白的盏是浑源窑高温瓷器中最具有特色的器物。另一类是标准的黑瓷,内外都施黑釉,比外黑内白的制作简单。

在原来发表的调查报告中,碗称其为钵。大小不一,但和盏相比,口径都大,为18~20厘米。唇口,曲腹,饼足或璧足。器外满釉或半釉,器内不施釉(图5)。由于器内光素无釉,当时是否作为饮食之用,还需要确认。笔者认为也有可能是作为香炉使用。而大家普遍称作炉的器物,这里也有发现,板沿、敞口、硬折腹,束腰带座,炉盘内无釉。这类炉式耀州窑遗址出土不少,唐代以后的10~12世纪北方地区大量流行,式样变化不大。

钵为唇口,饼足。内满釉,外半釉。有大小之别(图6)。

研磨盘为圆唇,浅腹,环足,器外半釉。器内满布坯体湿软时划上的涡状纹和放射线纹组成的网纹。有的用“十”字分隔,有的则以划出的花瓣分隔(图7)。从窑址的发现情况分析,这类器物在当时的烧造量较大,也许和饮茶之风的盛行有关。其极有可能是用来研磨茶叶的。

执壶为喇叭口,小直短流,釉色或乌黑,或黑中杂铁锈色,器外多施半釉。器形矮而敦实。短流粘接上的水平较高,没有干裂痕,但从壶内观察,壶身坯体戳出的小孔则不规矩。壶有大小之别(图8)。

罐矮敦,束颈,肩部有双泥条耳。器内外皆半釉,从罐下腹釉的两侧呈弧线下垂的状况看,当时采用的是蘸釉法施釉。

黑釉器物中有不少平底、芒口的盏,造型简单,做工粗糙。带盘口的小瓶和瘦高的瓶都不施满釉。小口垂腹的盂在唐代常见。而对于矮扁带流的标本,其完整的器物造型还不得而知。

白釉器 可区分为细致和略粗的两类,都施化妆土。细致的一类,化妆土细白,釉层匀净,可以看出属精心制作。如盏,内外满釉,釉面细致匀净,釉层透明,是标准的透明釉,玻璃质感强,甚至在器底的足内也挂化妆土,施透明釉(图9)。唐代最为有名的邢窑白瓷在当时最大限度地完善并体现了这种细致瓷器的烧制水平,浑源窑的细致瓷器极有可能是借鉴了邢窑的工艺技术而生产的。同时,在技术上相似的细致的青釉、黑釉盏等也就自然出现了。所发现细致瓷器还有瓷盒,其化妆土和釉面制作都是比较细腻的。除盏和盒以外,应当还有其他的细致器物。另一类盏相对要粗糙,胎粗,化妆土略粗黄,施釉多数也是半釉,或施化妆土不到底,器足为璧底或饼足,有的器底挖极小的一点足,几近饼足。

白釉钵和黑釉、青釉钵的造型一致,有大小之分。同样,这三类釉色的钵器足厚胎处往往有在烧造时因温度过高所形成的炸裂现象。在距浑源窑很近的大同市 唐墓中出土的一件白釉钵,应当是这里的产品。该器物浅黄色胎,内满釉外半釉,报告者称“釉为乳白色”,口径5.2厘米,高4.5厘米,和浑源窑址标本器物在造型和胎质、胎色上较一致,但没有发现器外淌釉的现象。敛口厚胎的这类小钵在窑址遗物中没有见到,但基本上可以肯定为浑源窑产品。

三足炉作直腹和鼓腹两种。直腹的一种和青釉器物中的直口钵器身一样,只是器足有别,两种器物是否都是炉或作他用,还难以确定,应当是同一种用途。而鼓腹的一种同习惯上人们称为“”的器物应当相近,这类小型的器物则称为水丞。

执壶在浑源窑中较常见,几乎都是内满釉外半釉。喇叭口或直颈梯形唇口,双泥条系和錾(图10)。大小有别。和其他器物一样,底足烧裂的现象常见。图中看到的完整器物是村民在窑址区挖出后流散到民间的。类似的完整器物多数是因器底烧裂而废弃的。

器盖,除了发现盒式的盒盖外,还见到有平沿、子口,盖顶如乳状的一类盖,盖面施釉,内为素面。这种盖基本奠定了唐以后中国历史上器盖的最基本式样。

颜色釉陶器 浑源窑界庄村烧造唐三彩器物的确认是在1997年。此前,1982年版的《中国陶瓷史》曾提到浑源窑的黄釉器物,那是古瓷窑的产品。浑源窑唐代烧造陶瓷的报告在《考古》上已经发表,但因为当时提供的颜色釉标本器物照片没有被刊登,所以陶瓷学界没有看到。从1997年及以后的发现看,唐代浑源窑在现在的古瓷窑村和界庄村两地同时烧造陶瓷,两地产品基本一致。可确认的器型有执壶、罐、盒、盏、盏托、炉、玩具等。

三彩釉彩主要为赭、黄、绿三种,没有豫、陕地区常见的蓝彩,器物釉层厚,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紧密,极少剥釉现象。胎釉问不施化妆土,这可能是极少剥釉现象的原因之一。胎质细密坚硬,呈黄红色或土黄色,可以看出烧造温度较高。有部分白胎器物。执壶喇叭口,短直流,器外多满釉,器身多跳刀席纹,以凹旋纹分割;平底,底部有支钉痕,多数都有器身流淌下的釉水。

盒子是唐宋时期常见的器物,文献中多有记载,当时叫“(录皿)”,有金、银、瓷、漆、玉等多种质地。浑源窑的盒子为小平顶、折肩,高约3厘米、直径6.5厘米。盒子内外施满釉,玻璃质感较强(图11)。

水丞造型为圆唇、小口、鼓腹、平底、兽足。黄白胎,器内外都施三彩釉,釉质细腻光亮。高5.5厘米(图12),为大同市唐墓出土物。此器与浑源窑址所见标本较接近,应当为浑源窑烧造器物。

绿釉器物的标本发现不多,有胎质略粗呈黄白胎的碗片和细致而胎白的执壶类器物。碗片内外都施绿釉,执壶则在器外施釉。执壶的绿釉如瓜皮绿,细腻葱绿,别具一格,是唐代低温釉器物中少见的。器外也有跳刀手法制作的席纹。

黄釉器物在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中就提到了,但一直不知为何物。从目前发现看,颜色釉器物中器形最大的当数黄釉器物。有藏家收藏的一件黄釉执壶(图13),器形高大,为同时期其他窑址所不见。该器物高34.4厘米,最大腹径16.6厘米。圆唇、喇叭口、溜肩、深腹、平底。肩部有短直流。与流相对器物另一侧为三泥条组绑在一起的把手,流把之间有对称双泥条系堆贴在颈肩部。肩部为单向平刃坯刀刻出的纹饰,肩部以下通体饰折刃坯刀刻出的席纹。肩部及腹部有三组凹弦纹划破席纹,将器物几乎均等地划为上下四部分。器物不施化妆土,通体施黄釉,平底的边缘有流淌的釉水。黄釉清亮娇嫩,呈色纯正,釉层较厚,玻璃质感强。器内颈部以下无釉,拉坯痕清晰。陶胎细腻,厚0.5厘米,呈黄白色,露胎部分为浅砖红色。该壶泥条复合的把手和器身类似编织物的席纹,使我们感觉该壶造型和装饰好像来源于编织物的壶类。此壶是收藏者自窑址所在村内购得,而在调查时我们见到了和该壶大小、装饰几乎一致的黄釉壶标本,可以判定该器为浑源窑产品。黄釉器物还发现有略小的执壶,在胎、釉、制作上同样具有较高的水平(图14)。

绞胎器物 发现标本较多,可以看出这种器物的烧造量大。器型有盏、盏托、枕等。为白赭两种胎泥相绞,主要为仿木纹理。有贴面绞胎的素烧器物,器身则为黄白单色胎,似为动物造型。绞胎器物的釉层较厚,为发色稳定的略深黄釉(图15)。

河津窑

河津窑遗址已经被破坏,在窑址所在的北午芹村只能看到细碎的瓷片和窑具。标本都较少。从采集到的标本可知,这里烧造瓷器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唐代器物以豌为主,施化妆土,内满釉外半釉,饼足或玉璧底,胎质粗糙,夹杂有不少黑色小斑点。

平定窑

《中国古陶瓷图典》载:“唐代两窑(邢窑、定窑)烧造的玉璧底碗,柏井亦有。但制作略粗,碗外一般施半釉,碗里有3个支烧痕,不施化妆土的器物釉色泛黄。唐代还烧制花口钵等。”平定窑遗址目前几乎遭到完全破坏。以前的调查也有疑点。10多年前调查时,看不到遗址堆积层,唐代遗物和宋金遗物混杂,不见灰渣等杂物,可能窑址堆积在古代就曾经被扰乱,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平定窑器物胎质泛青灰,釉层薄而泛灰白或泛黄,纯白的器物并不多见。五代、北宋时期是该窑的烧造兴盛期。

另外,山西中部在北齐时已经可以烧造黄釉陶瓷,寿阳、祁县、太原等地墓葬大量出土该类器物。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太原发现的娄睿墓,出土了很多这类器物,曾因此召开专家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烧造地点就在太原附近的晋中一带。近年太原市考古所又陆续发掘出土了很多这类器物,印证了专家的推断是正确的。198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曾出土了一批唐代早期黄釉陶俑,数量较大,资料尚未发表。而这些黄釉器物在胎釉方面和北齐的黄釉器物极其相像,只是唐代器物胎釉略细,在烧造温度上也有了提高。国家博物馆收藏一件黄釉胡人俑,收录在《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4》内,名为大食人立俑。还说明“传陕西西安出土”(图16)。而同样的器物在太原1987年的出土物中就有,只是太原出土的脚下踏板略小(图17),其他如造型、大小,裂痕等方面都惊人地一致,显然两件俑是同一窑场生产。从北齐至唐代黄釉器物的出土情况看,太原一带极可能存在一座烧造陶瓷的早期窑场。

唐山陶瓷篇2

自1998年起,唐山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陶瓷博览会,2012年参会总人数更是达到20余万。从最初的118家参展商到2012年的近300家参展企业,陶博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会上签订的陶瓷贸易合同金额由首届的7.26亿元升至44.3亿元。

今年展会在以往的基础上,新添了两个展中展——唐山陶瓷历史文化展、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展和两项评比活动。唐山陶瓷历史文化展作为此次陶博会的亮点,旨在通过实物藏品、图片、文字、声光电等方式,将唐山陶瓷的发展历史做全景化展现,再现唐山作为北方瓷都的历史发展脉络。

从西缸窑到陶成局

唐山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唐山地区就已开始生产陶壶、陶具。

据《永平府志》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政府号召下,大量移民从山西、山东等地迁往人员稀少的地区——唐山。来自山西介休的田氏和范氏两个家族在今弯道山一带的河沿庄落户后,见当地有大量陶土,又有煤藏可作原料。于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制缸技术,在农作之余,生产缸、盆、罐等日常用品,开启最早在唐山手工作坊制作陶瓷用具的序幕,名“西缸窑”。后来,随着陶瓷生意的逐渐兴盛,他们又陆续成立了“德顺局”、“德顺隆”和“德顺兴”等多家瓷厂。

另一批自山东移民至弯道山公园以东地区落户的秦氏和常氏家族,则在各自拥有资金和技术条件下,共同合作兴办窑厂,制缸制盆,始名陶成局。因与西缸窑东西相望,那片地区也被人们命名“东缸窑”。至此,唐山窑陶瓷生产的雏形大致形成。

鸦片战争后,唐山陶瓷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唐山窑众多陶瓷作坊中,陶成局经营最为成功,实力最为雄厚。1877年,清政府开办开平矿务局,因开凿矿井需大量缸砖,陶成局传人秦履安在得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批准下,全权负责缸砖的生产,这直接为陶成局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到清末民初时,陶成局资本总额、生产规模和用工人数及产品产量,已占唐山整个陶瓷工业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之后唐山创下的“中国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第一件卫生瓷的诞生

1924年,中国第一件卫生瓷,即卫生洁具用瓷,在唐山启新磁厂诞生。启新磁厂的前身,为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的分厂,由唐山细棉土厂发展而来。

1900年,徳国地质专家汉斯·昆德受唐山细棉土厂聘请来到唐山。六年后,在汉斯·昆德的帮助下,开平矿务局会办、实业家周学熙从英国资本家手中收回细棉土厂自办,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公司。1921年,洋灰公司老厂闲置,经理李希明决定在洋灰公司北面建一生产陶瓷车间,即后来的启新磁厂。然而初期由于技术不佳、成品低档、销路不畅,陶瓷车间不久停产。

就在李希明打算停办时,汉斯·昆德以唐山拥有丰富的制瓷原料及开滦煤燃料的理由成功说服了李,并建议他添置现代化设备、购买外国原料及釉料、彩料。不久后,陶瓷车间引进德国先进的陶瓷生产机械设备,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电力、进口陶瓷机械设备、先进注浆生产工艺和采用近代工业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管理的陶瓷厂,首开中国陶瓷工业化生产的先河。

1924年,启新磁厂在借鉴外国生产卫生陶瓷经验的基础上,使用部分国产原料,利用煤烧倒焰窑,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这不仅改变了唐山千百年来手工生产陶瓷的局面,还为唐山卫生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山近代意义上的陶瓷生产应运而生。

一年后,新的瓷厂正式成立,仍以启新磁厂命名,职员皆由昆德选聘。1927年,启新磁厂开始生产彩色铺地砖和内墙瓷砖,并承办出口业务,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彩色瓷砖的陶瓷企业;短短一年间,启新磁厂生产的卫生瓷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启新磁厂的带动下,德盛窑业及东西缸窑各陶瓷厂先后采用机器设备和新技术,唐山日用瓷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唐山骨质瓷:从舶来品到尊贵国礼

2011年,一则英国皇室为庆祝威廉王子大婚,从唐山订购75000件骨质瓷的新闻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消息一经,无数媒体闻讯而至,一探唐山骨质瓷的究竟。

成型,刷活验坯,素烧,上釉,镶金贴花,彩烤——当英国威廉王子在结婚庆典上看到贴有自己与老婆甜蜜微笑照片的骨瓷盘时,他或许并不知道这件配以金边装饰的圆形瓷盘来自中国唐山,他更不会想到,从一块普通瓷土华丽变身为一件精美骨瓷器件,需要经历这么多道工艺流程。

骨质瓷英文名称“Bone China”,被誉为瓷器之王,最早产生于英国。1756年,英国人托马斯·弗莱在制造过程中偶然掺入动物骨灰,戏剧性地发明了骨质瓷。因其使用的动物骨灰,多为上等牛骨经过脱脂漂洗和高温煅烧而获得,需经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成型,其中采用许多特殊工艺,因此骨瓷瓷质细腻,釉面光润,有如脂似玉之感,极显雍容华贵。

动物骨粉的加入使这种瓷器更具硬度和透光度,但骨质含量越大,在制作过程中就越易烧裂,因而也造就了早期骨质瓷一品难求的珍贵。这种陶瓷珍品一直被视为贵族用品,特别是漂亮独特的手绘骨质瓷,将人文风情反映在瓷盘彩绘上,深得英国皇室喜爱。因其工艺极为复杂,用料十分考究,烧成范围窄,生产难度大,不是寻常国家可以生产的。迄今为止,只有英国、中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可以。

上世纪60年代初,建立不久的唐山陶瓷研究所,获知英国成功生产高档骨质瓷消息后,决定开始研制中国的骨质瓷。他们在无任何研制资料参考的情况下,将鲸鱼骨煅烧成灰,加入原料中,作为陶瓷原料使用。经过反复小型实验后,唐山陶瓷研究所终于制作出了中国最早的一件骨瓷产品,但是由于鲸鱼骨太少,不具备生产条件,一度停止了继续研制。

1964年,唐山的陶瓷科研人员凭着一套从英国带回来的皇家用瓷,继续对骨质瓷进行深入研究。七年后,在檀振岭工程师带领下,李洪凯和郝兑庭等人经过反复筛选骨料,不断改进工艺,逐步掌握了采用两次烧成,高温素烧,低温釉烧,使用定型匣钵控制产品变形,瓷器胎体抛光等技术,终于在1973年取得成功。一年后,唐山陶瓷研究所成功做出了骨质瓷样品。

1975年,中国第一件由动物骨灰为主要原料的骨质瓷产品诞生,它是一种透着绿色荧光的骨质瓷,名“绿宝石”。其质地虽不稳定,但已足以令人兴奋,因为它不仅填补了中国高档瓷生产的空白,还开创了中国骨质瓷发展的纪元。可惜制成不久,唐山大地震发生。骨质瓷科研实验第二次被迫中断。

直到1982年,第一瓷厂和唐山陶瓷研究所在经过反复研究变色机理,对近百个配方进行筛选的情况下,白色骨质瓷才成功出窑。经专家学者缜密论证,唐山骨质瓷顺利通过鉴定并荣获国家新产品奖。很快,唐山骨质瓷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这种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骨质瓷之瓷质甚至可与英国骨质瓷媲美。

唐山骨质瓷成天然的奶白色,色泽自然温润。它白度高、透明度好,敲击产生的声音清脆、余音悦耳,瓷质轻巧,手感细腻。“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可谓是它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此,唐山骨质瓷分别被选定为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官邸用瓷、1999年建国50周年天安门城楼庆典用瓷、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宴用瓷等。

其实早在2010年瑞典维多利亚公主大婚时,唐山骨质瓷就以珍贵纪念品的身份亮相斯德哥尔摩,而2011年英国皇室之所以会从唐山订购75000件骨质瓷,很大原因是受到瑞典公主婚礼产品的影响。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国皇室之所以青睐他们的产品,主要是因为瓷器上镶嵌照片的工艺。

今年6月,装饰有英国女王肖像照片和皇室专用图案的23400件月光平盘等骨质瓷纪念品,再次以唐山瓷的身份亮相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唐山骨质瓷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终于以最荣光的姿态回归这一工艺的发源地——英国,进入这个国度的顶级殿堂。如今,这种舶来品在中国这片沃土上重生,在登顶世界舞台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尊贵国礼的代表。

骨质艺术瓷: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与频繁亮相于欧洲皇室的小型骨质瓷盘相比,唐山艺术骨质瓷在形制上虽显笨重,但因其一体成型、将传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特殊性,更显当代唐山骨质瓷的特色。

2012年9月12日,世界最大粉彩骨瓷瓶在河北省唐山市成功出炉,这尊近半人高、耗费纯金百克的大型粉彩骨瓷天球瓶历时一年之久,经40余次实验才烧制成功,创造了世界骨质瓷史上的器型之最。它不仅因此成为唐山骨质瓷新贵,也让人们看到了唐山艺术陶瓷的希望。

据唐山元亨艺术瓷研究所总经理崔艾明介绍,这款天球瓶成功将传统绘画艺术和现代陶瓷艺术结合起来,将艺术瓷粉彩加入骨质瓷这一创新之举,不但在唐山陶瓷业没有,在全国骨质瓷的行业中也是史无前例。

近年来,艺术陶瓷不断成为收藏市场新宠,唐山艺术陶瓷历经多年发展,也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唐山元亨艺术陶瓷研究所崔艾明总经理说,“以前唐山骨质瓷只能做小件日用品,不能做高档、大件的艺术品,因为它无法成型,但现在经过技术改良后,骨质瓷产品可以成型,做成一体成型的大瓷瓶。”

“最早的唐山艺术瓷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有,当时有很多画家出去学习研究怎么将绘画艺术与唐山陶瓷的特色融合起来。到2000年左右,唐山艺术瓷开始有大的跳跃,2004年时,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将骨质瓷与艺术结合起来后,唐山陶瓷才得到各方面关注,大家开始对它有所了解。”崔艾明说,“当然,这还与生活条件与物质基础有关,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情趣、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骨质艺术瓷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如今的骨质艺术瓷,越来越注重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因为中国人自古至今一直是以内敛、中庸、低调的颜色去运用整个画面,而我们现在想对其进行改良,突破创新,运用极其跳跃、鲜艳的纯色来搭配中国传统因素,企图碰撞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感觉。在工艺上保证传统,在颜色和美感上突破传统,不仅符合大众的需求,也符合唐山艺术陶瓷的品牌形象。”崔艾明表示。

据了解,此次陶博会将按照日用瓷、艺术瓷、建筑卫生瓷三个瓷种划分,并在日用瓷展区设立“世界陶瓷精品展区”,在艺术瓷展区设立“宜兴紫砂精品展区”,届时将有国内外采购团组和专业买家到会采购。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院研究员雷从云先生在即将举办的“首届唐山陶瓷历史文化展 ”展品图录书序中,将陶瓷圈定为一个世界,认为它不仅伴随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每一步进程,而且还将伴随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他写到,了解陶瓷,就是了解中国,就是了解人类的历史,也是了解唐山的一个很好方式,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观展览,有机会读到这本内涵宏大、独具一格的好书。

《陶瓷史话》

刘汉宗 (1912-2001年),河北丰南人,著名国画家、连环画大师。凭借少时学就的绘画技法,刘汉宗只身来到唐山谋生,先是在唐山启新磁厂工作,后被聘为唐山缸窑瓷厂的绘画工,跟随著名画工孙海峰学习瓷画艺术。

唐山陶瓷篇3

【摘 要】近日,唐山博物馆入藏一批民国时期的嫁妆瓷,主要包括掸瓶和冬瓜罐两种器型,分别由当时唐山最大的三个瓷厂德盛、新明和东陶成生产,其装饰手法主要是粉彩瓷绘,内容有当时流行的少女游春图、仕女婴戏图及花鸟图等。

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年间,结婚时把瓷器作为嫁妆陪嫁非常流行,通常包括成双成对的瓷瓶、瓷罐、瓷盖碗等,器物上所绘纹饰题材大多具有美好吉祥的寓意,俗称“嫁妆瓷”。此类瓷器在清乾隆时期是达官贵人家女儿出嫁时的陪嫁礼品瓷和家庭陈设器,乾隆以后各代都在烧造,民国时期发展到最高峰,成为普通人家女儿出嫁的重要陪嫁礼品。嫁妆瓷作为一种文化,代表了当时的一种风尚,也表达着人们对于新人的祝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嫁妆瓷在民国时需求量很大,当时享有“北方景德镇”美誉的唐山的一些瓷厂也生产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但经过“”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后,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已属寥寥。近日,唐山博物馆从一位藏友手中征集到一批民国时期唐山生产的嫁妆瓷,共46件,大多保存完好,纹饰清晰可见。

这批嫁妆瓷可分为两种器型:掸瓶和冬瓜罐,其形制、尺寸基本一致。掸瓶侈口,粗颈,溜肩,长圆腹下部渐收,圈足,高45厘米左右,行话称“150件瓶”。“件”是陶瓷行业的专业用语,其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件”是一种量具,根据施釉工用釉的件数来定工时;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件”表示瓷器的体积及高低尺寸,器高60厘米左右的称“300件”,高45厘米左右的称“150件”,高30厘米左右的称“l00件”,高23厘米左右的称“50件”。冬瓜罐形似冬瓜,敛口,溜肩,鼓腹,腹下收,平底,高25厘米左右。此类器原有盖,但普遍缺失。

这批瓷器的生产厂家分属德盛、新明和东陶成三个瓷厂。这三个瓷厂原为一家,据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有秦姓兄弟二人由山东枣林庄移民到滦州,在今唐山市东缸窑落户,明嘉靖年间成立东缸窑一带第一家陶瓷作坊“陶成局”。后分化为德盛、新明和东陶成三个厂,并逐步发展为鼎足而立的三个大厂,其规模与产量占民国时期唐山陶瓷工业的70%以上,代表了唐山陶瓷业的发展水平。

德盛窑业占原陶成局产业的四分之三,因而其资金与规模是最大的。它原来主要生产粗瓷和耐火缸砖,1932年,在同业中率先使用电动机取代柴油机,又借用新明瓷厂的人才和技术,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注册“得胜牌”商标,产品由原来的粗瓷改为日用细瓷和耐火砖,成为唐山陶瓷业首屈一指的大户。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已先后在天津娘娘宫东口设立了德盛窑业厂总事务所和总批发处,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在北京成立了批发所,产品销往华北及上海、武汉等地,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并享有较高的声誉。

新明瓷厂仅次于德盛窑业,原为陶成局老厂即老陶成,1920年改名为新明瓷厂。新明最大的特点是重视技术进步,所以有突破性的发展和堪称辉煌的业绩。它首先研制成功蓝花氧化钴瓷器色料,开始生产蓝花白瓷、嫁妆瓷等日用品,产品行销华北和东北三省,获利颇丰。并从江西景德镇高薪聘请彩绘技师,传授白瓷加彩技术,生产出半透明的日用加彩釉白瓷,这在北方属首创。同时学习上海裕丰搪瓷厂的贴花喷彩技术,率先把此技术用在瓷器上。新明先后在北京天桥游艺园,天津沿河马路、河北大街和法政桥,唐山火车站等处设售品处4个和货栈仓库3处。1932年注册“明星”商标。

从陶成局分化出的另一厂为东陶成,也由秦家后人经营。东陶成原基础雄厚,但因在利用新机器设备、电力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落后于新明和德盛两厂,因而发展较慢。其产品多为地产地销,在外埠未设分支机构,但在唐山陶瓷业中仍居第三位。

民国唐山瓷的胎质一般较疏松,色泽白中泛灰。三家产品相比,德盛和新明瓷质量较好,胎体瓷化程度高,装饰图案刻画细致,只是德盛产品釉色显白润,新明产品的釉色呈淡淡的绿色。新陶成产品总体水平略逊于另两家,胎体较笨重,釉色泛青,画工水平一般,未见精品。这一点在唐山博物馆入藏的这批嫁妆瓷中可见一斑。

这批嫁妆瓷均以粉彩瓷绘装饰,正面绘图案,背面以书法作品装饰,图、诗相结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图案配上自创诗句进行画意创作,是民国时期瓷器生产的一大特点,但大多数诗文因作者文学修养不高,故格调显通俗,书法功力欠缺,有些潦草随意。从图案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人物图案和花鸟图案。人物图案有少女游春图和仕女婴戏图,描绘妇女或孩子们游戏的情景,生活气息浓郁,是嫁妆瓷上常用的纹饰题材。粉彩花鸟画则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题材入画,内容有花卉、瓜果、昆虫、飞禽、走兽等,以谐音会意,缘物寄情,来表达作品主题,寄托美好愿望。

1、德盛仕女游春图掸瓶 口径18厘米,底径14厘米,高46厘米。牌耳,器形完整。釉面略发灰。瓶上绘4名古装仕女在庭院中游春赏花,其中发髻高挽的三人是小姐,一名丫环侍立一旁。虽有主仆之分,但所绘4人均五官清秀,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口,体态柔弱,设色淡雅柔丽。其中一女左手举花瓶至肩,瓶中插满鲜花;一个肩荷花锄,挑着一只大花篮;另一女则手捧书坐在石上沉思。周围的树木、花草、围栏、岩石、房屋等以寥寥数笔勾勒而成,画面简略,与工笔人物形象相呼应,引人入胜。背面诗文为:“气和春光好,花间款步迟。香流停履处,游赏采芳时。”落款“壬申荷月岁次 江西德盛出品”(图一)。壬申年即1932年。因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江西瓷闻名全国,所以当时德盛的一些产品为打开销路也假托江西之名 ,有些产品署名“珠山德盛”也是这个原因,实际都是唐山德盛生产的。

唐山陶瓷篇4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架构:

名誉理事长: 杨志海 杨自鹏 秦锡麟

顾问: 燕公度 霍炽昌 张守智

陈帆 高力明 叶宏明

理事长: 刘

秘书长: 黄芯红

副秘书长: 张彩华 侯文全 毛增印

副理事长:

傅维杰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贾锋 北京华耐立家建材连锁

罗宏杰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张民 重庆锦晖陶瓷有限公司

孙靖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张士成 邯郸力力瓷业有限公司

孟令来 唐山梦牌瓷业有限公司

陈金偕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史俊棠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孔德双 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林荣德 信益陶瓷(中国)有限公司

范盘华 江苏拜富色釉料有限公司

阎百平 山东陶瓷工业协会

殷书建 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同强 山东淄博华光瓷业有限公司

王兴农 山东耿瓷集团总公司

赵春田 山东银凤股份有限公司

徐定昌 浙江省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

周健儿 景德镇陶瓷学院

郜景苏 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

余仰贤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协会

黄发建 福建省德化县人民政府

吴国良 福建华泰集团有限公司

苏尧棠 福建省佳美集团公司

许君奇 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

余阳春 黄冈市华窑中洲窑炉有限公司

王爱纯 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

王建奇 上海中陶卫浴有限公司

王迎军 华南理工大学

陈环 广东陶瓷协会

蔡镇城 广东四通集团有限公司

李棣萍 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蔡廷祥 广东长城集团有限公司

叶德林 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霍镰泉 新中源陶瓷企业集团

张孟友 鹰牌控股有限公司

萧华 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

谢岳荣佛山市顺德区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

蔡宪昌 广东三水大鸿制釉有限公司

边程 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林道藩 广东省松发陶瓷有限公司

冼永恒 华夏陶瓷博览城

陈林 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

刘振群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秦锡麟景德镇陶瓷学院名誉院长

陈帆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崔永顺原山东省陶瓷公司党委书记

张儒岭原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院长

张守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康时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周棣华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突出贡献的陶瓷科技专家奖

王迎军 华南理工大学

孔德双 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冯斌 广东省佛山市陶瓷研究所

刘刚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刘凯民山东省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继锋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孙靖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许建清 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何锡伶 原佛陶集团陶瓷研究所

周健儿 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

李非柳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杨洪儒 国家建材科教委陶瓷专委会

邱永斌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

苑克兴 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

郑国良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俞康泰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高力明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韩绍娟 辽宁省轻工科学研究所

缪松兰 景德镇陶瓷学院

燕公度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曹文彪 重庆锦晖陶瓷有限公司

中国陶瓷行业优秀协会奖

广东省陶瓷协会

山东省陶瓷工业协会

景德镇陶瓷协会

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陶瓷行业协会

潮州市陶瓷工业协会

浙江省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

枫溪陶瓷协会

唐山陶瓷篇5

关键词:唐代陶瓷艺术;装饰形式;写意绘画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063-02

一、唐代陶瓷文化艺术特色

唐王朝是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文化、经济繁荣发展,儒释道在这个时期呈现出夺目的光彩,人们的审美观念比之前朝又有了新的变化,南北朝“清瘦”与唐代的“刚健”两种文化审美元素共同被注入到陶瓷造型设计中,成为一种完美且协调的艺术特色。陶瓷文化艺术感染力又从文化趣味上导致了当时陶瓷制造业繁荣局面,唐三彩、长沙窑、越窑、邢窑陶瓷都接受着人的精神意志的感染,又有帝国的壮志雄心、文人的豪情壮志融于其中,伴随着潮起潮落的时代的变换,仍然熠熠生辉,尤其是陶瓷装饰画中的写意元素。如:长沙窑陶瓷画面中的书法、绘画,铭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山河大地、花鸟鱼虫的自然景象,写意的层次从人的精神升华到“天人合一”的最终思想定夺,突出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清雅、放达的精神状态。大唐文化尚处在一种繁荣昌盛的状态,从陶瓷的基础釉色呈现,到装饰“深加工”,都有着较为全面的文化内涵表现。

二、唐代陶瓷艺术装饰形式魅力

“天下器物,多有装饰”,传统的陶瓷制品通过外表颜色、图画、书法等艺术的表现,将传统艺术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层含义突出出来。唐代的陶瓷装饰艺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将陶瓷装饰语言用画笔表现出来,立体的画面更加值得欣赏者玩味。制陶者为了呈现画面的立体感,必须从陶瓷器物的形状与部位对装饰绘画题材、形式的特殊需求上出发,使装饰纹样更加形象,描写、刻画出更为生动的立体感觉。

真正的唐代陶瓷装饰形式主要融合了当时的几大文化要素:(1)观念文化,即儒、释、道学说中的精神元素;(2)社会制度,即当时人们的主导伦理观念,尊重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与精神诉求,描写人与社会的关系;(3)“天人合一”的美学感受,即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天、地、人”三才和谐并立的存在,使画面更加贴近大众;(4)文化继承与创新突破,即对前朝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将历史观念与现行的创新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陶瓷装饰中。长沙窑中制造的陶瓷更加具备这种典型性,它以青瓷为主,釉色主要为青、黄、白三种,长沙窑陶瓷首创釉下彩器上才会的装饰技法,青釉下的图案多用笔绘云彩与几何纹样,再加上印花、贴花、刻花等装饰内容的再现,使陶瓷制品更具形象感,突出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感官追求的艺术魅力。再加上盘、杯、碟、碗、灯等家用陶瓷器具的装饰画面中,表现出的自然景光、生活状态,给人以亲切感。

三、唐代陶瓷中的写意绘画艺术感染力研究

陶瓷中的写意绘画最注重形与神的结合,而中国的国画与书法正是将写意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艺术家用形简意丰的表现手法,将写意绘画的艺术技巧展现在陶瓷装饰工艺上,使得陶瓷装饰造型更加具有美感。我们知道,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用笔方面不讲究工细,但是非常注重对神态的表现以及发挥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因为陶瓷画面的整体尺寸不大,所以运用简单的描绘,将篇幅不长的绘画展现在陶瓷装饰面,又能够将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来,吸引人的目光,在使用或者玩味过程中,能够陶醉在写意绘画相得益彰的精彩自然魅力中。

当然不同的写意风格带来的直观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唐代融合多种写意绘画元素,将独到的思想意识、临摹、写生等元素融于其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的陶瓷制造手段注重釉色、胎质的细腻的写意刻画,釉层均匀,滋润光滑,如冰似玉,特别是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绿迷人。长沙窑陶瓷装饰的彩绘纹样,表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用寥寥几笔的写意画面展现出人的思想意识与生活状态,迎合了人的主观意识,形成一种气韵生动而近似现代水彩效果的写意画,它大量动用勾勒、勾花点叶、点垛、泼彩等技法,达到“画人欲语,画花欲滴,画鸟欲飞”的境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写意画作包括:(1)人物画。有竹林七贤、异国情侣等形象画作;(2)鸟类画。有雁、雀鸟、凤鸟等画作;(3)山水画。包括云山、树木、芦苇等画作;(4)走兽画。有狮、鹿、羊等形象画作;(5)纹理画。图形纹、放射纹等;(6)图形画。包括云彩、彩带飞舞等画作。这些写意内容将长沙窑制作的陶瓷从文化内涵上进行了提升,并且吸引众多国家购买,也使得当今许多文人、学者在不断研究长沙窑陶瓷的文化精神内容中获益不少。

四、写意绘画在唐代陶瓷中的思想突破上的独特表现

唐代的越窑、长沙窑、邢窑、唐三彩等都在写意绘画上有着重要的突破,对后世陶瓷制作与画面感呈现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功能。这些陶瓷装饰中的写意内容也可以说在唐代当时影响非凡,也是现在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科目,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佛教对唐三彩的重要影响,佛家在唐代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尤其是禅宗的发扬光大,奇葩般一枝独秀,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佛教中的佛、菩萨、罗汉等形象出现在陶瓷装饰画面中,给整个陶瓷增添了无数魅力。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佛教法器,它们多是由陶瓷制成,寺院里用来祈请、供奉、修法等用到的诸多佛像、器皿等,在制作及装饰过程中,融合了佛教本身的一种思想文化,通过文人画笔的描绘,将佛像刻画得庄严肃穆,在供养期间受到众多僧人、香客的尊重。同时,禅宗又和道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将陶瓷装饰中的写意精神提升到了一种“神秘”、“精进”的艺术写真状态。道教对陶瓷装饰也有深刻的影响,如萧疏清远的山水题材、宁静的独钓图、飘逸的高士仙人图等题材无不是以尽可能简约淡雅的画面来表现出现实人世之外的境界,将人的心灵与天地万物融合在一起,反应出“空性圆融”的宗教意蕴。

“文道并重”又是写意绘画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的另一个文化内涵,因为唐代的文艺思潮是以文质并重的,所以突出画面中形象的深刻含义,“文道并重”、“文质并重”的思潮融合进陶瓷装饰写意绘画中,就是要以陶瓷的造型、装饰突出表现出生活中的人文情怀,将各种形象都呈现出人的影子,将多元化的色彩内容与明朗的情感相结合,使陶瓷更具人的意志与情感色彩。比如以线为主的卷草莲花牡丹等生活气息浓厚的植物纹饰的出现,就是将形象与人的现实观赏价值相结合诞生出来的精神产物。器型也由汉魏的仿动物器型,如羊形灯熊形灯虎子蛙形水盂灯为主转向仿植物器型,制成瓜形花形的陶瓷样式,使人在观赏期间能够感觉到亲切的感觉。

五、总结

文章注重表现唐代陶瓷的艺术形式,刻画那个时代文化思想内涵,将形与神的艺术装饰内容和历史大背景下的写意情感融合在一起,是唐代陶瓷装饰艺术的一大特征,再加上儒、释、道哲学思想中突出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将美丽的景致与人物精神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这一层面来看,它又“以人为本”,发挥了人的主观意识,使陶瓷装饰的写意魅力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石毅.浅谈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探索陶瓷艺术发展新路子[J].陶瓷研究,2011(02).

[2]杨兴胜.景德镇陶瓷文化遗址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设计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唐山陶瓷篇6

【关键词】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构图规律;分析应用

引言

在我国璀璨的陶瓷文化艺术长河中,青花瓷一直以它那种蓝色的美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青花瓷具有干净纯美之感,我称之为“少女之美”,明代青花瓷以独特的构图和文化底蕴被世人所熟记。在现代陶瓷艺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强调创新,但是创新必须要以继承我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构图的研究发掘潜在的深层文化意义。

一、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概述

要论及到青花瓷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但是青花瓷并没有在唐代得到发展,而是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主流,唐代青花装饰彩绘多为植物纹,少数为动物纹,唐代青花瓷装饰色彩明亮而鲜艳,但是工艺粗糙。同样的事还有我国宋代的青花,宋代青花瓷的装饰具有花色较之唐代青花深的特点,颜色是暗蓝色,工艺和胎体粗糙。直到蒙古族统治的元朝,青花瓷得到较快和大规模的发展,元代对工匠的要求较高,元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青花虽然不及唐代的颜色鲜亮,但其装饰彩绘构图和绘画技巧极具特色,多数狮首纹和如意朵云纹都是根据器物的形态变化而变化的。这时候元代的青花瓷装饰还出现了更多狮子海马和瑞兽以及一些小说故事的题材绘画,独具特点。这些特点都为明朝青花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青花瓷装饰色彩鲜丽,在装饰构图上很象中国写意画在宣纸上形成的构图,画面显得古韵诗意。在装饰上,明代早期民窑青花装饰采用一笔勾划的技法,执笔连贯,一气呵成,青花色晕圆润,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装饰题材上纹样,较之元代变化也大。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都很丰富,植物纹中的牡丹、莲花、蔷薇、山茶花等形态比元代生动、富于写生趣味。动物纹流行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特别是龙纹比之元代,具有装饰形式化的倾向,龙的整体比元代龙纹丰满、粗大。明青花瓷器图案装饰题材也丰富多样,完全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也很盛行,画面构成上也如国画配诗题跋。

二、 明代青花瓷彩绘与中国传统文化

明青花瓷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明代青花瓷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明代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陶瓷文化的更广泛地传播与发展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给陶瓷艺术装饰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相信陶瓷艺术装饰的明天将更加辉煌。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瓷器,从隋唐时期便开始向外域流传,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明青花瓷艺术装饰品作为商品在流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所以中国素有“瓷国”之称,誉满全球。制瓷工艺代代都有传承和创新,中国生产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明青花瓷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明青花瓷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明青花瓷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种互通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分析意义

我们研究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主要目的是启示和指导现代设计的陶瓷艺术发展,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分析主要是构图以青花瓷泥胎的形状为主,构图与器物造型相似。我们要想在国际的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设计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器物之中,通过对宋代陶瓷色彩的分析就是我们对文化的分析,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无疑不体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器物之上,而这些器物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瓷,在国外他们把我们的陶瓷叫做我们国家的英语。这说明我们被世界认识的是陶瓷文化,如何将陶瓷文化尤其是陶瓷色彩文化运用到这国际大市场在其中发展创造就是我们共同的课题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再是大清帝国固步自封而是对外开放的中国,我们一直在倡导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但是怎么才能走出去呢?准确的说怎么才能让国际客商买我们的工艺品或者是商品呢?文化,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只有以文化为依托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站稳站稳中国走向世界,我们的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在我国文化中发掘设计灵感。

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研究,我们发现明青花瓷是艺术作品无形的传播,明青花瓷能够感染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让我们潜移默化地得到宋代艺术的积累,丰富艺术创作主体人文特征的内涵。

四、 结论

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交融是设计的主要形式,本文提示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在现代设计中的某些发展规律和趋势,意在抛砖引玉,引发设计理论界及设计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更深层次的探讨。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让人们的眼光聚焦中国的传统工艺,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艺术家的责任就是传播文化和带给观者美丽的艺术品,用自己的思想表现作品,赋予艺术品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高丰著,《中国器物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

唐山陶瓷篇7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陶瓷器型新的时代审美特征

陶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的文化形态,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特征。瓷器首先是为实际生活需要而"造物"的产品,同时又是按着审美规律寻求"造型"的艺术创造。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陶瓷作品。造型特征和工艺特点著称于世界,在世界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上,获得一致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其造型简约淡雅、一色纯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这种简单往往与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相差甚远。在鲁山花瓷造型的研发实践中,我们大胆创新,不断设计开发新的器型,强调表现自然韵味,追求传统与时代的结合之美,不惯于纯理性的几何形式和简约造型,酿造出深沉高雅的意蕴和富于变化的形态。使其具有深刻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提高了瓷器的美学价值。如:在传统器上粘附双龙、双凤,赋予其高贵、吉祥、美好的深刻寓意,造型形态曲直变化,更具美感;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创作出了十二生肖造型,栩栩如生,寓意深厚;以古树根雕为造型,以当地的风景名胜“尧山”山峰为造型,设计独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跃然器上。这些新的创意器型打破了古老传统的构思,与现代审美艺术紧密结合,使瓷器换发了生机,深受社会各界青睐。

二、打破传统花瓷黑蓝白的单一格局,与现代绘画、雕镂艺术相结合

陶瓷美术的魅力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果鲁山花瓷仍然囿拘于黑地、蓝白斑的单一格调,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一个花瓷工作者,从其釉色和器面上去做文章,使其色彩多样,花样众多,形态各异,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满足各类群体的审美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从油料入手,研发出了红黄蓝白各种矿物质釉料,除在黑地之上精心科学的着斑外,又在器形上绘制各种花鸟虫鱼、山水草木、人物故事等图画,既是瓷作,又是画作,妙不可言;运用特殊工艺把千年银杏叶和鲁山桑蚕叶烧制在瓷器之上,制作成“唐钧木叶器”,叶脉清晰,纹路分明,惟妙惟肖,美妙绝伦,见者称奇;或把图案进行雕琢:或龙凤呈祥,或牡丹,或美人诗词,是瓷器,也是雕塑;或雕成镂空图案等。雍容华贵,美妙典雅。既具鲁山花瓷的基本风格,又巧妙的与现代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传承古老开启今天的完美之作。使鲁山花瓷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三、研发生产观赏性日用瓷,具有广阔的市场

前景陶瓷具有美术实用性,该实用性渐渐地成为陶瓷功能之一,陶瓷离不开实用,如果离开了该功能,那么陶瓷的整体美便不存在。因此,陶瓷必须将“美观、实用、经济”作为准则,陶瓷的美才具有存在的意义。陶瓷是服务于人们生活的载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陶瓷制品。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更加珍重。瓷器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艺术性、审美功能、健康养生功能更加受到关注。这就要求每一个陶瓷人要转变思想观念,从单纯开发观赏瓷作中走出来,不断研发生产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于一体的日用瓷,这种日用瓷具有非常广阔的需求前景。例如:我们研发生产出的孔雀蓝茶具,具有孔雀开屏的色彩之美;荷花莲心茶具,将荷花绘于茶具之上;禅烧茶具,象一高僧在品茶作诗;时来运转茶具、马上封候茶具等,具有艺术美感,又富有寓意。用十几种矿物质,经科学配比烧制而成的能量瓷餐具系列能释放人体所需的微能量,具有净化、活化、灭菌、易洁四大健康养生功能,能量瓷茶具能提高茶汤香味和口感,能量瓷酒具,能使酒中有害物质挥发,降低酒水涩感,使酒水变绵,瞬间达到陈酿口感,被誉为“品酒神器”。瓷枕、蒸汽锅以及文房用品、陶瓷电饭锅等等。这些特色的的日用瓷产品虽然形式各异,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其实用性。它们融审美与实用于一体备受人们青睐。鲁山花瓷是钧瓷之源,汝瓷之母,官瓷之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陶瓷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弘扬这一灿烂文化势在必行。然而,复原和传承只是手段,创新和发展才是目的。因而作为一名陶瓷工作者,除了继承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更要结合时展趋势,将现代艺术融于传统的工艺之中,使鲁山花瓷展现出绚烂的时代风采。成为厚古博今,开启宏远的辉煌之作.

唐山陶瓷篇8

关键词: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和意境

引言:陶瓷山水画是颇具观赏性的一种画种。陶瓷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装饰性。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并和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的材质美。陶瓷山水画艺术,它搏采了纸本中国画之长,融汇贯通,具有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也是先辈陶瓷工艺工作者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

陶瓷山水画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因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1中国山水画于陶瓷山水画的差议和来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光辉灿烂。隋唐以来历朝画家层出不穷,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隋、唐两代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意的初创、元墨法山水画带来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已达空前鼎盛,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瓷绘画正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从远古的刻划、点彩、褐彩发展至元代的釉下青花,明明釉上彩材料和釉上彩装饰,清代创新的釉上五彩和粉彩,为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釉上彩山水画大行其道,同治时期开创的浅绛彩山水画,代表釉上彩技法的成熟;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釉上彩材料日臻完善、丰富多彩的情况下,用艺术的眼光,发挥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把釉上彩山水画的彩绘艺术发挥到新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一大批赏心悦目的山水画艺术珍品。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当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我们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采取直接描写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面上”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但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中国山水画家把抒情的表达贯穿于空间的表现,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境界,表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及趣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创作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极尽千变的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创造了物象中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等构图技法。虽然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陶瓷山水画的特性和要求

陶瓷山水画艺术与其它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陶冶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要师法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旁采博取,外师造化,长期苦练,亲身实践,认真

研究,博学修艺,多参考学习陶艺师们的优秀作品和绘画技巧,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精品,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画面的意境,利用空白的

处理来达到瓷质的洁白之美感。在山水画的构图上,要与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采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法则,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在欣赏这样的陶瓷艺术作品时,才能使人胸怀宽畅、通达,滋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3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境

创作陶瓷彩绘山水画作品,通过不断学习和吸收传统山水的绘画技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绘制,或到外地参观,或到旷野取景,或从书本上吸取各种绘画技法,从中受到启迪。特别是到外地写生,看到高原的深山老林,幽谷溪水,绿野风光,雄伟壮丽的河山,可以令我们陶醉,并通过速写等方式,获得创作素材。在创作山水画作品时,把平常不懈努力学习、积累的传统山水画技法,把写生的素材融入创作作品之中,注意造意审美,注意气韵生动,注意宾主之位和远近态势,使画面有静有动,虚实对比,从而形成野旷山崖泉水的通畅和质感。在整个布局构图定型后,在瓷胎上将山崖、林木、山脉、峰峦、云雾、岩石等主、附景绘好,使整个图稿达到意在笔先,取景造型准确传神,立意形神兼备,具有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在彩绘过程还可以利用水料具有的特性,绘制出既刚劲又柔美苍朴的山峰岩泉,树梢枝丫。如我创作的“泉”山水瓷板画,在前景画出红色的古树,树根盘根错节围在溪石之上,在汹涌的溪泉中突出了树木坚强的生存能力,呈现着充满生机的态势,也突出了“泉”的主题。然后绘山谷的宁静、绿野的风光,令人陶醉的美景,后景色彩惭惭浅淡,用云烟山雾将层层叠叠的峰峦隐约遥远,呈现出山奇水秀、林幽石怪、群峰无际的景象,也体现既有雄伟壮观的河山,又有妩媚动人的秀色。所展现原始生态的奇观,使人触目惊叹,浮想联翩,产生出韵味无穷之感觉。整个画面前后呼应,主题突出;虚实相间,层次分明;云雾缭绕,隐约逍遥,达到“远山与云密交接,遥天共水石争光”的极美意境。

时代在前进,艺术长河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充分利用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山水画这门艺术,发扬前辈的优秀传统,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出更完美、更优秀的陶瓷山水画艺术精品。

Discussestheceramiclandscapepaintingcreationshallowly

Yanpingshallowly

(tostandoccupiesthatchedhouse,Jingdezhen333000)

[Abstract]:Chineselandscapepaintingandceramiclandscapepaintingdifferenceandtechniqueperformance,idealconditionmutualrecognition,developmentdirection.

上一篇:方便食品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制度范文